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6400字]

作文一:《记承天寺夜游》6400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弟苏辙(1039~1112)和其父苏洵(1009~1066)合称为“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王安石变法后,认为新法并非不符合实际,故又支持新党,远调到现在的海南省。苏轼的失意与他的政治选择有很大关联。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杰出的散文作品标志着从西魏发端、历经唐宋的古文运动的胜利结束,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合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写作背景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苏轼的著名诗还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定风波》等。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低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注释

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欲:将要。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户:堂屋的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遂:于是,就。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交横:交叉错杂。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   耳:罢了。

译文

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月光从门照入,于是高兴地起床外出。(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地面好像积水一样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相关评论

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霍松林)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是“充满勃郁”于内而不得不表现于外的东西。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苏轼的确是胸有“万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创作而言,那“万斛泉源”溢为政论和史论,涛翻浪涌,汪洋浩瀚;溢为游记、书札、序跋等杂文,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虽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有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寻“乐”。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就去找他。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接着便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碧空的皓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运用之妙,因人而异。不能说作者没有用这个比喻,但他的用法却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与山石曲折”,至此当“止于不可不止”了。“止”于什么呢?因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当止于月;看见“藻荇交横”,却原来是“竹柏影也”,当止于“竹柏”;谁赏月?谁看竹柏?是他和张怀民,当止于他和张怀民。于是总括这一切,写了如下几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

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字唯期少意唯期多

──读苏轼的一篇散文(吴功正)

该文所以能写得字约义丰,关键在于作者抓住了特点,然后运用经过认真提炼的语言文字加以表达。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入题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户。”作者正欲入睡,忽见月色清凉,窥入窗户。这样,便把前面提到的“夜”具体化了。更重要的是,点出了“夜”的特点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风高。作者就抓住这个特点,铺展文墨。“月色入户”,如此良夜,如此月光,激活了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这一行动的发因是循着“月色入户”的夜景而来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交代了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等。“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连贯性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至承天寺”又一次点题,但是,到承天寺的一路经过,因与主题无关,就略而不提。“寻张怀民”是什么情景,又因与主题不相关涉,也付之篇外。这样,为“记游”所必须交代的人、事,仅用最简略、经济的语言加以表述,其余的,就不再添枝加叶。尤其是夜游的景色描绘,更富特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先写了水色,继写水中诸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写了庭下诸景后,跳出这样一句:“盖竹柏影也。”文意陡然一变,用语出奇制胜。作者初写庭下积水、水中藻荇,都是为了写竹柏投影,是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澜、节奏。而竹柏所以能投影庭下,作者不施一笔,这正是用墨高明、精妙之处。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了。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苏轼在此文中处处扣住个“月”字写夜游,这是特点之一。他写月,不像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这是特点之三。由于抓到了特点,整个描述就显得精约而传神了。

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仅仅满足于写景、叙事是不够的,还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才会余味无穷。这里,一方面要文辞所概括的客观内容丰富;一方面又要所表达的主观内容,即作者的思想情感深远。苏轼这篇散文同样提供了范例。

本文是写景的,但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是心理活动,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情绪因之荡起微澜。经过转折,作者猛然想起张怀民。“遂”,似乎不假思索,但微露出只有张怀民才是赏月的相知好友之情。“寻”字又分明显现

出急切访友的心意。“怀民亦未寝”的“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在月光倾泻下,二人“相与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适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轻快节奏之中。从“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作者的款款情思经历了几多转折,终于稳定在平和容止的心境中了。作者寻友访寺,写月夜美景,然后将眼前即景推展开去,兼及身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何夜无明月临照,何处没有竹枝柏影,却很少有“如吾两人者”。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语词之中。而这种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现为旷达。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旷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细化赏析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具体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古文整理

一词多义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不是)《狼》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口技》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今义: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罢了 今义: 耳朵 月色入户 户:多指门 今义:窗户、人家

作文二:《23.记承天寺夜游》2200字

23.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3.体悟作者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又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词书画等领域均有很高的造诣。在词的创作上,他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南宋的辛弃疾合称“苏辛”。“一门父子三词客”,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80),苏轼罹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他没有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积极寻求解脱。本文正体现了他这种旷达胸怀。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但: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②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住户、人家 .

③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

今义:纪念,思念

④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⑤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

(2)一词多义

与:①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

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作动词,散步 .

三、合作探究

(一)读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二)文本探究

1.用默读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试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明确:①寻伴夜游;②庭院月色;③月下感叹。

2.想想苏轼为何夜游。

明确:①自己被贬,心情郁闷不平,想出去走走。②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一同赏月。

3.作者为何寻张怀民?

明确:“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作者去寻张怀民是不假思索的,表明他与怀民的感情很好。“怀民亦未寝”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人有相同的处境,相同的志趣。

4.文章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哪句?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一个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大家仔细地读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先写“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

5.作者仅仅用18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主要得益于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比喻;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从“盖竹柏影也”能体会到作者恍然大悟的心情,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正侧结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

6.文中“闲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明确: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闲情逸致的人。作者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最后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

7.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明确:积极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汲汲于名利等。

师总结: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

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四、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闲寻伴夜游(闲人)

欣赏月色(闲情)月下感叹

抒发了作者淡泊、宁静、

乐观豁达的胸襟

五、课外拓展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从而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示例: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作文三:《22记承天寺夜游》900字

22.《记承天寺夜游》

一、学习目标

1、作者和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内容,欣赏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4、安排一课时。

二、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四、课前检测

【温馨提示】回忆以前学习内容。

1、“唐宋八大家”是唐代的,和宋代的、          、。

2、苏轼是        朝代文学家,字          ,号             ,四川眉山人。

五、定向自学

【知识链接】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1、疏通字词,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

藻(     )   荇(      )

2、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温馨提示】看课文注释。

3、我的疑问

【提示】小组合作,把疑难字、词、句整理在下面。

六、归纳总结

1、本文描写月色传神的句子是哪句?说说你的理由。

2、本文的哪个词语能体现作者的心情?说说你的理由。

七、巩固提升

1、写一篇感悟: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

2、背诵全文。

八、学习反思

作文四:《记承天寺夜游》900字

27、短文两篇——一记承天寺夜游

一、学习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学习过程

1、预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寝(   )    竹柏(   )藻(      ) 荇(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尝试题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提示: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将疑难之处标出来,并向其他组同学请教。

(3)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月色的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5)“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3、巩固题

1、贯穿全语言的线索是

2、作者在“中庭”所欣赏到的美景是(用原文回答):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月的诗句。(不少于三句)

5、《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

6、同是写景,但《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试加以说明。

4、小结

三、当堂检测

一、解释重点词语:

1.欣然起行      欣然(    )

2.念无与乐者    念(       )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四、“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2、检测题正确率

3、补救练习

作文五:《记承天寺夜游好1》4700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知识能力: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准确翻译全文。

过程方法:掌握学习古代文学的简单方法。

情感态度: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乐观豁达。

一、解题导入

记承天寺夜游       记+(      事       )  记+(地点)+(时间)+(游)

文体:记游散文  特征:描绘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二、指导诵读 把握内容

下面我们进行第一项活动

屏显: 美文美读 把握内容

1、(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整体诵读

画出第一节中的动词,我们发现这些动词不可置换、移易,因为它们有先后关系,据此我们可以知道,这里在叙事。屏显:建议你用叙述的语气朗读第一段;画出第二段中所描写的景物,我们可以看出,第二段是在写景,建议你用欣赏赞美的语气读第二段;第三段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感触,建议你用感慨的语气读第三段。

屏显:建议你用叙述的语气朗读第一段

建议你用欣赏赞美的语气读第二段

建议你用感慨的语气读第三段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概括段意

叙述事情——描写月色——抒发感慨

2、从选词造句的角度  分段诵读

(1)画出“欲”“欣然”“念”“寻”“亦未寝”“步”等词语,这里是动词,但大部分是(表示心理活动的词),下面跟着老师一起说说这些词语中所包含的心理活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还加上“夜”,形同日记,很平实,入夜即睡,门庭冷落,百无聊赖;忽有良朋(谁?月)不邀自到(入户),欣然起行,可见(披衣而起,睡意顿消);可转念一想,贬谪之人,身处异地,亲朋零落,念字中就有沉思良久,仔细搜寻的心理;终于想到有一同道之人,于是不容他想,便去找寻,“寻”字再现了(急切找寻,担心失望)的心理;发现怀民与己不谋而合,“亦未寝”中包含着(幸遇知己的快乐和激动),于是庭下步月的“步”中就自然有了(安闲与淡定)。

齐读第一节,重读这些词语,读出心理的曲折变化。

(2)第二段抓住“积水空明”(光)“藻荇交横”(影)读出光与影的变化,抓住“盖”“耳”读出陶醉中的顿悟。

第二段,“盖”是(原来的)意思,是引出真相,“耳”是(罢了)的意思,是醒悟,要这样读——要读出陶醉中的顿悟。

(3)第三段抓住两个“?”读出肯定和惋惜,抓住“。”读出欣喜和遗憾。

第三段,有两个“?”和一个“。”号,问号是什么语气?(反问),对,答案是肯定的,每个阴历十五都有圆月,山河大地,遍地都有松竹,所缺少的是懂得它们美妙的人,这里有肯定,也有惋惜;江山风月本无主,闲人便是主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闲人,这里有(自我肯定、自我欣赏)之情,而这样的“闲人”却很“少”,这就不能不令人遗憾了。这一段要抓住两个“?”读出肯定和惋惜,抓住“。”读出欣喜和遗憾。   齐读

(4)从选词造句的角度概括艺术特征

屛显:叙述事情   朴素曲折

描写月色  空灵优美

抒发感慨  蕴藉深婉

3、从文言词语理解的角度  译读全文

刚才的朗读是原文朗读,下面我们要改版,把它改成版来朗读,就是译读,不过,老师还有一个要求,要自拟东坡,这就需要用第几人称?{第一人称}。来,先解决词语障碍。

(1)屛显重点词语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

(2)屛显重点语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译读全文 (自拟苏轼,现代文)

屛显:古代文学作品学习方法指导一

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字内容

三、屏显:研读精句   学习手法

1、找出写景句,说出比喻的修辞手法,指认本体和喻体,明确描绘的中心是“月色”。

2、画出画面中的景物“积水”“藻荇”,体会光与影、动与静、明与暗的烘托对比关系。这两句话,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画面,或者一个镜头,根据老师提供的角度,自选其中之一,探究的画面美和镜头美,然后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光与影        (2)动与静      (3)明与暗    (4)人与自然

这一句,            ,明写的是            ,            写的 是          ,我发现了                        的美。

3、用两字词语概括画面美

优美 宁静 淡泊 净洁 空灵  高雅  纯净  清澈  静谧

4、仔细研究两个比喻之间的关系,明确正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一笔两用”,试举例。

屛显:明写鱼,暗写水   《小石潭记》

明写声,暗写石   《小石潭记》

明写花,暗写阳光和春风 《春》

明写笛声,暗写边士 《王昌龄 七绝》

5、总结一下作者写景生动细腻,用了哪些方法

屏显:1、用比喻

2、具有镜头美和画面美

3、用“一笔两用”的手法

屛显:古代文学作品学习方法指导二

在深入研读中学习艺术手法

四、屏显:还点归面  知人论世

一千多年前,一个很普通的夜晚,一个长江边无人知晓的山村寺庙,洒进了些许千年不变的月光,月光下偶然发生了一个常见的生活片段,主人公内心瞬间产生了一些快乐,却成就了文坛一段佳话,留给子孙一段千古美文,它的真正的魅力又在哪里呢?

1、俯瞰苏轼一生:书香世家,文坛领袖

屛显:一门三学士: 洵 、轼 、辙

21岁以殿试第二名与辙同榜中进士

一生三起三落,贬谪迁徙大半个中国

最后被流放到天涯海角——海南岛

屛显: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大家

为文奔放不羁,为诗挥洒自如,为词豪放清旷。

散文: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

诗:是北宋诗坛最杰出的诗人。

词:开创了宋词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

2、走近黄州片段

从他在黄州期间诗作中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

穿插:他是中国墨竹画的开创者,是中国文人画的始祖,和同时代的大画家米芾一起开创了中国画,即国画;他的书法也自成一家,被称为苏体;他甚至还是美食家,现在还有许多他发明的美食,如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鱼汤。很都评论家都说他活得精彩。

穿插:苏轼太有才华,余秋雨先生说,他常常把北宋文坛比得黯然失色,把周围的文人比得尴尬无比。元丰二年,他终于因此遭祸,有人搜集他的诗文,然后禀报皇上,苏轼在湖州任上,长枷铁镣被带到京城,关进大狱,受尽严刑拷打,百般凌辱,苏辙数次提出以公职担保,都不能幸免。后来,由于诸多原因,他得以保全性命,流放黄州,本文就是黄州期间的作品。(元丰二年 1079)

(1)屛显 穿插:

“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

——苏轼在黄州给李端叔的信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

____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2)屛显 穿插:(元丰三年)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惟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屛显:穿插 (元丰四年)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4)屛显:穿插 (元丰五年)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3、说说你对文中“闲人”的认识;说说你对文中“月光”“水”“松柏”内涵的感悟。

4、认识文中作者形象   扩写句子

那是一个        夜晚

那是一种        美景

那是一个        灵魂

5、读了此文老师也深有感触。基本按照上面三句的格式,老师把自己的读后感写成了一首小诗,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诗朗诵

月光下

(男领)那是一个劫后余生的夜晚        (女领)那也是走出了喧嚣和纷扰的夜晚 (男领)那是一个孤单寂寞的夜晚        (女领)那也是心灵自由的夜晚

(男齐)那是一个平凡平淡而又注定要录入历史的夜晚

(男领)那是光与影合奏的美景         (女领)那是动与静和谐的美景

(男领)那是明与暗交错的美景        (女领)那也是人与自然默契交融的美景

(女齐)那一缕来自宇宙深处的月光啊     溶溶地就洗净了所有沐浴她的心灵

(女领 男领)月光下,我们看到:

(男齐)一颗跋涉挣扎的灵魂          (女齐)一颗淡定高远的灵魂

(男齐)一颗苦涩、伤感的灵魂       (女齐)一颗执着、快乐的灵魂

(男齐)一颗率真、坦诚的灵魂      (女齐)一颗旷达、乐观的灵魂

(女领  男领)我们分明看到:    (全齐)在历史深处,在月亮的追光灯下

他,看着我们,微——笑——

屛显:古代文学作品学习方法指导三

回到时代历史中把握作品内涵

屛显: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轼告诉我们:能让我们在所有的困难中逢春开花,触地生根的只有自己。

谢谢大家,下课。

病情分析:

大部分轻症及中等严重的肺炎病儿可以在家中治疗,这样就要知道一点有关肺炎的护理知识.

1,对居室的要求.

(1)室内温度最好保持摄氏18~20度,湿度50~60%,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在室内安放加湿器.

(2)空气要新鲜,因此,不论春夏秋冬都要通风换气,但不要使小儿处在有对流风的地方.

(3)居室要安静,光线不宜太强,以利于小儿休息.

(4)衣被要轻柔,冬季要保暖,衣服要宽松,以免影响小儿呼吸.

(5)尿布应及时更换,避免产生尿布疹.

意见建议:

,保持患儿气道通畅,及时清除鼻痂及鼻腔分泌物.经常给患儿翻身,变换睡眠体位或轻拍其背部(合并心力衰竭者例外),以利于排痰及炎症的尽快吸收.

3,要定时测体温,因为高热对肺炎小儿不利.如有高热,应及时处理.

4,根据不同年龄给病儿以易于消化,高热量,高营养及富含维生素的食品.

(1)每次喂水喂食物都不应过多,这一方面是由于肺炎时小儿消化功能下降,食欲降低;另一方面是因为患肺炎时肺部呼吸面减小,小儿呼吸困难,若一次喂食过多,胃肠胀气,压迫肺部,加重呼吸困难.

雪山 2010-11-24 16:20:02

小儿肺炎是临床常见病,四季均易发生,以冬春季为多.如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影响孩子发育

意见建议:

(1)风寒闭肺:发热无汗,呛咳气急,痰白而稀或多泡沫,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或淡红,脉浮紧,指纹青红在风关.

治法:辛温宜肺,化痰止咳.

方药:麻黄3克,杏仁10克,甘草3克,葱白10克,淡豆豉10克,荆芥6克,半夏6克,莱菔于10克.

中成药:小青龙冲剂1/2-1袋,每日2次.

(2)风热袭肺:发热,有汗,口渴,咳嗽痰黏或黄,气促鼻煽,面赤唇红,咽红,指纹青紫多在气关,脉浮滑.

治法;辛凉解表,宜肺化痰

方药:麻黄3克,杏仁1O克,生石膏(先下)25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黄芩10克,黛蛤散(包煎)10克,全瓜萎15克,桑自皮10克.

中成药:射麻口服液每次1/2—1支,每日2次;止咳橘红口服液,每次1/2-1支,每日2次. 雪山 2010-11-24 16:20:25

治肺炎偏方

肺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肺组织感染的统称。

方1:【组成】绿茶2 克、瓜篓5 克、甘草3 克。【用法】后二味加水600 毫升煮沸5 分钟,入茶,煮3 分钟。1 日1 剂。【主治】肺炎。

方2:【组成】大蒜。【用法】捣烂取汁。配成10~100%的大蒜糖浆。每次15~20 毫升,4小时1 次。【主治】大叶性肺炎。

方3:【组成】绿茶2 克、柿叶10 克。【用法】于9~10 月采柿叶,切碎,蒸30 分钟,烘干。每次按上述剂量加开水400 毫升浸泡5 分钟。分3 次服,饭后服。【主治】肺炎。

雪山 2010-11-24 16:20:45

姐,我是乔,以上仅供参考

雪山 2010-11-24 16:20:58

看看这些有没有能用上的

作文六:《记承天寺夜游》1900字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一般人被贬官的挫折、苦痛和郁闷,我们却只看到夜晚游历快乐和闲适。似乎是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我们不妨来一起耐心寻味。

二、背景资料

三、朗读(听录音),评赏朗读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疏通文句。

四、整体把握:

1.  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  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作者和朋友的“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

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7、“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7、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延伸】: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为何苏轼在被贬后却依旧有此闲情呢?

儒、道、禅的融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1101),21岁出蜀进京时,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奋厉有用世之志。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贬海南,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以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的超越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消解痛苦。

所以苏轼,既执着人生又超然物外——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故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作文七:《记承天寺夜游三》1100字

记承天寺夜游三

2009-10-17 16:33

六问答

1、试简要分析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句子写景的妙处。(可从修辞的角度) 答:“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2.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3“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哪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答;.欣然起 行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它和解衣欲睡相照应。

5“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月光进入了屋子;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 心情

6、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答: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7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闲人”的内涵?

答: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人交游往来,。

闲人”即赋闲、闲居之人,但“吾两人”却不是一般的闲居,而都是被贬谪到黄州的带罪之身,处逆境而追求心灵宁静的纯洁的人。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8学了本文有什么启示

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作文八:《23.记承天寺夜游》1300字

东兴市第二中学语文科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23.记承天寺夜游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 课前预习(独立完成)。

1、本文作者

号             ,四川眉山人,世称          。作者与弟           ,父        合称 “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内。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欣然(       )     遂(       ) ..

3、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二、 自主学习。

1、 解释字词含义。

(1)念无与为(           )    (2)遂至承天寺(            )    (3)藻荇(         ) ....

(4)相与(            )    (5)欣然起行(            )   (6)但少闲人(           ) .....

(7)盖竹柏影也(        )  (8)如吾两人耳(        )  (9)中庭(         ) ....

2、翻译句子:  寝(       )    藻荇(        )(        ) ...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文章三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各段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三、 合作探究

1、“寻张怀民”一句中“寻”字用得妙,你认为好在哪里?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段话蕴涵者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

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四、 课堂检测。

1、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五、课堂小结

编写:                     审核:                 日期:

作文九:《23记承天寺夜游》1200字

22、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一、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三、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简介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寓居于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这篇仅为80余字的短文真实地记录了苏轼当时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顺畅朗读

1、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巩固练习

(1)正音       藻荇  (             )           竹柏 (        )

(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①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分组竞赛读,师生点评。

五、疏通文意

(一)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由翻译课文,有疑难的地方小组之间交流解决。

(二)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欣然起行                       (4)庭下如积水空明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7)盖竹柏影也                     (8)水中藻行交横

2、一词多义                         庭下如积水空明

与 空

相与步于中庭空谷传响

3、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行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六、分析课文

1、用四字短语精要地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每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是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说说你的理由?

3、文中写庭院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十八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怎样的写作技巧?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耳”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5、文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闲人”有那几层含义?

6、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小石潭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记承天诗夜游》,同是被贬之人,同是寄情于山水美景,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异同?

作文十:《23.记承天寺夜游》3200字

22.记承天寺夜游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大致的人生经历(知人论世);

2、翻译全文,积累文言知识;

3、体会作者写作此文时的心境;

4、学习第二段的写景方法;

二、学习重点:1.2

三、学习难点:3.4

四、学习课时:2课时

五、学习方法:

六、学习过程:

㈠、基础达标:

1、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宋代        家,字       ,号          ,眉山(现

在四川)人。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        ”,都是“唐宋八大家”。

苏轼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         一派的词风,与

辛弃疾合称“       ”。苏轼的散文与          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其诗与        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歌的新风气。苏轼书法也名称于世,与         、         、        、并称为“宋四家”。

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一个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片段。

3、关于“记”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属于散文范畴,本文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情的散文小品。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藻荇(          )   交横(       )     竹柏(       ) ....

5、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解衣欲睡(       )        ②月色入户(        ) ..

③念无与为乐者(       )    ④相与步于中庭(        ) ...

⑤积水空明(         )      ⑥水中藻荇交横(       ) ....

⑦盖竹柏影也(       )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文言知识归纳

⑴一词多义

寻张怀民 (      )                 念无与为乐者(      ) ..

寻病终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欣然起行(        ) ...

斗折蛇行(        ) ...

⑵、古今异义

①念无与为乐者(古义:               今义:               ) .

②相与步于中庭(古义:               今义:               ) ..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古义:          今义:              ) ..

④盖竹柏影也(古义:                  今义:                )  .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古义:               今义:               ) .

⑶词类活用

念无与为乐者                                            .

⑷、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念无与(      )为乐者;

②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㈡、能力目标

品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1、 默读课文,用四字短语精要地概括每段内容。

第1段:            ,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夜游的缘由。

第二段:            ,描绘美丽的月色;

第3段:            ,抒发作者心中的愤懑、自嘲、自慰。

2、 根据提示填

⑴文中不仅点明作者与张怀民的友谊,而且流露出作者不甘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

⑵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           、           。3、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⑴、本句描写的对象是         ;“藻”、“荇”是指        ;词句用了      修辞手法,表现了描写对象               的特点。

⑵赏析写作技巧:

①传神的比喻(喻中设喻):

首先:“积水空明”比喻                                                其次:“藻荇交横”比喻

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积水空明———         描写,直接写出了月色如水般澄澈透明的特点;

藻荇交横———          描写,间接表现了月色澄澈透明的特点。

这两者都是比喻,“藻荇交横”是在“积水空明”这个比喻之上进行的第二次比喻。 ③抓住瞬间感觉(本句的重点不是写景,而是描写作者身处此景中的心里感觉。) “积水空明”是作者对         的感觉,“藻荇交横”是作者对      的感觉,二者都着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看见皎洁的月光首先就有一种“积水空明“的错觉,再见竹柏之影,仿佛又有一种“藻荇交横”的错觉,这种错觉是在第一种错觉之上故意为之的,这种将错就错就是作者对景物的心里感受。作者又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这种“讲错就错”。

4、体会作者的心境:

⑴本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扣住了哪一个字?它又是怎样传达出者的心境呢?

分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扣住了一个“闲’字,作者和张怀民游承天寺,首先两人都是“闲人”(被贬),又有“闲时”,借游承天寺表达他们“同病相怜”的处境,表达了作者面对自己的政治遭遇的态度:愤懑——自嘲——自慰。

⑵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小石潭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记承天寺夜游》,他们两人同是被贬之人,同是寄情于山水美景,他们当时的心境又是如何的呢? ①简要分析:

②明确:

柳宗元:在文中更多流露的是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和悲凉;即使有快乐,那也是短暂的,政治上的挫败敢才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忧伤。苏轼:在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的同时,又呈现出自嘲、自慰的心态。由此观之,两人相较而言,苏轼比

柳宗元显得更达观一些。

㈢、课后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是          。(2分)

2、填空:(3分)

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2分)

5.

6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

7、.

8、.文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9、.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0、文中

11、.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

12.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⑵                。  13.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14.对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