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意思》800字】 愚公移山的意思15字

作文一:《愚公移山的意思》800字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意思】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附录成语(愚公移山)的相关知识:励志日志

愚公移山的出处: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愚公移山的书写:愚;不能写作禹。

愚公移山的近义词: 锲而不舍 持之以恒

愚公移山的反义词: 虎头蛇尾 有头无尾

愚公移山的用法:用来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一般作主语、定语、宾语。

愚公移山的组成:主谓式。

愚公移山的举例: 我们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治脏治乱治差;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愚公移山的英译:the foolish old man who removed the matains

愚公移山的成语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作文二:《愚公移山的故事》500字

北山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靠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交通不便,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凿石挖掘泥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刚刚换牙,也蹦蹦跳跳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一位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损坏,又能把这两座大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加大增高,愁什么山挖不平?”聪明的老头没有话来回答。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他们不停地挖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作文三:《愚公移山的教案》4800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掌握愚公精神。

(二)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文寓意及愚公精神。

三、教学难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讲解法

六、教学设计与内容

第一课时

一、课程导入(3分钟)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呢?(生:听过。)那我请位同学为我们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生:这个故事讲得是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有一天,乘老师不在屋里,便悄悄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的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杵。李白就觉得很纳闷,就上前问她:“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呢。”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可能磨成细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再联想到自己,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变转身回到书屋努力学习。从此,他在心里牢牢的记住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图强,用功学习。)讲得非常好。那你们知道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生: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没错,这则故事告诉的正是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我想大家应该也做得到。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这则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认真体会一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文学常识(2分钟)

从文中注解①我们看到这则寓言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很多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愚公移山》就是古代

寓言中的名篇,它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三、字词(4分钟)

下面大家先自由朗读一篇课文结合文章注释将不懂得读的字注上音,如果注解中没有,就先划出来,等一下我们一起解决。„„

大家都读完了吗?(生:读完了。)那你们有哪些不会读的字词呢?(生: „„)(在这篇课文中以下字词的读音应提醒学生注意):

万仞(rèn) 惩(chěng) 塞(sè) 迂(yū) 荷(hè)担者 箕畚(jīběn)

穷匮(kuì) 亡(wú)以应 厝(cuò) 孀(shuāng)妻 龀(chèn) 叟(sǒu)

„„(结合注释解释:塞:多音字,阻塞。  荷:多音字,扛。  亡:通假字,通“无”。 „„)

四、朗读课文(2分钟)

接下来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篇课文,看看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故事?

„„

五、疏通文意(8分钟)

大家读得非常好,大家读完了这篇文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疏通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家结合文章注释看下文中有哪些字词句是大家有疑问的,现在大家跟同桌互相讨论,试着翻译一下整篇课文。(„„)

大家都看完了吗?有没有哪些字词句在你们讨论中没能得到共识或不能让你给理解的呢?(可能会有疑问,根据学生提出一一解答。)

因为这篇文章的字词比较容易理解,我就不多说了,就请4位同学为我们翻译一下这篇课文吧。(本文为自读课文,全文大意由学生自己疏通,教师只从旁指点即可。)

【生1: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生2:北山有一个愚公,年纪将近有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

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就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簸箕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生3:河曲的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生4:山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根据学生的翻译,对于翻译不到位的地方稍作解释。) (在翻译其间结合课后练习二分别点出一词多义字“方” 、“且” 、“曾” 、“固” 、“亡”等。)

六、总结(1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较完整的知道了整篇课文所叙述出的寓言故事。在下节课上我们将深入了解整篇寓言故事以及它所叙述的道理。对于愚公与智叟这两位主人公也将作出详细的解说,所以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下这篇寓言通过愚公与智叟这两位主人公向我们诠释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板书设计:

23愚公移山

《列子》

名寇,又名御寇

仞rèn     惩chěng  塞sè   迂yū   荷hè  箕畚jīběn

孀shuāng  龀chèn   叟sǒu  匮kuì  亡wú  厝cuò

方   且    曾   固    亡

第二课时

一、课程导入(2分钟)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词句,大致理解了整篇寓言故事的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来细细品味这篇课文,深入分析这则寓言。

在正式上课前我想请位同学来简单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

二、课文分析(15分钟)

1 、分析愚公与智叟的人物形象(学生自由讨论分析;注:愚公这一形象是重点。)

从整个寓言故事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主要是围绕着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主

人公来写的。那么,首先我们看到愚公,从文章来看,同学们认为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可以结合课文回答。) (生1: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的老人。 之所以说他有远大理想是因为他把移平整座山作为自己的理想,更是为后世子孙谋福利,可见理想远大。山非常高大,要移平谈何容易,但他不放弃,虽90岁了,还能义无反顾的带领家人移山,精神难能可贵,特别是他与智叟谈话时说的“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更表现出愚公坚定不移的信念。

生2:我认为愚公非常傻气,也可以说是愚蠢,都已经是90多岁的人了,是该享福的时候了,何必那么执着,而且那么一座大山何年何月才能挖平呀?还要连累家人世世代代跟着一起受苦,如果真的受不了大可搬离至其它交通便利的地方,像他们既然有那么大的毅力与恒心,自然会努力工作,过更好的生活的。„„)     看来大家对愚公都有不同的见解与想法,但总的来说,愚公身上的崇高精神是大于他的傻气的,我们也可以认为他的愚蠢也正是他的优点之一,说明他为人善良,有远见,为他人着想。文中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的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智叟的讽刺,以及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都可以显而易见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和恒心。从而说明了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有毅力,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人。

那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智叟这个人物,同学们都是怎么看待他的呢?(生:他是一个目光短浅、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他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从全文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智叟在全文起的是一个反面衬托作用的人物。那在文章中作者都写了哪些正面人物来与智叟作对比来凸显智叟的“不智”呢?(生:愚公,愚公的妻子,还有京城氏之子。)

从第二、三段中的愚公与智叟的想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而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者相对比,一个高尚,而另一个则显得平庸;愚公的妻子对丈夫很是关心,提出了合情合理的疑问;而智叟则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

“汝”,境界全出,愚公之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表现出她对愚公的支持,并献出自己的疑惑与意见以供参考。而智叟用“汝之不惠”来说愚公,表现了他对愚公移山这一做法的讥讽、嘲笑、阻止,认为愚公愚蠢至极;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两者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智叟是一个目光短浅、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也只有他的这一反面人物形象才能很好的体现出愚公的伟大。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愚公其实“不愚”,而智叟实际上也是“不智”的。

2 、愚公精神(学生根据对课文的认识来理解这种精神)

我们看到最后一段,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以神话来结尾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生:用神话结尾时为了更加突出愚公精神的伟大,连神仙都被感动了。)没错,确实是为了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天动地,但进一步的说是想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一种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然而这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是有本质的不同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之前也有提到 “愚公精神”,那有没有同学可以总结一下看看所谓的“愚公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是否与我们上节课所提到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完全一样呢?(生: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它比“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所表达的道理更加深刻,它不仅告诉人们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就能达到目标,更告诉我们要勇于斗争,相信人定胜天的道理。)回答得非常好,理解得很透彻,所谓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更加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会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三、寓意(2分钟)

总结全文得出寓意:

既然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自然有它的寓意,通过对愚公精神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这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的寓意是:故事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经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坚强毅力,说明只要具有坚忍不拔、顽强奋斗的精神,就能够克服困难。

四、总结(1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知道了愚公精神的可贵,也掌握了这则寓言带给我们的深刻寓意,整篇文章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可以让我们受益终身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更应好好应用愚公精神,对待每一件事都要有毅力,有恒心的做到最好,要敢于挑战,勇于向成功迈进。

作业:课后练习第一题

板书设计:

23愚公移山

《列子》

愚公:善良  有远大理想  有毅力   坚持不懈  无私奉献  „„

智叟:目光短浅  自以为是  自作聪明   „„

愚公精神:  „„

寓意:   „„

作文四:《愚公移山的故事》700字

愚公移山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一座山叫太行,另一座山叫王屋。两座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进出家里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愚公突然对家人说:”我们全家一起合作,把挡在门口的两座大山移开,让门口的路可以直通到外面的大路上,你们看好不好呢?”儿子和孙子一听,都点头赞成说:”好呀!好呀!”。可是愚公的妻子却摇摇头说:”不可能的,你连搬一个土丘的力气都没有,还想搬移大山!就算你搬得动,那些挖出来的泥土石块,你要扔到什么地方去呢?”愚公和孩子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那有什么困难的!我们可以丢到海里面去呀!”

第二天开始,愚公和他的儿子、孙子,三个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愚公的邻居京城氏和她的小儿子,也兴致勃勃地帮愚公一起做着移山的工作。这时候,有一个叫作智叟的老先生,忍不住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让你搬到你死掉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开来的!”

愚公听了他的话,笑笑说:”智叟,你才糊涂呢!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只要我们搬掉山的一层,就少一层,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后来,山神和海神知道愚公要移山的事情,害怕愚公一家人永不停止的搬下去,会把山搬光,把海填满,就跑去告诉天神,天神一听:”嗯!这个愚公真是有恒心呀!我来帮帮他吧!”天神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与太行山背走,放

到别的地方去,不再挡在愚公家门口了。

从此以后,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难一直做,我们就说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定会成功的!

作文五:《愚公移山的故事》400字

活动名称:愚公移山的故事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

2、培养做事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团结合作的集体精神。 活动准备:

《愚公移山》的故事视频、图片。

活动过程:

一、交流爬山经验,导入课题。

你们爬过山吗?爬很高的山有什么感觉?

如果有一座大山在你们家门前,那你们要怎么来上幼儿园呢?(启发幼儿回答)

二、出示《愚公移山》的故事视频。

1、讨论老公公是如何处理门前的两座大山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老公公。他们家门前就有两座大山,每次出门都要绕很远很远的路。小朋友们想知道这个老公公是怎么办的吗?(幼儿自由回答)

出示故事视频。(到决定移山部分)

2、讨论老公公能不能把山移走。

老公公决定要把大山移走,小朋友们觉得他会成功吗?(启发幼儿回答)

继续看故事视频。

3、探讨愚公移山的精神。

故事中,为什么玉皇大帝帮老公公搬走了两座大山?(启发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是老公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只要小朋友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4、玩愚公移山的游戏。

分小组比赛。将高高的积木挡在小朋友面前。要求小朋友将积木一个一个拆下放到小框里并搬到指定位置。看哪一组的小朋友先完成。

作文六:《愚公移山的精神》500字

愚公移山的精神

首先是敢想敢干、不满足现状的精神。在愚公的家门口,有太行、王屋二山挡住了他的去路,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经济发展,所以他要下决心搬掉太行、王屋二山,这就是一种敢想敢干的精神。没有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不可能改变生活的现状,不可能改变发展的条件,这是愚公精神最主要的内涵。

其次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就是为了走出去,为了更好地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也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要走出去,要发展,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决不能满足于这样一种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要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更好的发展条件。所以他要打开太行、王屋二山,开辟与外部世界更好联系、从而更好发展的通道 。这种精神对于今天我国坚持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有重要意义。

第三是坚忍不拔的精神。就是按照既定方针,不达到目的决不动摇,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样的一种精神,使愚公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就是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所以一代又一代、世代无穷地挖山不止,这就是坚忍不拔的精神,也是愚公移山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内涵。

第四是团结奋斗的精神。他们全家老小、子子孙孙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就是要形成合力。不仅仅现有的人要形成合力,而且他们的下一代也要形成合力,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也要形成合力,子子孙孙无穷尽地努力下去。

作文七:《有趣的“愚公移山”》300字

有趣的“愚公移山”

山西省运城市搏力作文 三年级 李晨豪

今天,老师让我们玩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愚公移山”。我们是这样玩的:其中一个人当大山,与同学们相对而立来用脚猜拳,动作有双足并拢、双足侧开、双足一前一后、单足屈膝提起,看谁是真正的大山。

当我和大山猜拳的时候,我心里想我会输还是会赢?一定会赢的!我先出了一个双足一前一后,大山出了一个双足侧开,哈!和大山不同,继续!然后我又出了一个双足侧开,而大山呢,还是和我不一样,有希望!终于我赢了!我当上了大山。现在,我面对着同学们,心想:我一定要当上一座“泰山”,让他们无法移动。凭借着我的自信和细心观察,我如愿以偿,居然成了一座巍然屹立的“泰山”,不知不觉游戏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今天,我很开心。因为通过游戏,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动作灵活,反应敏捷,而且让我时时充满自信。好几个搬山者在我面前都败下阵来。

作文八:《愚公移山的故事》300字

愚公移山的故事

中国有个寓言叫"愚公移山"。讲的是几千年前,一个交通不便的山村里有位叫愚公的老人,下决心将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移开。亲戚和邻居都说不可能,但他力排众议,带着子孙日复一日挖土移山。他说,山不会加大增高,人却子孙无穷,只要持之以恒,总有一天会把大山搬走。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神,两座山在人和神的共同努力下被移开了,愚公的家乡同外界实现了互联互通。  自古以来,互联互通就是人类社会的追求。我们的祖先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许多互联互通的奇迹。丝绸之路就是一个典范,亚洲各国人民堪称互联互通的开拓者。

今天,我们要建设的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不光是平面化和单线条的联通,而更应该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应该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这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是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系统。

作文九:《愚公移山的意思》1600字

一:成语『愚公移山』

[编辑本段]

1:拼音:yú gōng yí shān

2: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3:出处:《列子·汤问》(战国 列御寇)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4:用法: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5:示例: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6:近义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始终不渝

7: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头无尾

8:词性:形容词,褒义词.

二:文章『愚公移山』

[编辑本段]

1: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译文

词语:

太行——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

冀州——地名,包括现今河北、山西两省和辽宁、河南两省的一部分地区.

河阳——地名,在现今河南省孟县境内.

惩——音城,惩罚.这里是苦于,为……所苦.

塞——阻塞

迂——音于,迂回,曲折、绕道的意思.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豫——音预,地名,现在的河南省.

汝——你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陈留县境内.

荷——音贺,负荷,挑、扛的意思.

箕畚——箕,音基.畚,音本.箕畚,就是用箕畚,用竹、木等做成的运土器具.

孀——音双,孀妻,寡妇,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遗男——就是死了父、母的孤儿.

龀——音趁,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晨表示年龄,约七、八岁.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易,交换.节,季节.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同“返”.焉,语气助词.

惠——同“慧”,聪明,不惠就是愚蠢的意思.

一毛——一草一本,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匮——音溃,缺乏的意思.

操蛇之神——就是山神,手里拿着蛇.

夸娥氏——就是大力神,力大无比.

厝——音错,放置的意思.

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陇——同垄,陇岗,就是高山.

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全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作文十:《愚公移山的意思》4500字

愚公移山的意思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点评:

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文学常识

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课下注解: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

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古今异义:   1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2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3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4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5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6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7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8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1方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矩形   12惩 古义:苦于,被... ...所苦 今义:惩罚   词性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用箕畚。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4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一词多义:   1方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2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 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   4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其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

【他的】   6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 何苦而不平 【表承接】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一直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3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5.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后置。   6.帝感其诚。被动句,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文章理解: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人物分析

愚公: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智叟: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

问题研究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答:不有损。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2.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1).“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5).河曲智叟劝阻,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