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故事》2200字|马云成功的故事200字

作文一:《马云的故事》2200字

马云的故事

要理解今天的“互联网第一枭雄”马云,就不得不关注他早期的成长经历。一个人在上半场人生的性格、成长、境遇,或多或少早已决定了他在中场或下半场的表现,有点日后见分晓的意思。当我们今天看到一个成功者,会禁不住想往前探索,看看“成功者”小时候长什么样,是什么影响了他。   马云坦言,“我觉得影响我的人挺多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影响我:路遥的《人生》影响过我,金庸的《笑傲江湖》影响过我,《阿甘正传》里面简单的阿甘影响过我,《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影响过我,还有我的父母、我的老师、我的朋友,他们都影响过我。但是,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影响你,重要的是你能从每一个影响过你的人身上找到各种机会,然后不断学习,从而反过来影响别人”。

如今已“知天命”的他,于1964年教师节这天在杭州出生,祖籍浙江绍兴嵊州市(原嵊县)谷来镇。

据说马云的父母没有什么大文化,儿时的马云,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常常能在各个茶馆听杭州大书、听苏州评弹。在茶馆里,在那些充满叙述的历史往事与人物传奇中,幼时马云得以穿梭,并且潜移默化修炼成了“讲故事”的才能。“现在我讲故事的水平比很多人好,有茶馆的功劳”。   少年马云,酷爱看武侠小说,熟读金庸,痴迷于那些大侠形象,以及行侠仗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故事。不仅如此,马云从小就喜欢打架,因而成为小学乃至中学老师眼中打架最多的学生。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因为帮人打架,伤得露了白骨,却没有打麻药,直接被缝针。“虽然很疼,但我当时眼泪都没掉一滴”。在不可考证的时间点里,马云还学过8年散打和太极。马云表示,最喜爱的武侠人物是“风清扬”(后成马云化名),最钦佩的就是他“无招胜有招”。

然而“爱打架”的表象下,却阐述了马云另一个角度的性情—没有一次打架不是为了朋友或姐弟。尽管爱打抱不平,但在别人眼里,这个小孩有点“傻”。“出去的时候,有时候朋友受欺侮了,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就觉得这个人怎么可以这样?”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家庭出身不好,被“归类”的人的生活,各方面压力都很大,马云的父亲脾气又十分火暴,因此,马云可以说是在父亲的拳脚下成长起来的。“爸爸骂我,我就用英语还口,他听不懂,挺过瘾,就学上了,越学越带劲。”

能用英语顶嘴,是因为马云小时候英语就很好。据说,13岁的时候,他就已经骑着自行车带着老外满杭州跑了。而喜欢上英语,是源于中学一位地理女老师上课时对学生良苦用心的叮嘱。这位女老师说,有一次在西湖边上,她遇到一个外国人询问她中国地理,她因为英语很好,所以对答如流。老师给学生总结说:要学好地理、学好英语,这样当遇到外国人问你问题的时候,你才不会给中国人丢脸。由此,马云开始了艰苦的英语学习之旅。“小时候学英文,也是蛮艰苦的,大概有8年时间,每天骑自行车到西湖边去,背单词,背课文,不管刮风下雨下雪。每天在杭州饭店,就是现在的香格里拉饭店门口,逮到老外就跟他练口语。”

马云从小功课不好,数学得过1分。他挨过处分,也被迫转过学。但是特别爱交朋友。“这么多年,到现在为止,我觉得最最珍贵的是朋友的友情。我在每一次最困难的时候,都是朋友帮忙。小时候也一样,所以我把朋友的友情看得很重。”

提到得到他人的帮助,马云有个澳大利亚的朋友,是忘年交,也是马云当年在香格里拉饭店门口认识的,这个老外的儿子比马云小两岁。他们回国后,马云和他们每个星期至少通一次信。“1985 - 1 -

年他们邀请我到澳大利亚玩,到他们家里去访问。正是这个第一次到国外的机会,真正改变了我的观念。1985年之后,他们几乎每一年都要到杭州来玩,在我家里住上一到两个月??这是一辈子的朋友。我念大学最苦的时候,他资助过我,现在他也挺为我感到骄傲的??他到杭州来的时候,每天到公司来,坐在我的对面,看着我??”

据说马云从小到大,无论小学、中学,都没上过什么好学校。他参加过两次中考,三次高考。高考失败那年,瘦小的马云做起了蹬三轮车的工作。他也曾去酒店应聘过服务生,但因身高原因被拒绝了。而有一天,他偶然发现一本书—路遥的《人生》。这本书改变了他的命运,虽然高考不中,他还是下决心,“我要上大学”。但紧接着,他经历了第二次高考落榜。

马云最后一次高考,是1984年。这一次,他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录取。因为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而阴差阳错的是,学校本科人未招满,马云幸运地上了本科。凭其不懈努力,还在大三时就当选了院学生会主席。今天的马云毫不回避过去的挫败,还总拿“三次高考”的故事自我调侃说“可以帮助成绩不好的人找回信心”。

在马云当院学生会主席时,班上有个同学因犯小错误被取消了研究生考试资格。马云十分替他痛惜,如果他不参加研究生考试,就意味着得被分回农村老家。于是马云去找班主任、系领导、院领导,花了两天时间,一一说服。结果,这个同学考上了研究生。这本是一段马云已经遗忘的插曲,而在多年后的一天,马云当时在深圳,突然有一个人激动地找到马云,特意从广州跑到深圳来看他。马云定睛一看,原来这是曾经帮助过的那个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当时任一家著名外资公司广州区经理。

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是1988年,他去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当时,他是当年杭州师范学院500名本科毕业生中,唯一到高校任教的。在后来的日子里,他还被评为杭州优秀青年教师。“我自己觉得,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大学过得很成功,创业也成功了—如果马云能够成功,我相信80%的人都能成功。”

- 2 -

作文二:《马云的故事1》400字

马云的故事

小时候我有很大的梦想,想进清

华、北大,也有很大的使命,想为

国家做贡献。但因为缺乏创新手段,

一次次没有考上。我在想为什么没

考进清华?

小学我念了七年,中学念了三

年,高考考了三次,我从来没有被

认为是好学生,但也没变成一个坏

学生,小学我是最好的小学生之一。

我们去参加重点中学考试全军覆没,

第二年再度全军覆没,后来实在没

有中学要我们,就把小学改成杭州

天水中学。在杭州历史上,只有这

一所小学被改为中学,改了一年后

实在不行,后来撤了。我也不知道

问题出在我们这里,还是出在教学

的方法上。

马云说,信息时代是认为“我比别人聪明”,数据时代是别人比我聪明。

我分析为什么自己考试考不好,

老师讲的东西我永远记不住,优秀的

学生是老师讲的他记得很清楚,然后

一遍一遍几乎是原版的拷贝。我特别

喜欢这两个字:启迪。我认为知识是

可以灌输的,但是人类的智慧是启迪

的,是唤醒的。我们进入21世纪,

在知识爆炸的时候,重要的不是获取

更多的知识。以前可能需要大量的记

忆,现在通过电脑一查就可以知道,

中国人的文化中说勤劳勇敢,勤劳是

很重要,机器是永远不会偷懒的,人

和机器最大的差别,我们懂得创新。

作文三:《马云的故事》1300字

华人首富李嘉诚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一个新事物出现,只有5%的人知

道时,赶紧做,这就是机会,做早就是先机。当有50%的人知道时,你做个

消费者就行了。当超过50%时,你看都不用去看了!李嘉诚并且又说过这样一  句话:每一次新的商机的到来,都会造就一批富人。每一批富人造就的就是:  当别人不明白的时候,他明白他在做什么。当别人不理解的时候,他理解他在  做什么。当别人理解了,他成功了。

有人对马云说:“我佩服你能熬过那么多难熬的日子,然后才有今天这样的辉煌。你真不容易!...马云说:”熬那些很苦的日子一点都不难,因为我知道它会变好。我更佩服的是你:明知道日子一成不变,还坚持几十年照常过。换成我,早疯了!

昨天你对我爱理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马云的故事

马云的成就说起来路人皆知,很多人都很崇拜他,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故事吗? 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在当时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1995年初,马云去了一趟美国,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此时,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一年。

在这样的情形下,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赢利。

马云马上召集集来24位朋友,都是他教书时结识的外贸人士,马云想听听这些做外贸的人对Internet的商务需求。

马云曾回忆说:“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中国第一家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1995年5月9日,中国黄页上线,马云从身边的朋友开始找生意。他的生意经是:先向朋友描述Internet怎么怎么好,然后要他们的资料,通过EMS寄到美国,美国的生意伙伴将homepage做好,打印出来,再快递寄回杭州。马云将网页的打印稿拿给朋友看,并告诉朋友在Internet上能看到。此时,离中国能上Internet还有3个月。

因为无法实际地在网络中看到,有些朋友怀疑马云在编故事。马云说:“你可以给法国的朋友打电话,给德国的朋友打电话,或者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电话费我出,如果他说没有,那就算了;如果他说有,你要付我们一点点钱。”

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业务量激增。在各企业纷纷忙着建立自己主页的时候,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马云现在让我们看到的都是他在互联网创造的辉煌和光环,但如果多年前他只安分地做着外语教师,他也就没有创造互联网神话的机会了。

人生不是你父母要你干什么,不是你朋友同事要你干什么,不是你身边的人要你干什么,而是你知道你到底要干什么////////要创业就要独立走路。永远要人扶着走路的人总有一天会跌到

作文四:《马云的创业故事》3300字

马云的创业故事

马云的创业故事如今,“阿里巴巴”服务的商人达到240万,马云即使在睡梦中,“阿里巴巴”每天也有100万元的收入。

发现宝库

作为国内最早btob(商家对商家)网站的创始人,马云的名气在国内远没有在国外响 04年加盟好项目大联展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小户型主阵容揭晓多媒体互动学英语,虽然他没有任何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

2000年7月17日,他甚至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一位登上国际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封面的企业家,《福布斯》杂志的封面故事是这样描写他的: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个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

马云说,看了这期《福布斯》后,才知道“自己其实有多丑”。而且据马云自己讲他还很笨。读书时,他的成绩从没进过前三名。他的理想是上北大,但最后他只上了杭州师院,还是个专科,而且考了3年。第一年高考他数学考了1分,第二年19分。

马云后来常说自己的创业经历至少可以证明:“如果我马云能够创业成功,那么我相信中国80%的年轻人都能创业成功。”·

大学毕业后,马云当了6年半的英语老师。期间,他成立了杭州首家

外文翻译社,用业余时间接了一些外贸单位的翻译活。钱没挣到多少,倒是闯出了一点名气。1995年,“杭州英语最棒”的马云受浙江省交通厅委托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

结果是钱没要到一分,倒发现了一个“宝库”——在西雅图,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马云第一次上了互联网。刚刚学会上网,他竟然就想到了为他的翻译社做网上广告,上午10点他把广告发送上网,中午12点前他就收到了6个email,分别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说这是他们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第一个网页。“这里有大大的生意可做!”马云当时就意识到互联网是一座金矿。

噩梦般的讨债之旅结束了,马云灰溜溜地回到了杭州,身上只剩下1美元和一个疯狂的念头。成为“阿里巴巴”马云的想法是,把中国企业的资料集中起来,快递到美国,由设计者做好网页向全世界发布,利润则来自向企业收取的费用。

马云相信“时不我待,舍我其谁”!找了个学自动化的“拍档”,加上妻子,一共三人,两万元启动资金,租了间房,就开始创业了。这就是马云的第一家互联网公司——海博网络,产品叫做“中国黄页”。在早期的海外留学生当中,很多人都知道,互联网上最早出现的以中国为主题的商业信息网站,正是“中国黄页”。所以国外媒体称马云为中国的mr.internet。

马云的口才很好。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在杭州街头的大排档里经常

有一群人围着一个叫马云的人,听他口沫乱飞地推销自己的“伟大”计划。

那时候,很多人还不知互联网为何物,他们称马云为骗子。1995年他第一次上中央台,有个编导跟记者说,这个人不像好人!其实在很多没有互联网的城市,马云一律被称为“骗子”。但马云仍然像疯子一样不屈不挠,他天天都先这样提醒自己:“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然后出门跟人侃互联网,说服客户。业务就这样艰难地开展了起来。

1996年,马云的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也就是这一年,互联网渐渐普及了。这时马云受到了外经贸部的注意。1997年,马云被邀请到北京,加盟外经贸部的一个由联合国发起的项目——edi中心,并参与开发外经贸部的官方站点以及后来的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常在这个过程中,马云的btob思路渐渐成熟:用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他研究认为,互联网上商业机构之间的业务量,比商业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业务量大得多。为什么放弃大企业而选择中小企业,马云打了个比方:“听说过捕龙虾富的,没听说过捕鲸富的。”  连网站的域名他都想好了——互联网像一个无穷的宝藏,等待人们前去发掘,就像阿里巴巴用咒语打开的那个山洞。

1999年,马云回杭州创办“阿里巴巴”网站。临行前,他对他的伙

伴们说:“我要回杭州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从零开始。愿意同去的,只有500元工资;愿留在北京的,可以介绍去收入很高的雅虎和新浪。”他说用3天时间给他们考虑,但不到5分钟,伙伴们一致决定:“我们回杭州去,一起去!”芝麻,开门!

几个月后://.alibaba.在互联网上推出,一传十,十传百,阿里巴巴网站在商业圈中声名鹊起。然后,马云继续挥舞着他那双干柴般的大手,到世界各地演讲:“btob模式最终将改变全球几千万商人的生意方式,从而改变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  他在吸引到大量客户的同时也吸引人才和风险投资。

台湾人蔡崇信是全球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investab的亚洲代表,他听说“阿里巴巴”之后立即飞赴杭州要求洽谈投资。一番推心置腹之后,蔡竟然出人意料地说:“马云,那边我不干了,我要加入'阿里巴巴'!”马云吓了一跳:“不可能吧,我这儿只有500元人民币的月薪啊!”但两个月后,蔡崇信就任“阿里巴巴”的cfo(首席财务官)。后来蔡的妻子告诉马云:“如果我不同意他加入,他一辈子都不会原谅我。”

这一事件引起华尔街一阵惊奇和震动。随后以华尔街高盛为首的多家公司,毫不犹豫地向阿里巴巴投入了500万美金。

高盛资金到位的第二天,马云马不停蹄飞赴北京“见一位神秘人

物”。见面才知,是成功投资了雅虎网站的“全球互联网投资皇帝”、日本软银公司的董事长孙正义要求见面!面谈仅6分钟,孙正义就说:“马云,我一定要投资'阿里巴巴'!而且用我自己的钱。”2000年1月,双方正式签约,孙正义投入2000万美金。

一时,阿里巴巴声名大震。造就互联网第四模式有首歌唱道:“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马云也是个快乐的青年,他讲述了一个中国版的天方夜谭。

现在“阿里巴巴”被业界公认为全球最优秀的btob网站。来自国内外的点击率和会员呈爆增之势!一个想买1000只羽毛球拍的美国人可以在“阿里巴巴”上找到十几家中国供应商;位于中国西藏和非洲加纳的用户,可以在“阿里巴巴”网站上走到一起,成交一笔只有在互联网时代才可想像的生意!

2003年,“阿里巴巴”拓展了自己的业务,进入全球商务的高端领域。如今,“阿里巴巴”服务的商人达到240万,马云即使在睡梦中,“阿里巴巴”每天也有100万元的收入。非典期间,“阿里巴巴”业务量增长了5-6倍。

“阿里巴巴”创造的奇迹引起了国际互联网界的关注,其发展模式与雅虎门户网站模式、亚马逊b2c模式和ebay的c2c模式并列,被称为“互联网的第四模式”阿里巴巴打开宝库的咒语是“芝麻,开门

吧!”马云的咒语是什么?只要看看“阿里巴巴”的团队就明白了。  “阿里巴巴”的管理层,绝对可以算得上超豪华阵容。孙正义和前世贸组织总干事萨瑟兰是它的顾问;这里聚集了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网络精英,而且,越来越多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的优秀人才正涌向阿里巴巴。

而尤为令人惊讶的是,创业5年,“阿里巴巴”从来没有人提出来要走,公司最初的18个创业者,现在一个都不少。别的公司出3倍的工资,员工也不动心。马云还说风凉话:“同志们,3倍我看算了,如果5倍还可以考虑一下。”

对其中的奥妙,马云说得很简单,“在'阿里巴巴'工作3年就等于上了3年研究生,他将要带走的是脑袋而不是口袋。”

马云认为自己是个擅长创业但不擅长守业的人,“最多干到40岁,我会离开'阿里巴巴',去学校教mba。如果成功了,我就去哈佛;如果失败了,我就去北大。”

马云有个理想,到60岁的时候,和现在这帮做“阿里巴巴”的老家伙们站在桥边上,听到喇叭里说,“阿里巴巴”今年再度分红,股票继续往前冲,成为全球„„那时候的感觉才叫真正成功。

但这一切都无法改变这样一个现实,这位互联网的ceo不懂计算机。  人物面对面马云

现任阿里巴巴(alibaba.)ceo。1964年,出生于杭州。1988-1995年,杭州电子工学院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

1995-1997年,创办“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站。

1997-1999年,加盟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1999年,创办阿里巴巴网站。2000年,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登上《福布斯》封面的企业家。

2002年,被“世界经济论坛”选为2001年度全球100位“未来领袖”之一

作文五:《马云的感恩故事》2100字

马云的感恩故事:善意,成就美好传奇

英国报姐2017-02-11 21:03:48马云阅读(904) 评论(0)

2017年2月3号,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收到了一份大礼,2600万澳元(约1亿7800万人民币)的奖学金捐赠,该校成立以来,从未收到过金额如此巨大的捐赠。

而这笔奖学金的捐赠者,我们国人熟悉得很,他就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

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算得上是一所著名学校,但其实在世界上排名算不上是顶尖大学一列。在全球如此多的优秀学府之中,马云之所以选择这家,是因为当地的一位普通的电工,他叫Ken Morley。科恩莫利

1972年,中澳两国建交,两国国民的互动也就越来越频繁。后来,澳大利亚还成立了澳中友好协会,许多对中国这个神秘国家感兴趣的人都申请加入。一位纽卡斯尔的退休电工,Ken,也是其中之一,而他与马云的相识也就从这个决定开始。

1980年,澳中友好协会组织一次中国之旅,身为成员的Ken决定和家人一起去中国各地去看看,其中就包括杭州。

到达杭州后,和大多数人的选择一样,Morley一家去了西湖,Ken与妻子欣赏着景色,孩子们在湖边玩耍。

与此同时,在公园的另一处,一个男孩正在骑着自行车,说着蹩脚的英语,和来游览西湖的每一个外国人打招呼。终于,男孩发现了正在玩耍的Morley一家,主动凑了过来介绍自己,Ken由此得知,这个男孩名叫马云。

在Ken的眼中,这个男孩充满着热情和勇气,看到了他的与众不同。Ken的儿子David也十分喜欢这个新认识的中国玩伴,很快两人就玩到了一起。两个人也由此变成了笔友,Ken对此也表示十分高兴。

Morley一家回国之后,Ken经常会收到马云写给自己和儿子David的信。当他发现马云的信中有许多错误后,他让马云下次写信时把单词的间隔空大一些,这样,他可以有地方纠正他的错误,帮助他提高英语。

之后的五年里,Ken一直保持着和马云的书信往来,每次都会耐心仔细地纠正他的语法和单词错误。

同样是在这五年里,马云经历了他人生中的三次高考。在第三次高考中,没有达到本科分数线的他,因为英语成绩优异,被杭州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录取,而且凭借优秀的英语水平稳居年级前列,这其中也不乏Ken的功劳。

Ken没有上过大学,但是他热爱并尊重知识。与马云聊天时,他经常会提起家乡的纽卡斯尔大学。当他得知马云考上了大学之后,Ken十分的开心,就好像自己被录取了一样,有着一种自豪感。

虽然被大学录取,但Ken觉得马云应该再拓宽自己的视野,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他建议马云来纽卡斯尔,想让他看一下自己的家乡。

在Ken的鼓励下,马云做下了前往澳洲的决定。但那时,中国去澳洲的签证并不好申请,一般只能公务或者留学才可以,马云连续申请了七次都失败了„   知道马云签证被拒之后,Ken为此忙前忙后,托关系找人。他跑到纽卡斯尔市政府咨询并申请证明,随后又向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发电报说明情况。通过两个人的不懈努力,签证终于到手了。

这是马云第一次出国,在纽卡斯尔的29天,Ken尽自己所能,带马云四处游览,让他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让他体验了与国内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据马云回忆,这次澳洲之旅大大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所见所闻改变了他许多的认知,让他的思想更加开放。他认为这是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次旅程。也许正是这次旅程,改变了他的未来。   后来Ken也经常和家人去中国游玩。每次过去,Ken都会受到马云的盛情款待,虽然住得是宿舍,吃饭也是马云亲自下厨,但是他可以感受到这个年轻人身上对自己的热情,Ken十分开心。

当Ken得知马云因为生活费而困扰时,他又毫不犹豫的伸出了援手,每隔半年都会向马云寄一张支票,两年多来寄了200澳元。

据说马云结婚购买新房时,也是Ken雪中送炭,给了他2.2万澳元,让他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

在Ken的帮助和支持下,马云的事业也有所起步,对Ken心怀感恩的他经常会送给Ken各种礼物。据说,儿子名字中的坤(kun)也是为了纪念Ken才起的。对此,Ken一方面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同时也觉得很感动。

后面的日子里,两家人经常会探望彼此,一起出游。Ken曾经还和马云计划一起去乘坐西伯利亚铁路旅行,可是马云实在是太忙,也就一直耽搁着。但不曾想,这个计划却成为了一生的遗憾,2004年,Ken身患重病,不幸离世。

马云还为此特地前往纽卡斯尔,探望了临终的Ken。对于马云来说,Ken就像是他的人生导师和在澳洲的“父亲”,Ken的去世让他十分难过„

多年以后,马云经常会提起Ken,以及他们两个几十年来的深厚情谊,Ken为他所做的付出已经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这次,他选择用实际行动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捐献巨款,为纽卡斯尔大学,这个Ken经常提起的家乡的大学,设立“Ma-Morley奖学金计划”。像Ken那样,帮助其他像他一样渴望进步,追求梦想的年轻人。

当初的Ken应该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就一个亿万富翁,也没有想过家乡的大学会成立以自己命名的奖学金。那时的他只是一个住在纽卡斯尔郊区的一位退休电工,想帮助一个西子湖畔骑单车的少年练习英语而已„

有时候,心中的一丝善良就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作文六:《马云和他的故事》10400字

马云和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