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问题感想200字_《养老问题》5400字

作文一:《养老问题》5400字

2014年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   老年人养老问题调查

实 践 人

所属学院      会计学院

专    业       会计学

年    级        大二

班    级    12级本科会计一班

山西xx学院

2014年7月29日

老年人养老问题调查

实践概要: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老年人的养老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面对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速的现实,我们需要一个完善的养老体系,尤其是养老服务体系。我国启动了居家养老的探索改革,随后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做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但不同社区间的养老模式、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因收入来源、医疗费用、区域等因素还存在着差异。以此为契机,我们经管院社调大队对当地的养老现状及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和提升的空间。结合实际情况予以理性的分析和评价,最终提出相对合理的建议和解决对策。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3.26%,并在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一全球性难题,如何养老、何处养老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户均规模3.16人,较改革开放之初的4.61人下降了31.5%。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进程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持续延长,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趋加深。例如太原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当中,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8.9553万人,占总人口的7.8%,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了2.56个百分点,增速惊人。人口老龄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已经日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

关注人口老龄化现象,建立健全的养老机制。在近几次的两会上日益频繁提出,并得到广泛的响应和热烈的讨论。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成为人们迫切的希望。呼吁全社会来关爱老人,从而使社会形成一股养老爱老之风。

为此,我们组织了此次调查,深入到太原市了解中老年人对养老模式的看法以了解当前的养老现状和问题,特别是了解市民对不同养老模式的独特见解以及不同养老模式对他们可能会造成的影响,为我市的养老模式的完善和管理提供相应的建议,以更好的促进我市养老社会保障的不断向前发展。本次调查以分区域抽样方式进行,抽取各广场的中老年市民做了相关调查。同时在问卷调查过程当中做好访谈记录。

二、中老年人对养老的深层理解及现有模式的影响

(一)现有养老模式

在回答是否愿意在家养老还是愿意去养老院时,90.82%的人愿意选择在家养老,仅有9.18%的被访者愿意去养老院养老。数据表明在选择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时,中老年人还是愿意呆在自己的家里养老。中国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养儿防老、家长的主导地位、几代同堂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选择家庭养老的人们,他们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家庭养老的社会硬件设施成本几乎为零。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此种现象存在的原因:①与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养老具有支出少、收益大自由度高,整体花费低,隐私受保护的优势。老年人在家里度晚年,可以充分利用住房、家具、耐用消费品和生活设施等原有的物质资源,而且还可以按照自己的特殊需要安排饮食起居,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②居家养老既可以解决子女对老人生活照料的困难,又能使老人感受家庭和社区的熟悉氛围,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这对传承我国的孝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老年人对养老的认识

所谓养老,即老有所养,既需人力赡养又需资金上的保障支持。它自起源到现如今形成了大致四种模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这些模式随经济发展水平程度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内涵。太原市现如今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但大多数受访者对此毫无概念。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主要形式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服务一般是三无”老人。谈到生活照料,首先想到的就是后辈对老人的赡养。正好目前老人的居住环境可以反映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图(一)发现,大约50%的被访者没有跟自己的儿女后辈居住在一起,由此可见这些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无法得到后辈的赡养,自己照顾自己或者由老伴来照料成为唯一的照料形式。但面对此种状况,他们并没有积极主动了解养老所提供的方便所在,而是自己承受自己养老带来的巨大压力。由分析可见,大多数的中老年人对养老理解不足,更深层次反映了多数中老年人对自己养老权利的忽视。

(三)居家养老的影响

1、积极影响。众所周知,合理完善的养老机制能够使广大的中老年人受益。太原市目前的居家养老模式历经多年的发展已发挥出了它的最大作用,使中老年人由无保障到较健全的保障措施发

展。因此我们对于政府惠民的、积极的、有效合理的养老保障举措应当予以大力支持,以宽容开放的心态来理解养老。调查访谈发现,占比90.82%的人觉得居家养老为自己的养老提供了便利。同时居家养老模式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影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老。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

3、消极影响。随着独居老人的增多,安全如何保证成了一大难题,空巢老人一旦身体有恙或发生意外,邻居、家人又没有及时发现,很容易耽误救治。在花销方面,居家养老整体成本较低,但也因人而异:如果老人健康状况良好,生活基本能自理,或者子女有精力和时间照顾,那护理成本就较低甚至完全省下了,如果平日生活需要有人照顾,护理成本很可能累积成天文数字。

老人缺少与子女在一起的精神归属感,而导致此现状产生的原因就是子女工作忙碌,没有时间与老人交流。老年人正是各种疾病的多发的群体,而现如今治病难的现状仍旧没有改变,结果只能拿仅有的养老金去支付巨额的的医疗费用。

三、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留守老人居多,缺乏亲人关怀

调查表明,大约50%的人属于留守老人,这些留守老人中独居者占比10.63%,仅跟老伴居住在一起的占比39.61%。而在问及到为什么没跟子女等后辈居住在一起时,占比25.6%的人不想给自己添麻烦;占比15.94%的人认为老年人应该独立生活,不能太依赖后辈;占比27.54%的人认为不与子女居住更加自由;仅有5.8%的老人不愿与自己的

子女居住;占比65.22%的人说她们的子女等后辈都在外打工。由此可见,仅留守老人成为居家养老中的角色,而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子女后辈却无法发挥自己应尽的职责。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在当今的社会下受到严重的挑战。

(二)老人的生活费来源较单一且严重不足

退休金、子女赡养费用、在职工资、社会救助、存款这些都是有限的收入,除了日常的生活开销相信已经所剩无几,但在面对疾病的来临,资金又是一大难题。退休金金额也因不同行政区、不同单位、不同企业而存在着差距。

(三)居家养老服务不健全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目前太原市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虽然承诺的服务内容和项目较多,但实际上真正提供给老年人的往往比较单一,由此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与老人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位。数据显示,31.2%的人认为养老是自己家里的事,

社区服务对自己的养老作用不大;20.29%的人认为社区的服务压根对自己的养老没有任何的帮助,甚有2.42%人认为社区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养老计划;仅有19.81%人认为社区能够提供完善的服务。由此可见,不同人对社区所提供的服务有不同的评价,当然这也可能是由于不同社区所提供的服务有限。社区要对应的提供健全的服务设施,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规模、素质有待扩大、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受薪的服务人员,另一类是不受薪的志愿服务人员。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有效需求不足,使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服务站雇用的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另外,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绝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

社会服务机构未能及时参与到居家养老模式当中。在居家养老模式中,仅仅依靠社区来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措施是较困难的。社区的力量毕竟有限,这时是否可以以社区的名义来积极引进社会的闲置资金来弥补社区力量的不足,相信这样既可以使得养老模式向健全发展也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双赢。

(四)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参与力度不足

当养老不涉及个人眼前发展时,人们通常看不到养老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的利益,公众对养老这一行业重视不够,从事养老服务者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尊重和认可,从而导致人们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社会养老需求大,但社会(市场)供给量远远滞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少子化、老龄化、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子女抚养老人能力不稳定,或者无暇照护老人,这就需要政府有预防此类风险的应对措施,为养老提供社会政策支持,提供市场服务项目。

(五)有关养老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

当前国家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中,整体经济水平不高,且地方性法规不完善、不健全致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例如有些子女道德素质低下,不尽赡养义务,打骂甚至虐待老人,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老年人为保护自己的子女常忍气吞声,职能部门或社区有关机构也习惯用劝告的方法来解决家庭问题,一般不上升到法律的程序,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足。养老问题是一个典型的政府间事务,涉及财政、社会保险、就业、产业、福利、教育、卫生、价格、环保和其他多方面的政府职能。居家养老也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以牧羊湖社区为例,它属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它聚合了社区的组织发展、清洁和其他服务,这些都离不开政府之间的协调性合作安排,而现如今政府之间这种协调性明显略显不足。

四、基于新型养老模式的策略

(一)加强家庭建设

1、空巢老人要克服精神上的孤独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每一天

2、子女要继承弘扬“孝”文化,顺应时代发展丰富孝文化内涵

(二)健全社区养老的一系列相关配套服务 1.生活照料(饮食起居的照顾,打扫卫生,代为购物等)。生活照料又分为:居家服务、家庭照顾、老年人公寓、托老所等4种形式。  2.物质支援(提供食物、安装设施、减免税收等)。如,地方或志愿者组织用专车供应热饭,负责为他们安装楼梯、浴室、厕所等处的扶手,设置无台阶通道和电器、暖气设备等设施,改建厨房和房门等。

3.心理支持(治病、护理、传授养生之道等)。如,保健医生上门为老年人看病,免处方费;保健访问者上门为老年人传授养生之道,如保暖、防止瘫痪、营养及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等。另外,还规定了为老年人提供视力、听力、牙齿、精神等方面的特殊服务。

4.整体关怀(改善生活环境、发动周围资源予以支持等)。如,由英国出资兴办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娱乐、社交的场所。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则由中心定期派专车接送。同时,为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促进心智健康,适当增加老年人的收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钟点场所——老年人工作室。

社区照顾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融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之长,更符合人道的原则,更注重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使老年人过上了正常化的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

5.丰富居家养老内涵  以弘扬“新时期孝文化”为切入点,衍射到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中,不单注重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更加注重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居家养老内涵的延伸。

社区可以积极开展以“孝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社区大力弘扬新时期的“孝文化”。

五、结语

总之,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问题早已成为民生工程的重点。在众多的养老模式中,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即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很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我认为,国家现如今的居家养老现状虽遭遇困境并不意味这种养老模式本身不合时宜,也不表示这种模式已经穷途末路;相反,各地的探索实践让我们看到了适合国家未来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有效可行途径。因为新型居家养老模式试验中遇到的问题毕竟不是根本性的问题,只要深入研究,加强投入,积极探索、实践,新型居家养老模式一定能在我市解决养老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相信在黄石市政府及相

关部门、全社会、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国家以“孝文化”为基础的养老保障机制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xx

12级本科会计一班

2014年7月29日

作文二:《养老问题》4200字

淮 阴 工 学 院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              社会学原理课程设计                  课题名称:          城市/农村养老问题与对策思考

学生姓名:                     杜杰                                  班级学号:                   社工1121                               指导教师:                王正中、闵兢                             设计时间:         2013年1月7日  至 1月11日

一. 我国养老问题现状及原因

由于我国城镇和农村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农村在基础设施和各种机构的规模及完善程度上比不上城市,所以引发的养老问题的现状也不尽相同,下面就分类对城市和农村的养老问题进行探讨。

虽然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水平不同,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的数量快速增加,老龄化形式更加严峻。农村养老问题也成了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农村养老问题堪忧,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一些子女视老人为负担,对待养老问题多是冷淡看待。作为子女,赡养老人既是法定的义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并非所有的子女都能够认真的履行和弘扬。查阅有关资料。得到一项统计数据,子女孝敬老人或者基本履行赡养义务的约占40%,在赡养上有整整吵吵有分歧,有矛盾或赡养有困难的约占42%,不尽赡养义务甚至还遗弃老人等其他情况的约占18%。而且根据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新闻报道来看,这几年老人赡养纠纷有增多的趋势,这种纠纷往往是物质纠纷居多。

二是精神负担和物质负担的加重。一些老年人在与子女生活的过程中,经常会担心儿女说自己“吃闲饭”,“不做事”,有时还会受到子女的冷遇,这使一些老年人在性情上容易被孤僻,甚至产生忧郁的

状况。而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导致家中劳动力不足。许多老年人不得不承担家庭中的部分劳动,例如,带孩子,种田等。这些都给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上造成了一定负担。   三是经济无来源,独居老人的生活难以自理。农村老人与城镇老人不同,城镇老人在年满60岁后就退休养老,有退休工资或养老保险。农村老人劳累一生,积蓄不多,养老保险欠缺,而且很多是年迈多病。经济上的来源主要是子女,加之有些子女家庭相对困难,老人的生活就更加难以支撑。

四是儿女赡养老人的保障不够,涉老侵权问题严重。在农村,虽然老人可能多儿多女,但老人生活难保障,儿女经常遭老人赡养费上相互推诿,老人的生活费成了儿女间相互矛盾的由头。不仅老人在生活上被儿女当做累赘,而且许多子女还涉及侵权行为。最常见的就是侵犯老人财产的不适行为。

产生这些问题的可以说是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如下:

一是经济确实有困难。农村家庭经济现状是导致农村老人养老问题较突出的重要原因,老人得不到较好赡养成为无着落老人,大多发生在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的家庭。由于赡养人自身家庭负担较重,生活很困难,因此无能力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二是家庭规模小型化。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后,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少家庭形成了“四、二、一”家庭模式,即一对夫妻要赡养4个老人,抚养1个小孩。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下,通过家庭成员互助来赡养老人已存在许多困难。同时,一些年轻父母越来越重视对下

一代的教育问题,将有限的时间、精力、财力全部都倾注在下一代的身上,产生了“重幼轻老”的现象,这对老人的心理和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是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农村出现大量的空巢家庭。留守老人中的高龄老人、体弱多病的老人无人照顾。

四是一些子女的法律意识不强,道德观念下降。一部分青年根本就不懂得赡养老人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传统的孝道思想、敬老爱老美德在他们头脑中已经淡漠。个别子女只是一味索取,而不思回报。还有的个别老人年轻时不注意教育子女,娇宠溺爱,成年后,则好吃懒做,经常向老人索取钱财,使父母饱受委屈,更甭提对老人的赡养。从调查中发现,独生子女家庭在赡养上自然不可推卸,而多子女家庭中,子女间论彼此,推诿扯皮,让老人吃“转转饭”、“吃受气饭”的竟占30%之多。

五是农村养老体制不健全,养老方式单一,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在健全养老保险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缺乏配套措施。

关于城镇的养老问题,较之农村又有自身的特点。城镇养老主要有三种类型: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

1、 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 是指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生活的慰藉,完全依靠家庭来满足。目前,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这很大程度上是又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同时也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要。

但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弱化,原因如下:

(一) 时代的发展变化导致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感到力不从心。

(二) 计划生育政策下形成的独生子女趋势,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

(三) 空巢家庭和失能半失能老人增加,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 城乡老年人失能、半失能率达到19.6%。

2、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助、由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职能的养老模式。

(一) 目前的养老机构主要有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敬老院等,这些养老机构具有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特征。

(二) 养老院等机构是一个缩小的社会和扩大的家庭,老人可以在这里享受生活照顾、饮食调理、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服务。 机构养老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也不是最好的选择,原因如下:

(一) 机构养老与中国传统观念相背离, 很多老人不能接受,中国特殊文化传统造就的老年人“家舍难离”的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除的。

(二) 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老龄人口的需要。

(三) 在我国现有养老机构床位数不足的情况下,还表现出床位利用率不高的特点。

(四) 缺乏规范,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从业人员待遇低。

3 、社区居家养老方式

社区居家养老,也就是“社区服务加住家养老”, 就是在社区内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开展服务。

(一)观念认识不到位。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差。

(二)政策法规不健全。我国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型社会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物质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地方需要承担“扶贫”与“养老助老”双重任务,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受到一定的冲击,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得不到保障。

(三)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

1.老年医疗保健匮乏,医疗费用高,有病不能医、不敢医。随着医疗费用的逐年增加,而医疗保险又相对滞后,使许多退休职工看病成了大问题,迫切需要有一个老年人自己的医疗保健机构。

2. 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老年人没有地方玩耍,精神没有寄托。目前,适合青少年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及各种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而适合老年人的则较少,致使老年人生活枯燥乏味。

3. 现有的养老设施使用率相当低。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收费偏高,老年人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是现有养老机构的设施条件和管理服务水

平难以令人满意。

(四)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队伍不足。人力资源是推动一项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中的大部分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二.城镇和农村养老的社会影响

对于城镇和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持久的,这些问题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也体现着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以及人民对政府的信赖程度。

养老问题作为一种社会问题有它自身的破坏性,它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因此,我国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解决,如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社区设施的配置等。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无疑会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养老问题的集群性特点也在现实生活中明显的暴露出来,

农村的家庭养老问题的不当解决,会产生很多的家庭矛盾,破坏家庭和谐,影响人际的交往。

三.解决城镇和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1、提高国民素质,要把“孝”的教育放在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上,将孝心教育活动经常化,普遍化。营造出浓厚的敬老、养老氛围,在全社会促进形成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新风尚。大力倡导对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的赡养孝心,在精神生活上的赡养孝心,在生活照料上的耐心,两代人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平等沟通的新型代际关系,尊老爱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使国民“养亲必敬”,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 建立新型社区养老院,完善社区服务职能。养老院不再是子女因无暇照顾老人而安置老人的地方,而是将家庭养老扩大和延伸。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物质生活,心理沟通,感情交流的平台。建立游艺室、组织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等等,创造良好的养老和服务环境,是老年人身心愉快的生活。

3 、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彻底扩大基本养老保障的覆盖面,不仅覆盖所有就业者,也要覆盖所有非就业者,以及所有为雇主的公民。通过建设国家级社会保障系统工程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实现全体公民保障信息共享,建立可持续进行数据更新的国家老龄系统工程模型,使政府对重大养老问题提前有所掌控。

4、 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道德和法律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在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就应用法律的手段惩治违法者,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和保障。家庭美德建设以及制度的实施也只有在法律的支持下,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规范作用。

5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随着当今社会老年人高龄化日益突出,老年人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只有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让看病就医不会成为老年人以及家

庭的负担,让老年人充分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及医疗保险带来的实惠,健康安享晚年。

作文三:《养老院问题》300字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养老院问题:

1、 护理式公寓公寓是以单人间还是双人间为主。以单人间为主

2、  是否有层数的要求(规范要求不宜超三层)。三层

为主,

3、  对于公寓建筑形式是否有要求,如单间配套多层公

寓式、联排式、独栋式。

项目配备

(1) 自理型居家服务式公寓(小户型住宅概念,家庭式的

集合式公寓)、居住组团规划,就近设置幼儿园。建筑类型包括多层公寓、联排别墅、独立别墅等。有些甚至可以配置农做用地

(2) 护理式公寓(一房,老年人集中居住,统一长寿食

堂)、实施产权式酒店管理和服务,是新型的居家养老方式, 靠近医疗保健中、500床位左右

(3) 公共配套老年大学、餐饮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度

假宾馆等。

4、  对总建筑面积或容积率或床位是否有要求。

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左右。

作文四:《养老金问题》1600字

养老金问题

摘要

本文是针对养老金问题,进行分析如何交养老金比较合适和考虑国家养老金的分发问题,以及分析自己创业是否缴纳养老金。 关键词    养老金分发 缴纳

一 问题提出

2016年3月16日上午两会结束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中国新闻社和中国新闻网的记者提问:“谢谢主持人。总理你好。据了解,现在有些地方的养老金发放已经出现困难,一些市县在靠贷款发放养老金。请问总理,中央政府是坐视不管还是准备为他们买单?谢谢。”

“你提的这个问题的确很尖锐,如实告诉你,确实有个别地方发生了养老金发放困难的问题,但这是一地之难、一时之急。中国现在实施的是养老金省级统筹,省级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通过多方筹集资金,来保证养老金的发放,确有突出困难的,只要地方政府尽力了,中央政府是会给予补助的。这三年中央财政就拿了上万亿元,但有一条,地方必须尽职尽责,而且中央政府要督促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大家都有退休、都有需要养老的一天,这里我想做个安民告示,从全面长期来看,中国政府对中国公民保证养老金发放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去年养老保险收支节余3400多亿元,累计节余34000多亿元,我们还有全国的社会保障基金储备16000亿元没有动,同时还能够划

拨国有资产来充实养老基金。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老有所养不会、也绝不能是一句空话。谢谢。”

问题1:在已知自己能活到哪一年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如何交养老金比较合适(男性以活到74岁为例,女性一活到77岁为例,工资月平均5000元为例)。

问题2:在预期自己能活到哪一年的情况下,你选择最佳交养老金方案,国家养老金发放会发生问题吗?

问题3:如果你是自己创业,你会选择交养老金吗?

二 问题分析

关于养老金,就是在自己年轻时交养老金的基础上当自己退休之后能获得最大收益。其中有一点,自己年轻时是在工作,而到退休之后,自己上交的费用,要少于自己退休后所领取的养老金。之间的差值越大越好。

三 模型假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对养老金进行必要、合理、适当的假设:

1.  国家政策不会发生改变

2.  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3.  不出现经济危机之类的情况

4.  自己不会出现意外

5.  不考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四 符号说明

μ           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个人账户储存额

x           自己退休时的年龄

y           自己开始缴纳养老金的年龄

@每月获得养老金

¥总共获得养老金

&自已一共缴纳

$自己一次缴纳

五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一,由公式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略等于(人口平均寿命-退休年龄)×12。

基础养老金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式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就是自己实际的缴费基数与社会平均工资之比的历年平均值。低限为0.6,高限为3。  假设自己月工资5000元,个人和单位缴费基数按照1:2计算。

@=5000(1+μ)/2*(x-y )*1%+#/[(74-x )*12]

¥=@*(74-x )*12

μ=($+2$)/5000

解得   ¥=[-(x-52)^2+484]*12*(25+25μ)+¥(74-x)*12

可以看出上式是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当x=52时,获得的养老金最多。但是缴纳的费用,就得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获得最大收益。

对于问题二,国家养老金发放问题,养老金是动态变化的,根据自子所缴纳的费用,以及社会经济的状况。产生的一种动态平衡,所以不会发生问题。

对于问题三,自己创业,我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毕竟在创业过程中存在风险。

模型检验(误差分析、灵敏度分析)

模型评价:优缺点、改进方法、推广

参考文献

附录(程序、图片等)

作文五:《养老金问题》9900字

从延迟退休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1212683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政治裴瑶)

摘要:近些年,关于是否延迟退休俨然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其目的是养老金缺口,但是大部分的民众似乎对此持反对意见。民众认为要想改变养老金缺口,应该改变双轨制,由此引发了我关于养老保险的弊端的思考。本文从延迟退休写起,随后指出我国养老保险的制度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提出解决措施,先简单介绍了新加坡养老保险的特点,最后,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提出了改革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

关键词:延迟退休 养老保险制度 双轨制 养老金

近些年,“延迟退休”“双轨制”等概念广泛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不断刺激着人们对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认知,帮助社会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又称老年保险,是指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费,并形成养老基金,当劳动者退休后支付退休金,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帮助我们捅破养老保险这层窗户纸的,便是延迟退休的出现。

一、延迟退休现象

2012年6月5日,据京华时报消息,人社部在答复网友时明确表示,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第二天,人民网推出《人社部拟适时建议弹性延迟领养老金年龄,您怎么看?》的调查。一日内22053人参与,其中78.5%网友表示反对。①

2012年7月初,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发言时谈道,国外老龄化国家多是采取利用外部机制引导劳动者自觉延长退休年龄的方式应对老龄化。他建议我国从2016年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并每两年延长1岁退休年龄。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①数据来在人民网 2012年6月6日

年龄均为65岁。此后,社会舆论彻底把“延迟退休”推向了风口浪尖。2013年人民网联合清研咨询、优数咨询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反对延迟退休,59%的受访者认为废除退休双轨制的时机已经成熟。此外,还有73.5%的受访者支持实行弹性退休制①。

2013年6月,由于就业压力等多重原因,人社部已经搁置延迟退休的思路,仅仅从研究着手,进行学术探讨。

那到底何为延迟退休?为什么要延迟退休?延迟退休的背后又可以报露出什么问题?

所谓延迟退休即延迟退休年龄,指国家结合国外有些国家在讨论或者已经决定要提高退休的年龄来综合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情况、就业的情况而逐步提高退休年龄或延迟退休的制度。按照《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目前我国法定退休年龄为: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而按照何平的意见,到2045年,退休年龄将延长5到10年。

其实早在2005年,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延迟退休进行过研究。在2008年11月,人保部社会保障研究所负责人就称,有关部门正在酝酿等待条件成熟时延长退休年龄,有可能女职工从2010年开始,男职工从2015年开始,采取“小步渐进”方式,每3年延迟1岁,逐步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在2030年前,职工退休年龄将延迟到65岁。

国家拟采取延长退休是有一定的出发点的,不同的声音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源于上世纪50年代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当时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为50岁左右。现在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3.5岁,退休年龄偏低与人口寿命延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推迟退休年龄在二战之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股不可逆的潮流;有人则指出了根本原因,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金缺口增大,“晚退”可以延迟社会保障福利支付,减轻社会负担。有媒体报道,截至2010年底,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记账额1 .9万亿元,其中做实账户仅2039亿元,由此出现1 .7万亿元的缺口。②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称,2011年的养老金缺口“比这个数据还要大得多”。而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一份报告,如①

②数据来自人民网,2013-11-1 资料来自搜狐财经

按照目前的制度及模式,2001-2075年间,中国养老保险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①从全国来看,延迟退休可以使中国养老统筹基金一年增加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延迟退休可以降低国家养老金支出压力。

但是,纵观2008到2013年11月份所有的调查,虽然调查的样本不同,受访人群有很大差异,但是反对声几乎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民众也是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理性分析,一方面,延迟退休将增加就业困难,在腾讯网相关新闻的回帖中,绝大部分的网友都表示反对,而他们提到最多的就是就业问题。在当代社会“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哪个岗位可以凭空多出来,如果老人迟迟不肯退休,那就意味着年轻的一代无法寻找到合适的岗位,这样更加加剧社会矛盾和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现当代,人均寿命为73岁,如果65岁退休,也就可以领8年的退休金,与之相对的是,我们要工作接近40年的时间来支付8年的退休金。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民众根本不认可用延长退休来弥补养老金缺口的问题。民众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建议背后存在的养老制度不公平问题,才是应该迫切解决的问题,延迟退休只是“杯水车薪”。

我国实行的是养老金双轨制的退休制度,不同工作性质的退休人员实行不同的养老金制度,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实行由财政统一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制度,而企业职工则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退休金“双轨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双轨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同等学历,同等职称,同等职务,同等技能,同等贡献的人们,只因退休时的单位性质不同,退休金便有天壤之别,企业比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低两三倍。

1995年之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一般为国家和企业完全保障——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几无差距。但1995年企业改革时,机关和事业单位未列入改革范围,依旧由国家财政完全拨付。这就形成了在养老制度上,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两种截然不同模式的“双轨制”:在企业,退休金按照其交纳的养老保险费以及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等因素计发;而机关和事业单位,则依据其工龄和退休前一月的工资计发。所以,多年来,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越增长,养老金差距越悬殊。 ①《延迟退休真正原因是养老金缺口太大》蔡慎坤

养老金制定的初衷应该是作为现代社会保障的基本形式,但是如今这种双轨制的缺陷越来越凸显出对权力的不平等和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在普通百姓的眼里,养老双轨制已然成为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特权,政策执行者的私心也往往掩盖了他们为民造福的良心。也由此产生了广大民众的不公平和不平等感,成为延迟退休政策的最大阻碍。

随着各类传播手段的发展,各类知识的普及,民众逐渐摆脱的愚昧的状态,以理性的姿态发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延迟退休”现象暴漏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巨大缺陷,也引发我们去关注养老保险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二、养老保险制度中的问题

1、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在国际上, 养老保险制度都是由国家立法强制执行。而在我国,虽然也制定了一些有关养老保险方面的法规, 但缺乏国家权利机关的立法程序, 导致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一般都是由地方政府自行制定有关养老保险方面的文件、法规与条例, 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法律效力, 但造成不同省、甚至同一省的不同地市不同主管部门不同身份员工之间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同, 养老保险的强制性和权威性难已充分发挥出来, 也给公民对养老保险的理解带来很多的误区①。

2、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低,许多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难。虽然,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实施范围不断扩大,其中,国有企业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集体企业覆盖率为75.39%,但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仅为17%,②还有很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未参保。即使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有些省的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参保对象仍只局限于合同制工人。同时,人事制度改革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 对人员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露出来。企业职工应聘到机关或事业单位, 已经缴纳的养老保险无法衔接; 当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到企业或全员参加养老保险的省市时, 被调动人员所欠缴的养老保险金没有来源。虽然各级政府重点抓“扩覆”工作,但离全覆盖的目标仍有距离。

除此之外,由于缴费负担过重,各地已经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退保情况就较为严重。 ①

②《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叶菊香 《浅析如何确保养老保险基金更保险》王龙

3、农村养老问题依然是个严峻的挑战。虽然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 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已引起国家的重视, 但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与运作还是缺乏规范的法制化措施、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与发展的不平衡, 农民投保能力受到很大的制约, 再加上农民家庭养老和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的影响较深等方面的原因对农村参加养老保险设置许多的障碍。截至2010年底,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57亿人(含农民工参保人员3000多万) ,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农民人数为1.03亿人。这样,参加各种养老保险的总人数为3.6亿人,仅占当年全部20岁以上人口总数的36.7%,也就是说,养老保险全国的覆盖率只有大约30%多①。这样的覆盖率显然不能发挥社会保障的保障功能,也不能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参保人员退休后享受社保待遇低。国务院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规定的享受基本养老条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累计缴费年限满15 年的才能享受基本的养老保险金。否则, 按投保年限及该人员退休时当地平均工资标准等条件一次性给予结清。一般来说,一次性结清的金额都很低,最多不会超过当地当时年人均工资, 该类人员从此退出社会养老保险, 不再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金。即使达到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金条件的参保人员, 也会出现因退休前最后缴费基数和本人实际档案工资不一致、计算比例不同而造成社保机构批准的基本退休费低于人事或劳动部门批准的基本退休费。参保人员到社保机构办理基本退休手续繁琐, 需要人事或劳动部门退休审批表及参保人员的档案。②

5、隐形债务问题严重、养老金拖欠。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可以分为基金制和现收现付制两类。现收现付制是下一代为上一代缴费,根据当期支出需要组织收入,本期征收,本期使用;基金制是由个人在其年轻时按一定比例自我积累形成的、以个人账户形式保有的养老基金,用以保障其自身年老时的基本经济生活安全。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转制成因主要是由于养老金筹资模式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变,出现了养老金缴费的代际断层,造成“老人”和“中人”的个人账户没有积累,无法按照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自我积累、自我保障”的基本原则获得养老金,然而由于他们已经对旧的养老制度做出自己的贡献,拥有(现在和①

②《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来自找法网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叶菊香

将来)获得养老金的权利,这样就产生了基金的筹集和支付的实际情况与其基本原则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在基金制养老保险体制下国家对“老人”和“中人”的某种负债,也就是隐性债务。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我国实行企业养老,采取现收现付制,这段时间是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主要积累期。后来我国进行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的部分积累基金模式,“统账结合”。由于1997年前实行现收现付制,“老人”和“中人”在过去的传统制度下没有养老金的缴费积累,所以他们也就无法凭借现在的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老职工没有个人账户积累,而仅靠社会统筹部分根本无法保障他们的基本经济生活,再加上有些企业采取各种手段逃避或拖延缴费,社会统筹部分相应减少,于是,不得不依靠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缴费积累来支付目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用社会统筹基金向个人账户透支就成为必然,养老金隐性债务便产生了。待二、三十年后,“中人”和“新人”退休后却无法兑现个人账户的积累,一旦赡养率和替代率达到一定的比例限度时,隐性债务的危机就会暴发。

据世界银行估计, 中国到1994 年底养老保险金债务大约为5万亿元人民币, 等于名义GDP 的6% , 低于智利和阿根廷在开始改革养老金体制时的比例80% 和120%。但1997 年中国养老保险金隐性债务规模占当年GDP 的145. 4%.此外, 我国还存在严重的养老金拖欠问题, 有关统计结果表明, 至1998 年5 月底, 全国共拖欠养老金87 亿元人民币, 涉及离退休人员283 万余人。①

6、养老保险总缴费率及企业缴费率过高。目前我国养老金的资产仅占GDP 的3%,远低于全球33% 的平均水平。同时,企业用人单位应缴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为平均工资的20%,而雇员本人还需再缴纳8%②。在有些地区,实际缴费比率甚至更高。国内企业的缴费比率远远高于世界10% 平均水平。过高的缴费比率使企业和个人实在难有余力再投保职业退休金和进行个人养老储蓄。③

7、资金缺口大,造成了兑现承诺的危机。目前我国养老制度的建立是在修正过去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制度性难题的同时,参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①

②《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汪美荣 佟爱琴养老保险国际比较及其借鉴[J ].财贸研究,2003,( 1) .

③《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吕红,宋利利,张立言

验,同时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及各阶层社会成员的承受能力,制定的一个向现代化过渡的阶段性制度,由现收现付制逐步过渡到部分积累制。但是在近二十余年的实践中,尤其是近十年,随着人口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人的数量急剧增加,养老保险资金的缴纳与每年政府社保基金对养老退休人员的给付之间存在着收入与支出严重的不平衡,一直入不敷衍。这就导致了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停滞不前。据2005 年世界银行测算的中国养老金缺口的报告,以目前的人口增长趋势与养老模式推测,2001 年到2035 年,中国养老金缺口达9.15 万亿元,这还未考虑货币购买力贬值因素①。由于目前我国的养老金制度不允许离退休人员跨省、跨地区领取养老保险金,中央政府无法统筹各省、市、地区出现的养老金盈亏的不平衡。因此,各级政府只能按照自己当地的经济水平和支付能力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来弥补现今养老保险金的资金短缺部分,其中,养老保险金的个人账户资金也被提前抽取一空,造成了个人账户的普遍“空账”现象。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规模已超过1万多亿元,虽然做实空账工作已经开展几年,但空账规模仍在扩大。从债务关系来说,养老金的空账运转是现在向未来透支,是老一代向年轻一代的透支。长此下去必然蕴涵巨大的资金风险,也会降低改革后新制度的信誉,动摇新制度的根基。

8、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混乱。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也略显混乱。一方面,职员利用职权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贪污。2006年北京市东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支付部的职员赵某,利用工作之便,以虚构某知识产权保护公司参保人员“在职死亡”的手段,将东城区社会和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的资金人民币44 万余元转入北京某公司后据为己有。这主要是由于各岗位脱节,缺乏监督和复核、支付信息系统本身的漏洞、对操作人员管理不严格、社保体系本身管理存在漏洞等问题造成的。

另一方面,政府挪用养老保险基金。1999 年广州10. 18 亿元社保基金遭挤占挪用,用于投资房地产等项目,截止到2007 年,仅收回4. 65 亿元人民币,其余5. 53 亿元人民币无法收回,给当地的养老基金造成了无法弥补巨大损失。社保基金监督透明度低,信息披露不充分,这就使政府能够随意使用和分配公共资源,致使劳动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②。 ①

②《养老保险改革国际比较研究》钟仁耀.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吕红,宋利利,张立言

三、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及借鉴

世界各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有三种模式,可概括为传统型、国家统筹型和强制储蓄型。①

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最早为德俾斯麦政府于1889年颁布养老保险法所创设,后被美国、日本等国家所采纳。除基本养老金外,国家还通过税收、利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基本上也实行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国家统筹型分为两种类型:一个是福利国家所在地普遍采取的,又称为福利型养老保险,最早为英国创设,目前适用该类型的国家还包括瑞典、挪威、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国家统筹型的另一种类型是苏联所在地创设的,其理论基础为列宁的国家保险理论,后为东欧各国、蒙古、朝鲜以及我国改革以前所在地采用。

而强制储蓄型主要分为新加坡模式和智利模式两种。

以下将简单介绍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首先,每个新加坡居民的养老金是独立的,就好像银行里的一个存款账户一样,可以看到里面有多少钱。而且国家也会像银行一样,为每个人缴交的养老金提供利息。新加坡是个低利率国家,存款利息低,房贷利息也低。一般来说存款的年利不到1%,房贷的年利不超过2.6%,而养老金的年利却有大约4%。对于那些养老金账户不足的穷人,政府会给予最高达6%的年利,甚至适当冲入一定数量的养老金,以缓和贫富差距引发的矛盾。

其次,无论新加坡的退休年龄如何延迟,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却从没延迟过,这么多年来一直是55岁。新加坡最近几年也延迟退休年龄,以解决劳动力不足,增加老年人的收入,一举两得。但是无论你什么时候退休,都能从55岁开始领取养老金。也就是说,55岁以后,你不仅可以拿到养老金,还能继续领薪水,只要没失业。具体领取方法是,55岁时领取养老金户头里一半的钱,剩下的将按月存入你的银行账户。

再次,新加坡养老金制度相对灵活,它并非100%强制。如果因失业或其他何原因停止工作几年,就不必缴纳养老金。但是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养老①《中国保险报》 2011-11

金不够,或者觉得养老金给的4%的利息足够高,他也可以选择多交养老金,多交的钱也将存入个人的养老金账户。

此外,新加坡的养老金由政府的投资公司去投资,所得利润除了通过利息返回给每个人的养老金账户,有时候也会以花红的形式一次性发放给所有人。

四、对我国的启示

1、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规模。与美国相比,我国养老保险覆盖率仍然过低,目前全国城镇中,集体企业约有1/3、外商投资企业约有一半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加的比例更低,部分国有企业职工因下岗、失业中断了养老保险关系。

我们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不应仅满足于制定一些制度,还要把城镇各类单位符合条件的劳动者都纳入到制度中来,实现养老保险全面覆盖。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使其不因为单位性质不同而在享受养老保险权利方面有所差别;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增强支付能力;才能使社会养老保险“处于企事业单位之外”,公平地面向所有劳动者。①

2、改革养老金双轨制。养老金双轨制不仅表现为目前企业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领取水平的差异, 还因为定期缴纳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面临着未来可能出现的养老金账户缺口而加剧社会不公平感。因此, 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实施养老金并轨, 不仅十分必要, 而且非常迫切。正如人社部相关人士表示, 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必须高度重视和采取必要措施解决的时候了, 不能再拖下去。养老金双轨制是相关改革措施不配套而遗留下来的问题,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有赖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 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 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涉险滩, 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 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当前, 改革已经进人攻坚期和深水区, 而临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养老金双轨制的改革就是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需要啃硬骨头。②

3、允许设立私营养老保险基金公司, 对其放开资本市场, 使养老保险基金实现多元化投资。③欧美及东欧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表明, 由私人经营养老保险基金能达到理想效果, 这也是完全基金制下资本的保值增值所要求的。作为②《我国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詹群力 《要啃一啃养老金双轨制这块硬骨头》曾涛人民网

③《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汪美荣新疆财经2002 年第5 期 ①

一项长期资金计划,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需达到财务收支平衡, 这需要良好的管理技术及投资技术, 而私人养老保险基金公司在利益的驱动下, 用激励去管理好养老保险基金。当然, 资金保值增值需要一定的市场条件, 如,较发达的资本市场、众多的金融工具及健全的法律法规等。但私人养老保险基金公司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互动的, 在我国目前需要稳定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情况下, 私人养老保险基金公司作为长期投资者能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改进资本市场运行机制, 改善资本市场结构。

只投资国债与存款已使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低下, 这只是使国家无偿获得一部分隐性税收。名义上国债与存款投资能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 但实际上受通货膨胀影响, 养老保险基金实际安全性低下。由于我国银行存款利率长期略低于当年通货膨胀率, 且银行存款以单利计息, 通货膨胀以复利计算, 加速了通货膨胀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贬值影响, 削弱了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实行多样化投资使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还可减轻社会保障的负担。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贬值的部分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投资收益率过低, 这又是由于管理效率低下, 投资范围受限制引起的。让私人经营养老保险基金还可增强公众责任感, 行使外部监督职能, 个人拥有自己的养老金账户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参与管理自己的养老金。

4、逐步实现中央对地方养老保险金转移支付的规范化。随着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增加,养老保险金的异地领取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造成养老群体无法按时领取养老金,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欧美发达国家,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一个社会保障号,到了退休年龄,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凭着这个号码领取相应养老金,极大地方便了人口的流动。我国也应该参照相关国家的做法,把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与养老金账号统一起来,这样便于社会管理,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运营效率,使养老金的领取不再成为退休人员跨地区流动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5、采取科学方式提高养老保险基金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发达国家年养老保险基金缴费额占GDP 的比率平均水平为33%,而我国的年养老保险基金缴费额仅占GDP 的3%,两者相比,差距甚远。这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利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增长。使老百姓对退休后的生活心有余悸,只能在工作期间为自己的老年多积攒资金,因而影响了消费,不利于国家倡导的扩大内需的政策实施,

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因此国家应该将更多的财政收入投入到养老基金中去,逐步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推进社会的保障体系整体向前发展。企业用人单位应缴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为平均工资的20%,远远高于世界10% 的平均水平。这就导致许多企业欠缴、拒缴保险费。这也是导致养老保险金收缴金额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在加大国家投入养老基金总额的同时,应该降低企业应缴的养老保险费率水平。虽然从理论上讲,这会影响养老保险金的缴纳额度,但是,如果养老保险金的缴费水平达到了企业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企业欠缴、拒缴保险费的现象减少了,总的养老保险费额不但不会下降,反而可以增加。在此期间,应该加大强制收缴保险费的力度,工商、税务、社保等部门应该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对于恶意拒交保险费的企业,非但不允许他们继续经营,还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相应的法律责任。①

6、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和运营。养老保险基金不是哪个人的财产,不归哪个部门所有,也不是财政性资金,不能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它是全体参加养老保险的劳动者的共同财产,是他们的活命钱、保命钱,如何管好用好这笔巨额资金,直接关系到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成败。为了使这种管理更加安全、规范、有效率,就必须对养老保险基金实施行政进行社会监督。

养老保险基金必须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任何个人和单位,包括任何一级政府、部门和领导人都无权决定挪作他用。按照有关规定,对养老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劳动保障、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有责任严格监督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必须及时纠正查处,不得有任何的姑息纵容。

①《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吕红,宋利利,张立言

作文六:《社会养老问题》9400字

服务体系建设——《包头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问题列表:

1.包头市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

老年群体的需求种类繁多,既包括生理性又包括社会性;既包括物质方面

又包括精神方面。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包头市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重点体

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是对老年人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的照顾、料理服

务。这些服务重点包括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生活方面。比如,洗衣服、

送餐、上门做饭等家政服务和住房维修、家电维修服务等等;二是身体护理服

务,包括体检、养生知识普及等保健服务、老人常见病症的护理服务、特殊阶

段的护理服务,以及针对老人病症的治疗养护:三是形式多样的心理需求„„

2.政策不到位,扶持力度不够

2001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规划、国土、税务等部门要对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发展给予政策优惠。但从多年的运行情况来看,部分优惠政策(如:福利机构用气、用暖和相关配套设施费用减免等)落实不到位。同时,政府对于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还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投资者在财税、信贷等方面很难得到相应支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事业发展。亟需政府出台立项规划、土地使用、税费减免和政府资助等优惠政策,扶持养老机构建设发展。

3.政府投入不足,资金支持不够

4.养老服务质量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长寿,而我们今天面对的长寿老人,已经不仅仅是帮助他们解决吃饭、穿衣、住宿等简单的安居问题,而是在他们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下,如何满足老年人更多、更广、更高层面的精神文化等各类需求的问题。那么如何理解老年人及满足他们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如何提供更专业化、科学化的服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培养一支提供全方位、科学化的老年服务人才队伍。但是,根据调查了解,目前在包头市从事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专门从事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其组成主要是由暂时找不到工作的中年人组成;第二种类型是兼任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其组成主要是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的干部;第三种类型是提供志愿服务的工作人员,其组成主要是由富有爱心、乐于奉献、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在校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城市和农村的热心居民组成。从这样的组成结构和分布情况,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包头市从事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的、科学的、知识化的教育和培训,对社会工作相关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掌握也不十分全面、深入。因此,他们在从事养老服务时,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和现代意义上真正从事专业的社会养老服务还有很大的距离。近几年来,包头市虽然不断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但目前我市养老机构的职工大多是下岗失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年龄结构偏大、专业技能不强,难以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

5.包头市高龄老人自理能力缺失比例高,康复护理理念没有建立

需求——北京市城市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研究

问题列表5. 2.1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

在机构养老方面,老年人大多倾向于入住既便宜服务又好的养老服务机构。但养老服务产业会形成巨大的花费和高额的成本,安全风险性很大,使许多民营企业不敢兴办养老机构。真实情况则是,有意愿去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中,有些会由于收费较高等经济方面的原因,不

得不放弃入住养老院的愿望,致使养老机构入住率低,经营起来更加困难。另外,目前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只同意接受低龄老人、健康老人、能自理的老人,并不向高龄老人、卧病在床的老人、不能完全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服务,也没有适用这些老人的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而接收这些老年人的托老院所、护理康复中心数量却很少。

5. 2. 2宣传力度不够,养老服务的社会意识淡薄

一方面,老年人对一些新型的养老理念并不认同,对新出台的养老服务政策也不关心和不了解。社区对养老服务的宣传不到位,很多老年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做居住的社区提供了哪些养老服务。所以,养老服务机构其实是缺少与老人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这样会导致部分有机构养老服务需求的老人得不到相应的服务。此外,部分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和消费习惯并不接受。从前面的需求研究可以发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与其现实中接受的养老服务不对等,老年人不愿花钱购买收费的服务项目,有偿服务难以开展,这导致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社会影响力不强,老年人的参与度不高。

5.2.3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困难

众所周知,民营养老机构一直存在着规模效益较低,赢利较为有限,所面对的老年人安全方面的风险较大,经营难度较大,服务人员招聘相对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从政策上看,我国的绝大多数社会办养老机构在民政部门登记时,均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但这种“身份”使投资者难以对民营养老机构融资,因而兴办养老院的收益不高,对于民间企业缺乏吸引力。另外,老年人属于高发意外伤害和突发死亡率较高的人群,这就决定了民营养老机构在经营上具有特殊风险性,因为如果老人在养老机构发生意外,这些老人的家属会向养老机构索要巨额赔款,甚至将之告上法庭。最后,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滞后,监督部门对于相关政策的执行监管力度不够,相关优惠政策难以落到实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养老机构的经营艰难。对有关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权益、培训等的相关政策都不够完善,一些老人院的护理人员基本都是下岗人员,因为护理员工作累、待遇低,很难招到为老服务专业人才。

5. 2. 4养老服务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化程度不髙

养老服务的不断推进,是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服务人员来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但是,目前在养老服务领域,专业服务人员的严重短缺限制了养老服务的正常发展,形成了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少、人员的素质低、专业人才的缺乏等一系列难题。受传统的观念影响,很多人会认为服侍老人是一种又脏又累的活儿,社会地位低,对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存在偏见。由于民政部门没有开设系统的为老服务培训课目,在我国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多是下岗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大部分没有很高的学历,基本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通常只能应付一般的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因此现在的社会养老服务队伍提供的大部分服务主要集中于满足老年人的基本日常生活需求,缺乏满足精神护理、心理支持、情感慰藉方面需求的专业服务。

需求——长沙市养老机构及入住老人需求的调查研究

很多研究者发现养老机构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一是有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落实,护理责任制巫待加强;二是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纠纷时有发生;三是入住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四是个别机构卫生管理不规范,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五是个案护理不到位,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六是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参差不齐,职业培训工作有待加强。 从宏观层面看,养老机构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养老机构数量少、种类单一、机制落后。现有的养老机构主要是所办,种类单一,很大程度上仍属于福利事业单位,其运作过程融入了过多的政府行为,没有按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要求去做,缺乏活力与运行机制。

(2)对老龄化认识不足,舆论宣传滞后。面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剧和社会养老问题的严峻,没有引起广泛的社会重视和关注。虽然在一些文件和报告上提出了老龄化的问题,但落实在行动上较少。特别是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上,还有许多空白,需要地方立法和建章立制规范安老养老问题。在舆论宣传上力度不够,传统的观念仍然在影响着人们对老龄化的认识。对于老龄化的防范与对策远不及计划生育工作。

(3)投入不足制约社会养老机构的建设。由于受到投入的制约,不但养老机构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老龄人口的需要,即使在政府投资己建成的养老机构中,设施上也受到制约。一些机构的房舍是临时改造或抽出一部分办公房间改用,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一些机构设在落差很大的山坡上,道路不平。有些机构的楼层太高等,给老年人的生活与活动带来不便。服务人员很少经过专业培训,业务素质较低等等,这些都影响了不同情况的老人的需要,也影响了老人的入住兴趣。

(4)养老机构中面临诸多困难。经费不足是养老机构共同的难题。由于规模偏小,收小于支,亏空部分只好从社区其他服务项目中抵扣,长期下去难以

为继。

需求——城市机构养老服务的供求研究

(总结性文字——用于问题部分引语)

从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现状和问题来看,养老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效率低的问题普遍存在;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都比较单一,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国家有关养老机构的政策和法规很不明确甚至失去了规范;养老机构的市场无章可循;还有养老机构总量不足和局部过剩的问题同时并存等等。城市机构养老服务供求矛盾突出以及供求矛盾的原因分析。

(问题总结性语言)长沙市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目前长沙市存在社会福利机构入住率偏低、社区福利服务薄弱、居家养老方式缺少支持的现象,社会福利事业总量供给不足、结构相对过剩、布局还不够合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问题说明)一方面长沙市的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较低,设施、服务形式、收费标难等与老年人群体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而多数老年人、残疾人需要的就近就便和支持居家养老的社区康复、保健、文化、家政和上门服务等福利服务则严重匾乏,许多老年人迫切需要的服务项目多没有开设或者是形同虚设,并且支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配套设施的发展及其不完善。

:第一类为提供专门医疗照顾的技术护理照顾型养老机构,`主要收养需要精心医疗照顾但又不需要提供像医院那样的经常性医疗服务的老人;第二类为中级护理照顾型养老机构,收养对象是没有大的疾病,但是需要经常的监护和护理,却又不需要技术护理照顾;第三类为一般照顾型的养老机构,收养对象一般只需要生活照料、住宿和个人帮助。而长沙市的养老机构却没有按照老人需要照料的程度不同,来严格划分养老机构的功能,所以长沙市养老机构存在功能雷同的问题。长沙市养老机构类型很单一,养老机构主要是集中在收养服务,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其次是长沙市的养老机构,缺少功能定位。一般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都未进行功能定位,其收养的老人有生活能自理的、生活能半自理的、也有长期卧床不起的和甚至需要叫臼终关怀”的。他们只是在机构内部按其收养老人需照料的程度不同,才分成专门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等几类,实行分部或分区管理,尚无专门收养需专门护理和一级护理的养老机构。另外目前政府相关的政策不系统、不完备,导致老年人的收住范围不明确,养老机构的利用出现错位比如一些养老机构不具备条件,也收住一些患重病的人或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致使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无法满足这些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另外还有养老机构虽没有明文规定不接收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但是实际上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他们是不接受的,以降低他们的经营成本。有些老年人甚至把老年护理医院当作养老院来住,老年人觉得在老年护理医院可以得到更好的医疗保健、康复和治疗,导致另外一些患有严重疾病急需入住老年护理医院的老人却不得不住在没有特别医疗照顾和护理的养老院,因为那些没有必要住在老年护理医院的老人占住老年护理医院的床位,这样造成资源的浪费。

长沙市养老机构服务供需存在的矛盾

其一,老年人和家属表示了日益增长的对机构养老的需求相对事实上很低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

其二是虽然社会福利机构床位供给相对有限,但是床位限制类较高,导致床位相对过剩。 其三是目前长沙市的养老机构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由发展的状态,没有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既有微观层面的设施、服务和收费的问题,也有宏观层面的政策、规模及需求等一些对社会化养老发展方向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从微观来看,养老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P45

第一,养老机构数量少、规模大小不一,入住率偏低

第二,不同的服务层次,养老机构的服务层次有较大的差距,其中许多属于中低档层次。

第三,在服务方面,规范化和专业化程度都比较低,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另外服务项目比较单一、欠丰富,主要是满足老人低层次的需要。

第四,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城市机构养老服务的供求研究其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应该加强其职业培训。

护理人员年龄都比较大,一般是中年女性,她们的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即使有也是不足,由于业务知识、技术等构成的不合理,实际业务工作能力尚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当中一部分人的护理经验还不够,这样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增加,同时无法满足在老人养护业务上的科学要求。

另外从宏观层面来看,养老机构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凡个方面:P47

:第一,养老机构数量少、种类也比较单一、管理机制落后。

现有的养老机构,主要是由政府所举办,种类比较单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属于福利事业的单位,政府行为更多地融入其运作过程,以及政府干预过多,并没有按照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要求来做,因此此类养老机构缺乏活力和运行机制。

第二,对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认识不足,舆论宣传滞后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社会养老问题的日日严峻,但是这并没有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社会的足够重视。虽然在政府的一些文件和报告里,认识到并提出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却较少

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尤其在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上,还有许多的空白,急需地方立法来规范养老、助老问题。其次在相关舆论宣传上,力度也很不够,人们对老龄化的认识任然深刻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防范老龄化问题方面,远比不上计划生育工作。

第三,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

不足的资金投入不但使养老机构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需要,即使在政府投资已建成的养老机构中,其养老设施的建设也受到制约。一些养老机构的房屋,是抽出一部分办公房间改用或临时改造的,这些养老机构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甚至在落差很大的山坡上设有一些养老机构,道路也很不平坦。一些养老机构的楼层比较高等,这些都给老年人的生活、出行、活动带来了不便。

需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研究

(老人需求引语)从需求的保障性方面分为工作、健康、学习、活动和劳务需求等几类;也还可以有一种说法是学者田先梅从老年人消费需求出发,分成四种消费:物质、精神文化、医疗保健和服务性消费。

(社区养老服务现存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重视了老人的共性,而忽略了个性,所以在做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的时候,做不到老人满意,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在政策的制定之初,这种错误就已经开始延续,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求我们都要重视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为之制定合理的政策和实施方案。在我国现有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不仅把老年人作为群体关注,也把老年人作为个体关注,做到不仅有宏观的指导理论,也不乏微观的操作方法。

2.3 服务内容以医疗需求为主,日常照顾与精神需求逐渐增加

一般情况下,日间照顾、医疗服务和精神慰藉属于社区养老服务的三个主要方面,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表明,老人对于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更加迫切。健康是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医疗是许多老年人最感困难的问题之一。因此,医疗服务的人员和设施建设应当是社区养老服务中的第一步。可是,社区医疗服务的实施和开展并不容易,需要专业的技术和培训,所以比起日间照顾,医疗服务发展相对缓慢。导致许多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在康复、护理方面得到的关注少之又少。由于开展医疗服务的困难比较大,所以慰藉服务发展的都比医疗服务好,可能由于其工作比较简单,实施方便。由此可见,医疗服务是养老服务的一个缺口,在具体的生活中,政府和社会应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改善医疗环境、设施和队伍,组建医疗服务小队,免费进行医疗检查,对老人进行疾病预防培训,使医疗服务在社区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来满足老年需求。 同时,由于老年人群体的异质性,在满足其需求时应注重老人自身的特点,了解其差异性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展个性化的服务项目。

社区养老服务有很多种模式和内容,一是户内服务,也就是老人足不出户在家里享受到的服务。二是户外服务,也就是老人走出家门后,在社区中所获得的服务。在这里,我们把被调查者的需求分为三个方面,医疗需求、日常照顾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总体来看,前三

位的需求依次是定期检查(62.5)、家庭病房(40.4)、上门做家务(40.1)。不难看出,被调查的老年人对于家庭户内的服务需求高于户外服务。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老年人对于养老方式一开始就倾向于居家养老,居家养老能够给老人提供身体的方便和心理上的慰藉;二是从老年人选择最多的服务内容中的医疗服务来看,老人健康状况不好的时候,由于身体不便,更加希望能够在家中检查或者治疗,因为外出更加不方便,而日常照顾更是给老人在家中生活提供便利,老人渴望有人陪伴聊天等精神服务也是在强调在家中享受。另外,老年人群的特征是年龄较大,身体都在走下坡路,退休后大都待在家中,因此户内服务需求高于户外服务需求这和老年人本身的最大的群体特征也相符。

根据对城市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的进一步分析,我们了解到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方面,我们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把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的满足存在的问题分为五个大方面分析:社区服务内容、社区服务设施、社区支援网络、社区服务队伍和社区运行机制。

3.1.1 社区养老供需不平衡

经济学中说,只有供需平衡才能求得发展,对于社区养老的发展来说,也是这个道 理。社区养老之所以发展是因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且由于老年人的差异性,对于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内容、层次等都不同。老年人的生存性、发展性以及价值型三种需求所对应着的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就应该包括日常照顾、医疗护理等多个方面的服务内容,最基本的居家养老需求所对应着的服务的主要特点就是服务性。目前,社区养老可以提供上门服务,日托也是养老服务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据调查,老人对于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都逐渐上升。就目前政府和街道的能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老人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例如社区老年服务队伍组织不到位;老年文化活动场地不足;专业性的服务人员缺乏;社区医疗中心设施不齐全,人员不合格等。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老人认为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针对那些三无老人、高龄或者患病老人,实际上养老服务也关注经济条件好、身体健康的老人,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强调的是普遍性和公平性。

从上述情况看来,济南市槐荫区的养老机构面临着严重的资金不足。而且因为经营养老机构所需的成本较高,不仅对于想入住的老人来说价位变高了,也使投资者放慢了步伐。面对经营中高成本,投资者只有尽量降低服务成本和各种税费,对于目前仅有的税收减免,优惠力度显然不够。因为,在水、电费、土地、建筑等方面的投资是非常多的。养老机构是本来就是薄利行业,面对着高投资,低回报,为了提高竞争力,只能与同行打起了价格战,从而忽略了服务质量和经营养老机构的初衷。

尽管济南市在社区活动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上,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也做了一些有意义的项目。但是从老年人的强烈的普遍的需求来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设施还是陈旧不堪,服务场地较小也不固定,对于活动中心没有专门人员去管理和运作。因此,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服务作用仍然不是很明显。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常常因为服务设施和人员管理不善而终止,或者被迫在露天等环境恶劣的地方开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少数的服务设施由于时间长,条件差,质量不高,或者是机构的费用偏高等原因使用率也不高,不被老年

人接受。而且社区有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极其贫乏,少有人参与,受到资金和时间的限制。这些活动的局限性比较大,没有普遍性,不能做到每一位老人都能参加。

他们为了激活邻里资源成立了由 200 多名的社区居民、学生等组成的为老服务“爱心使者”队伍,为特需老人提供 5 分钟的“邻里互助”,开展“每天一次问候”等活动,为老年人解决后顾之忧;整合社区 1 万余平方米的活动场所,为老人提供充足的老年文化娱乐场所;整合医院和卫生服务站等医疗资源,建立了所有老人的健康档案,为不方便走动的老人提供银发绿色通道和上门诊疗服务;整合社区理发店、小超市等服务资源,为走动不方便的老人提供送货上门等服务。办事处作为全国首批“科教进社区优秀组织单位”,让老年人在 4 所老年大学免费普及科学知识;帮助老年人在 5 个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疏导;成立了“萃聚斋”书画社、京剧票友社等20 余个老年艺术团体等,其中社区“五彩虹”艺术团多次在省市表演中获奖,书画社多次荣获全省老龄书画工作的先进集体。

社区老年人服务应在充分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努力使服务趋于科学化、专业化、多样化和规范化,并通过服务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想要把社区老年人服务发展好并予以完善,就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层次性、文化性、专业性的社区老年人服务队伍。社区老年人服务的对象是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因此要有不同层次和不同技能的服务人。目前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在社区工作的人员很少有受过专业的培训,社工出身的更是几乎没有,这样他们的整体的素质不高。也说明,政府和社会并没有对于社区工作有个明确的界定,也没有对工作的专业性有一定的承认。人们普遍认为,做社区服务的工作只是从事一种没有技术性的简单的工作,只需要一颗善良的心。可是实际上,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老人需求的多元化,社区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确定是由街道办事处负责的,这就加大了对社区工作界定的不明确性。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只是需要体检合格,这其中“4050”人员享有优先录用和培训权。如今社区工作的队伍在慢慢的扩大,以后会有更多的下岗职工扩充这个队伍。同时,发展社区工作的同时,也应该继续开展邻里互助、社会认助等活动,建立起一支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提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将志愿服务发展成为一种持久的长效机制。社区服务人员的工资按照 2010 年的规定为每人每小时 9元,低于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的部分由各区财政负担,市、区两级按照 7:3 的比例分担,每季度初市财政局通过县(市)区财政局拨款到各街道办事处,每个月街道办事处发放服务经费,凭借服务单位上交的《居家养老服务卡》。

3.4.2 社区工作在岗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服务人员主要为医护人员和日常照料人员。普遍来看,医护人员的教育程度偏低,大多数为中专,对于护理知识的掌握也只停留在基础上,学过老年学等专业知识的人员只有 30%左右,而对从事社区护理必须掌握社工的专业知识等,很多人员根本没有接触过。参与日常照料的人员主要以下岗职工为主,也有少数志愿者,但队伍很不稳定,他们也只经过简单的培训,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家政工作,也不了解社会学、心理学和营养学的理论知识。同时社区管理中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大都是些教育程度偏低的管理者。

作文七:《农村养老问题》8000字

论         文    学科科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概论

题目:农村养老问题

学校:河南师范大学

学院:

级别:2009级

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

姓名: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

摘要: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我国的贫困阶层之一,是最需要保障的群体,所以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

Farmers are the biggest social sectors and interest groups, for our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mak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is also one of the poor in China, is the most in need of protection group, so the rural elderly issues directly related to rural agricultural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so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Due to the inherent moral system crash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by building an endowment and perfecting the legal system to regulate endowment has bee an irresistible trend, "led to family pension, strengthening social insurance, the introduction of mercial insurance, establishing various forms of coexistence of rural old-age security system" value proposition is both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rural China favours a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关键词:农村经济   农民   农村养老   养老保险

人类自古自今都是从生到死,人总是要经过老年这一阶段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增长速度得以遏制,但同时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因此在生活中养老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解决好社会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养老问题。中国拥有农村人口八亿多,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同样在中国农村也拥有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较城市为差,加之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完善由于多年来农村经济落后制约了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老年农民的老年生活面临很大的困难,农村养老问题急需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经历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低死亡率致使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也使我国未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以往预计的更快。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农村人口的7.35%,已超过城镇1.05个百分点。另据预测,我国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3亿,约占总人口的15%,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赡养比将下降到1:2.5。随着老龄社

会的到来,农民的传统养老观念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村老年人口缺乏

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养老保障,老人赡养纠纷和因赡养引起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这就使得解决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土地是农民的经济生活来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退出生产领域后,并

不放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子女要想获得土地必须以赡养父母为代价。同时,

子承父业是传统农民家庭的突出特点,后代不仅由父母抚养成人,而且还从父祖

那里学会谋生的技能,继承一定的产业和土地,这种生活上经济上的高度依赖使

得他们自觉服从父辈祖辈的制约,不敢有丝毫违抗。父辈们靠土地生产生育,培

育后代;子辈们靠土地维持生活,赡养老人,土地构成百姓们家庭养老的重要经

济来源。为了确保农民拥有土地,历代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土地分配政策,如井田

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等。除了土地制度之外,政府还通过法律条文,严禁子孙与

父母分家分财。《唐律•户婚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

徒三年。”《明律》规定,“凡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

杖一百。”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家

庭赡养功能就慢慢脱离家庭而社会化。”【1】米特罗在《欧洲家庭史》中进一步

描述道:“农民经济是一种无货币经济,以致于赡养老人只在家内是可行的,提

供实物在超出一定距离时就会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需要用现金支付并用此钱购买

食物,而在前工业时代,在农业地区中,这两个都是不存在的。”【2】中国是一

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极其落后,工业化程度很低,非货币的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在这种非货币的农业社会中,农民生产

自己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要不停地生产以获

得生活资料的供给,否则便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因年

老而丧失生产能力的时候,此刻要想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于家庭其他成员

的生产。很显然,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家庭存在的必要性,也决

定了家庭养老的必然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水平发展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

也不断充裕,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

量外出务工,致使广大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数量急剧增加,农村老龄化形式更

为严峻,引发出农村老龄化、少儿化、女性化“三化”并存的局面(也就是人们

常说的“386199”部队)这种局面让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越来越

重,而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于相对和绝对的贫困状态,农村养老问题

现状堪忧,几种表现:

一,是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加重。凡是与子女在一起共同生活的老年人,虽

然他们勤劳一生,老年后生活令人担忧,原因是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病也多

了,在心里时常担心怕儿女们说他们是吃“闲饭”的人,长年带着病还要从事繁

重的家务劳动,例如带孩子、放牛羊、喂猪、打柴、种菜地等家务活,在生活上

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家庭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整个家

庭的负担完全落到了老年人身上,他们既要为家庭安全,照顾好这个家庭而“操

心”,又要为家庭的生计进行繁重的家庭劳动而“出力”,这部分农村家庭的老

年人生活过得非常“劳累”。

二,是独居老人生活难以自理。农村的很多家庭因家中的多种原因和矛盾,

老年人不能与子女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儿女大了结婚后相继与老人分开生活,分

家时,老人们还年轻,能够从事各种体力劳动,随着年龄的增加,进入晚年,独

居老年人生活问题成了一道凄凉的风景线。他们的责任田难以耕种,家庭的生计

难以支撑,加之有些老年人的儿女们经济条件差,在经济上不能赡养老人。这样

的家庭老人只能靠自己,苦劳苦吃,身体越过越差,病情越来月终,劳不动了就

没有“粮菜吃”,劳不动了就没有“零钱”花,患病后无“钱”去医治,结果是

油尽灯枯只能是拖一天是一天,活一天是一天,这部分农村老年人生活过的是非

常“清贫”。

三,是赡养分担让老年人生活不幸福。近年来,农村很多家庭老年人,由子

女按比例分摊老年人的生活必需的粮食和零用钱,但还有一部分儿女们为了赡养

老人显示“公平”,将老父老母拆散供养,一个儿子养活爹,一个儿子养活妈,

活生生将二老拆散,因在赡养老人上兄弟之间发生各种矛盾,没有了“兄弟”情,

在赡养老人方面各搞各的,养活爹的儿子不管妈的事,养活妈的儿子不管爹的事,

这种让儿女判了“离婚”的老人,他们不但是生活上不幸福,而且在精神生活方

面更不幸福,本都是自己亲生儿女(包括为老人送终也都是各负担各的)为了晚

年生活也只能是顺其儿女们的安排,这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过的是非常“苦

闷”。

四,是儿女赡养老人难保障。古人曰:“多儿多女累爹妈”这是对多子女老

年人们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现实农村里,多子女老年人的比例高,他们为儿女

们操劳一生,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晚年生活难保障,虽然他们儿女多,但在为老人

的赡养费上相互推诿,应负担的老人生活费成了儿女们相互之间闹矛盾的由头,

有的儿女们相互间还成了仇人,老年人不仅在生活上被儿女们当作累赘,而在赡

养费的承担上互相推卸赡养责任,具体表现为:(1)轮流养老,即让老人到每

个儿女家轮流过一个月或两个月;(2)分摊养老,即:每个儿女按比例负担一

定比例的粮食和零用钱,提供老人生活来源;(3)雇佣赡养。即由儿女们出钱

雇请佣人照料老人。(4)寄养老人。即由儿女们出钱让老人到社会福利院、光

荣院和社会为老服务机构养老等等。凡此种种情况,这样的老年人生活并不美满,

一是在轮流养老上,轮到哪个儿女家就在哪个儿女家吃住,身体好时,儿女们高

兴,而患病时轮到哪家,各种矛盾就来了,老人们吃的是“脸色”饭,吃的是“受

气”饭。二是在分摊养老上,吃了这顿愁那顿,有时还必须找儿女们催要。三是

在雇佣和寄养养老上,虽然生活有保障,一旦生了病,儿女们不在身边,晚年难

享“天伦之乐”,这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过的是非常“忧虑”。

五,是涉老侵权问题愈来愈严重。尊敬、孝顺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受经济、社会条件制约和认识水平的影响,再加上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老年

人的权益保障难以落实,农村的涉老侵权问题十分严重。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中华

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都明确了

老年人应得到的权益保障。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问题往往又多发生在贫困的

老年群体当中,具体表现为:(1)经济赡养方面侵权,农村中绝大多数老年人

在养老上生活无保障,既得不到家庭的赡养保障,更难得到社会养老保障;(2)

老年人婚姻上侵权。在农村,老年人再婚问题最难解决,有的老人几十年单身生

活,他们既受世俗观念影响,又受子女们意愿的牵制;(3)涉老财产方面侵权。

现实生活中,很多儿女们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却不管老人生活的苦与乐,有的极

个别儿女们竟敢冒用“百岁老人”长寿保健费和生活补助费。有的侵占老人房

产,占据老人住房,影响老年人生活等等。(4)精神赡养方面侵权。农村老年

人“精神赡养”问题更令人担忧。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缺乏,文化体育设施欠

缺,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很多家庭子女都到城镇外出务工,一旦

患病,儿女们不能时时在身边陪伴,精神赡养无从谈起。

六,养老保险。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

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

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

点,有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3】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

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以上数字对于8亿农民来说,社会化养老

保险对大部分农民来说还是离他们较远。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

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农

民人口多,占全国12亿人口的74%,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7285万,占农村

人口的8.2%,并且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如何建立和

完善,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

要指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

养老保险”。2010远景目标纲要为中国农村养老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指明了今后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思路,那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基础是什么、

是否已经成熟?能否替代家庭养老?”就成为每一个理论工作者必须关注的焦

点。

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六大报告明确

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二元社会结构的制约,农民这一数量巨大却在二元经济中

处于弱势的群体并未被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与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相比较而

言,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条件差。一是农村老年人对别人的依赖性强,用水、烧

煤、磨面、碾米、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二是他们与城

市老年人不同,除了家庭外没有工作单位,因此养老负担全部落在家庭。三是农

村多数老年人一生无储蓄或储蓄很少,因而老来生活更为拮据。四是农村老年人

没有“退休”之说,60岁对他们来说并没有特别之处,只要身体允许,就会不

断地劳作,有的超过80岁还在做农活;而高龄阶段劳动,容易造成对身体的损

害,同时也会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有所乐”无从谈起。五是由于计划

生育使得子女拥有数逐渐减少,子女拥有数的减少又会使老年人养老费获得额下

降,家庭养老面临考验,靠儿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面临挑战,农村老年人生活非

常难。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道德教育,继续倡导家庭养老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孝”文化在我国仍然根深蒂固,养儿防老依然是大多

数农民的首要养老模式。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却冲击着传统的尊老、养老观念,

青年人孝敬、赡养老人的观念不断淡化,甚至遗弃、虐待老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就要求政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树立青少年尊老、敬老、爱老的观念。

积极展开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并对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行为以法律手

段做出严惩。

(二)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养老支持力度

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和政府要真正

为农村剩余 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并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和专业技能,以扩大农民就业面。途径二是强化土地保障功能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鼓励和引导农民适当增加土地种植面积。虽然目前农村土地功能有所弱化,农民来自土地的收入也有所减少,但土地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并在技术、资金上给与支持,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还要变革与更新土地的保障模式,积极摸索多种形式的土地资本化,将土地变为一种可以资本化的资源。同时,各地应尽快建立与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合理有偿的流转起来,使农民获得相应的收入。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措施。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科学的方法确定保障线标准,使生活水平低于保障线的农村老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物质需要。其次将农村养老保险法制化。经过一段时期、在一定地区试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政府应当及时将可行有效的保险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实践中逐步补充或完善,使农村养老保险走上法制化轨道。第三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只有逐步建立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鉴于目前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衔接不够紧密的情况,应该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即农村应实行与城镇一样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统一模式。当然,由于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需求、基本原则、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思想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还有许多方面难以实现城乡全面接轨。就全国而言,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应当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

政策。

(四)将社会化养老措施与家庭养老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既保证社会化养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又要从全市的实际出发,巩固并加强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有益方式,以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得到有效的保障,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健全完善签订家庭赡养保证(协议)书制度,其赡养内容应将养身、养心、养病考虑于一体。其常年赡养标准,不含医疗费在内,应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各基层老年协会、农村基层组织应主动承担其签订家庭赡养保证(协议)书的组织者和监证人的责任。一些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镇或村,在现有社会养老保

(五) 建立健全城乡医疗保健网点。

因老致贫和因病致贫是农村老年人生活艰难的重要原因,和城镇有退休金的职工比较,农村老人最怕的是“病”,农村老年人体弱多病时,难以对土地再次付出必要的劳动,收益必然会下降,造成极度贫困。乡村医务所治不好大病,到大医院又治不起,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僵局。因此,在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的同时,要加快建立方便群众,收费低廉,条件好,医术高明的医疗机构,彻底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

(六)加快完善农村社会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建立农村社会化养老设施,出台多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民间社会创办各类政府补贴一些、社会赞助一些、

个人投资一些的社会福利型养老机构。要优先做好“三无”老人的生活资金保障,采取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使他们得到无偿的照顾和服务。

(七)要依法维护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面对农村老年人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各级政府要大力宣传和贯彻老年人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积极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要全面建立司法援助基地,无偿为贫困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另一方执法部门要严厉打击虐待、遗弃老人、逃避赡养义务、损坏老年人利益的违法行为,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要及时受理,尽快审理,为老年人主

持正回公道。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建立和谐社会,有利于国家的长足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要发展必须解决好农村问题,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只有解决了农村养老问题农村经济才会更好更快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的经济腾飞。农村养老问题是社会的焦点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点,我们应该并且必须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才能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0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迈克尔•米特罗著《欧洲家庭史》第145页,华夏出版社。

【3】参见《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

【4】桂海君,浅谈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贵州社会科学,2005.1

【5】张红云.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构建和谐农村[J].林区教学,2007,(03).

【6】何晶晶.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8).

作文八:《养老保险问题》1800字

1、个人存钱划算还是叫社保划算。

这要看你工资水平,如果你是高收入,显然个人存钱是划算的,如果低收入,当然是社保赚便宜。因为我们的社保制度设计就是保基本。就是要求收入再分配,就是要实现富人给穷人的转移支付。扶弱济贫这是政府社保制度最基本的出发点。比如,全球第一部社保法律就是英国的《济贫法》,poor law,16世纪就有了。

2、为毛要延迟退休。

因为社保就是个水桶原理,进水口少,出水口大,肯定入不敷出。目前全国平均退休年龄是52岁,平均寿命是74岁,且还在增长。

所以,有三种解决方案。

1是延迟退休,

2是提高缴费率,

3是降低待遇水平,请你自己选。

3、为毛国家不给社保补贴。

我们讲的社保是社会保险,既然是保险,就要追求保险原理,讲求长期收支平衡。政府的作用是最后兜底,而不是持续贴钱。

另外,政府也没有钱,政府的收入来自税收,任何税收都是对供求均衡形成干扰。所以,保守主义者认为,小政府才是好政府。

4、为毛要交社保,才能享受?

社会保险的基本思路是:如果你是个健全人,就要自食其力,没错,自食其力。earn on urself。为什么,国家没有必要去样一个懒汉。

国家社保只是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其实如果交个一个保险公司也一样。比如新加坡的公积金计划就类似一个保险公司。

如果你不是一个健全人,是个残疾人,disable,那么你就该去社会救助制度。那个制度是低水平的,让你能活下去,是无需缴费的。

5、为毛这么多人对社保有意见。

一方面,肯定是制度本身的问题,问题很多,但并不是无药可救。

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是自利的,都想少掏钱,多占便宜,性格使然。市场经济环境中,这并没有什么错。只有违反了法律,才是错。

其他还有问题,希望给继续问。异地转移接续:

1、异地转移接续的由来

1.1 66年以前不说,那时候全国统筹,总工会管理,超牛逼的制度,文革期间被废。

1.2 66年之后,变成企业保障,全国几万家企业,养活自己的退休职工,这时候有个新名词,劳保。劳保一直延续到8-90年代。

1.3 80年代开始有了行业统筹,石油、民航、铁路、供销社等,慢慢走向集中,一些逐渐转移地方。

1.4 97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出台,变成地方管理,碎片化开始。

1.5 中央政府费劲巴拉提高统筹层次十几年,05年38号文出台,明确统筹,直到2012年末,实现全国32个统筹区。为毛是32,不是31?包括台湾么,非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6 为毛转移困难。因为每个统筹区收支独立,且苦乐不均。比如深圳,缴费得多,领钱的少,深圳才几个退休的。再比如,东三省老工业基地,厂矿多,退休人员多,加之国企改革,下岗分流,交钱的少啊,显然不够花,90年代国企改革苦了东三省的职工。

1.7 所以,地方政府谁都不傻,谁都不想让别人占自己的便宜。想转出去可以,净身出户吧你。进来可以,交钱行,不交钱,门都没有。

1.8 制度不配合,现在制度把个人和统筹区拴在一起。除了统筹区,待遇又变了。所以,富的省不想接受穷地方的人。

转移接续难,就这点事儿。

解决思路两种办法,

1是走欧盟那条路,我们也叫分段计费,11年出的转移接续办法就是这种思路。

1是走米国那条路,我们称个人与社平工资脱钩,这次胡晓义已经讲出来了,偶很高兴。因为这种提法应该是偶们最早提出的。

为什么国家不急于补窟窿:

1.为什么现在有窟窿,以前没有。

因为现在正在退休一代的人,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他们工作时候没交费。他们钱去哪了。都变成了毛时代的国有资产。

2、为什么不着急补?

因为我们在97年制度设计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设计出一个超高的缴费率,20%的企业缴费进入统筹账户。用这20%的钱,无须补太多,每年也就填上了。这就是为毛人社部数据每年都富余,媒体狂喊几万亿,十几万亿窟窿的原因。

3、这个窟窿最终怎么补?

方法有4个

1是继续维持超高缴费率,20%社会统筹不变,

2是用划转国有资产,现在一直在搞,国有企业上市时10%股份无偿划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

3是用全国社保基金。目前一万亿左右,每年大概增长10%。

4是用国企利润分红,三中全会已经提出了,但是还没实施。

所以,窟窿是个大问题,但并不是最致命的问题。以上几种方法肯定能解决,随着时间推移解决。

最大的问题在哪?有两个。

一个是制度公平性,就是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和3个亿职工,3个亿农民工和城乡居民的问题。

二是制度可持续性,就是2万多亿的个人账户资金白白趴在账上,每年拿着可怜的2点多的利息的问题。

作文九:《养老问题研究》9300字

内容提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同时,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农村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留在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行动不便,缺乏照顾,其中很多生活水平低,生活状况差,精神生活贫乏,养老得不到保障。另外,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尤其是现代人对孝道的淡薄,也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造成冲击,如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这个老龄化特殊群体的养老问题成为当前我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状况,对当下的四种养老模式进行了简单阐述,指出了现在空巢老人在养老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自己对空巢老人养老的一些建议,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老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空巢老人     养老状况    养老模式

一、引言

根据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家庭中,空巢家庭比例占16.7%(这里空巢家庭统计口径上包括单身户,一对夫妻以及独身与其他非亲属合住户) ,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老年空巢家庭占老年人居住家庭户的20%,2000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26%。1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有65岁及其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占65岁及其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2。空巢老人的增多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2008年,一则新闻将空巢老人引向了公众的视野:福建省莆田市沿海边防所破获针对空巢老人的以叫卖特效药、丢包诈骗、入室盗窃等各类案件70多起,涉案金额100多万元。在莆田市忠门镇一乡村,几名窃贼窜进一栋豪宅吃喝拉撒长达半月,看守房屋的空巢老人由于行动不便,竟没有发觉自家早有“来客”造访。3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通过上面的数据和新闻,我们发现,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以及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我国空巢老人的数目逐年增加,其中农村中的空巢老人占了大多数,他们大多数生活水平低,生活状况差,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并且由于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退化等原因,他们有时也会面临居家安全问题,给社会治安造成困扰。为此笔者决定探究一下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状况。空巢老人的养老状况主要涉及经济状况、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下面笔者以文献综述的方式探究一下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

二、文献综述

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编:《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专题论文集》,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转引自中安教育网:《固镇调查: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基于安徽省固镇县三村的调查与思考》,2008年2月25日  ://edu.anhuinews./systern/2008/02/25/001955816.shtml 。 213 转引自莆田新闻网:《莆田沿海乡村空巢老人状况 除了孤独还有安全问题》陈建平 孙卫锋   2010

年10月15日 ://.ptxw./news/shjw/201010/15/111012_0.shtml。

所谓“空巢家庭”一般指没有子女或者虽然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年人另立门户,剩下老年人独自居住的纯老年人家庭。

穆光宗4认为,空巢家庭有以下两种类型:一类是(无子女在身边的)纯空巢家庭,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另一类是(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或家政人员)在身边的类空巢家庭。

(一)对空巢老人现状研究

1.经济状况.

(1)农村空巢老人人均收入低,收入主要靠自己劳动所得,收入来源单一,生活质量低于农村人口的平均生活水平。以苏州市为例,南京大学的陈建兰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实证研究——以苏州农村为例》里调查,2007年,苏州市农村空巢老人家庭人均收入为5084 元,仅为苏州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一半(49.4%),低于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陈玉光在《农村“空巢家庭”老人面临的困境及其改善》中以湖南省为例也有类似论述。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 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生活质量不仅低于农村人口的平均水平, 也低于传统同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5。

(2)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医疗无保障6,医疗保健费用支出多,医疗负担重。陈星宇根据2008年在厦门农村地区获得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认为费用过高而不去看病的空巢老人高达48. 1% 。看不起病成为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2. 日常生活的照料.

(1)日常生活照料缺位现象日益增多。由于农村医疗看护体系的极为不健全,社会化照料资源的极度缺乏7,以及子女的离巢,使得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照料基本处于真空状态中,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只能依靠自己,一旦发生突发情况,他们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很大的威胁。

(2)“啃老”在农村并不是个别现象,不少空巢老人还要承担外出务工子女交给自己照管的孙子、孙女的生活和教育费用,从而使这些老人的生活更加拮据。

3.精神慰藉.

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普遍缺乏心理、精神慰藉。对此,陈玉光、鄢木秀和龚文君等人都有论述,陈玉光指出,子女的离巢会使老人产生孤苦自怜的情绪,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载《南方人口》,2002年第1期。

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以浙江农村为例》,载《人口研究》,2006年 第6期。

6黄润龙:《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载《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2期。

7鄢木秀:《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危机及其化解》,载《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4月 第26卷 第2期。

54

即所谓的“空巢综合症”。鄢木秀也说,农村针对于老人的娱乐休闲设施极为贫乏,空巢老人既不能像城镇空巢老人一样享受休闲娱乐,又不能像非空巢老人一样享受家庭的温暖生活,因此他们很有孤独感9。

通过上述文献,我们发现,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急需社会各界力量献计献策,为此笔者又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文献整理。 8

(二)对“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趋严峻, 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家庭养老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 于是很多学者提出了社区照顾的模式。例如,张秀萍提出应该建立“居家养老, 社区服务”的模式10。还有一些学者则从不同的层次提出建议, 将各部分相结合形成照顾体系。如: 李爱芹认为“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应该以老年人自助互助为原则, 以家庭支助为基础, 以社区服务为依托, 以国家和政府的法规、政策为保障11。肖结红也提出应该促进传统养老模式的转变, 建立有家庭、亲属、邻里、居委会和单位四大资源构成的社会系统12。何芸和李建权则从法制的角度出发, 认为只有尽快建立一部系统完善的养老法, 规范养老行为, 才能切实维护老人权益, 有效解决养老问题13。

但是笔者发现,上述提出的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方法既空且泛,没有具体的措施,只有大政纲领,主要着眼于宏观的养老模式的选择,而没有考虑到一些农村的具体实际情况,因此,操作实施起来颇有难度。为此,笔者在对我们现行农村养老模式进行简单介绍之后,将针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提一些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三、我们农村现行养老模式的简单介绍

当下,在我国农村养老模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家庭养老模式、集体养老陈玉光:《农村“空巢家庭”老人面临的困境及其改善》,载《经济决策分析》,2009年 第1期。 鄢木秀:《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危机及其化解》,载《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4月第26卷第2期。 10张秀萍 柳中权 赵维良:《建立“空巢”老人社区生活支持体系的研究》,载《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1李爱芹:《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实证研究———以徐州市为个案》,载《社会调查》, 2007 年第3期。

12 肖结红:《空巢老人问题探析》,载《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第8卷第5期。 13何芸 李建权:《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模式的影响》,载《社会工作:学术版》,2007 年第一期。

98

模式、社会养老模式和自养模式。四种模式各有优缺点,现简单介绍如下。

(一)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也称代际赡养,是建立在传统孝道伦理观念上,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的养老模式。主要表现为子女对年老的父母提供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以及精神的慰藉。儒家“孝”文化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赡养父母也已成为每个中华儿女的自主意识和内在责任,养儿防老在传统观念中的地位自然举足轻重。所以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它养老模式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家庭养老具有难以取代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农村中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 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及人口流动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变迁, 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而且,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养老是社会的责任,如果由家庭来承担养老的责任,会阻碍劳动力的流动,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从长远来看,增加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对于空巢老人来说,由于子女离巢,因此单纯的家庭养老模式在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不能已满足老人的需求。

(二)集体养老模式

集体养老又称社区养老,是指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乡村或乡镇组织对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的老年人进行赡养的一种养老模式。集体养老主要包括分散型和集中型两种形式。其中,前者以五保制度为主,通过发放养老金的形式对老人进行赡养,供养对象居住在家;而后者以养老院制度为主,通过提供养老场所、养老服务等形式对老人进行赡养,供养对象则居住在敬老院。作为介于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集体养老借助家庭以外的社会力量实现对老年人的赡养存在其自身优点。首先,老年人入住养老院或敬老院,集中供养,集中居住,由养老院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等多方面的养老服务,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子女的负担,还可以避免因生活习惯等问题而引发老人与子女的冲突。其次,这种养老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将家庭的养老风险分散,实现集体成员养老资源的共济和共享,在一定范围内使得风险得到化解。但是,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在农村,敬老院基本上普及不了,即使普及了,老人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也很少会选择入住。

(三)社会养老模式

社会养老是指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依靠全社会成员或者某些经济实体的力量实现养老责任共担的养老保障机制。广义的社会养老是指包括商业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养老保障;狭义的社会养老就是指社会养老保险,其兴办主体是国家,

保障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其目的时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养老作为养老模式的高级形式,其优越性显而易见。一是社会养老通过国家制度的安排,有助于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的后顾之忧;二是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同时,也可以缓解由于养老资金支付责任导致的家庭矛盾;三是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社会养老模式是当前面临家庭养老模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但是我国从1991年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始农村养老保险第一次试点工作,第一次在农村建立养老保险的努力基本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脱离实际。现行的制度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地区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之事实。几乎是用一个模式、一种制度来解决全国各类、各层次的农民养老问题显然不符合我国农村实际。(2) 制度设计有缺陷。一是缴费方式问题, 完全依靠个人缴费, 缺乏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由于我国农民收入还不高, 劳动收入除了支付再生产的费用和日常消费外, 能够真正用来积累的剩余收入很有限, 积累额不高就难以保障老年时的基本生活。二是基金管理和运营问题, 基金管理一般以县级管理为主, 管理手段落后, 没有统一的、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挪用现象曾经出现; 如有的为了追求高额利润, 投放在非银行机构, 不是按国家规定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 造成基金无法收回。三是机构人员问题, 机构不统一, 特别是县、乡两级, 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机构人员; 有的地方机构人员又没有工作经费, 靠挪用基金维持。四是政府的责任不明确, 政府在政策制定、承办管理、机构人员、基金增殖等方面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没有明确。14

2009年年6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会议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农保吸收了第一次农保试点的经验教训,采用三种模式,分别是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模式、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模式以及完全个人账户模式。与第一次试点相比,新农保具有如下改进:

一是对农民投保进行政府补贴。   二是确定最低缴费标准和缴费年限,解决保障水平的问题。多数地方以养老金领取标准不低于当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依据,测算确定最低缴费标准,提供了保障水平,实现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目标要求。    三是通过统筹账户、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建立领取标准调整机制,解决领取标准固定不变的问题。养老待遇水平根据经济增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谢慧娟 李桂平:《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 》,载《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10月 第5卷 第5期。

14

标准调整和农村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变动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四是农保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解决基金的安全运营问题。新农保制度将农保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审计和劳动保障等部门按各自职能负责监督和收缴、发放工作。    五是农保经办机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解决经费来源问题。新型农保制度将管理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不再从保费收入和基金运营中提取经费,保障了经办机构的经费需求。15

(四)个人自养模式

自养模式,顾名思义,就是老年人不依靠外力自己养自己。但是在我国的农村,自养的老年人中,自愿自养的其实并不多,很多都是“被自养”,是实在没有办法才这样做的。而且,作者认为,鼓励老年人的自养实际上是政府不负责任的表现,老年人体弱多病,本就需要照顾,如果你还去鼓励他不顾自己身体健康去给社会创造财富,这既推卸了政府的责任,又剥削了老年人的劳动力,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损害,剥夺了老年人颐养天年的权利。而且,自养的农村老年人与建立了养老保险的城镇老年人相比较,我们就发现这明显有违于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综合观察以上四种养老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减弱,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严峻挑战;集体养老模式主要取决于集体经济实力,不具有普及性;社会养老受农村发展水平制约,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对农民没有什么吸引力;自我养老也面临很大的收入不确定性,难以化解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各种意外风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将从隐性转为显性,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四、针对“空巢家庭”养老的几点对策

(一)积极探讨和制定针对养老家庭的鼓励性政策。

既然为了达到限制人口增长速度, 控制人口规模的计划生育目的, 我们可以制定针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各种优惠性鼓励政策, 那么,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对赡养老人的家庭也制定一些相应的优惠性奖励政策呢? 笔者认为, 鼓励赡养老人的优惠政策与倡导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样, 也是我国人口政策不可缺少的一个15 王进:《完善我国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讨》,载《中国劳动(京) 》2009年11期第28~33页。

组成部分。因此, 在农村,对于赡养老人的家庭,政府可以根据老人的数量及老人的年龄, 对家庭其他人的土地(包括“责任田”) 提供一定的政府补贴,可以是实物的补贴,例如化肥、农药,也可以是现金补贴。这样采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家庭就会选择和老人住在一起,从而达到照顾老人的目的,这样就可以解决一部分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而那些本来就有老人的家庭也会因此受益,对于赡养老人更加积极。

(二) 将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法律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孝道观念日益淡薄,家庭养老模式日益弱化。因此家庭养老由伦理走向法制势在必行。国家可以立法来巩固家庭养老的地位,明确规定赡养人的范围和赡养的内容。可以通过签订家庭养老协议书, 来强化家庭养老。针对农村家庭养老通过子女与老人签订赡养协议书的形式, 把子女对老人应尽的经济供养, 乃至生活扶助和精神慰藉的义务明确规定下来, 并经过司法公正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以便于监督和执行, 从而遏制子女间扯皮、互相推委的现象。这样, 对农村“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能起到重要作用。

(三) 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能有效地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老人养老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往往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很多反而持续“啃老”, 这就意味着留守的空巢老人如果单纯依赖家庭养老则有着比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但是在养老保险的建立过程中,政府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给予要老保险以足够的财政支持。在西方国家中,不管是在福利国家的英国,瑞典,还是在保险制度国家的德国和美国,政府都是养老制度得以实施和发展的关键。所以,我国政府在出台政策的同时,一定要有财政的支持,否则,所有的措施都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在全国试推行以来,尽管目前很多都遇到不少困难,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偏差、遇到了挑战,但只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农村的空巢家庭老人就逐渐能从其中受益。尤其是2009年的第二次试点,虽然试点时间还短,但是由于吸收了以前的经验教训,因此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也是我国政府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积极尝试。

(四) 积极探索多渠道的空巢老年人生活照料模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但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很可能会出现各种意外。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发现:传统的子女照顾老年人

的家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的“空巢家庭”的需要,这时就需要与之相应的配套措施的出台。说“远亲不如近邻”,老年人的子女由于求学、工作等原因不在身边,这就需要邻里在日常生活中对老年人多一点关注。如果老年人经济富裕,可以采用“有偿关照”的模式,对于经常帮助自己的邻里给予经济上的补偿;而对于经济上不允许的老年人,他们可以在去世之后,把自己的宅基地转移给这些真心照顾自己的近邻,实行这种“代偿关照”的模式。

(五) 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根据就地、小型、分散的原则,组织广大老年人因人制宜地开展娱乐、健身、读报、看电视等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一是创建老年活动中心 。设置电视、聊天、健身、棋牌等多种活动项目,组织老年人学习政治时事,开展各种趣味性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融入其中,参与社会活动,消除孤独寂寞感,锻炼体魄。二是成立老年文体组织。各村都要成立老年人协会,政府和村集体在财力、物力、场地上给予支持。组织广大老年人参加麻将、桥牌,书法等各种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锻炼老年人体魄。村里可以经常组织开展小型文体比赛,促进群众性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使他们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好、老有所乐。

(六)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降低农村空巢老人的看病费用。 国家应将农村合作医疗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去,在互助互济的前提下,政府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提供一定的医疗补偿,防止农民因病致贫,改善其健康状况,这点对于缺乏照顾的空巢老人尤为重要和紧迫。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中,政府需要提高医疗保险对空巢老人的报销比例,相应的政府财政对此作出差额补贴。同时,随着经济的的发展,逐步加大资金的投入,并吸引企业和慈善机构进行捐助。

五、结语

如何把握住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创造条件,如何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为切入点加强整个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问题。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促进我国城镇化与现代化的健康全面发展。

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也不可避免有其局限性。一方面是纯文

献的方法对于研究所带来的弊端,使得文章缺乏有力的数据说明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的局限,笔者所查阅得文献均为国内文献,对国外的研究成果很少涉及,再加上可借鉴的现成经验不是很多,因此所提的建议能否适应当前我国农村的现状,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肖方娅《转型条件下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研究》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

[2]陈星宇《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政策建议--基于厦门市的调查》载《前言》 2009

年第7期

[3]谢慧娟 李桂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  载《邵阳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  2006年10月 第5卷 第5期

[4]童风莉《“空巢老人”社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安徽四市(县)为例》  载《铜

陵学学报》  2009年第1期

[5]崔恒展 张军《试论农村老年人的自养及农村养老中的政府作为》 载《济南大学学

报》第14卷第2期

[6]何芸 李建权《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模式的影响》载《社会工作:学术版》 2007 年第

1期

[7]李爱芹《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实证研究———以徐州市为个案》       载《社会调查》 2007年3月

[8]梁艳《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精神赡养状况分析》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

[9]唐旺美 瞿巍 陈妤沁 《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以广西省桂林市临桂县为

例》载《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0]陈建兰《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实证研究——以苏州农村为例》

载《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4期

[11]黄琳庆《中国农村老年养老问题的思考》 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12]龚文君《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载《西北人口》2007年第1期 第28卷

[13]陈建兰《中国“空巢”家庭研究述评》 载《天府新论》 2008年第2期

[14]陈玉光《农村“空巢家庭”老人面临的困境及其改善》载《经济决策分析》2009年

第1期

[15]武秀杰 武江华 陈金慧《宁波市农村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 载《西北

人口》2009年第2期 第30卷

[16]黄润龙 《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载《人口与经济》 2005年第2期。

11

作文十:《养老问题探讨》6400字

2013年终大盘点----之“机构入住率”

2013年12月12日

2013年,年末的钟声敲响,养老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纪元。在这一年,以地产商、险企、国企为代表的一批养老产业投资者向沉睡已久的养老产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看似一片“蓝海”的养老市场吸引着无数投资者的目光,而当真正踏入这个行业,才发现这片蓝海并不是那么美丽,曾经的乐观就像那海市蜃楼般烟消云散。 “天堂还是地狱?”这是对养老从业者最真实的叩问。

【作者声明】

本文选取了在2012年至2013年期间开业的几家代表性养老机构,以“入住率”为衡量指标,相对客观的展示了目前北京市养老机构的生存现状,数据采集截止时间为2013年12月12日,因机构入住随时处于变动状态,如有不准确之处,还请谅解,也可与我微信联系(微信号:lizichen1988)。

【一、入住人数排名】

NO.1  保利安平 和熹会 (保利安平·和熹会是保利安平运营养老产业的全国性统一品牌,主要应用于各地区养老服务机构会员制管理,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健康管理服务,包含中医养生,休闲娱乐,康复治疗、医疗绿色通道等完美医养、颐养服务。) NO.2  汇晨 东城区北苑老年公寓

(汇晨老年公寓采用公办民营的经营模式,由北京市民政局投资建设,汇晨养老公司负责运营管理。该项目分两期建设,2007年已经投入运营的项目一期占地147亩,建筑面积是3.9万平方米。公寓现有的712张床位已满,还有300多位老人在排队等候入住。该公寓提供日常诊疗、营养配餐、温泉康复、美容美发、百货超市、班车等服务;室内游泳、球类活动、网络教室、棋牌、阅览、书画、音乐等文化娱乐设施完备,是北京市规模最大的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公办民营”养老机构。)

NO.3  乐成 双井ˑ恭和苑/千禾颐养家苑(朱辛庄) (恭和苑是乐成养老集团旗下直营的养老服务品牌,其旗舰项目双井恭和苑老年持续照料生活社区占地13000平方米,共有269个房间。恭和苑的定位是高端养老社区,每位老人每月基本入住费最低为7800元。除了完善的饮食起居设施,这里还提供文娱、护理、医疗等多方面服务,比如定期入户巡诊、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等。)

【二、入住率排名】

NO.1  汇晨 东城区北苑老年公寓 NO.2  保利安平 和熹会 NO.3  乐成 双井·恭和苑

【三、机构情况简介】

1、保利安平 和熹会

开业时间:2012年12月24日 机构性质:民非

机构定位:中高端活力/失能失智 机构规模:200间房/400张床

入住人数:105至115人(占80间房) 月费标准:5000 至 15000 元/月/人

2、乐成 双井`恭和苑

开业时间:2012年10月23日(重阳节前后) 机构性质:工商(营利性) 机构定位:高端活力 机构规模:249间房   入住人数:60至70人

月费标准:7800至 20000元/月/人

3、远洋 椿萱茂ˑ凯健 开业时间:2013年7月 机构性质:工商(营利性)

机构定位:高端活力、失能失智 机构规模:89间房 入住人数:4至6人

月费标准:10000至30000元/月/人

4、汇晨 东城区北苑老年公寓 开业时间:2012年12月1日 机构性质:民非(公办民营) 机构定位:中高端失能失智

机构规模:65间房/158张床(实际投入运营床位104张左右) 入住人数:80至90人

月费标准:5500至8000元/月/人

5、千禾颐养家苑(朱辛庄) 开业时间:2013年1月1日 机构性质:工商(营利性) 机构定位:中端失能失智 机构规模:260间房/400张床 入住人数:60至70人

月费标准:2750至6500元/月/人

千禾老年公寓回龙观院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交通便利,昌平线和8号线直达。公寓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分为两栋宾馆式楼房,共设有床位400张,划分为自理区和护理区和失智关怀区。房间户型为:单人间、双人间(夫妻间)、多人间(护理区),房间均设有独立卫生间,配置有线电视、空调、暖气、热水器、直饮水、生活家具、无线呼叫器、无线网络等,为老人提供了一个优质、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本机构主要接收自理、不自理、失智(老年痴呆)失能、高龄老人。

千禾收费标准回龙观院(元/月/人)

房间类型 床位费(原价/现价) 餐费

单人间 双人间 多人间

综合服务费

300~3000 300~3000 800~3000

总计

2900起 2500起 2600起

3400-3700/2000-2200 2700-3200/1600-1900 2000-2500/1200-1500 600 600 600

现在入住可享以下优惠:

1, 套餐A:一次性付清12个月床位费,享受床位费现价85折优惠。 2, 套餐B:一次性缴纳5万元押金,享受床位费现价9折优惠。 3, 套餐C:一次性缴纳6万元押金,享受床位费现价85折优惠。 4, 套餐D:一次性缴纳8万元押金,享受床位费现价8折优惠。 5, 套餐E:一次性缴纳10万元押金,享受床位费现价7.5折优惠。 上述五种优惠为活动概述,详细内容请致电本机构咨询电话010-51646300。

大兴区庞各庄镇社区社会福利中心是庞各庄镇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型养

老服务机构,现与北京千禾颐养家苑养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运营管理,致力于用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和标准化的服务为该地区及社会老人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

全院占地60亩,共设床位300张,接收五保、三无老人的同时,面向社会接收自理、半自理、失能失智老人,是一所综合性的养老服务机构。

千禾社区社会福利中心收费标准(元/月/人)

房间类型 床位费(原价/优惠价)综 合服务费 餐费 总计 单人间 2800/1680 300--3000 600 2580起 双人间(大) 1600/960 300--3000 600 1860起 双人间(小) 1400/840 300--3000 600 1740起 多人间 1100/660 300--3000 600 2060起

北京市海淀区千禾敬老院是2008年经民政局批准成立的一家集生活照料、保健康复于一体的民办养老机构,占地面积约15亩,三层宾馆式楼房,可容纳200余张床位。

房间均设有独立卫生间,配有液晶电视、空调、热水器、直饮水、生活家具、无线呼叫器等,本机构主要接收半自理、不自理、失能、高龄老人。并以标准化的服务“替天下儿女尽孝”,依靠现代化团队,为老人提供一个谦恭祥和的家。

千禾收费标准(元/月/人)

房间类型 床位费

双人间 单人间 套间

餐费 综合服务费 总计

800 800 800

500~3000 500~3000 500~3000

2900起 4500起 7700起

1600~1800 3200~3600 6400~7200

【作者分析】

1、关于“机构定位”:从入住人数和入住率分析,排名第一、第二的养老机构都接受失能失智老人,这也是目前养老机构的理性选择,一是市场刚需,二是利润空间相对较大。

2、关于“收费区间”:从机构月费标准分析,目前中高端养老机构的有效市场收费区间在5000至8000元/月/人,这个定律预计在3年内不会有很大浮动,其价值在于为今后的养老机构提供了测算和反推的依据,避免盲目性增加成本(建设、装修、设备设施、人员配备、服务标准等)和过高的市场预期 。

3、关于“民非和工商”:有趣的现象是,排名第一、第二的养老机构都是民非注册,这可能是机缘巧合,并不是直接原因,但有一点不可回避:民非注册机构在享受税收优惠、床位补贴、民用水电气价格、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和雇主责任险优惠、护理员培训补贴等等方面有绝对性优势,带来了其运营成本的降低和收入的增长,并为其价格战略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

4、关于“出院人数与出院率”:入住率是个结果性指标,新增入住与出院数决定了最终的结果。很遗憾,未能获得各机构准确的出院数据,但据我了解,排名第一、第二的养老机构出院率控制得相对较好,一方面与其自身定位有关(定位活力型机构出院率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其管理者(院长、护理主任)和服务团队(以护理为主)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5、关于“全年新增入住人数”:从最近几年新开养老机构(床位150张以上)当年(满一年)新增入住人数分析,除几家特殊机构(南苑社会福利中心、城区小型养老机构(50张床,如天悦养护中心、宁心园老年公寓等))外,正常情况下,每家机构全年新增入住人数范围在100至150人,特点是与机构规模不成正比,且入住高峰集中在每年3至5月、9至11月。

6、关于“机构营销”:从各机构对于客户营销情况分析,最有效营销手段为“朋友介绍”,朋友主要构成是:入住老人或家属,普遍占到入住渠道来源的60%或更高,口碑效果显著,由此可见机构服务的重要性。建议机构可将营销分为“品牌营销和入住营销”,对于入住营销没必要盲目加大投入,无论机构规模大小,无论定位高低,其入住营销费用控制在25000至40000元/月即可。

7、关于“机构规模”:从入住率排名分析,机构规模控制在150-200张床位,是较为理想的。除此以外,机构的整体出房率也很关键。

8、关于“入住战略”:之所以将入住提升到战略层面,是因为入住率不仅是衡量一个机构运营效果的刚性指标,更因为它考验着一个机构在面对现实与预期差异过大时,是否能将入住率提高到机构战略高度,做出及时调整,以达最终目标。 通过三年来对北京市300多家养老机构的观察,建议刚进入养老行业的机构可采取以下入住战略:

第一阶段:开业试运行阶段

价格试水,采取体验式入住营销,锻炼服务队伍。

第二阶段:入住率0到30%阶段

通过多种价格策略和营销手段,短期内快速提高入住率,可以自理老人为主,降低服务难度。

第三阶段:入住率30%到50%阶段

逐步恢复预期价格标准,调整收住标准,可接收半自理、轻度不自理老人,适度增加服务、护理难度,并着手提高房源有效使用率。

第四阶段:入住率50%到80%

适度上涨价格标准或减少优惠方式,提高收取标准,可接收不自理、失智老人,提高护理费收入,有针对性提高低效床位周转率。

第五阶段:入住率80%以上时

全面、系统分析机构入住情况,合理分区,调整房间/床位,定岗定编,提

高机构单床贡献值,并逐步总结机构运营模式。

【主要参考指标】:

1、包房率:合理区间是30%左右 2、自理与非自理比例:3:7或4:6

3、年度床位周转率(出院率):合理区间是30%至50% 4、年度新增入住人数:正常情况下100至150人 5、营销费用(入住性广告):合理区间是25000至40000元/月 6、单位营销成本:3000至8000元/老人 7、入住高峰期:3至5月、9至11月

8、床位费总收入与护理费总收入比例:合理区间是7:3

【五、2014年最期待养老机构】  NO.1  万科 幸福汇  NO.2  北控

NO.3  华方经典(立水桥)

NO.4  汇晨 望京老年公寓(2013年10月已低调开业)

北京市海淀区和熹会老年公寓服务内容(0级)

【原创】实战篇:养老机构如何做营销?

【楔子】养老机构营销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集团/公司品牌 + 实际销售转化,相比于前者高、大、上的传统品牌营销模式,后者更为实际,也更为专业,更是养老项目成败的关键。也因此,我始终把养老机构营销体系的建立放在战略层面去考虑,并通过以下两个维度去考量:其一,实际销售转化率;其二,营销体系的搭建,两者互为依托。

【第一部分:养老机构营销特点总结之:4库全书】

1. 传统4P营销模式的养老化解读

1P:养老服务不是奢侈品,要抓住客户的核心需求,大而全式的服务设计要不得,懂老人和家属,是做好产品设计的基础。

2P:无论你身在何处,提供多少服务,包装成什么样儿,市场有效购买力范围就在3500到6000元/月,超过8000纯属瞎胡闹。

3P:你不知道老人从何而来,没有有效推广渠道。因此,控制单床营销成本,做好服务很关键,“口碑”需要时间和规模做基础。

4P:不是没钱,是不舍得花钱。多交点儿押金愿意,养老变成了金融产品,促销要利用好“老人爱占便宜的心理”。

2. 多数情况下,老人并不是你的首要营销对象

刚需机构的客群定位是失能失智老人,但是你的营销对象却是老人子女和家属。所以,错位思考很重要:知道子女所想,知道老人所顾虑,策划文案很讲究,要打动两个群体,而这个两个群体似乎又是矛盾的。

3、超长营销周期更考验耐力

一个机构从无到有,从开业之初到运营平稳,大致需要3到5年的漫长周期。“入住率的缓慢增长”可看成是这个漫长周期的“罪魁祸首”,但这是目前市场大环境下的客观规律使然,因此,营销团队需具备足够的耐力和信心,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天。

4、营销过程需要全员参与和群体决策

1) 全员参与:强调机构层面。相比于传统销售行业强调“单兵作战”的销售

方式,养老机构营销更强调全员参与,参观接待、护理评估、合同签订、正式入住等环节几乎涉及50%以上的岗位协调与配合。

2)群体决策:强调客户层面。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是一个家庭决策行为。目前机构入住老人还属于多子女的家庭构成,因此整个决策过程时间较长,且常会出现反复。

【第二部分:养老机构营销体系搭建之:8阵图】

1、准确的市场定位:

刚需客户(失能失智老人)+中端市场(4000到6000元/月);

2、诱人的定价策略:

高押金 + 低月费,养老服务金融化,利用老人“占便宜的心理”;

3、有效的激励机制:

全员参与的激励范围 + 合理的激励额度 + 及时的奖金发放

4、巧妙的团队组合:

小姑娘带参观 + 老大姐谈细节,双管儿齐下,见效倍儿快!

5、持续的销售培训

真实案例分析为基础 + 传统销售培训为依托 + 同行踩点儿为支撑 (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