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经历300字【《孔子的故事》1000字】

作文一:《孔子的故事》1000字

《孔的故子》读书笔事

?记好点睛:词

少不更、事小谨心、欢宴名流慎、学博多、肥肥能大、心大甘情、诚愿诚心、意白直坦、爽忠可实靠、粗枝叶大虚、求心、孤苦知伶仃人志气大、、称一方、倾霸荡产家、谋图改、革可奈无、何端正端、正大赞叹、谦虚为慎、夸谨其谈、有职有权夸、谦淳朴逊公、正阿、不悦和人、近唱又又舞、长七短八、无言对以、眉苦愁,脸扬扬意、得然有井条、不廉耻顾、声随附和称、天下霸、板正一、靡经之音、靡耀眼争光镇、静常如浩浩荡、荡、动于衷、彷无徨路无、高气扬、卧趾尝薪、淳胆可朴、迥爱不同然、得贪厌、口是无心非、又轻又软锦、添上花、蓄含而、富捕风影、捉所不知、无不求断知、厚忠信实老老、实、实无声臭无、民重君、轻仆风尘仆、锤百炼千一字、不、苟恭敬恭、敬然井条有、举一三、接二连反、三又窄小又勤奋、息、不勇无谋、赤而手拳空莽、莽撞撞、心口快、直孤零零、孤随便便、疯疯癫随

癫?好句

析品

1季.札一是博个学有而文学养的人修,他对听于到的歌都有中乐的、肯深刻批评。

2.的因穷困为生活的炼磨,因父为亲原是格体好的,很所以子身子也健孔壮时这日后能她经其受中磨难,而中终始力充精沛原的因一之。

3.孔子称赞

子是对人产有们着惠的爱人,在思上想子,也是产比开较的明

4他欺凌.过孔,子孔子雍容但态度终的折服于他了,他于是心诚意的诚做孔子的学了生。

子路是一个坦白

爽直忠、可实的靠人。

.5鲁昭公应答了了,给便他一们车子,辆两匹,还派了马个一人仆,打他们到洛阳去。

6.子老比孔子纪大年得,多经验阅历丰也得多,富所接触的他物史文也料远孔比这是子接所触到广博的多得

。7.

老子孔子和是都国中化文上其杰出的人史,他们的会见物灿烂时的代文古是化上有饶意的一义页。

孔.子主的也张齐国贵和有族盾矛而,他看所中的一那繁套琐礼节是也不实的现,以所败是失当然。

的.佛9 到看子正孔徨彷路无也,知孔道子为赵简子因杀贤人而不了意满简赵,他认子孔子为有去很的可。能

10.可

是子孔时这还是却执着迷—为梦—想现实己的政自理治和得想政治到位而执地。着

.逢巧1天有一上簇红云,一群五像颜色的鸟六样,一着太夹飘来飘阳去

。12.

这就是孔子对于自己身事业和终观乐极积精的神括,而概且种态这,在度是他在任何境环保都持的。着

13.当思然想变化不能马上时得出看来的,孔在子时当也还顺着自是己的路子。

14走孔子的话反映.新了旧革剧烈的变时代旧的,称名和新名称的不适合再的况情。

.他也接触5一些了和己自见

迥然同不人物的,就是他的这界眼开更,阔观事察的能力更物刻了。深

作文二:《《孔子的故事》》4300字

《孔子的故事》教学设计

海门市通源小学  徐  勇

一、作品解读

李长之写作《孔子的故事》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同时,作者选取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角度写作孔子——孔子的故事——“我们讲孔子的故事,主要是想使大家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的,以及当时的人是怎样看待孔子的”。所以,当我们读完全文,我们会认为这是一本通俗读物,但是作者却没有因此减弱他斟酌史料的严肃性,相反,他对于相关史料的取舍上都做到有根有据,一丝不苟。 全文从孔子的幼年开始,逐渐过渡到学习成长,从事教育事业,开展政治工作,周游列国,专心从事教育事业,在叙述方式上尽量客观地讲述孔子的生活,但是作为批评家,作者还是不忘在叙述之余发表三言两语的短论。《孔子的故事》往往引用《诗经》和《论语》上的话,作者把它们译成流畅生动的现代汉语,不仅准确地转译了原意,而且将口吻神态也惟妙惟肖地传递了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二、设计意图

《孔子的故事》是一本人物传记,所以我们把设计意图定位在了解孔子的人生轨迹,把握孔子是如何一步步地从“孔丘”成为“孔子”的,紧紧把握关键节点上对其产生影响的人或者故事,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为孔子撰写小传。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一生,把握其人生轨迹。

2.感悟在关键节点上对孔子产生影响的人或者故事,从中获取启示。

3. 为孔子撰写人物小传。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读课

1.了解作者

(1)投影出示:图片(李长之)

(2)认识他吗?说说自己对李长之的了解。

(3)交流资料:

李长之(1910--1978年),原名李长治、李长植,笔名何逢、方棱、棱振、张芝、梁直。利津县城区庄科村人。 1910年10月30日生于书香门第,清华大学毕业。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2.了解作品

(1)你知道他都写过哪些作品?

主要作品包括《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苦雾集》、《梦雨集》、《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李白》、《孔子的故事》等。

(2)你读过他的哪部作品?你对这些作品有什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3)李长之最善于进行传记式的批评,他善于把“人格和风格互相辉映阐发,感同身受地进入文学世界,引领读者深入地把握独特的生命,把生动的人格形象写下来”。而讲述孔子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使得李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绘声绘色地将孔子的精神面貌和生平事迹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3.了解《孔子的故事》

(1)今天,老师带来了其中的一本《孔子的故事》。

(2)读了题目,你能大概猜想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吗?

(3)关于孔子,你有什么了解?(交流、分享)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现在,就让我们怀揣着对圣人的敬意,开始这一段神圣的“寻孔”的历程吧!

4.了解方法

(1)这是一本人物传记,与平时所读的科幻小说、童话故事、诗歌散文有很大的不同。你觉得我们读的时候要关注什么?

(2)同桌交流,寻找合适的阅读关注点。

(3)全班总结:(相机板演)

a.了解书中人物的人生轨迹,能把握基本事实.

b.分析人物形象:性格、品格、情感等,把握人物性格、品格、情感与典型事件之间的关系。

c.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的处理意图。 d.关注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探讨传记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二)推进课

《孔子的故事》

海门市通源小学  徐勇

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读《孔子的故事》。通过阅读,你知道孔子的原名叫什么吗?(学生板书:孔丘)

后来为什么叫他孔子呢?(子是古代对有学问、道德高尚人的尊称) 比如孔子、老子、孟子等。

《孔子的故事》是一本人物传纪,人物传记是一种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学形式。阅读人物传记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两点:了解人生经历、感悟人物形象。

了解了孔子的一生,我们会发现在他的一生中的不同阶段,总会有一些故事发生,这样的故事影响着孔子,改变着孔子,使得他一步一步地从孔丘成为孔子。

那么,读完这本书,哪些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学生交流) 好的。看来大家读得非常用心。徐老师和大家一样,也对其中的一些故事印象深刻。

(出示:《叫花子的故事》、《孔子与老子的故事》、《孔子离开鲁国的故事》、《丧家狗的故事》、《孔子教育弟子的故事》)

谁来讲讲《叫花子的故事》?(学生讲述)

1.《叫花子的故事》

出示:父母的结合不符合当时的礼仪,孔子的母亲一直过着不称心的日子,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迫于压力,连丈夫埋葬的地方也一直没告诉过孔子,他们的日子一直很贫穷。孔子17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有一次,孔子穿着孝服去参加一个贵族的宴会,被门口的管家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只好退了下来。

(1) 这个故事对于童年时期的孔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

(学生交流)

预设出示:

孔子从小时候起,多懂得了一些人的脸色,多感受了一些人情的冷暖,于是养成了谨慎小心的性格,很敏感,很善于应付人,并习惯于遇事有所思索,总之有点早熟吧。当然,由于孔子后来不断的锻炼,他并没有因此流入孤僻和冷酷。

这就是作者李长之对孔子童年的评价。

孔子就是在这样的童年中长大了。

2.《孔子与老子的故事》

《叫花子的故事》讲完了,由于刻苦学习,这个叫花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就在这个时候,孔子拜访了一个人,他就是老子。谁来讲讲《孔子和老子的故事》?

学生讲述

(1)你觉得在这次会见中,老子对孔子的影响是什么?

预设:

a.这一次会见,对于孔子是极其有益的,这时的孔子还在壮年,在求知和修养方面,积极热情有余,但是不免有些急躁、粗枝大叶,仿佛还需要更阔大的胸襟,需要在精神层面上更加丰富一点,还需要从更高的眼界对自己所已经获得的学识技能加一番审量。而在这些方面,老子恰是有资格对孔子有所助益的。

b.孔子想老子请教了很多东西,甚至就是孔子所熟悉的礼数方面,也证明老子比他懂得多。

c.老子送给孔子三句话:

第一,不要把古人的东西看得太死。

第二,要顺其自然。

第三,要戒骄戒躁。

(2)小结:著名学者余秋雨曾经说过:老子比孔子略胜一筹。所以,这次经历对于孔子来说,学到了很多,从此以后,孔子变得更加成熟了。在他的辅佐下,鲁国的实力日益强大,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却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3.《孔子离开鲁国的故事》

学生讲述

(1)孔子为什么要离开鲁国呢?

预设:在孔子的辅佐下,鲁国的国力日益强大,这样就使得邻国齐国恐惧了,于是用离间计离间了孔子与鲁定公的关系,再加上季桓子也担心孔子就这样发展下去会把自己的势力削弱,所以也开始冷淡孔子。

(2)你觉得孔子应该离开还是留下?(辩论一下)

预设:

a.离开:既然得不到信任,还是离开。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b.留下:自己的理想还没有实现,绝对不可以轻言放弃。

(3)小结

《战国策》中有一句名言:士为知己者死。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孔子就是这样的“士”,现在既然所处的环境中没有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他既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这件事情对于孔子的打击是很大的,他伤心地离开了鲁国,一身本领无处施展,满腔热忱无人理解,所幸的是还有他的弟子们陪伴着他。就这样,孔子和弟子们开始了长达14年的漂流生活,历史上称之为“孔子周游列国”。

4.《丧家狗的故事》

在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他先后来到了卫国、匡城、晋国、宋国、陈国、楚国等七个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丧家狗的故事》,谁来讲讲这个故事吧?

出示: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与孔子失散了,他很着急,逢人便问:于是有人笑嘻嘻地告诉他:“我看见东门有一个人,长得很体面,两腮像尧帝,脖子像有名的法官皋陶,肩膀像大政治家子产,腰以下又像治水的大禹,不过还短三寸就是了。样子很狼狈,像条丧家狗呐。”

孔子听了笑道:“一个人的长相是不足为凭的,说我像条丧家狗,倒一点不错!一点不错!”

(1)孔子为什么说承认自己像条丧家狗呢?

预设:此时孔子狼狈的样子的确蛮像的,另外孔子不能回到鲁国,就像一只没有家的狗,虽有一番爱国之心,却报国无门,但是从中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孔子乐观豁达的心态。

(2)小结:经过了14年的奔波,孔子终于回到了家乡鲁国。经历14年的风风雨雨,孔子终究认识到教育才是自己真正的使命,所以他把剩余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到了教育上,终于成为一代圣人。谁来讲讲孔子教育弟子的故事?

5.《孔子教育弟子的故事》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

(1)这个故事中孔子的教育方法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因材施教。

(2)你喜欢因材施教的老师吗?为什么?

故事暂时先讲到这里,通过这些故事,你觉得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交流)

下面,根据你的读书心得和课堂收获,为孔子写一个人物小传。(200字左右) 预设: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了,由于孔子父母的结合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纳,所以孔子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是贫寒的生活却激发了孔子的斗志,他勤奋学习,博学多才,又得到了老子的指点,在教育和政治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14年的游学生活,孔子明白了教育才是自己的本行,将近70岁的孔子,从此专心教育弟子,编写《春秋》,整理诗歌和音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同学们,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应该多读一些人物传记,从中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下一阶段,徐老师推荐大家阅读《平民英雄林肯》、《我的一生——安徒生自传》这两本人物传记。

下课!

板书设计:

孔子的故事

孔丘——孔子          传记

了解人生经历

感悟人物形象

(三)延伸课

1.赏析电影《孔子》

(1)孔子的故事已经被拍成电影在世界各地上映,而孔子的名字也因此走进了千家万户。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欣赏影片《孔子》

(3)写观后感,交流分享。

2.选择《孔子的故事》相关片段,排演话剧。

(1)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话剧

(2)班级展示

(3)评选优秀表演奖

作者简介

徐勇,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个人”、“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海门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海门市书香教师”、“海门市骨干教师”。《 设计情致作业  润泽灵动童年》、《浅析小学生默读训练策略》等二十篇余论文发表于省市级刊物。

作文三:《31、孔子的故事》2500字

31、孔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举目无亲”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孔子是怎么刻苦、谦虚、好学的,知道孔子为什么能够被人们称为圣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一讲孔子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件事。

2.过程与方法:

这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文章故事情节生动,教师要调动学生自读的积极兴

趣,引导他们合作探究,抓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集体的反馈中受到启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和爱戴之情。

(2)教育学生学习孔子刻苦、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知道孔子是怎么刻苦、谦虚、好学的。知道孔子为什么能够被人们称为圣人。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搜集资料,全面了解孔子。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孔子的语录,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下列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学无止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师导:这些都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名言。

3、组织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孔子。

4、师导:同学们,孔子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孔子求学、成长的故事。

(从孩子们熟悉的孔子的名言人手,激发学生认识、了解孔子的兴趣。通过资料的反馈。使学生对孔子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说说课文写了孔子的哪些事情。

3.读了课文,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         家、         家、         家。

孔子是一个家境        的孩子。

孔子是一个         的大学者。

孔子读书            。

孔子        ,        ,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

三、检查生字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指名读一读,教师再强调。

字音:“仲”是卷舌音,“惭”“诵”“祀”是平舌音。

字形:“艰”字右边不能多一点,写成“良”;“懂”是左右结构,不能写成上下结构。

2.教师再出示上述词语,大家一起读一读。

3.分段指名读课文。其他倾听,帮忙正音。

4.全班齐读课文。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树立合作的意识,在自读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四、集体反馈,整体感知

1.指名反馈刚才自读时完成的填空题。

2.要求学生用上“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把所填的内容连成连贯的一段话。

(孔子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读书非常勤奋。而且他谦虚好学,不懂就问,所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反馈中,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串联句子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孔子成功的原因,激发学生对于孔子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填空练习,我们知道孔子的成功和他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课文还给我们介绍了不少他求学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故事。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l、深入学习课文,了解孔子求学的故事,感悟孔子成功的原因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了解孔子的其他故事。

使学生受到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孔子的故事,以及其他名人相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圣人。他家境虽然贫寒,但是他         、         终于成了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二、品读句子,深入认识孔子

1.师导:同学们,课文在给我们介绍孔子时候。写了孑L子的两个小故事。请大家把这两个读一读,并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指名反馈。

贵族孙氏请读书人吃饭,孔子被赶走,他只好羞愧地离开。

孔子进太庙不懂就问。

3.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思考:孔子为什么会被大贵族孙氏的门将赶走?

4.指名反馈:因为大贵族孙氏请的是有身份的读书人。孔子当时家境贫寒,

根本没有钱读书。

5、引导学生想像:同学们,当时孔子满脸羞愧,只好离开了。大家想像一下,他心里会怎么想呢?(指名说一说;我一定要读书,成为有身份的读书人)

6.师导:从那以后,孔子读书非常刻苦。他是怎么读书的呢?(指名反馈:他—边给别人看管仓库和牛羊,一边抽空读书)

7.引导学生用“一边„„一边„„”进行说句练习。

8.教师:第二个故事主要表现的是孔子的什么优秀品质呢?(谦虚好学,不懂就问)

9.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到孔子谦虚好学,不懂就问的句子。

10.集体反馈。

教学建议:

(1)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

(2)说说你是怎么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孔子谦虚好学,不懂就问的品质的。

(3)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11.教师小结:同学们,孔子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最后成了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被后世的儒家尊奉为圣人。

12.教师导读:让我们怀着对孔子的敬佩和赞叹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读故事中,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体会孔子发奋图强的内心活动。组织学生在画句子,说体会,有感情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孔子优秀的品质)

三、拓展延伸,说故事

1、师导:同学们。孔子学识渊博,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他的学生们把他所说的话和他的—些事迹辑录成了一本书。叫《论语》。你们搜集了哪些孔子的故事呢?

2.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讲孔子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孔子学识渊博,品行高尚.受到了后人广泛的尊敬。人们修建孔庙纪念他。每到孔子的诞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埠都要举办孔子文化节,进行隆重的祭孔活动。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的词语。

2、和同学交流你所搜集到的孔子的故事。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论语》。

板书设计

31 孔子的故事

勤奋刻苦

谦虚好学

作文四:《31孔子的故事》1100字

讲给大家听。教学难点孔子是怎样勤奋、刻苦学习的。教学准备生字卡、课前收集孔子的有关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名言揭题。1.出示孔子的名言,读一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交流自己搜集的孔子的资料。简介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者,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3.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读了课文,你对孔子增加了哪些了解?三、理解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画记你感受最深的词句。2.讨论交流:(1)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有哪些?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

(2)相机理解以下词语。字: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举目无亲:抬头看不到一个亲人。形容人地生疏。举目:抬起眼睛,指抬头。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羞惭:羞愧。(3)这个自然段与后面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小结。4.齐读。四、学习生字词。1.自由识记生字词。2.检查交流识记方法。3.指导书写。“惭”为左中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把各部件写紧凑。“艰”字的右边部分不要写成“良”。“懂”字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尊”的上面不要写成“”。五、作业。1.抄写生字词。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朗读课文。2.提问:课文介绍了孔子的哪些故事?二、理解第二至五自然段。1.自由读。思考:讲了孔子的哪些故事?2.讨论:(1)孔子的境况非常凄凉,他是怎样对待学习的?相机理解以下词语。祭祀: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师法:在学术或文艺上效法(某人或某个流派)。风凉话:不负责任的冷言冷语。礼法:社会上通行的法纪和礼仪。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然:对,正确。经典: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传诵:辗转传布诵读。(2)如果平时听到别人说你的风凉话,心情会怎样?3.讲故事。(1)课文中讲述的关于孔子的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2)小组内讲故事。(3)指名上台讲。三、拓展延伸。1.孔子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从这些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2.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故事?交流孔子其他方面的故事。3.如果我们面对孔子,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模拟采访孔子。四、作业。1.选择自己喜欢的孔子名言做成书签勉励自己。2.有兴趣的话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阅读《论语》。

作文五:《孔子的故事1》9700字

武汉城区新洲,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景秀丽。曾发掘出距今二千万年前的“中

华橄榄木化石”早在唐虞盛世即有先民聚落点。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伐纣,分

封骖乘曹侠于邾,是古邾子国,至今已逾三千年。春秋末年,新洲称邾国,隶属

七国中的大国楚。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强者称雄,西周时期的一千八百个诸侯国被兼并成十几

个。民众苦于战火,疲于奔命,民不聊生西周遗制日趋瓦解,用孔子的话来说:

华夏大地“礼崩乐坏”。

一代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志存高

远,欲恢复周“礼”,推行“仁”政,拯民于水火。他博学多才,精通礼、乐、射、

御、书、数六艺,删、审《诗》、《书》、《礼》、《乐》,撰《春秋》,作《易

大传》;首创私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在鲁国作大司寇摄行相事,

推行仁政,政绩卓著。使鲁国秩序井然,民富国安,夜不闭户,“四方皆则之”。

博于夫子名声,楚昭王使使奉比礼聘孔丘,以朝夕问道于孔子,使楚国国富民强,

称霸天下。孔子自陈蔡适楚,在新洲盘恒度留数日,留下了许多名传千古的故事

和动人传说,给这片神奇的土地注入了厚重的文人底蕴,使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

更显深沉、凝重。

1、磨咀磐对问项橐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好学。

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公元前489

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

河南信阳)成为前线。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

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

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沿途风光,

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

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

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天黑了,他们便寄

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

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有时也在某个村落

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

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

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

仙境。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

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

“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见到仪表堂堂、

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

他们的“城池”。

孔子抚摸着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

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

小孩仰望着孔子说:“我们正在筑城,恕难从命。”

“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孔子思忖,要以

“礼”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

“你出吧,”这个小孩心想,我是东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还能难倒我?

“你听好了,”孔子问:“父母与夫妻熟亲?”

“夫妻亲。”小孩答道。

“不对,父母亲。没有父母哪有后代!”

“夫妻亲,没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父母亲”、“夫妻亲”反复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

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项橐还之以颜色: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

绵长,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一日夫妻还白日恩呢!当然夫妻亲。

……。

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

熟不可忍!”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

识。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

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子路说:“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

“就是城池!”

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

“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孔子说。

“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风,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

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说:“这个,这个……还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

才!还望多多指教。”

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

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

心里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

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子路恭敬地说:“大

婶,请向你借一件东西。”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

锃亮的斧子,“给你!”子路惊呀不已,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妇人微笑着

说道:“你不是要借一个“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

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

处,并将刚才的事情诉与孔子。

孔子听后,慨叹不已。刚才遇一聪颖孩童,现又遇一村妇,不仅乐于助人,还

十分聪敏。不禁赞曰:楚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那个难倒孔圣人的小孩乃是项橐。《战国策•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

孔子师。”俗文学作品《孔子项橐相问语》流传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传

到了日本、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国。《三字经》中亦载:“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好学。”

因之,孔子与项橐对问系千古美谈。因湖北鄂东方言言某人喜欢巧舌争辩为磨

嘴皮子 故将孔项对问之地命名为磨嘴磐将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以

纪其事。

2、孔子使子路问津

问津遗迹今尤在,

镌得丰碑立古岑。

约一个小时后,马车修好了。带着“惟楚有才,楚地藏龙卧虎” 的喟叹,孔子

师徒一行继续往旧街的东南方向驰行。约走了3公里,前边一条山谷河流挡住了

去道。河流水深岸阔,不知津口在哪儿。孔子一行踌躇岸边,忽见河的上游有两

名身材高大颀硕的男子正在田间并头而耕,便叫子路去问渡口之处。

子路来到那两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问道:“先生,请问这条河流的渡口

在何处?”

一农夫答非所问,反问道:“车上坐着的执辔的人是谁呀?”

“是孔丘。”

“是鲁国的孔丘吗?”

“是。”

“那么,他应该知道渡口在何处。”

另一农夫又问道:“你又是谁呢?”

“我是子路。”

“是孔丘的徒弟?”

“是。”

农夫说:“你看,天下哪儿都是一样的动荡不安,谁可以改变它呢?你与其跟

着这种避人之人四处奔波,不如跟着我们这种避世之人还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仅未问到津口,反而还遭一番奚落、教训,沮丧地回告孔子。孔子听说

后,怅然长叹。说道:“人是应该有社会责任的,怎么能够隐居山林,置天下的

黎民苍生于不顾,而终日与鸟兽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话,那也用不着我孔丘

四处奔波了。”

这两位在田间耕作的农夫便是当时有名的隐者长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

直主张入世,匡时济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隐者认为天下

大乱,已无可救药,只能自保。因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问津于长沮与桀溺,人

们便将那条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称作孔子河。在河流的两旁,长沮、桀溺耕种过

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垄,一边称之为长沮冲,一边称之不桀溺畈。

《论语》、《史记》对子路问津均有记载。

《论语•微子》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史记》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并进行了

一番对话:“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

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

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据钱穆《论语新解》注:“长沮、桀溺两隐者,姓名不传。沮,沮洳。溺,淖

溺。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桀,健义,亦高大义。一人颀然而长,一人高大

而健。”

孔子是否在新洲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众说不一。河南新蔡城南二十余里

的关津,亦传说是当年子路问津处;罗山县有子路村,拓城县、叶县亦传说有子

路问津处,山东鱼台亦有此说。子路到底在何处问津,无史籍记载。《史记》记

载孔子自叶返蔡,见沮、溺耦耕使子路问津,其在叶在蔡,还是在新洲,也未详

细道明。《圣贤冢墓记》载:“黄城山即沮溺所耕处,下有东流,子路所问津处

也。”明万历《黄州府志》云:“按史记孔子自蔡如叶,注云,叶有黄城山……古

志载,县以北十里有永安城,为楚所筑,楚因当都之矣。今淋山河(今团风县地,

与孔子河村南北毗邻)正当官道,亦有黄山。”清光绪《问津院志》云:“黄山,

在孔子河北,一名黄山铺,一名黄林墅。”按府志之说,叶有黄城山,而孔子河

这个地方也有叫黄山的地名。黄城山、黄山仅一字之差,也许是后来简称之,且

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是官道,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明《统一志》、清

《湖广通志》均载:“相传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

据史料记载,约于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

间,邑人在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 石碑,淮南王刘安为纪其事,

遂在当地建亭立碑,修孔子庙,以供人祭祀,并征召学士在庙内讲学著书。石碑

仍在,虽经年历月,字迹依昭然,明代进士、书院主持人萧继忠有诗云:“雾暗

秦碑涩,云生汉殿荒。”由此推断,问津碑为秦时所立。原碑不知毁于何时,现

仅存明人书写的同文碑一块。

3. 渡河落水山间晒

一时风欺竹,

连江雨送秋。

鱼游浪影沉,

晒书佚事留。

长沮、桀溺虽归隐山林,但并不闭目塞听,他们知道:鲁哀公曾问过孔子:“鲁

国之乱,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为何越明白越乱呢?”请孔子指点“迷津”。

孔子当时答道,“因为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见孔子是知而

不迷。长沮的话中隐语:孔子既知鲁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 故不以渡

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别人打听。他们来到渡口,见有一老翁在摆渡。子路说:

“船夫,请将我们渡过河。”

“行,请驾好马车,都上船。”船夫用竹杆吃力地撑着,马儿在水中随着木船过

河,马儿会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风骤起,木船在波涛中颠簸摇晃,船儿忽高忽低,象一个醉

汉似地立不稳,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马车经不住这种颠簸,伴着风吹

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师徒等人众都成了落汤鸡,掉入水中,衣服

全湿透了。人落水问题还不太严重,这时的南方还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孔

子喊道:“快救我那些书!”

民间有谚:孔夫子搬家??全是书。孔子一生发奋好学,乐以忘优,不知老之

将至。走到哪儿都携带着很多书。

古时的书,其实都是一些竹简上刻或书写的篆字,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北宋毕

升发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后许多年。

在众人的一番折腾下,马车被推上了岸,书也被捞上来了。但是,那些书全被

水浸湿了。孔子心中焦急,四处张望,欲找一个晒书之所。还是颜回年轻,眼尖,

“瞧!对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无倚,独凸而立,顶部平坦

洁净,足有二亩见方。孔子憋皱的眉头舒展了,此时秋高气爽,阳光直照山头,

很好晒书。弟子们很快将被打湿的书搬到山顶,铺开晾晒起来。周边也没有什么

人,子路、子贡、颜回也不顾斯文,脱掉长衫,拧干晾晒。

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山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美

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就好了,过往行人就不

会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随后,孔子师徒落坐于两丈多长的长石上,稍事休息,以等书晒干。子路回想

起近段的行程,种种不幸,不禁发起牢骚,口里念叨: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习礼

时,宋司马桓魑欲杀师傅;在于野被陈蔡大夫围困三日,粒米未进,很多人都饿

病了;上午在旧街让项橐毛孩戏弄,下午又人车落水,真是不幸,可谓“风刀剑

树严相逼”。

孔子宽解道:“天降大任于我等,实现周礼,天下归仁,任重而道远。忍饥挨

饿,受苦受难,在所难免。我们必须坚韧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后已。”

孔子师徒当年晒书的山就在今问津书院的后边,山势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

庄稼,被称之为晒书山。孔子当年坐过的那块长石被称为“坐石”,周边还有后来

他们驻足讲学时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砚石。墨池即离坐石不远处的小溪,溪

边石黝如墨,故名墨池。临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两字,尽管年代久远,仍依稀

可辨。池边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气变化,即有“墨水” 浸出,

池水久旱不涸。

4.千年一叹孔叹桥

气节如山,千秋仰止宫桥近;

文章似海,百代渊源俎豆磬。

公元前489年,孔子站在孔子河岸边,望水兴叹,说此处若有一座桥就好了。

孔子后来被称之为圣人,但圣人不是神仙,孔子也不信神。“敬鬼神而远之”(《论

语。雍也》),“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孔子不言“乱、力、鬼、

神” 即是证明,神可以点石成金(当然,神是不存在的)。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而言,建一座象样的桥是不容易的。

孔子河发源于大别山东南支的五云山 是一条绵长十多公里的山间小河 周

边山岗林立 林茂竹密 松涛阵阵 鸟语声声 田垄纵横 村庄聚落。她流经清清沙

河、举水,汇入万里长江,奔向无涯大海。千百万年来,流水潺潺,不舍昼夜,

从上古流过春秋,又从春秋流到如今。她因为曾留下孔子的足迹,因孔子发出过

千年一叹,而更加令人神奇向往,而承载着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千八百多年后,孔子的夙愿,以及世世代代一河两岸民众的期盼变成了现实。

明万历年间,孔子及儒学思想的崇拜者、归安进士、黄冈知县茅瑞徵遂孔圣人之

愿,在此修筑了一座大桥,并命名为孔叹桥。茅瑞徵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知县,县

志称他“于水利、邮传备极经画,有大功于民”。

茅瑞徵及孔子河周边的民众慷慨捐资,请来最好的工匠准备动工,促成此义举。

四百年前,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还未发明,从哪儿去弄上好的建筑材料呢?这

里又发生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就在众人踌躇之际,一位白发飘飘、有仙风道骨的长者来到了村庄。他对村民

指点迷津道:“要修成此桥,非用龙骨不可。”村民诧异,“从哪儿找龙骨呢?”只

见他拿起罗盘依地而卦,随即指着南方一块长形垄岗说:“此地似龙形,必可得

龙骨。”众人依言,来到垄岗,掘地一瞧,果见一块块的青石,天然生成,坚硬

硕长,每根长逾十米,重约万斤。抬出地面后,一数,共十六根。

据当地的村民讲,垄岗就是现在的麻石山,离此有十来里远。当时既没有拖拉

机,更无起重机,要将十米长、五吨重一根的石块搬运到工地,并使其不受损,

谈何容易!修桥补路,行善积德,附近的年轻后生踊跃来到垄岗,个个虎背熊腰,

身强力壮,都是干重活的好手,一点数,正好有三十二人。

十六根石块,三十二个壮汉,也是一种天缘的巧合,再多一个人则嫌拥挤,再

少一人则嫌力量不足。说来也怪,其中有一根石头,众人使出浑身力气怎么也搬

挪不动。这时,地仙又飘然而至,向众人解释道:“此乃龙脊,不可妄动。”众人

依言而行,留下龙骨,重新填埋好,将其余的十五根抬走,而此桥的造型为四墩

三孔,每孔上面铺陈五根石梁,正好只需十五根。

大桥修筑告竣,孔子之愿遂矣。乡民因此得益,再也不用涉足过河,再也不用

摆渡了。至今,村民们还说,孔叹桥托圣人之福、沾龙体之光,故持有神灵,失

足和落水者很少,就是偶有人失水,也未见摔伤和溺死者。

如果你沿着当年孔子的足迹,来到孔叹桥游览观光,你会为400年前的工程

而惊叹。

整座桥全为青石垒砌而成,块块青石,棱角分明,大而沉,稳而牢。长22.8

米宽2.25米高2.52米.其造型为四墩三孔每孔之间铺装五根石梁一共十五根。

令人称奇的是这根根石梁每根都是一整块硕长厚实修凿整齐。以当时的科技水平

和设备搬运和起吊最令人不可思议也是一个谜。可以想象当时的工匠的智慧是很

高的桥的质量是超凡的历经几百年承载过几多人和物她依然巍然耸立。

传说归传说,无神论者只相信科学。旧街本身建材资源丰富,有大理石厂。建设京九铁路新洲段,石材都是就地取材。风水学中也有科学的成份,只是用古老的方法作过一些勘探罢了,外加一些神玄。就当时的搬运设备而言,重达5000公斤的石块,应是集众人之力,并辅之以马车、人力车之类的设备而一块块搬运到工地。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长城、故宫、都江堰等浩大工程都体现了先人的杰出智慧,孔叹桥也是其中一例。

5、之乎也者之字山

一望穹窿气象殊,辙环曾此暂驰驱。

苍松夜撼蛟龙影,怪石朝蹲虎豹躯。

气压东山堪小鲁,灵通泰岱可观吴。

登临不尽中秋兴,到处春风是舞雩。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仁者寿”(《论语•雍也》)。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在推行其学说和思想的同时,也十分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立志以仁,寄情以山,怡情以水,要象高山那样崇高伟岸,象水那样悠然安详,洗涤着世间的污浊。孔子在新洲度留期间,就曾多次流连于山水之间,思考着匡时济世的伟业,欣赏着风光无限的美景。

一天早晨七、八点钟,孔子师徒来到晒书山散步,他们一边哼着美妙的韶乐,一边欣赏着周边的景致:近看孔子河流水潺潺,白浪直挂。秀丽的村姑在河边挥舞着木杵,有节奏的捣衣声和着哗哗的流水声,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动人的乐声;四溅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象晶萤惕透的珍珠自天而降。远看阡陌人家,鸡犬之声相闻,吹烟四起,直入云霄。往东边的山脉一瞧,只见青翠的山峦自北向南,绵延千里,透着一种灵气,恰似一个“之” 字,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上面的一“点”。   孔子念叨:“之、乎、也、者、矣、焉、哉,缺点不为之,缺之不成文。”就地掬起一捧泥土扔向那个山头,只见那捧泥土飞向空中,越变越大,飘落在那座山顶上,形成了之字的一点。子路等人惊叫道,“这下就似一个完整的之字了。”   之字山的传说,美妙而神奇。汉字是象形文字,大自然又鬼斧神工,山形地势,似牛、似马,象文、象字,充满着美感。亲临其境,登高眺望,揣摩揣摩,你就会顿悟之字山的奥妙与神奇。

十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孔子在孔子河畔的孔子山讲经台上讲学,听者有五、六十人,众学子正听得入迷。孔子吟道:

伐木丁丁,

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

……。

突然,一辆马车驰来,从车上下来两名信使,他们径直来到孔子面前。孔子见官差来到,便停止了讲学。官差带来了叶公的信函。孔子拿着阅读,函云:   孔夫子敬启:吾国国君不幸于昨日崩殁,楚国政局有变,前昭王聘书不便践约,深祈海涵。特遣使以告,并顺送旅资五千,万望笑纳。

夫子高深学问,道德文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吾辈将永远尊崇。

后会有期,他日定当觐见拜教。

即颂时祺!

楚人沈诸梁顿首

楚昭王二十七年十月八日

其实,楚国的失约,昭王逝世是原因之一,主要是楚令尹子西嫉贤妒能,从中作梗之故。读罢叶公的信函,孔子深感悲痛和惋惜。他一直视楚昭王为明君,泱泱楚国,若能有楚昭王推行仁政,以拯救乱世的民众,将是天之大幸。为了谒见楚昭王,他们师徒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在陈国居住了四年。未曾想,郢都未至,知遇之君却已仙逝,已成故人。

未久,孔子师徒结束了在新洲的旅程,辞别楚国,来到了卫国,在卫国又居住了三年,为卫出公参政。

6. 千年杏坛名书院

同心同德又同堂,此日杏坛如现在;

变鲁变齐今变楚,当年车辙不曾回。

孔子走了,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带着对博大精深的楚文化的崇敬,带着对这片灵秀的土地的深情眷恋走了。

但是,孔子河、孔子山、孔子村尤在!问津书院、问津碑、晒书山尤在!颜子巷、长沮冲、桀溺畈尤在!讲经台、墨池、砚石尤在!

孔子的精神永在!孔子的学说永存!

“教同化雨绵绵远,泉似文澜汨汨来。”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花木木都在深情地诉说:一位伟大的文化巨人曾光临过我们,曾与我们朝夕相处。

人们留住了孔子。孔子的思想,世世代代地潜移默化着这里的人们,滋润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他们将孔子当年的露天讲台升格为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的书院,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叙写着传儒重道的历史,一直写到今天,也许还会永远写下去。

约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邑人在新洲孔子山傍掘出秦隶“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为纪其事,遂在问津碑发掘处建亭立碑,建孔子庙,以供人祭祀,并征召学士在庙内讲学著书。淮南王立都六安,邾县为其属地。其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维护国家政权的理论学说。

东晋成帝咸康二年至四年(公元336年??338年),时任豫州刺史毛宝,曾在此拜谒孔子庙,拨款修葺。

唐武宗会昌二年至四年(公元842年??844年),时任黄州刺史(新洲为黄州府治)、著名诗人杜牧扩建孔子庙。取唐玄宗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之意,更届名为“文宣庙”,并在此开坛讲学。

南宋荆湖制置使孟珙增修孔子庙,大思想家、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来此讲学,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并题诗赠孔子山庙学。诗云:“苍颜已非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朱子此时已年近七十,有时不我待之感。

元初,江西庐陵名儒、南宋末时湖广儒学提举龙仁夫,拒元不仕,效仿长沮、桀溺归隐孔子山中,在此首创问津书院(时人称“孔子山庙学”或“龙仁夫书院”),筑室讲学。平生以重道为已任,博学多闻,所撰《周易集传》18卷,见解独到。卒年90余岁,葬于阳逻华山。后学颇推崇其气节,多有赞颂。其墓旁及问津书院分别建有祠堂,立有牌位,每年都要凭吊、奉祀。

元未,陈友谅起义军攻占新洲城,并称帝于邾城。朱元璋进攻新洲,打败陈友谅。孔庙、书院惨遭兵燹,毁于战火。后经地方官吏和儒士多次修复,但规模大不如从前。

明朝,尚书耿定向、御史舒山、湖广巡抚熊尚文等高官鼎力相助,两次大规模复建书院,孔子庙与学宫合建,并在河南商城汤池建问津书院分院。熊尚文还题写了“问津书院”四字。“一时鄂城、汉上、衡山、耒阳以及京都之首善、江右之澹祠、无锡之东林,互相章明,而问津之盛遂擅天下。”明代南昌大儒朱试曾说:“澹祠、问津,彼此相望,大张正学,俾江楚俨然邹鲁,诚确论也。”

明未崇祯八年,书院又毁于战乱。清代,康熙初年再度复修并扩建。清咸丰初年,太平天国军与曾国藩的湘军大战新洲,书院三度兵燹,同治、光绪年间又数次复修并予扩建。清代康熙、嘉庆两皇帝御赐问津书院“万世师表”、“圣集大成”金匾,更使其声播海内,名噪一时。湖广提学使蒋永修撰千余言,作“重修问津书院碑记”。

民国初年,著名书法家、孙中山总统府官员张翼珍为问津书院重修题写“问津书院”石匾。其后,作为小学、初中、干训场所存在了几十年。“雾暗秦碑涩,云生汉殿荒。空余耦耕地,今古共栖皇。”秦时明月依旧,汉唐繁华无驻。十年“文革” 尤如十年梦魇,历朝历代官府和文人墨客打造的楚天学府已是满目疮痍。她由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变成了一个家徒四壁的穷汉。供奉千年的孔子、朱子塑像被推倒,康熙嘉庆御匾被抢,碑刻成了农家庭院的垫脚石,孔叹桥面盖了房,典籍散失,礼器无存,千年古树横遭砍伐。实在令人痛首扼惋!仅存的布满青苔的大成殿、空空如也的仲子祠、朱子祠,以及大成殿内外半石半木的高高支柱,台阶前雕刻有?

作文六:《孔子的故事》1800字

31、孔子的故事

教学要求:

1、认识“仲、儒”等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论”;理解“艰难、孤苦伶仃、羞惭、凄凉”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明白孔子在学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与他的刻苦、谦虚好学分不开的。教育学生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孔子是怎么刻苦、谦虚好学的,孔子为什么能够被人称为圣人。

教学难点:

明白孔子在学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与他的刻苦、虚心好学分不开的。教育学生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孔子的生平资料、《论语》的内容、名人的勤学故事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孔子的语录,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学无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全班有感情地配乐读,这几句话是谁说的?

3、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孔子。

4、师出示课件,补充孔子的资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的故事》。(板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认读

(2)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检查预习和自读情况:

(1)指名读下面的词语

凄凉  儒家  论语  经典  仲

传诵  艰难度日  举目无亲  孤苦伶仃

满面羞惭  远近闻名  谦虚好学  不以为然

多音字教学和写字指导

(2)分组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___家、___家、___家。

孔子是一个家境___的孩子。

孔子成了___的大学者。

孔子读书___。

孔子___,___,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

(3)用上“虽然„„但是„„,„„而且„„,„„所以„„”把所填内容连成一段话。(孔子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读书非常刻苦。而且他谦虚好学,不懂就问,所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三、品读感悟

1、接下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哪个自然段介绍了孔子的地位和身世?学生反馈。

指导读两个句子,理解“举目无亲、孤苦伶仃、凄凉”等词语。

2、孔子的成功和他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默读第2至5自然段,想想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关于他求学的故事?用笔勾划出来。

4、学生反馈。

(1)、贵族请读书人吃饭,孔子被赶走,他只好羞愧地离开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满面羞惭”,思考:为什么他会被大贵族孙氏赶出来呢?(因为他家境贫寒,根本没有钱读书。)

(3)、孔子没钱读书,被赶走后心里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想象。

(他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

(4)、从那以后,孔子读书非常刻苦,他是怎么读书的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他一边给被人看仓库和牛羊,一边抽空读书。”

板书:刻苦

(5)、用“一边„„一边„„”造句。

(6)、概括这一段的写作手法: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教育学生可以在习作中运用这种写法。

(6)、孔子进太庙,是怎样做的?女生读第4自然段,指名读重点句,抓住“珍惜、仔细、搞清楚、不以为然、不懂就问”等词语理解。

(7)、孔子进太庙不懂就问,说明他有什么品质?板书:谦虚好学不懂就问

(8)、孔子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成了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让我们怀着对孔子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9)孔子学识渊博,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全班齐读“后来,他的学生们把他说的话和他的一些事迹辑录成了一本书,叫《论语》。这本书成了儒家经典,被世代传诵。”

四、拓展延伸,说故事。

1、师:如今,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修有孔子庙;在那儿,还建有孔林;每年在山东还会举办孔子文化节,对孔子进行纪念。出示课件

2、今天学了《孔子的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写在课题上面的空白处)

3、古今中外还有很多名人的勤学故事呢, 我们一起来阅读《鲁迅卖奖章》的故事。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5、课后作业:(1)、推荐阅读关于苏东坡好学的故事《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2)、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论语》中的话认真读一读,并理解其意思。

6、最后,老师用一句名言和同学们共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下课!

板书:

31、孔子的故事

刻苦 谦虚好学  不懂就问

作文七:《孔子先人的故事》3600字

孔子先人的故事

孔子讲学图

(文/邢哲夫)

如果有人问“孔子是哪里人?”我们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孔子是山东曲阜人。当然,如果按现在的标准,以祖父辈以来定居的地方作为籍贯,这样的回答并不算错。但假如把眼光放得更远看,孔子是曲阜人的回答其实并不全面。

据《礼记•檀弓》篇记载,孔子临终前曾说“丘也,殷人也”,并交待弟子要按照商朝人的丧葬方式埋葬自己。殷人就是商朝人。商朝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朝代。傅斯年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重要论文《夷夏东西说》中认为,商朝与夏朝、周朝等中原华夏民族政权不同,商朝先人是发源于东北和山东,生活在山东、苏北等地区的游牧民族。与属于“西系”的中原华夏民族不同,商朝先人与东夷族属于“东系”的“野蛮”民族(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殷商人本身便是东夷族)。傅斯年先生的观点,后来也被一些考古发现证实了一部分。总之,商朝是一个东部“野蛮”民族建立的政权,商朝人文明程度相对于中原华夏族来说是较低的。和中原华夏民族的农耕文明不同,商

朝建国后仍然一度处于游牧时代,比如多次迁都就是一个证明。而商朝人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也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残余。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还表现在商朝占卜书籍《归藏》中先“坤”后“乾”的顺序,和《周易》先“乾”后“坤”的男权话语相反。而商朝人注重祭祀鬼神的生活方式,更是被司马迁评价为“小人以鬼”。而孔子就是商(或东夷)这一支“野蛮”民族的后代。孔子先祖的历程至少给孔子两点启示,第一、野蛮的民族只要愿意向先进民族学习,也可以成为先进民族。商朝在入主中原以后,也开始了文明化的进程,比如定都于殷之后完成了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转化,而精湛的铜器制造和成熟的文字体系更是蔚为壮观。这便是《春秋公羊传》所说的“夷狄可进而为华夏”、“入中国则中国之”:没有永远的落后,也没有永远的先进,关键在于自身是否发奋图强;第二、“野蛮”常常具有文明所不具备的品质。孔子虽然生活在灿烂文明的周代,却并没有为自己祖先的“野蛮”而感到自卑,恰恰相反,孔子从祖先的“野蛮”中寻找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美德,那就是质朴。孔子认为,正是由于周朝过分精致繁琐的礼乐文明,使得周朝的精神风貌出现了文弱和疲软的毛病,而解救的方法,就是商朝人的质朴。所谓质朴,就是崇尚自然的力量,敬畏天地,并弘扬人的力量,砥砺身心。可以说,质朴就是适度的“野蛮”。野蛮当然是需要克服的,但适度的“野蛮”却可以让人和社会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斗志。当文明走向衰朽和没落之际,文明恰恰需要野蛮来匡救和补充。所以,孔子一直都在“以殷之质(朴)以救周之文(弱)”,目的正是实现自己心中理想的人格和国家性格,那就是“文质彬彬”。“文质彬彬”一词,现代人误以为是形容一个人文雅,其实是错的,“文质彬彬”一词中“文”指文明,“质”指质朴,“文质彬彬”恰恰指一个人既要有文明的心灵,又要有“野蛮”的力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甚至孔子认为质朴和文明相抵触的时候,质朴比文明更重要(参董仲舒《春秋繁露》)。正是因为孔子祖先的性格(其实也是自己的性格),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孔子思想的性格。

孔子不仅仅是商朝人的后裔,更是商朝贵族的后裔。给孔子列族谱当然不是本文的目的,但也不妨在此讲几个孔子先人的故事。孔子是商朝遗民微子的后人。微子是纣王的臣子,一次见到纣王用象牙筷子吃饭,便察觉到商朝要灭亡了,因为君王用象牙吃饭是一种奢侈,而历史一再证明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逃不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命运。后来微子的担心果然应验。商纣被周朝灭亡后,微子等人也成了亡国奴,但周王朝为了体现“存亡续绝”的宽大,不仅没有杀死这些殷商遗民,而且还将微子封为宋国的国君。宋国位于如今河南商丘一带,正是殷商王朝的故地。我想微子的内心一定是五味杂陈:山川依旧,物是人非,自己虽然做了一国之首长,可毕竟已成了亡国奴。这个方圆不过百里的区区宋国,和当年商朝建立的中原王朝相比,实在是一个天一个地。而孔子对于商朝亡国也同样是终究意难平,一次孔子读到“殷士肤敏,祼将于京”的诗句时,不禁废卷叹息道“善不可不传于子孙”(可参考《典故里的中国》之《善不可不传于子孙》一篇)。微子的后代中有著名的宋襄公子兹甫。他也是孔子的祖先。宋襄公在与楚国的泓之战中躬行仁义,在楚国还没布好阵的情况下,决不趁机进攻,等楚国布好阵后才应战,结果被楚国杀得大败,自己也受伤身亡。《左传》中借宋臣子鱼之口嘲笑了宋襄公的迂腐,毛泽东早年读书时用文言写的《宋襄公论》也批判过宋襄公,并在《论持久战》中直斥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但注释孔子《春秋》最接近本义的《春秋公羊传》,里却对宋襄公“不鼓不成列”、不乘人之危的行为大加褒奖,以至于傅斯年先生也认为宋襄公乃是“《公羊》之偶像”。其实,无论是作为孔子自己的祖先,还是作为尊重规则、恪守道义的典范,孔子对宋襄公都不可能不肯定。宋襄公身上诚然有迂腐甚至愚蠢的一面,但同样也有高贵的一面。宋襄公尊重规则,维护秩序的行为,恰恰为春秋乱世所必须,作为“圣之时者”的孔子,不会不努力发掘宋襄公身上可供救时的价值。

宋襄公的儿子弗父何,本是宋襄公君位的继承人,但弗父何却把王位让给了弟弟。所以,孔子先祖便由宋国君主变成了宋国公族。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胜,

世子胜生正考父。据汉代《诗经》三家博士的说法,这个正考父乃是《诗经•商颂》的作者。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并不姓孔,孔父是孔父嘉的字。而孔子后来则是以先祖字中“孔父”的孔为姓。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他也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大忠臣。孔父嘉的事迹,《左传》和《春秋公羊传》的记录并不一样:《左传》记载孔父嘉的妻子貌美,当时另一个权臣华父督看上了她,想要据为己有,于是杀死孔父嘉,后来又弑宋殇公。而《公羊传》没有关于孔父嘉妻子的任何记录,只是说华督父早有弑君的野心,但孔父嘉又是个大忠臣,只要孔父嘉存在一天,华督父的弑君计划就不可能实现。于是华督父先杀孔父嘉,再弑宋殇公。《公羊传》对孔父嘉用了一个充满赞美的词语“义形于色”。正是因为孔父嘉的“义形于色”,才使得奸臣不敢胡作非为并且必欲除之而后快。前面说过,《公羊传》是最接近孔子《春秋》本义的传记,所以《左传》里的桃色事件,我们不妨可以忽略,只按《公羊传》的说法,把孔父嘉当做一个杀身成仁的忠臣就可以了。

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出生没多久,曾祖父孔父嘉就被华督父杀死,为逃避华督父的斩草除根,防叔家里的仆人便带着幼小的防叔逃亡鲁国。这便是孔子先祖中定居鲁国的开端。

踏上鲁国土地的殷商后裔们,或许并不知道,正是这片土地,曾经是他们未开化的先祖生活过的地方,而世事沧桑,星移物换,原来的东夷荒蛮之地,变成了“周礼尽在鲁”的礼乐之乡,实在是让人感慨。防父是孔子的曾祖父,防父生伯夏,伯夏生叔良纥。这一支宋国贵族后裔到了鲁国后,显然没有在其祖国的地位和荣耀。虽然在精神品质上仍然传承高贵,但在社会地位上已经被边缘化了。叔良纥在鲁国只是一个普通武士,但是在晋鲁联军攻打偪阳的战役中,叔良纥大展神威。偪阳守军为了将攻入城的晋鲁联军一网打尽,便将城堡闸门降下来,试图来个“关门打狗”,但叔良纥挺身而出,双手举起了数以吨计的城门,让攻进城里的晋鲁联军跑出来后才松手放门。这是中国战争史上极其罕见的壮观一幕。《水浒传》里的刘唐试图做同样的事,可惜

力气不够,被压下来的城门砸成肉泥。后来一些文献传说孔子“力能举鼎”,想必是对叔良纥的故事的一个移植。

叔良纥举城门的故事十二年后,叔良纥与一个叫颜徵在的女子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未来的圣人——孔子。不过可惜的是孔子三岁时,父亲叔良纥就去世了。孔子的母亲曾经在曲阜的尼丘这座山前祈祷,希望神灵能赐给自己一个孩子,后来果然生下了一个健壮的大胖小子。为了表达对尼丘这座灵山的感激,孔子的母亲便给这个孩子取名丘,字仲尼。仲就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孔子有一个跛足的哥哥,丧失了劳动能力,所以撑起家庭的重任,便都压在孔子身上了。这是后话。

孔子是殷人的后代。对于祖先缔造的殷商王朝,他是充满敬爱的,对于自己的祖国宋国,他也难免恋恋之情,而对于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孔子也不得不在理智上和情感上心向往之。但生活在鲁国的他,也不可能脱离脚下的大地而沉溺于思古幽情。所以,立足当下而沟通历史,让历史启示当下,让当下激活历史,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孔子的历史哲学。作为历史担荷者的孔子,他自己也在书写着历史,创造着历史。“故宋,新周,王鲁”,在孔子伟岸的“通三统”思想中,我们看到了孔子难以抑制的返本之情,我们也看到了孔子勇于担当的开新之志。心中的祖国、脚下的大地、眼前的未来,三者之间的张力,反而使得孔子得以构建了一个超越民族也超越时代的文化中国,让文化去弥合断裂的历史,让文化去重构统一的中国。以著名学者陈明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本篇:“孔子生在曲阜,但属于中国,属于东亚,属于全人类。”

作文八:《孔子拜师的故事》800字

孔子拜师的故事

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

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

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作文九:《我与孔子的故事》1200字

雨丝轻飘,巷子里几乎没有人在走,只看见秋叶随风飘落。我匆匆地走着,远远地望见庭院门廊下挂着几条干肉。

“先生您来了。”门童笑吟吟道。

“啊,夫子开始了吗?”我收起油伞立在墙边,秋风吹得我打了个寒战。

“别提了!”门童一咂舌,“刚才夫子居然生气了。宰予先生上课打瞌睡,夫子说他‘朽木不可雕也’。”

“是曾参回来了吧?”夫子的声音穿过雨帘。

“是!”我应道,走进门去。几上像往常一样堆着厚厚的书简,子路在一旁,夫子正微笑着,似乎很高兴的样子。一点儿也看不出刚刚动过气。窗子并未关,雨丝细细的,偶尔飘进屋里,洒在地上的竹席上。

我向夫子行过礼,便在一旁坐下。夫子很慈祥地看着我。

“曾参啊,你这次出游有什么收获啊?”

“遇见一些人和事,更验证了老师您的‘恕道’啊!”说到这儿,我忽然想起门童说给我的话。“老师,听说您因为宰予偷懒而动了气,为什么不宽恕他呢?您常常是宽以待人的啊!”

夫子听后叹了口气:“话的确是这样说,可他所犯的错误实在让人气愤。课堂上,是提升自我、修身养性的好时机,他却浪费时间在睡觉,让人不能不痛心啊!”夫子一顿,喟然叹道,“唉,只有颜回是达到了我的标准的……只可惜……”

三个人都沉默了。雨打着屋檐。泥土清新的芳香,从窗口飘了进来。颜回的馨德也应是这样流传着吧。想起老师再三称赞颜回的言语,令人在追忆时备感欣慰。

子路忽然发问:“那么,老师,颜回是智者中的智者吧?他可以举一反十呢,我只会举一反三罢了!”

“可是,”我问道,“智者与仁者哪个更优秀呢?”

“智者与仁者,”夫子合目道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说罢,起身向雨后初晴的室外走去。

“智者动,仁者静!”我恍然大悟,人,应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然而,不只是这样,应外动而内静!智与仁本不是作为比较而存在的啊!而山与水,本属自然,本性不同,但水环山行才是美景啊!夫子寥寥数语,就点破了我长久的困惑。

窗外,斜阳穿过树枝,照耀着被雨滴润泽的一切,晶莹闪亮。光芒间,漫步着一位智者与仁者完美结合的长者。

这是一篇想象瑰丽的故事新编。文章大胆虚构了“和孔子讨论‘恕道’、智者和仁者的讨论”的故事,叫人耳目一新。文章一开始就巧妙地描写雨景,精心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气场,在这种场景下,“我”从外面匆匆赶回,故事就在这样的场景下展开了!两个场景,三人对话,颇似当年的孔子和弟子之间的争论,语言贴近人物身份,人物对话中穿插神态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还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在行文中间灵活穿插了景物描写,不仅巧妙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一种宁静的氛围,也使文章笼罩在一种诗意的氛围中,滋润着读者的灵魂!

行文语言流畅且优美,而文言词汇的使用,不仅切合人物身份,也再次展示了作者厚实的文化底蕴。(指导老师:周远喜)

作文十:《孔子拜师的故事》800字

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