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岳飞的作文》3100字:岳飞作文800字作文

作文一:《关于岳飞的作文》3100字

篇一:岳飞

我最欣赏岳飞,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由母亲养育成人。传说其母透过在他的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让他铭记国仇家恨。曾经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

1126年靖康之变,金兵攻破开封,北宋覆亡。1134年 ,岳飞首次伐金,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1136年再次北伐,占伊阳、洛阳,后因孤军作战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飞在这次北伐中壮志未酬,写下《满江红》。后来金兀术又来南侵,岳飞出兵大破金兵,收复郑州、洛阳,兵临朱仙镇,直迫金国首府汴京。可是秦桧向宋高宗献计,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岳飞退兵前,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干坤世界,无由再复!” 。之后岳飞父子被秦桧以谋反罪名予以逮捕审讯,最终又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在杭州大理寺风波亭被赐死。

我看了岳飞的事迹非常感动,他一心只为朝廷,对朝廷忠心耿耿,对朝廷也没有二心,又文武双全,有万夫不当之勇。秦桧骗他去京城,他明知是计,可以看到皇榜,却只好去京城,最后半路被秦桧捉去,逼问拷打,一定要让他说自己投降了金国,可他为了精忠报国死也不招供。最后在杭州大理寺风波亭被害死。

我长大以后要向岳飞学习参军报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篇二:岳飞

一身正气,七尺男儿,一心为国反被奸臣害。他,是宋朝抗金名将;他,使敌人问丧胆;他,还有一个刚劲的名字——叫做岳飞。

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并赐锦旗于他,把厚望寄托在他身上。可……

曾经有人感叹的问道:“何时天下才能够太平?”他淡淡的说:“文官不爱财,武将不畏死,天下自然太平”。他所率领的军队深受人民爱戴,有着如山的军纪,他就这样培养出来一支长胜之师,让金国一代将才完颜宗弼留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遗恨,他的事迹更是华夏民族的骄傲!身为一介农夫却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志,造就了一代难得将领。

就是这样一位难得将领,却因不会讨好皇帝而被奸臣所害。戎马一生的岳飞没有想到,自己竟会死在自己所效忠的皇帝手中。

寥寥几百字,道不尽我对您的敬意。草草十几行,说不出您的高尚。就让事实描绘出您的光辉形象吧。

篇三: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南宋江山,沦落半壁,岳飞壮怀激烈写下这首震撼人心的《满江红》。

岳飞,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河南安阳汤阴县县城东30里菜园镇程岗村人(1103——1142)。是我国南宋时期着名抗金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

岳飞出生在一户佃户家里,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他身高7尺,脸色红润,丹凤眼。青年时代正遇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亲眼目睹了北宋灭亡的悲惨史实和中原的沦陷。他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的压迫、收复故土、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作战勇敢多次打败金军,屡建战功,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岳家军”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仙镇,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皇上赵构得知岳飞的胜利,怕金军放了他哥哥,让他当不成皇帝,再加上奸臣秦桧勾结金军的阴谋诡计,连向岳飞发了12道金牌,让岳飞退兵回京。

“靖廉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飞的淋云壮志,只可惜他终生追求的梦想终究没有实现。

岳飞虽死,但,他的一腔爱国情怀,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篇四: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是南宋的著名的军事家,抗金名将,他那精忠报国,光彩照人的故事千百年来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岳飞从小勤奋好学,文武双全,就在岳飞20岁那年,金兵侵犯中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岳飞是个爱国的热血青年,他决定奔赴战场,杀敌报国。

岳飞的母亲最了解岳飞的心思,他鼓励儿子奋勇杀敌,报效祖国,他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铭记母亲的教诲,奔赴抗击金军的站斗前线,屡建战功,成了一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将军。他率领部队北伐,收复了被敌人侵占的大片国土。但就在他取得抗金斗争全面胜利之时,昏庸无能的宋朝皇帝听信奸臣秦侩乘机求和的劝说;一连颁发十二道金牌,强逼岳飞立即班师,岳飞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这时岳飞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

潇潇雨歇。抬望眼,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此次岳飞被免除兵权,宋高宗和秦浍派人向金求和,岳飞坚决反对。秦侩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临死前岳飞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这样,一代抗金名将岳飞惨遭杀害了,岳飞死时年仅三十九岁,但他精忠报国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篇五:岳飞忠魂

又一阵秋雨潇潇地下着,润绿了竹;又一阵凄风飕飕地舞着,染黄了菊。一位英勇的将军,头戴金盔,身披战袍,手握青剑,独倚栏杆,但见潇潇雨歇。抬头望眼,仰天长笑,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秋雨初歇,北方的天空微露镶金的晨曦。岳飞出帐了望,将士们操纵的号角震天动地,猎猎的“岳家军”大旗在空中飘扬。角声中,岳鹏举跨骏马、提银枪,似一尊雕塑屹立在晨风中。

想当年,汤阴县的英勇少年,精擅各种兵器,枪术未逢敌手;从军前,母亲殷切教诲,含泪刺下“精忠报国”四字;茅屋军帐,与士卒同甘共苦;敌军阵前,身先士卒,屡立殊勋。靖康之耻犹难忘,守襄阳,克商州,战业阳,胜颖昌,捣黄龙。奈何十二道,金牌声声催,人生至此意难颓。

犹记得,“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所到之处,民众无不欢欣;怎能忘,“北虏未灭,臣何以家为”,铮铮忠骨,浩然正气,感天动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兀术金兵百万,九犯南下十难如愿,败走黄天荡,退居黑龙潭,闻岳家军望风北逃;更铭记,“天日昭昭,天日昭昭”,风波亭下八字绝笔中,武穆痛忆跃马显英豪,一枪震退来敌,帅字九霄飘散,浩然正气,天地一肩挑。

风再起,又是凉夜如水,寒风拂过,黄菊犹傲枝头;薄云遮月,冷光犹照朱栏;一杯浓酒,酝酿千古豪情;一曲琴声,氤氲万缕愁绪。胡尘里,遗民泪尽,北望王师又一年。何日请缨提劲旅,一鞭真渡黄河岸,鼎鼎清秋,志壮骥伏枥,心怀狐首丘。

沉寂了八百年的思索,长空里似乎还回响着金戈铁马的啸杀声,旷野里仿佛还回荡着烽火焰焰的劈啪声。那是高奏在龙首边一支豪壮激越的进军曲,那是高悬在边塞中的一汪皎洁醉人的满月。试问忠魂息何处,须将帘月换风霜,君不见,西子湖畔梅花盛,神州处处争唱“满江红”!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青山有辛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忠昭日月,碧血丹心。翠柏葱葱,杨柳青青,清明时节颂忠魂,梅开时节唱永恒。

篇六:岳飞的悲剧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吟诵着岳飞的《满江红》,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幕幕历史画卷,那是腐朽的南宋王朝求和;那是大金王朝的奸诈;那是秦桧的无耻背叛;那是岳飞的精忠报国。

忠义爱民的岳飞啊,你可知道,后人是那样仰慕你,崇敬你?你可知道,世人对陷害你的人的唾骂?

作文二:《关于岳飞的诗》500字

关于岳飞的诗 满江红

作者: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作者: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蹄满郊畿,风尘锷。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小重山

作者: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宝刀歌

作者:岳飞 我有一宝刀, 深藏未出鞘。 今朝持赠南征使, 紫蜺万丈干青霄。 指海海腾沸, 指山山动摇。 蛟鳄潜形百怪伏, 虎豹战服万鬼号。 时作龙吟似怀恨, 咻得尽剿诸天骄。 蠢尔蛮蜑弄竿梃, 倏聚忽散如群猱。 使君拜命仗此往, 红炉炽炭燎氄毛。 奏凯归来报天子, 云台麟阁高瞧嶢。 噫嘻!

平蛮易,自治劳, 卒犯市肆,马躏禾苗。 将躭骄侈,士狃贪饕。 虚张囚馘,妄邀金貂。 使君一一试此刀, 能令四海烽尘消, 万姓鼓舞歌唐尧。

作文三:《关于岳飞的故事》1000字

岳飞是我们都很熟悉的爱国将领,在宋朝是一位大英雄,为国家征战二十年打退金人的侵袭,这么爱国的将领一定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关于岳飞的故事有很多,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讲讲岳飞的一些故事吧!

岳母刺字

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用树枝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鼓励他好好儿锻炼身体。岳飞勤奋好学,不但知识渊博,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

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孝顺的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每次作战时,岳飞都会想起“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由于他勇猛善战,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立了不少功劳,名声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岳飞还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岳家军”的士兵都严格遵守纪律,宁可自己忍受饥饿,也不敢打扰人民; 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他们天一亮就起来,为主人打扫卫生,清洗餐具后才离去。“岳家军”的士气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在一次岳家军与金军的战役中,当岳家军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四十五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复江山时,皇帝赵构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了,因此和奸臣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秦桧还诬告岳飞谋反,将他关入监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

岳飞死时只有三十九岁。他一生谨记母亲的教诲,即使在死的那一刻,也没有忘记母亲“精忠报国”四个字。

三拒诏书

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对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进行坚决斗争。

1139年(绍兴九年) ,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 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击了“相国”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使“秦桧衔之(抱恨) ”。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不受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 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这无异于给宋高宗当头泼了冷水,从而更使赵构、秦桧怀恨在心。   但岳飞不顾个人得失,坚持抗战到底的立场,率领军队,联络北方义军,卓有成效地从事抗金战争,筹划收复中原、统一祖国,成为全国抗金民族战争中的有力支柱。

作文四:《论有关岳飞评价的争议(上)》13500字

在中国当代史学研究领域,环绕着对于岳飞的评价,可以说是争端最多的问题之一,本文仅从抗战以来说起。

一、关于岳飞与秦桧的谁是谁非

根据近年新披露的史料,争论最先始于蒋介石与汪精卫之间。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1月29日汪精卫在和蒋介石在探讨应怎样应对“一·二八”事变时说:“南宋的秦桧遭到世人唾骂,但我觉得秦桧也是个好人。因为他在国家危亡关头,总要找出一个讲和的牺牲者,秦桧其实就扮演了这么一个角色,他用自己遭世人唾骂,换来当时的和平,使无辜生灵免遭涂炭之灾。照我看秦桧的救国与岳飞的抗敌,只是手段不同而已。”蒋介石怒色说道:“秦桧是地道的卖国贼,这是妇孺皆知,怎么能同岳飞相提并论呢?”同日在南京召开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后,蒋介石向报界发表谈话说:“余决心迁移政府。与日本长期作战,将来结果不良,必归罪于一人。然而两害相权,当取其轻,政府倘不迁移,随时受威胁,将来必做城下之盟。此害之大,远非一人获罪之比。余早有志牺牲个人,以救国家,他复向所惜哉!”随后蒋介石通电全国“同胞惨遭蹂躏,国亡即在目前,凡有血气,宁能再忍?我十九路军将士即起为忠勇之自卫,我全军革命将士处此国亡种灭,患迫燃眉之时,皆应为国家争人格,为民族求生存,为革命尽责任,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以与此破坏和平,蔑弃信心之暴日相周旋!中正与诸同志久共患难,今日虽在野,犹愿与诸将士誓同生死,尽我天职。”此后,蒋介石暗派第五军打着第十九路军的旗号协助第十九路军在上海共同抗战,日军在30多天的攻势中屡战屡败,四易其帅,数次增兵,死伤逾万,1932年3月3日在国联的调解下,被迫同意停战。[1]

蒋介石与汪精卫争论的实质,展现了历史人物人格对于民国政治家的不同影响,而其影响力又直接折射于后来中国政治事态的发展中。比较而言,汪精卫后来之所以当汉奸,组织南京伪国民政府(1940年3月─1945年),而蒋介石之所以能与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战,都与他们从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岳飞与秦桧的不同人格中)所汲取的不同文化力量有关。

与汪精卫“崇秦贬岳”的言论相呼应,当时有日本历史学家发文吹捧秦桧,贬低岳飞。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杭州后,将岳墓、岳王庙毁坏。[2]又有曾在日本留学、后依附汪伪政权的文人如周作人等发表文章说:岳飞是军阀,专权该杀,反倒是秦桧能顾全大局,值得褒扬。[3]这种观点的学术依据,源自当时在汪控区上海光华大学执教的吕思勉1923年所著的《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一著。吕的观点包括:

宋金“和议在当时,本是件不能免的事”;秦桧“爱国”,不是“金朝的奸细”,“主持和议的秦桧却因此而负大恶名,真冤枉极了”,“秦桧一定要跑回来,正是他爱国之处,始终坚持和议,是他有识力,肯负责任之处”,“能解除韩世忠,岳飞的兵权,是他手段过人之处”;岳飞、韩世忠等武将已成“军阀”,岳飞的抗金事迹全被夸大,朱仙镇大捷“更是必无之事”,《宋史·岳飞传》的有关记载,“真是说得好听,其实只要把宋,金二史略一对看,就晓得全是瞎说的”,宗弼渡长江时,岳飞始终躲在江苏,眼看着高宗赵构受金人的追逐,没有去救援。[4]

吕思勉的观点,得到1925年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胡适的支持,他发表文章指出:秦桧“真是冤枉”。[5]而抗日战争爆发后,吕思勉的“崇秦贬岳”言论不能被国民政府容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一著遭到查禁。[6]

上述吕思勉的“崇秦贬岳”言论不论是出自什么动机发表,如果仅从学术角度来评价,则完全是一派胡言。如吕氏称《宋史·岳飞传》的有关记载“全是瞎说”。按《宋史》一书系元丞相脱脱在至正三年至五年(1343─1345年)主编,其时距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岳飞风波亭冤狱之死为203年,距南宋之亡(祥兴二年,1279年)不过66年,修史时,有大量宋代档案材料可参。吕思勉著《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一书的时间为1923年,距岳飞风波亭冤狱之死和南宋之亡的时间分别为781年和644年,吕氏有何资格说《宋史·岳飞传》的有关记载“全是瞎说”,而自己所著的《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一书中有关秦桧与岳飞的评论意见全属真话?吕氏讲宗弼渡长江时,岳飞始终躲在江苏,眼看着高宗赵构受金人的追逐不去救援。但考之《宋史·岳飞传》所记可知:

建炎三年(1126年),岳飞以“留守司统制”职从杜充守建康(时宗泽已卒),“充闭门不出,飞泣谏请视师,充竟不出。”“金人与成合寇乌江,金人遂由马家渡渡江,充遣飞等迎战,王(王燮)先遁,诸将皆溃,独飞力战。会充已降金,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兀术趋杭州,飞要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擒其将王权,俘签军首领四十余。”“驻军钟村,军无见粮,将士忍饥,不敢扰民。金所籍兵相谓曰:‘此岳爷爷军。’争来降附。四年,兀术攻常州,宜兴令迎飞移屯焉。盗郭吉闻飞来,遁入湖,飞遣王贵、傅庆追破之,又遣辩士马皋、林聚尽降其众。有张威武者不从,飞单骑入其营,斩之。避地者赖以免,图飞像祠之。金人再攻常州,飞四战皆捷;尾袭于镇江东,又捷;战于清水亭,又大捷,横尸十五里。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头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中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兀术次龙湾,飞以骑三百、步兵二千驰至新城,大破之。兀术奔淮西,遂复建康。”[7]

从上引史料可知:在金人渡江之时,主将杜充降敌,其他宋将纷纷败逃,仅余当时身为中级军官的岳飞履行守土之责,率孤军苦战,取得了广德六捷、常州四捷、镇江之战、清水亭之战以及收复建康(今南京)的胜利,使金军始终有后顾之忧,不敢放手追逐高宗,被迫北返。吕氏却说岳飞始终躲在江苏,眼看着高宗赵构受金人的追逐不去救援。这不是在闭着眼晴说瞎话么,却反诬《宋史·岳飞传》的记载“全是瞎说”。至于吕氏称秦桧“爱国”,不是“金朝的奸细”,“他爱国之处:始终坚持和议,是他有识力,肯负责任之处”。“能解除韩世忠,岳飞的兵权,是他手段过人之处。”这些言论的性质,无异于给国难深重之时甘愿卖国投敌的汉奸分子美容,瓦解中国民众反侵略的意志。对此,中国史学前辈范文澜先生1942年12月著有《中国通史简编》一书加以反驳,直指秦桧是金朝的“奸细”,“知道岳飞不死,和议难成,自己的相位也难保,专力谋杀飞”。[8]此后,1948年吕振羽又著《简明中国通史》一书,指秦桧为金朝的“大奸细”。[9]范、吕二人的观点均言之有据,此处不再赘述。

总的来说,抗战期间环绕着对岳飞与秦桧的崇、贬之争,实关乎爱国主义与卖国主义之争。因为凡是持抗战救国立场者,均以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精神自励,而所有卖身投靠日伪政权、卖国求荣的人,都要替自己的所为寻找开脱理由,他们自然倾向于给秦桧翻案。

二、关于岳飞《满江红》词作真伪

否定《满江红》词为岳飞真作的发端人,为当时在“华北临时政府”傀儡政权控制下辅仁大学执教的学人余嘉锡(1884—1955)。20世纪30年代,余嘉锡在所著《四库提要辨证》中指出:《满江红》词非岳飞真作,而为明人伪托。其依据为:《满江红》词不见于岳飞之孙岳珂所编《金陀粹编》[10]中的《经进鄂王行实编年》、《经进鄂王家集》、《吁天辨诬录》;从未见宋、元人记载或题咏跋尾;却突现于明弘治年间(1488年后,明孝宗朱祐樘时)浙江镇守太监麦秀所刻的词碑,该碑由时任广东按察使(一说任浙江提学副使)的赵宽所书,“非岳飞之亲笔”,刻者又未言其所本,“来历不明,深为可疑”,“疑亦明人所伪托”。[11]

余氏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学术问题,但在当时却颇具政治色彩。因为抗战期间,岳飞《满江红》词曲作为激励国人抗战的精神武器,被广泛传唱。

至20世纪60年代,问题又被学人重新提出。先有夏承焘(1900—1986)发文《岳飞满江红词考辨》,指出:元人杂剧《宋大将岳飞精忠》中没有引用《满江红》词,却引了文天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若元人已知《满江红》词,岂会放过不用?贺兰山在西北甘肃河套之西(现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边境和内蒙古自治区接界处),而岳飞所要直捣的黄龙府却在今吉林省,与“踏破贺兰山缺”方向乖背,岳飞这样一个文武全材、熟知地理形势的人,绝无可能有此南辕北辙的说法。因此,夏氏猜想此词作者是明朝大将王越,“若不是他作,也许是出于他的幕府文士。”[12]夏氏发表此文后,惟恐国外不知晓其观点,又将文章在日本某杂志上发表。因此,从该文的发表过程来看,显然有其政治背景,而并非是一篇单纯的学术文章,夏氏本人在“文革”中亦为此付出了政治代价,被指责为“给民族英雄抹黑”,系“卖国贼”等,而受到了游街批判。[13]

夏承焘的观点又被香港徐著新所承袭,他说:“踏破贺兰山缺”是“全词最可疑的一句”,《满江红》词“假令不是王越本人所作,也极有可能是幕府中人所代笔,借岳武穆王之名,以鼓舞军中士气焉”。其根据是:王越有战功,取得了贺兰山大捷;能诗文,有《王襄敏集》。[14]

怀疑《满江红》词为岳飞真作的尚有中山大学教授梁志成,他认为:唐圭璋先生《宋词三百首笺》,引南宋陈郁《藏一话腴》语:“武穆《贺讲和赦表》云:‘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溪壑之求’,故作词云:‘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盖指和议之非也。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足以明其心事。”[15]该语系从清人沈雄 《古今词话》节中转抄的,《藏一话腴》原版无此语。沈雄“其书芜陋不足道”,此外如陈郁确实见过《满江红》词,并在《话腴》中加以评述的话,岳珂亦不会不知和不收其于《金陀碎编·鄂王家集》中。[16]

又有台湾孙述宇认为:英雄人物常无英雄感情,因为他们既能做英雄业绩,便不会把英雄业绩看得怎么了不起,如汉武、唐宗皆未写出英雄诗,而非英雄的诗人,心中倒常可荡漾英雄感情。孙氏由此推论《满江红》非岳飞真作,论据为:岳飞的《满江红》词“与《小重山》的格调差得太远”,“什九不是岳飞作的”,且“有艺术上的缺憾”。[17]

上述诸说,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均不值一驳。首先,怀疑派学者认为《满江红》词不见于岳珂《金陀粹编》,因此疑其为伪作。但事实上岳飞被秦桧陷害后,家中文牍皆被查抄,少数没于民间或其幕僚之手的文字材料,时人也不敢显世。这正如文献所说:“奏议文字同遭毁弃”,至岳飞案被平反时,发还文稿“其佚篇盖不可殚数”;“飞之零章断句,后人乃掇拾于蠹蚀灰烬之余。”[18]而岳飞死时,仅39岁(1103─1142),长子岳云22岁(1120─1142),其余诸子尚幼,孙岳珂(1183─约1242)尚未出世,自然无法知晓散落于民间的岳飞《满江红》词。而秦桧死后,其余党直到宋孝宗年间方被革职,岳珂在编《金陀粹编》时,不可能一次把岳飞的诗文收齐。如与《满江红》词同存的岳飞手迹《书简尺牍三章》,岳珂亦未收入。岳珂自己也曾说:岳飞文集“散佚不知几何”,“誓将搜访以补其阙,而备其迹,庶几先臣之志,有考万世。”[19]因此,岳珂编《金陀粹编》时,未收岳飞《满江红》,完全情有可原,不足以说明该词为伪作。

其次,怀疑派学者认为《满江红》词不见于宋元人记载,到明弘治年间,亦即公元1488年之后明孝宗朱祐樘时方显世,因此疑明人王越作伪。此说同样不能成立。

有关《满江红》词至元代尚不被人们熟知的原因是:当时文学作品的传播一是靠手抄,二是靠雕板印刷,自然无今日之媒体传播方便,它需要有一个逐步显世的过程。此外在元时,民族压迫严重,岳飞在民众心目中最初是被作为一位武将英雄推崇,他在文学上的成就,需要有一个被人们逐渐承认的过程,这些因素导致了《满江红》词未能在元代疾显,元人杂剧《宋大将岳飞精忠》也未引《满江红》词。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元人无人知晓岳飞《满江红》词。据近年学界研究,在元曲《女冠子》中,在元明杂剧传奇如《岳飞破虏东窗记》(有题《秦太师东窗事犯》)、《精忠记》、《精忠旗》、《翻精忠》中,已出现了个别的岳飞《满江红》词句,但“凡用此词的末句都作‘朝金阙’。”[20]

至于说《满江红》词到明弘治年间(1488年后,明孝宗朱祐樘时)方显世,因此疑明人作伪,或指王越所作。首先,怀疑派学者提出的这一怀疑的前提并不存在。根据近年学界考证: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袁纯编《精忠录》一书,收有岳飞《满江红》词。[21]1980年12月,在河南汤阴县城岳王庙中,发现了一块嵌在墙中的岳飞《满江红》词碑,系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由庠生王熙所书。而此处说到的所收与所刻《满江红》词,在时间上均早于至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5月浙江提学副使赵宽为杭州西湖岳坟所书《满江红》“岳武穆王词”碑,区别是:其末句均作“朝金阙”而非“朝天阙”。[22]这说明岳飞《满江红》词当时在中国社会已广泛流传,且有着不同的版本,怀疑派学者所指证的该词突现于明弘治年间的起始时间段不能成立。

由此出发,亦可进一步证明怀疑派学者有关《满江红》词系王越作伪的假设不能成立。因为王越生卒年据《明史》本传所记为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与明孝宗弘治十一年冬(1498年),[23]王越所指挥的贺兰山战役的时间为弘治十一年秋(1498年)。而在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袁纯编《精忠录》收录岳飞《满江红》词时,王越登进士第仅4年(景泰二年,1451年);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庠生王熙书写汤阴岳庙《满江红》词碑时,距王越登进士第也仅7年。那时王越尚未进行贺兰山战役(弘治十一年秋,1498年),亦无条件“借岳武穆王之名,以鼓舞军中士气”而伪作《满江红》词。此外,还有一条更为有力的证据证明《满江红》词作者非明王越伪作、而为岳飞本人所作的是:1983年,在浙西江山县(古名须江)发现了《须江郎峰祝氏族谱》,其卷十四《诗词歌赋》集中,载有岳飞在绍兴三年(1133)写的赠祝允哲的《满江红》词作及祝氏的和作,这一史实最早被李庄临、毛永国撰文《岳飞新证》所披露。[24]原词分别为:

《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

岳飞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阒。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满江红·和岳元帅述怀》

祝允哲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如果以上举岳飞《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词与今版岳飞《满江红》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相比较,我们会发现:二词的相重字数为39字,此外,祝允哲和词中具有岳飞赠词中所没有但却见于今版《满江红》词中的“贺兰山”、“云月”、“朝天阙”诸字,《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词无疑即今版岳飞《满江红》词的初稿,而今版《满江红》词也即岳飞见祝氏和词后的修正稿。这首借祝允哲后人以传的岳飞《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词,是今版岳飞《满江红》词为岳飞真作的铁证,它的现世时间要早于王越生年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292年。至于祝允哲其人事迹,据披露资料为:

靖康元年(1126)任武翊卫大制参,督理江广粮饷,提督荆襄军务。他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10月)岳飞下狱时,曾上赵构《乞保良将疏》,愿以70口家眷投狱,保岳飞父子出狱率军破敌,因此被贬为潮州推宫,途经富阳县时,闻岳飞父子遇害,昏厥于地,不数日悲愤辞世,葬富阳县白升山。[25]这充分证明他与岳飞的个人交谊及岳飞赠其《满江红》词的可信性。

在这里要插一段题外话是:自1983年在浙西江山县(古名须江)发现《须江郎峰祝氏族谱》所载岳飞《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词,李庄临、毛永国据此发《岳飞新证》文将事实公之于世后,上海学人朱瑞熙1988年又发文《是伪作》,指出:宋代无“祝允哲”其人,岳飞《调寄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是伪作,作伪者是明代或清代的祝氏后人。[26]该文多被否定《满江红》为岳飞词作的学人所引用。但朱氏论证多有失误,不能成立。近年已有学人思明据地方史志文献发文《评朱瑞熙先生是伪作》,加以反驳,指出:据《浙江通志》卷一二四所记,“元符三年(公元1100)庚辰李釡榜”进士中有“祝允哲”其人,系“江山人”,任职为“荆湖制参”。思氏并由《浙江通志》中考出两条有关祝允哲父亲祝臣的记录,分别为:“祝臣宅,天启《衢州府志》在江山县郎峰下。”见载《浙江通志》卷四十八。北宋“嘉祐六年辛丑王俊民榜”进士中有一行是:“祝臣,江山人,少师。”见载《浙江通志》卷一二三,并注明祝臣的故居在“江山县郎峰下”。[27]由此可见朱氏疑《须江郎峰祝氏族谱》是伪作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其三,怀疑派学者认为贺兰山与岳飞所要直捣的黄龙府方向相背,因此,断言《满江红》词非岳飞所作。这其实是一个毫无争论价值的问题。因为,贺兰山在宋时已知名,即岳飞是知晓贺兰山的,这点怀疑派学者也承认。既然岳飞知道贺兰山名,在作词时,就有可使用“贺兰山”一词。此外,岳飞词中“踏破贺兰山缺”句,无非是运用中国传统诗词创作中经常使用的“借喻”或“比兴”手法,即以“贺兰山”来代表诗作的目标或其他,而不一定要实指。如白居易《长恨歌》中首句为:“汉王重色思倾国”,能否说此句中的“汉王”指的汉武帝而非是唐明皇呢?如果以中国传诗词中的“借喻”、“比兴”手法来考证中国传统诗词的真伪,就如同有人根据“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句考证出杜甫住的是一间“冬暖夏凉的”、“地主阶级的”房屋一样的荒唐可笑。而岳飞在《满江红》词中用“踏破贺兰山缺”句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目标,无非是因为贺兰山当时处于西北边塞地区,为中国少数民族政权所控。此外,看过《岳武穆集》的人都会知道,岳飞并不是一个狭隘的反金主义者,他的素志是要恢复汉唐旧域,其中自然也包括当时的西夏国土,然后再解甲归田。[28]因此,全词中便有“踏破贺兰山缺”句。此外,《满江红》词中“胡虏”、“匈奴”句亦均泛指,而并未具体点明为女真人,因此,怀疑派学者用“直捣黄龙府”语来苛责其与岳飞《满江红》词中“贺兰山”方向相背,其实是在《满江红》词中强挑矛盾,这一作法如不是对中国传统诗词创作中的“借喻”、“比兴”手法一无所知,便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故作惊人之语。此外,怀疑派学者一定要拿“贺兰山”与岳飞所要“直捣”的“黄龙府”方向相背离作文章的话,近年学界研究结论也使这一论据不改自破,即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宋代共有三座贺兰山,分别居于宁夏中部、[29]河北磁县[30]与江西赣州西北,[31]如以河北磁县的贺兰山作为岳飞词中的实指,则其与岳飞所要“直捣”的“黄龙府”方向完全一致。[32]

其四,怀疑派学者讲沈雄《古今词话》引陈郁《藏一话腴》评《满江红》语为捏造,讲陈郁若真看到过岳飞的《满江红》词的话,岳珂不会不知和不收入《金陀粹编》中。首先,这里有两点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一是否能说明朝人造假词,事隔二三百年后清朝人沈雄又为之造假证呢?如果说明朝人造假词尚有可能的话,讲生活在考据学盛行时代的清人沈雄又为之造假证却是难以服人的,这是因为清人从未曾质疑过沈雄引语,沈雄引语必有所本。如果说怀疑派学者认为从已见《藏一话腴》版本中未见陈郁评语便断定其伪的话,也同样可以据此推出沈雄写《古今词话》时所引《藏一话腴》版本今已失传。事实上在古籍长期流传过程中,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借用校雠学家江辛眉先生的话来说是:“古籍流传,年时绵邈,火烧水转,蟫长芸消。”[33]二是讲陈郁若能看到岳飞《满江红》词的话,岳珂也完全能看到。但是据笔者查证,岳珂的生卒年月为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至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之间,陈郁生卒年月不详,活动期在宋理宗宝佑初年(1253 年)前后,也就是说陈郁的活动年代起码是在岳珂死后的13年,陈郁完全有可能看到岳珂在世时尚未公之于世的岳飞《满江红》词。因此,怀疑派学者断言岳珂不可能看不到陈郁所能看到的东西,此推论难以令人信服。

其次,据大陆学者近年研究:清沈雄《古今词话》卷上和康熙《御选历代诗馀》卷117中所引的《藏一话腴》文字:“(武穆)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虽不曾见于今本《豫章丛书》中的《藏一话腴》,却与清人潘永因编《宋稗类钞》卷三《忠义》篇中的一段记载几乎完全相同,这段文字为:

“武穆家谢昭雪表云:‘青编尘乙夜之观,白简悟壬人之谮。’最工。武穆有《满江红》词云:‘怒髪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雠恨肉,笑谈渇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34]

按上引词中,除“雠恨”二字与今本《满江红》中“胡虏”二字不同外,余则完全一致,这说明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岳飞《满江红》词有着不同的版本。《宋稗类钞》系清人辑录宋代的各种笔记、野史、诗话而成书,共36卷,含君范、史治、词品、工艺等59类。[35]而《宋稗类钞》卷三《忠义》篇中这一段引文又与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三《谢昭雪表》中一段话的几乎全同,唯有“最工”作“甚工”,开头多一“岳”字。

关于《鹤林玉露》乙编的成书时间,据编者罗大经在该书自序中的说明为:“淳佑辛亥”,亦即宋理宗淳佑十一年(1251年)。其成书年代与《藏一话腴》相近,都在端平元年(4年)之后,而端平元年(4年)却是岳珂编《鄂国金佗粹编、续编》的最后一版时间。这一成书时间的考证,一方面说明岳飞《满江红》词的发现,始自岳飞孙岳珂结束自己的学术活动与过世(1240年)之后,另一方面却又证明岳飞《满江红》词在南宋晚期已公之于世,并逐渐被人知晓,它决非是明朝人的伪作。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清沈雄所著《古今词话》中所引陈郁著《藏一话腴》一书中有关岳飞《满江红》的评论,完全是出自在清代尚存的(非收于《豫章丛书》中的)《藏一话腴》的单行版本,这就彻底粉碎了怀疑派学者所谓清沈雄《古今词话》引宋陈郁《藏一话腴》评岳飞《满江红》语为捏造的论据。

其五,怀疑派学者认为英雄人物常无英雄情感,而非英雄的诗人胸中倒常可荡漾英雄感情,因此主张《满江红》词为文人伪作。这条心理学上的依据其实不值一驳。首先是在岳飞的身上征之不验,如果暂且撇开岳飞《满江红》词不谈,而对于岳词《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廉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对于岳飞的诗《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对于岳飞的诗《送紫岩张先生北伐》:“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等等,能否说其为无英雄感情呢?何况除岳飞之外,中历史上的其他民族英雄如文天祥、于谦、戚继光等人也都留下过感人的诗篇。汉武、唐宗虽无名诗传世,但是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却是古今无微词。如果古人不论,以当代为例,我们又能否说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陈毅元帅的诗《梅岭三章》中无英雄情感呢?

综上所述可见:怀疑派学者所提出的《满江红》词非岳飞真作的五条依据没有一条是能够成立的,因此,最后所能得出的结论只能是:怀疑派学者立论的目的,是想否定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精神,《满江红》词无可置疑地是岳飞的真作。

三、关于岳飞手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真伪

相对于岳飞词作《满江红》真伪之争而言,有关岳飞手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以下简称岳飞手书二表)真伪之争问题产生得更早,可以一直上溯至清代。

有关岳飞现今传世书法,多见于碑帖,尚无公认的黑迹。而在岳飞传世碑贴中,又以其手书的《唐李华文》、《诸葛亮》以及“还我山河”横幅流传最广。鉴于岳飞手书的《唐李华文》,其后有宋文天祥的《拜跋》以及晚清重臣彭玉麟与自德馨的拜跋,彭玉麟又在拜跋中将岳飞这一手迹的问世交代得清清楚楚,即:“光绪八年壬午,玉麟巡阅江海道,出南通州,李直牧春棠藏有忠武王所书吊古战场黑迹,……岁巡事毕,养疴西湖退省庵,偶出示客,程大令钟瑞、丁大令丙请摹刻于杭州众安桥忠武王庙中,盖其地即宋大理狱旧址也,属玉麟识其缘起。……旧有文信国(文天祥)跋语,亦并刻之。”[36]因此,未见析疑文章。后世析疑岳飞手迹为伪书者,集中于岳飞手书二表以及“还我山河”横幅。

关于岳飞“还我山河”横幅之产生,最先指其伪者有张政烺(1912─2005),张氏指出:“还我河山”四字实出民国八年(公元1919)童世亨《中国形势一览图》增修十四版。[37]朱瑞熙在《岳飞研究一百年(1901—2000)》文中,对此横幅的产生述之甚详,要点为:“九·一八” 事变(1931年)之后,为呼吁民众抗日,江苏嘉定(今上海)文字学家周承忠在岳飞手书李华《吊古战场文》碑拓中,从“河水荥带,群山纠纷”句中取“河”、“山”两字,从“秦没而还,多事之夷”句中取“还”字,从“奇中有异于仁义”句中取“义”字繁体下截之“我”字,组成“还我河山”四字横幅,另加上岳飞的落款和图章,而合组成岳飞手书的“还我河山”横幅。嘉定人童世亨(地理学家)则将之刊登于新出地图册《中国形势一览图》的扉面上。而当时《东方杂志》主编金兆梓见后,又立即将其在杂志上刊出。这样,“还我河山”横幅便作为岳飞的真迹,与《满江红》词一起迅速传遍全国。[38]

鉴于“还我河山”四字非宋人的行文口气,从横幅产生的过程来看,又非岳飞亲笔,因此不能称之为真迹。但是其字却是从岳飞真迹中辑出,而非伪字,此外它确实又是岳飞真实思想的体现,并且在国难深重的历史时刻,起过鼓舞民众抗日斗志的积极历史作用,因此决不能与一般伪书等同对待。

关于岳飞手书《诸葛亮》,最初疑其为伪作的是清人欧阳辅,指其为明成化年间士人白麟的伪托。[39]但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一说法不能成立。

首先是岳飞手书《诸葛亮》的产生过程及历史传承过程线索清晰。关于这一手书的产生,岳飞在书后跋语中交代得清清楚楚:“绍兴戊午(1138年)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40]

此外,关于岳飞手书二表的刻碑过程,亦有明确的碑文记载,即: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壬申既望,武昌王家壁为二表在河南汤阴岳飞庙待刻碑石著跋文谓:两大贤(指诸葛亮、岳飞)之精神,结聚此二卷中,千载如见其人也。卷首有明太祖分题“纯正不曲,书如其人”八字。遒劲苍坚。清人袁保恒(袁世凯父)在岳飞手书二表摹勒竣工之后,于光绪六年(1880年)乙亥正月又补书跋文,谈及岳飞手书二表墨迹的收藏过程,大意谓:道光咸丰年间,袁氏曾五过汤阴,瞻拜岳飞遗像,最后一次过汤阴时得见岳飞手书出师表墨迹,疑为伪作,但因上有诸前辈题跋,不敢妄非。后得岳飞石刻二表真迹,与汤阴所见手迹迥殊,“英风浩气,轶群绝伦,非忠武天人不能为”,但仍以未见岳飞原碑墨迹为憾。后袁氏迁任关中,听旧仆说在毫州以六十缗得岳王墨宝,与袁收藏拓本相同,袁氏不信。后河北崔季芬将军来访,袁与崔谈及此事,崔云:岳王墨宝流传有绪,曾亲见,原为宋氏三代祖传,后为铜山杨氏所得,曾刻石拓本,但多不示人。咸丰初,杨家缺钱,以重金典于毫州当铺,当铺迁移时,要求杨家赎回,杨家力不能赎,岳王墨宝因此被商家买去,距今已有二十年,战乱以来,不知去向,袁家旧仆得之毫州的岳王墨宝,必是杨家所失之真迹,要求袁不计成本以赎取。袁遂与崔同赴毫州,以重金从旧仆家赎取岳飞手书二表墨迹,打开观看,“数百年如新,令人不敢逼视,其挥洒纵横,又如快马入阵,后人岂能伪造。”但可惜的是,袁氏在重新装裱二表时,只留下卷首明太祖手题八字,而遗弃了黄公望、刘青田的跋语,理由是:“卷尾黄子之、刘青田诸跋不知为何人易以奴书充之,重加一装潢、撤去后跋。”此后,奉祀生岳永昌于同治庚午年(1870年)从袁保恒处借得墨宝刻勒一份置庙中供奉,欲重刻勒石却无财力。汤阴知县杨钦琦于戊寅二月(光绪四年,1878年)欲再勒石,因遇灾,仍无财力。后得吴江绅士熊明经赠金二千两赈灾,灾后又赠白金二百两,助杨刻碑。杨随召工匠刻石,历时两年,终于成碑,时为光绪六年(1880年)的秋天(“始于乙卯之夏,竣于庚辰之秋”)。[41]

上述清人袁保恒碑述岳飞手书二表的成碑过程大致为:岳飞手书二表真迹原为宋家三代祖传,后落于铜山杨氏手中,杨氏家衰,将其典于毫州当铺,咸丰年间被袁保恒旧仆得到,袁保恒、崔季芬又从袁家旧仆手中赎取。同治年间岳永昌从袁保恒处借得,欲在汤阴岳庙刻石未成,但留有王家壁所写的跋文。光绪六年(1880年),汤阴知县杨钦琦在绅士熊明经的帮助下,终于刻碑成功,墨迹持有者袁保恒并撰跋文说明成碑的经过。

由上述碑记岳飞手书二表的成碑过程可见:截至道光、咸丰年间,岳飞墨迹仿本尚在社会上流传,并且被袁保恒第五次去汤阴时所目睹。当时真迹保存于铜山杨氏手中,并有真迹碑刻及拓本传世,但多不示人,崔季芬曾目睹。岳飞手书二表真迹辗转流入袁保恒之手,又经杨钦琦碑刻,最终公之于世。因此,岳飞手书二表的问世,完全是传承有绪,可令人置信的。

其次,有关白麟“伪托”岳飞手书二表的说法,如果能够成立,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只能说是白氏曾临摹过岳飞真迹,而不能说是凭空伪造。也就是说白麟仿本亦有不失真之处,这一仿本也就是袁保恒第五次到汤阴时所看到的墨迹。因为众所周知,王羲之的《兰亭序》真本被唐太宗带入了墓中,但仍不能说当今传世的《兰亭序》是伪本。以下有关白麟的资料亦可以证明这一点。

白麟,《明史》无传,亦无书法作品传世。从古文献中一些散乱的记载来看,当属明成化(1465年)至弘治(1505年)年间的士人,生活贫困,字写得不错,曾临摹过苏东坡的《醉翁亭记》手迹出售谋利,此事见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记:

“惟苏轼所书《醉翁亭记》,《因树屋书影》以为出中州士人白麟之手,高拱误为真迹,勒之於石,体仁亦称人疑其赝,或指为锺生所摹,而谓定州有轼草书中山松醪赋残碑,笔与此同。轼一书每为一体,忽作颠张醉素,何可谓其必无?殆以乡曲之私,回护其词耶。”[4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指此事见《因树屋书影》所记。而相同说法尚见于清刘体仁所撰之《七颂堂识小录》卷一。[43]而查《因树屋书影》,该书为明末清初人周亮工(1612—1672)于狱中所著手记,有关记载为:

“吴中陈徵君曰:东坡草书《醉翁亭记》,学怀素。旧有石搨,今始疑其伪。後见《濯缨亭笔记》,言绍兴方氏藏此真迹,为士人白麟摹写,赝本甚众,往往得厚值。今予乡鄢陵石搨在刘氏者,後有新郑高相国跋,定是白麟临本。”[44]

周氏又言《醉翁亭记》“白麟摹写”说出自《濯缨亭笔记》。而查《濯缨亭笔记》,其原文为:

“苏长公书《醉翁亭记》真迹,在绍兴小儿医方氏家,后为士人白麟摹写赝本以售于人,见者不能辨,往往厚值市之。或以一本献工部侍郎王佑,佑奇之,自云家藏旧物,以夸视翰林诸老。方共唶唶叹赏。学士王英最后至,熟视之,曰:‘艺至此,自出其名可矣,何必假(借)人哉!’众愕然,问其说。英曰:‘宋纸于明处望之,无帘痕。此纸有帘痕,知其非宋物也。’众方叹服其博识。”[45]

《濯缨亭笔记》作者为明人戴冠(1442─1512),其主要活动时期在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当时人记当时事,其说或有所本。但清人引证这一条材料时,却持存疑、备异的态度,指出:“轼一书每为一体,忽作颠张醉素,何可谓其必无?”[46]并不认为戴说绝对确证。由此所能得出的结论是:清欧阳辅指岳飞手书二表为白麟“伪托”说如能成立,至多也只是说白麟曾临摹过岳正手书二表真迹出售以谋利,却并不能证明岳飞手书二表为伪书。而白氏的临摹本也即清袁保恒咸丰年间在汤阴所目睹过的本子,但这却不足以说明当时社会上无岳飞真迹存在。

再其次,清欧阳辅有关岳飞手书二表系“白麟伪托”说如果单纯理解为白麟造假的话,从逻辑上看是不能成立的。这是因为白麟的字真的写得如此之好,何以不自创书法传世,而是靠伪托他人的书法传世?这正如上举明学士王英的感慨语:“艺至此,自出其名可矣,何必假(借)人哉!”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现今传世的岳飞手书二表在书法艺术上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清人袁保恒评价为:“英风浩气,轶群绝伦,非忠武天人不能为”,“其挥洒纵横,又如快马入阵,后人岂能伪造。”[47]当代书家对其的评价则是:“所书二表,鲁公(颜真卿)有其刚劲,而无其超妙;元章(米芾,字元章)有其豪宕,而无其神骏,此亦笔阵中岳家军也。”[48]由此亦可想见白麟如真有能力伪造出岳飞手书二表,便不会无书法作品传世。此外,欧氏既疑岳飞手书二表为白麟所伪,就应该举出白麟的真迹为证,但是,欧阳辅却拿不出任何实据,又有何理由断言岳飞手书二表为伪书呢?

作文五:《论有关岳飞评价的争议(下)》9800字

以上所述,为清欧阳辅有关岳飞手书二表系“白麟伪托”说不能成立的三条理由。时至当代,仍有学者沿袭欧氏陈说认定岳飞手书二表为伪作。其代者有张政烺、邓广铭、王曾瑜等人,代表论文有王曾瑜的《传世岳飞书〈出师表〉系伪托》。[49]其基本观点包括:(1)据《出师表》跋文,岳飞手书二表的时间应为“绍兴戊午年(1138年)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时。但从时间上考证,岳飞当时不可能在南阳,理由是:岳珂收集的岳飞给宋廷的奏书中称:“臣已择今月十二日起发,于江、池州(赴)行在奏事。”即八月望前,岳飞已奉命离开鄂州前往临安途中,无分身术出现于南阳。(2)岳飞所书《出师表》中,“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句,不避宋钦宗赵桓的“桓”字御讳,这在宋朝臣子是绝不可能的。(3)据岳飞孙岳珂《宝真斋法书赞》记载,岳飞书法师承苏体,所谓:“先王夙景仰苏轼,笔法纵逸,大概祖其一也。”而世传岳飞手书二表的书体风格与苏体相去甚远。[50]但是这些质疑观点都是似是而非的,经受不住历史实践的检验。具体如下:

首先,讲岳飞手书的时间如为“绍兴戊午年(1138年)八月望前”,而岳飞致皇帝奏书由鄂州赴临安的时间为“择今月十二日起发”,因此岳飞无分身术赴南阳。此说显然是以今人8小时工作日的习惯,来猜度古人的行程按排,忽视宋人的遨游习惯,难以成立。仅细说如下:

绍兴戊午年也即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望”,按中国农历(夏历)指的是当月15日,凡是该月1号之后15号之前的日子都可以称作是“望前”。根据《宋史·岳飞传》的记载,岳飞在这一年的全部活动是:

“八年,还军鄂州。王庶视师江、淮,飞与庶书:‘今岁若不举兵,当纳节请闲。’庶甚壮之。秋,召赴行在,命诣资善堂见皇太子。飞退而喜曰:‘社稷得人矣,中兴基业,其在是乎?’会金遣使将归河南地,飞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桧衔之。”

据《宋史》所记,岳飞这一年秋天确实由鄂州赴临安晋见皇太子,但并未点明具体日期。既便是以王氏所举岳飞奏书“臣已择今月十二日起发,于江、池州(赴)行在奏事”句为岳飞动身进京的准确时间,但岳飞先赴南阳谒武侯祠,然后取道江州、池州赴临安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强调这一点是基于两条理由:

一是鄂州(今湖北武昌)距南阳(今河南南阳市)路途非远,不超过300公里(约500─600华里之间),人步行的行程为6日,而快马的行程不过一日或当日往返。而史截岳飞善饲马,乘骑必属千里马无疑。此见于《宋史》所记绍兴七年岳飞与宋高宗的一段对话: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拜太尉,继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51]

如果岳飞当时到南阳乘的是一匹千里马,抵达南阳的时间不过半日,假设这一天为11日,如其所云:“绍兴戊午年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于次日晨应道士邀请书写《前后出师表》至中午后,当日仍可乘骑返鄂州军营,再取道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池州(今安徽省贵池)赴临安(今杭州),完全无须分身之术。

二是以宋人的遨游习惯论,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论学于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受吕祖谦之邀,陆九渊不辞路遥,由崇安县(今福建省境)前往与会。此事有史可证。同样,作为宋代士大夫之一员,岳飞于公务之暇,抽出一、二天的时间赴南阳祭拜自己景仪的先贤诸葛亮之庙,并应邀题字作念并无不可。

其次,怀疑派学者以岳飞手书二表中“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句,不避宋钦宗赵桓的“桓”字御讳,便断定书迹为假的论据同样不能成立。原因是:岳飞手书二表属草书,有以意驭笔,发不容间、书写内容全凭记忆的特点。因此,其草书的长文不可能丝毫无误,其性质如同今人撰文错别字难免一样。以岳飞之天才,细检手书二表,尚有三处漏字,即:前表中,“论其刑赏”句漏书“刑”字,“躯耕于南阳”句漏书“于”字,后表中“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句漏书“五”字。[52]至于“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句,按南宋人书写规则,应当避讳“桓”字而未避,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可理解为岳书写时失误,因为草书系匆匆行文,岳飞全凭记忆行书,诸葛亮原文为“桓”字,此字无可替代。另一种理解则是南宋人书写避讳仅限于政府公文与公开刊印的书籍,至于私下书写的信函、文字,避讳之制未必严格执行。而岳飞手书二表仅是受道士之邀,抄写的又属先贤文字,因此,先帝的名讳可避可不避。至于这两种理解不论是何者正确,怀疑派学者所提出的不避宋钦宗赵桓“桓”字讳的论据,作为岳飞手书二表中的疑点则可,而以此否定其非真迹则不可。

再其次,怀疑派学者据岳珂有关岳飞书法师承苏体说,指二表字体风格与苏体相去甚远、非岳飞真迹的论据更不能成立。理由是:岳珂说法既便如实,也只能说明岳飞学习书法是从苏体入的手,而并非是仅会写苏体一种字体。草书是最能体现人个性的字体,如果岳飞所写出的草书真与苏东坡一模一样,他就成了和苏东坡一样的文人,而非是名贯古今的武将了。最起码有三条理由可以证明这一论点。

一是清彭玉麟在评价岳飞手书《唐李华文》书法时曾说:“忆曩者曾见宋四四家法帖中有王(武穆王岳飞)所书《灵飞经》,娟娟秀逸,迥与此殊,乃叹王(武穆王岳飞)于文事翰墨之间亦有静如处女,动如脱兔者,王之书法,其即王之兵法乎!”[53]彭玉麟的这一评价起码说明以岳飞的书法造诣论,精通的决非一种字体。我这里再补充一条材料,即:江苏省大茅峰顶万福宫“文革”前曾保存有岳飞手书的卷轴和一部道教经文,“文革”中(1968年)我过万福宫,向道士索看,老道回答:观内保存的岳飞手迹在解放初期已作为国家文物上交给北京故宫博物院。此话不知真假?此外,茅山所藏岳飞手书的经卷不知是否即彭玉麟所目睹的《灵飞经》?如老道骗人,则岳飞手迹仍存茅山未毁。如老道讲得是实话,则岳飞的手迹当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仍可供查。

二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评议白麟伪托苏轼书法说时指出:“轼一书每为一体,忽作颠张(唐张旭)醉素(唐怀素),何可谓其必无?殆以乡曲之私,回护其词耶。”[54]这一段话是在质疑《醉翁亭记》墨迹未必为白麟伪托,指出苏东坡的字体有“每书一变”的特点。苏东坡书法之所以能“每书一变”,是因为他有高超的书法修养,能够熟练地书写多种字体。同样,作为史学工作者来说,也不可以仅凭岳珂所说岳飞书法学苏体一句话,便认定岳飞手书二表非真迹。

三是讲岳飞只能写出类似苏体书法的观点,与史书所记载的岳飞性格不合。从军事学的角度来看,岳飞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军事家。而成其为伟大的重要因素,在于岳飞用兵不蹈常规,刻意求新。此见于《宋史》所记:

“战开德、曹州皆有功,泽大奇之,曰:‘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以阵图。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55]

“诣河北招讨使张所,所待以国士,借补修武郎,充中军统领。所问曰:‘汝能敌几何?’飞曰:‘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栾枝曳柴以败荆,莫敖采樵以致绞,皆谋定也。’所矍然曰:‘君殆非行伍中人。’”[56]

“飞所部皆西北人,不习水战,飞曰:‘兵何常,顾用之何如耳。’……‘以王师攻水寇则难,飞以水寇攻水寇则易。水战我短彼长,以所短攻所长,所以难。若因敌将用敌兵,夺其手足之助,离其腹心之托,使孤立,而后以王师乘之,八日之内,当俘诸酋’。”[57]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58]

从上引《宋史·岳飞传》中几段与岳飞军事思想相关的话来看,岳飞之所以能够成为天才统帅,与他的用兵不蹈常规、刻意求新的军事思想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很难想象作为书法家的岳飞会在草书中无自己的的独立风格与创树,而是处处循规导距,模仿苏体。此恰如文天祥在评价岳飞书法成就时所说:“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即后世,亦谁能及之!”[59]清雍正时重臣、大学士蒋廷锡在评价岳飞书法成就时亦指出:“岳忠武书,如天马行空不著羁勒,为南渡诸君子之冠,世少传本,据闻宋鼎革后,元相府购公书者不惜重金搜括无遗,此卷墨迹为分宜家所藏,后归吴中汪氏,近为阁相某公家所得,后嗣凌夷,欲效鹔鹴,求事传观数过,不禁叹为神品。”[60]

最后,还有一条更为有力的证据能证明岳飞手书二表为真迹的是:岳飞手书二表字迹与其手书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字迹极为相似,区别仅是前者字迹棱角分明,锋芒毕露,更见个性特点,似为岳飞晚期作品;而后者字迹稍显圆润,似为岳飞早期的书作。二者风格的一致性则是:运笔均大开大合,极象一位天才武将在排阵用兵。此恰如晚清重臣彭玉麟在评价岳飞的书法特点时所说:“笔势纵横,飞若惊鸿,矫荐游龙”,“王于文事翰当之间亦有静如处女,动如脱兔者,王之书法,其即王之兵法乎!”[61]晚清文臣白德馨亦指出:“双钩本见示忠毅之气,流露行间想见提笔四顾誓扫风尘之概。”[62]这些评价,大致反映出前人对岳飞人格与岳飞书法成就关系的认识。鉴于岳飞手书唐李华《吊古战场》文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其为真迹,因此,岳飞手书二表亦当为真迹无疑。

以上所述,为岳飞手书二表非伪迹的四点理由。以下再补入近年发现的两条实证材料。

2009年春节前,江都收藏家杭从明经半年谈判,以120万元巨款由贵州黔南地区贵定县73岁的张姓老教师手中购得岳飞的“真迹”《前出师表》四条屏,内容为岳飞手书诸葛亮《前出师表》的片段:“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藏品首屏“臣本布衣”草书右侧,两枚方印依稀可见,一枚“明昌御览”,一枚“内府之宝”,均为篆体。由此可猜想此四条屏曾被金章宗收藏过,因为公元1190年金章宗登基后,改金年号为明昌元年,金章宗肯收藏岳飞手书条屏,无疑是出自对这一位敌国将领的尊崇,因此特加盖了“内府之宝”的印章。 在四屏文尾,留有“岳飞”署名及“绍兴戊午秋月望前”等字样,并盖“岳飞”印章。从条屏字体特点来看,基本上与目前传世的岳飞手书二表碑拓字迹相同,但也有不少地方存在差别,这说明了墨迹的早出与真实性,而非仿自目前传世的岳飞手书二表碑拓本。该四条屏的发现经过为:2006年年底张先生打扫祖屋时,在房梁上发现一个落满灰尘的皮囊,取下来观看,发现内藏一套四屏岳飞手书《前出师表》的片段,条屏纸张为棉麻纸质地,很是斑驳,显暗灰色,每屏规格为135×37厘米。江都收藏家杭从明闻讯后, 2008年5月二赴贵州与张协商购买,6月份二人带上字迹同赴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请专家鉴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书字棉麻纸张经中国历史博物馆专家碳化测定后认定属宋代,字迹是否为岳飞真迹则无法确定,因为故宫博物院迄今无岳飞真迹可供对比。而江都市博物馆夏根林馆长则认为:通常情况下,只要纸张确认为宋代,那么是岳飞真迹的可能性就相当大了,现在鉴定界有从纸张的风化程度确认是否真迹的先例。[63]贵州岳飞手书四条屏的发现,为岳飞手书二表的真实性,提供了新的实证材料。

2011年2月间,在扬州字画市场发现了另一幅岳飞书法条屏,内容为岳飞以东汉耿弇将军的事迹自勉,写道:“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话语出自于《后汉书·耿弇列传》,系东汉光武帝在表彰建功立业的大将耿弇时说的话。题款旁有一枚“鹏举士”的方印,当为岳飞的字。此外,条屏上另收曾为收藏者的明代谏臣杨继盛的题款、明代名将史可法和清代大学士蒋廷锡的题跋。杨氏书款见于字幅左下角,内容为:“武穆真迹嘉靖二十年椒山杨继盛书”,并留有印章。杨继盛,河北容城人,以直谏知名,曾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弹劾奸臣严嵩“五奸十大罪”,被奉为北京城城隍。史可法的题跋是:“武穆王,英气冠世,精忠贯日,得其手泽,双字何异,太庙郜鼎,今年曹子丰自礼泉来,携此索跋,闭门静观,不禁神往,况其卷首,椒山先生题字,考椒山生平事迹,忠勇之处不让武穆,此卷可称双忠合璧矣,道隣后学史可法熏沐敬跋(意沐浴敬香题跋)。”蒋廷锡(清大学士、乾隆皇帝老师)的题跋是:“岳忠武书,如天马行空不著羁勒,为南渡诸君子之冠,世少传本,据闻宋鼎革后,元相府购公书者不惜重金搜括无遗,此卷墨迹为分宜家所藏,后归吴中汪氏,近为阁相某公家所得,后嗣凌夷,欲效鹔鹴,求事传观数过,不禁叹为神品”。蒋氏题跋介绍了岳飞此条屏的传承经过。此外,系屏上尚有清代著名收藏家、画家何兆祥“何兆祥印”、“簑翁”两枚印章。此条屏为两年前山东某收藏家拿到扬州字画拍卖的,经香港和大陆多名书画家从纸张碳化程度、多枚印章沉垢程度以及书写时的流利程度方面签定,认定属岳飞真迹无疑。香港一著名国际拍卖公司负责人林先生曾准备预付定金50万元买下,扬州字画市场为防止国宝外流,婉言谢绝。[64]这幅岳飞真迹的发现对于岳飞手书二表的意义在于:字写得龙飞凤舞,气势磅礴,极象传世的岳飞手书二表字迹,这再一次为岳飞手书二表的真实性提供了佐证材料。

以上所述为,中国自抗战以来环绕着岳飞评价所产生的争端。概而言之,这些争论不仅涉及到岳飞事迹的政治定位,同时也涉及到岳飞词作《满江红》与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的真伪之争。鉴于岳飞殉国后900余年来,其词作《满江红》与手书二表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它们不仅构成了岳飞道德形象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些试图否定岳飞民族精神的人,也试图通过否定岳飞文学、艺术成就的手段,来贬损岳飞的道德形象。因此,对于岳飞词作《满江红》与手书二表真伪的分辩,实亦涉及到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捍卫。

注释:

[1]材料出处转引盛巽昌、欧薇薇、盛仰红编著:《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另见《今日再读黄仁宇先生之》,://bbs.tiexue.net/.

[2]见洪尚之:《风雨岳飞墓》,原载《浙江画报》2002年5月22 日。

[3]周作人:《岳飞与秦桧》,载《华北日报》1935年3月21号。

[4]见吕思勉:《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第三篇《近古史下》第一章《南策和金朝的和战》第二节《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剪除》,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5]胡适:《在北平兄弟会发表英文演说》(1936年2月17日),自百度网下载。

[6]《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关于取缔吕思勉著《白话本国史》的训令》,载《南京通讯》1935年3月13日。

[7]《宋史·岳飞传》。

[8]人民出版社1978年4月版《中国通史》第五册第250页持同一说法。

[9]见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第十三章《专制主义封建制矛盾扩大的五代两宋辽金时期》。

[10]《金陀粹编》,又名《鄂国金佗粹编》,共58卷,其中正编28卷成书于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含《高宗皇帝宸翰》、《经进鄂王行实编年》、《经进鄂王家集》、《吁天辨诬录》、《天定录》。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岳珂又编有《金陀续编》30卷,附于《金陀粹编》之后,含《高宗皇帝宸拾遗》、《丝纶传信录》、《天定别录》、《百氏昭忠录》等。清岳飞孙裔岳士景改定《金陀续编》为8卷,另增《续百氏昭忠录》8卷、《姓名考》2卷,合为18卷独立刊行。

[11]见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23《别集类》11《岳武穆遗文一卷》,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中华书局1980年重印标点本。──余氏具体指出:岳霖、岳珂编著的《鄂王家集》、《鄂国金佗粹编》、《鄂国金佗续编》、《鄂王行实编年》《吁天辨诬通叙》等著均未收《满江红》词。《满江红》出现于明弘治年间(明孝宗朱祐樘时),即公元1488年之后,始见于浙江镇守太监麦秀所刻的词碑,该碑由当时担任广东按察使的赵宽所书,“非岳飞之亲笔”,因此“来历不明,深为可疑”,“疑亦明人所伪托”。

[12]夏承焘:《岳飞满江红词考辨》,载《浙江日报》1962年9月16日,第四版。──又有张政烺认为:此词“像是一个失意文人落魄江湖的情调”,“《满江红》词从命意和风格看可能是桑悦的作品。”论见《岳飞“还我河山”拓本辨伪》一文,收《张政烺文史论集》。

[13]见管继平:《风流‘山贼’是诗人》,载《新民晚报》2011年10月27日。

[14]徐著新:《不是岳飞的满江红》,载香港《明报月刊》1980年10月号,《参考消息》1980年10月25日转载文:《不是岳飞的满江红》。

[15]此引语亦见《历代诗馀》卷一百十七。

[16]梁志成论述见1980年3月《中山大学学报》。

[17]孙述宇:《岳飞的满江红?——一个文学的质疑》,载:台湾《中国时报》1980年9月10日,《参考消息》1980年10月12—13日转载:《岳飞的〈满江红〉?—— 一个文学的质疑》。

[18]见清永瑢等编《四库提要》,中华书局1965版,卷158:《岳武穆遗文》,卷175:《王襄敏集》。

[19]岳珂:《经进家集自序》。

[20]陈非:《是岳飞本人所作》,载《文史知识》1995年第12期,转载“满江红”吧,2010年6月22日。

[21]参陈非:《是岳飞本人所作》,载《文史知识》1995年第12期,转载“满江红”吧,2010年6月22日。

[22]栗斯:《宋词故事》第1集,图13,工人出版社1986年版。

[23]《明史·王越传》,中华书局1974版,第15册卷171。

[24]见李庄临、毛永国:《岳飞新证》,载《南开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6期。

[25]见《闽藏本·须江郎峰祝氏世谱之五:祝允哲》,自新浪网下载,2007年8月9日。──百度辞条作:祝允哲(1069—1142),字明卿,江山人。父臣,进士出身,宋哲宗时任户部侍郎、兵部尚书,以率军防御西夏有功,赠少师上柱国,封宣国公。允哲元符三年(1100)进士,靖康元年(1126)任武翊卫大制参,督理江广粮饷,提督荆襄军务。南宋建炎元年(1127),受韩世忠命屯兵西宁,曾与岳飞并肩抗金。绍兴十一年(1141),上《乞保良将疏》,愿以全家70余口保被秦桧等陷害入狱的岳飞父子,并请斩误国奸臣。贬为潮州推宫,途经富阳县时,闻岳飞父子遇害,昏厥于地,不数日悲愤辞世,葬富阳县白升山。──原于浙江在线。

[26]见朱瑞熙:《是伪作》,载:《学术月》刊1988年第3期。

[27]见思明:评朱瑞熙先生《是伪作》,载《西南论坛》2008年3月10日。另载新浪博克2007年5月20日。

[28]见岳飞:《上高宗皇帝书》,宋高宗曾对岳飞的这一志向表示“褒奖”。

[29]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2,“陕西名山”条。

[30]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49“磁州”条。

[31]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88“赣县”条。

[32]持这一观点学者的论证经过为:台湾李安1970年首先从清代河北地方志中发现河北磁县有贺兰山,并指出此山与岳飞《满江红》词中所指“贺兰山”有关。李文辉等大陆学者于1985年在《文学遗产》发文,具体论证《满江红》词中的“贺兰山”非宁夏境内的贺兰山,而是河北磁县的贺兰山。台湾赵振绩提出“贺兰山”地名源于北魏时居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北麓的契丹贺兰部,其方位与“靖康之难”时二帝蒙尘的方位相一致,亦岳飞《满江红》中所指之“贺兰山”。──参陈非:《是岳飞本人所作》。

[33]江辛眉《校雠拾遗》,上海师范学院1981年印本。

[34]见郭光:《岳飞的〈满江红〉是赝品吗?》,载《岳飞集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89页。

[35]宋史学家王曾瑜认为《宋稗类钞》卷3辑录的四条岳飞记事未标明史料出处,依今存载籍参对,第一条是抄自《朝野遗记》,第二条是抄自《枫窗小牍》卷下,第三条抄自《藏一话腴》,第四条是抄自《说郛》卷18《坦斋笔衡》。──王曾瑜:《岳飞史实之真伪不可不辨》,载《中国宋代历史研究》,2005年11月9 日。

[36]彭玉麟:《岳飞手书唐李华文后拜跋》,《岳飞书吊古战场文》,岳飞墓庙文物保管所2001年4月印本,第35页。

[37]张政烺:《岳飞“还我河山”拓本辨伪》,载《余嘉锡先生纪念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收《张政烺文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另参《文史知识》2007年第1期载王曾瑜文。

[38]见朱瑞熙:《岳飞研究一百年(1901—2000)》,《岳飞研究》(第五辑《纪念岳飞诞辰900周年暨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载岳飞研究会编,龚延明、祖慧主编,中华书局2004年8月第1版,第58页。

[39]清欧阳辅:《集古求真》集,民国十三年(1923年)江西开智书局石印本,卷十。

[40]《岳飞书前后出师表》,岳飞墓庙1982年拓印本,第57─59页。

[41]《袁保恒题跋拓片》,转引阎正:《阵中的“岳家军”──溯源与赏析》,载《深圳特区报》2002年6月25 日。

[42]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

[43]浙江巡抚采进本。

[44]清周亮工:《书影》卷二,康熙六年赖古堂刻本,雍正三年(1725)怀德堂重刊本。───周亮工,字元亮,号栎园先生,明末清初人。该书又名《因树屋书影》。

[45]明戴冠:《濯缨亭笔记》卷三。

[46]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

[47]《袁保恒题跋拓片》,转引阎正:《阵中的“岳家军”──溯源与赏析》,载《深圳特区报》2002年6月25 日。

[48]阎正:《阵中的“岳家军”──溯源与赏析》,载《深圳特区报》2002年6月25 日。

[49]王曾瑜:《传世岳飞书出师表系伪託》,载《岳飞研究》第2辑,《中原文物》1989年特刊。

[50]参马强:《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岳飞研究述评》(2011年8月15日),岳飞网,://.yuefei./.

[51]《宋史·岳飞传》。

[52]分见《岳飞书前后出师表》,岳飞墓庙1982年拓印本,第6页、第17页、第45页。

[53]彭玉麟:《岳飞手书唐李华文后拜跋》,《岳飞书吊古战场文》,岳飞墓庙文物保管所2001年4月印本,第34─35页。

[54]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

[55]《宋史·岳飞传》。

[56]《宋史·岳飞传》。

[57]《宋史·岳飞传》。

[58]《宋史·岳飞传》。

[59]文天祥:《岳飞手书唐李华文后拜跋》,《岳飞书吊古战场文》,岳飞墓庙文物保管所2001年4月印本,第31─32页。

[60]蒋氏这一评价,见2011年3月间在扬州新发现的岳飞手迹题跋。──《扬州发现疑似岳飞真迹,故宫博物院专家将鉴定》,载新华网2011年3月2日。蒋廷锡(1669─1732),康熙四十二年进士,雍正时官至大学士、太子太傅。

[61]彭玉麟:《岳飞手书唐李华文后拜跋》,《岳飞书吊古战场文》,岳飞墓庙文物保管所2001年4月印本,第34─35页。

[62]白德馨:《岳飞手书唐李华文后拜跋》,《岳飞书吊古战场文》,岳飞墓庙文物保管所2001年4月印本,第38页。

[63]见《120万买下疑似岳飞手迹,经权威鉴定纸张确产自宋代》,中新浙江网2009年2月17日电(记者张建伟、陈咏报道)。另见凤凰网2009年5月6 日报道。

[64]材料出处见《喜闻扬州惊现岳飞疑似书法真迹》(实习生乔云、记者姜涛报道),载《扬州晚报》2011年3月1日。另见人民网2011年3月3日。

作文六:《岳飞简介,关于岳飞的爱国故事,岳飞的事迹传奇》1400字

棋逢对手名将岳飞一生中最为难缠的三个劲敌!

南宋的野望:岳飞死后的三次的北伐结果如何?

抗金名将岳飞麾下五虎上将勇猛非凡 令人闻风丧胆

历史上岳飞的武功多高?岳飞在武术史上的地位

宋朝抗金史除了岳飞另外还有一位名将杨再兴

《武穆遗书》藏于屠龙刀中 是岳飞所著的兵书?

岳飞手下十大猛将谁排名第一 哪些大将背叛了他

杀死英雄的两把暗器 民族英雄岳飞之死缘由

绍兴和议简介:宋高宗为什么要急着杀岳飞?

岳飞的三个女人介绍:岳飞结发妻子曾两次改嫁!

南宋拥有岳飞等名将 10多年时间为何没完成北伐

盘点九大天才军事家:岳飞死于政治嗅觉太低?

古人是怎么赚钱的?土地生金 岳飞也是大地主!

功高盖世的岳飞是如何一步步将自己埋葬的?

导演岳飞之死的另一人:比秦桧更奸更高明!

揭秘岳飞婚姻家庭生活 竟遭第一任妻子抛弃?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的真正目的 揭秘岳飞冤案始末

千古之谜:宋高宗赵构擅杀良将岳飞是吃错药了?

北宋灭亡的15年之后 赵构为什么要杀忠心的岳飞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岳飞 生活简朴感情专一拒纳妾

岳飞竟然惨遭第一任妻子抛弃?岳飞有几个妻子

揭秘:北宋抗金名将岳飞 精忠报国 光昭日月

如何评价岳飞的历史地位?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

揭秘:南宋宋高宗赵构为何非要杀死名将岳飞?

刘豫之死:岳飞是如何设计智除伪齐皇帝刘豫的?

宋朝史上岳飞被北伐叫停是因南宋货币吃紧?

比秦桧更奸更高明 揭秘导演岳飞之死的另一人

金庸老先生笔下武侠人物武功谁最强?岳飞登榜

岳飞之死另有隐情 揭皇帝不能生育伤其自尊

岳飞师傅周侗的徒弟有哪些?周侗徒弟中谁最厉害

高宠和岳飞谁厉害?高宠和岳飞的武功谁比较高

岳飞之死与秦桧无关?岳飞被冤死的几条理由

岳飞有多少家产?死后被查房屋四百九十八间

历史上岳飞怎么死的 非死于秦桧之手是高宗杀害

有岳飞之材而无岳飞之名的南宋抗金英雄孟珙

岳飞之死另有隐情 因揭皇帝不能生育伤其自尊

史上最搞笑的将军是谁?刺字明志远超岳飞

一代宗师周侗都收揽了哪些精英 除岳飞还有谁

面涅将军狄青 一位和岳飞前后呼应的悲剧将军

岳飞严于律己 出差途中不忘给老百姓办好事

金兵不灭 何以为家 精忠报国 万世景仰英雄岳飞

忠肝义胆抗金英雄岳飞 忠肝义胆反而被抹黑

棋逢对手 名将岳飞一生中最为难缠的三个劲敌

宋史:岳飞真的是因为“立储”问题死的吗?

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岳飞所犯何罪因此必须死

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之谜 当时交通条件做不到

为何说岳飞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

宋朝历史上杀死一代忠臣岳飞的究竟是谁?

抗金名将岳飞的另一面 两度面对敌人临阵脱逃

岳飞帐下第一猛将杨再兴 浑身是箭血战而亡

杨再兴为何杀岳飞弟弟岳翻 岳飞为何没有追究

秦桧的下场 岳飞死后秦桧的下场怎样?

王贵怎么死的 历史上王贵出卖岳飞是谁指使的

岳飞财产知多少:固定资产竟然超3500万文?

岳飞北伐被叫停和秦桧没关系:南宋朝廷没钱了

岳飞的后来人:宋孝宗的北伐支柱宰相陈康伯

宋朝历史上为什么民族英雄岳飞注定是死命一条

历史上啼笑皆非事件 杨家将后人认为岳飞该杀

中国历史上岳飞、袁崇焕和于谦到底谁死的最冤

明末忠臣卢象升:和岳飞时常并称的被遗忘英雄

解密:忠勇的岳飞为什么会惨死在自己人手里

忠义岳飞是否因主张迎还钦宗而遭到赵构毒手?

千古奇冤秦桧是忠臣?只因岳飞的死背上了黑锅

岳飞死后 岳家军和岳飞家人 竟然落得如此下场

岳飞后人 被逼反清为宋明复仇 他该怎么办?

宋朝名将岳飞勇武无双为什么考取不了武状元?

武松和林冲岳飞居然都出自铁臂膀周侗门下!

“攘外必先安内” 蒋介石拾民族英雄岳飞牙慧?

作文七:《杀害岳飞的元凶究竟是谁?议论文》1700字

杀害岳飞的元凶究竟是谁?议论文

公元1141年腊月二十九日,南宋临安的丞相府内,歌舞升平,老老少少正忙着过年。相府的主人秦桧这时却独居一室,对窗外的热闹似无所闻,亦无所见。他心里苦苦思索着的是南宋着名抗金将领岳飞及其子和部将张宪等人的案子最后如何了结的问题。这时,秦桧夫人王氏轻轻地走进屋子,趋前说道:“相公这般缺乏果断吗?要知道捉虎容易放虎难哩。”经王氏的提醒,秦桧便随手擎过纸笔写了几个字,派人送往大理寺狱中。不久,秦桧党羽万俟l 等人遂再一次提审岳飞,逼他在事先炮制好的一张供状上画押。岳飞无限悲痛地面对苍天,便提笔在供状上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过了不大一会,岳飞被毒死,张宪和岳云被斩首。这就是宋人不署撰写人名字的《朝野遗记》中披露的岳飞临刑前的一幕详情。从这里似不难看出,秦桧是这桩冤案的幕后指挥与策划者。但从遗留的另一些史籍,如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记载中,又证明南宋皇帝赵构是岳飞冤狱的主谋和决策者。杀害岳飞的元凶大恶究竟是谁呢?宋元以来的史家对此作了探索,但仍众说纷坛,各执一词。明中叶期间,吴中名士文征明曾在杭州岳飞庙前题了一首《满江红》词,云:“拂试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岂不惜,中原蹙,岂不念,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体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彼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此词用意十分明确,他认为南宋高宗关心的是他的皇位是否能保全的问题,而岳飞一生奋斗的目标是“迎回徽钦二帝”,而迎回了二帝,赵构自然要归政钦宗,其身何属?可见,他一怕迎回二帝,二怕中原恢复,三怕岳飞矢志抗金,他与岳飞的冲突,最后终究要爆发成君臣之间的仇杀。他杀岳飞,实在意中。秦桧则是在这起冤案中,依照赵构的旨意加以执行罢了。

因此,杀害岳飞的主谋和元凶是赵构而不是秦桧。明中叶以后,赞同文征明观点者遂迭起不绝。有的人引用史籍中记载的“宋金媾和”事件加以论证,他们认为秦桧死后,赵构曾不止一次地告诫臣僚说,对金媾和,是出自他本人的决策,不允许朝野之人因秦桧之死而对这一事件提出异议或非议。岳飞之死,主要是服从“与金媾和”这一总国策的结果。既然是国策,赵构当然是主要的决策者。有的人又从岳飞个人作风方面论述他必被赵构所杀的可能性。主要根据是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岳飞曾奏请立储之事,高宗曾将此视为越轨行为。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是相当严格的,稍有不慎,便有杀身之祸。岳飞作为大将竟干预朝廷上的立储大事,这不是保全功名、善始善终的做法。从上述的论据看,此说也有一定的逻辑合理性。持不同意见者的论据是:第一,就南宋国内的权力归属而言,赵构是皇权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从当时宋、金、西夏诸政权对峙的政治格局而言,身为南宋宰相的秦桧,则是女真皇朝派到南宋中央的一个代理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他具有“挟虏势以要君”的权力,他才是南宋整个降金政策的真正炮制者。

第二,削夺岳飞等诸大将兵权,是秦桧整个投降计划的一部分。岳飞在削夺韩世忠兵权及任枢密副使的一系列作为中,招惹了秦桧、张俊之流的怨气,在“安抚”韩家军失败后,这些人的阴谋便全数施到了岳飞及他的岳家军身上,

岳飞在诸大将中首先被诛,这是他反对秦桧投降卖国的结果。第三,岳飞是女真贵族极其忌恨的人物,兀术曾胁迫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秦桧为了议和,他必杀岳飞。第四,岳飞的狱案,“名曰‘诏狱’,实非诏旨”,这一点,从宋人遗留下来的资料亦可找到证据。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绍兴二十五年(1156年)事,即有:“诏:比年以来,多是大臣便作‘已奉圣旨’,一面施行。自今后,三省将上取旨。”既有在“取旨”前,便有“已奉圣旨”的事,矫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岳飞的冤狱虽在南宋孝宗年间作了昭雪,他的被害距今也已800多年,数百年来,人民按照自己的选择将岳飞葬于西子湖畔,并将秦桧、张俊之流用白铁铸身跪在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身”,岳坟前的这一千古绝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忠奸之辨。从这一点上说,关于杀害岳飞元凶的争论似是无关紧要的,但作为历史研究的课题之一,似应有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答案。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和研究的继续深入,期待着此谜能被彻底揭开!

作文八:《[PK赛]关于偶像的作文:我的偶像——岳飞_800字》800字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人人都有自己崇拜的一位偶像。我崇拜的偶像不是歌星,不是演员,而是一位曾经在战场上杀敌无数、保卫国家、奋力抗金的岳飞大将军。   岳飞从小就受到了父母的良好教育,勤奋刻苦。不仅武功高强,文采也十分了得。后来金国强盛起来,骚扰宋国边境,攻打下了许多城池。百姓们的生活痛苦不堪。在父母教育的熏陶下,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前进目标,从了军。正因为他从小练得一身好武艺,文化也高,所以与金国打仗有勇有谋,攻无不克。成为一代名将。   岳大将军军队里的军纪十分严格,不准犯一点小错。不管是谁,不管权位有多大,犯了错就要受罚。并且将士们个个身先士卒,作战十分勇猛。岳飞将军对待百姓更是跟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与百姓们,将士们同甘共苦,只要百姓们有什么困难岳将军一定会帮到底,说到做到,深受人们的爱戴。百姓们都称岳飞将军带的兵叫岳家军,从此岳家军的名声广为人知,人人都称赞他们。   岳家军打得大胜仗越来越多,成为了宋国抗金的主要将领,功不可没。金国的将领们一听到岳飞的名字就胆战心惊,都十分害怕。想了许多办法去除掉岳飞,但是都没有成功。还耗费了很大的代价。最后他们只好买通了宋国的一位大臣—秦桧,让他找机会给岳飞定罪,必须至岳飞于死地。   由于岳家军常常打大胜仗,缴获了许多粮食与兵力,军中储备十分充裕。就在这时,奸臣秦桧却向皇上说岳家军兵力强盛可能想要造反,皇上一时糊涂竟然听信了他的话,让秦桧去处理此事,并放了十二道金牌让岳飞撤军。岳家军不得已只好撤军回来。他一回来就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和他的儿子岳云一起遗恨人间。   在岳飞牺牲不久,秦桧也病死了。从此秦桧与他的妻子被刻成了雕像跪在大将岳飞的墓前。从古至今还一直遭到人们的唾沫与羞辱。   一代大将却因为被小人暗算殉国而去,遗恨离世。岳将军对朝廷是十分忠心耿耿,一心只想精忠报国,为朝廷、为人民出力。从未想过要去造反。像岳飞将军这样爱国爱民的人,不应该受人爱戴,成为我们的偶像,成为我们所崇拜的人吗?我们一起像岳将军一样精忠报国,向我们的下一个目标进军吧!    六年级:万志凡

作文九:《关于岳飞的几点思考》1300字

关于岳飞的几点思考

最近把《精忠岳飞》看完了。不可否认,本剧有很多脱离史实的地方,比如赵鼎之死(历史上是绝食而死,非刀枪之灾)、小满报仇、忠义社素素、岳飞口口声声迎二圣(实际上在后期,岳飞已经把宋钦宗说成“圣眷”了)……但是,本剧毕竟把一个有血有肉的岳飞塑造出来了。        岳飞的忠是毫无疑问的。也正是因为“忠君”,才落得个如此下场。但是“忠”又是他的追求:忠于赵氏、忠于大宋、忠于人民。所以岳飞之死从另一个角度说,使他成了忠臣的典范。古有诗云: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岳飞战胜了时间,战胜了历史。

岳飞三十功名并没有化作尘与土。因为如果没有岳飞,南宋就会提前一百五十年灭亡。南宋灭亡会有什么后果呢?看看徽宗的后妃、女儿、宫女就知道了。金人能够制造靖康之耻,也就能够制造建炎之耻,更会制造淳熙之耻。所以,虽然岳飞只打下半壁江山,亦保全了江南国土免遭兵焚。岳家军使得汉文化多保存了一百五十二年。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可能看过一篇文章《崖山之后无中国》。蒙古族横扫欧亚,并不是值得国人自豪的事情。元朝杀掉了80%的汉人,致使中原文明近乎毁灭。金人也奉行屠城政策,不施仁政。所以有岳飞,是民族的大幸。        比起岳飞,赵构其实才是最可怜的人。赵构因为畏惧金人,在逃亡的路上失去了八岁的儿子,从此再无子嗣。由于徽宗的后代除了赵构以外全部被金人俘获,所以徽宗一系可以说是断子绝孙(当然,徽宗的一些女儿为金人养育的后代另当别论)。赵构作为杀害岳飞的主谋,失去了本来能够获得的“中兴之主”的荣誉。笔者以为,中国历史上只有一次

真正意义上的中兴:光武中兴。至于东晋偏安建康、南宋偏安临安、南明偏安南京、溥仪“三登帝位”、蒋介石盘踞台湾,都只能称为“苟且偷安、苟延残喘”而已。赵构有贤才而不能用,实为最大的蠢材和最具悲剧性的人物(赵构的父兄客死异乡、妻子受辱自尽、儿子夭折)。贪恋皇位、陷害忠良、用人多疑、疑人多用,并不是一种帝王智慧,而是历史的罪人。想起这位千古昏君,笔者不由自主地想默写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才是坚决抗金的,但是像岳飞这样的柱石已经没有了,所以宋孝宗始终没能越过黄河。真可谓是:高宗时期无中兴之君,有中兴之臣;孝宗时期有中兴之君,无中兴之臣。

秦桧最后是病死的。这个结局很多人表示不满。但历史是无法改变的。毫无疑问,秦桧当政让宋朝乌烟瘴气。有时候觉得,秦桧活在世界上有什么意义呢?陷害了那么多忠臣良将,晚上是否能够睡着?为人心狠毒辣,唯有小人才会与之交往。秦桧将死的时候,还恬不知耻地要把相位传给养子秦熺,结果被无情拒绝。秦桧是金朝的奸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大宋的子民。人生只是一场梦而已。自己作恶多端还要让千秋万代挨骂,真是无耻至极。

留名历史的有两种人:一种如岳飞,一种如赵构秦桧。而第三种人则繁衍了种族。细细一想,赵小满、岳银屏真是不够聪明。他们应该像岳霖、岳霆那样,好好活着,好好养育后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即使过着平凡人的生活,也圆了岳飞的田园梦。我想岳飞临死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子女们能快快乐乐地活着。

这部电视剧充满了负能量。可是我们应该去挖掘岳飞身上的正能量。这位英雄叱咤风云三十年,让人感动和敬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蒙

二〇一三年七月三十一日

作文十:《关于岳飞的零思碎想》1600字

小时候,两样东西为我们牢固地树立了岳飞的形象。一是脍炙人口的《满江红》词;二是评书艺人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校长朱国贤先生亲自教我们音乐课,他教的第一首歌就是岳飞的《满江红》。唱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时候,朱校长的声音果如“仰天长啸”,显得尤其悲愤激昂。幼小的我们张嘴大吼之余,于这种对异族敌人恨不能食肉寝皮的仇恨的合理性从来没有怀疑过。很多年以后,我从龙应台先生的文章中了解到,台湾作家席慕容小的时候听老师教唱《满江红》,每当唱到“壮志饥餐”这句,席慕容便会坐立不安。席慕容是蒙古族人,现在有人要吃她祖先的肉,喝她祖先的血,难怪她内心不是滋味。我开始意识到,《满江红》是好的“宣传品”,却不能算是好的文学。仇恨不管有多少现世的合理性,它总归是一种负性价值。时下我们在横店把日本鬼子杀得落花流水,这种微妙的美学意淫宣泄的也正是这种仇恨,而仇恨没有未来。我个人非常期待的是哪位影视界的有识之士能拍一部《四郎探母》,让柔软的亲情、宽容与和解凌驾于你死我活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刚性对立之上。

差不多在我们学会唱《满江红》的同时,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开始风靡神州大地。“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评书本脱胎于民间,自然要迎合民间的英雄崇拜情结,加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岳飞传》已然经过了“文革”时期“三突出”、“高大全”创作观的洗礼,岳飞就成了无坚不摧、无善不备的“圣人”级别的人物。

胡适曾提出过“箭垛式人物”的概念,他举的例子中有包龙图:“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于民间,一般人不知道它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两个人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龙图遂成了中国的歇洛克・福尔摩斯。”岳飞其实也是这样的“箭垛式人物”。由于后世需要用岳飞来代表某种精神,岳家军的武功无疑被夸大了,即如朱仙镇大捷,证之《金史》,竟为子虚;岳家军成分复杂,由于兵力不足,不得不“招群盗而用之”。这样的军队作战固然勇敢,纪律却不够严明,滋扰百姓的现象是时有发生的。跟岳飞差不多同时代的朱熹和叶水心都曾因此对岳飞有过批评。岳家军的口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看来有时也只能是说说而已,天上掉不下粮草,岳家军同样要面对严峻的生存问题,岳飞想必也不时困扰于忠心谋国和不扰于民的两难,并不像评书里和正在热播的“黄晓明版”的岳飞那般“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

评书和演义乃至正统的历史书往往习惯于对人物作简单的忠奸、是非、美丑的道德判断,其实依正常的人性与人情,在那样紧要的历史关头,更多的是在忠与奸之间歧路徘徊、进退失据的灰色身影。南宋朝廷一直存在着主和与主战两派的争斗,但到了有道德癖的或雅或俗的文人手里,主战与主和的朝议之争便成为判定忠与奸、报国与卖国的分野。主战则为忠臣,主和则为奸佞,绳之以一,无复能外。其实,主战者多意气、空谈;主和的意见中亦不乏理性的考量,毕竟有宋一代军力积弱,由来已久,“和”或许可以苟延社稷,以待天时;“战”,勇气固可嘉许,但也可能因战速亡,一切灰飞烟灭。后来韩�胄当国,推崇岳飞,贬抑秦桧,支持主战派,“沉重打击了投降派的嚣张气焰”,可惜北伐战端一开,大败而还。好玩的是主战的韩�胄也入了《宋史》的“逆臣传”!轻启战端,陷国于危,你不是逆臣,谁是逆臣?哈哈,历史这个东西谁能说得清呢?

正在热播的《精忠岳飞》没有完全以评书《岳飞传》为蓝本,而是照顾到《宋史・岳飞传》的叙述。其实,《宋史》是非常不靠谱的,梁启超甚至目为秽史,言“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宋史》的胡编乱造、杂乱芜秽,赵翼、梁启超均有指陈。如果不能如《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那样成功地使历史剧成为对复杂人性的烛照,那么英雄传奇就英雄传奇吧,摆什么“历史”的臭架子呢!

【原载2013年9月6日《湘声报・灯下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