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国的狭义精神》1100字 工匠精神感悟1500字

作文一:《感悟中国的狭义精神》1100字

感悟中国的狭义精神

总寨中学九年级三班:张建超      指导教师:孔应虎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说起“侠”,大概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都会说“侠”就是“大侠”、“武侠”、“侠客”等等之类的话,可为什么说起侠,人们总能说出一大堆,而“侠”的精神也在中国传承了上千年呢?是因为古人也爱写武侠小说、爱看武侠小说吗?现在的人们从老人到小孩也对“侠”略知一二,是因为风靡一时的武侠电影对“侠”的传播吗?这可能都不是。下面,我说一下自己对“侠”的认识。

我们中国的“侠”其实就是一些民间的武士,他们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称为“游侠”。舍身取义,武艺高强,在危险面前毫无惧色,为正义可以牺牲一切„„这就是游侠的形象。遇到强敌时,即使战死也决不逃跑、屈膝,是他们所操守的武士精神。其中“舍身取义,为正义而战”更是广为传播,感染着无数中国人。

一次,我问一位同学:“为什么日本的武士精神可以流传千载,而在中国却根本听不到与武士有关的一点信息?”那位同学说:“难道中国也有武士吗?”哎,当然有。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武士,只是人们从来不知道他们有何精神,包括我也不知道那些在宫廷、军队中的中国武士除了“死战”之外,还有何精神可言,况且有时候他们还当逃兵。可能因为中国的武士在盛世时可以护国护民,而在国家衰败之时就充当起了强盗的角色,一有机会就会去打劫百姓,淫辱妇女,祸国殃民,所以中国古时百姓对士兵有一种畏惧感。

民间的那些“游侠武士”与军中那些正规的武士们有很大的区别,他

们大多会坚持自己的信仰,扶弱惩强,大都抱着匡扶正义的理念,所以他们的精神才会被一代代的华夏儿女所继承,传扬。

说到这儿,为什么日本的武士精神可以流传至今呢?我认为是他们身上也带着几分中国侠客所有的那些精神,而这种精神便是“忠诚”和“视死如归”,并不完全包括中国游侠的“匡扶正义”和“扶弱惩强”的精神。在强大的蒙古铁骑侵略当时弱小的日本时,日本武士慷慨应战,与比自己多数倍的蒙古军队死战,直至全部牺牲。这使得纵横亚欧大陆数十载的蒙古人大为震惊:“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对手”。最终,蒙古汗王的东扩梦想在日本武士的战刀下彻底破灭了”。

所以,我认为日本武士的身上正是因为具备了一些中国侠客的精神品质,他们的那种精神才得以传承千年。

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侠义精神,不论是在盛世还是在乱世,古代还是当代,都有一部分中国人将它体现了出来。虽然“侠客”们早已远去,但他们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的和平年代,这种侠义精神被更多的中国人所崇拜、体现、发扬,而曾今红遍一时,迷惑了无数人的日本武士道又从何体现,只不过让那些想起它的人随口一说罢了。中国的侠义精神则本当今世界的人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体现着,而且不仅仅是这些,它更可以做为我们民族精神,源远流长下去。

做为华夏民族,我们更应该将这种精神流传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作文二:《狭义文化》2400字

狭义文化:简单的说,狭义文化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是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现象和精神生活,主要包括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

狭义文化三个层次:

价值观念:包括宗教信仰、世界观、人生观等意识形态的存在

精神产品: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成果。包括艺术类精神产品和科学类精神产品;还可以分类,如纯精神产品、准、泛

行为方式:人的衣食住行、民情风俗、精神风貌等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1. 文化与国家:各国为什么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软实力

文化与国家形象

文化与世界认可度

文化安全

文化与国家认同

文化与国家制度

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

我国还是在软力量的发展和运用上存在诸多不足:

一、国民对软力量的作用认识不足,对软力量的侵入和对国家的影响警惕不够,过分关注娱乐消遣类信息,并不加识别地一味叫好,直接或间接扩大了国外软力量对我国的影响力。

二、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乐观,还有待于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我国软力量才能更有效地实施。

三、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重视,未能充分利用以发挥其所具有的潜在的影响作用。

四、媒体的国际影响力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宣传能力方面制约了我国的软力量发展。

五、民族的和极具特色的民间的艺术力量,可以传播中华民族精神的东西,其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六、在文学和艺术创作方面,还没有可影响世界的大师级作品出现。

七、国人对西方文化包括一些学说、理论、制度和模式过分膜拜,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崇洋媚外、自卑自轻思想严重,这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绝对软力量,甚至增大我国被国外软力量征服的可能性。

7. 文化产业内涵的把握要点

文化产业提供的是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化产业建立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

文化产业是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借助知识产权的开发,以获取利润目标

文化产业各项活动根据产业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文化产业是一系列有组织化的企业集合

中国文化产业范围

四、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

西方文化产业理论;;;; 中国文化产业理论

西方文化产业理论

世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首先得益于科技的助推和资金的投入;同时归功于其理论领域的深入探讨。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是从对其本身的否定性批判开始的。 法兰克福学派开启文化产业批判的理论先河;英国文化学派一方面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又在文化产业理论领域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创新。而当文化产业理论在美国登陆后,其对前人的超越与对文化产业的推动则更加的明显。

(一)法兰克福学派

1.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起源

法兰克福学派开启了文化产业理论的批判先河。法兰克福学派首先提出了“大众文化”的概念,随后又置换为“文化工业”。该学派从对工业文明的批判角度构建了自己的文化产业理论。

(1)法兰克福学派文化产业理论产生的背景

工业文明

“精英文化”:社会批判和政治批判、大众启蒙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产业的批判,其主要原因是文化产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表现的特性和所谓的消极后果。具体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文化产品日益呈商品化趋势。

第二,文化产业生产进一步走向标准化。

第三,文化产业呈现出支配性和强制性的功能。国家权利和商业机构对大众的控制和改造。

(2)法兰克福学派文化产业理论的理论起源

首先,从概念的起源上讲,一种看法把“文化工业”概念的起源上溯到经典作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就曾把政治、艺术和文学理解为“工业本身的一个特殊部门,因为从前人类活动都是劳动,都是工业,都是本身已经异化的活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1947年《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首先使用culture industry一词。

其次,法兰克福学派文化产业理论的批判情结可以追溯到德国古典美学,如歌德对中世纪手工制作的留恋;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揭示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普遍的物化,经济活动、政治和意识形态都处于物化状态,人也从外在到内在都被物化了。消除物化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消除物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文化产业理论的主要观点

(1)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阿多诺

霍克海默

本雅明

2)法兰克福学派文化产业理论的主要观点

基本持否定态度

他们认为,文化产业的存在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衰退的标志,是一种严重的异化现象。以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为代表。《启蒙的辩证法》

第一,金钱是文化工业运转的枢纽和动力,是它存在的目的和根源,

第二,文化工业消除了人的个性,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第三,文化工业已丧失了艺术的超越性精神,立足于世俗的基础。

第四,就艺术技巧论,所有文化工业的作品都是以完善的技术为后盾的。

第五,由上可见,文化工业中的创作必然走向程式化,程式化的创作又必然带来语言的限制。 第六,它首先表现在个人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包围、改造下,日益失去自己的头脑和判断能力,成为纯粹被动的文化受众和消费者。

本雅明对文化产业持乐观态度。工业文化产品“把人的创造力从传统艺术的垄断中解放出来,它的意义不下于16世纪科学把自己从哲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 还认为,文化产业的兴起是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文化艺术载体和传播手段的进步,从而使艺术品的生产进入了“复制时代”。传统文化艺术因大量复制而消失的传统“韵味”,是对原作品本真性、唯一性和权威性的消解,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全新的大众文化诞生了。他的这一观点和研究成果对美国文化产业有现实的指导作用,深刻地影响了美国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

3.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产业理论的评价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产业理论,作为一种批判性理论,展示了该学派思想家们思想的敏锐与目光的犀利。他们采取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工业革命以来以启蒙为主旨的工业技术现代化进程中作出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尤其是对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的致命伤痛以及20世纪以来的文化危机的根源进行了理性的透析。

作文三:《《神曲》中的人文主义精神》2600字

摘要:但丁被恩格斯认为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同时,他也是欧洲文艺复兴准备阶段最重要的一位诗人。他的《神曲》中充满了对宗教神学的严厉批判和对腐败堕落的教会无情揭露的言辞,充满了对文艺复兴的精髓人文主义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歌颂。这从但丁精心安排的书名和书中的人物可以看出。   关键词:但丁;神曲;喜剧;人文主义;贝雅特丽齐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035-01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92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指出:“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诗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所谓“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是指但丁的是中世纪文学的终结者,他率先用“俗语”创作。而所谓的俗语是就当时同一使用的拉丁语而言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语言,在但丁的提倡下,后来的各国文学作品都有仿效他用地方语写作,使得最早用各国语言写作的民族文学开始产生。而“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是指但丁是新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前驱,是中世纪文学向近代文学过渡的标志。   恩格斯这段话明确指出了但丁思想和创作上的特征及他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但丁何以能得到这样高的评价,主要源自于他的《神曲》。这部用意大利母语写成长诗中体现出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神曲》中充满了对宗教神学的严厉批判和对腐败堕落的教会无情揭露的言辞,另一方面,但丁又热情歌颂世俗生活的价值,强调以人为本。这从但丁精心安排的书名和书中的人物可以看出端倪。   充满张力的书名   《神曲》原名《喜剧》,薄伽丘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因此后来的版本便以《神圣的喜剧》作了书名。   但丁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自己在“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象征罪恶的黑森林,在这里,有一只象征贪欲的母狼,一只象征野心的狮子以及一只象征逸乐的花豹拦住了他的去路。这时,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拯救了但丁。他不但为但丁赶走了豹子、狮子、母狼三头猛兽,他还为但丁“指示另一条路径”。引领着但丁历览了灵魂受苦的地狱和等待赎罪的炼狱。后来在但丁年轻时的恋人贝雅特丽齐的引领下他游历天堂,一直到见到上帝。   从充满凶险的黑森林到了充满光明的天堂。如果从《神曲》的内容上来看,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按照悲剧、喜剧的结局来划分的话,《神曲》属于喜剧理所当然,本无置喙之处。   但是不管是《神曲》的原名《喜剧》也好,还是后来薄伽丘所说的《神圣的喜剧》的好,这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所在。从《神曲》的叙事主题来说,但丁写的是一个宏大的宗教主题。《神曲》是按照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分别来写的,它探讨的是严肃的哲学问题和道德问题。按照古希腊的戏剧化分,来说表现宏大严肃的主题,应该是悲剧的任务。只有悲剧的渲染才能将该主题达到“卡塔西斯”的净化宣泄效果,从而引起灵魂的震撼和净化提升。这一功能和教化效果却是喜剧所不具备的。   但丁却反其道而用之,将如此神圣、严肃的主题,却赋予了“喜剧”的名义。对中世纪基督教文化重压的反讽和对被禁锢人性的突破,便在这充满张力的书名中一一展现出来。   世俗的接引人   在《神曲》中,但丁为出生在基督之前,没有信仰基督的贤哲在地狱的第一层安排了一个安顿的地方——候判所。许多贤哲都居住在这里如亚里士多德、荷马……甚至连接引人维吉尔的位置也在这里。但就是这样一个连在炼狱中,接受洗礼,等待赎罪都没有资格的灵魂,却成了带领但丁游览地狱和炼狱的接引人。   在基督教中,有这样一群精灵,他们上帝的使者,受上帝的差遣服侍信奉上帝的信徒。这群精灵叫天使。如果按照正常的身份,接引但丁的,应该是天使。但是但丁却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非基督教徒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这是对诗人的肯定,对世俗之人的肯定,这更是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神权政治和教会至上信条否定。   但丁虽然把维吉尔安顿在地狱的“候判所”,但是他却能自由地出入于地狱与炼狱之间,是谁赋予他这一特权呢?在《神曲》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赋予特权的是贝雅特丽齐——但丁年轻时暗恋的人。贝雅特丽齐曾经到维吉尔所在的“候判所”,请求他帮助但丁,她对维吉尔说:   我有一个不幸的朋友,他徘徊在荒漠的山林,正在惊慌失措,进退两难之境,我恐怕他要迷途更远,因为我在天上得到他的消息或许太迟了。现在请你去一趟罢,用你美妙的辞令,帮助他离开那里,那么我就放心了。   维吉尔接过贝雅特丽齐交给的任务,带着但丁遍游了地狱和炼狱之后,最后来到了炼狱的顶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地上乐园”。在这里,贝雅特丽齐接替了维吉尔的工作,她带领着但丁遍游了天堂的九重天: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水晶天。在这里他见到了圣母、窥见了三位一体的秘密、见到了上帝。   在《神曲》的开篇,诗人借着维吉尔的口,如是说道:“善女人啊,因为你的缘故,地上的人类成了万物之灵。”可见拯救但丁走出泥潭的,正是使他深陷泥潭的——对贝雅特丽齐的爱情,而不是任何宗教的因素。   在宗教的成分中掺和了个人的成分。这使得诗人的存在和诗人的恋人贝雅特丽齐得以成立。如果按照后来文艺复兴的思想来说,这是人的个人意识觉醒的表现,《神曲》虽然表达的是宗教的主题,但是但丁已经开始尝试突破这层人性的枷锁和禁锢了。   正是但丁这种强烈的人本主义情结,使他的作品与中世纪的文学作品划清了界线,成为了中世纪文学的终结。同时,这种人文主义理念和人本主义关怀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这也使得但丁成为了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参考文献:   [1]、(意)但丁著、王维克译,《神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意)但丁著、朱维基译,《神曲》(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3]、 (英)卡莱尔 著,周祖达 译《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商务印书馆,2005   [4]、(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张琦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   [5]、(英)丹尼斯·哈伊、李玉成译,《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三联书店,1988   [6]、肖四新 《从看但丁的宗教哲学观》《宁夏大学学报》2000年第一期   [7]、詹燕《论的进步意义》湖南教育学院院报2001年第3期

作文四:《狭义文化的概念和结构》1000字

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或成果。狭义文化主要是指心态文化,又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的界定,他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美国社会学家大卫.波谱诺(David popenoe) 从抽象的定义角度,将狭义文化定义为,一个群体或社会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人们通过观查、认识和接受其他成员的教育,学到其所在社会的文化。总之,对于人类来说,文化都是行为的指南。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长久积累并不断变化进步的具有明显特色的思维模式、生存模式、行为模式的综合体现。文化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概念。

狭义文化有两种,一种是包括科技文化在内的生产文化;一种是包括生活、思想、在内的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是为人们社会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着一种生活、生存的理论和方式,理念和认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共同的认识、理念和思想,遵循着一定的规则,规范和秩序,这就是文化。

关于文化的定义,古今中外众说纷纭,很难把它们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共识,达成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义。这是因为文化本身是在不停地变化着:随着时间变化,随着地域变化,随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变化,随着民族、国家间的碰撞变化。在不同地域间,不同时间里,文化的形态总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文化的定义也就永远不会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

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狭义文化的定义有:

中国古代把“文治”和“教化”称为文化。文治与教化都属于思想教育和政治环境治理的范畴。我国文化泰斗季羡林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定义文化说:“什么叫文化?据说全世界学者对文化下的定义超过五百多个。这就等于没定义。根据我粗浅的理解,人类在精神和物质方面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东西,就叫做文化”。然而,笔者认为不论广义还是狭义的文化,客观存在着不优秀,甚至存在糟粕或野蛮的文化。

美国文化学者菲利普•巴格比,把文化定义为‘除了在来源上明显地属于遗传的,某一社会成员的,内在的和外在的行为规则’,文化是一个统称或群体的名词。可以说‘一种文化’就是任意一个特定社会中发现的文化特性和文化集合的总和。二十世纪中期,美国人类文化学者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Melville Jean Herskovits)把文化解释为:“一个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他们的行为就是他们的文化”。这种定义其实是采用社会学研究的视角。

作文五:《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论文正文》14100字

论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

引   言

金庸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当代作家,其武侠作品对当代文学产生了及其巨大的影响,作品的学术性和思想性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金庸把通俗的武侠小说带到了学界研究的大雅之堂,让更多阶层的人们认识了金庸世界中的大侠,让侠义精神深入每个读者的内心并让人们感到现代社会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这种精神。

1991 年, 大陆研究金学的专著开始出现。陈墨可以说是金学研究的专家, 他的《金庸小说赏析》是大陆金学研究专著的第一种。《金庸小说赏析》对金氏15 种小说逐部评介、赏析, 对于金学研究, 是一项深厚扎实的基础工程, 亦可视为一部导论。陈墨认为《红楼梦》与金庸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奇迹, 金学研究将会蔚然成风。之后他又接连推出《金庸小说之迷》《金庸“武学”的奥秘》、《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金庸小说人论》 、《金庸小说艺术论》、《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等金学系列论著。陈墨的金学研究系统规范, 条分缕析, 夹叙夹议, 文字典雅, 从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来探索金庸, 遗憾的是行文不够简练, 由于过多引用相同资料而带来阅读上的雷同感, 并且又缺少注释。另一位金学研究专家是曹正文, 他的《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 、《金庸小说人物谱》, 在写法上和陈墨是两种不同的体系和风格。严家炎先生在北大中文系开设金庸武侠小说研究的选修课, 标志着金庸从大众读者中走进了巍峨的学术讲坛。1996年《, 中国社会科学》和《文学评论》两家权威学术刊物先后发表有关金庸研究的长篇学术论文, 《 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推出了金庸研究专刊。

在经历了世纪之交十几年之久的轰轰烈烈之后,金庸研究从2003年“华山论剑”和“嘉兴会议”之后进入了一波将平而下一波未至的转换期,但是金庸

的地位已经确立。那么在下一阶段,感性将归于理性,以深刻性取胜,从更加广阔的范围来认识金庸,从更深的层次来研究金庸,金庸的研究会成为一个深刻的、完整的文化结构。纵观几十年来学界从艺术价值、学术高度和其对文学史的影响等方面对金庸作品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但是对于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的研究还比较少。

在日常的阅读中,我渐渐发现金庸作品中侠义精神作为武侠故事的龙骨和武侠世界的根基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而对于金庸的研究比较缺少对于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的研究。

所以对于金庸作品中侠义精神的研究,首先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金庸及其武侠作品:其次,更加深刻了解金庸笔下武侠世界中的侠义精神和这种侠义精神对于现实社会及人们精神世界的指导意义。

一、金庸作品侠义精神综述

(一)对于侠义的理解

太史公有言:“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侠义”概念的形成,最早起源于我国先秦时期。对于“侠义”的理解,应分为侠和义两个部分。所谓“侠”,《辞海》的定义是:“扶弱锄强,见义勇为的人。”侠文化是中国文化最独特的部分,也是较能体现中国文化本质的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侠”的理解可谓大相径庭,但这些大侠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见义勇为。所谓“义”,既有行侠仗义的江湖义气、哥们义气,也有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国家大义。中国古代众多的侠客们,尽管遭遇不同、性格各异,但他们都是“义”字当头、忠肝义胆。综上所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信诺然,不变节、不趋炎、不附势,坚守人格、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追求自由人格、自由生命等品格,构成了中国传统侠义精神的基本要素。

金庸先生所写的“侠义”其实是可以在古代的资料和文献中找到本源。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正是“礼崩乐坏”的年代,但是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都是比较注重“义”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春秋五霸的最后一霸(虽然史学有争议)——宋襄公,他在两军交战时,一不趁胜追击残兵败将,二不在敌军渡河脆弱时攻击敌军弱点。现在说来,虽然这人不适合带兵作战,但是这种精神的确令人佩服,不趁人之危未尝不是一种难得的侠义精神。另外,儒家的“义”也是武侠的道德范畴之一。“义”作为孔子提出的“仁义礼”之一,而后孟子延伸此“五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有扩展为“仁义礼智信”而为现在所说的“五常”。《史记·游侠列传》这样来概述游侠精神“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驱,赴士亡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这就是古代先贤对于侠义的理解。

而我所认为的“侠义”则是把“侠”和“义”这两个字分开来看。行走江湖最重要的就是“义气”二字,那么真正的“义气”我认为指的则是理性的对待人和事,而不是盲目的为了片面的理由而去鲁莽的办事,应该在不违背法律、道德和人性的基础上去两肋插刀;“侠”我则把他理解为为“一身正气”,能称得上是“大侠风范”的必定是一个一身正气的人,在社会中有自己的做事原则并且不求回报的人。把这两个字组合起来的“侠义”则是一个舍己为人,不求回报,有着自己的人生态度的侠义之人。

(二)金庸先生对于侠义的理解 金庸曾经在深圳演讲谈及“当代人最需要继承和提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侠义”二字。中央电视台做“感动中国”的专题节目,要我推荐“感动中国”的年度人选,我选择的人物都是有侠义精神的人。现在中国最缺乏的就是侠义精神。”

金庸在他的早期小说《飞狐外传》的“后记”中也写到:武侠小说真正写侠士的其实并不多,大多数主角的所作所为,主要是武而不是侠。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武侠人物对富贵贫贱并不放在心上,更加不屈于威武,这大丈夫的三条标准他们都不难做到。在本书中,我想给胡斐增加一些要求要他‘不为美色所动,不为哀恳所动,不为面子所动’。

金庸说:“我以为侠的定义可以说是‘奋不顾身,拔刀相助’这八个字,侠义主持正义,打抱不平。”他的作品中十分重视主人公正义感,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坚持自己心中的侠义。侠义精神是中国侠士的写照,也是金庸作品中的核心。体现在小说中就是拔刀相助,威武不屈。在《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为了救险境中的仪琳,不管自己采花大盗

田伯光的武功相差有多大,不顾个人安危的与田伯光死斗,两次身负重伤才得以让仪琳脱险。这种高尚到有些不切实际的侠义精神,成为金庸作品中侠士的信仰。

金庸先生对侠义精神最推崇的也是儒家文化的正统和和主流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为了社会和国家他们可以义无反顾的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把自己和国家和天下苍生绑在一起。郭靖数十年如一日的镇守襄阳城,不是为了扬名立万,更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宋百姓的安居乐业。金庸作为受“五四”运动影响新青年,他的小说中处处反应了其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也是金庸作品的灵魂之所在。

金庸作品中还有一个及其重要的主旨就是追求自己人格独立和心灵自由。在面对社会无端的职责和刁难的时候,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无论是面对江湖人士对自己道德绑架的杨过还是处于权利斗争风口浪尖的令狐冲,都把自由诠释的淋漓尽致——杨过不顾所谓世俗和他的师父小龙女双宿双飞,令狐冲在权利斗争中义无反顾的成为正反两派的眼中钉。在纷杂江湖中有自己的态度,这是大侠应该有的风范。

二、结合金庸经典作品中的部分人物对侠义精神进行

解读 金庸先生目前为止给我们带来了《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大漠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14部经典的作品。

本篇论文将从这些经典的作品中选取几部来进行研究,分析解读金庸作品中侠义精神。

(一)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

《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小说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成功的引进了西方许多作品中常有的成长模式,以创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为中心,打破了武侠小说一味传奇的惯例,给武侠作品树立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此书中的主人公郭靖从一个傻小子成长为一代大侠的过程就开创了武侠小说的新篇章。此外这部小说场景纷繁,滂沱大气,颇有古风,一直以来为金迷和武侠小说读者所津津乐道,是一部相当经典、不可或缺的作品。金庸先生第一次构建出完整的武侠世界。不仅仅主角,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江南七子、全真七子、杨康念慈都各自性格分明。在众多的人物中,老实到甚至有些愚钝但是却充满正

义感的郭靖无疑变成了武侠精神的载体,在他不断的大侠养成的过程之中,践行了一个侠客应该做的事情,深刻的诠释了侠义精神。

在郭靖还是一个孩子在大漠寄人篱下的时候,神箭手哲别被窝阔台等人追踪,身负重伤性命堪忧躲在草堆之中,年幼的郭靖目睹这一切之后,哲别请求其不要告诉其他人,果然在窝阔台等人的威逼利诱之下,郭靖还是说了三个字:“我不说”。这个“我不说”一下子就让人们看清了郭靖老实木讷的性格,也不禁佩服起他的讲信重义,不畏强权。他的性格使其得到了他与黄蓉的爱情和数位师傅的赞赏,帮助其一步步提高自己的能力,终于在第二次华山论剑中竟然和一代宗师黄药师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但这并不是郭靖成为大侠的理由,真正让他成为大侠的是华山论剑之后面对不得不面对的蒙古和宋政权的战争。 郭靖从小在大漠长大,甚至还是蒙古族的“金刀驸马”。在蒙古和汉族的斗争中,他亲眼目睹了蒙古铁骑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之后他的立场渐渐清晰起来,再加上铁木真将郭母逼上绝路,使郭靖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毅然决然的和黄蓉一起镇守襄阳城。最终郭靖也参透了作为一个大侠的真谛:行侠仗义,路见不平固然是侠客的使命,但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镇守襄阳城才是真的让郭靖成为一代大侠的理由。

而在《天龙八部》中乔峰这个角色可以说是金庸先生塑造出来的一个有血有肉汉子的不可多得的文学形象,乔峰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才悟出了人生的部分意义,那就是放弃自己的小义而不顾而成全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的侠义精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侠义精神,当然放在我们当代就是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乔峰为母报仇,本是理所应当,但是他本人是看开了民族之间以及国家之间仇恨的本质。这就是他坚持的民族大义。并且在辽与南宋的战斗中,萧峰和义弟虚竹、段誉挟持耶律 洪基,逼其下令不再南下攻宋。雁门关上的宋军、关下的群豪听到辽帝下令退兵, 并说他一生不许辽军一兵一卒犯界,是欢声雷动。

辽军士卒想到即刻便可班师,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既无万里征战之苦,又无葬身异域之险,也是大喜过望。可见双方军民都不愿发生战争,一切看来都像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耶律洪基的一句:“萧大王,你为大宋立下如此大功,高官厚禄,指日可待。” 萧峰大声道:“陛下,萧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拾起地下的两截断箭,内功运处,双臂一回,噗的一声,插入了自己的心口。 萧峰自杀身亡。表面看萧峰自杀是受辽王的刺激,愧对族人和辽王、 义兄,

其实不然。萧峰自始至终都在捍卫正义和避免战争,但当时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像紧箍咒一样束缚着他, 使他无法根除这种思想的影响,忠与义的选择对他是何等的艰难,他的经历让他充满了矛盾和痛苦。身世曝光前,他作为汉人杀过无数的契丹人、汉人等,作为契丹人,他挟持辽国君主,不顾结拜之义阻止辽国南征攻宋,因此,萧峰自觉无法再面对世人, 再加上一直觉得愧对和思恋被他自己错杀的挚爱阿朱,才选择自尽。他太苦了,太累了,最后只有一死才能解脱。战争的成因往往离不开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我国又是个多民族国家,因此在我国历史上也因此发生过无数的战争。正是各民族之间不能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才让顶天立地的萧峰于民族矛盾进退两难。 萧峰独立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有着独特的民族大义,这与当时的主流 意识格格不入,然而也是众人皆醉只有他独醒,也正是他以民族大义。

(二)勇猛正直之大义

如果说《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的成名作,那么《神雕侠侣》就是让金庸登上“武林盟主”的“武林秘籍”,《神雕侠侣》是《射雕英雄传》更上一层楼的作品,《射雕英雄传》中对于人物性格描写鲜明,而《神雕侠侣》中各个人物的性格不仅鲜明而且富有变化,更加的尊重了人性,正邪之分也有了些微妙的变化。杨过作为大反派杨康的儿子,不管是从成长环境、心理气质方面都和郭靖大相径庭,极大地冲击了20世纪中国相当流行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的传统观念。

杨过从市井中长大,缺少父母教养的情况下,他从小就是一个小地痞的形象,包括在郭靖找到他以后他依然是十分顽劣的样子,以至于被郭靖送上重阳宫学习武功。在重阳宫饱受欺压,杨过被迫躲到活死人墓中,在墓中孙婆婆对他爱护有加,当郝大通打伤孙婆婆要杀她时,杨过挡在孙婆婆面前已死阻拦全真派杀死孙婆婆,为了救孙婆婆他真是将生死已经置之度外,可谓从小就是一副侠肝义胆,不知比全真教的那些伪君子强上多少倍。

在杨过和郭靖夫妇的纠葛之中,郭靖表现的是一个侠客应该有的态度,从小杨过就受到黄蓉的不公正待遇,加上之后知道自己父亲的死和郭靖黄蓉有千丝万缕的关联,甚至杨过被郭芙砍掉一只手臂,黄蓉的一席话让小龙女离杨过而去。杨过是怎么做的呢?在郭襄还在襁褓中时就时时处处保护郭襄和黄蓉,在金轮大王妄图瓦解中原武林对蒙古的威胁之时,站出来打败了金轮。最精彩的情节应该是杨过想要杀死郭靖之时内心的独白,郭靖邀杨过同床而眠,而杨过打算就在晚上杀掉郭靖。正当杨过准备下手杀郭靖之

时,他想到的是郭靖死后襄阳城被破,生灵涂炭的情景,没能下得去手,第二天郭靖带杨过巡视襄阳城,整个襄阳城的百姓都对郭靖感恩戴德。考虑到郭靖对大宋百姓的重要性最终还是放弃了杀郭靖的念头。

纵观杨过从出现到最后成为一代宗师,都是为天下包括黄蓉在内的所谓名门正派所欺压。就在整个江湖都在质疑在排斥他的时候,他和小龙女还是在襄阳一役中帮助中原武林守下了襄阳城,救下郭襄,杀掉了蒙古王子霍都。在全世界都在质疑、排斥自己之时,还是依然放下私情舍命守护苍生的行为真正的配的上大侠二字。

(三)舍己从人之大义

《倚天屠龙记》对于女性角色特别是女主人公赵敏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赵敏是金庸小说中敢爱敢恨、雷厉风行的典型,作为一位古代的女子能挑起一统中原的重任,却又为了爱情抛弃了民族纷争,放弃荣华富贵,和张无忌双宿双飞。但是张无忌在金庸作品中绝对算不上典型,他聪明不及杨过,木讷不如郭靖,正直更是没有办法和乔峰相提并论,说他身边女人多的话韦小宝和段誉应该会很不服气,没有一副大侠的模样,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也渐渐的开始理解他,他只是有些优柔寡断,这一点原著中也有提及“他武功虽强,性格其实颇为优柔寡断,万事之来,往往顺其自然,当不得已处,雅不愿拂逆旁人之意,宁可舍己从人。习乾坤大挪移心法是从小昭之请;任明教教主既是迫于形势,亦是殷天正、殷野王等动之以情;与周芷若订婚是奉谢逊之命;不与周芷若拜堂又是为赵敏所迫。当日金花婆婆与殷离若非以武力强胁,而是婉言求他同去金花岛,他多半便就去了。”1不得不承认张无忌的命运大都是水到渠成,没有留更多的选择给他。

张无忌作为“射雕三部曲”最后一部的主人公,和郭靖、杨过比起来无疑真的差的太多,对比起来,郭靖、杨过更像高高在上的神,而张无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但他在任何时候都不曾违逆侠客之风。他初到中原之时,玄冥二老将其捉住问询谢逊下落,他宁死不屈,被玄冥二老用玄冰神掌打下山崖也不曾透漏半句。小小年纪,就如此的重信重义。

很多人都认为张无忌性格过于懦弱、优柔寡断。可我们应该想一想这未尝不是其做事谨慎,思虑周全的原因。当时在张无忌成名之战光明顶一役中,明教危在旦夕,张无忌也是左右摇摆不定,但是见明教教众即将被屠杀之时,还是想“此时此刻救人高于一切,其余事宜均可推后处理”,挺身而出拯救明教教徒于水火之中,帮助明教教徒渡过1 金庸,《倚天屠龙记》[M],广州出版社,第1版 2008年

这个劫难,在被迫当上明教教主之后,张无忌和明教约法三章“明教上下人人严守教则、为善去恶、行侠仗义;本教兄弟之间务须亲爱互助,犹如手足,切勿自相斗争;要求明教对中原各大门派既往不咎,不再去和各大派寻仇。”在此时我们可以看出张无忌身上正气的侠义精神。 张无忌十分明白自己的优缺点,他是一代武林宗师不假,但绝对不是一个政治家,更不可能成为帝王。在做完他可以做的事情之后,他明白自己不可能阻挡历史的脚步,于是功成名就之后,甘心给赵敏一辈子画眉。急流勇退,也不失为一种侠义的行为。

(四)作品中“儒”、“道”、“佛”等教派体现的侠义

所谓“天龙八部”即天神、武神、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呼罗迦等非人众生的概念,金庸先生熟读佛经,定是从佛经中得到了此书创作的灵感。我一直在思考天龙八部有什么意义,直到我看了很多遍这本书,我发现三个主角的身世都有惊人的一致,乔峰的父亲是他一直想要消灭的仇家“大恶人”萧远山,虚竹的生母竟然是“四大恶人”的孙二娘,而段誉的亲生父亲竟然是“四大恶人”之首段延庆。都恰好符合“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非人。

而且此书有三个主人公,三条线索时而交叉时而并行,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感,叙事结构也更加的的复杂。人物的性格方面大都充满了矛盾,乔峰作为丐帮帮主却又是契丹人;虚竹从一个出家人,变成了西夏驸马、逍遥派掌门人;段誉每段恋情都要害怕背上乱伦的风险;玄慈大师作为少林寺的方丈也犯了淫戒和孙二娘生下虚竹。这本书是启迪众生的书,让世人破孽化痴,自我救赎。是一本难得的醒世武侠作品。

提起武侠,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不断的打打杀杀,以及血雨腥风的恩怨情仇。其实,蕴含在武侠当中的文化价值和普世元素才当应该是更加为人动容的。《天龙八部》通过乔峰、虚竹和段誉的三条看似不同却惊为天人地相似的主线线索,表现在民族精神面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奉献自己的所有的侠义精神。说简单点,在武侠世界中的侠义精神,实质上就是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中的规范人行为道德标准的价值观。 乔峰这个角色可以说是金庸先生塑造出来的一个有血有肉汉子的不可多得的文学形象,乔峰,本姓萧,是契丹人,而且是一位义薄云天的大英雄,汉人杀死其母又将其抚养成人,并让其当上了天下第一大帮丐帮的帮主。乔峰知晓其身份后,无疑是痛苦不已的,在查询自己身世的途中结交了大理段世子段誉和少林寺的虚竹,并且义结金兰,小说才真正到达了巅峰的创作形态。乔峰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才悟出了人生的部分

意义,那就是放弃自己的小义而不顾而成全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的侠义精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侠义精神,当然放在我们当代就是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乔峰为母报仇,本是理所应当,但是他本人是看开了民族之间以及国家之间仇恨的本质。

至于段誉,给人留下最多的印象可能就是武功不好和“神仙姐姐”了。而在段誉三番四次遭恶人陷害时,段誉总是能以德报怨,对害他的人并不恼羞于色,段誉可以收被称为南海鳄神第三的大恶人为徒,其心中的“义”也可见一斑。金庸先生自己曾经也坦言说过:“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段誉之于天龙八部,就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粘合剂和调和剂,他是整部书的开篇,又是贯穿《天龙八部》始终的人物,并且在三兄弟中,段誉起了一个中间人的作用,古灵精怪的他粘合了一身正气的乔峰和呆头呆脑的虚竹,将这两个性格不同的人牢牢得粘在了一起。在段誉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乔峰看透了人生后大彻大悟的侠之大者,不是虚竹还俗之后仍秉承着一部分佛家思想的少林侠义,而是段誉自成一体的淡泊名利而且不追名逐利的自由者“侠义”,其“义”中也在他当上大理皇帝后的一份担当。

虚竹就并非前两者那种境遇了。他本是个修为低浅、毫无见识的少林小沙弥,而且天生愚笨。在破解珍珑局的时候,不管段誉也好,慕容复也好,都是下棋的高手,却都不能破珍珑局,反而是虚竹,他并不懂得下棋,但是闭目乱下一阵子却反而破了这局棋。“虚”者,“空”也。杯空者,能容也。杯子满了,再怎么装水也只能是溢出的。珍珑局的解题也是从这个“空”着手,虚竹本来头脑就是空的,因此才破解了棋局。而恰恰虚竹的武功又是逍遥子灌注到他的身上的,因他内心纯净,并不用去除他原有的武功,所以这又是“空”的另一个好处。那么虚竹的“义”体现在哪里呢?兄弟情谊是无须多言的,他的“义”从大体上说便是佛家的“无为”,“侠义”上讲他是犯戒后身心的惭愧和回少林寺后对方丈及师父等人的坦诚交代。虚竹自幼出家,自然还俗后仍以佛家的好多观点看待江湖事。虚竹这个名字的由来,想必金庸先生也是构思了很久,通过这个名字,便能知道这个文学角色的性格以及事态的发展。虚竹对所有的外来事物都是自然而被动地接受的,他不追求,不接纳也不反对,只是谦虚善良地对待每个人、每件事。

本书中描述的反面角色也是非常入骨的。无论是鸠摩智还是慕容复,都会让读者觉得印象深刻。由此可见,金庸先生给我们带来如此庞大的世界,在那个西夏契丹大理和

金国并存的混乱的北宋,金庸先生通过儒、释、道三家的学说及观点描述了三个侠士经历。虚竹是佛家的“义”,乔峰和段誉是儒家和道家并存的“侠义”。

(五)坚守独立人格和追求自由命运的侠义

令狐冲英俊潇洒、快意恩仇、自由浪漫,却在那些自称名门正派的权利斗争中成为牺牲品,但是上天眷顾,在武林人士争相争夺“辟邪剑谱”的时候,风清扬将独孤九剑教给令狐冲,在武林厮杀之时他学会了《笑傲江湖之曲》。从此他和武林背道而驰,在经过九曲十八弯的斗争之后,他获得了肉体和心灵的双重自由,将《笑傲江湖之曲》永远在世间传唱。背叛整个世界只为自己的自由和内心的平和,令狐冲是真正的隐者。

令狐冲是华山派首席大弟子,本来可以顺理成章成为华山派下一代掌门人,但从来没有过任何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他不但不以身作则,反而和淫贼田伯光称兄道弟,和大魔头向问天并肩作战,当全部是女弟子的恒山派的掌门;甚至和“魔女”任盈盈结婚。他在残酷的帮派斗争中,选择不站队的态度,更让他成为了正邪黑白两派的敌人,他选择了自己的生存规则,自如的游弋在正邪两派之间。令狐冲身体受到无意间得到的八股真气的折磨性命难保,而任我行以加入魔教为条件才能帮其医治时,他及其果断的拒绝了他,自由天性决定了他是万万不能答应的——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令狐冲和其他的大侠相比确实是缺少了那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但是我们反观令狐冲所处的社会:众所周知,这部作品是金庸先生在文革时期的作品,在书中魔教的掌权派和复辟派,华山派的气宗和剑宗,满口仁义道德的五岳剑派和表面与世无争的少林武当,他们都处于一个结构中,那就是权力,他们的一切斗争和牺牲都是为了权力。看看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刘正风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被五岳剑派视为背叛身败名裂,家破人亡。魔教江南四友为了追求琴棋书画也是下场很惨。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我们会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无奈,令狐冲无疑是幸运的,尽管坎坷,他还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自由,归隐林泉,和任盈盈一起让《笑傲江湖之曲》在山野间奏响。 像令狐冲这样在混乱社会中追求并保持自由的人格和自由生命也未尝不是一种伟大难得的侠义精神。

而在《神雕侠侣》中不得不提的是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从他们离开古墓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饱受争议,不被世俗所看好,所有人都不理解并试图拆散两人,但是两人在经过种种磨难之后都不忘初心,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感情,保留着自己灵魂的自由。这份对于独立人格的坚持,也是一份难得的武侠精神。

三、“金庸式”侠义精神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一)“金庸式”侠义精神是对社会现象的折射 武侠小说的产生和繁盛绝对不单单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对社会环境的深刻折射。从20世纪60年代中旬到90年代初,中国社会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知识分子是致命的,他们的自信自尊、生存信念都受到了无情的嘲弄和颠覆,内心的诉求反应到文学现象中,是九十年代知识分子的集体失声,加上苏联解体、改革开放,中国文学处于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失望的年代。这时候金庸暴力武侠、快意恩仇、路见不平的武侠作品夹带了金庸包装过的“武侠精神”席卷而来。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一下子就被这种“人文侠客”所震撼,王一川教授曾经说过“花一年时间整理这些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武侠小说,到底值不值得,只有天知道。好在凭借这一工作,我重新感觉了生活的意义,也重新理解了学者的使命。”2正是这种精心包装过的“武侠精神”让金庸登上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殿堂。

(二)“金庸式”侠义精神是受文学革命的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 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而金庸用他宝剑一样的笔塑造了一个个及其典型侠义形象, 塑造了既充满古代气息又符合现代人心理的英雄形象, 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大师的地位。他用高2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度自觉的民族意识、严谨的创作态度、深入的社会观察和对文学高度负责的精神, 在浮躁风气下的九十年代产生并发展到辉煌。他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思维加上其五四文学的继承对武侠小说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造, 中国文学迎来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 中国文坛的风气也为之一新。对金庸所取得的成就, 北大中文系教授严家炎先生有着高度的评价:“金庸小说的出现, 标志着运用中国新文学和西方近代文学的经验来改造通俗文学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说五四文学革命使小说由受人轻视的闲书而登上神圣的文学殿堂, 那么金庸的艺术实践又使近代武侠小说进入文学的宫殿。这是另一场文学革命,是一场静悄悄地进行着的革命, 金庸小说作为20世纪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 自当成为文学史上光彩的篇章。”3

(三)“金庸式”侠义精神是作者自身追求的理想境界

儒侠金庸,儒侠是金庸弟子来称呼金庸的称谓,金庸先生本人也是认同这个称呼的。金庸先生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具有浓烈的传奇色彩,从清朝开始查家就是出了名的书香门第,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美誉,穆旦和徐志摩也分别是金庸的堂兄和表兄,金庸作品中好多主人公也是出身不凡——郭靖的先人是水浒中的郭盛,杨过的祖父是杨家将后人杨铁心,张无忌更是武当七侠中的张翠山的儿子,可能他认为较高的出身会让人从骨子里透漏出侠义精神。他家境优越,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抗战开始之后,金庸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天下。金庸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有侠义精神的人,高中大学的时候由于好打抱不平站出来反对学校的不公平待遇,被学校勒令退学,身无分文的他凭借自己的才华通过了《大公报》的严苛测试。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曾到中国外交部求职,由于出身问题被拒绝。通过《书剑恩仇录》的成功独立开创了《明报》,创报初期《明报》经营惨淡,金庸几乎是凭一己之力经营着《明报》,他白天写社评,晚上写小说,著名的射雕三部曲就是在这个时候写出来并连载在《明报》之上的。1976年文革期间,金庸写出了世界闻名的《笑傲江湖》, 书中众多的人物都有相当浓烈的政治色彩,是隐喻当时混乱社会的作品,也表达了金庸先生在混乱社会中的独立人格。自从《鹿鼎记》金庸封笔之后,金庸小说中的大侠形象已经到了不可超越的境界,于是金庸“金盆洗手”从此“退出江湖”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在改动其十几部作品,使作品更加的完美,足以证明金庸先生宁缺毋滥和追求完美的心理。 3 严家炎在北京大学授予查良镛先生名誉教授仪式上的讲话,见1995年1月13日《南方周末》。

如果非要从金庸书上找一个和金庸相似的人物,人们大都认为是独孤求败这个从来都没有真正出现的人物。独孤求败这一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三十岁前使用紫薇软剑杀害无数江湖好汉,因此悔恨不已。四十岁以前用无锋的重剑纵横江湖,未尝一败。四十岁以后草木石竹皆可为剑,进入无剑胜有剑的境界。这和金庸先生的三个阶段相当的吻合,孔庆东先生曾经用一句话概括过金庸一生“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

四、“金庸式”侠义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对人心灵的洗涤

武侠之所以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 在于其带给我们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可以体会精神上的愉悦, 金庸武侠作品就是典型提供给读者进行心灵享受的典范。人类天性对速度和力量有着执着的追求, 而侠士武功高强, 神通广大则是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扩张。金庸武侠作品中所展现的英雄侠士快意恩仇、拔刀相助的侠义;赤胆忠心、万死不辞的魅力;肆意漂泊,逍遥自在的自由,都会让读者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愉悦感,金庸作品在满足读者心中的“武侠梦”的同时, 也将侠义精神潜移默化进读者的主体思想中, 这种代入让读者得到了人格的升华。

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双重认同和对文学界和人们心灵世界的巨大贡献是“武侠热”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理由。金庸小说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中的一个文学奇迹,必将永远散发着其迷人的魅力。

(二)“金庸式”侠义精神对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严家炎先生对于金庸作品的解读时说:“人,总是既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又要保持独立的个体人格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只有将社会责任和个性自由两者兼顾,才是人类现代社会所应有的健全意识,才是金庸所要表达的现代意识。”想要精神解放,也不能忘记身上的社会责任感,这才是金庸作品中大侠具有的必要条件。当今社会,从国家上层建筑到我们每个人,都越来越需要侠义精神来指导来进行改进和发展。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更深入的了解侠义精神以便治疗我们身处的社会的通病——冷漠自私、急功近利、争强好胜。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处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时期,人和人之间存在的极大的不信任感,造成了这个社会充满了冷漠自私,

不要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了,路上碰见摔倒的老人都会视而不见。是时候重拾侠骨心肠了,人们之间更应该多一些信任,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更多的责任感。

结语 坚守正义为侠,立定本心为义。金庸笔下为数众多的人物身体力行的诠释着侠义精神,他们虽然经历不同,但在内心中无一不坚守着自己的本心。将保家卫国以一己之力扛起的郭靖;即使身负深仇大恨却仍以家国为己任的杨过;看似优柔寡断实则坚守本心,胸怀天下的张无忌;虽身为契丹人但也把全天下人当成一家的萧峰;游离于邪正之间却泾渭分明的令狐冲,他们的身上闪烁着金庸先生所定义的侠义精神:不趁人之危,舍己为人,舍己为国;虽身处乱世深陷尔虞我诈确仍坚守本心,大气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金庸先生塑造了人物,用侠义精神作为这些人物灵魂,让人们认识到了侠义的本质。以侠为灵骨,组义成血肉。金庸作品中的人物虽然千差万别,却都有侠义精神贯穿始终,最终收获了充实无悔的人生。而如今,侠义精神将穿过厚重的历史,拂去物质与欲望的阴霾,照耀在现代人的心头,化为一座灯塔,指引陷入迷茫中的人们。

在金庸之前,侠义是“一统江湖”是“称霸武林”最多也就是再加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都是一些“小我”、“小侠”的境界,塑造了众多的复仇者形象。而金庸之后的侠义则抛弃了“小我”塑造了“大我”,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侠”形象。在金庸笔下,好多主人公也是一样有着血海深仇的,但是都是为了江湖和国家大义个人仇恨放在一边,或者在时间的洗礼下将仇恨化作相逢一笑,“儒侠”金庸参透了暴力和武侠的区别,他是在用武侠的方式向人们宣扬着对暴力的消解和对复仇的批判。

注  释:

[1]陈墨. 当代作家评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5-27页

[2]高东洋. 刀光剑影话金庸[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

[3]刘波. “且自逍遥无人管”——析金庸小说中的隐逸情节[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4]龙江. 谈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思想文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5]陈平原. 千古文人侠客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8页

[6]严家炎. 在北京大学授予查良镛先生名誉教授仪式上的讲话[N].南方周末, 1995年1月13日

[7] 郝世英. 金庸小说经典化研究考察[J].嘉兴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8]傅强. 金庸小说儒、道、佛创作思想的衍变融合[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9]陈尚荣.90年代文学语境下的金庸[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0]陈韵琦. 论台湾1950-1990年代的“金庸现象”[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葛涛、谷红梅、苏虹. 金庸其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葛涛、谷红梅. 金庸其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陈墨. 英华之咀——金庸四部佳作回评[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4]王娟、王颖. 金庸武侠小说侠义精神解读[N],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5]缪忆翎. 金庸武侠小说中人物的道家精神及现实意义[J].绿色中国,2013年

[6]张旭、林文普. 金庸小说的历史观及其社会现实意义[N].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2

[7]金庸. 射雕英雄传[M].广州出版社,2013年第2版

[8]金庸. 神雕侠侣[M].广州出版社, 2008年第1版

[9]金庸. 倚天屠龙记[M].广州出版社,2008年第2版

[10]金庸. 天龙八部[M].广州出版社,2008年第2版

[11]金庸. 笑傲江湖[M].广州出版社,2008年第2版

[12]汤哲声.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3]王朔. 我看金庸[N].中国青年报1999年

[14]刘再复. 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J].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

[15]钱理群. 金庸的出现引起的文学史思考——在杭州大学金庸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J].通俗文学评论,1998年

[16]陈默. 孤独之侠—金庸小说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第1版

[17]杨昕. 金庸武侠小说侠义观综论[D].延边大学,2005年

[18]陈平原. 千古文人侠客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19]CBC/RADIO-CANADA ANNUAL REPORT 2001-2002,CBC Radio-Canada 2010年

作文六:《义工精神的核心是道义文化精神》5200字

义工事业的宗旨,在道义文化精神的重建和国民责任意识的养成,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参见《关于义工发展方向的二十点浅见》)义工的“义”字,首先应该是指道义。道义文化精神应该是义工精神的核心。理清“义”字的含义,明确义工精神的核心所在,对公益事业和义工群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义”字的三重内涵

个人意见,义工的“义”字有三重内涵。(参见《何谓“义”工?》)

一,道义。义工精神的核心是道义文化精神。

二,义务。做公益、做义工是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或者说共同义务。公益行动是道义精神的外化实践。

三,义务服务。也就是无偿服务。无偿服务是道义精神外化表现的一个方面。

以上道义,义务,无偿服务,是我们依次理解义工精神的三个层面。

一般社会上对义工的理解落在第三点,主要强调服务不收取报酬。无偿服务是义工行为区别于其他社会行为的根本点所在,是义工能保持道义形象、据有道义优势、取得社会认同、内部富于凝聚力的主要原因。但无偿服务显然不足以概括义工的全部精神。

再看第二点,义务。社会成员成为义工,从事和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不仅是献爱心、道德崇高,也是在尽社会义务。小我不离大我,只有成就大我才能更好地成就小我。社会成员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是和合共生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天人和谐需要社会成员普遍付出和努力。公益的实质是人我共益、天人共益。既然如此,就不需要特别突出义工品德高尚,义工应该社会化、大众化、日常化。做义工绝不是极少数道德模范的责任,人人可以做义工,人人应该做义工。

回到第一点,道义。义工无偿服务、承担社会责任的背后,是一种道义文化精神。古人强调天道、人道、师道等,孟子强调义利之辨,将义置于利之前。人类应遵循天道,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应该注重人道,以人为本,讲求仁义,保持家庭和社会和谐;应该注重师道,尊师即是重道、重学、重义,道义精神应该代代相传。应该把家庭、群体、社会的责任放在首位,个人或群体谋利也不能违背道义精神。宋儒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谓是对士人践行道义精神的至高期许。古有义士,今有义工,今天的义工为社会服务完全不收取报酬,则是道义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的崇高表现。

过于强调无偿服务的弊端

一般对义工的定义强调的是无偿服务。网上经常被引用的一个义工(义务工作)的定义版本是:“义工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强调无偿服务非常必要,但仅仅强调无偿服务可能有多方面的流弊。这里结合这个定义加以分析。

一,义工事业的远景目标是什么?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义工的精神信念是什么?这个定义都没有十分清晰地表达。

二,社会的进步归根结底落实在人的进步和文化的进步。这个定义着重于做事,没有将人和文化的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公益事业着眼于文化重建和社会重建,改善社会服务是促进社会进步的路径之一,但并不全面。

三,无偿服务不是生活的常态,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可能不收取任何报酬。过于强调无偿服务,就和正常生活割裂了。

四,这个定义可能会将义工和其他公益人士、亚公益人士相割裂。无偿服务体现的是公民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而精神实质应重于表现形式。公益公益,最重要的是对公共利益有益,最应该看重的是作为的结果,而不是作为本身是不是不收取报酬。

如社工是拿工资的,但义工事业离不开社工。义工报销食宿、车马费等,也是可以接受的。义工发表文章获取稿费,也是名正言顺的。公益分为多个层次,行为并不是纯粹公益但带有一定公益性,或者本身出于自益目的但客观上在传递正面价值观等,都是广义范畴的公益。践行这类公益、亚公益的人群也是义工的同路人。(参见《“公益”一词涵义的多重解读》)这部分人数量远远超过专业义工,构成了公益事业发展的社会土壤。过于强调免费,那么这些人群和义工就有了距离。

五,谈到有偿无偿,必然有一个现实的报酬支付主体。有些公益行为服务对象不是具体的人,很难找到报酬支付主体。如环保、文保等公益项目及倡导良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为地方发展建策献言等,属于公益范畴,但没有直接的服务对象。武汉汉网上曾有人介绍收留照顾流浪宠物的志愿者,她称她们为义工,但是拟标题的时候颇感犹豫,可能因为志愿者们的服务对象是动物不是人,不可能有人提供报酬,也没有什么组织、基金会提供报酬。过于强调无偿服务,那么这些公益项目就不是很好归并进来。

六,将义工定位为无偿服务者,可能被某些无聊的人利用。“服务”一词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在狭义理解上可能是低人一等的。社会上有一些人利用这种对义工社会角色的狭义理解,大量使用义工作为免费劳动力,甚至这几年“志愿者”这个词内涵已经被他们扭曲,感觉等同于无偿劳力。某市朋友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某人家里保姆放假回家去了,他就给义工联打电话,要求派人来做几天保姆,在他眼里义工就是干这个的。这是对义工的贬低和羞辱。

七,就狭义理解而言,“服务”不足以概括义工工作的全部内容。文化、教育、环保等很多领域的公益,为慈善事业出谋划策,做理论研究,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针对的对象也不是具体的人,但也属于义工工作范畴。无偿服务重在行,知识分子长处重在知,不仅贡献时间和精力,更可以贡献专业技能、信息和智慧。过于强调“服务”,可能对知识分子参与公益缺乏吸引力,也可能将文化义工和慈善义工群体疏离。

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义工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更应该以修身为本。看淡物质财富、助人不讲报酬,只是个人道德的一个方面,就个人修养而言是更小的一个方面。修身需要正心诚意、格物致知,需要道德的提升,也需要变化气质,需要心性、智慧的提升。

九,单是强调不要报酬,做义工和学习和文化关系就不是不大。早期许多义工组织只强调无偿付出,只谈爱心,又把献爱心等同于捐款捐物,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要深入发展义工事业,要深入影响社会,当然不能停留在献爱心的浅层次,必须学习提高,提升文化内涵。

十,强调无偿服务,强调的是个人道德。这样某些义工在心态上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道德优越感,不利于自我提高,也可能影响和其他领域义工的交流协作。

十一,做义工不仅是单纯奉献,不仅是利益别人,义工自己也会有很多收获。强调无偿服务,这种利益关系是单向的。

十二,义工的概念指个体,也指集体。一个义工团队要有凝聚力和吸引力,核心价值观和团队文化至关重要。无偿服务重点还是在做事上,没有涉及团队文化建设。如麦田计划创始人莫凡先生所言,“大部分公益组织只埋头于做项目、筹款、招募志愿者,完全没有考虑过团队的文化建设、组织的形象建设,其实这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十三,强调无偿服务,没有明确义工事业的领导力量。

十四,无偿服务古而有之。从这个定义看不出时代精神,也看不出和中国民族文化及文化重建的关系。

将道义文化精神作为义工精神核心的重大意义

我们如果将道义文化精神作为义工精神的核心,那么很多问题都能理顺。我们可以对应以上十四点来具体分析。

一,以道义文化精神作为核心,那么义工就具备了核心价值观,遵道行义将成为义工共通的精神信念。义工事业的目标,在于在道义文化精神的重建和国民责任意识的养成,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以道义精神为核心,公益事业的落脚点就不在事而在人,在人的进步和文化建设。义工当遵道行义,着眼自身的升华提高,成为道义精神的现实代表和践行者。

公益的核心在改变人,改变人从改变义工自己开始。更多人参与义工,就有更多人改变。改变的人多了,就是在改变社会。从个人到社团,从一个社团到更多社团,从公益社团到社会人群,以点带面,以小面带大面,以期带动整个社会风气和大氛围大环境的转变,推动文化重建、社会重建。这是义工推动社会进步的具体路径。

三,义工都有多重的社会身份,在其他社会生活中,当然不能处处强调无偿服务。以道义精神为核心,那么践行道义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只要是服务于公共利益就是在遵道行义,自己的义工生活和其他生活就是凝融为一体的。

四,道义二字的社会感召力和概念容纳力远远超过无偿服务。乐于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各类人士,无论行为是否收取报酬,都是义工的同路人,都是公益事业的建设者。

五,如果我们强调义工的核心是道义精神、民胞物与的精神,那么善待流浪宠物以及文保、教育、环保等当然是义工活动的重要领域。是不是有报酬支付主体的问题便不复存在。

六,义工不仅是道德楷模,也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义工群体中不仅有草根大众,也可以有许多社会精英。义工不仅是给人服务的,也可以做人们的精神导师、文化导师。吴伯雄先生退休时曾表示愿意做国民党的终身义工,星云大师曾撰文称自己做的是为义工服务的义工(《我们要做义工的义工》),他们都是顶级精英。

在道义精神在文化的引领之下,精英和草根在义工界将不分轩轾,精英也以做义工为荣,以义工身份和草根平等相待。明确了这一点,义工的社会地位、社会形象将大为提升。将来大量精英进入义工队伍完全可以期待。

七,文化义工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以专业技术、学术思想见长。他们的工作未必等于是社会服务,但他们同样是义工,同样在为公共利益贡献力量。以道义文化精神为引领,那么文化义工和慈善义工将融为一体,知者和行者将融为一体。这对义工界的内部交流、融合、协作,对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发挥专长,都是大有好处的。

八,强调义工是道义文化精神的践行者,那么公益活动就是道义精神的外化实践,是自我修行的必经之路,义工就当以修身为本。这样内在修养和外在实践就统一了。义工以修道行义作为自己的人生方向,不仅要看淡物质利益,更要全面提升道德和心性修养。

九,强调文化精神,必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义工共学、共修有望形成风气,义工内部的各类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将顺理成章。如此义工的执行能力和思维水平将有深层提高,义工建设也将被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文化正是义工团队最大的生命力和潜力之所在。

十,做公益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社会进步也远不是部分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可以决定的。如果强调义工是在实践道义,做公益是应尽的义务,义工自居为学生和修行人,道德姿态自然会放低,以更温和、理性、谦逊、自然的心态从事公益和待人接物。这种心态利于义工的德慧双修,让社会人士减少距离感,从而利于公益事业的长远发展。

十一,义工从事公益绝不是单向付出,义工自己也会有众多收获。这些收获不是物质利益上的,也不是本职工作中提干升职等种种现实好处,而是精神和文化上的收获。义工群体本身就是一个互助、互相服务的群体,在群体里可以感受到社会上难得的温情、善意和互信。通过公益实践,义工精神得到陶冶,视野得以开阔,能力得到锻炼,智慧得以升华,人生价值得以更多实现,可以说义工的收获比他们无偿服务的对象、比受助者并不为少。

如能以道义文化精神引领公益发展,外治结合内修,助人结合自助,将更加明确义工自我提升在义工事业中的核心意义。将来义工内部各类文化活动必将广泛开展,知识分子和其他精英广泛参与公益事业,将给慈善义工带来众多的学习机会。

十二,以道义文化精神作为核心,不仅给整个公益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义工团队的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团队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有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使命,要致力于建设独具特色的团队文化。这样的团队才是最有凝聚力、感召力和发展潜力的。

义工团队不仅是做事的团体,也不仅是爱心团体,也应该是价值观团体、生活方式团体、学习团体、文化传承团体、和谐互信人际关系团体。义工团队内部的文化小氛围的养成,将对社会文化大氛围的转变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十三,明确道义文化精神是义工精神的核心,那么道义文化的传承者、文化人首当其冲应该做义工。德才兼备的文化精英顺理成章地应该成为义工群体的核心和领袖力量。

十四,道义文化精神的重建,与国学复兴、东方文化的复兴互为表里。慈善义工学习国学,国学义工参与公益实践,知行合一,知者行者合一,两大门类的义工将融为一体,国学推广也就有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基础。慈善义工有了古圣先贤智慧的引领,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将大大提升,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也将大大得到加强。国学义工力行公益,将内修外治结合起来,不仅利于自身修养的巩固和提升,也利于赢得国民的深层认同,让国学复兴运动更加深入人心。

结语

综上所述,明确道义文化精神是义工精神的核心,也就明确了义工事业的远景目标和发展方向,将文化重建、社会重建和义工事业凝融为一体。在这个精神指引下,各类义工将不再分割门墙各自为政,义工的社会层次和影响力必将得到提升,义工事业的领导者和知识分子及社会精英的重大责任也将得以明确。这些,无疑将对义工事业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根本性的影响。

惟其如此,义工界更需要将学习传统文化、践行道义文化精神作为核心工作,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将道义精神、公益精神贯穿到国民的修身实践和生活日用之中,传递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肌理内核之中,逐步转变社会思维和文化导向,为文化及社会重建、为社会和谐和世界和谐贡献力量。

作文七:《直觉主义批判与作文教学的科学精神》8800字

第2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