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的来历》1200字:冬至吃饺子来历简短

作文一:《冬至吃饺子的来历》1200字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纪念神医扁鹊

[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家家户户习惯在冬至这一天包饺子吃。民间传说,这一习俗与纪念神医扁鹊有关。 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初年齐国渤海郡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县鄚州镇)人。他一生“兔疾行医,周游四方”,走遍了现今的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热情为群众治病,成为远近驰名的医生。传说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天气格外冷。人们的耳朵冻得生疼,有的甚至都冻烂了。这一天扁鹊来乡间为老百姓医病,看到这种情况,心里难受。怎么办呢?他就教人们熬“祛寒矫耳汤”,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一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把羊肉和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矫耳”做熟吃。果然,人们吃了“矫耳”饭,喝了祛寒汤,顿时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冻烂的耳朵不久就好了。家家户户感激扁鹊,说他是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神医。这一天正好是冬至节。以后为了纪念扁鹊,每年冬至都包饺子吃。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女娲造人

[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在怀川地区,还有一个冬至吃饺子的来历传说。上古时期,女娲在神农山抟土造人。到了冬天,天寒地冻,女娲捏出的泥人的耳朵纷纷被冻掉,女娲十分着急。于是,女娲就用针线把泥人的耳朵重新一个个缝上。一天,女娲缝好一个泥人的耳朵,把余下的线让这个泥人用嘴咬住,转身去找剪刀,当她拿着剪刀回到泥人身边时,一个好主意瞬间在头脑中诞生了。她用一根线,一头拴住泥人的耳朵,一头让泥人紧紧咬在嘴里,如此,泥人的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后来,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怕冻掉耳朵,也用一根线一头拴住耳朵,一头咬在嘴里。时间长了,就把咬线变成了吃饺子,因为饺子的形状很像耳朵的形状。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便在怀川地区传开了,延续至今。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纪念医圣张仲景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冬至吃饺子的来历的传说。据说,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时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成和现在一样。饺子的原名据说叫“饺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饺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 “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更多相关内容分享】

作文二:《冬至吃饺子的来历》1200字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吃饺子习俗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尤其是北方冬至吃饺子必不可少的节令食物,而南方也逐渐喜爱。那么冬至为什么吃饺子呢?这一习俗来历是什么?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吧。     1、纪念神医扁鹊

家家户户习惯在冬至这一天包饺子吃。民间传说,这一习俗与纪念神医扁鹊有关。 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初年齐国渤海郡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县鄚州镇)人。他一生“兔疾行医,周游四方”,走遍了现今的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热情为 群众治病,成为远近驰名的医生。传说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天气格外冷。人们的耳朵冻得生疼,有的甚至都冻烂了。这一天扁鹊来乡间为老百

姓医 病,看到这种情况,心里难受。怎么办呢?他就教人们熬“祛寒矫耳汤”,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一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把羊肉和药物捞出来切碎,用 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矫耳”做熟吃。果然,人们吃了“矫耳”饭,喝了祛寒汤,顿时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冻烂的耳朵不久就好了。家家户户感激扁鹊,说他是手 到病除、妙手回春的神医。这一天正好是冬至节。以后为了纪念扁鹊,每年冬至都包饺子吃。

2、女娲造人

在怀川地区,还有一个冬至吃饺子的来历传说。上古时期,女娲在神农山抟土造人。到了冬天,天寒地冻,女娲捏出的泥人的耳朵纷纷被冻掉,女娲十分着急。于 是,女娲就用针线把泥人的耳朵重新一个个缝上。一天,女娲缝好一个泥人的耳朵,把余下的线让这个泥人用嘴咬住,转身去找剪刀,当

她拿着剪刀回到泥人身边 时,一个好主意瞬间在头脑中诞生了。她用一根线,一头拴住泥人的耳朵,一头让泥人紧紧咬在嘴里,如此,泥人的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后来,人们在冬至这一天 怕冻掉耳朵,也用一根线一头拴住耳朵,一头咬在嘴里。时间长了,就把咬线变成了吃饺子,因为饺子的形状很像耳朵的形状。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便在怀川地区传 开了,延续至今。

3、纪念医圣张仲景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冬至吃饺子的来历的传说。据说,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时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 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成和现在一样。饺子的原名据说叫“饺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饺耳汤”的故 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

传。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 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 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 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冬至是严冬季节,人们以食取暖,以食治病,经过数千年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传统,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狗肉羊肉等都作为冬至节令食品。

作文三:《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冬至吃饺子的来历由来》1700字

2016-12-21 13:13 北京本地宝整理报道

导语 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说起冬至吃饺子,河南人十有八九能抛出一段“医圣”张仲景治病救人的故事。但是,除了纪念医圣,你可能并不知道,在上古时期,冬至曾经是一年的开端。冬至吃饺子是有由来和传说的哦。

12月21日迎冬至节气,冬至吃什么?饺子是冬至大部分家庭的主食,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说起冬至吃饺子,河南人十有八九能抛出一段“医圣”张仲景治病救人的故事。但是,除了纪念医圣,你可能并不知道,在上古时期,冬至曾经是一年的开端。冬至吃饺子是有由来和传说的哦。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及传说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及传说:小木棍敲出的冬至日

3000多年前的一天,周公在洛阳玩小棍,时间久了,他发现小木棍的影子每天都不一样长。于是,他根据影子的长短,敲定了冬至日和夏至日。所以说,在二十四节气里,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确定出来的。

当然,小棍只是戏称。周公测日影的工具叫做“土圭”,是一根8尺的标杆。夏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有13.5尺,是一年之中最长的一天。这天之后,日影一天比一天短,天气也开始回暖了。

那个时期跟自然科学离着十万八千里,谁也不晓得这是为啥。但是,天气回暖、草木萌发总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代表了一轮新生命的开始,值得纪念一下。

于是,在周朝的历法中,正月是夏历(我们现在的农历)的十一月。所以,日影最长的冬至,成为了新一年的开始,意义相当于现在的元旦。

从周到秦,这个习惯一直没有改变。直到汉武帝再次采用夏历(农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这也就是说,在上古时期,人们过冬至,其实等于过新年。

汉代冬至和新年分开后,被称为“小年”,即是为了提醒人们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也表示冬至尚有重要地位。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及传说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及传说:冬至吃一口饺子就分开了天地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大吃国,古人过冬至吃啥?

吃饺子呗!

关于饺子的起源,民间最为喜闻乐道的版本是:张仲景为了给人驱寒治病,发明了“娇耳汤”。这是个美好的故事,然而事实并不如此。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村的唐墓、重庆市忠县的三国古墓、山东滕州春秋墓葬中都发现了饺子。所以,从出土文物的角度来看,饺子源于我国己有两千多年历史了。但是,饺子以前并不叫饺子,而是馄饨。在北方,饺子和馄饨不是一回事,而南方则保留了这种称呼。

回到开始的话题,冬至为啥吃饺子。国外学者李约瑟在著作《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指出:“浑沌留下的最古老的遗迹,就是今天中国人普遍食用的馄饨,馄饨即混沌二字换上食字旁”。

《山海经》里盘古的故事是这样说的:“天和地混沌一片,像一个鸡蛋一样,盘古就在鸡蛋里面”(“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后来,盘古从混沌中出来,才分开了天地,创造了这个新世界。

不管是方的馄饨皮儿,还是圆的饺子皮儿,裹上馅儿,都象征着混沌天地一团包的格局。

冬至的最初的意义,是一年的开始,白昼开始变长,有天地重开、万物初萌的特殊意味。所以在这一天,咬破馄饨便开辟一道新天地。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它的食用重要性不在于果腹充饥,而是一种庄严神圣的添福添寿添吉祥的仪式。

如果将这些过程和讲究看作一个完整的仪式,吃馄饨(饺子)显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及传说:饺子背后故事

“馄饨”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曹魏人编的一本字典里。再后来的文献中,它的名称一变再变,其中的原因很羞羞……

宋朝,馄饨被称为“角子”和“角儿”,《东京梦华录》里说开封夜市曾经有一家卖“水晶角儿”的。当然,馄饨这个称呼还有。随便翻翻古人写的诗,很多人提到过冬至吃馄饨,但是我非常不明白,为啥他们爱吃鸭肉馅儿的。比如:

鸭肉馄饨看土俗,糯丸麻汁阻家乡。

争似梢工留口吃,秀州城外鸭馄饨。

鸭馄饨小漉微盐,雪后垆头酒价廉。

“角子”这个称呼一直流传到明代,《金瓶梅词话》第八回就说潘金莲苦等西门庆时“又做了一笼裹馅肉角儿,等西门庆来吃”。此处的“角儿”无疑是指肉蒸饺了。

也正是这些名称,让我们恰也发现了饺子的意义世界。这也大概是饺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一直处于高位的原因之所在吧。

二十二号节气-冬至

第 479 期 什么?冬至竟然和都城规划有关?这是虾米东东,冬至不是祭祖的节日么?你是否和我一样瞬间凌乱,不明觉历?那么请跟着百科校园专题团的脚步走近“冬至”节气吧!

作文四:《你知道冬至吃饺子的来历吗?》400字

你知道冬至吃饺子的来历吗? 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于是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

张仲景回到家后,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将这种药名称之为“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

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过后,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一时,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在冬至和年初一时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从此,饺子逐渐成为了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

作文五:《冬至吃饺子的来历:纪念“医圣”张仲景》300字

每年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此书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有一次,他返乡之时,正值冬季,他看到乡亲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很快就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摘自中新网)

作文六:《冬至吃饺子.doc1》1900字

冬至吃饺子

东汉时候,有个名医,叫张仲景.他的医术高明,不管什么病,都能手到病除,人们称他是医圣。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那年退休回乡,正值隆冬,一路上寒风刺骨,雪花飘飘。他看到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人,衣着单薄,不少人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很难受。

张仲景回家后,心里总挂记着那些烂耳朵的人们。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阳找了一块空地,搭了个棚子,架上锅,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等放在锅里煮。等煮好后,他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一只只耳朵形状,再放在锅里煮。到冬至那天就开张,专门送给冻伤的人吃。张仲景把这种治伤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吃过以后的人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生热,伤都治好了。

以后,每到冬天,张仲景都做“祛寒娇耳汤”,到冬至那天,送给大家吃,预防和治疗冻伤。

过了好多年,又到了冬至那天,张仲景离开了人世。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冬至那天,家家户户都包饺子吃,并说冬至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掉了。从那时候开始,冬至包饺子便成为风俗。  端午节

我们中华民族有

着悠久的历史,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尤其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 1

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在许多的传统节日中,我最欢端午节了。不仅是因为我可以吃上好吃的粽子,更重要的是这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传说五月五日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 2

那天,爱国诗人屈原听到自己的国家快要灭亡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抱起一块石头,纵身跳入江河里。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到端午节时,大家就划着船把饭投进江里,可是后来他们发现投入江里的米饭全被鱼吃了。于是,人们就 3

想了一个办法,把米放在一种长长的叶子里包成四个角的形状,鱼见了以为是菱角,因为菱角有尖尖的刺,鱼就不敢再吃了。 直到现在,人们一到端午节就吃粽子、赛龙舟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喜欢端午

节,我喜欢吃粽子,我 4

更敬佩屈原。

春节 春联代表着欢乐祥和。我们这组开展的活动就是抄写春联,有“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 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 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春风送春处处春 5

色美,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等等。 我们还上网了解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因此,贴的位置也不同,如“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横披”贴在门媚的横木上。

参加抄写春联这样的活动,大家都兴趣盎然。这次抄写、收集春联让我们收获很多,这些对仗工整的句子真是太美妙了,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师说从这一副副精美的春联中还可以读出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它是我国最重 7

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它意味着漫长而严寒的冬天“回”家去了,而春暖花开的春天回归大地,多么令人高兴呀!人们自然要载歌载舞地迎接春节。

欢欢喜喜过春节  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前一天,是我们办年货的好日子。一大早,我们一家人都来到超市买商品。超市里人可多了,你拥我挤,手忙脚乱。我们买了又香又脆的的开心果,大肚子的花生;买了绿 9

油油的白菜,金黄的玉米……还买了好玩的汽车,好看的童话书等。 回家以后,我们急急忙忙地打扫卫生,我们七手八脚地忙个不停。爸爸手拿扫把,脚踩凳子,把天花板上的蜘蛛网上上下下扫得干干净净。妈妈把抹布打湿,使劲擦着窗户,窗 10

户像明亮的大镜子;爷爷在大门上贴上了喜气洋洋的对联,我在门上挂上了红红的灯笼。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年饭。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菜,鸡鸭鱼肉应有尽有。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就吃。吃完了晚饭,我们一家人目不转睛的盯着电 11

视机,等待着“春晚”的到来。那一个个精彩的小品像一个个小精灵,把我们逗的捧腹大笑。晚上十二点刚到,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各家各户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鞭炮声震耳欲聋。最快乐的要算我们这些孩子了!我们立刻来到了阳台上,点起 12

花炮,“砰,”花炮一下飞上了天空,又“砰”,花穗散开了,有的像仙女撒花,有的像一只美丽的蝴蝶,有的像小鸟飞向天空……

正月初一是春节。吃过早饭,我们一家人穿着新衣服去拜年。我对爷爷奶奶说:“祝您俩长命百 13

岁。”爷爷奶奶笑得合不拢嘴,从口袋里拿出了红包递给我。我对阿姨说:“阿姨,您今天真漂亮!”阿姨笑咪咪的,从包里拿出一个大红包说:“这是我特地给你准备的礼物。”我接过红包说:“谢谢阿姨。”我对叔叔说:“叔叔,您真是越来越 14

年青了。”叔叔笑着说:“你呀!嘴巴越来越甜了。”说着,叔叔拿出一个红包双手递给我。我接过红包说:“叔叔,您对我真好。”

春节真是个热闹、喜气的节日。我多么期盼着下一个春节早点到来啊!

15

16

作文七:《1冬至----吃饺子》1600字

今天是冬至,在北方这一天是要吃饺子的,据老辈人说,这一天吃了饺子,在数九的严寒天气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我看广州这边很重视冬至,到了这天都会全家老小去到馆子吃一顿以示庆祝,这一天的饭馆如不提前预订是找不到位子的。在北方好象就没有这么夸张了,可能是北方太冷了吧,人们更愿意在家里吃上一顿自己包的热乎乎的饺子来应一下景。          在网上查了查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如果不查我还不知道这里边有这么多的说道呢。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

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罗哩吧嗦了一大堆,还是说说北方的饺子吧,这一天只要吃饺子就行,不论是什么馅的,也不论是蒸饺或是煮饺。我今天做的是煮水饺。用的牛肉和胡萝卜做馅。

合面:

面粉(最好是高筋粉)一斤,水250克(也就是面粉与水的基本比例是2比1就差不多了)合成光滑的面团,稍醒20-30分钟备用。

肉馅的制作:

牛肉馅8两至1斤,胡萝卜一根,大葱半根,姜粉,十三香粉,盐、色拉油、味极鲜酱油,浓汤宝半块。

做法:

1.浓汤宝用一小碗开水化开后放凉至凝固。2.胡萝卜切碎。

3.牛肉馅分次加入浓汤宝汁,顺同一方向不断搅拌上劲,直至汤汁全部打入。

4.肉馅内加入葱碎、姜粉、一小匙十三香粉、盐、味极鲜酱油少许、色拉油,用筷子顺同一方向搅拌均匀。

5.加入胡萝卜碎拌匀即成包饺子的馅。

饺子的煮法:

包好的饺子要煮三个开,也就是要开三次锅,饺子才会煮熟。

开水下锅,第一遍煮开后,点一些凉水进去,等再开锅再点些凉水进去,直至第三次开锅便可捞出。为了预防捞出的饺子凉后粘在一起,可以用凉水过一下就不会粘了(如果冬天天气冷就不要用凉水过了,水第三次开起来后,可以向锅里点些凉水再捞也可以)。

这是我今天早上八点在阳台拍的冬至的阳光:

作文八:《冬至吃饺子》1600字

冬至吃饺子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 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纪念医圣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太说,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

月一,冬至到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美食传说

冬至是严冬季节,人们以食取暖,以食治病,经过数千年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传统,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狗肉羊肉等都作为冬至节令食品。而伴随着冬至食俗,还有很多汉族民间传说。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此俗由来已久。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

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祈求平息战乱,安享太平。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后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在南宋时,临安人也在冬至吃馄饨,也包含着对异族的憎恨和对太平的向往。

河南人在冬至有吃饺子的风俗,称为吃“捏冻耳朵”。这也有传说: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而且混身发热,头上冒汗,于是称赞冬至吃狗肉真好。狗肉性热,冬天吃了确能暖身壮阳。从此在汉族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狗肉羊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在冬至至大寒的节令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补益身体,以求来年精神抖擞身强体壮。

在江南水乡,则有冬至之夜吃赤豆粥的习俗。这也缘于古代传说,南方的部族首领共工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

疫鬼,继续残害百姓。因这个疫鬼最怕赤豆,所以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粥,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后来这种赤豆粥也称为“冬至粥”,其中除了赤豆以外,也加入红枣、核桃肉等,补益身体。

作文九:《冬至吃饺子》400字

冬至吃饺子                      大家应该知道二十四节气吧!今天是星期六,12月22日,历阴十一月十

三。今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冬至!

我想大家应该知道冬至——吃饺子!今天我们家就吃了一顿饺子

宴!说到今天吃饺子,还有我的一份功劳呢!

个功劳是——包饺

子。今天我早早的来到了

姥姥家,做完作业,便感

到很无聊,东看看,西逛

逛!突然,看到姥姥正在

包饺子。我想:要不我帮

姥姥一块儿包饺子!于是

我来到姥姥面前,给姥姥

说:“姥姥我来帮你包饺子

吧!”姥姥说:“行啊!”         我右手拿饺子皮,左

手用筷子往饺子皮里放

肉馅儿,然后,放下筷子,

用手使劲挤了一下,便包

好了一饺子。这时看看我

包的饺子,哎!真是没得

说,什么都不像!说像包

子吧,又不像;!再看看姥

姥包的,个个都像样!          过了一会儿,看看我包的包子,个个都像打了个败仗一样!但是,再看看姥姥包得,个个都像将军带出来的兵。饺子包完了,妈妈把我和姥姥包的饺子放进锅里,过了一会儿,饺子的香味传了出来,

作文十:《冬至吃饺子.doc1》1800字

冬至吃饺子

东汉时候,有个名医,叫张仲景.他的医术高明,不管什么病,都能手到病除,人们称他是医圣。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那年退休回乡,正值隆冬,一路上寒风刺骨,雪花飘飘。他看到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人,衣着单薄,不少人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很难受。

张仲景回家后,心里总挂记着那些烂耳朵的人

们。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阳找了一块空地,搭了个棚子,架上锅,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等放在锅里煮。等煮好后,他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一只只耳朵形状,再放在锅里煮。到冬至那天就开张,专门送给伤的人吃。张仲景把这种治伤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吃过以后的人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生热,伤都治好

以后,每到冬天,张仲

景都做“祛寒娇耳汤”,到冬至那天,送给大家吃,预防和治疗冻伤

巧的是,过了好多年,又到了冬至那天,张仲景离开了人世.为了纪念他,每年冬至家家户户包饺子吃,并说冬至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掉了。直到现在.

端午节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尤其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在许多的传统节日中,我最欢端午节了。不仅是因为我可以吃上好吃的粽子,

更重要的是这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传说五月五日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那天,爱国诗人屈原听到自己的国家快要灭亡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抱起一块石头,纵身跳入江河里。 后来人们

为了纪念屈原,每到端午节时,大家就划着船把饭投进江里,可是后来他们发现投入江里的米饭全被鱼吃了。于是,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把米放在一种长长的叶子里包成四个角的形状,鱼见了以为是菱角,因为菱角有尖尖的刺,鱼就不敢再吃

了。 直到现在,人们一到端午节就吃粽子、赛龙舟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喜欢端午

节,我喜欢吃粽子,我更敬佩屈原。

春节

春联代表着欢乐

祥和。我们这组开展的活动就是抄写春联,有“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 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 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春风送春处处春色美,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等等。 我们还上网了解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

横披、春条、斗方等。因此,贴的位置也不同,如“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横披”贴在门媚的横木上。

参加抄写春联这样的活动,大家都兴趣盎然。这次抄写、收集春联让我们收获很多,这些对仗工整的句子

真是太美妙了,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师说从这一副副精美的春联中还可以读出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它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它意味着漫长而严寒的冬天“回”家去了,而春暖花开的春天

回归大地,多么令人高兴呀!人们自然要载歌载舞地迎接春节。

欢欢喜喜过春节

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前一天,是我们办年货的好日子。一大早,我们一家人都来到超市买商品。超市里人可多了,你拥我挤,手忙脚乱。我们买了又香又脆的的开心果,大肚子的花生;买了绿油油的白菜,金黄的玉米……还买了好玩的汽车,好看的童话书等。

回家以后,我们

急急忙忙地打扫卫生,我们七手八脚地忙个不停。爸爸手拿扫把,脚踩凳子,把天花板上的蜘蛛网上上下下扫得干干净净。妈妈把抹布打湿,使劲擦着窗户,窗户像明亮的大镜子;爷爷在大门上贴上了喜气洋洋的对联,我在门上挂上了红红的灯

笼。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年饭。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菜,鸡鸭鱼肉应有尽有。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就吃。吃完了晚饭,我们一家人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视机,等待着“春晚”的到来。那一个个精彩的小品像一个个小精灵,把我们逗的捧腹

大笑。晚上十二点刚到,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各家各户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鞭炮声震耳欲聋。最快乐的要算我们这些孩子了!我们立刻来到了阳台上,点起花炮,“砰,”花炮一下飞上了天空,又“砰”,花穗散开了,有的像仙女撒花,有的像一只美

丽的蝴蝶,有的像小鸟飞向天空……

正月初一是春节。吃过早饭,我们一家人穿着新衣服去拜年。我对爷爷奶奶说:“祝您俩长命百岁。”爷爷奶奶笑得合不拢嘴,从口袋里拿出了红包递给我。我对阿姨说:“阿姨,您今

天真漂亮!”阿姨笑咪咪的,从包里拿出一个大红包说:“这是我特地给你准备的礼物。”我接过红包说:“谢谢阿姨。”我对叔叔说:“叔叔,您真是越来越年青了。”叔叔笑着说:“你呀!嘴巴越来越甜了。”说着,叔叔拿出一个红包双手递给

我。我接过红包说:“叔叔,您对我真好。” 春节真是个热闹、喜气的节日。我多么期盼着下一个春节早点到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