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的城市规划与发展》4200字_唐山市城市规划

作文一:《唐山的城市规划与发展》4200字

唐山的城市规划与发展

系名称:管理系   专业名称:工程管理   学生姓名:张川   指导教师:王力忠

【摘要】:唐山是我国近代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改变了城市自发形成的状态,震后的规划对唐山的城市布局结构进行了重大有效的调整,有效解决了城市发展存在的种种问题。而今,建设了唐山市凤凰新城、南湖生态城、空港城和曹妃甸生态城。

【关键词】:区域 系统 整体 综合 动态

Abstract:

Tangshan is an industrial city developed in neoteric China ,An earthquake in 1976 had changed the city's spontaneously formed state.After the earthquake in Tangshan the new city’s planning had adjusted the structure of the city , solved the previous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development trend of tianjin tang area tangshan city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needs,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realizes the society, economy, population, resource, environ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angshan phoenix new town, south lake eco-city, airport city and the caofeidian eco-city.

Key words: region  system  whole   integrated  dynamic

【正文】:

城市定位与发展

唐山是传统的资源型城市,煤炭、铁矿等资源带动着当地工业的发展,包括陶瓷、发电、冶金、建材、机车车辆等。但是为适应京津唐地区新的发展形势和唐山城市长远发展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城乡建设,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开始由向旅游型城市的转型。

一、区域

唐山地震后,立足唐山,以唐山市区为基础进行建设。 一方面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原地重建利于保持其历史特色;而且可以尽可能地利用原有城市基础设施,减少征地、迁移的巨额投资,节约土地;同时唐山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华北平原东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西北距北京180公里,西南距天津120公里,其发展带动冀东地区发展,对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城市规划区及有关称谓 :

1、市域:唐山市行政辖区,面积13472平方公里。

2、城市市区和滨海新区(海港开发区和曹妃甸工业区),面积3958平方公里。

3、主城区:包括中心城区、丰润城区和古冶城区。

4、中心城区:包括路南区和路北区的城市建成区部分、丰南城区、开平城区。即由京沈高速、津唐高速、唐港高速和西外环高速共同构成的“O”型环城高速公路区域内的城市建成区。 新时期的唐山规划从整个京

津唐区域乃至整个环渤海地区

环境来考虑和研究,作为整个

区域规划的一部分,将北京市

的许多重大项目落户唐山,如

首钢、大唐电厂等,使唐山成

为京津地区产业疏散和转移的

重要基地。同时充分利用唐山

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近海石油、

原盐资源,围绕曹妃甸工业区

建设,规划建设以煤化、盐化和石化为主的重工业基地和现代化的钢铁、能源基地,同时曹妃甸也因其优越地理条件将建成北方的大港,有机分散的理论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唐山就象是北京的卫星城,有利于保护了北京的环境和生态,控制人口规模。

二、系统

城市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由诸多子系统组成。城市规划通过对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的研究,全面分析城市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从而在整体上对城市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

(一)城市性质

本规划确定唐山市的城市性质为“河北省经济中心城

市,环渤海地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和新兴工业为主的制

造业基地”。

(二)城市职能

1、中心城区:全市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

中心。

2、古冶城区:一般性综合工业区。

3、丰润城区:以机械和新兴工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

地。

4、海港开发区:河北省的对外开放窗口。以出口加工

工业为主,商贸、旅游综合发展的港口城市。

5、南堡开发区:综合性海洋产业基地。

6、曹妃甸工业区:重型临港工业基地。

“一区一带”的空间分布形态,“双三角”的核心空间

网络。

“一区”:即“一个城镇密集区”(主城区),包括

中心城区、丰润城区和古冶城区。

“一带”:即“一条沿海产业带”,是以海港开发

区、曹妃甸开发区和南发区为主体,包括沿海的各旅游

区、盐田和滩涂养殖等多功能沿海发展带。

三、整体

城市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彼此协调,整体的效能才会最大,所以局部服从整体是规划中的一个原则。1982年的调整方案,奠定了现在唐山市的基本格局:控制中心区、缩小新区、利用路南区。在规划中,唐山重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企业从老市区搬迁至新区。但这些愿望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启新水泥厂就是其中最显著的例子。这个厂比唐山年长近50岁,建立于1889年,位于中心区的东部。它每天要排放150吨左右的粉尘。在最初的规划中,打算将它搬出。但那时它是部属企业,要它搬有一定的难度。象这样的大型国企在唐山很多,而且它们的成立都早于唐山市。可见,在规划中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冲突屡见不鲜。对此,政府应当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否则,城市很难实现它的合理性规划。

四、综合

规划通常要考虑规划方案可能引发的各种后果,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唐山是一座以煤矿、陶瓷、发电、冶金、建材、机车车辆等工业为主导的地方性工业城市。工业区的面积占了全市总面积的一半,经济发展过程中遗留下了污染严重、地面沉降、植被破坏等一大堆环境欠账。立足资源型工业城市实际,1976年后的规划把创建方向定位在“现代生态工业园林城市”上,努力扭转工业发展对城市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那时北京、上海都还没有污水处理厂,重建后的唐山就有了自己的污水处理厂,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将污水排入河里。由于近百年的煤炭开采,在唐山市区南部和东部形成了近2400公顷的沉降区。这些区域污水垃圾遍地,建筑破败不堪。唐山

市从1997年开始对南部沉降区进行了

大规模整治,利用地震废墟堆山造景,

利用沉降水面人工造湖,填坑造田23

亩,完成绿化800多公顷。在东部沉降

区也先后完成绿化130公顷,成为市民

游憩的好去处。

新时期,规划中明确了唐山由工业

重镇到国家园林城市的发展。

要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唐山没有优

势,但可以搞出自己的特色:将污染区

变为园林区。陡河横亘在唐山市中心

区、东部工业区和西部居住区之间,沿

岸曾有十几个排污企业,河水污染严

重,环境脏乱不堪。从1999年开始,

唐山市除了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整

顿力度外,历时4年,在长达12公里

的陡河市区段,完成了37公顷的高水

平绿化建设,并建成5个不同风格的景

观园区,使陡河成了西部居住区的一条

绿色屏障。

在煤炭、钢铁企业聚集的东部工业

区,大力开展庭院、小区花园式建设,并在各厂矿企业之间以及各厂矿企业内部各功能区之间,设立林业隔离带,以降低污染、改善区域环境,使开滦集团、唐钢炼铁厂等一大批环境“欠账大户”摇身一变成为省、市级园林式单位。

五、动态

1.关于建筑:唐山重建没能对城市规模、人口、发展等有一个很好的预测,指导思想不够解放,作为一个城市,1986年底初步完成恢复建设的唐山,以当时的城建标准来看,给人的是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今天看来重建后的唐山建筑形式单调,多数建筑标准过低,一些房屋不久之后就不得不再次花费人力物力进行改造,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发挥。别的城市在按现代化的思路发展,如果老房子太多,可以拆了再建,但唐山的房子正处于“年轻时候”,不可能拆迁。但从当时的环境出发,让唐山人从简易的抗震棚里尽快搬出来是当时的第一要务,速度是最重要的,所以建筑风格也不可能五花八门。

2.关于主干道宽度:新华道、建设路、北新道等道路的当时的规划宽度为50米,当时有很多人表示反对,因为觉得太宽了。但是到了现在,50米的新华道已经让人觉得窄了。谁也想不到唐山会发展得这么快。小区里的道路设计也窄了,当时没有现代交通意识。因此今天的唐山不得不为了拓宽道路而大肆拆迁。

3.关于发展方向:70年代的规划确定了整个城市将向西北方向发展,这为城市生产力朝着沿海地区推进,发展海洋经济奠定了基础。曹妃甸工业区就是一个典型。这样整个唐山在经济上,对传统企业依赖少了,城市自身发展的能力和空间也就大了。

【规划的总体分析】

唐山在地震后进行重新规划,合理地进行了功能分区,引入了“卫星城”的观点 ,多中心发展,一市三城,分散布局,在特殊时期快速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为其进一步向沿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整个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持。

新唐山开始向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型城市转型。唐山因为地震而闻名,抗震英雄纪念碑既作为城市

的标志给市民提供了可以纪念、缅怀的公共空间,也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旅游资源。除此之外,现在的南湖公园,将来的曹妃甸海港区等,也是不错的旅游选择。

从总体上对唐山进行分析:

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

临海的地理位置;依托京津

发展:环渤海城市圈 、

大北京都市圈的发展 ;建设

滨海新城

威胁:不可再生资源的开

地震改变了这座城市正

常的发展节奏,使得唐山出

现了跳跃式、断层式的发展,

然而,旧的一点点被改造,

新的一点点在建设,通过两

面渐进地实施改造、建设。

重新审视唐山,对这座城市

就会有一个新的定位:中国

经济“第三极”环渤海经济

圈与京津并列的核心城市;

国家级的石油基地、钢铁基地、石油储备基地,世界级大型港口;河北省经济中心。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唐山的经济影响力将逐步扩大,必定成为综合性的大都市!

作文二:《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4500字

【摘 要】回顾与分析城市化独特背景下莱芜市中心区城市形态的发展历程,浅谈了城市形态发展中的矛盾,并进行了分析与解释,提出了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形态;城市规划;城市化;市场化

1.莱芜市城市发展总体特征

在对莱芜市中心城区城市形态发展演变进行研究之前,需要简练的总结出城市自身的特征以及发展概况。因此,本文首先将莱芜市的城市特征概括为:行政区划特殊、城市发展阶段落后、经济结构单一,城市发展受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矛盾冲击。

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市域人口130万人,行政建置为地级市,下辖莱城区与钢城区两区,其中莱城区100万人,钢城区人口30万人。莱城城区是莱芜市的中心城区,钢城区依托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成为一个以钢铁工业为主导的城区。这样一个地级市,辖两个规模较小的城区的现象,在山东省并不多见。与之相对应的弊端即是行政建制高,但城市规模小,整体实力偏弱,产业以钢铁制造业为主,产业结构处在转型之中。

2.城市形态研究简述

关于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许多学者认为,包括了历史发展、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社会文化因素等。

有学者将城市形态演变表述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自然条件的基础、职能转变的助推器、城市规划的导向阀、交通的诱因、新城建设的推进。但是,这些仍旧是表面性的阐述,城市规划如何制定、新城为何建设等问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一方面应该从全球化角度,研究外部环境变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要从地方文化以及发展的历史,来进行基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形态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将以城市历史发展为基础,对城市形态的演变关节点进行分析,以“转型期”的体制与制度改革特征为突破口进行研究,并在研究时考虑系统外部区域大环境的影响作用,以上是主要分析框架。

3.莱芜市城市形态演变历史

莱芜又称凤凰城,莱芜城汉代在今淄川区城子庄。公元704年(武周长安四年),迁至今文字现村北。1172年(金大定十二年),迁至今址,在莱芜监基础上修建。1341年(元至正元年),开始筑土围城墙。明代洪武年间,县衙署建成,计有琴堂(后称如保厅,俗称县大堂)、改弦堂、正堂。琴堂以西为驿站总铺,再西为城隍庙,即元代冶铁提举司故址。县衙署以西有医学、旌善亭, 以东有申明亭。城西南隅有演武厅,东南隅有府馆。1514年(明正德八年) ,城墙甃以砖石,建三门,无北门。1919年(民国8年)重修,城墙周3里,城里加东西两关总长20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0.6平方公里。此时的主要街道是东关大街和西关大街。

以东关大街与西关大街为主的城市形态,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前,对莱芜中心城区,有童谣概括为“一条街,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当时虽然已有新建道路形成,但“一条街”的认识仍旧深入人心。如果以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来看,城区仅仅有一条通道作为标识,形成了人们对城市形态的认识,城市形态单一,产业发展也处于较低层次。1953年,中共莱芜县委、莱芜县政府及其所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由口镇迁至莱城,即对城里和东西两关大街进行整修旧道路拓宽改造,先后建成城关路、长征路、人民路,以此为市区中心纵横主干路。东西向以长征路为中,为东西两段;南北向以城关路和人民路为中,分为南、中、北三段。并在东关街建立百货商店、长途汽车站,在西关街建立莱芜师范、莱芜一中学校。 而后,邮电局、人民银行、书店、剧院、人民医院、浴池等也相继建立。至80年代末,城市的主要干道已经成为了城关大街以北的凤城大街。

1987年,南北向的大桥路、文化路、长征路、胜利路、北坛路、西环路,东西向的人民路、工农路、城关路建设完工,串连起了已命名的49条街道和205条小巷。这些主副干路宽20—48米,多为水泥、沥青路面。随着城区建设的发展,工商及文化教育事业相继兴起。现代式建筑百货大楼、中医院楼、五层旅馆楼、六层饭店楼及县级一流的汽车站等矗立道路两侧,古典式建筑老干部活动中心、第十七中学及现代式建筑人民影剧院、莱芜铁厂、纺织机械厂、塑料机械厂、煤炭机械厂等拔地而起。城市已经向北扩展到汶源大街。

1992年,莱芜市从泰安脱离,不再是泰安的一个县,而成为独立的地级市,带来了城市的新一轮发展。新政府办公楼和市政广场的建设,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城市单位住宅(政府机关宿舍,花园小区)建设,将城市向东北方向拉伸,城市向东北方向扩展。

2003年,莱芜市组织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此时城市东扩已成定局,汽车站搬迁至东部高新技术开发区,带动了东部的发展。

2006年,莱芜市启动了莱城工业区建设,在莱城城区西北部,发展“飞地经济”,现今,莱城工业区的道路、基础设施框架已经构建完成,并吸引了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企业入驻,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

2012年,泰钢不锈钢产业园又在莱芜市中心城区以北,紧邻莱城工业区设立,目前基础设施建设已如火如荼的开始。

综合近几年来,莱芜进行了一系列道路的改扩建,包括南部汶河水的治理。昔日受污染的汶河被改造成了环境优美的公园。于此同时,借全国房地产开发浪潮,莱芜进行了一系列的房地产项目开发,房地产开工面积迅速增加。以及高档购物商场如山东银座、大润发等的建设,使得消费市场的档次进一步提高。这些房产开发与商业中心的建设,推动了旧城的更新,取得了一定效果。由于城市东部具有良好的用地环境,一系列公共建筑如莱芜市展览中心、文化中心(六馆一院)等,继续将城市向东拉动。

从历史发展一直到今天,莱芜市城市形态已经形成了现有的约束框架,北有莱芜市发电厂的污染源、南有汶河隔离、西有泰山钢铁厂的掣肘,加之东部高新技术开发区、北部莱城工业园和泰钢不锈钢产业园建设双重拉动,使得城市框架在十年中迅速向东、向北拉大,而内城的改造相对较为迟缓。在这种城市形态中,有外来工业及商业资本的介入,也有本地文化的缺失。即外来资本迅速推进城市的扩张,而本地的历史与文化受到冲击,如古时的县大堂、城隍庙、城墙等都已完全不见,而东关、西关的历史内涵正在消失,“凤凰城”的城市形象、“汶河西流”的特色、东关官寺商场的记忆片段都在逐渐的模糊,迫切需要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内涵需要在内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得到复兴。     4.发展中的矛盾及形态演变的解释

莱芜城市形态的突变,是从1990年代开始的,城市形态扩张的突飞猛进,使得许多城市矛盾凸显,而这其中具有深层次的原因。

4.1从“大院”到“街区”的转变——社会形态的转变

“大院”指在城市形态演变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单位社区,目前莱芜的单位社区依然存在,旧有的“超级街区”的结构,即干道网+居住大院模式,将会导致被动的交通问题,而更严重的是社会居住的隔离。

从“大院”对城市发展的主导来看,之所以它对城市发展的引导性如此之强,一方面是因为这种造房运动是政府所主导的,政府对部门住房和企业住房进行统一的计划安排,并有基础设施作为保障,占据较好的发展空间。

反观一些新建的“街区”,以市场化销售后,居住着一些不同职业的年轻人,整个小区更加具有活力,与周边的邻里关系向现代社区发展。同时,一些单位社区正在为街区所演替。由于单位社区的住房改制以及二手房交易等,使得单位社区慢慢差异化。由于并非同时进入住区,先到者会对后者具有一定的排斥,因此,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矛盾,也促进了城市居住形态的演变。

4.2 商业设施推进城市建设及文化冲突——消费主义的侵入

在政府不断拓展城市用地的同时,城市内部的改建就相对滞后。消费主义的侵入,使得商业服务也有了发展的空间,因此在内城改建中,商业设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消费主义所带来的问题,是它是以享受与奢侈为目的的,它对中心区的改建,也是以此为目标的。而相应的公益性的改造,远远滞后。由此而造成的结果是,在莱芜市城区中,存在一片片的新建高层住宅与商业购物场所,而隔壁就是城中村,里面的人群仍旧从事小规模的服务业。因此,这种不同层面的生活状态,存在同一临近的街区内,当城市进一步发展,二者势必会产生冲突。从2010年开始,莱芜市在中心城区大力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任务尚很艰巨。将来如何引导和继续对城中村进行下一步的改造,将是未来决定城市形态质量的关键。

4.3 无序的房产开发——市场化的失控

与政府“大院”建设不同,市场化的房地产开发具有将资源引向最优配置的特征,但是由于市场的外部效应和合成谬误,使得无序的房产开发将严重阻碍城市健康发展。近几年的房地产的施工面积逐渐增加,从莱芜市人口的增长率来看,人口年平均增长率10.8‰。如果单靠城市内部人口消化大量的商品房,是不现实的,而实际的走访也证明的这一点,新开楼盘空置较多,加之政府单位住宅的存在,这种现象更为严重。

市场化的失控,使得住宅建设遍地开花,而房地产的虚高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政府不应利用房地产的发展而借机卖地,而应积极引导房地产的开发以有针对性的带动旧区改造。

4.4 城市文化的缺失——外来文化的潜入

莱芜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例如是“长勺之战”的主战场,“莱芜战役”的悠久历史,绿色钢铁之都,八宝凤凰城等。许多城市文化并未得到充分发掘,而于此同时外来文化已经悄悄的潜入。新区建设、建筑设计、商业模式等等都具有外来文化特征,而在地方文化上,整个城市缺乏可识别性,很难形成清晰的城市意象。以KFC和大型购物场所为代表的消费文化,在城市化还处于较低水平时就已经侵入,而当前却缺乏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意识,文化逐渐的趋同化,丧失了自身的特色。

文化的丧失也在逐渐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以东关、西关、官寺为代表的具有历史内涵的地区,现在已经是破败不堪,急需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这是许多人儿时的记忆片段,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它们的复兴将是城市文化复兴的前奏。

5.未来城市发展调控和城市规划的建议

通过分析莱芜市的城市形态演变,以及部分演变中的矛盾和动因,可以看出,市场化的不健全,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是造成目前城市形态无序发展的主要原因。未来的城市发展,应该促进市场化的健康发展,从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上,齐头并进推动文化建设,形成以城市文化为核心的竞争力。

对城市规划而言,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应该努力推进城市空间形态的紧凑化,以及城市内部居住空间的宜人化。从原来的跨越式发展或者飞地式发展向填充式发展转变,重点在于城市形态的质,而非量。而填充式发展的重点是城市中空间品质的提升,除了对城中村的改造有利之外,对于现有已建住宅的品质提升,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另外,在规划的逐层落实中,应渗透当地文化的内涵,变简单的追求经济实力到追求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莱芜市统计局.莱芜市统计年鉴,://.lwtjj.gov./

[2]梁江,孙晖.模式与动因——中国城市中心区的形态演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储金龙.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分析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作文三:《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3000字

展之道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文⊙ 迟燕华(哈尔滨市阿城区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

摘要:本文提出了城市规划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实施内容。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资源环境

一、可持续发展及城市规划的介绍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我们的城市规划也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规划,使城市的规划有连续性、可操作性。

可持续发展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本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其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产生可追溯到两百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学》一书就提出了人口增长应与经济增长、环境资源相协调,而后全世界召开了各种相关会议,1984年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持续发展战略”,即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同时防治污染,是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其宗旨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来,使我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需要。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二、我国城市规划经历的发展过程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一.五”期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约有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些城市还编制了部分详细规划,一批城市按照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失误,到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暂时不搞城市规划的错误决策。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导致一些城市发展失控,管理混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979年以来,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的轨道。特别是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上接42页)职档案人员要把学习作为生活中的第一需要,把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必然选择,努力学习,不断“充电”,拓宽视野,了解所涉及工作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运用档案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和改

知》,它是在总结了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新的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月28日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三、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实施内容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进档案工作,实现由单一专业型向多样复合型转变。同时可以制订相应的制度,提出具体要求,以促进专职档案人员在其位、谋其事,努力去多思考,多研究,营造一种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

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一)更新观念,科学谋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新方略,重新认城市发展方针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使我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贯彻联合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需要实现观念的更新。必须将充分利用资源的观念更新为适度利用观念,把片面追求资源利用观念更新为资源再生、保护的观念;把保证单一经济需求的观念更新为生态需求、经济需求的观念,进而从根本上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模式,实现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

更新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优化城市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框架;构筑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城市规划中要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

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邓楠《可持续发展与中国21世纪议程》2、卢昌彩《浅谈可持续发展观》3、《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观初探》4、《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反思》参考文献:

[1]林言明.档案管理及开发利用,承德学院学报.2006.12

43

作文四:《浅谈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3100字

城市经济学期中作业

浅谈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

摘  要:对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日益密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的理论联系、在城市规划中的经济发展因素及城市规划的经济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表明城市规划必须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加强经济问题的研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关键词:城市规划 ,城市经济 ,产业结构 ,城镇化

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城市经济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空间经济。城市经济发展是指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其经济规模的扩大与质的提高城市经济质的提高,也即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竞争力不断增强。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城市各项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城市通过城市规划行使政府对经济的引导和调控职能,对于合理配置城市土

地资源,探索城市生产和生活的合理布局,提高城市产业水平和经济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规划应为增强城市经济竞争力服务。城市规划,应遵循规模经济、聚集经济等空间经济客观规律,在利益分配合理化的前提下,以城乡空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并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使空间聚集体运行低成本、高效化,使人们在集约使用空间资源的情况下提高消费、生产等各种社会活动的空间效率,这其中包括能否提供规模的高效的消费市场、 各种组织及个人的创造能力等等。因此,城市规划,一方面是使空间资源得以高效利用的一种政治手段,即城市规划是一种利益协调整合机制;另一方面又是空间资源得以高效利用的技术手段。

二、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途径

1.规划新的空间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重点,几乎全国所有城市都已经完成了以2010年为期的新一轮总体规划的制定,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空间上的合理选择。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功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突破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经济结构的空间演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加速城镇化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是调整经济结构的一项主要内容。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化和专业分工的深化,扩大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服务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3.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以新型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是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主题,也是城市规划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着力点。城市规划以一种最优化的区域集聚效益,将销售、供应、办公、服务、娱乐、文化等活动联系在一起,使生产和消费活动在最适当地点得到最适用的市场效益,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4.推动技术进步。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是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城市规划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布局,不仅是在位置选择和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合问题 ,更重要的是从经济战略上考虑,把城市最具优势的区域批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科技进步 ,促进经济增长,引导城市走向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使城

市社会有一个更大的进步。

5.提高集约化水平。城市规划一直以土地使用为核心,以其科学的规划技术方法,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保证城市经济在符合长远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防止土地使用恶性膨胀,达到有效地集约化使用 ,城市规划提出了一整套合理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方法和技术措施,如容积率、 建筑密度、土地用途分类、停车场位置、市政设施布置等规划指标要求,为实施城市规划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管理依据。

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极为复杂,但相对而言,这五个因素与城市规划关系最为密切,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能的影响。

三、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本质是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宏观引导和调控。

1.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的积极作用

所谓引导。城市规划引导是一种政府的规范行为,没有规划引导只会导致政府职能的失职和政策的缺乏活力。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作用的引导,是通过编制科学的规划和对信息的管理来实现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对城市发展做了全方位的规范,并及时公开反馈规划信息,引导城市投资者掌握正确的方向和投资的时机,减少经济建设的盲目性。

所谓调控。城市规划调控是一种市场的辅助行为,没有规划调控只会导致城市的混乱和投资的失败,一是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把政府与投资者、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居民的关系融合到市场经济的运行之中,在社会整体利益的原则下,使城市有秩序地发展。二是调控投资开发的总量、结构、空间、 密度、速度、节奏。城市规划调控除了通过规划管理外还依靠行政权力对规划项目审批和规划监督管理来实现。

2.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的消极作用

(1)政府干预系统的内存缺陷。同个体和群体经济组织相 ,政府系统内的官员和规划管理者的直接经济利益动机要弱得多,加之市场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经济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城市规划自我调节机制缓慢而迟疑,常常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和满足市场迅速发展的需要。同时,规划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也仅仅

是一种影响城市空间需求的引导和协调作用,最终的开发项目建设与否的决定权 ,还是取决于投资者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内在动机和外在压力的双重缺陷,会造成城市规划干预系统的低效率。

(2)政治因素和利益集团的影响。政府干预是由政府官员来操作的,城市规划技术人员参与规划编制和管理过程,但不是规划和政策的主要决策者。而现实社会中许多利益集团不可能不对负责制定政策和最终决策的官员产生影响和压力,政府干预也很难完全杜绝规划管理上的泛政治化倾向,甚至为了城市的某些政治目的或短期效益,超越法律的那些违背规划的城市建设行为,已是经济社会中屡见不鲜的常例。

(3)不确定因素较多。市场经济作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是客观的,与市场经济机制比较,城市规划干预的必要性来自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它毕竟是一种人为的干预。由于客观因素多变,人为干预难以驾御全部经济过程,不可能很好把握客观经济规律,有时还受到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尤其是国际资本进入城市后,增加了世界因素的不确定量,使市场调节机制更难以凭常规来操纵。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干预政策的失败,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实施的正常发挥。对于这些消极方面的因素,因为它主要来自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弊端,解决问题要从规范市场的法制行为做起,一是加强规划编制质量管理,二是严格规划市场审批管理,三是实施统一规划监督管理。这三者的核心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实城市规划工作的法治化,这是从规划管理机制上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保证。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专题研究,它形成了自己的规划内容、重点和一般工作要求,并采用经济分析和经济论证的方法,把生产力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有机结合起来 ,使之一方面符合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原理,另一方面又符合城市发展和布局的需要,两者将规划与经济更好地协调一致,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编写组.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 ]吴家正 ,尤建新. 可持续发展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4524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21世纪议程 — — — 中国 21 世纪人口、 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27229.

[4 ]潘家华.可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作文五:《惠州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4200字

第25卷第3期 2005年6月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HuizhouUniversity(Nat.Sci.)Vol1251No13Jun12005

惠州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

操朝锋(, 516001)

摘 要,着重分析了惠

、发展潜力和角色定位,并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

关键词 城市历史;城市定位;规划思路与策略应对

中图分类号:G42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34(2005)03-0077-03

1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惠州属于百越范围,秦统一中国后,设置南海郡,惠州地区属该郡博罗县管辖。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在惠州设循州总管府,从此惠州成为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国政府1936年在惠州设立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新中国成立以后,惠州的行政区划经历多次调整,变动较大。1988年1月惠阳地区改为惠州市,原惠州市改为惠城区,2003年8月,撤销县级惠阳市,设立惠阳区。全市陆地面积11158平方公里,珠三角范围内约占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1/4。建成区面积12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02万。

惠州市区于1979年编制了第一个总体规划,规划期限至1990年。1989年惠州市区编制了第二个总体规划,规划期限至2005年,惠州市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时期正好在此规划期限的初期,即1989年至1994年,在规划期限内,建城区面积从1978年的613平方公里达到2000年的30107平方公里。

随着惠阳撤市建区,市政府决定对惠州市区总体规划开展第三轮编制,规划年限至2020年,规划范围包括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2672平方公里。

2 惠州市与珠三角比较

惠州作为珠三角诸多城市中的一员享受了区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根据2000年五普统计,惠州全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66115万人,占总人口的51166%。城镇人口比重比1990年上升了21186

个百分点,比珠三角平均水平低2217个百分点,比最高的深圳低4018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在广东全省排列第9位。1978-2002年惠州GDP平均增长速度为15173%,2002年惠州GDP为525120亿元,在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市中排第6位。从增长效率看惠州以占珠三角10162%的人口,创造了5136%GDP,人均GDP是珠三角的015倍,是珠三角东部地区相对欠发展地区。

整个惠州市内部也呈现不同发展特征:城市正处在工业化迅速扩张并向工业化提高完善阶段过渡的时期。2002年,惠州城市人均GDP约22550元人民币,约折合2730美元;三大产业构成为715:6215:30。但从整个惠州市来看,则仍处于工业化的扩张期,有部分的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发动阶段(如龙门县)。

3 战略思考

惠州市作为珠三角东岸地区主中心城市,素有“粤东门户”之称,是连接粤东和粤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进而向泛“珠三角”东部福建、江西辐射的门户城市。进入21世纪,惠州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城市规划建设如何适应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健康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收稿日期:2005-05-25

作者简介:操朝锋(1976-),男,湖北孝感人,惠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助理工程师.

・78・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25卷

3.1 把握空前机遇

3.1.1 区域整合、优势互补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CEPA合作的落实,粤港澳“大珠三角”的成功整合和“泛珠三角”的优势互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意味着这个地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21世纪给予了惠州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发展机遇。

3.1.2 区划调整、石化起步

惠阳撤市设区,惠州市区形成了一城两区的格局,4193平方公里,并由沿江城市变为沿海城市,为惠州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总投资达40151200万吨的炼油项目,重化工业项目的起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惠州素有“,,交通便捷,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建城至今已1400多年,具有丰富的自然、进入新世纪,惠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确定了建设珠三角东部经济强市和现代数码石化产业名城的发展目标。

3.2.1 支点———角或极。惠州作为珠三角东岸唯一的外圈城市,从珠三角内部空间几何结构来看,

惠州是珠三角核心功能轴、区域发展脊梁东侧的重要支点,不论从交通、环境、土地、水资源、经济产业等方面来看都是一个重要支点,石化大项目的启动对惠州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3.2.2 交点———交通要冲。惠州素有“粤东门户”之称,多条铁路、高速公路与国道均交汇于此。已建成的京九、广梅汕和拟建的花都至惠州及深圳经惠州至厦门的沿海铁路;惠深(惠盐)、深汕、广惠、惠河、莞惠(常虎高速公路东延线)、深圳至惠州沿海高速(同三线)、博深(博盐)等高速公路均交接于惠州。因此惠州是珠三角东部连接粤东和粤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进而向泛“珠三角”东部福建、江西辐射的门户城市。

3.2.3 结合点。在《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中五大产业轴中的三条东片区域产业轴就有两条在惠州相交,即博罗--小金口-惠州-陈江-仲恺-沥林-常平-樟木头-平湖-深圳盐田的京九铁路沿线城镇产业轴和惠州-三栋-永湖-惠阳-大亚湾的惠澳大道沿线城镇产业轴。

4 规划思路与策略应对

把握好空前的发展机遇,须超前研究,做好规划,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推动和促进我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电子、石化、纺织、旅游、物流等产业的协调发展。

4.1 区域规划

衔接好上一层次的规划,在《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珠三角环境保护规划》等指引下,开展惠州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找准惠州城市发展战略定位。

4.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惠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已经通过省建设厅和市人民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已上报省人民政府审批,该规划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交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要服务设施规划、风景旅游规划、区域合作与空间管制等。

4.3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已完成,现正在开展总体规划编制的调查研究和规划方案工作。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可归纳为“两个阶段,三步走,1+4咨询,多学科研讨”。

4.3.1 两阶段三步走:除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外,分为规划咨询和总规编制两个阶段,第一步邀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对惠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专题研究。第二步将初步成果作为重要基础资料提供给参与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规划设计单位。第三步根据专家咨询意见最终确定惠州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单位。

4.3.2“1+4”咨询、多学科研讨:在惠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加上四个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方案,我们邀请了以城市规划为主包括经济和产业、社会学、生态、交通等多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社会科

第3期操朝锋:惠州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79・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规划咨询,同时还邀请周边城市规划部门参加,各位专家都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收到了良好效果,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4.3.3 规划要点:

(1)城市定位。世界级石化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主中心城市、东部经济强市和港口城市;建、江西的门户城市;惠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空间发展策略。双核集聚、轴线拓展。

(3)空间结构。双核多点、两纵三横、展轴之一;同时增加依山枕湖,(4)规模。,建议人口规模采用一定的弹性范围。用具体规模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深入研究。

(5);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的制造业;旅游休闲产业;扶持发展纺织,轻工业、近期可以积极创造条件接受港、深、莞、穗的部分产业转移。

4.4 专题规划的衔接和协调。

结合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同时开展交通、生态、产业及文化等专项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指导惠州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体系。

5 其它思考

(一)生态城市。惠州自然条件优越,拥有山、湖、江、泉、林、田、海,生态环境优美。建议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惠州发展目标之一,协调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持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研究。进一步加强产业研究,规划好石化基地,同时整合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好各类工业园区如数码工业园等为石化、电子信息制造业,为物流、轻工、纺织、海洋等产业的发展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三)城市文化。这是城市的精神、是灵魂,惠州市建城1400多年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作为专题之一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惠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2003.

[2]同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惠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R].2004.

[3]徐慰慈.城市交通规划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4]惠州市统计局.惠州市统计年鉴[Z].

2003.

[5]经营城市与城市发展[F]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6]惠州市地方志[Z].惠州:惠州市惠城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6.

[7]惠州城市规划[Z].惠州:惠州市规划局,2001.【责任编辑:吴跃新】

HUIZHOUCITYDESIGNANDDEVELOPMENT

CAOChao2feng

(HuizhouCityDesignandResearchCenter,Huizhou,516001China)

Abstract ThisbeginswiththehistorychangeofHuizhouadministrativearea,thecityplanninganddevel2opment,itemphasizestoanalyzeHuizhousyntheticalpetitiveability,potentialdevelopmentandtheroleinthePearlRiverDelta1italsogivestheframestrategyspeculationandthestrategythinkingfromtheangleofthecityplanning.

Keywords Cityhistory;Cityrole;DesignspeculationandtheStrategythinking

作文六:《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论文》500字

浅谈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城市规划是通过规划方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而房地产开发是把多种原材料组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各种用途建筑物的活动,是一个把土地开发,或转变成房屋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可持续发展

1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内在联系

城市规划是通过规划方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而房地产开发是把多种原材料组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各种用途建筑物的活动,是一个把土地开发,或转变成房屋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者是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共同目的是为城市服务、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以满足人们需要。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房地产开发的“龙头”,它指导和制约着城市房地产开发,而城市规划所绘制的城市发展蓝图要依靠房地产开发来实现,并针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而作出调整和补充,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2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特点

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干预行为,规划方案多由政府部门组织编制,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政策性,考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房地产开发多是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以谋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

作文七:《第二讲城市规划的发展与理论》10700字

第2讲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理论

§1. 城市规划的任务

 什么是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的定义

各种不同社会经济、历史背景下对城市规划的理解。

英国:城乡规划——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经济与空间发展规划。

《布列颠百科全书》: “城市规划与改建的目的,不仅在于安排好城市形体——城市中的建筑、街道、公园、公用事业及其他的各种要求,而且更重要的在于社会与经济目标。„„所以,可以把城市规划看成是一种社会运动、政府职能、更是一项专门职业。”

美国:城市与地区(区域?)规划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城市规划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要。”

日本:都市计划

日笠端《都市计划》:“城市规划即以城市为单位的地区作为对象,按照将来的目标,为使经济、社会活动得以安全、舒适、高效开展,而采用独特的理论从平面上、立体上调整满足各种要求空间,预测确定土地利用与设施布局和规模,并将其付诸实施的技术。”

《都市计划教科书》:城市规划是“对达成、实现、运营以实现城市政策为目标的城市功能的城市结构、规模、形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的技术。”

原苏联:城市规划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继续和具体化。

(表 2—1 城市规划的定义)

• 城市规划的实质与构成要素

城市规划的构成要素

1)限定的空间范围(城市规划区)

2)实现社会、经济诸目标的技术手段

(应注意与制定社会、经济目标本身的区别——否定城市规划万能论)

3)以物质空间为作用对象

4)包含政策性因素和社会价值判断

(政治、政策、行政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决定性因素)

(图 2—1 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素)

城市规划的实质

达成社会共同目标和协调利益集团矛盾的技术手段

• 城市规划与社会经济体制

(不同社会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背景中的城市规划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作为建设计划的性质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建设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与矛盾的解决

§2. 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 我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 城市的产生

大约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度的时期。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

• 殷周时代的城市

商城(郑州):距今3500年,近似长方形,边长1.7公里左右。

殷墟(安阳小屯)

• 周代的都城

周王城与《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又社,前朝后市,市朝已夫” (图1-37 《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燕下都(公元前4-3世纪)

赵邯郸(公元前4-3世纪)

齐临淄(公元前4世纪),南北4.5公里,东西4公里。7万户,估计30万人。(图1-38 齐临淄故城遗址示意图)

• 秦汉时代的城市

秦都城咸阳

汉长安(公元1世纪)约5公里见方。最盛时人口30万。(图1-39 汉长安复原图)

• 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长安(582年),宇文恺主持。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包括大明宫在内的总面积达8700公顷,人口100万以上,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图1-40 唐长安复原图)

• 元宋代时代的城市

北宋东京(开封):兴于运河漕运。皇城(大内,969年),里城(781年),罗城(956年)。鼎盛时期的城市人口约有130-170万人,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工商业的发达(清明上河图)。(图1-41 宋东京复原图)

我国最早的城市地图=平江府图(苏州)(图1-42 宋平江府图)。于1229年刻成的石碑

• 明清时代的城市

明清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史上的杰作。

元大都(1264年起历时8年),由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儿规划,郭守敬规划水系。南北7400,东西6650,设11门

明北京(1371年大将军徐达修复元大都,1421年迁都北京,1553年加筑外城),外城东西7950米,南北3100米;内城东西6650米,南北5350米。

(图1-43 清代(乾隆时期)北京城平面图,图1-44 中轴线及故宫鸟瞰)

 近代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下的城市

没有产生社会及城市变革的根本动力——产业革命

近代城市的两大类:

5)伴随帝国主义的入侵、外国资本的输入或本国资本的发展,发生较大变化或新兴

的城市。(独占城市:如青岛(德国与日本)、哈尔滨(帝俄)、广州(法国)旅

大(帝俄和日本);租界城市:如上海、天津、汉口;官僚或民族资本城市:如

唐山、焦作等)

6)原有的封建城市(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发生局部变化,如北京、西安、成都等) 原有商业、手工业、交通中心城市被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新型交通中心所取代。如大运河沿线的淮阴、扬州、临清等

上海——了解中国近代化过程的钥匙

根据“南京条约”于1843年被迫开埠。1845年根据“地皮章程”划出英租界,1848年划出美租界,1863年二者合为公共租界。1849年法租界。

近代城市的雏形:工业、仓储区的形成,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发达、各种类型住宅的出现,给排水、电力、煤气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

1927-1937上海近代化的成熟期(从被迫接受、到效仿、到自觉追求的过程)

近代城市规划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租界地的规划建设(工务局的设立,主管市政工程的建设)

方格网式的道路规划(图1-45 上海英租界地图(1864-1866))

深受欧美城市规划理论的影响的1929年“大上海规划”和“上海都市计划一、二、三稿(1946-1949)”。特别是后者中“卫星城镇”、“邻里单位”、“有机疏散”、“快速干道”等当时先进规划思想的应用。(图1-46 “大上海计划中心区鸟瞰图”,图1-47 上海都市计划三稿)

公开出版的城市规划类书籍(图1-48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城市规划类丛书)

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与问题

• 基础薄弱

(近代城市及城市规划的遗产稀薄)

• 建国后城市建设的曲折道路

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导致对城市的片面认识——“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走了一条不伴随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

• 改革开发后20年的发展

• 迎接城市化高潮的到来

 §3.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 早期的城市雏形(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

中近东——城市的发祥地

乌尔城:苏美尔人的城市,约公元前3000年。面积100公顷,居民1万。内有宫殿、居民区及作为宗教设施的塔台。(图1-4)

巴比伦:美索不达尼亚地区的王国首都,约公元前2000年。1.5*2.5公里,约400公顷,幼发拉底河从中间穿过。城市中有庙宇、宫殿和普通住房。城市被划分为区,公共建筑区域居民区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图1-5市中心平面,被称为“空中花园”的城堡一景和伊斯塔(Istar)神庙附近的房屋及其平面图)

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古埃及文明。金字塔的建造与工匠的居住区。拉洪(El Lahun)居民区(图1-6 是西索斯特立斯二世(Sesostris II 约公元前1800)为建造一座金字塔的劳工而修建的。此图包括了整个居民区和一座典型住宅的平面)与代尔梅迪纳(Deir-el-Medina)居民区(图1-16 是吐特谟斯一世(Tutmosis,约公元前1400年)为建造底比斯附近的国王谷的劳工而建的。随着时间的的推移,居民区不断扩大。这三张图为每次扩建的居民区平面。左下角为居民区一座典型住宅的平面图和剖面图)

• 古希腊的城市——城市规划的典范

城市国家与城邦的组织形式(公共“火场”(市政厅);贵族议会或居民代表大会官员议会;居民代表大会)

城市的形态:建有神庙并具有防御功能的上部城市和商业、行政机构所在的下城。 城市的特点:

7)作为统一整体的城市(城内无分区、居民集会广场);

8)三个功能区:居住、宗教和公共活动;

9)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以形成城市特点

10) 控制单一城市的规模(建设新城或殖民)

雅典:公元前5世纪达到鼎盛时期,250公顷左右,人口估计为超过10万人。

不同的几个发展时期(A.古典时期(公元前6世纪);B. 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

C.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世纪末);D.罗马时期。E.中世纪;F.现代(19世纪之前)) 不规则的城市道路、广场与建筑(图1-7雅典的城市发展、图1-8 伯里克利斯时期(公元前495-429)的雅典。黑色为公共及纪念性建筑,周围是居民区)

雅典卫城:(图1-9,波斯战争后公元前448-406年建造)

其它城市:奥林塔斯扩建(公元前432年,希波丹姆斯规划);米利提(公元前5世纪,波斯战争后,希波丹姆斯);普里涅(公元前350年)帕埃斯图姆;阿格里真拖;塞利农特;锡拉库萨;亚历山大„„

米利都城

• 古罗马的城市

古罗马的历史分期:

1)伊达拉里亚时期(公元前750-300年)

2)罗马共和时期(公元前510-30年)。共和时期的后100年国家统一、领土扩张、

财富集中、城市建设。与军事相关的道路、桥梁、城墙及剧场、浴室、输水道、府邸、广场、港口、交易所兼法庭。城市住宅建设盛行,庙宇不再是唯一的建设对象

3)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公元476年)。继续建造剧场、斗兽场、浴室及纪念

物(广场、凯旋门、记功柱、陵墓、皇帝宫殿)大量出租公寓的出现。(图1-10)

4)公元395年分为东西罗马,476年西罗马灭亡,东罗马演变成封建拜占庭帝国 罗马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与贡献:

1)道路、桥梁、高架水道、城防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技术的发展与大量建造;

2)强有力的改造地形(大量使用奴隶);

3)大量新城市的建设

4)政府地域的划分(农业殖民划50,公顷左右);

主要城市:

罗马: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在3世纪的鼎盛时期发展到100万人口。建造有输水道、神庙、宫殿、跑马场、斗兽场、浴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公寓建筑发达(4.6万所,高达7、8层);但城内道路系统较差(最宽6.5米、一般4.8米,白天不得行车)。(图1-10)

庞贝城: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79年北火山埋没。原为营寨城市、后发展为商业港口和修养城市,当时约有2万人。(图1-11)

罗马营塞:(现代欧洲120-130个城市以罗马营塞为基础,)。北非阿尔及利亚的提姆

加德(Timgad)。图1-12  建于100年,于7世纪淹没)。

维特鲁的《建筑十书》

• 中世纪的城市

中世纪封建城市建设的特征:

1) 城市自发形成,分三类:要塞型(罗马时期遗留)、城堡型(围绕封建主城堡型

城)、商业交通型(交通要道、关隘、渡口等);

2) 战争导致城市发展受城墙的限制,城市规模较小,带有手工业者居住的郊区;

3) 城市形态多为环形放射(部分为方格网),由教堂广场向外放射;

4) 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城市内分成若干个教区;

5) 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市政厅广场及城市广场

6) 街道弯曲、建筑统一和谐,城市由大量底商住宅形成。

城市实例:

佛罗伦萨:14世纪时,人口达9万。(图1-13)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雏形形成于830年,拜占庭式教堂建于11世纪,14世纪建造了总督府。(图1-14 18世纪的威尼斯,图1-15 圣马可广场)

锡耶纳:坎波广场(图1-16,17)

巴黎:888年成为首都(图1-18 中世纪的巴黎)。

•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

14-15世纪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城市中产阶级为维护和发展其政治、经济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发动的反对教会精神统治、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强调人文主义。印刷、冶金、地理、天文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艺复兴的分期: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早期(15世纪);以罗马为代表的盛期(15-16世纪);以威尼斯和伦巴底为代表的晚期(16世纪中、末期)。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阿尔帕蒂、米开朗基罗等独立艺术家的出现

2)对建筑与城市建设理论的发掘整理(对古罗马《建筑十书》的发现,阿尔帕蒂的

《论建筑》、费拉锐特《理想的城市》)(图1-19)

3)文艺复兴理论多停留在建筑及城市局部(城市发展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4)理想城市理论多于实践

5)后期出现巴洛克式的建筑与庭园

城市建设实例:

佛罗伦萨:西格诺里亚广场与乌菲齐大街(图1-20)

威尼斯:

罗马:这一时期欧洲宗教与文化的中心。17世纪巴洛克时期,封丹纳的罗马德改造(数个广场和25座以上的喷泉)(图1-21)与波波罗广场(图1-22);其他还有罗马市政广场(图1-23)、圣彼得大教堂(图1-24)、纳伏那广场(图1-25)。

•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国王与资产阶级新贵结合,反对封建割据与教会势力,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其首都,如巴黎、柏林、圣彼得堡均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17世纪后半叶,路易十四执政的法国处于绝对君权的鼎盛时期。国王与新的资产阶

级的雄厚经济实力使城市的改建与扩建达到了新的规模。

君主专制制度导致了建筑上的古典主义,以体现秩序、组织、永恒、至上的王权。因此,建筑与城市中的集合结构和数学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平面上的广场和里面上的穹顶。

巴黎的城市改建:

17世纪初亨利四世建设法兰西广场和皇家广场,以及砖石结构的建筑和街景

路易十四时期建造卢浮宫和一系列广场(路易十四(旺道姆(图1-27))广场、胜利广场)、街道。在18世纪下半叶形成爱丽舍(香榭丽舍)大道(图1-26)。

路易十五时期建设协和广场(图1-28)、小圆形广场和星型广场。

凡尔赛宫的建设(路易十四时期)

§4.  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

• 乌托邦

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1516年著《乌托邦》(Utopia)。在其中提出的理想之邦中,有50个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一天到达。城市不大,以免与乡村脱离。每户有一半人在乡村工作,住满两年轮换。街道宽200英尺,通风良好。住户门不上锁,以废弃财产私有的观念。生产的东西放在公共仓库中,每户按需要领取,设公共食堂、公共医院。

中国也有类似的理想国描写,如《桃花源记》中的桃园乡。

基本不具有现实意义,是某种程度上的逃避

• 欧文与新协和村

罗伯特·欧文(Robert O, 1771-1858)英国大工厂的股东和经理

主张建立崭新的社会组织,把农业、手工业和工厂制度结合起来。提出未来社会按公社(Community)组成,人数为500-2000,土地国有,实行部分共产主义。

1817年提出“新协和村”(Village of New Harmony)方案,300-2000人,人均耕地0.4公顷。村中设有公共厨房、食堂、幼儿园、小学会场、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周围是住宅,附近有工厂和手工作坊。村外有耕地、牧场及果园。全村的产品集中于公共仓库,统一分配,财产共有。但未能在英国实现。

1825年欧文带900人从英国到美国印第安那州,用15万美元购买了12000公顷土地,建设新协和村,但不久全部失败。

(图2—2 欧文的新协和村)

• 傅立叶与“法郎吉”

法国人查勒斯·傅立叶(Charles Fourier, 1772-1837),1829年发表《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主张以“法郎吉”(Phalanges)为单位,1500-2000人组成公社,废除家庭小生产,减少家务劳动。

“法兰斯泰尔”=容纳400个家庭(1620人)的巨大建筑

1871年戈定(Godin)按照傅立叶的理论在盖斯(Guise)建设了“法兰斯泰尔” (图2—3 “法兰斯泰尔”鸟瞰图)

•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意义

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

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

解决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生活问题

 从田园城市到卫星城市

• 霍华德与田园城市理论

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1850-1928),1898年发表著名的《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1902年再版时改为《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 of Tomorrow)

三磁力图解——关于田园城市的论证(田园城市兼有田园与城市的优点)

(图2—4 城乡三磁力图)

城市组群的主张——限制单一城市的规模(当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另建新城),建立城镇集聚区,并将其称为社会城市。

城乡结合的模型——3.2万人,占地2400公顷的城市,其中农业用地2000公顷(耕地、牧场、菜园、森林、农业学院、疗养院),城市用地400公顷。3万人居住在城市,2000人居住在乡村。

(图2—5 田园城市示意图)

田园城市的实施——土地问题、资金来源、城市的收支、经营管理

田园城市理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对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城市规划,特别是战后新城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 田园城市的实践

1899年成立“田园城市协会”将田园城市作为社会运动加以推行。

1903年在距伦敦(东北)64公里的地方建立第一个田园城市莱奇华斯(Letchworth),霍华德理论的追随者翁温(Raymond Unwin)和帕克(Berry Parker)设计,占地1840公顷,规划人口3.5万人(但1917年只有1.8万人)。

(图2—6 Letchworth 的规划图)

1920年在距伦敦36公里的韦林(Welwyn)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占地970公顷,规划人口5万。

从田园城市到“田园郊区”——翁温和帕克于1905-1909年在伦敦西北的Golders Green 建设了Garden Suburb (城郊居住区——受到指责)

• 卫星城市的理论与建设

恩温于1922年出版《卫星城镇的建设》(The Building of Satellite Towns),正式提出卫星城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与霍华德的思想发生偏离。

(图2—7 卫星城概念示意图)

帕克于1930年建设了位于曼彻斯特 Wythenshawe,规划人口10万。特征:绿带、工业区和居住区的有机组合、独户住宅。但基本上市“卧城”

卫星城的理论在二战之后得到进一步的实践

 工业城市与带形成市

技术的进步、大机器生产的发展,工厂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与脱胎于封建社会的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产生矛盾

• 工业城市——近现代产业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法国青年建筑师嘎涅(Tony Garnier)于1901年展出“工业城市”的规划方案

工业城市规划人口3.5万人,工业用地比重增大,强调功能分区、工业居住用地之间的隔离绿带。铁路交通(对外交通)占据重要地位,滨水地区已不再主要为城市居民服务。

(图2—8 工业城市)

• 带形城市——近现代交通工具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Arturo Soria Y Mata)发表带形城市(Linear

City)的设想,即城市沿一条高速、高云量的轴线无限延伸,以取代传统的由核心向外围一圈圈扩展的城市形态。

1882年于马德里外围建设了一个4.8公里的带型城市,1892年设计马德里外围马蹄形带型城市。

(图2—9 连接比利时两个城市的带形城市)

 城市美化运动

1893年芝加哥举办纪念哥伦布博览会。整齐划一的会场体现出总体规划设计的巨大潜力(既然博览会场可以做到,那么整个城市也应该做到)。纪念哥伦布博览会的负责人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Burnham)提倡以林荫大道、广场、公共建筑为核心的宏伟壮丽的城市整体设计。

1909年发表芝加哥城市规划,形式主义、忽视社会、经济问题,对城市的影响仅限于局部。

城市美化运动持续了大约15年

(图2—10 芝加哥哥伦布世博会)

(图2—11 伯纳姆的芝加哥规划)

 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

• 新建筑运动倡导者的城市观

注重城市的功能,注意发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性能特点。注重经济,主张创造新时代的新风格,反对陈旧的传统形式。

• 柯布西埃与《明日的城市》

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及霍华德以来的城市分散主义相反) 1922年发表《明日的城市》(The City of Tomorrow)假象一个300万人的城市,其中,有40万人居住在24座60层的摩天楼中,60万人居住在多层连续板式住宅中,200万人居住在花园住宅中。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

(图2—12 《明日城市》规划方案)

1925年巴黎中心区改建设计Voison规划,16栋60层的办公大厦。地面完全开敞。 (图2—13 巴黎中心区改建设计(Voision 规划)

1933年设计《光明城》(Radiant City),城市中心为容纳2700人的居民联合体。

• 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观

11) 通过技术改造、完善城市功能

12) 采用高密度建筑的形式解决城市的拥挤问题

13) 在城市的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密度和建筑形式

14) 采用铁路、人车分流高架道路等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

 邻里单元理论与居住区规划

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利(Clarence Arthur Perry)在编制纽约区域规划方案时,提出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的概念,并于同年出版《邻里单位》(The Neighborhood Unit in Regional Survey of New York and Its Environs)

佩利的邻里单位以设区中心为核心,以一所小学服务的面积为单位,形成任何方向都不超过0.8-1.2公里的周围被城市干道所包围的社区。其中居住有大约1000户,5000人。

(图2—14 邻里单位示意图)

邻里单位的规划思想被广泛运用于新城(哈罗)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的城市规划中。(对照我国的“四菜一汤”)

 大伦敦规划与新城的建设

• 大伦敦规划

1940年巴罗报告指出: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的不断聚集,是由于工业所引起的吸引作用。提出疏散伦敦市中心地区的工业和人口。

1942-1944艾勃克龙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面积6731平方公里,1250万人。规划从中心区迁出工业,103.3万人。

(图2—15 大伦敦规划方案1944)

四个地域圈:

1)内圈:控制工业,改造旧街坊,降低人口密度190-250人/公顷

2)近郊圈:建设良好居住区,〈125人/公顷,空地绿化。

3)绿带:宽约8公里的绿带,森林、大型绿地公园、各种游憩、运动场地,蔬菜。

4)外圈:用于疏散工业和人口。规划有8座卫星城,扩建20多座旧城镇。

大伦敦规划吸取了20世纪初期依赖西方国家规划思想的精髓(霍华德、盖迪斯)。 问题:未能起到疏散中心城的作用,放射环路未能解决交通问题,铁路沿线的无秩序开发,旧城未改建等。

• 新城建设

英国新城建设的分期:

1946年颁布《新城法》

第一代新城:1946-1950;第二代新城1955-1966;第三代新城:1967年之后。 哈罗新城——第一代新城的代表

规模小、密度低,功能分区明确,按邻里单位建设,强调独立与平衡,但考虑经济问题较少。——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哈罗新城:1947年开始规划,南距伦敦37公里,占地25.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8万,由13个4000-7500人的邻里单位组成。

发展不快,1978年底接近规划规模,缺少城市生活,就业困难,出现年轻人相大城市回流的现象。

(图2—16 哈罗新城平面图)

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

位于伦敦与伯明翰之间,东南距伦敦80公里,原人口4万,1967年开始规划,70年开始建设,规划人口25万,面积88.7平方公里。

6个规划目标:多种就业和可供自由选择的住房与服务设施,多阶层社会等。

特点:土地利用与交通紧密结合,无烟个功能分区;活动中心布置在环境区边缘;高效经济的交通网络;注重城市景观。

(图2—17密尔顿·凯恩斯平面图)

 近现代规划史上的两个宪章

• 雅典宪章

20年代末,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1928年在瑞士成立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在1933年雅典会议上提出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应科学地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居住未城市的主要因素

• 马丘比丘宪章

1977年12月知名城市规划学者在秘鲁进行学术讨论并在马丘比丘山的古文化遗址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

主要对雅典宪章后世界所发生的变化,进行了补和修正。

例如:以综合的、过功能城市环境代替机械的功能分区、强调公共交通等。

改宪章还针对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问题,将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城市规划问题纳入其中。

正确对待“宪章”

 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家

• 霍华德

• 盖迪斯

盖迪斯(Partrick Geddes, 1854-1932)苏格兰生物学家,自学成才,西方城市规划科学走向科学的奠基人。

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主张通过对城市人口、就业、生活等调查与分析发展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法。对当时的城市规划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强调人类活动基于物质空间与社会经济的综合。

首创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郊区的发展使城镇结合成巨大的城市聚集区(组合城市),城市规划是包括城市和乡村在内的城市地区规划

• 芒福德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 1895-1990)美国城市规划思想家,对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作出过重要贡献。

共撰写过30多本书和一千余篇论文及评论。社会学家、城市史学家、规划师、人文学家、被称为“万事教授”

核心:认识城市,改造城市,以多学科为基础建立起城市观

1938年出版《城市的文化》(The Culture of Cities)

1961年出版《历史中的城市(又译,城市发展史)》(The City in History)

主要观点:

1)从城市发展的过程认识城市,研究文化和城市的相互作用(城市观)

2)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机体相似,必须与周围环境发生互作用,取得平衡(区域—

—城市的生态环境,区域观)

3)城市规划必须对城市和区域所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分

析,反对形式主义。提出规划的四个步骤——调查、评估、编制规划方案、实施(规划观)

参考文献:

(1)[意]L. Benevolo《世界城市史》科学出版社, 2000。

(2)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Koos Bosma and Helma Hellinga, Mastering the City, North-European City Planning

1900-2000, NAI Publishers,1997

(4)[英]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情报所,1988。

(5)金经元著《近现代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家》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作文八:《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与展望》4800字

日新月异南大门

——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与展望

广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也 是华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 是一座具有历史魅力和现代色彩的中心城市。

50年风风雨雨不停步

广州市自1949年10月14日解放以来,在不同的经济社会 背景下,先后14次编制过城市总体规划。这些总体规划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发挥过巨大作用。特别是 1984年经国务院审批的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对促进广州市改 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与城市建设的持续高速发展起到十分重 要的作用。通过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的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城市经济社会得 到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城市面貌得到 较大改观。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广州市沿珠江组团式发展,重点 向东向南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的格局已基本形成。1986年至 1998年,广州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70平方公里发展到276.4平 方公里,现代化大城市已初具规模。

首先,按照总体规划,大力发展新区,使第二组团(天 河)、第三组团(黄埔)已基本形成。按照规划将大型建设 项目主要安排在新区,在天河区建设体育中心、火车第二客 运站,并对天河机场一带5.2平方公里用地按规划统一进行 综合开发,按规划控制了珠江新城的用地。目前,6.6平方 公里的珠江新城已按规划逐步实施。天河地区已初步形成广 州市文化体育、商业办公、居住服务中心。在黄埔区按规划 安排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沙港、云埔工业区,这些项 目的建设,使黄埔区已基本成为广州市工业、港口业基地。

其次,在旧城改造中,坚持“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 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旧城区的城市功能有了进一步 加强,旧城区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有了 一定的提高。

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取得长足 进步。近十年来,广州市新建改建了一大批城市道路、立交、 桥梁,完成了北环高速公路,地铁1号线已建成。自1988年至 1998年,道路长度由545公里增长到1887公里,道路面积由6 51万平方米增长到2234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6.82平方 米。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由156条增长到292条,全市拥有营运 的公共汽(电)车4632辆,万人拥有公共汽车16标台,居全 国十大城市前列。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1980年至1998年建 成区人均公共绿地由3.51平方米提高到6.3平方米,绿化覆 盖率由23%提高到28.06%。

城市市政基础建设也得到大力发展。自来水普及率达98 .66%,日供水能力达到382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达93%, 按规划建成大坦沙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污水处理厂(日处 理污水33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6.7%;日处理66万 吨的猎德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进展顺利。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也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文化、教育、 体育、卫生设施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大力改善和提高了城市 的生活工作条件。

长期以来,广州市坚持以房地产住宅建设为中心,带动 城市建设,先后兴建了300多个住宅小区,建设了一批经济适 用的住房,1998年底,经抽样调查,广州市人均居住面积已 接近13平方米,是1978年3.82平方米的3.4倍。

广州城市规划启示录

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必须基于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指导 性。由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广州市城市发展的客观实 际,从而保证从宏观上引导城市的有序发展,促进了城市经 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天河新区的建设和黄埔、芳村新区的建 设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珠江新城6.6平方公里 用地的长期规划控制,更充分说明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

超前指导性。

有效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总体规划。 近十几年,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在这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 作。在旧城改建、新区开发建设、道路交通、环境保护与园 林绿化等方面,都科学地编制了更详细、更具体的专项规划 和实施性规划。

要保障城市的各项建设按照《城市规划法》实施,除了 要有权威的规划外,还必须有维护规划的法规。早在1984年, 广州市便开始制定《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 则,广州市是全国最早编制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城市之一。 经过3年的努力,《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经市人大审议 并于1987年1月1日起实施。《实施细则》经市政府批准从19 88年1月1日起执行。《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后,广州市结 合实际,历时6年草拟了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的第一部地方性 法规———《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

于1997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近年来,广州市还先后制定和 实施与《城市规划法》相配套的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 广州市分区规划编制办法》等共约88项,为依法编制规划、 依法建设、依法管理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近十几年来,广州市不断探索强化规划管理的方法,取 得了突出的成效,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连续3次被国家建设部评 为“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广州市早在1987年就率先实 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土地有偿使用和综合开发,不但 提高合理利用土地,而且能为城市基础设施筹集资金。如芳 村花地湾、天河体育中心、恒福路等一些建设项目,均采用 此法筹集建设资金。

广州市自1989年开始,改革建筑管理方式,实行建筑报 建特许人制度、专业管理审批制度、建筑管理竣工验收制度, 加强建筑规划管理工作。

为了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保证规划管理适应新形势的要 求,广州市把依靠科技管理作为提高规划管理水平的必备条 件。一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吸收和培养人才。1987年,广 州市便从美国引进国内第一套城市规划地图信息系统,后又 聘请美国有证规划师协会前副主席卡罗尔·托马斯夫人和日

本世界知名建筑专家丹下健三为城市规划局的高级技术顾问。 近十年来,广州市规划局和规划院从全国10多所院校吸收了 大学生近200名,共20多个专业,其中有60多名硕士研究生、 2名博士生;二是健全科技管理机构。为了适应科技管理的需 要,先后批准市规划局成立了交通规划研究所、规划自动化 中心、广州航空遥感指挥中心等科技管理机构,并配备了专 业的技术人员;三是利用科研成果管理。目前,市规划局建 立的“广州市城市地图和总体规划信息库”、“广州市地下 管线信息系统”、“广州市城市规划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 和“居住区详细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已在规划管理 工作中广泛应用,这些系统经国内外专家评审认为具有“国 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 灵魂,是城市管理的依据。实施城市规划的实践证明,各级 领导除了要认真按城市规划的要求布局各项建设外,还必须 带头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支持规划部门开展工作; 只有树立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才能使规划得以实施 和落实;只有充分发挥城市规划部门依法行政的职能作用, 才能保证一切用地和建设活动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新形象步入新世纪

党的十五大期间,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讲话时指

出,广东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1998年7月,广东省委、 省政府进一步明确把广州建设成为现代化中心城市,充分发 挥广州作为全省经济发展重心和龙头的作用。围绕建设现代 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广州市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建设和发 展新的指导思想,调整了广州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思路,确立 了在高起点上发展的思路,着眼于50年不落后,强调城市规 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进一步调整了城市发展布局,明确城 市的功能分区,合理规划布局城市新轴线,从瘦狗岭到火车 东站到河南赤岗一直延伸到洛溪大桥的新客运站,将规划一 条12公里的城市新轴线,通过国际招标选择最佳方案。进一 步明确划分城市功能分区,对城市各大组团和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业区、旅游休闲区、科学体育区、工业开发区、居民 住宅区等各种功能分区进一步调整完善,确定下来后就作为 长远的发展战略分步实施。确立了“新区先行,拉开建设, 突出重点,以新城区建设带动旧城区改造”的思路,坚决把 城市结构拉开并有序地配套建设,重点向东向南发展。沿珠 江轴线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逐步完善向南联系番禺、向东 联系东莞、向西联系佛山的经济发展轴线规划,从而强化中 心城市的功能,加强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辐射力。确立 了构建交通道路主体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的思路,以内

环路、环城高速公路及7个方向联络道和若干条快速路构成道 路主骨架,完善高速路网、快速路网和主干道路网三大交通 路网系统;确立了城市建设的精品意识,积极规划建设广州 新国际机场、广州大剧院、广州艺术博物馆、新广州体育馆 等一批跨世纪的标志性形象工程。在此基础上,广州市按照 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提出了城市建设实现“一年一小变, 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奋斗目标。“一年一小变” 重点在管理,以整治脏乱、拆除违章建筑为突破口,整治市 容环境,迎接建国50周年;“三年一中变”重点在建设、完 善城市交通道路网络,完成“迎九运”工程、“城市形象工 程”和标志性工程,整治白云山和珠江“一山一水”,建设 新的旅游观光带,迎接“九运会”;“2010年一大变”重点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协调发展,完善城市布局,形成合 理的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布局,形成合理的 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完善教育、 文化、体育、卫生、市政、环卫等公共配套设施,基本实现 城市现代化。按照这些新的思路,广州市进一步完善了城市 规划,经过历时4年的努力,全面编制完成了79个地块的分区 规划,去年又完成了20个文明示范村镇、16个中心村镇、50 条自然村的规划,城市立体交通路网进行了全面规划。配合 “城市形象工程”建设,对珠江两岸景观、城市主干道路、 绿化广场、主要“窗口”地区和商业街区等进行了城市设计。 规划部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园林绿化、环境整 治、道路交通、“迎九运”工程等方面的109项“城市形象工 程”,经过努力,1998年已完成了32项。

为了实现广州市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的目标, 广州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了这方面的领导工作。首先全市 上下统一认识。要求全市各级党政领导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要 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现场办公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 市政府的决心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以 赴,千方百计确保实现“一年一小变”的目标。二是学习先 进。广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组织学习考察团,分别赴上 海、中山市,认真学习他们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先进 经验。成立了广州城市建设协调小组及办公室,建立了市创 建文明城市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协 调、指挥。各区也迅速成立推进“一年一小变”工作领导小 组及办公室,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迅速推进这项 工作。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同志和各区、市各有关部门的主要 负责同志签订《广州市城区整治脏乱,实现城市环境“一年 一小变”目标责任书》,将“一年一小变”目标分解为10大 专项整治工作(整治市容卫生、整治占道经营和乱摆乱卖、 清拆违法建筑和违章搭建、整治机动车辆乱停乱放、整顿违

章户外广告、整顿建筑工地、整治市区道路进出口、治理市 内河涌、清理收容遣送“三无”人员、落实除“四害”工作) ,限期到今年国庆节前完成。市创建文明城市联席会议办公 室每月都对全市整治情况进行抽查,市人大、政协代表也不 定期参与检查。由于市委、市政府决心大、抓得紧,目前, 全市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已经全面发动起来,全市性整治 脏乱大行动已经展开,并初见成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望新世纪,广州,这座中 国的南大门,经过广州市人民的齐心协力,一定会营造一个 高效、舒适和美丽的城市环境,将以崭新的形象雄步21世纪。

作文九:《城市规划与发展分析——以深圳市为例》3900字

城市规划与发展分析

——以深圳市为例

摘 要:深圳是具有改革开放特征并且是几个改革开放城市中建设发展最为成功的城市,其经济发展经验无疑是试验田的宝贵果实。二十几年的发展让深圳极具吸引力,汇集了全国的高端人才,融合了四面八方的文化,成为了独一无二的特区城市。正因为如此,深圳的融合文化优势、政策优势,在未来会起到引领国家发展走向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深圳发展历史,深入了解这座特殊的年轻城市如何建设发展,其规划发展在这过程中起到了何种作用,并给予解答。 关键词:城市规划 经济发展 深圳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地处珠江三角洲南端,临近珠江入海口,通过口岸可以直达香港。全市面积1991.65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深圳市的常住人口有1035万人,包括流动人口约有132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为251万人。全市共有六个行政辖区,由西至东分别是宝安区、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盐田区和龙岗区。另外,还设有龙华、坪山、大鹏以及光明四个功能区。深圳的发展是奇迹式的,从仅有几万人的边陲小镇摇身成为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仅仅只花了20多年的时间。目前中国面临着城市化的问题,城市规划是必要和重要的过程,怎么样运用好城市规划是现在问题所在。深圳的城市规划作为实验地,它在市场经济的初期首次与市场接触,其不足反映了高速发展的城市设计中的问题与矛盾。因此,作为中国城市规划的试验田和代表,对其进行规划范式深入研究,其成果能为我国城市建设提供宝贵经验与借鉴。

1 深圳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与主要内容

考虑到深圳的政治、经济以及发历程等情况,在此用时间来划分深圳城市规划发展,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79年至1986年,深圳城市建设的基础时期。“文革”的影响使城市规划发展停滞了一段时间,所以在后来的城市规划思路方法和内容上实质仍是50年代苏联模式的延续。因此在最初的深圳城市规划中,规划仅是延续了国民经济计划,实际上也就是计划具体的落实,并没有新的规划信息加入,也没有特定的研究。从城市建设角度来看,规划包含“七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主导的项目建设等。从管理体制来看,形成

了“五统一”模式。第二个时期,1987年至1989年,规划制度的探索时期。这两年间最主要的一项工作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问题的研究,路径的探索。《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颁布,从法律的意义上来说,标志着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有偿转让,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土地使用权进入流通领域的土地管理体制正式确立。土地有偿使用代替了旧的土地分配体制,使土地可以流通,变为商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期间另外一项工作是“三层次五阶段”规划编制 初步完成。该规划体系的构建主要参考对象是香港的规划编制体系。考虑到市场经济体制尚未达到一个很好的阶段,城市建设仍是深圳的主要目标。因此该规划并未全面推行,除了第一阶段规划以外,其他阶段成果并不多。第三个时期,1990年至1996年,规划制度的完善时期。《城市规划法》在1990正式生效,次年控制性详细规划于全国范围内推行。到1996年为止,为了应对市场发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深圳全面推广。而规划的落实情况虽然在得到地方大力支持的前提下,适应了城市高速建设和经济增长,但对指标的过度注重同时又因为相关法律规范缺乏约束的效力,导致其没有发挥出引导市场行为的预期作用。城市规划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在深圳城市规划转型过程中仍然起到了桥接的作用,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第四个时期,1997年至2005年,规划制度的成熟时期。1997年与1998年,深圳市政府分别颁布了《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2000年以后,深圳又开展了一些列针对 法定图则的研究,颁布了《深圳市密度分区规定》、《深圳市法定图则编制技术规定》、《深圳市土地使用相容性规定》、《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等。上述规定准则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深圳城市规划正式转型成为制度性城市规划,意味着城市规划发展的大幅进步。该时期内,参考五年发展计划,深圳市采取了近期规划和总体规划交替规划,先后编制了《深圳市总体规划检讨与对策(2001- 2005)》、《深圳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近期规划重点解决建设问题,总体规划则侧重于城市发展方向问题,两者的结合保证了规划近期贯彻落实和远期的正确方向。

2 深圳城市规划的分析

谈到深圳城市规划范式的由来,可能中国大部分城市规划的由来,基本来源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第一,城市规划的制定。深圳邀请了国外专家

举办研讨会,学习各自国家城市规划经验,从1982起就开始邀请国外规划机构参与规划。第二,深港临近使得深圳有很好的机会向香港学习。第三,深圳虽然比较特殊,但在中国的大环境中免不了会受到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随后很 有可能反作用于中国城市规划。

Arturo Soria Y Mata提出的带形城市理论也就是1982年《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大纲》中提及到的带状组团式空间发展模式,城市沿着交通干线向两端发展。在这种模式下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最初规划新市区中的道路系统一般都以方格网形式建立。深圳参考并采纳了这种模式。多中心组团式结构使整个城市在“隔离中统一”。该结构模式以1960~1970年欧、美等国采用的多核心组群式规划结构作为基础,结合了带形城市理论。1986年带状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布局在深圳特区总体规划中进一步体现出来。参照香港的规划体系,深圳也编制了自己的《深圳城市发展策略》。该策略在1989年正式提出,以区域规划为重点,考虑了深港以及珠三角地区的相互联系,提出“全境开拓”的发展策略。深圳的先行让城市规划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区域规划研究上来。同年,深圳市政府还颁布了《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该准则参考了《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虽然在许多指标上参考了香港规划的标准,但其也是首部地方性城市规划准则。到1997年,政府又对其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补充。新版的《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大部分参考了《中国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在用地分类、医疗设施等方面仍借鉴了港台与美国等标准。

如图2所示,深圳提出“三层次五阶段”的规划编制体系,其内容上与香港规划图则系统几乎无异。经过数年时间探讨和研究,新的规划编制体系,也就是1998年颁布的《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囊括了国内现行的规划体系,其结构仍然与香港类似。3 深圳城市规划对国内其他城市发展的借鉴意义深圳是首次进行地方规划的特区城市,其城市规划的发展历 程代表了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在自身的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经过学习、吸收、模仿、定型的阶段,深圳的城市规划从技术性转向了制度性。它的转变受到了西方、香港等地区的城市规划的影响,“吸收转化”是深圳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中的突出特征。其成果的出现意味着城市规划的可行与成功,这对国内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研究,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非凡的意义。

3.1 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

法定图则的开展是城市规划法规化的重要起点,也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深圳城市规划体系发展的趋势是:由法定图则的推广为突破口,逐步由行业内部运作,进而融入到城市整体制度环境中,为城市发展的行政决策引入更强的技术干预和法律规控力度,使规划从原来的“决策管理—城市建设”二重关系演变到“决策管理—规章政策—城市建设”三重关系。

3.2 法定图则的研究与实践

法定图则的开展是城市规划法规化的重要起点,也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深圳城市规划体系发展的趋势是:由法定图则的推广为突破口,逐步由行业内部运作,进而融入到城市整体制度环境中,为城市发展的行政决策引入更强的技术干预和法律规控力度,使规划从原来的“决策管理—城市建设”二重关系演变到“决策管理—规章政策—城市建设”三重关系。

3.3 城市规划制度的建设

城市规划制度完整,才能建立起配套的法律保障体系,城市建设才能有法可依。严格

按照法制制度进行规划是深圳市城市规划的特征。法制化道路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城市规划机制的必经之路,深圳的城市规划实践也证明了法定图则体系在市场经济之下,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设施开发完善。所以作为经验,关于城市规划制度的相应法制体系建设也应该受到重视。

3.4 规划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监督作用是公众参与的最重要的因素。1986年的深圳确实存在城市规划委员会这一机构,但其成员却没有民众,仅限于政府官员。后来向香港学习,开始吸纳社会人士加入,这才使规划管理决策向民主公开的方向发展。然而制度的差异预示着深港两地的规划委员会具体构架有所区别,其运行流程和具体实施细节仍需仔细推敲。但公众参与机制能够收集充分的信息,起到监督作用,对整个机制建设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王富海.从规划体系到规划制度——深圳城市规划历程剖析

[J].城市规划,2000(1).

[2] 孙骅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圳市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

涉外经历[J].世界建筑导报,1999(5).

[3] 孙克刚.深圳城市规划和规划管理[A].深圳城市规划:纪念深

圳经济特区成立十周年特辑[Z].深圳:海天出版社,1990.

[4] 李柏浩,王玮.深圳城市规划发展及其范式的历史研究[J].城市

规划,2007(31).

[5] 陈伟新.深圳城市分区规划的作用于定位[J].规划设计,2002

(2).

[6] P.霍尔.世界大城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7] 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文本·图

集[Z].2012.

[8] 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文本·图

集[Z].2012.

作文十:《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协同发展》2800字

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协同发展

摘要: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相协调和衔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规划修编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当前两种规划衔接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从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关系、理论基础、体制、法律等各方面提出加强两种规划相互衔接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土地规划;城市规划;协同发展

一、两种规划的关系

1.1 土地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土地采取经济、技术、工程等综合措施而进行长期土地组织的布局与配置。它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利用出发,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协调各类用地需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规模和布局,合理安排土地开发和整理,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城市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

1.3 两者的关系

由规划范围来看,两者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面与点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整个区域的规划,城市规划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两种规划协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两种规划的规划思路不同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 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重在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有控制规划,而城市规划属无控制规划。由此导致,地方政府热衷于城市总体规划,都期望把自己城市做强做大,而任意扩大城市规模的倾向,规划部门为迎合政府意图,加上自身利益观念的驱使,也喜好大规划,对与土地规划的衔接造成很大的困难。

2.2 两种规划参数的统计口径不一致

2.2.1 人口。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人口包括居住在(规划)建成区内的非农业户籍人口、农业户籍人口和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镇人口仅为城市和建制镇建成区范围内常住人口的总和(含常住的非农业户人口、农业户人口和集体户人口),不包括流动人口。不难看出,前者所称人口的范畴显然要比后者大。

2.2.2 用地指标。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选取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 一90) 的规定, 不考虑规划期年耕地水平和规划目标年耕地保有量。

土地利用规划中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为城镇居民点用地指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指标,编制过程中为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建设用地总量与均量都要受到耕地保有指标的限制。

2.3 两种规划采用的土地分类体系各异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 号)中最新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的土地现状分类,其用地类型为3 个一级类、10 个二级类和33 个三级类。

城市总体规划中采用的是《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 其用地类型分别为10 个大类,46 个中类,73 个小类。

两种规划对地类存在名称一致而内涵不相一致的问题,两者既有交叉,又有重复,另外还有内涵一致而土地利用类型名称不一致的问题。如《城市用地分类》中城市建设用地包括采矿用地,而国土资厅发〔2009〕51 号文的规定为:城镇附近的采矿用地并入城市、建制镇用地,城镇范围以外的区分为独立建设用地和

采矿用地。

三、加强两种规划协调的对策

3.1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两种规划的根本指导理论

既要寻求发展,又要保护环境和资源。在城市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决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潜在发展水平在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下,提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规划建议。拓宽城市规划的内涵和领域,形成可持续观指导下的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3.2 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

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深化,是二者在空间布局和物质基础上的落实,为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提供了宏观和区域范围的经济技术依据。城市规划必须以区域规划为依据。

国土规划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以及规划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对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划。土地规划的编制是以国土规划为依据。

因此要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协调,就要尽快地开展区域规划或国土规划的编制工作,以便在区域层次上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城镇体系规划,尤其是城镇规模与布局,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与工业化、城市化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协调和安排。建议开展城市用地合理规模问题的科学研究。

3.3 统一各项参数

城市用地统计应当以城镇地籍调查数据为准。城市用地分类、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的调查等方面应当考虑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的需求。城市总体规划要充分利用城镇地籍调查资料和城市土地定级估价资料。各级城镇体系规划应当精确确定城镇数量、规模和布局,为编制相应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4 统一用地分类标准

建议城市规划区内仍然可以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为了适应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可对其做适当的调整与修正,而在规划区外可采用全国土地利用分类,这样既可以避免用地分类标准上的相互冲突, 也为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衔接提供了有利条件。

3.5 从法律角度加强良种规划的协调

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的一部针对土地规划的法律,导致土地规划缺乏法律依据,这也是造成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尽快筹备起

草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和《土地规划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城乡土地和各部门、各产业用地统一管理,规范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行为,对城乡土地实行用途管制,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在土地利用层次上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2]曹建丰、许德林,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J].规划师,2004

[3]吕维娟等,试析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协调[J].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