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在 《生命的意义——读《雷锋的故事》有感》1000字

作文一:《生命的意义——读《雷锋的故事》有感》1000字

今天,老师给了我一本名叫?雷锋的故事?的书。我想,这本书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写雷锋喜欢做好事,乐于助人嘛,我早就看过写雷锋好事的书了,没有什么新奇的。不过呢,现在我正好有空,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就随手拿起这本书漫不经心地看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我走入了雷锋的世界,这本书就像是一块磁铁一样强烈地吸引了我的视线,我不得不一口气读完。书中详细地讲述了雷锋是怎样从一个穷苦的孤儿一步步成长为革命战士,从一个平凡而普通的穷苦人变并成一个伟大的人,成为人类真、善、美的化身的故事。他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也没有攻克什么尖端的科学技术难关。他只是在一个个平凡而普通的学习、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做人、做事,这让他短暂的一生散发出金子般夺目的光彩。这不得不让人敬佩、折服,让人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其实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每个人都会有贪图享乐、爱慕虚荣、自私的弱点,而雷锋正是客服了这些弱点,才从平凡升华到伟大。他每天都会去思考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到更好,怎样去关心帮助周围有需要的人,自己那里做得不好要注意改正。雷锋在日记里写道:“螺丝钉要经常清洗和保养,才不会。人的思想也是这样,一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现在,我回想一下自己很多事都让人脸红。比如在生活上:我就喜欢去外面买好吃的,明明妈妈已经做好了饭菜,还闹着要妈妈买这买那,多浪费。而雷锋的部队里春节时发的一斤苹果都舍不得吃,而是去送给生病的战友们。在学习上:我把雷锋用于学习的钉子精神用错了位置,把它放在了玩上,拼命地挤出时间,钻出时间来玩,哪怕是玩一个小玩具也好,现在想想真是不应该。雷锋抓紧每一分一秒的时间学习,诗和日记也写得非常棒,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劳动上,我也是怕苦怕累,做一点事我就觉得好累啊!可是雷锋不管是在单位上、部队里还是出差在外,不管有多脏,有多累,什么重活、脏活、累活都抢着干。看到谁有困难就帮助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正如他日记里写的: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当成自己的幸福。我很庆幸能读到一本这么好的书,我要好好地珍藏它,把它放在床头,让它成为我最好的朋友;把它当一面镜子,照照自己身上的缺点,提醒自己改正;让它不断地鼓励我,鞭策我更上一层楼。好东西当然要给大家分享。我要把这本好书推荐给大家,让大家也能够从雷锋的故事中汲取成长的精神粮食,明白人活着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让每个人的生命都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作文二:《三个囚犯的故事--生命的意义》400字

您或许听过这样的一个有趣故事:

有一个美国人、一个法国人和一个犹太人要被关进监狱3年。监狱长让他们3个一个人提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3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能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3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小孩子。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3年我每天以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要送你一两劳斯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选择将决定我们3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

余建中语录:人的一生生命是由每一天的生活累积而成,命不好代表你生活的不好,认真生活每一天,您的命就会很好!

作文三:《【小故事大道理】生命的意义》500字

小故事大道理

第二章 见解与感悟

生命的意义

他原本是位诗人,因为无人欣赏不得不停止创作,改为深思人生的意义。他思考来思考去,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死才是梦的初醒,所以他决定自杀。

他从家里拿了一把铁锹,走到郊外开始给自己挖坟坑。坟坑挖好时,他想起了那3本厚厚的诗集,那可是自己多年来的心血,即便是死,也一定要带在身边,于是他转身回家去拿。等到他再次一脸颓废地来到坟坑前时,他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几个小孩子正兴致勃勃地在自己的坟坑上玩耍,只见他们用长短不一的木棒架在土坑的上边,铺上一层厚厚的宽草叶,然后开始往“地基”上培土。

“你们在干什么?”诗人问孩子们。

“我们要建一座城堡。”孩子们边忙边回答他。

“建城堡?你们觉得这样做有意义吗?”诗人又问道。

“意义?意义是个什么东西?”孩子们迷惑地眨着眼睛,“一会儿,我们的城堡就建起来了,建好了这个,我们还会再建一座。你要不要加入我们?这很好玩的。”孩子们天真地说。

看着孩子们快乐无比的样子,诗人突然明白了:原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做事,然后从做事中体会快乐啊!

什么事情都不做,却想思索出人生的意义,最终只会把自己逼到虚无的边缘上。而投入地去做眼前的每一件小事,反倒能给生命找到一个积极的答案。

作文四:《故事的意义》3700字

我们都给孩子讲过故事,

甚至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准备了一大堆的故事书,

我们热衷于给孩子搜集各种好看的绘本,

我们也由衷地相信有些故事会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理,

渐渐地,我们朦胧地意识到,有些故事似乎进入了孩子的内心而有些不能,孩子有自己理解故事的角度--并没有像我们或写故事的人期望的那样,打动孩子的不一定是优美的文字和美丽的画面......

总之,

故事中隐含的意义,甚至讲故事这个动作和过程的意义,似乎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之外

让我们先来看看“故事的真相”(转贴自西安华德福儿童之家博客)。

故事的真相

当夜幕降下的时候,白天的景象就退开了,把一切都还原到一个点。孩子躺在床上对你说:“妈妈,给我讲个故事。”这时,你觉不觉得她好像是在说:“妈妈,给我讲一讲人生?”

孩子继续用她对生命的爱满足地回味:“妈妈,后来,白雪公主醒来了吗?”当我们看着她的时候,是不是感到“白雪公主的醒来”对她是多么重要的一刻。 你真的看到事情的真相了吗?你确定你进入了故事的本质中?如果“是”,你就知道卡通的性感妖艳的白雪公主就好是传说中吸走人的意识的妖,她迷惑人们在表面的刺激中满足,却丢失白雪公主最深处的心。她和她看似双生,一个是“真”,另一个却是“假”。

请你用你细腻的灵心来让小孩进入故事吧。

“在很早很早以前......”是的,你此时的声音被“爱”充满温柔,你高贵的精神回到了那个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空间、没有发生过事情的地方。“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像雪一样白的公主.....”像雪一样白,感受到了吗?你的心,你此时讲故事的心。每一个声音和文字都被赋予了一个精神。现在你看见这些围绕着你亮晶晶的力量了吗?是!就是这样,你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陌生吗?你从来没有来过,可是,这不是说它不真实、不存在。这就是童话的世界,一个完全可以进入、畅游的世界。绝对是你精神中绝对真实的世界。

把你的担心和顾虑放下来吧,这只是你疲惫的心的习惯。把你外在的形态忘记吧,属于你的表情、动作、声音都通通把它们扔掉。相信你感受到的,你只要轻轻地带着孩子们、感受着他们。

故事结束了,就在这里停下来。要发生的让它自己去发生,我们要做的是休息和忘却。而精神中真理的力量却不因休息和忘却而减弱,就像孩子在成长中每一次淡忘的遇见一样:那朵小小的菊花、那片飘飘的枫叶、那个放屁的甲壳虫、那个路人的亲善、那个老师的抚摸、那一天妈妈讲的故事.....

教育活动中故事作为手段

在理解了“故事的真相”以后,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在教育活动中故事作为手段:

写故事与讲故事的区别:讲故事的人,面对的是听众,而在写故事的时候,是面对自己。而听故事时,我们依赖讲故事的人,也就是说,是讲故事的人让故事活起来。而在通过书阅读故事时,是读者自己与写书的作者的联系,他感受到的更多是自己。所以,7岁之前的没有与环境断开的小孩更适合听故事,而9岁之后意识到自己的小孩更适合自己看书。看书的过程就是感受自己和发挥意识的过程。

为了这个,让讲故事的人能同感作者的故事,为了,讲故事的人能自由的表达故事,所以,写出来的故事中的语言,是方便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往灵心中再造出影像和感受。然后,再通过这些灵心中再造出的印象和感受来自由发挥地讲故事。

这种适合利用眼睛来接受故事的写作方式,并不适合利用耳朵来接受故事。可见,写故事和讲故事是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

写故事的人没有通过精神在物质中、物质在精神中的观察和体验,就很难把精神具体化,也就很难适合小孩。要不就是说教,要不就是表面。如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才算读懂了童话。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写童话的能力,一方面是语言的变异,语言只是为了意识的交流,甚至只是越来越快捷和提供方便的符号。大部分人感觉不到语言里的精神属性,感觉不到它如同音乐进入灵心深处的力量。因此,也感觉不到精神世界对我们说的话。

故事中的邪恶

魔鬼的故事就不适合0-7岁的小孩,这时的小孩根据他们天性的特点,他们常常被真、善、美的真实世界所吸引和陶醉。“魔鬼”对于完美的世界来说是没有的。“魔鬼”是人心的“自我”,这对于8岁以后的小孩可以有一点,然后随着年龄的长大,越来越多一些。否则,“魔鬼”在小孩没有准备好认识“它”的时候,就进入小孩的灵心,就会带来破坏的力量。有的妈妈也告诉我,小小孩看见可怕的画面就会哭起来,而那些“自我意识”刚进入身体的小孩,“魔鬼”就好像是他们自己的一部份,他们往往非常渴望自己就是“魔鬼”,也要扮演“魔鬼”,利用“魔鬼”。这时,要让“魔鬼”从他们灵心消失掉,迎接“天使”神圣的力量,这样,他们刚刚发现的“自我”才会更强大,发展成人性的自我,而对于“人”的理解,又会带来教育的不同做法。这也算是人生中第一次“魔鬼”与“天使”的较量。

有人可能觉得正好使小孩通过故事中表现的真理,引导小孩追求真、善、美。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对于0-7岁的小孩不是通过邪恶与神圣的斗争来认识的,而是通过模仿。

斗争所带来的意识适合9岁以后“意识”自然出现的小孩,更适合青少年。在这时期,我们理解小孩也要在“丑”的“天使”那里长大,那么就需要教师发挥比丑恶更大的美的精神力量。或者说创造更强的文化。否则,意识带来的痛苦太强,人们就会没有力量。

声音(灵心)与气氛

如果教师利用表情、说话的声音,比如,模仿各种角色等等,来吸引小孩的话,看上去,小孩被吸引了,其实,小孩接受的已经不是故事的最深处的范围。

但是,不是说,我们不利用表情、说话的声音,比如,模仿各种角色等等。而是,讲故事的人要灵感到不同的节奏、气氛、真理并用整个我来含蓄的传达出来。我们是在讲故事,而不是在表演。

而故事结束后,要马上让孩子进入画画,只有在这样的做梦状态中,才适合创造。

故事与绘画

孩子们画出来的,也正好是他们感兴趣的,没有印象的部分,也说明不适合小孩。(但也有可能是表达的方面,使小孩没有兴趣。)所以,故事并没有完,在观察完孩子们接受和创作的过程后,才能完善故事。

而色彩就是故事中发挥的气氛。画出的形像是对故事人物及物质世界内在的接受。这就是画(艺术)要对人产生的力量。

而在刚开始有一定意识感受灵心范围的小孩,如果没有受“死”的画的影响,那么他们更能直觉得表现本质中的特点。虽然,普遍人们会觉得他画得甚么都不是。

所以,你也可以观察孩子的画来检验你讲的故事,有没有把孩子带到精神地带。其实,这是你在写故事时有没有自己被感动、在讲故事时有没有感觉到精神作为中心,你与小孩的连接时就因该清楚地知道的。而老师要做的就是让“我”传达出精神世界通过“我”要表达的世界。要让精神中的力量握住孩子的手。 请不要误会的是:“要让精神中的力量握住孩子的手”是一个比喻。事实上是,当我在清楚的感受到这个事实时,我在一本名为《适合人类的教育》这本书上,看到这样的文字:......在这个过程中,头只能发挥物质的“反射”功能,胸腹部能发挥物质和灵心感情的功能,而四肢则能发挥物质、灵心和接受精神的功能。能接受外界精神的四肢最不像动物,因为它们是从“给”和“接受”的功能形成的。可是人的头是从动物中发展出来的。学校培养的头的智力才能没有包括接受精神的......我就知道我了解到的不是来源于我的想像。

故事作为手段在活动中要作的分析

在孩子经历了昨天的活动过后,再通过在睡眠中自由的灵心与精神世界的交流,孩子就获得了一种不单是在物质范围内得到的印象。就好象在白天经历了太多印象之后,我们就想睡觉,在醒来的时候,就有了一种自由的认识的能力。 如果,在孩子正在感受或者感受过后,就分析,孩子就会很累。因为,感受是往灵心内的,而分析是要进入生活的。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就让小孩感觉不到安全。即使小孩在当时会参与分析很热烈,那么,越热烈,就意味着把完整的灵心中的感受越表面化越不能发挥将来要根据这些感受进入生活的做法。

而故事结束后,要马上让孩子进入画画,只有在这样的做梦状态中,才适合创造。

所以,即使是在第二天的分析,教师也要注意,什么是要保护的灵心中的种子,这颗种子是要在经历生活过后,在将来发芽的,而不是现在。什么是现在应该让小孩发挥意识的,重要的是,这个得到意识的过程是不是有足够的感受作为基础,这样获得的意识才能使小孩有做事的意志。

例如,问孩子:你们最喜欢“探寻之谷”(故事中的一个片断)里那些人?他们回答:光明。接着问:你喜欢他什么?“她是太阳的孩子”“她有法力”“她帮助别人”“她身上有7色的彩虹”......这样就够了,如果,继续分析说:7色的彩虹象征着什么,什么。那么这道彩虹就失去了灵心中的美和精神中的神秘的力量。

也许最糟糕的是问:你们认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我们应该向谁学习?等等,让小孩去发挥判断。而判断引起的偏见,是建立在这些连老师也说明不了的对错关系上的。

休息和忘却

简单带来安宁,除了故事本身中的精神真理带给孩子灵性中的满足以外,因为简单带来的安宁也让小孩满足,并使得他们无意识地慢慢欣赏美好的那个真正的自己。

在活动结束后歌唱与故事有连接的歌,就可以让小孩在一定的连接中(有道理中)作部分的断开,这样就让小孩得到休息和释放

作文五:《故事的意义》11100字

作者:王志敏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5年07期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5)01-0007-07

事实上,讲故事从来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是现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所以,值得专门研究和特别关注。叙事学就是专门研究讲故事的一个学术方向。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把讲故事称之为叙事。为了表明故事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热奈特专门区分了与讲故事相关联的三个重要概念:叙述、叙事与故事。热奈特把叙述的内容,即被讲述的事件或所指,称为故事,把讲述这些事件的本文或话语,即能指,称为叙事,而把产生话语的讲述行为以及该行为所处的情境称为叙述。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在一定情境下的讲述行为同时产生了话语与故事。[1]总之,故事需要讲述,而讲述依赖于情境。法国学者罗兰·巴特对于讲故事的重要性有着十分透彻的认识。他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1966)一文中指出了叙事作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性:以“几乎无穷无尽的形式出现的叙事,存在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有了人类历史本身,就有了叙事。任何地方都不存在没有叙事的民族,从来不曾存在过。一切阶级、一切人类集团,皆有自己的叙事作品,而且这些叙事作品常常为具有不同的、以至对立文化教养的人共同欣赏。”总之,讲故事这件事,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题材各异,手段多样。法国电影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对于用电影手段讲故事的重要性也有深刻认识,“电影与叙事性的结合是一件大事,这种结合绝非注定非如此不可,但也不是完全偶然的。它是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事实,一种文明事实(借用社会学家M·毛斯爱用的说法),这一事实反过来决定着作为一种符号学现实的电影的往后发展。”[2]麦茨甚至把电影能不能讲故事的重要性提升到电影能否成为一种语言的高度:“电影是一种语言,远超越在蒙太奇的任何效果之上,并不是因为电影是一种语言,所以能叙述这么好的故事,而是因为电影能够叙述这么好的故事,所以才成为一种语言。“[3]当然,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并不是这样看问题的,他坚决反对把电影当成一种语言:“将语言学运用于电影的尝试是灾难性的”,“电影是另外一回事情,就算电影是一种语言,那也是一种类比和变调的语言”。在德勒兹看来,电影是不是一种语言,跟电影能不能讲故事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跟电影这种媒介手段的绝对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有关,这就是电影画面的“参数的独立和级数的发散”。[4]62-63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勒兹才提出,对于电影的研究,运用除了哲学以外的任何其他研究领域的思想方法和概念都是无济于事的。电影研究必须依赖于哲学专门为电影“私人定制”式地提出的方法和概念,才有希望,即:“一方面要避免单纯描述影片,另一方面又要使用外来的概念。评论界的任务是提出一些概念,这些概念既非“产生”于电影,又只适用于电影,适用于某一类影片,适用于某一些影片。这些适用于电影的概念,只能从哲学的角度形成。这不是一些技术概念(镜头推移、短镜头、景深等等),技术是没有意义的,它只是服务于它所定的而又无法解释的目的。”[4]67“哲学就电影提出的概念必须是特有的,即只适用于电影。”至于精神分析,如“阉割”之类,语言学,如“语段”之类,由于不是特有的,专门针对电影的,所以是无用的外来概念(当然,电影自己的概念也是不行的,因为自己说明不了自己)。为此,德勒兹为电影研究提出的“特供”和“专有”的哲学概念是“画面的自动运动”和“画面的自动时间化”,[4]67-69而且,还出版了《电影1:运动——影像》(1983)和《电影2:时间影像》(1985)煌煌两卷本的著作来深入阐释电影叙事。①这里相当清楚的是,麦茨和德勒兹虽然研究电影的出发点有很大不同,甚至可以说大相径庭,但是,他们对于电影叙事的重视却非常一致。当然,这一点也为电影发展的历史所证实。我曾经指出过,直到目前为止,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当中,在人类所使用的各种媒介手段当中,除了随后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数字技术手段之外,只有电影(还有电视等)具备了最严格的纪录功能,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伟大功能。因为,全面的纪录是一种只有电影这种媒介手段才具有的功能。戈达尔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说:“只有电影是唯一可以完全讲述历史的著作。”也许我们还可以继续模仿说,“只有电影是唯一可以完全讲述电影史的手段。”“只有电影是唯一可以完全讲述人类学的手段。”最后,我们也有理由说:“只有电影是唯一可以全面表现现实的手段”。如果单纯地从电影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待电影的表现功能,我们似乎应当特别期待电影纪录片的蓬勃发展。当然,这种情况也许只有在一种假想的状态中才可能存在。历史的实际发展所呈现的,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电影诞生一百余年以来,在经历了一个从片段式的纪录生活场景的早期阶段之后,便进入到了故事片样式和纪录片样式分别发展的快车道,但最终,只有故事片得到了相当长足和特别充分的发展,最后,纪录片基本上被从影院电影中淘汰出局,如果不是由于电视技术的出现和随后的一系列发展,纪录片将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实在难以预料。如果说这还不能提醒我们去认识讲故事的几乎不可抗拒的魅力和巨大魔力的话,我们至少要做好心理准备,事情的发展绝不会仅仅到此为止,而且可能更加出人意料:在哲学家终于发现了,不但历史学家要讲故事,就连英文的历史这个词history,都是由his,即他,和story,即故事,粘连而成的,甚至连科学家都成了“故事大王”的同时,西方媒体人更是似乎突然觉醒般地大声疾呼:“媒体人就是讲故事的人”,讲一个好故事甚至被当成了传统媒体自我救赎的良方。[5]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在其《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1979)一书中几乎是在一种绝望的心情下,从多方面描述了科学如何沦为叙事的种种“后现代状况”:“后现代知识的法则,不是专家式的一致性,而是属于创造者的悖谬推理或矛盾论。”[6]31“今后的知识将为销售而生产,或消耗于新知识产品的稳定的价格之中。”“即知识不再以知识本身为最高目的;知识失却了他的‘传统的价值’。”[6]36特别是,那些缺乏应用价值的“中性化、符号化”的科学知识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窘况,即合法化的问题,从而暴露出,知识和权力只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面:“谁决定知识为何?谁又决定什么必须决定的?”[6]47“科学知识一直在寻求以其它方法来解决合法化的问题,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长期以来科学知识一直或显或隐,在解决此问题时不得不依靠的程式,竟然都属于叙事性知识的。”[6]98也就是说,科学知识瞧不起叙事知识,但是,科学知识本身“没有能力凭自己的力量,将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6]99,所以就需要叙事知识的帮助,因为,没有叙事知识的帮助,它将处于自我假设自以为是的状态,陷入自卑境地。所以,他赞成麦德渥的观点:“科学家的工作是没有所谓科学方法的,一个科学家充其量是位故事大王罢了,他和一般说故事的人的唯一区别是,他必须承诺一种责任,去印证他所说出的故事。”[6]172他还发现,“历史学家的叙事为建立真实性需服从的规则,和物理学家需服从的大致相同。但是作为叙事的历史还自称是科学,不仅仅是虚构。相反,科学理论一般不自称是叙事(尽管当代天体物理学很愿意讲述自大爆炸以来宇宙的故事)。”[7]169这里,他可能是在暗指霍金,霍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他个人的科学成就,也许我们还应该说,更重要的是,他似乎已经认识到,科学家应该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的意识成就了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利奥塔认为叙事本身不存在合法化问题。所以,他把后现代定义为

对“元叙事”(metanarratives)的怀疑。不过在他看来,在后现代状态下,排除已经失效了的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并不等于也要排除那些“小叙事”(small narrative),即那些更具体的、反主流的叙事,来继续编织生活的意义:“这不是在暗示已根本不存在任何可信的叙事了。我说的元叙事或大叙事确切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它们的存在并未阻止无数其他故事(次要和不那么次要的)继续织出日常生活之布。”[7]169“在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文化中。知识合法化的程序是以相异条件的言说来构成的。正统叙事说法已经不能奏效,无论其说法使用哪种整体系统,或属于纯粹思辨性的叙事,还是属于独立的解放叙事。”[6]122不过,小叙事的确有其独特优越性,“在一般叙事体系里存在着一种未经批判的形而上学成分,它赋予了一种样式——叙事——以对其他样式的霸权,即小叙事的一种使它们能够逃脱合法性丧失的危机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它们确实逃脱了,但这只是因为它们从未有过任何合法化价值。”[7]169-170

从利奥塔的相当无奈的冷嘲热讽之中,我们能了解到,讲故事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不用说,用电影手段讲故事是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好的电影故事能够迅速变成沉甸甸的GDP,能够变成综合国力的一部分,这一点已经不难以理解了。据统计,美国影片《阿凡达的》(2009)和《泰坦尼克号》(1997)的全球票房分别是27.8亿美金和21.9亿美金。2012年,美国电影票房占美国当年GDP的0.689‰,中国电影票房占中国当年GDP的0.33‰;2013年,美国电影票房占美国当年GDP的0.579‰,中国电影票房占中国当年GDP的0.38‰。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在内地上映11天,票房就突破了14亿元,超过《阿凡达》,成为内地电影票房冠军。1998年,《泰坦尼克号》以其感人的爱情故事和绚丽的视听效果席卷中国电影市场,14年之后,又以3D版再次进入中国电影市场,以9.5亿元位列当年全国票房亚军。当然,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是,电影是一门具有复杂艺术技巧和繁琐技术要求的艺术,同时又因其造价昂贵成了一门有理由对被表现内容有很高要求的艺术。这一点使得不少电影从业者经常处在一种相当困惑的境地:顾了手段就容易忽视内容,顾了内容又容易忽视手段。尽管两个方面均不可偏废,而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平衡和实现的问题。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运用如此重要的艺术和技术手段,一定要讲那些值得讲或更值得讲的故事。那么,现在,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否已经具备了讲那些值得讲的或更值得讲的故事的条件了呢?在本文看来,这也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的题中应有之义。事实上,用中国电影讲述中国故事的历史情境早已为历史学家所预期、描述和道出。

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20世纪初发表了两卷本的历史著作,书名极富浓缩力和概括力:“西方的没落”。而被称为“新斯宾格勒学派”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20世纪中叶就描述得更加具体了:“十九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二十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二十一世纪就是中国人的世纪”。2007年1月11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仍在提及“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被美国时代周刊(2004)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人之一的英国历史学家、《文明》一书的作者尼尔·弗格森在2010年指出,世界权力的天平正在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本世纪剩下的时间将会向我们展示这种转变如何完成。当年11月份,他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世界沿着中国轨道前行”(China's orbit)的文章。该文的题目还可以译成“世界围着中国转”。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些重量级的历史学家为什么会相继不约而同地做出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预期和判断。2013年10月14日,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西蒙·库柏在FT中文网发表了一篇仅题目就意味深长的文章:《西方的太阳下山了》,文中写道:“20年后,我们或许会看到遥远国家的示威者焚烧中国国旗,或是全球各地的恐怖分子将目标对准中国。”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中国的发展持这样一种乐观态度的。与此同时,“不论是外国评论员,还是中国本土博客作者,都经常预言中国将陷入经济和政治危机。”[8]这样的言论甚至可以说是不绝于耳,这里立即就能举出一个现成的例子,传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夫人、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就言之凿凿地预言,20年后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穷的国家,传言中举出的支持理由就有六条之多。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同时也是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的戴旭,对中国的前景更是忧心忡忡,2009年11月20日,他在上海空政学院做了一个有着让人触目惊心的题目的报告:《2030肢解中国:美国全球战略与中国危机》。邱震海在其2014年的新著《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一书中指出,“从2012年的上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就进入了‘风雨飘摇’的时代”,同时书中还提到,郎成平近年屡次发出“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的声音。[9]我们看到,要想解除这种忧虑,除了期待伴随着这种忧虑的时间的验证之外似乎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正如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所说,“但过去三十年的事实应该让诸如我这样持怀疑态度的外国人稍感谦卑。二十多年来,外界屡屡预言中国经济即将崩溃、中国政治体制快要瓦解。目前为止,中国政治领导人已经不断证实怀疑论者是错误的。有鉴于此,如果谁还赌习近平改革计划不会成功还真是‘勇气可嘉’。”[10]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撰文指出,中国的崛起已经改变了世界,中国以超出几乎所有人预期的速度超越了一块又一块里程碑——最大出口国、最大制造国、最大碳排放国。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产出很可能将占到全球总产出的三分之一,中国的经济规模很可能将超过欧美经济规模的总和。[11]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用电影的中国制造、中国故事走向世界,难道不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吗?难道不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吗?

虽然预期并不等于现实,但是,预期却能引导行动。忧虑或许会阻止行动,更可能激发行动,并促使我们相信,尽管中国电影仍然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行动起来,从中国电影的市场资源、产业结构和评估体系等多方面入手,不断激发中国电影人技术开发的冒险犯难精神,艺术创造的锐意进取勇气,认真解决中国电影的品质提升问题、国际传播及竞争力提升等问题,绝不是中国电影人跨越不过去的断背山。

历史与现实都赋予了中国电影以长足发展的重大使命。但是,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我们付出许许多多切实的和卓绝的努力。同时,还需要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所有努力,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在未来的数十年中可能面临许许多多的严峻挑战,需要成功地绕过许许多多的激流险滩,巧妙地摆脱许许多多的严重危机。在这里,需要我们注意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是,第一,讲述中国故事,要注意充分及有效利地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第二,讲述中国故事,要注意充分及有效地展示中国现实文化的优势资源;第三,讲述中国故事,要充分发扬及有效地保持中国电影人不屈不挠的艺术探索和文化追求精神。这种要求的合理性,来源于叙事本身的整合功能,正如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所作描述的那样,叙事,既可以在空间上把遥远的、异国他乡的经验与本土的、切身的经验整合在一起,又可以在时间上把过去、未来和现在的经验整合到一种“永恒的当下”,还可以在个体上将创作者的内部生存经验与外部生存经验整合在一起。

中国文化是我们的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极其丰厚的资源,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不是负担,而是资源和财富。对于电影创作来说也是如此。这也许就是焦雄屏所说的“电影原创力在开倒车”的意思吧。当年,当记者问到杨德昌,他导演的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影片《一一》的片名有什么意思时,杨德昌这样回答:起初拍戏时想用个简单的片名,于是用了这个最简单的“一一”,说的是由一开始,再加上一,就是二,也就是影片由最简单的开始发展。这里说的不正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没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能有这样的创作动机吗?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糟粕,但是,我们应该相信我们自己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中国的第一、二、三、四、五代导演的电影创作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陈凯歌和张艺谋的创作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张艺谋的写实与写意都有着鲜明的中国传统美学的印迹。陈凯歌从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如影片《孩子王》(1987)所表达的情绪,到自觉运用中国传统美学资源的转变,更表明了陈凯歌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剪不断的关联。从他拍摄了高调赞扬中国京剧的登峰造极之作《霸王别姬》(1993)之后,后来又拍摄了有再续辉煌之嫌的影片《梅兰芳》(2008)的艺术选择,已表现得非常明显。程蝶衣形象本来已经有了梅兰芳的影子,现在索性直接表现梅兰芳,而且意图也相当明显,他把中国传统美学的标志性成果和重要结晶之一的京剧当成了他进行导演创作的宝贵资源。即使对第六代电影导演和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暂时阙而不论,我们也完全有理由说,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中国的电影创作已经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今后还将继续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些影响当中既有正面的影响和应用,也可能有负面的影响和应用。好的东西可能有不好的影响,即使是不太好的东西可能有好的影响。

从2003年开始,中国电影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期”,一个可能开启更辉煌前景的重要转折期。在此重要关口,中国电影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有效地运用电影这种现代艺术形式和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2004年6月17日,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了一场“中国故事‘叫板’好莱坞”的主题论坛,把用电影手段讲述“中国故事”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加以讨论。事情的提起,盖因近年来在好莱坞大片中的“中国元素”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就连美国影星妮可·基德曼都说梦想着要在影片中扮演一位中国女性,进而引发了中国电影人思考,与其等待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瓜分蛋糕,不如自己动手,拍出好的中国故事与其一争高下。在赞成者和不赞成者都不乏其人的情况下,回顾一下或许是有益的。忆往昔,在国内公映的两部美国大片《亡命天涯》(1993)和《真实的谎言》(1994),曾那样强烈而不可遏止地激发起了中国电影人的大片梦,尽管当时几乎没有人自己敢于相信中国电影人能实现这一梦想。但是,今天,2014年,中国电影人已经把这一页坚定不移地翻了过去。那么,我们是否还有理由接下来进行新的憧憬呢?这个新的憧憬是,再经过若干年努力,中国电影人将有可能实现一个新的梦想,掀开新的一页,这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倾力打造“中国制造”的中国故事,前所未有地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在未来的世界文化、世界电影的整体格局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或者与美国电影并驾齐驱,或者径直超过它,刷新现在的世界电影票房排序。改变世界电影的既定格局。人们当然会怀疑这一点,就像当年怀疑中国人能实现大片梦一样。《人再囧途之泰囧》(2012)的导演徐铮在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叫板好莱坞”论坛的发言中就说得很明确,中国电影市场那么大的体量,我们拍的电影,中国观众喜欢,外国观众不喜欢,美国观众不喜欢,这不丢人。我们谁都知道,没有人会说丢人的,但是,我们难道就不能换个思路,来这样想问题,即如果我们拍出的中国电影的中国故事,不但中国观众喜欢,外国观众也同样喜欢,那不是更好吗?

2014年年初,中国电影形势一路向好,国产片票房份额轻松超过50%,几乎达到了60%。然而,就在上海电影节“中国故事‘叫板’好莱坞”主题论坛召开10天之后,即6月27日,美国大片《变形金刚4》便开始登陆中国电影市场,掀起吸金狂潮,一路狂敛,迄今票房已经突破了18亿元人民币,预计下线前冲20亿不成问题,导致国产影片份额由去年同期的62.3%下滑到48.27%,局面相当堪忧。如果没有与《变形金刚4》同日上映的《分手大师》和20天之后上映的《小时代3》的出乎意料的票房表现,《变形金刚4》这部“使得中国电影行业的监管人员感到十分不安”的美国大片将会造成怎样的局面,那就真的难以想象了。我们看到,截至7月24日,《分手大师》的票房收入已达6.54亿元人民币,《小时代3》以1.1亿的首日票房成绩,居历史第二,历史第一为《西游记之大闹天宫》(2013),首日1.22亿。《小时代3》首映当天,内地的票房一共是1.5亿人民币,《小时代3》就占了全国总量的70%以上。至今《小时代3》的票房已经破4亿奔5亿人民币。事实上,《小时代3》带给中国电影的绝不仅仅是票房,或许还有更多的启示意义。郭敬明早在《小时代3》受到媒体激烈抨击的一年之前,就已经为自己做出了最重要的辩解:“中国电影市场观影群体已从上一代变到下一代。2009年的时候观影的平均年龄是25.7岁,但是到了2013年的时候已经变成21.7岁。如果还用上一代的想法拍电影,那会出现问题的。”数托邦(DATATOPIA)创意分析工作室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数据分析:《小时代》的观影人群,平均年龄20.3岁,而《致青春》(2013)的观众平均年龄为22.5岁。总之,《小时代》的观众群体要更为年轻。还有,这个观影群体中超过60%的观众在使用iPhone。看来,这是一个具有特别偏好的群体。既然《小时代》已经把新一代中国电影的主流观众人群带到了中国电影人的面前,那么接下来,电影人就该好好想想,该给他们看点什么了。[12]这似乎是在提醒我们,虽然《小时代3》未能尽如人意,但是,一定存在着可以把故事讲得更好拍得也更好的同时又足以让这些人喜欢的电影,正在等待着我们去创作。但是,问题的关键却在于,即使是对《小时代》持尖锐批评态度的周黎明已经意识到这样一个严峻现实:中国电影“在与好莱坞的闪电战中最好的防御战略不是一部中国制作的高质量影片,而是一部触发笑点的低俗喜剧。”也就是说,“中国电影市场的高增长与电影品质的下降息息相关”。而且,在若干年内这种情况不会得到根本性改变。在他看来,这个时间可能需要10年。[13]还有学者指出,中国电影的全球消费由于受制于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在文化认识和电影观念的种种偏差等原因,难以突破历史业已形成的全球电影市场格局。因此,中国电影不仅远未“崛起”,而且,事实上,情况相当不容乐观,所以,讨论中国电影全球影响力这一问题至少在目前和可以预测到的未来尚不具备现实基础。中国电影即使是在总票房坐实了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位次的情况下,中国电影更为现实的追求仍然应该是区域电影和本土电影,而不是好高骛远地追求全球电影。中国电影界和电影人在影像跨境传播方面应该做的和能够做到的是积极修补华语文化圈内受损的文化基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用电影手段,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故事,这件事情虽然意义重大,却困难重重,但是,即使如此仍然值得我们去拼搏。要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点,要求我们对讲故事的意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当年对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一个最重要的批评就是不会讲故事,当下对《小时代3》的最重要的一个批评仍然是说郭敬明不会讲故事。

由于现代传播技术进步迅速,文化大众化发展太快,文化需求也迅速膨胀,导致文化资源开发过度,创作者的创造力常有力不从心之感。比如,毕加索为什么要向非洲艺术寻求创作灵感呢?还有,从美国动画电影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选材的策略亦可见出某些端倪。例如,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迪斯尼动画片《阿拉丁》(1992),以非洲草原为背景的动画片《狮子王》(1994),取材于法国小说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的动画片《钟楼怪人》(1996),取材于中国文化资源的动画片《花木兰》(1998)和《功夫熊猫》(2008)等等,似可见出文化资源枯竭症状。另外,从美国奥斯卡颁奖作品的选材及经典性的变化中,都能看出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美国著名电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影片4项大奖的《无间行者》(2006)的故事灵感来源于香港电影《无间道》(2002),其编剧阵容中包括了香港电影《无间道》的两位编剧。还有,正在国内公映的美国3D动作大片《大力神》(2014)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

中国电影发展在这方面的优势是相当明显的。中国电影已经为世界电影贡献了在世界电影史上具有独创性的武侠电影。特别是香港电影,因为张彻、胡金铨等导演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开拓了新派武侠电影的创作空间,为后来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2000)和张艺谋导演的《英雄》(2002)的风行世界和后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中国电影从来都不缺少抒写情怀和意境幽远之作。例如,《小城之春》(1948)、《林家铺子》(1959)、《城南旧事》(1983)和《黄土地》(1984)等散文诗般的电影作品。特别是,含蓄内敛、超以象外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对某些华人电影包括港台电影在内的深远影响。例如,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1994),王家卫导演的《重庆森林》(1994),王颖导演的《中国盒子》(1998),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2000)等。《卧虎藏龙》对影片故事情节的诗意化处理几乎达到了中国宋代诗论家严羽所推崇的诗之“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那种登峰造极程度。我们知道,这些影响已经众所周知,尽管这种影响的意义和价值还有待进一步评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没有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的深厚积淀,不仅这些作品不会被创作出来的,而且也不会被准确到位地领会出来。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电影批评者绝不应放弃自己的工作。

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如此论调,如果仅仅是就一般文章而言,可能有夸大其辞之嫌。如果是就现代以来用电影手段讲故事而言,倒应该说恰如其分。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好莱坞之所以能不断地推进其全球化的脚步,主导全球的电影工业,并不单纯是依靠其自身的产业力量和电影产品本身的魅力,其中离不开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而美国政府对好莱坞全方位帮助,则是基于好莱坞电影所能发挥的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价值。[14]或许美国政府理解了萨特曾经描述的关于政治和艺术的关系:“人永远是讲故事者:人的生活包围在他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中,他通过故事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他自己过日子像是在讲故事。”[15]如果政治生活也是这样的话,我们或许可以说,对于叙事艺术而言,盖电影,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①该书汉译有台湾黄建宏译的《电影1:运动—影像》和《电影2:时间—影像》,源流出版公司2003年出版。还有大陆谢强、蔡若明、马月译《电影2:时间—影像》,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作者介绍:王志敏(1949-  ),男,天津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美学与电影理论,重庆  400044

作文六:《5生命的意义》800字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1—2012年度上学期初一语文《生命的意义》导学案

主备人:赫晓梅            审核人:          使用时间:2012.9.17        编号:  05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了解运用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真正感悟生命的意义。

思维导航:

细细咀嚼体会,一字一句研读,熟读、背诵。搜集有关作者概况、时代背景和故事梗概,有机会阅读全书,定会受益匪浅。

学习活动安排:

一、课前热身:讲立志故事

二、自主学习:

(一)字词

1. 查阅字典,识记下列生字、词语(注音、写字)

(   )步     cha(  )路     栅(   )栏    如茵(    )(   )(   )无为

2.解释    茵:        碌碌无为:                    幽思:

3.从上面任选四个词语写一段话。

(二)文学常识

课文节选自《            》,作者是(        )。这部书塑造的主人公是(         ),你还知道书中的哪些人物?写出两个人(            )。

三合作交流

1.用简洁的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完文章后,保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完成句子。

保尔是一个(                 )的人,因为(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                 ),(                     );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                                       。”)

四、揣摩语言   朗读1-4段,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写下来。并简要说说环境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五、感悟生命

读了《生命的意义》,结合第一单元学过的与生命相关的课文,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50字)

作文七:《生命的意义.5》800字

生命是什么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与死,除了那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便再没了别的。那么,生与死之间的--生命呢?

我问:真地害怕,也许有一天,我不再等待,也不再守望。

生命是什么?猪栏里的猪吗?没有梦想也可以活得安恬自在;展翅高飞的鹰吗?如果没有蓝空,又怎能扶摇直上?而你,一如你的婉约、典雅,指点迷津般地告诉我:生命是一条河,看它:聚集、奔注、冲倒、挟卷,最后奔流入海,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你又向我展示了一幅画卷:有 岩高崖、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晚霞红日,而那股前进的力量催动着这一切,让人感觉生命真地很美;你又说:生命是一株树,它从冰雪中破壳而出,穿枝拂叶挣脱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开出满树的花,蜂围蝶绕,他伸展浓阴,最终结出甜蜜的果。人不就是一棵树吗?哪一个人不希冀自己参天,一株树,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一条河,一株树,这两个意象是一个世纪老人的生命绝唱,让我感受到你内心的澄净、温婉中的那份执著,经历了世事的变化,你的文字中仍不失少女的纯净,却又多了一份对世俗生活的思考,让人感受到生活总是美好的。但毕竟,在无穷的宇宙中,在万丈红尘中,人是那么渺小,生活中多少魅惑,人随时都可以迷失,即使如那活泼泼生命力旺盛的江河,能汇入大海,但同时也走入了什生命的尽头,多么让人感动,又多么无奈啊!你感叹到: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此语一出,我感觉你不再是那个悲天悯人,用圣母般的目光关照生活的慈母,你让我感觉到你是我身边的一个朋友,一个不用寒暄,可以不眠而谈的朋友,你的话因了几分沧桑而多了几分真实。你又是一个长者,用一种平等的关爱,给人以希冀:愿你的生命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多么真诚,也许这是一个接近凡俗的冰心。

是啊,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一个不辍网的劳蛛,即使知道,网不住星星和月亮,但依旧织网;生命是一只不羁的猛兽,即使身受重伤,也要站立着死去;生命是不倦的舞者,即使身戴镣铐,也要舞出生命的绚丽与悲壮。

作文八:《7、生命的意义》2000字

7、生命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保尔瞻仰烈士公墓时的思想感情。

3、理解并背诵关于生命意义的一段名言。

4、写一篇读后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学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而体会生命的意义。 情感与态度:教育学生学习保尔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名言的意义和课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两种不同的环境气氛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放大课文

课时安排:八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了解作者,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教程:

一、揭示课题:7、生命的意义

1、齐读

2、你是怎样理解课题的?

二、作者简介: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前苏联作家。生于工人家庭。初级教会小学毕业后,做过杂工。1919年进发电厂当司炉助工。同年乌克兰解放,加入共青团,并参加红军奔赴前线。他20岁成为共产党员。在国内战争中受重伤,1927年由于病情恶化造成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在病榻上,他以超人的毅力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本文选自其中的一节。

他的另一部反映乌克兰人民在内战时期保卫苏维埃政权斗争的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因逝世没能完成,他逝世于1936年12月22日。

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加入苏联作家协会。1935年,苏联政府为了表彰他的文学功绩,授予他列宁勋章。

三、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正音:监狱   阴森森   牺牲   瓦莉娅   云杉   墓   种植  如茵   阴郁   奴

隶   悔恨

2、解词

贫贱:贫困,地位低下。

碌碌无为:平平庸庸没有什么作为。碌碌:平庸的样子。

幽思:沉静地深思。幽:沉静、深远之意。

空寂:空旷寂静。

忠骨:指烈士遗骨。忠:忠诚。

虚度年华:白白地度过了光阴。年华:时光、岁月。

幽静:幽雅静寂。

悲愤:悲痛愤怒。

3、指名逐节朗读。

五、质疑

六、作业:1、抄写生字及词语。

2、抄写词解。

第二课时

目标: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分清段落,并知道几种分段的理由。 教程:

一、复习检查

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贫贱、碌碌无为、虚度年华

二、逐节朗读,说说每节的意思。

1、保尔在路上看到萧条沉死的景物。

2、保尔在战友牺牲的地方,默默站了许久。

3、保尔在墓地看到生机勃勃的景物。

4、两种景物对比。

5、保尔赞颂烈士牺牲的意义。

6、保尔在墓前摘下军帽,哀思。

7、保尔所思。

8、号召人们赶快生活。

9、保尔离开公墓。

三、指导分段,并说明理由。

可按保尔所见所思的思路来分:一(1—5)二(6—9)

也可按地点转移来分:一(1—2)二(3—8)三(9)

四、朗读课文

五、作业

组词:愧   瑰   魄   碌   禄   悔   海  墓  幕  暮  掩   淹

第三课时

目标:理解两种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

教程:

讲析课文1~5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并划出有关句子。

作者描写了哪些没有生命力的事物和有生命力的事物?

(1)保尔是怎样去瞻仰烈士公墓的?

(2)这两种不同的环境描写说明了什么?

(3)这两种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4、齐读1—4自然段

5、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1)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2)两个“为了”说明了什么?

6、轻声读1—5自然段

7、作业:有感情朗读1—5自然段。

第四课时

目标:学习名言并深刻领会其含义,教育学生学习保尔的精神。

教程:

讲析课文6—9自然段

1、齐读

2、提问,理解第七自然段

(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宝贵”前加一个“最”是什么意思?

(2)“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只有一次”是什么意思?

(3)第三句开始运用了什么句式?

“仅有一次”与“只有一次”是何关系?起什么作用?(反复强调生命的珍贵)

(4)说说名言每句话的意思?

3、“人,应当赶快生活”一句中的“赶快生活”是什么意思?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

(1)句子中的“这”是什么代词,它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2)“幽思”的含义是什么?

5、齐读6—9自然段

6、试背名言

7、作业:

(1)背名言

(2)解释划出的字:

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第五课时

目标:总结全文,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教程:

一、复习

1、课文写了哪两种环境?起什么作用?

2、说说名言的意义。

二、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

2、分析写法

三、作业:背诵名言

第六课时

内容:习作 读后感

要求:学习了《生命的意义》一文后,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 教程:

一、重温课文的思想内容,特别是名言的意义。

二、说说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谈谈为什么?

三、联系实际谈谈哪些人的生命有意义,哪些哪些人生命没有意义。

四、你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有意义。

第七课时

学生习作

第八课时

目标:讲评和修改作文

教程:

一、讲讲本次作文的总体情况,加以讲评。

二、师范读写得好的作文。

三、请学生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和想法。

四、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再加以修改。

作文九:《生命的意义》1100字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从生到死,走完或完成了整个人生的过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吧。一个人,无论生命的长短,无论其职位的高低,无论从事何等的职业,都将如此的度过这一历程。

生命这东西,它属于人只有一次,但如能正确地运用它,让其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呈现真实,那么,一次也足矣。可是,许多的人,却在游戏人生,蹂躏生命,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正如:鱼儿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

不同的人,对于生命的意义,则各有不同。只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才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而富有真实的意义。

有的人,把自己的生命视为一支蜡烛,一生为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常给人以光明,人们感谢他;有的人,把自己的生命视为一头奶牛,一生为了多吃草,多耕地,给别人多挤出些牛奶,多创造些丰硕的果实,给人以力气与健康,人们感激他;有的人,把自己的生命视为一本书,一生辛勤耕耘,积累知识,吃尽了苦头,榨干了自己的心血,为的是给别人增加营养和智慧,让别人活得轻松愉快,得以享受,其作用,不光是教育现代的人,而且还能教育和影响后来的人,拥抱正确的人生,人类记住他。

而有另外一种人,他们把自己的生命与权力捆绑,将一生视为金钱,为了权财的占有,不择手段,一生纷争,中饱私囊,损人利己,不管别人的死活,常常带给别人的是困惑,是人患,是灾难,是遗憾,是仇恨。这种人,无论对己,还是对别人,都是十分有害的,他们不仅在缩短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在伤害和践踏别人的生命。

纵观现实生活中,一些为官者,不能正义履行官德官责,采取种种不当手段,豪取强夺,结果,当钱财捞到手,随之自掘坟墓,把自己的政治生命葬之于自己的脚下,掩埋了一纹不值的年青的生命,成为了不耻于人类的人;一些无恶不作之徒,为了钱色而于生命不顾,走向了罪恶的深渊,即便抹黑了闪光的人生,甚至于血染断头台&&这些人,不但丢权,丢钱,而且丢人,丢掉了做人的尊严与灵魂的哭泣,最终遗臭万年。

生命的真正意义是活得充实,活出自我。俄国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生命,由自己去主宰,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甚至于溃临到生命的终结点。生命,如果能跟时代的崇高责任联系在一起,就会感到它无限的闪耀而永垂不朽。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而正义的人才能通过。一个伟大的灵魂,在艰难的峡谷中就会强化自己的思想和生命。

我们既然无可选择的到世,走上这么一遭,就得好好珍惜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就要好好珍惜今天。

生命短暂,切不可猬琐偏狭。热爱生命的人,是幸运而幸福的。

作文十:《生命的意义》2000字

生命的意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很有名的一句话,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明白生命的意义。

中外的哲学家都曾提出一个相同的命题:生命的意义何在?

这个命题太大,也太重,我们无法看得真切,也无法扛在肩头。但我相信一个真理:生命是有意义的。如果不是这样,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是不会如此井然有序、生机盎然的,不会有蓝的天、白的云,不会有磅礴的山、欢唱的水,不会有如盖的树、清香的草,不会有翱翔的鸟、嬉游的鱼„„

生命一定是有意义的。但到底有怎么样的意义呢?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特的唯一的个体,有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一样的,因此生命的意义也应该是多种多样,不必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大树可以把直入云霄作为生存的意义,也可以把婆娑伸展作为生存的意义,更可以仅把发芽为世界妆点一抹绿色作为生存的意义,谁也没有资格去替那棵树作决定。海子,原名查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9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留给后人很多优秀诗句,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会人如何面对人生,如《活在珍贵人间》表面我们要珍爱生命,对美好生命的眷恋很幸福生活的向往。海子对生命的追问及思考,给了我们无穷的智慧。

无数人都有着自己对生命的看法,正如生命是如此的渺小,就像大海中一粒粒金黄的细沙;生命又是伟大的,就像泰山上的一棵棵挺拔的苍松。生命的意义何在?人们给出的答案丰富多彩。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马丁•路德•金 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得充实,而不在于活得长久。” 巴金曾说:“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的一句名言。是的,生活,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所能做到的与自己应该做到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鲁迅先生“俯着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阿里;李素丽在公交车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们都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分工又有所不同,但只要有自觉的奉献精神,他的工作、生活就能获得不同寻常的意义,他就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当我们生命遭受磨难时,我们都不禁要问,生命在于何方?生命意义何在? 或许我们也明白生活永远不仅是活着。生命是一种不断生成、不断交替的无情延

续。我们的父母其实不曾离去,他们由我们而得以永生,而我们自己则将永生于我们的孩子之中。人类创造了社会及其制度,同时,作为人类的我们,将由此而代代相续。人们创造的美,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黯然失色。无疑,我们的躯体总有一天必将腐烂,我们的手脚必将萎缩。但是,那些曾经以我们的生命,以人类的真善美所创造的一切,将永远与天地同存,与日月共辉。在最近的雅安地震中,有无数的生命逝去,也有无数人用生命去换回另一个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生命之歌。真如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张思德同志追悼会的《为人民服务》上所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在当代,为人民服务依旧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所在。回看进入新世纪,在汶川地震中,在玉树里,在雅安间,一个个生命闪耀着光芒,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每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体对自身灵魂的必然拷问。作为大学生,我们也要经常拷问自己,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学习是为了什么?”,在风华正茂的年龄,我们怎样才能活出精彩,活的有意义。我们要以前辈为榜样,要树立远大理想,也要坚定自己的信心,我们不仅要在小的方面让父母安心,而且要让社会放心,努力为社会做贡献,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国特斯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做新世纪的主人! 送大家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共勉习之!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