《唐诗宋词中的月亮》1800字|100字唐诗宋词

作文一:《唐诗宋词中的月亮》1800字

唐诗宋词中的月亮

“月到中秋分外明”,明月是中秋节的灵魂。月圆人也圆,明月寄托着人们渴望亲人团聚,万家团圆的美好期待和向往。正所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明月从海  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此时一定和自己一样在仰望着它,在将情思投向它。而将这层意思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无疑首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转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以空灵活泼的笔触,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   开描写、抒情和议论,将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与月夜美景糅合起来,描绘了一幅神奇瑰丽的艺术画面,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 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但明月不止在中秋节担任主角,它还构成秋天的神韵和灵气。“春花秋月”并举,代表着四季中最美好的景物。秋因月而生辉,景因月而增色,明月成了秋天诗情画意中的 “点睛之笔”。但明月又不仅仅属于秋天,古往今来,明月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和厚爱。咏月诗词长盛不衰,代有名篇。在这些诗人笔下,明月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不仅 有春月、夏月、秋月、冬月的不同,还有弦月、残月、圆月的变化,以及山月、江月、湖月、海月的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明月在诗人笔下不再是客观的景物, 而赋予了浓厚的主观色彩,打上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印记。

明月是乡愁的驿站,月光中盛满了浓浓的乡情,大诗人李白的“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浩叹曾经触动过无数游子的神经。“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孟浩然更让月生出了与众不同的清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在建德的那个晚上,船靠岸的当儿,他极目所见的是高高的、有些遥远的灰色的天空,在空旷的野地里, 树低低地像诉说着夜的语言。当一切都变得朦胧时,只有明月清清亮亮地洒下光辉,静静地铺成了一江月色,藏在内心深处的那羁旅之思于是一点点揉碎,散在水里,溶开了。 也只有这一轮月,才这么亲切,才这么触手可及!

月,就这么不经意间染上浓浓的愁绪,把夜笼得有些凄清。不仅仅是作客他乡的无奈,也有对人生的前路的失意,彷徨。它们淤积在心中,顶多也只是酒浇的块垒,一轮月的 渲染,一切便不同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科举考试中,张继落榜了,倒睡在归家途中的客船上,面对漆黑的夜和刚刚沉下去的又像在逃避的月,他辗转难眠,尽管四周非常安 静,唯有江枫、渔火而已。兴许,月也不忍见到这么颓废的张继,暗自伤叹一隅。夜深了,月更沉默了,只听得寒山寺里钟声一波一波传入耳鼓,像敲打着诗人脆弱的心。没有 了辉煌的未来,没有了自豪的壮气,躺下的志气也被黑夜吞噬了。这深刻的失落,这铭心的万分感慨,都由这黑夜、这孤月翻出了新意。

但明月不仅是情的象征,还是美的化身,明月代表着优美,与太阳的阳刚之美相对。“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词人以月喻江南女子的美,收到人与月交辉的效果。明月 还是崇高圣洁的象征,代表着伟大崇高的人格。李白在“明月不归沈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中,即以明月代指友人,称赞友人品行的高洁。

更多的时候,月夜作为一种美好的氛围、意境,激发着诗人的遐思和诗兴,诗人借月传情,借月抒怀,诸如“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 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之类。

而明月作为一种永恒的事物,在怀古诗词里,更与人生的短暂形成鲜明对比。“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发散着思古之幽情。这方面的代表作当推张若虚的《春 江花月夜》。它将游子思妇的哀愁置于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中,用“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样的良辰美景来反衬相思离愁的痛苦,用江月的永恒来与人生的短暂作 对比,表达出对生命、青春和美好年华的珍惜,境界开阔。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和夜这五种事物展开,而月则是中心,从月之初升开始,写了月下的江水、花洲和思妇的情 怀,最后以月落作结,抒发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感慨。诗人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技巧和视角,营造出一个五光 十色、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闻一多称赞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作文二:《唐诗宋词中的月亮》600字

唐诗宋词中的月亮

《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苏轼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生查子》【唐】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采桑子》【宋】吕本中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唐诗宋词中的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苏轼

名山近江步,蜡屐得修行。《平都山》·陆游

峡山逼侧泯江旋, 洞口福地古所铭。《平都观》·范成大

盂兰清晓过平都, 天下名山所不如。《平都山留题》·吕洞宾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山行》·杜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王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孟浩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陆游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王湾

作文三:《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3300字

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

摘要:月亮在中国人的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古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到各类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惊叹月亮的纯洁与美丽。同时月亮也深深牵动着游子的心,每当十五满月,月圆人缺,这是何等的伤感,思乡之情在此时完全迸发出来,勾起他们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在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有离别与相思;故园与思乡;永恒与惜时;美的象征。

关键词:唐诗宋词 月亮 意象

月亮在中国人心中有一个不可磨灭的地位,从中国文化开始之时就有关于月亮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假如没有这一轮晴新明亮的的月光,那么中国的神话传说就少了一份神秘而又浪漫的色彩,中国的文学史上也将减少许多优美的诗篇。对月亮的偏爱这世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和中国人相比。唐朝诗人李白在创作的诗共1059篇,其中有314篇是关于月亮的。月亮这样一个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离别等。这说明在中国人心中,月亮已经超过了她原来的本质了,她的意象正是中国人心中的情感代表。

一、借月亮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古代,交通是非常不发达的,一旦离开自己的家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能回去。这对于古人来说,思乡之情无疑是常有并且痛苦的。别是在他乡的夜晚,看到天上有一轮圆圆觉得月亮高挂空中,月圆人圆,而此时自己却和家人相隔千里,思乡之情倍增。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表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几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首诗前半部分描述的是无限开阔的边疆之地,下半部分就表达了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思念,“来由征战地,不见几人还”,一旦离开家乡,出征边塞,能活着回去的有几个人呢?月亮刚从天山那边出来,还伴随着一阵长风吹的人的心都凉了,那些“戍客”们的思乡之情都寄托在这轮明月上。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在外漂泊的旅客,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只有靠近江边的月亮离自己最近,也是最熟悉的。让游子的内心不由的多了几分惆怅。

二、用月色的悲凉凄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和遭遇被贬的悲剧心境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科举考试中,张继落榜了,倒睡在归家途中的客船上,面对漆黑的夜和刚刚沉下去的又像在逃避的月,他辗转难眠,尽管四周非常安 静,唯有江枫、渔火而已。兴许,月也不忍见到这么颓废的张继,暗自伤叹一隅。夜深了,月更沉默了,只听得寒山寺里钟声一波一波传入耳鼓,像敲打着诗人脆弱的心。没有 了辉煌的未来,没有了自豪的壮气,躺下的志气也被黑夜吞噬了。这深刻的失落,这铭心的万分感慨,都由这黑夜、这孤月翻出了新意。

古人一般都是为官清廉,敢于直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结果许多正直的文人遭到排挤被贬。而月亮光洁的颜色,象征着他们纯洁的秉性,还有孤高,无人理解和赏识的那种痛苦。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首词写于他被贬黄州之时,是一首咏物词,咏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词的开头,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凄清、幽冷的气氛,为下文孤鸿的出现设置了特定的场景。作者借对这只离群失伴、形单影只孤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在受到政治迫害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心情。这和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尓。”相照应。

三、月带有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月亮不论在哪个时候它都那样皎洁的挂在空中,曾照过秦朝的边关,也照过汉朝的边关。但是万里征战的战士们至今还未归来。这不禁让人伤感,不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这样的边关来守卫着国家的安全。战事是永远都停息不了的,更让人感到伤心的事这些守关将士的无能,朝廷的衰弱,挡不住胡马的入侵。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古人,今人,一代又一代,相续无穷,而江月还是原来的江月;人生短暂而江月却不知从何年开始,也没有始终。月亮照耀一代又一代的人,它能够跨越时空,阅尽人世沧桑兴亡,见证历史。处于动摇不居的兴亡潮流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人生的渺小。 南唐后主李煌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了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烘托他国破家亡的悲伤心情。那冷冷的月光,既照见了愁人“无言独上西楼”,也照见了失去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陈子〉〉)。这一切在冰凉澄澈的月光下失去了任何遮掩,不容人不正视这严酷的现实人生。王沂孙的〈〈眉无,新月〉〉开篇写到“渐渐痕悬柳,淡彩穿插花,依约破初瞑。„”传神地写出了新月升起之态。恁是无情也动人。这当然不是写月亮的,可是我觉得这句子写月亮比较合适。月亮是无情的。不是么?淡看万丈红尘中的人儿对着它如此爱,恨,痴,嗔,它只无动于衷。任是人间沧海浮沉,人世变换。它也只这般循规蹈矩,该圆时圆,该缺时缺。不会因谁人,谁事而改变,乱了方寸。

四、因其高悬空中的位置特征,亦以“月”表现阔大壮美之感

一轮明月高悬天空,倾泻着清辉,带来天下一片光明,因此,有时也以“月”表现阔大壮美之感。如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都描绘了一幅辽阔无边的大海之上升起一轮明月的壮美画面,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来为人们所称道。星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境界雄浑宏阔,气势浩瀚壮观。在如此阔大壮美的背景之下,再看尾联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们会很容易地体会到作者是以乐景抒哀情,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诗人孤苦伶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

五、以月写离别之伤情

《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夹岸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之中;天涯孤客,黯然独守于天际残月之下。柳永在舒缓而又哀恻的言辞中,传递出一种抑郁伤感的情调。昨晚别离,还在“都门帐饮”,还在“执手相看”,今朝酒醒, “晓风”驱散了精神的麻木,惟有清凉的一钩“残月”斜挂天际,陪伴着孤独的词人。烟水迷离的凄美中,透出的是百般的思念和百般的无奈。此句向被称作“千古俊句”。以“杨柳岸”、 “晓风”、 “残月”三种意象的复合写离愁别绪,词家无出其右者。“杨柳”是寄寓离别特定内涵的意象,习习晓风、熹微残月,映衬出漂泊无依的行客绵绵不尽的愁思。宦游的士子、迁谪的官员、羁旅的商人,去国思乡,愁肠百结,都可能遭际此句设置的生活情境,引发恋家思乡的情感。从此句中,可以观照由“月亮”这一意象引发的怀人思乡这种共鸣效应。

六、借满月倾诉闺阁幽怨

这是一个月满西楼的静寂之夜。 “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夜不成眠的女词人李清照伫立西楼,推窗望月,想像着大雁飞回时,丈夫赵明诚或许会托雁传书,带来平安的信息。在《一剪梅》中,这一情境以一个倒装句推出: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想像夫君的“锦书”,实写自己的思念。其时,李清照结婚未久,赵明诚负笈远游,夫妇天各一方, “花自飘零水自流”,所以才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叹。词人的闺阁之思也是人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月亏还盈,花好月圆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月满”而人不“圆”.反衬出词人内心的一种忧怨。清澈的月光、飘浮的云影、轻飞的大雁,组合成一种朦胧的境界。李清照用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和人生体验感知月象,情感显得特别的细腻和婉约。

综上所述,在唐诗宋词里,月亮成了诗人们吟咏不厌的物象,不管是喜怒哀乐,还是成败得失,都可融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于是月亮这一无生命的自然之物便多姿多彩起来,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审美享受。

作文四:《走进唐诗宋词中的月亮》1000字

走进唐诗宋词中的月亮

翻开唐诗宋词,吟咏月亮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古代文人为何钟情于这一物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用月色渲染气氛,表达贬谪的悲剧、怀才不遇的感慨

古代为官清政廉洁、敢于直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正直文人,往往逃脱不掉被贬官流放的命运。因而古诗中这类题材的作品数量就很可观。而月亮这一审美物象,便成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抒发他们人生无常的感慨。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首词写于他被贬黄州之时,是一首咏物词,咏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词的开头,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凄清、幽冷的气氛,为下文孤鸿的出现设置了特定的场景。作者借对这只离群失伴、形单影只孤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在受政治迫害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的心情。这首词和他同一时期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发问,正是这种处境和心情的真实写照。

二、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

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往往在月园时想起自己的父老乡亲,想起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土、亲友。他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把这种思念之情倾注于笔端,希望通过月亮来祝福和表达情意。这方面,李白是咏月的高手,他的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是明证。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抒写思乡怀人的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一方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一方面也抒发了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自许的旷远境界,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并在词的结尾把对亲人的思念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表达出对天下有情人深深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另外,像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都是借月来表达乡思乡愁的。

三、借月亮抒写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此类作品,最有典型意义的是南唐后主李煌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了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烘托他国破家亡的悲伤心情。那冷冷的月光,既照见了愁人“无言独上西楼”,也照见了失去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陈子〉〉)。这一切在冰凉澄澈的月光下失去了任何遮掩,不容人不正视这严酷的现实人生。

作文五:《品唐诗宋词中的月亮》2300字

品唐诗宋词中的月亮 翻开唐诗宋词,吟咏月亮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古代文人为何钟情于这一物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用月色渲染气氛,表达贬谪的悲剧、怀才不遇的感慨

古代为官清政廉洁、敢于直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正直文人,往往逃脱不掉被贬官流放的命运。因而古诗中这类题材的作品数量就很可观。而月亮这一审美物象,便成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抒发他们人生无常的感慨。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首词写于他被贬黄州之时,是一首咏物词,咏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词的开头,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凄清、幽冷的气氛,为下文孤鸿的出现设置了特定的场景。作者借对这只离群失伴、形单影只孤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在受政治迫害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的心情。这首词和他同一时期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发问,正是这种处境和心情的真实写照。

二、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

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往往在月园时想起自己的父老乡亲,想起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土、亲友。他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把这种思念之情倾注于笔端,希望通过月亮来祝福和表达情意。这方面,李白是咏月的高手,他的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是明证。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抒写思乡怀人的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一方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一方面也抒发了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自许的旷远境界,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并在词的结尾把对亲人的思念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表达出对天下有情人深深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另外,像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都是借月来表达乡思乡愁的。

三、借月亮抒写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此类作品,最有典型意义的是南唐后主李煌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了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烘托他国破家亡的悲伤心情。那冷冷的月光,既照见了愁人“无言独上西楼”,也照见了失去的“三千里地山河”( 《破陈子》)。这一切在冰凉澄澈的月光下失去了任何遮掩,不容人不正视这严酷的现实人生。王沂孙的《眉无,新月》开篇写到“渐渐痕悬柳,淡彩穿插花,依约破初瞑。‘”传神地写出了新月升起之态。

恁是无情也动人。这当然不是写月亮的,可是我觉得这句子写月亮比较合适。月亮是无情的。不是么?淡看万丈红尘中的人儿对着它如此爱,恨,痴,嗔,它只无动于衷。任是人间沧海浮沉,人世变换。它也只这般循规蹈矩,该圆时圆,该缺时缺。不会因谁人,谁事而改变,乱了方寸。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河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想人生百年,匆匆过也,唯有这江月淡泊寡情。千年如此,亘古久矣……

然而细思之,这月却是有情。不然,这寂寞红尘中,为何恁多骚客都喜对月感怀?月神之情,又岂能等同于凡夫俗子。

没有了月亮,真不知世界该是什么样子?

月亮真的很美。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想这苍茫天山,浩浩云海,万里长风也不过是这月亮的陪衬而已。若无这轮皓洁秋月,这莽莽青山有什么雄浑,这无边云海有什么缥缈,这万里长风,又有什么苍凉……

月亮真的有情:

多情唯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月亮若是无情,怎么能和寂寞的诗人一起跳舞呢?

人在深闺爱望月: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关于月亮的诗句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关山月

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古朗月行

李 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作文六:《唐诗宋词中的月亮》5100字

一、心愿与期待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望月》),月亮给人造成视觉印象是整体性(无残缺)永恒化(无始终)是团聚美满丰盈和谐。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圆总是同天理、物象、人事联系起来,积淀着历史的心理内容,体现出一种符号了的东方诗性智慧,人们或以“花前月下”、“揽月自赏”、“抚月痴想”,或以月的盈亏比喻人生际遇、托物寄情。漂泊的游子,独守空房的思妇,在月下无法成眠,忧愁倍增。这是审美世界的一大创意。传说月中有广寒宫,嫦娥孤独地居住在宫中,忍受着永恒的寂寞。月中有伐桂的吴刚,捣药的玉兔。这些都与人间相似的寂寞、期待。于是月亮变得可亲、温馨,变得富有人情味,也从而更适合作为人的审美观照的对象。见到明月,范仲淹是“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普天下只有一轮明月,不管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人们都可以对着一轮明月抒发对方的思念之情。在缺少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手段,亲人故友的远离意味着半生乃至一生杳无音信,这种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隔离使他们情感上苦不堪言,而月亮这一自然风物成为他们缓解痛苦的唯一机会,夜深人静是情思难禁的时候,而此时天空中的月亮下普照人间,甚至透过窗户,抚慰床上无眠的孤独人。于是相隔关山万重,共对一轮明月就成了表白心迹的重要场景。此时的月亮像一面镜子,亲人们可以在两地共对一面镜子合影;此时月亮像通讯卫星,月光像电波,它可以将美好的祝愿捎给世界另一面的挚友亲朋。正如L·克兰默在《灯宴》序言中说的:“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她把这隔于山的情侣思念联系起来”。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许浑《忆江南同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这些都有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消解了内心沉重的痛苦。忧思、焦虑得以安静。月下怀人念远,一直是古典诗歌中常常采用新的基本抒情模式之

一。值得注意的是,月虽然寄寓着人们对团圆的期待,但在审美天地里,诗人却很少描写“花前月下”团聚的场面,痛饮的快乐场面,而往往倾诉月下离人的痛苦。“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月里,长叹汉家营”(郎士元《塞下曲》),作为团圆象征的月,在漂泊迁徙的游子,独守空房的思妇心中,不仅寄托着团圆聚会的期望,更是引发愁思,怅恨的讯息。诗人们都利用暗示团圆之盼与思念之苦的明月,来表现戍卒与征妇的离散的悲愁,从而使孤独的思念者与象征团圆的月亮,构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大大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敦煌曲子词在运用月亮意象表达相思时,也有其独到的艺术水平:“满楼明月夜三更。无人语,泪如雨。便是思君肠断处”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望江南》),白居易《长相思》:“思悠悠,慢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晏珠《鹊踏枝》:“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秦观《满庭劳》:

“洞房人静,钭月照徘徊”,柳永《雨霖铃》:“弄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贺铸《减字浣溪纱》:“弄影西厢侵户月,分香东畔拂墙花。此时相望抵天涯”,显然月亮已成为离情折磨的思念者的形影不离的伴侣,它引起愁绪,又给人以期盼,温馨与相望相守的力量。很多送别题材的作品就常用意象点染场景,创造氛围。如“白云山上尽,清风松下歇。欲识离人悲,孤台见明月”(张融《别诗》),“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李冶《明月夜留别》),“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韦庄《菩萨蛮》),“独怜江月苦,偏向别筵明”(梅庚《同愚山少参维饶孝谦送位白归皖》)⑤在梅庚的诗中,江月因为照耀别筵,感到离别的痛苦,愁怅“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嘉会难再遇”自然地涌现出这种幽愁的感觉。宋人苏舜钦在其《中秋月吴江亭上对月》更是不拐弯沫角,而是直陈“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的相思之苦之情。

二、故园与思乡

明月,既然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等待,那么自然界而然地又引申出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中国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定铸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中国人对家庭有着特殊的情感,与家有着千丝万缕的,一生一世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无法割舍的联系,即使离开千里万里,千山万水,即使离家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始终把家作为感情栖息的核心所在,始终视已为“游子”,叶落归根才是他们普遍认同的归宿。所以一旦离家便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痛苦、忧愁、思念等情绪油然而生。

“狐死必首丘,越鸟朝南枝”这是挥之不去的观念。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从心头油然而升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徐祯卿的《月》:“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屈大均的《吹笛》:“吹笛关河夜,衣裳清露滋。谁能见秋月,不起故山思”他们都有同样的体验。相信一个漂泊在外的人都会有过故园对月的记忆,当时留下的种种感受或体验,在异乡看见明月时,很容易引起对故园的回忆。明月带来了故园的温暖,亲人的关爱,明月简直是故园的化身。尽管故园远隔千山万水,难以立即回到故乡,但明月却成为此岸与彼岸的桥梁,人们还可以“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只要在明月的照耀下,一个漂泊者无论是在天涯海角都会沉浸在对故园的思念之中。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就寄寓了对故园的无限深情。月亮散射着故乡的无限温情。

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西南,有家难归,他写道:“洛阳一别四千里,胡寄长驱五六年。……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恨别》),唐贞元年间,河南发生动乱,白居易兄弟离散,他“望月有感”思念之情溢于笔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有感》)。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的白登道,胡窥表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几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虽然展现的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无限开阔的“天地之境”甚至因而引申到“汉下白登道,胡窥表

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历史悲剧意识,但该诗末尾,仍然将焦点收摄到“戍客”望月思乡的“高楼当此夜”以身边的近景的方式,强调他们的“多苦颜”与“叹息应未闲的忧愁情怀。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诗的开始就强调了旅宿的漂泊感与陌生感所形成的“客愁”。所以当“月”来近人,便有一种见月如见故物或故人。因而视月为相近相安慰的弦外之音。边塞表现得尤其明显,如唐代诗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怀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王昌龄《出塞》诗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崔融《关山月》:“月生于海上,气逐边风壮。万里度关山,苍茫非一状”,唐代诗人戴叔伦《关山月》:“月出照关山,秋风人未还。清光无远近,乡泪半书间”,这些述忧伤的边塞诗都带有思乡之情。更有些诗人把音乐意象和月意象组接,构成更具感染力的意象组合,特别地边塞诗中这样的作品很多,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在唐代边塞诗中,这些意象是表示乡愁归思,音乐意象与明月意象相连,同性强化;从听觉到视觉都有被民乡之愁所围绕。征人的痛苦表达得格外充分。

三、永恒与惜时

自从人类来到这世界上,它就洽注定要为一些终及性问题满怀深深的忧思和困惑。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学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样唱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闻一多赞誉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⑥这种评价确实当之无愧,张若虚创造的月意象,渗透着哲理意味。此月,是永恒的象征,宇宙的化身,与人生短暂构成了诗意的对照。古人,今人,一代又一代,相续无穷,而江月还是原来的江月;人生短暂而江月却不知从何年开始,也没有始终。月亮照耀一代又一代的人,它能够跨越时空,阅尽人世沧桑兴亡,见证历史。处于动摇不居的兴亡潮流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人生的渺小,短暂,把天上的月亮视为永恒的化身,显然是既具体又深刻的体验。

面对历史陈迹,感叹兴亡的作者,把明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吟出了一首又一首的挽歌:“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自胡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有在空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经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对酒当歌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李白尖锐地提出了世世代代共同思虑的问题与张若虚前后相和。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李白个热烈、奔放的浪漫主义者,毫无疑问快乐、激情应主导着他的人生。然而面对永恒的宇宙世界,他也在忧虑人生迫促,世事悠悠时,用及时行乐,对酒当歌的呼吁来减轻心头

的压力。用月光常照金樽的祝愿来鼓舞生活的热情,生命的勇气。永恒的明月为人的的生活增添色彩,成为人生旅途的可靠的伴侣。在李白对月永恒性的审美观照中,燃烧着生命的激情。然而“月光常照”还是更多的引起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奈,李白在《送别杨山人归嵩山》这样写道:“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李煜《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古月苍茫弥漫着历史的云烟,触动着人们回首往事的心绪,朗朗明月照亮了生命本源的路程,吴伟业的《台城》:“形胜当年百战收,子孙容易失神州……可怜一片秦淮月,曾用降幡出石头。”如今物是人非,曾照临种种兴亡的明月,仍然光照人寰。对历史的思索正是借月亮的意象折射出来。

和李白同样具有豪情的苏轼也写了一首又一首明月诗篇。中秋之圆月当空,亲人相聚本是人生的乐事与满足。不过在苏轼的中秋吟咏里,固然有团聚的欢乐,又有深沉的憾恨:《阳关曲·中秋作》:“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三首》:“殷勤去年月,潋滟古城东。憔悴去年人,卧辰难合并。回顾坐上人,聚散如流萍。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明年各相望,俯仰古今情。”诗人痛苦地感到,明月常辉,人生却不能长好。今夜虽然相聚,明年可能远隔山河。今夜相聚欢乐的场景更勾引起作者”对酒当歌”之后“良辰不再至,离别在须臾”的感伤和对明年的满怀祝愿。而在种种怅恨中,最使诗人心惊的恐怕仍是时光流逝。在古老的明月下,他屡屡感到,人生瞬间即逝:“去岁游新堂,春风消雨后……岁月不可思,如船放溜。繁华真一梦,寂寞两荣朽。惟有当时月,依然照杯酒……诗成月渐恻,皎皎两相望”(《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二首》),但似乎作者又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⑦里得到安慰。虽然人生有种种缺憾,但只要在月下相望相待,也就得到了补偿。在古典诗词的审美天地中,永恒的明月,是人生最大的温慰。

四、美的象征

月亮除了具有以上几种意象外,还有一种是美的象征。物质具有它自然的属性,如颜色、线条、形体、质感等。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这就是说,当生活中美的事物以它的“样子”引起人们的美感时,人们就会逐渐对那样子相似的事物同样产生美感。唐代文人墨客钟情于月的文化,是因为月能引起人们精神振奋,成为一种美的象征。

总结:  月亮不断被文人咏唱,其意象逐渐固下来,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其意象主要有以下四种:离别与相思;故园与思乡;永恒与惜时;美的象征。

作文七:《唐诗宋词中的……》1400字

姓名            班级              编制: 赵艳红     审核:李碧荣        编号_1405006___

38

39

40

41

42

三、示例如下

活动主题:唐诗宋词中的月亮                                             搜集的资料:                                                           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望月》                     ⑵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⑶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⑸今夜麓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⑺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                 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⑼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           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⑾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⒀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⒁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2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22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2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2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陆游《游山西村》

43

44

作文八:《唐诗宋词中的雨》1300字

唐诗宋词中的雨

宋人沈颢有诗曰:“遍地园林同己有,满天风雨助诗忙。”打开唐诗宋词,到处听得到雨声,仅《全唐诗》中就有七千多处。雨这一轻柔流动的自然物象,在诗人们的笔下成了感情的载体,有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诗人们在雨中吟唱,喜雨、苦雨、雅雨、禅雨„„,九州滴雨一段诗!

一、喜雨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喜雨诗多清新明快,泛着生命的光泽和希望。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雨时,它来了,在宁静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将柔情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诗不着“喜“字,却喜意浓浓。

二、 苦雨

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如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春雨晓寒写尽了李煜身为臣虏的凄凉处境,一腔悲情溢于言表。

又如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秋夜寒冷漫长,卧听夜雨滴桐声,心有牵挂的思妇愁肠寸断,泪流不止,缠绵悱恻,夜不能寐,可谓“愁绝”。

三、雅雨

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可以说文学世界里的细雨疏疏,是浮现于诗人嘴角的恬静与惬意。诗人的心灵在细雨的浸润下,流露出远离喧嚣的高雅与适意。

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为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鸣叫。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

四、禅雨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生命与宇宙融为一体,一切都随缘任运,自然适意,宁静淡远而又生机勃勃,显得空中有灵,灵中有空。

如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诗人贬居黄州,借途中遇雨的平常经历阐发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无论是自然界的阴睛风雨,还是现实人生的荣辱升降,都可等闲视之,浑不在意。这里正是借助于“雨”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般的宁静之中。

唐诗宋词中的“雨”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它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意蕴: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

作文九:《唐诗宋词中的兰》700字

唐诗宋词中的兰

《幽兰操》

(唐)韩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咏兰》

(唐)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苹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凤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咏兰》

(唐)唐彦谦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 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

《咏兰》

(唐)唐彦谦

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 于焉忽相见,岁晏将如何?

《春庄》

(唐)王勃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

《兰》

(唐)唐彦谦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 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

《孤兰》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非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感遇》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咏蕙》

(宋)朱熹

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 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老。

《兰涧》

(宋)朱熹

光风浮碧涧,兰杜日椅椅; 竟岁无人采,合薰只自知。 秋兰已悴以其根归学古》

(宋)朱熹

秋至百草晦,寂寞寒露滋。 兰皋一以悴,芜秽不能治。 端居念离索,无以遗所思。 愿言托孤恨,岁晏以为期。

《题杨次公春兰》

(宋)苏轼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兰》

(宋) 梅尧臣

楚泽多兰人未辩,尽以清香为比拟。 萧茅杜若亦莫分,唯取芳声袭衣美。

《兰》

(宋)朱熹

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 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兰到晚清。

作文十:《说说唐诗宋词中“月”的意象》7200字

如 何 优 化 小 学 数 学课 堂 刘 志 红 河北省高碑店市辛桥乡范庄子小 学 兴趣是 学习最好 的老师。 只有激发学生  的探 究兴趣 ,唤起学生 自主学习 , 才能使学  生 真正 成 为 学 习 的 主人 。 数 学 教 师 要 紧 密 联  系 学 生 生 活 实 际 ,让 学 生 在 感 知 、认 知 的 氛  围 中想学 、 会学 、 乐学 , 这样才能在轻松愉  快 中完成 自己的教学任务 。   人们 常说兴趣是学 生最好 的老师 , 是开  启 知 识 大 门 的金 钥 匙 。 学 生 如 果 对 数 学 有 浓  厚 的兴趣 , 就 会产 生强烈的求知欲 , 表现出  对数学学 习的一种特殊情感 , 学 习起来就不  费劲 。 教师要抓住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 做到  生 探求新知 的强烈欲 望 ,引发学生积 极思  维, 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 性。 数学来源于生  活, 让 一年级学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  是调动起来他们 的兴趣 , 创造一个学生都乐  于参加 的活动情境 。   例如 :教学 《 认钟  表 》时 ,一上课 ,我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入课  题, 紧接着就刨设 了一个小朋友早上迟到大  哭 的生活情境让 学生进 行表演 , 使学生感到  亲切 自然 , 感到 数学就 在我们 的身边。 这样  做极大地调动 了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 课堂气  氛热烈 、活泼,使学生体验到学 习数学的价  值 ,激发 了学 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与热情。   在数学教学 中,教师举行了数~数、找  找、写一写、说一说、玩一玩等学生感兴 一性不 强。教学中 , 教师要培养学生有 目的地  按一定顺序 观察 画面。 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  述要简 练、 清晰, 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 度观察 画面 , 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 出   问题 ,解决 问题。例如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 元 “ 数一数 ”时 ,可指导学生先整体  观 察 画面 ,有 序 、完 整 地 说 出 整 幅 插 图 所 表  达 的意思。在 观察 的基础 上进行有效提问 -   图中有 几面红 旗? ( 指导完整回答 : 图中有  面红 旗。J有几副单杆 ?几条凳子7几只  小鸟?几棵 树? ……引导学 生感知 自然数  的概念 。学生通过用 眼观察 、动手点数 、动  口读 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 , 培养学生的  观察 能力和初步 的数 感。   五、让数 学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  情感 同步发展  教 师在 建构知识 、 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培  养学生 积极 学习数学的情 感, 从而增进数学 一根据儿童 自身的特 点,使 学生能快乐学习。   创造学 习,关键在于教 与学方式 的多样 化。   因此 , 在数 学课堂 教学中 , 教师应把激发学 习数学 的兴趣放在 首位 ,使学 生热爱数学,   把激情融入数学 。   创设 生活 化的教 学情境 , 激发学生  学 习数学 的兴趣  俗话说 得好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  半。 ”如何 引导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 习   活动本身相联 系的学 习兴趣 , 使学生从新课  开 始 就 产 生 浓 烈 的 求知 欲 望是 至 关 重 要 的 。   在数学课 堂教学 中设计 一些新颖 的导语 , 会  引发学生 “ 猎新”的兴趣。 如: 我在教学 《 高 一、矮> 一课时 , 先让学生观察 图片, 学会观察 ,   找 出比较 高矮 的方法, 先让孩子和我比 , 再  让两 个高矮 差不 多的学 生比高矮 , 孩子们很 趣 的活动 ,在活动 在给学 生提供交流 与合  作 、探究 的机会 ,使数 学不再是教 师讲解 、   学生被动听 的过程 , 体现 了数学学习是学生  经历数学 活动过程 的新课程理 念。   三、 在 游戏 教学中创设认知冲突,挖掘  教材 中 “ 快乐 ” 因素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 堂教学 中,教 师应设 置认知 冲突 ,   让 课 堂 焕 发 出生 命 活 力 , 唤 起 学 生 对 学 习的  内在 需 求 ,在 学 生 的脑 海 中 产 生认 知 冲 突 ,   促 使 学 生 对 学 习知 识 产 生 强 烈 的兴 趣 。   小 学 生 的年 龄特 点 之一 是 活 泼 好 动 , 让  学 生用 多种感 官参与认 知活动, 不仅可 以丰 学 习 的信 念 。在 教 学 知 识 的 同 时 , 我 和 学 生 处于平 等的地位 ,和学生一起学 习、一起做 游 戏 ,关 注 学 生 的 内 心 动 态 , 成 为 学 生 学 习 高兴 。 为了准确比出高矮 , 学生认为要背靠  背 的比, 我让一名学生当小老师帮助他们 比   出高矮 ,学生观察 出比较 高矮 的基本方法 :  背靠背 比高矮 时 , 不能踮起脚尖 , 也不能 弓  着背 ,还 必须脱鞋 等。然 后 ,我趁机 引导 :   两个 物体进 行比较 时, 必须在同一个起点下  才可比。接着让学生 自己比高矮 ,比较物体  的长短 ,学生积极性很高 , 这一环节很顺利 的解 决 了 。  二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  学习数 学的兴趣  利 用 学 生 已有 的 生 活 经 验 , 以此 激 发 学 富学生对 数学知 识的感性认 识, 还能促进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在教学中 , 教师一定要根据  教学 内容 的需要 , 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  件 ,并 要求学生在操作时 ,做 到边看边想 ,   边动手 时还 要 口述操作 过程 , 这样做既符合  小学 生 “ 好 动 ”的 心理 需 要 ,也 有 利 于 学 生  对知识 的理解 与掌握 。 例如 : 在 教学《 统计 》   这一课 时, 我就让学生动手剪一剪、 贴~贴 ,   后说一说 为什么这样 贴。 通过学生 自己动手  操作 ,深 化认 知,培 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四、注重观 察图的能力培养  ‘   观 察 能 力 是 低 年 级 学 生 学 习 的 基 本 能  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 ,目的 的促进 者。让学生就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 又  有讨 论 、合 作 交 流 的 机 会 , 学 生 学 会 了倾 听  与表 达 ,创 造 学 生 矫 正 和 批 评 , 敢 想 敢 做 的  课 堂 氛 围 ,课 堂 上 生 机 勃 勃 , 学 生 不 仅 长 知  识而且长智慧。   六 、评价 形 式 多 样 化 ,增 强 学 生 学 好 数 学 的信 心 课堂上 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 , 实现  了方式多样 化 , 既有语言上的激励 , 也有体  态语 的触 摸 。 虽 是 一 个 微 不 足 道 的 动 作 对 学  生的学习积极 性有很大的推 动作用。 这样评  价方式我 除 了用 以关注 学生对知识 技能 的  掌 握 ,也 关 注 了 学 生 情 感 态 度 的形 成 和 发  展, 另 外 我 还 进 行 了一 个 学 生 自我 反 思 ,自   我评 价 的 尝 试 , 我 看 到 了学 生 在 自我 反 思 的  矛盾斗争中增添了一份勇气 , 更增添 了一份  自信 。  说说唐诗 宋词 中 “ 月 " 的意 象 牛影影  河 北省承 德市兴隆县第一 中学 众所周知 , 月虽然只是 自然界 中一 个纯  客观的物象 , 但它却逐渐成 为华夏 之邦人 化  自然的组成部分 , 成 为诗人某 些特定情感 的  信息载体。 作者在创作时 的处境 、 情怀 不同 ,   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 中 “ 月”这一意 象的不  同思想 内蕴 ,它们在特定 的语境 中, 表 现出 了难 以 言 表 的情 感 流 程 以 及 十 分 鲜 明 的价  值取 向。诗人借月来抒怀言 志,因而望月思  乡, 望 月怀人 ,望月感 怀几 乎成 了诗词中的 2 71  ﻬ倍 增 长 ,至 晚 唐 北 宋 达 于巅 峰 。 “ 月 ” 自从 怀却 已 大 异于 当时 了 。 面 对依 旧 高悬 于 天 空 的  闺 情 ” 又 能 向谁 倾 诉 ? 只 有 那 轮 天 边 的 进入人的审美视 野, 便 不断派 生、 衍 生出丰 富 的 象征 意 。   “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台 。”   月本无情 , 人却有意。 月亮的阴晴圆缺 ,  一的明月 , 此刻心中难免会涌上一种凄 楚的感  觉, 那难 以预料的世事变迁 , 只有明月才能  作证 , 正如张若虚在其 《 春江花月夜 》 中所  叹  “ 江畔何 人初见月7江月何 年初照人7   人生代代无穷 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  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所以 ,欧阳  炯在 《 江城 子 》 中咏道 :“ 晚 日金陵岸草平 ,   落霞明 ,水无情。六代繁华 ,暗逐 逝波声。   空有姑苏 台上 月,如西子镜 照江城。 ”这首  以凭 吊六代繁 华的消逝来 寄寓现 实感慨的  怀古之词 , 一方面 展现 了 日暮 时分金 陵古城  的全景 , 一方面 又在这些景物 的描 写中暗 寓  了历 史 沧 桑 之感 , 词 人 面 对那 象征 着 滚 滚 而  去 的历 史 长 河 的 “ 无情 月 ”陷人 了 深 深 的沉  思 之 中 。如今 , 那 轮 曾 照 姑 苏 台 上歌 舞 的 明  月, 依然 象 “ 西子 当年 的妆镜一样 ,照临着  这座 历尽沧桑的江城 ,但吴 宫歌舞 , 江左繁  华均逐逝波去尽,眼前的金陵古城 , 是否再  要重演相似的~幕呢7” 全词意境就是借着  这姑 苏台上 的一 轮明月而显 现 出来 的。试  想, 如果全词中不用 “ 月” 这一关键的意象  来扮演历史见证人的角色 , 那 么又 怎 能 反 衬  出繁 华 易 逝 呢 ?   二、 “ 我寄愁心与明月”   我 国 是 一 个 有 着 二 干 多 年 封 建 社 会 历  史 的 国 家。那 个 时代 ,在森 严 的等 级 制和 严  格 的 家长 制 束缚 中 , 连 男子 都 要遵 守 许 多封  建礼 法,就更不必说青春年 少的女 子, 她们  被 绑缚在严 格的 “ 三纲五常” 的道德伦理 规  范 之 中 , 几 平被 剥 夺 了最 起码 的人 生 自 由 ,   她 们 无杈 随 意 走 出 闺 阁抛 头露 面 , 无 权 自主  爱情婚姻 , 从 肉体到精神上都遭受着严重的  摧残。然而 , 她们毕竞是有血有 肉、有情有  意的少女 , 对 自由美好幸福的爱情婚姻的追 .明月才是知 音 , 才是她们痴痴倾 吐情慷的对  象。正如韦庄在 《 女冠子 》中写道:“ 除却  天 边 月 ,没 人 知 ” 。 把 明 月 引 为 知 己 ,这 倒  更显出 了人间的孤独 ,“ 明月不知离恨苦 ,   斜光到晓穿朱 户” 。( 晏殊 《 蝶恋花) ) 其实 ,   明月的 “ 知”本属子虚乌有,而 “ 没人知 ”   就更 凸现 了少女无限的寂寞与无尽的悲哀。   在这一类表达少女 “ 闺情 ” 的词 中, “ 月”   是 作 为一 个 虚 实 结 合 的 意 象 出 现 的 , 此 时 常  常和 “ 梦” 的意 象组合在一起 , 表达 一种 “ 觉  来知是梦 , 无胜悲”的情感 , 说 明少女们 把  月 作 为 她 们 倾 诉 对 象 的 空 虚 缥 缈 ,迷 茫 惆  怅 。这样便 能达 到虚 实相 间 , 相反相成 的艺  术效 果 。   三. “ 庐边 人 似 月 , 皓腕 凝 霜 雪 ”   唐诗宋词中写女子伤 春惜 别之情 时 , 常  常用 “ 月”来 比喻象征这些纯结、美丽 、多  情的女子形象。如晏殊 的( 烷溪沙) 中 “ 鬓 弹  欲迎眉际月 ,酒红初上脸 边霞。 ”他用 “ 月”   与 ” 霞”来 隐喻女 子的眉和脸 ,从而让人 可  以 想 象 出 这 位 姑 娘 的 美 艳 。 再 如 晏 几 道 的 ( 蝶恋 花) 中 描 写 一 位 少 女 午 睡 醒 后 的 闲 愁 其实只是再平常不过的 自然现象而已, 但诗  人通过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 在以  月破状分离这一意象的词作 中, 又可细分为  两小类:   1 送 别 之作 中 的 “ 月”   “ 多情 自古伤离别。 ”离别时 的那种落  没与惆怅 的心情是无 以言表的 , 面对 即将离  去 的亲朋好友 ,只能是 ” 执手相看泪眼,竞  无语凝 噎” ,此 时此刻 的月亮也带有几 分凄  切伤感 的色调 。诸如 ” 残月脸边明 ,别泪临  清晓。 ”《 牛希济 《 生查子 》)“ 杨柳岸 ,晓  风残月。 ”( 柳永 《 雨霖铃 》)“ 斜照后 ,新  月上西城 。 ”( 张先 《 江南柳 》)“ 望一 川 I 暝  霭, 雁声哀怨 ;半规凉月 , 人影参差。 ”( 周   邦彦( 风流子) ) 。这些送别词 中的诗句 ,具有  个明显的共同点 ,即 “ 月 ”的意象都并非  “ 圆 月 ”“ 满月 ” ,而 是 “ 残 月…‘ 新月” 。这  是 为什么呢7我 们认 为从 自然科学 角度分  析, 古 人 远 行 ,多启 程 于 黎 明之 前 甚 至 夜 半  时分 , 此 时月将西斜 ,月亮表现 出来 的特征  便是残缺 的、低垂 的、朦胧 的,因此 ,运用  “ 残 月”“ 陇月”等意象是符合 实际的,是  真 实的客观描 写。从词语意义 的角度分析 ,   残 ”与 “ 缺 ”同意 ,“ 残 月”即 “ 缺 月” ,   “ 残 月”与  新月”都是不团圆的象征 ,所  以 ,天边显现的一弯缺 月正是象征 了分离 ,   是离别之人心理情 感的生动而贴切 的写照 。   2 怀 古 、 亡 国 之 作 中 的  月 ”   “ 春 花 秋 月 何 时 了 ,往 事 知 多 少 ” 。 年  年花开 ,岁岁月圆,但 常常是物是人 非,如 一时是 这样 写的:“ 斜贴 绿云新月上 ,弯环正  是愁 眉样 ” 。作者跳 出了依托 明月遥寄相思  的传 统作 法 ,自出新意 以 “ 绿云 ”暗喻少  女 乌 发 ,以 “ 新 月 ”暗 喻 少 女 整 于 乌 发 之 下  的愁眉, 这样 , 通过景物的暗示性与象征性 ,   使少女容 态与 自然景致相 映, 不仅让读者获  得联想生发的广阔天地 , 而且造成 了浓重 的  情绪气氛 , 读后倍觉生意跃于纸上 , 情思溢 于纸外。此时的这种比喻比 《 诗经 》中的比  兴可以说具有了更加细腻 的情感 ,更形象 ,   更生动。  思想政治教 育改革 中的三个转 变 太 芳 河 北 张 家 口北 方 机 电工 业 学 校 摘要 :职业 学校思想教育的改革必须实现三个重要 转变,即教 师角色要 由   主 角” 向 “ 导演”转变 ; 教 学模式要从 单一的显性教 育向显  性教 育与 隐性教 育相结合转 变;考核方式要从单一的试卷评价向多元 的人 文化评价 转变。  关键 词 :思 想政 治 教 育 ;改 革 ;三 个 转 变 面对社会新 的变化和新 的情况 , 职业学  校 思想政治 教育还存 在很多亟 待解决 的问  题 。如 教 学 方 式 方 法 比较 单 一 ,教 学 的 针对   性 、实效性不强等。因此 ,提高职 业学校 思  想 政 治 教育 的 实效 性 , 增 强 思 想 政 治 教育 的  吸引力和 感染力 , 已成为职 业教育 的紧迫课  题 。笔 者认 为 ,当前 职 业 学 校 思 想 政 治 教育   急需实现 三个方面 的转 变。   教师 角色的转变 : 由“ 主角” 向“ 导  演 ”转变  在思 想政治 教育改革中, 一个核 心的问 一、题就 是对 教师角 色的定位 问题。过 去,我们  在研 究师生关系的时候 ,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 师 的 角 色 看成 是 管理 者 、 执行者 , 是师长 ,   是主角 ,教师的形象是 师道与尊严 。于 是,   思 想 政 治 教 师 的 责 任就 定 位 于 上传 下 达 , 即  把所教学的内容讲深讲透, 不跑样 , 不走调。   表面上看 , 教师的这种角色地位 , 保 证 了 思  想政治理 论教育 的主旋律和 主流价值 观念  的传播 , 但 实际 上 却 失去 了教 师 教 学 能 动 性  的发挥和职校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 , 教 师在 课 程 实 施 中 不应是执行型的教师 , 只知道执行国家的 意  图, 而应是研究型的教师 ,即研究如何更好  地执行国家的意图 ,领会课程设计的意图 ,   保 证 教 学 目标 的 实 现 。 同 时 还 要 研 究 学 生 如  何才能更好地去接受它 , 也 就 是 说 教 师要 善  于研究学生 , 引导 学 生 发 现 问题 、 解 决 问题 ,   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的教学 目的。   教 师要 相 信 学 生 有 独 立 学 习的 巨大 潜 能 , 能  独 立学 习和获 得知识 ;教师要提 倡教学 民  主 ,按照学生个性和潜 力的类型实施教学 。   总之, 要求教师要从课程执 行者变为课 程改 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