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1000字 李四光简介五十字

作文一:《作文:李四光》1000字

四光到北大地质系后,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以严谨的冶学作风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他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边看边讲。一个山头、一个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不放过。学校经费不足,他带领学生白手起家搞建设,将学习环境收拾得十分雅静。   在教学的同时,他对研究工作也不放松,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蜒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从不为已有的观点和学说所束缚,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寻找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真理。因此,他能不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敢于向一些旧观点提出挑战。 李四光著作

例如,从19世纪以来,就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可是,李四光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间,就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到会的农商部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轻蔑地一笑,予以否定。   为了让人们能接受这一事实,他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10年以后,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   当李四光的这个学术观点再次在全国地质学会上发表以后,引起了1934年著名的庐山辩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科学家低人一等,外国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着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情绪到中国来的。因此,尽管大量事实摆在眼前,几位外国学者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可是,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干脆把家搬到庐山上,又在庐山脚下建立了一个冰川陈列馆,起名叫“白石陈列馆”(后被国民党海军炸毁)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关于冰川的多年研究,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庐山》中得到全面阐述。可惜由于抗战爆发,这部书10年后才得以出版。

作文二:《三年级写名人的作文》4100字

[三年级写名人的作文]三年级写名人的作文我家小区有一位“名人”,小区的人几乎都认识他,三年级写名人的作文。他白发苍苍,一张脸上布满了皱纹,长着一双很粗糙的手,手上长着一条条像蚯蚓的血管。身上穿着脏兮兮的衣服,脚上穿着一双破旧的草鞋。老爷爷左手拿着一杆枰,右手拿着一个口袋,他就是小区收废品的爷爷。我真正认识他源自一次偶然事件。

有一次,奶奶出去买菜了,于是我去卖废品。我卖完废品,就上楼继续做作业,过了一会儿,单元大门的对讲机响了,里面传出一个有些熟悉的声音:“小姑娘,快开门,我有急事!”我一听,正是那个收废品的爷爷。我心里很纳闷,心想:是不是刚才我没收钱?我又想想,我记得我收了钱的。他到了我家门前,我紧张的去开门,打开门一看老爷爷正和蔼的望着我,老爷爷从兜里摸出一块瑞士手表,说“我在整理废纸时发现了这个,我想肯定是你家的,就赶快给你送来了。”老爷爷把东西放在我手里,转身离开了。我呆住了,这可是我爷爷的那块名贵的瑞士手表。我望着老爷爷的背影,心里不由得升起一种敬佩之情。

鲁迅13岁的那一年因祖父下狱,他和弟弟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鲁迅这次来到舅父家中,景况和从前完全不同了,自此免不了要受一些冷淡。但是,劳动者和他们的孩子们却到处都是一样,他们依然是那么热烈,那么殷勤,前来接待从远道来避难的小客人。乡下的春天依然是美好的,罱泥船停满了河面,河两岸是青青的麦田,田埂上长着绿油油的罗汉豆。白天,大人们都到河里和田间工作去了,鲁迅就和孩子们一同玩耍,或是钓鱼,或是剥着罗汉豆。在皇甫庄和小皋埠这一带的农民-主要的副业就是捕鱼。深夜,鱼儿都游出来了,吃食的吃食,游动的游动,捕鱼的人也在这时出动。二更以后,虾子也开始出来了。捉虾的人就划着小船,带着海兜去捞虾。天亮后,他们才吃一点冷饭团,到镇上去卖鱼虾,卖完了鱼虾才回来睡觉。但凡有一点闲时间,他们也不歇下来,而是筹划着演戏,在做戏时一显他们出色的本领。

在当时绍兴一带农村里,演戏的日子,简直多到数不清。正月的初九、初十是“灯头戏”;三月里,有“东岳大帝”生日,至迟不过二十八日就要演戏;五月十六日“王爷(土地)菩萨生日”,六月十七日“包爷爷生日”,都要演戏。七月十六日,“刘猛将军”的生日,农民们说他是“刘备的儿子”,因为到田间捉虾蜢跌死的,更要演戏。八月里,九月里,一直到年底,还要演出不少的戏。演戏和他们的生活好像是分不开的。其实,他们演戏的目的倒不尽是为了给菩萨看的,不过是借此以表示自己的愿望:人口和牲畜的平安,五谷丰收,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虽然,现实的生活并不如他们所预期的那样。农民们总在迎神赛会这个属于自己的狂欢和示威的节日里显示才能、智慧和力量。队伍接连排成好几里路长,人群像滚滚的浪潮,席卷过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在队伍的上空招展着红的,绿的,黄的,以及各种颜色的旗幡。在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里,人人都像生龙活虎一般:有耍狮子的,有玩龙船的,有踩高跷的,有的抬着抬闩阁,有的敲着锣鼓,有的扛着荷花铳,轰,轰,对着天空放它几响的。

【扩展阅读篇】

作文是决定语文考试成绩的“半壁江山”,因此作文的成败往往决定了整个语文考试的成败。那么怎样让考试作文得高分呢?我觉得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1、题和立意凡考试作文必须审题,原因是考生要在同一环境下,作公平的竞争。审题,就是要对试题展现的所有内容作全面、准确的审读和理解,把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把题目的各种限制审清楚,明确要我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真正做到全面领会,深刻把握,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写作文。高考作文评判明确规定,凡审题有问题的试卷最后得分一般都不超过二类卷最低分。由此可见,审题的准确与否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因素。立意,就是要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观察、认识生活,提炼主题,使主题体现时代的精神,既反

映时代,也作用于时代,跳动时代的脉搏,推动着时代的前进。文章的“意”, 其实就是作者在体验生活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一种思想,是作者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撞击”的产物,它反映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近两年的作文教改提倡学生写真实生活、真实自我,有些同学忽视了对文章思想倾向的把握,看问题不全面,观点偏激,更有甚者由腐败现象而怀疑党的领导和党的政策,小学三年级作文《三年级写名人的作文》。 ◆分享好文◆尽管当今的中国社会政治清明,言论自由,话说错了不会追查什么政治问题,但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正确的是非观还是应该有的。这一点必须注意。

2、标题和段落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阅卷老师对文章的第一印象,特别是自拟题目写作,阅卷老师很看重考生所拟的标题。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的重要性。有些考生先写正文再拟标题,文章写好后也许是没有时间写标题,也许是忘了补写标题。虽然评分规定无标题扣2分,但实际结果却远非2分。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两种类型请两组老师分别予以阅卷,其分数差别一般都在5分以上。这是因为阅卷老师对无标题作文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不知不觉便降低了分数等级。至于如何拟题,我觉得应做到这样几条:①确切。指符合文章内容,也指遣词造句符合规范)。②精练。指标题字数恰当。③生动。指题目能体现出一种活力,具有可读性,饶有情趣。④新颖。指有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能够给人一种新鲜感。⑤有意蕴。指有内在的含义。拟题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运用修辞拟题,可以引用俗语拟题,可以化用古语拟题,可以借用成语拟题,可以套用流行语拟题,也可以巧用其他学科公式或符号拟题等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段落:考试作文最忌首、腹、尾三段式的结构。把文章分为几段更好?千字以内的作文,我觉得分为5-8个自然段就可以了。因为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另外,要把每一段的首句写好。每一段的首句犹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写好,“眉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着精神。

3、文体和内容高考作文试题对文体的要求有两类:一类是规定必须写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另一类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考生必须按规定的文体去写。近几年高考作文题中“文体不限”,让考生自由选择文体,这里要特别注意,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要你在选择了一种文体后,一定要按这种文体特点写作,要写什么象什么。不可随心所欲,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文章。文章内容方面:不假思索就能想到的东西,绝对不要写;稍加思索想到的也不要写;花上几分钟,想别人想不到的内容来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入文,让“我”的激情在文章中闪光,情真意切,引起共鸣。议论文切忌大话、套话、废话,要避免空发议论,无病呻吟,滥提口号,乱发号召,空表决心等等。作文可以虚构,“允许”编写故事,但不等于提倡“编写故事”,编写故事要做到“大胆想象,自圆其说”。滥编、胡编,绝对不会得高分。

4、开头和结尾应试作文的开头结尾,就是文章的刀刃。平时在课内外所学的各种开头结尾的方法完全可以用在应试作文上。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法开头和结尾,必须做到开头起笔入题,结尾点明主旨。为了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开头结尾千万不要涂抹。有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有些考生犯“入题慢”的毛病:有的把大段的原材料全部照搬;有的把本来简洁的原材料进行扩展;有的开篇摆材料,古今中外,慢慢道来。开篇松散,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后面的真正应该说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有的只是一笔带过,草草收兵,比例严重失调,使老师难以衡量其实际写作水平。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有些考生作文来不及刹尾,或用一句话硬断,或点上一串省略号,这样即使你雕出了“凤头”,壮大了“猪肚”,也会因为没有“豹尾”而不成其好文章,得不到高分。阅卷老师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是看其整体。所以,考生交给老师的无论如何也应是一篇完整的作文。

5、语言和字数考试作文语言要规范准确,具有个性和活力。不要文白夹杂;不要使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和词汇;少用长句多用短句;可引进部分时代新词汇,引用名言警句,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引用百姓口头民谣,但取向一定要积极向上,真正让语言亮起来。照理说,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似乎不应有字数的限制。但考试作文,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作文,为了达到一定的考查目的,并考虑到考试时间等因素,一般对字数都作了规定。我们必须按照规定去做。限最低字数的,一定要写够数量或稍微超过50—100字才好。如果字数不足,虽然评分标准规定,不足字数的,每少50字扣1分,但实际情况是,字数不足往往被认为文章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限最高字数的,不要超过。否则,给人一种臃肿的感觉,再说,作文写得长,花的时间多,解答前面的题用的时间少,必定会受到影响。如果没有限最高字数,一般就是以作文纸为限,即要在作文纸格子内行文。千万不要自作多情,超出作文格子,以免出力不讨好。

6、书写和卷面近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书写都占相当的比分。一般不要求写得好看,但要求书写整齐易辨认,一笔一画清清楚楚,不写草字。标点符号书写也要规范,特别是格式要正确,句号、逗号、问号、叹号、顿号、分号不要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前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可以在这些符号后面挤着写一个字;引号、括号、书名号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可以把这些符号挤在上一行之末。省略号、破折号占两个格,不能断开,写不下时挤在一行之末。至于作文的卷面,正如人的容貌一样,给人的印象是重要的,尤其是高考作文,卷面整洁与否直接影响着阅卷老师的心理和情绪,书写工整,卷面清洁,让人一看心中先喜三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7、检查与修改考试作文试题和其他试题一样,做完后也需要认真检查,看有没有笔误的错别字,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内容。审查发现了错别字、错用了词语一定要修改过来,对于句段该删的要删掉,该增的要增补,只是要改得清楚、整洁,使人一目了然。不能因为修改而影响了卷面的整洁。

【推荐阅读】

考场作文万能写作技巧:万能写作技巧

本站更多精品作文:作文频道

作文三:《名人手抄报内容——李四光》300字

名人手抄报内容:李四光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中国著名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的创建者之

一。东北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的首任院长。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等职。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文四:《名人故事之四李四光》1200字

名人故事之李四光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他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探讨了中国的地质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20世纪50年代,在李四光的领导下,通过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们不断探索,1956年,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李四光还是一位音乐迷,谱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

李四光爷爷的故事

李四光,是我国有名的科学家。他可喜欢石头啦,身边总带着一把小锤子和一面放大镜,不管走到哪里,看到石头,就用小锤子敲一敲,举起放大镜看一看.他只要看一看石头的颜色,掂一掂石头的重量,就能知道地下有没有石油。他整天忙着研究石头,常常忘了干别的事情。这里讲两个李四光的故事。

捉迷藏

李四光挺喜欢自己的女儿-一玲玲。玲玲也很爱自己的爸爸。可是,李四光整天忙着研究石头,没空带玲玲出去玩。玲玲可不高兴了,老嘟着嘴,生爸爸的气呢!        有一个星期天,李四光笑眯眯地对玲玲说:“今天我不摆弄那些石头了。咱们到郊外去,高高兴兴玩一天好吗?”

“好,好!”玲玲乐得搂住爸爸的脖子,亲亲爸爸的脸。

那时候正是春天,满山坡开着鲜花,象铺了一块彩色的地毯,美丽极了。  李四光采了一会儿野花,就和玲玲玩捉迷藏。玲玲藏在草丛里,爸爸一找就把她找到了;爸爸藏在田埂边,玲玲一睁眼也看到了。他们藏呀,找呀,找呀,藏呀,玩得真高兴.后来又轮到玲玲藏了,这回她藏在一棵大树后面,等爸爸来找她。

玲玲在大树后面藏了很久很久,爸爸还没来找她。她又等呀等呀,还不见爸爸来。玲玲等急了,就大声喊起来:“爸爸,我藏在这儿呢!”可是爸爸没有回答她。        玲玲站起来一看,咦,爸爸的人影也没有了。爸爸上哪儿去了?玲玲找到东,找到西,都没有找着,多着急呀!忽然,玲玲看到远远的有个人,她走近去一看,原来是爸爸。他蹲在泉水边,举起放大镜,正在看一块块石头呢!

酱油瓶

晚上,回到家里,玲玲很不高兴。李四光就在她的耳朵边小声地说:“别生气了,我去做几个好吃的菜,让你和妈妈尝尝。”玲玲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

不多会儿,菜就烧好了。大家围在桌子边,吃得真高兴.他们吃着吃着,有个菜的味儿太淡了,要加点酱油。李四光说:“是我没烧好,该罚我去 拿! ”说着,就跑到厨房里去了。

玲玲和妈妈等呀等呀。这是怎么了?爸爸还没把酱油拿来。玲玲侧着耳朵一听,听到厨房里有说话的声音。

“爸爸在跟谁说话呢?”玲玲跑到厨房里一看,嗳,爸爸不见 了! 原来,刚才来了一位叔叔,和爸爸一起到实验室去研究石头了。

他们研究了好长时间,李四光才想起玲玲和她妈妈等着他拿酱油呢!

李四光连忙回到家里,已经很晚了,“啊,玲玲已经睡了,这孩子,怎么把被子蒙着脑袋睡觉呀?”

李四光走过去,把被子掀开来,啊!被子里睡的不是玲玲,是一大堆石头,石头摆成一个人的样子呢!

李四光这才想起来,玲玲跟妈妈到外婆家去了,他笑了笑,对自己说:“他们让我和石头人睡在一起呢!”

作文五:《名人故事作文300字5篇(三年级阅读)》1900字

名人故事作文300字5篇

2015-04-16

篇一:名人故事

一天,列宁8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带列宁去姑妈家做客,那里的兄弟姐妹们都很盼望列宁和他们在家里玩捉迷藏了,这一次,列宁当抓的了,大家都藏得严严实实的,不让列宁看见自己,列宁找到了一个小朋友,他藏在了沙发后面,列宁继续找,又找到了一个,他藏在了柜子里面,柜子还有一点空,列宁从那里看见了这位小朋友,第三个小朋友藏在了哪里呢?列宁找啊找,终于在一个箱子里找到了他,他们正玩得开心的时候,一件事让他们没有了兴趣玩了,就是,不知道谁把花瓶碰到了地下,在厨房做饭的姑妈来到这里,姑妈着急的问: 都没有受伤吧! 他们说: 我们没有受伤姑妈,可是打了一个您心爱的花瓶! 没事,姑妈说。

我想问问是谁把花瓶打碎的?他们都低下头说: 不是我! 列宁也低下头说: 不是我打碎了花瓶。 姑妈说: 以后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伙伴们和列宁都说: 我们记住了! 列宁回了家,躺在床上,妈妈走过来问他: 怎麽了,儿子? 列宁将这件事的经过告诉了妈妈。

妈妈说: 那你给姑妈写封信吧! 列宁写了封信,过了几天,姑妈回信了,信上写着: 列宁,你真是个诚实的孩子!

篇二:名人故事

我读过许多名人的故事,但有一个总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说的是,孔子30岁时,已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并不自满,仍觉得自己的学问并不渊博,于是,便从家乡曲阜赶到了洛阳,去拜访老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但从未放弃,终于走到洛阳见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子,急忙拜他为师。老子见他很有诚意,便收他为徒,孔子也在老子身边随时请教。

读了这篇故事,我感受很深,孔子为了拜师,不远千里,不辞辛苦,可见他毫不骄做傲自满、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而老子呢,也为孔子的一片至诚之心所打动,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也为后人所乐道。

是啊,我们应该象孔子那样谦虚好学,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宁愿受苦受累也不在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业上取得丰硕的成果。

篇三:我读的名人故事

我最喜欢看书,每个星期都要读一本。这个星期,我读的书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美国发明家 爱迪生。

看完了这本书,我对爱迪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847年的一天,美国俄亥俄州小小的米兰镇上,一个婴儿哇哇落地了。他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发明家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爱迪生发明了电话,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小朋友家里的电灯都是他发明的。但你知道吗,爱迪生小时候可 不听话 了,他看到鸡可以孵小鸡,他也去孵,结果半天都没孵出来;他看到煤会燃烧,他也去试,结果着火了 但爱迪生为什么可以成为这样

伟大的发明家呢?因为,爱迪生有很多很多的问号,很多 为什么 ,然而每次问 为什么 的时候,他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我喜欢爱迪生那勤奋、好学、爱思考、努力、坚持和勇敢的本领,我也很佩服他是那样聪明。看完这本书,我得出了一句话,这句话,我将一生都不会放过它,这句话就是: 不懂就要问!

篇四:名人故事

冯玉样(1882 1948年)生平读书十分用功,他当士兵时,一有空就读书,有时竟彻夜不眠。晚上读书,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就找来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微弱的灯光看书。

冯玉样担任旅长时,驻军湘南常德,规定每日早晨读英语2小时,学习时,关上大门,门外悬一块牌子,上面写 冯玉样死了 ,拒绝外人进入。学习完毕, 门上字牌则换成 冯玉祥活了 。

冯玉祥对不遵守时间的人深恶痛绝。1927年,因为汪精卫不守会议时间,开会经常缺席、迟到,冯玉样一怒之下,编成一副对联送给了他: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两点钟开会.

篇五:家乡的名人

说起名人,大家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者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歌星、影星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的家乡就有这样一位名人,她虽然不像那些大红大紫、家喻户晓的名人有名气,她却是我心中的偶像。她就是我的阿姨 许红莲。

阿姨是一位有名的 数学家 。阿姨从小就勤奋苦学,在班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她永不退缩,脑袋里装的几乎是知识,没有一点杂丝。所以每次我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去请教阿姨。有一次,我有一道数学思考题不会做,就去请教阿姨。阿姨一看,在草稿纸上 挥 了几下,就大功告成了,然后把步骤慢慢地讲给我听,直到我听懂为止。我心想:阿姨真是 神机妙算 ,只可惜没去当老师,却成了我的 家教 老师。

从那以后,我就很佩服阿姨,佩服她的 神机妙算 ,佩服她的刻苦学习,佩服她讲解时的娓娓动听。

我应该学习阿姨坚持不懈的精神,经历每一件事都要做好。记得阿姨曾经说过:每一个人做一件事,就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作文六:《宋庆龄、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名人故事》5600字

列宁

1870年4月22日出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是俄国共产主义革命政治家,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和伟大领袖,并亲自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成为苏联第一位领导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被普遍成为列宁主义。1924年1月21日,列宁因脑溢血去世,遗体经防腐处理后被安放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红墙下的列宁墓中。

李四光

地质学家。原名仲揆,蒙古族,湖北黄冈人。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员地质研究所所长。建国后任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等。中科院地学部委员。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宋庆龄

(1893~1981年)又名宋庆琳。原籍广东文昌,出生于上海。著名革命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名誉主席,第四、第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庆龄作为影响中国近一个世纪的传奇女性,是孙中山亲属中最杰出的代表,她继承捍卫和发展孙中山的思想与事业,并贯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时期,建立了不朽功勋。她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至今为人们所怀念。

高尔基

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一、宋庆龄的故事

宋庆龄守信用的故事

一次,妈妈给小庆龄讲了“自食其言”的故事。春秋战国时,鲁哀公的身边有一个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说话不算数。因此,鲁哀公对他很不满。一天,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宠臣郑重也参加这次宴会。孟武伯向来不喜欢郑重,在宴会上借机出郑重的洋相,便问道:“郑先生怎麼长得越来越胖了?”哀公听到后,便插嘴道:“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长肥呀!”在座的大臣一听就知道哀公并不是批评郑重,是在暗中指责孟武伯说话不算数。妈妈的故事是教育她说话要算数,要谨守诺言。对此小庆龄铭记心间。

一个星期天,宋耀如准备带著全家去朋友家作客,孩子们大都穿好了礼服就要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在钢琴前弹奏著那动听的旋律。

母亲喊道:“孩子们快走吧,伯伯正等著我们呢!”

听到妈妈的喊声,宋庆龄立即合上琴盖,跑出房间,拉著妈妈的手就走,刚迈出大门,突然又停住了脚步。

“怎麼呀?”一旁的宋耀如看到庆龄停住了脚步,不解地问道。

“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庆龄有些著急地说。

“为什麼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著女儿说。

“妈妈,爸爸,我昨天答应小珍,今天她来我家,我教她叠花。”庆龄说。    “我原以为有什麼非常重要的事情呢?这好办,以后再教她吧!”父亲说完,便拉著庆龄的手就走。

“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呀!”庆龄边说边把手从父亲的大手裏抽回来。

“那也不要紧呀!回来后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并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不也可以吗?”妈妈说。

“不!妈妈,您不是常说要信守诺言,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怎麼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不停地摇著头说。

“我明白了,我们的罗莎蒙黛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吗?”妈妈望著庆龄笑了笑,接著说:“好吧,那就让我们的罗莎蒙黛留下吧!”

宋耀如夫妇放心不下家中的小庆龄,在客人家吃过中午饭,就提前匆匆地回到家中。一进门,宋耀如高声喊道:“亲爱的罗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    宋庆龄回答说:“小珍没有来,可能是她临时有什麼急事吧!”

“没有来,那我的小罗莎蒙黛一个人在家该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对女儿说。  “不,小珍没有来,家中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为我信守了诺言。”宋庆龄辩解道。

听了小庆龄的话,宋耀如夫妇满意地点了点头。

初见"国母"

两天后的一个下午,岳欣调来了一辆军用吉普车,与焦万友一起,把靳三旺连同他早就准备好的简单的行李,接出了中央警卫师政保大队,然后把靳三旺送到了北京东城区的一座四合院前。趁哨兵验证开门的时候,靳三旺抬头看了一下门牌:方巾巷15号。当年,画家徐悲鸿及其夫人蒋碧薇从日本考察归来时,就曾听从康有为的建议,居住在这条方巾巷里。

进入院子,已有一位被岳欣称做卢秘书的年轻女子(卢季卿,宋庆龄1950年至1958年的秘书)笑吟吟迎上来。显然,岳欣与卢秘书很熟,一番握手寒暄后,

她便把岳欣与靳三旺领进了正对院门的那个会客厅里。 会客厅正中的沙发上,坐着一位端庄典雅、面目慈善的中年妇女,她嘴唇微抿,面含微笑,向着来人微微点头示意。猛然间,靳三旺觉得这位女士很面熟,似乎在哪里见过,但一时却想不起来是谁。正回忆时,岳欣很有礼貌地向她介绍道:“宋副主席,他就是新来的靳三旺同志,经过组织上的考察,决定从现在起派他到您这里来工作。” 原来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庆龄呀!不等岳欣把话说完,靳三旺便恍然大悟了。 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靳三旺上前毕恭毕敬地向宋庆龄行了一个军礼:“宋副主席您好。”

“好,好。”宋庆龄目不转睛地打量着面前的俊小伙,不顾岳欣的示意,两手一撑扶手,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同时向靳三旺伸出了手,“欢迎你来帮助我工作。听说你在部队里表现不错,打仗勇敢,又立过战功,你来帮助我工作我非常高兴。”    在当时靳三旺的眼里,宋庆龄顶多也就四五十岁,她那红润白皙的皮肤、略显发福的体态与一丝不乱的头发,无一不显示着她对自己的精心保养与呵护。其实,要是靳三旺知道当时的宋庆龄已是整整六十岁的老人的话,说不定他会吃惊得把双眼睁个溜圆!

故事一:列宁写作文

列宁在中学里学习,功课很好,各科成绩都是五分,年年得到一等奖。他十七岁中学毕业的时候,还得了金质奖章。

老师指定的家庭作文,常常规定两个星期交卷。许多同学往往拖到交卷前一天的夜里,才匆匆忙忙地写出来。列宁不是这样,老师指定了作文题,他当天就动手。他先拟好作文提纲,接着就打草稿。他把打草稿的纸竖着对折一下,分成两栏,在左边一栏里打草稿,并且根据提纲的次序在草稿上标出号码。在右边一栏里,写上许多引文,或者补充许多新的内容。快到交卷的日期了,他就根据右边一栏的材料修改草稿,再写在另外的纸上。最后,他把修改好的稿子清清楚楚地誊在作文本上。

列宁打草稿用铅笔。他把铅笔削得尖尖的,草稿上的字笔划很细,又清楚又整齐。

那个中学的校长就是列宁的语文老师。他常常称赞列宁的作文成绩好。他对列宁的母亲说,列宁作文肯用心思,考虑得很周密;写的文章内容丰富,很明确,很简洁。

故事二:列宁和卫兵

十月革命刚刚胜利,一天早晨,朝阳透过薄雾,把金色的光辉洒在高大的斯莫尔尼宫上。

人民委员会就设在斯莫尔尼宫,在门前站岗的是新战士洛班诺夫。班长叮

嘱他说:“洛班诺夫同志,你今天第一次站岗。到这里来的人很多,你的任务是检查他们的通行证。列宁同志今天要来这里开会,你千万不能让坏人混进来!”

“是,班长同志。”洛班诺夫行了个军礼,“我以革命的名义保证,一定为列宁同志站好岗!”

太阳越升越高,到斯莫尔尼宫来开会和办事的人真多,有工人,有士兵,有农民,还有学生。洛班诺夫认真地检查了他们的通行证。

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来了。他一边走,一边在考虑什么问题。

“同志,您的通行证?”洛班诺夫拦住了他。

“噢,通行证,我就拿。”列宁急忙把手伸进衣兜里拿通行证。

一位来开会的同志看到洛班诺夫拦住了列宁查通行证,就生气地嚷起来:“放行吧,放行吧!他是列宁!”

“对不起。”洛班诺夫严肃地说,“我没见过列宁。没有通行证,谁也不能进去!”

列宁把通行证交给洛班诺夫。洛班诺夫接过来一看,,果然是列宁同志。他非常不安,举手行礼说:“列宁同志,请原谅,我耽误了您的时间。”

列宁握住这位年轻战士的手,高兴地说:“你做得很对,小伙子!你对工作很负责任,谢谢!”

他又回过头来对旁边那位同志说:“你不该责备他。我们就需要这样认真负责的好战士。革命纪律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我也不能例外。”     故事三:诚实的孩子

列宁八岁的时候,有一天,跟爸爸到姑妈家去做客。

表兄弟表姐妹见到列宁都很高兴,拉着他一道去玩。他们在房间里捉迷藏。列宁不小心碰了桌子,桌子上的一只花瓶掉下来,打碎了。孩子们正玩得起劲,谁也没有注意,还是互相追赶着。姑妈听见声音,跑进来一看,花瓶碎了,就问:“是谁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说:“不是我!”列宁也低声说:“不是我。”姑妈笑着说:“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大家都笑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

回到家里,列宁躺在床上不说话。妈妈问他为什么不愉快,列宁把打碎花瓶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叫他写信给姑妈,承认自己说了谎。

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是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

故事四:六个“墨水瓶”

有一年,列宁被沙皇政府逮捕了,关在一间狭小的单人牢房里。这间牢房黑乎乎的,只有一个小窗户透进一点微弱的光。在这样困难的环境里,列宁仍然坚持学习。他让家里的人送来许多书。他一边读书,一边秘密写了不少传单和

小册子,指导监狱外边的革命斗争。

列宁在监狱里写这些秘密文件,要是被看守发现了,就得延长监禁期限。列宁想了个非常巧妙的办法,他把面包捏成“墨水瓶”,装上牛奶,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字。牛奶干了,什么也看不出来。书送到外边,同志们拿到了,只要在火上一烤,字就会显出来。列宁写的时候非常小心。一听见门响,他就把“墨水瓶”放进嘴里大嚼起来。看守一天要来检查好几次,从没有发现这个秘密。

有一次,列宁在写给同志的信里很风趣地说:“今天真不走运,一连吃了六个„墨水瓶‟!”

名人故事之李四光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他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探讨了中国的地质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20世纪50年代,在李四光的领导下,通过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们不断探索,1956年,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李四光还是一位音乐迷,谱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 李四光爷爷的故事

李四光,是我国有名的科学家。他可喜欢石头啦,身边总带着一把小锤子和一面放大镜,不管走到哪里,看到石头,就用小锤子敲一敲,举起放大镜看一看.他只要看一看石头的颜色,掂一掂石头的重量,就能知道地下有没有石油。他整天忙着研究石头,常常忘了干别的事情。这里讲两个李四光的故事。  捉迷藏

李四光挺喜欢自己的女儿-一玲玲。玲玲也很爱自己的爸爸。可是,李四光整天忙着研究石头,没空带玲玲出去玩。玲玲可不高兴了,老嘟着嘴,生爸爸的气呢!

有一个星期天,李四光笑眯眯地对玲玲说:“今天我不摆弄那些石头了。咱们到郊外去,高高兴兴玩一天好吗?”

“好,好!”玲玲乐得搂住爸爸的脖子,亲亲爸爸的脸。

那时候正是春天,满山坡开着鲜花,象铺了一块彩色的地毯,美丽极了。  李四光采了一会儿野花,就和玲玲玩捉迷藏。玲玲藏在草丛里,爸爸一找就把她找到了;爸爸藏在田埂边,玲玲一睁眼也看到了。他们藏呀,找呀,找呀,藏呀,玩得真高兴.后来又轮到玲玲藏了,这回她藏在一棵大树后面,等爸爸来找她。

玲玲在大树后面藏了很久很久,爸爸还没来找她。她又等呀等呀,还不见爸爸来。玲玲等急了,就大声喊起来:“爸爸,我藏在这儿呢!”可是爸爸没有回答

她。       玲玲站起来一看,咦,爸爸的人影也没有了。爸爸上哪儿去了?玲玲找到东,找到西,都没有找着,多着急呀!忽然,玲玲看到远远的有个人,她走近去一看,原来是爸爸。他蹲在泉水边,举起放大镜,正在看一块块石头呢!  酱油瓶

晚上,回到家里,玲玲很不高兴。李四光就在她的耳朵边小声地说:“别生气了,我去做几个好吃的菜,让你和妈妈尝尝。”玲玲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         不多会儿,菜就烧好了。大家围在桌子边,吃得真高兴.他们吃着吃着,有个菜的味儿太淡了,要加点酱油。李四光说:“是我没烧好,该罚我去 拿! ”说着,就跑到厨房里去了。

玲玲和妈妈等呀等呀。这是怎么了?爸爸还没把酱油拿来。玲玲侧着耳朵一听,听到厨房里有说话的声音。

“爸爸在跟谁说话呢?”玲玲跑到厨房里一看,嗳,爸爸不见 了! 原来,刚才来了一位叔叔,和爸爸一起到实验室去研究石头了。

他们研究了好长时间,李四光才想起玲玲和她妈妈等着他拿酱油呢!

李四光连忙回到家里,已经很晚了,“啊,玲玲已经睡了,这孩子,怎么把被子蒙着脑袋睡觉呀?”

李四光走过去,把被子掀开来,啊!被子里睡的不是玲玲,是一大堆石头,石头摆成一个人的样子呢!

李四光这才想起来,玲玲跟妈妈到外婆家去了,他笑了笑,对自己说:“他们让我和石头人睡在一起呢!”

高尔基

一次,高尔基在烧水时,读书读得入了神,没有发觉水早就烧开了,结果把茶缸烧坏了。这下可闯了祸,凶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说就朝高尔基身上打来,一边打还一边骂,把高尔基打得遍体鳞伤,以至不得不请医生来看。高尔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有的地方都渗出了血,木刺都扎进肉里去了。医生从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并非常义愤地鼓动高尔基去告发。   女主人这时害怕了,她生怕高尔基去告她虐待罪。马上换了一副可怜的面孔说:“孩子!只要你不去告发我,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

“你说话算数?”

“是的。”女主人无可奈何地说。

“只要你允许我在干完活后可以读书,我就不去告发你。”

女主人极不情愿地答应了。这样,高尔基因祸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价,换来了多余时间读书的权利。

作文七:《[名人轶事]从小爱动脑的李四光》700字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作文八:《名人故事: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_700字》700字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ﻩ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ﻩ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ﻩ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ﻩ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ﻩ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作文九:《[名人轶事]从小爱动脑的李四光》900字

[名人轶事]从小爱动脑的李四光

阅读天地

0705 1309

从小爱动脑的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0705 130445)  (0705 125718)  (0705 075838)  (0705 074751)  (0705 073942)  (0705 073433)  (0705 073008)  (0704 142548)

(0704 140146)   (0704 125800) 

作文十:《名人故事-宋庆龄、李四光、高尔基、列宁》16900字

宋庆龄小故事 宋庆龄小故事

入党的故事

宋庆龄,海南省文昌县人,1893 年 1 月 27 日生于上海。宋庆龄青年时代追 随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1915 年与孙中山结婚。新中 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国家领导人职务。1981 年 5 月 29 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 终年 88 岁。 宋庆龄早年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孙中山逝世后,她作为孙中 山理想和事业的坚定继承者, 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长期、 艰苦卓绝的斗争。 她“在 荆棘里潜行,在泥泞中奋战”,通过不断摸索、对比、鉴别,终于找到了中国共 产党。 从此, 她坚定地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 竭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发展中国与各国人民之 间的友好合作,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宋庆龄很早就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那还是在 1937 年,一次,在和上海地 下党派到她身边工作的李云谈话时,她突然放低声音,轻轻地问李云:“我现在 算不算党员?”李云心里很热,但不能回答,就说:“我回去问问。”宋庆龄期 待地点了点头。 过了一天, 李云按组织的交待回答她说: “你和共产党员一样。 ” 她听后微笑地点点头。据李云回忆,那天她特别高兴,一定要留李云吃饭,并且 要给她做一个最拿手的凉拌紫菜头。 1957 年的一天,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一起去看望她。宋庆龄正式提出加入 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刘少奇很高兴,但慎重地表示:“这是一件大事情,我将转 报党中央和毛主席。 ”不久, 刘少奇、 周恩来一起到上海看望宋庆龄, 告诉她说: “党中央认真地讨论了你的入党要求,从现在的情况看,你暂留在党外对革命所 起的作用更大些。我们党的一切大事,我都会随时告诉你,你都可以参与。”宋 庆龄听了心情很不平静,她服从党的决定,尊重党的意见,以同党密切合作的非 党人士身份开展工作,在许多方面的确起到了共产党员所不能起的特殊作用。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也一直把她当作一位可亲可敬的特殊党员来对待。早在 上世纪 50 年代,中共中央就决定专门送中央文件和外交文件给宋庆龄阅读。遇 到一些重大事件,中央领导同志总是当面通知并征求她的意见。长期以来,党的 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都对宋庆龄给予了高度信任和万分尊 重。1957 年,中共中央决定派宋庆龄、郭沫若、沈雁冰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

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刘少奇曾对王光美说过:“历次关键 时刻,宋副主席一直是支持我们党,同人民在一起的,她的贡献甚至超过了

我们 党的一些负责同志。”但宋庆龄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她追求党,只是为了奉献自 己,想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用她自己的话来讲:我虽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 但是我参加了中国革命。 时光荏苒。自 1957 年宋庆龄向刘少奇正式提出入党要求算起,在以后的 20 多年里,由于十年浩劫的影响,这件事就一直被搁置下来,而当年直接了解与处 理此事的刘少奇和周恩来,也已先后辞世,但这些都没能影响宋庆龄积极要求入 党的信念。 当宋庆龄患白血病的消息传出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 会副委员长的彭真去看望她,宋庆龄又一次向他提出了入党要求。1985 年 5 月 15 日早晨,彭真、邓颖超等同志一起去看望宋庆龄,她在病榻上向他们再一次 提出了入党要求,一连重复了三遍。彭真和邓颖超同志告诉她,党在考虑她的入 党问题,她听后高兴地说:“好,好。” 下午 3 时,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一致决定接受宋庆龄为中 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 日上午,邓小平去看望宋庆龄,祝贺她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日下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八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建议,会议 通过决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5 月 29 日,宋庆龄静静 地闭上双目,与世长辞。 宋庆龄终于以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也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 的夙愿。

机智小故事

1922 年 6 月,陈炯明在广州叛变,要逮捕孙中山。一天晚上,他派出部队 包围了总统府。 凌晨两点钟, 孙中山接到秘密报告, 叛变的部队要攻打孙中山住的越秀楼了。 孙中山要宋庆龄跟他一起撤离,宋庆龄想:如果和孙中山同时撤离,目标太大, 很容易被敌军发现,于是她坚持自己留下,使敌军误以为孙中山还在,不会过早 冲进府来.这样就能掩护孙中山秘密撒离。孙中山坚持要宋庆龄一起走,宋庆龄 却坚定地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先生。为了中国,你先走。” 孙中山只得忍痛和宋庆龄道别。他身穿长衫,头戴礼帽,肩背药箱,化装成

去急诊的医生,由护卫带着出了总统府,避过叛军,平安地登上了永丰兵舰。按 照和宋庆龄事先约好的信号,鸣炮三声,表示平安到达。炮声传到了越秀楼,宋 庆龄放心地对身边的人说:“先生平安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凌晨两点半,叛军果然开始向越秀楼进攻,枪炮声不断。越秀楼上的五十余 名卫士奋勇抗击四千余名叛军。一直坚持到早上八点钟,宋庆龄认为自己再留在 这里已经没有意义了,才决定冲出包围圈。这时,叛军杀进了总统府,府内士兵 向外冲,一片

混乱。宋庆龄化装成士兵由卫士护卫冲出大门。遇到叛军阻拦,宋 庆龄急中生智,打开手里的包袱,把钱物撒在地上,叛军立刻哄抢起来,宋庆龄 和卫士乘机逃了出来。 他们刚走不多远, 忽然发现前面街道拐弯处过来几个敌兵, 宋庆龄和卫士们立刻躺在街上的死尸中间,骗过了敌兵。等敌兵走远后,他们连 忙爬起来,藏到一户人家去,才躲过了这次危险。 最后,宋庆龄和卫士们也终于安全到达了永丰舰,和孙中山会合了。在场的 人无不佩服宋庆龄的机智勇敢。

捐献庐山私人别墅

宋庆龄的别墅位于庐山牯岭东谷的苍松翠柏之中,始建于十九世纪末,为 二层石木结构的美式建筑。 1953 年 8 月中旬的一天,宋庆龄特地去看自己的庐山别墅旧居河西路 51A 号私墅。她看到十几年过去了,旧居被这里的工作人员整修得很好。于是满意地 说:“我这幢房子保护得很完好啊。”随即,宋庆龄客气、谦逊地对管理局的领 导和工人师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接着,宋庆龄深思熟虑地又对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沈坚说:“我决定将这栋 小楼交给国家,由管理局统一管理,为来庐山休养的英模提供方便。我个人不再 需要它了。” 第二天上午,宋庆龄指派秘书前往管理局房管科上缴了别墅的房产证明。又 叫秘书向管理局补缴了从 1949 年至 1953 年的房地产税, 并补发了看房工人的工 资。秘书还代表宋庆龄表达了请庐山收回别墅服务于人民的心愿。 1980 年 8 月的一天,宋庆龄收到庐山管理局的一封信。信上请求她允许他 们将其房产拆除,他们想要另盖别墅。宋庆龄很快让她的办公室写了回信。信中 表示这房子解放后就交给人民政府了。对于房子的维修或是改造,一切由当地政 府决定。

李四光的故事

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李四光是农村中一位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他的祖父母更穷。 他们是蒙古族, 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 在清朝光绪年间 , 沿途乞讨,流落到湖北黄冈的回龙山旁。 回龙山,蜿蜒起伏,气象不凡。人们传说回龙山原有九条龙蛰伏在这里,后 来 都乘着云雨回到龙宫去了,独有那第九条小龙,舍不得这个地方,又返了回 来,后来变成回龙山。它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这个去处靠山有水,不愿再四处流浪,就带着妻儿在一座 破 庙里住了下来。 白天,他带着儿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换点粮食、零钱养家活口。晚上, 他 带着儿子在灯光下读四书五经。 清朝的时候设有科举考试。李卓候在父亲的教诲下进府应考,倒也考上了一 个 秀才,只可借家中无钱无势,因此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出路,只得在离家比较 远的另

一座破庙里,设了一个馆,靠着教几个农村的学生糊口。 1889 年 10 月 26 日,李四光就在这回龙山下的下张湾里诞生,因为他是父 亲李卓侯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叫仲揆。 六岁,小仲揆跟着一位名叫陈二爹的老先生发蒙了,他学习很用功,经常受 到陈二爹的夸奖。 爸爸让他这么早就读书,也是抱着“早发蒙、早出息”的希望。家里虽然贫 寒,但是,他交代给小仲揆的妈妈,家里宁可少吃点油,每天晚上也要给孩子们 一盏灯油,让他们可以在晚上读点书。 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论儿,插 在 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 还带着 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时间稍 微长一点儿, 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 累。父亲怕把儿子 熏坏了,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 它灯光清亮, 轻烟不起, 也没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对面坐在一张桌子跟前,他不忙打开自己的书包,却

先看了看油盏里的灯芯。妈妈在里面放了两根灯芯,小仲揆用拨灯很轻轻拨去一 根,只剩下一根。 “就点两根灯芯吧,孩子。”妈妈疼爱地说,“这是你爸爸关照过的,别 省这点儿油了。” “不是这个意思,妈妈。点一根灯芯,我可以多学一倍的时间。哥哥,是 吧?” 小仲揆说着,抬起头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挺好,其实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 妈妈也就不再勉强。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这样默默地读呀,写呀,谁也不打 扰谁,一直坚持到灯盏里的油点完。 妈妈坐在他们的桌子旁边, 就着这一根灯芯所发出来的亮光, 摇着她的纺车。 晚上纺点纱线,还能换得几个零钱,好买点火柴、油盐,也给孩子们买点读书用 的笔墨纸张。

有心计的孩子

小仲揆一共有 7 个兄弟姊妹,还有一个年老卧病在床的爷爷,都指靠着他的 父亲教馆的那点收入过活。在农村,家里没有一个男劳力,收入又不宽裕,那日 子可是很难过的。吃饭谁去春谷?淘米谁去挑水?烧锅谁去砍柴? 这一切,都靠小仲揆的妈妈。 小仲揆渐渐长大了,他成了妈妈的好帮手。他用小提桶帮妈妈提水,让水缸 里的水总是满满的;他带着扒子上山去搂树叶,让灶堂底下的柴禾总是堆得高高 的…… 还有一件费力的活是舂米。 那是用脚踩着踏板, 一杵一杵朝着石碓里杵下去, 使稻谷的亮一点点退光而成为白米。 小仲揆看到妈妈舂米很累,就说:“妈妈,我来帮你舂。” 还不到 10 岁的

他,体重轻,力气小,怎么踩得动那又厚又笨、还绑着一个 大石杵的踏板呢? 小仲揆并不泄气,他找到一根绳子,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脚往 下踩动踏板的时候,同时用手使劲拉一下那根绳子,这样就能把石杵踩起来了。 妈妈看见孩子这么费劲,很心疼,就说:“仲揆,你别舂了,这个活儿不是 像你这么小的孩子干的。 小仲揆却悦:“妈妈,我要吃饭,也要帮助你舂米。

就这样, 小仲揆连踩带拉, 手脚一齐使劲, 虽然速度不快, 却是一杵一杵地, 坚持不懈地帮助妈妈把稻谷舂成了白米。吃菜也是困难的。有时妈妈说:“哎, 今天又没菜吃了。 小仲揍就会不声不响地提上一只小提篮,带上一个小铁盒,从菜地里挖出几 条蚯蚓装在里面,再拿起一根钓竿,走到屋前的池塘边,放下钓竿,静静地等候 着上钩的鱼。 小仲揆的手很灵巧,那根钓竿就是自己从竹园里砍的一根竹子做的,大蒜头 的秆儿做的浮子,缝衣针砸上一个弯钩儿就是钓钩。 在这小小的池塘旁边,也有左邻右舍的孩子,手里拿着钓竿站在塘边钓鱼。 可是只见小仲揆一会儿提起钓竿,一会儿放下钓竿,不大功夫,他就能给妈妈提 去小半桶作把长的鲫鱼爪子,而别的孩子还都没有什么收获。 当孩子们看见小仲揆提着装了不少鱼的小桶往家走的时候, 忍不住带着羡慕 的 神情问他: “咦,李仲揆,你怎么能钓那么多的鱼呢? 小仲楼反倒觉得问得奇怪,反问他们: “钓鱼的时候,你们都看着哪儿来着?你得盯着那个‘浮子’,它一动你 就要赶快提竿儿, 不能等到它都沉到水里去了好半天才提, 这时鱼把食都吃光了, 跑啦! 围在小仲揆跟前的孩子们嘻嘻地笑了,因为他们在钓鱼的时候,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并没有认真去把它当作一件事情来做,更没有去动脑筋琢磨琢磨,想 想怎样才能钓得又快又多——谁还为了钓鱼这么一件小事去费那么多的脑子 呢? 秋后,几个孩子一打伙,小仲揆跟着大家一同到离家比较远的一口公塘里去 踩藕。 枯萎的荷叶底下,埋藏在深深的烂泥里面的,是又白又嫩的藕。说也奇怪, 这 样又白又嫩的藕,总是一节一节连得很完整地被小仲揆从烂泥里踩了出来; 而别的孩子,却往往溅了一身泥浆,嘻嘻哈哈地在塘里闹腾半天,只能提着一节 半节的断藕茬子回家。 “真怪,李仲揆,怎么塘里的藕也全都被你碰上了,你怎么踩得这么好 呢?” 回家的路上,小伙伴忍不住又羡慕地问他。 小仲揆又奇怪地反问他们说:“你们是怎么踩的呢?我是顺着荷叶先踩到

藕, 再用脚细心地分出藕路,顺着它生长的方向,一脚一脚,一点一

点地把泥 踩去,让藕露出来,小心别在藕节的地方把藕踩断,这样再想找到就费事了。” 孩子们又嘻嘻地笑开了:“谁知道藕都怎么长在泥里面?又看不见,又摸不 着。 我们就用脚在烂泥里踩呀,端呀,东一脚,西一脚,有时好像踩着了,再 踩一脚, 又找不到了……” 邻居的大人们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谁家的孩子勤快, 谁家的孩子手巧心灵, 他们都清清楚楚。怪不得四周的邻居都向小仲揆的妈妈夸奖说: “卓侯先生娘子,别看仲揆这个孩子年龄小,他的心思是多么细密啊!” 孩子们有谁不盼着过年的呢?只不过有钱人家的孩子过年盼着大人给买这 买那,给压岁钱;而穷苦人家的孩子过年,就得靠自己想着办法玩就是了。 小仲揆就是这样,冬天,野外的活儿少了,他就忙着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准备 过年的礼物。 有人送给他两个大香椽, 那是一种像广柑那样的果实, 放在屋子里满屋清香。 平常人们就把它放在房间里留着闻个清香味儿。 李仲揆却细心地用小刀将它剖成 两半,剥下皮来,把它们分别扣在小小的碗上风干,又用小刀在皮上刻了美丽的 花纹,再剥下来,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对又漂亮又芳香的小坛子,送给自己的 小妹妹装点小零碎。 他又上竹园里砍了两根毛竹,剖成细篾,七弯八绕地,扎了一盏花样翻新的 花灯——孙悟空打秋千。夜晚在灯里点上一支蜡烛,里外透明,那大闹天宫的猴 子翻在秋千上,待上不下,那副滑稽而又调皮的样儿,人们见了没有不乐的。这 是小仲揆送给弟弟的礼物。 他还帮着妈妈做米花糖——先用晾干的糯米饭炒成炒米,再用小火热点糖 稀, 就热将炒米拌在里面捏成炒米团,晾凉以后切成薄片,就是又香又脆的米 花糖。 小仲揆不声不响地把这一切都做好了,妈妈在一旁看着,忍不住自己也觉得 惊奇,这一切,他都是跟谁学的呢?她问: “孩子,谁教你刻字刻花的呀? ” “我在集上,看刻字的匠人刻的。” “谁教你扎的花灯呢? ” “我看见集上卖花灯的人扎过。 ” “那,炒米花糖你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啊?”

“我看见卖米花糖的老婆婆,她是这样做出来的啊!” 妈妈不再问了,原来他真是一个心眼细密的好孩子。

我也要造一艘铁船

山洼洼里的孩子是难得有机会进城去玩的。一天,小仲揆跟着爸爸,出了回 龙山,来到团风镇。 那是一座不大的镇子,不繁华,也没有特别的吸引力,可是从镇边流过的汹 涌澎湃的长江,使小仲揆惊讶不已。 长江滔滔不绝地流着,各种各样的船只在长江里行驶。有用人摇着橹慢吞吞 前 进的小木船,有张着帆走得比较快的大木船,最令人仰慕的

就是那又高又大 又长的 大轮船了,它简直像一幢楼房在江面上航行,跑得快,装得多,上面还 挂着五颜六色的旗子,漂亮极了。 “爸爸,那是什么船呀?”小仲揆拉了拉爸爸的衣襟问。 “孩子,那是轮船。 ” “它是什么做的呀?那么大。” “钢铁做的。 ” “钢铁?”小仲揆问, ” “钢铁那么重,怎么能够浮在水上呢?” “因为船舱里面是空心的,”爸爸回答,“船就不会沉了。” “它不用人摇橹,又没有帆,怎么还跑得那么快呢?” “它是轮船,靠机器开动。” “机器怎么有力气去开动这么大的轮船呢?” “看见那根大烟囱了吗?瞧,它正冒着黑烟,那底下烧着煤,煤把机器里的 水烧开,水变成蒸汽,就能推动机器前进。” “烧煤就能推动机器?”小仲揆又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出神地看着向远方 驶去的大轮船,觉得这一切都太新鲜了。 “呜——!”轮船鸣了一声长长的汽笛,吓得小仲揆赶紧用双手捂住自己 的耳朵,同时又兴奋地大声对爸爸说:“爸爸,我听见它的叫声了,它的力气真 大啊! 叫声都那么吓人!” 说得爸爸也笑了。

回来的路上,小仲揆一直兴奋地和爸爸谈论着这种大轮船,这样的船真是太 有意思了。 突然,小仲揆说:“爸爸,我也要做一只铁船。” “你会吗?孩子。” “我去试试。” 回到家里,小仲揆果然忙开了,他从街上向修壶的爹爹要了一点“冰”铁皮 (就是“马口铁”) 回来, 先在纸上画好图样, 再比在铁皮上用剪子把它剪下来, 又用小锤敲敲打打,一艘两头翘起,中间有船舱,上面挂着小旗,还竖着一个大 烟 囱的小铁皮船就做出来了。 小仲揆把它拿到池塘边,小心地将它放到水里。 “它真的漂在水面上啦!” 小仲揆高兴地呼喊着,用手划动几下水,船还 能顺着水流前进一段距离。 “它是我做的小轮船!”小仲揆高兴地叫道,“呜——它叫了。” 那个时代,孩子们中根本还没有什么船模、舰模等活动,小仲揆做的这件新 玩意,吸引了隔壁左右邻居都来看热闹。 还是小仲揆的老师陈二爹见多识广, 他一面夸奖小仲揆做的这艘“轮船”真 “像”在长江里航行的那种大轮船,一面鼓励说:“仲揆这孩子有志气,现在造 小船,将来造大船!

记住民族的耻辱

当小仲揆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已经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为了让他把书再 读得深一点,这年他离开了给他发蒙的陈二爹,到爸爸的书馆里跟着读书去了。 那一天,小仲揆轻轻走进父亲的书房,发现父亲正在把放在桌上的文章盖起 来。 “爸爸,你在写什么?”小仲揆不由得感到有些神秘。 爸爸把藏在下面的文章重新拿了出来

,小仲揆一看,那上面的标题是: 《孔 孟的心肝》 。 它是当时不满清朝统治,在民间流传着的一些警世文章中的一篇,有人正在 托李卓侯先生给修改润色。不过当时小仲揆还不懂。他问:“爸爸, 《孔孟的心 肝》 是什么意思?”

父亲说:“这篇文章主要是说明孔子、盂子他们对于国民和社稷的一些想 法。” “他们是怎么说的呢?” “孟子说过,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可如今,子民如同草芥,社稷 拱手送人,这是什么世道?!” “怎样才能做到民为贵呢?爸爸。” 父亲没有回答,只在纸上写了几个字:“民主共和”。 小仲揆懂事地点点头,表示有些明白父亲的意思。 父亲沉吟了一会儿,又感慨地吟诵了两句诗: 伤心怕看澎湖月, 妙手难回旅大春。 “澎湖月是什么意思呢?爸爸。” “孩子,清朝政府无能,甲午海战,中国海军打不过日本海军,签订了《中 日马关条约》 ,中国承认战败,将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都割让给日本,还赔款 白银二万万两。” “旅大春又是什么意思呢?” “甲午海战之后没过几年,沙皇俄国又强迫中国签订了《中俄条约》 ,把我 国的海港旅顺和大连都租让给他们了。” “爸爸,中国为什么打不过他们呢?中国人怕死吗?” “中国人并不怕死,中国太落后了!”李卓侯愤慨地说,“就说甲午海战那 一回,海军总兵兼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打得多勇敢啊!本来他打赢了,可是后来他 的炮弹全用尽了,他想加速马力,用致远号去撞沉日本的军舰吉野号,谁知致远 号军舰是从外国买的,它的速度怎么也追不上吉野号,最后反而被吉野号发出的 鱼雷击中, 邓世昌和全舰上的 250 多名官兵,全部英勇牺牲了! “真是民族的耻辱!”小小年纪的李仲揆,突然说出了一句和他的年龄很不 相称的话。 “记住甲午海战的教训吧,孩子。现在需要的是,发愤读书。”李卓侯勉励 着自己的儿子。 一天下午,父亲离馆出去办点儿事情,教馆里没有了老师,学生们就有点儿 像脱了缰的野马,闹翻了天。他们把桌子搭起来,做成戏台,一个个登台表演, 有唱湖北戏的,有唱湖北渔鼓道情的,也有唱湖北山歌的。 更有那调皮一点的孩子,偷偷地跑到附近农民的庄稼地里,挖来一些山芋和

花 生,或是偷摘一些豆子,就着点燃的野火,烧烤着美餐一顿。 天快擦黑的时候, 李卓侯先生回馆来了, 学生们一个个赶紧溜回自己的房舍, 一声不吭。和尚就向李先生一五一十地数落起这些不听话的学生来了。 李先生听老和尚说了许多孩子的不是, 可是没有提到自己的孩子, 就问: “老 师父,仲揆呢?您不要客气,实

话告诉我,这一下午他在干什么?” “不是我当面奉承您,李先生。”老和尚满面笑容地说:“您的儿子将来一 定会有出息。您走了以后,他一直遵照着您的吩咐,在那儿读呀,写呀!教室里 闹得不成个样子,他就躲到天井里去了,那儿安静。您瞧,他还在看书哩!” 李卓侯顺着和尚手指的方向看去,儿子仲揆坐在天井里的一张小凳上,手里 拿着一本书在聚精会神地看着。 “仲揆,天都快黑了,进屋来看吧!” 小仲揆这才合起书,笑着说:“爸爸,你回来了。我只剩下一小段了,趁着 天井里还有点儿亮,就到这里看了一小会儿。” “刚才我回家看了一下,你母亲给你带了几个熟鸡蛋来。” 李仲揆接过父亲递给他的几个还有点热气的鸡蛋,乐呵呵地笑着,又还给爸 爸一个,说:“爸爸,这只给你吃。” 要多做好事 刚刚过完一个热热闹闹的元宵节,睡到半夜,突然听到隔壁邻居的惊呼声: “起火了,起火了!快来救火啊!” 小仲揆全家赶紧起床救火。 原来是隔壁河南太婆家里的火冲破了房顶——她 的 孙子白天玩鞭炮,一个炮仗落到了柴草垛里,当时没有在意,半夜里却着起 火来了。 浓烟大火就发生在隔壁, 农村里谁家不是木头架子草棚的顶, 怎么不惊慌啊! 大家急急忙忙,有的往外搬东西,有的赶紧挑水救火。 慌乱中,突然不见了小仲揆,妈妈的心里惊疑不定:“这孩子,他跑到哪儿 去 啦? 经过七手八脚的抢救, 火熄灭了, 人们也渐渐散去, 情绪逐渐稳定下来, 妈妈 这才看到,小仲揆也走出来了。只见他脸上左一块、右一块黑灰,鞋子全 湿了, 服上也是连上带泥, 衣 手里提着一只小提桶, 桶里放着一只瓢。 “孩子, 你上哪儿——你也去救火了吗?”母亲惊呼着。 小仲揆不声不响地点点头。 母亲赶紧把他拉到自己身边, 抚摸着额头上被火焰燎焦了的头发, 心疼地说: “孩子,你还不到 10 岁,人比桶也高不多少,怎么能去救火啊!

“我从塘里提半桶水,顺着搭在房后的梯子爬到房顶上去,用瓢一瓢一瓢地 往上面泼水。泼完了,我再去提一桶水。 “嗨!真难为这个孩子了,他怎么提得动这么一桶水啊! “他怎么爬得上那么高的梯子啊! 当邻居的大人们正在七嘴八舌夸奖小仲揆的时候, 他却溜走了——去看看遭 到 不幸的河南太婆的一家怎么样了。 他看到, 河南太婆从大火里被匆匆忙忙抢救出来的时候, 没有来得及穿棉衣, 此时正围着一床烧破了的旧棉被坐在那里,冻得瑟瑟发抖。 小仲揆走到自己的奶奶跟前, 轻轻地对奶奶说: “婆婆, 河南太婆没穿棉衣, 您给她几件衣服吧!” 奶奶看了看这个

懂事的孩子,走到自己刚刚抢救出来的包袱跟前,从不多的 衣服当中,找了几件可以御寒的衣服递给小仲揆。他抱着这几件衣服,赶紧跑到 河南太婆那儿去了。 这是在学馆里。一天晚上,入睡以后,仲揆在朦胧中仿佛感到有人在拉他枕 着的衣服,并没有在意。可是睡在他身旁的同学被惊醒了,原来有小偷来偷盖在 他们被子上的衣服。 手脚快的同学赶紧爬了起来去捉这个小偷, 不一会儿, 小偷果然被抓回来了, 他衣衫褴褛,被反扭着双手,并且显然已经挨了打,鼻青脸肿。很快,大家七千 八脚地把小偷吊到了树上。有人还在叫着:“非得打他一顿不可!” 李仲揆在吵吵嚷嚷中却返身走进了课堂,只见他端出来了一张凳子。 “他这是想干什么?”有的同学在悄俏议论。 李仲揆不声不响地将凳子放在被反吊在树上的小偷的脚下, 使他不致于悬空 晃 荡着。 这下子使得那些叫绑叫打的人泄了气,人群渐渐散开了。 李仲揆把绑着小偷的绳子解了开来, 让他自由, 然后又诚恳又认真地对他说: “你莫要做坏事,做了坏事,人家就要打你;你要多做好事,别人才会对你 好。” 小偷的眼眶里泪如泉涌,向李仲揆鞠了个躬,就跑了。 那些爱打闹的学生感到十分扫兴,他们抱怨李仲揆说: “他偷人家的东西,而且还想偷你的东西,你还去帮他。” 仲揆没有申辩。

也有人好奇地问李仲揆说:“那时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看见他穿得那么破,又那么瘦弱,他被反吊着,还挨打,太可怜了,心 里不忍。”小仲揆天真地回答。 “你放了他,他到别处去还会继续偷的,不教训他一顿,再也改不好。 “我想,”李仲揆和善地回答说,“人总是希望能够像人一样的生活。要不 是生活逼迫,也许不会走这条路。我希望他以后会做一个好人。 求学去 “喔喔喔!喔喔喔!”蜷缩在鸡窝里的大公鸡,把插在翅膀底下的脑袋伸出 来, 扑扑翅膀,打响了黎明前的鸡鸣! 山坎下的那间小破屋里,点着一根灯草的油灯,一直亮到这会儿。仲揆的妈 妈 缝完了最后一针,咬断了线头,把针别好。这原是她陪嫁时的衣服,如今给 即将出 门去求学的小仲揆改缝了一件棉袄。她将棉袄折好,又将几件已经缝补 好的换洗衣 服打成一个小包袱,就去灶堂底下点火做饭。 今天,她要送仲揆离开家乡到武昌去求学。这件事来得真是太突然了。前两 天,仲揆从爸爸的学馆里回来,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听城里回来的 人说,两湖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办了几个官费小学堂,那里教国文,教洋书,学得 好的,还 能出洋留学呐!爸爸让我上那儿考学去。 “你到武昌

去考学?”妈妈又惊讶,又为难地说,“钱呢? “妈妈,那是官费小学堂,不收学费,也不收饭费。 “傻孩子,学堂不收费,连盘缠钱也不要吗?这笔钱又在哪里呢? “那——”小仲揆想了想,还是决心试一试,“我去找下湾的陈二爹借几个 盘缠钱。 母亲默默地同意了。陈二爹是李仲揆的发蒙先生,一向就喜爱这个好学的孩 子,慨然借给了他。 不一会儿,小仲揆也起床了。今天必须赶个大早,先走 25 里旱地赶到团风, 才能赶上由团风开到武昌去的轮船。 妈妈叮嘱他说:“孩子,这回你是独自一人去武昌求学,离家远,那儿又没 有 亲人,你要自己照应自己,敬老师,爱学友,好好读书。” “妈妈,我一定好好念书。” 告别了妈妈和家里的亲人,小仲揆背起一个小包袱,夹上一把旧雨伞,上了 路。

他, 天庭饱满, 鼻梁挺直, 两只大眼晶莹闪亮, 脑后梳着一条乌黑的大辫子。 今天,他身穿蓝布衣袍,青布背心,脚下是母亲做的布袜和毛边布鞋。衣着虽然 俭朴,却已是一位英俊的少年。 他走过家旁经常去浇水的菜地,经过常帮妈妈提水和钓鱼的池塘,穿过村上 的那个小茶亭,踏上了通向回龙山街的崎岖小路。 东方露出了鱼肚色,蜿蜒起伏的回龙山在朦胧的晨曦中显得苍苍莽莽,下贩 耕 地的农民已经把牛牵了出来,手扶着犁耙在田埂上慢慢走着。挑担赶集的人, 也已稀稀落落地走在大路上。小仲揆的妈妈站在高处,手搭凉棚眺望着,她那亲 爱的儿 子正在向着远方走去。 再见,可爱而又贫困的故乡回龙山!

自己争取到的权利

1902 年的武汉三镇。 在汉水和长江交接的地方,龟山蛇山隔江相映,古老的黄鹤楼和西洋式的江 汉 关遥遥相望,这里就是当年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1840 年鸦片战争 一役, 帝国主义用军舰和大炮轰开了清朝大门,武汉三镇就成为外国资本主义 侵入最早, 而又压迫最深的地区之一。它是英、美、日、德、法等帝国主义争 夺的对象,己经 成为一个畸形发展的城市。 李仲揆下船以后,打听了好几个人,才找到了南路高等小学堂,怯生生地走 进 去办理报考的手续。买了一张报名表就填写起来。 是太兴奋?太紧张?还是由于年轻没有经验?李仲揆自己也不知是怎么搞 的, 他提起笔来,在姓名栏下端端正正写下的不是“李仲揆”,却是“十四” 两个字。 当他发现这个错误的时候,“十四”已经无可挽回地摆在姓名栏里。他急忙 将 “十”字改成“李”字,这“四”字却是不好改动的了。重新买一张报名表 吗?他 只带了借来的不多的一点盘缠,付了船钱和饭费,他已无力再买第二张 报名表。就

叫“李四”吗?那多不好听,平常人们举例说到什么不相干的人的 时候,就用“张 三”、“李四”来代替,他不愿自己就叫这样一个名字。 还有补救的办法吗?李仲揆冷静下来想了一会儿,又抬起头来环顾四周。这 是 一所旧皇太子殿改建的学堂,大厅正中,挂着一块横匾,上面的油漆虽已斑

驳,大 匾上的“光被四表”四个大字,还清晰可见。 “光被四表”——李仲揆的目光停留在那儿,他得到启发,提起笔在“四” 字 的下面,加上一个“光”字。 “李四光!”仲揆端详着自己给自己起的这个新名字,觉得很高兴。“四面 发光,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多么响亮的名字啊! 年轻而又单纯的李四光,对于他自己的前途,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充满 着多么光明的憧憬啊! 从此,李四光成为李仲揆的大名,他那富有战斗性和科学精神的一生,也正 和 他当时在一瞬间起的美好的名字相符合。 入学考试虽然取得了第一名的优秀成绩, 但是主考先生看见李四光是一个农 村出来的穷孩子,不太愿意录取他。学堂里有位张先生,很惜爱李四光的才学, 极力向主考先生保荐说:“这孩子是我的先生的儿子,聪明好学,读书很用功, 这样的人才我们不应该放弃。 结果,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这在当时,叫做“案眉”,得到这个称 号 是很光荣的。 李四光正式成为南路高等小学堂里一名成绩佼佼的优等生。 两湖总督张之洞办学有一个指导思想,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不贫于财,而贫 于才”。他极力讲求兴学,就是为了“选真才,择时用”,主张要选拔出一些有 真才实学的人出来, 以适应当时发展工业、 实业的需要。 他还认为, 在办学当中, “小 学为急第一”,所以积极创办了一些以培养出洋留学和进一步深造的官费 高等小学 堂。他规定,凡在各路官费高等小学堂读书的学生,只要是考试名列 前茅的优秀生, 都可以保送出国。第一名送美国,第二名送英国,第三名送日 本。 李四光进入南路高等小学堂以后,发愤求学,虽然几次考试都是名列第一, 然而次次保送,他都是榜上无名。 开始,李四光还不明白这里而的奥妙。 然而,几次落选以后,李四光忍不住提出自己的疑问了。他问当初就力保他 入 学的张先生:“先生,几次我都榜上无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没有别的原因,”张先生说,“你看看,送出去留学的学生,哪一个不是 家里有钱有势的?你的家庭我知道,爸爸是个穷教书先生,哪轮得上呢?” “不合理!不公平!”李四光感到愤懑。

“不过,你也不必过于介意,”张先生宽慰他说,“我看你只要努力,

将来 也可以比他们有出息。” 可是血气方刚的少年李四光不服气,他想:“他们不派我去,我就自己去。 我一面做苦工,一面自己上学。” 他果真不辞而别离开了学校,搭便船去了上海,想自己到日本去留学。 然 而,很快他就明白“此路不通”,不得不仍旧回到小学堂。 学堂当局被李四光这种大胆的反抗行为激怒了。他们责备他,威胁说要开除 他, 还要追回他在官费小学堂里所享受的一切费用。 李四光争辩说:“学堂规定了的,成绩优秀就可以保送出国,我每次考试都 得第一名,为什么出洋的名单上就没有我呢?” 学堂当局哑口无言。 张先生出来排解说:“李四光也是求学心切,而且学业确实优良,这次暂缓 追究,且让他再考一次。若是仍旧考得第一,说明这孩子有志气,就送他出洋, 若是落榜,也是他自己不争气,那时再除名吧! 张先生是很器重李四光的,相信他是一个争气的孩子。 学堂当局也只好这样收场。 李四光暗暗下了决心。又一次考试揭榜,他果然又是名列第一。 这一次,学堂当局只得保送李四光出洋深造。按照李四光的学业成绩,本应 保送美国,但却卡了他一下,把他送往日本。就这样,也是李四光自己争取到的 权利。 得到出洋深造的机会,李四光兴奋极了。 但是,去学什么呢? 他想到童年时代和爸爸在江边的谈话, 那时他多么向往自己能造一艘钢铁轮 船; 他想到在爸爸的学馆里,听爸爸讲到的甲午海战失败带给中华民族的耻辱; 他站在长江岸边徘徊, 看到那来来往往, 游弋不绝的各色货轮、 客轮和兵舰, 没有一艘是中国制造…… “我要去学造船!——将来,我要为我的祖国制造出最优良的轮船、兵舰。 我的祖国一定要富强起来! 14 岁的李四光,带着他那美好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准备着动身上日本去 留学!高尔基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办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

高尔基的故事

高尔基的人生经历 高尔基的人生经历

1868 年俄历 3 月 16 日,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即马克西 姆·高尔基)出生。高尔基五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因病去世,于是他寄居在开染 坊的外祖父家。 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 殴中。 后来, 破产的外祖父把老房子卖掉, 在卡那特街另买了一所房子。 《童 他在 年》一书中曾描绘:“这是一条没有铺装、长满了草,然而却很清洁而且安静的 街, 它穿过两排色彩斑斓的小屋, 一直通到田野。 新房子比从前那所漂亮、 可爱; 正面涂着令人感觉温暖恬静的深红的颜色; 三个天蓝色的窗扉和一扇带栅栏的顶 楼百叶窗鲜

亮得耀眼;靠左边的屋顶遮掩着榆树和菩提树的美丽的浓荫。” 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有多 少个夜晚,在这所老木屋里,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向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 着勇士伊凡和悲哀的强盗母亲等故事。 外祖母的疼爱和那些如现实生活一般不幸 又闪烁着善良和理想光芒的童话故事, 使过早就饱尝底层生活艰辛的高尔基获得 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 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正是这些记忆给了高尔基最初 的丰润的滋养。 高尔基后来被外祖父送回到莫斯科与母亲、继父一起生活。平日待他很冷淡 的母亲将他送进一所最下等的库那之小学念书。由于家境贫寒、衣食无着,高尔 基忍受着同学的嘲笑、侮辱以及个别老师的斥责、讥讽,他的内心深处深深厌恶 这个“猪的学校”。家中继父也经常打骂他与母亲,最终不堪忍受侮辱的高尔基 倔强地离家,开始了艰难的漂泊生活。他到一户富人家做工,读书读得入了神, 烧水时把茶壶烧坏了。 凶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 不容分说就朝他身上打来, 将他打得遍体鳞伤,不得不请医生来看。医生从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非 常气愤地支持高尔基去告发。 女主人害怕了, 生怕高尔基告她虐待, 马上换了一副可怜的面孔说: “孩子! 只要你不去告发我,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高尔基正色言道:“只要你允许 我在干完活后可以读书,我就不去告发你。”女主人极不情愿地答应了。高尔基 以皮肉之苦的代价,换来了多余时间读书的权利。

高尔基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 后来,他不仅成为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成了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读书的故事

在裁缝店里,小高尔基一边干活,一边想方设法读书,老板订了一份《俄罗 斯报》 ,小高尔基就趁老板不在时,偷偷看这份报纸。 有一次,小高尔基从邻居家借来一本小说,趁老板晚上睡着以后,在窗边借 着月光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过了一会儿,月亮躲到了云层后面,小高尔基兴致正 浓,怎肯罢手,就点燃一盏小油灯继续看下去。不一会儿,老板醒过来,他看见 小高尔苦在油灯下如痴如醉地看一厚厚的书,不由怒气冲冲地说:“看什么看, 你把我农的灯油都快用沟了!”老板娘也醒过来,像一头母狼似的扑上去殴打小 高尔基。 小高尔基无法忍受下去,他二话不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裁缝店。 小高尔在背着行囊来到伏尔加河边,他注视着波光点点的伏尔加

河,心里感 觉有些悲伤,可是很快他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为他在一艘轮船上遇到了一位 和蔼可亲的胖厨师, 并做起了胖厨师的洗碗小伙计。 更让小高尔基感到惊喜的是, 胖厨师也是个书迷,他有满满一箱的书,而且愿意让小高尔基随便读。小高尔基 高兴极了,一有空闲时间就如饥似渴地读书,有时还和胖厨师一起探讨书中的各 种问题。 小高尔基一边读书一边思索,从大量的书籍中明白了许多人世间的道理。大 量的阅读也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使他最终成为苏联大文豪。

列宁的故事

列宁吸烟的故事

列宁上大学时开始吸烟。列宁的母亲是医生的女儿,她懂得吸烟的害处。她 对儿子吸烟上了瘾感到很伤脑筋,曾多次叫列宁戒除这一不良嗜好。开始,列宁 面对着母亲的劝告只是微笑着说:“妈妈,我是健康的,吸这点烟不可能造成多 大的危害。 ”母亲疼爱儿子, 她想了许多办法叫儿子戒烟, 可都没有效果。 后来, 她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 有一次,母亲对列宁说:“孩子,我们是靠你父亲的抚恤金过日子,抚恤金 是不多的,每一样多余的花费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生活。你吸烟虽然花费不多, 但日久天长, 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 假如你不吸烟, 那对家庭生活是有好处的。 ” 那时,俄国的纸烟并不贵,母亲是为了叫列宁不吸烟才这样说。 列宁听到母亲的话,很受感动。他对母亲说:“好好,您说的这些过去我没 有考虑到。好!从今天开始,我不吸烟了。”列宁说完,把口袋里的烟掏出来放 在桌子上,不再摸它了 ine)评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 100 人之一。

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

列宁八岁那年,有一次母亲带着他到阿尼亚姑妈家中做客。活泼好动的小列 宁一不留神,把姑娘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但是,谁也没有看见。 后来,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其他孩子都说:“不是我。” 而小列宁因为在生人家里害怕,怕说出实话会会遭到不大熟悉的姑妈的责 备,所以他也跟着大家大声回答:“不——是——我!” 然而,母亲看他的表情,已经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列宁打碎的。因为这孩子 特别淘气,在家里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但是,小列宁向来是主动承认错误,从 未撒过谎。 于是,小列宁的妈妈就想:应该怎能样对待孩子撒谎这件事呢?当然,最省 事的办法就是直接揭穿这件事,并且处罚他。但是列宁的妈妈没有这么做。她认 为,重要的是教育儿子犯错误后要勇于承认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而不是 责备他。 于是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在三个月内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而是给儿子

讲各种各样的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 等待着儿子的良心深处萌发出对自己行为的

羞愧感。 从那以后,列宁的妈妈明显地感觉到,儿子不如以前活泼了,似乎是良心正 在折磨着他。 有一天, 在小列宁临睡前, 妈妈又像往常一样, 一边抚摩着他的头, 一边给他讲故事。不料小列宁突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欺骗了 阿尼亚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干的。”听说孩子羞愧难受的述 说,妈妈耐心地安慰他,说:“给阿尼亚姑妈写封信,向她承认错误,姑妈一定 会原谅你的。” 于是,小列宁马上起床,在妈妈的帮助下,给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 几天后,小列宁收到了阿尼亚姑妈寄来的回信,在信中,她不但表示原谅小 列宁,还称赞小列宁是个诚实的好孩子。 小列宁得到原谅后,十分高兴,又像以前一样过着快乐的日子。他还悄悄地 对妈妈说: “做诚实的人真好, 不用受良心的谴责。 ”妈妈看着儿子会心的笑了。

钮 扣

有一次,列宁发现人民委员会一个工作人员的上衣口袋上掉了一颗钮扣。列 宁看到了,没有出声,走了过去。 碰巧第二天列宁又遇见了这位同志。一看,他上衣口袋上还是没有钮扣。到 第三天也还是没有。只是到了第四天列宁才看到钮扣缝上了。 “总算缝上了。”列宁很高兴。甚至连情绪都不知道为什么提高了。 那时是国内粮食特别困难的时候,城市和工人区都缺少粮食。农村有粮食, 但是农村里的有钱人——富农把粮食藏起来了。 为了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往 国内各地派出了粮食征集队。那位人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就是列宁想说他掉了钮 扣的那一位,也被推举担任一个粮食征集队的队长。 列宁犹豫不决。 人们对列 宁说: “他是个能干的人。 “是个有功之人。 “是个勤勉可靠的人。 列 ” ” ” 宁想要提钮扣的事,但没有出声。 那位工作人员带了粮食征集队出发了。 过了 一段时间,列宁接到报告。报告如此这般地说,那位工作人员不胜任工作,他不 能保证弄到粮食。不但如此,富农还把粮食征集队收集的粮食给烧了。 “可是 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人们向列宁报告说,“他没有预先提防,漫不经心,没 有及时把粮食可靠地保护起来。” 也有一些人庇护这个粮食征集队的队长: “列宁同志,这是偶然事故。” 列宁听着,他自己则在一张纸上画着什么东西。 别人颇感兴趣:列宁在那里画什么?往纸上一看,只见纸上画着一颗钮扣。

列宁小时候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 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 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 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 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列宁十分爱护书。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 扔。 列宁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 小时候是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中, 除了其他原因外, 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有一次, 他和几个小朋友挖到了一个屎克螂的窝, 里面有很多圆圆的粪球。 有个同学问:“屎克螂为什么要把粪球滚到窝里去呢?”大家都答不上来,他把 列宁给问住了,他答应第三天把答案告诉大家。他回家后,先是向哥请教,又找 来好多书籍查找。 第二天, 他带来了答案: 原来是屎克螂把狼卵产在屎球上, 幼虫孵出来后, 即把屎球当食物。同学们都满意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