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1100字:看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作文一:《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1100字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看到这部电影的片名我还真以为是三个傻瓜闯荡印度的故事,会有点像堂吉诃德,但看后却是满满的感动,深受启发。尽管最后还是搞不懂这片名,但还是要说说这部具有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影片中兰柯、法尔汉、 拉贾,三个男孩是印度一所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他们从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这所著名的工科院校,每个人身上都承载了家庭太多的希望。兰柯是花匠的儿子,从小聪明好学,善良调皮,他代替小主人来这里上大学,任务是四年以后为主人拿回一张光宗耀祖的文凭,但是对于传统的以分数论等级、以分数定前途的教育提出了不满和抵制,引来了众多教师的斥责和刁难。拉贾是贫困人家的孩子,他来这里上学的目的就是有钱让爸爸治病、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让姐姐可以有出嫁的嫁妆,由于压力太重,他胆小而谨慎,学习成绩一直垫底。而法尔汉喜欢野外动物摄影,由于惧怕父亲的权威,选择了不喜欢的工程专业,学习成绩更是倒数。三个年轻人,各有自己的生活,各有自己的无奈,因有缘相逢在一所大学的屋檐下,共同分担着彼此的忧虑和不幸,以各种方式排解着内心的压力和处境,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电影中,校长的儿子因为三次没考上自己父亲所在的学校,最后自杀。一名学生屡次考试成绩不及格,却发明了一架能飞行的飞机。就是这样一名学生,竟然因为拿不到毕业证而跳楼身亡。兰柯、法尔汉、 拉贾三人在宿醉后遭到惩罚,拉贾被迫在自己的将来和友谊之间做出选择,而他则是做出了自杀的选择,经过好友以及家庭的照料,拉贾才从昏迷的状态中苏醒过来。三个自杀事件可见印度的教育摧残人性封建保守的一面。

而兰柯对这种教育制度极其不满,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老师“作对”,试图改变这种教育制度现状,重磅抨击现代应试教育对人性的摧残,对人性的谋杀。片中的学生代表查特是一个站在兰彻对立面的人。他把分数看得很重要,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成功者。但是在10后,尽管他也有一份好工作但却是注定平庸,还是败给了兰柯。

在兰柯看来学习主要看的是兴趣,而应试教育却阻碍着学生兴趣的发展,作为影片中反应试教育的先锋兰柯不仅自己与它作对还深深影响着身边的人,他鼓励拉贾不要恐惧不要逃避,他鼓励法尔汉去学自己喜欢的动物摄影,尽管他们受到许多阻力但最后还是如常所愿在自己的领域小有成就,这其实可以看出我们每个人在学习的道路上都有最适合自己独一无二的那条,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走上那条路,有没有坚持走下去。而最后最为顽固的校长也肯定了兰柯,把象征最优秀的钢笔也送给了他。可见封闭的应试教育终究是落后的。

这部影片教会了我很多,从中也体会了友情爱情亲情的美好,我也希望我能有个像兰柯那样的朋友,能快乐的学习自己喜欢的,总之我很庆幸看了它。

作文二:《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900字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在《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中,“为了比赛而努力”是影片诠释的重点。影片一开始就点明了父母们经常给孩子灌输的理念:人生就像一场比赛,要么就超越别人,要么就落后。三个主人公所在的工程学院就主张“成绩第一才能有好的未来”。校长更是变本加厉,他教育学生们,要么竞争要么死。这些被家庭和学校打造成“比赛机器”的孩子们有怎样的表现呢?有的人感受不到快乐,有的人因为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自杀,有的人只能把精神寄托给虚无的神明,有的人对所学不求甚解,只是追求名次。

相反,那个永远开心,忠于自己的兴趣,活得随心自在,成绩第一,获得400多个专利,成为著名科学家,符合家长和校长心中“成功人士”标准的男主角兰彻,却是从来都不关心“比赛”的那个人。就像兰彻所说的那样:“你们都陷入比赛之中。可是,就算你们得到第一,这样有什么用呢?增长的不会是知识,只能是压力。”不要让比赛变成人生的高压泵。努力不应该出自外界强加给我们的压力,而应该起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外在的力量只会把鸡蛋变成食物,内在的力量才会让鸡蛋成为生命。

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当下和未来的统一。只在乎当下享乐,可能会丢掉未来的快乐。只关注未来的目标而让当下一直痛苦,会让目标实现时的快乐和意义打折。当实现目标的快乐被当下的痛苦消磨殆尽时,也意味着当下和未来的双输。如果这样,现在所有付出的努力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了。正如沙哈尔所著作的《幸福的方法》中所说,只有完全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和烦恼,挣脱完美主义的束缚,抱着开放和自我认可的态度去努力,才能完全释放自己的潜力,从而保持持续的幸福感。而完全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挣脱完美的束缚、自我认可都不是一个不允许自己失败的比赛者所具备的。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应该去努力。但努力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战胜别人,而应该是为了圆满自己。我们可以为了让辛苦养育我们的父母老有所依而努力,看着最亲的人幸福让我们的内心更圆满。我们可以为了让自己更加优秀,从而遇到更好的世界而努力。真挚的友情,心仪的爱人让我们的内心更圆满。我们可以为了心底的那份热爱和梦想而努力,不留遗憾梦想成真让我们的内心更圆满。

只有这些无关比赛无关对手的努力才能让人忠于真实的自我。当努力不再掏空自己,而是让自己更加丰盈时,我们才能离幸福越来越近。

作文三:《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3100字

教育学基础课程作业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2016年3月27日星期日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为学而学,学以致用

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

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兰乔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戒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 “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不难看到,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背上重重的书包,带着不符年龄气质的眼镜,本该是活泼的年纪却只能透过厚重的镜片看待这个世界。兴趣班,提高班„„前不久一位清华虎妈给自家女儿安排的时间表被各类活动排的满满当当,在舆论谴责下虎妈也只是认为,让孩子走她曾经走过的路才能出人头地。不经审视当下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让学生过早地背负起如此大的压力? 而对于教育的观念,在电影里也被不断放大,投射出对未来的忧虑:学校不再是一个育人的地方,而是一个工厂,不断的在制造统一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叫卖。上大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那张学位证书,而不是对专业的热爱和执着。 不上大学,没有大学文凭就意味着找不到好的工作。工作仅仅是为了吃饱饭而不得不做的事,并不是为了心中的理想,努力学好一技之长,将工作当场事业。电影中“如果我找到了工作,但是考试没通过,难道我不能去上班吗”这句台词真是又搞笑又痛心。 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不是享乐人生。从小为了“钱”途在学习,而不是为了自己。很多时候,我们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有时候,只要你勇于跨出那一步,说不定就可以改变你今后的人生。人活着不能总顺着别人的话去想问题,要有着自己的思考角度。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应该如此。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专攻自己擅长、喜爱的领域。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哪怕钱赚的再少只要自己觉得幸福就足够了。

整部电影在嬉笑打闹和诙谐幽默中,揭露教育体制的弊端。各种奇奇怪怪的竞争使我们忘记了上学的天职是学习而不是竞争,更不是为了那一纸文凭。那一纸文凭说白了,不就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你行嘛!但是,这个真的有必要么?学习是给自己的,学到了是自己的,不需要显摆。

处在这种教育体系下的我们,或许没有主人公那么强大,改变不了教育体系

的现状,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选择自己更喜欢的东西去寻找乐趣,寻找快乐,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并为之努力,奋斗,无论赚钱多少,至少我们身处快乐之中,这是多少物质财富不能换来的。片中视角很多,现在教育体系的弊端、父母对孩子的强加思维和强加理想缺少给人内心压力的疏导,导致自杀,这无异于谋杀

知识学来了是用来运用的,而非纸上谈兵,同样古老的旧的制度一旦不合适,需要新的思维去打破,而不是为了不愿意变而墨守成规

组内成员观点补充:

“知识改变命运”,Rancho从一个没钱上学的穷二代到万人追逐的科学家,靠的是知识的力量。一碗白饭摆在面前,是塞给学生吃,还是喂他们吃,又或者引导他们自己学着做菜配着吃?Rancho刚出场就来了一场学以致用的闹剧,简单的原理,随处可见的道具,那么多人忽视了选择服从暴力,而只有Rancho挺身而出。也许一开始,所有人的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教师无形中就拿着考试鞭子,强逼着学生一口口吃下干涩难懂的知识点。渐渐地,就忘记了这些理论,这些知识存在的价值。学习达人斯科特 ·杨,在他的著作里就多次提到应用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不仅要有强硬的专业知识,学习理论,更要会育人树人,走进学生的心里,关注学生的成长。否则所有的努力不是成为学生的耳边风就把学生教成了书呆子,成为影片中不受欢迎的古板校长。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我们想培养出具有哪些品质的学生呢?又怎样去培养这些品质呢?喜欢率真,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就要接受他们在课上提出突发奇想,用智慧去解答,而不是用强权去压制;喜欢关心他人团结集体的学生,就要给他们奖励,而不是只许他们低头作业少管闲事;喜欢正义感诚信的学生,就要挑战他们的质疑,以理服人,以身作则;喜欢心理强大的学生,就要在平时走进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一起学习心理知识,而不是只在考前千叮万嘱。

教育者们往往在喜欢某一类学生的同时,又讨厌着这一类学生,在点滴中疏忽了甚至压制了这些品质的发生发展。更有甚者,拿着国情之下的应试科举要拿高分的借口而忽视所有。这会造成什么结果,学生是成为影片中令人恶心的Chatur,还是发明创造遭到无视被迫跳楼的Mr.Lobo,这些我们都不愿看到。那难道不会考高分的学生就没有存在价值了?一个班里需要成绩不错得同学,也同样需要关心他人的同学,团结意识的同学,爱冒险调皮的,爱耍小聪明的,动手能力强的、耿直的、敢说敢当的同学,只要运用好了班级经营,给每一个同学找对闪光点,放对位置,就能在让每一个同学进步的效率最大化的同学,也健全了人格。 会教书是老师的基本,教好书是老师的职责。在中考、高考应试的大压力下,敢于适时地变革,教出有个性有能力社会真正需要的学生,才是每一个优秀教师的目标。

现在各种大学分门别类,贴上各种标签,985,211,省属重点,国家重点等等,这些事对教育质量进行划分等级,那么对于考进这些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不是也简介的划分了等级呢?我们为什么对于成绩那么重视,因为成绩觉得你能上什么学校,上什么学校决定你能拿到什么资源。说到底成绩的竞争其实就是社会地位,社会资源的抢夺,在这次抢夺中,你还附带了你的孩子,你的父母以及你自己以

后所属的社会阶层。这么重要的东西如何能不让人们疯狂呢?国家中好的资源先给好的大学使用,好的机会在好的大学里也优先得到。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好的大学确实有高质量的完成效果,但是这也是目前现状的原因之一。

另外,对于职业的歧视也是这个现状的原因之一。可以看到影片中,对于男孩的要求是当工程师,对于女孩的要求是要当医生。在人们的观念中,只有这两种职业是有尊严的,其他职业都是下等的。

目前的现状需要改变,但是,如果仅仅对于目前来说,这种状况确实是最好的了,尤其是需要通过读书来跨阶层的。

没有应用意义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学生不知道他的意义和作用,也会提不起兴趣和动力,认为学了也是白学。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学,也要配以其简单的应用,让学生能切身地感受运用知识的力量与体会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奇妙展现,刺激学生去发现更广阔的用途。

影片诠释了梦想、勇气和友谊,作为与主人公年级相仿的我们看完真的是感触良多。对于人生有了很多的思考:我到底应不应该去明确我的理想呢?我是不是要大胆的去面对生活呢?关于教育的问题真的是感同身受,校长说,“噪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是大自然的竞争——要么竞争要么死~~~”。个人觉得虽然残忍但是却是很现实的,不竞争就被竞争,被淘汰。但是他的教育方式就错了,他的所作所为甚至让人厌恶,主人公兰彻的话“你们都陷入了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正是我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作文四:《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400字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姓名:%

学号:%

班级:%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在上您的选修课之前并没有看过该电影,因为我就没有看电影的习惯,而且看过的电影也屈指可数,不过看过该电影之后,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回味思考一下。

一、 印度的一个风俗特点。

同学们在开学那天,穿着内裤跳舞,这点我有点接受不了。

二、 教育模式。

纯粹灌输式,施加压力,导致有的同学上吊跳楼,这点也是我们国家大多数学校面临的问题,但是在短期内仍然不能改变这种模式,无奈。相对就有这个主角---兰彻,这种打破传统思维的人毕竟是少数,这类人我想只有在仅存的环境下生存,但着实不容易,坚持下来,相信自己会成功。

三、 兄弟情义。

这点虽然在老师眼里有点荒唐(偷试卷等),但是现在很难找到这样的感情,直至三人重新团聚,很感人。

现在,我们是大学生,和那些即将毕业的学生没有多少区别,也将面临毕业就业,如果不把专业知识学好,毕业后能干的将会不能满足企业公司的要求,不能拿高薪,当然也会有部分学生像兰彻一样,但是对于我来说,没有那么聪明,我只能学好知识,拓宽知识面丰富自己,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

作文五:《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900字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在寒假里, 在朋友的建议下,我看了这部精彩的电影,不说电影的人生哲理震撼了我而是有感带批判性题材可以拍得如此搞笑轻松,很不容易!  它是一部很好看的片子,让人看的时候会不知不觉投入感情、甚至会为情节的小跌宕揪心,为他们的友情和他的爱情由衷感到开心、温暖的同时顺便重温那么些耳熟能详的“大道理”也还蛮不错!由于毕竟是喜剧搞笑,所以片子戏剧性很强。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吸尘器接生小孩“,哈哈,关键是他还成功了!说明了一个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造的人是会有很多成功的机会

的!

不过“大道理”里也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以后遇到事情,我会学学神圣智者兰彻达斯,用右手砸砸左胸小声告诉自己“一切顺利”——因为有时候心是很脆弱的,它需要我们的安慰来使它变得坚强!这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而想想生活中,有多少真正的傻瓜,遇到一点挫折,便选择了放弃生命!人是很脆弱的,生命很脆弱,知己很难遇到,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珍惜!

剧中的院长,总是教育学生们:生活是场比赛,当不了第一名就只能被人践踏。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下,像兰彻达斯那样有创新思想的人总是受到抑制。影片多次描述院长边由专人刮胡子、边听歌剧午睡的一幕,配合着两个学生的自杀,而他却无动于衷,对这个体制的讽刺达到了顶峰。而当兰彻用“吸尘器接生小孩”的创新方法救了她女儿后,他却

把象征着心目中最优秀学生的钢笔送给了兰彻。

兰彻在这所印度顶尖的大学里,处处表现了叛逆。但说起中国的应试教育,真是可悲,我们都已经是受害者了,难道我们的下一辈还要继续?教改越改越牛,分数无比重要,我们却只能一味的适应!这就是教育体系的悲哀,或者,也将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有多少人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又有多少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社会在发展,同时社会也在倒退。物质越来越丰盛,精神越来越空虚,枷锁一重又一重。儿时的梦想越来越远,有时我们早已失去了选择的机会,当我们一味去适应时! 兰彻达斯帮助他的两个朋友实现了梦想,为了朋友什么事都肯做,这一点也很让我震撼!有位好朋友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呀!

兰彻达斯这样的人,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只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印证了电影最后的一句话“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赶上你!”

作文六:《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1200字

这两天终于看完了那部《三傻大闹宝莱坞》,感觉非常不错,三傻一点也不傻,他们只是和其他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着和普通人不一样的故事,电影中的生活和我们现在的生活都很像,让我感觉很贴切,这部印度影片中所刻画的主人公的生活也正是我所想要的生活:精彩美丽,有意义,这样的一生在我看来,已经很满足了。

我很佩服兰彻,他的人和名字一样不同寻常,他有着他自己独特的生活,他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思想,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早已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他所追求的是简单的理解透彻,而不是一味的记住课本上的概念,死记硬背的方式只会让人更加机械化,没有灵活性。他屡次抵触院长的教育方法,每次上课,他总会在半截课后被赶出教室,这时他又到下一个教室继续听讲, “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 “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他是热爱机械的,所以他在考试中拿到了第一名,“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我们要追逐的是自己的梦想,是自己所喜爱的生活,这是我们一生的追求,是我们最终的行程。兰彻独特的观念,独特的思维总让他完成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他和朋友们在没有晚餐的情况下,混进婚宴吃了一顿,碰巧那是院长大女儿的婚礼,就是这个机会使他与亚瑟相遇,并且在最终经历了许多磨难后回到了一起;他用摩托车载着生命垂危的老人去医院抢救,很好的把握住了时间,使老人存活下来;他在暴风雨的天气里,在断电的情况下,和同学们一起给亚瑟的姐姐接生。。。。。。“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 ”兰彻的那句“一切顺利”,多么简单又多么令人深思的一句话语,正是坚持着这句话,使他在面对一切困难时,总会镇静地想出办法来解决,而这便是他成功秘诀。当他们在经历了磨难并且逐渐成功而留流下喜悦的泪水时,我也感同身受,为他们的努力喝彩,为他们的成功愉快。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梦想、勇气和友谊的完美诠释,“今天我不请求上帝给我这份工作,只为这生命而感激”,这时莱俱就快要和死亡接轨时重新得救时面试中所说的,面对生活要乐观要积极,要坚持,坚持自己喜欢的,相信自己,奇迹会发生的,只是需要时间和勇气,还有我们的坚持努力,最后我们看到的是圆满的结局,“但他总说,有两个傻瓜会来找我的”,刚开始听到这句话,没有太深的理解,觉得这只是一句普通的话语,然而在电影中重复了几遍后,我终于体会到了这其中所蕴藏的感动,我为他们这多年不见,而友情依旧那么浓烈而深深地感动,他们之间已经超越了友情,甚至比亲情还要更加可贵,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有过太多精彩的瞬间,留下了许多美丽的回忆,太多次的冒险,太多次的创新,使他们的大学生活与众不同,使他们的大学生活不在那么枯燥无味,使他们的大学生活变得非常有意义,而这才是我所向往的大学生活。

作文七:《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1900字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如果非要我给《三傻》这部电影定一个主题,我是定不出来的,长达接近三个小时的电影隐约或者不隐约地告诉了我们太多的东西,教育模式,坚守,追梦,友情,爱情,亲情,等等等等,虽然这部电影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后期情节的发展有点不真实,但它自身表达出来的精神内涵却是不可挑剔的。 首先说教育模式,这部电影很好的暴露出来了一个现有的关于教育制度的问题,由于考试制度的存在,学生几乎变成了考试的机器,他们简单重复地背诵着书上的内容,不加思考,单纯地应付着考试,简而言之,这就有着应试教育的意味,回想高中学习物理数学时,很多定义很多原理想不明白,跑去问老师,老师的回答有时候竟然是:“你不懂的话记住就好了,这是个公认的结果。”于是我们便傻乎乎地把定理背了下来,我们学了电路却做不出一个风扇,热的快这样简单地电器,我们学了电解池却从来没想过要去提纯金属,你可能会说,我没有材料,没有实验条件,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三傻中的一个片段,rancho第一天进学校时用勺子,电线做了一个简易的导电装置,这告诉我们,材料来源于生活,去不去实践与条件无关,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一个捷思的大脑。

《三傻》里面的校长总以为自己是对的,他把自己的思想只是强加给学生,把压力给学生,无法忍受别人给他提意见,这让我想到了《放牛班的春天》里面的校长,让学生按照自己固有的模式进行学习,是教育变得枯燥而无味,甚至令人讨厌,我喜欢语文,但却不怎么喜欢语文课,我讨厌老师不断地重复解题技巧,不断教授我们句读,翻译,文字本是美的,但却因为机械地学习变得枯燥了起来,上学期期末遇到了一个语文的代课老师,他上课几乎不说关于书本上的机械而简单的内容,反之,他喜欢跟我们说关于某个作者的趣闻佚事,小说里面人物的探究,一些奇奇怪怪却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极大地增大了我们对语文的热爱,他告诉我们他理解的友情爱情应该是什么,把他的思想与我们交流而不是强加于我们,我想,他教出来的学生考试可能比不上别人,但他们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是最高的。老师不是圣人,很多老师在批评当今的教育制度,可是却又无奈地当着应试教育的奴隶,造成了学生与老师的双重困扰,这样的瓶颈我们竟一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或许我们可以尝试着像rancho一样,保持着自己的信念,只要学到知识就好了,文凭什么的真的重要吗?他不是最后没有那一纸文凭也获得了成功吗?

Farhan热爱摄影,却遵从了父母的意愿学了机械,就在他即将毕业之时,他毅然选择了摄影而放弃了机械,当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的父母时,得到的是赞同而不是反对,一方面,我看到了farhan的勇敢,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父母对孩子深深地爱,尽管希望他们成功,尽管他们一直怀揣着一个孩子当机械师的梦想,他们从孩子的未来出发,替孩子规划将来,当farhan告诉他们他自己的最真实的想法时,他们只有一个信念,那便是他快乐就好了,想到我填写高考志愿时,我原本想填的是化学系,但是却听从了父母的想法选择了建筑,毋庸置疑,建筑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渐渐得我发现我也爱上了这个专业,只是在四月的某天,我碰到了一个同学的妈妈,她是一个学化学的女博士,我突然也就萌生了一个去学化学的想法,我不像farhan,有着非是什么什么不可的想法,只是我把自己对两门学科的热爱都保持着,以后说不定去研究化学,也说不定走建筑这条路。

Pia,是三傻里面的女主角,她也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主见的女生,她敢于向父亲吐露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敢于去偷他父亲的钥匙,敢于表达自己的爱,我很喜欢她,她第二次遇见rancho的时候,rancho跟他说过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其实你根本不爱他,你见到他时,有没有感觉到风在低吟,有没有闻到花的芳香,你的丝巾有没有被轻轻吹起,天上的月亮是不是很皎洁,这不仅发生在电影里,也发生在生活中,如果你不是爱上一头驴。”记得前几天晚上去步行街逛街,走在解放西路有很多酒吧,酒吧门口停着各式各样的名车,车前有着一对一对缠绕在一起的男女,我就会想,他们之间有真正的爱情吗?看到互不相识的一对人,因为长辈的介绍,或者是家族的需要,而成为夫妻,终其一生,他们之间有真正的爱情吗?没有风的低吟,没有花的芳香,爱情失去了它最宝贵的东西,我讨厌别人告诉我,爱情就是生活,爱情就是面包,而rancho和pia告诉了我,爱情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浪漫。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raju的跳楼和他可怜的家境,rancho,raju,farhan之间深厚的友谊,校长最后的赠笔,这些场景就不一一述说,我终于明白了这部影片为什么评分一直都是居高不下,因为其自身的魅力是无穷的,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看的电影,值得我一遍又一遍的去咀嚼与回味。

作文八:《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1800字

学校啊,你该干点什么?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今年暑假我在家阅读了《人性的优点》之后,无意之中观看了印度的教育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越发觉得现在的学校教育存在严重的功利性,忽视了对人性的尊重!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喜剧音乐片。讲述的是三位主人翁兰彻、拉朱与法汉的故事,他们是皇家帝国工程学院的学生,三人共居一室并结为好友。在以严格著称的学院里,兰彻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死记硬背,甚至还公然顶撞校长“病毒”,质疑他的教学方法的故事。

场景一:“病毒”校长在新生开学之际,将一箩筐的没有录取的学生档案踢翻在地,告诉学生是你们将他们永远关在了这所名校之外,“病毒”校长还讲述了杜鹃从来不自己筑巢,它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它们会怎样?它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它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从而告诫帝国学院的学生们学会竞争,这种矫枉过正的教育结果是导致了学生拼命地死读书,或者用其他不正当的方法去影响他人,一味的强调竞争,结果使人性发生了扭曲。

我是一名教师,其实这种现象在学校教育中经常存在,教育带有严重的功利性,也经常会对学生说,没有好的成绩就不能考到好的大学,也就不能有好的工作,以此来激励学生用功读书。

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

场景二:一位学生就快毕业了,而那位“病毒”校长因为孩子一个小小的错误,全盘否定了孩子的成绩,告诉家长孩子毕不了业了,万分恐惧的孩子在宿舍里上吊自杀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没有了,主人公兰彻在这位学生的葬礼上对着校长说:“是你谋杀了他!”这位学生的自杀是长期压力积累所致,如果“病毒”校长对孩子说:“没关系,你再加把劲,我相信你会做好的!”我坚信不会是这样的悲惨结局。

我们老师在学生发生错误时,往往会这样粗暴的对待:“你这样的题目都不会!笨死了!我要告诉你的家长!”孩子的心离你越来越远,和你的隔阂越来越深,你也就越来越走不进孩子的心田了。老师的打压只能是孩子表面的服从。

场景三:课堂中,一位教授提问“什么叫机械运动”,而兰彻用一切的现象来解释何为机械运动,但是教授给予了否定,教授要的是书本上得标准答案,要的是照本宣读的答案,当灾难来临时,是兰彻运用物理上的知识,做成了临时的发电机,利用吸尘器做成了助产器,帮助难产的莫娜,产下了“病毒”校长的外孙。这无疑是一个绝大的讽刺,这是教条教育的悲哀。

我们现在的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把学生困在了书堆中,埋在了书山下,忽视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成了生活的低能儿。学了不能致用,理论脱离了实践。曾看到这样的报道:少年大学生不会洗袜子,不会洗衣服,这样算是合格

的能才吗?学生的学习一切以升学为中心,造成了中国的大学虽多,却难以培养出杰出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临终前都念念不忘的问温总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始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剧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兰彻的一句话:“学习就是为了应用”。

场景四:“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这是兰彻在对好朋友拉朱说的话语,多有哲理!拉朱听从了兰彻的劝告,说服了家人,放弃了家人引以为豪的工程学,从而走上了动物摄影的道路,发表了自己的摄影作品,赢得了他人的尊重。“爸,我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这句经典台词让我这个做老师的久久不能忘怀!

新的教育理念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创造力。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斯不对数学感兴趣,不会有“高斯定律”,牛顿不是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不会成为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更不会有“牛顿定律”的产生。我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课堂上希望学生有独特的阅读感受,不希望四十几位的读者,却都是同一个哈姆雷特。但是有时却为了应试,教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抹杀了学生的个体感受。如果多出几个“雷夫”那中国的教育该有多好啊!

作为一位教师,我与影片中的许多地方产生了共鸣,本片反应了印度填鸭式的教学状况,也是对我们现在教育的一种抨击,让我们善待自己,善待孩子们,为了他们的健康、自信、快乐而努力!我建议各位教育同仁都应该观看这部令人反省教育片《三傻大闹宝莱坞》.

作文九:《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3000字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这部电影是根据印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改编而成的。第一次看这部片是大学刚入学不久的部门见面会上,学姐让我们看了部电影,起初看到片名的时候,很是不以为然。有种先入为主的感觉,一度不能接受。后来,看了大概二十分钟左右的时候,由于时间不够充分,因此学姐点了快进,我居然内心感到有点可惜。之后由于很多人想继续看完,便没有再次快进过。不可否认,这部影片当时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虽然我不太喜欢电影中夹杂类似歌舞剧的元素,而印度的电影在表演上歌舞剧成分又是不可或缺的。但它仍然在心灵上给我极大的震撼。撇过场面之类的,单单是从影片所要表现的思想来说,已不容置疑的成为一部好片,再看迅雷,爱奇艺,百度等等视频网站上该片的评分,便足以说明为什么这部片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或许就是我选取此片的缘由吧。

这种类似于影评的东西我向来是不大擅长的。就浅谈一下关于自己对于该影片教育、诲人的理解吧。

该片的开始便跟人们讲述了一个道理,传统与突破以及人们对现实的反抗。这种元素也一直贯穿了该片的始终。主人公兰彻用最简单的中学知识让一个不成文的大学规定,即新生必须脱掉裤子被高年级的学生盖章彻底失效。这在中国或许会成为一种地方恶性事件吧。又或者说这是一种对人格的侮辱,当然了各国文化习俗不同,我们并不能用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随意揣测,但至少可以肯定这是一种类似于“强权”的欺压,而诸如查拖、法罕、拉朱则不可否认是一种对强权的妥协。

其实,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在影片中也都有交待。比如,法罕,自小不懂得反抗,喜欢摄影,梦想成为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却不敢忤逆其父的意志去学了工程专业。而拉朱则更多的是屈服了现实。电影中途有个很搞笑却又耐人寻味的情节,在介绍好友拉加的家庭环境时,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的饱和度调低,故意弄成黑白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并且以后只要一演到拉朱家,电影就自动有彩色转黑白,工整得近乎精致。这样的家庭,诸如希望的寄托让拉朱一心只想如何去安稳的毕业找到一份工作,然而,过犹不及,越是这样,他的压力越是大,自然学习也无从谈起,只是手指上的圣戒越来越多,正如他在后来应聘时自嘲所说,神只保佑他活了下来,却没有保佑他却的好成绩。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突出了一点,即是友情。国人最讲求忠义二字,对于朋友之间来说,则更多地突出了“义”。三傻中无论是兰彻,拉朱还是法罕都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甚至是后来幡然悔悟的病毒也真情流露的哭了。剧中拉朱因为怕被开除而搬去和查拖一起住,自然和兰彻,法罕闹翻了。但拉朱父亲病重之时,兰彻,法罕毅然决然的打算放弃考试照顾拉朱的父亲。诸如此般,影片后来用了大幅的时间去演绎。拉朱背勒令退学,经他再三请求,病毒答应他,若是他供出兰彻,自然无事。拉朱左右为难,后来无奈只得跳楼自杀。这些描述,一方面体现了拉朱性格的软弱,另一方面也体现除了一个“义”。而恰恰相反,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别人的利益,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如拉朱这般为了朋友,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保全他人的怕真是没有几个。之后的病毒为了证明权威家长没有错误这一观点,自己出考题打算不让拉朱等毕业找到工作。兰彻为了朋友冒着不能毕业的风险为了拉朱去偷病毒的考卷。这些简单而又富含真挚感情的片段真的耐人寻味。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去反省,人

不能一辈子戴着面具生活,哪样得多累啊。

印度的教育模式和中国的有很高的类似度。教育资源的竞争也异常激烈,正如剧中法罕“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三亿个精子赛跑。”病毒在他们的开学典礼上说“杜鹃把蛋下在别的鸟的窝里,等到小杜鹃孵化出来之后,它们便把其他的蛋推出去,干掉它们。这就是竞争,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这种没有人情味的类似于野兽般的竞争一开始就被灌输,所以会有查拖一样为了分数不断吃药增强记忆力,不断放屁的学生。所以也会有乔伊诺伯一样的自杀者。无疑影片在结尾已经告诉了我们这种教育模式的对与错。当查拖像个复仇者一样怀着诅咒和坚信不疑的信念在类似于天台的墙壁上写下9.5号这个日子的时候,他坚信他这样的读书,背书,听老师话,按课本来的学生怎么可能在十年后输给一个成天不读书和老师作对,自命不凡的人哪!然而,事实往往是残酷的,十年并不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时间点。

对于病毒自然无疑是喜欢诸如查拖这样的学生的,听话,成绩好,尊重老师,相信权威。但其实他也早早的对这些产生了疑问,正如影片安排每次的第一是兰彻而不是查拖一样,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权威的冲击。

“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拜拜,娶摄影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去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这是该片中兰彻对拉朱和法罕和说的。毋庸置疑,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你非要让一个喜欢文学,梦想成为作家的人去当工程师,这样的结局或许是残酷的,正如剧中的病毒一样,强加自己的意愿给儿子才导致了他后来的自杀。而法罕后来的成功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病毒自然是可悲而又可恨的,或许我们可以把她儿子的死和诺伯后来的自杀都归咎于他。但后来他的醒悟却也是值得我们去赞扬的。中国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不能不允许人家犯错误,我们的准许别人改正。如果一棒子打死,那我们和病毒对于诺伯一样又有何分别那,要学会去宽容,给别人机会。同样,当病毒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太空笔送给自己认为23年来遇到的最得意的学生兰彻的时候,兰彻也谅解了他。而导演在这段的情节安排上可谓别出心裁,病毒在大雨中指着兰彻的胸膛回答了兰彻在开学典礼上问他的问题。事实证明,兰彻确实锋芒太漏,这样容易伤到别人,也会反伤自己。他要是早早换种方式去和病毒沟通,或许问问早已解决,这种玩世不恭,桀骜不驯,锋芒太漏的个性也在这一刻得到了批判。正如病毒所说“你不可能永远是对的”。这或许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言语,而时一个老师的忠告和肺腑之言。我们在反对传统的时候应该有所保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之后,影片中的主人公兰彻,在大学毕业典礼上悄然消失。然而,多年之后,在打听到兰彻消息的时候,拉朱,法罕不顾一切,拉朱甚至连裤子也顾不得穿便奔袭千里寻找兰彻。这无疑又是朋友之间友情的伟大力量。而多年前那个打赌比兰彻过得好的查拖也开着他的兰博基尼轨道了印度。他们后来才得知,兰彻只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为了只是而去替别人上学拿证书。

但影片的结尾却和我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查拖要找的王杜先生,那个拥有400多项专利的科学家原来就是兰彻。当他满心欢喜拿着投降书让兰彻签了,然后风光炫富的时候,才发现生活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十年之约,他还是个失败者。查拖追着兰彻叫王杜先生跟他说他阿毛一样悲惨的故事的时候。影片戛然而

止,一切尘埃落定。这就答案。真正为了学习而学习的人名利,美娇娘等尽收怀中,而他只能拿着合同追着那个成功者的屁股、、、、、、

说到这儿除了感谢这部影片的执导者,更多的得去感谢剧中的演员。感情的收放恰到好处,分毫不差,就像舞剑一样,懂得刺出去,同样也必须收得回来。这部影片不仅仅是对一种教育方式的批判。它更加教会了我们怎样去学习,怎么去对待朋友,怎样去工作和生活。

作文十:《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1200字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程清 2012213984 工商(5)班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虽然不是第一次听过它。片名给我的印象就是个简单纯搞笑的喜剧片,但是剧情却实在的给我冲击。以至于看完电影后,脑海中依然不时地现浮着那些令人捧腹又富有深意的画面。

“兰彻”第一次入学报到,利用初中学的物理知识——盐水的导电性,回击了大二的学长;他给毫米钱,告诉毫米“上学不需要学费,只要一件校服”与后来真正的兰彻回忆他穿着旧校服混进课堂的经历互相呼应;以及“兰彻”告诉法尔汉跟拉杜“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吗?因为我喜欢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激情所在。”还有他与院长“病毒”的以此经典对抗,他被“病毒”强行拉上讲台给学生上课,结果,让院长及正处在大学期间的观电影的我们又一次的冲击。“当我提问时,你们兴奋吗?好奇吗?为学到新知识而兴奋吗?没有。你们全都陷入了疯狂的竞争。即使你们得了第一,这样又有什么用呢?你的知识会增加吗?不,增加的只有压力。大学不是压力工厂,就算是马戏团的狮子,在鞭子的威慑下也能学会坐在椅子上······”。“兰彻”作为电影里的灵魂人物,他在对待学习,对待兴趣以及他大学的专业上都有很清晰地了解,喜欢学习,喜欢工程学,看淡名利,享受学习;他幽默、乐天派的性格,对梦想不懈追求的勇气跟态度无不时刻影响着他周围的人:法尔汉、拉杜,包括毫米。

法尔汉、拉杜、毫米,他们就是我们今天大学生中的甲、乙、丙、丁,对学习目标不清晰,兴趣与专业的尴尬,以及对现实充满无奈和

屈服。我们先除开因为专业调剂而导致专业与兴趣不符的,即使大学的专业是自己所选,又有多少真的是自己选的呢,多少又是听了百家意见,充分分析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及就业形势后的抉择呢?而那些称心的选了自己当初觉得好的专业的,现在是真的还喜欢自己的专业吗?是的,现实很无奈,所谓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在自己甚至全家的生存保障问题上,考究自己的兴趣与专业甚至职业的契合度,似乎显得很悲壮,很苍凉。而绝大多数的现实人不会选择追求理想而饿死街头的艺术家式的人生,同时,在现实人看来,这本身也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虽然大诗人陶渊明在“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的环境下依然有“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恬淡兴致,但是作为依靠一家之主的陶家家小们作何感想呢?所以,真正的兰彻回忆“兰彻”的出身时,我猛然想到“病毒”在办公室给法尔汉、拉杜讲他们家的收入跟“兰彻”家的对比,想到“兰彻”一如既往的乐天派的生活态度,我不禁很感叹,在那样的家境中出来的兰彻,不是更应该为生计考虑,为钱途着想么?由此对其更生佩服之情,联想到现实的我,我们,这群盲目的接受教授的安排的机器人,这群为生活,为前途迷茫,奔波的狼狈的现实人,看完此片后该作何感想呢?如果一生都为别人而活了,我们真的不会后悔么?

想想“消音器”与“兰彻”的十年之约,想想兴趣动力、快乐学习与死读苦拼十年后,他们的结果,我们这些人该想到什么呢?该做些什么吧?相信大家都有很深的体会,不用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