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秋天的怀念作文》3600字_作文800字秋天的怀念

作文一:《模仿秋天的怀念作文》3600字

模仿秋天的怀念(草原的怀念)

在内蒙古参加草原夏令营的日子里,夸张点可以说除了晚上睡觉,我和钱多多几乎是“形影相随”。开会同排,吃饭同桌,坐车同座,活动同行。在一起时也不知道聊了些什么,天马行空,天南海北;有时候什么也不聊,就互相看着傻笑。我知道我们有太多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本不可能走得这么近。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就是那么奇妙,因为文学、因为文字,她从湖南转成都转宁夏,我从山西转湖南转天津,一个西线,一个东线,绕了大半个中国之后,竟然分秒不差地在呼和浩特相遇。也许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从此那个风风火火,开朗大方的钱多多就走进了我的心里,而变得难分难舍。忘不了在杂志社里一起站在领奖台上,忘不了市政广场上一起看音乐喷泉,忘不了草原上手拉手参加篝火晚会,忘不了黄花沟景区肩并肩走下百丈石梯……

去响沙湾沙漠的时候,因为除了大门票120由营里负担外,还有180的游乐项目自费,然后我们这个团队就分成了两派。喜欢看热闹的钱多多随“有钱”人去走了。剩下的我们八个会自娱自乐的人则自选项目去爬沙山,挑战自己的毅力,我甚至拿了所有人的鞋,还替一个老人背着包。终于爬到了山顶的时候我真的感觉有点累,于是躺在沙山服务站的背阴处休息聊天。那个时候我太渴了。问服务员冰水多少钱一瓶,人家说十块,我没有舍得买,又问绿豆冰糕,说五块。我平时不怎么吃那种东西,但在沙漠山的时候却觉得这个东西真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还舍不得一下子吃完,慢慢吮吸,感受那种来自心底的透凉与舒坦,甚至只剩下棒的时候也没有舍得扔掉。我也知道,其实大家都想吃,都需要。所以看到他们上来的时候,我就又买了八根。他们吮的那个香甜哟,吃的浑身上下都是绿汁。大家精神一下子好了很多。他们甚至在那面用空饮料瓶摆了“文苑”两个大字,特别有创意。除了他们之外,我还特意给钱多多留了一根。我觉得她玩“嗨”了回来吃一根冰糕肯定会感到特别爽。

可是当钱多多终于站在我面前时,那个冰糕已经变成小半袋温水并且包装已经很脏,钱多多不吃。我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孩,眼里充满了愧疚。我对她说:我真的知道你渴,你不知道冰糕可好吃了,我九点买上就一直给你留着,三个多小时没舍得吃。但在沙山上一路奔波没有保护好……钱多多已经感动的一塌糊涂,说:我好感动哟,来,抱抱。我忽然想起来说:走,我再带你去买一根。然后拖着她一路狂奔,又给她买了一根,我则喝那半袋水。两个人相对傻笑,满脸幸福的样子。

人生就是这样,在不经意的时候相遇,然后以最想不到的方式分别。因为行程改变,我挥手致意的那一刹那间汽车已经载着我驶出很远了,而她则还留在原地。钱多多的那一眼中包含的依恋、失落像画面一样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她原来说好到车站我们一起走,她还要送我上火车的。纵使今后再不能见面,也绝不会影响我们回忆我们曾经有过那么美好的相聚。

好好生活!

其他关于模仿的作文

篇一:我的“平桥村”—模仿《社戏》

读鲁迅的《社戏》,使我想起了我的“平桥村”—无忧无虑地在故乡里度过的一段时光。故乡每年也都要演戏,不过不叫“社戏”而叫“庙会”。因为周围的人十之八九都姓马,便把庙叫做“马庙”,它是一座坐落在四面环水的一小块土地上的三间青砖房。没有僧人,却从未断过香火。就连庙周围的水也无人敢妄取,据说是“圣水”,须得诚心的人上过香后才可取回医病。“庙会”是在阴历三月初八至三月十二,请来剧团热热闹闹地唱上四五天。后来上面来人说要破除迷信,便把庙给拆了。拆庙那夭许多老人含泪屈膝最后一次久久地跪在神完前。据说拆庙拆到东墙根时,发现了一只巨龟,于是便不敢再拆下去,留下了那现在仍存的残垣断壁。

庙虽拆了,但一年一度的庙会依旧延续下来,每至此时,学校也放了假,大人们也把手中的农活儿放下。十里八村的人都要来,往往是戏台下接踵摩肩,转个身都极困难。外围则摆满了小生意的摊点。戏子们白天、黑夜不停地唱,我们则多爱夜间去看戏,一是人少,二来好那个气氛,往往台上演员的一个呵欠能逗得我们笑到梦里。我们还喜欢跟随一些稍大的孩子,在晚上跑十几里路程到外村去看电影。记得一次,二十多人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只看见大大的银幕上剩下“再见”两个字。我们索性坐在地上看人家收拾家什,也有几个上前去间明天在哪村放映,以便回去满村散布这一消息。回去的路上有说有笑,也有少许的抱怨,回家往床上一躺,到梦里去结构那电影了。

阴历九月份,是丰收的季节,对于我们亦然。大家聚在一起,分配几个人去偷红薯,几个挖窄而深的土坑,剩下的拾柴。由田地中央下手是为了不让主人轻易能够发现。弄来的红薯被一个个地架在土坑上,火从下面过,一个人的任务是不停地翻弄着红薯,除了烧火的,其余的就是睁着大眼睛看着、等待着。差不多火候的时候,把剩下的柴火一并压上去,把红薯盖在下面炯一会儿,就可以吃了。我们每人都会得到满意的一份儿。打鸟、钓鱼、烧蚂炸、摘野果……我敢打赌,我那时比迅哥儿在平桥村要快乐多了!

篇二:模仿《背影》

那是深秋,露寒风冷,寒蝉凄彻,北风肆无忌惮地摇撼着老树,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叫,地上枯黄的落叶,被风卷起,在空中打着旋儿,刚落下又被卷起……

人的脸上尽是寒意。

我和妈妈走在清静的街上。天很冷,即使穿着厚厚的毛衣,北风依然从毛衣的小孔里钻进来,直逼人心。看着一片被风卷过身旁的落叶,我不由地想:又是一个难熬的冬天!

这时,远远地出现一个单薄的背影,孤清地坐在地上。

和着寒风,我们快步走上前去,那背影渐渐清晰……

那是个乞丐。她大概30来岁,眉间脸上却满布着岁月的沧桑。她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微微颤抖。

又一阵风吹过,她把怀中的婴儿搂紧了些。那大概是她的儿子吧,用两张被子裹着,偎依在他母亲的怀里。或许说,是母亲偎依在他身上,她紧紧地靠着孩子,搂得很紧,恨不得把自己的体温分给孩子一半,却忘却了自己依然坐在这冰冷剌骨的地上,自己还在颤抖……

这时,又一阵北风带着落叶从我们身旁呼啸而过,简至草佛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异常凄厉猛烈。

她打了个寒颤。但是,只见她把孩子用被子又裹紧了些,然后,没有半点犹豫地脱下自己的一件外衣,轻轻地盖在孩子的身上。

她的身子如晚秋之叶,抖得厉害,但眼间却是能驱逐寒冷的温暖,她注视着孩子熟睡的脸,脸上浮现出暖暖的微笑,眼底是无限的怜爱,无限温暖流……

她抱紧孩子,从地上站起,步步走远了……只是那怀里的孩子还在睡,仿佛全然不知他面临的困境,还是他也明白,他永远也不会寒冷,因为无论有多大的风,他母亲也能替他遮挡,留给他的,只有温暖。

寒风阵阵,突然一件衣服搭在我身上,一阵暖流传遍全身。回过头来,只看到妈妈一脸温暖……

篇三:模仿《桂林山水》

我看见过马尾似得卷云,山峰似得积云,飘在天空中的浮云,却从没看见过这像流水似的人间银河——黄山云海。黄山的云可真白啊,白的就像一匹白缎,又犹如刚下的白雪,那么洁净,那么光泽,别有一番风采;黄山的云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飘动;黄山的云真长啊,长的无法望到边际,只让你感觉到它是那样浩瀚,像一张大幕把天地都罩起来了;黄山的云真妙啊,妙就妙在它缥缈恍惚,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引起美感。

篇四:模仿《桂花雨》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的桂花盛开季节。

小时候,我不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是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得仔细地从树丛里寻找那些细小的花。可是桂花的香气,真是迷人。

故乡靠近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

只要不来台风,

我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

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

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冶。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总是问母亲:“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中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中。

念中学时全家到了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里去赏桂花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作文二:《模仿作文的技巧》6200字

模仿作文的技巧

1、构思的模仿;2、主题的模仿。

先阅读下面的文章:

生命,生命!

[美]克伦·沃森

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一连在山上割了几小时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弄点吃的。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

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直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但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烦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刻将它赶走了。

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哟,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

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得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地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豫地站立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里。   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以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去的蜜蜂虚弱地从沙土里钻了出来。

重新出现的蜜蜂引起我的内疚和关注,我弯下身子去察看它的伤势。它右翅还比较完整,但左翅却褶皱得像一团纸。然而,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测自己的伤势。它又开始梳理那沾满沙的胸部和腹部。

这蜜蜂很快就把目标集中在褶皱的左翅上。它伸出腿来,飞快地捋着翅膀。每捋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瘸手瘸脚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起来!

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能更清晰地观察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到,这蜜蜂想必完了--它肯定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太了解了。

然而,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小生命作出的自以为是超级智慧的判断。它继续整理着翅膀,并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振翅的速度加快了,那薄纱似的,因褶皱而不灵活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平。

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响,它离开了困住它的地面,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还没能飞三英寸远。这个生灵摔得那么可怜,它在地上挣扎着。然而,接下来的是更有力地捋翅和扑翅。

蜜蜂再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土堆上,很显然,这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能恢复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征;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每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去纠正那新发现的失误。

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它飞过了几个沙堆,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控制着飞行,然后慢慢飞向那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还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

再看下面仿写的文章:

枯叶蝶(标题很一般,也许他在想着根据试题临时调换)

夜间,在晚自习的教师里,飞来了一只枯叶蝶。

它的到来使班里的女生不禁大叫,并且尽可能躲开。一个男生看见了,随手拿起一本书,一拍,这只枯叶蝶被狠狠摔到了地上。骚动顿时停止,也许,它死了吧?

下课,同学们开始离开教室,我也正准备着离开。无意间我低头望地,忽然停住了脚步。(这是我最欣赏的地方,一篇仿佛在哪见过的文章,因为这一情景变得

那只枯叶蝶正在地上扑翅!

我蹲下仔细观察这个尚且生存的小东西。“唉!怪可怜的,翅膀有了个缺口,想再飞起来也许是不可能的了!”我默默叹息。

它仍然扑动着翅膀,没有理会我。

“为何还要膛臂挡车——不自量力呢?”

它依然没有理会我。翅膀依旧一下一下的扑动着,显得十分卖力。

看着它那垂死挣扎的可怜状,我似乎不由自主的有些心软了。我伸出手去,意图帮助它离开这个鬼地方„„

可是,它却飞起来了,真的,就这样飞起来了。

它用行动拒绝了我怜悯。

它以行动告诉看小它的人:我成功了!

我不禁感到一丝羞涩。

它调整了一下,飞得越来越稳,然后飞出了教室。我目送着它离去,却,忘了自己一直在蹲着。(很眼熟的句子,但是又怎样呢?环境已经变成教室,蜜蜂已经变成蝴蝶.)

它,就这样触动了我的心灵。

对于一些面对挫折就只知道放弃的人,这只枯叶蝶显然比他们更为可敬。

我站了起来,走出了教室。望着天上皎洁的月光,心里默默祈祷着,希望它能走好。

3、句式的模仿。

看看朱自清的原文《匆匆》:

匆 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换一种文字的排版,发现了什么?

——短句的魅力

匆匆

•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

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

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

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

只有匆匆罢了

• 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

除徘徊外

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

如轻烟,

被微风吹散了

如薄雾,

被初阳蒸融了

•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

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

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 聪明的

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从经典文段中学习句法

——还是〈匆匆〉

句法分析

•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

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 先排比生活中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反思,自问自答,所以句式的特

点是根据内容而定的——排比+设问(追问)

仿句示范一

• 再厚的积云,也总有被风吹散的时候;

• 再硬的冰雪,也总有被阳光消融的时候;

• 但是,有谁能告诉我,

• 我的忧愁何时才能远去?

• 今朝?抑或明晨?还是遥遥无期的永远?

• 是有人偷走了我的快乐吗?

• 那他是谁?

• 又藏在何处呢?

• 又或是那快乐自己选择了流浪,

• 那么,他流浪到了何方?

• 又何时会想起这儿的我,呆呆的我?

仿句示范二

• 他说,人生就是一个失败连着一个失败;

• 他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属于孩子的童话;

• 他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是这个世上最动听的谎言;

• 我——偏——不——信!

• 谁愿意承认自己的人生是失败的?

• 谁愿意一事无成却无动于衷?

• 我们的信心哪去了?

• 我们的勇气哪去了?

• 被别人夺去了,还是被自己丢弃了?

• 被别人捏碎了,还是被自己忘却了?

• 聪明的你,也许是对的,

• 但我,偏偏不信!

再以短句的形式改写刘方平的《月夜》: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原句:更深月色半人家

改写:

夜,离我们这么近

月,却离我们如此远

它,只轻抚半边房   (学生:杨以琳)

清亮的月光

掉落

像清脆的铃铛  (学生:林佩洁)

昏暗在这头

明亮在那头    (学生:王若诗)

夜深了

月光柔和

一半

落在人家的房屋上

另一半

在黑暗中不知去向   (学生:王晨雅)

原句:北斗阑干南斗斜

改写:

斜了北斗

横了南斗    (学生:廖品真)

北斗的星光旋转着

南斗的时光流转着    (学生:陈远展)

原句:今夜偏知春气暖

改写:

现在才知道

春风的气息

温暖了我的梦   (学生:林升泰)

原句:虫声新透绿窗纱

改写:

隐隐约约的虫鸣

跃过窗纱

随风摇曳   (学生:林佩洁)

而那窗纱外

零星的绿芽已在等待   (学生:伍夏贝)

4、文笔风格的模仿。

(1)模仿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语言风格的作文:

敦煌之旅

中原门外,有一条游移不定的河,它曾带来辉煌千年的血统,骠行千里;驰骋沙原。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

终于,历史老人凛然肃立,甩袖转眸,拂一拂衣袖,曾生息繁衍的族群,曾灿烂夺目的绿洲,瞬息间,便沉睡于黄土沙石之下。

踏着温柔的细沙,游走于戈壁中,蓦然回首,身后已留下一条遥不可及的丝绸。眺望远方,暮色依旧,几棵屹立百年的胡杨,虬根曲绕,在朦胧暮色中,拉长着脸,极不情愿地看着,想着,拖着沉重的影子,在朔风凛冽中显得怪异、寂凉。

倏尔,风声鹤唳,螺旋盘转而起的细沙,飒飒地抽打着衣袄,吹得脸颊发疼。在戈壁,这样来历怪异的风,往往预示着与夕辉的最后的道别。心中已经担心今晚的栖息。身上的皮袄,此时如同浸满了水的棉纱,透着蕊的寒。联想到流放于宁古塔的诗人,此时此地也终于体会到那“乱石冲云走,飞沙撼碛鸣”的意境了。

眯起眼看着这些暗乎乎的景象,似乎只是些被风化的木质,形同陋屋芳草,颓院碧幽,黄沙过后,我在那层层石间踽踽独行,敦煌古国的命运,在这里——呈现。

舍不得一眼纵览,俯瞰敦煌那些曾代表敦煌人民至高智慧的建筑,如今早已与戈壁相融。漫天的飞沙,将它填满,夜半的飓风将它吸干,绿洲化为沙漠、盐泽。沙进城埋,破落的塔群,余下的残垣断壁,抚平狂躁的胸襟,更显苍然。

丝绸之路自敦煌西行,有一段极为艰苦的旅行,南北朝时,法缘和尚曾穿越此处,可缘道路难辨,因而最终没有走向此处。千年后,这一轰动世界的大门终被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打开了,大蔓烟沙是无法掩盖人们曾经创造过的辉煌文明。斯文•赫定带着一箱又一箱的文明回到了欧洲,他们的学术报告激起了如雷的掌声,轰动了考古界。敝补了中华文明的曙光,无数激情洋溢的考古学者为此耗尽余生,追寻着心中的“塔克拉玛干”(意为有去无回)。漫天黄沙的敦煌遗址,也燃起了股股炊烟,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不应重写人马喧腾,其结果则是西方文明为先导的热闹。

夜深了,敦煌已渐入梦寐,如同千年前的夜晚。

(学生:张玮靓)

(2)模仿2009年深圳市语文中考题课外阅读文章风格:

大唐柳色

(作者:余显斌)

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二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可每次都是来也匆

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沙漠而来,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美而来,为“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客舍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在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所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却漂泊南北,沦落天涯,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李白和杜甫京华一见,从此至死不忘。元稹在谪所听说白居易被贬后,重病之中昏夜惊起,绕室彷徨,如同身受。而白居易到了晚年,读到元稹的遗诗犹涕下沾巾,不能自已。

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梦回唐朝

独酌一杯清酒,摇一扇羽纶,谈笑间,轻舟已过万重山。

——题记

梦回唐朝,潇洒,淡雅,恬静。

很羡慕唐朝人。从小至今,只要读到唐人写的诗,不禁就会浮想联翩。那优美至极的浪漫,那伫立于天地之间的气概,不得不叫人羡煞得欲罢不能。

犹记当年,唐人的风流。那面如桃花,体态婀娜,眉宇间,莞尔一笑。手持琵琶的唐朝女子,把白居易大诗人迷得神魂颠倒,甘愿脱下世俗的外衣,以赤子之心在诗画精华里去寻找。而不像徐志摩,那个被上天垂青的天才,只因为一女的倩笑而失去了灵魂,扔掉了一切。白居易继续着他的诗,挥洒着他的尘世,他的唐朝梦。     泊一叶轻舟,弯山绕水,去消遣一份古中国江山中的洒脱。与李白对酒,和杜甫共叹民间疾苦。更甚者,或许在夜色中,在佛经笼罩的寺庙里,骆宾王从身后踱来,吟对着“楼观沧海月,门对浙江潮”。或在阳关旁的客舍里饮酒之际,眼睛轻瞟一下渭城那青青的柳色,正沉醉其中时,回神过来,王维微笑着举起酒杯敬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杯薄酒下去,又潇洒地甩甩长袖,从包袱里取出一只玉笛,眼中飘渺着世事,时间静止到只有悲凉,任风拂起衣带,独自奏唱着《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就是唐人,充满诗情画意而缠绵淡雅的唐人。

余秋雨在写到唐人时,自然也是对其风范赞叹有加: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秧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在南北各地的古人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身材那么自信„„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     此时此刻,我梦中的唐朝更加美丽,更加具有诱惑力了。

因此,也望像余大师一般: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烈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

即使年岁已久,但此些沧桑历史却依然巍立的朝城,不会被岁月抹去,因为它是唐朝精髓所在的象征,它是唐朝,唐朝就是它。

唐朝,一首七言绝句,便挥洒得淋漓尽致。

唐朝,一蛊淡淡清酒,便酣畅得透彻淋漓。

如诗,如画,如梦,梦回唐朝。

(学生:周梦宇)

作文三:《模仿是作文的第一步》1900字

模仿是作文的第一步

初中生作文,我主张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读引写,从模仿起步。从某种意义上说,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很多技能的获得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有很多作家都是从模仿起步,初中生写作就更应该从模仿人手。

模仿从何处人手呢?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青少年的发展能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青少年发展的两种情形: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青少年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促使学生的发展。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作为写作的范本。这些范文能帮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篇好作文应该写什么和怎样写。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以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的课文为例作了尝试。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

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冰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