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和坚硬的结合体》2700字】他的坚硬的着我的柔软

作文一:《柔软和坚硬的结合体》2700字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以下引文除特殊标注外均出自鲁迅先生的《雪》)的确,在那“滋润美艳”中,我们也不难看到那“如包藏火焰的大雾”的雪在“无边的狂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在升腾、旋转,最终成为精魂。不得不说,这“滋润美艳”和“如粉”、“如沙”正好契合了鲁迅灵魂中的柔软和坚硬。

一、鲁迅灵魂的“柔软”

看那“滋润美艳”。“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青春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字眼,犹如春天一样,如“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是的,春天要来了,还在“隐约”中,但它已预示了生命力的旺盛,更不用说那份青春的美丽和活力。鲁迅将我们带到了江南,那有着他美好记忆和向往的江南,看那山茶、梅花、杂草、蜜蜂和蝴蝶,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江南世界;看那血红、深黄的江南,如此丰富多彩;蜜蜂的忙碌、蝴蝶似乎曾飞过。还有那似像非像的雪罗汉,它似乎也在雪中笑了。我们不难想象,当鲁迅先生在北方(《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适时鲁迅在北平)的小屋内,点着一支烟卷,透过带格的玻璃窗,他穿越了时光和空间的限制,思维回到了童年,那南国的春天。闰土又带他去瓜地里守夜、迅哥儿似乎又重新在雪中支起簸箕捕捉小鸟了。于是,南国的雪成了“滋润美艳”了,那冰雪覆盖下的“三味书屋”、那趣味横生的“百草园”,还有晚上在被子里听着阿长妈妈讲的《山海经》。此时的鲁迅,不再是那“以笔为枪”的战士,而是一个充满了温情、童真、率性和稚气的孩子,他也多想就那么的回到南国的故乡,回到久违的童年,再去塑塑雪罗汉,再看那蜜蜂的嗡嗡、蝴蝶的翩然。但现实终归是现实,童年犹如梦一样只能珍藏起来,更多的是硝烟带着的悲剧来充斥了生活。鲁迅先生也只能借着那烟卷,在飞着雪的夜晚,围着小小的炉火,深深地吸一口,让烟雾化作一个童年的梦想,让它在空中凝结、逐渐飘散,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

的确,南国的雪有太多的“滋润美艳”,有太多的回忆和美好。它让我们在那个不屈的、倔强的、顽强的灵魂背后发现了他柔软的一面。这不是鲁迅先生一个人的美好回忆,更是当时所有国人的美好回忆,在面对列强的“狗和中国人不得入内”的牌子下,这个“滋润美艳”只能变得“不幸”,像那雪罗汉一样,在晴天被一点点的消融,甚至是嘴角上的胭脂也浸到了泥土中。

鲁迅先生灵魂里的“柔软”浸润着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时每个中国人灵魂深处最渴求的希望。

二、鲁迅灵魂的“坚硬”

看那“如粉”、“如沙”的“朔方的雪”。诚然,南国的“滋润美艳”的雪让我们看到了鲁迅灵魂柔软的一面,但更多的是那不屈和倔强的战斗者的英姿。“但是”一个逆转,让我们从“美好”中回到了现实,残酷的摆在面前的现实,“我”失去了美好的“童年”,难道还能让更多的人失去美好的“童年”吗?鲁迅先生做了否定的回答。因为那些美丽的回忆已经在炮火中失去了原有的本色,只能是短暂的,流失着,只有化作“包藏火焰的大雾”,以顽强而不可抑制的力量在“无边的狂野上”和“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才是“朔方雪”的个性。鲁迅先生犹如一粒被风吹离了家园的种子,命运注定他要在漂泊中战斗,于是,在那“晴天之下”,他“蓬勃地奋飞”,因为他是一个战士,一个勇敢的斗士。那“绵密和潮湿的雨死了”,死在“日光灿灿”中,化作“白色的精魂”。不得不说,北方的雪和鲁迅的性格犹如“天生一对”,面对“狂野的无边”、“天宇的凛冽”,以顽强的、毫不畏惧的、绝不屈服的斗志来对峙着。

黄蓓佳在《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中称“只能是这样,别无选择”。确实,当面对国仇家恨时,鲁迅先生别无选择,只有挺起胸膛,拿起枪杆,在敌人面前勇敢地说“来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个呼声不只是属于高尔基的,也不只属于鲁迅的,而是属于整个中国和世界人民的。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这种欢呼,……特别听得刺耳。……但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他变了,变得不再留恋过去,也不再希冀以医来救国,他需要让“雨”死去,化作“精魂”来“旋转”、“升腾”。鲁迅是孤独的,在孤独中,他想到了“死”,正是因为“死”,让他获得了重生。我们不难想象,一个斗士在经历了如此复杂的心路历程后的毅然决然,他“不屈地飞舞”,正是向着那“滋润美艳”而做出的“脱胎”的决定。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凝聚成了一个“柔软”而“坚硬”的结合体――鲁迅,也象征了千千万万为了曾经的美好而不屈战斗的斗士。

三、柔软与坚硬的结合体

鲁迅先生的性格是复杂的,但同时又是清晰的,爱国是其性格的主线。在《雪》中,我们可以从对比中略看出一二。

首先是“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对比。“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有着“处子般肌肤”的青春和美丽,而“朔方的雪”则“如粉”多了几许细腻、“如沙”多了几分干燥。写“南方的雪”的“滋润美艳”正是为表现“朔方的雪”的“旋转”、“飞舞”而做的铺垫。其次,是“南国的雪”和“暖国的雨”的对比,鲁迅先生说“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单调吗?与“南国的雪”和“朔方的雪”相比,这个“单调”就成了“朔方的雪”的优越了,这其中不也蕴含了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吗?

再说详略之比,作者说“南国的雪”,从“隐约”的到来到“消融”,从杂草到蜜蜂,外加和谐的一家人堆“雪罗汉”,无不投射着和谐之美;而这美却无法长久,于是,“朔方的雪”变得短暂、急促而节奏鲜明。不再有颜色的绚丽、不再有孩子的嬉戏,而是“如粉、如沙”、“屋上、地上、枯草上”、“蓬勃、旋转、升腾”,一字字铿锵有力、一句句斩钉截铁。是的,战斗本就是容不得缠绵的,为何还要像“极壮健的处子的肌肤”的柔软呢?取而代之的是“决不粘连”,哪怕是“火的温热”、“晴天之下”也依旧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去战斗、去倔强、去孤独、去死掉、去化为精魂。《雪》就是在对比中由低潮走向高潮,由平静走向热烈,由柔软走向坚强的,也正是这个“走向”,让鲁迅为我们“呐喊”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呼声。

透过《雪》,让我们看到了鲁迅性格的两面,《雪》更多寄托的是鲁迅灵魂的投射。每次读《雪》,带给我们的不是冷艳而是火热,这种火热正是鲁迅先生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是鲁迅先生战斗精神的体现。

鲁迅是“孤独的伟大的战士”,从“暖国的雨”到“南国的雪”到“朔方的雪”是他人生的体验和经历的投射,更是寄托了鲁迅先生灵魂深处对祖国的炙热的爱。我喜欢《雪》,更喜欢鲁迅先生,因为他是“国人的精魂”。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渭塘第二中学(215134)

作文二:《柔软的坚硬》1100字

如果你问一个人这样的问题:“是石头坚硬,还是水坚硬?”那人肯定会定睛看着你,莫名其妙或者若有所思地问:“你没事儿吧?”

这是个所有人用脚后跟都能猜出来的问题:那还用问么?当然是石头坚硬了,有成语“坚如磐石”嘛。可是,我却要问你:你只知道“坚如磐石”,但不知道“水滴石穿”么?如果柔软的水把坚硬的石头凿穿了,那么,到底是石头坚硬,还是水坚硬呢?这个问题,恐怕就不那么好回答了。因此,“柔软的坚硬”并不是一句诳语,而是内涵深刻、意韵悠远的生活哲理。     刚强自然为人所赏识,所崇敬,因为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刚直勇敢,总是激励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刚强是一个成功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特别是在竞争日趋激烈与复杂的形势下,因为只有凭借百折不回、坚强勇猛的精神,才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危机面前不退缩,危难关头显本色,勇往直前,积极向上,始终保持着一种昂扬的斗志。

但柔软也是一个成功人不能缺少的品质,因为大凡做出非凡业绩的人,都是刚柔相济的典范,而且在很多时候均是以柔克刚,演绎传奇的神话。要说柔软,恐怕世界上没有比水再柔、再软的物质了,但是,就是着看似既柔且软的水,却能把坚硬的石头,甚至钢铁穿透凿通。水更多的时候显示出来的只是柔软的一面,因为一句俗语可充分说明:温柔似水。但这温柔的水却滴穿了坚硬的石头,凿通了更加坚固的钢铁,有谁还能不佩服这柔软的坚硬呢?有谁还能不折服于这柔软的韧性呢?

听一个学者讲课,他说,有一对加拿大夫妇结婚几年后,觉得彼此不适应对方,于是想提出离婚。因为男方觉得女方太霸道,女方认为男方太不善解人意。但他们还是试图做最后一次尝试,挽救岌岌可危的婚姻。于是,他们提出,要到一个山区去度度假。他们在登山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只见在一个山坡上,有些树已经折断了、枯死了,而有一种雪松却依旧挺拔苍翠。都是长在一个山坡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于是他们耐心观察,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原来,这里经常下大雪,那些容易折断的树都是木质非常坚硬的树种,大雪压过来的时候,它们拼命地支撑着,身子逐渐地弯下去、弯下去。但是,到了最后,终于支撑不住,咔嚓一声折断了;而那种雪松呢?大雪越积越多的时候,它把身子慢慢地弯下去,弯到一定的程度,身子一抖,上面的雪便哗啦一声落了下去,于是,这雪松又挺直了身躯,迎风傲雪了。     这对夫妇紧紧拥抱,因为他们已经找到了妨碍他们婚姻的症结,原来,只要每人都容忍一点,柔软一点,一切就都过去了。

最后,那位学者风趣地说:“宁折不弯”你就“折”,再想“折”却没有机会了。真是诙谐幽默,又富含哲理的金石之言啊。

有一句话说得好:“能胜不胜,主动求败,不是弱,而是强;不是自卑,而是自信。”有的时候,柔软显示出来的威力,的确比简单的刚强要大得多呢。

作文三:《柔软和坚硬的结合体修改》2600字

柔软和坚硬的结合体——论《雪》的艺术特色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确,在那“滋润美艳”中,我们也不难看到那“如包藏火焰的大雾”的学在“无边的狂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在升腾、旋转,最终成为精魂。不得不说,这“滋润美艳”和“如粉”、“如沙”正好契合了鲁迅灵魂中的柔软和坚硬。

一、鲁迅灵魂的“柔软”

看那“滋润美艳”。“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青春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字眼,犹如春天一样,如“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是的,春天要来了,还在“隐约”中,但它已预示了生命了的旺盛,更不用说那份青春的美丽和活力。鲁迅将我们带到了江南,那有着他美好记忆和向往的江南,看那山茶、梅花、杂草、蜜蜂和蝴蝶,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江南世界;看那、血红、深黄的江南,如此丰富多彩;蜜蜂的忙碌、蝴蝶似乎曾飞过。还有那似像非像的雪罗汉,它似乎也在雪中笑了。我们不难想象,当鲁迅先生在北方(《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适时鲁迅在北平)的小屋内,点着一支烟卷,透过带格的玻璃窗,他穿越了时光和空间的限制,思维回到了童年,那南国的春天。闰土又带他去瓜地里守夜、迅哥儿的似乎又重新浮现在雪中支起簸箕捕捉小鸟了。于是,南国的雪成了“滋润美艳”了,那冰雪覆盖下的“三味书屋”、那趣味横生“的百草园”,还有晚上在被子里听着阿长妈妈讲的《山海经》。此时的鲁迅,不再是那“以笔为枪”的战士,而是一个充满了温情、童真、率性和稚气的孩子,他也多想就那么的回到南国的故乡,回到久违的童年,再去塑塑雪罗汉,再看那蜜蜂的嗡嗡、蝴蝶的翩然。但现实终归是现实,童年犹如梦一样只能珍藏起来,更多的是硝烟带着的悲剧来充斥了生活。鲁迅先生也只能借着那烟卷,在飞着雪的夜晚,围着小小的炉火,深深的吸一口,让烟雾化作一个童年的梦想,让它在空中凝结、逐渐飘散,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

的确,南国的雪有太多的“滋润美艳”,有太多的回忆和美好。它让我们在那个不屈的、倔强的、顽强的灵魂背后发现了他柔软的一面。这不是鲁迅先生一个人的美好回忆,更是当时所有国人的美好回忆,在面对列强的“狗和中国人不得入内”的牌子下,这个“滋润美艳”只能变得“不幸”,像那学罗汉一样,在晴天被一点点的消融,甚至是嘴角上的胭脂也浸到了泥土中。

鲁迅先生灵魂里的“柔软”浸润着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时每个中国人灵魂深处最渴求的希望。

二、鲁迅灵魂的“坚硬”

看那“如粉”、“如沙”的“朔方的雪”。诚然,南国的“滋润美艳”的雪让我们看到了鲁迅灵魂柔软的一面,但更多的是那不屈和倔强的战斗者的英姿。“但是”一个逆转,让我们从“美好”中回到了现实,残酷是摆在面前的现实,“我”失去了美好的“童年”,难道还能让更多的人失去美好的“童年”吗?鲁迅先生做了否定的回答。因为那些美丽的回忆已经在炮火中失去了原有的本色,只能是短暂的、流失着,只有化作“包藏火焰的大雾”,以顽强而不可抑制的力量来在“无边的狂野上”和“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才是“朔方雪”的个性。鲁迅先生犹如一粒被风吹里了家园的种子,命运注定他要在漂泊中战斗,于是,那“晴天之下”,他“蓬勃地奋飞”,因为他是一个战士,一个勇敢的斗士。那“绵密和潮湿的雨死了”,死在“日光灿灿”中,化作“白色的精魂”。不得不说,北方的雪和鲁迅的性格犹如“天生一对”,面对“狂野的无边”、“天宇的凛冽”,以

顽强的、毫不畏惧的、绝不屈服的斗志来对待着。

黄蓓佳在《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中称“只能是这样,别无选择”。确实,当面对国仇家恨时,鲁迅先生别无选择,只有挺起胸膛,拿起枪杆,在敌人面前勇敢地说“来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个呼声不是属于高尔基的,也不属于鲁迅的,而是属于整个中国和世界人民的。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这种欢呼,„„特别听得刺耳。„„但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他变了,变得不再留恋过去,也不再希冀以医来救国,他需要让“雨”死去,化作“精魂”来“旋转”、“升腾”。鲁迅是孤独的,在孤独中,他想到了“死”,正是因为“死”,让他获得了重生。我们不难想象,一个斗士在经历了如此复杂的心路历程后的决然和毅然,他“不屈地飞舞”,正是向着那“滋润美艳”而做出的“脱胎”的决定。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凝聚成了一个“柔软”而“坚硬”的结合体——鲁迅,也象征了千千万为了曾经的美好而不屈的战斗的斗士。

三、柔软与坚硬的结合体

鲁迅先生性格是复杂的,但同时又是清晰的,爱国是其性格的主线。在《雪》中,我们可以同对比中略看出一二。

首先是“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对比。“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有着“处子般肌肤”的青春和美丽,而“朔方的雪”则“如粉”多了几许细腻、“如沙”多了几分干燥。写“南方的雪”的“滋润美艳”正是为“朔方的雪”的“旋转”、“飞舞”而做的铺垫。其次,“南国的雪”和“暖国的雨”的对比,鲁迅先生说“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单调吗?与“南国的雪”和“朔方的雪”相比,这个“单调”就成了“朔方的雪”的优越了,这其中不也蕴含了鲁迅先生的那战斗精神吗?再说详略之比,作者说“南国的雪”,从“隐约”的到来到“消融”,从杂草到蜜蜂,外加和谐的一家人的堆“雪罗汉”,无不投射着和谐之美;而这美却无法长久,于是,“朔方的雪”变得短暂、急促而节奏鲜明。不再有颜色的绚丽、不再有孩子的嬉戏,而是“如粉、如沙”、“屋上、地上、枯草上”、“蓬勃、旋转、升腾”,一字字铿锵有力、一句句斩钉截铁。是的,战斗本就是容不得缠绵的,为何还要以“极壮健的处子的肌肤”的柔软呢?取而代之的是“决不粘连”,哪怕是“火的温热”、“晴天之下”也依旧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去战斗、去倔强、去孤独、去死掉、去化为精魂。《雪》就是在对比中由低潮走向高潮,由平静走向热烈,由柔软走向坚强的,也正是这个“走向”,让鲁迅为我们“呐喊”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呼声。

透过《雪》,让我们看到了鲁迅性格的两面,《雪》更的寄托的是鲁迅灵魂的投射。每次读《雪》,带给我们的不是冷艳而是火热,这种火热正是鲁迅先生内心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向往的辐射,也是鲁迅先生战斗精神的感染。

鲁迅是“孤独的伟大的战士”,从“暖国的雨”到“南国的雪”到“朔方的雪”是他人生的体验和经历的投射,更是寄托了鲁迅先生灵魂深处对祖国的炙热的爱。我喜欢《雪》,更喜欢鲁迅先生,因为他是“国人的精魂”。小清新文章来源——海内论坛:.hnlt.org

作文四:《坚硬的或柔软的》3100字

我总觉得,洞悉小说家的心理是艰难的。   十多年小说的阅读经验,一直使我远离喧嚣和寂寞杂陈的当代文坛。我一直在回避我们的时代和文学。作为一个以研究文学为业且以其谋生的人,我过于固执、偏激和无情,也因此失去了体验好多优秀小说家艺术世界的机缘。因此也差点和娜��擦肩而过。   《尤卡的嚎叫》和我读过的娜��的其他小说的感觉一样,用梅特林克的话来说,就是作者“试用战颤的手指去弹深渊之门”。第一次阅读娜��的小说是在火车上,第一篇作品是《钥匙》。小说开头的贵妃椅、媾和梦和性爱并没有燃起我的阅读兴奋。我不排斥性,但厌恶那些以性为噱头,为性写性并写得毫无新意和意义的小说。不过我很快发现我误解了作者,性只是小说人物介入现实的一个切口,一个生存的附着而已。古老的阿拉伯谚语说:“天堂在马背上,在女人的胸脯上。”高行健将其改为“天堂在女人的洞穴里”。娜��小说中的女性,失去了自己的天堂和幸福,她们是被逐出天堂的夏娃,却依然义无反顾地为自己的亚当烤着牛排。   在《钥匙》之后,我止不住接连读了下去,七八个中短篇给我带来的阅读冲击和震撼,将我从颠簸嘈杂的列车中拉出来,直面迷幻繁华现实之下的平凡人的真实的情感世界和生存状态。具体地说,是那些在现实世界里卑微而又执著地生存着的女性。   娜��笔下的女性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幻想,尽管迎接她们的最终可能是无处藏身的坚硬的现实世界。身为女性,娜��以自己的优势,细腻丰富地感受感觉着女性的生活。她的小说世界里,天堂非但没有窗户,连一丝透气的缝隙也没有。她小说的女主人公,都有一颗柔软的心和葵花般灿烂金黄的希冀和梦想,一种俗世的安稳的幸福。但生活是坚硬的,她们的爱人是坚硬的,比这些更坚硬的是现实的存在。娜��如同一个心理分析师,将她们的内心世界纤毫毕现。没有跌宕扣人的情节,没有夸张漫画,没有诗情画意,一切笼罩沉浸在淡淡的忧郁惆怅之中。   《花城》在评价娜��作品时说“其作品不同于当下主流小说的温暖和谐,语言冷静好看,慢慢剥开的却是现代人的精神匮乏”,我想说的是娜��在《尤卡的嚎叫》中,静静地掀开了坚硬的现实世界外壳,呈现的是真实和软弱的当下灵魂。   娜��没有给现实涂脂抹粉,现实也无须伪饰。她无条件地老老实实地真实,按照生活原有的样子来描绘生活。一百多年前,小说巨匠契诃夫也如是说。即使《天堂》中偶尔用了现代小说的笔法,也如同现实一样自然流利。现实在娜��笔下,远比荒诞小说荒诞,荒诞已经成为我们难以驱赶的现实。   《尤卡的嚎叫》是关于一个美容师和小混混的爱情,但不是“美女爱流氓”的俗套滥调,而是一个柔软和坚硬的故事,心灵和存在的冲突。   尤卡是一个美容师。她原是一个学校和专业都不错的大学生,开学仅仅两月,拖欠学费的她就遭遇了父亲车祸的灾难。她挑起了父亲的重担,成了家里唯一挣钱的人,供养弟弟和妹妹读书。小说的重心却不在她的苦难,而是她的幸福,她和一个小混混的爱情、幸福与幻灭。对于这个她心属的男人之外的任何人,她都漠然淡然。客人们惋惜她中途辍学,她装作没听见。她认真做事,从不偷懒,一丝不苟地完成工作中的每一个程序。因为她有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在琐碎纷乱的日常生活中,她有一面爱情的旗帜。她将自己的一切幸福都缝在那面旗上。对于她而言,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给她的小混混男友打电话,每晚半个小时,收入好时就延长半小时,算是庆祝。“尤卡不允许他主动打电话过来,她心疼他的钱比心疼自己的钱还厉害。你不要乱用钱啊,你的钱就是我们的钱,你的钱就是我们的房子和家具,你不许乱用。”忘记了谁说过,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纯洁的尤卡却将自己的全部抵押上去,她不明白,她是在赌博,她单纯得如同刚下轨的没有剪裁的白纸。在尤卡的世界里,幸福就是煲电话、撒撒娇,与俗世的物质无关,无比柔软、温暖。   尤卡知道他是个混混。她“每天都胆战心惊,他们常常搬家,因为总有人找上门来,来要债的、来找碴的、约他打架的,或者就是房东不肯租房子给他们了”,甚至他还进了监狱。可是在女人的眼里,男人的力遭摧折是特别令人感动的。尤卡的爱情和他的堕落反比增长。这个纯洁的女孩想用自己雪花一般纯洁的感情软化一个浪子石头般的心灵。让人感到悲哀的是,她始终没能软化他,不管是他进去前还是出来以后。   进去是一个关键!进去是坚硬现实的开始。娜��没有写尤卡的男友在里面如何变得更加坚硬,却写出来以后的男友。“他回来的时候,尤卡吓坏了,他像换了个人一样,头发是光的,胡子是长的,眼神是散的,最重要的,尤卡不能碰他,一碰他他就像被电触了一样地惊吓。尤卡看不到他身上的伤,但是,他说疼。尤卡就让他不要出去,躺在床上养养,买许多平时舍不得买的菜和营养品给他吃。他不但不反对,反而连买包烟都不肯出门。他白天在家睡觉,晚上要么睡不着,要不睡下去就做噩梦,每晚上都惊醒两三回。”从这里开始,人的坚硬被打碎,原来不堪一击。柔软显现了,这个曾经以为自己是铁做钢打的男人出来以后,甚至失去了男人的本能。   尤卡本来不那么在乎,她以为只要去医院看了就会好起来的。   “她对他能不能变成好人没有把握,但他是个男人,她是有信心的。”   所以,小说的开头,在列车上坐了一夜的尤卡,踏上了凌晨的首班地铁,去看她的男友。她接到了男友的电话,同意去医院看看了。而这之前,男友对尤卡去医院看看的建议从来都是以沉默回应。然后,尤卡发现了男友细微的变化,比如居然破天荒地叠好了被子。“尤卡抿着嘴笑了,他正在渐渐地向一个好男人改变,这样的日子,跟自己喜欢的人,还有什么更幸福的呢?”   天真的尤卡,柔软的尤卡,世俗的且爱做梦的尤卡。   终于,垃圾桶里显现的两个盛了半截精液的避孕套和三四根沾满灰尘的卷曲长发击碎了尤卡一厢情愿的美梦。   她拿起亮晃晃的水果刀,划破了他的臂膀,也刺穿了自己的心。然后,“雪白的细盐如同雪花一样从尤卡的手心落到了伤口上”,也落到了自己的心上。   多么残酷的对比:坚硬甚至尖利的水果刀划过的是男友的手臂,更是尤卡柔软的心。   原来,男友的不行已经被“一辆绝尘而去的黑色宝马、一个米色背影的女人”治愈,时代的精神阳痿却赤裸裸地袒露在众人眼前。莫斯科不相信自己的眼泪,我们也不再有纯洁的爱情,爱情这个字眼像许多别的东西一样由于通货膨胀而贬值甚至一文不值了。这不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美容师之痛,而是一个巨大的时代肿瘤。娜��将这个肿瘤戳破了,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其中的腥臭,还有娜��对人性遭受物质役使的深刻了解而产生的平静持久的忧伤。尤卡使我想起了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莉娜。这个天真单纯的乡村姑娘,因被卢卡斯・伯奇诱骗而怀孕,她却总是乐观自信,带着“一种内心澄明的安详与平静,一种不带理智的超脱”,相信“上帝准会让好事儿圆满实现的”。(第一章)尤卡的身上,也闪耀着莉娜的自然淳朴、坚忍不拔、乐观自在,不但给我们女性的温润善良,也给我们以人性的闪亮光辉。尽管这种光辉被晦暗的现实罩住了,但毕竟给了我们希冀与暖意。《尤卡的嚎叫》只不过是个八千余字的短篇,当然无法容纳《八月之光》那样一部长篇的巨大含量,但却如寒冷的冬夜遇到的温暖烛光,给我们内心以巨大抚慰。   娜��一直如同米兰・昆德拉所说的那样,用小说认真地勘探着现实。她的小说没有大悲大欢,她在小说人物类似杯水的生活范围内展现灵魂的纯洁、粗硬和荒寒,关注他们本“有可奈何”而又无可奈何的艰难存在。   当一个作家写一种风格的小说已经初具规模,并不断完美精致的时候,应该是破蛹为蝶的时候。短篇这种对心智要求极高的文体,在娜��手中,正在游刃有余。不管是艺术的柔软还是现实的坚硬,我想娜��或已找到出口了。      王鹏程: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

作文五:《坚硬的和柔软的》6200字

铁匠铺

上下舞动的铁锤,抡锤子的手臂,臂膀上凸起的肌肉,铁夹子,烧得通红的铁件以及沉稳的铁砧,总觉得这一切适宜用版画来表现。

那么,铁锤与铁砧的撞击,火辣的铁具刺入水中的声响,不停拉动的风箱,这一切又用什么来传达?即便声响可以传达,那么炉子上的火焰呢?兰色与橙色的火焰,尽情舞蹈的火焰。被火焰照亮的简陋的铺顶,几张大汗淋漓的黑脸,在他们的呼吸前窜来窜去的火星,金色的火星,这些又怎么表达呢?

其实表达与铁匠铺及铁匠无关。

表达是我们的事。

现在看来,我们的表达也不重要了,铁匠姓甚名谁,几十年打了多少件铁具,都不重要了。赵钱孙李和周吴郑王没什么区别,几十和几百件也没什么区别,重要的是他手中铿锵的铁锤声,曾经贯彻乡村的春夏秋冬,贯彻父辈们的每一个早晨和黄昏。

铁匠铺的一切都和逝去的时间同在了。

承载了铁匠铺的那些日子那段岁月也铁一样坚硬了,难以风化。

即使风化了,我也不会忘记那些铁家伙们兴冲冲地走出铁匠铺的样子。

这个是镰刀,这个是锄头,这个是铁锹,这个是铁犁,这个是铁铧……一个个坚硬地走出来了,去奔赴田野的约会。别小瞧了这些铁家伙,它们与柔软的田野情意绵绵。它们与田野里的庄稼关系暧昧。乡间里有怎样的男盗女娼,风流韵事,它们就会和土地有怎样的缠绵。它们知道怎样去呵护疼爱庄稼。该柔情的时候它们柔情,该粗暴的时候它们粗暴,这一点颇像乡间的男人。柔情时,它们会小心地斩断庄稼身边的一切杂念,而粗暴的时候,它们又会像一个男人将他的女人放倒在天与地之间的大床上。比如秋天,这些铁家伙就是一个严重的暴力。

走出的还有铁掌。

铁掌走到了斜阳下的马桩前。钉掌是铁匠的又一个营生。这时候,铁匠显得很神气,他让人把马或骡子拦腰吊在桩子上,把它们的四蹄捆住,他自己则把要钉的蹄子朝上提起,起掉磨损的旧铁掌,噌噌地削平蹄面。这个过程,马或骡子会痛苦,脖子会扭动,蹄子会扑腾。铁匠瞪着眼让帮忙的抓牢,一使劲儿,新铁掌便钉在了蹄子上。

骡子或马穿上鞋子,又该去拉车或耕地了。

骡子和马总有做不完的活儿。

于是,铁匠便总有打不完的铁,打不完的农具,打不完的营生。于是,我们看到的他,便总是抡着铁锤,在单调的撞击中日复一复,年复一年。

那时候,我喜欢到烟火燎绕的铁匠铺玩,看铁匠和他的徒弟叮叮当当,看飞起的火星怎样落在他们的臂膀上,看他们脸上的汗如何铁砂似地滴落。打完铁,铁匠甩着臂膀出来了,他的几个徒弟也甩着臂膀出来了,他们就好像是一个模子打出来的。

我渴望摸摸他们手臂上的圪瘩肉是不是铁做的。

这一直是我最柔软的心事,从1973或1974年,曼延到现在。

乡村画家

奔走在乡间的红白喜事中,步履匆匆,腰间和腿间缠绕着浓烈的油漆味。从这一家出来,又赶到那一家,开门的人总是笑脸相迎。

觉得他们就是乡间的徐悲鸿或者凡高。

人们不知道徐悲鸿是谁,更不知凡高是谁,但没有谁不知道他们,人们叫他们油漆匠。

他们带来的工具很多,铲子,泥粉,油漆,砂布,当然还有排笔。这也许是最劣质的画笔。工具大多与画画关系不大,他们这行却离不开,做活儿需要,东家也需要。这是贫困的乡村,现实的乡村,通俗的乡村,民俗的乡村,最底层的乡村,他们不会不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像锄田或抓粪一样干活,或者,他们上午还在锄田、割秋或拾粪,下午就被带着烟酒的东家请来了。这当然让他们高兴,高兴的不光是可以拿到一点钱,还可以画画了。这是他们心底的秘密,不便张扬。

于是他们开始干活。

这一家有个要结婚的儿子,家具已经打好了,一对镶着镜子的立柜,像模像样的立在那里。他站在柜前看看,又绕到后面看看,打开柜门看看,又敲着木板看看,终于说话了,他说这家具好,这家具打的真好。他看到东家脸上的笑意渐渐浓了,好像看到了以后的日子,以后越来越有滋味的日子。他蹲下来调料,把泥子粉和好,然后一铲一铲地抹到柜面上,填平日子的坑洼或被岁月腐蚀了的木洞。接着他开始打磨,砂纸与柜面的摩擦声尖锐刺耳,他觉得牙根一阵发酸,他知道东家的牙根也会酸上几天或者更久。这真是一件枯燥的营生,像他们的生活一样枯燥。这尖锐刺耳的声音不会轻易跑掉,它们会持久地留在木器里,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突然钻出来,让木器的主人大吃一惊。

上漆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一遍,两遍或者三遍,这就要看主人的光景主人的趣味了。一般都漆得大红大紫或苹果一样鲜绿,这是乡间的流行色,几十年不会改变。而这一切对于他们,却有些心不在焉或轻描淡写了。那么,他们在等待什么呢?

如果你看到过他们在干好的面漆之上作画,你就知道他们等待什么了。一枝红梅,两只喜雀,三枝芦苇,就这样笨拙或者活脱脱地出现在他们笔下,出现在面漆之上。好像是,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作画的空间,一只粗大的手在玻璃门上随意点染几笔,一幅小桥流水就出现了。也许是听到了潺潺的水声,看到了花开的姿势,他们脸上渐渐留下了春风走过的痕迹。这时候,他们会得意地看着油漆过的家具,接过东家奉上的烟卷、茶水和一大堆赞美。

要漆的还有墙围,炕围,地围。

还有油布。

兴样板戏时,墙围上画的是革命的李玉和或李铁梅,再往后,画的就是晋剧的折子戏或别的什么了。油布则是大红的底色,孔雀就在这大红上开屏,蓝绿相间的翅膀,翅膀上或大或小或红或黄的眼睛。

也画宣传画,街头的主席台,跃进门,过街的标语等等,都会留下他们的丹青。

当然也画棺材。

他们在装着死人的棺材头上,左描一笔,右描一笔,于是棺材头就威严得让人害怕。让人看了想落泪。让人看了想起了另外一个世界。

1973年那只油漆匠的手,油漆深深地渗入了他的关节,他的皮肤,皮肤的皱皱折折,好像永远也洗不掉了。

漆也深深地渗进了我的记忆和乡村的皮肤。

打造村庄的老木匠

坐在我空旷的童年里拉锯,一棵树从他怀里倒下了,又一棵树从他怀里倒下了。一只坚硬的手指挥着老木匠的手,那是队长的手,队长说这棵老头杨没球用啦,老木匠就将这棵没球用的树伐倒。

很多时候,我看到老木匠手指崩紧墨线,打在光滑的剥了皮的圆木上,然后顺着墨痕将老头杨锯成一块块木板,削刨,凿眼,开榫,做成盖房的椽檀,马车的辕子,家具的档板。就那样慢条斯理地做着,不急不躁地做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地做着。他的凿子,他的斧子,他的锯子,他的锛子,他的铇子,他的角尺,他的墨斗……堆满了我空旷的童年。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到老木匠的腿,就像看不到老头杨的根。老木匠的腿埋在了卷曲的木花里,木花是从刨子眼里冒出的,散着清新的香味。老木匠的头上身上也沾着卷曲的木花,无论他走到哪里,一片木花就会冷不丁地掉下,又一片掉下,很张扬,很不安分,彻底暴露他的行踪。

所以说啊,在我们那个村庄,老木匠无法逃遁。

循着那一片一片的木花,人们总是会在某一个地点找到他。人们离不开他。男人们离不开他,谁不削个锄柄锹柄斧柄啊。女人们也离不开他,家里哪离得开板凳锅盖啊。孩子们离不开他,做个弹弓手枪方盒的。老人们就更是离不开他了,他们最终的归宿最终的房子都需要他打造。村子里的畜牲也不离开他,驴啊马啊骡子啊羊啊都想着他,啃破了的槽子想着他,断了的马桩想着它,乡间路上的马车驴车也想着它。

老木匠为此自豪,有时候他觉得村庄的一切都需要他打造。他因此有做不完的营生,他活着好像就是为了打造这个村庄的。

徒弟们于是也有了做不完的营生。

很多时候,我发现徒弟和师傅打量木头的视线一个样,豁木头的姿势一个样,就连走路的姿势都一个样。所以,有时候他们从木匠棚里走出来,我以为是一片树林的几棵树走出来了,一篇课文里的几个句子走出来了。

后来,徒弟们翅膀硬了,翅膀硬了便会从师傅腋下飞走。飞走了一个,还会再飞来一个,有时我看到老木匠会坐在圆木上发呆,半天不说一句话,半天不做一件营生。但我从没看到过他流泪,我知道老木匠从来都不愁身边缺个徒弟。走了的,自然是另起炉灶了,这时候他们差不多也成了老木匠,一张口就会说出师傅说过的话,一走路也会冷不丁地从身上掉下一片木花。

徒弟们日渐淡出了老师傅的视野。

老木匠依然日复一日地忙活着,打些老式的家具或牲畜需要的东西。只是他不明白,怎么营生越来越少。他忽然觉得自己老了,老得像一棵老头杨了,老得像自己做的用过了几十年的木桶,一抽箍就会散架。

老木匠知道,总有一天,他会被时间伐倒,那是最锋利的斧子,最锋利的锯齿,最锋利的刨子。

老木匠于是开始给自己造房子,像给村里的老人们造房子一样,他要很讲究地给自己造一座像模像样的房子。那是他在另一个世界的归宿,自古以来人们叫它棺材。做好以后,老木匠忽然老泪纵横,他知道,总有一天自己会离开这土窑洞,躺到那个木房子的。只是他不知道这工具,这手艺,该带到哪里?

而我,在十几年后才听到了他的哭声,看到了那颗苍老的泪珠。

七十年代的缝纫机

一台闲置在时光里的老式缝纫机。

一台停留在七十年代的老式缝纫机。一双脚不停地踩啊踩,它却再不会移动半步,这台缝纫机就这样停留在过去了。七十年代的缝纫机和我的童年一起留在了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的缝纫机,七十年代了不起的缝纫机,七十年代让人刮目相看的缝纫机,七十年代让人心酸让人掉泪的缝纫机。

七十年代的缝纫机行走在农业时代里,这就注定了它的小农意识,它的目光短浅,它的小家子气。七十年代的缝纫机很少看到新布料,缝旧补穷是它的日常业务。不能不说,七十年代的缝纫机缝补着一大堆单调而乏味的农业日子。一双脚不停地踩啊踩,该缝补的衣服却越来越多,本来该缝一针的,结果是,非要铺张成十几针。比如,屁股,非要纫成个图案,一圈一圈一圈一圈一圈,蜘蛛网似的,树木的年轮似的,近视镜的镜片似的,草帽的帽顶似的。七十年代的好多屁股都是这样的,一圈一圈一圈一圈一圈。再比如,胳膊肘,本来补一小块补丁就行了,结果非要方方正正补上个大补丁,也要密密匝匝的纫上一圈一圈一圈一圈一圈。

七十年代的缝纫机,踩着踏板的是女性的脚,握刀和握剪的是女性的手。于是新做的衣服上,新打的补丁上,留下了女性的味道,呼吸,体温。柔软的手,坚硬的衣料,这也许是最好的搭配。这也许是最鲜明的对照。这也许是最生动的细节。七十年代的民间生活就是由这样一些细节构成的。

缝过了,补过了,衣服好像紧凑了一些,日子也好像紧凑了一些。好像是,穷日子的破处总是多,窟窿也多,缝过了,补过了,没多久,又破了,窟窿又多了。于是一双手不停地忙碌,不停地操劳,将要补的地方移到针头下,将要纫的地方移到针头下,一双脚呢,不停地踏啊踏。日子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向前,即使还要破,还要磨出窟窿,但总得向前啊。

女性的手偷懒的时候,缝纫机也偷懒,日子于是也偷懒了,慵懒地依着黄色的土墙或者木栅栏,说些家长俚短,说些孩大娃小,当然话题最后总会落在缝缝补补上,好像只有落在这上面,才像个女人,才像个精打细算的女人,才像个会过日子的女人。谁的针脚密密实实了,谁的马马虎虎了,这时候,即便宽厚的女人也显得很挑剔,不肯将一句不扎实的话说出来。而这样的闲散时光不会太多,忙活惯了,操劳惯了,总觉得这有些奢侈,到了很老很老的时候才享受得起,消费得起。于是简短的点评之后,便又去忙各自的了。

于是日子在一踏一踏中继续,破了补,补了破,那单调的节奏穿过了整个七十年代。

等我再回过头来打量时,七十年代已留在背后了,只看到一个打补丁的温情的背影。

还有那台老式的缝纫机,再也走不动的缝纫机,独坐在孤寂的时光里。

还有,七十年代的屁股,屁股上的一圈一圈一圈一圈一圈。

光头

一颗光头,一颗光头,还有一颗光头。老年的光头。少年的光头。中年的光头。青年的光头。在乡村,在那年月的乡村,光头像西瓜地的西瓜,触目可见,挤满了我空旷的童年。

有这么多光头,剃刀功不可没。

光头让乡村的夏天凉爽,让晦涩的冬天充满了亮度。

一把剃刀,在一块荡布上擦一擦,锋芒毕露。剃刀行走在发丛中,斩草除根,剃刀总是很恶毒。剃刀像阶级斗争一样严酷,不把你铲除,誓不罢休。剃刀像敌我矛盾。剃刀能剃出最好的阴阳头。剃刀能剃出最好的有罪于人民群众的光头。剃刀出没的时代,想象总是寒冷。

然而,那只是一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在我的乡村,光头还是像太阳一样无比温情,无比明亮。

同样在我的乡村,手推剪与剃刀并行不悖,它们同时行走在民间。不像阶级斗争一样你死我活。不像语录歌一样,非得东风压倒西风。手推剪清脆地行进在头顶上的杂草丛中,像镰刀行走在谷个子当中。谷个子归仓,切掉的头发和上泥,泥灶。在我朴素的乡村,勤俭的乡村,光头和光头的妻子们总是牢记一个道理,居家过日子,没有没有用的东西。比如那从头上铲除的头发。

我记得有一天,一个成语从课本的第三十五或三十六页飘出来,逃出了教室,而我不得不去追赶它。我在队部的理发室逮到了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叫心向往之。这时候我才发现这个成语暴露了我的心事。我在那个北京女知青的身边坐下,洗了头,然后就听到了手推剪在头顶上行走的声音。我挨得她很近,我嗅得她身上有一股好闻的味道,后来的很多个日子,我以为那就是北京的味道。

我没想到北京离我这么近。我没想到北京这么好看。我没想到北京这么好闻。

我没想到对面的镜子里又多了一个光头。

这个从1975年的小学教室逃出的孩子,安安静静地坐在那个北京女知青的身边,摸了摸自己的光头,忽然忍不住笑了。

我离开了她和她的理发室,书包里又多了一个成语,它叫恋恋不舍。我回到家,母亲问我头发哪去了,过年时泥灶还等着用呢。我于是又回到了队部的理发室,只为了找回自己的头发,只为了包回去供母亲和泥,抹在过年的灶上。当然,我更知道我回到那里,只为了多看一眼好看的北京。

很多年后,回望当年的笑容,我的心无比温暖。

我翻出了一本画册,找到了一些老照片上的剃头挑子。一头是带抽屉的方凳,一头是坐着铜盆的火炉。这些挑子曾经游走在我的村庄里,游走在村庄的历史里,而我无缘一会。我真想走进照片里,在那黑白天地里的方凳上坐下,用铜盆里的水洗一洗。那也许是清时的水,泼水的也许是明时的手,但我知道我是无法走进去了。

一切都远去了,成为一种泛黄的背景,而这是一个冰凉的电器时代。

走进美发屋,你的头顶便成了一个建筑工地。眼前是晃动的红头发,黄头发,绿头发,棕色的头发,这个不再朴素的时代那么冰泠,却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

我更想坐在1975年的队部理发室,闻一闻北京的味道。

洁净的脚

赤着膀子的汉子踩着粉饼,健壮的腿,油香竟然来自他们的脚下。就在那时候,我知道,这些汉子的脚是世界上最洁净的脚。

而一边,是不停转动的石碾子,一头被蒙住了眼睛的驴子,不停地拉,转。驴子和汉子身上的汗都在滴。

碾盘上是从田野走来的油菜籽,这些油菜籽是金黄金黄的油菜开花后的果实,很多个日子,它像油画一样铺展在我的面前,铺展在乡村的视野里。这些从油画里摘来的果实,在碾子的重压下,欢唱,欢唱。

这是古老的碾歌,朴素的碾歌,原汁原味的碾歌。

在碾盘上碾三遍,在大锅里炒三遍,蒸三遍,而踩却是无数次的。在蒸过的粉饼上踩,那无疑是蹈火。油就是这样提炼出来的。我于是知道这是世界上最有耐心最不厌其烦的脚。

这样踩过了火的脚,还有什么不敢走的路?

很多年后,我还知道,这样的脚比手干净。这样的脚是几首诗换不来的。这样的脚也不需要赞美。

这样的脚走在那个年月里,从榨油房到他的窑洞,距离很短很短,可一走就是几十年,几十年间步履蹒跚。我于是知道这是世界上最艰难的脚。

我还知道,这样的脚回到家后,一开始,他们的老婆会抱着哭上半天,会帮着挑去上面的燎泡,会帮着用热水洗,冷水敷。泪水会掉进盆子里,那是辣的,苦的。后来她们不哭了,这双脚也结了老茧,他们把那层老茧叫忍耐。

我于是知道,这是世界上最忍耐的脚。

洁静的脚,艰难的脚,忍耐的脚,就那样走在简陋的榨油房里,踩疼了一个时代的心弦,让我们无法忘怀。

作文六:《柔软的与坚硬的》2800字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熟悉和喜爱的生活题材,都有能够触动自己的感情经历。对于和军校而言,度过童年并与父母亲人血肉相连的农村,工作后为之贡献青春热血的油田,就是他写作的矿床。作为农家子弟,他对底层农民怀着深切的爱,他们质朴的道德情感总能引起他的共鸣。《卖羊》和《撞得南墙咚咚响》是和军校乡土叙事的新作,一如既往地传达他深挚的乡土情感。   几年前,和军校有一篇非常感人的小说《披着羊皮的人》,描写一个农民父亲为赔偿被儿子不慎撞死的羊,在大雨中蹲在路边等候失主的情景。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望着眼前的死羊,何志强的心隐隐作疼。何志强放过羊,明白农民与羊的感情,也明白一只羊在一个农民家里举足轻重的地位。”小说插叙一段小何志强与小羊羔油包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可以说是《卖羊》故事的雏形和缘起。这段情感经历显然源自作家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也因此使小说毫无煽情渲染而充盈真情实感,有一种朴实无华却令人怦然心动的感染力,让人想起朱自清《背影》、《给亡妇》、《儿女》等亲情散文。和朱自清一样,和军校同样融抒情于叙事之中,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朴实生动的感情细节,将所描写的人与事“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追求一种“真挚美”,不动声色、自然而然地牵动读者的感情。   《卖羊》从早晨开始。一字形排在炕上的四口人,几十年一成不变的玉米糁子,脸上挂着心事的老黑,都在暗示这个家庭的贫困。但院子里的老槐树,享受梳头的美丽少女黑妮,蹦蹦跳跳鱼儿一样活泛的黑蛋,却自然流淌着普通农家乡间生活的快乐。由此确定了小说忧伤而温暖的调子,贫困中的乐观,一家人相濡以沫的幸福,非功利的爱与残酷生存现实的矛盾,使《卖羊》对底层生活情状的呈现,在激起辛酸、悲悯的同时,也令人肃然起敬:这贫困中的一家人以他们之间相互扶持的亲情传递温暖,尤其是幼小的黑蛋,已经懂得以牺牲、奉献来成全孝悌,那纯真无邪的爱和体贴家人的懂事足以赢得我们的尊重。相比我们身边无数娇生惯养、自私霸道的“小皇帝”,黑蛋这样的孩子令人感慨贫家出孝子的古训,一如既往地体现了和军校小说浓厚的道德情怀。   一切似乎顺理成章,《卖羊》这个简单的故事,似乎理应配以平铺直叙、顺时而下的单纯结构。但是,简单之中见功夫,重要的是,这一简单的、缺乏一波三折戏剧性的故事,必须充实足够吸引人、感动人的生活细节。这方面,和军校扎实的写实功底使他的叙事达到“情”与“事”交融的境界。小说描写了三个场景:早晨――老黑决定卖羊;白天――黑蛋放羊;次日晨――老黑与黑蛋卖羊。第一个场景描写老黑的踌躇和姐姐眼睛里的愧疚,使卖羊的决定显得格外沉重。家人都能体会黑蛋与羊羔雪豹之间伙伴一样的亲密感情,这个决定让他们痛苦。而黑蛋一听这个决定,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转,提了一个要求:“大,让我把雪豹再放一天。”第二个场景重点展现黑蛋与雪豹之间超功利的爱。黑蛋以依依惜别的伙伴之情照料雪豹,恨不得把所有的爱一股脑给予雪豹。他把它架在自己脖子上上山,为它拔草,喂它吃馍,给它洗澡梳毛,跟它说心里话,领着它最后看一遍泔河村的高高低低。一个人,一只羊,相依着在山里走着,这是一幅感人的图画。两个稚嫩的自然生命超越物种与功利的爱,照亮每个人曾经有过、长大后被逐渐遮蔽的童心,而这种纯真却必须面对生存的不幸。次日是黑蛋与雪豹分别的日子,黑蛋以自己的标准为雪豹挑主家,选择了一个信得过的、跟他一样爱羊的小妹妹。作者叙事集中描写黑蛋的“不舍”(对雪豹)与“懂事”(体贴家人),对羊羔的爱与对家人的爱纠结不清,形成黑蛋无法解决的情感冲突,表现为偶尔的任性顶撞,更加凸显其心灵的纯真。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把生活细节提炼成感人的“抒情细节”,通过一系列独特的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体现了出色的叙事抒情技巧。   如果说《卖羊》以柔软的情感触动心灵,那么,《撞得南墙咚咚响》则是以坚硬的反抗发出正义的声音,猛烈抨击农村政治腐败和权力文化。和军校一向关注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恶果。揭露农村基层管理者的专制独裁、恶霸统治,及其农民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无从落实的可悲现实,这是和军校一系列小说的共同主题。在他的小说中,揭露乡村政治腐败、呼唤民主制度的小说数量不少,如《入党》、《南望》、《半个城》、《是谁吃了豹子胆》、《一不小心》、《你想干啥》等。对村长、村支书的权威统治,和军校通过官与民两个对立面来揭示,自我暴露与侧面烘托配合,展现灰色的乡村政治图景。小说往往设置反抗者与当权者之间尖锐激烈、你死我活的对抗性矛盾,一般村民则是敢怒不敢言、战战兢兢的顺从派、观望派。这些灰色的乡村政治图景实际上也是中国政治体制弊病的缩影,由弊政暴露出权力文化及其国民性的根本问题,是和军校此类小说的基本思路。《撞得南墙咚咚响》延续这种叙事方式,但在情节设置、细节描写与人物性格方面别具一格,并把反抗的正义性建立在朴素的道德准则之上。   赵六碗与村长谢长安之间的斗争一开始并不是自觉的,赵六碗并不是天生的反抗者,相反,起初他还把村长当作自己的恩人和导师而感激涕零、言听计从。如果不是一场意外车祸使他背负起一个承诺,他压根儿不会与村长发生矛盾。这样,一个承诺就把赵六碗放在了与村长对立的位置上。赵六碗要照顾沈文绪的寡妇,村长偏要“吃这野味儿”,于是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并以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夹以黑色幽默)形式上演了。村长丑态毕露,赵六碗左右支拙,尽管村长没有发出那句“我知道你的皮害痒痒了”的整人命令,赵六碗还是被设计陷害痛打一通,戴上了“贼”、“嫖客”的帽子,落得众叛亲离。被逼到死角的赵六碗终于认清了村长的真面目,决定撕破脸皮与村长斗――到乡上告状,结果发现官官相护,村长果然神通广大,这让赵六碗陷于绝望。赵六碗是一个实诚得有点儿半脑子的光棍汉(村长送他绰号“脑养鱼”),他起而反抗的正义感基于“良心”、“讲理”,他自己也是因为一诺千金的道德原则才与村长发生矛盾。鲜明的道德感、正义感一向是和军校小说的特点,在《八亩地》、《一个陕西人和一个甘肃人的故事》、《披着羊皮的人》等作品中,他赞美诚实善良、守信持义、知恩图报、热爱土地等传统道德,意在为现代精神输入健康的血液。而现代法律的基本思想与民间道德如诚信、正直、公平等是相通的。在人类许多宗教与伦理传统之中都可以找到共通的道德原理,并从中引申出支配我们行为的具体标准,比如基督教的“十戒”,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而法律与宗教、道德一样,属于社会规范的一种,是维持集体生活的制度约束,在起源、原理和规范内容等方面与后者相通,差异在于其规范的权威和约束力。赵六碗朴素的正义感与村长无视法纪的嚣张跋扈相互对照,呈现出当下法纪松弛、政治腐败的现状,也为唤醒国民性、推进体制改革做一道德上的铺垫。基于朴素的道德感,赵六碗从受蒙蔽到清醒、反抗,一个普通农民反抗威权的故事让人看到道德的力量,许诺给我们未来的希望――结尾时村长被警车带走了。这是和军校的“坚硬”:相信正义,相信未来。

作文七:《最坚硬的柔软》2200字

潘妙的金属作品颇具韵致一种来自最坚硬质地之上的知性的“柔软”。

她的首饰设计的很多巧思和妙想也真应了她的名字。尤其那件获得“国际万隆珠宝首饰设计创意大赛”宝石组头奖、名为“乌鸦喝水”的挂坠设计:一个智慧可爱的童话的构想,被出人意料地用在一件首饰的设计之中,其写实叙事之架构,实在是难得的智巧,童趣盈盈,真味烂漫;造型设计则显见她女性的缜密心思和对不同媒材的娴熟运用:几根金属线条构就的通透的瓶子有着“留白”意境的妙趣,不同色泽的宝石的运用,将乌鸦的拙朴,石子的绚丽,与金属的质感对比到恰到好处的妥帖和适意。

由此一例,便可知潘妙对于她所热爱的金属艺术的“思”与“材”、关此艺术的这两个“命门”把握得非常到位。在她的各类金属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对于传统中原文明和少数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倾慕与推崇。时光流转,重重叠叠的岁月屏风背后,那些影影绰绰的古老文化的精魂,因为艺术家发自内心的渴慕而被牵引、融入她的创作视野,并以当代女性广纳信息的敏感和灵慧历练而成的见识判断,将之潜心研究与主动吸纳,用自己的手、眼、心合而为一地创作出这些精巧而富于灵性的金属艺术作品。托生于传统民族艺术中对于生命的坚韧之礼赞,对切美与善的追求,被艺术家以虔诚的心力接纳,兼以富于哲思的情怀而提炼成其艺术理想的模本之根:“单纯的形状也许更适合神思的游荡和遐想,让我们不按照固定的模式、固定的路线去思考,它们代表了一种混沌的状态,不受拘束。我想从天圆地方的中国哲学中寻找一种思辨,我手下的原型,它们不是机械的,而是手工的,它们不是几何的,而是柔和的,它们不是硬朗的,而是温情的。”(——艺术家自述)

由是,我们透过潘妙作品打底的功能结构,而能窥见其所浓缩的人文与情感的内核,这亦令它们的工艺性质的色彩被稀释消解,作品本身独立的艺术气质与精神昭然若揭,这种不易言喻的无形场能,发散着女性特有的柔和、温润,纯净与韧性,它们各自的魅力汇合成种知性的“柔软”:款款倾诉着对自然的崇敬、生命的敬畏与热爱而成就的天人合一的美好情致。这种倾诉、叙述与赞叹,被艺术家以《诗经》中“赋、比、兴”般的文学手法,在如此坚硬的金属的质地上,捏塑着描画着篆刻着种种的“诗情”与“画意”。她特别着意的对于“情怀”与“生机”的渴望,对于这种柔韧纯善的生命精神的咏叹,在她的“豆芽形”的头钗、“吉祥鸟”的胸针、“天圆地方”的耳饰、“飞鸟与鱼”的水中鱼的胸针、“乌鸦喝水”的挂坠中,无一不现。在我们的思维某种程度被禁锢而几至僵而不死的可悲境地中,这种来自最坚硬“躯壳”中的柔软,或许能打开一些可供呼吸的孔洞,当其时也,顽强努力地掘进和拓展,是我们几近本能的自救:若此,艺术的魂灵也许才能招回,才能得以重生与涅槃。

以我们常识所了解的金属艺术,是件很费体力精力、工艺流程复杂,火里出火里进的苦活,是什么让你一个的女孩子选择走这条路呢?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传统文学,这种影响让我逐渐能够把传统工艺美学和传统文化进行融汇。发自内心、依循本真地去从事一种职业,是一件悦人悦己的事情,它让你有源源不断的激情来从事创作,有无穷无尽的热情来探知,在熟知传统的同时你会崇拜前人,用前人的最高境界做楷模,来鞭策和指导自己的工艺审美,同时还必须加入现代设计和审美观念来与传统进行融合,使它们恰到好处的在一起,这样才有可能在某一方面超越前人,做出时代特色和个人特色。

金属艺术所运用的材质非常广泛,你最擅长或者最喜欢哪类?它们的哪种特点最吸引你呢?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使用贵金属和宝石、半宝石等材料进行创作。贵金属中使用金、银,石头喜用尺寸偏大些的青金石、绿松石、橄榄石、琥珀、水晶、托帕石等,包括近年来非常流行的月亮石、芙蓉石。我的设计中,宝石一般使用大面积微镶手法,所以使用小钻石和小碧玺。在我自己的创作中,以前基本用银,现在用18K金也比较多,因为18K金具有很美的质感,它比银更硬,不易划花,不易氧化,还可以镶嵌各种宝石,这样就丰富了首饰的视觉效果,容易营造出奢华、高贵的艺术品质。而银镶嵌宝石或者其他金属——比如错金银工艺,就不容易抓牢,容易脱落。但是银的质感,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我是非常喜欢,它温润柔和,具有一种内敛的气质,还可以进行多种手工艺的探索,比如錾刻、花丝等,这些工艺能够充分反映出创作者的思想、艺术水准和艺术境界。

你的作品多有仿生或者象形的造型,它们有什么特殊的涵义或者暗喻吗?

我个人比较偏爱曲线,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曲线运用很多,相对于直线条和规整造型,似乎带有韧性的曲线造型是传统中国人更偏爱的。我的作品很多借鉴了中国传统书画的线条,还有线条产生的韵味。曲线可能制作象形纹样更顺畅一些;我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自然事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等都会对我产生影响,很多作品的灵感就是脱胎于自然而产生,那么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或多或少的自然痕迹。

说起金属艺术的发端,古今中西来说,都应该是很古老的一个艺术门类,你如何看待在今天的艺术环境下,金属艺术对于它古老传统的承续?

在世界范围内金属艺术真是个极大的课题,因为它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几种工艺之一,而且各地区各民族的工艺方法都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及工艺特点,涵盖面之大之广恐怕我终其一生只能窥其一角。有时候我们不能完全丢弃我们的传统,它们中蕴含的不仅是工艺,而且蕴含着符合一个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如果把新工艺和新理念与这些传统恰当结合起来,那么我们的作品才真正能够有根可依,就不会总是处于游离和模仿的状态。

作文八:《★2015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坚硬的柔软(张一一)》3600字

【LiuXue86.Com - 高考满分作文】2015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坚硬的柔软(张一一)

高考满分作文400字高考满分作文500字高考满分作文600字高考满分作文700字高考满分作文800字

高考满分作文900字高考满分作文1000字高考满分作文大全高考英语满分作文 2015高考作文预测

2015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坚硬的柔软(张一一)

(一)

四年前,因为起诉百度百科对我的名誉侵权,我去海淀法院指定的中国农业银行西北旺支行缴纳诉讼费。农行下午1:30上班,我到达的时间是1:59分,拿号的时候显示前面还有110个客户在等待,大厅里济济一堂,好不热闹,但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四个值班窗口才开了两个,其中一无人的窗口竟还是“月服务明星”。

我颇有礼貌的询问值班经理,为什么还有两个窗口没有开。他不耐烦地告诉我:吃饭去了。我当即告诉他:如果我是农行的职员,看到上百号人在等待,我一定不会去吃饭,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先把工作做完。值班经理从我的义正词严中似乎觉察到了一丝来者不善,忙赔笑说我打个电话催一催。又一刻钟过去,人还是没有来。大厅里的其他人有的在打盹,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在发呆—我们的国人似是早已习惯了政府的和国企大老爷们的懒政和不作为,多长的等待貌似都是理所应当的。

我叹息了声,掏出电话拨通“95599”投诉西北旺支行的服务。电话那端的声音很甜美,我猜想可能是一美女,她的态度也挑不出有任何毛病,只是仍不能给出“员工去哪儿了”以及那俩窗口什么时候可以开的一个可以量化时间的答复。大约十分钟后,值班经理找到我,问我要办什么业务,表示可以走“绿色通道”,我说我今天哪个通道都不去,就在这里一直等到你们的明星员工回来将窗口打开。

又过了差不多半小时,人越来越多,空着的窗口依然空着。我拿出手机对着空窗上方“月服务明星”的宣传栏拍照,这时不知从哪里突然涌上来三四五六个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来抢夺我的手机。我骨子里深藏着湖南人左宗棠“抬棺出战”和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的血性,自是豪气干云的以一敌众奋起抗争。而当我看到冲锋在最前面的是一个曾如我一般满脸菜色的年龄应不到20岁的小保安,想他很可能是好不容易找到这样的一份工作,我坚硬的心开始决定放弃抵抗。

在小保安胜利的眼神中我删除掉手机中的照片后不久,空窗恢复了营业。我在等待了又有一个半小时左右,终于缴纳上了起诉百度百科的2000多块诉讼费。(张一一先生按:这笔巨款海淀区人民法院到现在都还没有还给我)

回到家里,我在微博上发表了一封《致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云的公开信》,对农行“以客为尊,追求卓越”、“客户至上,始终如一”的企业文化和服务理念表示质疑。第二天下午,我接到了自称北京农业银行办公室主任余国文的电话,他说总行很重视此事,他和北京分行、海淀支行的几个负责人把昨天下午我入行到出行几个小时的录像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认为我很有“大将风度”,给张行长的信中也童叟无欺句句属实,希望可以给一机会让他这个“江西老表“当面道歉沟通此事云云。

我平素只爱与诗书交友、和历史对话,在与古人的交流中能收获无穷的乐趣,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的朋友,对于陌生人,我总是怀有莫大的戒心,我也不需要与外界有过多的接触。但我坚硬的心瞬间又柔软了一下,如果浪费我一两个小时可以让国企的服务和管理得到改善和提高,那也应是值得的。

老表余国文一行人的道歉颇具诚意,并向我赠送了花篮水果、农行60周年纪念邮票和冯小刚电影作品音乐会的门票。我将心比心说:如果排队等候的客户是你们领导的亲属,是你们自己的父母,你们会不会一顿饭吃上几个小时而听任值班窗口空着?这不仅是你们服务的问题,也是你们管理的漏洞。想一想在帝都工作生活的人们多不容易啊,时间就是生命,你们一个小支行一天就可以浪费掉几百人每一个人几小时,算一算全国成千上万个网点一年、十年下来要浪费客户多少时间?他们都点头说是。

相比我曾打过交道的铁道部、住建部、工信部、最高法、最高检和中国移动等衙门,农行算是“从善如流”的了。据说北京农行后来出台了五条措施以加强管理、改善服务,而其中一条就是西北旺支行行长停职。该行长携家人诚恳登门含泪道歉,希望我能给领导说说话不要停他的职,我坚硬地告诉他:“站在个人的角度,我与你没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本不想看到你这样;但站在一个公民的位置,如果你的撤职可以起到‘杀鸡骇猴’的作用,敦促你们农行系统加强管理、提升服务,那也很有意义。鉴此我不能帮你说话,希望你可以理解。”

他们一家人黯然离去。下楼时他的一个趔趄突然让我变得于心不忍起来,我矛盾的心情几经犹豫,夜里给负责处理此事的北京农行张君儒副行长发出了一条短信。

(二)

去年是父亲七十寿辰。在我们乡下有逢十必大肆操办的习俗,何况父亲还有我这样一个略有点儿“名声”和“出息”的儿子。

父亲有三个孩子:大哥、姐姐和我。大哥交游广阔,朋友多,强烈要求大办。姐姐也认为可以回收一些“份子钱”。父亲爱热闹,又是他的寿辰,自不必说。母亲支持由大哥来操办。

我对乡下的这种“人情南北”深恶痛绝。小时候因为不绝于缕的“红白喜事”,我多少个风雨交加的夜里陪着母亲挨家挨户去借个三十、五十块钱,只为第二天哪一个不知拐了几道弯的亲戚或者一两年也难得互相串回门的邻居家谁过生日,或者还有其它什么名目繁多的“喜期”。母亲之所以带上我,是因为我小学成绩超好,带上我借钱成功的概率会要大增。

我知道当今的乡下每家每户每一年的收入并不多,大肆操办酒席的结果是,城里人的烟、酒那一些非健康产品卖得很好,而农村许多低收入家庭苦不堪言,却碍于面子泥足深陷不能自拔,索性破罐破摔干脆攀比到底,这种农民思想恶性循环,导致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在农村愈演愈烈。

我始终执著地认为,天下熙熙七十多亿人,一生中能真正交往好七个人都已很奢侈,不需要跟那么多无关紧要的人在生活中必须有交集,那都是浪费时间和生命的。因此我不但不赞成,而且坚决抵制大办父亲的寿辰,而是建议他和母亲外去旅游,一应费用我来承担。我表态不管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还是出于我的本心,我都不会支持操办,如果他们非要大办,我届时连回去都不会回去。

父亲对我的态度很失望。他早就放出风去我会给他捧场唱七天七夜花鼓戏。我说唱花鼓戏也不是不可以,可是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你可以唱七天,那么那些比你勤劳、比你辛苦的乡里乡亲他们过生日时是不是要唱上十天十夜,否则他们的儿女如何自处?在任何时候,我们不要一味想着自己去表现什么炫耀什么,而是我们自己付出了什么,我们应不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是不是符合一个社会公平的法则?

大哥一家辩不过我,春节还没过完就负气早早去了省城的家。父亲心有不甘,发动母亲、姐姐、姨父、叔叔等许多人来做我的思想工作,我坚硬地表态“不办”。在我离家前的那个夜晚,父亲幽幽地说“难道以你一个人的能力就可以扭转这股社会风气?”我说:“能不能扭转那不是我能决定的,但我至少可以从自己做起。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呢?”当时的我颇为自己内心的正义感和对父斗争的胜利而骄傲。

那个夜晚,我躺在床上想着父亲三岁丧父、七岁丧母的大半生不受人待见的人生坎坷经历,以及他“就办这一次吧”的近乎恳求,我情感的天平开始倾斜,一夜无眠,内心甚至有些自责。第二天清早离家上车前,我对父亲说,你的寿辰爱办就办吧,我不可能大张旗鼓支持你,但也不抵制了,那一天不管有多忙,我都会赶回来给你祝寿的。

2015高考满分作文汇总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山东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河南 湖南 湖北 江苏 河北 陕西 内蒙古

山西 贵州 青海 西藏 新疆 四川 宁夏 甘肃

海南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安徽 江西 云南

出国留学网高考满分作文频道为您提供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2015年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

2015全国高考作文汇总(完整版)

2015高考热点聚焦

高考作文题目大全高考作文范文大全  高考满分作文大全高考零分作文大全

2015全国高考满分作文 2015高考真题及答案专题 2015高考状元名单专题 2015年高考录取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