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非人类》500字】 人类简史多少字

作文一:《我是非人类》500字

我 初二的学生 天天容忍着 对 就是容忍着 他们 他们又都是谁呢 只是同学而已ﻩ ﻩ  我认为我自己是个非人类 这是好听的 说不好听的我就是不是人 呵呵 我的思想可能与别人不同吧ﻩ ﻩ  我认为 老师 可能是个神圣的职业 也可能是个邪恶的职业 设想一下 如果所有当老师的都没有工资会怎么样? 又会有几个人会去当老师? 人 一生 不就是为了钱一个字吗? 难道他们不觉得他们活的一点都不充实吗?ﻩ ﻩ  我 初二的学生 认为人与人之间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他或她 对你有没有用 然后是家庭 也就是背景 当你是国家主席的时候会有多少人想要跟你交朋友?而当你是一个乞丐时 又会有几个想跟你交朋友? 最后的才是友情和亲情ﻩ ﻩ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 你没钱 没势力 你就完蛋ﻩ ﻩ  你有钱 有势力 你后面每天就会多几个跟屁虫ﻩ ﻩ  其实学校里有很多都爱装B 但我从来不跟他们计较 因为我不想因为一件小事 而让他住院 说的有点严重了 不过还是会有这种事的ﻩ ﻩ  我 有时会盼着地震 这个我也无法解释 反正就是觉得地震之后会死很多人 就觉得好玩 呵呵 我是神经病 又一个“尊称”ﻩ ﻩ  好了 想说的只有这些 请大家思考一下ﻩ ﻩ  PS;我除了数学和物理以外 别的都不学 因为觉得没用 因为字数不够 所以只能弄个小学一年级的了

作文二:《[优秀作文]我是龙的传人》400字

我是龙的传人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每当听到这首歌,中国人都莫不引以为自豪,因为它凝聚着强烈民族自豪和爱国情感。   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不管在国内国外,永远都是龙的传人。因为龙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又是中国人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要有龙的精神,龙的气魄,要像龙一样有威力,不能让一些小事压倒我们,要像龙一样有尊严,决不让别人踩在脚下。作为龙的传人,要多读书,努力学习,报答祖国,将来成就大业,决不让其他国家再来欺负中国,把中国踩在脚下!是呀,一百多年前宁静的一个夜,可枪炮声却敲碎了宁静夜,四面楚歌,炮声隆隆不知多少年呀!作为龙的传人,要了解历史,看清中国五千年来的坎坷!五千年来,从盘古开天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牺牲了多少人的性命!

如今,中国变得强大起来,说明龙的传人也变得强大起来,万里长城就是龙的传人勤劳勇敢、以德服人、自信包容、崇尚和平、热爱祖国的最好证明!   我是龙的传人,“龙的传人”表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将龙文化发扬光大就是弘扬中华民族奋勇向上、自由欢腾的民族精神!

六年级:王熊艳

作文三:《“争议作文”惹是非》6200字

1.崇高的理想怎么可以是“变成一条狗”?

我的理想

阿爹还没走(当地称人死为“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人员),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

争议A

老师画了个大大的红“X”,批道:“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

争议B

是呀,普天之下有谁的理想是成为一只狗呢?做老师的,一定会斥责这孩子……

远离贫困的家乡,我已在城里生活好多年了。经历过各种世相人情,自觉已是刀枪不入,很难再有什么事能轻易让我感动。然而,那一天,我被这个二年级学生的“理想”震撼了,觉得鼻子酸酸的。我敢说,这是世上最感人的理想!

(蔡成,《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8日)

争议C

这是一首真正的诗。一般的学生乃至教师都写不出来,因为他们有障碍,有两种权威的理论在作怪:第一,文章应该是生活本质的反映,要做一条狗,显然不是他们心目中所谓的本质;第二,文章的立意要高,要有高尚的理想,做一条狗实在太煞风景了。但,这些权威理论,是极其愚昧的。文章首先是心灵的结晶,是精神的自由。心灵是独特的、孩子式的心灵,是不可重复的孩子式的个性。更为可贵的是这样的个性与想象的自由猝然遇合,表现了孩子的纯真:为了让母亲安心,就是做狗也很坦然,很自在。

――孙绍振教授于2006年6月26日

2.“痛苦”地下棋算不算“校园乐事”?

校园乐事

最近一段时间,我又多了一项爱好:跟李家旭下棋。

虽然有时我手痒得厉害,但我从不敢在课间下棋。若是如此,过不了几秒钟周围便已密密地围了一圈一圈高手,这时候也许就轮不到你下棋了,“旁观者”们你一步我一步就明目张胆地夺了你的权。因此,我决不再尝同样的苦头,而是在吃完午饭后再与李家旭开战。

我和李家旭是吃饭最快的,因此,我们总是最先回到教室。这时候清静的教室,便自然成了我们的战场。

我之所以总找李家旭下棋,是因为他是高手中的高手;李家旭之所以总找我下棋,是因为我是臭手中的臭手。我要用他提高我的棋技,他要通过我来尝尝百战不败的滋味。

别看李家旭平时老老实实,下棋时却无比残忍。一般来说,我跟他下棋通常不过几步就被将死,若是我能再抵抗几步的话,那么更悲惨的事就会发生――他把我“脱光猪”――除了将或帅之外的子全部吃掉!这是他最兴奋的时候,也是我最不幸的时候。他用他的车马炮横冲直撞,我却只能用士象卒进行自杀式顽抗;他一边下一边喊着“杀呀”“吃呀”,我却只有唉声叹气!伴随着李家旭的喊杀声和狂笑声,我的子一个个地被吞掉!把我脱成“光猪”后,他便开始动用他最阴险、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战术:飞兵。他只用两三个兵将我的将或帅逼向绝路!

虽然我从未赢过李家旭,但我仍然不断地向他挑战,以提高我的棋艺。这对李家旭可能意味着照常百战百胜,对我则意味着总有一天要把李家旭“脱光猪”!

[背 景]

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黄淑琴老师“曾将这篇作文作为样文,先后用于我省高中语文教师培训和我省某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学中”,结果出现以下几种争议。

争议A

这篇初一期末考试作文,虽然文字流畅,表达清楚明白,但内容离题,且没有中心,应该给不及格。因为文中不仅没有写下棋之乐,反倒写出了下棋的“痛苦”:文中用了“悲惨”、“最不幸”、“唉声叹气”、“最令人难以忍受”等词语表现这种痛苦。

争议B

最多及格分。文章写得平淡,繁琐地写了自己下棋的失败情形,没有波澜,没有曲折。如果写出“我”偶尔赢了一两次,使自己品尝到“乐”趣,这样不仅紧扣文题,而且能使文章有深度、有文采。

争议C

应该给良好。文章总体不错,但结构上有所欠缺。如果在结尾处点明文章的中心,明确为什么下棋对“我”来说是“乐事”,文章就完美了。

争议D

小作者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与同学“下棋”的场景和动机,是一篇优秀作文。它真实、质朴、自然地表达了心迹,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天真、俏皮。从下棋过程的“痛苦”到文章结尾点到即止的心迹表露,流畅完整。读到结尾,再回到标题“乐事”,使人不能不为“我”屡败屡战的“英雄气”叫好。

(黄淑琴《勿用僵化的评价模式审视学生作文》,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年第9期)

3.“小文人语篇”为什么备受青睐?

风,可以穿越荆棘

2004年高考四川某考生

生命如风。

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不挠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了壮观的痕迹。

我们疾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奔跑,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却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梭罗说:“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古的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或许垂问远古,能把生命如风的真谛领悟。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讧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文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梵高看见了风。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结于一个难解的疑问与痛苦:耗尽心血的画作,竟然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幅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来说,无人欣赏自己的艺术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被轻视、被鄙弃的巨大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

幸而他看见了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那阵风被阻挡了,发出愤怒的吼叫。然而它们向前!向前!全然不顾被招摇的枝干划破身躯,它

们成功了。

于是他也成功了。

《向日葵》等画作在他死后不久,直至今日,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

关于风的故事太多。

在风吹着号角越过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荆棘林时,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已经看到它在昭示着什么。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唯有学习风,我们才能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

争议A

这位考生以“风”为载体,寄情于“风”,表现了自己要“学习风”,“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的坚定信念。作者让“风”在文中一以贯之,不但打造出一个韵味十足的标题,而且以风设喻,紧密扣题,写出了一个饱含哲理的开头。然后审视历史,评说古今,议论中外,摆事实,讲道理,作喻证,分别列举狄金森、苏轼和梵高的感人事例,表明自己钟情于风的理念。所谓“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就是指唯有藐视挫折,才能化解痛苦,让快乐洒满生命的旅途。不仅如此,作者还引用了著名作家梭罗关于风的名言,使文章更具迷人的芬芳。

全文构思新颖,诗意浓郁,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获得满分,当之无愧。

(唐惠忠,“湖南教育网”)

争议B

这篇高考满分作文可以说是“优秀作文”的代表。其实这样的文章类似于王荣生教授所说的“小文人语篇”,是“散文的习作”。这类文章写景抒情则辞藻“优美”,笔墨“精彩”,句式多有排比倾向;发议论,则往往联系人生,感悟哲理;形式上常常不拘一格、花样繁多。概括地说,这类“优秀作文”的特点就是:形式新,有文采,有哲理,有学识。这样的文章不是不好,把它评为满分作文、获奖作文,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把这样的文章作为给学生模仿的范例,把这样的“优秀”标准作为作文教学的目标,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样的作文不是大多数学生所能掌握的,即使通过所谓的“作文辅导”也很难达到。学生为了向这样的“优秀作文”靠拢,就只得凑一些辞藻华丽的语句显示文采;发一些“深沉而富有哲理”的感悟提高立意;列几句名言,排几个典故,写几行诗词展示学识。也正因为这样的“优秀作文”的标准,南开大学文学院大一新生所说的作文得高分的“三诀”(记叙文写作“三大段”、议论文写作“三步走”――编者注)自然也就成了许多学生和老师的不二法门了。

(王侠《直面谬误,回归本真――学生作文“假、大、空”原因剖析》,载《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7期)

争议C

以“荆棘”喻挫折,以“风”喻不怕痛苦、敢于面对、勇于战胜的精神意志,并无不可,甚至很可以通过巧思妙喻,把道理说得与众不同。可是作者偏热衷于玄妙的形容、描绘与铺陈。“生命如风,好一个亘古的比喻”,“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中淘尽沙砾”。“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有取宠之心,无求实之意。写到苏轼其人,则说诗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那个夜晚,他“心灰意懒”,看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做的是“神鹤蹁跹而舞的梦”。后来,诗人竟然“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了,刹那间心中的郁结和痛苦便随风而散,通通“唯有忘记”,于是便“逍遥红尘,寄情山水”去也。此外还有梵高。据作者说,他曾痛苦而懒散地躺在向日葵地里,幸而也看见了风,“于是他也成功了”。作者说“关于风的故事太多”,大概是时间不够,他没有再编下去,不然我们会读到更多这样的故事新编和人物戏说。

(陈日亮《呼唤严谨求实的语文学风》《福建教育・中学版》2005年第10期)

4.评卷组长们意见分歧最大的一篇高考作文

树下的童年

2005年高考福建某考生

记忆中的童年是和煦的阳光,是青翠的绿草,是甘甜的泉水,是微风拂过脸颊时,漾起的纯真的欢笑;是在荡起的秋千中,回想到的最初的感动。也是在父母的期盼下,无奈地背负起与年龄不符的包裹。

淡淡的回忆在心田泛开……

初春,大院里的老树被砍了,不知为何,我家和邻居家小院的墙角边,都探出了几株嫩芽。在这春风、春雨、春光中,嫩芽长得十分快,犹如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生命,将自己的身体无限地向世界扩张。

妈妈每天都会带着我,到院子里看小树苗的成长,我也天天和树苗比高。

有一天,我看见邻居用铲子把其它的树苗儿砍倒,只留下一棵。那棵树苗就像胜利者一般,得意地在风中摇摆,挥动小小的树叶儿发出沙沙的响声。妈妈似乎也有伐掉其它树苗的意思,可是看到每棵树苗都充满活力地生长,妈妈似乎犹豫了。

也许是新鲜感没了,又或许是年龄变大的缘故,我不再对树苗的生长那么关心。虽然是上小学,却每天都要奔波在各种补习班,或是钢琴、书法、声乐这些艺术班。我常常笑着对妈妈说累,妈妈总是摸摸我的头说:“妈妈也是为了你好,学得多,懂得多,机会就多。”妈妈说了一半,便抱着我来到了院里,说:“看,我们家的小树苗多,叶儿就茂盛;邻居家就一棵树,树荫多稀疏,懂吗?”我看了看邻居家院里的树,又看了看我们家的,轻轻地点了点头。

回忆随时间缓缓地推移,几个春秋过去了。

我们早已搬到城里,逢节日时,仍会回到县城里过。妈妈牵着我,回到那片充满童年的小院。我和妈妈细细地品味曾经的点点过往,却惊奇地发现,院里的小树几乎没有长高,而邻居家的“独苗”已长成了大树。硕大的绿伞使我家的小树无法吸收到阳光。

妈妈走到小树旁,待了很久,回头摸摸我的头说:“那些补习班、艺术班我们都不去了,选一个有兴趣的,咱们好好努力!”

阳光透过树叶儿,洒下斑驳的光点。我笑了,妈妈也笑了。

是树让我的童年充满回忆,让我的回忆充满了美好。

[背 景]

这是2005年福建省高考阅卷时争论最大的一篇作文。

阅卷现场,评卷组长们给出的分数大相径庭,四等、三等、二等、一等均有,分歧很大。

[争 议]

有的说作者很得小说之机巧,但是明显缺乏应试的技巧――很容易被评卷老师忽略,误以为不切题(由于评卷老师们的负责,这种情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避免)。如《树下的童年》,是一篇小说,写的是母亲要孩子学许多他不喜欢、也不可能学好的才艺,是对今天剥夺孩子童年、童趣的功利性教育文化的针砭。小说沿两条线展开,一条是写树的栽培、生长:大院里的树被砍了,在树根上长出许多的小树,长在自家小院里的,妈妈舍不得砍掉,悉数保留下来;而邻居家却砍去了多余的,只留下了一棵,开始“我”家的小树长势良好,邻居的树长得很稀疏。后来搬进城,年节回老家,结果发现,“我”家原先的许多棵小树竟没有长高,邻家的“独苗”则成长成大树。另一条线是讲树下的“我”的学习、成长:从小上各种补习班,钢琴、书法、声乐,“我”常哭着对妈妈说累,但是妈妈说:“妈妈也是为了你好,学得多,懂得多,机会就多。”指着树,“看,我们家的小树苗多,叶儿就茂盛,邻居家就一棵树,树荫就稀疏。”后来发现几年后树的生长情况恰恰相反,同时也悟出了逼迫孩子多学、苦学对他们的成长无益,无异于拔苗助长。――两条线巧妙地交织并拢在一起,相互映衬,异质同构,含蓄地凸显出小说的意蕴。从字面上看,通篇文章没有出现直接与命题相关的字眼,但是,仔细看,还是可以看出他写的是单一(圆)与杂多(刺)的矛盾。这类文章极易被误判,教师须十分认真地去体察、发现内容与命题的关系。

(潘新和《观察:学生作文的优与“忧”》《福建教育》2005年第7期)

[结 语]

王荣生教授指出:“‘争议作文’实际上是‘优秀作文’的特例,它处在‘优秀作文’上下左右的边缘上,打个比方,好像落在划界上的足球。与踢球一样,‘优秀作文’也有人为(人定)的规则;所不同的是,‘优秀作文’的规则大多是潜藏的,并且随试卷的风向而变动。研究‘作文’和‘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揭示隐藏在‘优秀作文’中的潜规则,而‘争议作文’为这种揭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争议作文’之所以引发争议,是因为它在敏感处触到了规则的底线,就像落在划界边缘上的球,把人们的注意力由对球的评价,引到了对规则本身的讨论。换句话说,‘争议作文’与其说是对某一篇作文之争议,毋宁说是对这篇作文所触及的规则之争议,争议导致潜规则显形。”(《“争议作文”惹是非・序》)

读者阅读它们,重要的――不是获得什么现成的答案、完美的结论,而是由此而触动思考、因此而引发思想;关键的――是通过阅读这些“争议作文”,倾听这些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争议”观点,读者内心产生震撼、矛盾、焦虑,从而使头脑复杂、丰盈、多元起来。

(注:本文内容摘自作者所编《中国学生作文惹是非》《中国学生作文怎么了》,这两本书将于2007年初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文四:《作文:是非得失》1300字

追不到的梦想换一个梦不就得了,明知道达不到的事情,却总执着个不停,人总是这样。

我喜欢没事的时候写写文章,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热爱文学的人总是执着的写个不停。我知道,我不得不写。

没有人知道我为什么总是冒出一些怪诞的思想。我总是想创造一个宇宙,其实只是创造了一粒小小的尘埃;我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不能造出一个地球。

很想去没人的地方,但世界之大,总会有相遇的,躲不掉,因为地球是圆的。总会有回来的一天,但是你不得不期待,因为,每时每刻都期待着。就像推磨的驴,一直往前走不停,并不知道自己一直是在原地打转;但它很开心,它很知足,满足的人是快乐的。小鸟总是起得很早,爱搭窝筑巢,很勤奋,飞来飞去好像不知道累,但它很快乐,因为它很充实,勤奋的人是快乐的。人或能学习这些优点,或与之补足缺点,然而人不是完美的,并不能填补所有缺点。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问自己,我到底是为了什么?便回答道,为了心安理得。可是心安理得,并没那么简单,很多人达不到,心不安,何来的理得呢?冯叔叔的一句话:别和我谈理想,戒了。 就像抽烟一样,哪有那么容易戒得掉呢。当戒掉理想的时候,心里何等的不安,慌乱;惊慌失措中带点茫然?周先生说:微笑吧,就算不断失败!但是当一个人遭到接连的失败挫折以后,他会很难再笑得出来,他郁闷,慌忙,惶恐不已,甚至丧失理智。胜败对他依旧是重要的,但他或许有一颗不服输的心?不要轻易的许下海誓山盟,因为你也不知道你哪天离开这个世界。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神经到了极点,也会觉得自己很笨,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唔

我还是个正常的人。

总是会看到别人的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可是人生到了这个世界上, 总会亮出自己的一点光,也许别人也在以同样的想法看着自己。也许现在我正在困,可是我停不下来,一件事情,开始了就不会停下来,我总是坚持着我的坚持。有人说我蠢,可是我就是个这样的人,我恨自己。整天一副嘻嘻哈哈的样子,表演给谁看?有时候觉得自己年轻,尽情挥霍吧!可是尽情挥霍之后,又剩下了什么?是挑在肩上一担担的责任,和孤独。细数过往,任时光飞逝我们得到了什么?平常欢乐的你,到了深夜却笑不出来,坚韧的背后隐藏着的无数悲伤,和脆弱,全部流泻出来,在静默中慢慢挥发散尽,你不会哭,因为不知道怎么哭,你只能沉默,默默的想着一些事,然后你会找人说,你会找一个也会对你说出心里话的人慢慢的把悲伤全部散尽,她是谁并不重要,但她一定是你会时常挂念的人。她会劝你,会和你一起伤心。你不能要求太多,因为她对你的付出不会是无限制的。

当你下决心要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不能给自己留下任何回头的余地,因为留下的空档可能会成为以后退缩的理由,你会说万一失败了会输得很惨。没错,这是个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目标,但它会给你最大限度的自信。你得到成功以后,一定会感激它;它的贡献,一定会成为你的回忆录上精彩的一笔。如果失败了,你也会松一口气,还好是做了最大的决心,不然会输得更惨。为了以后能让家人过上好生活,你也想搏一把,可是拼搏不是那么容易的,你要努力,勤奋,务实。但对你来说,也许不难。

写了这么多,只想说:我始终还是我,不会变成叶湘伦。

作文五:《作文:是是非非》1500字

* 其实,每天只知道嘻嘻哈哈的孩纸,才最需要人懂、、

小 荷 作文网

感动与悲伤,绝不轻易落泪,

没有这种习惯也不愿意 在人前柔弱。

狠想找个依靠让自己安心,

填充那些莫名其妙甚至有点情绪化的感觉。

我没事,我只是有一点点难过而已,

无所谓了,所有的一切都无所谓了,

这个世界有我没我都无关紧要,

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丑,仅此而已。

我曾认真扮演者着自己的角色,

每当夜幕降临城市的灯火一盏一盏的被熄灭时,

内心深处的悲伤慢慢涌上心头,

我不怕别人的嘲笑也不怕被人冷诺,

只是一点点的孤单。

我没事,我只是有一点点的的难过而已,

是否有人和我一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无法入睡,

是否有人和我一样每当心灵深处受伤孤单时没人问起。

小丑的世界变了,

依旧没变的,喜欢在下雨的时候,站在某个小小的角落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

或者,

于缠绵的雨中不断的奔跑让一切的不快像这雨水一样

随之流逝偶尔看着那些树叶飘落脑子里会想起些什么

模糊了心也没有了着落感到了它空洞的苍白有些可怕。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苦楚,

为什么总是那么难过,

为什么付出后没有回报,

为什么别人都可以把我损得毫无形象,

为什么别人的错误却要我来承担,

为什么笑得最灿烂的时候,却想到了悲伤,

为什么在最悲伤的时候,却笑得那么疯狂,

为什么明明很痛,却笑着说一点也不痛,

明明很难过,却一如既往地仿佛什么都没有过。

自己可不可以坦荡些?

很想问自己可却给不出答案。

我知道,我就像一个小丑,

我的世界,总一分为二。

一半阳光,一半阴影,

一半快乐,一半凄凉。

我真想知道那条神秘的分界线究竟是什么?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

一分为二的理由是

在小丑转身决定放弃一切的时候

她的世界开始一分为二因为她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自信。

当我那天重重的摔在那里,

会有谁能够知道,

那不是表演,而是累到了,哭了。

是是非非 有果有因

我们抗拒不了 也不要轻易接受 就让顺其自然 总会有个结果

我把人生看成一出戏剧我是配角

那些主角的悲欢离合与我何干?

/多希望不用伪装到面目全非,   不用压抑自己的心情,   可有个词叫现实 。

谁能撕下我的小丑面具,跟我说 懂我

——腾児、亲笔

作文六:《[PK赛]关于我的理想的作文:是非之心,人皆有之?_450字》400字

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由课后的名言引发的理想思考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两千年前孟子告诉我们的。  那天,我从老爸的手机里阅读到一篇微信:“早起时分,上海人用水龙头里流出来的被猪蹄膀泡过的自来水刷牙洗脸,买两根被地沟油炸过的油条,切一个含有苏丹红的咸蛋,冲一杯三聚氰氨的奶粉……”唉!现在的有些人真把这颗良心给丢失了。  我不想过多的描写反面的状况,如果孟子活到今天,一定会说他的另一句名言:“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我的心情由沉重变成愤怒,我思考当今之中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存在。错误的根源在于教育。我们的教育没有教会他们分清是非,没有教会他们与人为善,更没有教会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当,如此循环,人将非人,国将不国。  鲁迅说过:“推开黑暗的闸门,放众多后来者走进了光明的世界。”由这句话我得到启迪。我的理想是希望当一名老师,用我所能,教会下一代分清是非。让全社会真正做到“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三年级:金喆祺

作文七:《[优秀作文]我们要有一双辨别是非的“眼睛”》1100字

我们要有一双辨别是非的“眼睛”

一个美国女医生在非洲援助,她的丈夫林肯准备去看她。

女医生在信中告诉丈夫,这里非常寂寞,大多数援助人员都忍受不了这里的生活,他们纷纷提前回国了。

在信中,女医生还告诉丈夫林肯,这里除了一些当地土着人,就是荒芜的土地,除此再没有什么可看。没有交流,没有娱乐,该有的这里都没有。让林肯做好充分的准备。

林肯不信,他到了目的地后才发现,当地的生活环境,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

他和爱人生活在荒漠中的小屋里,又不会当地土着语言,离开翻译,寸步难行。而翻译也只是在有病人时,才陪着病人出现。没有病人的时候,也就没有翻译。

这里无人对话,没有事做。走出小屋,就是光光秃秃的土地。晚上到处一片漆黑,没有路灯,只有满天的星星和讨厌的蚊子。

林肯这时才相信,为什么那么多人都离开了这里。原来谁也受不了这种的可怕孤寂。好在,林肯还是有准备的,他带了许多闲书供自己消磨时间。   这天,林肯从书中翻到一段,关于换个想法,便能换来一切的精辟论调。   林肯放下书本,望着裸露的非洲大地想,这种论调真是可笑,难道这种理论在这里也能适用吗?在这里,人能发财或是经商吗?林肯摇头,结论是否定的。

当然,林肯是特别希望这种论调能够成为普天下真理的真能如此,他也能换换自己的生活。

换个想法,便能换来一切。林肯虽然否认它,但还是极力试图这么去做,因为除此之外,他无事可做。让自己换个想法,他这样努力着。

谁想,接下来,他开始了一连串惊人的发现。在他试图改变想法的同时;―他的视角开始变化;移向自己从不注意的世界。他真的有了新的发现。首先他发现了土着人的手工艺品。他想,这能不能运往外界贩卖?他还发现这里的泥土非常特别,能不能用来做陶器?

他开始离开小屋,去发现更多。结果就有更多。他发现这里有一种芨芨草,治疗外伤非常神奇,抹上之后,伤口就会慢慢愈合。那么多抹一些,加强浓度会怎样?

林肯为这些发现兴奋不已。从此,他不但不再寂寞,反而有做不完的事。   非洲没有变,荒芜的土地没有变,土着人没有变,星星更没有变。变化的只是林肯。他的想法有了不同,一切也就随之有了不同。

在后来的几年里,林肯成了美国商界大富翁。他打开了非洲市场,为非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许多新奇的玩意被他发现,林肯如同我们许多人―样,他的改变不在别人和外界,而在自己内心的想法发生了巨变。

据世界科学协会对500例重大科学贡献的调查证明,许多科学奇迹早就存在于世。艰难的是,我们固有的看法必须打破。我们的目光,是否能跟随我们的想法转移。

换个想法,直到现在,科学家们每天所做的种种探索,百分之九十仍然如此。要打破的,最难打破的,就是换个想法。我们的想法能否改变?只要改变,跟随而来的就是那些早已存在于世的无穷奇迹!

换个想法是天下任何科学、宗教以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核心也是世上最伟大的学说。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苟堂中心小学高一:1442462720

作文八:《[PK赛]关于我的理想的作文:是非之心,人皆有之?》400字

[PK赛]关于我的理想的作文: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由课后的名言引发的理想思考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两千年前孟子告诉我们的。

那天,我从老爸的手机里阅读到一篇微信:“早起时分,上海人用水龙头里流出来的被猪蹄膀泡过的自来水刷牙洗脸,买两根被地沟油炸过的油条,切一个含有苏丹红的咸蛋,冲一杯三聚氰氨的奶粉„„”唉!现在的有些人真把这颗良心给丢失了。

我不想过多的描写反面的状况,如果孟子活到今天,一定会说他的另一句名言:“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我的心情由沉重变成愤怒,我思考当今之中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存在。错误的根源在于教育。我们的教育没有教会他们分清是非,没有教会他们与人为善,更没有教会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当,如此循环,人将非人,国将不国。   鲁迅说过:“推开黑暗的闸门,放众多后来者走进了光明的世界。”由这句话我得到启迪。我的理想是希望当一名老师,用我所能,教会下一代分清是非。让全社会真正做到“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三年级:金喆祺

作文九:《我的历史是非观》10400字

我的历史是非观

郑克中

最近有朋友给我传来一篇佚名作者的文章,文章是给汪精卫平反的。那里面说,“与蒋介石相比,汪精卫更显得重生、贵民”,而蒋“高调抗日”,“把自己打扮成爱国的人”,“用人民的生命来赌,最后人民死了上千万”。还说,“现在有人在骂汪精卫是汉奸,可如果当年听从汪精卫的,与日本尽力避免战争,那么中国就不会兵荒马乱,至少不会有南京大屠杀。汪精卫组织“新中国”与日方合作,他们的伪军起到了在后方保护老百姓的效果,避免了日军的屠杀”。在作者的眼里,汪精卫是一个要殉道于《春秋》的义者,他投日是企图来一个“曲线救国”。作者据此责怪中国人“不能谅解汪的苦衷”,还说,“面对战火中惨不忍睹的一面,中国人从不去反思,而是将责任推给了日本军,推给了汪精卫”,诸如此类,云云。无独有偶,前些日子黑龙江省方正县政府突然想起要为日本“开拓团”建立起一座纪念碑,还说,这“体现了中国人的胸怀”——当然是宽阔的胸怀了。

1949年以后,中国学界从苏联,确切地说是从马克思那里趸售过来的历史观,名之曰“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就这个词面本身来看,没有什么不对。历史就是由真实的、不断进化的人创造出来的,所以研究历史一定要去除掉那些虚构幻想的、不着边际的东西,而一定要去追寻那些曾经存在的真实的“物”(事件和人)。把历史看成是“真实物”的层层累积,所以说“唯物”并没有错。但是接下来,马克思主义者们就进入了一个误区。他们把他们看到的“物”的一部分当成了全部,把某些片段当成了整个过程。不用说,由此得出的什么社会发展规律就更不靠谱了。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他们把社会人分成几个大部分,当然主要的是两部分,即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然后再根据人的身份地位,来划分他是属于被统治阶级(人民)范畴,还是属于统治阶级范畴(奴隶主、封建地主、资本家等剥削阶级)。凡是当官的、有身份的,当然就属于剥削阶级分子,其中包括孔老先生——有一个时期被蔑称之为“孔老二”;其次看他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态度,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凡是对社会不满意,拿起武器造反的,都是好人,所以农民起义领袖得到了前所未有过的最高的历史评价——从前的历史书都称这些人为贼寇或盗匪,今天就叫义军首领或英雄。

至于历史事件,一言以蔽之,就是以阶级和阶级斗争为线索,贯穿起整个人类社会。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这两部分人的生死斗争史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和事件结合起来,事件既然都是阶级斗争的表现,那么人自然就是阶级斗争的参与者,不是站在剥削阶级的一面,就是站在反抗剥削、压迫的一面。前者都是历史的反面人物,要贬;后者都是正面人物,要褒。历史评价,就是这样的。

在这样历史观的支配下,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是毛泽东所厌恶的,每个朝代造反的领袖都是毛泽东欣赏的——不管他们造反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管他们

杀过多少人和做过多么令人不齿的事,更简单的分法就是,凡是有钱人都是坏蛋,为富不仁;凡是穷人都是好人,越穷越光荣。

当然,在这种简单、刻板的历史观中,也还开列出了几个人物成为了例外。这就是这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近些年又增添上了康熙、乾隆。这纯粹是由于毛诗上提到了——虽然是用不屑的口气提到的,也就都一齐被赞扬了起来。特别是秦始皇,秦始皇是帝王中的最为高大、正面形象。什么大一统的缔造者,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等等千秋业绩,让许多文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得到一个机会,就一定要拼命歌颂一番。我猜测,其实他们也是在借古喻今,因为毛曾经不断以始皇帝自居。

按人们的想象,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应该是一件容易的事。把一个人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或他的理论、主张、言论往出一摆,不就清楚了嘛?但是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就在于:第一,历史的真实性首先要确定,其次,确定了真实性以后,还要确定一个评判的标准或尺度,才能断定是非。这和我们今天法院判案子的道理是一个样。先找出事情的真相,然后再依据法律条文,来断定是非曲直。

可这样一来就复杂了。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本身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悠久,使历史真相获得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才有人为了追溯一个历史真相,可能就把一辈子的光阴耗费了——这就是那些历史考据学家们的工作;有了材料(真相或假象)社会人还要确立什么样的一个是非标准,用它来衡量那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这就是所谓的历史观了。这个历史观非常重要,是因为即使人们得到了历史真相,可能是因为立场、观点不同,也会对同一个事情,得出不同的看法来。

我今天想说的就是关于这后一方面的问题。

看得出,用阶级和阶级斗争来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了我们几十年来的这个历史观,今天仍然是社会主流观点——大多数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即在显意识或潜意识中,还都秉承着它。但是这个历史观是不是正确的呢?现在可以肯定地说,是不正确的。不正确的原因很明白:首先,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相反,是社会发展的最大破坏力,社会发展的动因(动力产生的根源、原因)是人的需求,而能够把需求愿望变成现实的,必须依赖于人的自由思想及其实践活动。社会对人的自由思想及其实践活动限制得越少,或者说给予自由思想和实践活动发展的空间越大,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也就越充足,——无论是生产、生活方式,科学技术发现和发明,以及社会制度的演进都包括在内。阶级斗争、暴力任何时候都是社会的破坏力、毁灭力;不受习惯、宗教、社会制度限制的发明、创造、和平建设才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我从前对这个问题已有详尽阐述,请看我的博客文章《自由思想及其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此处就不多说了。其次,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观培育了人对人的仇恨和对立情绪,诱导人们为达成某种社会目的,甚至于不惜去牺牲千百万人的生命。共产主义的兴亡史已经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既然阶级和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前进的说法不是真实的历史,因而也不是正确的历史观,那么什么样的历史观才是正确的呢?今天的人应该充分认识到了,这就是以人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历史观,具体说就是把尊重人,尊重生命,尊重人的自由发展和选择权力作为核心价值的历史观,才是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是人创造的,或者说是人推动的。人是如何推动历史进步的?就是用人的聪明才智。怎么样才能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就是给人的创造力以最小的社会限制,所以人类的全部进步历史就可以归结为以人为核心的关于人的解放历史。

人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一个群体。人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由于人也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动物进化的规律——物竞天择,人和人类社会也必然要经历。简单地说就是生存竞争。生存竞争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种群内部的生存竞争,另一个是种间即不同种群之间的竞争。对人类社会而言,就是民族、国家内部的和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竞争。回顾历史,越往历史的源头看,这种生存竞争越具有动物的本性,因而也就越没有人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总体而言,人性越来越增加,动物性越来越减少。这就是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所谓一个民族或国家比另一个民族或国家文明的层次高或低,评判的标准就是:物质丰裕是一个基础条件,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对人的尊重,就是这个社会是否为所有的人,都提供了平等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关于人的解放过程)。依据这个关于人的平等、自由发展的程度,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是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了。

就是说,爱人,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发展,这个标准必然成为我们今天人类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判标准。举例说,在古代,有两个部落酋长。都对外发动过战争(动物的种间竞争性使然),取得胜利后,一个部落的酋长下令把俘虏全部杀掉,另一个部落酋长却下令,把俘虏都留下,使之成为这个部落的奴隶。两个酋长,哪一个是我们的历史应该肯定的呢?当然是后一个!虽然这还不符合我们今天人类的道德感情,但这已经是历史的进步了。

对历史事件也要这样看。十二、十三世纪时,有一个游牧民族强大起来了,它的首领骁勇好战,率领他的族群,对周围许多别的民族、国家发动了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杀戮,然后就是占领和实行野蛮统治,给东西方的许多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破坏力前所未有。跳出民族的狭隘眼界,这样的人是否还应该被视为英雄和成为历史歌颂的对象呢?值得大家重新思考。还比如,有一些国家或民族的首领,把内部的人分成三六九等,用残酷手段实行统治,对外或者为了“纯洁种族”,或者为了“开拓自己民族生存空间”,或者为了“实现某一个理想”(大一统或者什么主义),去发动战争,或者去奴役、践踏生命,搞得国无宁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这样的人也值得肯定吗?于是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秦始皇、希特勒、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斯大林、毛泽东、波尔布特等。这些在历史上以大量戕害人和剥夺人的生命而成其所谓业绩的人,还能被视为伟人吗?

用人本主义标准评价历史人物,就是只要把历史事实弄清楚了,然后要看的是,这些历史人物的“丰功伟业”是“杀人”的,还是“活人”的,是杀人多,还是活人多,如果以杀人为主旨,就是应该被否定的;如果以“活”人为主旨,以“活”最大多数人为主旨的就是值得肯定的。当然这里面绝不是看他本人是怎么说的,而是要看他是怎么做的,最终的实际结果如何。同理,对待思想家和理论主张也是这样,凡是宣扬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仇恨、斗争、暴力、征服的都是反人类的学说和理论,反之,才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理论和主张。

具体说,比如斯大林用肃反和农业集体化直接或间接杀害了三千多万苏联人,毛泽东用不断的政治运动和大饥荒同样使得四五千万中国人死于非命,不管他们打着什么旗号,为了什么主义,也不管有些人编造什么理由,为其开脱和辩护,这历史的否定评价是谁也阻挡不住的。谓予不信,让我们拭目以待!

对待暴力,需要多说几句。暴力有施暴和反施暴的区别。施暴,是人类社会必须反对的,特别是在今天;反施暴,应该是被人类赞扬和提倡的。施暴者,就是以各种名义,对自己的同胞和外族人进行的暴力活动和暴力统治,而反施暴,就是对施暴者的暴力活动和统治进行的反抗。人类的良知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无条件地反对暴力。用暴力反抗暴力,是社会常见的运动方式。只要暴力征服、压迫和统治还存在,用暴力反抗暴力就是一种正义的选择,也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但是在评价这些社会事件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这样的两个原则:第一,用暴力反抗暴力必须要有一个“度”的限制,绝不能认为,反抗暴力是合理的,所以使用任何手段和更大规模的暴力也都是合理的。明末四川张献忠用暴力反抗明朝统治者的暴力,结果他屠杀的人民比明朝统治要多得多,他对四川的统治比明朝的统治还要血腥。这样的人物,怎么能够被看做是英雄呢?第二,用暴力反抗暴力的结果,看是否在对人的解放和新制度的建设中,比从前是否有了进步。如果没有进步或者还有后退,那么这个暴力反抗,仍然是不值得全部肯定的。春秋战国统一于秦,但秦统治的残暴,和对社会的思想钳制,给社会和人们生命财产带来的灾难,要比战国时代厉害得多,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文学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的鼎盛时期,戛然止于秦的武力统一,所以秦始皇获得历史上最大暴君的称号,是历史的恰当评价,一点也没有冤枉他。我们今天还把秦统一的历史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用统一为借口掩盖秦王朝对人犯下的滔天罪恶,乃是非人本历史观的典型表现。太平天国反抗清朝暴力统治,结果太平天国所建立和实践的统治制度(不是他们宣扬的,而是他们实际上做的),比满清更腐败和落后,所以这也是不值得全部肯定的。

以上,姑且看作是对人类“种内”(大中华内部)竞争是非判定的历史评价(当然,秦统一中国还可以看做是种间竞争,是那时的种间竞争)。

除去“种内”竞争,还有人类的“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就是表现在不同民族、地域、国家之间的征服、融合、分裂等事件上。从历史上看,人类从血团到氏族,到部落,到民族,到国家,这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用暴力实现的融合发展过程。世界大国和大民族的出现,几乎都是从这样一条道路上走过来的。

如何看待人类的种间竞争呢?这里的评判标准,仍然是以人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历史观。

首先,任何以暴力手段对其他民族、国家进行的征服、奴役行为,都是非正义的,都应该受到谴责。相反,凡是反抗来自外来国家、民族的侵略、征服、奴役行为都是正义的,都应该受到歌颂和敬仰。正因为如此,任何时候都不能把秦桧、吴三桂、汪精卫当成民族英雄,只能把他们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罪人,钉在耻辱柱上,而真正的民族英雄是岳飞、文天祥、林则徐,以及牺牲于抗日战争中的无数国人。

记得文革前夜有人发明了一个新理论,说岳飞镇压过农民起义,抗击金兵,延缓了南宋王朝的灭亡,而秦桧的所作所为客观上加速了南宋王朝的灭亡,所以

岳飞是历史罪人,而秦桧成为了促进历史发展的功臣。这是我所看到的所谓用马克思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观点,提出的最荒谬的历史观之一。

用民族英雄这样的称号来褒奖一些历史人物,不是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因为历史上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是一个常见的事实。从人本主义出发,反抗征服和压迫,起来抗争,无疑对一个民族的生存至关重要,对保证世界民族和民族文化多样性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必然褒奖那些为民族和国家生存和种的延续做出贡献的人。

古代的民族融合和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暴力、征服手段实现的。所以,恩格斯才总结出世界文明进化的两种模式。一种是文明对野蛮的征服,另一种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文明对野蛮的征服,说的是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对文明程度低的民族实行的征服,征服后,把被征服的野蛮民族带进高一级的文明发展轨道上来(例子有黄帝、尧舜禹对周围部落和少数民族的征服);还有一种是野蛮民族对文明民族的征服。征服之后,或者无法统治,最后还是被文明民族所战胜,或者被被征服的高一级文明所同化,统一于高一级文明体之中(蒙元被汉族所驱逐和满清被汉族所同化就是这方面的例子),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两种模式。如果在两种模式中做出一个选择,肯定地讲,前一种模式是进步的,它代表了历史进化的正确方向,虽然暴力征服并不文明,但结果是让更多的人类走向文明的道路,这是应该肯定的人类社会进化方式。

这一进化方式其实也在近现代社会延续着,只不过征服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前的直接的武力征服和强迫同化,已经悄悄地让位给间接的文化、文明输出,用非暴力的政治、文化影响来引导落后国家走向更高一层的文明。这是因为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的开放,人员的频繁交往,即“地球村”时代的到来,人类已经看到,从前用直接武力征服和占领来实现自己国家利益的做法,已经不符合今天的人类道德,人类完全可以通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交往、合作来实现各自的利益。各个国家普遍推行的商品经济或叫做市场经济道路,不仅给国家带来发展和进步,也可以给世界带来和平和铺平通往“世界大同”的道路——我将世界大同定义为人类最终消灭战争和暴力冲突的世界,所以在民族或国家之间企图用战争、征服来获取民族和国家利益的想法对世界主流认识而言,已经成为了历史。

当然,这一个大同趋势,即通过和平交往手段实现的民族或国家融合、共处,共同迈向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现在仅仅才是开了一个头(欧盟的出现),今后的路还很漫长。狭隘的民族主义、宗教狂热分子掀起的宗教冲突和对国家间竞争态势的传统解读(冷战思维),目前在世界上还有一定的市场和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一切还需要全人类认真地去思考和对待,但大的趋势是不可改变的。

直接的民族征服正在从地球上消失,但是暴力还没有消失。这暴力没有消失的根源仍然在于践踏人权和捍卫人权的斗争还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人本主义思想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人的自由、尊严和发展,即所谓的人权问题已经成为了今天整个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

一。新的人权理念或者说是人权信仰,已经成为了普世价值最核心的内容。众所周知,传统国际法认为,独立自主地处理内政、外交,不受任何其他国家干涉,是一个国家主权权利的表现。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是20世纪中叶以前世界各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然而,二战,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国家主权至上”的理论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这是因为主权与人权发生了严重的矛盾和冲突。如果说从十六世纪晚期以来,主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反对殖民主义和侵略战争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捍卫人权,特别是捍卫弱小国家人权的表现。但是到二十世纪后半期,人们看到,主权至上,已经成为世界全球化进程的重要障碍。一些独裁国家的统治者借口主权不容侵犯,对国内人民实行残酷剥削和迫害,而不能干涉内政的教条,反而束缚了国际社会对这些国家的人民施以援手。面对这种情况,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主权与人权的关系问题。

深入研究使人们确信,人权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安定问题,其实也是世界和平问题。各类践踏人权的现象,是导致一个社会愚昧、贫困、对抗、暴力冲突的根本原因,而一部分国家的灾难,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可能不波及到其他国家,所以个别国家的不安全问题,势必对全人类的发展与安全构成威胁,世界也就绝对不能视而不见,或者置之不理。人权问题,已经超越了国家的边界界限,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了。

这也非常好理解。我从前曾举例子说,比如在一个村庄里,有一户人家,还实行封建家长制统治。家长对他自己的孩子和妻子,实行暴力专政。孩子和妻子经常被虐待和打骂,哀嚎、哭叫之声传遍全村。全村人该怎么办?按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其他人家只能不闻不问,但是全村人的心理能平静吗?能够不管吗?能够眼看这家人的孩子和妻子被折磨死,而不施以援手吗?就是说,这个家庭的封建暴力,已经影响到了整个村庄的和平和安宁,所以,大家不能不管。无论是村政权的调节还是乡绅大户人家的干预都是理所当然的。

1971年国际法院宣布:人权是超越国界的人类同享的权利,人权有世界统一的标准。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要接受国际人权公约组织的监督和检查。这之后,人权的国际保护使人权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就是说,如果某一国的独裁者在国内或对外肆意侵害人权时,如进行政治迫害、发动侵略战争、实行民族歧视、种族灭绝政策等等,国际社会有权进行干预,对肇事者进行惩罚和审判,以期恢复该地区的人权秩序。

正因为国际上有了这样的共识,近些年才有了美国出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北约和美国对巴尔干半岛和前南斯拉夫问题的参与;今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在没有一票反对情况下,通过1973号决议,授权成员国“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来“干预”利比亚的“内政”,结束卡扎菲的独裁统治。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也是投了赞成票的。

鉴于世界人权观念这一新的发展,我们对国家、民族交往的模式也必须有新的认识和评判标准。这新的标准或历史观就是:人权高于主权。基于人权原因的来自国外的干预和对一个独裁政权的终结,都是正当的,是人类伸张正义的行动,而不能像从前那样,凡是一个国家对另外的国家用兵,一律被看成是“侵略”。

当然这里依然必须遵从两条原则:第一,一个国家的人权是否应该成为国际社会干预问题,要由世界大多数国家来决定;第二,干预后的社会,必须是走向民主政治的社会,也就是说社会形态必须是民主取代独裁。

这样一来,那些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落后的民族或国家,在走向民主化的进程中,盲目发起的排外斗争,或煽起种族、宗教暴力冲突,以便抗拒先进文明对

其进行的引导和改造,这样的历史事件,就不能获得正面的评价了。这就是要告诉世界,文明对野蛮的“征服”,在今天依然是现实的存在和必要的。除去间接的影响,直接的干预也并未排除——当然这是万不得已而采取的手段。

未来的历史将对今天的社会事件和个人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做出什么样的评价,并不难预测,标准依然是人本主义,就是说,谁让大多数人获得解放,活得更好,更有尊严,谁就将被历史铭记和歌颂;反之,将被历史唾弃和诅咒。

大的原则讲完了,接下来,我还想就目前在网上人们议论的具体问题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当然这些看法依然遵从我的上述历史观。

首先,再说几句汪精卫。

不错,人本思想应该作为我们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最应该遵循的标准,但是对汪精卫曲线救国之说,不能苟同。我们不能以汪精卫的自我表白为标准,也不能以日本人多杀或少杀了多少中国人为标准,而是要以汪精卫的所做作为和日本人的占领中国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为标准。先说曲线救国。在现实中,所谓的曲线救国与卖国(卖身)投靠,其实是很难区分的。要想证明是救国,而非投靠,一定要有实际行动,即真正的爱国行动,否则就难免背负“卖国”的罪名。论者拿列宁签署《布列斯特条约》为例子来证明汪精卫的做法也是可以原谅的。我们今天说,如果德国不失败,列宁签署《布列斯特条约》就是卖国,在这一点上他绝对“英明”不起来。

列宁在这个期间确实讲过一个比喻,说一伙强盗抢了你的汽车和枪,你是给他还是反抗,反抗就可能没命了,但还是阻止不了强盗把你的车和枪抢走。你为了保命,把车和枪交出去,强盗就有可能用你的枪和车再去作案,你有可能成了强盗的帮凶,但交出车和枪是为了保全自己,将来把强盗捉住。这个比喻颇为流行。但这里的问题是:你将来捉不住强盗怎么办?你把车和枪交出去了,强盗接着又把你打死了怎么办?后代人其实是以成功与否来判定这类事件的,包括中国古代的越王勾践。成功与不成功,就是天壤之别的评价标准。成功了你就是英雄,不成功,你就是窝囊废,是卖国贼。这里没有假设。当然,如果你没有最终成功,但你有实际行动表现,来证明你不是心甘情愿地卖国求荣,比如关云长,“身曹营心在汉”,怎么来证明?有“千里走单骑”。如果以上的东西都没有,汉奸、逆贼的名声恐怕是洗不掉的。

另外,在民族和国家问题上,还不同于个人。用个人与强盗关系为例来比喻在国难当头时领袖的妥协或附逆选择是不恰当的。个人与强盗可以用智谋,所谓曲线脱身,都可以,但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基本上是不可以的。作为一国的首领,其实你没有选择,只能是抗争,否则就要背负骂名的。这是因为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不鼓励抗争精神,这个民族很快就会在地球上消失了。所以有时看似无谓的抗争,也要推崇,像岳飞、文天祥等就是这样。推崇田横五百壮士,不是鼓励去作无谓的牺牲,而是要为民族保存一种精气神。这种精气神是民族能够立足世界的根本。美国人鼓励士兵在万分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降、保命,但它也鼓励献身精神,这应该是不矛盾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把握,这仅仅是针对个体而言的,对国家领袖并不适用。

其次,再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占领。中国历史上汉人被征服,当亡国奴,近代就有两次,满清和日本。满清虽然后来极力要把自己打扮成正统,但孙中山

还是要“驱除鞑虏”,不承认,所以降清的吴三桂、洪承畴,大概永远也成为不了民族英雄,不管他们怎么想自我标榜,妄图洗脱罪名,都没有用。日本也一样。日本对中国的征服,就是为了殖民,开拓团已经充分暴露了它的征服、奴役中国的本质。还有,当时的日本也不可能给中国带来先进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引导中国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大东亚共荣”,其实就是日本人当主子,亚洲人当奴才的“共荣”。所以就整个历史事件来看,这里没有任何历史进步意义。

说到这里自然就牵涉到鸦片战争和后来的一些事。如果日本人是侵略,那么英国人和后来的法国人、俄国人、德国人等等呢?二战前的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战争,可以肯定地说,都是具有征服和殖民性质的,所以要受到谴责,但是对这些战争要进行具体分析。众多国家,性质并不一样。英美是一回事,俄日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把英美侵入中国看成是文明对野蛮的征服的话,那么对俄日是不能这样看待的。关键在于:征服之后,征服者是否给被征服地带来了更高层次的文明和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以及制度方面。英国人卖鸦片、在中国建立租借地、割让领土,是侵略,所以我们还是要崇敬林则徐;但是后来“引导”中国走向开放,走向现代文明,把香港治理出一个民主典范来,这应该是中国人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日本人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日本人是在美国人的“征服”下,才走上民主道路的。这也是典型的文明征服野蛮的例子。美国人的原子弹杀死了几十万日本人,但是却拯救了数十亿的世界人,其中包括中国人。

最后,如何看待孙中山及其辛亥革命。近来一些学者指责孙中山用暴力推翻满清,似乎中国宪政进程完全是毁在了孙中山的手中。在我看来,这样的反思荒谬之极。由专制转向民主,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根本的一个转折。有了这个转折,人类史才能彻底划分成前后两大部分——民主社会和极权社会。英国、法国是通过暴力完成的,美国的南北战争,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对民主制度的一次补课。像他们那样的国家都要通过暴力来实现转型,可见人类这个历史转型的任务是何等的艰巨!后来世界的民主转型之所以出现了和平方式,大概也是因为有了美英法的影响和榜样存在,才可能成为现实。我这样说,就是想指出,人类社会的这个转型,是人类走向更高级发展的最根本的一个转折,对许多民族来说,几乎是难以逾越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现象),所以付出的代价必然是十分高昂的。对中国这样一个历史包袱沉重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非暴力转型,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指责孙中山,其实是用历史的幻想主义来代替历史现实。幻想永远都是美好的,但现实永远都是残酷的,但现实的合理性就存在于现实之中——你看到它是什么样子,它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如果如何如何,假如怎么样怎么样,对历史来说一文不值。所以想知道中国为什么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上宪政之路,还要到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来寻找原因,而不要去指责孙中山。孙中山做了他应该做的事,后代人没有继承孙中山的事业,做完他没有做完的事,该怨谁?我们其实都是孙先生之后的那些不屑子孙!

,2011.8.2.

作文十:《我们玩的是“非遗”》3000字

电视里,交替地出现关于“六一”儿童节和成都市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传节的巡游报道。那些画面让我走回了童年的时光,可以说,我们的童年就是在“非遗”中度过的。      那个时候,由于整个社会都处于自然经济的发展时期,尽管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都不够宽裕,但是,家里的孩子一般都在三、四个以上,所以,孩子们在“六一”节得到礼物的机会很少。走遍各家各户,女孩子至多就是几个布娃娃,外加一根黑色的橡皮筋。男孩也不过有一支铁皮枪管的木托步枪,或是手枪。手枪可以用切片的萝卜来作子弹,所以叫“萝卜枪”。还有就是那种用塑料做成的可以装水来射击的水枪,其它的不过是一些橡胶动物或是玩过几次就七零八落的积木,给我记忆最深的是一种铁皮跳蛙,绿色的脊背,旁边有个钥匙孔,是用来上发条的,拧紧后,青蛙就会跳。家里的玩具都是从大玩到小。大一点的孩子,如果家里的条件好一点,能够拥有一只带胶皮的乒乓球拍(注意:是一只)就足以引人注目。因为如果你有一只这样的球拍,每天会有不少羡慕者与你一同上学,然后在下课时抢先去帮忙占领那种用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当然,如果没有带胶面的球拍,有那种打板球的球板也行。不过,那种球板弹性大,而且不能发“旋旋儿”球。尽管如此,那时的孩子不论是在学校,还是放学后,可以玩的东西确实很多。玩具大多是自制的,且集体性很强。每个季节可以玩耍的东西也不径相同。

女孩子玩得最多的就是跳橡皮筋、跳房、丢手巾、抓籽。男孩除了跳拱、斗鸡、攻城、打游击(兵捉强盗)外,其它的大多可以算作“非遗”。如扯响簧、放风筝、抽陀螺(四川叫“牛牛儿”)、滚铁环、晒印花儿、转糖饼儿(即糖画)、打“啵啵枪”、用麦杆编麦草笼捉“叫姑姑”(蝈蝈)、逗“丁丁猫”(蜻蜓)、戽水撮鱼、网蜘蛛网粘蝉等等。那时候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除了吃饭、睡觉是呈交叉型的,其它时间都是相互平行的。相互干扰、沟通、交流的时间不多。孩子们玩什么,怎么玩,大人们知之甚少。在孩子们的天地里,各种玩具、玩法除了季节不同有所变化外,其它大多是如流行病一样,你刚玩罢我登场。

我们家那时居住在城东工业区的家属院里,是城乡结合部。很多玩的东西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又得天独厚。这地方出了家属院,不是农田,就是厂区,在玩具和玩法上可以大展拳脚。城里的孩子玩铁环,一般都采用细钢筋焊接,而我们却直接把厂里废旧的推土机的刹车钢片拿来当铁环,又大气又威风;郊区不好买玻璃球(跳棋棋子,俗称:金瓜蛋),玩弹子时就用废轴承中的钢球;城里的孩子粘蝉或是蜻蜓时用的是柏油(沥青),而我们这里当时还是碎石路,没有柏油,于是,小伙伴们就拿着竹杆到农民院子去找蜘蛛网,将蜘蛛网缠绕在竹杆上,然后,用手团成一团吐上点口水便成了。

那时一年四季都有玩的。春天里削竹子做风筝,采榆花,摘槐花;夏季里游泳,撮鱼、逗“丁丁猫”;秋风里泡麦杆编麦草笼捉“叫姑姑”,还能用桉树果果打“啵啵枪”;到了冬天自然是滚铁环,抽“牛牛儿”。有时还可以跟女孩子一起剪窗花、抓籽。记得杏子上市时,大伙便把杏核留下,在地上将两面磨平后把杏仁掏出做口哨。还有一种口哨是用竹子做的,先把竹子截断,削尖,再在削口的剖面处切口插入竹叶便成。那时的孩子很能吃苦,什么都是自己做,没有一点是大人教的,很多东西甚至还会背着大人悄悄地做,而且相似度很高。如用黄泥做手枪,做坦克。做的手枪不但很象,而且还会用铅笔涂黑。做的坦克还能放炮。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把附件工厂做灯泡报废的灯芯玻管插在做好的坦克前端,里面装上从火柴上剥离的火药,管口用黄泥堵上,尾部放一个清凉油合,装点菜油,一根灯芯,点燃就成。利用火药燃烧后的气体将黄泥冲出。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都会做。那时时兴什么玩什么。常常会一帮孩子相约一会去捡烟盒,一会去捡子弹壳。记得从住地到打靶场起码有十几里地,一大帮孩子光着头,在太阳下前行,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苦。在打靶的地方,不光是捡子弹壳,还会到山边去挖弹头。挖到的弹头将两端磨平,取出铅芯,然后把原珠笔芯放入,一支原创的子弹型原珠笔就诞生了。

那时候的手工很艰难。一般的家庭都没有什么工具,主要是依靠家里的菜刀和文具盒里的削笔的小刀完成。需要钻孔的,多半是用家里捅蜂窝煤的铁扦烧红后去烫。

值得一说的是逗“丁丁猫”。那时的孩子都没学过生理学和心理学,也不懂得异性性相吸的原理。八九岁的孩子都知道先去捉一只腹部是青绿色的雌性蜻蜓,然后用一根小棍,拴上雌蜻蜓,在田边摇晃着,用不了多久就会腹部是天蓝色的雄的蜻蜓来与之交配,待等二者缠成一团时,放在地上,轻松取之。只要愿意,真的取之不绝。

“啵啵枪”也挺有趣的。每年桉树结果时,便有不少的孩子爬上树把成串成串的果实摘下来,打“啵啵枪”。“啵啵枪”是用一段竹管从竹结的前一两公分处截断,装上竹筷,剩下的一段在靠把手处安上把手,将桉树果塞入管中,顶向前端,然后再填入一粒桉树果,利用空气压缩,使其发出。桉树果冲出竹管时会发出“啵”的响声,因此叫“啵啵枪”。主要是孩子们打“游击”时相互攻击。还有一些带有竞技性的也很不错。如跳拱、斗鸡、打棒之类。打棒,是用一段略粗的短棒,去敲击另一个短的、两头削尖的小棒,待其飞起时将它击向远方。可连续击打三次,远者为胜。对方可以将飞行的小棒接住,令其失去继续击打的资格。有点类似于垒球,参与者可多可寡,趣味性很强。

我有一表叔,年龄比我稍大,他家住在城里,时常到我家里来玩耍。他的响簧玩得特棒。响簧分单簧和双簧。单簧象陀螺,上面有一圆盘,旁边是进风口,分多少道门(进风口)。双簧则似健身房里的哑铃。扯响簧是手握两根竹杆,端部是一根线连接,依靠往复运动使其旋转,从而发出声音。我表叔玩响簧什么跳杆、高抛、线上往复旋转等等都能玩,而且他还喜欢玩十二道门的(进风口越多越费劲)。在城里,他们游泳只能在游泳池,而到了我们这里,什么荷塘,小溪、灌溉渠什么都有。游完泳后,每人摘一张荷叶戴在头上,回家后,还能煮荷叶稀饭。有时我也到他家里去玩。每次只要我们有钱,不是去看连环图(小人书),就是去转糖饼(糖画),要不就是买印花儿。还有的时间就是吃大头菜片(一种用小竹签串几片很薄、切得很有型的、醮有作料的大头菜片),钟钟嘴儿(橄榄),或是喝凉水(一种加色素、糖精的用玻璃杯盛装的凉开水。类似现在的速冻果汁)。“印花儿”现在没有了。那是用复写纸之类的画的古代人物,买到后与其它白纸一起夹在两块玻璃里,然后放在阳光下曝晒,不一会就会就图案复印在白纸上,很好玩的。

那时候,不管什么时间,院子里只要是有人在玩什么游戏,你看到后向对方提出要求,得到许可后你便可以加入。每次玩的时候,总是人越玩越多。很多时候,有的人都是在父母多次催促后,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时间过去了很多年了。现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孩子的减少,各种玩具的不断翻新,孩子们的群体性变差,很多的自制玩具、玩法,别说孩子们,就是孩子们的父母也末必能玩,所以就在萎缩中逐步消亡,就成了遗产,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就显得迫在眉睫。许许多多的土玩具,土玩法,事实上都是一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需要传承。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过生,在一家餐馆里,四周挂满了老成都的童谣,不管是不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满有兴致的高声吟唱。而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更会忆起一些难忘的往事,倍感亲切。因为我们的童年就是在这些童谣中泡大。现在国家强调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其实,我们小时候玩的都是“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