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人生》2600字 音乐与人生的感悟100字

作文一:《音乐与人生》2600字

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学号:

姓名:田丽

2010040924

在我的生活中,音乐是一个突出的主题。随着莫扎特、肖邦、李斯特、巴赫、海顿„„一个个音乐大师走进我的生活,生活愈发丰富多彩,充满生命的律动。至今每听一遍钢琴协奏曲《黄河》,那势比江河、气若雷霆,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每听小提琴协奏曲《沉思》,总为曲中柔情的呼唤、甜蜜的倾诉所折服。人常说,爱国和爱情是文艺作品两大永恒的主题,从人性上讲,古今中外,凡夫圣贤大概是一致的。不必说《梁祝》的柔婉缠绵、也不必说《列宁格勒序曲》的铿锵激昂,不必说《胡笳十八拍》哀怨缠绵,也不必说《义勇军进行曲》的慷慨激昂,只要听《诗经》里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意即水鸟的鸣叫声都能引发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就可证明音乐的魔力了,费邓洪在《含蓄与弦外之音》中说,音乐会使人获得超越人与自然的恒长的生命意识与浩瀚的宇宙精神。纵观历史,对于受奴役压迫的民族,一首独特的音乐便可成为他们一盏不灭的心灯,音乐把人类的感情宣泄演绎到极致。 雨果说:思想就是力量,而音乐则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内心灵魂的独白,听音乐就如一个不吃五谷杂粮的出世之人,站在人生的边缘进行冷静的思考。当我解读《高山流水》中重山叠翠、清溪萦回美景,聆听《渔歌唱晚》那种清虚静泰、恬淡质朴、飘逸洒脱的境界,我便明白,音乐能对满足人类情感交流、体验、宣泄、调节等需要,古人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之不足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足见音乐的魅力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

代替的,它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文学、绘画、雕塑、舞蹈都是有形的艺术,是有限的,但音乐是抽象的艺术,是无限的,而抽象的东西往往更深奥些、更阳春白雪些,因为这是以无限对有限。音乐使人们找到自己与人类世代流淌的情态的连接和融合点,让人类美好的情态流入自己的心灵,使之更纯净、高尚。 鲁迅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音乐家们的境遇也有惊人的类似:1824年,贝多芬完成《合唱》时,和失聪抗争了整整30年,创造《命运》那激情澎湃的旋律时,已经完全失聪,几乎以绝望的呼号作为作品的感情基调;无独有偶,中国古代的一位狂生也把也把音乐作为生命的绝唱,嵇康生命的最后一刻,弹奏《广陵散》,“神色不变,索琴弹之”,嵇康投身山林的避世态度正掩盖着愤世嫉俗的入世心态,他以琴诗自乐,正是把内心的极度不平付诸于音乐,而达到置生死于度外,坦然自若的平和心态,由此看来,音乐的魅力诚然是大到极点了,这是用鲜血和灵魂来谱写的生命乐章。 我至今始终认为,音乐家们都是天上降生到人间的精灵,为世界带来丰富和精彩。我十分羡慕古人弹琴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我至尽连口琴都吹得常常走调,然而我对音乐的热爱仍痴心不已:维瓦尔第的《四季》、比才的《卡门》、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格里格的《培尔金特》„„那熟悉的旋律我能像报出自己的名字那样无比熟稔,让人脑海清新多日而不知肉味。

音乐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古人对音乐也十分考究,古书记载乐有八器:金、石、丝、竹、瓠、土、革、木,幽静、淡雅、轻盈,《溪山琴况》中,琴乐审美之24种况味,即:“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洁、润、圆、宏、细、溜、健、轻、重、迟、连„„”。音乐的传承如同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那样源远流长。 爱听音乐,不是虚伪矫情,更不是附庸风雅,而是对精神家园的执着和追求。在夏天清晨,在冬日的黄昏,聆听格里高利圣咏的安详、自然、肃穆;巴洛克音乐的宏伟,壮丽;罗可可风格的精巧华丽,那些节奏、速度、织体、音色、曲式,和那跳跃在五线谱上的黑色精灵,组成一首首震撼人心的天籁绝音。 音乐带给我无尽的好处,它帮我提升了人生境界,当我欣赏着古典主义的高贵和单纯,静谧;浪漫派的绚丽色彩;法兰西音乐的幽雅、轻盈、敏慧;巴赫作品的建筑美;亨德尔清唱剧的宏伟;海顿交响曲的明朗、幽默;肖邦钢琴曲的诗情画意;格林卡歌剧的淳朴动人;俄罗斯音乐的幻想、豪放、悠长,活力充沛而又时而愁绪绵绵的;充满哲理和逻辑性的德国音乐,自己的性灵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熄灯后垂上眼帘,听上一段曲子,身心就愉悦之至。一位哲人说过:“音乐的表现是永恒的、无限和理想的”。确是如此,热情、乐观、气势宏伟的音乐可使内敛性格的人摆脱孤寂、羞怯、开阔胸怀,敞开心扉;

宁静深沉的音乐可以使外倾性格的人免于浮躁喧嚣,使人心境柔和沉静,思索深入细致。 音乐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为何能有如此巨大的魔力?这恐怕是索绪尔的符号学无法解释的,带着困惑的心情,我只好去书中请教先哲: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说:“音乐是情感的一种独白”,他又说,在自然中所引起的一切运动都遵循着一丝不变的法则,我想音乐也正是按照自然和美的法则来创造的。音乐教我如何做人,它教会我正直、善良、光明、纯洁„„你若不信我可以翻起记录在笔记本上的点点滴滴,共同重温先哲们对音乐的感恩。 这一切不正是音乐堪当文化瑰宝的铁证吗?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唐朝诗人张祜在《听筝》中:“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音乐可以安邦济世,因为古人说: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音乐可使人类的内心世界互相沟通,在共鸣中使个体的心灵与整个人类的心灵交融共振,音乐的情感交流,冲破了人们与外在世界隔离的堤防,使一颗颗孤寂的心汇聚在广阔的情感海洋中得到充实和慰藉。在月皓云翰、群星璀璨的寒夜,听上一首曲子,感受音乐用它独特的语言阐释着宇宙、自然、人类间的本质联系,便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 音乐美与科学美之间也关系密切,音乐形式美主要在于它揭示自然内在规律的那种和谐、统一、简洁,至今有人认为爱因斯坦的质能

公式仿佛是宇宙中的一窜音符,留给人类无尽美好的遐想,如同贝多芬的音乐爆发着人类精神的火花,人们从中能感受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威力;如同在天籁般纯净的莫扎特音乐中,人们会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升华,音乐的美使人类从物质的人为的压抑中,从异化状态中回归到人的自然的状态,找到真正属于人的境界,使人的生命恢复本来的意义。有王维的一首诗为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中国文人音乐“心超物外”“神游气化”的音韵中,人们会进入“宁静而和谐,空明又无,且悠远而千秋长存的自然世界”中去,并获得一种超越人与自然的恒长的生命意识与浩瀚的宇宙精神。 诸葛亮在铮铮纵纵的古琴声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而我没有草庐和陋室,只好在对音乐浓得化不开的爱恋里,抖落身上的风尘,望着前方走路„„

作文二:《音乐与人生》3600字

《音乐与人生》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第一单元 学会聆听 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

教材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音乐课及其他课程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史方面的知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判断、欣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材分析:

一、导言:包括了一句格言和一篇短小的散文。阐述了以下三个观点: 1、音乐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

2、音乐智能是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3、高质量的人生生活离不开音乐。

二、《草原放牧》

《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部分。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合作完成。这段旋律是这部协奏曲的主要主题,它着力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 三、《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这部交响曲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是他“最真诚的一部交响曲”,他把“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通常,交响曲的第四乐章都是热烈欢腾的快板,而《第六(悲怆)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却是一首缓慢的哀歌。其中浸透着“安魂曲”一样的情绪。《第六(悲怆)交响曲》的基本思想是:为克服苦难命运、争取美好幸福的生活,即使是死神来临也要坚持不懈的斗争。在最富悲剧性的第四乐章,也还是可以使人感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掌握音乐有哪些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学会运用音乐要素鉴赏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以聆听为主,先直观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再发挥联想和想象体验音乐的内容;最后运用对比、分析、讨论从音乐要素角度深入理解音乐作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享受音乐,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音乐要素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多媒体音响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的课由“音乐与人生”这个话题开始。古今中外许多文人雅士都以音乐作为他们陶冶情操的首选,可见音乐对丰富人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视听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如何用音乐装点生活,也应该学会正确深入地鉴赏音乐。  在进入欣赏环节之前,同学们先谈谈你们对音乐与人生的认识,以前是如何欣赏音乐的。  师生交流讨论

好,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鉴赏两部作品:《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希望今天的鉴赏能对同学们今后的音乐鉴赏提供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板书:音乐与人生   《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第一环节:  布置聆听任务:我们首先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聆听音乐《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听后回答这两部作品总的音乐情绪是什么样的?是欢快的还是忧伤的?  多媒体播放《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各一遍。 播放完毕找同学回答两部作品总的音乐情绪是什么样的。 教师简介作品: 《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部分。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合作完成。这段旋律是这部协奏曲的主要主题,它着力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

《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是他“最真诚的一部交响曲”,他把“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通

常,交响曲的第四乐章都是热烈欢腾的快板,而《第六(悲怆)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却是一首缓慢的哀歌。其中浸透着“安魂曲”一样的情绪。《第六(悲怆)交响曲》的基本思想是:为克服苦难命运、争取美好幸福的生活,即使是在死神面前也要坚持不懈的斗争。在最富悲剧性的第四乐章,也还是可以使人感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

因此,刚才同学们通过一遍的聆听判断两首乐曲的基本情绪都是正确的:《草原放牧》是欢快明朗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是沮丧忧伤的。 第二环节

布置聆听任务:刚才我们只听了一遍就抓住了音乐的基本情绪,下面我们再听一遍,联系老师刚才的简介,课本上的创作背景介绍以及你们相关的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听后交流音乐使你们产生了对哪些情景、情绪、感受、思绪,任何的内容,只要是音乐使你产生的。

多媒体播放《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各一遍。 播放完毕就联想与想象的内容展开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参与交流适当点评。 第三环节

布置聆听任务:同学们,这一遍聆听的同时认真看乐谱,注意观察音乐的旋律发展、力度、速度标记、节奏、音色、和声等方面。

教师引导思考:刚才我们一起交流了我们聆听两部作品时产生的联想与想象内容,会发现内容大致是一致的,并且我们会发现这也基本上是作曲家要我们听众所产生的感觉与体验。那么,音乐是如何做到沟通人心灵这一点的呢?是不是有规律可循呢?答案是肯定的。这种规律就是从音乐构成的要素来进行深入理解分析。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而不是只停留在音响表面的欣赏了。那么什么是音乐要素呢?

板书:音乐的基本要素: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音乐的形式要素包括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音色、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1、首先,从“旋律”与“音程”方面看: 多媒体大屏幕展示《草原放牧》主题,如下

找学生连接五线谱音符符头,得出旋律线,如下

多媒体大屏幕展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主题,如下

找学生连接五线谱音符符头,得出旋律线,如下

学生对比讨论:观察两段音乐旋律线走向有何不同?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老师归纳概括:  在音乐作品中旋律具有表情性,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旋律上行,通常表现激昂向上的情绪;而下行则暗示着松弛和低沉。平行则体现了节奏的作用。 “音乐里面最先存在的, 最能够用各种神奇的魔力把握着人们的情感的,最美的东西,就是旋律”。因此,旋律被认为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

旋律中的同度进行、二度级进和三度小跳被称为窄音程。一般,窄音程给人以平稳、安静、柔和、流畅的感觉;而四、五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被称作“宽音程”,常用于表现宽阔、 激昂的情绪,具有活力、开朗、有力、激动等感觉。

2、从“节奏”与“速度”方面看: 对比分析:

播放课前运用Cooledit 软件将《草原放牧》减速和将《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速度加快的音乐进行对比。看音乐的速度改变是否能改变音乐表现的情绪?

说出《草原放牧》主题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主题的节奏和速度特点。 老师归纳概括:在很多情况下,紧凑的节奏表现活泼、欢快或激动、紧张等情绪,快速给人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呼吸急促之感; 而松散的节奏则表现悲伤的、沮丧的、沉闷的、沉思的或婉转的、抒情的情绪,慢速给人慵懒的、忧郁的、沉重压抑的感觉,中速则给人精神舒畅、气息宽广、意蕴宁静之感。

教师总结:综合旋律、音程、节奏、速度等方面来看,《草原放牧》主题旋律线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曲折多跳跃变化;音程多四、五度跳跃,甚至八度跳跃;速度是小快板,每分钟108拍,结合着紧凑的节奏。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乐曲表现的是欢快、活泼、激昂、宽阔、开朗的情绪。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题旋律线则总体呈下行,并且无大的跳跃;音程多二度、三度下行;速度是柔板,属慢速,每分钟56拍,结合着松散节奏。正是这些因素就决定了乐曲表现的是低落、沮丧、消沉的情绪。

最后,关于《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哪里体现了即使是在死神面前也要坚持不懈的斗争,可以使人感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这一说法,同学们是否可以从音乐要素中找到答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在一直的下行的级进的旋律、慢速松散节奏中偶尔会有“X   X.X   XX  ”的节奏和不断向上推进的音调,将情绪推向高潮:  大屏幕展示 1=D

在整体渐弱的力度中有一个f 的强,也有两个ff 的很强, 大屏幕展示 1=D 渐慢    ff                    f

这充分表现了乐曲的感人精神:在悲剧性的体验和不可幸免的死亡的同时,仍然有抗议的激情,仍然有对命运的不屈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仍然可以使人感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这便是一部蕴涵着深刻人生体验,具有一定历史认识作用的作品。由于它是柴科夫斯基把自己整个心灵都放进去,最真诚地创作出的,是他最后一部也是最钟爱的一部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因此可以从这部作品去贴近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的心灵,深刻对他的认识,进而作出对他全面客观正确的评价。从而对我们也有所启迪:我们虽然不可能避免困难甚至是苦难,但不要放弃的是斗争的激情,不能熄灭的是希望的火焰。 第四环节

最后,让我们大家一起看着大屏幕的乐谱,打着节拍齐唱两部作品的主题。 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从音响感觉体验基本情绪,到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到分析音乐要素深入理解音乐,是否能够总结一下我们以后该如何鉴赏一部作品呢?好了,这个就作为课后的思考作业。

作文三:《音乐与人生》5000字

现代人提倡胎教,一个幼小的生命未出世前就会接受到音乐的熏陶。其实人的一生都离不《摇篮曲》、《结婚进行开音乐,

曲》和《葬礼进行曲》可谓人生三部曲,因此,人的一生都有音乐相伴。

西欧作曲家谱写了不少摇篮曲,我国作曲家贺绿汀先生所作的《摇篮曲》也很著名。现在给大家介绍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一首《摇篮曲》,它的歌词非—常优美,体现了博大的母爱——对幼小生命无微不至的一种关爱。“安睡吧,小宝贝,丁香、红玫瑰轻轻爬上床,陪你入梦乡。愿上帝保佑你,一觉睡到天明。”

这里,我想说明的是我不是借这个歌词来宣扬天堂呀、上帝呀、天使呀,没有的。我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但我什么宗教都不信,我是“死去原无神论者,只相信唯物主义。知万事空”,人哪里有什么灵魂?但人有思想,有精神,有气质。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有一句名言:“人的上帝就是人自己的本质。”太对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你的思想、言行、气质、举止爱好,都是由你自己的思想意志决定的,所以中国有句俗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任何人都改变不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并且决定了自己一生的道路。

我想《摇篮曲》里面关于天堂、天使、上帝的词句,更多的是体现了母亲对孩子虔诚、无私的祝福。小孩子听到《摇篮曲》好比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之下;而成年人听到《摇篮曲》,会引起我们对童年的回忆。《摇篮曲》是我们人生的驿站,人之生命最初的一个阶段。

勃拉姆斯《摇篮曲》的音乐非常纯净温暖,作曲家年轻时在汉堡曾经热恋过合唱团中的一位女歌手,但后来她成了法贝尔夫人,当她生第二个孩子时,勃拉姆斯谱写这首《摇篮曲》为之祝福,把崇高的情谊铸入这首小小的乐曲里面。

音乐对于人们心灵的陶冶、灵魂的净化,起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并不是说你听了一次音乐作品,就立地成佛了。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以自己为例,音乐既改变了我的一生,也改变了我的个性。我小时候非常贫苦,没有吃的,没有机会上学,后来上小学是为了课间休息时能喝上一碗施舍的粥。13岁那年我流浪到上海,进了上海基督教难童教养院,星期天做礼拜有个唱诗班,我也参加了唱诗班,唱什么歌词现在已记不清了,但是音乐很好听。我这个野孩子开始接受音乐的熏陶,并

且被唱诗班弹钢琴的老师黄兰玉看中,他跟孤儿院院长说,我看这孩子挺机灵的,我想教他学钢琴。院长说:“好啊!”天赐良机,我

晚亭

就学起了弹钢琴。我就是这样从孤儿院里走出来的。

音乐对于人的性格、思想、精神确实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有一盒磁带,是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一首《咏叹调》,咏叹调实际上就是曲调音乐,庄严肃穆,是一种神圣、虔诚的音乐语言。我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在生活中感到困惑、痛苦的时候,我就听这首乐曲,听上一二十分钟之后,很明显,我的心态就平和了。请大家听听这首乐曲,体会一下这首乐曲的崇高境界。巴赫对人

麓讲坛

53

卞祖善

类的文化有着卓越的贡献,直到今天,无论是业余的音乐爱好者,还是音乐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要接受巴赫音乐的熏陶。

近年来欧美学者纷纷提出所谓的“莫扎特效应”,说大学生听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可以提高智商。我不知道,年轻的大学生、高中生,对于“莫扎特效应”有没有这种体验。请大家听一下莫扎特A 大调钢琴奏鸣曲的主题部分。这个主题包含两个乐段,之后是根据这两个乐段所作的变奏,音乐如行云流水、乐如泉涌,像阳光般的温暖,空气一样的清澈。这样的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还有一篇文章里提到音乐疗法,并说当你悲痛的时候,应该听欢乐的音乐。其实正好相反:当你悲痛的时候,你应该接着听悲痛的音乐,把悲痛的情绪完全释放出来。不要企图在你悲痛的时候去寻求欢乐,去听轻快欢乐的音乐,那样会适得其反。

音乐疗法的临床应用已经比较普

爱遍了。我本人也接受过,我在上大学的晚时候,有一次要做手术。手术不大也不亭

小,不用全身麻醉,只需局部麻醉,我岳自告奋勇,我问医生我能不能歌唱,他麓说可以。我就唱《命运交响曲》,轻轻地讲

唱。我感觉到我的肌体被锋利的手术坛

刀割开,我的鲜血在流淌……我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我的注意力是在我唱的

《命运交响曲》里,我当时就想,这是我人生当中的一次小小的搏斗,我应该有勇气一些。

年轻人的必经之路,要面临爱情、婚姻和家庭,西方有一种乐曲叫《小夜曲》,最初就是爱情歌曲。最有名的《小夜曲》莫过于舒伯特的《小夜曲》了,钢

54

琴伴奏是模仿六弦琴的,歌声优雅动听,年轻人在向自己热爱的女子倾诉着爱情,充满了柔情。还有一种《小夜曲》,是乐队演奏的器乐曲。在18、19世纪的时候,有很多小型的室内乐,莫扎特《G 大调弦乐小夜曲》就很有名,充满了青春的朝气。这部作品并不是为了表达爱情,只是一种室内乐的形式,非常优雅的、休闲的、娱乐性的,也比较高雅的中小型乐曲。这种乐曲很受人们的欢迎,因此,这类作品有很多名作。有柴科夫斯基的《C 大调弦乐小夜曲》,德沃夏克的《E 大调弦乐小夜曲》,还有英国作曲家艾尔加的《E 小调弦乐小夜曲》。

当然,年轻人不能老是唱《小夜曲》,总要面临婚姻和家庭的问题,而组织家庭会面临更多的思考。爱情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终究要考虑婚姻问题,但可能会遇到麻烦。有一首流行歌曲叫《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你看,已经组织家庭了,他又不回家,这很成问题。

我想讲一个特殊的例子。我曾经读过一篇《国务委员吴仪本色人生》,最后有这样一段文字:“‘独上高楼,望

断天涯路’。既然生活给我做了这样的安排,我也不想随意改变它,更不想做违心的事,我相信一见钟情,也相信门当户对。要找到终身的伴侣必须能激起你心灵深处刻骨铭心的爱。”吴仪同志的爱情观值得我们年轻的一代人深思。如果能真像吴仪同志说的那样,找到激起心灵深处刻骨铭心的爱的人,才能做终身伴侣———结婚,那势必就要组织家庭。

婚礼一般要奏结婚进行曲。最著名的有两首,一首是瓦格纳的歌剧插曲,另一首是门德尔松的作品,这两首通常是连着用,前者作为正式婚礼上主持婚礼时放的音乐,选自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的一段合唱,音乐安详而明亮,有一种崇高的气氛。另一首《结婚进行曲》比较庄重、辉煌。这段音乐作为婚礼完成以后,新人步入洞房的进行曲。这样幸福的时刻,有这样庄严的、辉煌的音乐陪伴人生,也是终身

难忘的事。

人总是要老的,总有一天要死。面对死亡应该像面对生命一样的安详。这是自然规律。我们的老祖宗很想得开。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赞成庄子的办法,人死了以后,鼓盆而欢,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从哲学思想上来说我是赞同的;但从人之常情来讲却接受不了。如果家里死了人,

拿着脸盆在门口敲打,并且喊着:“我们家死人了。”就太不近人情了。因为当我们的亲友去世后难免有悲痛之情,不可能那样理智,那样客观,还要庆祝辩证法的胜利,理论上可以理解,但感情上不行。

我比较欣赏孔子的风度,孔老夫子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所谓“诗经三百篇”,实际是中国最早的民歌集成。当时的每首诗都是可以唱的。问题

在于当时是没有科学的记谱法,于是文字流传下来了,音乐却没有流传下来。孔子在音乐上的造诣很高,比如他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可见他很注重精神的修养。现在有一些古琴曲还是孔子传下来的。特别是他在临终前一周,他觉得自己要离开人世了,他给自己唱了一首哀歌,自己为自己开追悼会,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非常超脱,非常安然。

一个人是否长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要有价值、有作为。人的自然生命不可能不朽,即便是长命百岁,也是历史的一瞬,如果真的能活一万岁又怎么样? 算什么呀? 有一部电影叫《海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女孩子问:“什么是永恒啊? ”有一位长者回答道:“永恒就是小鸟每一千年来一次阿尔卑斯山,用它的喙舔一下,当阿尔卑斯山被小鸟舔平以后,永恒刚过去一秒。”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也不稀

罕了,长命百岁已经比较常见。但是人的精神可以无限,可以不朽。比如说贝多芬,他的音乐至今仍然活在人类的音乐生活之中,全世界各个地方几乎每一分钟都在响彻着贝多芬的音乐。定有这个音乐。”我马上告诉她,我不仅有,而且在一盘程琳13岁时录制的录音带里恰恰有这首歌。

我向大家郑重地推荐一本书,就是董竹君撰写的《我的一个世纪》。董乐就那么简单。肖斯塔科维奇曾说:“如果把音乐只是理解为摇篮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那就太简单幼稚”音乐是很丰富的、很深邃的。贝多了。

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爱

晚亭

岳麓贝多芬是不是还活着? 所以,当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应该像我们的大诗人徐迟那样的心态。他说:

“死亡是一种幸福、

超脱,是对生的凯歌,未来正如日之升。”诗人这种开阔的心胸,真是令人鼓舞。个人作为一个生命,社会的一个细胞,自然的消亡是很正常的。当我们的亲朋好友去世的时候,我们会怀念他,往往用葬礼进行曲寄托人们的哀思。

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临终前有个愿望,他说我死以后,请为我播放贝多芬的

《英雄交响曲》。在他去世之后,就为他播放了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第二乐章是一首葬礼进行曲。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表达的不是一种个人的伤感,而是社会性的,人类非常庄严崇高的境界。乐曲非常庄严肃穆悲痛深沉,它激励活着的人沿着英雄的奋斗道路继续前进。

社会在不断前进,人们的思维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的年轻人对生命、爱情、死亡,有自己新的见解。有些年轻人不主张人死之后放葬礼进行曲,希望放摇滚乐,因此就出现了为了尊重他生前的愿望,而在追悼会上放摇滚乐的现象。这很符合年轻人的个性。还有些年轻人说,我死了以后别给我放那么沉重的葬礼进行曲,放轻音乐。非常优美、悦耳的轻音乐,能让大家在心目中保留我一个潇洒的形象和回忆。

有一天,我接到董竹君女士的小女儿的电话:“卞指挥,妈妈在临终前有一个愿望,她入葬时希望放《夏天最后一朵玫瑰》。您是音乐家,我想您肯

竹君是上海锦江饭店的创始人,生于1900年,她在1997年这本书出版发行以后去世。我把磁带找出来,看了歌词,听了音乐以后,感触很深。董竹君这位老人非常有涵养。她的先生是夏之时,是四川的一个都督,这首歌是她跟夏之时到日本之后听到一个年轻人吹笛子所吹的曲调。这首歌歌词的第一段是这样的:“夏天最后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所有她可爱的伴侣都已凋谢死亡。再也没有鲜花陪伴在她的身旁。映照她绯红的脸庞和她一起叹息悲伤。”歌词开门见山交代了“夏天最后一朵玫瑰”,夏之时,不就是夏天吗?隐喻她是夏之时夫人,她活了97岁,当她出书的时候,夏家的这一代人全部都去世了。她和夏之时经历的风风雨雨、恩恩怨怨,最后还是要化解。我的一个世纪》叙述了她和夏之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迫不得已从成都带着四个女儿,孤身来到上海创业。一生经历了那么多艰难曲折,而告别人世时却如此地安详平和。她想到了这首歌,用这首歌给自己的生命和人生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老人的人生境界非常高。建议大家读一读这本书,这本书已经是第八次发行了,是一本很受欢迎的自传体的书。1999年10月我看到一篇文章:《“送行”选什么音乐》,就提到了我刚才说的,有年轻人选轻音乐,也有年轻人选迪斯科,董竹君女士为自己选了《夏天最后一朵玫瑰》。

《摇篮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人生三部曲。我们的一生都有音乐陪伴着。但千万不要以为音

花”,“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都具讲有更高的启示。”而贝多芬的音乐就能坛

爆发出人类精神的火花。如

《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自己就曾经这样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表达了人类面对命运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请大家注意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带有斗争性的,表现对命运的顽强的斗争意志。第二个主题是抒情的主题,是对光明前景的向往。整个乐章的音乐材料是一鼓作气连成一片的,充满了生命力。尽管这部作品已经问世100多55

年了,但是现在听起来,仍然如此激动人心。我们要发扬贝多芬精神,勇往直前、不屈不挠。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影响人类历史进程100名人排行榜》,我非常喜欢。贝多芬被排在第45名,作者对贝多芬的见解很精辟。我们要更多地聆听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他不仅是德国的音乐家,而且是全人类的音乐家,因为他的音乐至今还在影响着整个人类的音乐文化生活。歌德曾这样说:“他在精神上始终走在全人类的最前面。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他?”当我们迎来21世纪的时候,人类应该具备更多的贝多芬精神。

(作者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指挥)

作文四:《音乐与人生》1000字

音乐与人生

颜嘉蔚

[课题]:音乐与人生

[课时]:一课时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一、学习导言、散文

二、认识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

二、欣赏琵琶曲《草原放牧》

[教学目标]:1.通过《草原小姐妹》散文的学习,让学生去感知、体验、理解、表现鉴赏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

3. 聆听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放牧》感受形式要素。

[教学重点]:通过鉴赏音乐作品认识音乐要素的艺术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音乐形式要素的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们朗读导言引出音乐与人生的关系。设计意图是引起学生的思

考,在这有环节中我用的是谈话法。通过集体读导言来开始这一部分,下面请语言课代表来解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最后教师做总结,这里应用了课堂提问法。接下来请全班同学来朗诵散文,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能听懂音乐的人,这里也应用了课堂提问法。整个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激发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提高学习鉴赏音乐的能力。学完导言之后便是初步学习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首先请学生来朗读所要学的知识,并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音乐知识,并从学生的饿回答中总结出知识,最后把节奏,速度,力度这三个最常见的音乐要素作重点讲解。这部分应用的是课堂提问法。这部分的饿设计意图是为今后学习鉴赏打好基础。

二、欣赏《草原放牧》

欣赏琵琶曲《草原牧歌》

提问:

1、有哪音乐要素在发生作用?(讨论后小结出:节奏„„)

2、独奏乐器是什么?(琵琶)讲“琵琶协奏曲”

3、音乐情绪怎样?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富有生机和朝气、天真、活泼;联想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的生活情景)

4、节奏等形式要素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指导学生参与鉴赏实践活动

对比、聆听《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和第二主题音乐

1、分别打出两个主题的节奏。

师:感受两段主题音乐的不同节奏,让学生们体会两主题形成的鲜

明对比,从另一角度表现了蒙古人民的现实生活。

2、介绍几个蒙古舞蹈动作(或观看蒙古族舞蹈)

(1)掌形和提、压腕。

(2)播放《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提、压腕动作。

感受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和旋律、调式等要素的艺术功效。 加深音乐记忆,培养和激发持久兴趣。

三、总结

1. 音乐鉴赏课秩序的养成。

2. 小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复习和巩固。

3. 不止作业及准备下课礼仪。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一堂课,教师主要通过聆听教学法, 讲解教学法, 感悟教学法, 课堂提问法来加深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让学生对音乐鉴赏产生兴趣.

作文五:《音乐与人生》500字

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

第一课时

[基本思路]

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出发点,也是他们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归宿点,是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纲”。这个时代的学生们,可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歌星,或演唱组合,一开始就发自内心地喜欢听教材内容的人不多。虽然第一节内容较多,但由于师生是第一次见面,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这些内容又上必要的。为此第一节我们计划用两课时完成。 [课题]:

学会聆听  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  第一课时 [教学年级]:

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

一、学习导言、格言、散文。

二、认识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

三、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

一、通过《草原小姐妹》小散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二、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 三、聆听《草原放牧》,感受形式要素。 [教学重点]:

一、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二、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教学难点]:

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 [教学过程]:

作文六:《音乐与人生》1800字

人生如歌,何其凄美。千百年来,人们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不断地演绎着或平凡或动人或悲壮或低沉的生命之歌。

音乐与人生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它不仅与一个人的教养、品性相关,还牵涉到一个人的信仰和命运。音乐可以教人坚强,教人坚韧,教人从容。人的精神能量总要寻找一个释放的空间,音乐恰恰具备这样的功能。

对于音乐与人生的关系,我们的名人、名家们都有自己很深的认识:

罗曼·罗兰说:“个人的感受,内心的体验,除了心灵和音乐之外再不需要什么。”音乐是一个神奇的容器,盛载着人的喜怒哀乐。

卞祖善是我国著名指挥家。年近古稀的卞先生以五十多年的亲身经历与感受,用音乐为我们总结出人生三部曲——《摇篮曲》、《婚礼进行曲》和《葬礼进行曲》。

《摇篮曲》代表着人一生的开始。闭上眼睛,听着恬静、柔和的曲调,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爱与无私的祝福。伟大的母亲,可爱的孩子,世间最美好 最纯洁的字眼,充满了希望与祝福。从而也使我们沉浸在对童年美好的回忆中。

时间转瞬即逝。二十年前依偎在妈妈怀中的小宝宝已成长为一名风度翩翩的骑士。黄昏时分,在心爱的姑娘的窗下弹着琴,吟唱着《小夜曲》,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表达着骑士的心声,姑娘的心扉被悄悄打开„„

庄严辉煌的《婚礼进行曲》响起,一对新人在父母、亲朋的陪伴

下缓缓迈上红地毯,彼此手牵手一同迈向人生旅途中又一个新起点,与终生伴侣相随到老„„

随着时间的飞逝,人总会变老,面对死亡,我们应该像对生命一样坦然。人的自然生命不可能不朽,永恒的只能是精神。当亲朋好友去世,用《葬礼进行曲》寄托我们的哀思。庄严肃穆、悲痛深沉的乐曲让我们回忆和缅怀逝者的一生„„

音乐在调节情绪、平衡心理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如果你感到自己身心疲惫、不堪重负的时候,不妨坐下来, 静静地欣赏一下音乐, 或者会对你的心理不适有所帮助.

当然音乐也有破坏情绪的时候。

听音乐就能让人自杀?70多年前,一个匈牙利钢琴手在爱情失败后写了一首歌曲,该曲情调极度哀伤,此后据说有百多人在听了这首歌后相继自杀,一时间,神秘的恐怖气氛笼罩欧美。欧美各国于是联合抵制“死亡音乐”。

在被世界各国封杀了十多年后,这封“魔鬼的邀请书”竟然通过网络不期而至来到中国,湖北、重庆、哈尔滨等地有学生因为听了乐曲,产生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受到神奇力量的吸引,广州部分中学生也慕名收听了这首“死亡音乐”,有一学生听后心情极度郁闷需别人开解。

什么样的音乐有益健康

人们把欣赏音乐作为强身的一种手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益处。国外有们心理学家曾对三个不同的交响乐队

的208名队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以演奏古典乐曲为主的乐队成员心情都平稳愉快;以演奏现代乐曲子为主的成员中60%以上的人容易急躁,22%以上的人情绪消沉,还有一些人经常失眠、头痛、耳痛。有人对一些音乐爱好者作过调查,发现在经常欣赏古典音乐的家庭里,人与人的关系和睦;经常欣赏浪漫派音乐的人,性格开朗; 而热衷于现代派音乐的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不休。  情绪急躁时, 可以多听一些节奏舒缓、能助人思考的音乐。比如一些古典交响乐中的慢板部分。

心情不好时,可以听一些优美的轻音乐或严肃的古典音乐。比如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或者柴柯夫斯基的作品。

受到惊吓时,听一些平时喜欢的柔和又轻松的抒情音乐,以尽早恢复正常的心态。

心情不安时,要多听一此如《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巴赫的《B 小调弥撒曲》等作品。 疲劳时,多听一些民族管弦乐曲,如《彩云追月》、秦咏诚的小提琴独奏曲《海滨音诗》、德彪西的交响素描《大海》等一些优美舒展、轻松流畅的音乐。 缺乏自信时,应当多听一些充满坚定、无坚不摧的有力量的作品。比如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皇帝》、澳涅格的管弦乐《太平洋231》等等。 食欲不振时,黄贻钧的才、彭修文的民族管弦乐《欢乐舞曲》等

作品,会使你赏心怡情,胃口大开。

声音的强度用分贝表示。科学结论指出:强度达到130分贝时,耳朵产生疼痛;达到150分贝,人无法忍受;达到190分贝,连机器上的铆钉也会被震落,何况是人?

某国曾作过一次研究人对超音速喷气机噪音忍受能力的试验,当飞机从人头上10——12米的空中飞过时,参加试验者无一幸存。

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位能听懂音乐的人呢?

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都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大家已经有许多的知识积累,如果学习一些音乐鉴赏知识(掌握音乐的语言要素),学会聆听,我们就会成为听懂音乐的人,从而丰富我们的生活情趣,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

作文七:《音乐与人生》900字

《音乐与人生》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第一单元 学会聆听 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

教材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音乐课及其他课程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史方面的知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判断、欣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材分析:

一、导言:包括了一句格言和一篇短小的散文。阐述了以下三个观点: 1、音乐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

2、音乐智能是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3、高质量的人生生活离不开音乐。

二、《草原放牧》

《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部分。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合作完成。这段旋律是这部协奏曲的主要主题,它着力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 三、《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这部交响曲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是他“最真诚的一部交响曲”,他把“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通常,交响曲的第四乐章都是热烈欢腾的快板,而《第六(悲怆)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却是一首缓慢的哀歌。其中浸透着“安魂曲”一样的情绪。《第六(悲怆)交响曲》的基本思想是:为克服苦难命运、争取美好幸福的生活,即使是死神来临也要坚持不懈的斗争。在最富悲剧性的第四乐章,也还是可以使人感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掌握音乐有哪些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学会运用音乐要素鉴赏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以聆听为主,先直观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再发挥联想和想象体验音乐的内容;最后运用对比、分析、讨论从音乐要素角度深入理解音乐作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享受音乐,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音乐要素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多媒体音响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的课由“音乐与人生”这个话题开始。古今中外许多文人雅士都以音乐作为他们陶冶情操的首选,可见音乐对丰富人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视听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如何用音乐装点生活,也应该学会正确深入地鉴赏音乐。

在进入欣赏环节之前,同学们先谈谈你们对音乐与人生的认识,以前是如何欣赏音乐的。

作文八:《音乐与人生》1200字

音乐与人生

——许巍和他的音乐给我的人生启示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姓名:董岩

关键字:摇滚  平凡   美好

摘要:如果说许巍歌曲中有什么力量的话,那么这种力量应该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

自从1986年5月9日晚上崔健以一首《一无所有》震撼全场之后,中国摇滚乐正式踏上发展的轨道。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崇尚自由的摇滚乐就像惊天炸雷一般唤醒人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所以那时的摇滚乐硬朗澎湃,强烈的抒发内心情感。正是这个原因,当时的摇滚反响巨大,吸引了一大批喜爱摇滚的有才青年加入摇滚行列,许巍 正是其中一员。

在那个特殊时期,人们长时间受到外界的桎梏,于是摇滚便将人们内心的愤怒充分表达,音乐充满喧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巍创作了《青鸟》《两天》两首单曲,以及发行了《在别处》这部专辑。他作品独到的对人生的感悟以及沧桑孤独的声线立马吸引了一大批听众,使得他成为当时最红的摇滚明星之一。随着他对音乐的理解不断深入以及经历了一些人生大变故之后他对音乐变得更加柔和,《时光,漫步》便是这段时间的代表作。《时光》表达了回忆的美好。正如歌词中写到:你是记忆中最美的春天,是我难以再回去的昨天。虽然时光无法停驻,但春天依然有温暖的阳光,我们依旧行走在路上,回忆初恋,依然美好。《漫步》表现了面对挫折应该坦然面对,人生就像一场漫步,悠然随性。之后又沉寂几年,在2012年发行了新专辑《此时此刻》。此时的他已经步入中年,没有年少轻狂,也经过人生大风大浪,音乐回归自然,运用大量民族色彩,就如同人生的回归。

许巍是孤独的,他的歌声难掩寂寞悲凉,比如他在《我的秋天》中唱到:“幸福如此遥远,我无法看见,在这样的夜晚,让我茫然”。也许是生在厚重的黄土高原,使得他不会用过于煽情的词句换取听者的同情,他只是用最普通的话语唱着来自内心的最普通的情感,没有雪月风花的烂俗,没有失恋的悲痛欲绝,所有的故事都是平静的沙哑的唱着,就像一位智者看惯了人生百态,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当然他不仅仅吟唱自己,在《故乡》中他吟唱守候在故乡中等待他的那个人。“总是在梦里,我看到你无助的双眼,我的心,又一次被唤醒”。在《家》里他抒发对家的想念。“我在远方,很多的岁月,总是会想起你。《星空》描绘了恋人之间纯洁的爱情。“秋天的风吹过原野,无尽的星空多灿烂,就在那分手的夜晚,我曾这样告诉你”而他的《旅行》则讲述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他的歌曲里世界总是美好,尽管你自己生活的并不好。阳光,温暖,灿烂,春天,九月,西山,故乡。在许巍的眼中,世界就是这样。

如果说许巍歌曲中有什么力量的话,那么这种力量应该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这里的美好有来自大自然的恩赐,也有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大家都在忙碌的追求,却忘了对我们最珍贵的阳光,空气,自然的美丽,以及温暖的感觉。而这些只需要稍稍停下脚步就能感觉得到。我们应该感激生活,懂得感受温暖,最重要一点,珍惜自己。

最后,以许巍的《蓝莲花》结尾,“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

作文九:《音乐与人生》4100字

音乐与人生

——音乐对人的益处;音乐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文化的乐教传统

音乐是心灵之声,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记录传递着不尽的喜怒哀乐、兴败荣衰;不论它源自何方——远古还是太空,作为一种如此古老的生命信息,它蕴涵着人生的妙谛、智慧的境界,体现着文化的精神、民族的灵魂, 有着完全不同于文字语言的独立思维和独特魅力。

“唯乐不可以为伪”(《礼记·乐记》),音乐思维的特点反映出它直接作用于心灵的本质,所以才最能感动人心、唤起共鸣。生命奥妙无穷,本身就充满韵律感。心律、脑波、血流、脉动、气机„„,或隐或显的消息生长、大小相套的循环代谢都有着丰富的节奏和音频,须臾不离于宇宙生命之“道”;好的音乐对人的益处也是身心两方面合而为一的:调节情绪、修养身心、启发灵感、高尚情操,从而健康身心,和雅情智。从对人在听音乐时脑波、血压、内分泌及神经系统等变化的多方实验监测,都可证明音声对人身心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很早就有了音乐疗法、音乐胎教,甚至还有给动植物听音乐来增产、促进生长等等。中国文化中音乐境界之高,更有许多生动传神的记载。比如,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而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并赞评韶乐的尽善尽美(《论语·八佾》);伯牙一曲《高山流水》,得遇知音子期等;还有“游鱼出听”、“六马仰秣”、“百兽率舞”、“凤凰来仪”(故事的内容参见附录)等等许多

典故都描述了古代中国音乐艺术的高超境界。

音乐本来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早期社会,歌舞乐一体不分,人们以之交流情感、传递心声像运用语言一样自然。没有一成不变的作品概念,没有让繁难的技艺成为表达的障碍。许多少数民族至今依然能歌善舞,也并非某种特殊天赋,而是歌舞始终伴随着他们的生活,学说话与学唱歌、学走路与学跳舞都几乎同步。和谐的人生本来就是艺术的,自然也少不了音乐相随。在今天这个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机器、几乎与之寸步不离的时代,无疑更加需要艺术中、音乐里那些真正美好优雅、恒久不变的东西的抚慰与滋养,来唤醒本有的性灵,摆脱人为物役、生命价值的失落与生存方向的茫然。让音乐重新回到生活,少一分忙碌,多一分从容,化解一分压力,扩充一分舒展,将混乱化为和谐,把烦恼转为安详。不是要人人都去学习大量的音乐理论与音乐知识,都去努力掌握某种表演技艺,但我们原本都应该拥有音乐的耳朵、诗的心灵,善于从一切处汲取养料、丰富人生,寻回心灵的高贵与人性的尊严。

“乐者,德之华也(《礼记·乐记》)”。音乐在道德熏陶、品性修养上对人的作用,古今中外许多圣哲先贤、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都有过详尽、精辟的论述,它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不可轻乎。孟子早有“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心上》)的明见;圣贤经典的教导,父母师长的训诲,当然不可替代,但儿童心理特点的不确定性、种种逆反与人类潜意识领域的广大不可测空间,使得大人们苦口婆心的结果往往可能乖离人愿,在现代社会的复杂环

境以及当今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下,矛盾问题尤为突出,仅仅依靠言辞训导等直接正面的教育方式,显然是不够的。人格与智慧的教育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性情陶冶,“乐本性情,浃肌肤而臧骨髓(《汉书·礼乐志》)”,“雅颂之声动人而正气应之”([汉]刘向《说苑·修文》),性情的教育用最能表达性情的语言,原本不该被忘记。

中国音乐神远韵长,感人至深,有着完全不同于西方欧洲文化系统的内在气质;代表主流文化精神的广义上的雅乐,特别具有源于自然、合于中道、沉静安详、内涵深厚、注重自性修养等等特点,这和中国文化的整体,人生的价值在于“参赞天地之化育”,在于“完成人格,止于至善”都是一以贯之、相融相通的。

远上九千年(注:文物考古已有证可据的目前为九千年,当然还不止于此)的音乐史,在一个如此注重文教的国度,中华文明久从上古时代起就形成了成熟而有着非常深厚文化底蕴的乐教传统,它以人格养成为中心,与诗书礼相统一,展现出蔚为可观的辉煌与文明:

在尧舜的时代,就有专职乐官负责贵胄子弟的音乐教育,并且要求用以教化的音乐要正直而温和,宽宏而严谨,刚健而不暴虐,质简而无傲慢,诗、歌、声、律和谐一体,出神入化。原文一段如下:“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舜典》) [注:夔,是古代乐官的名字。音葵.

许多经典著作中都保留有相关的精辟论述,使我们今天仍能把握到中国文化中乐教的内在精神与主干正统:

“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史记·乐书》)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记·文王世子》) [注释:怿,喜欢。音亿]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故诗之失,愚;„„乐之失,奢。其为人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也者;„„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礼记·经解》)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

“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耳目口腹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礼记·乐记》)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制民莫善乎礼。”(《孝经·广要道》)   中国文化的教育精神是以真正育“人”为本的,这本身就有着极其丰富而多层面的内涵,也是在现代社会青少年教育问题丛生所引起的反思中,最不可轻乎的重心。乐教传统的大义虽自秦汉以下,几乎仅仅保留在古琴音乐的传教、文人士大夫之家学中,于官学体系并未彰显,但它实在仍是今天我们重建融德智体美育为一体的音乐教育的不易原则。

音乐与儿童生活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净化社会,为儿童创造良好的视听环境

在人们的观念中,儿童真纯稚气、幼未长成,童年生活本该无忧无虑、自在欢乐,轻松而没有压力;但毕竟儿童阶段(包括婴儿、胎儿)是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奠基最深,是种种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全面成长的最关键时期,确不可轻乎荒废;势所当然地,一家只有一棵独苗的父母们无不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几乎全部的期望和心血;但是,不少父母用心太切、不得其法,耗费了大量财力、精力,磨过了时间而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事与愿违。许多儿童负担重,压力大,以学这学那填充生活,他们本身的兴趣却被抹杀了许多:无拘无束自得其乐地游玩的时间少了,融入大自然、感受天地万物奥妙变化的时候也几乎没了。然而,以童心打量世界、探索自然是要在没有压力、安静愉悦的心境下去萌发,去长养的。人的培养绝不是物的生产,可以在一个样本下造出大量的复制品。儿童教育应当以最方便易行的方式,使儿童在没有压力、天性舒展的状况下,给想象力以无限驰骋的自由空间,使创造力得以迸发、显现;同时,以正导之、以雅化之,为其奠定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料基础。陶冶性情、培养人格、启迪智慧,这是真正素质教育的中心,然后才谈得上掌握各种知识技能,对于身心各方面尚未长成的婴幼胎儿而言,显然更是如此。在掌握某些技艺方面,扎实的童子功确实非常重要,但那必须是结合孩子的特点和身心发育状况因材施教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力

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语)。怎样引导孩子的兴趣,使他们的生活像原本应该的那样轻松活泼、愉快而有意义,美好天性得以舒展,巨大潜能得以发挥?人们往往容易重视眼前抓得住的东西,而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人的方面用心不够。音乐教育也是如此。

艺术是相通的,永恒之美的一切是同体的。古今中外,那些闪耀在历史长河上的灿灿明星,人所共仰的伟人天才们,几乎无不善于从艺术、从音乐中汲取养料、获取灵感。绝不是要求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天才”,但我们一定要精心养护适合天才成长的土壤,从一切方面作好孕育巨人的准备,而与此同时,让所有的儿童都在自然健康、养料充足的环境中,各得其所,舒展挺拔地茁壮成长。“雅乐之感人也,性返于正(《五知斋琴谱? 上古琴论》)”,儿童的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不能没有那些能使他们终身回味、受益不尽的音乐。

这一切只需要倾听。听,多听,用心听,静静地听,完整地听。   现代科学已可证明,胎儿在四个月时,听觉机能就基本形成,第三至五个月间,是大脑皮层、心智发育的最关键时期,胎期所熟听过的音响,如母亲的声音、专为母子播放的古琴音乐等,都会在出生后似曾相识而易于亲近、掌握。

婴儿在五个月时,已能对柔和优美的音乐表示愉快,音乐可帮助他们睡眠、进餐、平静哭闹、活动肢体。在既不会走,又不会说的时候,音乐伴随他们开始了人生之旅。

幼儿在两三岁时就开始了配合音乐环境的自发性表现,已能简单

地区分音乐的主要情绪和基本风格。轻柔优雅、丰富多彩的音色、旋律、节奏对婴、幼、胎儿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敏锐力以及听觉、大脑发育、性情养成、思维品质、意志品质等身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开启生命本有的潜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个阶段进行及时而恰当的音乐教育,尤其配合圣贤经典的文字启蒙,绝不仅仅只是为孩子培养一定的音乐或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在涵养其内在和谐的心智与优美的人格,为将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广远深厚的基础。   技术的进步、物质文明的繁荣,如果仅有这一个方面,是不会给人们带来人性的自觉、精神的升华、生命的光辉美好与生活的宁静安详的。现代人的心灵,往往更多的是迷茫、浮躁、短视和沉溺于物欲„„,这的确更需要我们的反思与超越。青少年教育问题丛生,出问题的根源却并不在青少年,每个人综合素质与修养的提高、生活品质的改善,才能共同促进社会风气的净化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儿童也只有在宁静安详的环境中才能养其天机、孕发性灵的。在一个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地球越来越污染失衡的时代里,大家都关心教育,只有先从自己做起,为我们的孩子创造良好的视听环境。让儿童的生活远离一切嘈杂混乱、沉溺人心的东西,尽最大努力为他们创造有益的成长空间,这也是成年人净化自己的途径。

作文十:《音乐与人生》2400字

《音乐与人生》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 ,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音乐,我试讲的课题是《音乐与人生》,下面我开始进行今天的讲课。

教学目标:

1、掌握音乐有哪些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学会运用音乐要素鉴赏音乐。

2、以聆听为主,先直观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再发挥联想和想象体验音乐的内容;最后运用对比、分析、讨论从音乐要素角度深入理解音乐作品。

3、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享受音乐,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是:运用音乐各个要素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音乐与人生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它不仅与一个人的教养、品性相关,还牵扯到一个人的信仰和命运。音乐可以教人坚强,教人坚韧,教人从容。人的精神能量总要寻找一个释放的空间,音乐恰恰具备这样的功能。

对于音乐与人生的关系,我们的名人、名人家都有自己的很深的认识:罗曼罗兰说:个人的感受,内心体验,除了心灵和音乐之外再不需要什么。音乐是一个神奇的容器,盛载着人的喜怒哀乐。卞祖善是我国著名指挥家,他以亲身经历与感受,用音乐为我们总结出人生三部曲。《摇篮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

孔子格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人的修养从学诗歌开始,立于礼:自立从学礼仪开始,成于乐:完美人生从音乐开始。

那什么是音乐?(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出来,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的艺术。简单的说:音乐就是一种声音艺术。一种时间艺术、一种听觉艺术、一种情感艺术。)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位能听得懂音乐的人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

二. 讲授新课

好,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鉴赏两部作品:《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希望今天的鉴赏能对同学们今后的音乐鉴赏提供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板书:音乐与人生

首先,请大家先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聆听音乐《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听后回答这两部作品总的音乐情绪是什么样的?是欢快的还是忧伤的?

《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部分。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合作完成。这段旋律是这部协奏曲的主要主题,它着力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

《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是他“最真诚的一部交响曲”,他把“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通常,交响曲的第四乐章都是热烈欢腾的快板,而《第六(悲怆)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却是一首缓慢的哀歌。其中浸透着“安魂曲”一样的情绪。《第六(悲怆)交响曲》的基本思想是:为克服苦难命运、争取美好幸福的生活,即使是在死神面前也要坚持不懈的斗争。在最富悲剧性的第四乐章,也还是可以使人感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

因此,刚才同学们通过一遍的聆听判断两首乐曲的基本情绪都是正确的:《草原放牧》是欢快明朗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是沮丧忧伤的。

刚才我们只听了一遍就抓住了音乐的基本情绪,下面我们再听一遍,联系老师刚才的简介,课本上的创作背景介绍以及你们相关的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听后

交流音乐使你们产生了对哪些情景、情绪、感受、思绪,任何的内容,只要是音乐使你产生的。

同学们,这一遍聆听的同时认真看乐谱,注意观察音乐的旋律发展、力度、速度标记、节奏、音色、和声等方面。

刚才我们一起交流了我们聆听两部作品时产生的联想与想象内容,会发现内容大致是一致的,并且我们会发现这也基本上是作曲家要我们听众所产生的感觉与体验。那么,音乐是如何做到沟通人心灵这一点的呢?是不是有规律可循呢?答案是肯定的。这种规律就是从音乐构成的要素来进行深入理解分析。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 的鉴赏,而不是只停留在音响表面的欣赏了。那么什么是音乐要素呢?

板书:音乐的基本要素: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音乐的形式要素包括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音色、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1、首先,从“旋律”与“音程”方面看

在音乐作品中旋律具有表情性,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

旋律上行,通常表现激昂向上的情绪;

而下行则暗示着松弛和低沉。

平行则体现了节奏的作用。

“音乐里面最先存在的, 最能够用各种神奇的魔力把握着人们的情感的,最美的东西,就是旋律”。因此,旋律被认为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

旋律中的同度进行、二度级进和三度小跳被称为窄音程。一般,窄音程给人以平稳、安静、柔和、流畅的感觉;而四、五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被称作“宽音程”,常用于表现宽阔、 激昂的情绪,具有活力、开朗、有力、激动等感觉。

2、从“节奏”与“速度”方面看

在很多情况下,紧凑的节奏表现活泼、欢快或激动、紧张等情绪,快速给人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呼吸急促之感; 而松散的节奏则表现悲伤的、沮丧的、沉闷的、沉思的或婉转的、抒情的情绪,慢速给人慵懒的、忧郁的、沉重压抑的感觉,中速则给人精神舒畅、气息宽广、意蕴宁静之感。

综合旋律、音程、节奏、速度等方面来看,《草原放牧》主题旋律线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曲折多跳跃变化;音程多四、五度跳跃,甚至八度跳跃;速度是小快板,每分钟108拍,结合着紧凑的节奏。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乐曲表现的是欢快、活泼、激昂、宽阔、开朗的情绪。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题旋律线则总体呈下行,并且无大的跳跃;音程多二度、三度下行;速度是柔板,属慢速,每分钟56拍,结合着松散节奏。正是这些因素就决定了乐曲表现的是低落、沮丧、消沉的情绪。

最后,让我们大家一起看着大屏幕的乐谱,打着节拍齐唱两部作品的主题。

三、课堂小结

好的,同学们,通过欣赏两首体裁、情绪迥异的作品,使大家对音乐的基本要素有了基本的了解,并且让同学们学会了分析音乐要素所发挥的作用,让大家掌握了音乐所具有的基本特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是否能够总结一下我们以后该如何鉴赏一部作品呢?好了,这个就作为课后的思考作业。

各位老师,我的试讲完毕,感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