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与送东阳马生序》2600字] 送东阳马生序多少字

作文一:《马说与送东阳马生序》2600字

一.(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一),解释下列横线字词

1.(     )   (      )    2.     )

3.(       )      4.(         )

5.(        )   6.策之不以其道(        )

7.(       )  8.(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4.理解下列问题,并回答。

(1)文中的伯乐,食马者,千里马分别比喻什么?请写出。

5.文章运用了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二.比较阅读。

甲文见上文《马说》

乙:《千金市骨》

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

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

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1)死马而

捐(2)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3)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4),千里之马至

者三。今王诚(5)欲致士(6),先从隗始;隗且见事(7),况贤于

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1)安事:要.....何用   (2)捐:弃  (3)之:指死马

(4)期年:一年  (5)诚:真心   (6)致士:纳贤士

(7)见事:被侍奉

1.解释下列横线字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买其首五百金(         )(4)食之不能尽其材 (          )

2.翻译下列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3.根据你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共同的喻意是什么?

4.甲文借泊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感

慨。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

事,表达的主题是

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

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

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

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

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

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

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

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

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

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    ) 2.    )   3.       )

4.     )  5.    )  (     )

6.     )   7.     )8.    )

9.    ) 10.     )11.    )

12.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三)内容理解。

1、(请用原文句子填空。)作者只所以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的

原因是:                                                  。

2、文中从哪几方面写出了作者勤奋刻苦学习的经历?

3、从文章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作为当代的学习条件优越的中

学生,你有何感想?请写下来。

四、比较阅读。

甲文(参看《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乙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

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1),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

大学。(2)

(1)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2)大学:大学问家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字词。

1.    )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

3.      ) 4.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2. 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三、内容理解。

1、甲乙两文的主人公有何相似之处?

2、从乙文的故事中引申出一个成语来,请写出。

3、甲乙两文中的主人公可谓是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

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比较阅读一

1.解释字词

(1)尚且   (2)买 (3)头颅  (4)通“才”才能

2.翻译句子

(1)略

(2)我要的是活马,你花费五百金买这死马的尸骨回来有什么用?

3.表面是马,其实都是指人才

4.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控诉和讽刺。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比较阅读二

一,解释字词

1.得到  2.报酬   3.感到奇怪   4.最终

二.翻译句子

1.有时遇到先生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复,等先生高兴了,便又向他请教。

2.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的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

的烛光,把书映照着来读。

三、内容理解

1.共同点:家贫,勤奋刻苦

2.凿壁偷光

3.答题提示:勤奋刻苦的成功的关键

2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3分,正确一处1分,言之有理即可。)

2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4分,除去“呜呼”,其余4个分句每句1分,对“其、也、所、者、安、事、 捐”等词语理解或句式不落实的酌情扣分。)

作文二:《东阳马生序习题与答案》4700字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试题集锦

一、(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四)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17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       )                (2)负箧曳屣(         ) ..

(3)四支僵劲不能动(         )      (4)溥幼嗜学(         )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

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二、(鄂州市2007)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①②{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

③④⑤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⑥⑦“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问衡 ..

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C 不逮       D  衡乃穿壁引其光 ..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①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三、(2007年临沂市)文言文阅读(共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1无从致书以观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4颐既觉 ..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

内容:

感情:

4.甲乙两都 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三、6.⑴得到;⑵请教;⑶书信;⑷醒,睡醒。7.⑴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⑵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8.⑴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1分);⑵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2分)

9.不相同(1分)。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1分);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2分)。

四、(05安徽省) 阅读下面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以:

(3)腰白玉之环 腰: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9.文中哪些词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3分)

20.对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3分)

四、(15分) 17.(3分)(1)借 (2)用 (3)腰佩 18.(6分)(1)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2)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19.(3分)余幼时即嗜学 慕圣贤之道 以中有足乐者 20.(3分)要点:①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干扰;②在物质上不盲目攀比;③坚定人生追求,刻苦勤奋学习。

五、(2007年内蒙古赤峰市 )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1),辄以水沃面(2);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昏怠:昏沉困倦。2、辄:就。沃:浇。这里是“洗”的意思。3、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22、解释加点的词。(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            (2)录毕,走送之(         )

(3)益慕圣贤之道(            )        (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

23、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肉食者谋之

24、翻译句子(6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5、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范仲淹“被谗受贬”的原因是:_________(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

五、(五)阅读下边两个语段(17分)

22、(1)爱好、特别喜欢 (2)跑 (3)更加 (4)妻子和儿女

23、A

24、(1)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问。

(2)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25、家境贫寒与刻苦读书。

2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7、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yà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yú)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chì 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参考答案:

一、18、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

19、能译出主要意思,语言通顺即可。

20、余/因得/遍观群书。

21、(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

(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22、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

(二、)20、①借 ②周到 ③报酬 ④感到奇怪 21、D

22、①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②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

23、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

24、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三、6.⑴得到;⑵请教;⑶书信;⑷醒,睡醒。7.⑴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⑵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8.⑴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1分);⑵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2分)

9.不相同(1分)。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1分);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2分)。

四、(15分) 17.(3分)(1)借 (2)用 (3)腰佩 18.(6分)(1)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2)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19.(3分)余幼时即嗜学 慕圣贤之道 以中有足乐者 20.(3分)要点:①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干扰;②在物质上不盲目攀比;③坚定人生追求,刻苦勤奋学习。

五、(五)阅读下边两个语段(17分)

22、(1)爱好、特别喜欢 (2)跑 (3)更加 (4)妻子和儿女

23、A

24、(1)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问。

(2)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25、家境贫寒与刻苦读书。

2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7、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yà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yú)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chì 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作文三:《东阳马生序习题与答案》3700字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试题集锦

一、(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四)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17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       )                (2)负箧曳屣(         ) ..

(3)四支僵劲不能动(         )      (4)溥幼嗜学(         )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

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二、(鄂州市2007)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①②{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

③④⑤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⑥⑦“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问衡 ..

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C 不逮       D  衡乃穿壁引其光 ..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①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三、(2007年临沂市)文言文阅读(共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

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1无从致书以观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4颐既觉 ..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

内容:

感情:

4.甲乙两都 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四、(05安徽省) 阅读下面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以:

(3)腰白玉之环 腰: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9.文中哪些词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3分)

20.对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3分)

五、(2007年内蒙古赤峰市 )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1),辄以水沃面(2);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昏怠:昏沉困倦。2、辄:就。沃:浇。这里是“洗”的意思。3、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22、解释加点的词。(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            (2)录毕,走送之(         )

(3)益慕圣贤之道(            )        (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

23、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肉食者谋之

24、翻译句子(6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5、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范仲淹“被谗受贬”的原因是:___________(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 参考答案:

一、18、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

19、能译出主要意思,语言通顺即可。

20、余/因得/遍观群书。

21、(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

(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22、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

(二、)20、①借 ②周到 ③报酬 ④感到奇怪 21、D

22、①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②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

23、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

24、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三、6.⑴得到;⑵请教;⑶书信;⑷醒,睡醒。7.⑴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⑵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8.⑴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1分);⑵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2分)

9.不相同(1分)。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1分);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2分)。

四、(15分) 17.(3分)(1)借 (2)用 (3)腰佩 18.(6分)(1)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2)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19.(3分)余幼时即嗜学 慕圣贤之道 以中有足乐者 20.(3分)要点:①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干扰;②在物质上不盲目攀比;③坚定人生追求,刻苦勤奋学习。

五、(五)阅读下边两个语段(17分)

22、(1)爱好、特别喜欢 (2)跑 (3)更加 (4)妻子和儿女

23、A

24、(1)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问。

(2)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25、家境贫寒与刻苦读书。

2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7、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yà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yú)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chì 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作文四:《东阳马生序》2900字

东阳马生序

丁玲学校       刘姿伶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了解作者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初期著名文学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

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三,解题:

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题意即是“送给东阳县姓马的年轻人的临别赠言”。

四,听朗读,听准读音、听清句读。

嗜( shi     )                硕(  shuo        )

叱咄( chidu0             )     俟( si         )

负箧(  qie    )曳(   ye   )屣(  xi    )

皲(  jun    )裂             媵(  ying       )人

衾(  qin     )                绮(   qi     )

容臭( xiu      )            烨(  ye       )

裘(  qiu    )葛(ge     )缊( yun        )

冻馁(    nei   )             谒(  ye       )

撰(    zhuan      )             贽( zhi         )

五,质疑问难,疏通文意。

1, 一词多义

弗之怠(代“抄书”  宾语前置)

走送之 ( 代词,指“书”)                                之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结构助词,的)

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连词,不译)

以以是以书假余(因为,介词 把,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

(介词,用)

2,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

3, 古今词义

汤    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     今义:菜汤

走    走送之          古义:跑       今义:行走

趋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古义:快步走        今义:趋势

或    或遇其叱咄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卒    卒获有所闻        古义:最终             今义:士兵

遗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古义:赠送        今义:遗矢

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借           今义:虚假

3, 词性活用

腰    腰白玉之环。(腰,腰挂,名词用为动词)

手    不必若余之手录。(手,用手,名词作状语。)

诸    假诸人而后见也(诸,兼词“之于”的合音。)

第二课时

一,探究文本,明确内容和写法

1. 指名学生翻译第一段部分重点句子。

2.  有感情地高声朗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

4.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5.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二、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2、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3、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4、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

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

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

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三,读第二段,思考: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4)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2、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

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

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

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五,自学第三段

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⑴马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⑵同乡关系,“以乡人子谒余”。

⑶撰长书,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总之,“是可谓善学者”。“其将归见其亲”,“故道为学之难”来勉励他。

六、整理思路,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第一段:作者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段:叙说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

第三段:点明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主旨:告诫年轻人一心向学

七,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

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八、总结: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

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

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

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

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

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学习有什么感受吗?

作文五:《东阳马生序》2200字

1、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2、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作者“缊袍敞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者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4、读此段文字,对你有何启示,请写在下面。

1、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写出两个即对) 2、勤奋好学、谦虚诚恳。 3、提示:从精神追求方面来回答。

4、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也可以从努力读书,努力追求梦想的方面来答题 课后练习答案

1.求学时的困难:学习上有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时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至,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硕士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经过作者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的辛勤劳动,经历了无数的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和生活上的艰苦异常,但这些都是未能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第三问:因为在古代,穷人的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他的命运(第三问我不知道对不对,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

3、这种学习态度是好的,现代中学生,应该学习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是尊师并不一定是毕恭毕敬的,教师和同学之间应该营造出一种快乐的气氛来,如果老师有错误,我们也应该提出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作者好学,乐学与尊敬老师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当代社会,却不能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与老师应当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应勇于将自己的见解与老师探讨,再说,‘不敢出言’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示例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4刻苦勤奋 谦恭诚恳(二)1得到2教导3其中的4相同、同样5不6如此、这样 2(1yiqiu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2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机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3专心致志,为yiqiu之为听,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4、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专心为之,否则将一事无成。

9.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 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2走送之 走:

3自谓可将兵十万 将:

4会有土寇 会: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1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9.抄书 治水失败

评分说明:大意对即可。每空1分,共2分

10.1特别爱好或“喜欢”、“爱好” 2跑 3率领或“带领” 4适逢,正赶上   评分说明:结合语境理解正确即可。每小题1分,共4分

11.1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2他常常独自在庭院台阶散步,说:“古人难道在欺骗我吗或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   评分说明:翻译通顺、完整,大意对即可。每个分句1分,每小题2分,共4分

12.示例: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

评分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具体谈“读书”的意思1分,具体谈“不切实际”的意思1分,语言表达1分,共3分

刘羽冲偶然得到一兵书,认真读了一年,自称可以率领十万军队。正赶上乡里有土匪,他自行操练民兵与土匪作战,被土匪击溃,险些被活捉。他得到古代水利书籍,认真读了一年,自称可以开垦千里农田,便绘出图纸,陈列条词上交州官。州官也是好事之人,让他在一个村子做实验。费了很大心血,挖成一条水沟。洪水来了,顺着水沟流入村中,险些将人都淹死。由此他不由自主心中郁闷,经常一个人走来走去,摇头自语:“古人难道在骗我?”这样一天说千百遍。不久,发病身亡。

6.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虽然 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7.“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 们的学习和成长。示例2:可取。 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 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远行万里,向先达虚心请教。

作文六:《东阳马生序》3300字

东阳马生序

一、文章内容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二、文学常识

1、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三、语音

四、通假字

1、(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2、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

3、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引、提出 )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候)

5、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6、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7、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8、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9、(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10、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11、执经叩问:求教。叩,问。

12、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13、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14、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5、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6、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17、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

18、(礼愈)至:周到。

19、(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20、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1、穷冬:严冬。

22、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3、(至)舍:学舍,书舍。

24、僵劲:僵硬。

25、(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26、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27、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28、(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29、(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30、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31、(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32、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33、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34、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35、县官日(天天)有禀稍之供:县官,朝廷。 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35、(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之,的。

36、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37、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

38、流辈:同辈的人。

39、谒,拜见。

40、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次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41、言和而色夷:夷,平和。

4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43、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卒/获有所闻

3、手 指/ 不 可 屈 伸

4、盖 余 之 勤 且 艰 若 此。

十一、理解性默写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 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_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7、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十四、开放性试题

1、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 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2、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文七:《东阳马生序》1800字

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 教 学 目 标

《送东阳马生序》

1、了解作者宋濂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积累重点词语及通假字等 3、感受名人的人格魅力并从中受到熏陶。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A\B\C]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 嗜( ) 硕( )叱咄( ) 俟( 皲( )裂 媵( )人 衾( 容臭( ) 烨( ) 缊( ) 2、作者介绍[A\B\C]

)负箧( ) 绮(

)曳( )被(

)屣( )绮绣(

) )

3、大声朗读,注意节奏。[A\B\C]

4、大声朗读,注意节奏。[A\B\C]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余/因得/遍观群书。 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二、合作探究 1、翻译课文第一段,注意文章中重要的字词句。[A\B\C] 余幼时即嗜( )学。家贫,无从( )致( )书以观,每假借( ) 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 )日以( )还。天大( )寒,砚冰 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 。录毕( ) ,走( )送之,不敢稍( )逾 约( ) 。以是( )人多以( )书假余,余因( )得遍观群书。 既( )加冠( ) ,益( )慕圣贤之道,又患( )无砚师、名人 与游( ) ,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 )经叩( )问。 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 ( ) 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 ( ) 。 余立侍左右, 援 ( ) 疑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 ) ;或( )遇其叱咄,色( )愈恭, 礼愈至( ) ,不敢出一言以复( ) ;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 ( )愚,卒( )获有所闻。 2、先独立思考再讨论 [A\B\C] 1) 、第一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请在文章中划分出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两层的意思。 第一层: 第二层: 2) 、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B\C]

(1)__ (2)__ (3)___

_

____ _____ _____

3)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B\C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字。[A\B\C] 假借: 弗之怠: 硕师: 德隆望尊: 2、背诵课文[A\B\C]

走: 稍降辞色:

逾约: 俟:

以是: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A\B\C] 翻译课文第二段,注意文章中重要的字词句。 当余之从( )师也,负( )箧曳( )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 )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 )沃 灌,以( )衾拥覆,久而乃( )和。寓( )逆旅,主人日( ) 再食( ) ,无鲜肥滋味之享( ) 。同舍生皆被( )绮绣,戴珠缨宝 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 )若神人;余

则缊 ( )袍敝( )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 )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 ( )不若( )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二、探究活动 1、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优裕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A\B\C]

2、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__”和“___”;如用一句诗(或一副 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____。[B\C]

三、深入学习,展示自我:[A\B\C] 选择你认为能做好的一项来展示自己。 (自由展示) ①我可以有感情的读一下我喜欢的段落并且不出错。 ②我可以概述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我可以选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并进行批注。 ④我选择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来考考大家。 ⑤我可以猜测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 ⑥我可以简单分析一下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

⑦我可以了解到宋濂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老师相信大家可以做的还有很多。那你就大胆的展示自己吧! 你能做好其中的哪几项?你想挑战完成哪一项?不要犹豫来试一下。 三、总结[A\B\C] 读了全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最少答出两点)

三、课堂检测[B\C] 1、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2、下列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C] A、烨然若神人 判若两人 B、腰白玉之环 腰缠万贯 C、右备容臭 臭气相投 D、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 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B\C]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

作文八:《《与朱元思书》与送东阳马生序复习》15000字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与朱元思书》

一、重点字的解释1、从流飘荡: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

4;好鸟相鸣: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 .....

二、重点语句翻译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三、简答题1.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2.简单赏析文中画线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写法。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5.“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鱼”描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句化静为动,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运用相同手法的句子是:

7.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两句的作用:

8.“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9.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

10、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11. 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12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蝉\'或\'寒\'(秋季)。

四、开放性试题1、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2. 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3、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两篇文言文中的话?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测试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4×2=48分 (1)余幼时即嗜学             (2)无从致书以观(       )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4)弗之怠                    (5) 走送之                 (6)不敢稍逾约  ...(7) 既加冠                   (8) 无硕师名人与游          (9) 尝趋百里外        .....(10) 门人弟子填其室          (11) 未尝稍将辞色         (12) 援疑质理  ....(13) 或遇其叱咄               (14) 俟其欣悦           (15) 负箧曳屣         .....  (16) 持汤沃灌               (17) 以衾拥覆             (18) 寓逆旅主人  ....(19) 腰白玉之环              (20) 烨然若神人            (21) 緼袍敝衣    .... (22)略无慕艳意             (23)同舍生             (24)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解释下列加点字,注意对一词多义字的积累。

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以中有足乐者(        ) 计日以还(          )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无冻馁之患矣(             )  质:援疑质理(               ) 非天质之卑(           )  道:益慕圣贤之道(          )

至:色愈恭,礼愈至(      ) 至舍(      )

二.重点句子复习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以是人多以书假( jiǎ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jiàng)辞色。

三、填空题和简答题。10×2=20分1、①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②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③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与“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④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⑤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⑥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4×2=8分

3.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2=4分

4.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4×2=8分

5.“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2=4分  6.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7.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为什么? 2×2=4分

8.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3×2=6分

13.读完此文后,请选一句作下联填在横线上。 2×2=4分

如:勤学不畏寒苦磨,          。     学士名从勤艰得,           。

14.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15.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16.文中叙述了宋濂自己求学时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与之相似的古人读书的事例吗?(也可用成语概括)

17.根据积累,请写出几句劝学的诗句。

18.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19.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  潼关怀古》

课后古诗《赠从弟》(刘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终南别业》(王维)《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物之情”,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9.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于剑,比箭还快 这里指飞奔的马 ...

何处?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都。   凭借。  ......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高,这里指向高处伸展。 远,这里指向远处伸展。 笔直的向上,直插云天。 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表现其情趣,简直4;好鸟相鸣,友好或美丽 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 10、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

一种凶猛的鸟。至。       平息。  筹划。         看到。 通“返”,返回             A.从山自身写:   二、重点语句翻译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好像飞奔的马。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蝉在长久不断地叫,从不停止;猿猴也在不停地哀鸣。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那些像老鹰那样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11. 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也可以见到阳光。 四、开放性试题 三、简答题  1、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1.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写\'山\'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菊东篱下,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向悠然见南山。\' 往自然,厌弃世俗的思想。        写\'水\'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简单赏析文中画线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写法。   3、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蝉\'或\'寒\'(秋季)。 该句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测试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4×2=48分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喜爱)  (2)无从致书以观(取得,买到)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4)弗之怠(懈怠,放松)  ..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5) 走送之(跑)                  (6)不敢稍逾约(超过)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

(7) 既加冠(指成人)              (8) 无硕师名人与游(才学渊博的老师)  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向往自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 ....

5.“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鱼”描写(9) 尝趋百里外(快步走)        (10) 门人弟子填其室(充满)  ..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 (11) 未尝稍将辞色(语言和脸色) (12) 援疑质理 (提出;询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13) 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   (14) 俟其欣悦(等到)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句化静为动,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运用相

(15) 负箧曳屣   (书箱;鞋)    (16) 持汤沃灌(热水)  同手法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7.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两句的作用: (17) 以衾拥覆    (被子)       (18) 寓逆旅主人(旅社)  ...两句赞叹了富春江的美景,它在结构上总领下文,内容上表达了对富春江山水的的赞美与喜爱之(19) 腰白玉之环 (挂在腰间)      (20) 烨然若神人 (光彩照耀)  ...情。

(21) 緼袍敝衣 (破)     (22)略无慕艳意(羡慕)  ..8.“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

(23)同舍生 (房子)            (24)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感觉) 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

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二.重点句子复习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作者所写的“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此烘托出山水景字词:奉:供养 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厌弃世俗的感情。范仲淹以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与朱元思书》答案

一、重点字的解释1、从流飘荡:  顺,随 .

译文: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2、以是人多以书假( jiǎ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jiàng)辞色。

字词:填:塞满,充满           降:减,减退         辞色:言辞和神色

译文:那位前辈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态度一直极为严肃。

译文:因此,人家都愿意借书给我,我才有机会广泛的阅读很多书。 三、填空题和简答题。10×2=20分

1、①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艰难之处:1幼时求学的艰难;2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②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③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④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⑤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大将: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⑥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4×2=8分

答: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书目齐全(“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3.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2=4分

答:主旨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4.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4×2=8分

1食的对比:“日有廪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衣的对比:“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

3行的对比:“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4书的对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5.“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2=4分 原因: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 6.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3×2=6分

答:1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2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3这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

7.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为什么? 2×2=4分 答:取舍:赞成“中有足乐”。 原因: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8.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3×2=6分 答:原因: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原因: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上的成长,不一定取决于学习条件的优越,而一定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的努力。   13.读完此文后,请选一句作下联填在横线上。 2×2=4分

如:勤学不畏寒苦磨,          。     学士名从勤艰得,           。  (备选项:A梅花香自苦寒来   B苦读岂惧艰难阻)

14.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写出来。 2×2=4分

答: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勤奋刻苦的专一精神,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读过此文,思绪万千。我为宋濂所折服。古人尚能在那种环境下苦苦求学,孜孜以求,而我们今天,学习条件是这样优越,无忧无虑,老师苦口婆心地谆谆教导还不听,更谈不上刻苦了。

我们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深谙(ān)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呢?对比之下,惭愧不已。我们今后要以宋濂为榜样,以读书为乐,刻苦学习,将来为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  潼关怀古》 5、《水调歌头》中表现作者对离别之人良好祝愿的句子是:                         ,                        。 5、不应有恨,                        ? 课后古诗

赠从弟(刘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南别业(王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物之情”,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9.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于剑,比箭还快 这里指飞奔的马 ...

何处?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都。   凭借。  ......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高,这里指向高处伸展。 远,这里指向远处伸展。 笔直的向上,直插云天。 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表现其情趣,简直4;好鸟相鸣,友好或美丽 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 10、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

一种凶猛的鸟。至。       平息。  筹划。         看到。 通“返”,返回             A.从山自身写:   二、重点语句翻译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好像飞奔的马。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蝉在长久不断地叫,从不停止;猿猴也在不停地哀鸣。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那些像老鹰那样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11. 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也可以见到阳光。 四、开放性试题 三、简答题  1、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1.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写\'山\'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菊东篱下,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向悠然见南山。\' 往自然,厌弃世俗的思想。        写\'水\'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简单赏析文中画线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写法。   3、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蝉\'或\'寒\'(秋季)。 该句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测试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4×2=48分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喜爱)  (2)无从致书以观(取得,买到)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4)弗之怠(懈怠,放松)  ..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5) 走送之(跑)                  (6)不敢稍逾约(超过)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

(7) 既加冠(指成人)              (8) 无硕师名人与游(才学渊博的老师)  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向往自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 ....

5.“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鱼”描写(9) 尝趋百里外(快步走)        (10) 门人弟子填其室(充满)  ..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 (11) 未尝稍将辞色(语言和脸色) (12) 援疑质理 (提出;询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13) 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   (14) 俟其欣悦(等到)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句化静为动,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运用相

(15) 负箧曳屣   (书箱;鞋)    (16) 持汤沃灌(热水)  同手法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7.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两句的作用: (17) 以衾拥覆    (被子)       (18) 寓逆旅主人(旅社)  ...两句赞叹了富春江的美景,它在结构上总领下文,内容上表达了对富春江山水的的赞美与喜爱之(19) 腰白玉之环 (挂在腰间)      (20) 烨然若神人 (光彩照耀)  ...情。

(21) 緼袍敝衣 (破)     (22)略无慕艳意(羡慕)  ..8.“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

(23)同舍生 (房子)            (24)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感觉) 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

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二.重点句子复习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作者所写的“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此烘托出山水景字词:奉:供养 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厌弃世俗的感情。范仲淹以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与朱元思书》

一、重点字的解释1、从流飘荡:  顺,随 .

译文: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2、以是人多以书假( jiǎ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jiàng)辞色。

字词:填:塞满,充满           降:减,减退         辞色:言辞和神色

译文:那位前辈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态度一直极为严肃。

译文:因此,人家都愿意借书给我,我才有机会广泛的阅读很多书。 三、填空题和简答题。10×2=20分

1、①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艰难之处:1幼时求学的艰难;2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②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③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④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⑤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大将: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⑥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4×2=8分

答: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书目齐全(“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3.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2=4分

答:主旨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4.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4×2=8分

1食的对比:“日有廪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衣的对比:“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

3行的对比:“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4书的对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5.“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2=4分 原因: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 6.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3×2=6分

答:1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2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3这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

7.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为什么? 2×2=4分 答:取舍:赞成“中有足乐”。 原因: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8.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3×2=6分

答:原因: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原因: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上的成长,不一定取决于学习条件的优越,而一定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的努力。   13.读完此文后,请选一句作下联填在横线上。 2×2=4分

如:勤学不畏寒苦磨,          。     学士名从勤艰得,           。  (备选项:A梅花香自苦寒来   B苦读岂惧艰难阻)

14.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写出来。 2×2=4分

答: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勤奋刻苦的专一精神,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读过此文,思绪万千。我为宋濂所折服。古人尚能在那种环境下苦苦求学,孜孜以求,而我们今天,学习条件是这样优越,无忧无虑,老师苦口婆心地谆谆教导还不听,更谈不上刻苦了。

我们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深谙(ān)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呢?对比之下,惭愧不已。我们今后要以宋濂为榜样,以读书为乐,刻苦学习,将来为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  潼关怀古》

五.解释下列加点字,注意对一词多义字的积累。

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把) 以中有足乐者(以,因为) 计日以还(以,而)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动词) 无冻馁之患矣(患,忧患,名词)  质:援疑质理(质,询问,动词) 非天质之卑(质,智力、天资,名词)  道:益慕圣贤之道(道,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谈,讲)  至:色愈恭,礼愈至(至,周到) 至舍(到)

14.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5.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16.文中叙述了宋濂自己求学时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与之相似的古人读书的事例吗?(也可用成语概括)

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囊萤映雪”说的是晋朝车胤、孙康。他们很爱读书,家里很穷。车胤就捉萤火虫放入袋子里,晚上读书用;孙康冬天在雪地里,借着月光读书。(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悬梁刺股”悬梁是说西汉孙敬孙敬昼夜苦读,就把头发绑到房梁上;刺骨是说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时常觉,就用锥子扎大腿。(孙敬和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后就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治学。(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幼年丧父,母亲郑氏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妇女。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学习。欧阳修按照母亲的教导刻苦学习,终于成材。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欧阳修幼年受母教的故事) 17.根据积累,请写出几句劝学的诗句。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的《满江红》 2、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的《劝学解》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的《戒子书》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出自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的《劝学》 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的治学名联

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出自民间流传的《警世贤文》中的勤奋篇

18.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19.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2. 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富贵人虽然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是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固然有种种不便,但其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3/ 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两篇文言文中的话?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作文九:《对比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与《墨池记》》700字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 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复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 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 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 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1.解释下列词语。

(1)援疑质理:

(2)临池学书:

(3)晚乃善:

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2) 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

3.宋濂求学与王羲之学书的“吃苦”精神各表现在哪里?(摘用原文回答)你是怎么看的? ―――――――――――――

4.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答案

1.(1)提出疑难,问问道理。  (2)临近水池处练习写字。    (3)到了晚年才特别好:

2.(1)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2)那么他所擅长的书法艺术,也应 该是靠自己花费精力所取得,而不是天生的。

3.宋濂求学与王羲之学书的”吃苦”精神分别表现在:“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 对苦学精神赞成与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作文十:《《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与答案》12600字

送东阳马生序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

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

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媵 人 持 汤 沃 灌               (2)腰 白 玉 之 环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同舍生皆被绮绣(    )          (2)主人日再食(    ) ..  (3)右备容臭(    )                (4)缊袍敝衣(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3.选段依次从□、住、食、□四方面写出了求学的□□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的求学意志,那是

“          ”。(最后一处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材料链接】

以下是《送东阳马生序》删节内容的部分译文:

(马生)等太学生们在太学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坐在高大的屋子里

诵读诗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

14.由链接的材料可以看出,马生的学习条件十分优越,那么,作者把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告诉

他有何用意?(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