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论文》5100字:红楼梦论文1000字

作文一:《红楼梦论文》5100字

正册判词

1、林黛玉和薛宝钗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黛玉特点及故事

①黛玉葬花:黛玉觉不忍心花落在地任人践踏,便独自把它们扫入锦袋中,埋入泥土。反映了黛玉的高洁。

②香菱学诗:香菱喜欢上作诗,向黛玉请教,黛玉悉心解说,一遍遍讲解,最终促成香菱的佳作。反映出黛玉的外冷内热,善良。

③周瑞家送宫花:周瑞家给贾府各姑娘送宫花,最后送到黛玉这里时,黛玉就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拿来给她。反应出黛玉的敏感多心。

薛宝钗 1.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

2。“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  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

“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

3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

4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5宝钗扑蝶;薛宝钗在扑蝶时来到滴翠亭,隔窗听见了她和坠儿的私房话,听出了她的声音,宝钗知道小红素习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使得开窗后被惊的小红和坠儿,都真以为是黛玉听了她们的绝密隐私。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

2、贾元春 画: 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贾元春: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

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

元春省亲

元春被封为贵妃,皇帝恩准她元宵节回贾府省亲。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专门修了一座大观园。元宵节之日,元春乘坐绣凤金銮大轿,前呼后拥来到大观园。元春将大观园各处分别赐名,并命众兄弟姐妹各展才华题诗一首,以示庆贺。(第18回)

3、贾探春 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判词: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4、史湘云 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1最著名的:史湘云醉眠芍药裀  众女孩欢庆佳日  史湘云喝多了点酒 在芍药圃的一块大青石板睡着了  为全红楼梦最美的几幅画卷之一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贾宝玉、薛宝琴、邢蛐烟、平儿四人正好同一天生日。众姐妹在芍药栏里预备下酒席,喝酒玩闹。宝玉提议:“雅坐无趣,须要行令才好。”众人赞成。香菱把酒令一一写下。活泼、顽皮的湘云姑娘只划拳,不行酒令,被宝钗灌了一杯。酒令行到香菱,她一时想不起来。湘云暗中教她。黛玉眼尖,又罚湘云一杯。湘云相继被罚了好几杯。散席时突然不见了湘云。这时丫头来报,湘云醉卧在园中僻处一个石凳上,四面芍药争艳,蜜蜂飞舞。大家跑去一看,不由得笑了起来。

2史湘云与翠缕论阴阳

3史湘云好穿男人衣服 有一回穿着贾宝玉的衣服在雪地里站着  弄的老太太以为是宝玉 让她小心点 别让灯穗子上的灰眯了眼

4史湘云与薛宝钗合计以螃蟹做东道  开诗社

5史湘云在家时十分辛苦  家中针线活几乎都让她们娘儿们做

6史湘云与林黛玉在凹晶馆凸碧塘联诗  后来引出妙玉续诗一节

7史湘云因嘴快说出唱戏的小戏子像林妹妹 导致贾宝玉与她和及黛玉的一系列纠缠不清的矛盾故事

8史湘云在家受的委屈 使他曾悄悄给宝玉说道 过几天就算老太太想不起来我 你也催着些 打发人接我去……

9史湘云曾劝宝玉好好读书做些经济学问的文章 被宝玉拿脚就走 碰了一鼻子灰 还是袭人给打的圆场

5、妙玉 画: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妙玉说到底就是个家养尼姑,但是她并不妄自菲薄,她第一次出场给贾母泡茶用次好的水而给黛玉宝钗泡茶则用最好的水,她把黛玉等人当成懂得自己的朋友,而并不因为贾母地位高就一味奉承她.

6、贾迎春 画: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

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贾迎春是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 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7、贾惜春 画: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

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贾惜春,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珍的妹妹。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

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8、王熙凤 画: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简述王熙凤初次出场的过程 林黛玉初进贾府正和贾母叙谈时,王熙凤放诞无礼扬声说笑而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然后在一群媳妇、丫鬟的围拥下盛装进屋。一进来,就拉着黛玉的手夸她长得标致,不像贾母的外孙女,倒像嫡孙女。接着又哀伤起黛玉的母亲,说哭便哭,用帕拭泪,待到贾母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忙转悲为喜。

毒设相思局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熙凤假装会意,约贾瑞晚上到西边穿堂,再把东边门锁上,让贾瑞喝了一夜的穿堂风,回家又遭祖父贾代儒责罚。但邪心未改,凤姐又约他到房后小过道里头的空屋子,让贾蓉、贾蔷去捉他,并写下字据,又浇了他一身一头的尿粪。回来就病了。因正照风月鉴,不治而亡。

9、贾巧姐 画: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当刘姥姥游完大观园后,凤姐抱着生病的女儿,开始跟她探讨起了女儿的命运。凤姐希望刘姥姥给久未取名的女儿起个好名字,一来可以借刘姥姥的寿,二来因为老刘是穷人,旧社会的人都相信穷人起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刘姥姥虽然只是个农妇,却生来有些见识。有时表现得象个“三八”,有时却又有点“半仙”的风度,是个怀才不露、大智若愚的高人。她问清了孩子的生日后,决定给她取名为巧姐,说这是个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刘姥姥还向凤姐保证说,这个名字可以使这孩子长大后逢凶化吉、遇难呈祥,都从这“巧”字上来。  ??这也是中颇为温馨的一幕:两个年龄阅历和社会地位截然不同的女人共同为一个注定命运多蹇的小女孩筹划,希图改善她的前途。每次读到这里,都让我想起了的童话故事。二者情节非常神似。中的公主也是在襁褓中就遭受邪恶仙女的诅咒------将在16岁时被纺针刺死。其后一位善良的仙女挺身相助,她虽然无法打破邪恶仙女的魔法,但可以加以改善,就是把被刺而死改成长久催眠,直到有爱情的力量将她唤醒。刘姥姥就象那个好心的仙女,后来她也真的象那仙女帮助公主一样帮助和保护了巧姐,她才是巧姐命中的救星。

10、李纨 画: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清心寡欲、自甘寂寞以及唯知侍亲养子的个性,让李纨成了大家心中最能亲近的人,也因此

李纨顺利搬进了只有姑娘们才有资格居住大观园。在大观园中,李纨居住的地方叫稻香村,书中描述到,“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着实是一方与世无争的淡雅清幽之地。

李纨搬进大观园不久便提出要兴办诗社,半年之后,在探春的组织之下终于兴办成功。其中,李纨为了让王熙凤就范,一口气送给了她“无赖泥腿市侩”、“下作贫嘴恶舌”、“狗长尾巴尖”、“楚霸王”等系列雅号,彰显了她内敛且幽默的本性,最后,凤姐儿居然甘拜下风。王熙凤加入诗社做监社御史,所涉及的经费自然就不成问题了。

诗社成立之后,李纨也偶有作诗并在其中找寻到了人生的乐趣,连宝玉也称赞她的诗为:“善看,又最公道。”有一次,在芦雪庵赏雪联句时,李纨让宝玉去妙玉那里折一支红梅,展现了她与众不同的审美。众所周知,妙玉是带发修行之人,少与世俗接触,而红梅又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可见,李纨平日里虽少言寡欲但骨子里却对不畏严寒、经霜傲雪之风骨有着深深的共鸣。

11、秦可卿 画: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

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秦可卿除了第五回引宝玉到她房中安歇以及后来写到她卧病榻上之外,她只在书中做过两件事”一是在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以警幻仙子之妹的身份许配给了宝玉.二是临死前在凤姐梦中托咐一件未了之“心愿”.即从事物的荣枯哲理,讲到为贾府保持”退路”的具体治家方略

副册判词  12、香菱 画: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香菱学诗

薛蟠遭柳湘莲痛打后外出躲羞,侍妾香菱被宝钗带进大官园。香菱羡慕黛玉、宝钗等人会作诗,便拜黛玉为师,苦学作诗,并为此茶饭不思。先是作了两首都不好,后来在梦中得了一首,众人齐赞新巧有意趣。

又副册判词

13、晴雯 画:又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抄检大观园前,王保善家的在王夫人面前说晴雯的坏话。晴雯被王夫人叫来,因像个“病西施”,而被断定是“狐媚子”,受到怒斥,进而被限制行动。抄检怡红院时,晴雯把箱子一倒,任凭抄检,还怒斥王保善家的。抄检过后,晴雯被王夫人赶出,抱屈而死。

晴雯撕扇

晴雯换衣服,把扇子跌在地上将骨子跌断,遭宝玉抢白,晴雯不服,气得宝玉要赶她回家。晚上宝玉跟薛蟠喝酒回来,见晴雯睡着,将她推醒,叫她拿果子来,晴雯不干。宝玉说扇子是扇的,如果你想出气,撕也无妨。宝玉拿扇子给她,她便撕起来,麝月阻止,宝玉高兴,并说扇能值几个钱。(第31回)

晴雯之死

受王善保家的挑唆,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回到家中,卧床不起。宝玉前去探望,她向宝玉诉说自己早知今日,也不如此痴心傻意。她夺过剪刀将指甲齐根铰下,将贴身穿着的旧绫袄脱下,与指甲一起交与宝玉,并要宝玉把袄儿脱下给她穿。当夜晴雯死去。第二天,宝玉前去凭吊,并作《芙蓉女儿诔》。

14、花袭人 画: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花袭人:良宵花解语

袭人见宝玉人性恣情,不务正业(指走读书士进的路),便以家里要为她赎身之事试探宝玉,见宝玉对她恋恋不舍,便趁机加以劝谏,为宝玉定下三个条件,大意是,一不许再说身化轻烟的花,二不许讽刺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三不许吃别人嘴上的胭脂。宝玉一一答应。

作文二:《《红楼梦》论文》2400字

浅析秦可卿的人物形象及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曹公的《红楼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地位是不可否认的,全书中最有别于其他古代小说的莫过于作者对待女性的态度,作者对妇女是饱含理解、同情、关切以及体贴的,读完此书,不难感受到书中的那些女子们有着鲜活的生命。 秦可卿,在第五回出场,于第十三回结束了生命,是《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唯一一名有完整结局的女子,而其又位于十二钗正册的第十二位,倒过来便是第一位,我认为这样一名“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的女子绝不仅仅是一个“风流”、“香艳”的人物,虽然她在书中的出场并不多,但我认为,秦可卿是《红楼梦》中不可缺少的关键人物之一。

首先,对于秦可卿的形象,我认为“风流”、“香艳”只是表象,曹公笔下的秦可卿其实是一名令人怜爱的薄命女

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这是宝玉游太虚仙境时看到的秦可卿的判词,从判词上看,曹雪芹对秦可卿是持一种批评的态度,尤其是在《红楼梦曲•好事终》中“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虽然主要是批评作为贾府长房的宁国府的贾敬和贾府族长的贾珍,但是,“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几句说的可确实是秦可卿,分量很重,可见,曹雪芹对秦可卿的批评是十分严厉的。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曹雪芹在这一角色是既是批评又是同情爱怜的。首先,曹雪芹将秦可卿放在了十二钗的正册;其次,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仙姑是“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这说明曹雪芹认为秦可卿是兼具黛玉与宝钗的优点,因此乳名为“兼美”,是一个值得被喜爱的人物;而且,曹雪芹虽然说秦可卿“主淫”,但是书中并没有特别直接的描写其风流行为,这种模棱两可的文字到让人认为其与贾珍的这段“不伦之恋”是完全处于被动方,是屈于家长的权力和威严。

虽然曹公给秦可卿定下了“主淫”的判词,但是我认为她的“淫”并不是一种出于本性的表现,这种想法源于书中对秦可卿之死的描写。曹雪芹对秦可卿之死的描写是非常模糊的,这一话题向来是红学研究者的热点议题,看过不少红学家对秦可卿之死的见解,我认为秦可卿并非病死而是自缢而死这一说法比较有可信度:其一,在第五回中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画“一座高楼,上有美人悬梁自尽”充分暗示了秦可卿的结局是自缢而死;其二,在秦可卿死后众人的反应,王熙凤是“吓了一身冷汗”,贾宝玉是“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觉哇的一声,只喷出一口血来”,而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如果说秦可卿是病死的那么府中人对于秦可卿的病情恶化应该有所了解,悲伤之情也应是慢慢生出而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反应则未免太过激了,早在第十回尤氏便因秦可卿的病而吩咐贾蓉请张太医为秦可卿医治,当时张太医说过“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然而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时确是冬底,如果秦可卿确是病死,那么在其病情恶化的时候与她关系甚好的尤氏应该陪在其身边,但是尤氏却“正犯了胃气疼的旧症,睡在床上”,这一点着实让人费解。书中还有许多疑点,在此我不一一赘述,总而言之,秦可卿应该是自缢而死的,导致她自缢而死的,应该是

她与贾珍之间的乱伦关系给她带来的极重的心理压力,由此,我认为秦可卿是值得人同情的薄命女,如果她的本性风流,就不会因此而感到如此沉重的心理压力以至于自缢而死。

从曹雪芹身处的那个“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年代为背景来看,曹雪芹在创造这样一个人物时,是痛惜她的,也许我们不应单纯的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看待这样一个人物,是社会逼着她丧失贞节,我们不应该再因为那套社会伦理对她的失贞百般贱视。

再者,有关秦可卿在书中所起的作用,我认为是极其重要的。秦可卿是整部书中非常关键的线索之一。

在第五回中由秦可卿幻化而成的警幻仙子给贾宝玉上了有关“性”的第一课,这也算是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意义重大的启蒙教育,也许这一任务只有落在“风流”的秦可卿身上才算合适。在太虚仙境中警幻仙子给贾宝玉品的两杯酒“千红一窟”和“万艳同杯”无疑是向贾宝玉暗示了那些女孩们的可怜结局,引导贾宝玉去认识那些千芳万艳的不幸命运向贾宝玉灌输了同情女性的思想——好一个“千红一哭”和“万艳同悲”。在第十三回里秦可卿在梦中与王熙凤诀别说的无一杂言句句都是警戒提斯,她深谙“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预见了整个大家族“树倒猢狲散”的结局,并给凤姐提出了两点建议,时时刻刻提醒凤姐“盛筵必散”,由此可以看出秦可卿不仅兼美而且其心细眼明、虑深识远都在王熙凤之上。尤其在最后秦可卿念道的两句话“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这虽仅有十四个字却是全书的总纲领,竟是出自秦可卿之口,可见秦可卿在故事结构中起到的作用。《红楼梦》一书结构之严谨是不由赘述的,而且曹公善于埋下伏线,在第十三回曹公就完成了整部书的基调,而在第五回和第十三回这两处的伏线都是借由秦可卿埋下,可以说,秦可卿是最适合人选,对整部书的创造起到了不容小憩的作用。也可以说,在曹雪芹眼中秦可卿是具有补天之才,却不具补天之命。

我们再来看秦可卿的名字,秦可卿,可谐“情可轻”也可谐“情可情”,而秦可卿的弟弟秦钟则谐“情种”,在此,我不论述秦可卿到底是谐“情可轻”还是“情可情”,总之这两姐弟的名字里都暗合一个“情”字。《红楼梦》中第一回便借空空道人点明了《石头记》“大旨不过谈情”,如此看来,曹雪芹在前数回就安排秦可卿、秦钟早死,也许有意以此点“情”。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程乙本),作家出版社,2003.

[2] 周昌汝《红楼小讲》,北京出版社,2009.

[3] 周昌汝《红楼十二层》,书海出版社,2005.

[4] 俞平伯《红楼梦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5] 梁归智《红楼梦探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 寇秀兰《微观红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 张爱玲《红楼梦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作文三:《论文红楼梦》8500字

87版与2010版《红楼梦》电视剧比较研究

2013--2014学年论文

学校    河南科技大学

学院    人文学院

专业    对外汉语121班

姓名    陈萌

学号    121412030104

指导教师  冯军

87版与2010版《红楼梦》电视剧比较研究

摘要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堪称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不管是美学价值还是文化底蕴,都吸引了无数的电视剧制作人对其改编重现。不同时代的改编者对小说进行电视改编,在众多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中,1987年王扶林执导的36集《红楼梦》电视剧和2010年播出的李少红版50集《红楼梦》电视剧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两部剧都掀起了广泛的原著阅读热潮,同时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与讨论。改编自同一部小说的两部重要影响的电视剧,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就变得非常有意义。

关键词:名著改编  87版《红楼梦》  2010版《红楼梦》  比较研究

绪论

恢弘庞大的传世之作——《红楼梦》,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分外闪耀的珍宝。历年来无数艺术创作者对《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从来不曾间断,其中原因除了借助《红楼梦》一书已有的名望和艺术高度获得显著的商业效益外,小说本身也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改编潜质。

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经典的文学需借助当代影视这种新媒介广泛传播,在大众中普及;另一方面,影视剧也借助文学名著提升艺术品位,吸引和扩大其受众面。

在所有的翻拍经典,或者重拍经典中,其中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由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改编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最早的《红楼梦》电视剧是1975年拍摄的5集粤语电视剧《红楼梦》,截至到2010年各台热播的50集李少红版《红楼梦》共有60多部《红楼梦》电视剧。《红楼梦》几经改编,每一次改编都是编导们对小说的再度创作和自我阐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面貌。随着时代的变迁,受众观赏水平和审美需求不断提高,对于电视剧改编的认同和心理期待也逐渐趋向成熟。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林妹妹,改编难,改编人尽皆知的古典名著《红楼梦》更是难上加难。

在2010年,出现了四大名著新一轮的翻拍热潮,其中2010版《红楼梦》是引起关注最多、争议最大的一部。有人认为2010版的诞生,是创作者们二十年磨一剑的产物。时隔二十年,87版《红楼梦》由于当时技术条件和思想的限制,还是留下了许多的遗憾。随着现代影视技术不断提高,影视艺术创作手法不断丰富,从客观条件上来说,创作一版更加杰出的《红楼梦》电视剧成为了可能,也凝结了观众的无限期待。2010年9月2日,让观众翘首期盼了8年的新版《红楼梦》,终于揭开了面纱。当天晚上,50集《红楼梦》在北京卫视和安徽卫视开始面向全国播出。伴随着昆曲和梦幻般的场景,红楼梦的故事再一次于电视荧屏

演绎。在中国,《红楼梦》已是永恒的话题。老观众也许会依稀想起87版《红楼梦》播出时那万人空巷的盛况。2010版开播时的收视率反映了人们的关注热度。据央视索福瑞的统计数据,北京卫视开播当晚创下了本地最高收视纪录,安徽卫视的收视率则较为平稳。而在播出后,互联网上更是一片喧嚣。百度上关于2010版《红楼梦》的搜索条目已达500余万,一时众声齐议,热闹非凡。[1]2010版在首轮短暂的热播之后却遭致了观众极大的非议,并由此掀起了新一轮观看87版《红楼梦》的热潮。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利用电视收视和网络点播,两版《红楼梦》在观众和网友持续的关注中被相提并论着,结果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倾向于87版一边倒的明显趋势。更有网友评价:“2010版《红楼梦》场景像《西游记》,配乐像《聊斋》,镜头运动像《哈利波特》,旁白像动物世界。”[2]

2010版《红楼梦》本身作为一个新生的作品,任何人,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是与87版《红楼梦》比较的结果。本文将对这两部《红楼梦》进行系统的对比,分别从剧本角度、演员角度、影视角度进行分析。

一、剧本角度

众所周知,现今我们能看到的《红楼梦》通传版其结局并非出自曹雪芹本人,而是由高额所续写的。作者给《红楼梦》留下的不完整也恰巧是此部小说最耐人探究并引起争议的部分。正是这种没有结局的结局,给电视剧制片人留下了想象和选择的空间。2010版《红楼梦》与87版《红楼梦》最大的不同便是结局,而这则是因为两部电视剧在版本选择上的差异。我们知道,《红楼梦》小说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而87版《红楼梦》的改编者却认为小说后四十回中的“沐皇恩、延世泽、兰桂齐芳等大团圆结局”与前面伏笔不符,舍弃了后四十回内容,创新性地根据原著前八十回正文的伏线、研制斋批点的版本以及《红楼梦》学术界多年研究成果重新构建八十回以后的内容,做了大胆的可贵尝试,出现了“探春远嫁”“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等精彩桥段。红学家和普通观众都对87版这样的悲剧结局基本认可,编剧周雷也认为:“《红楼梦》是一幕通过家庭生活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家庭社会悲剧”。[3]而10版的《红楼梦》则采用了高鹗续本的后四十回,以一百二十回流行本为据,其中“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王熙凤历幻返金陵”等情节的表现极具观赏性,“鸳鸯自缢”“凤姐落魄致死”“妙玉遭劫”等情节也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2010版只删不改,保留了原著中大量的虚幻、情色、诗社雅集等内容。电视剧仅因为篇幅的原因删除了一些旁枝末节和次要人物的情节段落,其余的都尽力保留通行本原有内容,甚至叙述时序。 [1]

[2] 王鹏,10版《红楼梦》:文化传承的是非之争.(2010—9—13).  邵晨,新版《红楼梦》争论如潮水,观众有了新评语.(2010—7—9).

[3] 周汝昌,红楼梦—根据曹雪芹原意新续,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第5页.

87版《红楼梦》改编的态度是“忠于原著”,但在他们眼中,“原著”仅指曹雪芹先生创作的前八十回,对于后四十回的续作,87版编剧和导演都不予承认。他们认为续作在很多大的问题上违背了原著的精神,“黛死钗嫁”的情节很具戏剧性但认为的痕迹太重,等等。有鉴于此,他们重新编写创作了八十回后的电视剧本。87版电视剧作者如此一改编,令其八十回以后的情节与高鹗续书有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10版对版本的选择,不得不承认既有可取之处,也有偏颇之处。历来《红楼梦》的影视改编都难免有可圈可点之处,如何衡量和展现原著精神和内涵,为新的艺术创作添砖加瓦,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探索。 [4]

二、演员角度

87版《红楼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演员的精准演绎。87版创作团队为找到满意的演员,可谓是殚精竭虑。87版《红楼梦》的演员们不仅神似,更难的是形似。宝玉扮演者欧阳奋强那俊秀的五官、那痴情的神态活化了书中“面若中秋之月”的宝玉;宝钗扮演者张莉那张鸭蛋脸、那双杏核眼也与小说“脸若银盘、眼似水杏”比较贴切;黛玉在书中如“娇花”、似“弱柳”、“心较比干多一窍”的体态与性格,更让扮演者张晓旭那张瓜子脸、那瘦弱的身躯和一双时常含愁、含怨、含泪而说笑时又极灵活俏皮的眼睛演绎得十分到位;探春的扮演者东方闻樱五官棱角分明,传神地表现了探春的豁达、豪爽、带刺儿;王熙凤扮演者邓婕“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展现了“南省辣子”的谈笑风生、言语响亮、喜怒形于色,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其中由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和邓婕饰演的王熙凤,更在互联网上被网民评选为“中国影视艺术史上无法超越的银幕形象”,可见其带来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为使演员与角色形象更为贴切,不少演员都来自戏曲剧团,例如邓婕是学川剧的,袁枚是学黄梅戏的。所有演员都要进入培训班学习,培训班还专门请来红学家、民俗家、礼仪老师给他们上课,从走路说话开始练。为了更好地相互了解磨合,包括导演编剧在内的剧组全部成员都与入选的演员吃住在一起。所有学员人手一册原著《红楼梦》,时时研读,这是首要的培训内容。每天早上六点,学员们在剧务主任的带领下晨练跑步。早饭后便是琴棋书画、诗歌词赋的学习。“红学大师”给演员们上课,从《红楼梦》的主题、人物形象、礼节仪态、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及吃喝玩乐,无所不讲。历时三年,演员的精雕细琢最终成就了经典87版《红楼梦》,为观众留下了无数难忘的荧幕形象。但87版中的林黛玉与原著相比,缺乏对林黛玉内心的表达,反抗封建社会的叛逆精神表现不够,影响了人们对黛玉的全面认识。

与87版相比,2010版《红楼梦》导演李少红对“金陵十二钗”加进了许多时代的解释:宝玉被塑造成抗拒自己、拒绝成长的性情中人;黛玉则是活泼风趣[4] 周雷,刘耕路,周岭.见《红楼梦—根据曹雪芹原意新续》.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第12—14页.

爱说爱笑的才女,不再柔弱,也淡化了小性儿任性儿;凤姐也少了87版的干练,成了幽默风情、活色生香的女人;秦可卿则风流有余、神秘性感。与87版特有的古典韵味相比,2010版的剧中演员则因“窄瘦审美”的趣味而饱受诟病。在新版的《红楼梦》中,小宝玉纯真可爱,大宝玉痴情风流;宝钗神似而形不似,小宝钗李沁气质、演技都较好,但体型羸弱与原著中“肌肤丰泽”“体丰怯热”的形容相去甚远;大宝钗演员白冰体型更似宝钗,但与李沁相去甚远,年龄相差太大,气质也不如前者,两位宝钗不像;新版黛玉的饰演者蒋梦婕体型圆润健康,与黛玉全不形似;贾母气质大气但不似中国老太太;王夫人年龄太大似宝玉奶奶;秦可卿造型过于鬼魅;秦钟贾琏等外形实难担当原著的设定。

在挑选演员时,北京电视台专门举办了挑选演员的大型《红楼梦中人》选秀节目,以“品牌剧、精品剧”为目标,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按照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实现自己的“红楼梦”。新版《红楼梦》从筹拍到播映一直处在舆论的尖端,新闻爆点常常青睐着各大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使之带上了盈利色彩。一场热热闹闹的与时尚结合的流行选秀,让2010版《红楼梦》没有开拍便赚去太多眼球,也沾染上更多浮躁的炒作气息,没有利用更长的时间对演员进行细致的培训,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不够深刻,演绎不够精准。

三、影视角度

(一)写实主义与如梦如幻

《红楼梦》是一部虚实相生相映、写实写意完美交融的天才之作,洋溢着浪漫的诗情画意,气质高雅飘逸,风格含蓄蕴藉。梦幻的写意场景成就了《红楼梦》独特的美学价值,但对于影视艺术而言,此种空灵神韵该如何展现却使创作者头疼不已。

87版的《红楼梦》,由于受当时电视制作技术的限制,许多梦幻场景无法展现,呈现浓厚的写实主义。在电视剧筹拍之初,导演王扶林曾表态:“那所谓虚幻迷离不过是穿凿附会而已,并无真意。而反映现实,揭露现实,才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将小说搬上荧幕,我刻意强调现实主义。”[5]于是,整个创作团队紧紧围绕“写实主义”的艺术风格进行电视剧制作,最集中表现此版电视剧写实风格的处理体现在导演对“女娲补天”“绛珠还泪”“太虚幻境”这些情节的删除和“天香楼”的增补。其中删“太虚幻境”、补“天香楼”的处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讨论。尤其“太虚幻境”的描写还起到了贯穿整篇小说的作用,这一情节的删除重了“写实”的蕴,轻了“写意”的灵,从艺术品位和美学价值等方面分析可谓拉低了原著的文化水准,成为了一部纯粹写实的影视作品,神韵大减。

《红楼梦》,顾名思义,就是一场美轮美奂、诗情画意的梦境,其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梦幻色彩可谓是全书的灵魂所在。而随着技术的进步,2010版[5] 王福林,荧屏《红楼》,何以如此.文汇报.1987年7月29日.

《红楼梦》能否展现原著中写意化的美学风格,满足人们的期待,从未开播时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李少红曾说:“曹雪芹统领《红楼梦》只用了四个字——亦真亦幻,但这四个字真的能难死人!”[6]2010版借用现代先进的影视特技,再现青埂峰下的石头、女娲补天、太虚幻境奇观及其他神话梦幻场景,展现了原著的恢弘、瑰丽场景,创造了传统摄像无法完成的各种奇异景观,弥补了87版技术上的遗憾,营造出虚实相间、抒情色彩浓郁、余味悠长、独具风采的情调意味。新版《红楼梦》对“虚”的烘托和对“梦”的诠释,正应了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二)端庄典雅与戏曲写意

2010版《红楼梦》播出后,人物服饰造型成了观众争相比较大肆讨论的又一话题。《红楼梦》小说并没有表明故事发生的具体朝代,架空了历史背景,这就给电视剧创作提供了一个相对宽广的平台。

87版《红楼梦》在沈从文、邓云乡等名家的指导下,设计师史延芹最终确定了以宋明两朝作为剧中人物造型与设计的基础,同时大胆加入了清朝服饰的细节特征。剧中的服饰精美优雅,不仅由于配色,还在于服饰与人物气质、命运的匹配。比如黛玉的服饰多为青色系,偶有鹅黄色、粉紫色系,服装绣花以梅花、兰花、竹为主;宝钗气色红润,服装多为粉色、黄色等圆润明媚的色系,服装绣花以牡丹为主。人物的服饰造型与原书中的描写基本相符,家中长辈份的人物衣着风格较为古朴端庄,少爷小姐们的服饰则较为明快鲜亮,侍人的服饰则多为暗深色且质感较粗糙。创作者也是本着忠于原著的态度精心设计人物造型,希望在服装设计上渗入人物的性格色彩并隐喻人物命运。比如王熙凤在掌控大权、四处逢源之时,多以大红或艳黄衣服示人,充分显示了其地位和贵气;而当最后流离落魄直至凄惨入狱之时,则是深色着装居多,来显示其命运的悲惨。

2010版《红楼梦》一经播出,剧中人物套用戏曲的“额妆”造型,引起了轩然大波。评论中贬多于褒,对于女演员头上的“贴片子”,网友形象地称其为“铜钱头”或者“黄瓜片”。“额妆”的灵感大部分来自于昆曲,导演和造型师也是想借昆曲华美的东风吹起《红楼梦》的虚幻之气。然而效果却是,“额妆”不仅不能美化剧中人物形象,还对刻画人物个性起到了模糊的作用。“额妆”在戏曲中的运用主要是修饰人物脸型,现在人人头上都顶了几片“铜片妆”,让人挑花了眼看晕了头,纵然演员的表演再到位,个性的独特还是被模糊了几分。此次剧中的服装可谓奢华至极,设计师叶锦添称服装的所有细节都是建立在每个人物的性格特色之上的,先确定大致方向,再在细节上不停地钻研和摸索。“十二金钗相对于曹雪芹,有他最美好的回忆,整体的氛围呈现的华丽感,是带着游戏与[6] 沈治钧.不泼冷水,不灌烧酒—平心关注(红楼梦)重上荧屏.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三辑第22页.

冷酷并继而生,隐喻了一种华丽背后的黑暗。”[7]如饰演秦可卿的演员唐一菲认为“沉闷的黑衣”正代表了秦可卿一生的灰色、悲情,没有一丝亮点。新版《红楼梦》中人物的服装造型、妆容搭配无疑颠覆了观众传统的审美趣味,虽然从中可以看出设计者不断求新求变的突破精神,但“新”并不等同于“好”。

(三)场景、声音、镜头

(1)、场景

1984年为拍摄87版《红楼梦》,经红学家古建筑家园林学家和清史专家共同商讨,按曹雪芹在小说中的描述,在北京市宣武区按照原著的描述,设计建造了大观园,在河北正定县建造了宁国府、荣国府和宁荣街。由于场景多为实景,最后总体画面呈现清新亮丽,色彩饱满,真实感强,却又不失清新雅致。

比较87版与10版的画面场景制作,不得不承认由于不同时代影视创作技术条件存有差异,从场景的精致、道具的奢华、特效的奇幻等方面来看旧版电视剧的确比起新版要略显逊色。小说中大到园林建筑,小到生活中的衣、食都是极考究的。大观园,荣宁国府的气势磅礴,富贵繁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制作人员不惜人力资金,高价搭建了十个大棚以供拍摄。贵族家庭中的一件一设一,柜一橱自是上等木材精雕细刻、衣着服饰都是镶金绣银,笔墨纸砚皆乃上品、一花一草皆非乱设,电视剧为了展现这部宏大的史诗,严格按照书中的描写去筹备场景、道具。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怡红院,清幽淡雅的潇湘馆,田园风光的稻香村,秋爽斋、藕香榭、大观楼等亭台楼阁均气势非凡。这些依靠现代化制景技术与精雕细琢的后期制作共同呈现了出来,将原著中平面的文字描写立体化、具象化了,让曹公笔下的梦幻世界得以成真。不过,有些观众评价说太过于奢华迷乱了。

(2)、声音

在电视剧创作中,导演们都自觉地将音乐运用到其中,音乐对于气氛的烘托、情感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渲染作用。在《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中,音乐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87版的《红楼梦》就做了成功的典范。87版的《红楼梦》是作曲家王立平前前后后耗时四年半之久,在不断研究斟酌、苦思冥想下创造出的成果,并确立了改编电视剧音乐的主基调——“满腔惆怅,无限感慨”。剧中那一首首让人愁肠百结魂萦梦绕的歌曲已经成为新的经典歌曲,更是影响甚广。87版《红楼梦》中共有十二首插曲。它们的词全部来自小说原著中的曲、词、诗、令。这十二首插曲大都与剧中的某个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聪明泪》、《葬花吟》、《晴雯歌》、《分骨肉》、《紫菱洲歌》就是与王熙凤、林黛玉、晴雯、探春、迎春有关。那首人尽皆知的《葬花吟》,更是创作者呕心沥血花了长达二十一个月的时间创作出来的,这首歌准确的诠释了文化主题,更是历来红楼[7] 叶锦添.解读《红楼梦》造型:我拉了昆曲的皮.2008.6.17

梦无数影视改编中最经典、传唱度最高的音乐作品之一。

10版《红楼梦》中的音乐插曲,外界评论褒贬不一,也是观众对新版《红楼梦》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一种观点认为其咿咿呀呀的顿挫曲调使整个片子变得阴森诡异,变成了恐怖片;另一种观点是,“影片的音乐表现了原著那种夹杂着如梦如幻、亦歌亦哭、真实与魔幻并存的氛围。”[8]2010版《红楼梦》还拯救了十出已失传百年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李少红具有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勇气,其精神是可嘉的,但其欣赏性和理解性就不得而知了。2010版的作曲杜薇认为,“氛围电子”最能营造出迷幻、神秘的感觉。但就是这几乎无处不在的音乐,被观众认为是“鬼叫”。过度哀怨和少气无力的“氛围电子”,使得剧情倍感压抑伤感和死气沉沉。剧中舒展明媚温柔细腻的音调几乎始终没有听到。难怪电视剧播出后,有的观众直接感叹“简直就是鬼版红楼梦,尤其是背景音乐,太阴森恐怖了,看得我起鸡皮疙瘩。”

2010版《红楼梦》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旁白的大量运用。旁白对电视画面进行了讲解和补充,使得其在原著的忠实度上比87版《红楼梦》而言更上一层台阶,对于人们在看电视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阅读了小说本身这一层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凡事都应该有度,新剧中的旁白出现的太过频繁,让人在观看的时候倍感压迫。且不间断的画外音对收视效果造成了干扰,又要顾及画面又要仔细聆听,往往容易让观众顾此失彼,严重影响了观赏效果,旁白所起的作用反而是画蛇添足了。

(3)、镜头

提到新版《红楼梦》的画面,就不得不提片中导演独具匠心并反复运用的快进镜头。比如大观园刚刚落成,贾母代领众小辈进园游玩,人物在正常走动的过程中,镜头瞬时从大院门口快进到了园中间,观众看了瞬间莫名。同样的情况早在黛玉初进贾府中就有表现,黛玉一下子从大院门口直“飞”正厅。“快进”镜头给人带来些许不适,还有周围环境中的人物都是飘浮而过,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导演频繁的使用这些超现实镜头目的是为了制造虚实交替的梦幻之感,但结果好像差强人意,反而给人带来阴森恐怖的感觉。由此看来,新的审美效果不见的就是好,关键是要让观众喜欢。

四、结论

“红楼梦”历经了两个世纪的风雨洗礼,从最初的“文学瑰宝”变为荧屏上的“宠儿”,影视语言对名著的改编令文学巨作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和广泛的传播效果。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化眼光和审美趣味,我们判断一部影视剧的好坏不能单一的用某一阶段的审美情趣来评论。随着影视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学巨著的不断改编,我们的审美观念也应随着改变。 [8] 陈祥麟.评李少红新版《红楼梦》—兼于黄蕉风先生商榷.观察与思考.2010年第9期,58页.

关于《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不会就此停止,优劣之争也不会停止。不同时代造就不同审美,我们只有用变化并进步的眼光去看待每一次影视改编,才能客观地体味文学与影视间奇妙的艺术连接。文学名著与影视艺术的结合必定会形成双赢的结果,希望后来的影视改编能汲取“前辈”的成功,弥补现有的不足,为名著插上飞翔的羽翼,遨游在广阔的文化之空!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胡文彬论红楼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M].中央编译出版社.

[5]周汝昌,周伦荃.红楼梦与中国文化[M].工人出版社,1989.

[6]周汝昌.红楼梦新证[M].上海出版社,1953.

[7]俞伯平.俞伯平论红楼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王国维,胡适等著.大师品评红楼梦[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

[9]周雷.海外红学论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0]周雷,周岭.红楼梦—根据曹雪芹原著改编[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电视剧目:

[1]《红楼梦》电视连续剧(1987,王扶林执导)

[2]《红楼梦》电视连续剧(2010,李少红执导)

作文四:《《红楼梦》论文》2700字

解读《红楼梦》的金钥匙

——《红楼梦》诗词初探

作者:马彦平

[内容摘要]: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一座高峰。“红楼诗词”是解读《红楼梦》的一把金钥匙。它是解读“红楼人生”之悲剧思想根源的一把金钥匙;是解读“红楼人物”心灵世界的一把金钥匙;是解读“红楼人物”悲剧命运的一把金钥匙。同时,“红楼诗词”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此外,它有助于我们揭开《红楼梦》中那些至今未解的谜。

[关键词]:

“红楼诗词”;“红楼人物”;“红楼人生”;

一部《红楼梦》,堪称我国古典文学的杰作。其动人处并不仅仅在于小说中凄美动人的爱情悲剧,也并不仅仅在于小说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并不仅仅在于它形成了一门新的学问:红学。其实,小说中那些随处可见的诗词,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地方,实在是解读《红楼梦》的一把金钥匙。单就诗词内容来说,那些诗词或充满了人生哲理,或抒发了主人公的闲情逸致,或暗示人物一生的命运,或咏物言志,都如信手拈

来,却又恰到好处,因人而异,似量体裁衣。

一、解读“红楼人生”之悲剧思想根源的一把金钥匙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爱情悲剧,同时也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人生悲剧。书中处处充溢着悲凉之雾,充溢着人生失意的苦涩,以及世事无常的慨叹。

试看跛足道人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番话乍一听,满口都是“好”与“了”,故名曰:好了歌。那道人告诉士隐,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这番话,颇有点世事变幻无常、人生无趣的意味,虽有一定道理,不免显得颓唐。但对于痛失爱女,家中连遭不幸的甄士隐,简直是当头棒喝,打得他一念间看破红尘,毅然决然的弃家而去!他的《好了歌解注》也是如此。

其实,生活中此类悲剧比比皆是。有些人爱财如命,平日里只知道吝啬以敛钱,但等到一朝撒手归天,才追悔莫及!《红楼

梦》中那些“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的人物,最终落得个“昏惨惨黄泉路近”的下场,一切的一切,都“抵不了无常性命”!所以,生活中凡事都要能看得开,提得起,放得下!“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使人联想到“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以及“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切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但是,对那些已经蒙冤千年的灵魂,又有什么用呢?

二、解读“红楼人物”心灵世界的一把金钥匙

或许因为贾家是“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缘故吧,贾家上下人等大多能吟诗作赋。尤其是宝玉、黛玉、宝钗、探春以及湘云等一干人,他们常常结社吟诗,吟咏性情。透过这些诗的表层,我们可以进入人物心灵深处,欣赏他们的志向抱负,感知他们的情感世界。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充塞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

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明为叹息花落春去难寻觅,实为对自身长期寄人篱下,生命如落花般漂泊无依的生存处境的真实写照和悲叹。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孔子曾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我国传统的诗教观也认为诗言志。一首好诗,就是一曲动听的心灵的音乐,难道不是吗?贾府、大观园看似小,换种角度看,又何尝不是一个大世界呢?这里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林黛玉的人生,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交织着痛苦与欢乐,成功与失败的命运交响乐啊!

三、解读“红楼人物”悲剧命运的一把金钥匙

不同与一般小说中的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极富深意,尤其是针对人物不同的命运,勾勒不同的场景,造就不同的意象,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余地。

探春为人精明能干,但偏偏是庶出,命运又不济,远嫁他乡,有家难回,其命运有如一只断线的风筝,故判词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迎春的性格懦弱,命运也最为悲惨。只因贾赦想选个有财有势的贵婿,结果把女儿送进“中山狼”[1]的口里。可怜温柔端庄贤惠的迎春,出嫁一年就被活活折磨致死。其判词云: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惜春年纪轻轻,但遭遇太多打击,使她心灰意冷,最终出家,与青灯古佛为伴,故判词云:

勘破三春景不长,淄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此外,也有一些诗谜,曲折暗示了人物的不幸命运。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2]”,从众人所制诗谜中隐约可见: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元春谜语)

一响而散的爆竹,不仅是贾元春盛年辞世的预兆,也恰好是贾家富贵荣华瞬息即逝的写照,这已毋需多说。

总之,《红楼梦》诗词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多种多样,艺术手法高超。其单作为诗词来欣赏,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尤其是从那些饱含哲理意味的诗句中,我们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观照生命的脆弱及美好,感悟人生的妙理真谛。在酒余饭饱,雨夕灯窗之下,细细赏玩,又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快事呢?

红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迄今为止,还有诸多谜团没有解开。如秦可卿的身世来历及突然死去;《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要想深入研究红学,就得认真去读那些诗词;真正读懂,才有助于我们更透彻的研究这门学问,把我们先辈遗留的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好的传承发扬下去。

注释:

[1]指贾迎春的丈夫孙绍祖。

[2]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

参考文献:

1、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2、王蒙.《红楼启示录》.三联书店.1991年版

3、鲁迅《小引》.见《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作文五:《红楼梦论文》3000字

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

陈浩强 13财管一班

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但红楼梦无疑是古典文学小说的一个巅峰。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琴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惊叹于他的卓绝的文学才气,赞美这样一个请棋书画、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伟大文学家;历史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痛快于其黑暗的统治注定了其必将败亡的惨烈结局;自由主义者读到红楼梦,读出的是它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对人们的压迫和压榨,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也有人悲叹于文学的流传必将因为其从盛到衰的历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最终是个悲剧。当我读完了《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依然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来,犹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可是他们的爱情故事的悲剧究竟是什么造成的?

一是命中注定的。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写作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运用判词、对联、诗歌来预言《红楼梦》中人物的走向以及决定性格特征。并且曹雪芹又在书中增加了一些神仙级别的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也是如此,他们的命运趋势早在《红楼梦》中第五回就已经展现出来了。例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咏絮才”说的是林黛玉的多才多艺,窈窕淑女,然而“堪怜”一次写出了就算林黛玉又这些才华有什么用呢?像这样罕见的才女不还是“玉带林中挂”么?这也就是说明了林黛玉到最后会违背自己的意愿不会和贾宝玉在一起。一个“挂”字用的特别恰到,这个字引起读者翩翩联想,并且暗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结局不仅仅是以死而终,是比死更加痛苦的结局,他们两个人的爱情故事比死来得更残忍——挂。死不足惧,挂最悲哀。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在一开始就被注定了,而这样类似的情况又令我想起了《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命运一样,都是在作品中一开始就是被预言好的,就算之后怎么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终究还是逃脱不了最初的预言。林黛玉的命运无疑是个悲剧,从她的诞生,到进入贾府,再到与宝玉相爱,她的泪从未断流。虽自有一段风流态度,但却逃不出不足之症的牢笼。黛玉是个聪慧的女子,自小跟从贾雨村学习就凸显其聪颖的一面。而进了贾府,与姐妹们作诗习文,她亦是样样了得。迎春贵妃省亲时,唯宝玉被作诗难住。完工在

一旁的黛玉见此景况,急忙又作一首赐予宝玉。史湘云入社后请诸位吃蟹赏菊时,大家纷纷题诗,黛玉先是从容不迫,最后时辰挥就一首,一举夺下“花魁”。

同时,黛玉是个敏感的女子,毕竟是离家后入住贾府,寄人篱下,总感觉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最终养成了爱计较和忍气吞声的性格。怀疑周瑞家送来的簪花是挑剩下的,对撞见宝玉来看宝钗吃了小醋等等。但无论怎样,黛玉是纯洁的,她也同样想面对自己真实的爱情,但她总是无法摆脱环境的拘束。

二是社会家庭观念决定的。中国古代主张的婚姻观是要门当户对的。但是林黛玉作为一个相当于出生在中产阶级的家庭的女子是不可能和出生在当时有权又有钱的四大家族中贾家的公子贾宝玉的。然而薛宝钗就不一样了,当时薛家也是四大家族之一,那么薛宝钗就和贾宝玉的家族地位是悬殊不大的,这样薛宝钗在当时就有理可以和贾宝玉结婚,这也是贾母赞成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原因之一。接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经济地位也是不平等的。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的时候,经济地位大多数和政治地位是有所联系的。贾家通过元春在皇宫中当贵妃以及贾政在朝廷中做官获得了可观的钱财,相比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做“巡盐御史”的工作收入就明显少了很多。这就拉大了贾宝玉家庭的经济实力与林黛玉家庭的经济实力,从而进一步减小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一起的可能性。薛宝钗因为是在四大家族中的,所以她的经济实力是可想而知了。其次,“金玉良缘”的神话也是因素之一。为什么“金玉良缘”的神话阻止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还得从为什么要缔造出“金玉良缘”的神话开始着手。婚姻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可以视为一种扩张自己政治权利的手段,通过大家族与大家族之间的联姻,以谋取更大的政治实力为目的。所以“金玉良缘”的神话肯定是薛家制造出来的。薛家之所以缔造这样的神话其实是为了自己家族的兴旺而着想。薛宝钗进京是为了到宫去,然而有着精明深算的头脑的薛姨妈肯定会为了薛宝钗而像一个退路的。所以“金玉良缘”的神话就这样产生了但是这一切社会的干扰都可以看出在当时中国的封建制度社会中,封建婚姻观是主导社会中人们的关系与爱情的。因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自由爱情观是在当时被否决甚至鄙夷的,婚姻就是应该爱情为基础的,没有爱情的婚姻就等于抽掉了灵魂,这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三是个人因素导致的。先说说林黛玉的身体健康状况。据书中描述,林黛玉是终年咳嗽,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她是有肺病的。王夫人的儿子贾珠夭折,所以这无疑给她带来对生命的重新认识,使得她更加珍惜

生命。因此她当然希望自己儿子未来的“宝二奶奶”不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再其次她又是薛姨妈的姐妹,想要撮合贾宝玉和薛宝钗,这样她当然不希望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一起了。林黛玉的身体状况给她和贾宝玉的爱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相比之下,薛宝钗是健康的,这样一来又给“金玉良缘”加了不少分。但是,直接导致贾宝玉和林黛玉最终的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是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在当时的社会,在人们的眼里如果要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必须得懂得最基本的家务活,严格遵守“三从四德”。林黛玉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得性格是带着叛逆的,她不愿意遵守这样的封建礼教,而且她很有才,喜欢作诗。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中,一步一步遵守这些制度的薛宝钗才成为了一个封建淑女的典范。林黛玉拥有任性,孤高自许的性格,她被周围的各种环境所抛弃,可是自己却坚信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她不愿随波逐流,愿意像桥墩一样就算洪水来了也坚守自己的精神的阵地。然而在那样一个时代,一个女子拥有这样大胆想法是行不通的,所以她在周围人的疏远下只能一个人在这巨大的贾家中顾影自怜地活着。连本来是自己盟友的史湘云都慢慢疏远她而亲近薛宝钗,而且在公众场合冒然为薛宝钗说话攻击林黛玉。这使林黛玉在贾家的地位动摇而雪上加霜。别看林黛玉整天哭哭啼啼的,感觉她是一个毫无抵抗力的女子,其实一个人在贾家受这么多折磨,被社会所谓的道德和自身的叛逆,还有薛宝钗受大家的青睐,哭作为发泄难道不是正常的吗?林黛玉很坚强,尽管她受了这么多磨难,她还依旧在贾家中活着。真正没有抵抗力的人在中途就会半途而废。林黛玉在当时的不屈不挠就犹如简爱,就犹如苔丝一样有着自己的崇高雅致的思想,有着对爱情自由美好的向往,这才是真正思想自由的人。就算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是不平等的,但是贾宝玉也是和林黛玉有相同清高、叛逆、追求自由的思想,这使得贾宝玉是真正爱林黛玉的。但是综上所述,林黛玉的性格特征使势单力薄的自己变得更加孤立无援,这让贾宝玉“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改变社会人们的看法。“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在悲愤哀伤的同时,林黛玉对自己的命运也无可奈何。

悲剧比喜剧更容易激发人们对事物重新的认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启示了人们对于婚姻的认知,他们的悲剧是一,与生俱来的;二,受社会影响的三,自身导致的。林黛玉的凄惨,是没有人知晓的。金玉良缘,木石前盟,曹雪芹笔下的宝黛爱情悲剧是敲响人类自由意志,自由恋爱,自由人生的一个警钟。

作文六:《红楼梦论文》5100字

提到《红楼梦》无论众人是否看过,有五个名字是提及此书就不得不联想到的人物——主线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及作者曹雪芹和有名的后四十回整理者高鹗。

一、贾宝玉——以自己为中心的懦夫

曹雪芹曾与第三回为宝玉题《西江月》二词,批宝玉及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模拟封建正统派人物的口吻,运用了明贬暗褒的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嘲讽、批判,实际上是在歌颂,既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也表达了作者曹雪芹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第一首词着重在概括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不通世务”“伯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这样一个“愚顽”的“蠢物”,自然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大逆不道的人,说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然而,这正是贾宝玉的可贵之处。第二首词着重在从批评告诫的角度,正文反作,进一步歌颂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贾宝玉既不听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去“通世务”“读文章”,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份,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那些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以上这段是当初语文课时老师给出的标准诗词鉴赏答案,对此我只有四个字来形容——信口开河!首先,作者所处的年代及描绘的文中宝玉所处的年代大环境,以上那些先进的想法是完全无法存活的,今日我们的思想开放的代价是百多年的时间与众多的鲜血换来的。可是在那个时代如果有人以坚持这样的“理想国”而生存,想必现实会告诉他玫瑰与面包的区别。所以我的理解这两首《西江月》更多的是作者对自己过去经历与现状的讽刺自嘲,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再者,文中无不处处体现贾宝玉对女子的关怀。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可是实际上呢,他的怜惜珍视带给这些女孩子的是什么的?林黛玉郁郁而终,薛宝钗守活寡,晴雯病死,金钏儿投井„„他似乎不懂什么是负责什么是对这些女孩真正的好,给了她们希望,却给不了她们保护。除了在悲剧之后为她们赋诗一首或是闹上一阵便再没下文。说是怜惜?怎的不见他怜惜那些上了年岁的老嬷嬷,贾宝玉的奶娘不过喝他一杯凉茶便如此大发脾气。贾宝玉曾经在小说第五十九回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她们曾经也是清澈如水的女子,她们的刻薄是那些男人家庭生活生生逼出来的!倘若真的怜惜身边的这些姐姐妹妹们为何不发愤图强,压下自己的喜恶走上仕途,既然官场政以贿成,那就还其一片清明,在泥潭中做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为想要庇护的人撑起一片保护伞做她们最有力的后盾,让她们在这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无人敢欺。他的温柔就是一把刀,狠狠地扎在那些女子心上;他的情,水中月镜中花,虚无缥缈,除了希望之后的绝望什么也给不了这些可怜的女子。他的悲哀是求而不得,她们的悲哀却是用一生来尝的。

二、林黛玉——身份背景造成的悲哀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

分”

黛玉的美是毋庸置疑的。黛玉前世为绛珠草一株得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修成女体。可谓是得天地造化之美,钟灵毓秀,超凡脱俗。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兮倩兮,美目盼兮,端的是妩媚风流,芳华绝代。连薛蟠这样阅尽美色的登徒浪子,只一眼便失了魂一般,可见其美貌无双。

不只是美貌,她的才情也是闺阁女子中的魁首。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有一句写她“堪怜咏絮才”,“咏絮才”指女子吟诗才华,出自东晋安西将军谢弈女儿谢道韫幼时“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典故,指出黛玉才华横溢。不止文采,她的女红,管家等才能也在书中有所体现。

除此之外,无论文中还是读者都道黛玉孤女堪怜寄人篱下。殊不知黛玉的身世也是不亚于荣宁二府嫡出小姐的。林黛玉之父林如海祖上曾袭过列侯,至林黛玉祖父本是袭爵的最后一位,然虽是钟鸣鼎食之家,却也是书香门第,林如海更是前科的探花,钦点的巡盐御史。《红楼梦》中虽大多是虚构的朝代官职等,可也是有据可循的,描述背景不是清朝,可作者却是清朝人,所以肯定会带有一些清朝官员的等级制度。清代宗室的爵位制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荣宁二府是国公府,最差也相当于是一个不入八分辅国公。而功臣爵位则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可见林家祖上是侯爵爵位,贾府与林家也算是门当户对了。林如海虽未能承袭爵位,但紧接着走的就是科举一途,探花出身,先是兰台寺大夫,后为巡盐御史。兰台寺大夫是曹雪芹虚构,兰台,原为汉代宫廷藏书之所,由御史中丞主管。御史中丞兼任纠察,故后世又称主管纠察、弹劾官吏的御史府为兰台寺。大夫,是古代高级文职官阶。兰台寺大夫相当于秦汉间职掌纠察弹劾的御史大夫。若深究应该是正二品。而巡盐御史虽然在明代仅仅是正七品,但在清朝,深谙盐税之于国库的重要性,两淮盐区还设置巡盐御史,是两淮最高盐务官员,中央巡视员,无定品,任期一年,应是三品左右,但确实是实权。以此论贾府是拍马也不及的。由此文中无论贾母还是贾政对宝黛婚事是呈绝对的支持态度的。而薛宝钗家里祖上薛公为紫薇舍人,即中书舍人,唐代官名。清代没有这样的官职,只相当于内阁侍读学士,仅仅是从四品。而官职是不承袭的,也就是说薛家祖上只是有人当官罢了。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只居于末位,而且到了贾政一代只是个皇商,古代商人是没有地位的,就算是皇商,占了个“皇”字,到底也是个商人。由此可见,所谓的金玉良缘只说于当时的社会地位而言,薛宝钗是万万配不上国公府嫡子正妻的位子的。就算林如海之后病故,到底生前交好的世伯兄弟什么的就算无法照拂林黛玉,在林黛玉出嫁之后也会给林黛玉的丈夫几分薄面,到底也是一种政治资本与凭仗,所以哪怕黛玉是孤女那也绝对配得上一个无法袭爵的国公府二房嫡次子。而像林如海这种因公死在任上的,帝王得知也会有恩赏。哪怕退一步讲林黛玉没了依仗,贾家仍有更好地选择比如史湘云,这位侯府嫡出的小姐,轮不上薛宝钗吧。

提及身世就不能不提林如海死后的遗产问题。按照古代的法律制度,林家夫妇双亡,没有儿子,也没有过继嗣子,属于“户绝” 。唐宋以后的法律规定,“户绝”之家的女儿是有财产继承权的。而各个朝代下继承的分额不一样,貌似宋初的最少是二分之一,唐、明、清都是全部给女儿,没有女儿给近亲,连近亲也没有的则收归官有 。《红楼梦》里明确说林如海没甚亲支嫡派,都是远房,  不论按照哪朝的法律,这些远房族人的继承权都在林黛玉之后。林如海为巡盐御史可以说是最有油水的官职了,不必刻意去贪墨,只说年节各方的孝敬,俸禄再加上祖上积累的房产田产金银古董等绝对不少,怎么会到最后只有贾琏说得那几万两银子呢,后文中宫里太监来要钱,感叹到:“什么时候再发个2、3百万的财才好”,而贾琏前期经手的差事里,有那么大数额的只有盖省亲别墅和林家身后事了,前者是往里烧钱后者可是实打实的赚钱,一个“再”字,既写之前收了林家家产,又暗示后来藏匿甄家家产。不过林家的家产贾母应该是知道的,不过老太太一心撮合宝黛结亲,这钱早晚也是贾家的,也就不怎么在意了,谁知后来结局与发展大相径庭又是后话了。

可惜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终究只是梦一场,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早在探春和薛宝钗联手管家之时,结局就开始浮出水面。自古管家多为当家主母,探春是早晚都要嫁出去的,黛玉又不是没有管家才能,要宝钗来管家就已经预示着宝钗日后入主荣国府的命运了。林黛玉的小心眼儿,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她的性格孤傲,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在这里,真实的个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三、高鹗——

曹雪芹曾有写后四十回的打算,并且很可能已经写出一部分。毕竟哪能那么巧正好写到八十回就不写了呢,那么有零有整的。一百二十回的回目在程高本出来之前就已出现。据考证,高鹗"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只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它说明高鹗的"续写"只是一种改写。在“程高本”之前,社会上早就存在有人续

写后四十回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如乾隆五十四年八月以前,杨嗣曾以重价购得两部抄本,一部是“石头记”,八十回本;一部是“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乾隆五十三年,高鹗才考中顺天乡试举人。1791年在曹雪芹去世以后将近三十年,才出现了高鹗续《红楼梦》这么一回事。高鹗是和一个书商叫程伟元的,这两个人合作,最后出版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把大体上曹雪芹原著的八十回,加上了他们攒出来的四十回。 这就是现在流传最广的是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于1792年的120回版本,通称程乙本。

不过到了八十一回之后可以感受到前后两种风格态度的变化,就有种从正版小说改成了同人文一样,还是从一半硬生生接上的。如果不是习惯了看小说看到结局我还真是不想去看这续写的四十回了。我也本是不喜欢悲剧的人,若没有第六回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所见判词,我会很开心的接受这个结局。就拿金陵十二钗副册中香菱的判词来说: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根并荷花一茎香”写的是莲根荷花同长在一根茎上,一样芳香。荷花也称莲花,这里暗示香菱原名英莲;“平生遭际实堪伤”写的是香菱一生孤苦,惹人心伤怜悯;“自从两地生孤木”的“两地 生孤木”寓一个“桂”字,图中又画着一株桂花,点出夏金桂的名字;“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香菱因为夏金桂的出现而死亡。十分明确的表示出香菱的死是与夏金桂的虐待脱不了关系的,高鹗的结局中却是薛蟠出狱后,把香菱扶了正,后难产而死。判词与结局相悖

王熙凤判词:后面是一片冰山上面一只雌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子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曹雪芹许是不讨厌王熙凤的,所以只给她一个休弃的结局,虽然悲惨但也总比一死要强,作者又不推崇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想法。高鹗却让她凄凉的死了。

还有后四十回,贾母对林黛玉的态度突然就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由“两个玉儿”生活中大事小事处处留心到原文中提及:探春因提起黛玉的病来。贾母听了,自是心烦,因说道:“偏是这两个‘玉’儿多病多灾的”。这由喜爱到心烦变的也太快些了吧。

作文七:《红楼梦论文》4400字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2013—2014年第2学期

《红楼梦研究》课程论文

题    目 论前八十回宝黛婚恋的忠实维护者——以贾母为例专业年级      汉语言文学11-2班

姓    名       王莉娜

学    号       22111271

任课老师       高淮生

日    期       2014 年 6 月 26 日

论前八十回宝黛婚恋的忠实维护者——以贾母为例

摘 要:大多数读者和《红楼梦》的研究者认为,贾母支持“金玉良缘”的婚配方式,并在最后为了家族利益采用凤姐的“掉包计”让宝玉偷娶宝钗,黛玉得知后病情加重,在宝玉洞房花烛之日病重去世。然而,后四十回续写者高鹗才是宝黛婚恋的罪魁祸首,曹雪芹的原意想表达的却是贾母是宝黛爱情的忠实维护者。本文以《红楼梦》前八十回分析,从一些含蓄微妙的字眼里,看出贾母对宝黛婚恋的忠实维护。

关键词 :宝黛婚恋  贾母  二玉成一对  贾宝玉  林黛玉

引  言

《红楼梦》的前八十回,贾母同王夫人围绕宝黛二人的婚姻,展开了一场微妙含蓄而又尖锐的斗争,而后四十回贾母却像是换了个人似的对宝黛爱情进行扼杀。但是如果细心品味前八十回,贾母是不可能、也没有改变对林黛玉的骨肉之情,她是支持宝黛爱情的,并且与王夫人、薛姨妈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来维护宝黛的婚恋,只是在文章中写的十分的微妙含蓄,细品之下,方泽能够肯定贾母对宝黛婚恋的支持态度。

一、贾母对宝玉和黛玉特殊的爱

如果问贾母在这些孩子中最喜欢的两个人是谁,那毫无疑问当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一个是有着和自己逝去的丈夫一样风度的宝贝孙子,一个是自己最疼爱的女儿的遗孤,这两个孩子都是贾母“心肝儿上”的人。

黛玉来京投靠外祖母,贾母一见黛玉就搂到怀里“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还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惟有你母。”这里贾母用了个词“惟有”,而不是说三个儿女中“最疼”贾敏,而是“惟有”疼贾敏,这个词意味深长。贾母能够当着贾赦、贾政妻子的面,宣布她疼的“惟有”女儿,这样看来,贾敏不仅是在三个儿女中年纪最小,也是最聪明、最漂亮、最懂事、最和母亲贴心的。这从曹雪芹给她起的“敏”字中也能看出一二。在贾母宣布她“惟有”疼黛玉之母,在黛玉进府后,贾母通过安排她吃饭的座位,睡觉的床铺(贾母命令把宝玉原来用的床倒出来让

黛玉用),连“凤凰”宝玉都得给黛玉让路,贾母把疼爱叠加和赐予给这个外孙女儿林黛玉身上了。

贾母对宝玉的爱是因为她在他身上寄托着别的儿孙们身上所没有的期望:首先,贾宝玉一落胞胎嘴里就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正可谓“来历不小”。贾母见宝玉摔了那全家人视为命根子的玉时又是“急”,又是“怨”,又是“哄”,又是“亲手与他戴上”,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爱呢?这种爱与她对黛玉的怜爱是不同的,这是对延续贾政香火,关系贾府命运的对孙儿的一种异乎寻常的超越一切的溺爱。贾母这个极其迷信的人是把宝玉当作天降大富大贵于贾家的象征而寄予不平凡的期望的;其次,贾母对贾家儿孙们的一代不如一代的状况是灰心的,只有贾宝玉能给她以精神上的安慰,因为宝玉不仅是贾政的唯一合法继承人,而且生得又极象他那“九死一生挣下这个家业的”曾祖父荣国公,贾母幻想着他能继承丈夫荣国公的衣钵;再次,宝玉虽然“淘气异常”,但“聪明乖觉,百个不及他一爪”,他平时颇得北静王等官僚的欢心,贾政“时常叫他出去作诗文”,也都作了出来,“未必一定是那种没出息”的人,贾母希望宝玉经过“慢慢的教导”能有所成就。

二、贾母含蓄的表达对“金玉良缘”的否定态度

贾母对宝黛婚恋的态度在贾府几乎是众人皆知的,而当时王夫人等也并没有谁对贾母的这些做法提出异议或者微词。如果不是薛姨妈带着薛宝钗住进了贾府,宝黛两人的爱情在贾母的支持下,他们的婚事应该能够顺理成章。然而宝钗的到来,使宝黛的爱情不断发生波折起伏。贾母同王夫人之间也因“金玉良缘”展开了一场极其微妙,极其复杂的斗争。这种矛盾斗争从根本上应该说是由王夫人和薛姨妈挑起来的。在薛宝钗到贾府不久的第八回,宝钗利用宝玉看她的机会在莺儿巧妙的配合下,委婉的向宝玉推销了“金玉良缘”之说。但这种说法的制造者却是薛姨妈。也就在这一回,宝玉对黛玉说:“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可见“什么金什么玉”的议论在贾府早就传开了,连黛玉本人也都知道。薛姨妈不会单给王夫人说了“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语,她整天绕着贾母转,也不会不给贾母说。面对薛姨妈的游说和人们的议论,《红楼梦》始终没有正面描写贾母的态度。在第二十五回,我们看到了作者之“不写之写”。作者借写凤姐的一个玩笑,表明了贾母的立场。宝玉因贾环推倒烛台烫伤在怡红院静养,一天,黛玉、

凤姐、宝钗、李纨等人都在这里,凤姐同黛玉议论到吃茶时,凤姐当众说黛玉: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众人一听一齐砰笑了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你给我们家做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以凤姐这样的身份,这样精明乖巧,唯贾母意图是瞻的人物,无缘无由绝不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开这种玩笑,况且当时薛宝钗也在场。很显然,她或者是摸准了贾母的真实意图,或者是从贾母处取得了可靠的信息,甚至是受贾母之命。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玩笑”看作是贾母对“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的否定和警告。把宝黛二人尚未挑明的关系一下子给挑明了,向众人正式宣布对宝黛二人恋爱关系的肯定。

王夫人每月两次进宫见元妃,处于贾母强势呵护的“二玉“情势下,她极可能说服长女介入“金玉良缘”,于是,端午节元妃对黛玉宝钗分出了厚薄。元妃的 “赏礼”开始全放在贾母处,贾母既知道元妃送给每个人的礼物,也不会不明白给宝玉宝钗礼物相同的含义。面对王夫人的进一步施压,贾母又是采取什么措施来对待“娘娘”的旨意呢?书中第二十九回给了我们答案。贾母带领贾家内眷众人到清虚观打醮,张道士给宝玉提亲,贾母说:“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贾母虽然不能和贵妃孙女儿唱反调,但是她可公开表态,宝玉既然不能早娶,比他大的姑娘等得了嘛?张道士提的小姐跟宝钗同岁,贾母连问都不问就出局了,宝钗还有戏嘛?这里,贾母直接拒绝了张道士提亲,又间接拒绝了“金玉良缘”。

在第五十回,贾母看到宝琴学下折梅比画儿都好看,和薛姨妈说及宝琴,细问她的年庚八字及家景。薛姨妈忖度是想为宝玉求配,就半吐半露地告诉宝琴已许配梅翰林儿子。在这里有不少人认为贾母心中“二玉”的想法开始动摇,其实细想,贾母并没考虑宝玉宝琴的婚事,她问宝琴的八字,是借关注宝琴拒绝宝钗。贾母交王夫人认宝琴为义女,是不想给宝玉娶宝琴的重要证据。贾母戏剧修养很高,当然知道《西厢记》崔夫人让崔莺莺认张生为兄的把戏。结义兄妹也是兄妹,所以即使宝琴没订亲,贾宝玉也不能娶宝琴。这一回贾母给薛姨妈暗示了自己对“金玉良缘”的否定态度。

三、贾母心中“二玉成一对”的想法坚定

贾母希望贾宝玉和林黛玉成一对的想法或许在黛玉还未进贾府的时候已经萌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最初促成宝黛二人恋爱的正是贾母。在第三回,林黛玉刚到贾府第一天,安排黛玉住处时,贾母开始是想把黛玉安置在碧纱厨里,把宝玉挪出外房来同贾母同住。宝玉知道了忙说道:“好祖宗,我就在碧纱厨外床上很妥当,何必出来闹得老祖宗不得安静。”贾母想了一想说:“也罢了。每人一个奶娘并一个丫头管着,余者在外间上夜听唤。”贾母安排的黛玉居住之处是什么形势?是宝玉充当黛玉护卫、二人青梅竹马的形势。贾母这种“作合之心”在第五回开头又有进一步交代:林黛玉自在荣国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蜜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在第二十八回,通过宝玉的口,对这种生活进行了概括和补述: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宝黛二人的爱情正是在贾母这种“作合之心”作用下,为他俩创造的这种青梅竹马的生活环境中播种、发芽。任何稍有头脑的人,都不会不理解他们这种关系进一步发展意味着什么,更何况贾母了。

薛宝钗在大观园中的住所蘅芜苑简朴到超出常规,是否带故意表演意味?不得而知。但它令贾母不舒服,连用记歌词都有话外之音:“使不得。虽然她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往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得还了得呢。他们集美门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不要恨离了格儿。”贾母是个享乐型人物,也按照享乐型人生塑造宝贝孙子贾宝玉,她能忍受让宝玉娶如此“省事”、“离格”、“素净”的媳妇吗?不可能。贾母喜欢凤姐、黛玉、可卿、晴雯这类风流纤巧、伶牙俐齿的女孩,对袭人式“粗粗笨笨”兴趣不大,估计她对宝钗那张银盆脸也未必欣赏。

张道士提亲惹了宝玉,黛玉道清虚观打醮中了暑,第二天,两人都不去了,贾母也不去了。二玉在贾母头脑中总是占首位。第二天是薛蟠生日,贾母本想二玉到薛蟠宴席上看戏见了面和解,没想到都不去。贾母就怨天怨地怨自己,居然抱怨着哭了。第三代吵架,老祖宗哭,说明二玉在贾母心中地位非同寻常。贾母边哭边说的话传到宝黛耳中,“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两人参禅样琢磨,潸然泪下。因贾母说他们“不

是冤家不聚头”这话太重要了,在贾元春带倾向性的赏赐后说这话尤其重要。“冤家”是夫妻关系专指。常人聚头,偶尔萍踪,冤家聚头,必结连理。贾母的话说明在她心中已明确二玉是一对。

在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有个极小、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这个细节说明宝琴立雪后,经过紫鹃试宝玉,贾母再次恢复了“二玉一家”、“二玉同等”的理念。贾母吃饭,宝琴和探春陪吃,贾母惦记几个不在场的心爱孙辈,命人将红稻米粥送给凤哥儿吃,“又指着‘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总共一碗笋、一盘果子狸,送给两个人吃?是给黛玉宝玉一人拨一半、还是让他们两个凑到一起吃?听命者爱怎么送就怎么送,反正贾母是把二玉并在一起送。更有意思的是,贾母既不交“林姑娘”,也不叫“林丫头”,叫的是宝玉给黛玉起的号“颦儿”,贾母对二玉的爱意和对二人亲密关系的认同,这个细节不可小觑。

细品《红楼梦》的前八十回,贾母的对两个心肝宝贝“二玉成一对”至始至终没有动摇,贾母不仅仅是让宝黛二人小时候在同吃同住中培养出了爱情,也在宝黛爱情遇到阻力的时候,也用她特别的方式支持她最疼爱的两个孙儿,至少前八十回是这样的。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著,李全华.标点《红楼梦》通行本[M] .岳麓书社,1987.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3]徐定宝.《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造成贾母性格逻择混乱的主要原因[J].明清小说研究,2000.

[4]曾扬华.贾母的烦恼[J].红楼梦学刊,1995.

[5]周汝昌.周汝昌点评红楼梦[M].团结出版社,2004..

作文八:《论文《红楼梦》》6500字

试论《红楼梦》中晴雯的性格特点

杨盛琴

摘  要:晴雯风流灵巧,心比天高,出身低贱却渴望着自由平等,但在这个充满奴役的黑暗封建社会 ,这种想法只能是“空中楼阁”,华丽而又不切合实际。她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她美丽纯洁、热情率真、大胆叛逆,虽然只是一个卑微的奴婢,却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直至含恨而亡。

关键词:《红楼梦》;晴雯;性格特点

晴雯是《红楼梦》中作者塑造的一个丫环身份的人物,虽然身份卑微,却闪耀着光芒,这对于充满奴役的封建社会,无疑是一种冲撞。也因为这层光芒,晴雯最终沦为社会的牺牲品。

一、 无家的孤女

关于晴雯名字的取义,有人以为“情文相生”,也有人说: “晴雯,是一朵构成美丽花纹的明朗的云,对于习惯于黑暗的眼睛,虽然未免刺目,却也会引起 对一片晴

1。多么美好的名字,声韵圆润动听,语义清新高洁。 空的向往”○

晴雯是一个无家世可考的孤儿,只有一个姑舅哥哥多浑虫,后来成为贾府中糟糕的厨子,表嫂多姑娘更是不堪一提。晴雯从小卖身为奴,家乡父母在记忆中早已音容渺茫了,这一点颇似香菱。十岁那年,被大管家赖大买了做丫头,所以成了“奴才的奴才”。又因赖嬷嬷常带 她到贾府去,“贾母见他生得伶俐标致,十分喜欢。故此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使唤”(77回 ),于是升格为“主子的奴才”了。后来,贾母像对袭人那样,因为赏识她,把她赏给了宝玉。从10岁走进贾府,到16岁被王夫人撵出大观园,短短几年的时间,晴雯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二、 风流灵巧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居首页。册页后 1

的几行字迹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短短的几句话,不仅预示了她将来的遭遇,而且反映了作者对于晴雯之死的无限怜惜和悲悼之情。

晴雯是大观园女奴中最美丽的姑娘,被作者赞喻为“霁月”、“彩云”。然而写晴雯之容貌 ,作者用虚而不用实,或借他人之口转述,或以其他人物映衬。搜检大观园之前,王善保家的向王夫人告黑状,说晴雯“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就连嫌恶她的王夫人,也不得不承认她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凤姐附和道:“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74回)。

晴雯有着超众的才能和伶俐的心性,这在红楼丫头中也是无人能及的。贾母都惦记她,“这 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78回),所以颇具慧眼地早早地把她派给了爱孙宝玉。“夜补孔雀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全国首善之区的京城,竟然都因为对这西洋奇货不识名色,没有一家织补缝绣店敢接这能挣大钱的活计。情急之下,抱病的晴雯艺高胆大,自告奋勇,挑灯夜战,裘豹如新。只可惜,“卿卿遗恨是聪明,未补得情天一缝”(徐 枕亚《红楼梦余词》)。还如73回中,她替宝玉出主意,“装病”躲过被逼读书、完不成功课的难关。但凡诸事有遗漏,都是她最警醒,及时提示。正如宝玉在《芙蓉诔》中哀挽的: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体,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月不足喻其精; 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可叹的是,她“红颜绝世,易启青蝇”,“有过人之节而不能以自藏,此自祸之媒也”(涂瀛《红楼梦论赞》)。

三、 率真高傲

在封建礼教的重重桎梏下,身为最底层的丫头,是没有任何人格和尊严可言的, 2

可晴雯有着与贵族小姐一样不容侵犯的人格尊严。“晴雯性格的特质,是那种独来独往、嫉恶如仇、敢 爱敢恨、敢笑敢骂的青春活力,和那种反抗权威、轻视等级

2所以,她不愿服侍宝玉洗澡,更看不惯别人的鬼鬼祟祟,对的平等自由的精神。”○

袭人、秋纹的邀宠媚上十分地鄙视。晴雯时常刻薄袭人,不是羡慕她身为宝玉的准侍妾,而是她那副伪善的奴性。秋纹代宝玉送花,得到老太太几百钱,又在王夫人那里得了两件衣服,于是洋洋得意起来。晴雯不屑地 说:“一样这屋子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下的给我,我宁可不要, 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37回)。这番话虽是有意说与袭人听的,但其矛头无疑是指向王夫人的,无异于大逆犯上。这样的心气和胆量,是大观园内外众丫头中绝无仅有的 。但她以这样的“性情爽利,口角锋芒”去争取人格的自由和平等,其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晴雯反对别人的奴性,更反对别人奴视自己,以一颗不甘为奴的心,与生存的恶劣环境进行不屈斗争。从晴雯的一贯表现,我们丝毫看不出她有任何向主子邀誉取宠的举动。直到王夫人“抄检大观园”以前,对晴雯的名字和本人还对不上号,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她要的只是自己活得自在快活,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如果说“撕扇子”之初,晴雯伶牙俐齿,步步紧逼,含沙射影,把个宝二爷“气得黄了脸”,把袭人“羞得脸紫胀起来”,存着赌气的心理, 那接下来的撕扇,则表现出更多的任性出气的成分。而当麝月的扇子也被抢来递与晴雯撕了之后,他们在笑声中和解,成为心灵上的知己。可见,晴雯不像袭人那样精心控制宝玉, 又不屑于像小红那样奔竞钻营,“晴雯的个性觉醒和反抗意识是一种勇敢的、本能的精神诉求,不只有着难能可

3。  贵的悲壮,甚至颇具超越封建时代的色彩”○

晴雯不仅不向统治者献媚取宠,且随时把胸中的不平向外爆发,锋芒直指统治者,显示出“ 爆炭”(平儿语)一样的刚烈性子。这不仅为统治者所不容,就连贾府的狗腿奴才们也恨之入骨抄检大观园时,袭人等听天由命“任其搜检一番”,唯独晴雯感 3

到屈辱,不甘任人摆布,怒火冲天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她还当着众人的面,指着狗仗人势、作威作福的王善保家的痛骂一顿。这个鹰犬就在王夫人面前栽陷,更使王夫人觉得:“好好的宝玉,倘或叫这蹄子勾引坏了,那还了得”。于是晴雯被撵出大观园,也就在所难免了。

面临被撵,晴雯一句话没说,一滴眼泪没掉,更不必说像先前金钏被撵、司棋被逐那样哀哀 欲绝地乞求了!因为她早看透了主子们的虚伪和刻薄寡恩,看穿了奴才的卑鄙和落井下石晴雯在生死面前毫不讨饶,最后以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在此王伯沆赞曰:“晴雯一无求情语,自是铮铮有人”(《王伯沆红楼梦批语汇录》)。

四、英勇果敢、心灵手巧

最能体现晴雯“风流灵巧”的是第52回“勇晴雯病补孔雀裘”,这一章节与撕扇一节遥相呼应,一撕一补,重在反映晴雯身上的那个“勇”字,也是她心灵手巧的最充分显现。贾母赏给宝玉一件产自俄罗斯国用孔雀毛捻成线后织成的雀金裘,这件披衣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衣服,堪称稀世珍宝。不料宝玉刚披上就被手炉中迸出的炭火烧了一个指顶大的洞。恰巧第二天是正日子,老太太嘱咐了要穿去见她。宝玉心急火燎,让婆子拿出去缝补,能工巧匠们没有一个敢揽这个活。此时的晴雯正在生病,“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撑不住。待不做,又怕宝玉着急,少不得狠命咬牙捱着。”她带着病体,补不上三五针,便伏在枕上歇一会。即便这样,她还担心宝玉,见宝玉不过意,围着她打转转,急得央道:“小祖宗,你只管睡罢,再熬上半夜,明儿眼睛抠搂了,那可怎么好?”而她自己则撑到天明补完时,已经是精疲力竭。晴雯之所以拼命,纯粹是一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豪侠之气,颇具“士为知己者死”的风度,难怪连作者曹雪芹都要称她为“勇晴雯”。在古代文献中,“勇”除了有勇敢、勇猛的意思,还有果敢决断的 4

意思。晴雯抱病补裘,表现出了一种毫不动摇、坚决要把一件事情完成的性格,而这样的至情至性又是纯真无邪的。

五、脾气暴烈、大胆叛逆

在“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一节中,平儿曾说过晴雯“是块暴炭”,事实也正像平儿所想的那样。在第74回“抄检大观园”中,袭人秋纹之辈听闻抄检,吓得唯唯诺诺,开箱子,打包袱,听之任之,毫无怨言。再看看晴雯,先是不开箱,然后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朗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箱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物尽都倒了出来”,这大胆的举措,连奴才“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这愤怒的一“掀”一“倒”,似当头一捧,不只击在了王善保家的身上,更击在王熙凤、王夫人等贾府政权统治者的身上,简直让他们“心惊肉跳”。脾气暴烈是晴雯性格中的负面东西,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上看,一个弱女子能把抗争的矛头直指黑暗的封建统治势力,实在是令人可叹可敬!

晴雯另一个性格特点就是具有反抗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她那英勇刚毅、蔑视权贵、敢怒敢言、坚贞不屈的叛逆性格,这在很多事中都能看出来。如在第77回“俏丫环抱屈天风流”中,晴雯被逐后“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但她仍是决不屈挠,决不向统治势力低头。她曾这样对宝玉说:“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我虽生得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晴雯带着自己忠贞不渝的风骨,带着对统治势力满腔的愤恨,英勇悲壮地死了。临死前,她“将左手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并“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一并交给宝玉收藏纪念,并坦然道:“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我想,这里的晴雯所谓的“他们”,不仅指袭人之流,当然也包括王熙凤和王夫人的。

六、对感情的执着, 痴心等待

晴雯对宝玉的痴情深藏心底,一任自然,除了通过“补裘”等事使人可感而不可及外,偶尔 在说话中也情不自禁地泄露一点春光。第63回,晴雯在与平儿谈话时,无意中亲昵地用“他” 来代称宝玉。平儿笑着明知故问道:“他是谁?谁是他?”这与此前袭人用“我们”代称自己和宝玉,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已默默爱着宝玉的晴雯,直到诀别才无所顾忌地倾吐出埋在心底的爱恋之情:“今日即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 有冤无处诉”。可以看出,晴雯对宝玉是有情的,且是那么纯洁、质朴。她咬指甲赠与宝玉 ,与宝玉交换贴身小袄,也绝不同于一般恋人交换信物,而是因她“死也不甘心”、“担了虚名”,借此象征性地表达她死后也要和宝玉“在一处”的愿望。显然,这是她对毁灭这种美好感情的王夫人之流的愤怒抗议和殊死反击。

晴雯是灵性的生命,有如天上的霁月、彩云,地上的芙蓉、海棠,真正是水做的骨肉。她的 青春热血和对宝玉的爱,犹如雨后初晴的云霞,时时扫去宝玉心头的阴沉。宝晴关系亦如宝黛关系,始终是灵性的,是纯洁无瑕、高尚诚挚的。以她的“风流灵巧”,完全有机会有能力“另有个道理”,但她企盼的是与宝玉精神上的平等,而非袭人般的偷偷摸摸。当然,宝晴情不能与宝黛爱情相提并论,它是多情公子与痴情丫鬟之间一段并未得到正常发展的恋情 。幸运的是,作为知己的贾宝玉也给了她爱怜与尊重,就连袭人也知道“他心内别的犹可, 独晴雯是第一件大事”。宝玉要送给黛玉两块旧的手帕,先把袭人给调走了,然后才把差事托付给晴雯。宝玉冒着风险去探望奄奄一息的晴雯,不仅表现了对她深深的怜惜,而且收下 了一位少女纯洁的心和炽热的爱。当夜五更,宝玉梦见晴雯来诀别后,哭道“晴雯死了”, 更是两人心灵相通的反映。

晴雯被撵到醉泥鳅表哥家,“直着嗓子叫了一夜”而死,无疑她是带着巨大的悲 6

愤与不平离 开这个世界的。殊不知,“过于生得好了,反被这好所误”(贾宝玉语),于是就成为了一种文化罪过,如袭人所说的:“太太只嫌他生的太好了,未免轻佻些。在太太是深知这样美 人似的人必不安静,所以恨嫌她,象我们这粗粗笨笨的倒好”。而“况且有本事的人,未免就有些调歪”之说,其实不过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翻版。正如庚辰本夹批所感 叹的:“可知晴雯为聪明风流所害也。”更何况,“晴雯

4。虚的唇枪舌剑不是一般少女的娇气和骄气,而是具有人性光彩的正义与公正”○

伪的礼教假“善”之名企图扼杀的 ,主要不是晴雯的躯体,而是真正的人性之美。由此可知,晴雯之死是必然的,因为那样一个虚伪 、腐朽、冷酷的礼教社会,那样一个人际关系像“乌眼鸡”似的残忍、污浊的贵族大家庭, 是决不会容许晴雯这样一个高洁灵秀、无视权威的女奴存在的,至少是不能容忍其“不成体统”地“轻狂”的。    面对情感,晴雯没有小红一样的胆识,也没有“千里搭凉棚”的预见性,只有“大家横竖在 一处”的“痴心傻意”,沉浸在天真烂漫之中。可以说,“晴雯信天命,不知其他”(涂瀛 《红楼梦问答》)。

七、 结语

晴雯是美丽的,又是天真无邪、自尊自爱、大胆叛逆的。她有天使的脸庞,芙蓉花的婷婷玉立,她是大观园中最美丽、最光彩照人的丫环。晴雯在平时的生活中,她活泼好动;在别人有困难时,她会热情帮助;在尊严受到侵犯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去捍卫。在这些当时的环境、当时的社会是非常难得,非常可贵的。晴雯的这种鲜明个性不知赢得了多少读者的喜爱和敬佩,可在当时的社会却容不下这样一个天真活泼、追求自由的女孩儿,最终沦为社会的牺牲品。最魁祸首是当时腐朽的封建制度。一个活泼的、“不合规矩”的女子,纵然天真可爱,在当时的社会注定了是要被摧残的。晴雯是死了,但她有知己为她伤心落泪,为她撰写诔文,又有作者为她安排一个司掌芙蓉花神的浪漫归宿。她的 7

死,不仅仅是贾宝玉的悲哀,更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悲哀,是那个时代对真、善、美的无情摧残的悲哀!每个人都有梦想,要么让别人打碎,落得被动、凄惨的局面,。晴雯和宝玉一样,但愿花开不谢,以为能长久地彼此厮守,谁料“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凄冷末世,相继断送了大观园钟灵毓秀的众精英。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晴雯的青春年华虽然短暂,但的确无比灿烂。晴雯惨烈地死了, 但她活得坦荡、过得清白,“她何幸得我们的艺术巨匠在他生花之笔下,塑造出这样完整的 形象来,永远活在人心里,使得千千万万为之堕泪,还赢得一篇情情文相生的《芙蓉诔》”。的确,“曹雪芹对晴雯的赞美和寄情之深,处处说明他对于个性解放和比较合理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憧憬”。死后还要让她的灵魂得到赞颂和超升, 死辖芙蓉花神。青山山农在《红楼梦广义》中赞曰:“雯也,具不降不惧之志,表独清独醒之风, 可亲可爱而不可玩,可敬可畏而不可欺,殆所谓出水芙蓉,一尘不染者。生为贞女,殁作花神,不亦宜乎!”

晴雯留给我们的,是一股正义凛然、 荡气回肠的力量!她的美貌、高洁、真诚、勇敢,会让每一个读者铭记于心,并时刻提醒人们要少一些虚伪,多一些真诚。;同时更应秉持晴雯一般的骨气,不奴视自己,也反对被别人奴役。当然,还应明了“皎皎 者易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世情,以免“风流灵巧招人怨”,并讲究抗争的策略 ,切忌“顾前不顾后”(宝玉所言)的莽撞,以免遭受无谓的打击乃至牺牲。

注    释:

1傅继馥: 明清小说的思想与艺术[M],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

1882页.

2王昆仑: 红楼梦人物论[M]○, 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3李希凡: 传神文笔足千秋[CD2]红楼梦人物论[M]○,文化艺术出 版社, 2006年版第297页.

4李[FK(W][TPpz2,+2.6mm。2.5mm,Z][FK)]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CD 2]○

论《红楼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5年版;第209页.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年2月第一版. [2]邸瑞平: 红楼撷英[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

[3] 傅继馥: 明清小说的思想与艺术[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4.

[4] 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5] 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3年6月第一版.

[6] 李希凡.: 传神文笔足千秋[CD2]红楼梦人物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7] 李论:《红楼梦》[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5.

[8] 宋淇:红楼梦识要[M], 北京中国书店, 2000.

[9]吴调公: 从晴雯之死一节看曹雪芹的美学观[M]∥红楼梦研究辑刊,第11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10] 俞平伯: 俞平伯全集第六卷[M],花山文艺出版社,1977.

[11]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上、下册 ,华艺出版社 ,1998年8月第一版

作文九:《红楼梦论文》2600字

梦里人生

—《红楼梦》读书报告  摘要:红楼梦就像是一场美妙而又悲情的梦境,这不仅仅表现在书中叙述的贾府就如同当时封建社会的一处剪影,最令人铭心的是书中描写的各色人物仿佛也是经过精心制作的。在这场梦境中尽显人生百态,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命运,只是在封建大牢笼下,再繁荣的景象,再别具一心的想法,再出彩的人格魅力,都被消耗殆尽。宝玉的叛逆大胆,黛玉的真实善良,宝钗的机智圆滑,王熙凤的精明能干........这些独具魅力的人物以另一中特有的方式表现了不同的人生,但这一切都因为封建礼制的压迫并随着贾府的衰落而化为梦中的风尘烟消云散。

关键词:封建礼制,爱情悲剧,时代缩影

一.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形式是章回体长篇小说。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前80回由曹雪芹编著,后40回由高鹗续写,并由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思想价值也是不可忽略的。它描写的贾府真实的反应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通过描写各个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贾府的逐步衰亡,表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其中更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进一步强化了主旨思想。

对于红楼梦的解读不计其数,而我对于它的看法就如题目所述,它就如同一场真实又虚幻的梦境,这梦境不仅仅是封建社会中那苍白无力的繁荣景象,还有各色人物独特而又鲜明的性格,更有宝黛二人如此叛逆与清高的思想,他们始终都没有放弃对封建礼制的抵抗,直至牺牲自我。即便是悲剧在我看来也是最值得我们世人赞颂的。

二.封建社会的余晖

红楼梦看似叙述着儿女情长,实则反应的是封建社会的腐败与逐步衰亡。贾府是当时声名显赫的大户人家,上从至高无上的贾母下到卑微的奴婢,这个处在封建社会余晖中的兴旺大家庭显得如此的与时代格局不相融洽,这正是我想阐述的第一个恍若梦境的情景—落日余晖中的繁荣。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奇迹亦或是美好,这恰恰反衬了封建腐朽的苟延残喘,而后随着贾府的逐步衰败,更鲜明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必然灭亡,并从另一角度阐释了这样的兴盛只是封建礼制中一个不真实的梦境,总有一天这梦境会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而散为烟尘永不覆灭。

三.独具特色的人物

无论是从宝玉,黛玉,还是王熙凤,贾母,抑或是晴雯,宝钗......无论他们的性格是圆滑灵巧,还是与时代格格不入......这些鲜明的人物就像是表现一种种不同的人生,恍若梦境中的人物,他们饱满的性格诠释着各色人物在封建社会中的不同命运。

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的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古代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

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这些实际上是以“奇谈怪论”的形式来批判 ” 男权社会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道德价值,一反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 “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 贾宝玉的这种种叛逆的思想与当时的封建传统思想是格格不入 的。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令人铭心的便是与黛玉队的相爱。但正是这样的爱情不被封建礼制所接受,最终导致了两人的悲剧。

而作为另一重要主角的林黛玉,她的性格更使得很多读者又爱又恨。而对于我来说,虽然她的性格锋芒毕露但是她的精神却令我可敬可佩,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胸无城府,爱恨分明,言行举止间并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好恶,但对于贾府的 统治者,她从来不说奉承话故意讨好,正是如此使得她并不讨人喜欢。但是她有内涵,有修养,精通诗书,不为功名利禄所折服,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抗击着封建制度的无能。这边是最令我喜爱与钦佩之处。

同时生为大家闺秀,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一方面,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人处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使得她灵慧可爱。在宝玉面前这些更表现的淋漓尽致。黛玉的纯真,可爱,又不乏叛逆的思想就如梦境中完美的女孩,令人怜爱又敬佩。

红楼梦中另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便是薛宝钗,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之女。宝钗虽不是主角,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容貌美丽,举止娴雅,看似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虽然她处事圆滑,深受贾府上下人的喜爱,但是事实上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迫于封建礼教,拆散了宝玉和黛玉,也是自己落的一个悲剧的下场,宝玉出家,黛玉香消玉损,这无疑对她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最终这个看似封建社会中的“乖乖女”,最终也深受封建礼教之害。

而贾府中的另一个厉害角色王熙凤更可谓是人人皆知,红楼梦中对她的描述甚是经典: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八面玲 珑,讨人喜欢,而事实上却没有人真正喜欢她。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但毕竟她很能干聪明,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只是她的根本目的是聚拢钱财,最终只是害了自己。

红楼梦中不仅仅是上述四个人物引人注目,还有许多人物值得我们一一鉴赏分析。他们是全书的灵魂,使得红楼梦更具迷人的色彩,让着似梦的一切更为生动真实。

四.宝黛的爱情悲剧

全书最关键的无疑是宝黛的爱情,这是贯穿全书的主线。这为了冲破封建礼教的爱情使得它以远远超出了爱情本身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两人敢于反抗封建体制的勇气与决心,尽管他们没有最终走到一起,但是他们的追求真爱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哪怕最后一刻他们也没有妥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发出无声的抗争。这精神如同梦里般场景如此纯真又美好。

五.感想

红楼梦带给我最多的不仅仅是如梦般的情景与思想,和对封建礼制的批判,更为激励我的是它所传达给我的精神,其实红楼梦中每个人的人生都因为封建的束缚而以悲剧收场,这告诉我,无疑我们会面临各种生活中的挫折,但是面对人生中的困境与压迫我们绝不能安于现状的腐败,只有努力抗争过了才算是活出了人生的意义,即便我们最终失败了也毫无遗憾,就像宝玉和黛玉在我看来他们虽然人生充满悲剧色彩,但是他们是人生路上的成功者。

参考文献:

[1]《红楼梦》,曹雪芹著。

[2]《红楼梦论源》,朱淡文著。

[3]《中国古代文学史》,游国恩著。

[4]《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沛著。

作文十:《红楼梦论文》6900字

亦悲亦美亦动人

——浅谈宝黛之爱情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具有藐姑仙子的仙和洁,有湘娥的伤和泪,有叶小鸾的幼而慧,姣而夭,更有有李清照的尖新和俊美,一个毫无孺臭浊气,欲挣脱时代牢笼,追求个性自由、思想自由、精神自由,更渴望拥有真挚爱情。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集中了完美品性的男女却无法拥有完美的爱情,从而带给后人无限的嗟叹和议论。他们二人的传奇般的爱情故事同样也深深地吸引着我,老师在讲解其他人物时总会涉及到宝黛二人,我又从图书馆借来了几本相关书籍。通观几本书之后,我对宝黛爱情的总结是:亦悲亦美亦动人。

悲哉!个性使然?还是环境使然?

从两人的爱情一开始,就充满了艰辛和无奈。第十七回因荷包事黛玉大闹,第二十回史湘云来,宝玉在宝钗处玩,黛玉大不满,第二十二回因戏子及递眼色事,宝玉又将黛玉惹怒。

这几次冲突,是由宝玉对黛玉之专情与对钗、云等人的泛情的矛盾造成。黛玉无疑将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献给了爱情,爱情是她生命的唯一存在形式,除了爱情之外,黛玉一无所有。这显然是一种危险的爱情。一个人把生命和灵魂奉献给了爱情,奉献给了所爱的人的时候,事实上也在期待着所爱的人绝对的回应,这时候任何的闪失都将是对这个人的严重挫折。但是宝玉却恰恰做不到这一点,他在爱黛

玉的的同时,也在爱着宝钗、湘云和天下所有的美好女子。黛玉就在这爱情的喜悦中,在这不满足的悲苦中,在喜悦与悲苦的轮回中颠簸着、沉浮着、挣扎着、煎熬着,这对体弱多病多疑多虑的黛玉来说是怎样的折磨!宝玉呢,则在给予和不能给予,满足她们则不能满足她的两难中,在给予的喜悦与不能满足地给予的苦恼中,宝玉在摇摆着,被人撕扯着。

你或许觉得,宝玉这种专爱而“多恋”的倾向怪就怪在他“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其实,我们再往深处看去,真正影响宝玉这矛盾的性格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当时一定的环境和婚姻制度的制约或影响而形成的爱情观念、婚姻观念所造成的。试想,如果没有锦衣玉食、珠围翠绕的生活环境以及把男子对女子的性特权、性奴役合法化的妻妾制度,他“天分”中那种泛爱或“多恋”的“痴情”未必有“生成”、发展的土壤。

小打小闹的几次冲突当然算不上什么悲剧。可是黛玉因宝玉和宝钗成婚最终含泪而终,宝玉出家为道,一段姻缘终飘散实在是极其悲也!

有很多人认为,是黛玉天生多疑、小心眼和嫉妒心强铸成了她的悲剧,从而也酿成宝黛二人的悲剧。但也有人认为,林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受到贾府上上下下的冷遇,这才形成了她多疑和爱生气的性格;贾府的老一辈(封建势力)出于对“叛逆者”的不取,破坏了她和贾宝玉的婚姻,导致了她的死亡。还有人认为,林黛玉美好的内心世界在强大的黑暗势力压迫下表现为一种被扭曲了的性格。一

方面,这种性格本来是天真纯洁、诚挚美好的,它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智慧的不可遏制的迸发,因而是健康的;另一方面,这性格又被现实所扭曲,它表现为敏感以至多疑、机智乃至尖酸、高洁而又孤傲,于是从健康转化为病态。林黛玉性格是从黑暗中诞生与成长的,因此带有浓重的阴影,它在冲破旧社会巨大磐石的压力而萌生的同时,也因这巨石的压迫而成为畸形。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林黛玉没有走效忠封建阶级的道路,而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理想和自然天性来立身处世的。她爱说就说,爱笑就笑,爱恼就恼,从不作奸虚伪待人。这样,黛玉自然就受到贾府人们的非议。贾府的人们不仅口中贬低黛玉,而且在行动上愈加冷淡,乃至于侮辱。贾母出资20两银子给宝钗过生日,明显冷淡了黛玉,使黛玉受到这个家族最高统治者的白眼。紧接而来的元妃的赐物,独宝钗与宝玉的一样——着脸宝玉都觉得异样,自然使黛玉倍感冷落凌辱。抄检大观园时,王熙凤说:“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的屋里断乎检抄不得的。”到了潇湘馆内,一一开箱倒笼抄检了一番。同是亲戚,待遇不一样,宝钗受到的是礼遇,黛玉受到的是冷遇。后两种观点似乎更有理有据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刻隔膜、自主人格与封建礼教的尖锐对立,黛玉只是这种人普遍的生存悲剧中的一小分子罢了。

扭曲的环境压抑出扭曲的性格,最终导致了二人的悲剧。可是令这个无情悖逆的“环境”没想到的是,它最终也酿出了自己的悲剧(贾府最后土崩瓦解,封建王朝不复存在)。

美哉!情投意合爱始终!

尽管宝黛二人的爱情终成悲剧,但和所有爱情一样,他们之间也有着温情脉脉,甜甜蜜蜜,而且在重重压力下两人的感情越久越深越磨越坚固。第十九回的“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第二十三回的一起葬花和共读《西厢》,第三十四回黛玉探望宝玉时的两心相契,都是让人艳羡不已的情节。当然宝玉对宝钗也有也存在一份感情,但那只停留在留恋其肌肤之美的层面。宝黛二人的交往则似乎超越了身体肌肤这个层面,甚至在他们的第一次相见中,就穿越了形貌的障碍,直达到心灵的彼岸。爱情本来应该包含了情也包含了性,可是在宝黛爱情之中,所有的一切都提升为了心灵。然而,谁会觉得这是不完满的爱情呢?谁不会被这人世间最纯最真最深刻也最艰难的爱情深深地震撼?多少赌誓发咒,死去活来,多少外界重重压力却换来了越挫越勇的两心相悦相知与相近,值矣!依然拿宝玉对黛玉和宝钗的感情做比较。宝玉和宝钗之所以只停留在异性间相互愉悦倾慕的感性层面或浅表层面——这不仅由于二人思想观念上有差距,更在于性格类型上的不同:像宝钗这种理智型的冷情美人,即使宝玉能如她所愿,改邪归正,成为她更理想的婚姻对象,她也绝不可能像黛玉那样,对宝玉爱得如痴如迷,死去活来。据此可知,“木石姻缘”与“金石姻缘”之争,不是常见的爱情婚姻与无爱婚姻之争,而是理想爱情婚姻与世俗性爱婚姻之争。在红楼梦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爱情对于婚姻来说乃是一种难得的奢侈,只有少数幸运儿能享受到,而宝黛所追求的那种生

死以之的理想爱情婚姻,更是凤毛麟角,极为罕见。能拥有这样理想的爱情,岂不美哉!

就算与宝钗成婚,宝玉依然不能忘怀黛玉的真爱,常与之梦中相会,互诉衷肠,但因人仙两隔,宝玉肝肠寸断,悲痛欲绝,离家而去。人已去,爱仍旧,何等的凄美!

红学研究者冯其庸认为:“曹雪芹所描写的宝黛的爱情,是古典文学中最为美好的爱情,也是最理想的爱情,现实的爱情。柳梦梅、杜丽娘的爱情,未免虚幻;张生、崔莺莺的爱情,未免简单。宝黛的爱情已进步到近现代爱情的基本线了。”真是很好的概况。

动人也!天长地久又如何?曾经拥有已足够!

不曾忘记两人似曾相识般的一见钟情,不曾忘记黛玉孤寂的独倚花锄的身影,不曾忘记黛玉因为宝玉挨打把眼哭得桃儿一样肿,不曾忘记宝玉梦里哭诉:“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不曾忘记两人手帕诉衷情,不曾忘记黛玉肠断含泪而终„„太多的不曾忘记。正是这些难忘的片段构成了两人不朽的爱情,叫人可歌可泣!我不禁长叹,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生生世世”?黛玉泪尽而终,宝玉离家出走,二人终将在另一个没有家庭阻挠没有社会局限的时空中再次相聚,即便是没有来世,那些曾经的拥有和彼此的相知相爱已经足够了!

有研究者说:“黛玉之死,是因对现实人生的执着;宝玉出家,是对于现实人生之厌倦。黛玉之死,为着不胜于自己的痛苦;宝玉出家,还为了不堪其对人间的悲悯;一个是被迫无奈而就死,一个是有

意去寻求解脱”不管怎样,现实容不下他们,他们也不屈从于现实。一个死去,一个逃亡,我们都知道只有这样是二人最好的归宿,但正是这种悲哀和惋惜以及理解构成了我们心为之而哭泣的感动。

纵观全书,对于神瑛侍者举手之劳的浇灌之恩,绛珠仙草用一生的泪水来报答。单从这一点来看,便已经气动山河了!放到现实当中或许有些太过极端,但是我们不也应当学习一下这株小草,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生活吗?

以上我对黛玉和宝玉二人的描述和分析饱含了赞美与无奈,似乎他们二人的悲剧仅仅归结于环境的影响,但是从理智上看,二人亦美亦动人的爱情并不是完全无瑕疵,我们从两人的悲剧中也应吸取些什么。因为没有一个时代是完美的,我们更无法决定客观环境,所以要想更好地生活在世上还是应当宽容一些,不要像林妹妹一样嫉妒心强,因为她的处境实在容不得她宽容,也不要像宝玉一样泛爱,因为他的环境确实允许并鼓励他如此。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习二人努力冲破桎梏、追求真爱的精神。

终于知道曹雪芹先生致毕生精力“一把辛酸泪”地创作出这样一部鸿篇巨著是多么的艰辛了!一本书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又倒映出人无法掌控的悲剧性。而宝玉和黛玉之间充满争议的爱情一定会一直吸引着我和更多像我一样怀着好奇心去探索的人。

辣凤子王熙凤

王熙凤 ----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 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 。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绔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 “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 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称∶ “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著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 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 最后落得个“ 机关算尽读过《红楼梦》的人,没有一个不了解心狠手辣的人称“凤辣子”的王熙凤,。对于她的“辣”,有人是尝够了辣味的,读者也 看得非常真切。

王熙凤的“辣”一出场就表现出来了。在林黛玉进贾府一场中,林黛玉来到贾府,见过众人,正在说话,忽听后院中有人大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黛玉心想,这时候人人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这人怎么这样放诞无礼?她不知道来 者就是“冰山上的雌凤”荣国府管家的奶奶王熙凤。王熙凤的确与众不同,

她的姿色与打扮,彩绣辉煌,恍若仙子,并有一群媳妇丫鬟围 拥着。在贾母这位“老祖宗”面前,所有后辈,包括邢夫人、王夫人也只能恭恭敬敬,规规矩矩,而王熙凤竟敢如此喳呼放肆,而她一来 到,老祖宗竟乐了起来,贾母立即就有了笑容, 好像给贾母带来新鲜和剌激,并和她开起玩笑来, 向黛玉介绍说:“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凤辣子”由贾母叫出 ,从此出名。王熙凤的“泼辣”一开始就表现得极为明显。  接着,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仔细打谅后,仍送到贾母身边坐下,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 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 去世了!”这些话表面上是赞扬林黛玉的风姿,实际上是阿谀贾母,说着她还用手帕拭泪。因为她知道贾母极疼爱她的外孙女,一见面一 定会伤心落泪的,所以立即假哭。没想到她来迟了,贾母已经哭过了,所以贾母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王熙凤听到贾母的责备 ,立即见风使舵,瞬即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 打!”说着还假惺惺地做出动作。接着又拉着黛玉的手,问长问短:“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 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 ?”并连忙吩附下人赶早打扫房间,让他们去歇歇。这一方面通过待客热情的表白,在众人面

前来炫耀自已;另一方面又是为了在贾母面 前表现出她对这个外孙女的关怀备至,赢得贾母的欢心。

王熙凤对贾母是这样,对别人却不同。当王夫人问她“月钱放过了不曾?”她乘机“辣”了王夫人一把,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 带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半日,也没有见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太太记错了”,这不但反映出对人的不同态度,而且 表现出处处争强好胜,到处辣人。当王夫人对她的回答不满,并以长辈的身份叮嘱她拿两匹来给黛玉裁衣裳时,王熙凤又随机应变,巧舌 如簧说自已“先料着了”,已预备下了,最后她还真怕辣了王夫人,又调转话头说:“等太太过了目好送去。”这样她既做了人情,又给 了王夫人挽回了面子,更显得王熙凤的“辣”得刁钻古怪。

在贾府由于得到贾母的宠信以及她的地位和身份,王熙凤不容忍任何人对她有一点不恭,也就是说,谁要敢碰她她就“辣”谁,包括 她的叔伯、妯娌、甚至丈夫。为此她曾在生日里因“泼醋”大哭大闹,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寻死觅活, 大闹荣国府, 弄得整个府内鸡犬不宁。此间她这种泼辣劲表现得淋漓尽致,更为突出。

当同族中的小叔子贾瑞要调戏王熙凤时,王熙凤不但不推托,反而显得温情脉脉,勾引他上当。当贾瑞道:“嫂子天天也闷得很。” 凤姐道:“正是呢,只盼个人来说话解解闷儿。”说着说着贾瑞就要动手,风姐又悄悄的道:“大天白日,人来人往,你就在这里也不方 便。你且去,等着晚上起了更你来,悄悄的在西穿堂儿等我。”这样预约贾瑞如得珍宝,如时而至,结果腊月天被过门风灌了一夜,侵肌 裂骨,不

曾冻死。过了两天,他又来找王熙凤,凤姐故意抱怨他失信,又约他道:“今日晚上,你别在那里了,你在我这房后小过道子里 那间空屋里等我„„”色迷心窍的贾瑞又急冲冲来到,结果被王熙凤派来的贾蔷抓住,并说他故意调戏王熙凤,王熙凤已告到太太跟前去 了,吓得贾瑞魂不附体,贾蔷乘机逼他写了欠五十两银子的契约,最后还挨了一桶屎粪,满身臭气,冻得打颤跑回家。贾瑞回去后惊怖异常,神魂颠倒,想思成疾, 终于命归西天。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王熙凤为了报复贾瑞对她的不恭,为了让贾瑞知道她手段的厉害而刻意“毒设相思局”的。在王熙凤看来,贾瑞这只“癞蛤蟆”竟想吃我王熙凤这块“天鹅肉”,贵为“龙王”都“来请”的王家“千金”,怎么允许一个破落户教书匠子孙 的亵渎呢?

王熙凤心狠手辣,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我们说王熙凤不仅具有封建贵族阶级的专制、自私、残忍的“旧恶”,而且还具有资产 阶级的虚伪、冷酷、贪婪的“新恶”。她在“弄权铁槛寺”中“辣”死了张金这对未婚夫妻,是为了得到三千两酬谢银子;在“弄小巧用 借剑杀人”中害死尤二姐,是为了保往自己琏二奶奶的位置,更显她为人的毒辣、残忍和狡黠。

当王熙凤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了解到丈夫贾琏在外面包了“二奶”尤二姐后,气急败坏,眼睛直瞪瞪的歪着忱头出神,但她忽然眉头 一皱,计上心来。她知道自己不生育,又生得没尤二姐俊俏,硬要反对,不但不能成功,还会毁了大计。于是她以“丈夫娶二房以备生育 乃举家大礼”为由,责怪丈夫不对自已说;又以“奴不是那等嫉妒之妇”

为由,冠冕堂皇把尤二姐赚到家中,使她成了瓮中之鳖。她还要说与尤二姐“彼此合心谏劝二爷”。她这出人意外的举动,深得贾府上下每个人的赞许,连贾赦也十分欢喜,并将房中一个十七岁的丫鬟 秋桐赏给贾琏为妾。这时王熙凤却一刺未除,心中又添一刺,她很是懊恼,但又不得不忍气吞声。根据这些新情况,王熙凤一面在外采用 唆使尤二姐已退婚未婚夫张华反供告状,闹得贾府乱哄哄;一面在家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推托有病,让两个新宠秋桐与尤二姐争风吃醋 ,“坐山观虎斗”。她的策略是先杀尤二姐,再杀秋桐,所以他在秋桐面前挑唆说:“她(指尤二姐)现是二奶奶,你爷心坎儿上的人, 我还让她三分,你去硬碰她,岂不是自寻其死?”秋桐原与贾琏有旧,过来后如一堆干柴烈火,与贾琏如胶似膝。她凭借着这些,天天破 口大骂尤二姐,气得尤二姐整天茶饭不思,当时怀着身孕在房中孤寂伤心地哭泣,但又不敢告诉贾琏。尤二姐原是花雪之人,经不走如此 磨折,渐次黄瘦,得病成疾,不久吞金自杀,王熙凤在这期间,好话说尽,坏事做绝。与此同时,她又派人杀掉了张华,杀人灭口,绝了 后患,最后她终于彻底除掉了与自已争宠的尤二姐。这种事只有这不顾“天理人情”,又不信“阴司报应”的“凤辣子”干得出来 。

贾瑞垂涎她的美色,她给予诱饵,设下圈套,让他上钩,最后使其害相思病致死。 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要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许她三千两银子,她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双 双自尽 。贾琏偷娶尤二姐让她得知便又”大闹宁国府”,后来也导致尤二姐无地自容,饮恨含金自杀。 王熙凤虽然是如

此的劣迹昭著,罪恶累累, 但是人们都无可否认她的聪明才智。在这个几百口人的大家庭里,只有她能八面玲珑,四出周旋。处理极其复杂的人事关系,也只有她能 东借西挪,应付入不敷出的浩繁开支。她对付贾府的种种弊端及危机心明眼亮,处处表现出办大事的魄力和本领。

所以在第五回的判词就写她”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说明了她的归宿也不会有好 的结果,处于”末世”者,最有才干的人逃脱不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个华贵艳丽,具有复杂性格的王熙凤恰似毒品与良药的混合物,比之于罂粟花就再恰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