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不是真实的自我_《寻找真实的自我》8500字

作文一:《寻找真实的自我》8500字

寻找真实的自我

——读《遇见我的前世今生》有感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原以为是本单纯的言情小说,但还是对它的书名很感兴趣,便拿起它随手翻看了一眼,结果这一看,就让我对它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遇见我的前世今生》是高原的著作,高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潜能开发大师,中国图书“潜意识”类题材最畅销的作家,他继承了全球著名的励志大师、潜意识专家如詹姆士·艾伦、戴尔·卡耐基、拿破仑·希尔、托尼·艾宾斯等人的思想理论与实际经验,在潜能引导、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改变上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本书的序言有个题目《与另一个“我”不期相遇》吸引了我的眼球,我认真地一字一句地读完了序言的内容,其中,我颇有感触的话有以下几句:

“每个人都对于另一个自己怀有两种复杂的态度,莫大期待,或是深层的恐惧。” “心灵就像一面坚实的铜镜,它总是给你一具模糊的映像,使你似妖,又如智者;让你坚强,又不停是把你摧残。你看到的是什么?并不取决于它给你的,而取决于你自己的理想和方向。”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魔鬼”。当你战胜它的时,你就成了自己心灵的主人;但当你失败时,你就成了它听话的奴仆。它在你软弱的时候侵蚀你的灵魂,在你害怕和无助时让你丢掉前进的方向,失去所有强大的积极而正面的力量。”

作者在最后还说,“希望我的这段充满幻感、痛感与释放的旅途,对所有读到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所帮助。”的确,在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学会了思考这样的几个问题,同时,我也开始试着回答这几个问题:

“我该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呢?另一个我是什么模样的?它是天使还是魔鬼呢?”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知名人物的禅修案例,以及丰富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各种自我疗愈的神奇方法以及自我苏醒、自我觉悟的心灵过程。这既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读性的身心灵的对话,故事体的小说,又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心灵励志经典。

本书是高原在面临人生困境之时一次心灵和身体的双重之旅——公司的破产、妻子的离弃、身体的疾病„„在遇到事业的重大挫折和人生的重大变故时,作者曾一度迷失了方向,为了使自己的心灵得以解脱,作者选择了旅行,从洛杉矶到印度,从孟买到中国西藏,从东京再到南美,在路上,作者遇到了各色各样的人,包括企业家、律师、小老板、修女、僧人、不得志的小职员等。特别的际遇给了他特别的启示,最终作者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苏醒、觉悟、豁然开朗,这种感觉,或许,一生只有一次。

在“遥远的呼唤”这一篇中,有位高僧的话让我沉思:“人的一生,就是不停地追寻的过程。人到一处去,总有追求。但是,人们所拥有的正在追寻的额呵即将经历的事物,它们都存在于内在,人们的内在富有原生的强大力量,它直接听命于自然和宇宙。就像你,你的欲望和野心,迷茫和困惑,并不轻易受你自己的控制,却在你的身心和灵魂之中。如果你想改变任何事,就要从自己的内在灵魂做起,而不是外在的皮囊。每个人要对自己的生命中经历的一切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不能怪罪于任何人,因为一切都是因你自己而起,所有的业障不过是自己作为的结果,这个果实是属于你自己的,不应该有任何人分享,及时他的味道是苦涩和罪恶的”

读到这里,我震惊了,我是第一次看到过这种观点,我想,他的话说的很有道理,他从完全相反的角度审视世间事物。其实,许多人是自己杀死了自己,他们不想发现真实的自己,他们对于未知的自己怀有持久的恐惧,只是关注着问题本身,而从不追问自己的内心。

我发现,我们总是不断地对他人重复定论,总是在要求别人,而不是要求自己,我们总是希望他人改变事情,达到我们的期望,我们希望世界以自己为中心,世界要自如地依我们的意志运转。所以,当发生问题时,我们把责任归于外在的时候,我们就输了,人生的本质就是战胜困惑,对于所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我们应该感到万分抱歉,而不是愤怒和绝望。以这种看待自我的新方式去面对挫折和困难,在某种程度上,是会帮助我们治愈我们的精神困惑的。

同样的,怎样才能减轻自己的痛苦呢?唯一确定的有效的方法就是爱自己,这将是开启治愈之门的密码,这个方法是要用在我们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别人身上,只有热爱自己并拒绝抱怨和逃避,才有机会打开未知的能量之门。

心理学中的“意识”是指与物质世界相对立的精神世界,是一种觉知,一种心理状态。一个人的意识内容包括了他的思想认识、思维、情感、意志等内在的心里活动,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目的在于揭露心理活动的规律。而本书中,作者从普莉塔娜修女口中得知的“意识”的解释是:

“意识是我们的魂魄和灵性,是生命的终极力量,它有很多面具,就像你现在戴的这张忧伤的面具也是属于她的一种能量。你的痛苦、欢乐、悲伤、兴奋、绝望和冲动,都在它的掌握之中。”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赶紧开始回想学过的关于“意识”的相关内容,拿出课本,仔细地回顾了一遍,顿时觉得心理学的知识很是抽象,会让人萌发出各种问题。突然想到了“潜意识”这个词,在看作者简介的时候,就看到了他的图书标签是“潜意识类型”,这不禁又让我有了感叹,心理学的知识无处不在,以各种方式给这个迷茫的世界呈现着它的神奇力量。

书中写到“凡事在成熟之前,都必有苦涩之味。无人可控制一切,有优必有劣,有强必有弱。虚弱是智者的坦诚,强大却是愚者的虚荣。”

读完这段之后,我一时没有明白,考虑了很久,才又所会意。正如作者所发出的疑虑一样,我也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我有很多的缺点,每天都在发现新的缺点,为防止敌人抓住并置我于死地,我该把它们藏起来吗?可是,我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人,为了表现自己胸有成竹,百战百胜,我不能让手下和对手看到我的缺点。我一直试图这样做,但我的压力很大,因为做到这些实在是太难了。”

其实,对于这种拥有这种想法是让人可怜并且同情的。我们应该勇敢地告诉别人你的不足,包括你的对手、敌人以及所有让你有警惕心的陌生人,这样反而会释放自己的压力,要知道,有时候缺点会因为我们的坦诚正视而变得可爱起来,转化为优点。

是啊,为什么要掩饰客观存在的事实呢?人们不是将内在暴露的太多了,而是掩饰得太过泛滥。其实,我们并不需要问自己要什么,也不需要管别人怎么看自己,要学会问自己还能做什么?为自己,为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们。有些时候,当我们有问题的时候,应该好好地问一下自己的内心,有些答案和真相,是需要我们自己给自己的。

每个人都会遇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迫。许多人因为承受不住事业、婚姻和疾病的连续打击而选择轻生,还有一些人精神崩溃,每日流泪,悲哀度日。当然,还有很对的人,他们面临这种绝境,突然就会迸发出强烈的求生欲望,拼命地寻找治疗方法。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发现开始抓不住自己的思想,感觉,体内的能量四处游荡,我们想要倾诉和释放,但是找不到一个出口。

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找一个自己最信任的人,比如说最好的朋友或是心理医生去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彻底地放松,或者是去旅行。没错,强者的人生总会经历大大小小的希望或绝望,重要的不是你经历了什么,而是你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事实上,我们平时为之惧怕和恐惧的事物,有时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可怕,区别就在于我们有没有勇气去面对它。只要我们拥有了勇气和力量,成功的力量已经紧紧地追随在我们的左右,它会让能够推动我们成功的信念进驻到我们的内心,我们也会体会到生命的全新改变。

作者说要清楚体内的“坏苹果”,他在经历了破产,离婚,疾病等一系列的重创之后,每一天都在坏苹果上面附加新的苹果,他希望能够掩饰掉发生的所有不幸。其实,用对未来的期盼遮掩昨天的失败——如果我们不拿出有用的解决措施,没有放下包袱的决心,那么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结果就是,我们的脾气越来越坏,身体越来越差,朋友越来越少。很显然,只有慢慢地挑选苹果,逐渐地把这些无用的能量清除出去,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遗忘是我们说无法控制的,它是心灵的绝症,很多人就选择这样的方式来逃避痛苦,就算艾宾浩斯发现了记忆曲线,可我们还是不能控制遗忘,不知不觉间我们忘记了家中的电话号码、银行卡密码、亲人的生日、童年趣事,朋友的姓名,这些或简单或严重的记忆遗忘,是我们在重要的时刻面临危机。

作者对于“遗忘”的描述,让我想起了学过的对遗忘原因的解释,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所致,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压抑说吧遗忘解释为动机性的,是对痛苦的、令人尴尬的记忆的压抑;提取失败说认为,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可以被长久地保存,发生遗忘主要是因为存储的信息不能被提取,而许多记忆之所以不能提取,是因为在回忆时缺少适当的记忆线索。

课本中的对“遗忘”系统的讲述让我想着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记忆力,能够做到更好,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想拥有一个好的记忆力,想要遗忘一些不好的、痛苦的事,可是偏偏就是忘不掉,或许这就是在无意识中的强化吧,不知不觉间就将其深入骨髓,难以遗忘。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表演,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人生一模一样。社会的本身,就是一个人参与同时进行表演的舞台,人们默契地相互搭档相互配合着,将心灵的真相掩盖起来,穿上道具,演出剧本设计好的情节,一切都貌似很正常,看不出任何表演的痕迹。令我感到悲伤的是,我们一直在整治着别人的心中对自己的既定印象,使自己尽可能完美化,我们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努力期待通过大的活动争取到更多的荣誉和美好的结果,期望他人能按我们的看法描绘自己的形象。

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在他人眼中增加自己的色彩,在他人眼中增添自己的伪装,去塑造一个他人眼中非常有价值的“镜中之我”。这就是心灵的欺骗与伪装,我们不断地掩饰自己的内心,忽略自身的真实要求,隐藏自我的真是面目,一味地迎合他人,然后逐渐地迷失自己。我们已经迷失在虚伪的陷阱里,不能自拔,这仿佛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一个欺骗的开始代表着更多欺骗的到来。

不过,我们的摆谱和表演就是想让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所改观,这个过程也是不断地壮大自我、晋升自我的过程, 从这种意义上说,摆谱和表演的本身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他的存在可以使我们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敬,从而打造出一个更具“价值”的“镜中之我”。

作为在地球上最为高级的生物,人的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包括正面和负面的能量。在我们的躯体中,包含着两部分思想:一是意识,而是潜意识。意识和潜意识并非势均力敌,潜意识的力量要比意识的力量大数万倍,更能助我们实现愿望。不过,在大部分的时间中,我们并没有唤醒自己身体中的潜意识。

有些人总是抱怨他们不能好好地运用潜意识,问题就出在他没有领悟到它的形成

过程:潜意识产生于我们的内心,它会把我们心中所想变成真实的事物。潜意识也存在着缺陷,它无法分辨事情的真假,对于谎言或真诚并不理会,潜意识对我们的大脑过于忠贞,它一旦接受了一个想法,不会对你提出的要求变为事实,而且不会问你真假如何。所以,我们可以欺骗任何人,就是不能欺骗自己的潜意识。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会自我欺骗。我们之所以会选择自我欺骗,源于不愿正视自己逃避的现实,当我们习惯于自我欺骗的时候,就再也意识不到自己是在自我欺骗了。一旦这种状态成为定式,我们便无法自知和自省。换个说法来讲,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自圆其说,我们找着一种合情合理的理由来将自己的不诚实、不想面对和逃避的现实轻松地抹杀,掩盖住内心真正的价值观,来给错误的观点和想法披上一件合宜的外衣。

有人会将这种心灵的自我欺骗称为“内省”——他们甚至称其为难得的优点。不过,在我看来,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已经在更加严重地自我欺骗了。内省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属于反省的层面,可事实上他在回避现实状况,找一个说的过去的理由为自己开脱,是他原本的错误合理化。内省的结果是越来越接近现实状况,而自我欺骗的结果是使自己愈加虚伪,脱离了真实的自己和心灵的健康要求。

作者说,长期以往干扰我们和压抑我们的内心潜意识觉醒的本质原因有三个障碍的本质:

1、对什么都觉得习以为常

2、为自己找理由

3、刻意地积极思考

除了积极思考,还有一种方式来改变负面状况,那就是正确的自我反省,良好的内省会帮助我们对心灵的变化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让负面的思想慢慢地自己化解掉。一个人只要接受真实,就有勇气摒弃虚假,自我反省所需要的勇气,不过是让我们正视、去面对真实。所以,投靠了真实,我们的人生将收到巨大的回报。

在《一道情绪的测试题》一篇中,开篇就有一个问题:

“情绪是什么?它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南迪·内森教授的一项研究发现,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30%左右的时间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

也许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中很客观的一段时间被愤怒、焦躁、忐忑等等不良的情绪所填满。这个世界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真正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各种层出不穷的实例告诉我们,情绪的变化常常在我们的一些神经生理活动中得以表现。

美国的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消极情绪对我们的健康有着难以估量的危害。经常发怒和充满敌意的人,与正常的人相比,他们更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哈佛大学的调研也发现,在1600名心脏病患者中,有超过50%的人经常焦虑、抑郁、脾气暴躁,程度超过普通人的三倍。

毫无疑问,这是科学的结论,坏情绪永远都是内心最没用的情绪。对我们而言,各种情绪就像是脉搏,就像是血管,我们们没有办法彻底地剥离它们,但是最重要的历练就是调节自己容易紧张的个性,争取把坏的情绪扼杀在摇篮中,让他们无法壮大,无法深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自己构造出最积极的情绪堡垒。要想为美好的情绪争取一片新天地的话,就要勇于跟那些消极的情绪作坚持不懈的斗争,抵抗并且引导它们向积极的方向转化。

改善坏情绪没有任何回避和拖延的借口,因为坏情绪的伤害不会因为你的遗忘就自动地逃到一边,它会始终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之内。一有机会,它就会兴风作浪,主

导我们的潜意识,并污染我们的心灵、

所以改善坏情绪,需要改变我们错误的认知,从以下的方面做起:

1、寻找坏情绪的原因

2、尊重我们的身体规律

3、保证自己的睡眠充足

4、为自己创造亲近自然的时间

5、养成经常运动的好习惯

6、在生活中合理饮食

7、培育积极乐观的心态

还有,对付坏情绪,我们要及时地给予自己暗示和警告,学着调整自己,使自身摆脱消极情绪的控制,而如何调整自己,作者给出了如下的一些建议:

1、在恰当的时候转移注意力

2、改变自己对于事物的陈旧的认知

3、擅长利用自我暗示的力量激励我们的心灵

只有我们确信“无论什么事情都能改变”,我们才能改变事情,我们必须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必须”怎样,而不是我“应当”怎样。

有时候,积极的暗示可以通过镜子完成,当我们在生气的时候,找一面镜子,对着镜子努力微笑,持续简短的几分钟,心情就会愉快起来。自我暗示不仅可以用沉默的方式完成, 也可以大声地说出来,甚至还可以在纸上写下来。

只要我们能不间断地给自己积极正面的暗示,就能有效抵消自己长久形成的思维习惯。自然而然,我们越是经常选择积极、扩张的言语和概念来鼓舞自己,就越容易地创造出一个积极的心态。

每个人对待自我的态度决定他人生所赋予的价值。威廉·詹姆斯这位著名的心理大师曾说过,“思想本身就是思想者”。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需要虔诚地认知自己对待自我的态度。关于“自我”的认知,必须与跟其他层次的有hi是活动完全区分,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把“自我”这个认知从其他大脑层面的意识活动中完全剥离。

一个人对待“自我”的方式决定了他能否完全地信任自己,不能完全信任自己,就会陷如极端的自卑与自信的漩涡。我知道,很多时候,自信其实离自己很近很近,心灵深处隐藏的种种事实,是成为我自卑或不够自信的理由。可是,自卑与自信,跟我们自身所处的顺境或逆境又有什么关系呢?内在的自我信任,其实只与一个人内心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否密切相连。事实的确如此,无论在什么环境下,真正自信的人总能活出他强大的风采。

暂且把自信放一边,我们可以探讨一下自卑。自卑本质上,是一个人人格上的隐形杀手,它造就了病态的人格、扭曲的心灵等等,促使人们成为人生道路上的失败者,甚至成为厌恶生活的轻生者。唯有深入探讨自卑形成的原因,方能找到消除它的方法和途径,找到依据和资料,并最终战胜它和征服它。

从精神的角度来看,自卑其实就是自我意识偏离造成的。往简单的方向说,自卑就是一种自己看不起自己,同时也认为他人也看不起自己的心里。它会给人的心灵营造一种假象,就像编排的一场电影。自卑的人会在做事的时候缺乏基本的信念,无所作为,甚至无法完成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具体来说,他们在困难面前容易早早低头,并且无可奈何地放弃。

很明显,自卑者的潜意识里总是怀疑他人看不起自己,而他们也总是把他人的一些与自己毫不相关的言论和行为,视作对自己的藐视和轻蔑。由此,他们陷入了一个看似永远也不会结束的恶性循环,他们内心的自卑情绪会日益加重,就像恶性肿瘤一

样潜伏在人的体内。

长期笼罩在自卑情绪中的人,他们不仅会失去健康的身心,更会为自己的行为埋下消极的心理障碍。这些人无法看到自己的长处,更别说发掘出自己的潜能了,总而言之,这均是对自己缺乏信任的结果。

也许,消极的自我评价与暗示,正是造成我们自卑的根源。消极的自我暗示不因我们的出身而受到左右,不过,在我们小的时候,对此无能为力,甚至根本不知道究竟哪些情绪属于消极的自我暗示。在这种极端无奈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了它们的影响,懵懂阶段的人们,对此消极状态,别无选择,只能接受。所以一个人如果他低估了自己,则被无尽的自卑笼罩,在生活中自暴自弃。人终其一生要达到的境界,只有一个,便是心灵内部的平衡,建立稳固的自我信任。

书中提到的告别这种窘境的方法有以下两个努力方向。

1、要完全把我自我评价的幅度

2、要为自己确定合理的可比性的对象

人要学会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现在的很多人都是躲避压力的“隐者”,他们多是有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巨大的精神负担,所以才会采取这种极端的处世方式,找一个地方将自己隐藏起来,以便躲开压力的瞄准。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内在清净而又整洁,就必须开始进行“内在大扫除”,以此来清理无用的能量。“压抑”或“逃避”的方式只能使无用的能量堆积,面对,接受,处理掉那些感受才是保持内在洁净的根本。

一个真正聪明的并且关心自己心灵健康的人,他不仅会每天进行“内在大扫除”,更注重内在的日常维护,不管有无外在的压力,我们都应随时去注意自己每个当下的感受,保证即时释放无用能量。

在《战胜恐惧》这一篇中讲到,很多人在考试前都会感觉十分紧张,本来复习的不错,时至对于一些难点知识点也相当熟悉,但当他们走进考场,盯着空白考卷的时候,大脑就会一片空白,记不起任何任何东西!其实,不仅是学生,狠人都会有会这样的经历。

对于这种现象有一条很重要的潜意识规则来解释: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他能意识到的想法上。出现这种现象的人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我可能会失败”的想法上,结果潜意识把这种“可能性的失败”变成了现实。恐惧失败会带来真实失败的体验,这就是“暗示性失忆症”。因为畏惧,人们得到了自己畏惧的结果。

毫无疑问,恐惧是心灵的杀手,小小的恐惧就是心灵的一部分坏死的细胞,它虽小却能使整个生命彻底杀死。

想使意识与潜意识保持和谐一致,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会放松,使整个心灵平静下来。在积极思想地不断刺激下,无所不能的潜意识就会开始慢慢地发挥了作用。潜意识相应地调整了意识里的思想,想象出里美好的结果,不停地发布命令,心灵就会通过各种办法来帮助我们实现这种美好的结果。

我们想要获得勇气,让我们的恐惧“饿死”,就要尽全力的创造一下的这些情境: ·爱

·给予

·帮助他人

·休息

·树立清晰的目标

·干净、整洁

·跟积极的人接触

·拥抱大自然

·合理、健康、均衡的饮食

·阅读积极向上的书籍

·鼓励自己

·热爱分享

·鼓励自我改变

一个人,在尘世厚重走得太久了,背负的欲望和压力太大,心灵将不可避免地沾染尘埃,使得我们原本洁净的心灵受到各种信息的污染和蒙蔽。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在这个星球上,人是最会制造垃圾污染自己的动物之一,同时,人也是最会欺骗自己的灵性生物。人不但看不清真实的自己,也往往不清楚自己到底富有多少神圣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积满了污垢,他那颗蒙尘的心,让他的灵性变得灰暗迷茫,他的潜意识“神性”衰弱,显意识又疲乏无力。我们内心的垃圾隐藏的极深,比如烦恼、欲望、忧愁、痛苦等无形的垃圾隐藏在内心的种种不易发觉的角度。

只有扫除了灵性房间内的厚厚灰尘,为积极和快乐腾出更多和更大的空间,才能够使你黯然的心变得明亮,让你杂乱的心变得清净,从而告别人生的烦恼和绝望。同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当你需要选择的时候,请慎重思考并基于思考

2、我们要及时地做出最符合心灵的选择

3、使灵性迷途知返,即便被人发现你的羞愧

4、对于自己的人生,你学会综合权衡和深入思考

5、珍惜自己的过去们,并且永不抱怨

作品的最后,作者回顾了一下自己的心灵旅程,得出了一个感悟:不管得到了什么和失去了什么,每天都应该是快乐的,因为你的心灵始终在它的旅途中留下丰富的记忆。

作文二:《寻找真实自我》4100字

寻找真实自我

一、真实的自我在哪里?

1. 幼年时期父母给予的爱

任何人际关系中:“我的感受是否能够被你感受到?”如果能,那我就存在!你也存在!爱就存在!生命的最早期,妈妈注目着婴儿,婴儿就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若注目一直在,婴儿就会感觉自己一直存在。若注目时,妈妈与婴儿有共鸣,且带着接纳与喜悦,婴儿就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2. 成年后的人际关系

“自我”在关系中形成,“自我”在关系中呈现,“自我”在关系中疗愈。“自我”听起来讲的是“我”一个人,但实际上“自我”最初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形成,之后又在亲人、伴侣、亲子、工作等关系中呈现,并且会在这之中被疗愈。例如,如果你有一段很美好的爱情,它会起到极大的疗愈功能。所有好的关系,都是让你成为你自己。

二、我们是如何失去自我的?父母、文化

我们都需要在关系中体验到爱、体验到接纳。我们再用镜子做比喻——如果我不照镜子,我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所以我需要通过镜子来认识我自己。而这个镜子有两种,一种是“哈哈镜”。例如中国的父母,他们会希望孩子成为自己所期望的样子,如果孩子做不到,他们就会很失望,这样一来,孩子是无法从镜子中照见自己的。孩子认为从这面镜子看到的只是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在这种情形之下,孩子是看不到自己是谁的。而另外一面镜子是平滑的镜子,平滑的镜子可以如实地照见你是谁。你不仅可以在这面镜子中看见你是谁,还可以看到自己是被爱着的。

为什么中国人“做自己”会这么焦虑呢?因为在中国的哲学中,一直在提倡“我们的生命的本身是没有价值的,生命的价值体现在为别人服务之上”。为别人服务体现的是,我的生命本身没有价值,我需要得到你的认可,而认可并不建立在“认识到自己是谁”之上,而是我在讨好你,让你感到高兴、满足。如果你和别人建立的关系是为别人而服务的、戴面具的关系,是一种虚假的关系,这是不会对自我成长有利的。

武志红:这也是失去自己的过程,由这个话题能够延伸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有很多记者在采访的时候问我:“武老师,您觉得中国人有多少是需要看心理医生的?”一般人会认为只有10%左右,但是我说:“其实有99.9%的中国人都需要看心理医生。”他们很震惊:“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的文化本身是有„毒‟的,它告诉我们„做自己‟这件事是错的,你的生命为的是让别人高兴。在家要听从于父母,在学校要听从于老师,在工作单位需要得到领导的认可,你就像一个„螺丝钉‟一样。”“螺丝钉”这个词比较现代,那么会有人提出疑问:“是不是只有新中国的人,才会有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的。孔子在《论语》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仁者,人也。”——人要建立在做好事上。“仁”字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个“二”,也就是说,我必须在关系中对你好,对你实行“仁义”,我才有资格成为一个人。因此,按照

中国一直以来的人生哲学来讲,只要你是一个人,你就要对别人好,否则你就是“禽兽”。 你自身的感受是其次的,首先要让别人觉得你对Ta 是有用的。

很多人都有身不由己的感觉,但其实这并不是由你的职业决定的,而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做到热爱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在做很多事的时候都觉得莫名其妙,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的。因此你会觉得这份工作不值得,但真正的原因是,你还不知道怎样过自己认为值得的生活。

什么是孝顺?孩子要按照父母的意志来生活。那么孩子自己的生命就毫无意义了,他们的生命是建立在让父母高兴之上,这其实是中国人没能“做自己”的核心。所以很多孩子会觉得做自己是自私的,因为会让父母不高兴。但这是“做自己”的一个必经的阶段,必须要让他们“不高兴”,但并不是跟他们作对。

为什么要去叛逆?“就是要和父母作对”的信息,如果不这样,他们体会不到什么叫“做自己”。因为在大部分的事情上,他们都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

三、如何做自己

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我们小的时候要讨好父母、要听话、要孝顺,只要是自己做了主张的事,哪怕对父母没有任何伤害的事,也是不对的。因为父母会觉得我们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愿生活。

长大之后,进入了工作单位,我们要让领导高兴。即使业绩不错,却会因为你没有取悦于领导,导致不被人喜欢。这时候你就会很困扰——我热爱工作、认真工作,是错的吗?难道我应该走捷径吗?

进入婚姻之后,伴侣之间也很容易建立起虚假的和平关系——两个人在一起,要么彼此抱怨,要么彼此不交心,在一起就是凑合过日子,你无法感受到枕边人的精神世界。两个人为了维系这段关系,也会慢慢带上假面具。在婚姻当中,你做自己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一旦要做自己,就意味着要把对伴侣的失望、抱怨全部表达出来,甚至去攻击Ta 。这种攻击可能会造成家庭的灾难,在攻击Ta 的同时,你会觉得自己也受到了攻击,由于关系的失败,你会觉得自己有很大的责任。

在有孩子之后,父母很容易把自己这辈子没能实现的生活期望,全都放在孩子身上。 在此过程中,我们似乎一辈子活在别人的目光里,而不是活在自己的生活里。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说我们想从现在开始“做自己”、做“做自己”的父母,应该要怎么做呢?

我们往往从国别人的眼光来认识自己!

“真自我”和“假自我”。“假自我”是戴着面具生活、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然后构建起一个“假自我”。而“真自我”是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构建了自我。

“真自我”和“假自我”的延伸就是“真道德”和“假道德”,如果认真就意味着尊重自己的“真自我”;我们的文化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法律和道德用力地把我们的“真自我”灭掉,使我们往“假自我”的方向走。于是就导致一种相反的力量,我们反而更想按照自己的感觉做事。这种“假道德”概括地来说,就是“谁动情绪谁就输了”,即“谁认真谁就输了”。这让我们感受到情绪不是个好东西,我们的感受不是个好东西,人要把自己的感受消灭了,活成一个“伪君子”、一个见谁都笑的人。

列出十条你曾经想做但是没做的事情,在三个月之内把它完成。

十条很简单,我们不用找特别难做的事情。假如一个女性,她从来没吃过海鲜,因为她老公海鲜过敏,那现在去吃一顿吧;她没有去过夜场,因为她想做一个贤妻良母,觉得去酒吧很不好,那么就去酒吧体验一下;她从来没有跟领导吵过架,但其实很想跟领导发一次飙,那就发一次试试看;想去看香山红叶,既然没去过,那就去看看。经过三个月的时间,把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事完成之后,她由衷地觉得,自己找到了一种为自己而活的感觉。

找出十个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对那些压抑太久,压抑到麻木的人来说,是特别难的。十件是写不出来的,能写出两件就很不错了。 如果你真的一件都找不出来,的确需要好好“震惊”一下。

《滚蛋吧!肿瘤君》。女主角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有一个画面就是她列出了自己一直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也都是特小的事情:去好好的大吃一顿、去跳一次Flamenco (弗拉明戈舞)等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可以去完成。

我们总是会给自己找很多理由,比如没时间,其实只是你不敢去做自己,做自己等于罪过。当你特别恣意地去绽放的时候,会觉得好像对不起谁,好像亏欠了谁。这就是我们不自在的原因,总是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我们,告诉我们这样做不对,你按照自己的感觉来做事,这就是不对的。那双眼睛在盯着我们、否定我们做的带有自发性的事情。

试试在每天临睡前,感谢一下你自己的脚,它们今天陪你走了那么多的路;感谢一下你自己的身体,今天没有给你的工作、生活带来麻烦;感谢一下你的大脑,协助你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它本身是一种自我修复、自我疗愈、自我认可的过程

做自己不是自私!马斯洛专门研究“自我实现”,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一个人越是成为自己,就越富有同情心,而且是很高贵的同情心,并不是“可怜”。他们自然而然地对人类、对动物、对自然界,都怀有很深的感情。但当Ta 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爱自己”的时候,也就是“我”和“自己”有了连接,Ta 能很容易地将其他人和其他事物连接在一起。

四、假自我的例子

美国明星“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她在演唱事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不是她的意志的胜利,而是她妈妈林恩的意志的胜利。从两三岁

开始,妈妈一直带着她转战美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取演唱的空间。为此,她没有了童年,只有13~15岁期间,过了两年女孩的普通生活,还有了初恋男友。但林恩为了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的野心,迫使这个男孩离开了布兰妮。这只是布兰妮母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其实布兰妮的妈妈在各个方面都想操控女儿的一切。按照通常的观点,布兰妮的妈妈在教育布兰妮上是无比成功的,她用非凡的手腕和坚强的意志把女儿塑造成了超级明星。从布兰妮的角度看,妈妈这样的塑造似乎也是值得称道的,毕竟她是在妈妈的推动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然而,布兰妮的内心深处不这么看。譬如,在精神近乎崩溃的时候,布兰妮在一家疗养中心不断对别人说:“我是骗子! 我是冒牌货!”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意思就是: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谓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妈妈的,她通过我的身体实现了她的梦想。这看似很好,但布兰妮的意志却被剥夺了,她远远没有成为自己,而只是妈妈的“自己”的延伸。   类似的例子还是迈克尔•杰克逊,他的名声、才华和影响力都胜过布兰妮。但是,他开始的成就也是父亲粗暴的塑造方式的结果。并且,和布兰妮一样,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他的童年被剥夺了,这是令他最耿耿于怀的事情。   后来,杰克逊对小男孩极其痴迷。这一点都不难于理解,他迷恋小男孩,是因为他自己不曾做过真正的小男孩。他和那些小男孩在一起,就好像得到了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似的。

在爸爸的粗暴的意志控制下,杰克逊失去了童年。但他自己的意志渴望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于是,他迷恋男童。只是,当他把他的渴望强加在那些被他迷恋的小男孩身上时,他也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他是在剥夺这些小男孩的做自己的机会。

作文三:《寻找最真实的自我》900字

找寻最真的自我

时间开始加速了,并不是太阳加快了天上的步伐,要是用日出日落来衡量时间的话,它永远是不变的,而用事情来衡量的话时间的速度就不一样了,事情发生的越多,时间就过的越快。时间一加快,叫人像是骑在马背上,有些头晕目眩。

晕晕乎乎,大一就这么过去了,由新生变成了老生,都有人叫自己学姐了, 时间证明:我已经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女孩。回想大一,记忆犹新的最数军训了。一开始的新奇,后来的忍受,最后的煎熬,并伴随着一路的埋怨。军姿半小时,队列一星期,军训二十天,但我都一一坚持了下来。面对最后的汇总,我发现我是何曾的伟大, 竟然可以坚持到最后, 我更加坚信坚持就是胜利。

当然, 像大部分同学一样,上大学后便挣脱了高中的枷锁,我发现我竟拥有如此多的空闲时间,于是有点不知所措。面对蜂拥而上的社团招新,为了锻炼自己,为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让内向的我能够稍作改变,竟尽能的开朗一些,我毅然决然的报名了学生会,参加了社团。虽然有心理准备,但现实却是如此的无情。一切的一切,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付出与得到向来不成比例。得到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匆匆走过这年,有艰辛,也有快乐,每天都那么充实,真有种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的感觉!

一眨眼,一瞬间,大二已经接近尾声。面对即将到来的英语四级,我决定从新拾起我的英语。本想着大二下学期没什么课外活动,一门心思攻克四级。不料运动会的狂风吹到我们大二同学的头上。我们不

得不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有效时间奉献给团体操,尽管每天都在像机器一样重复着,毫无效率地重复着。曾经听有人这样说:“你(团体操负责任人)不要在自杀的时候拉个垫背的”,我终于理解了“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的现代含义了。不管怎样,复习的路程多么艰难坎坷,多么无聊难耐,我定会战胜孤独,战胜自我,毕竟大学生也是学生,学业不可荒废,不能为自己的堕落找任何借口。

我们拥有青春,是最富有的。我们有权利以青春为资本去奋斗,却没有资格拿青春作赌注去虚度!

有谁不渴望收获

有谁愿意让希望变成梦中的花朵

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变的是跋涉

黯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

追寻自己的梦想,聆听内心的声音,找寻那最真实的自我。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班级:1002

姓名:李彤彤

作文四:《寻找真正的自我》5100字

摘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当代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盲刺客》因其新颖的构思于2000年获得布克奖。本文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解读了作品中三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并探索女性自我意识成长这一小说主题,分析主人公艾丽丝从自我意识的缺失到自我意识的觉醒,最终走出生存困境,寻找真正自我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盲刺客》 女性 自我意识 权力话语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玛格丽特・埃莉诺・阿特伍德(Margaret Eleanor Atwood,1939-),是当代加拿大首屈一指的小说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发表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集和文学评论达三十多部,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阿特伍德持久的创作力让她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她的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1985)、《猫眼》(1988)和《别名格雷斯》(1996)曾三次获得布克奖提名。2000年,阿特伍德终于以小说《盲刺客》新颖的结构和宽广的视野,获得了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

《盲刺客》以82岁的主人公艾丽丝・蔡斯回忆的方式,向读者讲述了她和妹妹劳拉・蔡斯的成长历程。故事情节复杂精妙,主要有三条线索交叉推进小说:第一,姐姐艾丽丝对往事的追忆,包括她与劳拉、她的家族以及她的婚姻。第二,艾丽丝借妹妹劳拉之名发表了小说《盲刺客》,叙述了她和他――一位上流社会小姐和一位左翼逃亡分子――之间的恋情。第三,她和他在约会时想象出的发生在塞克隆星球的科幻小说。三个故事,三个时空,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故事套故事的迷宫。

二 福柯的权力和话语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cult)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后结构主义领军人物。他对哲学、文学批评、历史学等诸多范畴都有很深的影响。福柯于2006年提出了他著名的权力话语理论(power discourse theory)。

权力话语理论阐述了权力和话语间的相互关系。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一书中第一次提到了话语与权力的结合: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米歇尔・福柯,2000)福柯认为,权力和话语两者相互作用,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权力通过话语来实现。在各个社会阶段,权力关系无处不在,人们通过话语达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欲望,以争取权力。所以,正是掌握话语权的人掌握权力,甚至掌握整个社会规范。

男性在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优越性决定了男性的社会地位优越于女性地位,男性话语优越于女性话语,因而男性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力。福柯对权力和话语的阐释让我们认识到,在男权制社会中,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掌握着话语权,因而掌控了权力。他们可以建构社会和历史,可以主宰女性。而女性作为“第二性”,没有说话的权力,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处于沉默和失语的生存状态。她们始终受到男性的压迫和压制,在沉默中她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不懂反抗,没有自我意识。权力话语理论解释了加拿大几代女性身处的生存困境及其成因。

三 《盲刺客》中三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小说《盲刺客》展现了蔡氏家族三代女性的人生境遇,讲述了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一百多年来的家族故事。反映了加拿大几代女性的生活角色和社会地位,以及她们所受的情感伤害。阿特伍德刻画了三代女性的生存状态:盲从、沉默、忍受、逃避、失语……

1 祖母阿黛莉娅

祖父本杰明・蔡斯于19世纪70年代白手起家,创建了纽扣工厂,随着工厂的发展和扩大,经营范围扩大到了内衣和陶器等。蔡斯家族逐渐成为当地的重要家族。艾丽丝的祖母阿黛莉娅是望族名媛,因家道中落下嫁给了祖父本杰明。

祖父本杰明忙于外面的各种事务,阿黛莉娅的生活空间却仅限于狭小的阿维隆庄园里。在这场婚姻里,阿黛莉娅用本杰明的钱维持贵族的生活,本杰明借阿黛莉娅的出身和素养抬高自己的身份。阿黛莉娅具有强烈的封建贵族思想,本杰明用资本主义思想影响了她逐渐成为受金钱支配的人。19世纪的加拿大,对女性的压抑和约束非常大。阿黛莉娅的观念正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男权社会的标准就成为了女性的标准,换句话说,女性处于男性的控制和影响之中。所以,女性长期以来始终在男权的统治下,不断地用男性标准和要求异化自己。

2 母亲莉莲娜

20世纪初,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艾丽丝的父母自由恋爱,母亲丽莲娜曾经到一所条件很差的学校教书,并参与家族生意管理。但这没有改变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从属地位。艾丽丝的父亲在一战的战场上失去了一条腿和一只眼睛,他回到家后接管了纽扣厂。

战后经济萧条,蔡斯家的工厂面临倒闭。父亲终日酗酒,寻欢作乐。社会给予男性的是理解和同情,而女性只能默默地忍受、迁就。在婚姻中,母亲被置于家庭边缘的位置,没有话语权,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没有自我却不自觉。母亲莉莲娜最终死于流产。

3 姐姐艾丽丝

祖母和母亲按照社会的要求和标准生活,并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艾丽丝。艾丽丝从小生活在阿维隆庄园,在祖母的房子里长大,也深深地被祖母的观念影响。母亲去世前,艾丽丝只有九岁,母亲让她做个好姐姐,好好照顾妹妹。“我不同意母亲对事情的安排,但我找不到适当的话来表达这一点。”(2003:76)艾丽丝正是按照母亲的标准,更确切地说,是社会的标准成长的,这种标准是对女性的束缚和桎梏。此时的艾丽丝找不到适合的话来表达自我的意识,她不会说“不”。

艾丽丝的婚姻是家族事业的牺牲品。为了挽救家族事业,18岁的艾丽丝被父亲安排嫁给了40岁的理查德。表面上,艾丽丝过着富有的生活,但是在无爱的婚姻里,她是一个顺从的妻子,是丈夫的附属品,一个花瓶,更是泄欲的工具。

4 妹妹劳拉

不同于姐姐艾丽丝,妹妹劳拉天生爱说话,她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逃学、打工、去医院照顾病人、去救济院帮助别人。为了保护亚历克斯,劳拉用自己的身体换来了姐夫理查德保护亚历克斯的承诺。不同于姐姐的沉默,勇敢的劳拉不甘沉默,她对理查德的罪行进行了控诉,却被理查德送进了精神病院,并被迫堕胎。可见,在男权社会中,劳拉虽然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却仍然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和生活。   四 主人公艾丽丝自我意识的成长

1 自我意识的缺失

母亲去世后,9岁的艾丽丝担负起照顾妹妹的责任,并且还要帮助父亲经营工厂,父亲常常说:“有些事要靠你了”,让艾丽丝觉得这是她的“责任”。“家里需要我,家里需要我――这听起来像是终生监禁。”(阿特伍德,2003:210)于是,艾丽丝就这样听从父亲的安排。

“哦,我明白了。”我已经被逼到了墙角。看起来我毫无选择的余地了。

“这也许需要一定的决心。还需要一定的勇气。咬紧牙关挺过去。”

我没吭声。

“不过,”他说,“无论你做出什么决定,当然都是你自己的事。”

我依然不吭声。

“我不希望你做自己极不情愿的事”他说道。……

我还是不吭声。(2003:266)

在婚姻问题上,艾丽丝的父亲为了家族的利益,想让艾丽丝嫁给大她12岁的理查德。艾丽丝虽然一万个不情愿,“感觉像个圈套”,但是她的“声音依然很镇静”,她认为自己“毫无选择的余地”,她“没吭声”,“还没吭声”,“依然不吭声”,最终默默地接受了父亲的安排。父亲的话表现了女性应该为了家庭牺牲自己的男权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到,艾丽丝严重地缺乏对自己的保护,缺乏自我意识。

婚后的艾丽丝依然选择沉默,没有理性的思考。连父亲的病危电报都被丈夫隐瞒,无从获知,她完全生活在理查德的控制之下,处于失语的状态。艾丽丝的沉默让她失去了话语和声音,失去了权利,最终完全失去了自我。艾丽丝内心不情愿,但是却不会抗争和捍卫自己的权利。

艾丽丝自我意识的缺乏,正是在父权和夫权合力作用导致的。根深蒂固的父权和夫权标准和社会观念让女性处于被动的地位,她们在父权制社会中显得无比地顺从和无能。话语是获得权力的关键,那么在男权制社会中,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都掌握了话语权,女性的沉默失语使她们根本无法获得权力。

2 自我意识的觉醒

艾丽丝在婚姻中的妥协忍让没有给蔡斯家族带来更好的生活,她的父亲被理查德逼死,妹妹劳拉也没能逃脱他的魔爪,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艾丽丝在婚姻中作为丈夫的附属品,没有地位,没有尊严,始终失语。

现实的残忍让艾丽丝不得不从沉睡的意识中觉醒,艾丽丝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她希望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发现自己过去的生活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空间”,逃避和妥协只会带来更深的痛苦和束缚。

“……她唯一的机会就是装作一切依然正常……”

“她打定了主意,她现在下了决心:她将牺牲一切事和一切人。任何事、任何人都不能挡他的道。”

“这就是她要做的事。她全都计划好了,某一天,她将不动声色地离开这个家。”(2003:554)

艾丽丝在沉默中觉醒,不再压抑自己,不再听从别人的安排。亚历克斯让她对生活又有了激情,她开始走出门去,享受生活。她开始和亚历克斯约会,对理查德撒谎。她希望有一天能够有不一样的生活,摆脱不幸的婚姻,和丈夫完全决裂。但是她不知道那一天是什么时候。

3 寻找真正的自我

劳拉的自杀使艾丽丝的自我意识终于爆发了。劳拉开车驶上了一座正在维修的桥,坠崖身亡。劳拉以自杀的方式反抗了这个男权的社会,诉说了她的不妥协。艾丽丝从劳拉的笔记本里看到了可耻的诱奸,她极度震惊,这次她再也不能沉默和逃避了。

艾丽丝离开了她和理查德的家,来到了自己的家乡。她通过自己掌握的证据对理查德进行威胁,让理查德满足自己经济上的要求。

“……根据劳拉笔记本里的记录,我掌握了他下流行为的充分证据……如果他想用他的脏手去碰艾梅的话,他应该打消这个歹念,因为我会制造一个非常大的丑闻。而且,如果他不满足我经济上的要求,我也同样会这么做的。”(2003:602)

她摆脱了以前的从属地位,不再是丈夫的附属品,开始了自立的生活。她以笔为武器,书写了《盲刺客》,并以妹妹劳拉的名义发表。小说大卖,理查德因书中揭露的细节而政途尽毁,理查德的姐姐也整日生活在舆论中。

女主人公艾丽丝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抗争,获得了独立的言语空间,在自己书写的《盲刺客》中与男性的强大话语达到了抗衡。艾丽丝终于从男权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走出了压抑和不堪的生活。这一次,艾丽丝不再是任何人的配角和附庸,她找到了自己,开始了真正的生活。理查德因为这本书早早地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死去了。

在小说的第十五章,《提康德罗加港先驱旗报》登出了艾丽丝去世的讣告。艾丽丝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社会给予了她很高的评价:“她具有鲜明的个性”、“是历史的一个里程碑”、“是她那一代了不起的人物”,她“必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五 结语

阿特伍德对国家和整个人类怀有极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的作品常常涉及妇女问题,带有强烈的女权主义倾向。女性在男权制社会中的“幸存”是阿特伍德作品的重要主题,她希望通过她的写作,可以唤醒加拿大以及全世界的女性,让处于困境的女性们增强自我意识,找到真正的自我。在《盲刺客》中,阿特伍德为女性读者展现了主人公艾丽丝自我意识的成长过程,并为读者提供了一条自我解放之路:掌握话语权,争取自己的权益,寻找真正的自我。

参考文献:

[1] Margaret Atwood.The Blind Assassin.Toronto:McClelland and Stewart.2000.

[2] 贾洪波:《论〈盲刺客〉中女性主体地位的丧失――马克思之女权主义解读》,《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3]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韩忠华译:《盲刺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4] 米歇尔・福柯:《话语的秩序》,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中央编译局出版,2000年版。

[5] 魏耀川:《女性的盲从与觉醒:简评小说〈盲刺客〉中的女性意识》,《名作欣赏》,2008年第2期。

[6] 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现代外语》,1996年第1期。

[7]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 邹本平:《从沉默到言说――解析女主人公艾丽丝自我意识的成长历程》,《文教资料》,2009年第5期。

作者简介:

李宁,女,1980―,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怡,女,1978―,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学与文化交流,工作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文五:《《寻找真实的自己》 2014年高考作文》700字

篇1:

在一个城市呆久了,

总容易产生过多恍惚的重复,

生活也厌于单调,静下心来聆听,

总有某种声音在强烈摇旗呐喊唤醒内心去追寻真实的自己,

于是那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就随性而来,

想着一个近一点的城市,

邀二三好友,踏上通往远方的列车。

篇2:

没有忧愁,

没有烦恼,

单纯的开心,单纯的生活,

我想这个时候的我们是如此幸福。

慢慢的我们长大了,那无忧无虑的生活悄然远离了我们,

于是我们面对现实生活,

开始迷恋梦想,

开始了解自己人生的方向。

当我们脚步逐渐稳定,才发现生活如此不易,

因为我们要为现实种种买单,要为梦想失足看开,

我们要不断的让自己学会理解社会的无奈与残酷。

现在,我们不在说生活就是柴米油盐,不在说生活就是单纯的活着,

要说,不许偏差。

篇3:

为什么要为难自己,你明明知道自己如此不易,那何必为难自己?

总有人抱怨现实残酷,社会黑暗,自己多么不如意,然后不断摧残自己,导致自己十分不开心,慢慢对生活失去信心,慢慢失去快乐。想想才知道,自己对待自己多么愚蠢,为什么那么为难自己,不能放纵自己随心所欲,不能让自己真的开心吗?

在21世纪发展如此迅速的社会,物质主导整个地位,于是太多人慢慢迷失自己,慢慢丢失梦想,为了现实让自己备受折磨,让自己失去快乐,忘记幸福的意义。想想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想想我们来到世界的使命,才发现一切似乎都是空,我们游走人间不过欣赏一路风景,寻找一生幸福回忆,离开时除了自己灵魂,存在世上的一切似乎都不能带走,那我们存在时苦苦挣扎物质有何用。我们为什么不做让自己开心,让自己灵魂幸福的事情呢?有什么比让

自己开心还重要的事情?相信自己,无论处在什么阶段,什么层次永远不要为难自己,尽量随自己心意走,不要过多为难自己,让自己把自己伤害,然后用一生的后悔补偿自己。 不要为难自己,因为你比任何人都知道,自己到底有多么不容易。让我们微笑对待自己,时时给自己一个拥抱,告诉自己要快乐,要真的幸福。

作文六:《作文:寻找真实,寻找以前的》1800字

捡起一粒小石子丢进水中,溅出几滴晶莹的水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圈一圈的涟漪荡漾开来,不知道为什么,此时此刻,却像一个孩子般烂漫的笑了,笑得那样纯真、无暇,把原本并不惊人的容貌衬托的竟也有几分姿色,望着水中破碎的倒影,另一个自己,我愣住了,已经忘了有多久,再没出现过这样的笑容了,如花一般的烂漫,那是我呀,是以前的我呀,小时候的我。

笑容在脸上凝结,泪水却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止不住的往下掉,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折射照耀下,闪着光,很累了,真的很累,假笑、武装、虚伪,原来我一直都活得那么累的,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消失不见了?

脑海中残存的记忆,开始不断回放,记忆的长河开始往上倒流,却依然找不到原因。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不是我自己。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如天使般的笑容,掺了虚假。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眼泪开始变得不值钱。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却变成了对我伤害最大的人。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无忧无虑的生活渐渐离我远去。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所有的人都把我遗忘。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每个人都不相信我。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心已经被伤的支离破碎,毫无感觉了。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她们每一次的所作所为选择遗忘。

原来我一直都忘了那么多,那么多啊!

岁月从指间留过,带走了我那无法忘怀的伤痛,那些是属于我人生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呀,就这样,被带走了吗?纵使它会让我的心再次受伤。

在别人的面前,我是一个无忧无虑,整天把笑容挂在脸上的阳光女孩,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听见我那开朗的笑声,我胆子大、很坚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于是所有的人,千篇百律的把我当神,一个和她们不相符的人,一个没有了她们也无所谓的人,一个无论她们怎么做也不会受伤的人,没人愿意和我做朋友,即使有,也只不过是从嘴上说说而已,在心里根本就没有把我真正的当朋友。

在我的眼里,我是一个傻瓜,一个EQ为0的傻瓜,只有我还傻傻的相信她们所谓的什么一生一世的好朋友,其实呢?在我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需要人安慰的时候,她们却视我而不见,这是朋友吗?口口声声“真正的朋友”,我看的出来,你们是,从心底里的不在乎,那是从你们内心散发出来的,你们不是有意的?呵,其实你们不知道,无意比有意更可怕!我宁愿是你们生我的气,所以故意不来关心我,那说明你们至少还记得我,可你们却说是无意的,那说明什么?说明你们根本就不在乎我,看不到我。

对,我EQ的确不高,可那并不代表我IQ也同样不高,我看得出来,真的,你们真的是从心里的不在乎,把我遗忘了,彻底的遗忘了,我真傻,居然在你们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我之后,还选择原谅你们,还可以当做没事一样的继续把你们当朋友。对,我是犯贱,贱到不会吸取教训。所以在我的眼里,我只是一个盲目相信友情的傻瓜。

原来,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变了,其实我真的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变了吗?我记得,一直记得。只是我不想承认,害怕面对那一段伤害,被最相信的人伤害,重重的伤害。

也许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学会了虚伪、学会了武装、学会了在别人的面前假笑,因为我再也没有力气绽露出如孩子般纯真的笑脸了。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使我自己不会再次受到伤害罢了,我却还是一次又一次的受伤,因为,我忘却了一件最重要的事——学会怀疑,我始终学不会怀疑,也学不会坚强,致使了泪水的决堤。

释然?可我渴望友谊,渴望得到真正的友谊,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才会盲目的相信任何人。

累了,真的累了,我想做回自己,想做回真正的自己,回过头,却看到那个自己离我越来越远,再见!我挥了挥手。一路的走来,一路的眼泪,我靠在一棵大树下休息。

温和的春风吹拂着我的长发,我将长发解下,于是风便扬起我的长发那一缕如丝的长发在风中飞扬,抬起头仰望天空——茫然,一切都是那么平凡,风吹散零落的云,天,是平平淡淡的蔚蓝色,和煦的阳光稍稍刺眼,那么在蓝天下,有一个身穿白裙的少女,闭上眼睛、张开双手,任凭风吹散我那飘扬的长发,这一刻,忘记所有事情,仔细聆听。

睁开双眼,我又再次回到小河边,那个我向我招手,眼泪再次决堤。

原来最真实的,即是最初,寻寻觅觅,却忘了起点,始终不懂,自己想要的,就是原来。而最永恒的,既是最平凡的,走走停停,却没有学会欣赏路上的风景,这一生,不就是为了学吗?那又学会了什么?想想,我也是如此,一样的情况,我却到现在才明白。

作文七:《女性学论文:挣脱性别的束缚,寻找真实的自我》8000字

挣脱性别的束缚,寻找真实的自我

——看电影《奥兰多》之感

内容摘要:主人公奥兰多是位俊美的年轻人,他(她)的生命神奇地延续了四百年,从1600年的英格兰黄金时代末期到1928年的现实社会,他的身份随时代而变化着。而这过程中,从男性到女性,性别是一种长久的束缚,他被困于此中,冗长的四个世纪,他的种种经历,他的种种心路历程,他似乎一直在寻找自己,所幸的是漫长的岁月后他终于挣脱了牢笼,体悟了自己,找寻到了自我。

关键词: 奥兰多  性别   认知  自我

一 看过电影对性别的认识

性别,男或女,有了性别就有了社会给我们的定义和束缚,男的必须果敢刚强,如果男的扭捏胆怯,或是喜欢裙子发饰,那就是娘娘腔被人瞧不起,女的必须温柔持家,拥有女人该有的美德,如果女人不牺牲自我照顾丈夫孩子就是不贤不良,会被社会唾弃。因为性别,我们被锁上了层层枷锁,为什么男人不能穿裙子?为什么女人就一定得照看孩子?为什么男人不能软弱?为什么男人刚强是优点女人拥有这性格就是铁石心肠?

性别,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纯粹的男人与女人,或者说这句话也是错的,因为这世界上本就不该有真正的男人和女人的定义,如果非得定义,那也只是生殖器官的差异而产生的是男或女的判断,而对于个性和思想,对于精神世界,男性和女性却是不能明确划分的。一个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共同存在他身上的,就像五月天的歌曲《雌雄同体》一样,我们就是雌性同体,只是人身上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孰多孰少的差异罢了。 想象N 久以前,当世上只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你说他们分的清什么是男性什么是女性吗?或者说是知道自己是男是女对于他们有什么用?因为这会子根本没有社会因你是男性和女性所强加的束缚,男和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自己都是人。而如今,性别的区分,弱化了我们是人这个最简单的定义,我们都是人,都是同一种物种,那为什么男和女有着不一样的约束?又是谁有这么大权力在人类已经是生物链顶端这个客观条件时给我们定义了这样的约束?

二 奥兰多探寻的历程以及自己的对电影细节的看法

我脑子里有很多想法,影片的细节历历在目,但却不知道如何组织结构将它们一一道来,最后还是决定就按和影片一样的几个section 的方式,将我自己的想法按着影片叙事过程来表达。

(一)STARRING

影片开头,奥兰多在橡树下踱步,思考着创造写作喃喃自语“对于他的性别并没有疑问,即使他有着每个少年都会倾慕的女性的外貌,同样,对于他的修养没有疑问,良好的饮食和教育,家中还有保姆,孤独而与世隔绝,因为在英国,在未来,奥兰多的画像会挂在墙上,他的名字会被写在历史书里,不过当他(那应该是’我”)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他所寻求的却是一些别的东西,虽然他得到了包含权力、土地、财富在内的遗产,不过他所暗暗寻找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伴侣。”此时的奥兰多,对于他的创作刚刚起草,未动一字,其实他写的就是自传,当然,一切才刚刚开始。这里所说的他对于他的性别没有疑问,仅仅是从生理结

构上的认知,知道自己是男性,但作为男性的概念,确实没有从自我认知的角度去探求的,他现在对于他性别的认识,即便有也是社会给他的,社会上的男性所拥有的什么样的品格和责任,就是他所需要的。

在影片结尾,奥兰多以是女性作家,抱着女儿看挂在房间的他的自画像,“她,对于她的性别没有疑问,经过了一百年以后,第一次来到她以失去的庄园,她仍有与生俱来的美貌,身材修长,还有现如今女性争相追求的中性外貌,她的修养毫无疑问,她活了四百年。。。” 这个时候,和开头对比,开头的叙述都实现了,她已是知名作家她的名字将流芳百世,她的画像挂在墙上。而结尾所说,她对于她的性别没有疑问,这时候的奥兰多已经挣脱了性别的束缚,她是个完整的人,她不再被困于命运给予的她男或女的身份的牢笼,她是真正的自由的,作为一个完整的女人,或者说,男和女,已无所谓,她是人,她是自己,她是奥兰多。

1600  DEATH

奥兰多作为伊丽莎白喜爱的男侍,伊丽莎白女王躺着让奥兰多伏在她怀时说“这真是我的战利品”并且给予他和他子嗣一座房产,“不过我有个条件,不要枯萎也别凋谢永葆青春”。这样的期许在奥兰多的身上应验了,想必他自己也不曾料到。在影片中,女王褶皱的皮肤和厚重的眼袋皱纹和奥兰多年轻的外貌紧绷的皮肤水灵的眼睛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女王说这话时慢慢将头转向了另一侧,可以看出是深深的无奈,“战利品“足以看出奥兰多有多迷人和美丽,而对于这一切,奥兰多没有太多的认识,他躺下后心情激动,但他说了句”一个有趣的女人”来总结女王对他所说的话。这个时候的奥兰多,应该真的很稚嫩。

当女王和他父亲相继去世后,最后的镜头是他未婚妻欧芙斯涅夫人挽着他的手臂,两个人都庄严肃穆的样子。

(二)  1610  LOVE

1 萨莎,俄罗斯大使的女儿,奥兰多牵着他未婚妻的手滑冰时看到了她,他问莫瑞她是谁,看她都是痴迷的眼神。第四遍看这片子的时候,我是在想,当奥兰多第一眼看到萨莎的时候,因为她穿的衣服分不出男女(不像英国那么男女明显),那奥兰多一见钟情就应该只是因她的气质和脸蛋,如果她不是个女的,而是个像奥兰多一样拥有女人美貌的男性,那他还会一如既往的追求吗?

2跳舞的时候,莫瑞:“奥兰多大人,您正处于让自己变成傻瓜的危险中,您会毁了这片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前途,为了什么?” 奥兰多回答“前途我以不再关心,我只关心爱情”终于他逮着机会单膝下跪为爱告白,他未婚妻欧芙斯涅夫人看到这幕终于扔掉了订婚戒指,并且怒言:“男人就知道背叛。”奥兰多对着镜头自言自语:“这从来没有生效过,男人应该更随他内心的态度。”

对比萨沙爽约,奥兰多在融化散开的冰块上逃生后,听着别人的求救呼喊,站在桥上,淋着寒雨说“女人就知道背叛。”

3他们一起乘学车,在奥兰多的豪宅前,萨沙问“你一个人住?”,奥回答:“是的,at the monent ”他估计不会想到,这个monent 其实会有多漫长。他们亲吻,当奥兰多看到背着树枝的穷人,他伤心流泪“仿佛有锋利的刀刃,割开了我幸福后的愁绪”,

萨沙问“为什么你那么伤感”,

奥答“因为,因为我无法接受这样的幸福终会终结,”

萨沙“可我们在一起啊”

奥“是啊,仅仅是现在,可明天呢,还有未来呢”

萨沙“我觉得你的忧虑很荒诞,好像你得提前忍受痛楚,看着我,你太认真了”

这么一段对白如果过滤声音,去掉注释哪去话是谁说的,一般人都会觉得奥兰多的台词应该是某沉浸在爱情中的女性该说的多愁善感的话,而萨沙的台词就该是冷静的男同胞宽慰恋人所说的话,当然这样子的想法已然给男或女带上了个性的偏见,其实,这里看以看出,萨沙虽然是个女的,但她后来抛弃奥兰多的果敢,她冷静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一种男性气质,而奥兰多的多愁伤感,为了美人抛弃一切甚至想和她私奔,这种不理性在传统定义里是一种典型的女性气质。

4当奥兰多向萨沙表达希望永远和她在一起时被萨沙拒绝,

奥:“You are mine”    萨沙:“why ”  奥: “because I adore you!”

这段对白在后来的亨利大公像女性奥兰多求婚时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其中奥兰多的对白是现在萨沙所说的,很明显的,这样的对白没有什么逻辑性,因为某男人爱慕你你就要跟随他?当然,在当时的社会估计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过两个场景同样的对比,可以看出奥兰多确实变了,不仅仅是性别和装束,在内心里对自己对爱情的认识,有了更深的认识。 5在私奔前夕,奥兰多看《奥赛罗》剧情中男主不顾一切为爱而死正好符合奥兰多此刻的心情,他微笑自信地说“这剧太棒了”,可是他终究没有等到萨沙,昏睡六天后,他醒来,“我只能找到三个词来形容女性,可没有一个值得说出来的。”

究竟谁对谁错?如果男的背叛了女人可以说是追随爱情,那女人背叛了男人呢?那就只能是女人就知道背叛了?萨沙就一定要追随奥兰多吗?女性就只有三个词来形容吗?此时的奥兰多的思想还是被他所处的社会深深影响着的,他没有一个完整的对女性的认识,甚至是对自己的认识,他的所思所感所说都是那个时代的社会人,任何一个与他一样身世背景的人都会说这样的话都会有这样的感触,而非他自己独特的体悟。现在的奥兰多还是被社会深深洗脑后没有自我认知的奥兰多。

(三)  1650  POETRY

奥兰多坐在高高的梯子上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最后双眼放光激动地说“oh poetry!” 他对文学的热爱一直没有减少,就像他喜欢亲近自然的个性一直没有变。诗人格林威治被邀请来, 奥兰多说“因为年轻,别人总嘲笑我对于隐居生活与诗歌的热爱,对于诗人最大的荣耀是可以把非凡的内心感受用言辞表达出来,而普通人仅仅只是感觉到而已。”而此时格林却在专注地舀汤,很多勺,最后经种种暗示终于让奥兰多给付房租,三百磅分季度付,作为交换格林点评奥兰多的诗《情人之死》,很明显他在湖州泛舟读这诗时是很嘲弄鄙视的态度的,的确,此时的奥兰多确实没有多大的才气,因为他经历不多,而且思想都是以一个当时社会传统男性的视角,用四个字就是附庸风雅。因此格林的点评是“俊俏的绅士,维持着对才智平庸的可怜自信,虚弱颤抖地手握利剑,伴随着高贵的出色一同腐烂,猎犬的吠叫,空荡的房间,哪怕富可敌国也与幸福无缘,就算眉头紧锁也只得面对干枯的笔尖。”这样的回答分明是在说奥兰多有钱没才气,庸俗没有文思,奥兰多抬起头将纸递给手下,当问到格林的房租时他仍说“照付,分季度”可见奥兰多良好的修养,并且虽然格林讽刺了他,但在心中,他是明白格林所说的,或许,一定程度上是接受格林所说的,他瞪大双眼,紧缩眉头,想必内心汹涌,是在想这么摆脱这一切吗?如何破除格林对他所写的诅咒吗?——迎来了他的东方之行。

(四)1700  POLITICS

1奥兰多拿着国王要写给东方人们的早已枯萎的郁金香坐在骆驼上摇晃着来到了东方,看到的都是不同于英国的景象,男女都穿着宽大的服饰,他的郁金香也被小孩子搜走,到了宫殿一段对话后王子说“我听说,英国人有收集各种东西的习惯,尤其是,国家,如果有外敌侵犯,你会和我们站一边吗?”奥兰多很惊讶却不知怎么回答,他应该是没有料想,战争是什么。互相敬酒时,奥兰多说“敬自然之美”王子“对,也敬女性之美与爱情的欢乐。”这句说完,奥眉头紧锁,笑容凝固,王“我知道了,你来这儿是作为爱情的牺牲者” 奥尴尬地笑“她们并不像我们男人”忧伤地没力气样地直接跪下了,王“男人应该感谢创造女人的造物主,他从一种物质中创造出另一种形态,从而作为伴侣,从而生出,就像散落的种子般,无数地男人和女人们”奥兰多“敬男性所拥有的美德,忠诚,勇气”不过他还是没憋出来第三个形容词,这段话可见,奥兰多对男和女的认识还不透彻,应该说他还是觉得男性拥有美德,就像他自己对萨沙的“忠诚和勇气”,而女性,则不想我们男性那样。反倒是东方那个王子说的话,对男人女人的解构很温和,女人,是作为伴侣的,只是另一种形态,我们应该感谢创造女人的造物主。

2篝火晚会上,奥兰多听着歌曲,悠闲自得拿掉假发,他在思考着什么呢?当他穿着宽松的东方服饰,冥想的姿态,他又在思考什么呢?

然后见哈利大公, 我当时就觉得奇怪,哈利干嘛呆滞震惊嘴唇颤动说不出话,后来才想到,可能是被奥兰多的美貌震撼了,因为那样宽大的服装,男女都分不出来,或者,若是奥兰多穿着典型的男装,那么,爱慕欣赏,也是可以在同性之间发生的。

奥兰多作为大使第十个年头,哈利想庆祝下,奥找出假发,可见他很久很久没有穿英国的服饰了,宴会上他被告知有战争,他还是让哈利把武器都分发下去,和王子拥抱后,他目睹了死亡“he is a dying man” 哈利“he is not a man , he is an enemy”神智恍惚地走回去,又昏睡了六天。当他醒来后,洗脸转身看到镜中的自己。

“same person ,not differentce at all,just different sex”这话是影片的核心的精髓,之所以加粗显示,是我觉得“男女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不同的性别”表达的就是真谛,是这个世界本该这样的决定。

3当然奥兰多成为女性后,经历的事情也会不一样。当她披着黑纱从东方回来,她已然是女性,开始了新一段旅程。她换上了华贵而又繁琐的贵妇服饰,束腰,大裙摆,N 多蕾丝蝴蝶结,显出的是作为女性第一次穿女性服装的好奇和惊奇感,她穿着“巨大”服饰那么不适应地穿过摆满披着白色罩布的家具时,多半是以左右转身探索的姿态。这里,服装起到了告诉外界你是男是女的作用,可以说也是一种束缚,男性奥兰多和女性奥兰多穿的不一样,只有影片最后的奥兰多,中性的风格,我想只有那个时候的她,衣服早已不是束缚,她爱穿什么就穿什么。

(五)1750 SOCIETY

1 一百五十年过去了,奥兰多依旧年轻美貌,奥兰多被邀请参加诗人的聚会,以下的是那些男诗人对女性的评价:

艾迪生 “女人并没有切实的愿望,她们只是矫揉造作而已”

蒲柏  “事实上女人仍是幼童,只不过思维成熟了些”“女人永远前后不一致,老实说,大部分的女人根本没有自己的个性”

某个黄衣服的胖子 “我认为女人是美丽而浪漫的动物,只需给她们些皮草羽毛,珍珠,钻石,从我妻子来说,她坚持去学希腊语,我在早餐上已经无法忍受她和她的同伴”

奥兰多,脸涨红了,她应该是气愤的,很久才说“你们每个都是诗人,并且都聊了你们对于女性的思考,可其中既看不到温情也看不到尊敬,对于你们的妻子甚至对于整个女性世界” 然后蒲柏反驳“智慧的思维总是难以捉摸的,对于女性尤其更加不切实际,女人们总是借助由父亲或者丈夫的帮助,得意找寻自身的意义。”

奥兰多问“如果一个女人既没有丈夫也没有父亲呢?”蒲柏说,“那不论她有多迷人,她迷失了自我。” 蒲柏的话,道出其实奥兰多在他眼中,甚至可以说在所以男性的眼中,是没有自我的,因为他没有父亲和丈夫,就没有思想。这话How ridiculous!

可以看出,那个社会,男性的话语权有多重,女性根本没有话语权,在他们眼中,女人是附属品,是依附男人而生的,是玩物是孩童,只需给些珠宝首饰就能让其满足,女人根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每个所谓的绅士表现得尊重女性,但在他们的心中,却根本没把女人当回事。奥兰多身为女性后,对男权社会的认识随着女性体验增多而日益深入,认识到社会无情地剥夺女人可以享有的平等权利和同等智慧的机会,甚至阻止女性学习外国语言。 2告知房产继承,除非奥兰多隐姓埋名或者使用假名,不然她无法继承房产和庄园,只因她是个女的,这样子的性别歧视真是无处不在。

3哈利求婚那段,有句话“不管你是男是女,你都是,并且永远都是balabala …”哈利的爱情是超越性别的,最后奥拒绝他哈利说“你有那样的过去谁还会接受你呢,你的双重性别,我已经准备容忍, 你死的时候会是个老处女,孤独且被剥夺一切。”

奥兰多在迷宫里穿梭,象征着她思想的挣扎自我的挣扎,迷茫彷徨,衣服变换,100年的时光,终于她走出了迷雾,找到了出口“自然啊自然,我是你的新娘,带我走。”

(六)1850 SEX

她趴在草上和夏默定的对话很无厘头“你没事吧”“我已经死了”“哦,这么严重,我能帮你吗”“你愿意娶我吗”“我很荣幸,但我的脚扭了”也只有夏默定这样追逐自由不被束缚的男人,才是和奥兰多精神相容的。

夏默定的话“旅行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好像自由的精神,从禁锢封建中走出来”“如果我的职业,你想这么叫的话,是追随自由”“如同那不朽梦想的明亮阴影,当风暴入睡的时候缓缓前行”

奥兰多“如果我是个男人,我也许不会为了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指自由)去冒险,我觉得用生命换来的自由不值得拥有”

夏默定“如果我是个女人,我也许不希望,把我的人生全部花费在孩子身上,有时甚至是孩子的孩子,不会希望把自己困死在女性应有的美德中,我更愿背井离乡,漂洋过海,从而成为….. ”   ”a real woman ”奥兰多向往的说出。此时在她的心中,夏默定的思想精神早已打动奥兰多,他们互相吸引,奥兰多可以真正享受性爱,她依偎在夏的怀里,当早晨阳光照进来,他们皮肤黑白对比,但却是温馨和谐的姿势。

法院的判决下来,奥说“这个世纪的精神最终还是影响到我并且击败了我”

夏默定“跟我走,你可以呆在过去停滞不前,也可以为未来而活”

奥兰多“作为男性你可以选择”

夏默定’你也可以选择你想干的事”

奥兰多选择了自己的爱情,但还是没有跳出束缚,她没有和夏默定走,夏默定为自由而战为未来而战,奥问他,这个未来什么时候到了,今天?还是永远都是明天?

答案需要奥兰多自己找,其实,我觉得只要自己挣脱了束缚,自己遵从了内心,当性别不再束缚奥兰多的那一刻就是那个未来。

在战火中的硝烟中,奥兰多挺着大肚子,走向了现代。

(七)BIRTH

她的手稿被人认可被夸奖,“你花了多久写成的?”可以看到从牛皮纸到现在白纸,那一推手稿穿越了四个世纪。她骑着摩托车,和她的女儿,帅气自信。

她不再受命运的桎梏,将过往的尽数抛在脑后之后,她获得了新生。

她仍旧靠着那颗橡树上,默默地留下了眼泪,四百年的时间。

天使唱”我来了我来了我最终而来,既非女也非男,你我合二为一,都是人,我在苍穹我在尘世,我正在盛放我真正凋零。。。”

三 我的感悟

(一)四百年的时间,足以看出奥兰多要跳出性别对他束缚的牢笼需要多漫长的针扎,同样的也暗示了社会对因性别而造成对人思想精神的压迫有多根深蒂固,最终奥兰多,生理上是女性,但是她的精神,已经不被传统意义对男女要求的定义所局限,她可以拥有双重性格,应该说,她拥有什么性格什么思想都无所谓,都是可以的,因为她是独立的个体,她是个人,个性和精神不应被生理性向所束缚,她体会到了男女的差异,并且发现每个性格都有令人悲叹的弱点,性别但是已经在她身上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她跳出了性别的束缚,找寻到了自我,发觉内心的情感,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二)奥兰多身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融合,男性和女性不该是对立的两种人,在都是人类的大环境下,人类的纯粹本质没有区别。

现在的社会里,充满了各种标准,因性别的不同也划分了很多标准,性别和个性,是否应该有必然的联系,看了奥兰多,写了这论文,我想我会更加宽容,我们的个性要符合性别其实是社会大环境的强行塑造,是对一个人本质的扼杀。夏默定的话让我很触动:“如果我是个女人,我也许不希望,把我的人生全部花费在孩子身上,有时甚至是孩子的孩子,不会希望把自己困死在女性应有的美德中,我更愿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因为我自己就是有这样子的想法的,至少是人生的现阶段是这样想的。

以前看到某个男的很娘,背个女士的包还挂肩上的,穿紧身裤一副小受的模样,心中会无限鄙视。可我现在回想追问,为什么他不可以?是谁规定男的一定得阳光洒脱穿宽松服装的?不仅仅是服装,个性呢,他柔弱就错了吗?他依旧是茫茫宇宙里独一无二的一个人,他的思想他的外貌他这样一个人,在大千世界里没有第二个。反过来想,他在这样子被各种规则包笼的社会里,能够这样子表达自己,也是不容易的了。

真的,性别束缚我们,或者说区分我们太多了,看了这电影四遍,想了很多,发现自己早已被社会深深毒害,不可救药了,我只能变得更宽容些,对待差异,对待所谓的被别人标签的社会的“异类”,知道他们没错,不该被标签,估计我做不了什么,至少在心中,我觉得自己是懂得些什么了。

(三)我看到有人的在期刊上写的的期许觉得很是感动,真的是自己看过电影想说的,加上自己的语言叙述:“我所希望的未来世界,不再强调性别标签,你是男是女已不重要,自由表达个性,自由表达爱情不论对方是男是女。每个人都从性别的约束压抑中解放出来,男人可以像女人一样,女人可以像男人一样,最重要的是你像你自己一样。你可以选择你想要的生活方式,无论它有多不符合你的性别,你有那样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寻找内心真正的自我,做你想做的事,探求生而为人的本质生活。”

作文八:《阳志平:为何不该去寻找真实的自我?》3600字

小编的话:此文约 5600 字,阅读时间约 7 分钟。

此文为阳志平老师在《人性与暴力——论智力侵略》后回答读者/观众的提问,但如果你还没阅读也没关系,只要你对以下议题有兴趣:

1.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2.芒格的高阶模型还有参考价值吗?

3.如何用认知科学理解可供性?

4.为何不该去寻找真实的自我?

……

以上问题,此文阳老师会一一解答。

Part1.源头、体系与智慧

源头大于碎片。信息汪洋,你需要站在时间源头,看潺潺溪流,肆意大海。

Q1:知识体系有什么关键的因素?如何整理这些要素?

答:建立知识体系无非有四个要素:

一是这个知识体系为什么诞生;

二是知识体系诞生后,产生了哪些核心的一级术语体系;

三是基于这些一级术语体系,延伸下来又有哪些二级体系。

四是明白其他的学科是如何研究这个话题。

以认知语言学为例,它诞生于对人类归类现象和颜色的研究,它的一级术语体系是隐喻,二级术语体系是相似性和象似性原则的冲突,接着维特根斯坦提出「原型范畴论」、「家族相似论」。最后要去想一下,除了维特根斯坦的理论之外,还有谁在研究分类。最典型的是社会心理学在研究这个分类,叫「社会认同论」和「自我归类论」。

Q2:请问阳老师,诗学是五大元学科之一,那么有什么经典的教材或者知识要点?

答:现在人类的知识体系太复杂了,我们不得不借助越来越多的科学术语来说明事实,但实际上现在使用的很多术语,十年后将可能不复存在,但十年后我们依然还会背诵「床前明月光」,诗歌的可供性和保存度极其强,它是非常特殊的人类知识体系,用简洁的形式,表达无穷无尽的复杂和不确定性。

优秀的伟人、CEO 身上都有那么一点点诗人的气质,比如说马奇和其他很多认知科学家就写过很多的诗歌。

那么怎样来理解诗歌呢?希望大家去看宇文所安的书籍。

我非常推崇宇文所安,他是 21 世纪诗学的知识源头。宇文所安是开智作家部落(链接)学习的第一个作家。今天的中国人特别不自信,总觉得西方文学更好,但其实中国的文学极其辉煌,只是这些辉煌由于历史原因不为人所知。

宇文所安作为一个美国哈佛大学的汉语学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美表达得十分好。开智作家部落第一个月学习的三本书是宇文所安的三本书《追忆》《迷楼》和《盛唐诗》。这三本书非常经典,我非常喜欢。你看完这些书就会完全明白,诗歌是什么东西了,也会遗憾自己为什么不早点阅读。

Q3:阳老师你所提到的 200 个高阶模型有参考清单吗?如果有,如何习得?

答:并不需要一上来就学习这么多高阶模型。芒格用了六十年的时间,才总结出 200 个高阶模型。如果你想两个月就习得这么多模型,那么这两百个高阶模型中 80% 极有可能就成为了你的「司机知识」,你只是知道而已,无法形成时我间的复利效应,所以说这种清单一点都不重要。比如今天有人给你总结 200 个高阶模型,明天芒格给你讲,后天卡尼曼又给你总结这些模型,你会发现你永远是疲于奔命的状态。

假设我的 200 个高阶模型是我过去从大学 18 岁到现在 36 岁,用了 18 年的时间生成自己的高阶模型。比如我自己特别推崇的自我决定论,执行意图,社会网络,网络科学,大五人格,这些都是我过去 18 年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慢慢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重要的不是别人的清单的推荐。

而且,芒格的知识体系是在 1950 年到 2000 年之间形成的,那时认知科学不够发达,现在你都可以暂时扔一边了,现在是斯坦诺维奇的三大类认知偏差:一是斯波克问题,二是认知吝啬鬼,三是心智程序。重要的不是背清单,而是生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Q4:国内大学极少提及普世智慧,即使工作多年也不曾了解普世智慧,我们如何获得普世智慧,并运用它获得更好的未来?

答:普世智慧,用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里格曼的话来总结,是人类六大美德和 24 种积极人格优势。这就是开智大会命名的根源,每年开智大会的主题就是从塞利格曼的 24 种人格优势随机抽取两个不同类别,形成冲突,例如第一届开智大会的主题是爱与智慧,第二届是,第三届有可能会叫勇敢与卓越。这些东西全都是普世智慧,但你知道再多依然很难转化为行动力。

普世智慧它是以几亿,几万年为单位,用人类的基本模因沉淀在我们的自主心智中的,每个时代,从普世智慧到高阶模型是不一样的。比如你要获得爱与智慧,你要先学会什么叫自我决定论、什么叫内在动机、学会什么叫执行意图……所以说普世智慧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理解这个时代对普世智慧的高阶模型。

Part2.接口与可供性

当你与人协同,向别人承诺了什么,那么对方能够稳定地从你的接口获得输出,那么,你是一位靠谱的人。

Q5:要建立好的接口,是指要做好自己,为别人提供最好的服务吗?

答:我说的「好的接口」实际上是高阶同理心。不一定是指提供更好的服务,而是对人性的更深的理解,能理解别人背后的潜台词。掌握高阶同理心,是指能顺着人性去思考,去发现别人言语行为背后的含义。

Q6:看完《追时间的人》这后,对可供性不太理解,请阳老师解疑一下?

答:可供性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我来简单说下。

正如大家所知,人类其实都是有限理性,有限理性具体体现在情景理性。情景理性会产生的认知偏差,意味着不同的人在情景、场景交互中,产生的感知不一样,这就是可供性根源。可供性的学术渊源最终都会回到生态心理学中情景理论这一部分,这是最直白的理解。有限理性会带来两个特征,一是人类认知偏差非常不明显。二是即使是人类共享的一套认知偏差也各有差异。

只需要记住,人类共享一套认知偏差,不同人在认知偏差分布有所侧重。把可供性迁移到生态心理学部分就更容易理解,人类会共享一套发现人物交互关系的基本逻辑。比如说我们都喜欢对称,这是所有人共享的,但是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伟大的艺术家和作家往往不一定是按照对称规则设计作品,这个是创新算法最杰出的贡献。

可供性是有限理性在人类大脑理解人物关系上的体现,学习科学把它称为情景理性,设计心理学称为可供性,其实背后共享的是人是有限理性的动物。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一下,认知人类学创始人,最早提出「实务社群」概念的人,温格(Etienne Wenger)写的书。他写过很多的书都讲这个概念,他有本书,是社会科学 20 世纪被引用最高 25 的本书之一,排名第 11,书名叫做《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去年安替老师在开智大会(链接)跟大家讲过,推荐大家阅读。

Part3.可能自我与职业身份

很多人总在寻找真实的自我,但是真实的自我是找不到的,你非要去找,就容易原地踏步,行为瘫痪。你需要行动,跑起来再说。成功会带来更多成功。

Q7:在《如何成为内在动机驱使的人》(链接)文章中提到「要忘掉真实的自我,因为真实的自我找不到」,如何理解?

答:可能的自我是斯坦福心理学家马库斯(Hazel Rose Markus)提到的概念,她也是文化心理学的创始人。稍微往前走两步,去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网站上,把马库斯所有的文章都看一下,你就会全明白,当年她为什么要反对真实的自我,提出可能的自我这个概念。

作为斯坦福大学的知名教授,她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花费无数科研经费在研究这个事情,你只要两天或者四周的时间把她的文章都看一遍就全明白了,这才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科学家和三四流混饭吃的科学家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是真的解决了重大的问题,并可以马上用来启发你的生活。

最后,我再稍微解答一下这个问题:自我,存在不同的时态,是过去,现在,未来,真实的自我会让你养成一个不好的习惯,顺着人性的线索。如果你去进行那种心理测验,形成的自我定向,这种方式就是错误的,让你以为你可以存在真实的自我,但是人实际上是有各种可能的自我的,而你最终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固化成自我的一部分。

真实的自我还有一个缺点,让你太追求刻板印象,很容易形成行为瘫痪。马库斯的学生埃米尼亚·伊瓦拉 (Herminia Ibarra)写了一本书叫《转行》,里面讲的非常清楚:为什么绝大多数职业转型都失败了?因为他们都在追求真实的自我。这本书大家可以买来看,我的写过推荐序。

Q8:常有做好一件事的冲动,过程中又会遇到新的知识点想去学习,是否应该克制自己,允许盲点存在,把最初的事情做好?

答:在学习过程中,延伸出更多的知识点,加上人类的大脑工作规律就是喜新厌旧,经常会被新事物吸引,这个太正常了,但是你要养成一个习惯,把大脑这种喜新厌旧加以约束,约束在四个范围内。

为什么是四?人的工作记忆最舒适的是 4 。当你发现这一年你同时在学习四个以上的主题,这显然是不靠谱的。

以职业身份为例,曾经有一个丁健老师的粉丝,列举了丁健老师九个职业身份,其实我更建议把丁健老师的职业总结为四个身份,这样会更好的约束行为。每隔 10 年左右,你可以把自己的四个身份更新一下。比如说我刚毕业的时候,身份是管理咨询师,心理测量方面的专家,但现在跟这两个职业什么关系都没有了。因此你可以每隔 10 年就更新下你的四个职业身份。

本文由夏天记录整理,陈素封编辑

- The End -

作文九:《寻找自己的作文》2800字

寻找自己的作文一:寻找自己的世界

炎热的夏季使人想寻找凉爽,酷寒的冬季使人想寻找温暖,而十七八岁的我却想在理想的剧情中寻找我梦想的世界。似乎看到那一份幸福,或者是一份满足。

我会从一句“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建立起新的斗志,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尽管知道有些事已经不能有很明显的进展,但我还要以这句话为信念再加油一次。仿佛这句话是我全身的动力,那感觉是奇妙的,会有从来没有的舒服。

也许那是我的不真实的虚构幻想,但我也是十分的心情舒畅。身边一切事都无所谓,只要感觉对,高兴就好。或许年长的人以为很荒谬,可我却不后悔我有这一分感觉。

我也曾为一句普通的对白而感到感动,或许因为它的普通加上他的语气真诚,使我有羡慕的滋味,心想或许有一天会有一个他也会用这种真诚向我说一遍。

这些美好会因为没有人和我分享而变的暗淡,也会因为一个人说不要再做不现实的幻想而美梦破碎。

但我知道我想要的世界是什么样字的,我会为寻找我的世界而相信奇迹。

这就是我,一个爱根据剧情幻想的我。

寻找自己的作文二:寻找自己的舞台

阳光像梦一样,安静的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冬日的下午。正如《晨光报》蓦然走进我的世界。

我坐在阳台上,看着那一个个灌满重量的铅字,充鼻的是一阵阵墨香。许多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重现。唯有文字,嵌在那张白纸上,适合遥想。

我只是一隅小花,独自绽放,我只是孱弱的蝴蝶,静默消逝,在这个偌大的世界里渺小的我几乎什么都不是。刚开学时,在新校园里,我竭力寻找着一片我的栖息之地。通知栏上的字触动了我深处的心弦,我进入了文学组。那是我的舞台,即使再小的舞台,它也容我放纵自我。看到自己的文章被打成铅字,即使占据了小小的一处,在那张报纸上,仍然有我心灵的慰藉触及着我灵魂深处。

夜晚,当一切都静下来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些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描绘这一切,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空间。挥笔在纸上驰骋,任思绪变化万千,激情或忧伤的文字都是我内心的独白,那玄色的铅字捕捉我最美的舞姿。

在这个光芒四射的舞台上,摘取人间光芒,记述光阴流转,铭刻青春绚烂与寂寞,书写人生感悟与梦想,在这个舞台上我尽情的展示着自己,叫嚣着我的青春韶华。

微笑着,喝着生活的歌谣,寻找自己的舞台。我不会在树下行,也不会在雨中沉思。

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该找到我的舞台。所幸,我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寻找自己的作文三:自己的梦,自己寻找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梦想。或许你想成为某些名人,或许你想成就一番丰功伟业,或许你也只想过平淡的生活……

有一段时间,我的梦想是能够拿到一个大赛的一等奖。我报了名,经过重重难关,我进入了决赛。而准备决赛的过程异常漫长而艰难。背稿子,肢体动作,表情,乃至道具、服装……最后,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一等奖就这样落入自家。

什么是追梦?就是把压力化作动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用汗水、努力、成绩这些东西才能让它变得实实在在。

曾记得我几月前的梦想是进入我心仪的初中。我每天都苦于一道道口奥、一篇篇课文之中……当中,我动摇过,我曾认为我这个梦想毫无意义。但我常常告诉自己:既然我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当我想要放弃的那一刻,想想当初为和坚持走到这里。拼着这个新年,我克服了疲惫,对每一道模拟题都充满了动力……最终,拼着我的理想,我进入了心仪的初中。梦想或许会随着我们的梦想而变化,而永远不变的,是我追梦的信念,是我那、那颗坚定、执着的心,是我坚强的毅力。或许你也想和我一样追寻自己的梦想。俗话说得好:有付出就有回报。追寻梦想,朝着梦想努力才是我们要做的。

加油!向着美好的明天前进。

自己的梦,自己寻找。

寻找自己的作文四:寻找自己

“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柏拉图如是说。

青春是一支拼搏的歌,也是一首浪漫的诗,那闪亮的诗行从我们纯洁的心灵向外源源不断的流淌。推倒心墙,袒露青春的胸怀,让我们年轻的心中永远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我已不再是孩童,我思考的,求索的更多的是人生的轨迹,生命的价值。青春的分分秒秒如张张金子做成的书页,我们不去充分利用,实在可惜!

不知为何时觉得我很crazy!明明不会唱英文歌,可偏要歇斯底里的跟着磁带瞎唱,有种自由,放松的感觉!

莫名的冲动??自己忽然喜欢听DJ了,那种以往自认为杂乱而喧嚣的摇滚,如今却让我很是忠爱,有时甚至怀疑我的品味“变质”与否。

周末——唯一自控的一天,将作业OK后,到书店饱读一番,有了灵感在到网吧上网写点东西到肚子咕咕抗议为止,在到超市买点东西边吃边逛,真想社会主义真好呀!

偶尔很想很想在寂寥无人的海边伫立,聆听大海深沉浑厚的呼吸;感受海风阵阵吹袭;想像着与海燕一样自由翱翔。

我可以和朋友一起去踏青感受无限温暖的春光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我们到江河湖海戏水;在某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几个伙伴一起郊游爬山,采下几片火红的枫叶夹在书中,作为秋天最好的纪念,在飘雪的冬天,我还会像小孩子一样顽皮,在铺满白雪的大操场上相互追逐打闹着,那松软的雪地上留下了我的一串串快乐的脚印。

这就是生活,我的美好生活。虽说会很短暂,但却是我永恒的回忆。

我深信有那么一天ME终会登上渴望已久的高山,尽情的拥抱属于自己的蓝天。

寻找自己的作文五:寻找自己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或是一个,或是几个。“你的梦想是什么?”我们经常这样问。即使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至于它是否能够实现,现在来说是茫然的。

一个人如果有了梦想,就有希望,有了希望,只要给你插上一双翅膀,就能展翅高飞。努力地飞吧,努力地朝着梦想飞。

梦想也许真的很遥远。看似近在咫尺,伸手一摸,却都是幻影。成功只为了那些人而存在??那些真正拥有梦想的人。梦想实现在一瞬间,梦想破灭也在一瞬间,你愿意为一个不知道结果的一瞬间而努力奋斗吗?在结果揭晓之前,你在担心:或许真的会失败。从而给自己施加许多精神上的压力,让自己有负担,使自己的信心被这些沉重的“包袱”一点一点地吞噬掉。然而,你为什么总把自己的处境想得这么糟呢?把结果想得好一点,把自己的未来想得更成功一点,有什么坏处呢?不仅卸下了身上沉重的包袱,干起事来也会更有劲头不是吗?

梦想虽然比现实辉煌,但现实往往比梦想更真实,更触手可及。不以现实为梦想的前提,而是以虚假的幻想为前提的人,他的梦想注定要破灭,人生注定不会辉煌;而以现实为梦想前提的人,一生注定要被光芒所包围。

一刻不停地追寻梦想,追寻属于自己的舞台,即使没有翅膀,也能继续飞翔;即使天塌下来,也还有希望。因为你有梦想,有一颗努力追寻梦想的心。

在新的世纪,应该抛开一切,去追寻永远的梦想,不要停歇。上帝是最公平的,他不会让你努力一次就尝到成功的甜蜜,他要让你不断高飞,挥动着最美丽、最洁白的翅膀,踏上成长的旅途,走上无悔的道路,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作文十:《怎样寻找最真实的自己》700字

怎样寻找最真实的自己?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相同与不相同。而我们的人生是在展示自己,还是在演绎一场可执行的人生呢?是人生如戏还是人生就是一场岁月如歌的演绎呢?我们是在真实的实现中,还是在天天沉睡在梦中央呢?  1

内心:

因为内心是最真实的自己,在寻找答案的时候,不防问问自己的内心的所思所想,你就明白其实迷茫是一件很糊涂的时情。我们是不是所思所想的都多,而越多越乱呢?如果有朋友真是这样一种情况,那么不如开始学会做一些其它的事情陶冶情操。比如画画,其实玩游戏有时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人生:

每个人的一生就是最真实的自己,从来到人世间的第一天,或许在那么一天有无数个的新生命来到这样世界,而他们的人生走到尽头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不一样,有人说世界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或许就是这样吧,真实其实就是你的人生。

真相:

为什么会要说到真相呢?最真实的自己就是生活中的自己,不是这样吗?那么为什么还得去寻找?不解,其实我们的生活可能存在着太多太多的戏剧性问题。比如,有人会崇拜某一位名星,是不是你的人生中就有了他的影子呢?或许你就是他的影子,也成为了他的影子,而真相或许并不是这样。

改变:

你为什么要去寻找,或者说你怎样去寻找,这是一个过程命题。最终都是为了改变自己,在寻找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成长,或许这些都是大家想要的结果,难道不是这样吗?是不是还有人在问,怎样改变自己呢?拟定一个可设计性的计划,可执行性计划,开始行动,那一刻你真的也就开始改变了。

发现:

如果人生就是一场前行的旅程,那么人生也是一场发现的旅程。一路行走,一路寻找,总会有一些心得与体会的。毕竟谁的人生就是一场白纸呢?内心的那些体会告诉自己,其实那就是你自己,一种内心的独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