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1200字]关于中国航天的资料100字

作文一:《作文:中国航天》1200字

自从上个世纪前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上太空,别的国家也在加紧研究卫星,中国也不例外。当时 ,毛泽东主席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于是我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科学家们也开始研究我们自己的人造卫星。终于,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升空了,它在太空中不断播放《东方红》歌曲,歌曲响彻大地。中国成为了继苏联、美国等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卫星的国家。这在当时落后的中国是多么神奇与伟大,这是中国的骄傲!这也令世界震惊,不得不对中国这个弱国刮目相看。随后,中国用长征号火箭把神舟一号飞船送出了地球,这又是中国航天一大突破。不久,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都升空了,没有一次失败。这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说明了中国的航天科技在一点一点成熟,也体现了科研人员的智慧与谨慎,使发射次次成功。

神舟五号飞船由长征号火箭搭载升空了。飞船中,有一位中国第一位上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他是去到地球以外的第一个中国人。那一刻,整个中国欢腾了,整个世界又一次震惊了,中国可以载人航天了,中国成为了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载人航天的国家。中国航天技术步入世界前沿,比众多发达国家还厉害。杨利伟也名扬世界,成为了中国能人。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 09:00:00,神舟六号飞船发射了,由费俊龙和聂海胜驾驶它到了离地球343千米高的太空中飞行了115小时32分钟,绕地球飞了76圈。3年后,就在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神舟七号飞船发射。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三人负责此次任务。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国人将进行太空行走。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太空人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这是一大飞跃,中国的航天技术有更近了一步。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这是一个很多人不能忘记的时间,因为在这个时间,天宫一号发射了,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由于天宫一号是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中的被动目标,所以也被称作“目标飞行器。不久之后,它和神州八号成功对接并以组合体飞行,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神舟九号搭载了景海鹏,刘洋,刘旺三人,三人进入天宫一号进行试验,并在那里生活。神舟九号飞船首次搭载活体蝴蝶(卵和蛹)升空。

中国的航天技术正在飞快发展着,也许很快就能赶上美国了,在明年下半年,还将会发射嫦娥三号,它将会在月球软着陆。此后,中国还会自行在太空组装自己的空间站,到时,中国的航天技术将会在世界不可缺少。

作文二:《[优秀作文]中国航天,奋勇向前》1800字

“咻——”当看到电视里航天火箭发射的时候,我总是羡慕得不得了,总想着自己总有一天也要当上一位航天员在太空中遨游。

我幻想有一天我能登上神舟二十二号,穿上一件宇航服,踏上那壮观的火箭,向着浩瀚的宇宙进发。推进舱被点燃了,鲜红的火焰伴随着我的欢笑声在空中径直的飞了起来,我就像掉进了蜜罐中了一样高兴。千万只和平鸽依偎在火箭旁,我想:它们也一定想要见见太空吧!火箭升空后,不一会儿就出了大气层,我向窗外望了一眼,璀璨的星空闪烁着,那一只只“小眼睛”透露出童真与幼稚的气息。飞过几遂流星,闪烁的星星加上尾巴的一缕星光,好美啊!几股白云在深蓝色的天空中缓缓蠕动着,好似融合在一起的颜料,有着一股神秘的力量。

我幻想我登上了月球,身体不禁飘飘然的飞起来了。“咕——”肚子唱起了空城计。在失重条件下,一杯盛满水的杯子朝下朝上放都一样,杯子里的水不会自动飘浮或洒落出来,如果放在桌子上,杯子会连同水一起飞起来。我要把装食品的复合塑料膜袋剪开一个小口,把叉子和筷子伸进口袋里叉着往嘴里送。这种食品往往都用小包装,制成与口大小相近的方块、长方块或小球状的“一口吃”食品,吃时不必再切开。随着火箭技术的发展,宇航员从地面带去的食品可以丰富些了。有什锦炒饭、干烧杏鲍菇、雪菜肉丝、榨菜、叉烧酱、浓香奶茶……

我幻想有一天我能开发月球,我从火箭上搬下一个“氧气散播器”,按下按钮,“轰隆隆……”机器开始运行了,它从地球上吸取了一些氧气,在“身体”里不断进行再生,现在就可以喷出这样的氧气,布满整个月球。还有,为了更适合人类居住,我在月球上挖了一条隧道,一直通到了月核,轻轻丢下一块强力磁铁,我的脚就已经落在地面上了,我赶紧把洞口封上。在未来人类的社会,没有绿色环保可不行呀!我在月球上埋下“太空种子”,再喷上安全的“快速成长剂”,一株株参天大树呈现在眼前。我把从地球上带来的“缩小楼体”拿出来,喷上现代化的“放大药水”一座座高楼大厦矗立。才不过一会儿,本来荒无人烟的月球顿时跟上了现代化的脚步。

我幻想我来到了水星,这里并不是一个好寻找水的地方。正当我苦苦寻找水源时,一束强烈的灯光让我的视线顿时模糊了,同时也让我的好奇心被吊起来了,我往上一瞧,什么?是UFO!只见它缓缓地降落在地面上,机体一旁射出一圈光环。我稍稍往门仓那瞟了一眼,一个全身银色,头上长着两个触角的外星人从楼梯上走了下来,我的心一惊:呀!真是外星人,快逃!我匆忙地朝火箭方向奔去……只听它喊:“地球人,别跑,我们是哈哈星球人,不会伤害你的!”我慢慢的朝它靠近了,它友好地向我伸出手,我也抬起手放在它那只光滑的手里握了握,它说:“我要带你去哈哈星上走一遭!”我疑惑我为什么能听懂它说话,原来在它的触角上,有着一个微小的语言翻译器,它说的本来是哈哈星语,但经过翻译器,传播出来的就是普通话了。

登上UFO,这里的设备真是应有尽有——驾驶室、休息室……只见一颗小行星飞来,我吓得嘴张大的都能塞下一个包子了!可UFO就像游乐园里的碰碰车一样,先撞到了小行星上,我本以为会发生很大的震动,可却只轻微晃了一下便又恢复了原状,而且UFO也没有什么大碍。我疑惑的问它:“这怎么那么安全呢?”“因为我们在UFO外层包上了一层‘防撞橡胶’,这样还不够,我们又在UFO内层安了一种防震机器,这样,即使撞到了东西,也能快速恢复过来。”说话间,我们就来到了“哈哈星”,这里没有繁华昌盛,整条大街上却热闹非凡。它把我指引到中心广场上,这里正在举行“美食街”活动。我发现哈哈星上的人都吃压缩胶囊,我本以为就像药的胶囊一样味同嚼蜡,可当我吞下去时,缺乏像这里的胶囊可以根据口味调整味道,有水果味、蔬菜味等。跟哈哈星人在一起的时间短暂却又愉快。那位外星人又把我载到了我们相遇的地点。

我幻想我再次来到月球,走进一间咖啡馆,拿起望远镜眺望我们的生命的摇篮——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大师近几年来人们无节制的滥用自然资源,随意毁坏自然资源,它们再生的速度和数量赶不上使用的速度和数量,生态平衡已经失去。这样一天天的过去,地球慢慢地变成一个令人讨厌的“毒球”,而人们到时候该怎么办呢……

在未来,我希望人类能够通过科技手段,挽救自己的生命,挽救地球的生命,但也不能不顾后果的滥用化学品,应做到:科学绿色共发展,才能打开通往未来们好家园的金门!

作文三:《[优秀作文]重温中国航天梦》700字

重温中国航天梦

我国的航天事业,经过祖国航天人的努力,从过去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领域强者,只有短短的12年!这是一个令人可喜的“中国速度”!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的第一艘航天飞船“神舟一号”带着中国人的梦想,飞向了太空。祖国也走出了迈向宇宙的第一步!紧接着,我国又相继制造出了“神舟二号”、“神舟三号”和“舟四号”飞船。我国的进步是神速的!这一点,就连那些外国的航天强国也不得不承认,而我,也为祖国而骄傲。

国自古以来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有郭煌石窟的“飞天”造型,有试乘火箭的万户,但是这个梦却一直没有实现。而在2003年10月15日,我国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载着杨利伟飞上太空的那一刻,炎黄子孙圆梦了!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步,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国家。神舟五号搭载的,不仅仅是一名航天员更是一个国家的自豪!在这之后“神舟六号”真正尝试了太空生活;神匕的驾驶员更是成功的进行了舱外活动,翟志刚刚留在太空中的一小步,标志着中国航天迈出一大步!!

在中国人成功漫步太空三年后,中国又发展了首颗准太空站——天宫一号,随后成功与神舟八号完成了无人自动友会对接试验。天宫一号打造了一个可供航天员休息,活动得一个“宇宙站”从神舟一号无人自动飞船的横空出世到神舟五号,六号,七号,

载人飞船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的飞天梦想,再到如今的天空一号顺利升空,都预示着我们将不再是浩瀚宇宙中的匆匆过客!天宫一号不仅带着浓郁的中国特色,而且为宇航员提供了更为宽敞的工作生活空间,设计也非常的人惟化。

从神舟一号到天宫一号,一圈数字轮回的背后,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一个战略阶段的跨越。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在太空建造长期有人空间站,还会登上更多我们想要探索的星球!

作文四:《赞美你,默默奉献的中国航天之父作文1600字》1800字

[赞美你,默默奉献的中国航天之父作文1600字]2007年10月24日,2010年10月1日,嫦娥“姐妹花”“一号”与“二号”分别成功发射上月球,赞美你,默默奉献的中国航天之父作文1600字。“嫦娥一号”与“二号”的成功奔月实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梦想,也为中国日益强盛的国力写下了最有力的证明,这是多么鼓舞人心哪!

但是在这自豪、激动、高兴之余,我们可曾想到过那些为中国航天事业默默献身的科技先锋?我们可曾想到他们比我们还要激动、高兴,甚至流下欣慰的泪水?因为这“嫦娥”如他们的孩子一般,在这个“孩子”身上,他们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不知遇到了多少失败,但他们从没有说过放弃,在从事这艰辛的科学道路时也从没有犹豫过,后悔过!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在科学上也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我国探月工程建设过程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爷爷就是这样践行的。在听了叶培建爷爷在湖州中学的学术报告之后,我就深深地体会到了,甚至觉得这句话就是为叶培建爷爷而说的。

炎炎夏日,阻不断游子归乡之情。9月27日上午9时30分,“嫦娥一号”奔月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精神抖擞,如约出现在他的母校——湖州中学内。他要向家乡人、向台下数千名学弟学妹讲一讲中国人的探月故事。讲座一开始,叶培建突然起身,用中国人最传统的方式——深深一鞠躬作为开场白,表达他对母校浓浓的谢意与敬意。但就是这个小小的举动瞬间让我原先见大名人恭恭敬敬、严肃的态度烟消云散,更感受到了叶爷爷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而在接下来的报告中,以及自己对叶爷爷的了解,叶爷爷的光辉形象渐渐在我心中变得更加高大,令我无比敬佩!

叶爷爷是一个孜孜不倦的人,他认真、执着。瑞士一家报纸上曾有所反映:他从不去酒吧,他说他不喜欢酒吧的气氛,也不太看电影,他把周末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工作上,小学一年级作文《赞美你,默默奉献的中国航天之父作文1600字》。 ◆分享好文◆但是叶爷爷却谦虚地说,他孩提时代,跑不快,跳不高,玩游戏时只能做最小的“兵”。而中学时学习成绩却名列前茅,仅用两年时间就读完了初中的全部课程,被学校保送到他的母校——湖州中学这所全国一流的中学。但正是这位学习天才,却坚决地选择了科学研究这条艰辛的道路。要知道做科研是一项清贫、寂寞的事业。在研究科学的过程中,常常处于一连串的失败之中,常常山穷水尽,一筹莫展。可见叶爷爷是多么的执着啊!

其实在我心中,叶爷爷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及他的敬业精神,在他的字典中,绝对没有“差不多”这类词出现,只有“行”或“不行”!在月球探测过程中,叶爷爷不但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也没有充分的数据去参考,更没有试验星,要实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恐怕是天方夜谭!但叶爷爷带领年轻的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团队兢兢业业、稳扎稳打、脚踏实地,先后攻克了无数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核心技术,用短短的3年时间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创造了中国航天器研制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更为我们中华民族争了一口气! 而在“神舟三号”即将发射时,叶爷爷却发现一个插头有点问题,其实只要更换插头就行了,但“神舟三号”最终被运回了北京拆卸检查,并重新生产了一批零件进行更换。不仅如此,叶爷爷曾经为了一次极其偶然的现象做了7000次实验,就是为了确保这种现象不会发生。

作为一个中国人,叶爷爷更是一个心贴祖国的科学家,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并且不求回报与名利。在叶爷爷的那个时代,包括现在,有无数中华儿女都向往国外生活,想体验异国风情,不仅希望去国外读书,甚至嚷嚷着要移民。在叶爷爷为报效祖国出国学习时就有人议论:小叶出身干部家庭,父亲在文革中被迫害至死,夫人也已出国,他不会回来了。但事实并非他们所想,在国外深造五年毕业后,叶爷爷立刻回到了他的祖国母亲的怀抱,开

始了他为祖国的“奉献之路”。

是什么让叶爷爷奠定了向科学进军的目标?是早年那孜孜求学的精神。是什么令他敲开了科学大门?是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的求实创新精神。是什么令他对科学探索如此痴迷?是为科学,为人类甘愿付出一切的坚强意志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博士,为我国航天事业谱写出了壮丽篇章,甚至说中国的航天历史没了叶培建可能要改写都不为过!在讲座结束后,叶爷爷还亲切地说,有了你们的支持,爷爷再干十年!说完,我们脸上都笑开了花,为我国能有叶爷爷这样的科学博士而骄傲!

作文五:《中国航天史》15100字

百科名片

东方红一号

中国航天史是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开始的,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这中国的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

目录

中国航天史的里程碑

1.中国航天基本资料

2.中国航天

3.航天员的简介

4.青铜时代

5.白银时代

6.黄金时代

7.探月时代

中国航天大事纪

1.20世纪中国航天

2.中国的火箭是怎么炼成的

3.航天事业发展之初

4.中国进入与国际太空发展同步时代

5.航天事业起步

6.神舟五号划开中国崭新的航天时代

7.航天事业的发展

8.嫦娥工程

9.神舟六号火箭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大事记

1.概述

2.20世纪探月工程---初步实施

3.嫦娥一号制定方案

4.嫦娥一号试验

5.嫦娥一号发射实施

嫦娥二号发射

1.研制过程

2.相关数据

3.十大使命

4.“奔月”时刻表

5.“零窗口”发射

中国探月工程的总体规划

1.嫦娥三号有望文昌发射

中国航天史的里程碑

1.中国航天基本资料

2.中国航天

3.航天员的简介

4.青铜时代

5.白银时代

6.黄金时代

7.探月时代

中国航天大事纪

1.20世纪中国航天

2.中国的火箭是怎么炼成的

3.航天事业发展之初

4.中国进入与国际太空发展同步时代

5.航天事业起步

6.神舟五号划开中国崭新的航天时代

7.航天事业的发展

8.嫦娥工程

9.神舟六号火箭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大事记

1.概述

2.20世纪探月工程---初步实施

3.嫦娥一号制定方案

4.嫦娥一号试验

5.嫦娥一号发射实施

嫦娥二号发射

1.研制过程

2.相关数据

3.十大使命

4.“奔月”时刻表

5.“零窗口”发射

中国探月工程的总体规划

1.嫦娥三号有望文昌发射

展开

编辑本段中国航天史的里程碑

中国航天基本资料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航天信息中心

编 辑:《中国航天》编辑部

中国刊号:CN11-3630/V

航天员的简介

航天员--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为航天员,也叫宇航员。航天员有职业和非职业两类,一般分驾驶员、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或指令长、驾驶员、随船工程师和飞行工程师。最近出现了以旅游为目的的游客航天员。航天员是开拓太空之路的先锋,作为一名航天员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深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

青铜时代

★里程碑之一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白银时代

杨利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内

★里程碑之二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黄金时代

★里程碑之三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两名航天员升空。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搭载三名航天员升空。

探月时代

★里程碑之四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

嫦娥一号

★里程碑之五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二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编辑本段中国航天大事纪

20世纪中国航天

一九五六年二月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

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

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

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

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

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

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年二月十九日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年十一月五日

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

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

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

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

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

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

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

“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

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年一月三十日

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

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

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

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一九八○年五月十八日

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

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

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

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

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

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年四月七日

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一九九○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

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

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

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中国的火箭是怎么炼成的

〖关键词〗人造卫星、返回式技术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新中国建立后,领袖层明显地感觉到外来威胁地存在。因此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重要的议题。新中国的航天史始于1956年。那一年2月,钱学森先生向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3月,国务院制订《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56年4月,航天

工业委员会成立。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又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现在的运载火箭研究院)。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在史书上记载着200年前,火箭故乡的中国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年后苏联“老大哥”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这位“小弟弟”。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掀起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高潮。10月20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酒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场。到了1960年,正当中国仿制P-2导弹的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中苏之间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论

东风一号火箭11

战开始了,被惹恼的赫鲁晓夫下令全部停止根据先前的协议正在进行的对中国的援助。

中国的火箭,的的确确是逼出来的。

航天事业发展之初

就在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的1960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用苏联专家认为会爆炸的中国自己生产的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P-2导弹。

而这时中国人按照苏联提供的图纸仿制出来的导弹,也开始进入最后的组装。人们把新中国航天人自己制造出来的第一枚导弹命名为“东风一号”。

1960年11月5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枚仿制的火箭“东风一号”点火了。第一次引进弹发射成功,第一发仿制弹也发射成功,“东风一号”成为压倒西风的前锋。

头脑热起来的火箭人异想天开地为一步登天把V-2的图纸放大了一倍,制造出的“东风2号”成为一次让所有科技人员记忆犹新的发射。

1962年3月21日上午9时5分53秒,东风二号在众望所归中点火升空。但是发射失败。1964年6月2

“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

9日,“东风二号”又开始发射试验。这次“东风二号”连续三发都取得了成功。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了可以远程打击的导弹盾牌。

有人说,当初年轻的共和国在一片废墟上迅速挺立,靠的是两根支柱:一根是大庆油田,一根就是“两弹一星”。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64年,中国的科学家们起草了《关于人造卫星方案的报告》。4月29日,国防科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同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7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同年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宣告成立,首任院长钱学森。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9月10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首次发射时由于火箭上一根控制信号导线在巨大的震动中折断,火箭在起飞20秒以后姿态失稳。当看到自己创造的似乎有生命的心血结晶在一瞬间变为烈火中纷纷坠落的残骸时,许多人几乎不相信眼前的现实,航天人流下了从不轻易流的眼泪。距第一次“长征二号”空中爆炸近一年后的1975年10月16日,第二枚“长征二号”和卫星送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11月26日11时27分52秒,火箭再次喷出火焰时,这次火箭卫星不负众望。卫星发射三天后的11月29日10时53分,返回舱像一个听话的孩子按照原计划与星体分离。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同时,还创造了一个世界航天史的奇迹: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即回收成功。苏联是在秘而不宣地发射了几颗卫星后才掌握了回收技术;美国虽是大大方方,却是发射到第13颗卫星时才掌握该项技术。美国宇航局局长1979年来华访问时,参观了当年研制卫星的部分实验室和工厂。参观结束,他问那些带他参观的中国人:“你们领我看的这些东西是真的吗?”

中国在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之后不久,开始正式策划卫星通信工程。后来称为“331”工程。

这时人们发现手中现有的火箭派不上用场,必须研制新型能飞得更高更远的运载工具。1977年12月28日,七机部下发了《关于改变“三三一工程”运载火箭名称的通知》,将火箭的名称正式确定为“长征三号”。

“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货。与14年前上天的“东方红一号”相比,用途已从政治转为实用,它可以传送电视、电话、广播、数据等多种信息,作用可以覆盖中国全部领土领海。与它同时诞生的还有大量的地面试验设备。

1983年一切准备就绪。一个庞大的试验队护送新的火箭和新的卫星来到新的发射场。经过3个多月的测试准备,1984年1月29日,新的“长征三号”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二号卫星开始发射。

火箭起飞一切正常,顺利飞到四百多公里的高空。但意外出现了。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故障原因很快被找到并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就在这个时候,接到了上级领导的指示,整个发射队伍不撤回,尽快发射第二发。这是中国航天史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大胆的决定。

4月8日,第二枚长三火箭点火升空,顺利将卫星送入预定的椭圆轨道。但卫星进入椭圆轨道仅是成功了第一步,还要利用星上的发动机把卫星一步一步推到距地球近36000公里的静止轨道上。

1984年4月16日18时27分57秒,卫星定点在125度的赤道上空,所有仪器工作正常。中国人在地球之外36000千米的高空放上了自己的第一颗通信卫星。

1986年2月1日,中国再次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中国进入与国际太空发展同步时代

80年代,基于卫星回收技术上的空间试验成为各国热点。太空越来越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国内外用户的商业发射任务。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参与国际航天市场竞争,与国际太空发展同步的时代。

1988年底到1990年1月间,在国际市场上13个招标的卫星发射服务中,美国中标3颗,阿里亚娜中标9颗,而中国仅中标1颗。

机遇有时会不期而至。1986年,被称作世界航天史上的黑色灾难年。继1月28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机毁人亡事件后。紧接着一系列的事故让世界火箭发射市场几乎瘫痪。一时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卫星厂家和用户都着急起来。天上运行的卫星寿命将尽,地上准备好的卫星排成长队等待发射,而阿里安火箭发射的日期尚不能确定。卫星的制造商们想起了一年前曾被他们冷遇的中国火箭。

航天事业起步

其实在此之前,中国的对外发射服务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这一年的3至4月期间,航天工业部代表团在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长征系列火箭的推销活动。在十几天旋风般日程安排中,先后与十几家宇航公司进行了接触,连续进行了多达24场的中国火箭宣讲。

1986年,在美国的著名的麦道公司的谈判室里,两名中方专家在舌战13名美国技术专家后,终于让美国人认识到中国人手中有真家伙,从此美方对中方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认真和尊敬起来。

1987年8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第九颗返回式卫星,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搭载了两个微重力试验装置。卫星成功回收后,该公司的相关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航天界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第一次尝试。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取得圆满成功。1990年7月16日9时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1991年1月22日下午18时23分,中国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1992年10月6日,发射瑞典科学卫星,以“一箭双星”的形式将瑞典“弗利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履行了中国发射外星的第一个合同。1994年2月22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1998年5月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迄今为止,长征系列火箭已成功把多种试验卫星、科学卫星、地球观测卫星、气象卫星和通讯卫星等送入太空,为香港、巴基斯坦、瑞典、菲律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提供商业发射服务。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卫星供应商美国休斯公司已与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神舟五号划开中国崭新的航天时代

火箭可以运载并发射卫星上天,而卫星又可以安全返回,这两项成果的取得为载人航天打下了技术基础。除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载人航天的研制涉及到天文、医学、空气动力学等数十个学科领域。它的成熟将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水平,关乎一个国家在太空时代的生死存亡。

人类载人航天已有42年历史(1961前苏联实现世界首次载人航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正式启动后仅用7年时间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术。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9天。在7年时间里每天数着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二号”又开始起步了。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争分夺秒!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

航天事业的发展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

飞天已从敦煌壁画中走了出来。

嫦娥工程

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3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神舟六号火箭

2005年10月11日

22:15—22:17 太空人进入飞船

22:53 神舟六号返回舱舱门关闭

神舟六号发射

10月12日

00:27 火箭发射塔操作支架完全打开

01:00:00 长征二号F型火箭点火

01:00:03.583 神舟六号发射

01:02:03(点火后第120秒) 火箭逃逸塔分离

01:02:19(点火后第136秒) 火箭助推器分离

01:02:42(点火后第159秒) 火箭一二级分离,一级火箭坠落

01:03:23(点火后第200秒) 整流罩在110公里高度脱离

01:09:52 神舟六号进入预定轨道

07:56 神舟六号飞船实施变轨

10月13日

02:10 航天员进行在轨抗干扰试验

18:21 远望一号、远望二号和远望三号所处海域海况恶化

21:56 神舟六号飞船进行变轨后的首次轨道维持

10月15日

08:29—08:31 2名宇航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对话。

10月16日

18:40 神舟六号围绕地球进入第76圈飞行,在青岛站测控区上空

18:44 神舟六号返回指令解锁

19:10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调度员宣布,返回段跟踪进入30分钟准备

19:17 神舟六号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飞行

19:18 推进舱太阳帆板垂直归零

19:42 远望三号测量船捕获到神舟六号信号

19:43—19:48 远望三号测量船对神舟六号实施了姿态调整、轨道舱与返回航分离、制动点火等一系列关键控制,神舟六号顺利进入预定返回轨道

19:43 远望三号向神舟六号发出指令,神舟六号第一次调姿开始

19:44 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19:45 推进舱发动机点火,开始回航

19:48:29 推进舱轨道控制发动机关机,飞出远望三号测量船测控段

19:52 返回舱飞过非洲大陆上空,向中国飞来

20:02 返回舱飞过南亚上空,航天员报告飞船工作正常,感觉良好

20:07 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20:13 返回舱进入通讯黑障区

20:16 着陆场站测控设备发现飞船

20:19 返回舱主伞舱盖打开

20:20 脱减速伞,主伞打开,直升机目视到目标

20:23 返回舱防热大底成功抛掉

20:33 返回舱成功着陆

21:04 返回舱舱门被打开

21:39 两名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离开返回舱

10月17日

返回地球

编辑本段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大事记

概述

从最初提出探月,到绕月探测工程首次飞行任务正式实施,中国绕月探测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

20世纪探月工程---初步实施

1991年,中国航天专家提出要开展月球探测工程。

嫦娥一号发回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

1998年,国防科工委正式开始规划论证月球探测工程,并开展了先期的科技攻关。

嫦娥一号制定方案

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2004年2月25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同时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

2004年3月15日,国防科工委任命五大系统总指挥及总设计师。

2004年6月27日,完成发射场系统总体技术方案制定。

2004年7月30日,完成地面应用系统设计方案制定。

2004年8月6日,完成测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制定。

2004年11月19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工程转入初样研制阶段。

2004年12月10日,完成测控系统补充18m天线总体技术方案。

2005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视察绕月探测工程。

2005年6月13日,“嫦娥一号”卫星月食问题得到解决。

嫦娥一号试验

2005年12月29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工程转入正样研制阶段。

2006年5月16日-19日,完成发射场适应性改造与建设验收。

2006年5月29日-6月2日,测控系统利用欧空局Smart-1卫星开展USB与VLBI综合测轨试验。

2006年7月16日,地面应用系统昆明40m天线通过验收。

2006年8月1日-9月16日,完成卫星系统与地面应用系统正样对接试验。

2006年8月1日-9月28日,完成卫星系统与测控系统正样对接试验。

2006年10月20日,地面应用系统密云50m天线通过验收。

2006年10月28日-11月19日,完成整星热平衡与热真空试验。

2006年11月27日,完成星箭对接、分离试验。

2006年12月27日,月球探测工程中心组织各系统开始进行“两个百分之百”的复查复审、反思、质疑活动。

2007年1月12日,运载火箭完成出厂测试。

2007年1月16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工程转入发射实施阶段。

2007年1月19日,“嫦娥一号”卫星通过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和航天科技集团联合评审。

2007年1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副总理曾培炎视察绕月探测工程。

2007年2月8日,绕月探测工程指挥部召开会议,决定将“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窗口调整为2007年下半年。

2007年5月28-6月10日,完成“嫦娥一号”卫星任务1:1全过程演练。

2007年8月3日,“嫦娥一号”通过出场评审。

嫦娥一号发射实施

2007年8月10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议,决定工程转入发射实施阶段,定于2007年10月发射“嫦娥一号”卫星。

2007年8月19日,“嫦娥一号”卫星进场。

2007年9月20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进场。

2007年10月22日,国家航天局宣布择机执行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飞行任务。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2007年12月12日上午10时,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我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划上了圆满句号。

编辑本段嫦娥二号发射

嫦娥二号卫星(简称:嫦娥二号,也称为“二号星”)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三丙火箭发射。但是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CCD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翔实。“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嫦娥二号

研制过程

11月6日,央视《新闻30分》报道:我国自主研制的嫦娥二号卫星已经进入正样研制阶段,将于2010 年发射升空。嫦娥二期工程也已经正式立项,计划在2012年前后,发射我国的月球着陆器和月球车。

嫦娥二号和嫦娥一号卫星一样,主要进行绕月探测飞行,因此卫星的重量都是在2吨左右。由于两颗卫星探测的内容和目的不同,研制人员对用于科学探测试验的有效载荷做了调整。

根据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战略。在发射完嫦娥二号卫星以后,就要发射一个月球着陆器和月面车,对月球表面进行探测。大家看到这个一比一的月球着陆器的模型,这个是月球车的模型,在这里它可以模拟月球着陆器释放月球车的全过程。

专家说,月球着陆器可以对月球表面进行月壤分析,月球车可以在距离着陆器5公里直径的范围内进行巡视探测。主要突破月面软着陆技术,月面巡视技术,同时还有月面巡视的无人自主导航技术。

我国的探月工程将分为三期完成,要突破“绕”“落”和“回”三大关键技术。[

相关数据

——嫦娥二号卫星重量为2480公斤,其中燃料重量约1300公斤,七种科学探测设备重约140公斤。

——发射嫦娥二号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345吨,运载能力为3.8吨,嫦娥二号发射将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飞行,2010年中国第10次航天发射。

——火箭把嫦娥二号送入远地点高度接近38万公里的直接奔月轨道,而嫦娥一号的入轨点远地点高度只有约5100公里;

——由于采用了不同的轨道设计,嫦娥二号约用5天即可到达月球,将嫦娥一号近14天的奔月时间大大缩短;

——卫星环绕月球飞行的轨道高度为100公里,比嫦娥一号距月球近了100公里;

——卫星上新研制的相机,能够将对月拍摄图像的分辨率从嫦娥一号的120米提高到10米左右;

——嫦娥二号的设计寿命为半年,嫦娥一号的设计寿命是一年,实际寿命是494天,其中环月运行482天;

——火箭系统和卫星系统共有8万多个元器件,在空中点火起爆的火工品达200多种。

十大使命

(试验使命)

一、配合运载火箭验证地月转移轨道直接发射技术;

二、验证距月面1 0 0千米近月制动的月球轨道捕获技术;

三、验证1 0 0千米×15千米轨道机动与飞行技术;

四、对二期工程的备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

五、搭载轻小型化X频段深空应答机,配合我国新建的X频段地面测控站,试验X频段测控技术;

六、试验遥测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技术,月地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及降落相机技术;

(探测使命)

七、获取更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辨率由嫦娥一号卫星的120米提高至优于10米;

八、探测月球物质成分;

九、探测月壤特性;

十、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

“奔月”时刻表

2010年10月1日11时:正式进入发射程序

嫦娥二号发射升空

2010年10月1日11时许,正式进入发射程序,也就是不可逆程序。同时举行最后一次气象“大会商”,做出可执行气象报告。

13时30分:为火箭加注液氢

气象报告出炉,如果可以按期发射,那么在火箭发射前5.5小时(也就是10月1日13时30分许),开始低温为火箭加注液氢。为保证火箭的动力,加注工作要维持到发射前最后两分钟才断开。

17时:进入射前系统

17时许,真正进入射前系统。此时,地面开始给系统加电,同时,各种口令也在此时开始不断传达、下发。这一节预示着火箭进入了最紧张阶段。

18时20分:塔架平台展开

倒计时40分钟(18时20分),2号塔架回转平台从上而下逐级展开。

18时45分:人员开始撤离

倒计时15分钟(18时45分),人员开始撤离,最后一批勤务人员离开2号发射塔架,撤离到塔架附近的山洞掩体。

18时58分27秒:系统内部电池供电

倒计时90秒(18时58分27秒),开始转电。即从地面供电转为系统内部电池供电,将连接在系统上的电缆插头拔掉。

18时58分57秒:准备点火发射

倒计时60秒(18时58分57秒),准备点火发射。

18时59分17秒:指挥员报告倒计时

倒计时40秒(18时59分17秒)01号指挥员报告倒计时。

18时59分47秒:点火倒计时

倒计时10秒(18时59分47秒)点火倒计时,01号指挥员开始读秒。

18时59分57秒:点火

倒计时0秒(18时59分57秒)点火。

19时整:嫦娥起飞

3秒后(19时整)火箭托举“嫦娥二号”成功起飞。

19时25分53秒:星箭分离

(火箭升空1553秒后)火箭和卫星成功分离。

19时57分36秒:宣布发射成功

指挥中心宣布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零窗口”发射

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时,“零窗口”一直是关键词之一。所谓“零窗口”,即指在预先计算好的发射时间,分秒不差地将火箭点火升空,不允许有任何延误与变更。

在“零窗口”发射时火箭的发射时间几乎没有调整的余地,通常采用定时控制火箭点火的办法来实现“零窗口”的发射。如果火箭不能准时发射,则要推迟发射,等待下一次发射窗口,甚至要推迟一天或若干天才能发射。所以“零窗口”发射对火箭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赵小津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向媒体表示,“嫦娥一号”的发射窗口预留了35分钟,在这35分钟内都可以发射。但在最后一分钟发射与在第一分钟发射相比,相比卫星燃料将要损失120公斤,这对总共只有1200公斤燃料的“嫦娥一号”是很大的损失,将直接影响其工作时间和工作寿命。如果由于特殊原因在这35分钟内不能正常发射,就只能取消发射计划,推迟到第二年重新确定发射窗口。

编辑本段中国探月工程的总体规划

未来设想图

据国防科工局介绍,考虑到我国科技水平、综合国力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以无人探测为主,分三个实施阶段。

“绕”:2004年~2007年(一期),研制和发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实施绕月探测。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研制和发射月球探测卫星,突破绕月探测关键技术,对月球地形地幔、部分元素及物质成分、月壤特性、地月空间环境等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的探测,并初步建立我国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落”:2013年前后(二期),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主要任务是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讯与遥控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研制和发射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实现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对着陆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物质成分等进行探测,并开展月基天文观测。

“回”:2020年前(三期),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返回探测。主要任务是突破采样返回探测器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技术;在现场分析取样的基础上,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进行试验室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与演化的认识。

在“绕”“落”“回”均成功实现以后,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人登上月球的计划。

嫦娥三号有望文昌发射

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征地工作正式启动,“嫦娥三号”有望在文昌发射。

今天上午,文昌市委、市政府举行征地工作初征仪式,全市共有18个征地工作队开赴龙楼镇、东郊镇等地进行土地调查摸底,并将在半年时间内确定最终的征地方案,为航天发射中心的顺利运转做好准备。征地工作将按照“和谐征地,自愿拆迁”的原则进行,在确保国家大局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当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据了解,征地工作完成后,被转移的当地群众将被妥善安置在航天发射中心的附近,政府将出资为群众建造住房和铺面,并对有劳动能力的群众进行培训,保证群众的正常生活、生产和发展。

另记者从有关权威人士处获悉,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建成后,将有望发射和“嫦娥三号”,届时,文昌和海南人民将有幸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作文六:《中国航天史》17100字

本文由弦北爱宁南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演讲者:靳朋朋

中国航天步伐

1970年 14日, 1970年7月14日, “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 发射后不久,科 学家就上报了关 于发展载人航天 的报告。1971年 的报告。1971年4 月,代号为“ 月,代号为“714 工程” 工程”的中国载 人航天工程全面 启动。

当时的人们,给 中国规划中的宇 宙飞船命名为 “曙光一号”。 曙光一号” 遗憾的是,由于 种种因素,1972 种种因素,1972 年,“714工程” 年,“714工程” 被迫暂停。

863计划 863计划

1986年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 王大珩四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呈报了一份 《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 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 议。中央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就是 后来著名的“863计划” 后来著名的“863计划”。 航天技术是“863计划” 航天技术是“863计划”七大领域中的 第二领域。“863计划” 第二领域。“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工 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长二捆

1990年夏天,中国 1990年夏天,中国 第一枚大推力捆绑 式火箭——长征二 式火箭——长征二 号E即“长二捆” 长二捆” 火箭顺利升空。 “长二捆”就是承 长二捆” 担载人飞船发射任 务的长征二号F 务的长征二号F型火 箭的前身。

921工程 921工程

1992年 21日, 1992年9月21日, 中国航天史上 一个值得永远 记住的日子— 记住的日子— —这一天,中 央正式批复载 人航天工程可 行性论证报告。 中国载人航天 工程正式立项, 代号为“921工 代号为“921工 程”。

航天员选拔

1995年10月,我国决定从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 1995年10月,我国决定从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 中选拔首批预备航天员。 不久,12名预备航天员从数千名候选者中脱 不久,12名预备航天员从数千名候选者中脱 颖而出,连同2 颖而出,连同2名航天员教练员,组成中国首批航 天员的队伍。 1997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 1997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 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1998 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1998 年1月5日,14人到齐。这一天从此成为中国人民 日,14人到齐。这一天从此成为中国人民 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生日。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 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 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鲜为人知的是,

这枚载人航天工程的 “先锋官”,竟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 先锋官” 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将初样产品直 接当成正样产品使用,在中国航天史上史 无前例。

神舟二号

2001年 10日凌晨,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 2001年1月10日凌晨,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 功。飞船在轨飞行近7 功。飞船在轨飞行近7天后返回地面。 神舟二号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 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它的发射完 全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 凡是与航天员生命保障有关的设备,基本 上都采用了真实件。

神舟三号

2002年 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 于4月1日返回地面。 神舟三号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 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 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等重要 生理活动参数。飞船工作正常,预定试验 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 温的考验后,于30日 30分成功发射,突破了我 温的考验后,于30日0时30分成功发射,突破了我 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2003年 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2003年1月5日,飞船安 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 神舟四号除没有载人外,技术状态与载人飞 船完全一致。飞行中,飞船相继完成了对地观测、 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 探测等任务。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 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 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 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 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 家。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 2005年10月12日,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 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 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 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 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神舟六号进行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 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我国真正 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

2008年 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 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

外航天服, 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 在身着俄罗斯“海鹰” 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 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 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 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08年 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 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 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 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嫦娥一号

嫦娥二号卫星

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感想和看法

5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在党中央、国务院、 5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在党中央、国务院、 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制订了一系列规 划,并适时地做出了开展多项重大航天科 技工程的决策,正是由于这些航天重大科 技工程研制工作的开展和完成,才使我国 航天成为自主创新的先进行业之一,为国 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 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产生了巨大的经 济、社会和军事效益。

谢谢收听! 谢谢收听!

再见

1本文由cj2cc1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航天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 到强,从仿制进程导弹到应用完成的地地、地空、海防导弹 武器系统,从研制探空火箭到具备研制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 飞船的能力,航天技术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为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做出了巨大贡献。绕月探测工程若能成功实施,将成为继人 造地球卫星、 载人航天之后, 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就笼罩在核威胁的阴影下。共 和国第一代领导人深深地意识到,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核武器。“两弹一星”工程为中国奠定了尖端科技基 础,使中国真正获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第二个里程碑:载人航天

2003 年 10 月 15 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 个小时 23 分钟的太空行程,中国成为 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两年后, 中国载人航天史上, 实现了一到多的变化,从一人到两人,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返回舱进入到轨道舱……

第三个里程碑:绕月工程

目前绕月探测工程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和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产品研制,通过了各项试验考核验证,完 成了

发射场、测试、地面应用系统的建设,“嫦娥一号”卫星已通过了出厂评审;经绕月探测工程已转入发 射实施阶段。绕月探测工程若能成功实施,将成为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 个里程碑。

启示:

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攀登科技高峰。 承载了多少人的辛勤努力和默默奉献! 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长足 进步。

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航天科技工业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 科学技术始终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的发 展,人类活动疆域的扩展,都会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航天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使人类突破了地球引力的束缚, 进入了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 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 变化。 21 世纪,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高新技术之一的航天技术,其应用范围将进一 步扩大。在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信息、教育、交通、环境、资源等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中,航天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航天的发展概况

中国的航天事业创建于 1956 年。40 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有 关行业和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研 制并发射了自己的火箭、卫星和导弹,建立起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航天事业,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 有了一席之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从 1970 年 4 月 24 日成功发射第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以来, 中国已经研制成功了长征一号、 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包括长征二号丙改)、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捆、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 长征三号乙、长征四号、长征四号乙等 10 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及风暴一号运载火箭。 目前,长征火箭能够将不同质量、各种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转移 轨道,近地轨道的最大运载能力为 9200 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最大运载能力达 5000 千克。 截止 1998 年年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进行了 57 次发射,成功率为 89.5%,接近世界名牌火 箭同期的先进水平。 从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以来的 29 年间,中国自行研制并发射成功了包括通信卫星、 气象卫星、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等在内的 40 颗人造地球卫星,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信卫星的使用使中国的邮电通信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利用通信卫星和地面

系统,开辟教育电视节目,使许多边远地区的教师得到了培训;气象卫星的应用使中国的天气预 报准确率有了很大提高,从此没有漏报过一次在中国登陆的台风;返回式卫星提供的遥感照片, 不仅用于资源勘探,而且还为城市规划、铁路选线等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作用。利用航天技术进行 空间育种、卫星减灾和改造国民经济传统产业的航天效益工程,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工程, 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重视扩大航天技术的应用范围, 为国民经济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 这项 工程也已经开始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国在发展航天事业的过程中, 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世界许多航天国家和公司保持 着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逐步成熟,1985 年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火箭投放国 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承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截止目前,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先后成 功地为瑞典、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美国、菲律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发射了 20 多颗卫星,赢 得了较好的国际声誉,为和平利用航天技术、造福人类作出了贡献。

二、中国航天发展的主要特点

中国航天在 4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虽然同世界航天发达国家 相比,我们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作为一个经济技术基础都相当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航 天这样的高技术领域有所作为,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1.坚持自力更生,独立研制 坚持自力更生, 坚持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基本方针。中国航天事业在发展过程中, 也始终坚持了这一方针。50 年代,中国航天创建初期,虽然也曾得到了前苏联的一部分援助, 但是,中国航天人始终是把它当作自力更生的辅助手段。因此,到 60 年代,苏联专家撤走以后, 中国并没有措手不及,相反促使了中国尽快从仿制走向独立研制,并迅速取得了成功。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人指责中国通过商业发射服务获取了别国的所谓“敏感技术”,这纯粹 是无稽之谈。其实,早在 1985 年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时,中国就 已经具备了发射高、低、中三种轨道各类卫星的能力,并成功地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卫星回收 技术、静止轨道卫星定点、发射和测控技术等先进技术。在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后的这十 几年间, 中国严格遵守国际惯例和有关协议, 从未也无意通过商业发射服务获取他国的所谓先进 技术。一些人制造这种损害中国航天的谣言,纯粹是别有用心。

2.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 选

择有限目标, 选择有限目标

航天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航天工程属于复杂的大系统工程, 发展航天需要国家有很强的 经济技术基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发展航天必须要有所为,有所 不为,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能力,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在中国航天事业创业初期,由于技术薄弱,主要是以仿制为主,通过仿制带动研制基础的建 设和人才的培养,最终达到自行研制的目的。在仿制成功以后,60 年代中期,又制定了以“先解 决有无”与“从近到远发展,形成系列”的发展战略。在中国航天科研生产体系初步形成以后,70 年代中期,中国航天又制定了“三抓”(即洲际运载火箭、潜地运载火箭和试验通信卫星)任务为重 点的发展目标,通过这个目标的实现,使中国航天开始进入世界先进行列。80 年代以后,利用 国内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 通过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带动了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发 展。

3.开展全国大协作 开展全国大协作

航天工程是复杂的大系统工程,需要有关行业的配合和协同。集中各方面的力量,调动有限 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全国大协作,在局部形成相对的优势,进行重点突破,以较少的投入, 获得迅速的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是中国航天得以迅速发展的又一个 重要因素。中国航天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了中国政府各部门、全国有关行业、高等院校、有关 省、市和地区以及军队的协作,先后形成了科研协作网、生产协作网、物资器材协作网等。这是 中国航天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4.坚持低投入,高产出 坚持低投入, 坚持低投入

中国航天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由于中国经济还比较落后,国家不可能在航天上有更 大的投入。与世界其他航天国家相比,中国在航天上的投入是相当少的。但是中国航天人依靠艰 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在缺少先进设备的情况下,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研制出了先进的航 天产品。在研制人造卫星的初期,就是在没有良好空调和防尘的总装车间,装配调试出一个正样 卫星的。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中国航天之所以能够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主要的一个就是坚持了质量第一的方针,提高了 发射成功率,减少了发射次数。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坚持试验和应用相结合,缩短了试验到应 用的距离,减少了试车和发射的次数,用尽量少的试验和发射次数,取得了尽可能多的社会经济

效益。

三、中国航天发展未来的展望

在冷战时期,

航天技术主要用于军事领域,是超级大国显示政治、军事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手 段。冷战结束以后,和平利用航天技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服务,成为时代的主流。21 世纪, 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为支柱的经济, 作为当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 航天技术必将在知识经济的 21 世纪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 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体系, 建成了设备先进的发射和测控网络, 造就了一支技术水平和思想素质都很高的科研生产队伍, 在 成功研制运载火箭、 应用卫星和战略战术导弹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航天技 术的许多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为 21 世纪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国航天科技工业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航天技术的若干领域中重点发展, 力争有所突破, 巩固和发展在世界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 地位,逐步缩小与航天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中国航天科技工业应该也能够在面向 21 世纪的发 展过程中,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环境、资源等问题,推动国 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并对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 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为迎接新世纪的来临,根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在面向 21 世纪的发展过程 中,我们将努力发展包括通信卫星、资源卫星、气象卫星、减灾卫星在内的卫星及其应用技术, 建立以应用卫星为主要平台的天地一体化的天基信息系统, 重点解决国家在信息高速公路、 电视 教育、环境污染、交通导航等方面急需解决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一步提高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 可靠性和适应性,逐步实现运载火箭的分系统、零部件的系列化、通用化、模块化,不断提高火 箭质量和发射的成功率, 为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加满意的发射服务; 努力提高导弹武器的研制水平, 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武器装备; 扩大航天技术的应用范围, 利用航天技术解决经济发展 中出现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当今世界的大问题,为实现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出应有 的贡献;跟踪世界航天高技术发展前沿,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研究,力争在下世纪初突破载人航天 技术。

航天产业发展带来哪些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

中国航天产业化从未停步 中国近年来的 1100 多种新材料中, 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 1800 多项空间技 有 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有

3000 多家民用企业参与到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中。中 国航天技术对未来本国 GDP 究竟将发挥多大作用,还取决于相关产业民用化程度 10 月 12 日上午 9 时,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中国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一时间,群情沸腾。 颇为敏感的股市也旋即作出回应,当天,持续低迷的沪、深股市场均已上涨报收,其中航天板块 涨幅超过大盘的涨幅。 航天产业收入可观 据测算,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为 1:2,而相关产业的带动辐射在 1:8-1:14 之间,也就是说, 在航天领域每投入 1 元钱将会产生 8-14 元的回报。 航空航天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其空间计划已经为美国增值 2 万亿美元。 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1 年度,英国空间工业总收入有 29 亿英镑,法国大约有 200 亿欧元, 俄罗斯有 9 亿美元。 根据国际航天商业委员会 8 月发布的《2005 年航天产业现状》调研报告统计:2004 年全球航天 产业来自商业服务和政府计划的总收入达到 1030 亿美元, 预测到 2010 年将会超过 1580 亿美元。 更有专家预测,到 2010 年,全球商业航天活动的收入预计将达到 5000 亿-6000 亿美元。 而已跨入“航天精英俱乐部”里的中国,未来能在其中切多大一块蛋糕,自然值得期待。 高投入带来高回报 航天产业的投入非常惊人,一架航天飞机仅研制费用就高达 100 多亿美元。这也难怪当年美国 阿波罗号航天飞机升空之后,一份美国报纸的标题是:巨大的钻石成功升空。 但航天业的回报同样不容小觑,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认为, “就像 1957 年苏联发射 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时,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卫星会带来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 ”

正如焦教授所说,目前全球仅商业卫星产业每年就创造超过 800 亿美元的收益。而自 1970 年中 国成功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至今中国已成功研制并发射 60 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包括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卫星、科学与技术试验 卫星等。 在中国,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城市建设等方面广泛使用,建 成了国际卫星通信站和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海陆空交通、地震监测、森林防火灭火等领域也因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而受益无穷。 中国研制的卫星费用低、质量好、水平高,在世界上排位处于前 3-5 名。其中,返回式卫星、导 航卫星名列第三,火箭发射、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名列第四,通信卫星名列第五。 2003 年“神五”的成功发射,更为中国卫星出口扩大

了市场。 中国航天产业化进程 美国宇航局专家统计,美国有 30000 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如 GPS 卫星导航定位仪、 “太空食品”和“太空药品” 、卫星电视、电话等。 而中国航天技术对未来中国 GDP 究竟将发挥多大作用,还取决于相关产业民用化程度。运载火 箭系列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向《财经时报》介绍, “中国从‘神一’到‘神六’都 在研究民用技术,带动了诸如电子、计算机、化工、冶金、材料、机械、特种工艺、低温与真空 技术、测试、控制、测控、气象、船舶、生物、农业等领域技术的发展。 ” “中国已经有 3000 多家民用企业参与到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中,包括电子行业、元器件、原 材料、飞船材料等很多方面。 ”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研究院研究员刘济生说: “目前有些载人航天的 研究成果已经反馈到了民用技术中,如热控、遥控、遥测、航天服技术等,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 展。 目前还很难测算出具体的经济效益, 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离不开航天技术。 从长远看, 前景无可限量。 ” 中国在航天工业产业化进程中一刻也没有停步。 统计表明,中国近年来的 1100 多种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 1800 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太空的微重力、超洁净、高真空、微辐射的特殊环境,使它成为人类最理想的尖端工业和药品 的生产场所,可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新材料学与新工艺学的研究及综合研究提供多 种特殊的环境条件。 ” 刘济生研究员说, “在微重力条件下可以研制和生产高纯度大单晶、超纯度金属、超导合金和特 种生物制品等,对于许多产业部门都具有广泛适用性。 ”

可以说, “神六”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又迈出了重大一步,也预示着中国航天产 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航天史 青铜时代:中国的火箭是逼出来的

〖关键词〗人造卫星、返回式技术

新中国建立后, 领袖层明显地感觉到外来威胁地存在。 因此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重 要的议题。新中国的航天史始于 1956 年。那一年 2 月,钱学森先生向中央提出了《建立中 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3 月,国务院制订《1956 年至 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 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 12 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56 年 4 月,航天工业委员会成立。1956 年 5 月 10 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 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 月 26 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

委负 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1956 年 10 月 8 日, 钱学森又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 导弹研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现在的运载火箭研究院)。

1957 年 12 月 24 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 102 名苏联火箭技术 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 P-1 近程地地导弹。在史书上记载着 200 年前,火箭故乡的中国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 年后苏联“老大哥”又 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这位“小弟弟”。1958 年 4 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 发射场。

1958 年 5 月 17 日, 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掀起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高潮。10 月 20 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酒泉建立了中国第 一个卫星发射场。到了 1960 年,正当中国仿制 P-2 导弹的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中苏之间 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论战开始了, 被惹恼的赫鲁晓夫下令全部停止根据先前的协议正在进 行的对中国的援助。

中国的火箭,的的确确是逼出来的。

就在苏联撤走专家 17 天后的 1960 年 9 月 10 日,中国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用苏联 专家认为会爆炸的中国自己生产的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 P-2 导弹。

而这时中国人按照苏联提供的图纸仿制出来的导弹, 也开始进入最后的组装。 人们把新 中国航天人自己制造出来的第一枚导弹命名为“东风一号”。

1960 年 11 月 5 日上午 9 时,中国第一枚仿制的火箭“东风一号”点火了。第一次引进 弹发射成功,第一发仿制弹也发射成功,“东风一号”成为压倒西风的前锋。

头脑热起来的火箭人异想天开地为一步登天把 V-2 的图纸放大了一倍, 制造出的“东风 2 号”成为一次让所有科技人员记忆犹新的发射。

1962 年 3 月 21 日上午 9 时 5 分 53 秒,东风二号在众望所归中点火升空。但是发射失 败。1964 年 6 月 29 日,“东风二号”又开始发射试验。这次“东风二号”连续三发都取得 了成功。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了可以远程打击的导弹盾牌。

有人说, 当初年轻的共和国在一片废墟上迅速挺立, 靠的是两根支柱: 一根是大庆油田, 一根就是“两弹一星”。邓小平说:“如果 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 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 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64 年,中国的科学家们起草了《关于人造卫星方案的报告》。4 月 29 日,国防科向 中央报告,设想在 1970 年

或 1971 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同年 6 月 29 日中国自行研 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7 月 19 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1966 年 10 月 27 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同年年 11 月,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2 月 26 日,中国研制的中程 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1970 年 4 月 24 日 21 时 31 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一

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 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 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1968 年 2 月 20 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宣告成立,首任院长钱学森。

1971 年 3 月 3 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 八年。9 月 10 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4 年 11 月 5 日,“长征二号”首次发射时由于火箭上一根控制信号导线在巨大的震 动中折断,火箭在起飞 20 秒以后姿态失稳。当看到自己创造的似乎有生命的心血结晶在一 瞬间变为烈火中纷纷坠落的残骸时, 许多人几乎不相信眼前的现实, 航天人流下了从不轻易 流的眼泪。距第一次“长征二号”空中爆炸近一年后的 1975 年 10 月 16 日,第二枚“长征 二号”和卫星送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 11 月 26 日 11 时 27 分 52 秒,火箭再次喷出火焰 时,这次火箭卫星不负众望。卫星发射三天后的 11 月 29 日 10 时 53 分,返回舱像一个听话 的孩子按照原计划与星体分离。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同时,还创造了一个世 界航天史的奇迹: 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即回收成功。 苏联是在秘而不宣地发射了几颗卫星后 才掌握了回收技术;美国虽是大大方方,却是发射到第 13 颗卫星时才掌握该项技术。美国 宇航局局长 1979 年来华访问时,参观了当年研制卫星的部分实验室和工厂。参观结束,他 问那些带他参观的中国人:“你们领我看的这些东西是真的吗?”

中国在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之后不久,开始正式策划卫星通信工程。后来称为“331”工 程。

这时人们发现手中现有的火箭派不上用场,必须研制新型能飞得更高更远的运载工具。 1977 年 12 月 28 日,七机部下发了《关于改变“三三一工程”运载火箭名称的通知》,将 火箭的名称正式确定为“长征三号”。

“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货。与 14 年前上天的“东方红一 号”相比,用途已从政治转为实用,它可以传送电视、电话、广播、数据等多种信息,作用

可以覆盖中国全部领土领海。与它同时诞生的还有大量的地面试验设备。

1983 年一切准备就绪。一个庞大的试验队护送新的火箭和新的卫星来到新的发射场。 经过 3 个多月的测试准备,1984 年 1 月 29 日,新的“长征三号”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二号卫 星开始发射。

火箭起飞一切正常,顺利飞到四百多公里的高空。但意外出现了。

故障原因很快被找到并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就在这个时候,接到了上级领导的指示,整 个发射队伍不撤回,尽快发射第二发。这是中国航天史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大胆的决定。

4 月 8 日,第二枚长三火箭点火升空,顺利将卫星送入预定的椭圆轨道。但卫星进入椭 圆轨道仅是成功了第一步,还要利用星上的 发动机把卫星一步一步推到距地球近 36000 公 里的静止轨道上。 1984 年 4 月 16 日 18 时 27 分 57 秒,卫星定点在 125 度的赤道上空,所有仪器工作正 常。中国人在地球之外 36000 千米的高空放上了自己的第一颗通信卫星。

1986 年 2 月 1 日,中国再次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 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 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白银时代: 白银时代:中国进入与国际太空发展同步的时代

〖关键词〗长征系列、“下海”

10

80 年代,基于卫星回收技术上的空间试验成为各国热点。太空越来越成为一个巨大的 市场。1985 年 10 月,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国内外用户 的商业发射任务。 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参与国际航天市场竞争, 与国际太空发展 同步的时代。

1988 年底到 1990 年 1 月间,在国际市场上 13 个招标的卫星发射服务中,美国中标 3 颗,阿里亚娜中标 9 颗,而中国仅中标 1 颗。

机遇有时会不期而至。1986 年,被称作世界航天史上的黑色灾难年。继 1 月 28 日发生 了震惊世界的美国挑战者号 航天飞机机毁人亡事件后。紧接着一系列的事故让世界火箭发 射市场几乎瘫痪。一时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卫星厂家和用户都着急起来。天上运行的卫星 寿命将尽,地上准备好的卫星排成长队等待发射,而阿里安火箭发射的日期尚不能确定。卫 星的制造商们想起了一年前曾被他们冷遇的中国火箭。 其实在此之前,中国的对外发射服务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这一年的 3 至 4 月期间, 航天工业部代表团在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长征系列火箭的推销 活动。在十几天旋风般日程安排中,先后与十几家宇航公司进行了接触,连续进行了多达 24 场的中国火箭宣讲。

1986 年,在美国的著名的麦

道公司的谈判室里,两名中方专家在舌战 13 名美国技术专 家后, 终于让美国人认识到中国人手中有真家伙, 从此美方对中方的态度发生了 180 度的大 转变,认真和尊敬起来。

1987 年 8 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第九颗返回式卫星,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搭载 了两个微重力试验装置。卫星成功回收后,该公司的相关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航天 界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第一次尝试。1990 年 4 月 7 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 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把美国制造的亚洲 1 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 首次为国外用 户发射卫星取得圆满成功。 1990 年 7 月 16 日 9 时 40 分, 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

11

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这枚 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 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 科学试验卫星。1991 年 1 月 22 日下午 18 时 23 分,中国第一枚 120 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 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1992 年 10 月 6 日,发射瑞典 科学卫星, 以“一箭双星”的形式将瑞典“弗利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圆满履行了中国发 射外星的第一个合同。1994 年 2 月 22 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 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1998 年 5 月 2 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 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迄今为止,长征系列火箭已成功把多种试验卫星、科学卫星、地球观测卫星、气象卫星 和通讯卫星等送入太空,为香港、巴基斯坦、瑞典、菲律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提供商 业发射服务。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卫星供应商美国休斯公司已与中国 长城工业总公司签订了 长期合作协议。

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神舟五号划开中国崭新的航天时代

〖关键词〗载人航天、神舟

火箭可以运载并发射卫星上天, 而卫星又可以安全返回, 这两项成果的取得为载人航天 打下了技术基础。除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载人航天的研制涉及到天文、医学、空气动力 学等数十个学科领域。 它的成熟将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水平, 关乎一个国家在太空时代 的生死存亡。

人类载人航天已有 42 年历史(1961 前苏联实现世界首次载人航天),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 1992 年正式启动后仅用 7 年时间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术。

12

1999 年 11 月 20 日 6 时 30 分 7 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

”一号首发成功,中国 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 21 个小时的空间科学 试验后,于 21 日 3 时 41 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 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 1999 年 11 月 21 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 9 天。在 7 年时间里每天数着 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 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 二号”又开始起步了。 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 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 争分夺秒!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 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

2001 年 1 月 10 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 7 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 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 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 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 2002 年 3 月 25 日发射。 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 拟人生 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 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 “神 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 180 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 年 12 月 30 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 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 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 低温发射条件近 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 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 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 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 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

13

士表示, 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 发射比美、 俄晚一些, 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 “神 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 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 是今 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10 月 6 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 3 年 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 代号为“嫦娥

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 3 月开始启动, 目前 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 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公元 2003 年 10 月 15 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 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 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 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 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公元 2003 年 10 月 16 日清晨 6 时 23 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 21 小时后, 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

飞天已从敦煌壁画中走了出来。 (完)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火箭的历史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火箭的历史 ——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我们不会永远停留在摇篮里。为了追求光明和探索空间,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我们不会永远停留在摇篮里。为了追求光明和探索空间,开始要小心 翼翼地飞出大气层,然后再征服太阳周围的整个空间。 翼翼地飞出大气层,然后再征服太阳周围的整个空间。

——齐奥尔科夫斯基 ——齐奥尔科夫斯基

人们在射击时会感觉到当子弹射出枪口时枪身会向后坐, 也就是说枪身向后移动。 这个力 量很大,有时会把人打一个跟头。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牛顿第三定律的体现,即“两个物体

14

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火箭的发射就是 利用这个原理。

火箭内储存大量的燃料和氧化剂,燃料和氧化剂起反应,也就是说燃烧的时候,会产生高压 气体, 火箭就是利用这些高压气体喷出后产生的反作用力飞起来的。 火箭与飞机都储存有大 量的燃料,但是火箭与飞机的

发动机有很大的不同,飞机发动机要吸入空气,利用空气中的氧气燃烧,但火箭不同。火箭 所需的氧化剂并非来自空气,而是来自火箭的内部。这是火箭与飞机飞行时很重要的区别。

因此,飞机不能在没有空气的地方飞行,而火箭在没有空气的地方也能飞行。

火箭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公元 969 年,中国已经发明了火药(火药是在唐朝发 明的)。北宋军官岳义方、冯继升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火药为动力的飞行兵器--火箭。这 种火箭由箭身和药筒组成。药筒用竹、厚纸制成,内充火药,前端封死,后端引出导火绳, 点燃后, 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向后喷出, 以气体的反作用力把火箭推向前, 飞行中杀伤敌兵。 一种最早的原始火箭在工作原理上与现代火箭没有什

么不同。公元 12 世纪中叶,原始的火 箭经过改进后, 广泛地用于战争。 如公元 1161 年宋军与金兵的“采石之战”中所使用的“霹 雳炮”, 其实就是一种火箭兵器。 当时在中国民间广为流行的能高飞的“火流星”(亦称“起 火”),实际就是世界上第一种观赏性火箭。

元、明之后,即公元 13 世纪以后,中国的火箭兵器在战争中有了很大发展,并发明了 许多与现代火箭类型相近的火箭形式。

15

中国是火箭诞生的故乡。 在中国科学技术馆的“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厅里, 就展出着 “火龙出水”、 “神火飞鸦”和“一窝蜂”等中国古代火箭的复原模型, 它们充分展现了古 代中国人民的杰出智慧和卓越才能。

中国古代还曾有过火箭载人飞行的尝试。据史书记载,14 世纪末,明朝一勇敢者万户 坐在装有 47 个当时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 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 尽管这次试验是一次失败的悲剧, 但万户被公认是尝试利用火箭飞 行的世界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13 世纪中叶,蒙古人入侵中亚、西亚和欧洲,阿拉伯人侵略西班牙,他们把中国的火 箭技术传入了欧洲及世界其它地区。 到了这时, 德意志的艾伯特斯·麦格诺才在欧洲首次记 述了关于制作火箭的技术。欧洲人最早使用火箭兵器,是在 1379 年

意大利的帕多亚战争和 1380 年的威尼斯之战中。

近代将火箭用于战争开始于英国人康格列夫。1807 年英军围攻丹麦的哥本哈根,发射 了康格列夫制造的火箭,烧毁了城内的大部分建筑,使城市一半化为平地。据说在滑铁卢与 拿破仑大战中英军也使用了这种火箭。

使用火箭进行宇宙航行, 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是理论上的奠基人。 他首次说明了火箭推进 的理论,奠定了日后研制远程火箭的基础。

1957 年 10 月 4 日,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普尼克"。几个月后,1958 年 1 月 31 日,美国也成功的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 号。1961 年 4 月 12 日,苏联成 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员。此后,美国人格 伦也乘飞船完成了绕地球轨道的飞行。这些重大的宇宙飞行都是以火箭技术的发展为前提 的。

16

火箭就是人类走向太空的桥梁。

17

作文七:《中国航天员》1600字

中国航天员“太空第一步”

翟志刚身着国产“飞天”舱外航天服,刘伯明身着俄制“海鹰”航天服。出于中国专家的考虑,由于此次任务的最重要部分是突破出舱技术,将派遣身着国产航天服的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

在舱外,航天员将借助舱外活动扶手、栓系固定装置等沿轨道舱外壁移动,并取回舱外的固体润滑材料试验样品。然后用CCD立体相机近距离为“神舟七号”拍照,此外航天员还进行拧螺钉、设备安装等模拟操作。    25日,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除出舱活动外,“神舟七号”还承担着其他三项任务,包括在太空中进行固体润滑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极板舱外暴露试验,释放围绕轨道舱进行伴随飞行的小卫星以及“天链一号”太空中继终端的试验。“天链一号”将为中国地面测控人员增加50%的天空覆盖,建立陆海空天一体的测控网,并进而为载人航天今后从事交会对接等对测控覆盖要求更高的活动奠定更好的基础。

与“神舟六号”飞行相比,“神舟七号”的飞行手册从三本增加到七本,航天员要进行的操作单元从几百项增加到一千多项,而每个操作单元还包含数十个步骤和上百个动作。

在“神舟七号”起飞前,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国外航天员出舱前一般来说是在升空72小时后,以使宇航员适应空间失重状态。但“神舟七号”任务宇航员升空第二天就要出舱,因此“神舟七号”对航天员的要求特别高,航天员的水平和能力将决定这次出舱的成败。

神七成就中国迈向太空的第一步

香港大公报2008年9月28日刊发毕晓哲的文章《中国迈向太空的“第一步”》说,这一次,乘神舟七号飞天的三名航天员所完成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次飞天之旅——在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出舱活动中,中国航天员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印在飞船舱外的茫茫太空之中。

全文摘要如下:

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我们满怀豪情、满怀喜悦,13亿中国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中国航天员走出飞船舱门迈进太空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个全新的开始。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03年杨利伟首次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6年的历程镌刻下了中国人6次完美的脚步,是中国航天事业6次新突破。从发射、返回、测控、环境控制„„各个关键技术环节难关一一被攻克,见证的是中国航天人前进中发展、探索中追求的不懈脚步。

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这一时刻必将被历史所铭记。

这迈向太空的“第一步”,将让中国人无比荣耀和自豪。曾几何时,新中国还是那样的“一穷二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连火柴和煤油都要依赖进口。谁又能想到,在短短的数十年时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将记录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会忘记38年前的4月24日,一曲悠扬的《东方红》乐曲从深邃而神秘的太空传来,划破夜空,回荡大地。也不会忘记,当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的时候,中国,一跃成为国际“太空俱乐部”的第三位成员。这足以让中国人为之自豪,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持续高速发展跨出最坚实的一步。预示着国家民族的未来航天事业的发展,考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也是一个国家在高新科技领域能否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它充分表明国家科技力量在发展和推动航空航天技术中起到的至关重要作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也预示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未来。

如今,恰逢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的改革发展成果有目共睹:经济日新月异、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国家富足,人民普遍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神舟七号飞船的发射升空,将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又一次生动见证,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在这个荣耀的时刻,亿万中华儿女理应为伟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留下的“第一步”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大步,是践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必然结果。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国航天员迈向太空的“第一步”,将引领一个时代,开辟一个新世纪。

作文八:《中国航天颂》1400字

|航天诗歌|学习航天精神心得专集

走进时空的奇迹   文/jiangbinghong“神舟六号”冲霄飞天穿梭时空之间......航天飞船时代的神话展示空间技术的尖端我站在神州的一点仰望“神六”的飞越思潮席卷,平分秋色人类,探月行空创造无限超越空间奇迹着奇迹,用智慧的双手叫人如何不渴望今天其威力令世界叹仰以皓月明空的雄姿斗转星移于天宇金秋的季节收获金色的捷报太阳底下的歌声今天深深刻入我的记忆     20xx/10/12写于“神六”发射之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颂其一神舟五度傲乾阳,敢效?娥化魄光。千载依稀留幻梦,一朝驰掣跃玄黄。零三纪录惊寰宇,十四轮回震八荒。东亚病夫何所在??垣借问彼穹苍。其二不飞则已一飞天,试问今朝几许年?玉兔寒宫迎利伟,银鹰广漠迓英贤。神州喜颂神舟咏,造箭端吟造福篇。科技晶精人共享,中华贡献绽娇妍。(凌一清)律诗篇七律.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神辞远旅万遥空,  舟寄征程众望中。  飞宇梦圆夸骥骏,  天航境满赞英雄。  举国共乐腾宵九,  世士同称跃壤重。  齐感谱成彰显耀,  钦服写就著荣宗。七绝----喜看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返航中华儿女多奇志*,喜见飞船上太空。来去从容探宇宙,神州此日正腾龙。注:*借用毛泽东句。(王运洪)五绝航天人精神赞感慨东流水,风光利伟杨。人生珍岁月,可贵在图强。献给航天人的诗歌——《神舟下的神箭》神舟下的神箭阿非(中华幼鹰)神的舟 遨游在太空我 化为天空的彩虹流星般洒落 在大地也在 天堂流星般留下雪白的 光芒留在了 草原留在了 大海留下了 野花留下了 琴声火焰 燃烧了你的心脏星空 收下了你的精魂船箭分离只是一次小小的短别神舟 还有更远的远方月亮的手 银河的手神的手等待得太久太久了我们 只能在茫茫的征程中永远的 融合好样儿的,中国航天十月十六日二0xx年一个大吉大顺的日子中国的“神五”飞船终于终于成功的升上了天中国人黄皮肤的中国人第一次登上了自己制造的飞船用自己的双手把几千年来的飞天梦想终于终于在这一天彻底实现甘肃敦煌石窟壁上的飞天女神一个筋斗云也要翻十万八千里的齐天大圣飘然奔月的嫦娥仙子常住天空威风八面的玉皇大帝还有那些上天下海如履平地的各路神仙这些中国神话中的传奇人物在黄种人的头脑中不断地播种下东方人的飞天情缘半个世纪来中国航天科学工作者凝思苦想勇于实践面对世界强手你们大胆创新敢于挑战在科学的险峰上你们百折不回劳苦登攀为了这一天不知有多少人泪洒戈壁也不知有多少人情结酒泉终于终于在这一天你们你们把中国人的航天车开到了浩瀚的银河岸边终于终于让银河的风也掀起中国人的衣角让它也吹吹满是泪痕的中国人的脸好样儿的――中国航天浣溪沙·致中国航天(注: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中国航天从美丽的神话转向勇敢的实践。1959年,“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由“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20xx年,“神舟5号”载人飞天成功。作此词,预祝“神舟6号”发射顺利、以及未来中华儿女成功登月。)嫦娥彩袖舞天边,万户英魂冲云巅。东方红号唱九天。 长征火箭力拔山,神舟载人把梦圆。探月工程谱新篇。比尔·李20xx年7月29日感佩载人航天精神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评述“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时说:“中国载人飞船升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事!它启示一个不愿做奴隶的民族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不但能站起来,而且能登高峰。”一个伟大民族的成功,自然离不开她的人民的勤奋、钻研和创造以及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而默默无闻的航天专家正是这个伟大民族的象征。

作文九:《中国航天报》800字

中国航天报

神州五号

1999 年 11 月 20 日~21 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 “神舟”无人试验飞船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2001 年初 至 2002 年底又相继研制并发射成功了神舟 2~4 号无人试 验飞船,获得了宝贵的试验数据,为实施载人航天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神舟-5 飞船是在无人飞船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 1 艘载人飞船,乘有一名航天员,在轨运行一天。整个飞行 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同时将航天员的 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总长 8860mm,总重 7840kg。飞船的手动控制功能和环境控制 与生命保障分系统为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飞船由长征-2f 运载火箭发射到近地点 200km、远地 点 350km、 倾角 42.4° 初始轨道, 实施变轨后, 进入 343km 的圆轨道。飞船环绕地球 14 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神舟-5 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 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 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嫦娥工程

10 月 6 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 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 前,中国宣布最快在 3 年内把 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 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 今年 3 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 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 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 人的身影。

什么是航天? 航天 (Spaceflight) 又称 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 泛 指航 天器在 地球 大 气层以外的航行活动, 分 为载 人航天 和不 载 人航天两大类。

杨利伟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 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 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 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 1,350 小时之久。

主编:曹荣程

作文十:《中国航天史》1200字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两名航天员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

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1日发射

神舟二号2001年1月10日发射

神舟三号2002年3月25日发射

神舟四号2002年12月30日发射,在轨时间6天零 18小时,环绕地球108圈。

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飞船运行在轨道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实施变轨后,进入343公里的圆轨道。计划绕地14圈,历时23小时。根据规划,接下来的工作目标是将多人送入太空并逗留更长时间,以及进行太空行走。

神舟六号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被送入太空,预计飞行时间为5天。先在轨道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实施变轨后,进入343公里的圆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在中国首次完成载人航天任务之后,有关月球探索的“嫦娥工程”也已经展开,嫦娥工程的第一阶段目标是向月球轨道发射人造观测卫星。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2007年12月12日上午10时,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神舟七号飞船在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4秒988毫秒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8分钟。

神七上三个人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神舟七号飞船围绕地球运行到第29圈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于中欧夏令时上午10时35分向航天员发出了出舱指令。接着,宇航员翟志刚开始开启轨道舱舱门。他在离开轨道舱、进入太空后,向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问好,并挥动由宇航员刘伯明递上的五星红旗。第三名宇航员景海鹏留在舱内,与地面指挥中心保持联系。中国宇航员令人注目的出舱活动,是世界宇航史上中国宇航员首次进行的太空行走,是中国航天计划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