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爱学习的故事》1500字]

作文一:《名人爱学习的故事》1500字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钱学森1911年12

月11日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大。1935年赴美留学,1938年在加

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著名专家冯?卡门指导下获博士学位。1943年,他与马林纳

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美国40年代研制成

功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设计思想被用于“女兵下士”探

空火箭和“二等兵A”导弹的实际设计中,所获经验直接导致了美国“中士”地

对地导弹的研制成功,并成为后来美国采用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北极

星”、“民兵”、“海神”导弹和反弹道导弹的先驱。

此后,钱学森又在超高速及跨音速空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方面对航空

工程理论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和卡门一起提出的高速音速流动理论,为飞

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以他和卡门名字命名的卡门一钱学森公式成

为空气动力计算上的权威公式,并被用于高亚音速飞机的气动设计。

由于他对火箭技术理论卓有建树,并于1949年提出核火箭的功能设想,因

而在当时被公认为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学者。

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

航天事业当中。1956年2月17日,他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工业

意见书》,最光为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同年10

月,他又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第一

任院长。

接着,他长期担任航天研制的技术领导。在他的参与下,1960年11月我

国发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火箭,1964年6 月29日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

火箭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65年钱学森建议制订人造卫星研制计划并列人国

家任务,最终使我国第一颗卫星于1970年到太空邀游。

在50年代初,钱学森把控制论发展为一门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为飞行

器的制导理论提供了基础。他还创立了系统工程理论,并广泛应用。

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

所向他颁发了小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 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贡献科

学家”的称号。

-----------------

海伦·凯勒

有一本书,你们看过吗?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勤奋好学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记载着许多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我就讲一下里面其中的一个:海伦·凯勒相信大家都知道吧?她是美国的著名的女作家,她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弄得她双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听觉。当海伦七岁时,她的父母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帮助她学习。可是,海伦看不见,也听不见,怎么学呢?所以这位教师想了一个办法:先拿一个洋娃娃给她玩,然后在她的手心上,写上洋娃娃这个词儿,这样海伦就知道了什么叫洋娃娃了。因此,海伦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的方法。从此以后,海伦就用这个办法学习,她一个一个地记,日积月累,她学会了不少的词。你可以想想,海伦作为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她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啊?但她不怕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在学习、在生活,终于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好多了,不必再 “凿壁偷光”,更不必模仿“刺股悬梁”的做法,但古人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而且我们都是健康人,比海伦·凯勒强多了,只要我们学会不怕困难,不半途而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就一定会成功。 文章不厌百回改

古今中外,精于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很多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曾反复修改七次。马克思宁肯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把未经加工的著作遗留于身后。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天,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福楼拜,看见福楼拜桌上每页文稿都只 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很是不解。福楼拜笑了笑说:“这是我的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

作文二:《名人学习的故事》1400字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才学卓著的文豪。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他在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古文字学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与此同时,他勤奋苦学的精神也十分感人。

郭沫若在小学一年级读书时,老师讲历史课--《十六国春秋》,其中有许多胡人的名字,跟外国人的名字一样,非常难记,因而记人名便成为当时历史课的一只“拦路虎”。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一天,郭沫若约了一位要好的同学躲进一间阴暗的自修室里,两人苦读硬记,进行比赛,直到把整本历史课本一字一句背得滚瓜烂熟才走出屋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即使在年假期间,郭沫若都手不释卷,天天苦读。有一年年假期间,他把太史公司马迁写的《史记》,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并一篇一篇地进行分析、校订和评价,在旁边写下批注,连《伯夷列传》里有一句被历代注家解释错了的话,他都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加以校正。对其中一些精辟言论和难得的资料,郭沫若视为珍贵财宝,不惜时间和精力整篇整段地用毛笔把它抄录下来,放在案头,随时翻阅学习。

郭沫若一生写了不少诗词和文章,论著宏富。但他从事著述有个习惯,就是从来不让旁人代为抄写,一律都是自己动手。即使到了晚年,在他年近80高龄撰写《李白与杜甫》这部研究性著作时,因视力减退,有人提议让别人代抄,可他仍然不同意。他的不少书都是前后几次易稿,全都是他亲自逐字逐句地反复进行斟酌、锤炼、修改和抄写而成的。

显然,郭沫若的这种勤奋苦学的精神,始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学们,我也非常喜欢数学,对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很崇拜。他的爱国,他的刻苦,他的勤奋,他的毅力都使我很佩服。

华罗庚一辈子从实以终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从小刻苦学习,成了著名的学者。

1950年2月,华罗庚带着全家悄然登上一条不大的邮船,离开生活了4年的美国。当他踏上祖国土地的时候,电波播送了他的《告美国同学的公开信》。信中激情洋溢地写道:“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

华罗庚又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数学系主任。不久,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百倍珍惜党和国家为科学研究提供的大好时光。他白天拄着拐杖到学校讲课,晚上以案板当书桌,在灯下从事数学研究,常常写作到深夜。有时,为了求证一个问题,他常常深夜从床上爬起,顺手拿起床头的报纸,在四周的空白处进行演算和论证。在他的屋里,桌上、床上、地上,到处都堆满了演算稿纸。他用毅力与勤奋,编织出成功和荣誉。

1956年,他的重要论文《典型域上的调合分析》,荣获中国科学院第一批科学奖金的一等奖。随后,他的长达60万字的巨著《数论导引》问世了。这部著作,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国内外的数学界为之震动了。他带领的数学研究所,也已是人才济济、群星灿烂了。他们为征服解析数论、代数数论、涵数数论、泛涵分析、几何拓扑学等不同学科,已经扬帆起航,并各有卓越的建树。震撼世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就是其中一个突出成果。

1979年12月,他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讲学时,新华社记者访问了他,问他回国以后的计划和打算。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了以下一段话:“在我几十年从事数学研究的生涯中,我最深的体会是,科学的根本是实。我虽然年近古稀,但仍以此告诫自己。”他沉默片刻又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这是我对自己的鞭策,也可以说是我今后的打算吧。”

“一辈子从实以终”,这种精神实在令后人钦佩!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里学习过“数星星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成就世人皆知。我找的这一篇,既有小时候的好奇求知,又有长大以后的苦心钻研。

作文三:《古代名人爱学习故事》1800字

古代名人爱学习故事

刺股悬梁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凿壁偷光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墨池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现代名人爱学习故事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数学家张广厚吃书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这,是吃书

名人爱学习故事

朱德,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你们知道

吗?他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妈妈做事,每当放学回家,他总是悄悄地把书包一放,然后就帮助妈妈去挑水或放牛。农忙的时候,朱德便整天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朱德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母亲给了我一个勤劳的习惯。这个勤劳的习惯使我拥有了和困难做斗争的勇气和经验。

毛泽东从6岁开始,就下田帮助大人干活了。8岁上学后,他每天早晨和下午放学,都要放牛,做零碎活。13岁至15岁的时候,他停学在家,整日在田间劳动,晚上还要帮助爸爸记帐,因为当时,他是全家识字最多的人。毛泽东是一个劳动能手。他种田不怕多流汗水,人家锄两遍地,他锄三遍;平时走在田间,见草就拔。因此,他种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他自己又在山坡下开了一块菜地,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他把菜园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简直像一座花园。他还自己喂牛、喂猪。一有空,就用铁蓖子给牛梳毛,使牛身上不长虱子。他把牛圈和猪舍打扫得很整洁,所以,他喂的牛和猪,从来不生病。毛泽东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放牛时,还经常组织大家做各种有趣的游戏。这样孩子们都愿意和毛泽东一起放

牛,牛放得好,玩得也高兴。在劳动中,毛泽东从来都是踏踏实实,不偷懒取巧。一次,父亲让毛泽东和他弟弟到田里去摘豆,弟弟调皮,选豆子长得稀的地方摘。豆稀,摘起来当然容易,面积也显得宽。毛泽东却选了一块豆子长得密的地方摘。他一颗一颗地摘着,用了很长时间,才摘了一小块地。父亲来了,站在地头,随便看了一眼,就称赞弟弟而责备哥哥。毛泽东没有吱声,把篮子拿给父亲看,父亲知道自己批评错了,笑了,不说话了。

国旗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角星用黄色是为了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中国国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星呈黄色,表示中华民族为黄色人种。五颗五角星互相联缀、疏密相间,象征中国人民大团结。每颗小星各有一个尖角正对大星中心点,表示全体四个阶级对党的向心之意,受党的全面的领导。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召开时亲手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

作文四:《名人爱学习小故事》600字

名人爱学习小故事

刺股悬梁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

墨池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毛泽东爱学习的故事

毛泽东一生热爱学习。少年时,他常坐在喧闹的城门口看书。他这样做,是为了养成读书不受干扰的习惯。毛泽东青年求学时期,生活环境十分艰苦,他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习五年半,全部费用只有169元,而且其中三分之一花在订报上。战争年代,毛泽东生活非常艰苦,可他无论怎样忙碌,也要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学习到深夜。解放后,毛泽东住进了中南海,他鼓励身边的工作人员学习文化。他提议为卫士们办中南海机关业余学校,用自己的工资请老师,买学习用具。工作之余,毛泽东不忘督促警卫战士学习,经常检查警卫战士的作业。毛泽东晚年时学习仍不放松,还坚持学习英文。有一回,毛泽东乘飞机时捧着书本学习英文,当飞机停稳后,他竟然全然不知。工作人员不忍心打扰他,坐在旁边静等了半个小时,毛泽东仍然紧锁双眉,嘴唇不出声地动着,边看边读。

作文五:《古代名人爱学习故事》1800字

古代名人爱学习故事

刺股悬梁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凿壁偷光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墨池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现代名人爱学习故事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

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数学家张广厚吃书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这,是吃书

名人爱学习故事

朱德,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你们知道

吗?他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妈妈做事,每当放学回家,他总是悄悄地把书包一放,然后就帮助妈妈去挑水或放牛。农忙的时候,朱德便整天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朱德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母亲给了我一个勤劳的习惯。这个勤劳的习惯使我拥有了和困难做斗争的勇气和经验。

毛泽东从6岁开始,就下田帮助大人干活了。8岁上学后,他每天早晨和下午放学,都要放牛,做零碎活。13岁至15岁的时候,他停学在家,整日在田间劳动,晚上还要帮助爸爸记帐,因为当时,他是全家识字最多的人。毛泽东是一个劳动能手。他种田不怕多流汗水,人家锄两遍地,他锄三遍;平时走在田间,见草就拔。因此,他种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他自己又在山坡下开了一块菜地,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他把菜园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简直像一座花园。他还自己喂牛、喂猪。一有空,就用铁蓖子给牛梳毛,使牛身上不长虱子。他把牛圈和猪舍打扫得很整洁,所以,他喂的牛和猪,从来不生病。毛泽东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放牛时,还经常组织大家做各种有趣的游戏。这样孩子们都愿意和毛泽东一起放

牛,牛放得好,玩得也高兴。在劳动中,毛泽东从来都是踏踏实实,不偷懒取巧。一次,父亲让毛泽东和他弟弟到田里去摘豆,弟弟调皮,选豆子长得稀的地方摘。豆稀,摘起来当然容易,面积也显得宽。毛泽东却选了一块豆子长得密的地方摘。他一颗一颗地摘着,用了很长时间,才摘了一小块地。父亲来了,站在地头,随便看了一眼,就称赞弟弟而责备哥哥。毛泽东没有吱声,把篮子拿给父亲看,父亲知道自己批评错了,笑了,不说话了。

国旗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角星用黄色是为了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中国国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星呈黄色,表示中华民族为黄色人种。五颗五角星互相联缀、疏密相间,象征中国人民大团结。每颗小星各有一个尖角正对大星中心点,表示全体四个阶级对党的向心之意,受党的全面的领导。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召开时亲手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

作文六:《名人母爱的故事》7400字

信心、盼望与真爱的故事

——读《路得记》有感(上)

这一周反复的读《路得记》大概四五遍,却仍然不如小组一起分享,更能进入圣经。小组读经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慢慢的一起的查考,在这种慢慢的分享中,我可以细细的进入每一个场景的情境中,身临其境的想象每个人物在每个场景中的处境、心态和反应。这恰恰是一个人读经时所没有的,因一个人读经很容易的会读快,这样当然就没有时间好好思想了。总之,在小组的细嚼慢咽、彼此中分享中,我慢慢的品出了这卷短短的历史书中蕴含的微小但强大的信心、苦难中真实的盼望,以及牺牲的、舍己的爱。

一、拿俄米的信心与盼望

当我们读到第一段就是拿俄米去摩押并遇各样患难的时候,我想象着拿俄米当时的处境,实在是悲惨之极。饥荒、丈夫的离去并两个儿子的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家中再没有男人,人世间恐怕没有比这更悲惨的事了吧?我回想起父亲刚去世的那会,觉得天都要踏下来一般,母亲经常以泪洗面,可是母亲好歹有我这么一个儿子、三个女儿,还有自己的田地,有亲戚朋友。可是拿俄米却什么都没有,她在外邦人中居住,自己的田地早就买了(后面可以看出),更没有后嗣可以给她盼望。

在这样绝望的处境下,拿俄米此时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呢?没有了。不可思议的是,在这样绝望的境地中,她竟然还要回到犹太地,这不仅意味着她要回到这个在印象中还是在闹饥荒的地方,也意味着还要失去两位可以照顾她的、年轻的儿媳。但拿俄米仍然做了归回的决定。这实在是需要信心和勇气的。

那有没有可能是拿俄米有“破罐子破摔”的念头而做出的决定呢?我想不是的。因为从“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 “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这节经文可以看出他们是对未来抱有盼望的,也就是希望有粮食有好日子过,所以她才回去的。

拿俄米和她的一家之前对神的信心如何,我们不知道,圣经中也没有说。但很可能他们和大部分的以色列人一样,从祖辈口中听过神的名字,听过神的大能,但没有亲自经历神。因为从拿俄米后来说“耶和华伸手攻击我”,可以透露出两点来,一是她觉得是因为自己在哪方面犯了罪而受到神的击打,因为圣经没有写其他事,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是拿俄米一家下到摩押这件事,这是神所不喜悦的;二是拿俄米一直或至少是经常在思想神,以及神在以色列历史中的大能。但可能没有实际经历,只是祖辈们的传说和头脑上的知道。这正如基甸刚见到神的使者的心情,基甸当时说:“主阿,耶和华若与我们同在,我们何至遭遇这一切事呢?我们的列祖不是向我们说耶和华领我们从埃及上来吗?他那样奇妙的作为在哪里呢?现在他却丢弃我们,将我们交在米甸人手里”。无论如何,拿俄米此时就是凭着她对神的这些有限的认识以及这一点点信心,在听到(还没有看见哦)“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之后,就勇敢的做出归回的决定。

但是,拿俄米此时的信心也有不足的地方,就像弟兄姊妹分享的:她明知其他的神是假神,还让两个媳妇回去拜摩押的神。我特别能理解她的这种心情。昨天我接到表姐的电话,她屡次说到“只有求菩萨保佑了,愿弟弟可以顺利做手术”,我心里很想跟表姐分享说“菩萨是假的,真神只有一个”,但我担心会伤害到他们,就没有说什么话。我不知道那时说了会有什么结果,是不是神的心意,但我知道“说”是需要信心和勇气的。

信心是什么?就是即便在绝境和苦难当中,仍然相信上帝的慈爱和应许,相信未来的盼望与得赎。耶稣说“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棵桑树说,你要拔起根来栽在海里,他也必听从你们。”拿俄米就是凭着她这么一点点信心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归回的决定,虽仍在苦难之中,却有了新的盼望。

二、信心的传递与舍己的爱

当拿俄米对两个儿媳宣布这个决定之后,两个儿媳的反应开始是相同的,都舍不得拿俄米,放声而哭。

拿俄米心里希不希望两个儿媳跟从她归回呢?当然是希望的。从现实角度看,拿俄米非常需要两位儿媳的照顾;从信仰上看,让外邦人信靠真神也是神所喜悦的。但为什么拿俄米如此坚决或说毫不虚伪的劝她们留下呢?我想除了拿俄米的信心不足之外,她对他们舍己的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拿俄米劝她们说“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看,拿俄米实在是没有一句不是真心的为她们好,也隐隐流露出了自己一人承担神的责罚之意。

面对婆婆真诚的劝告和舍己的爱,两个媳妇的反应开始不同。虽然她们都从心里舍不得婆婆,却最终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不管是现实和理智、还是良心或感情,路得的嫂子做出的决定无论是更“优”的。现实和理智上,留在摩押的生活一定要更好,有亲人朋友,有土地房屋;在良心和感情上,也对得起拿俄米,因为是拿俄米自己提出让她们留下的,并且给了她们充足的理由。

所以,路得的嫂子做出的决定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恰恰是路得的选择。她一个女孩子,竟然肯跟着一位老太太到一个不熟悉的异地去,过一种未来不可知的生活。别忘记了,她们印象中的伯利恒是闹饥荒的。那里没有丰富的物质、没有亲人朋友的安慰,还有可能被有唾弃,因为她是以色列人所不喜欢的外邦摩押女子。所以,路得的这个宣告实在是很震撼的。这是什么呢?我认为这就是个神迹。神迹是什么呢?神迹就是神在自然中做的,是我们少见多怪的事;而“自然”也是神所创造的,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神迹”。

我细细读着这个宣告:“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心中有极大的共鸣和感动。他像极了我们的决志祷告,像极了我们受洗归入神的名下。不,这就是路得的信仰告白:“同行、同住、同国、同神” !这就正如王怡弟兄所说的“五个一”工程,就是“一位上帝、一位妻子、一间教会、一个呼召,和一座城市”。

那路得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决定呢?既然说这是神迹,当然是神的做工了。但神也会借着一些看得见的媒介在做工。我想,这个决定与拿俄米在苦难中做的见证有极大的关系。这见证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真实的信心,一个是无伪的爱心。

这信心是在苦难中仍然寻求神的信心,是在毫无依靠之时仍然愿意信靠神的信心。拿俄米虽然信心不足,但却一定在路得及她嫂子面前做了不错的见证,拿俄米以前一定跟把神的事情告诉过路得她们,否则路得不会知道耶和华的名,也不会那么坚决的做出跟随拿俄米信以色列神的决定。我想到这里,心里大受鼓励。原来我们为神做见证不一定要在顺利之时,也可以在苦难之时;我们领人归主也不是一定要在荣耀腾达之时,也可在卑微穷困之时。

而这种爱,是一种牺牲的爱,是为对方益处着想的爱。拿俄米虽然信心不足,但仍然决定归回犹大。她需要神,但现实中却更紧迫的需要是两位媳妇的照顾,可是她却诚恳的让两位儿媳回去。这是为什么?因为她爱她们。这种爱不是为了回报的爱,不是为了得好处的爱,而是为对方益处、让自己受苦的爱。路得一定感受到了拿俄米的这种爱,而且不只一次,很可能平时拿俄米就是这样待她的两位儿媳的,这从她们不舍的感情中可以看出来。而此时路得做出的回应和选择,不也是为对方的益处着想,一种牺牲的爱吗?

信心是以传递的,爱可以生爱。路得的宣告,正是她从拿俄米身上见到对神的信心而有了信心,从拿俄米身上感受到了她牺牲的爱从而也生出爱的回应。于是,她做了这样的决定。她那时当然不知道,她的这个决定影响了整个以色列的历史,也影响整个人类似的历史。(路得是大卫的曾祖母,而大卫的子孙中有一个叫耶稣的,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这百姓不只是以色列人,而是全人类。)

三、不同的处境 同一位神

如果说:拿俄米与路得从听说“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到她们“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真的看到“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需要信心踏上并走完这条归回的道路,那当他们面对现实则更需要信心去生活。因为他们除了信心和彼此之间的爱,以及因信心生出的对未来的盼望以外,现实中仍然是一无所有。

可是,就是在这样依然的一无所有中,上帝的手已经在“悄无声息的”做工,借着他们的这一点信心和爱,做成一件件美丽而奇妙的 “小”事。于是,路得恰巧到了波阿斯的田中,波阿斯恰巧经过田中,且听过路得的事。波阿斯恰巧是一个大财主,又是路得的亲族……

拿俄米、路得和波阿斯,他们的处境完全不同,却在这一系列的“恰巧”中走到了一起。而我在他们不同的情境中,又看到了几件相同的却极不“正常”事,并为之惊讶。

第一件是:路得对拿俄米心甘情愿的顺服。

路得是主动的要去做拾麦穗的事,同时谦卑顺服的请求婆婆的意见:“容我往田间去,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按“正常”的情境说,路得牺牲了家乡的好生活来跟从了拿俄米,此时是“施恩者”的角色。可是她却心甘情愿的顺服在拿俄米的面前,不仅外表毕恭毕敬,内心更是甘心顺服。一个人服侍另一个人不难,因为很多时候这种“服侍”可以换来好名声、好回报。可是谦卑的、心甘情愿的、顺服的,去服侍一个人却真的很难。不相信?你去问问那些自以为很有孝心的养父母的儿女们的感受就知道了。更何况,拿俄米只是路得的婆婆,并且她们中间唯一的联系人,就是路得的丈夫——拿俄米的儿子都死了呢!

也不用问别人,我自己对此有过真实的感受。我一直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有孝心的孩子,在信主后仍是这样认为。有一天,我做完给北大新生的电脑培训,很成功,调查问卷显示所有参加的人都很满意。但当我一个人回到宿舍,心里却很空虚失落,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我这么有荣耀,却没有人看到,多可惜啊!于是就想打开电脑,无聊的到网上逛逛吧,心中充满了许多因空虚孤独不甘带来的种种情欲上的试探。这时,我内心极其不平安,圣灵催着我去祷告。于是,我终于把心一横,把电源直接关闭,来到无人之处,坐下来祷告。开始的时候,我一点也安静不下来,但圣灵提醒我要“恒切”的祷告,免得祷告到中途就被魔鬼截获,于是就继续祷告。在祷告中,神开始说话了,他开始让我思想对母亲的态度。我开始真的觉得不错,心想‘我是很感谢我妈妈,她一手把我拉大,吃过不少的苦,可是……我考上了大学,又到了北京大学读研究生啊……这总算对得起她吧’。神又问我对于他的态度,发现自己对于神,我也有相似的念头,我时常想‘主啊,你对我实在是很恩典,为我吃苦背负十架,可是我也不错啊,我不像其他人不顺服不接受你的爱,我很渴慕并且做了很多很好的见证啊,……’,原来,自己一直不曾意识到,自己内心里潜伏着这样深的罪,就是以为渴慕神就无需感谢神,因为自己考上北大就无需感谢母亲……当我发现在我内心竟然有这样的念头,心就像在针扎一样,才知道是骄傲的罪一直在拦阻自己和神的交通,也在拦阻着我和人的相处。

可路得的反应却和我完全不同,她没有因为自己的牺牲和服侍而不感谢、顺服拿俄米。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爱,所以回应更多的爱。

第二件是:路得在贫穷中不自卑,也不维护自己的自尊,只是感恩;在受别人夸赞时,不狂妄,也不骄傲,只是谦卑。

当波阿斯施恩给路得,让她可以随意拾麦穗并喝水时,路得“俯伏在地叩拜,对他说,我既是外邦人,怎么蒙你的恩,这样顾恤我呢?”。这实在是件“不正常”的事。“正常”的情况是,穷人多少会有些自卑的心理,并且多少需要些“自尊”,否则会感到些难为情的。母亲小时候经常告诉我不要别人的施舍,不要别人的同情,以至于我因这种“骨气”就常生出骄傲来。以前我读金庸的《侠客行》特别有共鸣,里面有一个流浪儿叫石破天的,当他拿到江湖中人人都向往玄铁令时,却不肯求谢烟客办哪怕一件事,因为他的妈妈从小就严格要求他不能求人,我当时极其佩服石破天的这种精神,因为我也曾是这样的少年,即便有苦也不说。并认为:“穷人如果连自尊都没有了那还剩下什么呢?”可是,那时我还不知道,这是因为在我内心的深处,有极深的自卑感以至于怕受到伤害。可路得却没有感受到伤害,而是坦荡的接受,同时一味的感恩,“俯伏在地叩拜,对他说,我既是外邦人,怎么蒙你的恩,这样顾恤我呢?”。

有人说,“当一个人低的像尘土一样,就不怕别人的践踏了”。这句话只说了一半。如果不说另一半则很危险。为什么呢?因为这“下一半”可能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这很可悲的,但更可怕的是,如果这“下一半”是“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结果就是吴国的覆灭,也正是德国人一战结束后的屈辱感引发了二战,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更大的灾难。中国历史书这种衣锦还乡的故事还少吗?里面无一不是这样隐忍而危险的心态,就是到如今,我们中国仍然也在这样的危险当中,因为被人踩或曾踩在地下,就像受到了伤害的蜜蜂的恐惧而蜇人一样,最终会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当然,你会说“很多衣锦还乡的人没有攻击人啊,而是在赏赐人呢”,是的,他们在赏赐,在施舍,但这种赏赐和施舍是一种看不见的刀剑和污秽,我会在“下一件事”关于波阿斯的心态中再和大家讨论。

然而还有一种“下一半”,就是路得记中的答案,由波阿斯后来的答话中反应出来。波阿斯回答说,“自从你丈夫死后,凡你向婆婆所行的,并你离开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认识的民中,这些事人全都告诉我了。愿耶和华照你所行的赏赐你。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他的赏赐。”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路得虽然贫穷低微,却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仇恨、隐忍或骄傲,而是有从上帝而来的盼望,以及这盼望生出来的忍耐。

诚实的说,这种盼望和忍耐是我以前所不熟悉的。(我不敢说是我们中国人不熟悉,大家自己诚实的扪心自问吧)。这种盼望,让路得既不自卑,也不骄傲。我们中国的先人们推崇的也我推崇这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但如果这骨气是来自于哪里呢?如果是自己,你能不骄傲又不自卑吗?如果是来自于民族文化,整个民族不会狂妄自大同时自卑自闭吗?如果是来自于理念中的“天”,那请问这个“天”到底是什么呢?是自己还是超然于自己之外的呢?是理念还是创造主呢?这就是我们的骨气和路得盼望所不同之处,因为路得之盼望源于信心,而这信心的对象,是一位“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的神,是以色列的神,也是全人类的神。

让我们回到路得的故事中继续。在她身上,让人惊讶而敬佩的不仅是“在贫穷中不自卑,也不维护自己的自尊,只是感恩”,更是“在受别人夸赞时,不狂妄,也不骄傲,只是谦卑”。

路得听完以上波阿斯对他的称赞和祝福,她却说“我主阿,愿在你眼前蒙恩。我虽然不及你的一个使女,你还用慈爱的话安慰我的心。”这实在是不简单。哪里不简单呢?

比如说我自己,还举上面我对于母亲的态度的例子,我心里真的一直觉得,“我还不错,虽然我是穷孩子,但我很懂事,也很努力,还取得了一些成就呢”,所以我甚至很感谢贫穷,因为是贫穷让我成长。可是,在我感谢的同时,我的内心极其的骄傲。我跟人分享,总要把自己贫穷的处境夸张一些,好表现得自己有多少优秀。我想很多名人尤其是出国的名人对他的家乡的贫穷极力渲染,也很可能有这样的心理,虽然也可能是客观事实,但心中的骄傲是很难免的。可是路得却一点也没有如此,她竟然说自己“不及你的一个使女”。

说到底:

自卑和骄傲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因为上面刻的都是自己。

而谦卑与信心是有两面的同一个硬币,因为里面包含的都是神。

第三件让我觉得惊讶的事是:波阿斯对路得的帮助与祝福。

波阿斯是一个财主,可是当他面对一个卑微的外邦女子,不仅帮助她,容许路得在他田中拾麦穗,还安慰她,鼓励她,祝福她。最后甚至还照顾路得的吃喝,让她吃饱还有剩余,吩咐仆人照顾她却不让她知道。

我没有当过财主,所以我不确切的知道富翁行善是一个什么样心态。有一次,我和一位弟兄去公园,弟兄买了一袋鱼食,在撒鱼食的时候,弟兄大手一挥又一挥,好不自在,我见此,一句“李富翁”脱口而出,等明白了当时的心态,便哈哈大笑。

一个富人面对骄傲的试探,要远远大过一个贫穷人在骄傲上的试探,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不只如此,一个富人犯侍富而骄的罪,比一个贫穷的人因贫穷而自卑自弃还容易。因为我们的世界更容易鼓励“一个贫苦男孩变为富翁”,而非赞许“一个有钱的男孩自甘贫穷”。虽然我属于前者,但我认为后者更可贵,不要忘记了,耶稣正是典型的后者,当然耶稣有的不是 “钱”,而是“一切”,是“万物”,可是他却甘愿做最卑微的人,以最痛苦的方式被钉死在最污辱的十字架上,下到最低最暗的阴间。

乍一看,觉得波阿斯没有什么了不起。就外邦人来讲,他不过是看到了路得品德的可贵之处,所以对她这么好罢?就以色列人来看,他不过是在遵行神的律法而已?当然,这实在也是波阿斯的可贵之处,就是他能够从品德、道德、心灵的层面看路得,而非地位和贫富。他也能遵行律法,这都是好的。

但是,波阿斯不只是这些让我敬佩。更让我敬佩的是,他祝福和遵行律法的背后,有一神。他祝福路得与遵行律法的动力之源,和路得一样,也是源于他对这位神的信心。

当他从伯利恒回来,看到丰收的景象,就对收割的人说,“愿耶和华与你们同在”,收割的人回答“愿耶和华赐福与你”。也就是说,波阿斯看到的不是或者说不只是这丰收的景象是祝福,更大的祝福是这丰收背后的那位赐福的神。“神的同在”就是祝福。波阿斯不仅遵行了神的律法,更是明白这律法中的精意,就是怜恤孤儿寡母,就是爱人如己。他不是向路得高高在上的施舍,却是祝福路得。并且,他祝福路得也不是靠自己,更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愿耶和华照你所行的赏赐你。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他的赏赐”。

在这一点上,也只有在这一点上,就是在同一位神的面前,波阿斯、拿俄米,和路得才完全平等。也只有在这共同信仰同一位神的面前,才有这样伟大的篇章的出现:富而不骄,贫而不贱;不嫉妒,不自夸;不骄傲,不自卑;不张狂,不自弃;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人的恶;爱人如己……永不止息。

一个在绝望中自暴自弃的人我不惊讶,一个自卑中骄傲又隐忍的人我也不惊讶,一个只帮助朋友的人我更不惊讶,可是,一个在苦难中仍然舍己的爱人的人,一个在贫穷中不自卑、不骄傲、只是一味顺服、感恩、盼望的人,一个无私的帮助、不求回报、心甘情愿、平等待人、又将一切的荣耀归给神的人,却让我极其的惊讶。

试问,世上有几人可以行得出来呢?而这几人却遇到了一处,又会成就怎样美丽动人的故事呢?

作文七:《名人爱书的故事》1500字

毛泽东在他几十年的读书生活 中,为我们留下许多感人至深的读书趣事,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有充足的书源,为此,毛泽东经常请同志们帮他购书,寄书,以解知识的饥荒;另一方面,他又积极想办法“虎口抢书”,“向土豪借书”,他规定红军每打下一个县城,一定要把所有的报刊、书籍尽可能片纸不留地带回来,以作行军打仗参考之用,红军每打下一个县城,总是先去敌人的县政府,找敌人的档案文件;再去当地邮电局,设法搞报纸杂志,往往是空手而去,满载而归,毛泽东往往利用这些“战利品”,解敌情,解国内外大事,同时也从中获取大量的知识,

长征路上,有一次部队打个胜仗,夜间宿营时,毛泽东跑去问他的机要秘书黄友凤:“小黄,有什么战利品没有?”

望着毛泽东疲倦的眼神,小黄连忙把前方刚送来的香烟递过去,

毛泽东摇一下头说:“不是这个!”

小黄刚到毛泽东身边工作不久,尚不大清楚毛泽东什么习惯,更不了解毛泽东所要的“战利品”是指什么,

毛泽东解释说:“噢,对,怪我没跟你讲清楚,我要的是书,比如州志啦、府志啦、县志啦什么的,打仗胜败是在知情势,这情势就是一个地儿的山川气候、物产资源、风俗民情等特点,只有把握好情势,才能取得胜利,”

从那以后,在整个长征路上,每到一处,秘书和警卫员就为毛泽东收集“战利品”,走的地儿多,“战利品”也丰富起来,毛泽东抓住一切空余时间阅读,为减轻挑夫的负担,读完后,很多书都忍痛扔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提起那些“战利品”,毛泽东还感到非常缺憾!

有一次,部队打下一座县城,毛泽东被分配住到一个地主的大院里,他走进院子,环顾一下四周,把警卫员叫来说:“小鬼,这家人看来蛮富有,你四处走走,看能不能找本《水浒》来,我想用用,”

小战士接受这个任务,高高兴兴地四处寻找起来,不一会儿,他提着个大水壶回来,

毛泽东一看,马上明白,他爽朗地哈哈大笑起来,

朱德“听书”,有一次,朱德因病住院,看书困难,于是想出一个以耳代目之法:请来护士翻开《列宁选集》,让她读给自己听,

胡耀邦“借书”,“四人帮”横行时,胡耀邦天天闭门读书,一天,他叫长子胡德平向侯外庐先生借《中国思想史》,那时,侯先生想出一条妙法:命孙儿撬开玻璃,爬进书房,“偷”出一整套《中国思想史》,让在大难之中仍潜心学习的政治家如愿以偿,

周扬赠书,周扬是个藏书家,他生前省吃俭用,工资和稿费大多用于购买书籍,藏书达上万册,周扬的藏书都是他亲手整理,写有标签,排列有序,周扬晚年重病染身,立遗嘱,把藏书“全部送给现代文学馆留念”,

吴晗救书,吴晗的家不幸起火,由于发现得早,火很快被扑灭,这时,院子里堆不少被抢出来的东西,其中大多是吴晗抢出的书,有人问吴晗:“那么多值钱的东西,你放着不抢,为什么偏要去抢那些不值钱的书呢?”吴晗笑笑说:“书使我变得聪明起来,跟家俱相比,书更值钱,我为什么不应该去救书呢?”

闻一多 “醉书”,闻一多新婚那天,亲友纷纷前来贺喜,好久,还不见新郎,大家以为他更-衣打扮去,当迎亲花轿快到家时,人们才在书房找到他,原来他仍然穿着旧长袍在看书,家里人说他一看书就“醉”,

刘绍棠爱书,作家刘绍棠爱藏书,他家中的书十个书橱装不下,于是只好把书放进五个斗橱、大衣柜和包装冰箱的大纸盒子里,暗藏无处,只有明摆,床头、墙角、阳台上都有书,他说:“其实,我这些书没有一本贵重的,只是不忍定时清洗、卖'破烂儿'换酒喝,我出身于文盲世家,我家没有文化的老人视字为圣物,教育我自幼敬惜字纸”,

侯宝林“买书”,侯宝林幼时家贫,只上过3个月小学,但他为钻研相声艺术,不断买书,刻苦读书,一次,他在书摊上看到一本与表演艺术有关的书,爱不释手,刚好钱不够,怎么办?他居然卖掉身上的皮袄,把书买回家。

百度搜藏-新浪ViVi-365Key-天极网摘-和讯网摘-发给好友

作文八:《刻苦学习的名人故事》2900字

13个勤奋学习的名人小故事

1、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2、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3、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4、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

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5、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6、张曜拜妻为师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

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7、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

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8、映雪囊(náng)萤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9、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10、头悬梁锥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

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苏秦刺股与孙敬悬梁合称悬梁刺股,比喻刻苦学习。

11、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12、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13、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

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作文九:《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2300字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向父亲问个为什么。父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耐心给他讲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坑,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不是常说‘滴水穿石’嘛!就是这个道理。”父亲的一席话,在小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望着父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由于农活比较多,童第周对学习有些失去兴趣,不想读书了。父亲耐心地开导童第周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坚持不懈,能把坚硬的石头敲穿。难道一个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吗?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并充满期望地说:“你要把它作为座右铭,永志不忘。”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 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在国外学习期间,童第周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没有电灯,他们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就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

解放以后,童第周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同时,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卵发育规律,取得了很大成绩。

到了晚年,他和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合作研究起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关系,他们从鲫鱼的卵子细胞质内提取一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出现了一种既有金鱼性状又有鲫鱼性状的子代,这种金鱼的尾鳍由双尾变成了单尾。这种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作文十:《古代名人学习的故事》4300字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晟练成神箭手。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让父亲刮目相看。

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阎若璩口吃成大器。著名的考据学家阎若璩小时候是个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负,在母亲和老师的鼓励下,阎若璩凭着勤能补拙的精神,刻苦读书,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赶上了正常的同学,此后,阎若璩仍旧凭着这股好学肯吃苦的精神,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欧阳修借阅典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贾逵隔篱偷学。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

孟柯改过勤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陶弘景菜园求学。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主席怎样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