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虚拟世界》800字_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

作文一:《生活在虚拟世界》800字

Living in the Virtual Worl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unications convenient, people will be more and more used in the virtual world online

munication rather than municate in real life, it will make people seem much more frequent and close munication because of the alienation in real life.

Firstly, people find that virtual world may make people munication easily, but it misses connection once people that try to keep each other warm and heart.Secondly, more serious problem is that the virtual world because it's not true, may lead to cheat and fraud.

To sum up, although the virtual world of mixed munication, as long as people passed their own true feelings in munication and alert, in the face of all the suspicious what can improve yourself munication in a virtual world can yet be regarded as a way to contact friends more convenient.

作文二:《生活在虚拟世界的人》1600字

他已经习惯了在虚拟世界中生存。起初是电视台,然后是互联网,虚拟世界“真切”得让他忘记了泥土的芬芳;高度发达的音像技术,令他沉醉在虚拟世界的完美中,不可自拔。   他知道,许多人像他一样,乐于在虚拟世界中生存,乐不可支。比如,网上聊天、偷菜、看碟、听音乐。不过,他偶尔也从网络中走出来,到剧场或戏院里去。他惊讶地发现,舞台也是个虚拟世界,人们在这个世界里自说自话,自得其乐。编戏的人都是自欺欺人的骗子,人们却看得津津有味。难道,人们真的情愿上当吗?   他困惑了,将自己锁在屋子里,找些书来读。他发现,作者在利用书籍营造虚拟世界,将读者引向所谓的“精神家园”。其实,不过是美丽的陷阱而已。因为,他知道,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读过书后,变疯了,变傻了,成了诗疯子或书呆子。毫无疑问,这是读书过多的缘故,让读书人跌进形形色色的怪圈儿里了。令人愤慨的是,有些人却在利用书籍发财,成立各式各样的研究会,专门研究“书里的人物”。这有什么意义呢?只能将一些人引向歧途。不客气地说,这种人就是在虚拟世界里混饭吃的。   还有些作品,动辄即是豪宅、别墅、美女、香车,令人羡慕得眼红,好像影视中的人物只会谈恋爱,发脾气、假高兴。但是,却有无数观众坐在电视机前,随着剧情悲欢,或流出痛苦的泪水,或幸福得喉头哽咽。再说那些歌舞升平的电视晚会吧,真是烂得令人作呕。其实,那些晚会不过是在营造一个又一个动人的传说,也属于虚拟世界的范畴。   他开始检讨自己。自己毕竟是虚拟世界的一员。可是,不在虚拟世界里找到些许慰藉,又去哪里寻找呢?站在大街上,吃屁都赶不上热的,只能喝西北风了。   他一遍又一遍地反思:现代人为什么离不开虚拟世界?为什么在虚拟世界里无话不谈?为什么面对面交流却日益苍白无话可说?   他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很认真地说:“你患了精神强迫症,诱因就是虚拟世界。你打算躲避到虚拟世界里逃避现实吗?你先让自己安静下来吧。也许,安静下来,一切都好了。”   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打开音响,收听节目,让自己静下心来。突然,他听到了一首歌,是著名的《把根留住》:“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像一首澎湃的歌……”   这是他最喜欢听的歌曲,深沉、豪迈,催人奋进。他随着音乐唱了起来,虽然声音有些沙哑、跑调,却唱得无比真实。   他终于明白了,当虚拟世界也可以令人窒息的时候,跑调却意味着真实,缺陷也表达着完美。如同不能给维纳斯安装假肢,也不能给她穿上衣服。   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他决定回到现实中去,关闭曾经沉醉的虚拟世界。世界已经很浮躁了,已经有许多人在制造各式各样的娱乐了,完全不需要自己再去添乱。   他去了工厂,却被赶了回来。因为,工厂的机器吃人。   他去了农村,也被赶了回来。因为,农村的虫子吃人。   他去了医院,又被赶了回来。因为,医院的药品吃人。   他去了商场,还是被赶了回来。因为,商场的金钱吃人。   他被浇了一盆又一盆冷水。   到哪里去呢?哪里不吃人呢?他困惑了。他又回到了虚拟世界里,上网、看电视、进剧场、读书……相比较而言,读书更纯粹些。读书更能使他趋于平静。每天,他畅游在书海里,随心所欲,随遇而安。   当然,他也会抨击某些著书人的胡编乱造和奇谈怪论。每逢这时候,他总是报以冷笑。然而,他更赞赏另一些著书人的智慧,为他们的奇思妙想和锦词妙句而拍案叫绝。   读书多了,他便成了一个学者。   当了学者,便不断地有人来请他去做报告了。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到医院去、到商场去……到一切愿意去的地方去,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做报告的时候,他忽而跳入虚拟世界,忽而跳入现实世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入木三分,妙语惊人。他在两个世界里来回跳着,乐此不疲,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盛赞他善于处理两个世界的关系,不愧为大师。   他如实相告:“幸好,我有生活的底子。无论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都有我的影子。”

作文三:《【BBC】其实,我们都生活在虚拟世界里》400字

综合讯:英德科学家信心爆棚 99.996%确定暗能量存在,来自英国和德国的科学家小组研究发现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很可能真实存在,模型预测暗能量存在的概率达到了99.996%,从暗能量存在概率上看,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前不久发现的与希格斯玻色子性质极为相似的亚原子粒子概率十分相似。

BBC13日讯:天龙座方向39亿光年处发现黑洞神秘信号,科学家认为黑洞的质量范围处于100至10万倍太阳质量时,偶尔也会表现释放出独特的X射线辐射,这是因为它们正在吞噬的那颗“倒霉”恒星会释放出最后的“尖叫声”。科学家认为“尖叫声”是黑洞将垂死的恒星撕碎后物质落入吸积盘时所释放出来的信号,

BBC:NASA科学家力图证明人类都活在游戏里,科学家指出:其实我们都生活在虚拟世界里”。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的Rich Terrile最近的课题就是证明我们其实都生活在由未来人创造的电脑模拟程序中,就像《模拟人生》一样。在未来只需超级计算机就能够模拟现在所有人的生活,是不是听上去让人毛骨悚然?

作文四:《人类生活在虚拟世界中 宇宙只是幻觉》1500字

关于宇宙的产生与形成历来说法不一,人们比较赞同的是宇宙大爆炸论。可是反过来想想。宇宙真的存在吗?会不会早已灭亡?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言论,宇宙可能早已毁灭,人类生活在幻境之中。

据国外媒体报道,宇宙不应该存在,至少根据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是这样。对大爆炸之后的情景进行的模拟研究显示,宇宙应当在其形成之后的几微秒内就会崩溃,而不应该继续存在。

伦敦帝国学院物理学博士,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罗伯特·霍根表示:“在宇宙极早期,我们认为它发生了一次暴涨过程,这是大爆炸之后宇宙经历的一次极速膨胀过程。”他说:“这一过程引发强烈震荡,如果这种震荡过了头,那么我们就会进入一个新的能量空间,而这将导致宇宙的崩塌。”

物理学家们通过一个最新模型得到这一结论,这一模型可以解释最近才被确认的希格斯玻色子的一些性质。这种粒子被认为可以用来解释为何物质具有质量。在宇宙诞生时留下的微弱引力波同样支持这一观点。很显然,在这其中肯定还遗漏了什么东西。

霍根表示:“我们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意味着我们必须将我们的理论延伸出去,解释为什么这没有发生。”那么,宇宙大爆炸之后发生了什么?

其中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经历早期的爆炸阶段之后,宇宙经历了一次迅疾的膨胀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暴涨。这一过程扭曲并挤压时空,从而在时空中造成涟漪,也就是引力波,它会让穿越宇宙的辐射发生偏振。

尽管这些事件发生在138亿年前,但设在南极的一台望远镜——即“宇宙星系间偏振背景成像”近期却仍然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信号中探测到微弱的偏振信号,尤其是:他们所探测到的还是极具特征性的偏振模式。

引力并非是在早期宇宙起作用的唯一力,还有一个无处不在的能量场,即所谓“希格斯场”,它弥漫整个宇宙并赋予其中的粒子以质量。科学家们在2012年最早发现了这个场的踪迹,当时他们找到了希格斯玻色子并确定了它的质量。

有了对宇宙暴涨性质以及希格斯玻色子性质的更深理解之后,霍根与他的同事马尔科姆·法尔巴恩尝试重现宇宙大爆炸之后经历暴涨过程时的情形。他们研究的结果对于所有东西来说,都是坏消息——新生的宇宙应当曾经在能量场中经历过剧烈的震荡,也就是所谓的“量子涨落”,这种震荡反过来可能会扰乱希格斯场,将整个体系降低到一个低得多的能量态上,最终导致整个宇宙的崩塌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这么说来,宇宙根本就不应该存在,但实际上宇宙却是存在的。霍根表示:“一般的看法认为我们的理论中一定还缺少某些我们尚未掌握的物理学,因为我们迄今都没能发现它们。”

希格斯玻色子

对此,一种较为流行的理论是所谓的“超对称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目前已知的粒子都拥有自己的超对称粒子,并且认为更加强大的加速器或许可以发现它们。不过,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宇宙末端的粒子:为何对希格斯玻色子的搜寻会带领我们抵达新世界边缘》一书的作者西恩·卡罗尔表示,宇宙暴涨理论到目前为止仍然仅仅是一种假设。假设有关宇宙暴涨的细节发生改变,那么霍根和法尔巴恩的模型就必须做出相应的修订。

实际上这也已经不是物理学家们第一次提出关于希格斯玻色子可能会给宇宙带来厄运的观点了。此前已经有其他物理学家经过计算认为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将最终导致宇宙的失稳,并在数十亿年的时间内带来大毁灭。

卡罗尔表示,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大约是质子的126倍,这一数字几乎正好位于临界点上——如果它质量更小一些,那么希格斯场将变得更加容易波动,而如果它质量更大一些,则目前的希格斯场将会变得极端稳定。

如果宇宙真的早已毁灭,那我们只不过就是宇宙留下的幻影,在经历着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直到宇宙爆炸。这个理论听起来未免有些悲观,如果人真的是生活在幻境中,那如今的一系列科研又是为了什么呢?

作文五:《虚拟世界的生活》5800字

1  After too long on the Net, even a phone call can be a shock. My boyfriend's Liverpool accent suddenly bees impossible to interpret after his easily understood words on screen; a secretary's clipped tone seems more rejecting than I'd imagined it would be. Time itself bees fluid -- hours bee minutes, or seconds stretch into days. Weekends, once a highlight of my week, are now just two ordinary days.

在网上呆了太久,听到电话铃声也会吓一大跳。显示屏上看多了我男朋友那些一目了然的文字,他的利物浦口音一下子变得难以听懂;而秘书的清脆快速的语调听上去比我想象的要生硬。时间本身变得捉摸不定——几小时变成几分钟,或几秒钟延伸为几天。周末原本是我一周的黄金时段,现在却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两天。

2  For the last three years, since I stopped working as a television producer, I have done much of my work as a telemuter. I submit s and edit them via email and municate with colleagues on Internet mailing lists. My boyfriend lives in England, so much of our relationship is also puter-assisted.

telemuter (在家里通过使用与工作单位连接的计算机终端)远距离工作

在我不再当电视制片人的这三年间,我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家里使用计算机终端进行的。我通过电子邮件投稿和校订,利用互联网上的人名地址与同行交流。我男朋友住在英国,因此两人的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电脑维系。

3  If I desired, I could stay inside for weeks without wanting anything. I can order food, and manage my money, love and work. In fact, at times I have spent as long as three weeks alone at home, going out only to get mail and buy newspapers and groceries. I watched most of the endless snowstorm of '96 on TV.

我要是愿意的话,可以一连几个星期不出门而什么也不缺。我可以在网上订购食品、网上理财、网上恋爱、网上工作。事实上我有时独自呆在家里长达三个星期,只偶尔出去拿信、买报纸及日用品。1996年那一场接一场的暴风雪我大都是在电视上看到的。

4  But after a while, life itself begins to feel unreal. I start to feel as though I've bee one with my machines, taking data in, spitting them back out, just another link in the Net. Others on line report the same symptoms. We start to feel an aversion to outside forms of socializing. We have bee the Net critics' worst nightmare.

然而,一段时间之后,生活本身就显得不那么真实了。我开始觉得自己似乎与机器融为一体了,我接收信息,再发送出去,就如同互联网的一个连接点。其他上网的人也谈到了同样的症状。我们开始厌恶外面的社交方式。我们的状况成了批评互联网的人们最害怕见到的一幕。

5  What first seemed like a lux

ury, crawling from bed to puter, not worrying about hair, and clothes and face, has bee a form of escape, a lack of discipline. And once you start replacing real human contact with cyber-interaction, ing back out of the cave can be quite difficult.

一下床就上机,不再为发型、服饰、面部化妆烦心,起初看似高级的享受如今却成为一种对生活的逃避,一种缺乏自律的表现。你一旦开始用网络交际取代人与人的真实接触,要走出这种穴居状态就会相当困难。

6  I find myself shyer, more cautious, more anxious. Or, conversely, when suddenly confronted with real live humans, I get overexcited, speak too much, interrupt. I constantly worry if I am dressed appropriately, that perhaps I've actually forgotten to put on a skirt and walked outside in the T-shirt and underwear I sleep and live in.

我发现自己变得比以前怯生、谨慎、焦虑。或者,反过来,当我突然面对现实中活生生的人时,会变得过于兴奋,说个不停,爱打断别人的讲话。我老是担心自己衣着是否得体,担心自己会不会真的忘了穿裙子,只穿着夜间睡觉、白天活动的那件T恤和内衣就出门了。

7  At times, I turn on the television and just leave it to talk away in the background, something that I'd never done previously. The voices of the programs are forting, but then I'm jarred by the mercials. I find myself sucked in by soap operas, or needing to keep up with the latest news and the weather. "Dateline," "Frontline," "Nightline," CNN, New York 1, every possible angle of every story over and over and over, even when they are of no possible use to me. Work moves into the background. I decide to check my email.

有时我把电视机开着,让它作为背景声音一直响着,以前我从不这样做。电视节目中的说话声让人感到宽慰,可那些广告又叫我心烦。我发现自己沉浸在肥皂剧里,或者不停地收看最新的新闻报道和天气预报。一而再再而三地从“每日新闻”、“一线新闻”、 “夜间新闻”、 有线新闻电视网、纽约一套上收看有关每一条新闻的各种不同视角的报道,尽管它们对我毫无用处。工作成了次要的。我决定去看一下自己的电子信箱。

8  On line, I find myself attacking everyone in sight. I am bad-tempered, and easily angered. I find everyone on my mailing list insensitive, believing that they've forgotten that there are people actually reading their wounding remarks. I don't realize that I'm projecting until after I've been embarrassed by someone who politely points out that I've attacked her for agreeing with me.

在网上,我发现自己见谁攻谁。我脾气暴躁,动辄生气。我觉得我与之通信的每一个人都麻木不仁,认为他们已经忘却还有人真会去读他们那些刻薄伤人的言辞。直到有

人礼貌地指出,她同意我的观点却遭到我的抨击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在以己度人,不由得深感尴尬。

9  When I'm in this state, I fight my boyfriend as well, misinterpreting his intention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emotional cues given by our typed dialogue. The fight takes hours, because the system keeps crashing. I say a line, then he does, then crash! And yet we keep on, doggedly.

在这种精神状态下,我也和男朋友吵架,常因键出的对话缺乏情感暗示而误解他的本意。由于系统常出故障,两人一争就是几个小时。我写一句,他回一句,接着系统失灵!可我们俩还是锲而不舍地接着吵。

(背)10  I'd never realized how important daily routine is: dressing for work, sleeping normal hours. I'd never thought I relied so much on co-workers for pany. I began to understand why long-term unemployment can be so damaging, why life without an externally supported daily plan can lead to higher rates of drug abuse, crime, suicide.

以前我从未意识到日常的生活起居是多么重要,如穿戴整齐去上班,按时就寝。以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那么依赖同事做伴。我开始理解为什么长时间的失业会那么伤人,为什么一个人的生活缺少了外部支持的日常计划就会导致吸毒、犯罪、自杀率的增长。

(背)11  To restore balance to my life, I force myself back into the real world. I call people, arrange to meet with the few remaining friends who haven't fled New York City. I try to at least get to the gym, so as to set apart the weekend from the rest of my week. I arrange interviews for stories, doctor's appointments -- anything to get me out of the house and connected with others.

为了恢复生活的平衡,我强迫自己回到真实世界中去。我给别人打电话,与所剩无几的仍然住在纽约城的几个朋友安排见面。我至少设法去去健身房,以便使周末与工作日有所不同。我安排采访好写报道,预约看医生——安排任何需要我出门与他人接触的活动。

(背)12  But sometimes being face to face is too much. I see a friend and her ringing laughter is intolerable -- the noise of conversation in the restaurant, unbearable. I make my excuses and flee. I re-enter my apartment and run to the puter as though it were a place of safety.

但有时面对面地与人相处实在难以忍受。我与一位朋友见面,她那种响亮的笑声让人忍无可忍——饭店里的噪杂谈话声也让人受不了。我找了个藉口逃之夭夭。我重新回到我的公寓,冲向电脑,似乎那儿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

(背)13  I click on the modem, the once-annoying sound of the connection now as pleasant as my favorite tune. I enter my password. The real world disappears.

我点击鼠标,打开调制解调器,曾经听了就烦

的连接声此刻听起来就如同最心爱的曲子那么悦耳。我键入密码。真实世界转瞬便消逝了。

作文六:《从《楚门的世界》到《超体》:人类生活在虚拟世界?》1900字

“十亿年前上天赋予我们生命,演化至今的结果是什么?”

《超体》影片开头露西低沉的画外音,一下把观众从现实生活拉进了哲学世界。

年轻女孩露西因为男友的欺骗沦为“毒骡”,腹部被缝进一种天价新式毒品“CPH4”。毒品包装袋破裂,药物渗入她体内的器官和血液,刺激她的细胞飞速增长,使她成为女超人,最后变成了神。

整部影片贯穿着诺曼教授的论断:人类只使用了10%的脑力,假如我们可以运用20%的脑力,就可以尽情发挥并控制自己的身体;假如能够运用40%,就有可能控制他人,甚至可以控制物质……

这种设想在露西身上得到了验证。她可以感觉到一切,空间、大气、重力、地球自转,可以感受到大脑最深层的记忆,能够领悟宇宙万物的知识。她甚至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向人类最古老的祖先传播文明的火种。

由于无法控制细胞的疯狂生长,露西的生命即将终结。她获得了异乎寻常的超能力,却不知道在自己只剩一天的短暂生命中该做什么。诺曼教授启发她:生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分享及传递所学的知识。

露西接受了诺曼教授的建议,她决定把自己知道的传承下去。

最后她化作了一个U盘。

电影的结尾再次响起露西的画外音:“十亿年前上天赋予我们生命,现在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不知道其他人怎样,但坦白地说,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影片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是“知识的获得与传承”,我们也许更习惯“追求真理”的表述,生命的意义果真只是如此?影片没有给出更多线索。

也许电影最大的价值不是教会你什么,而是启发你什么。

我们就是在一部又一部电影的启蒙下,开始思考世界真相的。1998年上映的《楚门的世界》,讲述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个婴儿,让他从小生活在“桃源岛”,实际上只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包括那里的大海和天空假的,他却毫不怀疑地认为那就是真实世界。

世界真实吗?或许我们都在柏拉图的洞穴中,看到的只是虚幻的影像?抑或我们就像楚门那样,生活在造物主布置的虚假世界里?

怀疑在1999年上映的《黑客帝国》中进一步提升。在这部电影里,人类的意识生活在机器人制造出来的虚拟世界“Matrix”中,真实的身体却插满管子浸泡在营养液里,为机器人提供生物能源。

同年上映的《异次元骇客》走得更远。有人制造出一个模拟1937年洛杉矶的真实的虚拟世界,却无意中发现自己所在的现实世界竟然也是虚拟世界,它是生活在2024年的未来的人类制造的。最后就在男主角将要幸福地生活在这个未来世界时,屏幕一闪之后消失了,留下悬念:难道它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虚拟世界?

什么是虚拟?什么是现实?如果现实只是更高层次的虚拟,那么最终的真实在哪里?

佛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在总共33层的“三界六道”中轮回,它们全是虚幻的,“涅槃”之后才能回归实相。

2010年上映的《盗梦空间》进一步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造梦师柯布擅长于潜入人们的梦境,窃取潜意识里有价值的秘密。他穿梭于现实世界与深达五层的梦境中,经常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

怎样才能证明世界是真实的?也许我们也需要柯布的陀螺。

老外的电影为什么能拍出精彩的哲学意味,而国内的影片却不能?我们不是一个缺少想象力的民族,庄子早就经历过柯布的困惑,留下了“庄周梦蝶”的故事。

国内受电影启蒙的人群也有想象力丰富的,最近看《世界就是一个游戏》,书中有多处提到电影的情节。世界是造物主以制作游戏的手法创造的,我们就生活在四维空间的一台电脑中,这个想法够疯狂吧?

可是偏偏这本书的逻辑很强大。书中指出,假如把世界看成一个游戏,那么现代科学诸多不解之谜都会迎刃而解:

宇宙是有限的,那么外面是什么?想想游戏地图外面是什么就明白了;

量子论中为什么会有“不确定性原理”?它代表了游戏初始状态的不确定;

为什么会有“波-粒二象性”?它意味着游戏画面是否在屏幕中显示;

为什么会存在量子现象?因为显示器有最小像素的限制;

为什么会出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那是游戏玩家的集中注册;

为什么找不到支持进化论所必须的中间过渡物种?因为生物根本不是在进化,而是在游戏中升级……

国内的导演们真该读读这本书,对提升想象力会有帮助。

当看到露西畅游在时间长河中,随意翻看不同地质年代的历史片断时,你会想起书中造物主拿着时间控制器在按“快进”“快退”的场景。世界的真实性的确值得怀疑,它更像是电影或者游戏。

《道德经》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真实的东西能无中生有吗?

我突然想到,原来世界上最智慧的脑袋,老子、释迦牟尼、柏拉图、笛卡儿,全都认为世界是虚拟的!

在虚幻的世界,生命的存在有什么意义?《超体》说在知识的传承,而书中说在精神,在灵魂的升华。

正如霍金说的那样,所有人都应该参与讨论我们和宇宙为什么存在的问题。《超体》所起的启迪作用,最大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

如果我们找到答案,那将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

因为那时我们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作文七:《细思恐极:我们是不是生活在虚拟世界中?》2400字

撰文:  Clara Moskowitz

翻译:刘志敏

审校:韩晶晶

如果你、我、其他所有人以及整个宇宙的一切实际上是某大型计算机游戏中的角色,我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个事实。虽说“我们的宇宙是虚拟的”这个想法有点像是电影《黑客帝国》里的桥段,但这确实是一个合理的科学猜想。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举行的一年一度的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纪念辩论会上,研究人员们讨论了这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辩论会的主持人是海登天文馆(Hayden Planetarium)馆长奈尔·德葛拉司·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他估计 “我们只不过是在别人硬盘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概率是50%。“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或许相当高,”他说。他指出,虽然黑猩猩和人类98%的DNA序列都是相同的,但是两者之间的智力差距却是很大的。在别的什么地方可能有种智力比我们要高很多的生命形式。“在他们看来,我们可能是口水直流、胡言乱语的白痴,”他说。“如果的确是这样的话,那么对我来说,不难想象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是其他实体为了娱乐而创造出来的。”

虚拟的灵魂

支持模拟理论的一个著名的论证出自2003年,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um)提出,拥有强大计算力量的先进文明可能会在计算机中模拟他们的祖先。而且他们可能有能力同时运行许多这样的模拟,这就意味着宇宙中绝大多数的意识实际上是这些模拟程序里的人造意识,而不是祖先原本的意识。所以,简单的统计显示我们极有可能也是这类模拟出来的意识。

而且我们还有其他的理由认为自己是虚拟的。比如,随着我们对宇宙了解的深入,我们渐渐发现宇宙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数学定律上的。或许这并不是理所应当的,而仅仅是这个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的属性。“如果我是电脑游戏里的一个角色,我最终将会发现游戏的规则完全是死板的、基于数学的,” 麻省理工大学的宇宙学教授麦克斯·泰格马克(Max Tegmark)说,“这正好反映了编写这个游戏的计算机代码。”

另外,源于信息论的一些概念也不断出现在物理学中。“在研究中我发现了这个非常奇怪的事,”马里兰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詹姆斯·盖茨(James Gates)说,“出于工作需要,我接触了错误校正码——使浏览器正常运行的代码。但为什么在我研究的有关夸克、电子以及超对称的方程中也出现了错误校正码呢?这使我突然意识到,我不能再说像麦克斯这样的人是疯子了。”

质疑的声音

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个理由。“如果你发现可以用IT方法解决你的问题,这或许只是一时流行的风尚罢了,”泰森指出,“如果你是锤子,那所有的问题看起来都像钉子。”

而且,对“在未来,大多数意识都是人工的而非生物的”的统计学论证也不一定正确,哈佛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丽莎·蓝道尔(Lisa Randall)说,“这个论证并非基于精确定义的概率。其中提到会有很多东西想要模拟我们,对这个我无法苟同。我们通常只对我们自身感兴趣,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些更高级的物种会想要模拟我们。”蓝道尔承认,她不是太理解为什么有些科学家会对宇宙是虚拟的这个想法产生兴趣。“实际上让我非常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许多人会认为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她认为这个想法符合现实的可能性“实际上是0。”

这种触及存在本质的猜想通常是无法检验的,但是有学者认为,他们可以找到我们生活在电脑游戏里的实验证据。一种观点认为,为了让模拟更容易运行,程序员会选择“走捷径”。“假设有一个宇宙模拟程序只能获得有限的计算机资源,就像我们一样,那么物理定律就会被存放在有限存储空间内的有限点集里,” 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Zohreh Davoudi说,“然后我们回过头去看看哪些信号能够证明我们来自不连续的时空。”这样的证据可能来自宇宙射线等。如果抵达地球的宇宙射线能量分布异乎寻常,则可以证明宇宙是由离散的点组成的而不是连续的。“这是一种能够说服我这种物理学家的证据,”盖茨说。相反,要证明宇宙是真实存在的或许会更加困难。“你找不到能证明我们不在模拟程序里的证据,因为我们能找到的所有证据都可能是模拟出来的,”纽约大学的哲学教授戴维·查尔莫斯(David Chalmers)说。

生命、宇宙以及万物

如果我们的确生活在另一个版本的“Matrix”里,那又怎么样呢?“或许我们是虚拟的,或许不是,但是如果我们是,嘿,那也不是太糟,” 查尔莫斯说。

“我的建议是出去走走,去做真正有趣的事情,” 泰格马克说,“这样运行模拟的人就不会把你关掉了。”

但是有些人却陷入了沉思,说这种可能性引出了一些重要的、精神层面的问题。“如果模拟理论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就打开了一扇通往永生、复活以及其他那些宗教领域探讨的事物的大门,”盖茨表示,“理由很简单:如果我们是计算机里的程序,那么只要我有一台没有损坏的电脑,我就能重复的运行这个程序。”

如果某个地方的某个“人”编写了容纳我们的模拟程序,那么他就是神吗?“在这个宇宙里我们也能创造出虚拟的世界,这并没什么不可思议的,”查尔莫斯说,“我们的创造者并没有什么神奇的,他们只不过是未来宇宙的一些年轻的黑客。”换个角度,我们实际上也是自己计算机造物的神了。“当我们编写超级马里奥(Mario)的时候没有认为自己是神,即使我们有能力改变马里奥跳跃的高度,”泰森说,“没理由仅仅是因为他们能控制我们所做的一切,就认为他们是全能的。”同时,这个模拟的宇宙也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可能性。“如果有一个错误导致了整个程序的崩溃,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泰森说。

原文链接:

://.scientificamerican.//are-we-living-in-a-puter-simulation/?WT.mc_id=SA_WR_20160413

转载请先联系newmedia@huanqiukexue.。

《环球科学》2016年4月刊已上市,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到微店购买。

作文八:《现实是虚拟的?人类居然生活在虚拟世界中!》4200字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这个世界也许并不是真实的存在----我们的出生、爱情、死亡都不是真实的,各种痛苦与欢乐都不是真实的……甚至,我们的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全是一个虚幻的存在,一个虚拟的产物。

《黑客帝国》的哲学

据说有史以来,从未有过影片像《黑客帝国》那样,引起哲学家们如此大的热情和关注。

《黑客帝国》是1999-2003年间美国拍摄的三部曲科幻片。故事背景设在公元22世纪,那时机器人统治了地球,人类沦为替机器人提供能量的“肉体电池”。机器人安排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虚拟世界里,就好比电脑游戏中的人物生活在电脑中一样。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的人类,尽管自我感觉有肉体、有意识,但其实这一切都不过是机器人的模拟,是程序运行的结果。他们根本不知道,在自己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即机器人所在的世界。不过后来,还是有一小部分人知道了真相。于是,他们决心反抗。反抗者们在虚拟世界建立了一个秘密基地,通过基地的电脑网络去了解外而真实世界的情况。他们中的几个领袖甚至武功高强,拥有超能力,可以进入真实世界。然后,整部影片就讲人类如何与机器人斗争,最后达成和解。

影片中有一个经典的镜头:一位名叫尼奥的人,原先是虚拟世界中的一名电脑工程师,后来被训练成了一名拥有超能力的人;一次,他被引导完成他宿命中的抉择:要么吃下蓝药丸,忘掉一切,永远生活在虚拟世界里;要么吃下红药丸,离开虚拟世界,走进真实世界。

哲学家的思维总是天马行空,他们之所以对《黑客帝国》感兴趣,是因为这部影片揭示了一个深邃的哲学思想:如果没有跳出这个世界之外,你或许永远无法分辨你所处的世界是真实还是虚拟的。

我们可能生活在虚拟世界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是人类关于真实与虚拟的最早思考之一。这个比喻说的是一于真实与虚拟的鼓早思考之一。这个比喻说的是一群囚徒被束缚在一个洞穴里,背对一堆篝火,面对一面墙,头颈不能转动,看到的只是一些墙上的投影,他们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真实的存在;当其中一个囚徒解脱束缚,能够行走,看到篝火后,终于明白了自身所看到的全是虚无,再去看那些投影,反倒有些不适应;等到这个人走到了洞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呈现在他的面前——刺眼的太阳照射在所有的物体上面,而且创造着一切物体的影子——他才明白,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柏拉图的比喻引发了哲学家们2000多年来无数的争论和思考:我们人类究竟生活在真实世界里,还是生活在一个更高理念世界投射的影子里?今天,物理学家已经把我们的宇宙追溯到大爆炸的那一刻,但仍然无法回答大爆炸是如何发生的,也无法知道宇宙之外的世界,某种意义上,我们仍然是一群生活在洞穴里的囚徒,没有一个人能走到洞外。一些物理学家在苦苦冥思:我们的宇宙,包括我们自己——一切的肉体、意识、自然界,是不是更高维世界的投影?我们是不是就像《黑客帝国》里的人类一样,尽管自我感觉有肉体、有意识,但其实这一切都不过是更高维空间智慧生物的模拟产物,是程序运行的结果?

初一听,这种思考过于惊世骇俗,近似吃人吃吾,但如果结合人类的宗教和历史来看,这不过是一个古老、耳熟能详的故事的现代翻版而已。

我们知道,圣经《旧约》里有一个“创世纪”的神话,讲的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创世纪”上说,上帝第一天造光;第二天造空气;第三天造植物;第四天造日月星辰;第五天造鸟雀虫鱼;第六天造人。第七天,他看该做的事都已做完,就休息去了。至于在空无一物的情况下,上帝是如何造出一个物质宇宙来的,在《新约》“约翰福音”中又有一句话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这里的“道”在英文中是“Word",也就是“话语”的意思。换句话说,上帝凭借“话语”就创造了我们所谓的“物质世界”以及自然规律。

如果考虑到现在的电脑程序员凭借非物质的程序代码,设立几条简单的规则,就能造出一个生龙活虎的虚拟世界,那谁也禁不住要做这样的胡思乱想:难道创造夭地万物的上帝是一个“大程序员”?难道我们所谓的“现实世界”,不过是上帝的虚拟?

假如我们是“缸中之脑”

也许有人要问,我们能真实触摸世界上的坚硬物质,我们能互相拥抱、感受彼此的温度,我们能哭会笑,难道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吗?那什么才是真实的呢?其实,当我们身处自身世界时,无论我们有多少真实的感受,我们也永远无法判断这个世界是真实还是虚拟的,这是哲学领域的一个永恒的悖论。

1981年,美国哲学思想家希拉里·普特南在他的一本书中,阐述了一个关于“缸中之脑”的假想:

“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的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除大脑对邪恶科学家施行的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信息)。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思考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如何确认自己是真实的?”

因为缸中之脑和头颅中的大脑接收一模一样的信号,而且这是他唯一和环境交流的方式,从大脑的角度来说,它已完全无法确定自己是颅中之脑还是缸中之脑,同样也无法确认这世界的一切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

普特南在书中继续追问:“我们可以尝试去想象,并非只有一个‘缸中之脑’,其实所有人类(或许所有有直觉的生物)都是‘缸中之脑’。当然,邪恶的科学家必须是在缸外面?是这样吗?或许没有邪恶的科学家,或许宇宙仅仅是由自动化的机器组成,它们管理着一个充满神经系统的大缸。这次,让我们来假设这种白动化的机器被编程为给予我们所有人一种共同的幻觉,而不是许多不同、互不相关的幻觉。因此,当我觉得自己正在和你说话的时候,你也觉得自己正在听我说话……假设这整个故事都是真的,那么我们能否意识到我们是‘缸中之脑’呢?”

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探讨,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虚拟性是否有可能?其实,我们人类本身就有可能充当这样邪恶的科学家,创造一个有感知的虚拟世界。

人类发明电脑还不到100年,但如今电脑技术已经十分发达。气象学家用它来模拟天气变化;天文学家用它来模拟恒星、星系的形成;生物学家用它来模拟活的器官……还有人正在模拟人类大脑。譬如2005年,IBM和瑞士大学合作启动了“蓝脑工程”,旨在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人脑的认知、感觉、记忆等多种功能。根据神经突触数量及放电频率,有人估计,人脑的运算速度为每秒譬如2005年,IBM和瑞士大学合作启动了“蓝脑工程”,旨在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人脑的认知、感觉、记忆等多种功能。根据神经突触数量及放电频率,有人估计,人脑的运算速度为每秒10^16到10^17次。而截至2012年底,世界最快的计算机,IBM公司的“红杉”的运算速度恰好达到每秒10^17次。

不过,在即将兴起的量子计算机面前,如此决“到10”次。而的运算速度依然会变得黯然失色。早在2000年,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指出,一个重量为1千克、体积为1升的量子电脑笔记本,每秒可以进行5x10^50次运算,内存更是高达10^31比特。到那时,人们或许已经不能满足于仅仅模拟人类的意识,更要模拟人类的生存环境了。

所以,鉴于近几十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构建一个拥有智慧生命的虚拟世界,并非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既然人类可以凭空创造一个虚拟世界,那么我们这个自以为真实的世界完全可能是某个“大程序员”模拟出来的。为某些科学难题提供终极解释

其实,科学家们早已感到,无论科学怎么发达,都无法解决一些有关宇宙世界的终极问题,而一旦假设我们的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宇宙的原始存在问题。

大爆炸理论说,我们的宇宙源于138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都是由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奇点爆炸产生的。但爱寻根究底的人不免要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么一场爆炸?大爆炸之前宇宙又是什么样子的?虽然也有人说,宇宙诞生于无,或者干脆说,问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但这样的回答总是不能让人心服。而要是有人告诉你,我们这个世界是虚拟的,那事情似乎就都好理解多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场爆炸?一一因为那个创造了虚拟世界的“大程序员”设置成这样的。大爆炸之前宇宙又是什么样子的?一一这个问题就好比电脑游戏里的一个人物问,“在玩游戏前,电脑桌面是什么样子的?”这种问题也只有那个“大程序员”才能回答。

第二,为什么统治我们宇宙的基本物理规律如此简单?

我们这个世界虽然从现象卜看,是错综复杂的,但所遵从的基本规律却相对简单,充满了对称的美,无怪乎很多科学家坚信,“大白然爱简洁和美”。但为什么会如此呢?一般来说,这种问题是没法回答的。但要是我们的世界是虚拟的,就好回答了:因为简单和美的东西人人爱,也鼓容易让人想到,那个“大程序员”在编程创造虚拟世界的时候,必定也为它设置了这样几条简洁优美的规则。

第三,基本物理常数问题。

统治我们宇宙的基本规律不仅简洁,而且有些物理常数非常微妙,只要变化一点点,就会导致分子、原子乃至宇宙的解体。最著名的就是那个光速299792458m/s。可为什么光速非取这个值?凑个整,取300000000m/s岂不更好?过去的解释是,既然这些物理常数哪怕变化一点点,就可能导致生命和宇宙的解体,现在既然宇宙没解体,甚至还允许生命存在,那它们自然就只能取现在的值。这种回答诚然不错,但总让人感觉是在倒果为因。我们也可用“虚拟世界假说”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那个

“大程序员”在调试程序的时候,发现只有当把这些物理常数设成现在这些值,才能产生一个有生命的宇宙,于是在模拟的时候,都采用了这些值。

第四,“虚拟世界假说”或许还能解答“大统一理论为何难产”的问题。

统治宇宙的4种基本作用力中,目前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基本已经统一,唯有引力还“莱鹜难驯”。考虑到前三种力是在非常小的空间尺度上实现统一的,有人猜测,要想把引力也统一进来,空间尺度必须还要小得多。在一个虚拟世界,最小的空间尺度相当于电脑像素;我们知道,像素是不能无限小下去的,否则太耗内存了,打开一张高清晰度的图片往往非常慢,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假设在我们的虚拟世界里,空间最小尺度还没小到足够统一引力,那就可以解释大统一理论为何至今难产了。(未完)

接下来请看——现实是虚拟的之谁控制着地球?

作文九:《虚拟世界中的真实生活》700字

互联网络的发展给商家带来了新的机会。利用互联网络实现零售,正在改变当前的零售业格局。在这种背景下,电子商城这个概念从1995年起开始崛起。电子商城是指利用互联网络进行在线零售的虚拟商城。如今随着互联网进一步普及和应用,网上购物逐渐成为我们的上网行为之一。一时间,不管是有名气的购物网站还是没有名气的购物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的投向了这片广大网购的市场,据调查,大部分消费者对这网上购物这种形式还是抱有积极正面的态度的,他们认为网购虽然有瑕疵,但是他的优点也是极为明显的便捷、种类多,性价比高。

随着各大巨头电商的不断煽动和宣传,广大网民用户对于虚拟商城的购物模式的敏感度已然被将至低点。从衣物鞋包,到生活用品,甚至是钻石豪车,在线订购都已不再是刚出现时猎奇的心态了,更多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自然而和谐的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难以为继,要进一步发展,就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子。电子商务非常符合这一特性,也因而成为了当仁不让的移动领域的佼佼者。

移动互联不仅买家的生活受到了网购影响,卖家也一样。网络购物给了很多卖家就业机会,也给了很多人面对困难的信心。网上开店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创业的新选择,电子商城的普及速率已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成为了互联时代最大的赢家。艾瑞的《2008-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行业发展报告》也显示,中国网络购物已经进入了高速增长期,2008年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超过1200亿。随着普及度的提高,越来越广泛的领域都将被电商覆盖,在未来生活中,电商将无处不在。

作文十:《生命,在虚拟世界中生长》2100字

■施永仁

数字植物

一边是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哲学思考者,一边是言思敏捷、锋芒毕露的科学游戏高手,对人工生命和计算主义的共同理想促使李建会教授和张江博士合作完成了这本书《数字创世纪——人工生命的新科学》(以下简称《数字》)。翻开书,冲荡头脑的是各种新奇的思想和激发想象力的科学游戏:磁芯大战,Autolife世界,e-Floy的飞行、自创生。科学在他们眼里已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和高不可攀的理论,他们用活生生的计算机游戏展示了另一个数字世界,在那里生命以硅的形式存在,在那里有为了食物而相互竞争,有帮助“他人”而共同进化,在那里父母将自己的生命遗传给了自己的子女,在那里适者生存,不适者将被永远的逐出舞台……

这就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人工生命,她发源于上世纪80年末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圣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以研究如其所能的生命(Life-as-it-could-be)为己任,突破了传统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和分析主义为主的研究方法,期待在计算机上用综合集成的方法来研究生命所应具备的特征和存在形式。《数字》一书即对这一交叉科学进行了生动的总结,并在某些问题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自主开发的人工生命游戏,并在书的第五篇将人工生命游戏提升到了计算主义的高度,雄心勃勃地声称:自然界这本大书是用算法语言写的!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计算系统!

这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这是作者的理想,甚至也是整个人工生命科学的理想。书中用了大量的人工生命游戏来展示这个科学理想。比如书中提到了作者自己开发的Autolife程序。与其他人工生命程序——Tierra、Avida、Ameoba——相比,Autolife模型的特点是概念简单且操作直观。在计算机内存中人们营造了一个虚拟世界,然后让多个运行在内存中的程序作为生命体进行竞争并让竞争获胜的能够自我繁殖。用不了多久,这个小世界中竟然诞生了几百代生命体,它们不断地进化发展并且逐渐出现了寄生、反寄生、组织合作、分裂死亡等等非常复杂的现象。这不就是我们所在世界的翻版?现实世界中的很多情景都一一在虚拟世界中再现了。作者提出计算主义的口号并不是空穴来风,他们在展示了各种令人浮想联翩的科学游戏之后,严肃地指出,如果把构成我们世界的最本质要素看作是信息而不是物质,不同的物理过程是不同的处理信息的算法,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人工生命”也是和我们真实世界中的生命完全等价的形式。

科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一方面向我们展示着征服一切的强大威力,另一方面却又陷入了对细节的无穷追问之中,纵观当代科技发展,无论是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都已陷入了一种分析的极致,任何一个系统问题都会被不断分割,生态、生物体、器官、细胞、DNA……一路追问下去,但掌握了DNA的一切行为之后,真的就已经知道生命是什么了吗?这些知识对我们了解生命的本质真的那么关键吗?没有穷尽的分析遮蔽了人的眼睛,使人逐渐失去跳出狭小圈子、放眼全局地审视这个世界的能力。近二十年来兴起的人工生命以及复杂性科学正是一批前沿的思想家们为了使人类跳出这个分析的困境而创立的新的科学,在这里,科学家已不需要背诵大量公式,去搞清楚系统的每个细节,最重要的事情是用综合集成的方法,对一个复杂系统进行自底向上的计算机建模,让系统的层次结构自发涌现出来,然后用各种手段去解释涌现出的现象,与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进行比较,去揭示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隐藏着的规则。

人工生命即是在这一道路上做的艰辛但又极具创意的尝试。而《数字》一书则可以作为这次长途跋涉中非常生动的一站。本书首先对人工生命作了一个历史回顾及方法论上的阐述,使读者对这一领域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然后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数字世界,这里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各种数字生命和数字世界,它着重于个体数字生命的进化研究,有经典的Tierra,Avida,也有作者自己开发的Autolife游戏。第二部分是群集与涌现,它主要研究大量个体的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涌现结果,这里有飞翔的鸟群,有交流能力的蚂蚁,嘈杂的股票市场。系统整体上的智能是通过一大群智力简单的个体群集涌现出来的,人们把这一思想称为群集智能(群体智能)。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将人工生命与人工智能做了比较,更偏重于人工生命的应用前景。人工智能在几十年的发展之后,目前已日趋僵硬,而人工生命的自下而上的合成方法则很有可能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在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从大量计算机模型的个例中进行抽象综合,上升到了计算主义的哲学观。

人工生命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它与整个科学与哲学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息息相关,一方面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教我们如何更加透彻地认识世界运作的本质;另一方面,它又给了我们主动创造未来世界的机会,在有限的时空中,让信息更高效地、灵活地组织起来,再造一个第二自然:一个和谐的可塑的、柔和的数字世界。在这条充满新奇与艰辛的道路上,《数字》正是指引我们前进方向的好书,一定会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思维冲击!

(《数字创世纪——人工生命的新科学》,李建会、张江编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