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写的“我”给我们的启示》1500字】启示的反义词

作文一:《反写的“我”给我们的启示》1500字

内容提要:佛家讲普渡众生为己任,我们讲“以人为本”,二者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我们不是佛教徒,但佛家致力于度化“恶人”,当为我们借鉴和效仿。应该像老方丈那样认得反写的“我”,有着普度众生的执著,果能如此,则何愁“问题学生”不能被教育转化呢?   关键词:反写的我;度化;问题学生;博爱   【中国分类号】B949      曾经看过一则关于“正字和反字”的小故事,故事的内容大致是:一个小和尚请教老方丈:“师傅,你说好人和坏人都可以度化,问题是坏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本性,怎么能算是人呢?既不是人就不能度化他。”老方丈缓缓地拿起笔,写了个反写的“我”,问小和尚:“这是什么字?”小和尚回答说:“这是‘我’字,但是写反了。”“写反了算不算‘我’字呢?”“不算。”“既然不算,你怎么能说是‘我’字呢?”小和尚哑言。老方丈循循善诱:“反字也是字,你看得出是反字,又认识是‘我’字,主要原因是你认识真正的‘我’字。同样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主要的是你须识得人的本性,如此,当你遇到恶人时,依然便能够一眼看到他的天质,并唤出他的本真,本真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我们无意于在此说禅,作为教师,由于职业的敏感,我自然而然的由此联想到所谓“问题学生”及其转化问题了。毋庸讳言,无论哪所学校,哪个班级,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问题学生”,他们厌倦学习、冥顽不化、屡教不改、自甘堕落……他们的种种表现令老师头痛,让教师束手无策,老师们也往往会认为它们无可救药而最终予以放弃。   面对“问题学生”,我们应认得反写的“我”,认得反写的“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才产生了“问题学生”,使他们偏离了本真的“我”,再者说,一般的“问题学生”,无论如何顽劣,总不至于是反写的人,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定型,他们是未定性的顽童。我们应该披沙沥金,拂开他们顽劣的表象,去找寻他们那属于人的本性的东西,“见到他们的天质,并唤出他们的本真。”否则,“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全体学生”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教育转化“问题学生”也只能沦为脱口秀之类的东西。   我们并不是佛教信徒,但老方丈致力于度化所有的人包括好人和坏人的理念及做法,当为我们借鉴和仿效。问题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一味的榨取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了此目标手段便无所不用其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只限于考试分数,考试分数在学生评价上是具有一票否决权的。学生考得了好分数便一俊遮百丑,反之,便一无是处。学习一旦被划入差生行列,便看不到教师的好脸色,听不到教师的好声气,生存空间便孤苦寂寥。很多学习差的学生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中,心灰意冷,江河日下,诸多坏习惯怪毛病也就随之潜滋暗长,最终成了真正的问题学生。郑渊洁有言:差生是家长和教师联手造就出来的,此话颇耐人寻味。教师要摘掉应试教育的有色眼镜,少造就问题学生,多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说白了,面对“问题学生”,我们要有一颗博爱的心,用博爱与包容、去感化。   佛家讲普渡众生,我们讲“以人为本”,二者不是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吗?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就是:尊重学生生物个体地位和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和谐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我们要真正做到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问题学生”,更应施予更多的、特殊的关爱。   真的应该像和尚那样人的反写的“我”,真的应该像老方丈那样有着普度众生的执著,果能如此,则何愁“问题学生”不能被教育转化呢?   参考文献   [1]“正字与反字”的故事――华北方舟――新浪博客

作文二:《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启示》3800字

改革开放的经验与启示

动力与机械学院     2010302600029     林叠山

[摘要]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事业得以全面发展的开端。本文从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开始,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并总结了改革开放的经验与启示,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事业指明方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启示

一、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刚经历了十年动乱,社会倒退,经济衰落,文化落后,整个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毛泽东的近世,也使全国人民处于无尽的悲伤和迷惘之中:该往哪走?动乱虽然已经平定,“两个凡是”的错误却给国人拷上了牢牢的思想枷锁。思想得不到正确的引导,真理性问题的讨论在全国开始。随后,邓小平重返中央,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并逐步实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改革的春风吹遍全中国;从沿海到内陆,从局部到全面,从谨慎开放到大胆改革,开放的气息氤氲于全国。从此,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有些网友说到:“假如有一个人一觉睡了30年.今天刚刚醒来,他一定会认为自己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因为整个中国在30多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人们无论如何都不敢想象的。”

二、改革开放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启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开辟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 建立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进入了“小康社会”: 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民生得到显著改善,科技更是飞速发展,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体育事业蒸蒸

日上,国防事业走向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得到共同推进,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

三、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30多年的创新性实践,30多年的艰辛探索,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中共十六大总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 共十七大报告阐明了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这些都是我们伟大的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的“至胜法宝”!用我粗浅的话,可以总结为以下的几点:

一、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展现了勃勃生机。邓小平强调:“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的理论,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改革开放的基础,理论得到不断创新和完善,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纠正了教条主义,走出了思想保守、形而上学的思想桎梏,改革开放事业得到新的进展,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走向成熟。

二、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持科学发展观,排除干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基本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石,也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仔细点说,首先是较好的实现了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渐确定的,最开始只是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但目标并不十分明确,经过长期摸索之后才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一种双轨制的方式进行过渡,即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情况下,通过不断增加市场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来实现经济转轨;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加速的机会。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就自觉地加入了世界经济体系,这一点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的转型起了很大作用;在改革过程中,比较好的实现了各个领域的战略配合。改革开放初期就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扫清了道路,外交领域的配合,特别是重新判断国际形势,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为中国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经验,指明了方向。

三、必须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她实事求是、知错能改,她善于团结人民,与时俱进,富有创新性。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共号召人民团结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一种历史合力,形成了各种力量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国的改革有一个明确的口号和目标,建立小康社会,这个能够凝聚起大多数人的人心,改革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基层群众、专家学者,社会各阶层都积极加入,并从不同的角度来推动改革向前发展。

四、 改革开放留给我们的启示

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历史民民性的进步,由于机制不成熟等,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全面性不够、协调性不够、公平性不够、前瞻性不够等。我们必须正视改革开放的推进中所存在的问题,认识到这是达到共产主义的必经过程,从而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完善机制,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进步,在进步中发展。

第一,必须应当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若改革能在正确的时机和稳定的秩序下,调动多数人积极性,为多数人带来利益,则能促进发展;反之则很可能损害发展。改革本身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一定要在发展中推进改革,努力实现在改革中发展。

第二,应当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国的改革在很长时期内遵循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其初衷是为了打破改革初期“平均主义”的束缚,但由于这个原则实行时间过长,以致形成了当今比较严重的社会不公问题,并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影响了人们对改革的评价。

第三,应当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改革是一项难度极高、探索性极强的事业。当初由于传统体制的束缚,改革难以全面整体推进,只能选择局部突破,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改革和城乡协调改革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全面整体改革相对滞后,影响了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这正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本背景所在。

第四,应当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改革既涉及到中央,也涉及到地方。两者之间既存在共同利益,也存在权益冲突。二者若能形成合力,则有利于改革,反之则不利于改革。我国改革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改革初期,中央对地方“放权让利”,大大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但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实行“分税制”和部分部门“垂直管理”后,中央加强了集权,增加了财力,但因此削弱了地方的权益,特别是一些乡镇和县级政府出现了明显的财力和权力不足,地方的积极性受到制约。

第五,应当正确处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虽然政府与民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利益。由于政府也是由人组成的,也具有“经济人”的某些特征,在制度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下,政府也会趋利避害,追求自身权益的最大化,甚至会出现与民争利的情况。政府既是改革的组织者,也是改革的对象。如果政府自身的改革严重滞后,部分官员“寻租”严重,腐败就很难得到有效遏制。

五、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开放让人民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史和现在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改革开放政策,正确处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主义才事业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①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党史知识大讲堂》

②章百家《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与启示》

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文三:《PISA测试给我们教师的启示》1400字

PLSA 测试给我们教师的启示

——理性回归,感性教育

金水苑小学  梁玉娟

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筹的第五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中国学生的表现让国际讶异,也引起了中国教育界的一场轩然大波。

记得在教师进修学院里,几位老师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对我们上海中学生参与的PISA测试成绩表示骄傲,表示自豪。当时,一直在想这究竟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让这些老师竟然都提到了。今天,看了一些文章,再回味我这一年来的教育者经历,又想到了期初校长和我们一同学习的绿色指标,在这骄人成绩的背后,我隐约感受到了教育者们真正的担忧,这种担忧在教育改革中,要需求突变,是何等的不易。

从大背景下的中国教育体制看,我诧异的是这一个测试能说明什么呢?难道说咱们中国教育已经走在了国际尖端了?恐怕连我们自己都觉得这真是贻笑大方的无稽之谈。在我认为,教育部分什么尖端,优劣。而在于各国教育的融汇贯通,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主题——学生。凡一切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让学生身心愉悦发展的教育,那便是成功的教育。很难,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拍着胸脯,自信地说自己的教育已经达到了这一境界。所以,从PISA测试的国际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意味着什么,这只是一场测试,一场文字游戏罢了。如果硬要给他一个意义的话,我觉得这就说明我国的教育在应试方面、在知识方面的关注较大。

从现当代热火朝天的教育改革说,从我读书的年代开始,就一直听老师嘴里说:“课改,课改。”还记得小时候英语学习了实验版本的牛津英语,如今早已普及到教育各界。如今,课改成了我工作上的中心词,每一学期初、每一次教研活动、每一堂正式的公开课,我们总要再去回味下课改精神,强调下课程标准的理念等等。好像课改真的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可是再次扪心自问下:我们的课改真的是在往我们想要的那个目标前行吗?还是,停滞不前,举步维艰呀?记得曾经听一个节目里的家长说:“中国一直在说教育改革,教育体制转变,可是转变到现在,我们这些外行人怎么感觉还是老样子,一点变化都没有啊?改革,你至

少要让外行人觉得你在变吧。”这句话当时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正如这神奇的PISA测试一样,我觉得真正想要中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们一定能从中反思,寻求突变。正如王厥轩先生从这一测试结果中,他透过这一光环之下,看到中国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现实,更是寻找着这些原因。

从我身边的教育现象说起,开学初我们看到了一份绿色作业指标,这样东西我去年实习时就曾接触过。校长和我们全校老师一起学习了一下,印象深的莫过于那份去年绿色作业指标的结果报告了。哪些用大写字母、阿拉伯数字代替的区县,在数学的统计图上游走着,从横向上看,各区县的差异是很明显的,再从纵向上看孩子们的学习状态,这结果远远不如我们的PISA测试那样,令人堪忧的数字,不禁让我问:孩子究竟怎么了?学习的动力指数、学习的自信心等等那些为我们所忽视的教育软肋,似乎真的被戳中了。这惨淡的结果,让我们直面悲哀的教育现状,在仔细研读了绿色作业指标,我知道其出发点是很好的,在外界质疑声如此高潮迭起之际,我真心希望从这惨淡结果出发,我们的教育真能寻求到一种突变。从这里,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品性教育,我们立足学生的品性,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体质等方面的培养,虽然有时候不理解校长的一些过于细致化,但是细想一下,这些也许就是我们对于素质教育的一次有效尝试。

正如充满希望的绿色一样,我们的教育终将会拥有一片广阔无垠的绿色草原,充满希望!只要我们教育者们心怀希望,信心十足,理性回归到教育对象的需求上,融入真情实感,教育之花一定会开得很灿烂!

作文四:《中国历史对我们的启示》500字

中国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化族到夏商周等封建社会再到现代社会,五千余年的历史给予了我们许多启求。

首先从中国古代的国防来说,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五朝建立到公元一八四零年的鸦片战争一共经历了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在此期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净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

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中国古代社会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国家,统治者也就出现了野心,而作为抵御外来锓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一国防雏形便应运而生了。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候国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得以迅速增强,诸于百家虽然在政治和哲学主张方面各放异彩,但在国防方面却有着许多一致的地方。例如:“义战却不非战!”“非功兼爱却不非诛”、“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国防的重视,也全面奠定了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期也已经基本形成。并且提出了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如孙子的“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未战先算”、“伐谋伐交、不战而胜”、“以智使力”等。这些指导原则概括精辟,至今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秦朝统一六国到开疆拓土的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

作文五:《犹太人给我们的启示》2000字

犹太人民族给我们的启示

犹太人一直是我比较欣赏的民族,和中华民族一样,它也曾忍受欺凌,时间长达 1800

多年,

但是秉承犹太文明的精神内涵,

散居于世界各地的上帝选民们却成为如今世界民族之

林不可缺少的大树。

从关注巴以冲突开始认识以色列,

从爱因斯坦开始认识犹太人。

犹太人

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在中东乱局中竟然居主导角色,

而且在阿拉伯国家的集体讨伐下屹

立不倒,反而更加强大,看了《犹太人文化史》这本书,我完全被震撼了。对于犹太文化的 曲折和坚韧,

对于犹太宗教的先进教义和犹太人对于传统宗教道德的严格遵守,

我只能敬佩。

我对于一些宗教里关于饮食的戒律常常不解。

原来,

对于饮食的禁忌是起源于犹太人。

犹太

人的饮食戒律是基于人的健康和伦理道德的基础上而制定的,

尽管如此,

也有人不守教,

有人怀疑,

但是这样一句话却将我幻想有朝一日能信仰一门宗教的愿望打破,

一个人连嘴巴

都管不住谈不上信仰。

犹太人一直在外人的排挤中保持群居的状态,

内部严格遵守教规和法

典,

这样的形式确保了犹太人在长大千年的驱逐流浪史中保持民族特性而不被同化。 我突然

对于宗教肃然起敬。

多少民族被历史的长河卷成烂泥,如古埃及、

古希腊、苏美尔,新月平原现在已成为阿拉伯

人的土地,

而原始的巴比伦文明早已作了古,

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信仰,怎么立足长远,源

源不断地繁衍下去?

从第二圣殿时期,

犹太人就失去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国土基础,

巴比伦人、

波斯人、

希腊人、

罗马人、

阿拉伯人不管怎么奴役他们的身体和限制他们的生存,

毁坏他们的建筑和圣殿,

是犹太精神始终藏在书里,这群

“圣书之民”对于民族精神的认同让很多殖民者都屈服。

要书籍律法还在,他们就能坚持自己的信仰道德和民族精神。就像

18

世纪将自己已经失传

的文字希伯来语再度复活一样。

犹太教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的母教。犹太教始创一神论,对于宇宙认识坚持一元可认识论, 特别的是他们一直强调人的作用,

坚信人生而平等,

历史是向前发展,

而没有那种维护统治

者残暴统治的所谓轮回一说。

犹太教能够流传至今,

而犹太人又能如此聪明也在于这种先进

的思想吧。

犹太教有

613

条诫命,一本《托拉》为主的圣经(也是基督教圣经的旧约部分,《古兰经》

的来源之一),一本《塔木德》还有众多经典,这些经典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读不 完,

但是他们要读一生。

所以犹太人是少有的无文盲的民族。

每个孩子从小就被贯彻书籍

“比

蜜甜”的思想。

这些经典涉及人生活的许多方面,

衣食住行几乎都有,

然而犹太人坚持按照它们行事一做就

是上千年。

很多宗教常常因为宗教戒律而显得死板,

然而只有犹太人发明的拉比解释制度最灵活,

真正

将传统道德律法同实际结合不断演化和解释。犹太的拉比不是基督教的上帝和民众的中介, 而是普通人中通过学习经典而能自己解释经典的人。

这样进步的制度怎不能保持民族之先进

性?

如果没有律法的遵守,

没有信仰坚持,

没有对上帝的契约遵守,

面对反犹主义潮流的犹太人

怕是早就被同化了吧,哪有现在的这个世界性的民族。

恕我愚昧,仅仅了解一本犹太文化史。却已经被折服。

感慨于本民族的文化断层,

对于经典的彻底抛弃,

对于信仰的缺乏,

看如今食品安全成

为众人谈笑的对象,

体制腐败成为火药猛烈的方向,

社会道德不断挑战公民底线,

我不知道,

有什么可以改变这些僵化了的很可能如同原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黑暗?

有人提倡法制。是的,不错,那就像韩非子,李斯那样,把焚书坑儒再演绎一遍吧。可现在 这已经是不可行的,

没有人有这个魄力将原有的机制打破重建。

而我们所看到的丑陋最根本

不是制度,是人,是制定制度和应该遵守制度的人的道德退化。

真正的问题正在于精神层面。

犹太人的饮食戒律那么严格死板,

照样有人遵守,

因为敬畏上

帝,民族团结。

如果你不遵守戒律你就被排除在这个民族之外,就是不守教的败类。他们的

食品店常有

kosher

的标志,但是我一想到中国的免检食品,我就笑了。他们哪是什么败类,

他们怕什么末日审判么?无信仰,无敬畏,天不怕,

权力财富享乐大于天。他们就是一台不

断捞取利益的机器。

规则是人定的,

宗教信仰也是人创造的,

但是人如果不遵守,

那就形同于无。犹太教的道德

是用律法的形式公布,

编撰一部部经典哲学文学著作,

这跟我们的社会又有什么区别?只是

没人把他们当回事。

对于民族精神的继承,对于道德的遵守,

始终是一个民族血的灵魂。舆

论只是在某个挑战人类底线的时候才能提起传统道德这回事,

教育急冲冲地教人去赚钱却无

法急冲冲教人怎样做一个正义的有道德感的公民,

我们的民族除了历史以外的自豪感怕是会

越来越少。

中华民族的信仰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传统道德和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吧。

突然想起大家

现在还有几个人能够通读一篇文言,

教科书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遮遮掩掩,

舆论已成为一种

主义的喉舌,

官员上层社会更是丑态百出,

企业精神就是盈利模式,

普通民众在这样的环境

下对传统道德更是热情不高,古人云,仓廪足而知礼节,哀哉,那时候,知道的可就是美利 坚的礼节乎?

道德的血液才是民族的灵魂,那是千百年来民族传承的契约。呼唤道德的回归。

作文六:《雾霾给我们的启示》600字

雾霾给我们的启示

“雾霾”,这个词在最近一段时间内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耳边。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中北部出现了大片大片的雾霾天气。雾霾,顾名思义,也就是大气中出现了许多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出雾霾天气对人身体危害是很大的。雾霾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人类对空气的肆意破坏,为此我们应该作出深刻反省。 有毒空气的来源主要是这些: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大型运输卡车等。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 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机电制造业的工业窑炉与锅炉,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面对这么多方面的“杀手”,由于目前科技技术还没有达到,要想根本铲除它们是不可能的,还因为它们其中有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但也并不是不可预防的。先看汽车尾气,我们可以减少驾驶私家车,乘坐公共交通或走路。 其实出现雾霾还有一个原因是天气变暖,这个目前全世界都在努力防治的难题。防治天气变暖我们也可以做出很多

贡献:减少使用塑料袋,植树造林,减少用电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出一点贡献,那么即使无法消除这种现象,但也可以延缓天气变暖的态势。如果我们延缓了天气变暖,雾霾天气也会大大好转,因此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大大好转,同时世界人的生活环境也都会好转的。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在此呼吁所有人,都能够为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未来做出一点微乎其微的贡献。

作文七:《孟德尔留给我们的启示》3500字

孟德尔留给我们的启示

浙江省龙泉市第一中学(323700)  杨 俊

高中生物第一册教材中讲到,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提出,标志着生物学进入到了实验生物学阶段。然而不少学生从对“重新提出”不理解,还是认为孟德尔是在1900年提出遗传规律的,为了讲清这个问题,在学习《遗传和变异》时,我专门给学生介绍了孟德尔的事迹。

孟德尔(G.J.Mendel,1822-1884)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原来并非是生物学家,而是奥国布隆[现在捷克的布尔诺(Brno)]修道院的修道士。孟德尔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对自然充满了好奇和兴趣,21岁在布隆修道院当修道士和中学自然教师。1851年因未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被送到维也纳的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和数学,孟德尔在大学期间成绩优异,但最后在考他所最爱的植物学时,因与植物学教授在一些观点上不一致发生争执而得了一个不及格,还是未能取得教师资格。1853年孟德尔重回修道院,修道之余还是在当地中学兼任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中学自然代课教师。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孟德尔在修道院的小菜园里载培了一些植物,做了许多杂交实验。1857年开始收集市场上商人出售的豌豆品种,用收集来的34个豌豆品种默默地进行了八年的连续观察和实验,由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到研究多对相对性状,并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获得了他曾经设想过的结果。孟德尔把结果和结论仔细地写成了《植物杂交实验》一文,于1865年春季在布隆召开的自然科学研究学会第二次会议上宣读并发表。这篇论文曾刊登于该学会的年刊上,并于1866年分送欧美的许多图书馆。但由于当时人们正讨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孟德尔的理论超出了人们能够接受的水平而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1872年,达尔文写道:“遗传的定理绝大部分依旧未知。没有人能够说明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中的相同特性,或在不同物种中的相同特性,为什么有时候能够遗传,而有时候不能;为什么孩子能回复其祖父母甚至更遥远的祖先的某项特征。”达尔文,以及当时的科学界,不知道的是,这些问题在六年前已经被一个业余的生物学家解决了,生物科学大厦的另一个支柱早就立好了。直到1900年,荷兰植物学家德佛里斯(H.Devrirs)、德国植物学家柯灵斯(C.Corrdns)、奥地利植物学家邱歇马克(Evon.S.Tschermak)三个人各自在同一年得出了和孟德尔完全相同的结论,这样,孟德尔的论文才得到科学界的重视和公认。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因此,孟德尔被公认为遗传学之父,入选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名列59位。

在讲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学生们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连平时总是闲话不断的也不例外。于是因势利导,请学生谈谈感想。学生有感而发,课堂一下子变得非常活跃。在学生们充分发言后,我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1、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

孟德尔在修道院的小菜园里种了八年豌豆,研究了28000株植物,获得了大量实验数据。若没有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若孟德尔耐不住寂寞,他不可能成为遗传学之父,充其量只是一个修道士而已。

2、科学成果的取得需要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孟德尔在大学进修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为规律的得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从中归纳出了一般规律。成果的取得仅靠自然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才能更清晰地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3、科学研究需要循序渐进

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一开始并未对这些性状同时进行研究,他也明白贪多嚼不烂,于是他先选了7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研究,得出了分离定律,再选两对到多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又得出了自由组合定律。只有循序渐进,只有从单因素到多因素,孟德尔才能从繁杂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两大遗传规律。

4、不惧权威,小人物也能成就大事业

孟德尔是农民的儿子,非常熟悉植物,也非常喜欢植物学。在大学里学习时,孟德尔不惧权威,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为此与植物学教授发生争执,让自己的强项——植物学得了个不及格,也令自己丧失了做正式教师的资格,但这也坚定了孟德尔通过实验证明自己观点的信念。正是孟德尔的这种态度,使一个小人物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一个业余的生物学家解开了许多专业资深的生物学家也未能解开的谜团。

5、“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在科学界普遍关注达尔文的进化论时,当人们为进化论而争论不休时,孟德尔并未随波逐流,而是静静地守着他的小菜园,种着他的豌豆。当时生物学的常规研究方法是:先进行观察和实验,再分析结果,然后提出假说。但是孟德尔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先设想了一个假说,然后用实验来证实或否证。正是孟德尔坚持走自己的路,从而开启了遗传学的大门。

6、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

由于超出了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从孟德尔发表论文到三位科学家分别“发现”他的遗传规律经过了35年的时间,直到去世孟德尔在科学界还是默默无闻。然而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虽然迟了一些,但孟德尔在生物学上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他在遗传学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7、集思广益,可少走弯路

达尔文创建了进化论之后,已为生物科学的大厦立下了一个支柱,但是这座大厦仍然摇摇欲坠。自然选择学说的大前提,是假定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存在着可以遗传的变异,对于遗传的机理,当时的科学界却一无所知。其实当时进化论面临的瓶颈问题,孟德尔早已经解决了,但遗憾的是没有人重视一个地方组织的报刊,没有人留意一个业余研究者的成果。不难想象,若达尔文和孟德尔这两颗巨星相遇,又会发出多大的光芒啊!然而达尔文却让孟德尔的文章在自己面前滑过、失之交臂。而德佛里斯等三人分别经过长期的研究,以为自己发现了遗传规律,而当他们为写论文而去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时,才发现自己的努力最终只是验证了孟德尔的理论。若是当时生物学家们能集思广益,那可少走多少弯路啊!而生物科学可能早就超越了现有的发展水平。

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学生收获颇丰,我也感触很深。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基本理念,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也引入了不少经典实验。如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遗传物质的确定、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孟德尔的杂交实验、色盲的发现、“生物圈Ⅱ号”等等。这些内容的出现很明显不仅仅是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这些科学史的教育不够重视。因这些内容在考试中一般不作要求,许多教师觉得可有可无,在教学中一句带过。其实生物科学史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最好素材,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生命科学的发展凝聚着人类探索生命世界所获得的科学精华和认识生物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它研究的是最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生命运动,它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直接影响着人类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生命科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在推动其自身发展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迅速升华为人类精神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科学的每一项成就都是生物学工作者经过大量实际观察和无数次实验探索、验证取得的。生命科学的每一点发展都包含着生物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劳动。生物科学家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献身精神和敬业精神,已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学习、发奋求索的无穷动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钻研教材,挖掘出潜在的教育因素,利用好经典的生物科学史。课前仔细准备,通过各种途径(比如网络)了解相关科学家、相关实验的背景材料,以更翔实的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内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设身置地的参与到科学探究之中,结合实验目的,在介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之前,设想如果自己是科学家,自己会怎么做,放飞自己的思维,切实体会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信生物科学史能留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参考文献

薛金星,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手册,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王彦庆,生物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内容——科学家及其贡献,中学生物教学,2006年第1-2期。 叶飞昌,生物学教学与创新素质的培养,中学生物教学,2000年第3期。

温青,生物科学史——培养科学素质的最好范例,福建师大附中网。

向志家,生命科学精神教育——中学生物教学不可轻视的主题,中学生物教学,2000年第4期。

作文八:《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3000字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观看苏联解体记录片心得体会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帝俄时代的白蓝红三色旗冉冉升起。至此,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正式宣告解体,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发生了剧变,社会主义遭受了巨大的挫折。2013年10月12日,在公司5楼会议室观看了苏联解体的记录片,感想颇深,给我们起了很好的教育启示作用。现总结如下:

一、苏联的解体的原因分析

1、内部原因

戈尔巴乔夫“右倾”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1985年之后的短短6年时间,戈尔巴乔夫推行以“民主化、公开性、新思维”为旗号的“改革”路线,非但没有革新苏共、给百姓带来真正的民主和人权,反而彻底葬送了苏联。1988年以后,在政治多元化、多党制的浪潮下,苏联民族分裂势力在各加盟共和国迅速得势,向中央发起了“法律战”、“主权战”,纷纷宣布“主权独立”。在俄罗斯联邦和各加盟共和国遥相呼应下,戈尔巴乔夫被自己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束缚住手脚,无力维护联盟的统一。1991年8月,苏联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民族危机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急剧加深。最终,在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林姆林宫上空黯然落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联盟完全

解体。

戈尔巴乔夫鼓吹的“民主化、公开性”没能提高苏联官僚机构的效率,没能推进经济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反,却恶化了局势,催化了民族矛盾和社会冲突,最终使苏联陷入瓦解崩溃的境地。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民众认为,是戈尔巴乔夫仓促而草率的“民主化、公开性”埋葬了苏共、葬送了强大的苏联。因为他在苏联进行的“民主化改革”,最终导致了国家解体和政权的瓦解。

就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来说,他对公开性和历史反思缺乏控制,不仅揭露现在的问题,也揭露过去的问题,不仅全盘否定斯大林,最后也否定了列宁和十月革命道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形象一下子就搞坏了,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对党和社会主义的反叛情绪。第二,党的削弱导致民族主义的泛滥。改革思想和方案的受挫、国家发生经济和金融危机、联盟中央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政治意志的衰退以及权力的瘫痪助长了民族主义和分立主义”。 第三,党的削弱造成了经济的无序和混乱。

此外,苏联共产党后期党越来越脱离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把行政和经济职能揽在自己手里。一方面,这大大地加强了党的权力,可另一方面又削弱了党,从而使它逐渐丧失了政治和思想道德领导的高度,也就逐渐疏远和脱离了人民。党作为先锋队,应该用自己的纲领、战术和组织原则来武装自己,应该作为一个团结统一的组织;党员应该成为政治工作者,联系群众,具有首创精神。但是,在赫鲁晓夫开

始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来,党的组织言行不一,组织重叠,提拔干部有严重的裙带关系和宗派主义,从而逐渐丧失了政治和思想道德的高度,逐渐疏远和脱离了人民。戈尔巴乔夫在对政治体制改革失去控制后,力图控制整个社会。在党的形象被搞坏以后,他失去了党这样一个传统的权利基础,于是他把权利基础转移到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一切权利归苏维埃”,最后又搞了总统制,从而确保他个人对社会的控制。苏共经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的折腾,使党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至此,能够抵抗国家离心力的凝聚力量已丧失殆尽。于是,苏联的解体变得不可避免。

2、外部原因

意识形态方面,西方资产阶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是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瓦解和颠覆的重要体现。而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所谓“公开性”,推行的所谓“全面民主化”,越来越多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现存的社会和国家制度,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戈尔巴乔夫不懂得对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不能认真研究建设新型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这使群众对改革、对党乃至对戈尔巴乔夫本人产生了失望情绪,从而加强了对手的地位。当敌人向苏联和社会主义发起实实在在的进攻时,党的意识形态“机器”竟然完全丧失了行动的能力。

民族关系方面,苏联时期各民族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已

经成为多民族国家的典范。遗憾的是,当“自由民主派”在俄罗斯当权之后,这个强大的国家就开始分裂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族主义忽然肆虐起来,苏联人民的民族价值和国家主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成果,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等等,统统被瓦解了。西方反动势力对苏联解体起了重要作用。

二、苏联解体带给我们的启示

苏联解体带给我们的一个根本教训,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既反对右的也反对“左”的机会主义,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苏联解体为我党的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党的变质是社会主义制度最大危险。苏联并不是败于国外敌人,却亡于内部腐败和分裂。因此“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苏联共产党由于腐败而亡党亡国的教训,对我们的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因此加强党的反腐败斗争势在必行。加强党的反腐败斗争重要的是加强党内民主。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员对领导干部的全方位监督,是推动和深化反腐败斗争的根本性思路。

执政党脱离群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执政党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因此从执政角度看 ,应该是“权为民所授”,人民是主体,共产党是客体。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加大执行的力度。加强和完善廉政制度建设,贵在坚持。重

在落实。总之,反腐败斗争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反腐败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进一步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必须解决的问题。     今日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还是代表极少数官僚买办资产阶级非法利益的问题。因此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保持中国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经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迅速崛起,不仅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的主力军,而且成为能够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但是,由于苏联共产党全盘否定斯大林,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行了一条修正主义路线,最终亡党亡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要中国共产党深刻汲取苏联共产党的惨痛教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良知,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改革开放,坚持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列宁故乡的悲剧就绝不会在毛泽东故乡重演!

必须反对修正主义永保社会主义本色,才能防止发生类似苏联的解体。修正主义就是非马克思主义,就是反马克思主义,就是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搞资本主义,损害绝大多数人的合法利益,代表极少数人的非法利益。修正主义是客观存在,批判修正主义绝不是搞极左,而是要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回归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以保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历史已经充分证明,社会主义的命运,

就是中华民族的命运。倘若不敢旗帜鲜明地“批修”,就不可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就不可能建设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近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重新提出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勤俭节约,开展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下最大决心反腐败,坚定不移地推进共同富裕,是非常正确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只要继续坚持下去,中国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3年10月13日

作文九:《长征精神给我们的启示》4300字

长征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长征的胜利,锻造出了不朽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1]  对于长征精神的认识,有很多独到的精辟见解。浙江日报总编辑杨大进认为:“第一个方面从政治信仰上去理解它,我的体会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一条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来搞革命、搞建设;第二个方面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对党员来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第三个方面是道德的追求和人格的塑造,这就是集体主义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不怕艰苦拼搏的精神。这三条相互融合在一起。”四川外语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平将长征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2]:一是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四是因地制宜,审时度势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五是服从组织、顾全大局的革命全局主义精神。有的地方更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概括出了“新长征”精神:即“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于进取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韧不拔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艰苦奋斗精神。并进一步把这四句话浓缩为“乐观、进取、坚韧、奋斗”八个字,言简意赅,好懂易记,便于深入人心,指导行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观念开放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真了解共和国的历史,理解和领会长征精神,更要将其继承和弘扬,形成新的长征精神。

一、 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当年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长途跋涉,征服千难万险,翻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的重重高山,穿过人迹罕至、沼泽遍布的茫茫草地,跨过激流汹涌、难以渡越的条条江河,吃草根,咽树皮,忍饥受冻,历经艰辛,最终胜利会师,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红军将士才有了精神支撑和动力,激励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

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不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不被社会的丑恶现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它正确揭示了人与集体、社会以至人类的互动关系,论证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合理实现途径,从而使人们的信仰实现了由盲目到科学的质的飞跃。在社会主义中国,当代大学生就是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所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具体来说,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同时,通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唯物论、无神论的学习,学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社会和人生,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迎接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挑战,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理想;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正确认识和汲取我国及国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坚信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在当前,尤为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党的建设的现状,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信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坚定对党的信任,坚信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二、 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谱写出了一首红军战士精诚团结,顾全大局,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英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都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在攻占敌人阵地时,战士们抢着当先锋,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一碗稀粥战士们推来推去,谁也舍不得吃下去。在困难和生死面前,红军战士表现出了博大的阶级友爱之情,集体主义利益至上的崇高品质。

集体主义思想反对一切“个人至上”、“个人中心”和“个人神圣”的个人主义理论。它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真正体现,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先公后私,顾全大局。也就是说,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大学生们懂得自我价值只有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否则,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培养自身集体主义价值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时,并不抹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它强调集体利益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强调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贯彻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时,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并努力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2、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这是当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应该正确看待金钱问题。金钱并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金钱获得再多,也不能等同于一个人价值的完全实现。大学生不应当将获得金钱作为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否则,就会失去理智,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三、 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不然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历史经验证明:一切伟业的成功,任何奇迹的创造,没有崇高的精神支撑是不可能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3]长征途中,战士们没有衣服穿,

就将兽皮披在身上,没有鞋子穿,自己动手编制草鞋,没有吃的,就用野菜、树皮充饥。没有房子宿营,他们就抱成一团,靠彼此的体温御寒„„,艰苦奋斗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首先是继承革命传统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终生受用的战略意义。大学生只有把艰苦创业的接力棒接过来,才能不辜负老一辈的期望。其次,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提高跨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无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贯穿其中的红线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是高素质的人才,也可能仅仅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第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理想、立志成才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一个人年轻时受一些挫折、磨难并不一定是坏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上世纪80 - 90 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经常被称之为“抱大的一代”,由于是在风平浪静的社会环境中,在父母老师的层层呵护中长大的,我们得到的是太多的宠爱与温暖,使这一代人自立能力较差,心理上比较脆弱,缺乏的正是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正是因为如此,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

四、加强组织纪律性

严明战斗纪律、群众纪律和组织纪律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又一重要法宝。长征途中的红军,在战斗中,争当先锋、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组织上,实行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在和群众的关系上,更是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亲民之歌”。长征之初,由于敌军散布的谣言以及群众的不了解,一些群众对红军存在畏惧、疑惑的心理,不知道红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组织,代表的是谁的利益。因此,当他们看到红军路过时,有的纷纷逃入深山,有的闭门不出,有的甚至存在敌对情绪。面对这种情况,红军一方面对群众进行积极的宣传工作,用通俗的语言,极大的耐心同群众接近,纠正他们对我军的误解。另一方面,红军也以自身的行动向群众展示了自己是一支“正义之师”,是同群众心连心,代表他们利益的军队。他们对待群众亲密友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帮助群众组织生产、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信仰,更有刘伯承与彝族的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感人事迹。正是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打动了沿途的群众,他们最终把红军当作自己的亲人,用各种形式表达对红军的支持和爱戴。红军也正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才最终克服困难,胜利会师。

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加强的。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以下现象。如部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大学生形象不符,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恋爱方式上,责任意识低,少有真实的感情投入,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虚荣;消费行为上,不考虑自身的消费实力,片面追求名牌,盲目跟随潮流;把纪律当做束缚人的咒语,把个人无原则的行为当做准绳,行为习惯充满一种反理性的因素。纪律观念薄弱,组织形式涣散,行为习惯随意使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志向失去了支撑和保证。大学生时期正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当代大学生要通过认真学习校纪校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行为规范,通过学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

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文十:《外籍教师给我们的启示》4000字

外籍教师给我们的启示

广西平南县思旺二中   陈俊江

摘要: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数倍的幸福。要想获得这种幸福感教师就要具备一些素养。外籍教师走进口语课堂,为中学英语口语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有效带动英语的整体教学。同时,随着外教课堂的实施与推进,逐渐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及时且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让外教的口语课堂发挥其优势,进而更好促进英语教学,

关键词:外籍教师  口语教学

一、尊重外籍教师,主动沟通,实现“外教——我方教师——学生”一 体化。 与同事相处,无论是自己的同胞,还是外籍的,都是一门艺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对方。他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习惯肯定与我们有许多不同之处。作为中方人员应尊重他们的这些不同之处。与外教合作前可以翻阅有关资料,了解他们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创造友善、宽容、亲和的交往氛围。如我们不要以貌取人,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在具体的教学中,配班教师要尊重外教的教学方式,不要轻易地在课堂上打断教学。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在课前说明或课余交流,达成共识。这些细节都体现了我方教师的基本素质。 这里所说的“主动”主要是指以下四个方面:

1、   主动向外教介绍本班学生姓名、年龄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英语发展水平等让老外心里有数;

2、   课前主动询问、协调好每次教学的具体内容,熟悉教学内容,充分准备教具,从而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3、   主动、细致地观察教学活动。当发现外教在教学活动或组织形成有所偏差时,可以巧妙地以“Guna(外教老师),Let’s  have  a   game!(让我们玩游戏

吧!)”这种形式参与教学。嫣红游戏的方法把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复习。而且,可以告诉外教们,学生喜欢Dancing(跳)、singing(唱)drawing(画)、Have  a  game (玩游戏),这些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   主动地将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反馈给课题题长。我们的做法是:1)将每次课的内容当天就整理好,分 New  words(新单词)Sentences (短句)两部分内容,按中、英文互译的方式写在小黑板上,反馈给题长。

二、关注学生的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仔细想想Guna和 Satish的授课过程发现,他总是针对我们的需要来进行教学。在一种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氛围中,我们一起探讨了许多在教学中共同面对的问题。在相互的交流中大家一起分享了彼此的经验和教法,获益非浅。课堂上发生的任何事都可以引发我们的讨论和思考。

当我们在语言理解上有障碍的时候,他会突然做游戏让大家放松,经过轻松的游戏,讨论之后再来解决问题。当门外传来其他班级的歌声的时候,大家都转移了注意力去侧耳听的时候,他突然来个''脑筋急转弯'',问歌声传到我们班需要多少时间?当大家疲劳昏昏欲睡的时候,他会弹起钢琴让大家唱歌。当我们对这种教学方式产生怀疑质疑的时候,他严肃地问,无论是什么原因和情况,当学生已经拒绝接受学习的时候,我们的教学能奏效吗?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一直被我们忽略的问题。我们在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地时候,更多地是考虑如何完成我们认为应该和必须的教学任务。我们没有关注到这些任务是否是学生想学的东西。就好比我们觉得饺子好吃就理所应当地以为学生也会这样认为的。在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的主导观念下,我们背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更不用说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需要了。这无形当中就导致老师和学生的隔膜。老师觉得自己的课堂是自己精心烹饪的大餐,而学生却不领受。能不让老师失望吗?

关注学生的需要,才能让学生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才会让学生在自觉,自愿的状态下接受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学生自己肯学了,才会有学习上的感悟和学习能

力的提高,也才会需要我们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应该建立在相互需要的基础上。如果我们成为学生不需要的人,我们怎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注学生的需要不能只停留在知识表层上。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情感需要远远超过知识的需要。学生这个层面上的需要经常会被我们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拒之教育的门外。在这里我所说的情感并非我们大而统的高尚的,伟大的情感。而是具体的微小的青少年生活,学习中的小小的心思。不交作业的原因有可能是你上次给的评语没有肯定他的进步,而不是偷懒;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可能是有家庭变故而不是学坏了;上课睡觉有可能偷着自学想一鸣惊人而不是熬夜上网;上课故意说话有可能是想引起你和他人的关注而不是故意和你作对。这些不利于教学和学习的现象并不简单是消极的态度和行为,更多地是学生一种自然的情绪反应和情感需要,如果我们忽视其背后的情感因素,而简单地以不好好学习来对待,我们不但错失教育的良机也丢掉了赢得学生信任和热爱的机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去关注,了解,帮助。否则这些消极现象渐渐就会变成我们教学中的困难,阻碍我们的教学,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学习中情感的需要,我们才能把不利转化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这是学习中非智力因素转化的很重要的内容。同时情感上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会起到很有效的作用。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探知学生需要的能力,有洞察学生情感需要的敏锐性和解决此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一名英语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素养之一。

三、学生对待外教口语课堂的态度问题及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拥有外籍教师的中小学校数量还很有限,所以对于首次接触外教课的学生而言,内心会充满期待,同时对外教口语课堂伴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新鲜感,课堂热情普遍高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状况会有所改变,一部分学生的听课热情不同程度下降。就此现象,笔者访谈了一些来自不同班级且口语表达能力分别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访谈内容小结了以下三点主要原因:

1).学生的口语水平参差不齐,随着内容的推进,有些学生无法跟上外教的课堂节奏和理解教学内容,同时对于外教而言,学生数额过多,最终使得这些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2).外教在课堂的组织和控制上本身存在问题,课堂出现混乱现象。

3). 不同于其他课堂,学校对外教的口语教学效果大多没有明确的评价机制,而外教的教学理念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教学,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大多没有规定性作业的制约,导致了学生对外教课堂重视程度的缺乏,出现在课堂上随意聊天和写其他作业等的现象。

外籍教师的引入对于外语口语教学而言无疑是一种优势,但是引进外教仅仅是工作开始的第一步,学校应该明确后续工作的重要性。首先,加强与外教的各个方面的沟通,让外教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国高中学校特点、教学是如何开展的、所任班级的特点、学生的口语水平有哪些差异、应该提前为开展教学做好什么样的准备等;其次,激发学生对待外教课堂的内在动机,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英语口语课堂的对促进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最后,还应该通过制定合理的课堂效果的评价标准,通过内外因素加强学生的口语学习动机,让外教的口语课堂发挥出它真正的独特作用。

四、用爱心去改变学生

给我们上课的这位外籍教师以及他的朋友来代课的一段时间里,除了和我们一起探讨英语教学法外,总是问我们在上课时有没有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我们如何对待处理。比如,你的学生就是不学英语,告诉你:我爸爸不讲英语,我妈妈不讲英语,我周围的人都不讲英语,我为什么非要学英语?你的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怎么办?你的学生上课总睡觉你怎么处理?有人说话如何对待?有学生直接告诉你,就是不喜欢上你的课,你有何感想?这些很细小但确实每天都有可能在我们的课堂上发生的事。我们习以为常,除了发牢骚,埋怨自己从事的工作不好,就是责难学生没有好的学习品行和品质。归结为学生差,难教。因而对这些司空见惯的事,不是听之任之,就是责罚。更多的时候我们觉得学生这些不爱学,不想学的做法是对我们教学的蔑视,抵制。是对我们教学的否定。这些事情虽然

很小,确影响着我们上课的情绪,态度以及方式。甚至让我们教师有一种无能的挫败感,丧失教学的自信心。有过一定教学经历的老师恐怕都会深有同感。长期以来的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使我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没有从一个教师专业水平的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对待处理。

生气是无能的表现,当我们以一个专业的称职的英语教师的角度去看待课堂上的种种困难的时候,我们就不会生气了。我们要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上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和办法,而不是靠教师的专制,压制,责罚来对待这些。如果我们从专业的角度来处理问题的话,我们是在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因为我们的无能和无知对学生造成伤害,更不能因为我们不妥当的处理方式导致学生厌学或者放弃对我们所教学科的学习。当学生给我们出难题,制造麻烦的时候,也是促进我们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时候。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时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教师专业的要求。所以作为一个教师要积极努力地培养提高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努力塑造自己的专业形象,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树立专业上的感召力是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必修课。也是新世纪英语教师必备的素养。

结束语

口语表达能力是人们掌握语言技能的基础,是语言运用的根本。语言教学应该把口语教学摆放在重要的起始位置,通过发展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言语的热情与兴趣,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外教的引入能够为英语口语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拉近学生与英语学习的距离,重新诠释英语学习的概念,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英语的更有效的切入点,体会目的语与其文化的魅力,在交流中习得语言,赋予语言生命的灵动性。因此,充分利用外教口语课,不断改进外教口语课在英语教学中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