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命题作文审题指要》1600字】初中命题作文审题

作文一:《初中命题作文审题指要》1600字

作者:陈忠义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0年02期

审题,是命题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审题正确,是写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审题不准,就会“偏题”“跑题”。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审题。怎样教会学生审题呢?笔者认为,关键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审题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要点:

一.审定体裁。体裁不同,写法各异。 审题的第一步要审定这个题目应为哪种体裁。如果把记叙文写成议论文,或者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写得再好,也只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终究不及格。那么,如何从题目中考虑并审定文章的体裁呢?一般来说,题目中有“谈”、“评”、“论”、“议”、“……的看法”、“……的启示”、“从……说起”这一类字眼的,都应写成议论文;题目中有“忆”“记”等字样的,大多是记叙文;有“颂”、“赞”、“唱”等字眼的,应写成抒情散文。但是,有的题目没有明显的标志。如《立志成才》、《小事不小》、《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等。像这类题目,我们一是依据要求的内容去判定体裁,二是试着加“标志”。例如《立志与成才》、《小事不小》之类题目可加“谈”“说”;《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之类题目可加“记”“忆”,这类标志加上以后,题目的文体特征就显示出来了。如果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辅导,学生作文时,就不会因体裁不明而“跑题”。

二.审定范围。在确定文章体裁的同时,要审定要求的写作范围。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或说明,或抒情等都有明确的范围,弄错或弄不准,都会使作文失分。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确切掌握。例如《暑假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明确规定了时间:暑假;内容:记事;数量:二三事。至于空间这个题目没有规定,只要是发生暑假生活中的事情,不论在学校、家庭或社会,都可以写。又如《我在新学期里》,这个题目要求从“新学期里”选材,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进步。还如《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这个题目,时间范围很小,只能写“走进考场”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果从领到准考证时写起到发通知书时止,显然超过了题目所要求的时间范围。

三.审定中心。有的题目中心鲜明突出。如《谈勤奋学习》, 很明显,“勤奋学习”就是中心,而中心的中心,乃“勤奋”二字,这也是题目关键所在。如果动笔前对“勤奋”二字审得好,领会得深,那么,就可以从横的方面紧扣题目中心,点出勤奋就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而决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勤奋”就是要刻苦,顽强,遇到困难不畏缩,碰到疑难不放过,遭到挫折不灰心。也可以从纵的方面紧扣题目中心,点出勤奋来自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责任感和迫切感等等。防止对“勤奋”这一关键词一笔带过,而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审定人称。文章采用第几人称,应因题目而定。 一般记事写人的文章可以用第一人称(“我”、“我们”),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他们”)。议论文多用第一人称(“我”),有时为表达这种观点不是个人或文章代表集体,则用“我们”。诗歌、散文,则一般用第一人称。总之,文章用什么样的人称是很讲究的。在一篇文章里,人称必须统一,这样才能避免混乱。

五.审定寓意。有些题目,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 比如《路》、《蜡烛》、《青松》等等。像这类题目,往往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如果辅导学生审题时考虑到题目的寓意,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发散思维选材。比如《路》这个题目,它可以是走的路,也可以是攀登科学高峰的路。可以从一条具体的崎岖小路,拓宽为拖拉机路,再发展为公路、铁路,以此反映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也可以从无路到有路,暗示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阐明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就能办好,路就能走通。

总之,指导学生审题,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应该贯穿于作文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只有让学生学会审题方法,他们的作文才不会“偏题”“离题”,才能养成按照一定的要求来写作的良好习惯。但是,指导学生审题,切忌包办代替,定调调,划框框,以免束缚学生思想。

作文二:《初中命题作文审题指导》2000字

审题,即仔细弄清题目要求,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审题力求正确理解,做到不漏、不误。所谓“不漏”,即审题全面,不遗漏任何要求;所谓“不误”,即审题准确,不误解题目要求。审题是命题写作(区别于生活写作)程序中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只有审题正确,选材、立意才有正确的导向,否则,文章的选材与立意就会偏离写作要求。

一 命题作文的分类

第一,全命题题型。(1)直接式命题。这类文题直接点明叙说的人和事,或明确提示议论的中心,或清晰地显现说明的对象。如《老师的眼神》《校园一角》。(2)含蓄式命题。此类文题一般有比喻义,如《路》《冬日阳光》。(3)设想式命题。这类文题是让学生想象写作,如《二十年后的我》《火星之旅》。(4)副标题式命题。即一个是正标题,一个是副标题。正标题往往着眼于文章的表达意义,副标题往往着眼于文章的内容,如《微笑——毕业班老师素描》。

第二,半命题题型。半命题作文是将一个完整的命题省去一部分,变为一个不完整的命题,省去的部分由作者补充。这种题目从本质上讲,只是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作者,如《我美丽,因为我 》。

二 命题作文的出现形式

第一,直接出现题目及要求。如请你以“难忘的眼神”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不少于600字;(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3)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第二,通过一段引语引出题目,然后提出写作要求。如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不一定鲜花满地,也许会有学业上的困惑,生活中的失意,情感上的烦恼……它们就像横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坎,需要我们去跨越。请以“迈过那道坎”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书写规范、美观;(3)600字以上。

三 命题作文的审题内容

1.审附加要求

出题者在命题后,往往有些明确要求,如体裁选择、表达方式、字数下限、人称选用、选材范围等。这些要求一般是写作的最基本要求,违背这些要求,可能不会影响到文章的立意,但写作成绩肯定会受到影响。

2.审写作内容

即弄清文题要求的写作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弄清文章是侧重于叙事还是记人,侧重于写景还是状物,侧重于说理还是抒情的问题。如有位学生写《一次不寻常的经历》作文,内容是写在暑假里与父母亲去上海水族馆看海洋动物的事情。文章的主体部分是一段描写一个海洋动物,表现这些海洋动物的可爱有趣。显然,这位学生在审题上出现了错误,将本该叙事的文章写成了状物的文章。

3.审写作重点

有些文题是有“题眼”的,“题眼”即文题中能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如同是叙事文章《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事》的写作重点是明显不同的:前者“题眼”是“有意义”,写作重点是要突出事情的“意义”所在,而后者的“题眼”是“难忘”,写作重点则是要突出内心的感受。找准了文题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4.审文题限制

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弄清文题的时间限制。有的作文题目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时间上的限制。如《元旦纪事》,文题限定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元旦,而元旦当天是可以发生很多事的,如读书、做饭等,问题是读书、做饭这些事情平时也会发生,并非元旦才有。文章如果仅写读书、做饭这类事,那就是作者没弄清文题中“元旦”这个时间限制语,不清楚所写之事应与“元旦”这个特殊节日所具有的特定意义有某种联系。

弄清文题的处所限制。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处所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只能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呈现出来的,而不是可以在任何时候得到呈现;事情所体现出来的意义也必须与“放学”所具有的特定氛围、意义有所关联。只有把握准题意,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弄清文题的数量限制。如《一件小事》和《生活点滴》,前者只要求写一件事,而后者却不止一件,可以两三件,甚至更多。应该写一件事却写成了两三件事,应该写两三件事却写成了一件事,这些都属于文不对题。

5.审文题含义

有的题目有比喻义或象征义或引申义,如《花儿朵朵开》《船》之类的文题。遇到这类题目,就不能就题论题,而要透过字面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或引申义,这样立意才会有高度、主题才会有深度。

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审题似乎是一件很繁复的事情,因为需要从多个层面逐一审视题目要求才行;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审题训练,有了一定的写作实践后,就会发现审题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无须条分缕析文题要求,而能够整体观照,犹如观察一个人,可以同时获得此人的高矮、胖瘦、美丑、黑白等信息。

〔责任编辑:肖薇〕

作文三:《初中命题作文审题指要_2850》1600字

初中命题作文审题指要

陈忠义

审题,是命题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审题正确,是写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审题不准,就会“偏 题”“跑题”。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审题。怎样教会学生审题呢?笔者认为,关键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审 题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要点:

一.审定体裁。体裁不同,写法各异。 审题的第一步要审定这个题目应为哪种体裁。如果把记叙文写成议 论文,或者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写得再好,也只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终究不及格。那么,如何从题 目中考虑并审定文章的体裁呢?一般来说,题目中有“谈”、“评”、“论”、“议”、“……的看法”、“ ……的启示”、“从……说起”这一类字眼的,都应写成议论文;题目中有“忆”“记”等字样的,大多是记 叙文;有“颂”、“赞”、“唱”等字眼的,应写成抒情散文。但是,有的题目没有明显的标志。如《立志成 才》、《小事不小》、《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等。像这类题目,我们一是依据要求的内容去判定体裁 ,二是试着加“标志”。例如《立志与成才》、《小事不小》之类题目可加“谈”“说”;《课间十分钟》、 《上学路上》之类题目可加“记”“忆”,这类标志加上以后,题目的文体特征就显示出来了。如果我们经常 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辅导,学生作文时,就不会因体裁不明而“跑题”。

二.审定范围。在确定文章体裁的同时,要审定要求的写作范围。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写人、记事,数 量、景物,或说明,或抒情等都有明确的范围,弄错或弄不准,都会使作文失分。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推敲 ,确切掌握。例如《暑假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明确规定了时间:暑假;内容:记事;数量:二三事。至于 空间这个题目没有规定,只要是发生暑假生活中的事情,不论在学校、家庭或社会,都可以写。又如《我在新 学期里》,这个题目要求从“新学期里”选材,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进步。还如《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这 个题目,时间范围很小,只能写“走进考场”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果从领到准考证时写起 到发通知书时止,显然超过了题目所要求的时间范围。

三.审定中心。有的题目中心鲜明突出。如《谈勤奋学习》, 很明显,“勤奋学习”就是中心,而中心的 中心,乃“勤奋”二字,这也是题目关键所在。如果动笔前对“勤奋”二字审得好,领会得深,那么,就可以 从横的方面紧扣题目中心,点出勤奋就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而决

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勤奋” 就是要刻苦,顽强,遇到困难不畏缩,碰到疑难不放过,遭到挫折不灰心。也可以从纵的方面紧扣题目中心, 点出勤奋来自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责任感和迫切感等等。防止对“勤奋”这一关键词一笔带过,而大谈学 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审定人称。文章采用第几人称,应因题目而定。 一般记事写人的文章可以用第一人称(“我”、“我 们”),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他们”)。议论文多用第一人称(“我”),有时为表达这种观点不 是个人或文章代表集体,则用“我们”。诗歌、散文,则一般用第一人称。总之,文章用什么样的人称是很讲 究的。在一篇文章里,人称必须统一,这样才能避免混乱。

五.审定寓意。有些题目,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 比如《路》、《蜡烛》、《青松》等等。像这类题 目,往往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如果辅导学生审题时考虑到题目的寓意,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 用发散思维选材。比如《路》这个题目,它可以是走的路,也可以是攀登科学高峰的路。可以从一条具体的崎 岖小路,拓宽为拖拉机路,再发展为公路、铁路,以此反映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也可以从无路到有路,暗示 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阐明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就能办好,路就能走通 。

总之,指导学生审题,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应该贯穿于作文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只有让学 生学会审题方法,他们的作文才不会“偏题”“离题”,才能养成按照一定的要求来写作的良好习惯。但是, 指导学生审题,切忌包办代替,定调调,划框框,以免束缚学生思想。

作文四:《初中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5000字

初中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审题就是在动笔之前,对作文题目做一番研究,彻底弄清题目含义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的一步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的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

一、考试中常见误区

(一)忽略指向:不能整体把握、遗漏要素(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题目的某一要素上,以偏概全,导致跑题如“今天真好”,忽略了“今天”这个时间限定范围,而只在“真好”上面做文章,素材不考虑时间)

1.忽视背景语——背景语往往是命题者着意营造的某一种情境,不同的背景语引发的思维走向不同,只有审清了背景语的思维走向,才能保证写作中思维模式与文题内在的文脉相贯通。例:

在毕业告别晚会上,有位同学在纪念册上写了这样的一首诗:

妈妈,我知道你爱我,可我长大了,总会离开你;老师,我知道你爱我,可我毕业了,总会离开你;朋友,我知道你爱我,可我升学了,总会离开你……

亲爱的同学,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些什么?请你以“总有离开的时候”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提示和要求:(1)自定角度作文;(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字数不少于600;

(4)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校名

分析:作文背景语提供了一个情境,“毕业告别晚会”,晚会本身已含有题目中的“离开”之意 主体部分有三个并列的分句,分别提到了离开妈妈、老师、朋友,提醒我们可以书写亲情、师生情、友情省略号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因素,省略号提供了无限的思考空间,提醒我们关于离开的故事和思考,应该还有许多

如果忽视背景语和题目的分析探究,对照材料一一道来:离开母亲,离开老师,离开朋友,没有自己的构思,流于空谈,变成像扩写,又像问答,肯定很难深入

2.忽略提示语:话题作文在开放中又有所限制,这些限制多出现在提示语中。例:

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在与书的接触过程中,一定会有某些故事发生,之后就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请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或对书的思考为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

分析:提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你与书的交往过程”隐藏的限制至少有:⑴要写自己的,不能写别人的;⑵要写出过程,最好是写成散文或记叙文“对书的思考”透露的信息则有:⑴要以写对书的感悟、体验以及书对“我”的启示教益为主⑵文体上最好写随笔,杂感或议论文有了上述思考,就可以保证在审题中没有大的失误而有的同学偏偏离开了“我”的读书经历,“我”的读书体验,泛泛而谈书的作用和好处,写出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缺少个性的文章

(二)游离中心:不能辨明主次、突出重心(如“心灵的选择”,有的就详写“选择”,略写“心灵”,结果走进了喧宾夺主的误区)

1.主次失衡——

例如《父辈》这个题目就是写与父亲一个辈份的人,而且父辈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辈这个词的含义,那作文就走题了。

例如《我的老师》与《我和老师》题目仅一字之差,但前者应侧重于写“老师”,刻画老师的形象;后者则应侧重于写“我”与“老师”间的交往过从,重点则要落在事件的叙写上

2.修饰失度 ——《运动会花絮》指文题有时量、物量、动量的限制,而作者审题时注意不足,造成文章没有显示那些时量、物量、动量的限制,致使文间修饰不足或超出限度,不能恰到好处地满足题意要求如以《运动会花絮》为题作文,有位考生却只记叙了4×100米接力赛这一件事,详细描绘了,接力赛的精彩过程,显然离题了。从文题看,似乎没有限量,其实是有的因为“花絮”一词是指各种比较有趣的零碎新闻,既然是“零碎”就不只一件了把握题意的“量度”,原有的400米角逐,文字可压缩,然后再选两三件运动会上的小事来记叙当然,这若干件事所组成的“运动会花絮”,还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做统帅才是。

3.角度失准——《发生在家里的一件趣事》写一位老师儿子失踪的事,惊险有余而角度失准。

(三)理解肤浅:不能由表及里、化实为虚(只在“题目”的表面意义上做文章,把注意力放在对“题目”的表层意义的理解上,而置“题目”的比喻意义、引申意义、象征意义等寓意于不顾,导致跑题)

在没有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随意处理,这种现象在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中居多,往往造成跑题这样的重大失误有些作文的命题意图,并不在外表,而在深层或题外,考生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寻觅题外之意,倾听弦外之音,这种命题,一般文字比较简洁,没有什么提示,审题失误率也最高。

如《心愿》:是谁的心愿?是什么样的心愿?是一个还是几个心愿?可任选一个方面来写,但重点要写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这才是深层内容,才是题外真意如果只静止写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愿,极力渲染“心愿”变成现实的心情,对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的原因却写得很少,虽然也扣题,但只抓住外表,影响题目深度。

例:《失败也美丽》

失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有的人讨厌它,一味躲避,这样只能离它更近;而有的人在失败之后,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努力,慢慢走向了成功对于这些人,失败是美丽的(写的不是“也”美丽的,而是“是”美丽的)

二、技法指津

可以说,应试作文是“戴着镣铐在跳舞”搞清楚究竟有哪些限制,按指令操作,是作文成功的前提审清字数限制和保密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在这我就不多说了我想就审清范围和体裁这两方面的内容,谈谈要注意的问题。

(一)忽略指向——审清限制

1.明确限制

(1)时间限制—《暑假记事》《童年往事》

(2)处所限制—《校园风景》《上学路上》

(3)数量限制—《班级趣事几则》《班级中有趣的一件事》《你是我的偶像》《你们是我的偶像》

(4)人称限制—《老师,您好》第一人称《妈妈的手》第三人称写,贯穿全文的人称是妈妈或她

2.理清结构:文题无论是短语或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言结构,对较长的题目,对它进行语法结构的分析,就能准确地领悟题意,掌握其要求和重点《成长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题目可切割为“成长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 “成长的路上”限定写作范围,发生在我

的成长过程中,“他(她)”可以是爸妈理清“”“”的人称关系“牵着我的手”是谓语,题眼,着力表现的内容,牵手可以是手拉手,也可理解为帮助和关爱,所以写作时重点表现我是怎样在她的牵手中成长,她给予我哪些无私的帮助和关爱(1、主谓关系2.偏正关系3.并列关系)

(二)游离中心——抓住题眼

1.抓题眼:一般说,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题目有“题眼”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1)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如:《告别》《生日

(2)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的,在短语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

如:《家庭琐事》中的“琐”字就告诉我们要多写家庭中所发生的细琐杂事;《充满活力的岁月》,“充满活力”是题眼;审题时只要扣住“题眼”思考就可以了,其他不必多加考虑,这就可以节省时间,加快速度

(3)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的,有时要全部舍弃题目中已有的因素,而去寻找新的因素

比如《成功与失败》、《父与子》、《师生之间》等等都是这样这些题目中都有两个因素,但已有的两个因素都不是写作的重点,写作的重点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比如写《师生之间》这个题目审题时就不会分别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上动脑筋了,只要写出一种新型关系就行了,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等,随便写哪—个方面都可以找到文题蕴含的内在因素,审题任务即算完成,不必再在其他方面浪费脑细胞和时间这样,审题的速度也就快捷了

(4)文题是一个简单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 妈妈笑了》中“笑”是题眼;

(5)如果文题是一个较复杂的句子,寻找题眼时往往要全面考虑如:《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中“初升”是题眼;《我最爱这里的风景》,题眼是“最爱”与“风景”两个词;《成长的路上,他牵着我的手》,题眼是“成长”与“牵手”两个词《人生处处有考场》,则应扣住“处处”和“考场”从多方面来表现人生无处不都对我们有所考验

只有找准了文题所要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三)理解肤浅——挖掘深意

汉语词汇,含义丰富,不少词语除了本意外,还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所以,要使作文在考场取胜,还要细致审题特别是一些文题是一个短语或句子,但是文题中会有一些词语语意多关,使文章出现内涵和外延上的多义性,是审题需要挖掘的题点。

如《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对阳光的内涵和外延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大自然的阳光,团结互助的或是一声声关切问候的似阳关温暖这心胸的人与人之间和善的阳光,校园中同学们一张张活泼的笑脸传达着友好信息纯真友谊的阳光,家中,父母为我们精心准备的美味佳肴,似真挚的亲情的阳光等。

再比如这个题目《我眼中的色彩》,意兼双关,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色彩”不能单纯地写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如果简单地写成“我看到了红色、绿色、黑色”,那会让人笑掉大牙你得琢磨其中的比喻意涵,比如黑色跟灾难往往联系在一起,绿色往往跟希望里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挖掘出它的深层含义,从而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再如文题《我长大了》,它的意思,并不仅仅是说“我”长胖了,长高了,更主要的是说“我”懂事了写作时明确了这一点,就会选择让“我”懂事的一件事或一段过程,写出自己明白了什么道理。

又如“温暖的时刻”,“温暖”不仅是身体的,也应该是心灵的,而且重点应该放在后者

三、自学检查,实战演练

1.比如写《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

按常规审题的程序是:

(1)这道题写作的对象是:事这道题写作的范围是:一件事

(2)这道题取材的范围是:身边的事这道题题旨的中心是:有趣的事

(3)这道题的文章体裁是:记叙文

(4)但审题还没有完结,还必须继续思考第六个更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有趣的事?所谓“有趣的事”,就是指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事情,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这样的事,一般说来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情节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但是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2.请以“也是一堂语文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审题:(1)“一堂”暗示了行文的过程应体现出一定的时间性、连贯性、阶段性的过程,如一次阅历,一次经历,一番观察,要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不能天马行空来写

(2)题目中“也”意味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语文课,命题者的意图是让我们写自然、生活中的“语文课”,同时必须要体现出与常规的语文课的不同

4、 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 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点拨:

(1)审读提示语:首先“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却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提示语为作文设立了一个框,要“不同凡响”其次是“我们”,不是“我”,因而“这一天”不仅是“我”需要“铭记”的,而是“我们”都值得“铭记”的,自己是在“这一天”中与大家共同度过的并且“这一天”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就不是一般的快乐层面上,具有一般的意义,就需要上升到一个初中学生能达到的人生和价值观的高度,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和青春的气息于是,无论是“从清晨到日暮”一整天的活动,还是“某一个时刻”凡属“不同寻常”“不同凡响”的事都可入题,写出“我们”为什么值得“铭记”以至如何铭记就扣题了

(2)审读题目: “记住这一天”:“ 记住”:让人铭记,值得铭记“这一天”显能是不平常的一天,对自己有重大意义,深刻印象的“这一天”,也许是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难忘的?也许是家庭的变化的?也许是社会的发展的?无论是一天的活动,还是某一时刻的事都可入题写出为什么值得记住,以至如何记住都属扣题重要是从貌似普通和平凡的日子里,从一件寻常的事情中,看出“不同凡响”的意义来

“这一天”如离队的那天珍藏的红领巾与誓言,听某此报告大家很激动的谈论和体会,去作社会调查,去参加志愿者活动在家庭迁进新居的那一天,甚至就是小学毕业拍毕业照的时刻,或者去跟老师告别,大家听到老师的谆谆教导,都可以是“铭记”不仅清楚而且精彩的

作文五:《初中命题作文审题训练指导》16200字

初中命题作文审题训练指导

在中考作文考试中,审题准确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而作文偏题是考场作文的大忌,所以写作之前应该安排足够时间认真审题。面对一道作文题,首先要思考题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命题者在题干中做了哪些限制、提出哪些要求,题干中关键词、句是什么,我的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接着可以围绕关键词和文章中心层层展开,构思如何开头扣题,结尾点题。重点思考主体部分如何切题,运用简易的写作提纲,分列几条写出每一层的关键句:可以是需要列举的事例,可以是每一层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也可以是每一层的开头一句。这就相当于我们平时在阅读文章过程中所做的分段和归纳段义工作,这样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思路更加开阔。

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是作文命题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题目已经确定,不必再自行拟题。如:《在放学路上》、《送别》、《窗外》、《铭记这一天》、《美丽的瞬间》、《我想对你说》、《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童年趣事》《波折》《我最崇拜的一个人》《街头见闻》等。这看似没有审题的难度,其实命题作文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指向性。

命题作文的基本原则:

标题文字上的限制性原则:一般从文体、字数、人称、范围、句式、情感、修饰词、关键词等方面进行限制,或明或暗对写作提出具体要求。

标题意义上的内在性原则。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标题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看到标题后,就要想到标题的内在含义或隐含义。命题者常常不是要我们写表面的东西,而是要求挖掘题目内在的含义。

三种命题方式:

词语式命题、短语式命题、句子式命题。

1、 用一个词作题目。这样的词通常有两类(具有抽象意义的词,有比喻义的词)。

一些抽象性的词语做题目,如《责任》、《追求》、《宽容》、《合作》、《友善》等,这一类的词只提供了写作的内容,没有限定性,只以这个词的意思为中心即可,审题比较简单。

既可作本体来理解,也可作喻体来理解的题目,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则可以写文化科学知识方面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试,也可以写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一次考验。《珍贵的礼物》,可以写人情往来方面的赠送的珍贵物品,也可以写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或成果,还可以指父母、师长或上级领导教育自己的金玉良言。《墙》:可以写与具体的墙有关的故事,这是实写;也可以写人和人之间的隔膜,这是虚写。好多名词都有本义与比喻义,都可以虚写、实写,但在立意上虚写一般比较有深度。

遇到这类题目,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义或引申义,文章主题才会有深度。

2、 用短语做题目。

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那么文章的重点应写“老师”,而不是写“我”。因为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老师”是重点。但重点写了“老师”就一定不跑题了吗?不一定,如果所写的老师不是“我的”,而是“他”的,同样也是跑题了。如果写《我与老师》,那么就和《我的老师》有极大的差别。“我与老师”是一个并列式短语,“我”和“老师”同等重要,二者不可有所偏废。可以写“我”和“老师”之间的密切关系或有趣味或有意义的小故事。

如:《有意义的生活》,其表意的重心在“有意义”三个字上,审题时只在紧扣“有意义”三个字思考就可以了。再如《父辈》这个题目就是写与父亲一个辈份的人,而且父辈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辈这个词的含义,那作文就走题了。

如:《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这也是个动宾短语,但比较复杂了,题目限制了对象——我,内容——趣事,数量——一件,范围——身边。时间、地点没有限制,写作时就可以抛开时间、地点不去考虑。这样,选材的范围就大多了。

3、 用句子做题目。

《我想握住你的手》从题目看,这是一个完整句子的题目,主语、谓语、宾语齐全,很清楚地叙述了一件事,即“我”(考生)因为什么“想”“握住你的手”。用单句作题目,一般说来,重点往往落在谓语上。文章写作重点就在“想”字上面,为什么“想”?怎样“想”?这就是文章构思的重点。构思时,要想清楚这几个关键问题:“你”是谁,写一个 “你”,还是写几个 “你”?为什么要握住你的手,即握手的背后是什么?既然想要握手,肯定是有一番话语要倾诉,此中的情感是什么?或者对生活有什么认识要交流?,“手”在题目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重点在抽象意义上。“手”在这里指人物(“你”)的精神,非物质的东西。因为“你”有这个(“手”),所以才想“握住你的手”。想“握住你的手”,也是因为这个与“我”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作文审题步骤:

(1)审习作内容

审习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是写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写人,是写一个人,还是写两个人或写一群人;叙事,是叙述一件事,还是叙两件事或叙几件事;写景,是写静景,还是写动景;状物,是状动物,还是状植物,审题时都要弄清楚。

例1《这就是未来的我》,题干是“这是我”,明确本文以写人为主,并且要用第一人称。文章应该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中心,人物形象特点要通过事情来表现。

例2《老师终于笑了》,题干是“老师笑”,明确本文以记事为主。文章应以“让老师笑”这个事件为中心,围绕事件,交代在何时、何地、老师为什么笑了。

(2)审习作重点

同是叙述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趣事》这两个文题的写作重点是不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写作重点是突出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把这件事“有意义”的地方描写出来,而《一件难忘的趣事》的写作重点是所叙之事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有趣,要把趣之所在描绘出来,以突出其难忘。因此说,找准了文题所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一般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抓题眼的一般规律是:

a.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

b.文题是一个短语的,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如《暑假里的一天》,

题眼是“暑假里”,限制了所写事件的大的时间范围。

c.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3)审文题的限制

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行文限制。很多文题对文体、字数、时间、空间、数量、人称、范围、情感、内容等提出限制。审查题目,分析这些信息,不是每处都仔细琢磨,得分个详略:有些,只需瞄一眼,知道了,心中有数就成,时间控制在数秒以内;有些,则需要盯N眼,要推敲,思忖,花上一刻钟也不为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一、文体中考作文命题已经好多年“文体不限”了,“文体不限”其实也不是什么文体都可以写,有时题目本身的规定性就把某些文体排除在外了。 如:“十六岁的我”,最适合写什么文体呢? 最方便写洋溢青春激情的抒情文,叙事文,而议论文、说明文就不好写。 有些地区出于突出初中基础文体训练的考虑,不再笼而统之地“文体不限”,而是特别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写一篇记叙文”。对于初一年级来说,只着重训练写好记叙文。

二、字数字数是作文的一个重要指标,你少了50字,会被扣2分,少100字,基本上就会被划拨到最糟糕的作文里了。 一般是“不少于600字”或者“600字左右”。 从写的角度,应该比题目规定的字数下限略多写几十字,这样不仅内容更显得丰富,也可见你行文的优裕。

三、人称有些作文题目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如《老师,我要对您说》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老师讲述的内容。再如《奶奶的微笑》这个题目,审题时就要注意,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写作此文要用第三人称,间或使用“我”,也是作为陪衬出现,贯穿全文的人称应是“奶奶”或“她”。

近年来,作文命题更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心灵世界,所以题目里往往有“我”,如“我眼中的色彩”“我依然——”。 再如:“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你误会了我”,这样的命题对叙述的口吻就有特别要求,强调倾诉性。 若题目里不是“我”,而是“我们”,如“我们这帮人”“那一刻,我们„„”,这类作文你就不能太个人英雄主义,要突出“们”,突出群体。

四、范围范围就是给题材画个圈,圈内的你可以写,圈外的就不能写。命题者在写作范围上加强限制,我们不能不细察。有的要明确时间范围,如《夏天的晚上》。有的要明确处所范围,如《放学的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有的要明确数量范围:如《记学作文中的一件事》和《记学作文中的二三事》,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上只有数量上的区别:前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后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二三事或二三片断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稍有不慎,将一件事写成二三事或将二三事写成一件事都属于文不对题。有的要明确对象范围;如《他留在我的记忆里》。有的要明确题目的内容范围:如《毕业前夕的他》。对题目所规定的内涵要有透彻的理解,这样才不会跑题。

有些题目有附加的题外条件,一般称作“要求”,审题时要明确它的附加限制。如:“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如果没有“以初中生活为素材”的限制,选材可谓海阔天空,题目中的“我”就可以非作者自己。比如可以虚拟“我”为项羽,项羽对虞姬说“你在我心里”;或者杜甫对李白说,树叶对树根说,白云对蓝天说。但“以初中生活为素材”,“我”就只能是“我”,非作者本人莫属了(即“我”的范围大大缩小了)。虚拟成别人,就跑到圈外了,会被红牌罚下。

再如《美丽的瞬间》,你写的内容就得是瞬间发生的,不能像“三年前??????一年??????现在”这样娓娓道来。再如“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你就只能写一个场景,不能“家里??????学校??????街头”写上好几幕,题目《一道风景线》也是如此。

五、句式题目如果是简单的词语,如《波折》《我最崇拜的一个人》《街头见闻》,这项审查可略过。题目里如果出现关联词语,或由两个小分句构成,就需要辨析其中的内部联系了。《生活因思考而精彩》、《阳光总在风雨后》,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呢?要仔细辨析清楚。例如:《我参与,我快乐》 因为“参与”所以“快乐”,我们可以理解为“参与”是“快乐”的原因,“快乐”是“参与”后必然的情绪反映。行文时,就需要既描述“参与”的过程和细节,也抒发“快乐”的情绪和感悟,两者缺一不可,只写一点,都不完整。

六、副词副词初看不起眼,其实极重要。这两年出现较多的副词有“其实”“然”“真”“也”“最”。如“门其实开着”“其实很快乐”“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必须把误会交代清楚。如“我依然——”“依然”,包含一种无怨无悔,即使错了,即使亏了,也不改初衷。再如:“下雨天,真好”“,真有趣” “有时,我也想”、 “我最好的朋友”。“最”,包含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思,行文时少不得由衷的抒情;“也”表明曾经没有想过,经历过,现在却想怎么样“最”,包含一种对比,比较后确定这才是“最”那不是“最”。所以,要用“那些”来突出“这一个”。

七、关键词抓题目中关键的词语,把握重点词,训练学生一题多审的能力。

1、《那一幕,我难以忘怀》,“难以忘怀”也就是印象深刻,为什么印象深刻呢?你得给出充分的理由。如果写的是泛泛的人和事,比如,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觉得可怜,在课堂上被老师表扬有爱心,就《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了,那就没写出这个题目应有的震撼度。

2、再如江苏省南通市命题作文《一道风景线》,“风景线”本应是“美好、高雅”等值得赞美的人和事,不少同学却把“考试时作弊”“课堂与老师开玩笑”等当做“风景线”,失之高雅;还有同学揭露当地政府无为,“老无所依,幼无所养”,导致“街头常常出现流浪的儿童,乞讨的老人”,以此为“风景线”,实在让阅卷者大跌眼镜。还有不少同学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四川,但却把唐家山的堰塞湖航拍图当做“一道风景线”仔细描绘与拓展,把危及数百万人民生命安全的凶险事件当做“风景线”,让人怀疑考生是不是审美观出现偏差。当然,也有不少考生忽视“一道”而写出两三道“风景线”。

提纲应怎样切合题意呢

“切合题意”是作文命题都每一忠告,忠告考生务必准确审题。审题的本质就是正确把握行文的方向。作文时,作文的标题、开头、主体段落、过渡、结尾等处处都应体现作文题的命题寓意。

判断下列补题及开头、结尾是否准确把握题意、紧扣题旨了?

(一)开头:

学生作文1——《冬雪也美丽》

在我的心中,最美的季节是冬天,最美的景物便是唯有在冬天才会有的——雪。每当下雪的时候,我都会跑到门外,欣赏那洁白的雪花,心情也会好起来。

——写的不是“也”美丽,而是“最”美丽。

学生作文2——《失败也美丽》

失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有的人讨厌它,一味躲避,这样只能离它更近;而有的人在失败之后,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努力,慢慢走向了成功。对于这些人,失败是美丽的。

——写的不是“也”美丽的,而是“是”美丽的。

学生作文3 ——《配角也美丽》

有人说,主角永远是舞台上最耀眼、最美丽的那轮明月,而配角只是旁边点缀的小星,黯然无光。可在我看来,其实,配角和主角一样,也很美丽。

如何体现“也美丽”? 比较三个结尾。

(二)

《皱纹也美丽》

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那皱纹上,此时我突然感觉到父亲眼角的皱纹是如此美丽,它里面包含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我很庆幸我拥有这样的父亲。

——也?

《旧毛手套也美丽》

这双手套我一直珍藏到现在,它虽然不好看,但在我心中永远是最美的。

——也? 美丽?

《失败也美丽》

成功固然美丽,但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一次次的失败,怎能得到一个个通向成功的阶梯呢?当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不断努力而最终成功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失败也是美丽的。

——结尾揭示美丽的“内涵”,并且对比“成功”而言,扣题。

《成长的足迹》提纲

一、题目:成长的足迹

二、中心:剪辑三幅不同时期的照片,写在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方面的变化,反映自己成长的历程(小标题式的结构)。

三、结构:

开头:(1)望着镜子中那个笑靥如花的女孩子,我不禁做了个鬼脸,马上镜子里就出现了一个调皮的形象。这就是我,一个十五岁的女孩,不知不觉就已经长大了的花季女孩。不经意间,我看到镜子旁边的照片成长的往事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主体:(2)镜头一:看!照片中手拿玩具的哪个胖胖的小女孩。(略)

(3)镜头二:“我上学了”(较详)

(4)镜头三:花季女孩。详写自己组织的一次活动。(详)

结尾:回首往事,甜蜜涌上心头;想想未来,信心充满脑海。在成长的路上,我一直走着,洒下一串坚实的脚印,我希望自己一路走好!

《一道风景线》提纲

一、题目:一道风景线

二、中心:“父爱如山,无需更多的语言”,父亲没有过多的语言,有的只是那份让我们为之感动的默默行动,正是这样的行动成为我眼前一道流动的风景。

三、结构:

开头:(1)空中雷声轰鸣,瓢泼大雨正无情的摧残大地,远望校门口,停着一排排来接孩子的各色轿车

主体:(2)发展:不愿父亲来,却发现父亲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等我。(略)

(3)再发展:给我一张破旧的五元纸币,让我乘车回家(较详)

(4)高潮:父亲远去的背影,地下残留两只烟头。(详)

结尾:父爱成为我心中一道永恒的风景!

作文写作训练之立意专题

何谓立意?

“立”就是“定”的意思,“意”就是意图和意趣,“立意”就是构思确定意图的意思,这是写作前的酝酿和思考过程。任何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前,作者都要“立意”,确定自己的创作意图。创作动机的形成也就是立意的过程,动机有了,立意也就确定了。

千古文章意为高。一篇作文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高低的关键。面对同一道中考作文题,在人人能写的情况下,要想使自己的得分胜人一筹,就必须在立意上用心琢磨。

如何立意?

立意的设定并非一件非常难的事,只要把握一定的原则,就可以很容易做好立意。

1.求“正”。所谓“正确”是指文章的主题要符合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国家的政治原则,体现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不片面、不偏激,没有低级趣味等。我们确定一个正确、深刻、新颖的立意,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如山东临沂卷满分作文《付出——收获》中,巧将话题中的“草”理解为为成功所付出的种种行为,“每一种草都会开花”,意即每一种行为都会有一个结果。如此构思立意,在众多的考场作文中当然是别具一格的。

2.求“异”。求“异”就是在构思立意时,要克服从众心理,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旧框框,独辟蹊径从问题反面深入思考,从而提炼出新主题,写出好文章。这种逆向立意,可以表达出作者不同凡响的认识和看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如山东菏泽卷“幸福”话题,在绝大部分的考生作文中,都是正面立意,但满分作文《没梦的日子,我不幸福》却逆向思维而创新。文章的题目就让人耳目一新。接下来的叙述都是在写自己梦想破灭后的痛苦,也就从反面说明了,一个人只要有梦想,他就是幸福的。反向立意,该文受到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3.避“俗”。要使文章的主题有新意,就要进行发散性思维,多向立意,然后对各个立意进行筛选:哪些立意是人们常说的道理,应放弃;哪些立意是人们不曾想到的或谈论较少的道理,可作为自己文章的立意。  如满分作文《白翅膀装饰着我的梦„„》的主体部分用“给我一双穿越时空的白翅膀,我愿穿过时光隧道,去探寻李白的唐朝”、“给我一双白翅膀,把我带到拥有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给我一双白翅膀,把我带到那些遭受战争的国度”、“给我一双白翅膀,把我带到美丽的威尼斯”四个表面上相对独立处于并列关系的部分组成,分别从历史、文学、现实、未来四个侧面有力地支撑了主题,使文章既具层次感,更具厚重感。

在这里,考生把“翅膀”理解为某种理想,并运用排比段构思行文,既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又使文章显示出一种大气。思维的触角并没有停留在浅表层,使得文章脱颖而出。

4.合“时”。我们写作文最好能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这样主题才能新颖、深刻,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

如重庆卷满分作文《假如给我一双翅膀》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作者用诗化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渴望拥有翅膀的种种理由: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关爱民生疾苦,欣赏世界优秀文化,珍爱和平,加强环境保护„„而这些理由都是当今社会正在发生变化的重大事件。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反映时事的文章,既有时代感,又有针对性。

5.融“我”。“融入自我”是避免雷同的好办法。“融入自我”指在行文过程中显露“自我”痕迹,体现写作者的主观意志、个性倾向、价值判断、生活阅历、人生体验等。

对每个人而言,这些方面多多少少带有个体差别性和独特性。

如上海卷满分作文《记住这一天》,考生并没有落入与兴奋、开心、荣耀方面的大众材料中,而是写了一次吵架的经历。文中小作者真实地叙述了在父母吵架过程中的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自然。而情感中动人的力量便在这真实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6.巧“联”。写作时可巧用联想来托物寓意,这种立意方法是通过对平凡事物的精雕细刻,以显示其深层内蕴,并巧用联想,由物及人,从而表现文章主题。

如上海卷满分作文《记住这一天》,从小角度切入,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写一次品龙井茶的经历,由品茶联想到人生,表现了一个人生的大主题:人生只有细细地去品味,才能品出苦涩背后的甜蜜。

7.变“角”。变“角”就是变换一种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会为之一新。

如重庆卷满分作文《翅膀,落在天上的叶子》是一篇“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翻版的童话故事,作者用一个落叶代替“丑小鸭”,写他的无悔选择,写他的执着梦想,写他的美好心灵,新颖独到,让人耳目一新。读后让人更加相信:只要坚持,梦想总会成真!变换角度,推陈出新,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8.拓“深”。看一篇作文是否深刻,对读者而言,主要看能否感动、能否启迪、能否熏陶、能否教化;对文章而言,主要看议论文说理是否透彻、论点是否深刻,记叙文是否生动形象、思想是否深刻。

如山东菏泽卷满分作文《寻找幸福》,用一个想象的故事来说明自己对“幸福”的理解,用新颖的形式向我们阐释了幸福的真谛:“拥有亲情、友情、爱情”的人都是幸福的。在“亲情”的片断中,作者说“家人在喷香的早饭中享受着幸福,妈妈在为家人的操劳中收获着全家的幸福”。这说明家人是因为吃到可口的饭菜而幸福的,妈妈则是因为家人的幸福而幸福的。同样,在友情中,被别人关心是幸福的,关心别人同样也是幸福的。在爱情中,被爱是幸福的,爱自己所爱的人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深刻的寓意,可见作者对“幸福”理解 之深刻。看似寻常最奇崛,立意简单却深刻。深刻的立意,往往能给你的作文一片宽广的发挥空间。

【实例解说】

实例一:考试

题解:“考试”可以实指某门课的一次考试,也可以泛指生活中遇到的某一件事,对自己具有“考试”的意义。

立意:

(1)某学科的一次考试,得心应手,考得很出色。这说明只要平时努力学习,方法对头,考试前认真复习,就会取得好成绩。

(2)某次考试,对着试卷发呆,抓头搔耳答不出,因为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阵抱佛脚,所以肯定是考不好的。

(3)平时全部精力放在读课本上,考试前起早摸黑的复习,许多题目的答案都背得滚瓜烂熟,自以为考试不成问题,可是试卷发下来却傻了眼,题目大多数是“活”的,是着重考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结果考得很糟。从而认识到,学知识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要注重理解和运用,要会举一反三。

(4)连续几次考试,我的成绩都不理想,而我在班里是有名的勤奋生,由此可见,要想成绩好,必须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否则,再努力也是无济于事。

(5)一次考试中,某个题目答不出,便设法偷看书,但试卷交上去后,心里总是不安,后来终于鼓足勇气向老师承认了错误。这说明,“考试”不仅仅是考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考人的思想品质。

(6)自己在学校里学习很好,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出色,但有一次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件事,表现了自己的无知无能,或者是思想品质低下,等于“考试”不及格。说明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考试,学好文化知识,在教室里考出好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在人生的道路上考出好成绩则更重要。

辨析:立意(1)(2)比较平淡,写出的文章一般化。(4)的观点则不正确,与“勤能补拙”相悖。其余三种都比较好;写出的文章可以有曲折,有波澜,能吸引人,说明的道理有一定的深刻性。特别是立意(6),运用反向思维审题,脱开惯例,不落窠臼,写了另外一种意义的考试,不仅新颖、独到.而且寓意深刻。

实例二:爸爸的业余爱好

题解:“爱好”指的是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并参加活动,“业余”指的是工作时间以外的即非专业的。 立意:

①记叙爸爸业余养花入迷的二三事,说明爸爸是个爱好养花的人。

②写爸爸业余爱好养鸽子,卖鸽子赚了很多钱,表现爸爸勤俭、聪明。

③写爸爸业余爱好打乒乓球.并在区县运动会上得了奖 说明业余爱好的意义。

④写爸爸业余坚持练书法,说明勤学苦练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⑤写爸爸一吃过晚饭就请人到家“筑长城”,常常折腾到深更半夜.弄得满屋子乌烟瘴气,希望爸爸不要做“糊涂爹娘”,要关心子女的成长,要给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要给子女做出一个正确的榜样。

⑥写爸爸今天爱好这个,明天爱好那个,结果什么都没有学会,说明用心浮躁不专,见异思迁,则将一事无成。

辨析:这个命题,只是对记叙的内容作了范围上的规定,并不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可是有些同学认为只要把爸爸的业余爱好是什么写清楚就是中心明确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立意①就是这样。就心论事,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没有解决好立意问题。立意②的观点、认识都不正确。立意③中心思想容易空洞,这是立意之忌。立意④既明确,又比较自然贴切,材料与观点紧密结合起来,是比较好的。立意⑤⑥的材料大多数同学是不会去写的。他们认为“筑长城”算不上业余爱好;所谓业余爱好,一定要是正当的、高雅的、其实.问题不在于你写什么材料,而是为什么要写这些材料及怎样表现这些材料,立意⑤⑥所写的都并非正面的、“重大”的材料。但作者在写这些材料时表达了正确的观点。这样的立意有助于我们开拓作文时的思想——从另外一面或者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我们的眼界就开阔多了。

实例三:我家的新鲜事

题解:“我家”限制了选材的范围,“新鲜”限定了材料的性质,是题眼。所以,本文所记的事情,就当前看在一般家庭里是很少出现的,或者是虽已出现但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自己家里,则应是第一次出现。在注意“新鲜”的同时,还要重现材料的思想意义,立意时要联系时代背景,反映时代精神,从小处选材,从大处立意是写好这个文题构思的原则。

立意:

①爸爸经营服装生意,今年又赚了一大笔钱,乐得全家人合不拢嘴,这都是党的富民政策好啊!

②除夕夜,我和爸妈不再给奶奶磕头,而以鞠躬的方式向她老人家致意,奶奶乐哈哈的,这充分表现了我们对奶奶的孝敬,又反映了在改革的年代里奶奶的思想观念所发生的转变。

③二哥“出嫁”了。一般是男婚女嫁,现在二哥被招婿,男到女家,与众不同,这件新鲜事,反映了改革年代人们的新思想、新观点及社会新时尚。

④写爸爸先前对学文化、学科学有偏见,随着工厂改革的不断发展,他才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努力学习,主动参加厂里的职业培训,回家后还继续钻研。碰到不懂的问题,竟以我为“师”,虚心求教。这说明了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对知识的重视与渴求。

⑤周末,爸爸主持召开“家庭时事报告会”,我和爸妈积极登台演讲,讲述评议国内外重大事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这表现了人们关心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

⑥姐姐自由恋爱.爸妈坚持反对,姐姐一气之下,和其男友离家“出走”,妈妈痛苦万分,爸爸后悔不己。肯定了新时期青年男女的斗争精神,批评了少数包办儿女婚姻者的错误思想。

辨析:立意①不合题意,既说“又赚”,表明这件事在家并非首次,谈不上新鲜;而当今社会,经商赚钱比比皆是,这就更算不上新鲜。立意②立意不当。“鞠躬”并不能“充分”表现孝敬。③④⑤都较好,立意既合题,又有深度。立意⑥按理说是合题的,观点也基本正确,但细细品味,又觉不妥,本文宜写正面材料。

实例四   “脚印” 的联想

(1)从“脚印”想起了鲁迅在《故乡》中的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从“脚印”的大小、深浅可以鉴别人的高低、胖瘦,这有助于公安人员缉拿罪犯。

(3)“一步一个脚印”,使我想到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反对浮夸作风,每做一件工作都要有一分效果,一份贡献。

(4)人走过后就会留下脚印,从而联想到每个人的一生应该留下一段怎样的历史。

(5)有的人总是踏着前人脚印走路,这样比较平稳,不会有风险;有的人喜欢走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披荆斩棘,敢于冒风险,为后人开创出一条崭新的路来。在今天改革的年代,要敢于走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     解说:

联想要自然,立意(l)就不自然。从“脚印”想到“路”是可以的,但是鲁迅的一段话是把希望比喻为路,说明希望在于实践的道理,而从“脚印”想到鲁迅的话,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显然十分模糊。联想还要有深意,立意(2)从“脚印”想到公安人员缉拿罪犯,这联想虽自然,但这是一种现象,没有说明本质的、发人深省的问题。由此分析来看,立意(3)(4)(5)都是比较好的。

实例五:《我爱读的书(刊)》。提示:我爱读的书(刊)可以是一类书(刊),也可以是一种书(刊),或一本书(刊)。要求说明爱读的原因,突出“爱读”二字,突出文章主旨。

立意:

(1)我爱读童话书刊——童话刊物:《智慧树》,我每期必读;《世界著名童话选》,我读了好几遍;《宝葫芦里的秘密》、《一只想飞的猫》等我国著名作家写的童话,我也爱读。我爱童话,因为童话书刊内容生动,想像丰富,情节离奇。

(2)我爱读期刊《少年文艺》——它是本文艺读物,内容切合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实际;栏目丰富多彩,有小说、散文、诗歌、特写,有文艺信箱、讽刺小品、习作园地、新芽

(3)我爱读《学语文》、《中学生阅读》、《作文通讯》——这三本期刊有一个共同特点:提供五彩缤纷的语文信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较快提高中学生的读写说能力。

(4)我爱读《上影画报》——它色彩鲜艳,装帧美观。

解说:

立意,对说明文来说就是确立文章的主旨,即说明和介绍的主要内容。立意(1),童话的特点:生动的内容、丰富的想像和离奇的情节。立意(3),三种期刊都是语文学习的读物,都是为  了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主旨都很鲜明。立意(2),写的一种期刊,主旨也符合《少年文艺》的实际,说明了爱读它是因为内容有针对性,形式多彩丰富。立意(4)主旨

是色彩鲜艳,装帧美观,虽符合《上影画报》的特点,却不合本题要求。色彩和装帧,不能作为爱“读”的原因。如果题为《我爱的书(刊)》,那么它的色彩装帧好,可成为“爱”的因素。可见,《我爱读的书(刊)》和《我爱的书(刊)》两题有细微差别。我们在审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题眼”。

【高效训练]

(一)下面各题已从不同角度分别立意,请辨析这些立意的优劣。

1.题目:家庭风波

审题:“家庭”限制了取材范围,“风波”比喻纠纷或乱子,它限定了材料的性质。家,是温暖的,但并不是说明什么时候都充满笑语。亲人之间,是互相体贴的,但并不是说什么时候都融洽无间隙。矛盾无处不在.分歧到处都有。家庭的主旋律是温馨和睦,但也有多种不协调的插曲。比如,有认识上的不同,见解的差异;有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可避免的“磕碰”,也有思想意识的交锋;有兄弟姊妹之间的“缝隙”,也有老少辈间的“代沟”。可见,只要认真分析实际情况,可作为本文题的素材还是很丰富的。当然,在一篇文章中能够反映一种矛盾冲突就可以了。至于说反映哪种矛盾。这决定于你的经历和体会,应根据你的材料积累而定。再有,选材时要尽量选那些家庭中的“重大事件”,这样立意会比较深.叙述时也易出波折,会增加文章的分量。还要注意事件的结果,一般宜将矛盾化解,以“喜剧”收场。

立意:

(1〕爷爷再婚。爷爷今年六十五岁,奶奶前年去世,爷爷心灵孤独,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产生了再婚的念头,姑妈支持这件事,而父母和叔叔却坚决反对,„„„

(2)今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我市最好的一所重点中学,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爸爸不想让我再

上学,而妈妈却肯定地说:“咱不能让‘穷’字把娃的前途给耽误了,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他念下去„„

(3)看了电视报道,得知长江、嫩江洪灾严重的消息后,爸妈心情沉重,并决定向灾区人民献上一片爱心,但在捐款的数额上却发生了争执„„

(4)姐姐的“男朋友”家因经营不善而赔了大钱,几乎倾家荡产,姐姐内心十分痛苦,并有意解除婚约,而爸妈却坚决不同意„„

(5)爸爸想承包养鸡场,而妈妈心眼小,怕担风险,二人各执己见,相持不下„„

(6)星期天,妈妈给我们改善生活,我坚持要吃饺子,而弟弟却执意吃馄饨„„

2.题目:这事,我不后悔

审题;“这事”是文章的基本内容,“我”是文章的中心人物,也是叙事的人称。“不后悔”是重点,是题旨,它是发自“我”’内心深处的一种表白,也是文章思想感情的凝聚点。行文要紧扣“不后悔”向深处立意。材料必须有回味价值,给人启发或深思,不可信手拈来。这是写好此题的前提。

立意;

(l)物理单元考前,我帮助邻居陈冬复习功课,结果我的物理考砸了,这事,我不后悔„„

(2)乡下的叔叔送我一只羽毛好看、叫声动听的鸟儿,我可高兴了,整天围着鸟笼转个不停。可是当我知道它是只大山雀,一天能吃好多害虫时,我就把它放了,虽然同院的小伙伴们感到惋惜,但我不后悔„„

(3)升学考试时,为了能升上高一级学校,我买通了班里的尖子生张军,请他“关照”,我终于考取了理想的学校。这虽于心不安,但没什么好后悔的,我毕竟如愿以偿,能进入我梦寐以求的重点中学了。

(4)昨天,我和同学一块上街买东西,店老板忙乱中多找了我十元钱,我发现后当即退给了她。事后,有人说我把到嘴的肉吐出来,是个小傻瓜,而我却一点不后悔„„

(5)学校领导号召同学们向灾区人民献爱心,我经过一场思想斗争后.毅然把妈妈给我的买运动衣的五十元钱捐了出来。有人说我这件事办得不合算,而我却满心是欣慰和坦然„„

(6)高考前夕,舅舅从美国打来电话,说他的公司生意兴隆,急需招聘员工,希望我能前去任职,并保证给我比别人更加优厚的待遇。我很快谢绝了舅舅的好意,我决心全力以赴地考取一所名牌师范大学,把我的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亲戚朋友都说我是昏了头,但我却认准了这条路„„

3.题目:邂逅

审题:“邂逅”是没有约会而相遇的意思。本题应写与过去相识的人在偶然情况下的一次相遇,要把重点放在相遇场面的描叙上,还要对往事适当做些补叙或插叙。

立意:

(1)我遇到了过去的邻居小李,看他那穿戴和谈吐.真叫我吃惊,他已是资产几十万元的个体户了。但我们话不投机,一会儿就分手了„„

(2)我偶然碰到了初中时的一位老同学。他原是我学习上的竞争对手,每次考试,他的成绩总比我高几分。可在中招中他却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而屈居于一所普通中学。谁知在这次全市高三摸底考试中,他又比我多了几分,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3)我遇到了几年不见的表妹,她已考取了市重点中学,我很羡慕。她向我介绍了她们学校的基本情况,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分手。

(4)我回母校时遇到了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他虽然已经退休,已经离开了讲台,但他的心还全在校园里,还在学生身上,他坚持不懈地为同学们办黑板报,给校园文学社当顾问,跑前跑后,忙个不停„„

(5)星期天,我到纸厂去找朋友玩,无意中碰到了小学时的一位老同学,他初中时成绩平平,中招落榜后进厂当了工人,如今,他已是厂里的技术骨干了,光荣榜上还挂着他的大照片呢„„

(6)书市里,一个衣着时髦的女青年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是我过去的一位老同学,因没考上中学待业在家。我对她的打扮颇多腹诽,但交谈中她的广博知识使我不由地对她刮目相看。

(二)下面一则材料,根据中心有不同角度的立意。下面是某班同学自拟的立意角度,请辨析正误。     材料:广东省中山县小榄乡绩西村农民陈新流和开平县赤坡乡塘美村农民谭永爵,分别认购了一万元和二万元国库券。他们为什么这样踊跃认购国库券呢?请听二位的回答。陈新流说:“若不是党的政策好,我一个农民,哪能靠劳动赚得这么多钱?若不是社会治安好,就是有钱也会被土匪抢走。民富靠国强,现在国家有困

难,自己是位共产党员,理应分担一份责任。”谭永爵说:“我的生活开始富裕起来,是靠党的好政策和国家的扶持得来的,现在国家资金不足,我要尽力为国分忧,认购国库券。”

A.从农民投资角度,题目为《国库券利息高》。

B.从赞颂党的政策的角度,题目为《党的政策是农民致富的保证。

C.从安全的角度,题目为《放钱在家不安全》。

D.从赞扬社会秩序安定的角度,题目为《国泰才能民富》。

E.从党员为国分忧的角度,题目为《党员要想到国家困难》。

F.从赞扬农民为国分忧的角度,题目为《民富与国强》或《饮水思源》。

(提示:A、C、E误)

(三)读下面一段材料,以《从小鸟饿死谈起》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一天,小朋友亮亮在门口捡到一只稚嫩的小鸟。他爱如珍宝,把它装在一只精致的笼子里,既不让小鸟外出觅食,也不让他亲自啄食。饿时,小鸟张张嘴便能吃得饱饱的。在亮亮的精心喂养下,小鸟长得胖胖的。初春,门外百鸟欢唱,亮亮突然良心发现,把小鸟放回森林。但万万没想到,过了三天,小鸟就饿死了。“森林里食物遍地,小鸟为什么会饿死呢?”亮亮终于沉思起来„„

(提示:这则材料可从两方面来立意:一是从亮亮的角度,养鸟如育人,事事娇惯,造成子女“四体不勤”,无生存本领;二是从小鸟的角度,比喻现代有些孩子事事依靠父母,无自立自强的精神,导致无立足之地。)

(四)读下面的故事,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短评。

材料:大山忧心忡忡地对卵石说:“你们都是我的儿孙,我的骨肉,怎么越长越不像我了呢?你们看我:峥嵘峻峭,岩石磷峋,岿然不动。再看看你们:无根无基,没棱没角,到处乱滚,成个什么样子?”卵石却不以为然地回答:“我们这样子有什么不好?”

(提示:可以从三个方面立意:一是大山的角度,比喻老一辈革命者或劳动者,他们坚韧刚强,在他们身上洋溢着民族的精神,其对立面是卵石,代表当时一部分缺少信仰,随波逐流的青年人;二是卵石的角度,比喻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他们敢于打破传统,锐意改革,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对立面是大山,代表了老一辈中具有保守思想,看不惯新生事物的一部分人;三是大山和卵石并重,以此谈谈“代沟”问题,意在让老一辈和青年一代能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五)下列作文题可以确立哪些论点?哪一个深一些、新一些?

1.《谈“压力”》

(提示:可以确立这样一些论点:①化压力为动力;②压力不可怕,可怕的是没压力;③要用正确的心态对待压力;④压力太大会使人精神崩溃;⑤父母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精神压力;⑥压力要适度;⑦要给自己加压。在这些论点中,⑦富有新意,因为一般都是从人怎样对待外在压力的角度思考,而这个论点则立足于人怎样才能不断地自我超越,实现新的突破。)

2.《我看“减负”》

(提示:可以确立这样一些论点:①要减少作业量;②要减少考试次数;③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④减负就是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⑤重要的是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⑥增效才能减负;⑦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些论点中,①②较浅,就事论事;⑥⑦较深。⑥揭示了增效与减负的相互依存、制约、转化的辩证关系,具有启发性;⑦着眼于全局、整体,视野开阔。)

3.《知识与财富》

(提示;可以确立以下论点:①知识可以制造财富;②知识是取之不尽的财富;③知识是不会丢失的财富;④财富有限,知识无限;⑤知识是精神财富;⑥知识可以带来财富,财富未必能带来知识;⑦财富诚可贵,知识价更高。)

4.《绿树的启示》

(提示:可以确立以下论点:①根深才能叶茂;②历经风雨才能长成参天大树;③不问生前身后名,只留荫凉在人间;④只有不断吸收才能绿树常青;⑤给予的前提是吸收。在这些论点中,⑤有新意,一般注意的是绿树的奉献精神,这项立意强调了奉献的前提条件——吸收,没有吸收就无从奉献。)

5.退潮后的海滩。海滩上有许多小水洼,里面有许多游动的小鱼。一个孩子,用双手将小鱼一条一条地

捧起送到大海里。他来回不停地跑着。一个大人看见了,问道:就凭你一个人能救活这么多鱼吗?”小孩回答:“我救一条是一条。”他仍不断地捧着,跑着。远处的孩子看见了,也纷纷加入到这救鱼的行列中。

(提示:从这则材料中可以提炼出以下论点:①能力有限不要紧,重要的是要有服务他人与社会的精神;②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应该放弃;③行动起来就有希望;④消极悲观则一事无成;⑤世界因爱变得美好;⑥爱,把人们的心连在一起;⑦爱心是希望的火种。)

6.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头饥饿的毛驴在干枯的草原上找到两堆草。可是,毛驴不知道先吃哪一堆好,竟在长时间的选择和徘徊中饿死了。

(提示:从这则材料中可以提炼出以下论点:①在紧要关头,不要瞻前顾后,犹豫不决;②鱼和熊掌不可兼得;③要学会选择;④要学会放弃;⑤要摒弃患得患失的心态,培养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态;⑥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⑦只有放弃才能获取。在这些立论中,①较浅,就事论事;⑥⑦较深,运用辩证思维,分析“不为”与“有所为”、“放弃”与“获取”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7.从前,印度有位富裕的农民,为了寻找埋藏宝石的土地,变卖了自己的所有家产,出外探索,吃了不少苦,但一无所获,终于贫困而死。后来,人们在他卖出的土地里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祖母绿”宝石。    (提示:从这则材料中可以提炼出以下论点:①最宝贵的东西也许就在你身边;②要珍惜自己的拥有;③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潜力;④了解世界的捷径就是了解自己。)

11

作文六:《初中作文: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教案第一课时》4000字

【课题】半命题作文的一审题

【课型】作文

【年级】八年级

【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命题作文的拟题技巧

【过程与方法】探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的习惯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刚进行完期末考试,先请大家谈谈这次作文的感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出题老师最青睐的出题方式,话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

二、新课讲解

什么是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是给你一个不完整的题目,由学生将题目残缺的

部分补充完整后,再进行写作。它介意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之间,既

有限制,又比较灵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半命题作文兼

顾了命题者的出题意图和考生的自由选择,给考生留下了一定的选择

空间和创造空间,有利于考生思维的发散与集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

活感受和体验,充分发挥个人的写作才华,写出个性化的高质量的作

文。

半命题作文的重要性

从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看,半命题作文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

青睐,因此应该对这种作文命题形式予以充分的重视,平时加强这种

作文的写作训练,积累经验,提高应试能力。

半命题作文是与命题作文相对而言的。它是给出一半题目,让考

生补全题目后再去作文。

半命题作文的结构形式

1.给出题目的前半部分:如‚假如我能       ‛ (2007

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作文题),‚动力来自       ‛(2007年

北京市中考作文题)。

2.给出题目的后半部分:

如‚________改变了我‛(2007年盐城市中考作文题),

‚________是一把双刃剑‛ (2005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作文题)。

3.给出题目的前后部分:

如‚我在__________的引领下‛(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作文

题),

‚让       走进心灵‛(2006年广东深圳市中考作文

题)。

4.给出题目的中间部分:

如‚       ,别再让我       ‛ ,

‚       是       ‛。

其他如‚我想让       更       ‛,

‚       来了,       还会远吗‛。

从半命题作文的特点可以看出,把题目补充完整,就成了一道命

题作文,接下来就按照命题作文的写作策略来写作了,所以,写作半

命题作文的关键是理解、把握题目中已知的部分,从而把题目变成一

个自己喜爱,乐于去写、易于发挥的作文。

半命题作文如何审题

针对半命题作文的自身特点,它比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求还高,因

为,命题作文的题目是现成的,而半命题作文要求考生根据对题目中

已知的部分的分析来填充未知部分,如果审题不准确,就会影响题目

的质量,一旦题目没有拟好,何谈写出高水平的作文呢?那么面对半

命题作文,如何审题呢?

首先,要深入分析题目中已给的部分,理解其含义。

特别应注意题目中的修饰、限定性的词语,为补全题目做好准备。

在半命题作文中,有的文题限定了文章的体裁,例如,‚给       的一封信‛限定了作文的体裁是书信,‚论       ‛限定了

作文的体裁是议论文;有的文题指明了立意的方向,例如,

‚       感动了我‛这一命题表明文章要表达‚感动‛的心

情,考生必须紧紧围绕‚感动‛选材、组材。‚难忘的       ‛

要表达 ‚难忘‛的情感,‚难忘‛的是什么,为什么‚难忘‛;有的

文题限定了选材的范围,例如,‚我最       的人‛,在横线

上可以填‚欣赏‛、‚敬佩‛、‚感激‛、‚喜爱‛等等,但是,不管填什

么,抒情主体是‚我‛,所以,选材就要选与‚我‛有联系的人,‚第

一次       ‛,横线上可以填‚做饭‛、‚唱歌‛、‚被误解‛……

但这些词语必须符合是人生的‚第一次‛。

其次,根据对题目中已知部分的理解、把握,填充题目中的未知

内容。

在分析好命题中的已给出部分的内容后,如果限定了体裁,要注

意写作时不要改变文体;如果规定了选材的范围,写作时就不能信马

由缰,越过雷池;如果限定了作文立意的方向,就要紧紧围绕这一中

心来选材,那样才能使作文主题鲜明集中。

第三,面对半命题作文,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

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构思思路,如何针对自身

特点来确定一个适合自己,利于发挥自己写作特长的文题呢?以下几

点供同学们参考。

1.避生就熟

同学们在平时都有这样的体会,面对一个作文题,如果能运用到

我们熟悉的材料,就感觉写起来很顺手,因此在补充半命题作文题目

的时候,应该考虑所拟的题目能否用到自己熟悉的,印象深刻的,有

话可说的材料,避生就熟。例如,这样一道半命题作文,‚这里有

______(如亲情、信任、希望、欢乐、竞争、春天、阳光、丰富的宝

藏等)提示:括号内所提供的词语可选用,也可不用;务必先将题目

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括号里的词语都可以作为填充题目的选项,

但是不能盲目地填一个了事,要考虑填充的文题能否恰当地概括自己

熟悉的题材,反映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可以从括号中选择

一个自己最有把握、最熟悉的、最有内容可写的词语,当然也可以另

选词语,例如,‚友谊‛、‚真情‛、‚宁静‛等,把写作内容转移到自

己熟悉的方面。但要注意作文要积极向上,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2.化大为小

化大为小就是把题目所涉及的范围由大变小,便于从一个具体的

角度来写作。如果把题目拟得过大,很难写充实、写具体,更不易写

出真情实感。例如,以‚       是幸福的‛为题写一篇半命

题作文,有的学生拟成‚人生是幸福的‛这样的文题,这个文题拟得

过大,人生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一篇作文很难把这个题目表述清楚,

写起来不免会泛泛而谈。但是,如果以‚读书是幸福的‛、‚被爱是幸

福的‛、‚学习是幸福的‛作为文章的题目等这样具体的角度来切入,

那么就容易把文章的内容写得充实、写得具体、写得感人。

3.力求新颖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会为文章增色不少。

因此在填充半命题作文标题时,在考虑准确恰当的基础上,还要力求

新颖。可以突破常规,例如,写‚我们的名字叫       ‛这

样一道半命题作文,大多数同学填入‚中国‛、‚龙的传人‛等词语,

抒发爱国之情,但是流于单调。有位考生拟题为‚我们的名字叫‘坐

在最后一排的人’‛,文章写虽是后进生,但自强、进取,很有创意,

引人注目;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如‚我从       那里学到的‛,

有的同学拟题为‚我从‘无字书’那里学到的‛,其中把‚生活‛比

成了‚无字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否则,如果思

维闭塞、缺乏创新,就会出现‚千人一面‛、千‚空‛一‚词‛的雷

同题目现象!

4.顾及平时

同学们在平时写了大量的作文,有的完全可以稍加改动变成一篇

与考试作文切题的作文,所以同学们在写半命题作文的时候,要考虑

这种因素,填充标题时,能否与平时的作文相关联,那样会使作文写

得顺利而出色。比如写‚感受       ‛,平时如果写过有关

‚母爱‛的作文,那就可以 ‚感受母爱‛为题,写一篇作文。

5.联系自身

在填充半命题作文题目时,应该考虑自身的因素,比如兴趣、爱

好、特长等。有的半命题作文可以写成不同的文体,就要根据自己的

特长来拟一个自己擅长的文体的题目,擅长说理的,可以写议论文,

擅长抒情的,可以写散文;可以写成记叙文的半命题作文,既可以写

成写人的,又可以写成叙事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拟题。

这样,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6.符合逻辑

在拟题时,还应注意一点,就是所拟的题目在语言形式上要符合

逻辑,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规范得体,经得起推敲。比如,写‚在       中成长‛一文,有的同学填的是‚足球‛ 、‚时间‛,显然不合逻辑,

不如填入‚快乐‛, ‚读书‛,‚幸福‛等词语妥当。

7.内容健康

面对半命题作文,自由选择的空间大了,但要注意题目要积极向

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不能填上一些消极、不健康、低级趣味的

内容,降低了作文的品位。如‚       的滋味‛这样一道半

命题作文,有的考生在横线上填了‚喝酒‛、‚自杀‛等词语,让阅卷

者一看题目就知道作文的质量如何了。再如‚生活是

的‛,有的考生填入‚痛苦‛、‚黯淡‛等灰色的词语,显然不符合青少年健康向上的时代风貌。因此,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为标新立异,随意地填上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内容,应注意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其实,上面的技巧归根到底,一种办法就解决了。你在命题的时候,必须找自己熟悉的题材,而且避免与同学们雷同。

一种应付考试作文的大技巧

1、注意平时的积攒。积攒什么呢,积攒有价值的素材,拿来为我所用。这些素材,会发生巨大的作用。积攒什么有价值的素材的,基本上分为四五类。一是父爱母爱的,二是爱国爱民族的,三是社会道德的,四是师生友谊的。五是人生哲理的。六是社会现象的思考。等等。记住,没类题材都要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又能按在自己身上,又很动人。

2、在半命题作文的命题时,要使劲向自己掌握的技巧上接近。 譬如,本次讲课,我将提供一片我的散文《母爱总是第一名》。这个事例很典型,你可以在很多半命题作文中用上。

如:来自心底的(      );

(     )的感觉真好;

生活因(     )而精彩;

(     )让我(      );

美丽的(     );

拥有(   ),我(    );

我明白了(      );

(       )的感觉很好 ;

(        )让我长大;

珍藏(     )。

3、练这种作文体型练多了,就能固定一种属于自己的风格和语言,考试的时候,能以不变应万变。

三、课堂作业

用所给的材料,把上面10个标题填完整,争取在赞美母爱上凑近。找一篇自己觉得合适的标题,用上所给的材料,写一篇完整的作文。提供你的材料,可照抄。

时间50-60分钟。字数,不少于600字。

四、家庭作业

阅读《老人与海》,弄清楚故事梗概、作者,故事的主题思想。

五、板书设计

、概念及重要性

、结构形式:前半部分、后半部分、中间部分 半命题作文审题、审题技巧:

○深入分析题目中已给的部分,理解其含义

○根据对题目中已知部分的理解、把握,填充题中

的未知内容。

、应试作文 技巧

作文七:《半命题作文审题》1900字

半命题作文审题

请将“我身边的——————”一题补齐(横线上可填“亲人”“劳动者”“足球迷”“美景”“新气象”等),然后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说明: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导写]

面对试题,首先你要确定自己要写什么文体的文章,然后有针对性地填题。如果想写记叙文、散文,最好填写人物及其相关名称,如“亲人”“好朋友”“母爱”“邻里情”“民工子女”等;如果想写议论文,最好填写抽象事物名称,如“热门话题”“新气象”“新观点”等;如果想写说明文,最好填写具体事物,比如“电器”“食物”“桌子”等。

走进报刊、影视,你会了解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让你感触良多;走进社会,你会惊讶生活的多姿多彩,获得人生的启迪≯走进大自然,你会感叹大自然景致美不胜收,让你情感荡漾;走进书籍,你会感到视野开阔,陶醉不已;走进校园,你会感到泛舟学海的酸甜苦辣;走进集体,你会感到温暖无比……   请以“走进————”为题,写一篇以自己的观察、经历、体验、见闻、感受、认识为内容的作文。要求先将题目补写完整,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导写]

“走进”是动词,后面往往要跟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形容词。我们可根据文题中的提示语,将题目具体化,如拟题为《走进疯狂的网吧》《走进(三国演义)》《走进罗纳尔多》《走进理想》《走进自己》等。这样在选材和构思上更容易把握。补题切记要围绕文题的提示语展开。

请以“———————乐园”为题,先填好题目,然后作文。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可以记敘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

[导写]

构思的关键,是确定“乐园”——你要打开视野,从或古或今、或虚或实的资料中,广泛搜集素材。乐园多数情况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那些消极性的乐园,如秦始皇的阿房宫、隋炀帝的大运河、慈禧的圆明园、赌徒的麻将桌、浪子的游戏机室等,也并不是不可以写。如果你对它们作逆向开掘,反映出正确而深刻的主旨,或许还能标新立异,别具一格。

从小到大,我们曾经多次被他人视作“宝贝”、称为“宝贝”。那一声声的“宝贝”,留给我们多少温暖的回忆!

而今,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宝贝”——它或许是一枝钢笔、或许是一把吉他,或许是一首歌曲……那里有着我们特殊的记忆、特殊的情感、特殊的感悟。

请以“————宝贝”为题,先在题目的前面填上恰当的词语,然后写一

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导写]

“宝贝”与我们的情感世界直接相连,所以在抒情上要有特点。抒情要做到恰如其分,首先要选好寄情的载体——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但他(它)必须承载或烘托出作者心中的感情。其次,要合理布局感情的走势。文中的感情变化线索要清晰、自然,感情的高潮宜于安排在文末部分。第三,抒情语言措辞要适中。坚决杜绝那些空洞的、夸大的、不实的矫情式抒情语言。

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我们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我们也许会感悟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我们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短暂,从而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

朋友,你对生活有什么感悟呢?请以《感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感悟”后面的空白处填一个词或短语。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书写清楚,600字左右。

[导写]

具体构思时,可用“组词法”确定内容,比如感悟生存、感悟世界杯、感悟年轻、感悟网络等,然后根据平时训练的情况,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可议论、记叙、抒情,也可编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写作时要尽量多联系实际,采用新材料、新信息,如当前的社会热点等。还可深入挖掘,揭示本质,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意见等,以获得思想深刻发展等级分。

在充满————的日子里

先将题目补写完整,然后作文,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导剐]

半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补题。如本题可填“幸福”“苦难”“欢声笑语”“阴霾”等。所填的词语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即所写的内容要围绕所填的词来进行。比如我们写“在充满幸福的日子里”,所选的材料就要围绕“幸福”来组织。在结尾,最好可以升华一下主题,比如写苦难,可以在结尾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等,这样显得立意深远,能给读者以更深的启迪。

向——————致敬

提示:沐浴母爱,你应该向母亲致敬;得到帮助,你应该向伸手扶你的人致敬;拥有洁净的环境,我们应该向辛勤装扮城市的工人致敬;感受良好的社会风尚,我们应该向爱心致敬……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向谁致敬呢?请依据上述提示(不限于此范围),结合自己的体会,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导写]

该题可以衍化出“向谁致敬”的主题,拟定“向园丁致敬”“向白衣天使致敬”“向航天英雄致敬”“向祖国致敬”等题目;也可以衍化出“向什么致敬”的主题,拟定“向善良致敬”“向自信致敬”“向诚信致敬”“向自强不息致敬”等题目。

作文八:《命题作文的审题》8500字

命题作文的审题

第  讲、命题作文的审题(1)

一、命题作文审题要点:

1. 把握题旨,明确要求。

高考的作文命题,大都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标题或材料本身,二是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求部分包括字数、文体、重点范围或表述的方式等的限定,这些都制约着写作,必须首先明确。

2. 准确而全面地理解题意。

所谓准确、全面,就是对作文试题上展现的各个部分仔细地审读、揣摩。既要把握题目内涵,又要弄清题目的外延。确切地了解命题范围,明确命题者要我们写什么。

审题的准确与否,将决定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是否符合题意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朝正确的方向展开,可以说它决定了文章的基本命运。

二、命题作文类型:

结构类型

1.词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字或者是词语。如《他们》《坚强》《尝试》《肩膀》《转折》《包容》等。

2.短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我能》《时间在流失》,《找回童年》《总有一种期待》《拒绝平庸》《我的时间》《绿色生活》《说“安”》《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等。

3.句子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这世界需要你》《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胜去年红》《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等。

形式类型

1、完全式命题作文

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

如: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010北京)

2、半命题作文

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

请以“站在________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

请以“       的滋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3.材料式命题作文

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

如2009年:

有一首歌唱道: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给我希望。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飞向远方。

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再如:2013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___而知之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内涵类型

1.观点型命题作文

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今年花胜去年红》《人生处处是考场》《一年好景君须记》。

2.论题型命题作文

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如北京卷的《说“安”》《谈意气》。

3.寓意型命题作文

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考场》《肩膀》《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4.关系型命题作文(短语类中的并列关系)

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三、命题作文立意方法:

1、添加因素,化大为小。

2、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3、揭示题目中几者的关系。

举例1——添加因素,化大为小。

(一)、例如《尝试》:

1、可以在词语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 危险的尝试、成功的尝试、失败的尝试、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一次难忘的尝试、„„

2、可以在词语后面添加一定的内容: 尝试投稿、尝试游泳、尝试自立、„„

(二)、再如《北京的符号》:

1、可以在短语前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 如“留住北京的符号”“创新北京的符号”“设计北京的符号”“XX可以称为北京的符号”等;

2、也可以在短语后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

如“北京的符号源于XX”“北京的符号有XX特点”等。

北京的符号

请救救北京的符号。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岁月的雕饰在北京的各个角落留下了珍贵的符号,等待人们慢慢捡拾。可是人们对于这些恩惠,又做了什么呢?

想那方方正正的四合院,青灰色的瓦,一片古韵中,它怀抱着邻里之间的情谊与幸福。四合院无疑是北京的符号,可如今,皇城脚下又留有几抹青灰?四方天地间还剩多少邻里温情?轰鸣中,四合院作为北京的符号,支离破碎。

想那咦咦呀呀的胡琴、脸谱上的彩绘,一座戏台间,演出着千年间的悲欢离合。京剧无疑是北京的符号,可如今,“戏台小世界,世界大戏台”的对联又在几个园子高悬?剧目中的经典又有几人能细数?喧闹中,京剧作为北京的符号,越走越远。

想那叮叮当当的响铁与叫卖的吆喝,一条条胡同中,因为有了那自然朴实而又宛如乐声的吆喝声变得生机勃勃。小贬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可如今,“磨剪子咧——磨菜刀——”

的歌曲只剩下几人传唱?少了吆喝的糖葫芦又是怎样的孤单?静谧中,吆喝作为北京的符号,消失在一片蓝天中。

想那天桥的杂耍,想那琉璃厂的书画……我站在元大都城垣遗址向外远眺。以前,眼前是远山,是落日,是一个喧闹的北京在我脚下快乐的流淌。而如今,高大的四通桥让我感到历史的渺小,还有一种莫名的悲哀,为了那些已逝的,即逝的,北京的符号——

曾几何时,一个大大的画着白色圆圈的“拆”字,也成了北京的符号……

所以我说,请救救北京的符号!

当我们走在繁华的王府井时,当我们仰视中关村的双螺旋时,当我们走上世纪坛,当我们走进首都博物馆,我们可以感到这些新符号给北京带来的自豪与骄傲。但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北京之所以成为北京,是因为那些即将成为历史的旧符号,那些用无言的支持来充当北京根基的人、物、事。没有皱纹的老人是悲哀的,没有废墟的遗址是无力的,没有尘土的古董是苍白的。同样,失去了四合院、京剧、吆喝、天桥杂耍、琉璃厂书面的北京是平庸而浮浅的。在这些古老的符号消失之前,在北京依然还是北京的时候,我想呼喊:

请救救北京的符号!

举例2——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一)例如《肩膀》:“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

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扩展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

如果“肩膀”虚指,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比如:①依靠;②承担责任(“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③团结协作(“并肩作战”);④基础(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二)再如《我想握住你的手》:

命题中的“你”既可实指,也可虚指。

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 “同桌” “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

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

我想握住你的手

春天,我想握住你的手!当冬天最后一抹雪还在山头,你就在融化的雪水里开始发芽,不顾雪水残存的那一丝冰凉,不惧夜晚里寒风的怒吼。山头的雪走了,寒风失去了伙伴,也回到西伯利亚的老家去了。春天,雪水里孕育的春天,清新的露出你的笑脸,化作柳叶,吐出一丝丝绿;化作春风,吹醒一颗颗心;化作一缕缕阳光,催开热烈的花朵。桃红柳绿是春天,万紫千红是春天。孩子们在春天歌唱未来,农夫们在春天播种希望。

春天,我想握住你的手,向你倾诉生活的向往,握住你的手就像握住绿色和希望。春天嫣然一笑,希望在你的心里,春天在爱里。

春天,你奔向前方的脚步匆匆,风筝在蓝天下驾着祥云也难以追上你的笑容。

夏天,我想握住你的手!春天留下绿色的种子,夏天用温暖的怀抱滋养着一棵棵柳树、一团团花朵、一池池春水。柳树的绿荫越来越浓了,给人以凉爽;花朵以最灿烂的笑容谢幕,一个个青果挂满树间;河里的鱼也大了,迎着朝阳翻滚着灵巧的身体。太阳是夏天的主宰,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点燃一切的热情。学生辛勤的念着书,农夫在地里耕耘,工人在工厂奏响劳动交响曲。夏天实在太累了,倾盆的暴雨就是她流下的汗水。

夏天,我想握住你的手,祈求你给我永远的热情。夏天挥挥衣袖,夏天在汗水里,热情在灵魂里。

秋天,我想握住你的手!秋天不知道躲在哪棵树后,默默地看着夏天的离去。桃红了,梨黄了,葡萄在夜里香了,玉米撑开了玉米壳,稻子压弯了腰,秋天换上演出服来到了台前。秋风吹过,农夫收割庄稼,鸟儿换上厚厚的羽毛,骄傲的孔雀也收起了翅膀。秋雨是秋天感伤的泪,秋霜是秋天别离的序曲。

秋天,我想握住你的手,金色的秋天留给我金色的收获,感伤的秋天留下一个感伤的梦。秋天在梦里。

冬天,我想握住你的手!白雪像预言者,一切又将重新开始,让我们把世界重新变成一张白纸吧。冬天在天空里抖抖身手,一片片雪花落下,树白了,山峰白了,田野白了,村庄也白了。白皑皑的世界只有北风坚持在巡逻。

冬天,我想握住你的手,不要让寒冬消逝了人们的梦。冬天是一个智者,白色是纯洁的世界,严寒只留在冷冻的心里。

四季,我想握住你的手,四季回答,有爱的季节是春天,有汗水的季节是夏天,有梦想的季节是秋天,有希望就永远没有冬天。有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才有这缤纷的世界。 举例3——揭示题目中几者的关系。

《人和路》侧重于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路”之间的关系辩证。

要抓住“路” 比喻义,运用发散性思维将“路”分解成奋斗路、求学路、爱心路、

成功路等等。

人如何开拓路,路上的风景、故事、得与失可以写,还可以谈谈“每个人都可以选

择自己的人生路”;或者写“退路”和“出路”,提醒人们“人在得意时给自己退路,失意时给自己出路”。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华夏文明,浩浩荡荡,历经千年,滋养了一种独有的文化境界。老舍先生曾说过:“中华文化即如一枚熟透的桃子。”我以为真正熟透的文化则必有一大气度,这充盈着智慧的中华文化恰兼备了“仰望星空”的想象,又饱含了“脚踏实地”的坚实。

多少次,在灯下展读《论语》,其中我最为珍爱的句子便是“君子和而不同”。思虑中,仿佛看到催生中华文明的母亲河畔,泥沙俱下。当先贤们面对生存的艰难,当衣食成为他们最初追逐的目标,脚踏实地便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李泽厚先生曾提出“地理决定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便成为民族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推一“和”字,正因只有脚踏实地地团结拼搏才能战胜自然环境的艰难。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因为生存是第一位的,故此,有了这脚踏实地的坚实做派。手捧《庄子》,又为另一种气象折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鹏之志中,我们分明可见一种仰望天空的大气。列子御风而行,多少次,我目眺苍穹,想象着这样一位得道者,借风势,如大鹏展翅般“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直上”。人与自然就在这样的大胆想象中融洽着,从而有仰望天空的勇气。

遥想唐朝盛世,开元天宝。那时的长安城,城内来自世界各邦的异域之士随意出入,裹挟他们的文化而来,又裹挟华夏的文明而去,这样的交流促进了盛唐文化的大发展。因为脚踏实地,所以忧愤深广;因为仰望星空,所以雄浑壮阔。读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沉郁顿挫中感悟到一个脚踏实地的华夏子民,对生养自己的这片热土那深挚的爱。读李白“天姥连天向天横”“黄河入海流”,大气魄,大手笔,是仰望天空的“摘星人”方能道出,此言只可天上有。读王维,则既兼有了脚踏实地的现实关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有那空灵闲逸的笔调——“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一种禅味顿然扑面而来,闲适安逸中投射出深不可测的气度。这可谓是能入能出者,既脚踏大地,又能仰望星空也。

一种文化,美到极致,便总可入现实与虚幻之间。这仿佛中国艺术,无论绘画抑或戏剧,都讲究个虚实结合,文化的大美,便正在这“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的双重关怀里散发着芬芳。

第    讲、命题作文的审题(2)

短语型审题技巧:1、偏正

1)例题《心灵的选择》《生存的智慧》,文章重心应是什么?

偏正结构“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即正部是写作的内容,偏部是写作所限定的范围及重心。

——题一应体现是“心灵的”。应体现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现你是如何去选择的。 ——题二应内容在智慧的基础上,只能限定于写生存方面的。即在生存这方面你如何展现你的智慧。

2)例题《绿色生活》,文章重心应是什么?

把握重心,关键在“绿色”:“绿色”____

(1)有健康之意,

(2)可象征和平,

(3)有生命、青春、希望和纯净的含义,

(4)也代表友善和谐、善于倾听等。可正面立意,

也可反向立意:坚决反对伪绿色等。

有尊严的生活

尊严,是一种从老祖宗身上留下来的不屈,是一种骨子里带来的倔强。尊严,并非仅仅是代表那楚楚衣冠,那衣正帽严,更多的是一种“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想来有尊严的生活亦是如此。

尊严既是源于自古流传下来的中华精神,想必古人更能为我们做以模范。晋有陶渊明弃了官场,唐有李白不畏强权,他们无一不选择了有尊严的生活。就尊严而言,古人一直在为我们做出表率。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在时光的冲刷之下,古人所受的诱惑远比我们多得多,那么,是什么促使了他们在高官厚禄香车宝马的诱惑之下,毅然选择了有尊严的生活?我想,一定是他们那坚毅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他们,令他们不畏强权不惧诱惑,在飘摇虚幻的大环境下保持一颗平淡的、静如止水的心,从而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留一份尊严,过着饱有尊严的生活。

在现今这般物欲横流的时代,曾经马诺的一句“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引来了多少关注与反思。金钱或许是我们生活的一种保障,但它并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当那些为求名利而为“有成之士”鞍前马后的人,即便他们终得到梦寐以求的名与利,但是像他们这般手握名利,徒剩一虚无灵魂的人,这般便可使他们有尊严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有尊严的生活当是一种存着气节与傲骨的生活。曾有这样一位老人,她的儿女未在身旁,家贫如洗孤苦无依,却并未瘫坐于天桥之上求乞要食,而是用已然瘦削的肩膀,扛起一桶又一桶纯净水,用自己的双手挣来生活。如此的老人难道不比那些溜须拍马以求名利之士来的有尊严?他们或许不曾富有甚至不曾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谁又能否认他们的尊严,否认他们这种真正有尊严的生活?

尊严,并非一味刚直,而是一种不卑不亢,在面对诱惑时可以与之抗衡的力量。而这,也正需一颗强大的内心和坚毅的精神。想来,亦仅有如此方能使我们生活中的尊严长存。 短语型审题技巧:2、动宾

1)例题1:2008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

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触摸都巿》《感受乡村》,文章重心应是什么?

动宾结构“题眼”往往是谓语。即宾语是文章论述的对象范围,但动词是文章的重心。 ——“都市”“乡村”是中心词吗?不是,它们只是地域概念,只是你论述的对象。而“触摸”“感受”才是中心词,你需要在文中体现这个动作的过程。究竟你(主语可以再定)是怎样触摸都市的,触摸到了都市的什么?你(主语可以再定)是怎样感受乡村的,感受到了它的什么?

我们可以触摸都市的现代文明:高大林立的楼群、宽阔的街道、先进的医疗条件和娱乐设施等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当然,我们也可以感受乡村的宁静:淳朴的乡俗、新鲜的空气和泥土的气息等都让我们流连忘返。

2)例题2《 怀想天空》(江苏高考题),文章重心应是什么?

“天空”就是写作的范围,需要明确“天空”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它的比喻义、引申义。如“自然的天空”、“人生的天空”、“社会的天空”、“历史的天空”„„

——“怀想”即“追忆畅想”,这是支配“天空”的方式,一“怀”一“想”,又增添了一重修饰。

——审题时不可偏废,立意时有所兼顾,行文时既要突出你的追忆畅想的过程,也要突出你想到了什么。

练习《说“安”》

短语型审题技巧:3、主谓

例《我能》,文章中心应该是什么?

主谓结构的短语题目题目的主旨、精神或题眼往往在谓语动词上——把握住“能”,“我”只是说明必须从自身出发,但是在文中一定要体现能做的事,或者说通过写你是如何地做的,如何冲破重重的困难,最终体现我能的。

短语型审题技巧:4、并列

如《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重在揭示关系,不能厚此薄彼,只写其中一个方面;

还要准确解读“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含义。“仰望星空”可理解为:

一指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追求自己美好的未来;

二指不限于自身,体现的是对纯净、美好及人类幸福博大的追求。

“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实际上是“理想”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可同时兼顾,也可

有所侧重 。

句子型审题技巧:

标题以一个句子的形式出现。

这个句子或直接就是一个观点,或隐含一个观点,如《不要轻易说‘不’》对于观点型的标题,文章只需说透道理即可;

对于隐晦型的标题,文章必须把寓意转化为对应的观点。《今年花胜旧年红》《一年好景君须记》

2011山东作文题《这世界需要你》:题目由三部分组成:这世界、需要、你,在这三者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你”。

“你”是一个人称代词,有单数化的倾向,所指代内容必须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可直接指向考生本人,也可指考生熟悉的某个他人,还可指某个群体;还可理解为抽象的情理,某种精神,某种价值观,某个思想体系。

“这世界”  是一个词组,它是自然和人类的综合;“这”是为了强调题目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需要”   前两者如果作为对话的话,显然是双方互动的,(1)需要什么,(2)怎样满足需要,(3)为什么需要。是因为它存在的重要还是现实中的缺失。

练习《一年好景君须记》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为你亮起一盏灯

为你亮起一盏灯,这些心怀大义的人们。在你为这个世界燃尽了自己的血肉之躯后,我们来为你照亮余生。

2012年冬天,我回到了家乡,那个国家级贫困县。我回乡不是为了探亲,而是来探望一位抗日英雄。村里几乎没有路,我们一路趟着雪泥走进去,终于找到了老人的家。方圆几百米,只有那一座小院孤立在那里。黄泥混着秸秆糊成的院墙已经剥落,露出一块块残缺的红砖。我家的老屋也是这样的,所以我知道这房子起码有几十年没有翻修过,才会有这样的痕迹。

扣动木板门上的铁环后,半晌才有人开门,门后是一张刻满了时间印痕的脸。老人听说我们是来探望老英雄的,苍老的脸上似乎了有光彩,连忙将我们迎了进去。

院内空荡荡的,一贫如洗。老人告诉我们,他如今同跛脚的儿子一起住。儿子每天去镇上修鞋,赚来的钱勉强够吃饭。他没有什么低保或别的收入,只在我们来的那天第一次拿到了60元的高龄费。

老人说着,我便再也忍不住憋了一路的眼泪,走到院墙边擦着。我想起曾经看过的很多报道,那么多老英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拯救了这个民族,然而他们的现在却显得这样黯淡无光。

老人还在讲述,他讲起在85军担任炮手的时光,眼中仿佛有着不灭的灯火。

他们用血肉之躯照亮了这个民族,我想。我的思绪飘得很远。我想起最近频繁出镜的“最美”们,当我看到张丽莉的新闻时,我真想摇一摇她的肩膀“你才二十多岁!你这样挽救了学生的生命,却落得个高位截瘫,你的后半生怎么办?你想过吗?当这一阵子的热闹劲过去以后,谁为你的余生点灯?”

那些心怀大义的人们,你为他人亮起生命之灯,为世界亮起善意之灯,为民族亮起未来之灯,谁来为你的余生亮起一盏灯?就像我眼前的这位老人,他正怯怯地问我,是不是要有补助发下来了?然而我却一直闪避他的眼神,我只是个志愿者,回去后还不知道能凑出多少捐款。

我泪流无声。老人的耳朵被炮声震背了,然而眼睛还尖得很。他似乎看出我们也是无能为力的人,于是走过来拍我的脑袋:“闺女,别哭。”

然后他,没有再问过我关于补助的问题。

但我心里却一直翻腾。我想起斯皮尔伯格为二战老兵说的话:“我们不怕死,我们怕被遗忘。”这些心怀大义的人们,燃烧自己照亮了这个世界之后,便成了一堆堆草灰,最怕被人遗忘。

但我们怎么能遗忘?我看到自己先前踩在泥水中的脚印,那么坚定。我终于忍不住回首,向目送我们的老人大喊:“爷爷,我们给你养老!”

我们来为你亮起一盏灯,照亮你的余生。

2012年,我们一共为老人筹款四千多元。我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大喊出:“我们为你点亮这盏灯。”

为你亮起一盏灯

“为你亮起一盏灯,在你为这个世界燃烧自己发完光发完热之后,我们来为你照亮余生。”带着募集到的4千多元捐款,我行进在前往抗日老英雄家的路上。

难忘上回初访抗日老英雄的情景……

难忘前些天为抗日老英雄募捐的情景……

又到了老大爷的家……

离开的时候,回头看见老人正向我们挥手,我不禁像上回一样大声喊道:“爷爷,放心吧,我们给你养老!”

作文九:《命题作文审题》2200字

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是中考作文的一个重要题型,纵观陕西省新课改以来的作文命题,大致呈现出逐渐向命题作文集中的特点:

一、命题作文应对策略

1、 揣摩题目中的暗示

题目中的暗示包含中心的暗示、选材的暗示、基本内容的暗示、重点的暗示。 例1 “在尝试中成长”

分析:

(1)中心的暗示: “成长”是本文着力表现的中心。“成长”一词理解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文章中心是否偏离。即精神、能力、智慧等的积极地变化;

(2)选材的暗示:“尝试”是突破口,什么尝试?什么叫尝试?回到了这个问题,就知道了写作的材料是可以很广泛的:精神上,某个方面的第一次感悟;生活里,某一个事件的第一次经历、第一次尝试;学习上,第一次的突破„„可以说,选材上是特别广泛的

(3)基本内容的暗示:尝试了什么,获得了怎样的成长,提升了什么能力,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谁在尝试?这些在文题中都有暗示。必须是自己的、积极地尝试,内容上要求必须是积极向上的。

(4)重点的暗示:“在尝试中”规定了写作的重点应该是尝试,事件应当具体,“成长”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是顿悟,强调写作的过程中应该侧重自己精神、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写出变化,所以, “尝试”和“变化”应该是这次作文的重点。也就是说在写作过程中,事件的每个发展阶段中应该有“成长”体现其中;

例2“因你而精彩”

分析:

(1)中心的暗示:对“你”的赞颂;

(2)选材的暗示:“你”是突破口,古今中外、人事物情、琴棋书画、花鸟鱼虫„„只要能给我们带来精彩的均可入围;

(3)基本内容的暗示:你是谁或什么,你怎么了或者说你有什么不寻常处,带来了怎样的精彩、感悟。

(4)重点的暗示:你怎么了或者说你有什么不寻常之处,带来了怎样的精彩,这才是文章中写作的重点,这一点写好了,文章也就成功了。

练习

【2011陕西】想看见你的美

试着从四个暗示的角度分析,看写作的重点在哪里。(谁?想看见?你?笑?)

2、 审清文题中的修饰语

题目中有一些修饰语,对作文有具体的要求,这也需要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加以注意 例“可喜的变化”

分析:文题中“可喜”二字对 “变化”起了限制的作用。其实,“变化”有两种,既有好的变化,也有坏的变化,此文修饰语规定了必须写好的变化。文中还要用富有表现力的材料写出变化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写变化后的情景,对比中强调后者,才能突出“可喜”之处。另外,文章还应有适当的议论,以便点出“可喜”的深刻内涵。

练习(二选一)

(2011·上海市)命题作文:悄悄地提醒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写一篇文章。 (2011·浙江台州*)以“身后的目光”为题目..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能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3、审清题目的限定词

在一些中考命题作文中,会出现一些限定词,但是在写作中很多人不注意,往往会导致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出现偏差。

例1“那是一首诗”            (2011·广东佛山)“每天都是一首诗”

分析:

“一首”点明文章中应该是一个事件或者说是一个彼此有联系,能够和在一起的事件,决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写成几个片段,只照应主题,缺乏联系,导致变成那是“几首诗”。

例2“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

分析:

“一切”很容易被忽略掉,那么什么是 “一切”呢?怎样表现“一切”呢?至少应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面才能被称为“一切”,比如学习和生活,比如学校、家庭、社会,比如物质和精神„„

练习(2011·江苏南通)

题目: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6行)。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4、审清题目前面的引导词

命题作文前的引导词是什么?为什么要有引导词?其实,引导词是对命题作文题目的进一步说明,是为了降低命题的难度或者规定命题的范围所采用的一种启发学生习作思路的方式,因此,审清引导词,然后和自己所审题所发现的信息互相印证,就能知道,命题作文该写些什么。

例1:第一次月考作文引导词

在成长的路上,尝试是人生的必修课。比如: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克服困难,尝试着宽容待人……每一次尝试不一定都成功,但一定会有收获。在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得到了增长,能力得到了提升,人性得到了升华。勇敢尝试吧,让我们在尝试中成长!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以“在尝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分析:

“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克服困难,尝试着宽容待人„„”显然是告诉了我们写作选材,“在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得到了增长,能力得到了提升,人性得到了升华”显然是告诉写作的中心,这样看来,与我们在第一项审题时是一致的。

练习(2011·天津市)

同学们,回首你的初中生活,一定会有一些值得怀念的往事,难以忘却的身影,记忆犹新的画面,如同闪亮的星子(星星),将你记忆的夜空点燃得璀璨而美丽,那星子,或许是父母的关爱,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友情;或许是拼搏的汗水,成功的欢悦,自信的笑颜;或许是懊悔的泪光,成长的烦恼,青春的思索……那星子虽然已经在夜空滑过,但它所闪耀的光辉却会永远与你相伴。请选取其中最明亮的,来铭记你的初中时代吧!

题目:如星子滑过夜空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作文十:《命题作文审题》5900字

命题作文的审题

近几年,高考命题作文题形成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形势,不得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和考生的高度重视。譬如2006年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天津卷的《愿景》等;2007年江苏卷的《怀想天空》、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湖南卷的《诗意地生活》等;2008年天津卷的《人之常情》、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浙江卷的《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江苏卷的《好奇心》、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以上所举的这些高考命题作文题让我们感到高考命题作文已经和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在这里,笔者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以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探究寓意法

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

【典例精选】 2006年高考作文(辽宁卷)

题目:肩膀。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肩膀”是一道寓意(比喻义)性的命题作文题,实体的肩膀谁都知道,但要写成作文就一定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喻义、象征义。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担当、承受;是用来承担什么的?——责任、勇气等。只有这样立意,才算读懂了“肩膀”的比喻义或内涵。接下来要确立所写的中心论点,作者可以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寓意)去写作文。例如你若对肩膀的寓意“担当”理解最深,那么可以依托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等来写。类似的题目还有如2007年高考作文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中的“坎”,其寓意(比喻义)为“成长、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合。如家庭变故、升学挫折、心理失衡等”。又如2007年高考作文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中“春光”比喻(象征)“希望”“真诚的心”“浓浓的爱”等。

【类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天,公司总经理叮嘱全体员工:“谁也不要走进8楼那个没挂牌的房间。”但他没解释为什么。在这家效益不错的公司里,员工们都习惯了服从,大家牢牢记住了领导的吩咐,谁也不去那个房间。一个月后,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年轻人,同样的话,总经理又向新员工重复了一遍。而有个年轻人偏偏想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同事们纷纷劝他,冒这个险干吗,不听总经理的话有什么好果子吃?而小伙子执意要去看个究竟,他轻轻地叩门,没有人应声。他随手一推,门开了,不大的房间中只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拿这张条子给总经理。”小伙子很失望,但既然做了,就做到底,他拿着纸条去了总经理办公 1

室。当他从总经理办公室出来时,不但没有被解雇,反而被任命为销售经理。   请以“虚掩着的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命题作文题“虚掩着的门”是一个偏正式短语,“门”是中心词,它的本义是指房屋、车辆等的出入口,它的比喻义(寓意)是指人生、事业等的出入口。“虚掩着”是修饰语,点明了“门”的特点——只要去推,便可打开。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本义实指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一个意象、一个道具、一个细节等,由此来生发出为文、为事、为人之道,最后文章的中心可能还要升华到“门”的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上。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比喻义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主旨的凝结点——知识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人去推开;生活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能体味爱心,而又能付出爱心”的人去推开;事业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人去推开等等。

二、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湖北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类题训练】

题目: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一是可以补充宾语,回答出“担当”的对象,如“担当责任”“担当义务”“担当道义”等;二是可以补充主语,回答谁“担当”,如“我 2

担当责任”“每个人担当义务”“教师担当道义”等。这样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即可。

三、明确重心法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典例精选】 20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题目: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类题训练】

题目:以“世界因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四、以问领想法

“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重庆卷)

题目:《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

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以问领想法”,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这样立意就明显了。

【类题训练】

题目: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 3

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此题可通过“以问领想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自问: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的圈子?自答: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自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自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自问:怎样走出这个圈子?自答: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须要理智的抉择。自问: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自答: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以问领想法”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如此例。

五、化意为象法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

【典例精选】 2006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题目:“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指导】

“意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题目中的提示已经给出了三个义项,但考生依然较难把握其立意。是肯定还是否定“意气”呢?我们可采用“化意为象法”进行审题立意,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等。例如: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如此,我们下笔就有方向,同时,也便于行文。“化意为象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法。

【类题训练】

题目:请以“考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考验”是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运用“化意为象法”,将“考验”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例如:苏武牧羊是考验;司马迁受宫刑是考验;屈原终不屈于浑浊的现实,自身选择高洁,是考验;邓小平三起三落是考验,我们高考是考验等。从这些形象的事例中,我们得出中心:“人要经受得起各种考验,考验是对人的毅力、人格、精神的检验,是我们成功的通行证。”“化意为象法”采用的是一种先发散后聚合的思维过程。

六、一分为二法

“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江苏卷)

题目: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 4

现、智慧、高尚、惊喜、欢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一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审题指导】

对“好奇心”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又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例如:是好奇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好奇心,让爱迪生不懈探索点亮世界的灯芯;是好奇心,让“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等。这是“好奇心”的正面: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好奇心,让鲁迅笔下的那些“竭力伸长脖子”的看客丧失人格,甚至丧失了民族意识;是好奇心,让哥伦布打开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人类的杀戮从此更疯狂等。这是“好奇心”的反面:让人平庸,甚至酿成人类悲剧。综合立意:好奇心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世界或个人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世界或个人蒙上一层阴影,我们要学会使用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

【类题训练】

题目:请以“弯曲”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对“弯曲”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弯曲”的正面,又要看到“弯曲”的反面。一方面,人生道路是弯曲的,人的处世态度也要“能屈能伸”,典型的例子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等;另一方面,有的“弯曲”不可取,如卑躬屈膝、奴颜婢膝、溜须拍马等,这时,我们要像方孝孺、李白、屈原等一样正直。这样我们的思维才具有思辨性,深刻性。

针对命题作文题,我们还要注意几个基本点:(1)要善于咬文嚼字推敲词义,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不仅要了解题目的本义、字面义,还要进一步理解某些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见“探究寓意法”)双关义、特指义等。(2)命题作文对现实的针对性较强,因此,我们审题立意要联系联想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热点等)。(3)命题作文一般各种文体(除诗歌外)都可写,但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文体。我们运用以上方法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时,可几种方法综合灵活运用,不可孤立地去硬套,当然,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远不止这六种,有待广大同仁进一步探讨,随着高考命题作文题的不断变化和出新,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采取应对之策,才能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