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人》1000字] 我给别人讲故事的作文500字

作文一:《作文:讲故事的人》1000字

我不是诗人 我主宰不了我的文字

我被我的思想所控制 写下浮夸做作的段落

他们说我是疯子 讨伐我的故事

我点上一支烟不说话

我想用尽天下美好的文字去形容你

最后还是作罢 你存在于我的心里

我自私地不愿与人分享

哪怕是一张纸

你的笑容镌刻在我心上

让我神伤 让我向往

可你不曾为我停留

你说

你要去远方 背上你的行囊

你注视的东西我永远抵达不了

那是天堂吗

可我如此堕落 上帝他不愿意收留我

他说

你去死吧 烟酒成瘾的流浪者

你怎么敢奢望去拥有那么神圣的感情

你是卑贱的 是一滩烂泥

你的文字会在某一天与你一起下地狱

没人愿意与你呆在一块儿 更别说是她

我饮尽杯中的酒

眼神迷蒙地看着对面并不熟悉的过路人

我们只是萍水相逢 可我愿意跟你说我的故事

我没有名字 我只是一个流浪者

我没有家 我只有我的笔和纸

我是社会底层的寄生虫

可我心中有一朵花

她那样美 美到我不敢靠近

不 她不爱我

她也感觉不到我对她的爱

我只能像个乞讨者

哪怕有一点点光亮 我也要奋不顾身去追寻

我心甘情愿

她在深夜与我共饮

烈酒穿喉 耳畔是她在轻轻低语

她说起那个名字时眼底满是疼痛的柔情

她说他浪荡又多情

泪水打湿她的脸庞 像被暴雨摧残过的花朵

她低声呜咽如受了惊的猫 她说不愿再付出

我伸出手想将她拥入怀中

她却惊叫着躲开

说到这里流浪者宽容地笑了

泪水却仓皇地流出掉进了杯子里

他深情地望着那杯酒像是在凝视着他心心念想的人儿

她怀孕了

那个杂种不见了踪影

她红着眼来找我 我却无可奈何

我是个流浪者 我是个失败的人

他叹息着续上了酒

我没有办法 我像个无用的败类

她在某个清晨毫不犹豫地从高楼上跳下

什么也没有给我留下

她真的去了远方

可我不能随她一起

流浪者眼里突然闪现凶狠的光芒

我要杀了那个负了她的人

伤害她的人都该死

对面的人儿匆忙起身离开座位

走之前嫌恶地望了一眼流浪者

像是看着一堆污秽物

疯子 过路人说

流浪者喝得半醉

他在笑了

他醉醺醺地看向四周寂静的夜 那样含情脉脉

好像看到他的爱人儿 在冲他微笑

我不是诗人 我写不出动人的句子

他们说我是疯子 讨伐我的故事

可没有人相信我 只有风愿意听我讲

作文二:《关于讲故事的串词》2000字

a尊敬的老师

b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a:故事,孩子心中永远的七彩殿堂。

b:故事,你我眼前美丽的知识乐园。

a:它像一枝描绘绚丽生活的画笔,将激情幻想悬浮于广阔脑海,将勇气智慧碰撞于幼小心灵。

b:在这个美好的时刻. 我们欢聚一堂

a:轻轻撩开故事的面纱,静静聆听故事的韵味。

合:讲故事比赛现在开始!

a:首先,让我们欢迎  同学给大家讲述故事**。大家欢迎!

b:多么好听的故事啊,下面有请**同学为大家带来**的故事。

a: 下面请欣赏**同学给大家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家欢迎!

b  下面请听**同学给大家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大家欢迎!

a:神话传说里也发生过很多有趣的故事。今天,就让**同学给大家讲***。大家欢迎!

b:下面请听**同学给大家讲述故事***,大家欢迎!

b:下面请听**同学给大家讲述****,大家欢迎!

a:下面,请听**同学给大家带来的故事《****》,大家欢迎!

b:下面请听***同学给大家讲述《****》故事吧!

a: 下面请欣赏***同学给大家讲述《****》的故事,大家欢迎!

b: 下面请听***同学给大家讲述《****》,大家欢迎!

a下面请听温**同学给大家讲述《刘胡兰》的故事,大家欢迎

B  听了刘胡兰的故事,激起了我们的斗志,下面请听歌曲 男儿当自强。会唱的到前面来领唱。

b下面请听**同学给大家讲述《*****》,大家欢迎

a下面请听**同学给大家讲述《****》,大家欢迎

b下面请听**同学给大家讲述《***》,大家欢迎

a: 精彩的故事,为我们的想象插上飞翔的翅膀,为我们的童年续写甘甜的回味。   a: 今日的选手,宛如夜空闪耀的新星。

b: 今日的故事会犹如轻松的真情聚会。

a: 少了竞技场上激烈搏斗的场面。

b:多了沟通平台上生动有趣的交流。

a:这些美丽的故事,它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激励我们一天天健康茁壮成长。   合:老师们,同学们,讲故事比赛到此结束。

a尊敬的老师

b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a:故事,孩子心中永远的七彩殿堂。

b:故事,你我眼前美丽的知识乐园。

a:它像一枝描绘绚丽生活的画笔,将激情幻想悬浮于广阔脑海,将勇气智慧碰撞于幼小心灵。

b:在这个美好的时刻. 我们欢聚一堂

a:轻轻撩开故事的面纱,静静聆听故事的韵味。

合:讲故事比赛现在开始!

a:首先,让我们欢迎  同学给大家讲述故事**。大家欢迎!

b:多么好听的故事啊,下面有请**同学为大家带来**的故事。

a: 下面请欣赏**同学给大家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家欢迎!

b  下面请听**同学给大家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大家欢迎!

a:神话传说里也发生过很多有趣的故事。今天,就让**同学给大家讲***。大家欢迎!

b:下面请听**同学给大家讲述故事***,大家欢迎!

b:下面请听**同学给大家讲述****,大家欢迎!

a:下面,请听**同学给大家带来的故事《****》,大家欢迎!

b:下面请听***同学给大家讲述《****》故事吧!

a: 下面请欣赏***同学给大家讲述《****》的故事,大家欢迎!

b: 下面请听***同学给大家讲述《****》,大家欢迎!

a下面请听温**同学给大家讲述《刘胡兰》的故事,大家欢迎

B  听了刘胡兰的故事,激起了我们的斗志,下面请听歌曲 男儿当自强。会唱的到前面来领唱。

b下面请听**同学给大家讲述《*****》,大家欢迎

a下面请听**同学给大家讲述《****》,大家欢迎

b下面请听**同学给大家讲述《***》,大家欢迎

a: 精彩的故事,为我们的想象插上飞翔的翅膀,为我们的童年续写甘甜的回味。   a: 今日的选手,宛如夜空闪耀的新星。

b: 今日的故事会犹如轻松的真情聚会。

a: 少了竞技场上激烈搏斗的场面。

b:多了沟通平台上生动有趣的交流。

a:这些美丽的故事,它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激励我们一天天健康茁壮成长。   合:老师们,同学们,讲故事比赛到此结束。

刘胡兰生长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在反动的封建军阀阎锡山统治的黑暗年代,恶霸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刘胡兰的心灵里从小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红军来了,把地主吕善卿家的财物分给了穷人。刘胡兰从红军战士孙同志讲的故事里,懂得了革命的道理。日本鬼子占领了文水县,地主吕善卿又当上了村长。孙同志回到这里,领导农民们建起了农会、民兵队、妇救会,刘胡兰担任了妇救会的领导。刘胡兰在党的领导下,组织群众反扫荡,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刘胡兰经受了严峻的斗争考验,党组织吸收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日本投降,小青所在的八路军回到山西,将日本军队的武器收缴。但蒋介石又发动了内战,小青的部队奔向了解放战争的战场。刘胡兰带领着妇救会的姐妹们送慰问品,救护转移伤员,积极支援前线。回到村里,她听到支部书记石德辉和几十个乡亲被反动派抓起来的消息后,勇敢地参加了营救行动,把他们救了出来。但是,在转移的途中,刘胡兰不幸被捕。蒋匪军和地主吕善卿对刘胡兰严刑逼供,刘胡兰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最终,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毛泽东主席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作文三:《作文:敢于讲故事,不失讲故事的能力》600字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在瑞典文学院发表了一篇文学演讲。他在面对听众时一口气讲了几个故事,有关他自己的,也有关于别人的。莫言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敢于讲故事的人。

一个没有故事讲的人是悲哀的,一个有故事却不会讲的人是可悲的。莫言以一个小说家的视角而不是思想家发表了这篇演讲,其中关于他母亲的形象特点,都在一个个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还有许多他所熟知的人物也在这些故事中被描绘出来。当我们看这篇演讲时,想必一定会被吸引进去,因为他讲的不是呆板、固定的演讲稿,而是一个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我又想起许多历史巨著、文学经典中,注入《史记》中的荆轲刺秦,《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等人物都被人们所熟知,这是因为作者拥有像莫言一样讲故事的能力,反之,像《明史》之中的事例和人物又有几个被家喻户晓过,这一切都是因为《明史》太过追求严密和谨慎。所以,我从这篇演讲中得出一个人要敢于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而不是无聊乏味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现如今,多少人的文化生活就是上上网,发发微博,没脑地在网上指责别人的不是,只局限于那140个字的框架中,他们又有多少人会讲几个故事,又有几个人能戒骄戒躁,他们就是一群失去讲故事能力的现代人,物质生活充斥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能想到的只是故事的结局,而整个故事的全貌不得而知。ﻩ ﻩ小 荷 作文网

我十分敬佩莫言,不仅仅因为他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诺贝尔得奖者,更因为他对待人生就像讲故事,而不是一味地玩弄概念。

当在某一天,可以想象当我们把心沉淀下来,用嘴巴或者是耳朵唤醒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用讲故事或者是听故事去唤醒我们的内心世界。

作文四:《[优秀作文]讲故事的人》800字

讲故事的人

在生命吝啬的世界,伤害和被伤害的年华里,有人摊开方格信纸不停写,写成长的疼痛,青春的尴尬,那时花开的悸动。走着走着,我不知道自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还是听着故事的人。

我想我是适合当一个讲述故事的人。

讲述着属于我的不属于我的开始,留在荧幕上的痕迹都记下。泪水和着欢笑的调味剂,沉淀在时间里积成厚厚的笔记本,谁走过留下一段长的短的评论。   很多故事的细节被碾成伤口,我所能做的便是为他们的曾经作证

开了一个花季的油桐花,淡去的熏香在枝叶间传唱着,曾经伴随着它们绽放的美丽一同老去的情,那个转过去的地方如何难过了好久,被落下白色的花瓣无言安慰。天空还下着雨,深蓝的面孔落在身边,呢喃踏在湿漉的街道上,伞不知掉落在何处,无可避免地任雨水打湿了衣服和心。好像一场雨就会有一个故事,那些日子的多少场雨,多少个故事在发生,我捡起凋谢的油桐花瓣,夹带在口袋里。

在很老很老的房子里,错落的摆设落满了灰尘,桌上的木质相框也给时间覆盖住,泛黄的,像是谁珍藏了一辈子的回忆。调整过的阳光柔和得有种想哭的冲动,记忆中熟悉的旧痕迹,镶在小小的纸片上,那样小的世界最终还是把诺言弄丢了,再找已找不回。想着想着,照片就真的流泪了,轻轻滑过玻璃上的尘埃,记忆中就像某次陌生的过客微微的笑。

厚厚的日记本,在夜里只有我触摸得到的世界,在灯光下摆弄着寂寞的姿态,如同从未有过的自尊。对着窗口,写日记的人在发呆,日记本也在发呆,谁也不知道该是谁安慰谁,谁给谁温柔。或许能在身边陪伴着我的只剩下这本记载曾经的日记本,当某一天日记本被写满再没有空隙的时候我已不知道去哪里找个适合的位置放置故事。

笔尖接触到白纸粗糙的地方是熟悉的文字,我想要写一个故事,它想要表达一个故事。我不知道它会不会累,而我握笔的手已酸痛麻痹,可我还是要继续写,因为停下来时木竹笔筒已满,它也会空虚。当故事出现停顿,我可以聆听它的低语,在哪个夜里看过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灼伤了一片夜色。一直握在手里的忽然断了色,我措手不及地盯着,它一直想要说完的故事断了

故事,很长很长,断断续续。烟花飘落的国度,轻轻唱,听着故事的人,讲着故事的人一起被模糊在青春的愁结里

作文五:《[优秀作文]讲故事的人》8400字

讲故事的人

——2012年12月8日在瑞典学院的演讲

莫  言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派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

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 年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

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

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

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作文六:《关于“教师讲故事”的方法论思考》9900字

作者:王洪才

教育学报 2010年07期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298(2010)01-0030-07

一、教师讲故事·问题的缘起

在中国大陆,叙事研究[1]渐渐地进入了教育研究的视野[2],教育研究者常常把倾听基层行动者的心声作为了解教育实际运行状况的一种渠道,希望借此探究教育运行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教育行动者关于教育的认知,教育行动者的行为方式,以及影响教育运行过程的各种因素。[3]在这一研究范式[4]中,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行动者——教师就成为了话语中心。[5]如此,请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就是一个重要的获取资源途径。[6]目前,教育研究界还缺乏对于教师讲故事的方法论共同意见[7],当然也缺乏相应的规定,[8]这常常使教师讲故事受到方法论的质疑[9]。换言之,是否教师讲任何故事都有助于揭示教师的知识再生产过程?教师究竟应该讲什么样故事?[10]究竟该讲给谁听?讲这些故事究竟有什么实际作用?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教师讲故事的合法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能否讲故事?这个问题似乎不必回答。教师作为社会公民当然有自己的言说权利,他当然可以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如同所有人一样,在教师周围及自身时时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件,有的对教师的生活秩序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有的则没有引起教师的注意。对于那些体验深刻的事件,教师有与人分享或向人诉说的需要,这就构成了教师讲故事的直接动机。但教师是否可以把所经历一切事件都讲出来,甚至把事件发生的细节都原原本本地讲出来,或者说只能讲其中一部分?

凭直觉判断,教师尽管可以讲故事,但不能随意地讲故事,因为教师的工作场景并非纯粹私人领域,也涉及到一定的公共利益,涉及到相当的专业秘密,因此教师讲故事是有限制的。但是这个界限该如何规定?谁来规定?这一切都牵涉到对教师讲故事的方法论思考。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教师讲故事究竟有多大意义?该如何判断?换言之,教师讲故事是否是一种合法的知识叙事?如果不是一种合法的知识叙事又如何确定教师讲故事的意义?

另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教师有心情讲故事吗?什么时候教师才愿意讲故事?如果不弄清楚这一前提条件,似乎探讨其他问题都没有意义。

二、教师讲故事·讲给谁听?

我们知道,只有当人们有一种主人感觉时候才会主动地讲自己的故事,因为这时讲故事是有安全感的,不会产生内在的焦虑状态。如果人们受到恐惧的威胁,则不会主动地讲出自己的故事,而且也不会讲出真实的故事。因为教师愿意讲故事无非是出于想分享或想诉说的理由,期望获得听者的欣赏和理解。如果教师不愿分享或不想诉说的话,当然就不会去讲故事了。因此,教师讲故事必须是在主动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是一个基本的方法论要求。那么,教师一般希望与谁分享或他想向谁诉说呢?

一般说来,教师都希望与自己最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经验,特别是自己最信任的上级,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被肯定,同时也使上级理解自己的苦恼,进而得到支持和帮助,然后继续做好工作。可以说这个愿望一般是不能实现的。因为在科层制度下教师与上级之间还存在等级关系,特别是在考评机制作用下,使得真正关心体贴下属的上司越来越少了,而以监工面貌出现的主管则越来越多了。在这样的关系中上级自然不可能成为教师诉说对象了。

向自己的同事诉说吗?如果是自己信任的好朋友,自然也会向其倾诉自己的情绪体验,使其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并分担自己的苦恼,这样可以收到“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的效果,自己从中能够得到同情和放松。如果是一般同事的话,大家彼此都处于竞争的关系中,而且彼此害怕被瞧不起或四处传播,自然不愿意也不敢敞开心扉来讲自己的故事了。

向自己的学生去诉说吗?这个似乎更不可能,因为教师有自己的尊严,如果对学生讲故事的话既怕学生无法体会反而会误解了老师的意思,又怕因为讲自己的苦恼或得意之事使自己在学生的心目中形象变小了。有了如此顾虑,那么教师对学生诉说的大门也是紧闭的。

那么他还能够向谁诉说?只能找到陌生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第三人或许是最适合的。难道不可以向自己的家人诉说吗?这取决于具体情境。作为女教师可以向理解自己工作的丈夫来倾诉,但现在越来越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则反对这种做法,她们希望保持自己的世界。作为男教师而言则不可能向妻子诉说了,因为这有点损害大丈夫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这种思想意识的人还是比较普遍的。如此只能去寻找第三者了。由于中国文化是一个隐喻文化,人们对于自己的苦恼或要求一般都不会直接地提出来,如果赤裸裸地提出来则显得没有教养与水平,往往需要借助委婉的或含蓄的手段来表达,如果采取倾诉的方式则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为了避免产生这种印象,寻找一个不相关的第三人是必要的。

但一个恰当的第三人是不那么容易碰到的。在苍茫世界中,大家都忙忙碌碌,谁有心听你的诉说?即使真有人想听你诉说,此人也会怕自己的举动是自不量力。似乎关心人的事情只能是处于上位的“组织”来做。如果你在诉说时没有得到回应,岂不是如对牛弹琴?事实上,找到一个真正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个时候,可能擅长做质性研究的工作者是比较合适的人选。如果有条件的话,有可能找到一个诉说的对象。但质性研究者往往对你的困状爱莫能助,而且他所关注的常常是教师是如何生产知识的,即教师的心理状态是如何影响他的授课态度、对待学生的方式及与同事的关系等。

因而找到一个善于倾听的对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个倾听对象一定是能够摆脱利益关系的束缚,是一个利益不相干者或非直接利益相关者,而且是乐意倾听者。如果遇到了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倾听者,那时会引起教师的心情紧张,教师也会失去其自然状态,当然其故事也就失去了自然的真实。从心理学上说,人都有一个面具,这个面具对个体安全而言是绝对重要的。而诉说过程则需要把这个面具扔掉。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是一个弱势群体,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是相互利益关系的存在,人们不可能对自己的利益不关心,如此就需要一定的防护机制。所以只有当他感到没有威胁时才可能丢掉自己的面具,才会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

如果人不能够扔掉面具,那么他只能是以曲折的方式诉说了。这种诉说就是弗罗伊德所说的升华了。心理学上所说的投射就是一种诉说方式,只不过这种诉说带有艺术的面具,经过了精心的文饰,已经使读者很难看到其真实面目了。我们今天所谈的自然不是指这种诉说,而是对自己的遭遇的真实的诉说。事实上,诉说是一种本能的要求,过分的压抑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只是人们所采取的诉说方式不同罢了。

三、教师讲故事·讲什么样的故事?

教师的故事可谓众多,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需要或值得讲述的。只有少部分的故事才是合格的,这些故事首先是与专业有关的。如果是讲一般的生活故事,就无法构成教育叙事。但如何进行这种专业的与非专业的区分呢?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可以说,与教师生活密切相关的都可能与教师的专业有关。如生病就是一日常事件,这个事件肯定也能够引出一个动人的故事来。如在教师生病时,有一个班上的学生偷偷去看望他,而这个学生不久前还挨过该教师比较严厉的批评,学生当时心里很不服气并且还顶撞了几句,这当然惹得老师很不痛快。事情很快就过去了,现在这个情境下又遇到了该学生,教师该做何感想?当然这背后有多种解释模式,我们不管其具体含义如何,我们觉得这当然属于教学故事了,也是与专业直接相关的故事了。

教师关于学生考试成绩的故事最多,因为这是教师最为关心的,当然也是学校和社会最为关注的。教师怎么来辅导学生,怎么想方设法促使学生成绩提高,怎么来针对每个学生情况来进行辅导,这些可以编制成系列故事。其中能够反映出教师的责任心,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艺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教师对教育的理解等等。似乎每个教师都有差不多类似的故事,所以这些故事讲起来也不会很动人。在其中只有个别教师诸如此类故事比较动人,因为这些教师已经取得了突出成绩,他们的故事代表了他的成功经验,值得人们分享,人们也爱听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能够成为经典,当然诉说起来也容易,听众自然也很多,同事爱听,校长及其他上级也爱听。其实这样的故事是不少的,已经有不少人专门在搜罗这样的故事。如果我们翻阅一下对成功教师经验的研究或介绍,我们都能够读到这样的故事。

另一类就是关于教师们的喜怒哀乐的故事了,这些故事大多与个人发展有关。往往与个人的苦恼直接联系在一起。如晋升的故事。大多教师都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认为评价机制是不公平的,认为主管人员处理事件上是不公正的。这些带有抱怨性质的故事,往往只有找到知心人时才敢释放,否则就是禁忌的。而这些抱怨压抑在内心确实对个体的精神状况和身体健康以及工作状态都是不利的,是最需要排解的。真正的故事似乎应该属于这一类型,因为这些故事讲述对教师的发展影响是直接的。

在这些涉及个人故事之外还有一种故事,就是关于对所在环境评价的故事。这类故事都是教师通过自己的经历来谈自己的体会,这种故事的真实性是最难以把握的,因为涉及到对人和事的评价,人在这个时候都会把自己隐藏起来,避免招惹风波,往往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不相干的旁观者,对事物的看法也常常是轻描淡写。而这些故事才是最有价值的一类,因为它已经超越了个人意义,带有对团体或集体的评价,而这些故事却最难收集。我们经常会发现这些故事的讲述者不怎么坦诚,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如此要获得一个完整的真实故事就很难。

所以教师的故事可以大致分为这样几类:一是交往类,如教师之间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交往,教师与其他人交往;二是工作类,这类故事常常涉及到自己的专业追求,自己如何投入工作,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现实之间互动关系等;三是发展类,这类故事常常涉及到自己发展中的困惑和对外界评价的看法等;四是总体类或综合类,这类故事的主角常常牵涉到许多人,叙述者只是作为第三人来观看和评价。

不管是哪类故事都涉及到故事讲述者的私人情感投入问题,当然也涉及到个人的价值判断问题。人们往往都希望自己只是故事的客观叙述者而不加入自己的情感判断,也即要避免自己的立场介入,努力使它客观化,让听者觉得自己是公正的,但这种努力常常容易使故事失真。如果我们要获得真实故事的话,就应该使讲述者放弃一切顾虑,把事件自然地叙述出来,他所扮演一个自然的角色,是故事整体一部分,而不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局外人看待。

四、教师讲故事·为什么要讲故事?

教师为什么要讲故事?是为了促进自我发展目的,还是为了研究者的目的,或是其他目的?客观地说,教师讲故事确实有助于促进教师进行反思,有助于自我发展,如果以此作为讲故事的一个理由的话是可以接受的。[11]但这是否是促进反思的最好的办法?毕竟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有很强的反思能力,讲故事显然是一种耗时费力的活动,很多时候就变成了教师在创作故事,而不是在客观地叙述故事了。如果真实目的不清,那么讲故事的效果是不会非常好的。例如,写日志的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反思的方式,因为向自己诉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诉说,所以研究日志也是质性研究的重要途径。[12]

为了交流或分享的目的吗?这诚然是一个不错的理由。但这恐怕是不现实的。很难有人能够聚集在一起听大家讲故事。即使在同行之间,大家对故事主题的选择性也是非常强的,所以如果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充其量只能讲述故事的片断,而且也不可能充分表达自己情感状态。在这样的交流场景下,大家是讲真实的故事呢还是去编造故事呢?很多时候,真实的故事不一定生动,而一些虚构的故事反而更生动,如卢梭的《爱弥儿》就是一例。这个问题不得不考量。看来,交流还不是最高的或最好的目的,那究竟什么是最好的目的呢?

是否为了使教师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对教师生活和专业动机进行剖析,这也是现在质性研究者非常喜欢做的一件事。但这是否能够打动教师呢?教师在讲述时是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讲,而不会围绕一个中心来讲,这与研究的目的是否相吻合呢?这确实是另一个问题。当然,这种讲述有可能发现教师的发展潜力和对教师的经验进行总结升华,甚至还可能发展出一种教育理论来。但客观地说,这必须在连续不断的跟踪之后才有可能,单凭一两次的倾听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的。

仅仅为了诉说或倾诉?这显然也是一个合理的目的,这个目的对促进教师健康发展是有作用的。教师很多时候难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当他把自己的经历倾诉一番后,就可能使自己心理上获得一种解脱,甚至还能够从中发现自己新的成长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让教师定期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或为教师提供一个讲述自己故事的平台就能够促进教师发展。

可以说,让教师讲故事的目的是复杂的或者说是混杂的,很难说哪种目的是本质的或唯一的。但是如果不澄清这个问题则影响到教师讲故事的叙事合法性。

五、教师讲故事·讲真实的故事?

让教师讲故事还是面临着许多质疑,即使是从促进教师身心健康角度出发也不是无可指责的。教师作为一个反思性很强的主体,他可以通过写日志的方式把自己的故事讲述出来,而且还可以以更真实的方式来进行,其间教师的情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因为他可以面对一个相对隐秘的空间。

博客(blog)现在是教师写日志的一个很好方法,在这里教师不仅可以诉说,而且可以进一步探索自己的隐秘世界,这个探索既是发现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释放自己心里积郁的过程,此外还能够获得很多倾听者的反馈意见,从而对教师而言不仅是安全的,而且是有助益的。这就意味着教师是否必须到一个开放的空间中讲故事才有意义?[13]

在一个开放空间里讲故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个体安全感问题。这种个体安全感是与生俱来的,挥之不去的。但在一个半封闭的状态下他们讲故事往往就增加了自己想象的成分,很多时候由于主观成分过大而完全失去故事的意义。因为人们常常是通过事后的回忆来体现自己对事件的感受,而不屑于对事件过程进行叙述。这样的故事常常是残缺不全的,往往缺乏故事发生背景和事件发生的具体情景。特别是个体在抒发自己的感情过程中还容易发生说谎的情形,尽管这是对自己心情的一种梳理方式,但确实增加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成分。一般而言,这种说谎机制对主体而言是有利的,因为它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具有心理调节和自我发展定向作用,从而对教师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现在涉及到一个方法论的思考,教师讲故事是否一定要按照原本发生的样态进行?我们究竟能够从教师的故事中发现什么?如果故事不真实是否就失去了意义?[14]

大家最容易举的例子就是卢梭的《爱弥儿》,故事纯属虚构,但没有人能够否定其意义。如果我们承认教师讲故事的过程也是建构自己的内部世界的话,那我们对他们如何讲和讲什么似乎就不能够做过多的干预。但如果那样的话,故事就缺乏了现实的基础,就可能变成了一种小说。事实上,无论是怎样讲故事,故事都不可能回复到事件发生的情景,因为都已经被重组过了。这意味着,讲故事完全不依照一定的规则是不可行的,否则我们就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教师的内部世界究竟是什么状况,以及事件对教师行为的影响究竟如何。

为此,有人提出教师讲故事必须是真实的故事[15]。这个真实是指有事件的原型基础。讲述者应该就是事件的当事人,如此才能保证故事具有可信性。换言之,所讲故事不能是流传的故事,必须有讲述者的亲历。假如这一点可以保证的话,下面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教师把自己的体验控制在什么程度?是否应该不加干预而听凭教师自由发挥,只要能够反映出个体的独特反映就可以?思考这个问题就是要确定事实的部分究竟占多大比重,对教师进行限制和引导是否合乎伦理学的规则。接下来的问题:即使有这些引导和限制,在多大程度上是可执行的。事实上,教师在讲故事时,一般是思维状态已经不能够自己控制,是按照自己的情景来发展的,这其实已经是一种编撰过程,也为了使故事发展更符合理性规则。如果仅仅是回忆当时发生的事件的话是否是可行呢?

显然,讲故事的目的不是单纯发现事实,而是为了发现事件对教师的影响,知道教师的真实想法,并预知教师的行为,似乎还不在于去建构一个独立的、独特的心理世界。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讲故事究竟是为了教师发展呢还是为了搜集故事材料?

六、教师讲故事·功利化取向

无疑教师讲故事的主角是教师,教师愿意讲是一个先决条件。从根本上说,教师都愿意讲自己成功的故事和表达自己的不满,但他们喜欢以自己的风格来讲,喜欢对能够理解自己的人去讲,不然他们宁可采取尘封的方式。客观地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宣扬自我和自我辩护的机制,宣扬自己是光荣的,而不是卑鄙的、龌龊的;自我辩护是希望证明在经历事件之后自己是无辜的或自己是受害者,希望释放一下心理包袱以获得心理平衡。但这只是一种念头,而这种念头常常不占有主要地位。那么是什么阻碍了教师讲他们的故事呢?

前面曾提到的自我保护机制、本体安全感问题,这两者都与社会上信任机制缺乏有直接关系。由于社会的诚信机制还不健全,从而人们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如此人们就倾向于封闭自我,如果没有适当的时机和情景的话他们一般不愿意开放自我。另一方面人们更主要从功利角度来考量讲故事对自己有没有帮助。对于许多心理承受能力强的教师而言,他们不需要向别人诉说也会具有非常健康的心理,因为他们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机制。所以他们一般不认为讲故事会对自己有什么实际用处,相反还会认为是浪费时间,还会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对于那些城府比较深的教师而言,主动讲故事只能讲自己得意之作,对于有碍自己荣誉的故事就会保持缄默。

教师经常考虑的问题是:如果我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会有助于环境的改善吗?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吗,特别是上级的理解吗?别人会怎么看我?我的故事是否会给别人以把柄呢?封存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否会比讲出来更安全呢?为什么要讲出来呢?如果不是出于必须的话,那么他们宁可选择封存。这说明教师仍然是理性主义者,还不是浪漫主义者。

人们一般都从人具有交往的需要来谈讲故事会改善人际关系。但这会造成对个人隐私世界的侵犯。尽管说通过讲故事进行交流对教师能够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但保持一定的距离也会使大家感到更自如一些。特别是当问到教师讲故事是否真的能够促进其专业发展时则无法给人以肯定答案。如此究竟该如何鼓励教师讲故事呢?仅仅为了满足外部猎奇者的兴趣显然是无法被接受的。而为了教师卸却心理负担又是缺乏充足理由的。想改善教师的社会关系也是经不起推敲的。作为一种职责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与专业发展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教师讲故事需要给出一个充足的理由来。

七、教师讲故事·大学教师的故事

不管教师讲与不讲,大学教师都有自己的故事。大学教师往往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讲故事,而不单纯是作为一个倾诉者。换言之,大学教师是在构建自己的故事,往往是通过无声的语言,是通过自己的策划进行的。那么大学教师的故事就不仅仅是过去的、已经发生的,而且还可以是面向未来的。

面向未来的故事,何以可能?这意味着,大学教师时刻在创造着自己的故事主题,时时在构建未来的自我。换言之,大学教师往往对过去的自我并不感兴趣,因为这个自我是不完善的,而几乎每个教师在内心中都有一种完美主义的追求。事实上,很少有人对自己当下状态是满足的。这意味着人人都有完美主义追求的倾向。大学教师在这方面尤为突出,他更希望自己的未来得到确认,而不是对过去的确认,对未来的确认才意味着自己的成功,对过去的确认只是一种保守的表现。当然,所有的故事都确实是通向未来的。因为所有过去的事情并不都是凝固的历史,都有未来的倾向,这意味着大学教师的故事在不断重组,不断地修改,始终是不成稿的,从而这个故事是一个无限的敞开过程。

与一般故事相比,大学教师的故事更具有理性反思的意味,似乎大学教师对情境本身关注不多,因为大学教师对普遍状况更感兴趣,而不希望变成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诉说,所以大学教师在故事中更容易扮演传教者角色,而不是诉说自己的遭遇。一句话,他们更关注应然状态而不是现实状态。也即,大学教师一般不把自己作为受害者,即认为自己是受压迫者,认为自己是体制的牺牲品,自己不能够主宰自己,必须服从外界的命令等,而是认为自己是创造者,因而常常把自己思虑不足作为反思和检讨的重点。他的目的不是让别人同情自己的遭遇,而是为了从中获得教益和启示,希望与别人分享一种成长的经验。这就与传统的“情景主义”的叙事风格有本质不同。

大学教师认为自己始终是故事的主角,掌控着故事发展方向,而且选择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诉说,而不是找到一个具体对象进行诉说,甚至他们从心眼里瞧不起那种简单的诉说模式,他们更喜欢用自己的行动来诉说,也许“行胜于言”是他们的座右铭。他们既然是主角,就应该具有一种英雄气概。所以在他们的叙述风格中总是透露出一种坚定、刚毅。

大学教师从来都没有否定自己具有叙述的权利,但他们对叙述有自己的要求,他们刻意体现自己的意志、主见和个性,强调叙述的艺术特征,换言之,强调叙述的精神创造特征。所以他们的故事不是直白的,而是曲折的,从中透射出生活的深邃。这不是他们故意在隐瞒什么或显示不真诚,而是在故事中透射出一种人生哲学。在这里他们一般没有设定特定的倾听者,他们把倾听者设计为普遍的历史,也就是说他们叙述不是为了沟通、交流的目的,甚至也没有释放的目的,而是为了表达一种信心,表达一种独特的理解。这或许与大学教师有比较多的自由思考时间有关,因而他们的表达方式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审慎的。

八、教师讲故事·知识生产的合法性

教师讲故事无疑也是一种知识生产方式,我们说这种知识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使缄默知识显性化的过程,[16]因而这种知识生产对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师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中窥视出教育工作者的世界是如何建构的,这对发现教育内部潜在的问题和发觉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都具有重要意义。[17]但这同样存在一个问题:这种知识生产方式在多大程度上是合法的?

我们说,如果教师讲故事的本质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自我认识,质问自己的心灵,并最终解放自己的心灵,那么教师讲故事是一个极佳的方式。但如果目的为了促进知识生产,这必然要遭遇到知识生产合法性的质疑,因为我们不知道这种知识在多大程度是可以开放的和传播的。其中就涉及到教师行业的潜规则问题。换言之,一旦这种知识生产公之于众,就会使教师行业的传统神圣性受到玷污。因为在教师内在世界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世俗社会的影响,甚至还存在不少龌龊之处,这自然会影响到教师的职业声望。教师讲故事过程尽管已经经过了过滤,但仍然难以逃脱多元化价值观的审判,如此就不能保证教师行业的纯洁性。这不可避免地引起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紧张。目前我们并没有什么良策来消除这种紧张。这也是教师讲故事背后的一种隐忧。

教师讲故事一定会促进他的课堂教学行为吗?这也是值得顾虑的地方。教师讲故事过程是一个反思过程,也是一个觉醒过程,在其中教师也可能产生一种剥夺感,这种剥夺感可能会促使其放弃教师职业,也可能使其加剧对教师职业的厌烦。毕竟教师职业还不是社会上最令人向往的职业。我们期望通过教师讲故事使教师丢弃自己的思想包袱,使其更加热爱教师工作,但这种期望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代表全部的可能性。甚至教师把自己视为受压迫者,这将导致他们对传统或主流价值观的否定,从而对其所应当承担的工作造成一种麻烦,这个可能性的存在就大大增加了对教师讲故事的知识生产叙事的合法性的怀疑。因为在目前我们还没有一种绝对的引导术使教师讲故事必然产生正向效应,即促进其投入教学,使他们的教学行为更加纯洁,使他们更具有高雅的追求。这种担忧自然也会引起这种知识生产过程的参与者的焦虑,也对使用这种研究工具的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考验他们在倾听教师讲故事时是否具有充分的驾驭能力。

教师讲故事,正像一个打开的潘多拉盒子一样,许多东西还是未知的。幸好,这个盒子才刚刚打开,我们还有时间去预见未来,去设想更多的有效方法,如此可促进教师讲故事更好地发展,为教育研究提供丰富的创造力。

收稿日期:2009-12-06

作者介绍:王洪才(1966-),男,汉族,河北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作文七:《讲故事作文》2000字

采访渔民

“轰隆隆,轰隆隆„„”清晨,随着渔船马达的哒哒声想起,

燕尾港避风塘内,海鸟四散飞起,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给沉寂了一晚的避风塘带来了热闹,也给海鲜街的海鲜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

作为世代居住在渔民村的村民来说,下海捕鱼是他们的谋生手

段。

我们采访的老人叫马连奎,今年61岁,是燕尾港渔业社的渔民,祖辈都靠打鱼为生。马叔从18岁开始,正式开始了他的捕鱼生涯,直至五六年前,才渐渐减少出海次数,偶尔捕鱼。“我们捕的鱼都是自产自销。捕鱼的日子其实挺辛苦,每天凌晨两三点,我跟妻子就得出海了,必须赶在早晨开市之前赶回来,上午把鱼拿到海鲜街市场卖掉,下午回来还得收拾渔网,每天只能睡两三个钟。不过以前出海,收获是很丰盛的,鱼的种类多,量也大,收入比较可观,我这栋房子都是靠捕鱼赚的钱做的。”马叔指着眼前这栋几层楼高的房子说道。

出海捕鱼讲究天气,特别是连云港地方,台风多,我们每晚都

要看天气预报,以前没电视,就只能听收音机预知天气了。” “自从燕尾港改成开发区以来,捕鱼就变得更加艰难了,因为

那些大轮船的出海时间不定,轮船容易把渔网拽住,为了躲避大轮船,我们的出海时间也变得不固定了。这几年,鱼的种类和鱼的数量都越来越少,我们去的地方也相对远了一点,油费高了,成本就增多了,捕到的鱼反而比以前少了很多,我们的后辈也不再以打鱼为生了。”对于燕尾港开发区对渔民的影响, 马叔有些无奈,有些激动。

“我捕了一辈子鱼,从没转过行,捕鱼已成了习惯。现在出海,不是为了赚钱养家,只是为了吃上自己捕的鱼,还能锻炼身体。”马叔说道。

避风塘内,密密麻麻地漂泊着上百艘渔船,除了本地渔民的渔

船外,还有很多来自外地的渔船,他们大多来自山东等靠海地区。 34岁的马俊杰,连云港赣榆人,曾经在老家捕鱼为生,由于老

家风浪太大,没有避风塘可供渔船靠岸,捕鱼环境恶劣,且老家船多海小,竞争激烈,蔡俊杰便跟随父亲来到燕尾港,开始他的捕鱼生涯,在这里一捕鱼,就是十几年,现在,他把全家老小都带至燕尾港生活。

作为外地来的捕鱼人,马俊杰生活相对艰辛,因此也就更加地

勤劳出海。“现在只要天气不是太差,我每天都会和弟弟一起出海捕鱼,鱼的数量少,我们就撒更多的网。

成本高,我们只能比别人更勤快地出海捕鱼。现在很多市区来

的游客都会来我们这买鱼,本地也很多熟客前来买海虾海鱼,我们的销量还是不错的。”马俊杰表示。

由于经常去开山岛捕鱼,马俊杰也遇到了许多意外“事故”。

“每年夏天,我在开山岛捕鱼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些溺水的人,都会把他们救上来。2011年的时候,我跟弟弟早上去开山岛收网,看到远处海里有个黑黑的身影,一开始还以为是潜水人员呢,没在意,后来听到喊救命的声音,我们赶忙开船过去,把他拉上来,送到附近的医院,让人救治。”一脸憨厚的马俊杰说道。据马俊杰说,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对方都还来不及说声谢谢,他们就又出海继续捕鱼了,从来没留下过自己的姓名。

想想渔民捕鱼也真是不容易,既要吃苦,又要担风险。希望他

们平平安安的出海,平平安安的回来!

食盐的故事

这是发生在安福苏区的一个真实故事。

1932年1月下旬的一天上午,中共安福县上城区委书记刘龙佳,把区团委书记黄彬森叫到跟前,对他说:“小黄,派你去城八区完成一项特殊任务!”

“什么特殊任务?”小黄问道,

“去找城八区的地下党组织,把食盐运回来。”刘书记告诉小黄,

刚才红军医院的同志来区上说,医院断盐了,伤病员等着盐治病。       食盐,是人们每天不可缺少的东西,在苏区,又是红军伤病员治伤口不可缺少的药品。湘赣革命根据地刚建立时,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办法还不多,封锁还不太严,一些商人还可把食盐贩进来。有的奸商为牟取暴利,盐中掺沙,价格时涨;盐虽质量差而紧缺,但总可设法买到。后来,反动派把进出苏区的道路全部封锁,在白区对食盐实行按人口配给,发现有人向苏区贩运食盐,一经抓获便就地枪毙。这就使得苏区虽有黄金也难买到食盐。国民党反动派企图通过这样的经济封锁来困死红军和游击队。

为了粉碎敌人经济封锁,弄到食盐,安福的党组织想了许多办法。起初,用武装力量去敌占区搞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后来敌人吸取教训,在大圩镇建起坚固的盐库,派重兵看守。有时,我武装部队打进去了,敌人却据守坚固的盐库负隅顽抗。等我军消灭敌人打开盐库时,敌人大队援兵赶来了,我们只好放弃快到手的食盐赶快撤退。有时虽然夺得一些食盐,但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难怪有人说:“黄金是宝,盐是宝中宝啊!”

我也是生活在盐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都是盐工,我经常向他们打听有关盐的事情。盐的生产说起来比较简单,可做起来就比较复杂了。要纳潮,就是把海水引到水库;还要蒸发,就是把海水放进蒸发池,让太阳把海水里的淡水蒸发掉,晒成饱和卤水;然后把饱和卤水放到结晶池里,就可以生产出盐了。下雨的时候特别忙,保水、保卤、保盐,可费事了。只有在盐场干过活的人才能体会盐工的辛苦!

作文八:《关于开展讲故事》1600字

关于开展“爱家园 述衷肠 ”讲故事活动的实施方案(通知)

各县、市局、市局各部室: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局、省局政工工作会议精神,响应省局开展“讲故事”比赛的号召,推进我局家园文化建设,创新宣贯途径,丰富员工文化生活,进一步加深员工对家园文化的理解,夯实对其理念、精神、规范等的践行基础,加快企业文化理念落地,经市局党组研究决定,于九月份中旬召开“爱家园 述衷肠”故事会。为此,特制定此方案。(并从即日其面向全体员工开展故事征集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认清开展讲故事活动的重要意义 提高认识阶段(7月31日至8月10日)

优秀的故事有思想、有精神,能体现个人品质和文化修养。广泛开展讲故事活动能够聚智慧、汇力量,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开阔眼界、启迪思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广大员工接受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当前,在我局广泛开展讲故事活动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加强全面基础管理的需要;是推动我局企业文化建设、理念落地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是完善我局家园文化架构体系的必然要求。

广泛开展讲故事活动,旨在充分发挥讲故事寓教于乐,

寓理于情的特点,拓展家园文化理念宣贯渠道,创新企业文化落地形式,变单调刻板为生动活泼,变生硬说教为点滴渗透,变强行灌输为互相感召,变封闭为开放,变单向为互动,更好地实现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综合实力,达到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和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目的。广大员工必须明确意义,高度重视,积极参与。

二、明确故事主题 搜集素材阶段(8月10日至8月20日)

广泛开展讲故事活动,必须按照“突出企业文化主线、重在教育感染”的总体思路,坚持讲真人真事,讲感人故事,讲生动的故事,讲广大员工自己的故事,始终围绕时代主旋律,贯穿爱党爱国、爱企爱家、爱事业、爱工作等故事主线。讲故事活动首先故事是硬件,是基础,其次才是讲。因此,要在故事素材的选编和撰写上狠下功夫。广大员工在进行撰写时,要善于搜集线索,善于挖掘内涵,善于捕捉亮点,善于高屋建瓴,善于不断完善。尽量使用既朴实又生动的语言,选取既真实又感人的事件,突出既贴近工作生活实际,又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主题。最好写自己的故事,并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紧密结合。(如有较了解的同事、领导,也可撰写别人的故事,但叙述要使用第一人称)。

各县市局、各部室负责人负责组织本单位、本部室的故事素材搜集工作,尽早确定写手人选和故事选材方向,对本

活动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积极宣传,广泛发动,认真评议,层层筛选,最终审定推荐稿打印版及电子版于8月20日前交至政工办。各县市局及市局营销中心、物流中心、专卖办公室、电访中心等部室至少3篇,市局各机关部室至少1篇,多者不限。

三、点燃激情 共述衷肠 讲故事阶段(时间待定) 好的故事需要好的写手,更需要好的宣传,好的讲述。讲述故事的方式、技巧、形体、语言,甚至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都会影响听者的感受、故事的感染力和最终效果。生动地讲述故事的前提是牢记故事蓝本。讲述者在讲述前必须熟记故事稿,达到烂熟于心、倒背如流的程度。各县市局、市局各部室故事素材上交后,由企业文化建设小组统一整理、评议,协助写手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故事稿,并负责指导写手记忆和讲述。

职工扑克牌比赛规则

一、通 则

1、 拱猪、双扣比赛采取2人1对的双人赛,中途不得换人;比赛以单淘汰制进行。

2、 犯规及处理:

⑴按规定时间15分钟不到座位,视为弃权;迟到在15分钟内给予警告1次;

⑵比赛开始后,选手不得说话,更不得以手势或其他暗号向队友示意,一经发现将给予警告或作弊处理;  ⑶上家出牌后,下家必须在30秒内出牌;

⑷如果认为对手有犯规、作弊行为,只能举手向裁判提出;

⑸比赛中发生争执或吵架等严重违反体育道德行为,取消比赛资格;

⑹一场比赛被两次警告,或所有比赛累计三次警告,取消比赛资格;

⑺发现作弊者:双扣比赛判对方升两级、拱猪比赛扣400分,斗地主判本盘负,如作弊情节严重可取消比赛资格。

3、 比赛规则未尽事宜由裁判组解释。

作文九:《关于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一文的读书笔记》12100字

关于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一文的读书笔记

原文载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三联书店,2008年)

一、经验与故事

讲故事的艺术即将消亡。我们要遇见一个能够地地道道地讲好故事的人,机会越来越少。若有人表示愿意听讲故事,十之八九会弄得四座尴尬。似乎一种原本对于我们不可或缺的东西,我们最保险的所有,从我们身上给剥夺了,这就是交流经验的能力。

【按:本雅明的经验显然是指那种世代相传的智慧,而不是经验主义意义上的经验,即单纯的所见所闻,由感觉器官所接受的经验,真正意义上的经验,其实恰恰是与这种现代意义上基于感觉的表层经验相对立的,是蕴含于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处由老人向少年人世代相传的那种古老乃至秘传的知识。这种意义上的经验,相当于中国古代医书和本草书中的“经验方”意义上的经验,即经过先代医师或民间长期使用而验证了的行之有效的药方,经验,本义就是经过了验证的意思。在中国古代,这种经验就被称为“故事”,如古书中常常出现的“如故事”这个词语所表明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所谓“故事”就是那些在历史上流传久远、行之有效、经受了时间考验、凝聚了先辈的智慧和经验教训因而具有长远的生命力和适应力、能够施诸当下和未来的制度和习俗,所谓“如故事”,就是照着老经验办事,就是一仍旧章、因循旧习的意思,也就是不折腾的意思。在古代人心目中,能够如此办事的官员,而不是那些锐意冒进或者擅自改作的官员,才是好官,这种人不无事生非,不劳民伤财,因此被称为循吏。前者如西汉的萧何与曹参,萧何崇尚无为而治,朝廷法度,除苛法严刑之外, 基本因袭秦代之前朝旧章,萧何死后,推荐曹参为自己的接班人,而曹参上台之后,完全保留了萧何的一套章程,政事委于下属,而自家则整天呆在自家后花院跟一班相公食客击筑饮酒泡美人,萧何、曹参因此而美名流传。至于后者的代表,则是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在古人看来,正是王安石的改革,导致北宋政治和社会的混乱,埋下了后来国家孱弱、偷安江南的祸根。当然,“如故事”,“不折腾”,因循旧章,无为而治,只有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才算得上一种优良品质,至于天崩地坼的乱世,

则只有大刀阔斧、力挽狂乱的英雄才能治国救民】。

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很明显:经验已经贬值。经验看似仍在继续下跌,无有尽期。只消浏览一下报纸就表明经验已跌至新的低谷。„„因为经验从未像现在这样惨遭挫折:战略的经验为战术性的战役所取代,经济经验为通货膨胀所代替,身体经验沦为机械性的冲突,道德经验被当权者操纵。乘坐马拉车上学的一代人现在伫立于荒郊野地,头顶上苍茫的天穹早已物换星移,唯独白云依旧。孑立于白云之下,身陷天摧地塌暴力场中间,是那渺小、孱弱的

人的躯体。

口口相传的经验是所有讲故事者都从中汲取灵思的源泉。那些把故事书写下来的人当中,只有佼佼者才能使书写版本贴近众多无名讲故事人的口语。„„无名讲故事人有两类【按:即见闻广博的远行客和熟知本乡掌故的老成人】,„„一则德国谚语说:“远行人必有故事可讲。”人们把讲故事的人想象成远方来客,但对家居者的故事同样乐于倾听。蛰居一乡的人安分地谋生,谙熟本乡本土的掌故和传统。若用经典原型来描述这两类人,那么前者显形为在农田上安居耕种的农夫,后者则是泛海通商的水手。实际上,可以说每个生活圈子都会产生自己的讲故事族群,这些族群几世纪之后仍保持他们的特点。„„如果说农夫和水手是过去讲故事的大师,那么,工匠阶级就是讲

故事的大学。在这里,浪迹天涯者从远方带回的域外传闻与本乡人最熟稔的掌故传闻融为一体。

列斯托夫对遥远的地方和悠久的年代皆感相宜。„„列斯托夫在俄国传说中发现对抗正教官僚体制的同盟。他有一部分传说性故事着重刻画正直的人。这人物绝少是禁欲主义者,通常单纯而活跃,似乎以世上最自然的方式超

凡入圣。

二、讲故事的能工巧匠

趋向于实用的兴趣是许多天生讲故事者的特点。这个特点在哥特赫夫那里比之列斯托夫更为明显。例如他在作品中为农民提供农艺上的指导。这在很关心煤气灯祸害的诺迪亚那里也很可见出。赫伯【案:赫伯,当即海德格尔在《思的经验》一书中画很大篇幅阐释的那个德国用德国高地方言写诗和家乡风物志的黑贝尔】把给读者的点滴科学知识塞进他的《小宝贝盒》里,也是这个路子。所有这一切点明了任何一个真正故事的性质。一个故事或明或暗地蕴含着某些实用的东西,这实用有时候可以是一个道德教训,另一情形则是实用性咨询,再一种则以谚语或格言呈现。

无论哪种情形,讲故事者是一个对读者有所指教的人。

【按:本雅明指出故事的实用价值,这一点往往被现代学者和作家所忽视,但他确实道出了故事赖以产生和流传的秘密,古人讲故事,当然有时候仅仅是为了逗笑娱乐,打发漫长的冬夜或饭后的光阴,但娱乐却非讲故事的唯一目的,更常见的是寓教于乐,而且,在没有文字的族群中,在缺书少文的乡下,讲故事正是人们传播、传承、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其实,很多故事的最初目的,也许就是为了实用和教育的目的,有些故事即使本身没有实用和教育的目的,也可能是伴随着实用知识的传授而涌现出来的,摆故事,讲瞎话,在乡下社会和工匠群体中,很多时候只是拉家常、叙掌故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插曲。但随着识字率的提高和印刷书的传播,书本成了传布实用知识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因为书本显然比口头更可靠,口头故事的知识传播功能就逐渐被褫夺了,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也就逐渐忘记了故事的实用功能和教育价值,口头故事就成了单纯的“民间文学”,而趣味性和文学性也就成为它的最重要的乃至唯一的价值,但是,突出文学性和趣味性,淡化实用性和教育性,最终导致的可能不仅是实用性和教育性本身的丧失,而且也事与愿违地导致了文学性和趣味性的丧失,因为故事一旦与浪迹天涯的水手、蛰居乡间的老农乃至多才多艺的工匠们的生活世界和日常劳作相脱离,也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讲故事的人正是从其熟悉的生活世界和日常劳作中汲取大量的素材、灵感和意象的,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肯定要民间郎中讲来才地道,鲁班师爷的故事肯定要木匠师傅讲来才精彩,赵州桥的故事肯定要石匠讲来才绘声绘色,牛郎会织女的故事被江南劳苦的织妇一边缫丝织帛一边娓娓道来,肯定比七夕情人节之夜听电视台女主持瞎掰更感人肺腑,正是大量取自日常生活和劳动的地方性风物知识、地理知识、传奇掌故、草木鸟兽等方面的、唯有民间专业人士才熟稔的近乎“秘传”的知识,才给故事增添了为文人写作所没有的奇趣异彩,才使故事具有了丰满细密、婉转多姿、饶有趣味的细节,这些意趣和细节很多可能仅仅是讲故事人基于其熟悉的事物而触景生情、一时兴起的发挥,从而给原本单调干枯的故事情节添枝加叶、增光生辉,而离开这些具体的生活场景和即兴发挥,那些世代流传的故事又会重新枝叶零落、繁花落尽,重新蜕变回单调干枯的故事主干,大量的民间故事通常都是以这种单调干枯、索然无味的情节骨干的形式而流传的,而民间文学的采风者和调查者所能得到的往往就只是诸如此类的干巴巴的骷髅一般的故事骨架,因为离开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实用因缘,一个讲故事的人即使愿意给你一个外来的调查者打开话匣子,他也不可能想在自己的贴心贴肉的情境中面对自己的乡里乡亲、狐朋狗友那样的谈笑风生、意气风发。民间文学调查者和研究者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汗牛充栋的故事集成读本,而这些故事集大半是令人读起来索然无味的,无法让人体会到故事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在于,这些故事集所提供的与其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有血有肉的故事,不如说只是

干巴巴的民间故事木乃伊。

于是,我们看到,当把讲故事变成“民间文学”,故事与生活过程脱节,首先丧失是故事的实用性,随之丧失的是故事的趣味性,而最后丧失的就是故事本身,当讲故事的手艺与生活和劳动的手艺脱节之后,讲故事这种手艺

也最终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我们民间文学研究者所面对的往往就是这样一些故事木乃伊,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故事,因此,注定了我们的研究是隔靴搔痒不靠谱,注定我们无法领略、理解和窥见民间故事魅力和生命力的真正奥妙,注定了民间文学只能作为一门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伪科学。格林童话之所以脍炙人口、盛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格林童话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本民间故事集,是在科学的民间故事田野作业方法尚未建立之前产生的,格林兄弟不是作为一个采集者,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听众,从自己熟悉的保姆、女仆、家人和乡亲的嘴巴里聆听了这些有趣的故事,然后把他们记下了,格林兄弟的故事是直接来自生活本身,就像采撷自林间的新枝,还闪耀着露珠的晶莹光辉。因为格林童话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机采撷的,没有遵守现代民俗学的田野作业规则,因此有些学者质疑这些故事的本真性,怀疑它们经过了格林兄弟的润色加工,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故事,因此不足为训,学术价值有限。格林兄弟所记载的故事肯定是经过了润色的,任何被记载下来的故事文本,在从讲故事人的口述转化为书面文本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是经过了润色的。并且,任何讲故事的人,在讲故事的时候,都在对他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故事,或者是他以前讲过的储存于记忆中的故事进行修改、润色,这种修改、润色的另一个说法,就是即兴发挥,这种润色或者是为了让故事听起来更合情合理,或者是为了让故事适应当下的语境和听众,或者仅仅就是因为故事家突发奇想,想给故事打上自己的印记而给老生常谈的故事添枝加叶、添油加醋,打上自家的印记。每一个伟大的故事家,其实都和诗人或作家一样有自我表现欲和青史留名欲,他们希望自己讲的故事和别人不一样,希望自己讲的故事能因为与众不同而被人家记住,希望自己的口才和见识得到同伴们或者姑娘们的青睐,即使自己

的名字不会流传下去,至少自己的心思能够藉故事的灵气流传下去。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所有故事都是以具体的千差万别、各具异彩的异文或变体而存在的,不存在一个供人原原本本克隆而一成不变的真本或原本,就其不变者而言之,每一次讲述当然都是一次对传统故事的复制和重复,就其变者而言之,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创作,这种创作贯穿于一个故事的整个生命史中,格林家的保姆有权利进行即兴创作,格林兄弟在将故事记录下来时,当然也有权利创作,因为他们所感兴趣的是把故事变得更有趣,更像故事,而不是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似是而非的故事

真本。

由于民间文学收集者和研究者,没有乡间老农、浪荡水手、木匠师傅等人那样的一技之长,没有他们那种对于某种手艺以及某一生活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掌故,因此当他在记录故事的时候,很可能因为他无法明白讲故事的老农、水手、木匠所讲述的内容是什么意思,或者他觉得这些细节和插话只是无关宏旨的没有文学性和故事性的节外生枝,而轻易地将大量为讲故事人和民间听众所珍视的知识、名物、掌故和细节给删落了,一个故事,在民间故事大师的口头原本是一棵枝繁叶茂、繁花盛开的村上春树,到了学者的文本中,可能就被变成了删繁就简、光

秃秃的三秋树。

其实,不仅民间的故事大师,就是书写时代以编故事为业的作家,除了过人一等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世俗人生的见识,也仍然需要丰富驳杂的实用知识,但这一点往往是中文系的文学课堂和文学史课程所不讲的,作家不必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也不必成为活着的百科全书,但必须是博闻强记、见多识广的杂家,叙事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叙事文学做片的整体结构固然需要强大的意匠来经营,至于其细节,则全凭驳杂丰富的实用知识来填充,正是那些源自广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细节雕琢,才给一部文字作品赋予一种货真价实的响当当的质感,而所谓作品的真实性,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归结于这种响当当的质感,这种意义上的真实性不是取决于一件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某种外在的现成的现实生活,文学的真实性不是来自对外在事物的参照或呈现,而是在于作品本身的质地精良,这种质地精良的品质则全部来自作家高超的技艺。讲故事、写小说、乃至所有的艺术创作,其实都是一种手艺,是和任何手艺人本质上没有区别的手艺人。一部作品,正是因为其质地精良、精雕细琢的内在素质,才引人驻足观赏,令人心醉神迷,这样的作品,本身就散发光辉,这种仿佛天启一样的光辉照亮世界,呈现万物,而这种照亮世界的力量,

才是本真意义上的真理。】

三、讲故事是一种秘传技艺

讲故事的艺术行将消亡,因为智慧——真理的史诗方面——正在衰亡灭绝。然而,这种情形已经持续了很久,有意视其为“颓败的症候”是再愚蠢不过的了,更不消说视之为“现代的”病症。这种现象是历史世俗生产力的并发症。

这症状逐渐把叙述从活生生的口语领域剥离出来,同时又造成于消逝之物中瞥见一缕新型美的可能。

长篇小说在现代初期的兴起是讲故事走向衰微的先兆。长篇小说与讲故事的区别(在更窄的意义上与史诗的区别)在于它对书本的依赖。小说的广泛传播只有在印刷术发明后才有可能。史诗的财富,那口口相传的东西,与构成小说基本内容的材料在性质上判然有别。散文的体式有神话、传说,甚至中篇故事【?】。小说与所有这类文体的差异在于,它既不来自口语也不参与其中。这是小说与讲故事尤其不同。讲故事的人取材于自己亲历或道听途说的经验,然后把这种经验转化为听故事人的经验。小说家则闭门独处,小说诞生于离群索居的个人。此人已不能通过列举自身最深切的关怀来表达自己,他缺乏指教,对人亦无以教诲。写小说意味着在人生的呈现中把不可言诠和

不可交流之事推向极致。囿于生活之繁复丰盈而又要呈现这丰盈,小说显示了生命深刻的困惑。

小说的端倪虽可见于古典时代,但仅数百年它就遇上了上升的中产阶级让它繁荣发达的因素。随着这些因素的出现,讲故事开始逐渐隐退而作古。虽然讲故事或多或少采纳新材料,但故事并不真正为材料所决定。另一方面,我们看到,随着中产阶级充分掌握实权,拥有出版业作为它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中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一种新

的交流方式应运而生。„„这种新的交流方式就是消息。

„„从远方来的报道,无论空间上来自国外或时间上源于传统,都具有赋予自身合法性的权威,即使不经核实考证也可信。然而消息则声称能立即确证属实。最基本的条件是“不辨自明”。消息通常并不比先前世纪的报道更为准确,但早期的信息借助于奇迹,而消息则非得听来合情合理不可。由于这点,消息传播与讲故事的精神背道而

驰。

每天早晨都把全球的新闻带给我们,但我们却缺少值得注意的故事。这是因为事件传到我们耳边时都早被解释

得通体清澈。„„事实上,讲故事艺术的一半奥妙在于讲述时避免诠释。

【按:这正如古希腊时代神话或诗与哲学或逻各斯的区别,神话和诗是不需要证明核实的,它们本身就是真理,因为它们是来自遥远的年代和遥远的地方的故事,而哲学和逻各斯则是需要证明与核实的,并且是能够被证明为真实或虚假的,因为这时候有了文字记载可以作为凭据,有了逻辑可以用来辩护。从此之后,一切都要接受理性的检验和事实的核实,奇迹于是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只有到了中世纪,奇迹才重新回到这个世界,而启蒙主义和现代科学则再一次从为这个世界驱除了奇迹和魅力。而后现代到来的一个重要征兆之一,就是奇迹的再次降临。奇迹的降临总是伴随着讲故事活动的盛行。希腊古风时期和中世纪的讲故事人是游吟歌手、史诗歌手,而现在这个后现代,从事讲故事这个职业的都是一些什么人呢?也许是那些不被主流文学这种中产阶级认可和欣赏的类型作家

吧。

我觉得可以把现时代的作家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整个生活世界和现实社会为素材的全景观式的主流作家,这些作家骨子里相信自己是全知全能的,是什么都能写的,这种假设其实是基督教和现代二元论哲学的产物;另一类则是诸如写作侦探文学、科幻文学、魔幻文学、哥特文学、恐怖文学、色情文学、同性恋文学、耽美文学、流浪汉文学、吸血鬼文学等等类型文学作家,全知型作家把自己当成了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无所不能无所不晓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把自己当成了面对全部人类而发言的冒牌上帝代言人,对于这样的作家而言,世界是一个敞开的平面,世界没有秘密和奇迹可言,因此也就没有故事可讲。而类型作家则明白其作为手艺人的地位,他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个继承了某种祖传技艺和素材的手艺人,他所能做的只是把这门手艺继续传下去而不至于失落,而他的读者或者顾客都是一些有专门需求和隐秘爱好的老主顾,这些手艺人和他们的顾客共同分享着一些世代相传的近乎秘传的知识和经验,有他们自己的俱乐部和地下小酒馆,在这些地方,讲故事的风俗和技艺仍得以流传,因此,讲故事这一行当

的命运情况也许还不像本雅明说的那样糟糕,只是这种行当正在渐渐转入地下。

但是,在漫长的过往岁月中,讲故事难道不是从来就是一种只有在自己人和小圈子内展开的半秘密性的语言狂欢吗?也许讲故事从来就是一种与色情、死亡、耽溺等禁忌话题相关的半公开半隐秘的活动,一种秘传知识,真正的好故事,只讲给好伙伴听,只讲给自己人听,比如那些在星光下露宿的牧羊人,那些在客栈中打尖的客商行旅,那些在战壕中等待死亡的士兵,那些在窝棚中就火取暖的矿工„„,外人是听不到的。只是因为现代社会把大多数中产阶级变成了独来独往孤零零的没有伙伴和密友的个体,只是因为现代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只能活在世界的表象上,只是因为现代传媒只能运行于生活的肤浅表面上,所以人们才相信讲故事这种活动已经消亡了,其实,也许就在都市夜色中,就有无数的隐秘洞穴,到处都有故事的怪兽在悄然潜行。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作为现代学术中的一员,作为中产阶级的学术游戏,当然是无法发现和领略这种秘传知识和秘密活动的。我们在格林童话中还能够一窥讲故事的秘密,以及伴随着讲故事活动人们所体验到的那种隐秘的狂喜,那一种瓦解白昼释放夜色的魅力,但是,一旦到了学科化的民间文学,这种魅力就丧失殆尽了,通向故事的黑森林和古城堡的幽冥小径,就像《睡美人》故事中讲的一样,永远被密布的荆棘封闭了,要重新打开这座城堡,要让故事中的公主醒来,要让被仙女的魔咒冻结

的故事重新开始运作,需要等待一百年之后,那个传说中的王子的温柔地思想的一吻。】

古希腊第一个讲故事者是希罗多德,他的《历史》第三卷第十四章有一则讲述莎门尼特斯的故事,能给我们不

少启发。

„„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讲故事的真谛。消息的价值昙花一现便荡然无存。它只在那一瞬间存活,必须完全依附于、不失时机地向那一瞬间表白自己。故事则不同。故事不耗散自己,故事保持并凝聚起活力,时过境迁仍能发挥其潜力。„„希罗多德并不提供诠释,他的报道极为平实干涩,这就是何以这古埃及故事数千年之后仍会令人诧异,

催人深思。犹之一粒在金字塔内无气无息的秘府里掩埋的谷物种子,历数千年仍保持生根发芽的潜力。

【按:还是那句老话,忘记是谁说的,故事永远大于意义。】

使一个故事能深刻嵌入记忆的,莫过于拒斥心理分析的简洁凝练。讲故事者越是自然地放弃心理层面的幽冥,故事就越能占据听者的记忆,越能充分与听者的经验融为一体,听者也越是愿意日后某时向别人重述这故事。这个融合过程在深层发生,要求有松散无虑的状况,而这闲置状态却日益鲜见。如果睡眠是肢体松弛的顶点,百无聊赖则是精神松懈的巅峰。百无聊赖是孵化经验之卵的梦幻之鸟,枝叶婆娑之声会把它掠走。它的巢穴是与百无聊赖休戚相关的无所作为而为,这在大都市已绝迹,在乡村也日益衰竭。随之而来的是聆听故事的禀赋不存,听众群体失散。因为讲故事总是重述故事的艺术,当故事不被保留,这一艺术就丧失了。之所以丧失,原因是听故事时,人们不再罗织细节,增奇附丽。听者越是忘怀于己,故事内容越就能深深地在记忆上打下印记。故事的韵律攫住他,听

着听着,重述故事的才具便会自动化为他自身的资禀。

讲故事,很长时期内在劳工的环境中繁荣,如农事、海运和城邑的工作中。可以说,它本身是一种工艺的交流形式。讲故事不像消息和报道一样着眼于传达事情的精华。它把世态人情沉浸于讲故事者的生活,以求把这些内容

从他身上释放出来。因此,讲故事人的踪影依附于故事,恰如陶工的手迹遗留于陶土器皿上。

„„这种工艺,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列斯托夫本人也视为一种手艺,“写作”,他在一封信中说,“对我不是人文艺术,而是一门手艺。”他觉得与工匠艺人有缘分,将工业技术目为陌路,这毫不足怪。„„列斯托夫精彩而

亢奋的故事《铁跳蚤》,介乎传奇和闹剧之间,其中他通过对图勒镇铁匠的描写颂扬了本乡本土的工艺。    „„讲故事者所由出身的工艺氛围之精神图景,保罗•瓦雷里勾画得最为意味深长,“他谈到自然界中的完美事物:白璧无瑕的珍珠,丰盈醇厚的葡萄酒,肢体丰满的动物,称这些为‘相似的因果长链所产生的珍贵产品’。”这种因果的积累叠加时间上的永无终日,仅止于尽善尽美。瓦雷里接着说:“人们从前还模仿自然的徐缓进程。精雕细刻以至完美的小工艺品,象牙雕,光润圆滑造型精美的宝石,透明薄片叠加而成的漆器漆画——所有这些积日累劳、献祭式的产品正在消失。时间无关紧要的时代已经成为陈迹。现代人已经不能从事无法缩减裁截的工作。”    事实上,现代人甚至把讲故事也成功地剪裁微缩了。“短篇小说”的发展就是我们的见证。短篇小说从口头叙述传统中剥离出来,不再容许透明薄片款款的层层叠加,而正是这个徐缓的叠加过程,最恰当地描绘了经由多层多

样的重述而揭示出的完美的叙述。

【按:真正的手艺肯定是在祖祖辈辈的日积月累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而不可能一下子就冒出来,而且,真正的手艺在这个世界上肯定是稀罕的,真正的手艺会成为本乡人的骄傲,由于手艺使用的材料和水土、风气、风俗息息相关,因此,手艺总具有地方性,就像一种只能生长于某种土壤和气候中的植物一样,离开它赖以生存和传承的地方,就会变质衰败,因此,真正的手艺总是和地方密不可分,一种手艺甚至会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而这个地方也因为这种传统手艺而名闻于世,如此这般的手艺,确实就像那些土生土长的草木一样,成为装点一个地方的自然景观,成为了所谓的“风物”。另一方面,手艺总是精雕细作出来的,手艺总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如此精心制作出来的器物,其实已经跟经春历秋、积年累月而从大地中自然生长的事物没有什么区别了。正是在这种雕刻时光的手艺的间歇,故事得以滋生和繁衍,——当街口的那个老钟表匠,点上一袋烟,慢条斯理地喷云吐雾的当口,他的话匣子也就慢慢地打开了,那些如烟往事也就款款地流淌起来。这种慢吞吞的雕刻时光的手艺,只能存在于前工业时代,在时间变成成本、时间就是金钱的资本主义时代,土生土长的手艺就像土生土长的植物一样,必然衰败。劳作节奏的加速、手艺的衰败也必然伴随着故事的消亡,生产流水线上的女工们连上厕所的时间都

没有,哪里还有时间和心思讲故事。】

四、死亡的隐退与故事的瓦解

几个世纪以来,在总体意识里,死的观念不再像过去那样无所不在,生动逼真。这一衰落在其后期愈演愈烈。在19世纪,资产阶级社会通过卫生和社会的、私有和公共的制度,早就了一个第二性的效果,而这效果可能就是潜意识中的主要初衷:使人们避讳死亡唯恐不及。死亡曾是个人生活中的社会过程,最富典型意义。遥想中世纪的绘画,死榻升为王座,人们穿过死屋敞开之门趋前敬吊死者。在现代社会,死亡越来越远地从生者的视界中被推移开。过去,没有一户人家,没有一个房间,不曾死过人。当今之世,人们则居住于从未被永恒的无情居民——死亡——问津过的房屋里。临终之时降至,则被儿孙们隐藏到疗养院或医院里去。然而,富于典型的是,一个人的知识和智慧,但首要的是他的人生——这是故事赖以编织的材料——只有在临终时才首次获得可传承的形式。

死亡是讲故事的人能叙说世间万物的许可。

【按:死亡从现代人的生活场景中消失了,死亡成为越加可怕的事情。死亡原本是人生的必要组成部分,人总有一死,周围的人总会死,死亡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而且唯有死亡,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完整,才使故事具有了结尾,因此也才赋予故事以完整的情节和充盈的意义。现代人为什么要把死亡藏起来呢,为什么要装作对死亡视而不见呢?是因为他过于贪恋尘世的欢娱了吗?因此他不想去想死这回事。如此一来,所有的人生和欢愉其实都变成了苟且偷生,因为死亡这回事,你越是回避它,越是不去想它,越是装作看不见它,它越是执著地纠缠着你。    现代人把死亡从自己的视野中清除掉,同时被清除掉的还有死亡的近亲——疾病,福柯在《临床医学的诞生》中说,过去,生病的人不会被送到医院,不会被跟其他人隔离开来,那时候还没有医院这回事,人们还想不到把生病的人和临死的人集中在一起,关闭在一个叫做医院的封闭空间中,那时候病人就住在家里,医生郎中被请到家中,给病人把脉开药,然后把病人留给家人照料,亲手照顾他复苏,或者亲眼目睹他离开。那时候的医生,其实也是一种手艺人,靠的是祖传的手艺和信誉,孔子说:医不三代,不食其药。我们可以想象,从那时候走门串户的郎中口

中,人们会听到多少离奇的关于死亡的故事和生命的传奇。

死亡和疾病在过去同被视为生命和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那时候,病还不被看做病态,那是因为那个时侯,健康还没有被定义为生命的常态,就像那时候的充满神灵、鬼怪和妖魔的故事传奇还被视为生活话语和人生知识的一部分,而没有被视为病态的语言一样,只是随着理性时代的到来,在病人被视为异类的同时,故事传奇也被视为话语的异类,现代卫生制度把病人集中在医院这个病态人类集中营中,统一进行治疗和处理,而现代学术制度则把故

事传奇集中在一个叫做民间文学或民俗学这样一个病态话语和习俗的集中营中,统一进行诊断和消毒。    所以在现代类型文学写作中,民间故事、死亡、医院和疯人院,往往密不可分,因为在现代意识和博物分类学

中,它们都是相近的物种,中世纪故事中的怪物如今都变成了医院中的病人或疯子。】

五、故事是命运的呼吸

历史学家和编年史家(即讲述历史的人,也就是讲述故事的人)之间的区别:历史学家总要想方设法解释他所描述的事件,他无论如何不能仅仅平铺直叙事件,以此为世界进程的模式而善甘罢休。但这恰是编年史家所为,特别是其典范,中世纪的编年史家,今日历史学家之前身。编年史家以一种神圣的、不可理喻的救赎计划作为其历史故事的基础,一开始就从肩上卸下了论证和解释的包袱。解释被诠释替代,诠释并不关心具体事件准确的承前启后,

而注重嵌入世界不可理喻的恢弘进程中。

编年史家在讲故事的人中留存下来,面目改观了,即世俗化了。这点在列斯科夫的作品中,表现的特别清楚。

【按:所谓世界不可理喻的恢弘进程,也就是海德格尔常常说的命运,一个民族的命运,人类的命运,这种命运不同于历史学家所归纳出来的什么似是而非的历史发展规律,它本质上是无法认知的,但却是我们不得不投身于其中。这种蕴含于一个民族历史传统中的命运,不是历史认识的对象,相反,正是这种命运,决定了我们如何去认

识和构想历史。

传统的历史书写就是在这种命运的引导下展开的,而历史书写者试图通过他讲述的故事呈现这种命运,历史和故事的讲述,与其说是在讲述历史,不如说实在历史命运的引导下进行的讲述,不是讲故事者在说,而是那些世代相传的故事在借助讲故事者的嘴巴自我讲述,讲故事者只是历史命运和传统故事(以及那些蕴含于故事中的教诲、智慧和经验)赖以自我表达和自我传承的媒介而已。正是在此意义上,讲故事是比现代文学写作更深邃、更伟大的

事业,因为现代文学写作讲述的只是作者个人的隐秘,而讲故事所传达的则是一个民族的秘密。

所谓世界进程的不可理喻性,就在于这种历史进程是在我们之外的,而我们在其之中,我们为其所推动,我们能够感受它的力量,但我们却无法摆脱它、无法抽身在它之外看清它的整体面貌,它的生命远远长于个体的生命,它即使用最轻柔的声音向我们倾诉,我们也无法拒斥它的教诲乃至蛊惑,无法拒绝颂扬它和传承它的使命。】

我们看看《绿宝石》这一故事,此故事把读者引进“一个古老的时代。那时,地球腹中的石头和高悬的神圣星辰仍然关怀人的命运。不像今天,天地不仁,万事万物对人子的遭际皆漠然置之。万籁俱寂,无有与人晤谈之声,更遑论听从人之颐指。未发现的星体已没有一个能在占星术中起作用。还有许许多多新石块,都测量过,磅秤过,其特别的重量密度检验过,但石块不再向我们诉说什么,也不带给我们什么好处。它们跟人交谈的时日一去不返

了。”

【按:受到科学启蒙的现代人是无法理解星星如何能够决定人的命运,人的心中如何能够生出一颗星,石块如何能够与人说话,草木鸟兽除了被人利用食用之外如何能够与人相亲相爱,但是,自然丧失其魅力和秘密其实仅仅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情,科学的诞生不过才是近两三百年的事情,科学成为人们普遍的看待世界和与世界交往的方式,则是更晚的事情,在科学之前漫长的数万年光阴中,人类都是能够和自然说话的,那时候,所谓巫术和占卜术,还是人类与自然交往的主要方式,正是这种方式决定了人类在这漫长岁月中的行为方式,也决定了他的历史,而现代

人反倒要用科学这种非常新近的工具去认识漫长的人类历史,岂不是缘木求鱼?】

故事与记忆:很少人意识到,听者与讲故事者的淳真自如的关系,在于听故事者有兴趣保留他所听的故事。心无杂虑的听者的首要任务是使自己有可能重述所听的故事。记忆是史诗的真正禀赋,只有凭借博闻强记,史诗写作

才能吸纳事件的进程,并且在事件过眼之后,能和死的威力和睦相处。

对古希腊人,记忆之神是史诗艺术的缪斯。„„记忆创造了传统的链条,使一个事件能代代相传。„„关于这

种形态之首的是讲故事人的艺术实践。

听故事的人总是和讲故事的人相约为伴,甚至故事的读者也分享这种情谊。然而,小说的读者则很孤独,比任

何一种别样文类的读者更孤独(连诗歌读者都愿吟哦有声以便利听者)。

伟大的讲故事者总是扎根于民众,首先是生根于匠艺人的环境。„„一切讲故事的大师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能自由地在自身经验的层次中上下移动,犹如在阶梯上起落升降。一条云梯往下延伸直至地球脏腑,往上直冲云霄

——这就是集体经验的意象。

事实上,我们可以深一步追问,讲故事者对他的素材——人类生活——的关系本身,是否正是手艺人之于工艺

品的关系?讲故事人的工作恰恰是以实在、实用和独特的方式塑造经验的原材料——自己和他人的经验。

作文十:《关于举行小学二年级学生讲故事比赛的方1》1100字

一、活动目的

为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活动促阅读,以阅读促活动,激发低年级学生课文阅读的兴趣,体验故事带来的乐趣。

二、参加对象二年级全体学生

三、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0月8日—10月13日

各班级由班主任组织进行班级评比,并选出2名学生参加校级评比。

第二阶段:10月15日

10名学生参加校级评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总分第一名代表学校参加县级比赛。

四、比赛要求

1.每个故事不超过5-8分钟,超时扣分。

2.讲故事时,可以配上简单的背景音乐或者简单的演示课件,也可以准备与故事内容相符的服装、道具,但是不能喧宾夺主。

3.比赛当天,选手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五、评委:有飞、李君、陆雪娅、李月菲、张丹妮、黄丽芬、陈正甫

六、奖励办法: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学校颁发奖状、奖品。

七、评分标准

1.故事主题:内容生动,鼓励自创,文辞优美,有较高的艺术渲染力。(20分)

2.脱稿讲述:语言规范,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表达流畅。(20分)

3.表达流畅:精神饱满,仪态自然;服装整洁,大方得体。(20分)

4.形象风度:衣着整洁,仪表大方,举止得体。(20分)

5.时间控制:超出8分钟10秒以内的不扣分,超出10秒以上的,每10秒扣1分,最多扣5分。(20分)

6. 评分方式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计算平均分。 杭垓小学教育集团

2015年10月8日

一、活动目的

为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活动促阅读,以阅读促活动,激发低年级学生课文阅读的兴趣,体验故事带来的乐趣。

二、参加对象二年级全体学生

三、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0月8日—10月13日

各班级由班主任组织进行班级评比,并选出2名学生参加校级评比。

第二阶段:10月15日

10名学生参加校级评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总分第一名代表学校参加县级比赛。

四、比赛要求

1.每个故事不超过5-8分钟,超时扣分。

2.讲故事时,可以配上简单的背景音乐或者简单的演示课件,也可以准备与故事内容相符的服装、道具,但是不能喧宾夺主。

3.比赛当天,选手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五、评委:有飞、李君、陆雪娅、李月菲、张丹妮、黄丽芬、陈正甫

六、奖励办法: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学校颁发奖状、奖品。

七、评分标准

1.故事主题:内容生动,鼓励自创,文辞优美,有较高的艺术渲染力。(20分)

2.脱稿讲述:语言规范,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表达流畅。(20分)

3.表达流畅:精神饱满,仪态自然;服装整洁,大方得体。(20分)

4.形象风度:衣着整洁,仪表大方,举止得体。(20分)

5.时间控制:超出8分钟10秒以内的不扣分,超出10秒以上的,每10秒扣1分,最多扣5分。(20分)

6. 评分方式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计算平均分。 杭垓小学教育集团

2015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