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第3单元民族之花作文工艺品范文》1800字 北师大版五年级作文

作文一:《北师大版第3单元民族之花作文工艺品范文》1800字

(一)

金陵十二钗

棕北小学  文月

我有一个很漂亮的工艺品,叫做金陵十二钗,它是由十二个漂亮的姑娘组成。钗就是古人形容女子常用的词,比如说:“荆钗布衣”,这里的钗就代指女子。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里的人物,因为故事发生在金陵,而故事中又因为这十二个女子最为出色,所以叫做金陵十二钗。

它的外形非常好看,是由十二个漂亮的小陶俑组成,它们都穿着五颜六色的裙子,有着美丽的脸庞,摸起来冰冰凉凉的,近看就像是一群好朋友手牵着手,远看就像是一群睡觉的小矮人。

现在让我来告诉你们我跟十二金钗的故事吧,我的十二金钗来得可不容易,是我到重庆小婆婆家发现的,我太喜欢它们,小婆婆就送给我了,它是我辛辛苦苦从重庆带回来的。我把它们放在我的书桌上,新鲜过后渐渐的我就把它们给忘了。直到这次冯老师让我们带工艺品我才想起它们,我找来找去都找不到,以为妈妈给我扔了。当时我急得快哭了,结果是妈妈给放到玩具箱里了,我终于找到了它们,高兴得像没

被狼吃的羊一样。

通过这件事情我学到了不管东西大小,都不能小看一样东西,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就会需要它。

(二)

唐老鸭

我的书桌上放着一只“唐老鸭”工艺品。这只唐老鸭是我爸爸在锡惠公园玩套圈圈的游戏时套到的,它是用石膏做成的。它有二个功能,一是用来当摆设,二是用来储蓄。

唐老鸭歪着头,二手叉腰,张着八字腿站立着。它的整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它的头上戴着一只绿色的海军帽,二只眼晴睁得大大的,嘴巴噘得扁扁的,好像在生气,又好像在点头致意。身上穿着一件桃红背心,胸前还系着一个绿色的领结,显得很神气。脚和底板连接着。它的背上有一个扁扁的洞,钱币就从这个洞里放进去。每当我得到了钱币,总会往它的背上放。

每当我做作业时,我都看看它,它好像在监督我,也好像在问我:“今天的作业做好了没有?”这时,我会低下头“苦干”。等我做完了作业,我又会去观

赏它,这时,它好像在对我微笑,好像在说:“嗯,干得不错。”它天天陪伴着我,所以它成了我的知心朋友,亲密伙伴。

这只唐老鸭既可以储蓄,又可以做工艺品,我喜欢它!更喜欢它那幽默、滑稽的神态。

(三)

工艺品之魔术帽

石室双楠三年级 毛韵婷     它是一个百变的魔术帽,和妈妈一起在人民公园游玩时得到的,我非常喜欢它。

这个魔术帽是由粉,红,黄,蓝四种颜色组成的。当然,叫它百变魔术帽,肯定是有很多种玩法的。它可以变成小鱼当工艺品摆设,作为礼帽戴在头上,作为新奇的南瓜帽玩耍……好多好多的玩法。旁边粉色的双层蝴蝶结,是我亲自做的,粘在它的上面,给它了更多的点缀。我们班上别的同学带的礼物也都五花八门,与众不同。

记得有一次,哥哥到我家来玩,我的魔术帽就放在了沙发上,哥哥没有看到它,一屁股就坐了上去,帽子被弄坏了一点儿,我哇哇大哭起来,哥哥只好给我补得崭新。

今天,我把工艺品拿出,刚开始讨论故事,“王谊优康”和“李白”就争先恐后地过来抢,兴奋地玩起来。开始,他们的玩法我知道。后来,他们一会儿把它戴到脸上变蜿豆射手,一会儿又拿着中间变成了漏斗,一会儿又遮在脸上变成了蒙面大侠。小杨说:“不对,不对,应该这样。”说着说着,帽子在小杨手上变成了一个漂亮的花瓶。“咱们不喜欢这种玩法,太小女生了。”这场戏你可别小看,把周围的人都笑了个半死。突然,“李白”的企鹅球从“王谊优康”嘴里吐了出来。有人大喊:“碗豆射手发炮了。”这时,百变魔术帽掉在了地上,企鹅球也落了进去,“李白”说:“哦,进球了!进球了!”

有趣吧!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工艺品,百变魔术帽!

(四)

一个小玩偶

我有一个夷族的小姑娘的玩偶,是我的妈妈出差带回来的,我非常喜欢她。

她重约两百克,身上穿着纯布的衣服,在袖领上还织上了精致的小花,在她的衣巾上也织了小花,她

的腕上有两串小铃铛,而且扣子上也是小花样式的呢!她肯定很喜欢花,说不定衣服也是她自己织的呢!     她的身上也带了不少的装饰品,有两个环子套在她脖子上,其中有一个环子上还有五个小铃铛呢,一晃它,它就叮叮当当地响,可有趣了!她还有一双透亮的大大的耳环。

她的帽子上也有着许多的装饰物,有吊环,一串一串的珠子和精致的小花,头上还有一个大大的闪闪发光的头饰。她的身上还套着一串链子,链子下有一个铜片,铜片上定着“长命百岁”四个字,它旁边有十二个奇怪的图形,我费了好长时间才知道那是十二生肖。

她穿着红布做的裙子,裙子上也绣上了小花,而且裙子的上下各有一排小花。

她还有一个纯朴的具有民族风味的长裙。

她可真漂亮!

作文二:《第三单元 民族之花》3300字

第三单元 民族之花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民族之花”,设计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领悟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感情,充分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整体,只有各民族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我们的祖国才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本单元既有歌词,也有记叙文,还有说明性的文字。选材也各不相同,教学时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分析每一篇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有的采用的是直抒胸臆,一气呵成的方法;有的是通过包含感情的方法抒发的,有的是借助于一个简单的饰物来说明的,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一篇文章都能使读者受到深深的感染。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章的的句子.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认识五十六个民族,体会各民族的深情;激发学生多民族感情的理解,以及感谢。

重点难点

本单元通过对比喻句的理解来把握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以读代讲,感悟诗句、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爱我中华》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他们相互尊重,情同手足,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放歌曲爱我中华)。

2、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谁来给带大家介绍,展示一下?

3、你们想唱这首歌吗?要想唱好一首歌,首先要理解歌词,那我们就一起到文中看一看吧!

二、初读,读通

多媒体出示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用“_”或“?”画出来。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交流。

三、再读,感知

谈读书感受,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的感受是通过课文中哪些词句得到的?请再读读课文。

四、研读,感悟

根据学情随机反馈。

1、通过研读,感受到不管五十六种语言有多大的差异,但有一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那就是“爱我中华”。

①结合有关语句谈理解, 讲感受。

②点击教学软件,通过大屏幕放映⑴奥运会上运动健儿在运动场上雄姿英发的场景,使学生目睹各族健儿在世界 比赛场上为祖国摘金夺银争得荣誉的场面。放映⑵医护人员在非曲时期救助病人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中华各族儿女在爱国热情的激励下,在各行各业中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指导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那感人的场面。

2、通过研读,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渡:看到这一幕幕动人的场面,我们心潮涌动,激情澎湃,清听作者的感慨。

①出示课件,学生边看边听边体会。

②介绍材料,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爱我中华》这首歌是我国著名的词作家乔羽、著名曲作家徐沛东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作的,是为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而创作的主题曲,音乐采用壮族民间曲调并进行了发展。这首歌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它不断鼓舞着中华儿女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的豪情壮志。

③会唱的同学唱《爱我中华》,多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④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民族情,爱国情,更唱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

⑤组织讨论,在朗读歌词时,哪句话让你充满激情。

⑥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时(师读爱我中华其余生读)。爱我中华在文中出现了6次,每次都不同程度地爱到感染,特别是最后一句,在歌词结尾点题,首尾互应,一气呵成将作品中的爱国情推向高潮。

五、总结全文

这么美的歌词,配上昂扬的旋律,更能表达人们的爱国情感,就让我们载歌载舞再一次听听这首催人奋进的歌吧!(放歌曲爱我中华)。

2、《草原》

(见教学设计)

3、《中国结》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教师出示一根编中国结的红丝线,同学们这是什么?

教师出示一个中国结,这优势什么呢? 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教师总结:

"这跟绳子扯的再远,也离不开这个"头".这就形成了这个"中国结".     板书课题:中国结

二、 整体认读了解课文内容内容。

1、 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解决课文中新的生字朋友。

2、思考:课文中写的中国结都在什么地方出现?

三、 细读课文,交流品读。

通过对课文第二段的阅读,对中国结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默读二、三段,

思考: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除了书上的这些描写你还能想到什么?

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达到完美的境界。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人民喜欢中国结,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画下来,全班互相交流。

指名读一读画出的语句。

指导朗读,通过个别的词语体会中国结的意义,应该读的速度快一点,声音响亮。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上下理解。

过渡:

中国结不仅代表着你们说的意义?它还代表着中国心,饱含这中国情.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读完后集体交流你是怎样理解文章中所说的"头"的。

中国结中寄托着所有华夏子孙的浓浓深情,有一种怎样的感情?课文中那些词语表达这种情感?

通过课文的分析让学生试着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

四、 总结:

根据板书,由学生总结从课文中学到了写什么?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中国结受欢迎的原因.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 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你喜欢的中国结,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你都见过什么样的中国结?

2、我们继续来感受文章中给我们怎样来解释中国结的

[板书课文标题]

播放课文录音。

二、重新认识全文

1、速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用笔画下来。

2、你能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吗?

3、小组研究:

它包含了什么样的民族感情?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课文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三、总结全文

1. 再读全文:跟着课文录音轻声读课文。

2. 纵观全文,说一说:

中国结代表了什么?

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二句话说出来。

四、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1、学习生词

A 、本课中你还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B 、集体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叹为观止

憧憬

2学习写本课生字。

A 、出示生字“宠 饰  颈 侨 憧 憬 乞”。

B 、读字组词。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C 、认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模仿写。

D 、写完后在班里展示写的好的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对于本节课你想说点什么?

语文天地

第一、二课时

一、谈话导课。

同学们,通过我们学习了“民族”你对民族深情是不是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你能来说说吗?

你们可真棒,又学到了那么多知识!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部分知识吧!

二、语文天地练习。

1、摘录笔记

本单元教师对学生的摘抄应该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而是让学生把课文中新的词语积累下来,并进行自学.

2、聊一聊各个民族

全班一起来汇报自己的情况,并让学生对都了解什么.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

3、开卷有益:

做客喀什

(1)默读全文。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在小组里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词语,比一比谁读得多、谁读得正确。

(2)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说一说

(3)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4)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并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4、金钥匙 大家写完文章后,都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修改它们呢?

丁丁告诉我们:"我愿意把自己的文章给别人看,让别人给我提出意见.

咚咚告诉我们:"习作写完后,我自己愿意大声的朗读,能发现不通顺的句子,还能找到不清的地方 让学生们说说自己还有什么合理的方法.

5、读一读 出示:

语言是花苞,行动才是果实;

决心是种子,实干才是肥料.

维吾尔族言语

想要找到珊瑚和玛瑙,

就得下到大海里;

想要找到宝石和碧玉,

就得翻过万水千山

裕固族谚语

老师给学生介绍一下这两个民族.

从句子中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在小组里施行合作的方式完成.    对于有困难的字词教师可以加以指导.

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谚语吗?

作业设计:

1、 熟读《开卷有益》

2、 背诵两句谚语.

第三、四课时

(习作略)

作文三:《《民族之花》单元结构图》3900字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族之花》知识结构图

教材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民族之花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题为“民族之花”,设计的意图主要是让同学领悟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感情,充沛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整体,只有各民族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我们的祖国才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本单元既有歌词,也有记叙文,还有说明性的文字。选材也各不相同,教学时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分析每一篇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有的采用的是直抒胸臆,一气呵成的方法;有的是通过包括感情的方法抒发的,有的是借助于一个简单的饰物来说明的,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一篇文章都能使读者受到深深的感染。

学情分析:同学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局部同学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局部同学却不善于表达自身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章的的句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同学认识五十六个民族,体会各民族的深情;激发同学多民族感情的理解,以及感谢。

重点难点

本单元通过对比喻句的理解来掌握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战略

先让同学自读课文、自同学字, 以读代讲,感悟诗句、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爱我中华》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他们相互尊重,情同手足,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放歌曲爱我中华)。

2、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谁来给带大家介绍,展示一下?

3、你们想唱这首歌吗?要想唱好一首歌,首先要理解歌词,那我们就一起到文中看一看吧!

二、初读,读通

多媒体出示

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提出自身不懂的问题,用“_”或“?”画出来。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交流。

三、再读,感知

谈读书感受,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的感受是通过课

文中哪些词句得到的?请再读读课文。

四、研读,感悟

根据学情随机反馈。

1、通过研读,感受到不论五十六种语言有多大的差别,但有一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那就是“爱我中华”。

①结合有关语句谈理解, 讲感受。

②点击教学软件,通过大屏幕放映⑴奥运会上运动健儿在运动场上雄姿英发的场景,使同学目睹各族健儿在世界 竞赛场上为祖国摘金夺银争得荣誉的局面。放映⑵医护人员在非曲时期救助病人的画面,使同学体会到中华各族儿女在爱国热情的激励下,在各行各业中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指导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那感人的局面。

2、通过研读,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渡:看到这一幕幕动人的局面,我们心潮涌动,激情澎湃,清听作者的感慨。

①出示课件,同学边看边听边体会。

②介绍资料,协助同学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爱我中华》这首歌是我国著名的词作家乔羽、著名曲作家徐沛东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作的,是为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扮演而创作的主题曲,音乐采用壮族民间曲调并进行了发展。这首歌表示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它不时鼓舞着中华儿女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的豪情壮志。

③会唱的同学唱《爱我中华》,多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④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民族情,爱国情,更唱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

⑤组织讨论,在朗读歌词时,哪句话让你充溢激情。

⑥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时(师读爱我中华其余生读)。爱我中华在文中出现了6次,每次都不同程度地爱到感染,特别是最后一句,在歌词结尾点题,首尾互应,一气呵成将作品中的爱国情推向高潮。

五、总结全文

这么美的歌词,配上高昂的旋律,更能表达人们的爱国情感,就让我们载歌载舞再一次听听这首催人奋进的歌吧!(放歌曲爱我中华)。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灵武市第四小学    纪永花

课堂上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新课改以来,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舞台,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只是充当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二、放飞学生的思维,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教师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再是传统教学中全部传授给学生的方法,而是在一定语境中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同时经过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通过不断地分析、思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学习语文的信心越来越强。通过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吸取他人好的见解。在讨论中,学生积极

地对自己的语文知识进行重新梳理,既巩固了以前学习的知识,又能有效、快速地接受新知识。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如朗读比赛、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四、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还要对学生认真观察,根据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选择适合的话题和他们进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会使他们和教师的距离更近。教师要从生活上和学习上关心学生,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水平。小学生都想获得他人的肯定,尤其教师对他们的肯定更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加以关注,要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和美的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语言激励,会使他们为了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孩子而更努力学习,更积极地发挥他们的优势,在语文的学习中能获得最大可能的提高。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仅仅认为完成教学计划就是完成了任务,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情感交流,在学生获得点滴进步时教师也不对学生进行语言激励,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不积极,他们对语文学科也越来越不感兴趣。

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对全班学生都进行关注。对待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独立进行知识的探索,提高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对待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他们取得进步的时候对他们进行鼓励,在正面评价的激励下,他们会对语文越来越喜欢。对待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对他们降低要求,提问时要提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当这些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语言激励,使他们体会到成功,进而喜欢上语文。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五、总结

总之,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充满激情,把语文课堂当成抒发情怀的最好场所,把语文课堂当成激情释放的舞台,那么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让学生主导自己的课堂,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教师是整个教学的领导者。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首先,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提出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引导提出问题的方向,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知识,乐于学习;最后,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能更清晰的、准确的、简洁的表达,让学生能一下就能听懂,回答问题具有可能性。

二、发掘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小学生受到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经验积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接受能力。这样的差异直接制约着教师的课堂提问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全面地、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做针对性提问,特别是要考虑到提问的各个层次、各个水平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探究时间;对中间层面的学生,教师要重视学习能力的提高,提问要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加提问的机会,耐心引导;层次较低的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乐于参与提问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在不断成功中提升学习的自信和学习的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对课堂教学有着促进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被要求、被驯服成为成长中的普遍现象,纪律严苛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了惧怕心理,导致了越是高年级学生越不愿意主动发言。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期待的是“标准答案”而非真实的理解和感受,久而久之,学生主体性严重缺失。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提供安静整洁的教学环境,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及自主互动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思考,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保障教师的有效提问。

作文四:《第三单元民族之花》13000字

四年一班  戢月琴  2016年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民族之花》教案

爱我中华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会生字、新词,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过程和方法:初读诗文,整体感知,体会歌词反复咏叹的表达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歌词反复咏叹的表达方式。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歌曲导入,品读课题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在各大晚会上,我们经常听到这一首歌。仔细听一听,会唱的同学请随着录音机一起唱。

2、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3、简介歌词作者、演唱者。(出示课题)

4、品读课题:读课题时,你想突出哪个词语?按照你的理解读一读。

(预设:可能突出“爱”或“中华”,从不同的情感角度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二、 初读课文,交流摘录笔记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同桌、小组等)读课文。

(要求: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全班汇报读,个别句子指导。

3、交流摘录笔记,出示新词,开火车带读。

4、交流自学生字时发现的难写字,当当小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重点突出“姿”“健”“伐”的写法。

三、品读课文,读中悟情

1、出示“阅读金钥匙”:自读时,在重点词语下面画上“. ”

2、学生自由读歌词的第一部分,做好标记。

3、全班交流:你画的重点词语是什么?你从中. 感受到. 什么?

◇重点交流:“五十六”

(1)说话:

“五十六个星座同时在天空中出现是多么         。”

“五十六枝花聚在一起是多么         。”

“五十六个民族生活在一起是多么         。”

(结合多多媒体进行说话训练,并理解这个比喻句的意思。)

(2)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什么?作者反复使用了“五十六”这个数字,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祖国是个泱泱大国,我们是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团结的大家庭。)

(3)你知道我们祖国有哪些民族吗?

(4)在歌声中认识这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多媒体展示五十六个民族的图片)

(5)有感情朗读。(我们中华民族是多么庞大啊,拥有这么多的兄弟姐妹。他们都是祖国的一枝花,让我们带着赞叹的语气朗读,突出“是一家”。)

◇重点交流:“五十六”和“一”的对比

五十六个民族,是那么多,五十六种语言,是那么丰富多彩,可是,他们说出来的却是同一句话,那就是——爱我中华。“56”和“1”的数字对比表明了这是他们统统的心声,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理想。 学生朗读,突出数字的对比。

4、品读第二节,做好标记:自读十,想一想,各民族儿女爱我中华,都表现在哪些实际行动上。把重点的句子画下来。

5、全班交流:你画了哪个句子?从这么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

◇重点交流: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

读到这一句,你想到了什么?(体育健儿为了祖国的荣誉,在世界赛场上争金夺银。)

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姚明、李宁、李婷、杨阳等各民族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的情景。

四、作业:

背诵本诗歌,学唱《爱我中华》。

附板书:

爱 我 中 华

乔 羽

壮族民间曲调   乔羽  徐沛东

团结一心 建设国家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2、过程和方法: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教学难点: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老师一直向往这样一个地方: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点击课件)

2、你眼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3、导入:去过草原的人曾这样说:(课件出示:草原,那是一个童话的世界。一眼望去,羊群,像天空的白云掉在嶙峋的山岩旁;马群,像天使的指尖飘在参差的草丛间;牛群,像仙子的彩娟镶在晶亮的溪水边。)学生齐读。

4、是不是有一种迫不及待想去看看的冲动?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眼中的草原,观看草原美景图及诵读描绘草原的优美语句,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相机简介作者老舍。

2、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1)渲染  勾勒  迂回    拘束  玻璃  马蹄

摔跤  偏西  鄂温克  羞涩  低吟  襟飘带舞

(2)蒙古包   蒙蔽   瞎蒙   内蒙

3、指导书写生字。(如: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

三、小组合作,理清文章脉络。

1、词语我们已经掌握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

2、组织交流、教师点拨。

四、品读感悟,体会草原美。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句子,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正真的主人。】

2、交流、点拨,相机指导朗读。

句子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空气新鲜,作者高兴。

(2)指导读出愉悦的心情来。

句子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抓住“一碧千里”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

(2)联系上文体会“并不茫茫”。

(3)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

句子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白色的大花。

(1)比喻的修辞、动静结合。

(2)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草原,怎么不值得我们一读再读。齐读。

句子四: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1)理解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渲染”就是用颜色来涂抹画面,而勾勒就是我们用笔进行描边,勾画一层轮廓。)

(2)出示“渲染”“勾勒”两幅中国画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渲染”和“勾勒”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通过直观的图像学生更易理解。】

(3)老舍为什么会用“渲染”这个词来描写草原?(“勾勒”指划出轮廓,用于描写草原的话说明草原很局限,而草原是无边无际的,辽阔的,所以用“渲染”这个词更恰当。)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比较“渲染”和“勾勒”两个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巧妙。】

(4)老舍先生非常善于观察,他把这美丽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美极了,也让我们来体会着读一读吧!

句子五: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无限乐趣。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2)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句子六: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老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整体感受美之后,从抓住作者的感受入手,细细品味作者有这样的感受正是来源于草原的美丽景色。】

(2)假如你置身于这广袤的草原上,(播放音乐,出示草原风光画面)你最想做什么呢?请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写到这个句子中。

这种境界,既         ,又              。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体会到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在他们情感为之陶醉之时,让他们及时表达,一吐为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刚才,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老舍先生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在语言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总结写法,读写迁移。】

4、美好的画面值得我们用眼睛珍藏,更值得我们用心灵珍藏,就让我们把这幅草原风光图永远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点拨,让学生钻进文字里,去想象感悟草原的美,交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相机指导朗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积累语言,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去过草原的人还这样说:(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风儿阵阵,草浪滚滚,像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洁白的蒙古包,星星点点,像海洋中的白帆,它们正乘风破浪,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这是谁写的童话?这是勤劳的蒙古族牧民在新的社会中用自己的汗水写下来的草原童话。)

2、同学们,是谁写下了这诗意般的草原童话?是勤劳的草原人民写下的,下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草原人民。

3、作业:背诵第一段。

4、下面,让我们在一首草原的赞歌中结束我们这节课。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板书设计:

草     原

景色    美丽如画

人民    热情好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初入草原,作者就非常强烈地感受到那里景色的迷人,把你喜欢的景物描写背给大家听,也可用自己的话来介绍。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情美

看来,草原风光的确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让老舍先生感动的,不仅仅是草原风光,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也给老舍先生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1、请快速浏览课文的2---5段,思考:每一段分别描写了什么场面?试着用最简短的话总结出来。(相机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2、从这些场面的描写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蒙古人的热情好客、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3、请同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面,划出表现蒙古人热情好客的语句。仔细品读,说说你从中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热情好客?

4交流:

A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你交流的是远迎这个场面,具体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男女老少:说明人多,还从哪个词语看出人多?(群马)穿着各色衣裳:作者怎样描写“各色衣裳”?(像一条彩虹)我们什么时候能穿上各色的衣裳?(过节)蒙古人民把客人到来当成节日一般,的确是非常热情。像一阵风吹来:速度快,表示非常急切地想见到客人。

作者从欢迎的人多、盛装、心情的急切,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2)此时,你就和老舍先生一起,见到了这感人的一幕,想像着当时的情景,读出你的感受。(抽生读,齐读)

过渡:关于远迎这个场面,你还从哪些语句的描写中感受到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B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1)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草原的情景,你认为是哪个词?(热闹)

2)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热闹景象?(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3)人欢马叫,真是一幅欢迎远客的热闹情景,谁能把这种把热闹读出来?(抽一生读,齐读)

4)如果说此时的草原是热闹的,那原先的草原是---(静寂的)

在这一段中,哪句话描写了草原的静寂?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此时草原的热闹与先前的静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过渡:你还想交流哪个场面?

C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1)握手,表示什么?(友好、亲热)

在这里,蒙古人民和客人是怎样握手?(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边握边说边笑)

2)他们都可能说些什么呢?小组合作演一演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对呀,就像作者说的那样:语言不同,心却是相通的,大家都有一共同的心愿, 那就是民族团结互助。

D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们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举杯„„

1)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总是用好酒好肉、载歌载舞招待最尊贵的客人。作为客人的老舍和他同行的人,也都热情的回敬。

2)这样热闹的场面,让你想到了你见过的哪些场面?(过节,一家团圆)

是啊,此时,蒙汉两族人民多像一个合睦的大家庭啊!

三、拓展延伸

1、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此时此刻,他们还沉浸在这快乐的气氛中,谁也舍不得离去。分别在即,在夕阳的余晖里,主人和客人依依不舍,有说不完的话。正像作者说的那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同桌互相说一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2、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感受到你们的热情,我非常感动,临别之际,站在高速路口,我由衷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高速路口话斜阳。

3、其实,不仅蒙古族与汉族两族人民感情深厚,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也一样团结互助,感情深厚。让我们一起齐唱《爱我中华》。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跟随着老舍先生,我们一起领略了草原的迷人景色,感受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课后同学们可以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和语句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风光美

草原       热情远迎

人情美     盛情款待   蒙汉情深

深情话别

中国结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会认 8个生字,写字8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和独立识字。理解 “巧夺天工”、“叹为观止”“象征”“风韵”“憧憬”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和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中国结外形的变化无穷,体会其丰富的寓意。

教学难点:如何把实物说明与象征意义结合起来,理解课文中的“头”,明白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

教学准备:中国结饰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教师把中国结挂在黑板上)它是——(中国结)(板书:中国结)。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朱杰人为我们带来的散文《中国结》。

2、齐读课题。

3、什么是中国结,谁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的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

4、( 出示金钥匙:看到文章题目,可以先猜想文章的内容,读的时候再对照印证。)

同学们预习的时候,老师就将这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你们,让你们看完课题就猜猜这篇课文会写些什么。谁来说说,当你看到课题时作了哪些猜想?(师据学生的猜想板书:样子  特点  喜爱? “中国”结?)

【设计意图:课前,教师指导学生学编中国结,引发学生对细细的红绳所具有的神奇魅力产生了向往之情。而此时黑板上悬挂的美丽的中国结,更使学生产生了迫不及待地走进文本的愿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想到的内容可真不少。现在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对照前面的板书,在相关内容前打勾,学生没有提到的内容补充到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根据文章的题目猜想文章的内容,读的时候再对照印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以后大家在读文章的时候要经常用上这种方法。

2、交流学生的摘录笔记,补充完善。

(1)同桌交流。

(2)展示学生的摘录笔记,评价。

(3)认读生字词及重点词(开火车读,齐读)。

3、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设计意图:扎实过好字词关,是语文教学必须落实的基本目标。在这个环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重点词语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又借词串感知课文大意,达到以课文为依托赋予词语生命活力的目的。】

三、精读词句,品味“风韵”

1、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结,一睹它的风采。(播放课件)学生欣赏中国结。

2、观后交流,感受“风韵”。

你们的脸上写满惊叹,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师:(小结) 那富于丝绸质感的鲜红、美丽、典雅的造型,正是中国结特有的风韵!(板书:风韵)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不露痕迹地帮学生理解“风韵”这个词语,又以此为引子,引导学生通过定向阅读整体感悟中国结的“风韵”。】

3、自由读第 3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中国结所具有的独特的风韵,用直线画出来,并在重点词语下加△。

边阅读边做标记,可以让你们的课本变得饱满起来,各种各样的标记符号记录了你们思考的足迹,希望这些好的学习方法能伴随你们的学习之路。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1)出示句子:“一根根红色的丝绳,经他们的巧妙编结,成了巧夺天工的工艺品。”

①你画出的重点词是什么?

②体会“巧妙编织”。

用一根丝绳就能编织出这么美丽的中国结,真是太巧妙了!

你们看过编织中国结的情景吗?想欣赏欣赏吗?学生看视频(大屏幕上出现一双巧手编结中国结的视频资料,滚屏出现一段文字资料:一根红绳经过绾、结、穿、缠、绕、编、抽等多种工艺技巧编织后,可以变化出爆竹结、玉米结、蝴蝶结、蜻蜓结等数十种不同的花样!)看了视频,你想说什么? ③理解“巧夺天工”。

再看看这些中国结,感觉怎么样?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巧夺天工(板书:巧夺天工)。这个“巧”字和“巧妙编织”的“巧”意思一样吗?

【设计意图:视频播放中国结的编织过程,使学生从民间艺人灵巧的双手和精美的作品中深刻地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与才能,同时,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结所具有的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使语文学习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和谐统一。】

④朗读感悟:当你了解了这一点后,读这个句子你一定会有别样的感受?谁来读?(指名读)

(2) 出示句子:“如果再配以各种饰品,如鱼,如古钱,如十二生肖,那更是变化无穷,令人叹为观止。”

①汇报重点词。学生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

②观察中国结,理解“变化无穷”。

一个小小的饰品,竟能起到这种画龙点睛的作用。看看你们手中的中国结,看看那一个个饰品,想介绍介绍吗?(指名介绍)

高举起你们手中的中国结,前后左右看看,不论是大小、形态还是配饰几乎没有一个是相同的,真应了书中的那句话:那更是——(板书:变化无穷)

③体会“叹为观止”。

看到这些变化无穷的中国结,你想怎么赞美它?(学生同桌说说后全班交流)

你们对中国结的赞美到了极点,甚至找不出更好的词语来形容它,这真是——(板书:叹为观止!)中国结真不愧是民间艺人的杰作!

④朗读感悟:谁能把中国结这种极致的美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展示和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将自身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也较好地帮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

(3)出示句子:“它或象征着幸福,或隐喻着爱情,或呼唤着友谊,或赞美着生命;有的是喜庆的标志,有的是智慧的图腾;它烘托着欢乐,燃烧着热情„„总之,它代表着祥和,代表着幸福,代表着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

中国结不仅外形美得令人叹为观止,而且寓意丰富,激动着人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这段话展开想象:这些中国结寄予了人们怎样的愿望呢?也可结合自己手中的中国结说一说。

①小组讨论。

②全班交流。

③出示画面:配有两条鱼的中国结,代表着年年有余;配有同心结的代表着永结同心;配有两只鸳鸯的代表着爱情;配有龙的代表着图腾„„

(师相机借助中国结帮助学生理解“隐喻”“图腾”的意思)

这里有个词特别生僻,“图腾”,了解它吗?老师举个例子来说吧!人们常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人最崇拜的动物,它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就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图案。

④引读“它或象征着幸福„„总之,它代表着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这句话。

⑤出示词语:幸福、爱情、友谊、生命。读一读。

说一说,你在读这些词语时心里有什么感觉?

(相机理解“憧憬”)是啊!这是一些让人听着听着就觉得快乐,就忍不住微笑的词语,它们值得人们用一生去追求,去讴歌,这就是人们对它们的“憧憬”,也可以换个词来说就是——向往。

⑤中国结还会代表什么呢?

是呀,还有这么多的寓意说也说不完,所以,作者在文中用了个什么号?(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寓意。)中国结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也可以说,中国结象征着人类一切美好的事物、感情和愿望。(板书:象征丰富)

⑥了解句式,感情朗读。

再小声读读这段话,你发现它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引导了解排比句和对句的朗读技巧)排比句或对句可增强语句的表达气势,富有节奏感。你能读好它吗?请同学们把心里的感受尽情地表现出来吧!(自由读,指读)

这些说不完,道不尽的情愫被一个个小小的中国结无声地诠释。我们朗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和理解融进去,读出句子中丰富的感情,谁再来读一读?

我听出了你语速放慢,语气放轻,而且三个“代表着”一个比一个更强烈。我们也像他一样读读最后这句话:“总之,它代表着祥和,代表着幸福,代表着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中国结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它代表着——

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代表着——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本文具有的感情强烈、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就重点句、关键句,采用合作研读、品读、自由读、齐读、想象读等不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出感情,读出意蕴。】

四、升华主题,小结延伸

1、这节课我们一起品味了中国结特有的风韵,感受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是啊,中国人民的智慧,华夏文化的悠久,体现在万里长城,秦兵马俑这样的恢宏巨制之中,不也体现在这精巧绝伦,供人把玩的小小中国结身上吗?

中国结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内涵呢?下节课,让我们继续感受中国结表现的中国心,饱含的中国情。

【设计意图:以“中国结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内涵呢?”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为继续深入文本,理解、体会其中所饱含的中国情、中国心这个教学重点做好了铺垫。】

五、布置作业

1、摘录优美的词语、句子,完善摘录笔记。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与家人分享中国结丰富的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中国结

样子           巧夺天工

特点            风韵     变化无穷

喜爱?           象征丰富

中国结?

叹为观止

语文天地三

从“心”出发,插上想象的翅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有表情地背诵古诗。激发学生热爱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操。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纯洁高尚的情感。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 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师:诗人身处长安,而家乡在华山以东,近两百公里。这么远,他怎会知道兄弟登高处,还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到读出“懂”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 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理解词意。生字教学,侧重难点字,回顾多种识字方法,注意字的笔顺,指导把字写美观。理解词意采取多种方法,或由熟词入手,或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相关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基于本课注释较少,将难点形成注释,为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学生刚刚接触注释,给予充分时间,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节,我便想起                              )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教学呈现一“领”二“扶”三“放”的思路。学法的设计,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为从形象可感的画面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宝库,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诗词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样有“路”可循,由“思亲”到“倍思亲”,再到“兄弟情深”。】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教学回到诗题中的“忆”,与课堂初始的质疑遥相呼应,使教学完整。通过对“忆”的再认识,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的情感。了解创作背景,对诗人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无奈,才能体会那浓得化不开的思念。在此基础上,学生练读全诗才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借助形象可感的画面,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教学结尾,回顾学法,引导学以致用。推荐学习《杂诗》,给学生提供现炒现卖的机会,再次走近王维的心灵深处,以此来检验学生对学法的掌握情况。学生能学到用到,才是我们教学最终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少一人

《做客喀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生字,会写生字。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民族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各族人民之间的兄弟情谊。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短文意思,理解各族人民之间的兄弟情谊。

教学难点:理解短文意思,理解各族人民之间的兄弟情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短文,根据地点的变化,把短文分为三部分。

(1—3)大街上。 (4—6)托哈提叔叔家。 (7—8)人民广场。

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同学(志同道合者) 从远方来看你, 不是很令人快乐的事情吗 ?

三、共同学习:

本文记叙了一对汉族父子国庆节在喀什到维族朋友家做客的经历,反映了喀什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展现了当地民族文化风俗,歌颂了各民族之间的兄弟情谊。

四、用欢快、热烈的语气来读短文。

五、课堂作业。

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各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天地三笔下生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生字,会写生字。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民族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各族人民之间的兄弟情谊。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短文意思,理解各族人民之间的兄弟情谊。 教学难点:理解短文意思,理解各族人民之间的兄弟情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

同学们, 请你们选一项, 写下来。

1. 写我和中国结(剪纸„„) 的故事

(1)介绍中国结、剪纸等的资料。

(2)说出你喜欢中国结、剪纸等的原因。

(3)写出你与中国结、剪纸等之间曾发生过的故事。

2. 介绍一种民族工艺品

(1)从家中带来你感兴趣的一种民族工艺品。

(2)介绍它的来历、名字、样子及你喜欢它的原因。

(3)小组内互相交流。

(4)指定每组一两人介绍, 然后全班交流。

(5)学生习作。

3. 介绍一种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或活动

(1)选择一个少数民族, 搜集有关这个民族的节日、习俗等的资料。

(2)整理资料, 介绍这个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或活动。                                       第二课时

继续完成习作。

作文五:《第三单元 民族之花》8000字

第三单元 民族之花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主题为“民族之花”,设计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领悟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感情,充分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整体,只有各民族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我们的祖国才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本单元既有歌词,也有记叙文,还有说明性的文字。选材也各不相同,教学时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分析每一篇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有的采用的是直抒胸臆,一气呵成的方法;有的是通过包含感情的方法抒发的,有的是借助于一个简单的饰物来说明的,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一篇文章都能使读者受到深深的感染。

爱我中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2、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3、自学生字词词语,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歌曲《爱我中华》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2、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填空

无边无(  )   训练有(  )     (  )石嶙峋

一、点明本单元主题

1、板书单元主题:民族之花

2、读了民族之花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3、预习后对这一单元有了哪些了解?

二、歌曲导入,整体感知

1、放歌曲《爱我中华》

同学们可以听,也可以边听边唱。

请同学来谈谈刚才听歌曲或唱歌曲的感受。(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谈出自己的一点感受就可以。)

2、介绍创作背景和作者

这么熟悉的、感人的歌曲,除了会唱,你对它还有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来交流交流。教师适时的补充介绍。

三、感情朗读,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歌词,读通句子,标上小节号。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朗读。从这段歌词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标注

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二、设疑自探

指名朗读。从这段歌词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解疑合探

1、文中有多处重复的语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小组交流。

(1)多处提到五十六。

(2)六处提到“爱我中华”一句

2、指名朗读,想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1)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同一片蓝天下的星座,比作大花园里的五十六枝花, 比作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体会到民族团结亲如一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不管是谁,不论他走到哪里,他最舍不得、最爱的是什么?

(3)文中有几次提到这句话?

(4)仔细阅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3、小组内联系实际想一想诗歌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可联系刚结束的奥运会谈谈自己所知道的,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可让学生说说谁在建设我们的国家?可举出自己知道的人或事。

(3)“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可让学生想想是谁雄姿英发?

(4)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为国家做了什么?仿照这三句话自己写一到两句。全班交流。

指导有感情朗读。

4、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歌词。试着背诵。

四、质疑再探。

1、小组里排练,或领唱合唱,或歌伴舞,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

2、全班展示。

五、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唱这首歌。再找一找其他相似的爱国主义歌曲。

3、预习《草原》查阅有关蒙古的资料。

选作:

搜集有关民族的谚语和民族的风俗节庆文化。

达标训练

抄写文中比喻句,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草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体会描写草原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

2、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认识保护草原资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3、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把阅读中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所构成的草原风情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复习听写上一篇课文中的字词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

2、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过渡: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板书:风景美人情美

过渡: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书:草原风情画

3、 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

三、设疑自探

1、过渡: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同时,

还写了什么?

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

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讨论)

四、解疑合探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图)

板:开阔

点拨2: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

句“在天底下一虹向我们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感情朗读。

点拨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

线条)。

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随机出示图: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 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随机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

点拨5:这样柔美的线条,缓缓地高起来,又缓缓地低下去,就像(波浪)。所以作者沿着这波浪般的线条,一直远望,就觉得好象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

指导朗读。

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五、质疑再探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师生共同解答。

总结: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

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六、运用拓展

1、 看图,听音乐。

2、 口语训练: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

七、 布置作业

1、 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2、 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

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板书:看画面)请看画面。(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板书: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学生汇报(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指导两个比喻句。

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用一条彩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小结:这些比喻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齐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总结:看画面 读课文 画句子 谈体会)

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画面吧(课件)(汇报介绍过程中随机出示有关课文片段,幻灯画笔指导,在学习热情款待部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师:说说你的学习收获吧(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师: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归纳板书:自然美 人情美 草原)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人情美,从中可看出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总结: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这里老师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我们来看看,也许从这些图片中你也可以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出示)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想说些什么?

2、让学生现场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请到我们草原来, 草原之花永盛开

大草原, 乳飘香,人情美,客常在

草原大,草原美,草原的牛羊肥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

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

学习,好吗?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达标训练读下面的句子,从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球,一会儿又下来了,走到哪里都想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中国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根据本课特点,找出每段的中心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通过研读第五自然段,理解中国结丰富的寓意,了解实物说明与象征意义结合的效果。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5.通过学习与作者情感发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6.课外引导学生收集有关中国结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教学准备

中国结的实物和图片;课文文字制成的课件及相关图片;中国结的有关资料

(一)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中国结

师:谈谈你对中国结有哪些了解?

生1:我知道中国结是一种装饰品,在我家里有一个很大的中国结,这个小一点的是爸爸汽车里的,上面还写着“平安”两个字。

生2:中国结是人们用丝线编制而成的。

生3:我见过的中国结大都是红色的,过春节时我家买了一个。它的中间有一个很大的“福”字。„„

2.小结:同学们对中国结的了解可真多。是啊,近几年中国结特别流行,几乎成了家家户户喜爱的一种饰物,尤其是春节的时候,人们都挑选自己喜欢的中国结带回家,也把喜庆和幸福带回家。猜一猜课文会介绍中国结的哪些内容?(板书:受宠)

3.学生猜想文章的内容

(点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用看一看,谈一谈,猜一猜的方式,使学生对中国结有了初步了解,既引出课题,又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利用已有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

(1)集体反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字词,重点强调“憧憬、渗透、颈”的读音。

(2)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3.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想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中国结的?

(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说一说,中国结为什么特别受宠?(因为它美丽漂亮;它代表着祥和,代表着幸福,代表着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中国结表现着中国心饱含着中国情„„)

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只要学生理由充分,老师都要给予肯定。)

(三) 深入学习,品读课文

1.中国结是如何受到人们的喜爱的?

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说明中国结受到喜爱的排比句画出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在不同场景搜集的中国结的图片展示给学生。

2.美读句子,体会人们对中国结的喜爱。

从“到处”“装点”你能体会到什么?

自己小声读一读这段话,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同学们,中国结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不论是庄重的场合还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身影;不管是孩子们还是归国的老华侨都以胸前挂着中国结而自豪,难道它受宠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它美丽典雅的造型吗?

(点评:教师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人们对于中国结的喜爱之情,同时以反问句引起学生更深一层的思索:中国结为什么得到中国人的普遍喜爱?这样激发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挖掘文章的内涵。)

3.重点体会3、4、5自然段,理解中国结的丰富内涵及其象征意义。

(1)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国结表现着中国心,饱含着中国情。)学生读句子。

(2)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你是怎样理解“中国心”和“中国情”的?

(3)学生默读3、4、5自然段,划出重点的句子,多读几遍,写出自己的体会。

(4)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它代表着什么?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又是怎样的?

生读句子谈体会。(课件出示句子)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再现。它代表着幸福和祥和,代表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样美的艺术品,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一边欣赏,一边读出中国结的美吧!     (课件出示各种姿态的中国结,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点评:本段“以读代讲”,并且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中国结的美丽,感悟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既有助于理解语言文字,又陶冶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民族热情。)

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近几年中国结尤其得到海外华侨的喜爱,文中“头”为什么加了引号?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1:这个“头”不是一般意义理解的头,是指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     生2:如果在缠绕中国结的丝绳中理解,这个“头”指的是一端;把中华儿女比作这根丝绳时,这个“头”就是指自己的祖国了。

师:你是个善于思索的孩子,能联系上文来理解“头”的含义,这种学习方法很好。谁还想谈自己的感受?

生3:我想起了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外的华侨远离祖国,思乡情浓,他们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亲人,因此他们把自己当成编制中国结的那根绳子的一部分了,这个“头”指的是自己的祖国和乡土。     (点评:老师的评价真诚具体,既有对学生表现的积极肯定,又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运用。学生交流的欲望被激发了。)

读后学生评议(略)

(5)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给学生创设一定情景,带着对祖国对亲人的思恋来读这段文字。

师:同学们,你有过离开家、离开亲人的的感受吗?你经历过想见亲人但是却不能见的心痛吗?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与煎熬呢?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编结这根绳子的一部分,这根绳子牵连着你、我、他,无论将来你走多远,总是会想起自己的祖国和亲人,古人有借“月”思乡,我们今天就以“结”来吐情。 学生齐读这段文字。

(点评:教师用充满深情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遐想的殿堂,继而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进一步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得以交流、释放,从而与文本思想产生共鸣。)

(四) 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中国结特别受宠,不仅是因为它造型美丽典雅,而且它代表着幸福和祥和,代表我们对未来的憧憬,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儿女心连心的象征。(板书:幸福、祥和、心连心)

2.同学们,说说看,你认为中国结还代表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平安、祝福、欢乐„„)

3.积累背诵

课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中国结的美丽和人们对它的喜爱,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语文天地三

教学目标:

学习写摘录笔记

学习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读读背背各民族的谚语

阅读《做客喀什》,提高阅读能力

口语训练

笔下生花,选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写一篇文章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同学们,通过我们学习了“民族”你对民族深情是不是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你能来说说吗?

你们可真棒,又学到了那么多知识!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部分知识吧!

二、语文天地练习。

1、摘录笔记

本单元教师对学生的摘抄应该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而是让学生把课文中新的词语积累下来,并进行自学.

2、出示句子,体会情感

出示句子

指名朗读

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再读句子

3、读背谚语语言是花苞,行动才是果实;

决心是种子,实干才是肥料.

维吾尔族谚语

想要找到珊瑚和玛瑙,就得下到大海里;

想要找到宝石和碧玉,就得翻过万水千山

裕固族谚语

读一读,读准字音

理解意思,背一背

4、读背古诗

三、、聊一聊各个民族

全班一起来汇报自己的情况,并让学生对都了解什么.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

四、开卷有益:

阅读《做客喀什》

1、默读全文。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在小组里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词语,比一比谁读得多、谁读得正确。

2、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说一说

3、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4、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并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

五、畅所欲言

1、金钥匙大家写完文章后,都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修改它们呢?

咚咚告诉我们:"习作写完后,我自己愿意大声的朗读,能发现不通的句子,还能找到不清的地方让学生们说说自己还有什么合理的方法.

3、读一读出示:

老师给学生介绍一下这两个民族.

从句子中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在小组里施行合作的方式完成 对于有困难的字词教师可以加以指导.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谚语吗?

作业设计

1、熟读《开卷有益》

2、背诵两句谚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课件(少数民族的生活片段)

(1)、看、说

(2)、了解民族的故事。

2、组成小组,集中一个民族深入了解。

(1)、了解感兴趣的物、事、人。

(2)、画一画少数民族的小朋友。

(3)、介绍少数民族的工艺品。

二、讲述写作要点

例如:工艺品

1、总体印象

2、外形

3、结构

4、作用

5、有关故事

三、写作

四、评改作文

五、修改誊写。

单元反思:

11

作文六:《第三单元 民族之花》14000字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民族之花》

执教者:福民中心小学   四年级

一、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主题为“民族之花”,设计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领悟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感情,充分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整体,只有各民族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我们的祖国才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本单元既有歌词,也有记叙文,还有说明性的文字。选材也各不相同,教学时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分析每一篇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有的采用的是直抒胸臆,一气呵成的方法;有的是通过包含感情的方法抒发的,有的是借助于一个简单的饰物来说明的,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一篇文章都能使读者受到深深的感染。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三、教学设计思路:

常言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让学生学出效率,必须方法引领。结合体例特点,针对单元要点,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想的:(1)读中悟法。①对于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可以让学生采用已经掌握的“认-想-写-用”的识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去独立学习。②对于本单元的阅读内容,根据文体的不同,一方面,可以教给学生读中去感悟,如《草原》一课,第1自然段写草原的奇异风光,老舍从天空起笔,先写辽阔,再自然过渡到写碧绿,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采用这种方法,孩子在读中因景而生情,在悟中因情而生诵,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另一方面,可教给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读,像《爱我中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语言简洁,跳跃性强,我会让学生大声诵读,尽情歌唱;《草原》一课,语言流畅,形象生动,我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中国结》在说明的同时,抒发了赞美之情,我会让学生去默读。自读课文《做客喀什》是一篇记叙文,我则让学生去略读。通过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另外,“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种阅读方法,也是课标对中年段学生提出的要求。纵

观本册教材,整体编排时通过第三、五、八单元的三个“金钥匙”和若干“日积月累”中的练习,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单元是第一次提出这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习点画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难度大了点,要想是这一要求转化为能力,教给学生的办法就是读中多实践,。我是这样化难为易的:①先示范,让学生弄明白哪些词句是重点,怎样标画重点词句。如教学《草原》第1自然段,老舍见到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可爱”、“清鲜”、“明朗”、“一碧千里”、“柔美”、“翠色欲流”等等词语都做了描写,比较一下最能表现草原的色彩和地势特点的是“一碧千里”和“柔美”两个词语,就用“小三角”标出;而“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则最能表现草原这两方面的特点,用“直线”画出。②示范之后,我再让学生照样子也标画在自己的书上。这样,在阅读课文的环节中先让学生练起来,在练中琢磨方法、不断提高,相信只要一直抓下去,学生一定会掌握这种批批画画的阅读方法,直到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单元教学目标

1、识字与写字:识字写字量明显提高,学生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硬笔熟练的书写;

2、阅读: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习略读,初知文章大意,扩大积累,增加阅读量。

3、习作:提倡自由表达,能不拘一格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乐于书面表达,并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语句。

4、口语交际:能认真倾听、请教与商讨,把握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生动感人。

5、综合活动:有目的地搜集资料,观察社会,侧重书面表达,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如果说标准是课程的灵魂,那么教材就是课程的血肉。在研读课标,做到心中有数之后,还要了解编者的意图。

五、总体构想

整个单元的教学 共分四个模块。

模块一:整体预习,通读课文。(2课时)

模块二:精读指导课。(3课时)

模块三:深化主题,拓展延伸(2课时 )

模块四:综合习作(2课时)

《民族之花》教学设计

第一模块  通读预习课

【预习内容】

《爱我中华》《草原》《中国结》《做客喀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基于课标及“语文主题学习”倡导自主学习实现课内大量阅读的理念,采取多种形式识记本课生字并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书写,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认字25个,写字19个。

2、借助资料,根据上下文理解“妙不可言、完善、积累、鄙视、留心、浓厚、小心翼翼、训斥、迷恋”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写要求会写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积累背诵谚语及课文。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预习单,完成预习要求。

2. 教学难点:借助资料,根据上下文理解“妙不可言、完善、积累、鄙视、留心、

浓厚、小心翼翼、训斥、迷恋”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课时】

第一课时  通读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件出示预习单):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单元《民族之花》,请你们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预习单。

二、自主预习环节

教师根据本单元的内容与要求设计预习卡,学生进行自主预习。

单元预习达标卡:

(设计意图:预习卡能够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脉络,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让学生完成预习卡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目标,然后通过预习卡上的内容,学生对本单元的基本知识点有了大概的了解,先独立解决预习卡,再筛选出自己有疑问的知识点和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为小组交流的内容。在这里要强调的事,学生的独立自学是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基础性工程,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前提和保障,是整堂课不可缺少的部分。)

【板书设计】

3、民族之花

《爱我中华》  民族    健儿   步伐

《草原》      小丘    既      舒服

《中国结》    祥和    曲折

《做客喀什》   喀什   斟

第一模块  通读预习课

【课时】

第二课时  预习检测

【教学过程】

教师抽查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根据抽查情况作出评价。重点指导预习中的字词、朗读的问题。梳理全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一、词语检测

1、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名学生读字词:民族、星座、健儿、步伐、建设、雄姿英发 一碧千里、明朗、柔美、云际、回味、洒脱、拘束、低吟、迂回、热闹、巧夺天工、 变化无穷、叹为观止、不离不弃、风韵、憧憬、传递、典雅、祥和、渗透、饱含、围绕、象征。

2、师生共同正音。

3、理解部分词语。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本课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创设生动有趣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上一节课学生合作完成预习单的基础上,检测学生合作的成果,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合作。小组指派一名孩子,也是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课堂主人,这样的课堂孩子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听写检测

1、以小组为单位任意抽取一名学生上台听写,其余同学在座位上听写。

2、集体纠正台上的听写,其余同学互改。

3、对易错字进行引导、加深巩固。

三、朗读检测

1、多种方式朗读。

2、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是不可忽视的一项教学内容。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进行自我熏陶。学习课文不能仅靠老师的讲解和灌输,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放手让学生去朗读、理解、鉴赏,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整体有了感知的过程,对语言有了理解的过程。

朗读是背诵的基础,是语文积累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就是为了培养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朗读不仅能够扎实的掌握多音多义字的意义和读音,克服滥读半边字的毛病。其过程是广泛汲取语言素养的积淀过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领读、范读、领背和及时检查学生背诵,是指导诵读的重要手段。)

四、内容检测

对学生概括的文章主要内容进行集体评议并讨论概括的方法。

五、答疑解难

对学生的疑惑进行分类,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中去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我们在教学中习惯于教者设疑, 学生解疑。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 久而久之, 形成思维惰性, 不利于学生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

在学生预习单最后一项“我的疑惑”中,让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疑惑,教师引领孩子提问的有效性,并把相关的有效问题板书出来,进行归类,为接下去的精读指导课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9、观察与发现

健儿    建设    步伐

巧夺天工    不离不弃

1       2       3       4       5       6

( 学生听写)

第二模块:精读引领课

第一课时

教学主要内容:

《草原》丛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教学目的:

1、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词语

2、学习写实加联想的写作方法。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以情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写实加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以情写景的方法。 教学准备: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积累词语,导入新课。

(一)课件出示: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

2、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

(二)出示草原图片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三)积累词语: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一碧万顷、碧空万里„„)

师:这些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这节课,我们也去大草原看看。(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写实加联想的写作方法。

1、课文描写的草原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景、人)

2、师:现在大家打开书,谁能把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指名读)他读的时候,大家拿出一支笔来,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用“   ”画出作者看到的景物。

3、(指名回答)师:我们把这种实际看到、听到、摸到、闻到或尝到的事物真实记录下来的方法就叫写实,由看到的事物而产生的想法叫联想。请同学们用“~”画出由刚才具体景物而引发联想的句子。

4、同桌一人读写实部分,一人读联想部分。

5、课件出示丛书《桂林山水甲天下》片段,根据联想补白写实部分。

这里的山,都是一座座的孤峰,有的             像竹笋,有的                  像玉簪,有的             像宝瓶,有的                                   像剑戟,有的             像公鸡,有的                          像骆驼,有的             像观音,有的                            像老人,有的             像大象,有的

像横卧的花瓶„真是千奇百怪,各有千秋。

6、课堂拓展小练笔(补白联想部分)。

(1)桃林旁边是一片绿油油的麦地,远看像                  。我们身后有两棵碧绿碧绿的梧桐树,高大挺拔。就像                   。一群小鸟飞来,“唧唧喳喳”地             。风儿一吹,梧桐树上的叶子“沙沙沙”地响着,好像                        !

(2)一进园门,就有个男孩子粘上我了。他大约十一、二岁,穿着红背心、蓝短裤,腰带耷拉着一截;浑身是土,像个             。毛茸茸的小平头,衬着一张白皙的小圆脸儿,使我联想到             。他像                   ,在我身前身后转悠,伸着脖子看我的镁光灯。

三、揣摩优美的语句,学习作者以情写景的方法。

(一)师:第一自然段中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指名答)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他说他总想高歌一曲,以表示他的愉快,

(二)师:和它对应的句子是哪句?(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因景生情)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我们先让他“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生讨论)

师小结:作者一开头写高歌,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草原,非常兴奋。所以想高歌一曲。然后又看见了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草原,看见了小丘和羊群,进一步产生了赞美的心情。所以他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所以这两句不能调换位置。

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师: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根据自己的心情描述出的景物也随着心情

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写法就叫以情写景。

课堂小练笔。

期中考试我考砸了,一路上,我都在想着怎么向爸妈交代,树上传来小鸟的叫声,今天听来,这叫声                        ,抬头看,小鸟                         。回到家,我把考试成绩如实向妈妈汇报,没想到妈妈不但没批评我,还鼓励我加油,顿时,我开心不已。此时,我又看见了它,那只可爱的小鸟,它                                            。

第二课时

教学主要内容:

《做客喀什》

教学目的:

1、学习抓关键词将场景描写具体和抓特点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2、能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3、谈谈自己的一次做客经历,要求叙述中有当地的民族文化风俗内容。

教学重点:学习场景描写和抓特点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难点:1、能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2、谈谈自己的一次做客经历,要求叙述中有当地的民族. 文化风俗内容。

教学过程:

一、快速浏览课文,用“     ”画出有关场景描写的段落。

1、指名回答画出的场景描写片段。

2、课件出示句段:那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丰富)极了,有当地的民族服饰,内地生产的各种家用电器和日用品,从中亚各国进口的阿拉伯小商品。(引导学生学习围绕关键词将内容写具体。)

3、课堂小练笔。

阿伊霞和阿吉把我拉到他们的房间里,房间(       ),

二、用“~”画出文中描写人物外貌特点的句子。

1、一个头戴(小花帽)、留着(两撇小胡子)的叔叔就迎上来,和爸爸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接着又把我抱起来,把身边梳着(好多小辫)的阿伊霞和穿(绣花衬衫)的阿吉介绍给我。

2、卖东西的有(缠着头巾)的(大胡子)老人,也有(戴着面纱)的妇女。

3、他个子(高高的),穿着9丝绸衣裙),非常漂亮。

师:口号里的词句都是抓住人物的哪方面特点描写的。(衣着、外貌身材等)

4、课堂小练笔:请你也根据人物身份抓住人物特点写一写。

原来是一位诗人前来拜访,他                                                                                              。

三、根据提纲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1、乘车路线  2、结识朋友  3、光顾乌鲁木齐大巴扎  4、去主人家做客  5、在乌鲁木齐作客时,主人给自己留下的难忘的印象

四、谈谈自己的一次做客经历,要求:叙述中有当地的民族文化风俗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爱我中华》《中国结》

教材分析:

《爱我中华》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族之花”的第一篇主体文章。以诗歌工整的形式,用简洁朴实的语言,体现了各族儿女团结友爱的民族情,也表达了中华儿女共创富强的爱国心。学习本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大团结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本课教学的成功将为本单元后面两篇类似主题文章的学习奠定稳固的情感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民族之花”单元学习教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中国结》这篇课文通过介绍近几年来流行受宠的饰物中国结,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课文首先描写了人们对中国结的喜爱,接着说明了中国结丰富的寓意及人们寄托于它的浓浓的情谊,指出了中国结已经成为向世界传递祥和

和喜庆的象征。课文表面上写的是中国结,实际上表达的是中华各族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的语文知识和情感的积累,四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对作品的感受力也逐渐达到与作者契合的程度。我认为本班学生具有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欠佳,课堂气氛低迷等不足,但与此同时,又具有兴趣爱好广泛,发散思维活跃,天真纯朴好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爱我中华》。

2. 掌握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 体会反复写法的作用,练习中阅读中提问、分类处理问题,学习标画重点词语。

4. 体会课文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了解中国结的寓意,体味其中饱含的中国心﹑中国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爱我中华”这句歌词表达的感情。

2. 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

3. 体会反复写法的作用,练习中阅读中提问、分类处理问题,学习标画重点词语。 设计理念:

2011版新课标非常明确地把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品悟语言,体现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

设计教学时,十分注重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以教师自身美好的形象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师生关系自然融洽,是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前提。其次,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训练。教学中,老师注意引导学生独立钻研文本,自读、自悟、自得,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重点句、关键句合作研读、讨论、品读。通过自由读、范读、集体读、想像读、感情读等不同方式,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爱我中华》

一、情景导入,揭题质疑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学们可以听,也可以边听边唱。)

2、请同学来谈谈刚才听歌曲或唱歌曲的感受。

3、介绍创作背景和作者乔羽。

这么熟悉的、感人的歌曲,除了会唱,你对它还有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来交流交流。教师适时补充介绍。

(设计意图:我主要是依据“知人论世”的观点,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考察,以及运用搜集归纳法整理有关作者与和创作背景资料能力的考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的初衷,这也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和理解。)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文中有多处重复的语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小组交流。

(1)多处提到“五十六”。

(2)多处提到“爱我中华”一句。

2、指名朗读,想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1)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同一片蓝天下的星座,比作大花园里的五十六枝花, 比作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体会到民族团结亲如一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不管是谁,不论他走到哪里,他最舍不得、最爱的是什么?

(3)文中有几次提到这句话?

(4)仔细阅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同时抓住重点词汇谈及感受,带着感受朗读,以读代讲。)

三、小结回顾,巩固写法。

1、这首歌运用了反复的写法,使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哪一篇文章也运用了这种写法?(《走月亮》)

2、浏览《走月亮》,再次感受反复写法的好处。

四、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比赛朗读。

3、带着自己的体会歌唱《爱我中华》。

(设计意图:鉴于本次教学的内容体裁是诗歌,语言高昂、激越,有感染力。多读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品味词语,激发情感。)

(二)学习《中国结》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唱的这首《爱我中华》美极了,我都快沉醉了。是啊,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自古至今有无数的民间艺术瑰宝让世人艳羡,今天,老师就带来一样宝贝过来(出示中国结实物)认识它吗?你们都在哪里见过它?(师将中国结挂在黑板前面)看来你们对它都不陌生,喜欢它吗?那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喜爱一起走进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

2、师生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二、解题激趣

1、师:猜猜我为什么用红色的笔写这个“结”字吗?(生可能猜测它是多音字、中国结都是红色的等等师相机引导)不着急,让我们先翻开史书记载,来看一看“结”字的由来。(出示《说文解字》对“结”的解释)。

2、你们对“中国结”又有哪些了解,请你们把课前搜集的资料拿出来交流交流。(生交流收集资料,师出示幻灯片补充)

3、看到课题,初读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疑问?批注问题。(中国结是什么样儿的?中国结有哪些特点?中国结为什么以中国命名?人们为什么喜欢中国结?)    (设计意图: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而且把学生想知道的作为尝试内容,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学习排比句式

过渡:中国结以它那富于丝绸质感的造型,以及独特的风韵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书中是怎么说的。

句子一:你看,在商店的橱窗里,在百姓的客厅中,在机关单位的大门口;在欢庆申奥成功的人群中,在归国旅游的白发苍苍的老华侨胸前,甚至在孩子们的颈上;在首都北京,在西南的少数民族的村寨,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结那富于丝绸质感的鲜红、美丽、典雅的造型。

(1)这段话中说哪些地方有中国结?

PPT :在           ,可以看到中国结那富于丝绸质感的鲜红、美丽、典雅的造型。

在                ,可以看到中国结那富于丝绸质感的鲜红、美丽、典雅的造型。

在                ,可以看到中国结那富于丝绸质感的鲜红、美丽、典雅的造型。

„„

谈话:而文中却只用了一个“到处可以看到中国结那富于丝绸质感的鲜红、美丽、典雅的造型。”这是为什么?(如果每次都说,太啰嗦了,读起来很累,只要在最后说到处都可以看到,使句子概括凝练。)

(2)发现分句间的特点

师:同是说地方,却用了分号把它们分成三个分句,认真读读,想想句子里是不是藏着什么秘密?

交流预设:

a. 第一个分句,具体的地方。第二个分句,不同的人身上。第三个分句,祖国广阔的大地。

b. 第一个分句的构成:地方+地方。第二个分句的构成:形容词+人。第三个分句:一个北方一个南方

(3)练习:

还有哪些地方也可以看到中国结那富于丝绸质感的鲜红、美丽、典雅的造型? 要求:用上这三种不同的分句构成来说。

2. 师小结过渡:像这样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来说同一个事物的句子就是排比句。作者朱杰人特别擅长用排比句来表达。书中还有——

句子二:它或象征着幸福, 或隐喻着爱情, 或呼唤着友谊, 或赞美着生命;有的是喜庆的标志, 有的是智慧的罪图腾;它烘托着欢乐, 燃烧着热情„„

(1)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2)交流预设:

同样是说中国结的象征意义,三个分句用不同词语来连接:第一句,都有“或~~着”,第二句都是“有的是”,第三句都是“怎样着什么”。

(3)练习:

PPT :荷塘图片

要求:用一定的句式来说说荷塘的景色,可以只用一种句式,也可以用上多种句式。 (设计意图: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画面及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自读勾划、合作提高的良好学习习惯,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的实践者,从而保证双基训练能落到实处。)

四、深入感悟,情感升华

句子:

中国结由一根丝绳缠结而成, 不管这根绳经过如何曲折的缠绕, 总是不离不弃, 始终围绕着它的起点。怪不得海外的华人特别喜欢中国结,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纺织中国结的的那根绳子的一部分。中华儿女同根生, 这根绳子扯得再远, 也离不开它的“头”。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 自己的乡土。

1.PPT :演示中国结编结过程。

2.谈体会:中国结由一根丝绳缠结而成, 不管这根绳经过如何曲折的缠绕, 总是不离不弃, 始终围绕着它的起点。

3.师:这样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这里的头仅仅是中国结的头吗?仔细读读课文,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交流: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 自己的乡土。

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 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

2. 中国人民的智慧,华夏文化的悠久,不仅体现在万里长城,秦兵马俑这样的恢弘巨制之中,还体现在这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的小小中国结身上。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爱我中华》。

2.积累《中国结》中的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奋起步伐      巧夺天工      爱我中华     建设国家

中国结    变化无穷      雄姿英发

受宠           中国心   中国情

第三模块:群文阅读课

“祖国大家庭”

教学内容:丛书1之“祖国大家庭”:《大漠古城》《高原名城——大理》《拉萨的天空》;丛书1之“民俗文化”:《藏族的雪顿节》《腊八粥》《端午日》等。 教材分析:

《大漠古城》是一篇有棱有角壮人魂魄的文章。一座曾经“如璀璨的宝石”也曾经“灿烂缤纷”而如今已经“阒无声息”的千年古城,作者摇笔散珠,突然就苍凉地巍峨在了读者眼前,秘密何在?除了作家独具只眼,精准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进而先整体再局部,用简笔,大刀阔斧;用繁笔,精雕细琢,真正达到了看似率尔操觚实则韫玉怀珠之境之外,线索的“功劳”也是很大的。

《高原名城——大理》:大理,高傲与柔美相生,巍峨与秀丽共存,幻想与神奇并发,风情独具,景物宜人。难怪外国人称它为“东方的瑞士”。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尽现大理风光。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通过优美的文字,赞美了拉萨天空的湛蓝. 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三篇写景文章赞美了祖国壮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之情。

过春节吃饺子、放鞭炮,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民间习俗也许会有所改变,但是凝聚在这习俗中的淳朴

的民族情感却不会被遗忘,它将深藏在人们的记忆深处。让我们跟随丛书1之“民俗文化”中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民俗文化的殿堂,体验其中鲜活生动的内容,领略其中的风俗美和人情美。

教学目标:

1. 独立阅读文章,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2. 学会做摘录笔记,积累重点词句和写得精彩的句子。

3. 继续练习自读提问题、分类处理问题,学习标画重点词句。

4. 感受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感受中国的民俗文化,激发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 继续练习自读提问题、分类处理问题,学习标画重点词句。

2. 感受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感受中国的民俗文化,激发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丛书1之“祖国大家庭”:《大漠古城》《高原名城——大理》《拉萨的天空》;

一、复习导入

1.  背背《草原》一课中,你喜欢的段落。

2.  回顾《草原》第一自然段是怎样抓特点来写景的。(写实+联想;情景交融;按照一

定的顺序来写)

3.  在丛书1之“祖国大家庭”中也有许多的像《草原》一样写得很美的文章,我们一

起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二、自读探究

1. 自主默读《大漠古城》《高原名城——大理》《拉萨的天空》这三篇文章,边读边批注问题?

2. 以小组为单位,选其中一篇文章合作学习探究,完成以下任务:

(1)交流自读时提的问题,分类处理问题,确定小组探究问题。

(2)说说文章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3)用“     ”画出写实的语句,用“﹏﹏”画出联想的语句。

(4)说说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三. 汇报感悟

1. 小组汇报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写实+联想”的写作方法):

《大漠古城》第一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前半部分,如: 吐鲁番盛夏的太阳光,是真正的火焰。在热辣辣的阳光烤灼下,所有一切都仿佛在冒烟,在喷火。汽车在大戈壁中飞一般奔驰,公路边那些被太阳晒得发烫的大大小小的卵石,像一些惊诧的眼睛,呆呆地瞪着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  只有那些高低起伏的、方的、圆的、不规则的残墟断垣,连带着它们在阳光下的浓浓的阴影,一座座一片片迎面而来,像一群沉默的幽灵„„

„„

2. 有感情地读读你喜欢的语句,并积累。

(设计意图:语文主题学习倡导根据文本确立相应的阅读主题,补充相关的文本或资料,在多个文本的阅读中丰富与深化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得到精神上熏陶。)

四、情感升华

1.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这三篇写景文章都赞美了祖国的壮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继续阅读“祖国大家庭”系列中的其他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丛书1之“民俗文化”:《藏族的雪顿节》《腊八粥》《端午日》等。

一、谈话导入

1. 你知道我们中国的哪些民俗文化?

2. 揭题:“民俗文化”

二、自读感知

1. 出示自读要求:

(1)浏览“民俗文化”系列文章目录,选择你喜欢的三篇文章浏览读。边读边提问题。

(2)小组交流问题。

2. 交流:说说从读中你了解到的民俗文化。

三、再读深入

1. 从刚才浏览过的三篇文章中再选一篇详细阅读,标画重点词句。

2. 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总结写法

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语言表达:作者用朴实的语言,从真挚的情感出发,抒真情,写实境,使读者得到“同感与共鸣”。

五、布置作业:

(1)积累文章中的好词佳句;

(2)继续阅读“民俗文化”系列中的其他文章。

(设计意图:“自读时,标画重点词句,并摘录”是本单元的阅读金钥匙,因此,在两课时的群文阅读中,我充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标画重点词句,从而使单元阅读训练重点得到落实。)

模块四  习作指导课

【教学内容】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一“祖国大家庭”、“民俗文化”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族之花”笔下生花:“中国是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选一项写下来”。

【教材内容分析】

“笔下生花”有三个题目,我和中国结的故事要求写我的故事,是一篇记叙文。这

个题目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做。后面两个题目与“畅所欲言”紧密相连,自愿做,交流完了就写下来,或者写下来后交流。中国结不难搜集,手工课也在教学生编中国结。习作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感性认识,都有的可写。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生活阅历浅薄,阅读面和知识面较为狭窄,课外阅读中接触的好词佳句不会灵活运用。能写出佳篇的不是很多,近三分之二的同学语言组织水平偏低。所以教师应多指导或多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消除孩子对习作的畏惧心理,让孩子感到习作并不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习作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拥有放松的习作心态,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记事,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修改字句。

2、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人文特点,培养民族大家庭的意识。

3、根据事物的提点进行具体描写。

【教学重点】

根据事物的提点进行具体描写。

【教学难点】

根据事物的提点进行具体描写。

【教学过程】

一、 话题交流,激趣引入

通过本单元《草原》、《中国结》、《做客喀什》等,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他们相互尊重,情同手足,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今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下面我们就来说说。

1、图片展示,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些少数民族少年儿童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说说你所看到的,同桌互相交流。

2、小组交流课前所准备的、了解到的各民族文化习俗。

交流所知道的民族文化习俗(工艺品、故事或服饰打扮、生活习俗)

说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这些资料

3; 带入情境  确立目标

开一个“民族之花”的聊天会

(1)看图中的小朋友都聊些什么?

(2)说说藏刀、木叶、花馍、马头琴是哪个民族的?

(3) 介绍自己知道的文化习俗。

写作范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选一个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来写。必须围绕民俗:比方说八月十五吃月饼;端午节包粽子,过年贴年画、贴对子、放鞭炮;三十吃饺子等。

二、凭借情境  解疑探究

1、中国是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根据书中给的选项写一写。

写我和中国结{剪纸„„}的故事。

介绍一种民族工艺品。

介绍一种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或活动。

习作要求:

1、写清自己参与做这件事的过程,有自己的语言特色,表达真情实感。【重点】

2、在叙事的时候,对这个习俗的来历加于介绍。

三、拓展情境  达标训练

写作思路:【这篇文章尝试按照以下三步来写】

第一步:用谜语或者歌谣开头,引出要写的事。

第二步:介绍民俗的由来。

1、 学生先选一项,分别说一说,其他同学补充。

2、 教师补充。

四、聚焦情境  反思构建

1、学习修改字词和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修改

3、小组之间互相提建议

4、二次完善习作

(习作完成后要用各种方法,如自己朗读,发现不通的句子,没有写清楚的地方,再如把习作给别人看,请别人提出修改意见等,来修改自己的习作。)

特别说明:

如果孩子所选的材料用以上三步不好引入,就自然而然的开头,但字里行间必须提及民俗字样。

作文七:《作文:绽放的民族之花》400字

在我的房间里有许许多多花花绿绿、十分可爱的小挂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个大红色的中国结了。我可喜欢这个中国结了!

记得那天,爸爸出差回来。刚到家就神神秘秘地对我说:“我有一个小礼物,你想不想要呀?”听到有礼物,我顿时兴奋了起来,迫不及待地问 :“什么礼物呀,给我看一下嘛!”只见爸爸从容不迫,慢悠悠地拿出一个东西给我。“什么呀,不过是个中国结嘛!”我大声嚷嚷道。爸爸一脸温和地说:“中国结是中国悠久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由一根红色的丝绳编结而成,不管这根绳经过如何曲折的缠绕,总是不离不弃,始终围绕着它的起点。它就像我们一样,不管人在何处一定忘不了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听了这番意味深长的话,我对中国结的态度也有所改变。渐渐的,我越来越喜欢中国结了。因为,它让我知道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

每当看到它,我就会记得:我是一个中国人,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建设好自己的国家。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看到它,我就会坚持下去,因为我知道: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有钢铁一般的意志,中国人永远不会向困难屈服!

作文八:《[优秀作文]民族之花——傣族》600字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今年终于有幸去西双版纳,领略那傣族的风情,见识那别具一格的傣族。

哪里避暑成瘾,百年的大树矗立在房屋周围,山清水秀,傣家的竹楼就于中间,趴在窗户上,一切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可以看到初升的太阳,听到清脆的鸟叫,嗅到花泥土雨露的味道。正方形的竹楼别致又落落大方,牲口关在下层,站在正中间,望着可爱的牲口,一切多么美好。

傣族那里还有好吃的水果,你走进随便一家,年轻的姑娘就会和你打招呼热情的招待你。桌上摆着许许多多的水果:香蕉,西柚,特别是菠萝蜜,你可以随便的大吃大喝。当地还产一种“百香果”,色泽鲜亮,美味可口,一定会让你垂涎三尺。

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当然是泼水节了,在泼水节那天,人们起得很早,不管是什么人,都穿上新衣,脸上绽放着笑容,每个人的手里端着一盆清水,喜气洋洋,大家统一聚在一块,互相泼水,泼出去的不仅仅是水,是祝福,是快乐,是每个人挚诚的心。这个节日一般持续3到7天,这是关于水的盛会,既然是水,那肯定排出不了赛龙舟了,在这天人么都在岸边边驻足观看,龙舟手们头上绑着红布,个个跃跃欲试,他们手上的青筋暴出来,随着一声口令,选手们劈涛斩浪,勇往直前。泼水节,人们都很快乐!

这就是傣族,他们热情,爽朗。有独特的思维。那里是瓜果之乡,盛产各种水果,他们更是当之无愧的“民族之花”。

???

作文九:《关于民族之花的作文》700字

关于民族之花的作文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悠久的古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园。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养育着千千万万的兄弟姐妹,他们不是一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每当我听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时,我就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们五十六族兄弟姐妹在危难时刻,共度难关,克服了重重困难,创建了一个又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回首二零零八,你想起不堪一顾得五月十二日了吗?一个多么恐怖的日子,四川汶川发生了八级特大地震。当这个噩耗降临人间,祖国各地的人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有的人还积极报名参加了志愿者。虽然,我们的民族不同,可是我们的心是永远紧紧相连的。就是我们这些小学生也不例外,在汶川发生地震之后,不论是哪个民族,同学们都献出自己仅有的“爱”,为他们捐款。我们学校的许多少数民族还捐了100元,200元。这可见各民族之间的情谊深似海!

我是一个苗族小姑娘,在新疆在克市第十八小学念书。在我的学校里,有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壮族,蒙古族,回族还有苗族。我们在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整天生活在快乐之中。就这样,民汉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在四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四年级的三十名同学参加了友谊会。在友谊会上,我们互赠了礼物,还做了丰富多彩的游戏,使我们民汉之间的友谊跟进了一步。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民族团结手拉手》的主题队会。再队会上,摸丽德尔,乔丽凡跳起了哈萨克族舞蹈。迪里亚尔,赛美拉表演了新疆有名的维吾尔族舞蹈。好有的同学的同学找来有关少数民族的食品,服饰,习俗等资料,让我们深刻地了解到了民族的习俗,风情。体现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只有民族团结,国家才能富强,繁荣。中国在世界上才能有立足之地。让民族之花开遍神州大地吧!

作文十:《第三单元“民族之花”教材解说》2500字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族之花”教材解说

研读教材讲实效 巧作安排天地宽

灵宝市第一小学

李宝玉

各位老师:

大家好!如果说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是浩瀚的大海,那么一册教材就是淙淙的小河,一个单元就是涓涓的溪流,今天让我们一起徜徉于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族之花”,去采撷那富有民族韵律的朵朵浪花吧。题目是:研读教材讲实效 巧作安排天地宽。下面,我从“把握课标 领悟意图”“梳理要点 巧作安排”“方法引领 学出效率”三个部分来解说。

一、把握课标 领悟意图

(一)研读课标 心中有数

第二学段的课标要求是:1、识字与写字:识字写字量明显提高,学生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硬笔熟练的书写;2、阅读: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习略读,初知文章大意,扩大积累,增加阅读量。3习作:提倡自由表达,能不拘一格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乐于书面表达,并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语句。

4、口语交际:能认真倾听、请教与商讨,把握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生动感人。5、综合活动:有目的地搜集资料,观察社会,侧重书面表达,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如果说标准是课程的灵魂,那么教材就是课程的血肉。在研读课标,做到心中有数之后,还要了解编者的意图。

(二)统揽教材,胸怀全局

纵观北师大版教材,它是以文化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的,围绕着单元主题“民族之花”,编排了《爱我中华》《草原》《中国结》三篇主体课文和自读课文《做客喀什》,向学生传达了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情感;语文天地中安排了“日积月累”“开卷有益”“畅所欲言”“笔下生花”“金钥匙”五个栏目,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检测、巩固和迁移,两者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只有整体把握准了这一点,教学时才会依据课标,巧作统筹。

二、梳理要点 巧作安排

(一)、单元要点

结合本组教材体例特点,经过梳理,确定出的三维目标是这样(出示课件),我们观察后就会发现(出示横向对比图),在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概括内容、练习朗读、自读自悟、阅读提问、写摘录笔记,所不同的是又增加了学习点画重点词句。

(二)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根据教材内容,我是这样统筹安排的,分六步走(出示课件:)

下面,我来谈下我的教学设想。

三、方法引领 学出效率

常言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让学生学出效率,必须方法引领。结合体例特点,针对单元要点,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想的:(1)读中悟法。①对于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可以让学生采用已经掌握的“认-想-写-用”的识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去独立学习。②对于本单元的阅读内容,根据文体的不同,一方面,可以教给学生读中去感悟,如《草原》一课,第1自然段写草原的奇异风光,老舍从天空起笔,先写辽阔,再自然过渡到写碧绿,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采用这种方法,孩子在读中因景而生情,在悟中因情而生诵,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另一方面,可教给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读,像《爱我中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语言简洁,跳跃性强,我会让学生大声诵读,尽情歌唱;《草原》一课,语言流畅,形象生动,我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中国结》在说明的同时,抒发了赞美之情,我会让学生去默读。自读课文《做客喀什》是一篇记叙文,我则让学生去略读。通过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另外,“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种阅读方法,也是课标对中年段学生提出的要求。纵观本册教材,整体编排时通过第三、五、八单元的三个“金钥匙”和若干“日积月累”中的练习,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单元是第一次提出这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习点画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难度大了点,要想是这一要求转化为能力,教给学生的办法就是读中多实践,。我是这样化难为易的:①先示范,让学生弄明白哪些词句是重点,怎样标画重点词句。如教学《草原》第1自然段,老舍见到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可爱”、“清鲜”、“明朗”、“一碧千里”、“柔美”、“翠色欲流”等等词语都做了描写,比较一下最能表现草原的色彩和地势特点的是“一碧千里”和“柔美”两个词语,就用“小三角”标出;而“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则最能表现草原这两方面的特点,用“直线”画出。②示范之后,我再让学生照样子也标画在自己的书上。这样,在阅读课文的环节中先让学生练起来,在练中琢磨方法、不断提高,相信只要一直抓下去,学生一定会掌握这种批批画画的阅读方法,直到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读中积累  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除了“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的词句、谚语、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主体课文《爱我中华》、《草原》等,让学生采用读一读,背一背,抄一抄的方法进行积累外;写“摘录笔记”也是积累的一种好办法。纵观这三个单元的教学要点,第三单元在此方面的要求更高了些,每篇课文的摘录笔记都应分两步走,那就是初读时先摘录生字新词,深入阅读时还要摘录重点句子。相信通过这样反复积累,学生一定能厚积而薄发。

(3)读中练写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孩子们已经体会到民族大团结之情,激发他们爱国、爱家的情感,就可以按照教学设计的安排,教给学生读写结合的方法。如学完了《中国结》,可以让学生完成“笔下生花”第1个题目:写一写我和中国结(剪纸„„)的故事。这是一篇记事作文,既然要求写故事,就得有事,通过学生相互启发,叙述见闻、经历和感受,相信一定能顺利地完成本次习作。 “笔下生花”后两个题目与“畅所欲言”紧密相连,要求自愿做。因此,完成“畅所欲言”的教学环节之后,就可以让学生以练笔为主,自愿选写,不做具体要求。写完后要自我修改,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尝试着通过“多重整合、缩减课时”的方法,进行课内增量,来提高教学的实效,从而提高孩子的阅读量,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知识的海洋内遨游。

老师们,“深入其境方知教材别有洞天,品尝其味方知教材魅力无限”!让我们把握课标精髓,立足文本,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研读教材,追求实效,让孩子嗅着书香,读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