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区别》7200字] 记叙文和叙事文有什么区别

作文一:《叙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区别》7200字

叙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区别

一、“写人记叙文”的结构:

1、 开头:

①点题[点题目或暗示文章主题(中心):要写的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最好点出你写的是什么人,与“我”有什么关系? 如:魏巍《我的老师》的开头: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2、 正文:围绕中心写人叙事[根据题目和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写这个人一件事还是几件事]。

(1) 所写人物的外貌描写:(要写出他或她长相或穿着

与众不同的地方,最好对他或她要有长相或穿着方面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他或她的个性,从而给读者留下一个初步印象,为下文写他或她所写事作铺垫。)

如:魏巍《我的老师》中对蔡老师的外貌描写:“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是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2) 写人叙事:

¥叙述“我”与这个人之间发生的一件事:

A、事件起因;(略)

B、事件经过;(详)

[也就是围绕中心完整、具体的记叙所写人物做的事件的过程;要有对所写之人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他或她的性格或品质;为了突出中心,还要写出事件中“我”的心理描写。]

C、事件结果。(略)

¥叙述“我”与这个人之间发生的几件事:

A、 略写这个人做的第一件事,也可写片段;

如:魏巍《我的老师》中对蔡老师的两个片段描写:

①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②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侯,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B、 过渡段;(过渡词,承上启下:

如“不但”----“而且”----)

(过渡句,引出下文:如“有一件小事,我不

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

据过我的心灵。”)

C、详写这个人做的第一件事。

[注:详写的这件事,最好用“总——分——总”的结构去写:即此段开头先用简洁的议论引出下文(略);然后中间具体写人叙事(详);最后围绕上文所写人做的事发表评论,也可用“我”的心理描写谈谈对此人的看法,并适当抒发“我”对此人的抒情。]

如:魏巍《我的老师》的第9段: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

的人啊。

3、结尾:扣题。(总结全文;针对文中所写人进           行评价、议论,揭示文中所写人在文中           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和品质,抒发对人物          的感情,从而突出文章中心;并与开头相呼应。) 如:魏巍《我的老师》的结尾议论:

(1)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

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2) 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

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附“写人记叙文”真情范文:

《雪天里的爱——我家中的亲情故事》

马雪燕 人都说父爱深沉无边,博大细腻,可是我却没有体会。我的父亲在我眼中是一个暴躁、严厉,难于接近的人。听母亲说,他小时侯就很少抱我,对于这,我一直耿耿于怀。但是,发生在一个冬天的故事却让我体会到了浓浓的父爱。[开头点题]

这是多年暖冬中一次罕见的大雪天气,雪纷纷扬扬的下了整整一天,下午放学时,天就已经灰暗下来,碎纸片似的雪花打在我的脸上。对于这雪精灵的到来,我既惊喜,心头又有一丝隐忧,雪大路滑,对于要骑十几里路上学的我来说,真是一个不小的麻烦。我忧心忡忡的走出了校门,看看有的同学步行回家,有的坐上了车,有的甜甜的迎上了来接的父母亲,我的心里可不是滋味了,我那从小就教育我要独立的父亲是无论如何不会来接我的。我独自踏上了回家的路。

路上的雪已被来往的车辆轧的又硬又滑,有的地方还出现一道道的沟,我小心翼翼的骑着车子,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庆幸的是我没有摔跟头。骑到村口的时候,我眼前忽然闪现出一个熟悉的身影,该不会是……算了吧,怎么可能?我继续小心的向前骑着,就在距离有四、五米的地方,我终于看清了,就是那最不可能的人——我的父亲。

“没什么,没什么,刚上五十腿脚就不利索了——今天的雪可真大啊!”当时我只觉得鼻子又酸又涨的,泪水也直在眼睛里打转。从没仔细打量过父亲,搀起他的一刹那,我发现,皱纹早已爬上了他的脸,我的父亲已经有些苍老了。我搀扶起了父

静的走在这冰天雪地之中。今天不知道怎么了,我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好象融化了,我揉了揉眼睛,哦!是泪模糊了我的眼睛。看着前方父亲蹒跚的身影,一串泪水夺眶而出,周围的一切好象又被融化了,的父爱之中。

从此以后我就明白了父亲的爱,这不说出口的爱比山还高,比水还深。感受着父亲的爱,女儿的胸口永远滚烫,这无言的爱带给女儿一生的感动。[结尾扣题]

伤 口

放学回家,见桌上放着几个苹果,想必是母亲为我准备的。我也确实又渴又累了,但又实在懒得亲自动手,因而用求援的目光望着母亲。母亲笑了

笑:“大丫头了,该自己削了。”仅是柔柔的一句话,我就认定这次非自己动手不可了, 唉,的确,随着自己一天天长大,母爱里便似乎少了几分“关爱”。 真是惭愧,不听使唤的刀一下子在我手上划了道口子。我叫了起来,母亲也慌了,急急地奔过来看伤口,看到伤口不大,这才嘘了口气,又小心翼翼地为我包好了伤口。“疼吧?”母亲拧着眉,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当然疼了。”我仍忿忿的,心里埋怨着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次日是星期天,碰巧液化气用完了,爸爸又出差了。无奈之下,母亲只好自己拿着空瓶去换气了。过了好一段时间只听母亲在楼下喊我的名字。哼,一定是让我帮忙抬气罐。那么沉,我才不干呢;况且,我手上还有伤呀。我跑到阳台上,摇了摇包扎好的手。母亲理解了,淡淡地说:“算了,别下来了,我自己行。”我松了口气,回屋去了。母亲终于把气罐扛上来了,我听到了几声粗重的呻吟声。    晚上,爸回来了。我走出房门,不经意间听到父母的对话。爸嗓门挺大:“怎么把腰闪成这样?那么沉的气罐也不叫孩子帮忙?五层楼呀,你倒挺得住!”天哪,爸爸的火气好像不小哦。“她手弄破

了,再说也不能叫孩子搬那么沉的东西!”母亲的声音仍是淡淡的。我站在门口,眼泪止不住流下来。一阵风过,阴冷的空气使我打了个寒战,惟有那包好的伤口仍是温暖如故。苦思一番,才懂得母亲的爱有增无减。细想千遍,才知道自己的伤主要不在手上,而是在心上——“小公主”式的娇惯养成了我的懒惰与自私。我只懂得尽情地享受母亲过多的关爱,却对母亲吝啬地藏起我完全有可能付出的必不可少的一臂之力。我深深地自责:我为何如此缺乏爱心和孝心?对母亲尚且如此,将来我对他人对社会岂不更加冷漠、缺乏责任心?

深夜,我噙着泪花,在母亲闪伤的腰间轻轻的一遍遍擦着红花油,也为自己抚平心灵的伤口。

二、“叙事记叙文”的结构:

1、开头: ①点题[点题目或暗示文章主题(中心):所写事件所包含的道理]; ②最好点出要写的是什么事,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如:《报恩》的开头可写成: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受过别人的“恩”,我也如此。在我看来,母亲对我的恩泽是永远无法报答的。

2、正文:围绕中心叙事[根据题目和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写一

件事还是几件事]。

(1) 叙述“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A、事件起因;(略)

B、事件经过;(详)

[也就是围绕中心完整、具体的记叙事件的过程;

要有对做事之人的细节描写;为了突出中心,还要写出事件中“我”的心理描写。]

C、事件结果。(略)

(2) 叙述几件事:

A、略写一件事;

B、过渡段;

C、详写一件事。

[注:详写的这件事,最好用“总——分——总”的结构去写:即此段开头先用简洁的议论引出下文(略);然后中间具体叙事(详);最后围绕上文所叙事发表评论,也可用“我”的心理描写谈谈对此事的看法,并适当抒情。]

如:《报恩》的正文:

一天,我正在公园里散步,一阵锣鼓响声传来,我循声走去,高声的吆喝传入耳中:“快来看,快来买,远红外线衣服穿在身上治关节炎。”那声音与公园的寂静实在不相称,一种厌烦感油然而生。我正要堵住耳朵,猛然间想起了得了严重关节炎的母亲,就像导弹一样钻进了人群之中。[事件的起因]

“啊!”我叫了一声,低头一看,有位老爷爷踩了我的脚,我一边叫一边推了推老爷爷,让他抬脚。谁知他却不满地对我说:“小孩子,捣什么乱?一边玩去,没看见这里都是老人!”说着伸出他那厚实的大手推了我一下,我被老人推出了人群。我的热血往上涌,我又一想别跟老人叫劲呀,但我实在不想进去了。就在这时,我看到许多中老年人都在抢购,远红外线衣服眼看就要被抢空了,此时我眼前浮现出妈妈拖着沉重的腿为我报英语班的情景,我毫不犹豫地再次涌入人流。一会儿我又被两个胖阿姨夹在中间动弹不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挤到了推销员阿姨面前。推销员阿姨见挤进来一位满头大汗的小姑娘,善意地询问我,我告诉了妈妈的病情。阿姨温柔地为我讲治疗的方法,又递给我一件远红外线裤子,旁边的中老年人不住地说,这孩子真懂事。我顾不得往下听,手拿着裤子跌跌撞撞地冲出了人群。[事件的经过]

回到家,我双手捧着远红外线裤子,递给了妈妈。妈妈问:“这是什么?”我学着那位推销员阿姨介绍着裤子的功效,说道:“您试试吧!”妈妈用颤动的双手接过裤子,慢慢穿上,我连忙帮妈妈拉好拉锁,然后左看看,右看看,心里高兴极了。“暖和吗?”我问妈妈,妈妈不语,只是不住地点头。妈妈用她那粗糙的大手为我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我发现妈妈的眼眶湿润了。“我长大后会为您买更好的,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女儿长大了,妈妈真高兴。其实你也不用为妈妈花钱买什么,你一辈子平平安安就是对妈妈的报答。”妈妈抚摸着我的头

说。我一头扎进妈妈的怀里,妈妈紧紧地搂住我,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事件的结果]

(3) 结尾:扣题。(总结全文;针对题目和文中所叙事进行

评价、议论,揭示事件的意义和所包含的道理,从而突出文章中心;并与开头相呼应。)

如:《报恩》的结尾:

这件事虽然不大,但它使我懂得了报恩其实很简单: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件薄衣都会使爱你的人感到快乐;为疼爱自己的人付出,比获取更幸福。让我们学会报恩吧!

附:叙事记叙文:

乌鸦喝水

是什么声音压倒了群鸟的欢唱?是什么声音驱散了在花丛中飞舞的美丽的蝴蝶?

噢!原来是一只扇动双翅,凌空飞来的乌鸦。这时,正是七月,烈日当头,乌鸦经过千里飞行,口渴得十分厉害。嗓子眼火辣辣的。为了找到一口水喝,它已整整忙了一个上午了。可是,它到现在还未发现一滴水,一眼泉。忽然,它眼睛一亮:前面小土堆下有半瓶水,它左顾右盼,当发现没有什么危险,便稳稳地盘旋着着地。

一着地,它迫不及待地把嘴伸进瓶子,但瓶口小,水又少,喝不到,很着急。它绕着瓶子打转,千方百计地想喝水。它登上土堆,站得高高的,得

意地想:这次该喝到了吧!但它的计划落空了。你别看乌鸦穿着那身黑“衣服”,显得呆头呆脑,但它却十分灵活,聪明。只见它眼睛一转,立即跳下土堆,用爪子从土中扒出了一块块小石子,用嘴衔着石子,一块接一块地投入瓶中,水位随着石子的增加,不断上升。够了!乌鸦计算着,它把嘴伸进了瓶里,哎;还差一点点!于是乌鸦又重新扒出了石子,投入瓶里。这下够到了。乌鸦喝一口水,抬头望望天空,得意极啦!

乌鸦喝完水,舔一舔嘴,心满意足地振动双翅,又飞向远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对于任何困难,要动脑筋,千方百计地克服。要敢于克服困难,还要善于克服困难。我们在学习上不也正是需要这种精神吗?![结尾扣题,揭示中心]

三、比较写人和叙事记叙文的区别:

(一)阅读下列两篇文章,体会其写法,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我的小伙伴》

我有许多的小伙伴,其中和我最要好的是尚进。他个子不很高,胖胖的身体,圆圆的脑袋,还有一个塌鼻梁。

[点评:一个“最”字突出尚进。肖像描写很有特点,几笔勾勒出小伙伴的形象。]

算起来,我和尚进已有七八年的友谊了。记得我认识他时,我还在幼儿园上中班。当时,我们正在教室玩玩具,整个教室乱哄哄的。只见老师从外面领进来一个小朋友,把他安排在一个空位上,这个小朋友就是尚进,他是从别的地方转来的。后来,我和他在一起玩,渐渐熟悉了,才知道他的家和我的家在同一幢楼上,我俩的父母也都在一个单位上班。因此我俩格外要好,成了形影不离的好伙伴。 (点评:此段叙述了“我们”为什么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总是挺让着我”点明了小伙伴尚进的优秀品质,也是统领总段的一个中心句.)我喜欢和他打瓶盖。即把瓶盖打成

片,然后互相摔打,谁把对方的瓶盖打翻就算赢了,可把打翻的瓶盖拿走。有一次,我手中的10个瓶盖都输给了他,就找了一块压平的小石块,说:“我们继续打吧.”他笑了笑,同意了.(“笑了笑,同意了”说明小伙伴尚进善解人意.)小瓶盖铁片哪能打....

翻石头?最后,还是我赢了.现在想来,他只是和我玩玩,哪里和我当真?我们一起上了实验小学,又分在一个班,坐同一张桌子。有一次,他不小心把我的墨水瓶打碎了,我不高兴,他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接着到校门口小商店给我买了一瓶,我倒觉得不好意思了.

三年级时,尚进搬了家,又转到第二小学去了,平时很少见面,只有星期天或节假日,我们才能在一起玩.今年暑假,我们一起考入县中,又分到了同一个班,我们真高兴.我说:“尚进,你今后可要多帮助我呀!”尚进点点圆圆的脑袋说:“没问题,我们是好伙伴呀!”(篇末点题)

[简评]: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

小作者对小伙伴先作了外貌描写,然后写他们“初识”,以至于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作为小伙伴,作者重点写了两件事,一件是“摔瓶盖片,”另一件事是“赔墨水瓶”,意在说明尚进“挺让着我

的,”表现了小伙伴尚进讲友谊的优秀品质.题为“我的小伙伴”,因此,作者在选材上注意选择发生在“小伙伴”之间的事,这样贴题就紧了.就记叙的要素来说,作者重点写了两人成为小伙伴的原因、经过,因而重点突出.

《童年的一件趣事》

①在我的脑海里,有一件童年趣事深深铭刻在我的心里.现在回想起来,怪有意思的.(点明“童年”“怪有意思的”,又暗示了一个“趣”字. )    ②那是个星期天,我们几个小伙伴又聚在城东小树林里,好不高兴。正玩在兴头上,不知谁说了声“有胆量的捅马蜂窝去!”我们都齐声答应了。于是,大家便分头寻找。(“齐声答应”,说明一拍即和,志趣相同。)

③突然,安东叫了起来:“快来看,这里有四个马蜂窝!”我们跑去一看,果然不错,蜂窝外面有几只大马蜂在徘徊,像是在站岗放哨。每个身上都有黄色的条纹,特别是胸前那根蜂刺,令我们望而生畏。(善于观察,描写细致。)

④开始了,我们一人手里拿着一根木棍。“预备---捅!”我们一拥而上,手里的木棍一齐朝目标捅

去。“嗡!”不好了,马蜂窝里开锅了!我们掉头就跑,马蜂成群结队地向我们猛蜇。我躲在草丛中正在庆幸自己逃脱了这场灾难。突然,手面一阵疼痛。不好,马蜂蜇我了,我吓得拿起棍子乱舞。“砰”的一声打在兵兵的脑袋上。他“哎呦,哎呦”地叫了几声,趔趔趄趄地退了几步,差点摔倒。马蜂又来了。我顾不上兵兵,连忙逃到一棵小树下,抬头一看,安东又悠闲地坐在上面。我正被马蜂逼得走投无路,也不管小树还小,连忙往上爬,刚刚坐好,“啪!”树枝断了,我和安东正好摔在强强的身上。此刻,强强已被马蜂蜇得晕头转向,正狼狈不堪地伏在地上,我们几个连忙往回跑。可星星只顾逃命,没注意脚下的石头,摔了个“嘴啃泥”……

(③④段的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反映了“我们小伙伴”的天真童趣。误打兵兵说明惊慌失措,憨态可笑。④段中一个“逃”字,说明狼狈;“悠闲”写出安东“坐树观斗”,为下文“掉下树来”作铺垫,更见“趣”字。)

⑤“战斗”结束了。我们个个鼻青脸肿,疼得哇哇大哭。后来,你看我,我看你,又忍不住笑了起来。笑声中,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有精力要用在正

(篇末引出教训,点明中心。)

[简评]:这是一篇叙事的记叙文。

这篇文章写的是童年“捅马蜂窝”的事。作者把记叙的要素交代得很清楚:

时间是:“星期天”;

地点是:“城东小树林里”;

人物是:“我们几个小伙伴”;

事件的起因是:不知谁说了声“有胆量的捅马蜂

窝去”,大家都齐声答应了;

事件的经过是:先是大家“分头寻找”,突然安

东先找到了四个马蜂窝;接下来便

是“我们一人手里拿着一根木

棍”,:一齐朝目标捅去“,马蜂成

群结队向小伙伴猛蜇;

事件的结果是:“我们个个鼻青脸肿,疼得哇哇

大哭。”

作者把事情的经过这一记叙要素写得详尽生动,因而文章就显得很具体,很充实;同时由于文中“小伙伴”的语言、行动等生动形象的描写,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

(二)分析写人记叙文和叙事记叙文的区别:

1、 相同点:

(1) 开头点题,且简洁、清楚;

结尾扣题,且简洁、明确,并揭示中心,与开头相呼应;

(2) 文中都有作者的思考部分,即议论抒情

句子;

(3) 中心和材料一致,材料为中心服务;

(4) 六要素明确,叙述描写具体生动;

(5) 剪裁合理,详略得当。

(6) 叙事部分都有具体细致的细节描写,从

而突出中心。

2、 不同点:

开头--------正文--------结尾

↓          ↓          ↓

叙事记叙文

(叙事要侧重交代清楚事件的六要素)

(目的是突出事件的意义(道理)

写人记叙文

(写人要侧重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目的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作文二:《我的理想与现实》1700字

我的理想与现实

据说一个人如果在14岁的时候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的可怕;如果在40岁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又未免幼稚得可笑。我们或许可以引申说,一个民族如果全体陷入某种理想主义的狂热,当然太天真;如果在年轻人中竟然也难觅理想主义者,又实在太堕落了。大学生活将要走过四分之一,一年之于时代不过是昙花一现,之于我却堪比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时光。借此机会想结合着心理健康总结一下自己这一年的心路历程,回忆一下理想与现实撞击时的高昂与落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节奏,学生每日都精神紧绷着学习以便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工人不但要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还要随时应接额外的加班;即使是农民也要不断的改善种植的条件与方式,因为市场化经济带来的竞争不允许他们有丝毫的懈怠;更不用提大城市中来来往往的人群,在光鲜亮丽的城市里,有的只是目的性的工作和肆意的狂欢。在这种浮躁大环境的下,大学生的对生活和社会的态度很自然地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大学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就像是人生中能够小憩一番的驿站,十多年的憧憬与奋斗只为换一次尽情地放纵,然而放纵却也不能失了大学生在文化上产生的优越感,于是所谓的阳光午后、清茶一盏、说走就走的惬意成为一种流行主题,也成为无数高中生的动力。毫不隐瞒的说,我自己也曾对这种生活充满了向往,幻想过大学生活的悠闲舒适,无忧无虑。但是一年过去了,我拥有过好多个阳光午后,却没有大把的时间说走就走,于是一时间高中的老师都被成为”骗子”,朋友圈被这类动态刷屏,大抵心态都是类似的。即便如此还是有人不甘心,他们利用小假期乘着火车去了所谓的远方,带回来的无非是一些美食风景加上自拍。这些无法使我向往,甚至让我怀疑自己的旅行会是什么样子,因此每一次筹划旅行时总会觉得少了一些东西而不了了之。这大概是理想与现实的第一次碰撞。

有人说过有思想的人,在哪里都不会合群。大学生不是没经历过社会,只是经历的太少,那少得可怜的阅历使我们总习惯用大众标准来衡量他人,比如做人要慷慨,做事要圆滑,要娶妻生子,要挣钱养家,我们很容易理解这样一个人,并把他称为成功者。而且我们恨不得把所有人都塞进这个模子里,变成一个合乎规矩的俗人,哪怕规矩不过是一群俗人的规矩。一旦有人跳出这个圈子,立刻就会被视为异类。在黑暗的宿舍里没日没夜的游戏的人一定无法理解那些深夜从自习室里默默走回宿舍的人,就像鸽子看见老鹰在云端上飞,一定觉得难以理解,飞那么高不累吗?掉下来可就惨了。我理想中的夜以继日的去实现一个目标,去编写一个程序,去读完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为了梦想而不知疲倦地努力着。而现实中的自己好像活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拖延、无休止地拖延,大学里多维的选择空间让我再也找不到曾经那个执着的自己。我能够按时完成所有的作业,甚至能拿到奖学金,但这并不是我理想中想要的学习状态。这是理想与现实的第二次碰撞。

心理健康课堂上,老师展示了几组照片让我意识到我们无法全然相信自己的

眼睛。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客观的看待世界呈现给我们的一切,因为有时候现实总是在搬弄是非。我们从小接受正统的教育,拥有着健康的成长环境,那个阶段的虚假在一定程度上只能称之为谎言。然而当我们脱离了那个温暖的港湾,所有的虚假都会变成荒唐。我可以重新相信一个骗走自己半块橡皮的同桌,却难易忍受那些媒体哗众取宠,扭曲事实。我宁愿倾听一位农民讲讲对民生的体会,也不愿忍受披着虚假外衣的学者高谈阔论。我不能逃避事物本身的反面,就像所有人都不能否认人性的阴暗一面,所有的缺陷都有迹可循,它就在那里等待着青年用他们无限的热情与责任去改变。理想主义的萌芽会伴随着时代的前进逐渐成长,终有一天会繁茂起来扎根于现实。这是理想与现实的第三次高昂的碰撞。

社会之所以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是因为我们身上寄托着一个民族的未来。我们找不到旅行的真正意义是因为我还未真正懂得如何承担起一个民族复兴的责任。我们还无法体会肩负天下的孤独,因此难以追寻无我的学习状态。有的人找到了自我价值,他们将在四年之后脱颖而出。我不会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更不会脱离于现实,我相信总有一个微妙的平衡在那里等我,那才是最佳的人生状态。

作文三:《理想与现实的我》1100字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犹如大海一样广阔无边,犹如苍穹一样遥无尽头.还是只在一线之间,唾手可得.犹如花蕾绽放成花朵,江河汇聚成海洋,如落红化春泥,叶落归根般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理想.现实.现实.理想,我们徘徊其中,乐也有,忧亦有.把快乐和悲伤,希望和梦想演绎成了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一曲动听的歌谣.

我要飞,飞到完美的世界,那完美的世界是我梦想的境地.那里阳光灿烂,绚丽一片.

理想中的我:应该拥有美丽的容颜,睿智的头脑,学识渊博,落落大方,气质逼人.现实的我,却相貌平平,学识尚浅.

理想中的我:应该信心十足,坚持不懈,敢于实践,努力追求我想要的一切.现实的我,却沉溺在无边的自卑中,无力自拔,想追求却感叹路是那样的难以跋涉,举步为艰.

理想中的我:是能够应付自如的出入于各种场合,不会胆怯,不会退缩,畅谈人生之理想,尽叙心中之观念.现实的我,面对纷繁复杂的场合,却胆怯了退缩了,丢了梦想,望了观念,只在一片沉默中细数着忧伤.失落.

理想中的我:面对感情,应该是敢爱敢恨,拿得起放得下的豪爽女子,现实的我,面对干情,却伤心得一踏糊涂,是那般脆弱,不堪一击,我不希望自己是这样的,也不应该这样.所以,我会去追寻那个理想的我,做快乐的自己.

理想中的我:应该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身体康健,家境不说富裕,但也应当舒适的过下去.现实的我,却有一个不十分和睦的家庭.病魔始终缠着妈妈,夺去了幸福,给心灵带来恐惧,不安.生怕有一天,妈妈会悄不声息的离我而去.

理想中的我:应该拥有一群可爱的朋友,大家相亲相爱,彼此信赖,真诚友好的在一起.现实的我,却很难寻觅三五个知心的朋友,友情是什么,全都是一些不堪一击的东西.

理想中的我:应该对生活充满信心,充满希望,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现实的我,在现实面前,却不得不承认,是我想的太天真了,生活它让我看到了人们之间的尔虞我诈,让我明白了太多的人情事故.我开始有些愤世疾俗.

理想中的我:应该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在那里去放飞梦想,放飞希望.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活应该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又快乐,没有空闲的时间去感叹人生的无聊与无赖,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应该是勤劳与拼搏,应该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现实的我,却来到了并不理想的境地,大学生活充满了坠落的气息,松散与懒惰在慢慢地滋生形成一种习惯.顺其自然地开始寻觅属于自己的那一米阳光.

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差距

就有这么大,谁不渴望美好,可在现实面前却只能无赖的低下头.

抬头仰望星空,我仍然怀揣着一份希望,无论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咫尺天涯,还是一线之间.我想要寻觅到属于我的那一米阳光,无论有多艰难,我想,爱我所有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冷漠的天,远走的路,当风轻轻从我的脸旁拂过,我明白:前进已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

作文四:《记叙文的summary》10700字

读写任务写作专题(4)——记叙文的summary ① 要素串联法(记叙文)

记叙文主要是记叙所发生的事情和经历。常见的形式有:故事、日记、新闻报道、游记等。记叙文通常要交待清楚五要素的内容,即where, when, what, who, how, 给读者一个内容完整、细节清晰的故事。事情的叙述通常按时间的顺序叙述,让读者易于把握所叙述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我们必须抓住记叙文的写作特点或思路,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概括出比较中肯的短文中心大意。

1、故事大意一两句,(故事的寓意一句)。

* 寓言式的故事 要写启示

* 纯记叙文(指不是要刻意说明一个道理的文章),则不需点明启示。

2、(在草稿纸)提炼出以下内容:

who

what happened (how / why)

result

(when, where) 要不要写视具体文章而定,由时间地点在故事中的重要性来决定       (moral) (见第1点)

3、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

Summary 举例: (华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综合测试)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按照要求写一篇150词左右的英语短文。

A long time ago, there was a huge apple tree. A little boy loved to e and lay around it every day. They loved to play together.

As time t by, the boy had grown up and no longer played around it. One day, he came back and the tree excitedly invited him to play. But the boy said he needed money to buy toys. “Sorry, but I have no money„but you can pick all my apples and sell them,” said the tree. The boy did as told and left happily but never came back. The tree was sad.

Many years passed, the boy returned and told him he had to build a house for his family. The tree happily offered his branches for his house. With the branches, the boy left, satisfied. The tree was again lonely and sad.

Then one hot summer day, the tree was delighted to see the boy back again. “Come and play with me!” The tree said. “I am sad and getting old. I want to go sailing to relax myself. Can you give me a boat?” “Use my trunk to build your boat.” The boy cut the tree trunk and t sailing but never showed up for a long time. The tree was happy, but it was not true.   Finally, the boy returned after he left for so many years. “Sorry, my boy, but I don't have anything for you any more. No more apples for you.” The tree said with tears.

The boy replied that he was too old and needed nothing. “Good! Old tree root is the best place to lean on and rest. Come. Come here, please sit down with me and rest.” The boy sat down and the tree was glad and smiled with tears.

【写作内容】以约30个词概括这则寓言里树的行为与品质。

To satisfy a boy's needs, an old apple tree gave the boy his apples, branches and trunk until he had nothing left but the root. For the one he cares, he is willing to give whatever he has. (38W)

【思路点拨】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一个小故事来揭示道理。老苹果树的无私给予和不求回报教会了人们爱的伟大。故事的来龙去脉和结尾阐明的道理同样重要。首先把握记叙部分,整理出表格内的几个要素,便可概括故事情节;然后根据故事提炼出点明的道理。

班别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实战演练(一) :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按照要求写一篇150词左右的英语短文。

Some years ago, leaving the farm to work in the city, three brothers were employed by the same pany and on the same pay. But three years later, they received different wages. So their father was confused and decided to pay a visit to the boss, who told him that he would let his sons explain for themselves.

The three brothers were asked by the supervisor to go to the airport to get a cargo inventory at different times. Jim, who received 500 dollars a months, got the information on the phone instead of going to the airport himself. Frank, the 1000 dollars a month brother with a list of more cargoes. George, the 1500 dollars a month brother came back with detailed information and also did something extra without being told.

以约30个词概括这篇文章

实战演练(二)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按照要求写一篇150词左右的英语短文。

An old man t to live with his son, daughter-in-law, and four-year-old grandson. The family ate together at the table, but his shaky hands and failing sight made eating difficult. Peas rolled off his spoon onto the floor. When he grasped the glass, milk spilled on the tablecloth. The son and daughter-in-law became angry with the mess. So they set a small table in the corner. There Grandfather ate alone while they enjoyed dinner.

Since Grandfather had broken a dish or two, his food was served in a wooden bowl. Still, the only words the couple had for him were sharp when he dropped a fork or spilled food. The grandson watched silently. One evening, the father noticed the son playing with wood scraps and asked the child sweetly, “What are you making?” The boy responded, “Oh, I am making a bowl for you and mum to eat your food in when I grow up.”

The words struck the parents so hard that they were speechless. Then tears started to stream down their cheeks. The son took gently led Grandfather back to their table. From then on, he ate every meal with them. Neither of them seemed to care any longer when a fork was dropped, milk spilled, or the tablecloth soiled.

Basic elements:

Wh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at happene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e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sul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ora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ummary:

实战演练(三)

Everyone has an experience they would rather forget. Some are embarrassing, some are moving, and some teach us a lesson. Here is a story of mine.

Last Sunday I t fishing. After setting up my fishing rod(钓鱼竿) with bait(鱼饵), I sat down on the bank of the lake. But two hours later, I didn’t catch any fish. I got very angry and began to pack up my stuff(收拾东西), preparing to go back home.

Just then, I saw an old man sitting near me. To my surprise, his basket was full of fish, so I t over to him, wanting to know why. “Excuse me, but how long have you sat here?” I asked. “About four hours,” he answered. “Four hours?” I couldn’t believe my ears. “Yes. It’s very important to be patient,” the old man said. “Don’t consider fishing a tiring sport. Just enjoy it.”

Suddenly, I understand what he said. I must learn to be patient. Then I sat there and waited for fish patiently. I felt a fish touch the bait, but I didn’t move and waited for the right moment to reel it in(卷收钓鱼线). At last, I caught it. This made me very happy. In the following six hours, I caught over 10 fish.

On my way home, I thought what had happened on the bank. I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the secret of success was patience.

Basic elements:

Wh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at happene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e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sul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ora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ummary:

参考答案:

实战演练(一)

Basic elements:

Who :What happened:When

Where How / Why (result):

Summary:

Three brothers, who worked for the same pany , received different wage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heir work, which shows right attitude is of great help to one’s life.

实战演练(二)

Who :grandfather , his son and daughter-in-law

What happened:the grandfather was treated badly

when :--------

where :---------

how / why (result):Their son was preparing a bowl for them. The couple’s attitudes changed.

moral (寓意): ---------

summary:

The story tells us that the grandfather was treated badly by his son and daughter-in-law and the change of the couple’s attitudes after they saw their son was preparing a bowl for them.

实战演练(三)

Who(人物):the writer

What(事情) :was taught a lesson by an old man

When(时间):when going fishing

Where(地点):on the bank of the lake

What to learn/how(结果):learn---Patience is important. Patience is the secret of success.

summary:

The story is about an unforgettable lesson of the writer from an old man while fishing on the bank of the lake, through which the writer realized patience was very important and that it was the secret of success.

课后加练:

It must have been about two in the morning when I returned home. I tried to wake up my wife by ringing the doorbell, but she was fast asleep, so I got a ladder from the shed in the garden, put it against the wall, and began climbing towards the bedroom window. I was almost there when a sarcastic voice below said, “I don’t think the windows need cleaning at this time of the night.” I looked down and nearly fell off the ladder when I saw a policeman. I immediately regretted answering in the way I did, but I said, “ I enjoy cleaning windows at night.”

“So do I,” answered the policeman in the same tone. “Excuse my interrupting you. I hate to interrupt a man when he’s busy working, but would you mind ing with me to the station?”

“Well, I’d prefer to stay here,” I said. “ You see, I’ve forgotten my key.”

“Your what?” he called.

“My key,” I shouted.

Fortunately, the shouting woke up my wife who opened the window just as the policeman had started to climb towards me

Which ski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这是一篇记叙文,请从原文中划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2)填充下面所给的summary, 注意如何借用词法,语法简化句子。

Summary:

On arriving home __________ in the morning, the writer failed to wake up __________ by ringing the doorbell. He tried to _______________, but was found by _____________. Soon his shouting woke his wife.

Summary: On arriving home at up , but was found by . Soon his shouting woke his wife.(40 words)

【举例说明】 记叙文的概括

阅读下面的短文, 然后用约30个词概括要点。

The Best Gift

Della and Jim broke away from their families to get married. Now they lived in a small attic of a cold and old building. They were now digesting the hardship of life. The only joy was their sweet love for each other. The handsome husband had to be burdened with a family though he was young. The beautiful wife took care of the shabby house with the few coins she saved.  Christmas was ing. They were thinking of a good gift for each other. Della wore a waterfall of black hair, but her b was broken. Jim had a gold watch with an old chain, which

was passed from his old grandfather. The big day finally came. On arriving home, Jim was surprised to find Della's long hair cut short. But Della was also surprised to find Jim's gold watch gone. She had sold her hair to buy a gold watch chain for him! He had sold his gold watch to buy an expensive b for her!

The gifts were now useless. But in fact they got the best gifts.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学生的样本, 看看存在什么问题, 要如何改进。

【学生样本1】

This passage tells us a story about a couple.They sold the most valuable thing for themselves to buy a gifts for each other.Even th ough the gifts became useless, they (had) received the best gift(s) indeed.

【学生样本2】

This story tells us that a husband Jim and a wife Della love each other.On Christmas, they send the best gifts to each other, but each lose their dear thing.The gifts are useless.

【评论点拨】 两个样本都表达了一些关键的词语(Della, Jim, love, gift 等), 但是从“主题句统摄支撑句”的要求来看, 与记叙文的文体目的配合不够完美。记叙文要求故事的“教化”意义, 它的背后隐藏着“这个故事教育我们什么”的目的, 即是“故事情节+主题”的深层结构。

我们写概括的时候, 主题句最好瞄准故事的深层写作目的, 然后支撑句写故事的大意。样本1的主题句没有样本2好。样本1比较空洞, 读者看不出故事的主题, 且有不少的语法错误;样本2没有点明礼物,说到了两个人之间的“love ”。 但是样本1后面的支撑句Even though the gifts became useless, they (had) received the best gift(s) indeed.说明了故事的情节和目的, 又比样本2好。因此, 两个样本差不多, 可以评3~4分(满分5分) 。

作文五:《理想中的现实与现实中的理想》4600字

摘要:《西厢记》第五本与前四本在篇章结构安排、语言表达、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实非同一人所作。但两部分都能广为流传并为人们所接受,正是因为它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风貌:前四本是理想中隐藏着现实,第五本是现实中渗透着理想。

关键词:西厢记 前四本 第五本 理想 现实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2-0092-03

作者简介:王福元(1980―),湖南衡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

被誉为“天下夺魁”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自产生以来,历经七百多年而盛传不衰,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西厢记》共五本二十折五楔子,前四本在人物塑造,曲文宾白运用及主题设计等方面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但对第五本的艺术成就及大团圆式的结局,历来争论不休,毁誉不一。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西厢记》第五本与前四本在风格上确实存在很大差异,两者实非出自同一人之手。然而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历经七百年而长期流传,并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正是因为两者展示了不同的风貌,迎合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如果说前四本给人们展示了中国式的理想爱情及困境,那么第五本则展示了这种理想爱情在现实中的最佳实现途径。

《西厢记》第五本在篇章结构安排、语言表达、情节设置、曲子运用等方面相比前四本而言艺术成就明显要低。在篇章结构安排上,第五本有重复之嫌。如第五本第一折,莺莺给张生所寄的东西“汗衫一领,裹肚一条,袜儿一双,瑶琴一张,玉簪一枚,斑管一枝”,莺莺本已经解释了其象征意义,张生收到时,又解释了一遍,过于重复。语言表达上,第五本有多处自相矛盾或不合适之处。如第五本第三折,郑恒骂张生“白衣饿夫穷士”,郑恒既已知道张生得中状元,而且莺莺、红娘也知道,这时再骂张生为“白衣饿夫穷士”就不合适了。再如第五本第四折“沽美酒”段赞美莺莺是个“四德三从宰相女”,莺莺本是个当时婚姻制度的叛逆者,何来遵从三从四德?情节设置上,第五本有多处不可理解,如郑恒自杀。郑恒本是狡猾之人,他既可以设计骗老夫人,还设想抢婚,这样深谙世情的人何以会“妻子空争不到头”就“触树身死”,明显不合情理,其后崔张“庆喜的茶饭”更是在郑恒尸骨未寒之时,更不可理解。再如崔张本是具有反叛精神的,在结尾处“锦上花”“幺篇”和“清江引”三曲中却大唱歌功颂德之辞,反叛精神全然不见,不合情理。再看曲子的安排。剧本中“四煞”“三煞”“二煞”和“尾”(或者用“煞尾”“收尾”)一折中连用的情况共有五处,分别是第一本第二折、第二本第二折、第三本第二折、第四本第三折和第五本第三折。前四处都是从“四煞”到“尾”依次按顺序使用,唯独第五本第三折将顺序打乱,为“二煞”“三煞”“四煞”“尾”,说明前后两部分在音乐运用上也有不同。这些都表明第五本与前四本在风格上存在巨大差异,可能非同一人所作。

《西厢记》人物美,莺莺、张生、红娘被称为“三绝”。前四本与第五本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显示出极大的差异。

莺莺是作品要着力刻画的形象,她性格明朗而又丰富,她身上有很多让人着迷的地方。莺莺在与张生的爱情中,既羞答答,又情不自禁,这在前四本中特别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如第一本《惊艳》折中,本该“非礼勿视”,而莺莺见了张生竟然“回顾觑末”,正是这情不自禁的一“觑”成了张生追求的动力。这之后,莺莺心中一刻也没有放下张生,但又害羞而不愿让人知道。听到张生月下吟诗,情不自禁去酬吟。做道场时她又与张生频频眉目传情,孙飞虎围寺时还主动出主意招亲退敌为张生创造机会。收到张生的“简帖儿”,她内心充满了喜悦,却装腔作势要红娘传言去责备张生,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等到张生到后花园赴约,她又忽然变卦,正儿八经地把张生数落一番,然而在“赖简”之后又主动去找张生。

莺莺让人着迷的地方还体现在她的爱情没有一丝杂质,她从来没有要求张生有任何功名。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时,她说功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长亭送别时,她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最担心是张生从此不归,爱情是她的全部,所以她给张生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情”在莺莺的心中始终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

莺莺的闪光之处还体现在她的反叛精神上。她不愿接受父母对她婚姻的安排,要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对张生处处留情,巧妙地表达对他的好感。当老夫人一心要维护相国门第,以不招白衣女婿而“赖婚”时,莺莺埋怨:“俺娘好口不应心也呵!”当听说张生因此而病倒时,更内疚不已,并指责其娘为:“口不应的狠毒娘。”与张生的“幽会”与“私合”更是以实际行动宣告了她的反叛。可以说莺莺的形象体现了东方女性的神韵,凝聚了中国人的审美理想。

然而,到了第五本,莺莺的上述特征几乎全部消失,完全化为庸俗之辈。如第五本第一折“逍遥乐”段中,她不断地唱相思,唱愁绪,少女的羞涩完全消失。再如莺莺寄给张生的书信:“得见翰墨,始知中科,使妾喜之如狂。郎之才望,亦不辱相国之家谱。”莺莺何时变得如此庸俗,得知张生中科,她“狂喜”,而且也认同了其母“不辱相国之家谱”的观点。曾几何时,莺莺把功名比作“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还不如得个“并头莲”,莺莺一向是把情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的,何以在这里变得势利了?再看第五本第四折,莺莺既知老夫人将她许给郑恒,郑恒来抢婚,但作品中却没有半点提到莺莺的看法,以情为重的莺莺对自己的终身大事没有一点反应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前四本中的莺莺是美好的、理想的,第五本中莺莺是现实的、庸俗的。

不仅莺莺的形象在第五本与前四本不符,而且张生、红娘、老夫人的形象也都有出入。张生本是个“志诚种”,在第一本《惊艳》折中曾发出“小生便不往京师应举也罢”的宣言,然而到了第五本第四折中却满口的封建官宦意识,“玉鞭骄马出皇都,畅风流玉堂人物。今朝三品职,昨日一寒儒。御笔亲除,将名姓翰林注”,对于中举有欣喜若狂之态,得一个三品职,就感恩不尽,受宠若惊。还说“莺莺有福,稳请了五花官诰七香车”,完全不像一个“志诚种”,更像是一个功名心异常强烈的庸儒。红娘在前四本中是侠义心肠、刀子嘴豆腐心的人物。在第三本中红娘既骂张生是“花木瓜”,又开导他,并成就他与莺莺。但是红娘到了第五本更像是一个街头泼妇,如第五本第四折“折挂令”段中“口里嚼蛆”“虾朐”这样的骂法实在是太恶俗了。老夫人在前四折中是老而精干,把家族利益看得很重。如第四本《拷红》折,她很轻易地就发现了崔张的事,因怕崔张之事“辱没相国家谱”权且承认崔张之情,但又设下障碍――“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要张生去应考。到了第五本,老夫人俨然像一个不会思考的人。如第五本第三折“夜来郑恒至,不来见我,……据我的心则是与孩儿是;况兼相国在时,已许下了。我便是违了先夫的言语。……拟定只与郑恒,他有言语,怪他不得也。”她的心只是“与孩儿(郑恒)是”,原因是相国在时已许下,她不能违抗先夫的话。老夫人在这里已经不顾“辱没家谱”的事了,只会尊从丈夫的话。而且老夫人对于后来郑恒一戳就破的谎言也不去推究,其精明之处全然不见。从人物形象上分析也可看出前四本与第五本存在的臣大差异,可知两部分非同一人所作。     三

那么《西厢记》第五本的作者到底是谁呢?前人早已提出了各种看法。最有影响的莫过于金圣叹,金批本《西厢记》以《惊梦》结尾,而对第五本认为“不知出何人之手”[1] (P.205 )。其实,比金圣叹早半个世纪的徐士范在《重刻元本题评间释西厢记》刊本已经提出此问题,此本拥有两篇序文,即程巨源《崔氏春秋序》和徐士范《重刻西厢记序》,“对《西厢记》的作者……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答案。如关于作者,程序表示同意《太和正间谙》的说法,即‘王作关续’。徐序……又曰:‘盖《西厢记》自《草桥惊梦》前,作于实甫,而其后则汉卿续成之者也。’”[2] (P.16 )明末凌�初本《西厢记》在其卷首目录中明确标出前四本的作者为王实甫,第五本作者为关汉卿,是“按照周宪王本如此处理的”[3] (P.59 )。凌刻本与金批本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王作关续”之说深入人心。

本文不拟讨论第五本作者到底是谁,但可以肯定的是其艺术水平较前四本低,实非王实甫所作。然而,第五本流传了几百年而又为普通民众所接受,自为它的原因。这是因为前后两部分展示了两种不同的风貌,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前四本是在理想中隐藏着现实,第五本是在现实中渗透着理想。

《西厢记》前四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但已隐藏了现实的悲凉。据王季思先生论证“王实甫还遗留有《贩茶船》《芙蓉亭》二剧的曲文各一折,……风格就跟今本《西厢记》十分相近。”[4] (P.248 )可见王实甫确实是一位写爱情剧的名家,基本可以肯定前四本是出于王实甫之手。《西厢记》前四本无论是人物形象塑造,还是语言艺术或是情节设置都是后人难以企及的,王实甫在这里给我们树立了一个理想的典范。在前四本中,莺莺、张生、红娘是活在理想世界中,崔张的爱情不掺任何杂质,甚至不食人间烟火。莺莺美得醉人,冲破门第观念,主动追求爱情,不附带任何条件;张生痴得惊人,为了爱情宁愿放弃一切,冒失而迷醉;红娘灵得迷人,周旋于崔张之间,两肋插刀,智斗老夫人。然而这种理想又是面向现实的,老夫人要逼张生进京赶考,莺莺则对自己未来的前途一片担扰,着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因为进京之后,无论中举或不中,一切都变得不可预料,这里作者已经隐约向我们透露出了现实的悲哀。所以说前四本是理想中隐藏着现实。

第五本则明显已从理想的世界滑落到现实中。人物现实了,更看中实际的功名利益。如莺莺得知张生中举了会“狂喜”,完全成了势利之人,对于郑恒的抢婚也不见任何反抗,又好像成了现实中只会尊从父母之命的“小姐”。红娘不再是灵动的人,倒更像一个街头泼妇。老夫人成了“从夫”的老实人。张生则成了歌功颂德的庸儒,反叛精神完全消失,剩下的只是对当时制度的遵从,对功名的追逐超越了爱情。这样的人物形象不正是当时社会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吗?他们绝不是先进爱情的代表,而只能是现实中的小市民。第五本在情节设置上、语言表达上,甚至曲子上的诸多不合适,也使它难以成为理想的典范,而更接近现实的普通作品。然而,第五本毕竟在现实中又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可以追求的理想,它让张生在机率极低的情况下中了状元,并且让崔张最终得以结合。这种团圆式的结局只是一个理想,是人们追求的一种希望,但在现实中不是轻易能实现的。所以说第五本是现实中渗透着理想。

综上所论,《西厢记》前四本与第五本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理想中的现实与现实中的理想。

参考文献:

[1]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A].金圣叹全集(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2]李玉莲.《西厢》版本三奇葩――刘、徐、何本《西厢》之发现与研究[J].晋东师专学报,1999,(4).

[3]蒋星煜.凌�初刻本《西厢记》及其深远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4]王季思.关于《西厢记》作者的问题[A].王实甫.王季思 校注.西厢记[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编辑:李小叶)

作文六:《俞可平:现实的理想与理想的现实》2000字

【学人简介】

俞可平: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

1目前的最大挑战:社会不公

改革开放这些年,我国碰到了许多挑战。在我个人看来,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社会的不公。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7,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西南财经大学公布的基尼系数更高,达到0.61。物质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势必导致社会其他领域的不公,比如,有钱人能享受高质量体检,穷人得了小病却不舍得去看,结果酿成大病;有钱人住的小区拥有24小时监控,穷人的住宅区却小偷小摸不断……我们做过不少调研,不公是目前造成老百姓对政府信任度、满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正因此丧失公信力。

此外,我们虽在维护社会稳定、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法治建设、反腐败等领域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挑战依然巨大。

2反腐:

说到反腐,党中央近年来加大反腐力度,查处了一批贪官,这绝不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恰恰相反,是因为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还不够健全。我常说,一个水塘中死了几条鱼,可能是鱼本身有病;如果死了一群鱼,就一定是水有问题了。同理,如果个别官员腐败,可能是官员本身的问题,如果大面积腐败,就一定是制度环境有问题。我们一直忌讳讲制度的问题,生怕失去制度自信。其实,这里的制度并非宏观制度框架,更多的是具体的权力产生和制约机制。

查处这么多腐败官员,对党的声誉肯定会有负面影响。但不查处就不是负面影响的问题,而可能是亡党的问题了。而且,即使从党的影响和声誉来说,查处腐败官员也比放任腐败更能博得民众支持。严厉反腐恰恰是“重拾民心”的途径。当然,要从根本上遏制官员腐败,还是要做到中央强调的“三不”,即让官员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不想腐败。作为一名政治学者,我特别看重如何让官员“不能”腐败,也就是构筑廉洁政治的制度屏障。这样,即便有些官员利令智昏、铤而走险,也有制度阻挡,使其贪欲难以付诸行动。

3民主自由:

我一直倡导国家的民主自由,并将它视作我国政治发展的根本价值。但有人担心民主化过程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较大威胁,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事情,才能有效应对这种威胁

第一,坚持走增量改革的道路,但在改革的各个关节点上,都必须有所突破,用突破性改革来防止突变,进而防止社会的大动荡。突破性改革难度很大,但必须去做。这次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就是一个突破性改革。继续坚持一胎政策,只会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性后果。

第二,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时,仍要“摸着石头过河”;有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供借鉴时,要善于“借桥过河”。其实,像生态恶化、贫富分化、社会动荡等问题,发达国家都有过惨痛教训,也有珍贵经验。我们批评他们,却并未吸取他们的教训,有些方面甚至更有过之。

第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很大,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必须充分尊重这种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自主性。改革创新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若因为强调顶层设计而遏制地方自主创新,势必严重削弱地方的改革创新动力,最终影响社会的有序发展。

4最现实的政治理想

我最现实的政治理想有四个:

一是善政。这是我国千百年来一直追求的,古代称之为仁政,大体上相当于英语里所说的“Goodgovernment(良好的政府)”。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的人民政府,善政应具备八个要素:民主、责任、服务、质量、效益、专业、透明和廉洁。

二是法治。中国古代,皇帝始终凌驾于法律之上,因此只有“刀治”(法制的制为立刀旁),“Ruleby law”,却没有“水治”(法治的治为水旁),“Rule of law”。而现在,要让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

三是增量民主。我们一定要不断地通过增量改革来逐渐推进中国的民主治理,扩大公民的政治权益,只有这样,才能为善政和法治提供制度环境。实现增量民主有三条现实的途径,一是选拔官员时引入更多竞争,以实现选优;二是从党内民主走向社会民主;三是从基层民主向更高层民主推进。基层民主可以让民众直接享受民主的好处,但高层民主决定国家的命运。

四是安全。我们现在讲中国梦,就是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没有安全,任何人都不可能感到幸福。这里说的安全有很多层次,最基本的是人身安全,包括温饱无忧、环境干净、食品安全、空气洁净等;还有秩序良好,走在路上不用担心被抢、被谋杀。再高一点是自由表达的安全,免于恐惧和压制,在法律框架内有自由表达权和公共参与权,不用担心有人来揪辫子、整“黑材料”。

最理想的政治现实:

我最理想的政治现实有两点:一是善治,它高于善政,除了政府好,整个社会的治理也要好。社会高度自治,政府就变得不那么重要,谁当领袖都无关大局。我们现在做不到,但我希望我们能做到。二是高度民主,直至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也是我的最大理想。

文章出处:俞可平著《走向善治》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期编辑

吉先生

政治学人·专业的学术分享平台

编辑团队微信号:zzxrbjtd

作文七:《新闻与记叙文的区别》600字

新闻与记叙文的区别

文/刘富江

新闻是关于最近所发生的新鲜而重要的事实的报道。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新闻与记叙文是两种不同的体裁,它们有着许多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新闻和记叙文的相同点有:一、都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二、都以记事为主要内容;三、都以时间、地点、事件为基本要素。

新闻和记叙文的不同点主要有:

一、标题。新闻不但有单行标题,而且多用两行标题(引题、正题或正题、副题)、多行标题(引题、正题、副题),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的就是单行标题,而《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用的则是正、副式双行标题;记叙文无多行标题,少用双行标题。

二、结构。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记叙文则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新闻开头一般都有“电头”,即“××社×日电”或“××报(社)讯”,如“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等;记叙文的开头则直接入文。

三、表达方式。新闻主要用记叙,描写较少,议论也不多,抒情几乎没有。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记述中、西路军渡江战斗情况后,只插入简要的议论,扼要地分析了我军在中、西两路战斗中节节胜利的原因。

四、内容。新闻主要传播信息;一般记叙文则既可写事,也可写人,其基本要素除时间、地点、事件外,还有人物,主要是表露思想或感情。

五、时效性。新闻报道越快越好,而记叙文则可快可慢。

六、篇幅。新闻要求简短扼要,记叙文则可长可短

作文八:《记叙文的开头与结尾》5000字

记叙文的开头与结尾

大凡有一定的写作经验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特别重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不仅因为开头和结尾是文章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质量,而且成功的开头和结尾还会给读者“尝了一口想吃一杯”的艺术吸引力,或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隽永意味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鉴赏愉悦。

关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们曾经作过许多精辟的记述,如我国元代文人乔梦符的“凤头豹尾”一说便是一例。他认为,文章的开头要象“凤头”那样风韵照人,吸引读者,结尾要象“豹尾”那样有力,掷地有声,这个观点对于一切文章均可适用。那么,作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它们的开头和结尾又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怎么样开头和结尾才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呢?

要诀只有六个字:点题快,扣题紧。所谓“点题快”,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惜墨如金,用尽可能少的文字作出必要的叙述即可;二是尽快点明记叙要素、中心内容等与文章深层内涵关系密切的方面,让读者尽快了解文章的主旨。所谓“扣题紧”就是紧紧扣住文章中心,切忌一切与主题中心无关的东西出现。

文章要言简意赅,作为“先声夺人”的开头更应当简洁明快,要言不烦,融传递主旨信息与吸引读者为一体,关于这一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作品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下面就以中学语文课本为例,介绍几种常用的记叙文的开头方法。

1.    交待式         先看下面几个文章的开头:

例1.    十一月二十一日,我到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去访问郎绍安同志,我的心情是兴奋的。

《“面人郎”访问记》       例2.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

以上二例均用简洁的文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作了扼要的交待:例一较为完整地交代了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下文的展开作了有力的铺垫;例二先交代事情的起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然后借助于深深留在作者心中的父亲的“背影”艺术地托出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这种交代式的开头,是记叙文中最为常见的写法。

2.    悬念式        一起笔就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和盘托出,利用人们意欲寻根究底的急切期待心理来吸引读者,是悬念式开头的优越性。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一开篇就写道:

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名考生中,有一个 二十岁女生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都列入优等,尤其是  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 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一看开头,一股好奇、关心、揣测的诱惑力就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事?陈伊玲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最终结果将怎么样?这一个个悬念,将读者本来的随便浏览顷刻间便化为追根究底的认真阅读了。值得一提的是,用在文章开头的“悬念”,一是要简洁,二是要合理,故弄玄虚、画蛇添足都会直接影响设置悬念的效果和文章的质量。

3.    引语式       直接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品质的语言或含义深刻的名言警句作为文章的开头,让读者一开始就扣准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就是引语式开头的基本特征。

例1.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例2.“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例一 作者巧妙地引用鲁迅自己的诗句,将鲁迅先生闪光的一生做了精确而简要的评价,并以此作为总纲贯穿全文,可谓言简意丰。例二那富有哲理意义的语言,正是闻一多先生最简要的自我概括,作者以之来作为文章的开头,那亲切感人、严 谨治学的革命形象已跃然纸上;而对待“说”和“做”的态度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 质却成了一条贯穿于全文的线索。这种引语式的开头,一般用于记人叙事的文章。

4. 缘由介绍式        作者从介绍自己的写作动机和目的入手,用拉家常式的语言随口道来,借助浓郁的抒情笔调构成与读者的情感交流,然后点明题意,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阅读文章、领会文题的开篇,我们称之为缘由介绍式开头。如:

例1.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我的祖国的朋友们。但是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上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       例2. 我早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       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为了忘却的记念》       例一从自己在朝鲜的思想感受入笔,介绍自己急于将自己“思想感情的一段重 要经历”告诉祖国的朋友的写作缘由,然后再点明“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侃侃而谈,自然亲切;例二则将写作缘由的交代、题目寓意的点明和悲愤感情的抒发融于貌似平缓而实则激动的述说之中,更是意义深刻、语言简朴的开篇范例。

5.特征描绘式        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入手,抓住某方面特征   进行细腻而传神的描绘,让读者一开篇即走进如件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境界而不忍释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特征描绘。

例1. 她是谁呀?30多岁了,长得可真称得上美丽,高高的身材,典型的鸭蛋 脸,挺直而线条优美的鼻子,沉稳的大眼睛,眉毛,透出一股灵秀之气。

《离不开你》

例2. 春天,在北海公园,常常有一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早晨上班 从北门进园,南门出去;下午下班从南门进园,北门出去。这位老人就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从他的住宅到办公地点,正好经过北海公园。本来可以坐汽车去,但是他宁愿步行穿过公园。他这样来来去去,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春天。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例一侧重于人物外貌,特征的描绘。作者紧紧扣住女主人公的美丽和灵秀之气进行细腻的描绘,以主人公美好的“第一印象”作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原动力;例二则是容貌和行动的描写双管齐下:先写清瘦却精神焕发的外貌,再写早晨北门进南门出、下午南门进北门出的独特行为和放着汽车不坐宁愿步行上下班的习惯。朴素自然的语言扣准竺可桢潜心钻研的行为特征,使人物一开篇便呼之欲出。

6.气氛渲染式        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较为有效的手段就是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而这种手段如果能成功地运用到文章的开头,对于提高文章的感染力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1. 暴风雪在飞扬着……

一九四三年的海莱山区,颤栗在凛冽的寒风里。

例2. 警官奥楚密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公文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 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 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的敞开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 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变色龙》       例一的笔触集中在对恶劣环境的描绘上,铺天盖地的暴风雪渲染了令人毛骨悚 然的白色恐怖氛围;加上后面十几个字的补充,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当时腥风血雨的特定背景之中,将两个女共产党员置身于这样的特定情景中,她们的形象必然更加光彩照人。例2先让人物登场,重笔却在着力创造一个令人窒息的特定的环境,让变色龙的丑恶表演定格在沙皇俄国腐朽统治下的黑暗社会背景之中,这对于表现文章的主题,突出文章的社会意义确实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以上介绍的是几种较为常见的方法。开头的方法还很多,如何开头要应文制 宜,因人而定。只要能够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文章主旨,且富有吸引力,就应当说是成功的文章开头。

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头是一篇文章良好的开端,那么一个好的结尾就是一台精彩 表演的最后压台。它不但承担着交代文章内容的发展结果、完整结构的任务,同时还要千方百计的画龙点睛,为进一步强化主题服务,因而好的结尾应当“如撞钟,清音有余”,雄健有力且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文章的开头一样,结尾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千姿百态的,但归结起来,较为常见的大致有如下几种:

1.概括性结尾        这种结尾的特点就是把文章的内容加以简要的归结,通过 必要的强调和点拨,帮助读者巩固对文章中心的把握。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仅用“活该”二字,概括了一切封建卫道士必定灭亡的历史规律和人民欢庆胜利的喜悦心情;《连升三级》也是只用“一群混蛋”四字,就将封建统治者的本质概括得一清二楚,入木三分;再看《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结尾:

仅仅是这六十一个被夺回生命的阶级弟兄沐浴着党的光辉吗?不,六亿五千万人身 上都沐浴着党的光辉!“平陆事件”充分体现了党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这一段概括式的议论,高度概括了“平陆事件”的深刻意义,突出了文章中心,使读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启发性结尾        这种结尾是作者在完成文章内容之后,从不同的侧面启发读者反思上面的故事,品味蕴涵于其中的道理,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思考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彭淑端的《为学》中的结尾:“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用反诘的形式,启发读者在“蜀鄙二僧”的故事中领悟“立志勤学”的道理;再如鲁迅的《故乡》的结尾: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样一段充满哲理意义的警句,突出强调了希望取决于实践的道理,启发人们用革命斗争的实践去开辟新路,实现理想,创造新生活。而这些道理的领悟,则需要借助于读者本人的反复思索和认真品味。

3.描绘性结尾        这种结尾主要通过对某种景物的具体描绘来制造一种与文章内容一致的浓烈气氛,让读者借助这种氛围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如鲁迅的《药》的结尾: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背后“哑――”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  回过头, 只见

这种阴森的、凄凉的描绘所构成的浓烈悲剧气氛,与文章的主题构成了高度的和谐,耐人寻味。再看王润生的《卖蟹》的结尾:

渔歌远了,小船远了。听不见也看不见。只留下一片碧蓝碧蓝的大海。大海上涌动着一层层美丽洁白的浪花……

碧蓝的天,无边的海,数不清的美丽洁白的浪花,这种诗情画意般的描绘,给读者创设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读者久久地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之中。

4.呼应性结尾        这种结尾的主要特征在于:篇末的收尾和文章的开篇构成呼应式统一,通过角度的变换,内容的扩充,感情的抒发等手法进一步深化主题。如李心田《永不忘记》的结尾:

王翔考了477分,火车把他载往科技大学。潘老师拿着王翔送给她的那幅画像,她 心底又 涌起那中特殊的感情:有爱,有怜,还有敬。同时她有加上一点:老师的责任。          结尾的“王翔考了477分,火车把他载往科技大学”,与文章的开头“王翔要上大学了。他考试的成绩是477分,被科技大学选去了”形成了和谐的照应。而结尾还告诉读者,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得有一股在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还得有人间的真情,这就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的结尾也是如此:

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第二天又有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是对开头“万盛米行的船埠头,横七竖八地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的呼应。同时,作者还进一步告诉大家:丰收却成灾是人为剥削的结果,全国各地,每时每刻,那些剥削阶级都在贪婪地吸吮着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这样,文章的中心就更加突出,叫人沉思、催人觉醒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以上介绍的几种结尾,仅仅是记叙文写作中最为常见的方式,好的结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紧扣文章主题,创设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鉴赏中更多地感受到审美愉悦。

作文九:《记叙文的开头与结尾》7700字

凤头豹尾  全文生辉

——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

记叙文的开头

一、开头的重要性

元人乔梦符说过,写文章需要“凤头”(小巧玲珑,短小精美),“猪肚” (内容丰富,健美充实,

容量大),“豹尾” (干脆利索、收束有力)。

将文章的开头比作“凤头”,意在强调开篇之重要。我们写作文时,必须重视文章的开头。特别是阅

卷时间非常有限的考场作文,若能有一个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的开头,一定会让你的文章增色不少,将会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博得阅卷老师的“欢心”,印象分自然不低了。所谓“凤头赢得百媚生”说的便是这个理。

二、开头示例 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示例  “我有一个习惯,妈妈说,这个习惯好。”(《我有一个好习惯》) 要点: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直接交代人物或通过描写人物肖像、语言、行动等点题;叙事为主的记叙

文,一开头就可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背景,进入主题。

2、写景状物,渲染气氛

示例  太阳落山了,昏黄的光晕渲染了半边天,我寂寞地趴在阳台上。窗外那棵老杨树上,不知名的

大鸟仍在不知疲倦地喂食它的小宝贝。它那绿豆般的眼睛温柔而慈爱地注视着意欲飞出暖巢的小鸟。这画面,这眼神,让我想起了母亲„„(《面对母亲的目光》)   要点:文章的开头从写景状物入手,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以此烘托人物,展开故事。 3、抒情议论,确定基调

示例  伴着年关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踩着原野初融的残雪,你姗姗走来,明眸含情。你用爱的温馨,

使我蜡黄的脸庞泛起红晕;你用爱的吟唱,唤醒我迷茫的信念。我,不再忧郁、沉闷、彷徨,也不再坐等、观望、祈祷,我要振作,寻觅、追回你以及你给我曾经编制过的那个七彩的梦幻!(《情寄春风》) 要点:用几句恰当的议论抒情做开头,或感染读者,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                               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示例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你才义

无返顾地投落这峭壁?(《峭壁上的树》) 要点:用悬念法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5、欲扬先抑,波澜起伏

示例  唉,我怎么跟这么个“出土文物”同桌:不买零食,自带饮水;不穿新衣,补丁巴巴;还用布

袋缝了个文具盒……浑身上下冒出土气酸气小气。(《我的同桌》)

要点:就是以退为进,先抑住某一个人或事物,然后确立自己的观点或主题,以达到突出的目的。             6、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示例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

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用善,待人和善。(《待人和善》)

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选择最柔和的;若能采来香山红叶,我选择最艳丽的;若能摘下满天星辰,我

选择最明亮的。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的选择,我相信。(《我的选择,我喜欢》)

要点:修辞是作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文章的开头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或对偶等修辞手法,常常会令文章语言风采倍增。 7、巧妙引用,突出主题

示例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每当我吟诵这句诗,心中便有说不出的陶醉。心也朦胧,

眼也朦胧,眼前真个展现出一幅画来。(《陶醉》)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李后主的感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感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徐志摩的不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又是苏东坡的坦荡…… (《美丽的离别》)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要变成美好的人间……”一听到这首《爱的奉献》,几天前在放学路

上看到的那动人的一幕,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爱心》)

要点:引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若是记叙文、散文则可以引用歌词、诗句,以引发下文,便于叙事抒情。此外,还可引用古语、俗谚、对联等等

8、巧设题记,凸显主题

每一个生命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缺口的苹果》) 要点:引用名言警句或自拟精妙的语句做题记,用来凸现文章的主题或引导读者理解文章,又使文章结构形式新颖,给评卷老师留下良好印象。

三、要点点拨

记叙文开头的作用,一是点题,二是引出下文。

好的作文开头应做到:一简、二新、三美、四当。所谓简,就是开头力求简洁明了,不罗嗦重复。所谓新,就是开头不落俗套,新颖别致。 所谓美,就是开头力求给人以美感,让人能够得到美的享受。所谓当,就是要符合内容的需要,开头为内容服务。

文章开头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过提示了几种常见的写法。在写作当中,有时并不是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结合使用。究竟使用什么方法开头,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要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来选择最恰当的方法。

记叙文的结尾

一、结尾的重要性

作文的结尾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写得不好,会使文章结构松弛,黯然失色。写得好,会使文章浑然天成,大添异彩,真可谓“回眸一笑百媚生”,这一笑,可使人驻足,令人心动。

二、结尾示例

1、自然结束法

示例A  今年的秋天不一样,林子里没有落叶,小根带着他离开后学校寄来的学费全免通知书上学去了。他相信,明年的夏天是凉爽的,愉快的„„(《季节》)

示例B  今夏,我又回去了一次,在快到外婆家拐弯的那个路口,一株枝叶繁茂的石榴树映入了我的眼帘,红星点点,生机盎然,我的童年的记忆之门在刹那间被打开。有外公慈祥的笑容,有小东西的成长,还有又红又大的石榴和我的眼泪,它们都化成了树上的红星,在微风吹拂下摇曳着、飞舞着,只是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外公亲手为我种的那一棵。(话题“行走在消逝中”,题目《石榴树》) 要点: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称为“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文。 2、画龙点睛法

示例C  一花如此,对人则毋庸多言,记得有两句诗写得很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文材料:丛飞的故事。题目《落红》)

示例D

当我成功了,再来回顾摔的这一跤,我心中成功的喜悦将会把疲惫吹尽。

让我摔一跤,继续前行。       (《让我摔一跤,继续前行》) 要点: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抒情议论法

示例E

今天。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

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它。《沉默的父爱》

示例F  你正是鲁迅赞扬的那种人:“将血一滴一滴地润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蜡、粉笔、蚕》) 要点: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4、首尾呼应法

示例G[开头]

当历史的车轮压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维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结尾]

那天,奥斯维辛警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那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世界;那天,和平在向那极端的功利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判。胜利的钟声会在和平者的心中响彻整个胸膛。

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维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题目《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

示例H[开头]

就在昨晚,我还伸手摸了摸枕下的稻草绳,胸中的热血流遍全身„„

[结尾]

我在您的那双手下成长,同稻草一样由草变绳。您的那双手陪我走过了一夜又一夜,时间永远吹不落您手中的稻草绳,更吹不落那双一颤一颤的手„„  (《母亲手中的稻草绳》) 要点:结尾时既呼应开头又不是开头的简单重复,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 5、含蓄暗示法

示例J

冬季的智,冬季的爱,冬季的锐„„

此季是漫长的,而此季给予的情意,是绵绵的„„(《季节》)

示例K

时光易逝,西湖之畔到底消逝了多少这般决绝的女子,到底封存了多少美丽的初次相见,到底埋葬了多少黯然的寂寞。

当破晓的光晕驱散西湖之畔的水气,当混沌的晨晖又一次隐没在潮动的人流之间,当一切暴露在阳光底下,再没有所谓的歌者与行人,她不再是湖畔的歌女,而是那清冷山寺中的尼姑。她不再拥有那傲人的才情,她不再是谁生命中的点缀。

淡笑无痕,只留一抹寂寞„„  (《淡笑无痕》) 要点:有些记叙文的结尾,同时要提示读者注意了解文章的主题,但是作者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直截了当表述出来,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加以暗示,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余地,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悟,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6、描写法

示例L

回家时,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道门坎,她颤抖地扶着我,吃力地迈出来,她说下次再来,夹着浓重的乡音,我点头,盯着她的小脚。

车渐行渐远。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必须跨过这道坎》)

示例M 枫竹林飘荡着幸福的歌谣,我回眸最初的那扇门,它闪着幽蓝幽蓝的光,我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迎接我期待的黄金般的人生!(《一步与一生》) 要点: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往往会在朴实中渲染一种或恬淡、或哀伤、或明丽、或迷蒙的意境,表现出一种诗情画意。

三、要点点拨

古人云:“结尾如撞钟。”文章结尾是全篇内容的升华之处,也是意境的深邃之处。因此写作文一定要在结尾处多下些功夫,将结尾这个“钟”撞响:一是要收束全文,二是要简洁有力,三是要令人回味。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所有这些开头和结尾的技巧方法,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在这些“死法”中求变,从实际出发,真正进入文章“无法”的自由境地。

精美开头结尾欣赏(一)

开头

1、“大风起兮云飞扬”,深秋一路放歌,来到了一片树林。枯叶正在泛黄,摇摇欲坠,经歌风一震,便化为蝴蝶飘向了四面八方。(《枯叶与落红》)

点评  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浓绿不在、芳菲凋零的感伤,引出了下文枯叶与落红间的对话,作者酿造的意境之美,令阅卷老师折服。

2、你可见过《八骏图》中那昂首嘶鸣的骏马?你是否记得孟德笔下“老骥伏枥”的豪言?你是否仍能听见那踊跃田间垅上,躬耕不辍的群马嘶言?(《骏马,自当嘶哮江山》)

点评  作者开头连用三个设问句,启发读者思考,气势奔放,耐人寻味。

3、如果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天里已无擎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四季,镌刻心灵的石碑》)

点评  作者用一组排比句、比喻句开头,通过自然现象诠释忘记与铭记,取譬贴切,意蕴丰厚。

4、“冬末春初,天空很纯净,纯净得像一块没有灰尘的玻璃,仿佛敲一下就可以听到很清脆的声音。没有风,开着窗,那一串风铃静寂无声,仿佛是沉睡了。伫立窗前,我抬头看那一串风铃,绿色的丝线连缀着淡黄色的橘皮——这是一串很特别的风铃,想知道它是怎样诞生的吗?”(《聆听幸福的声音》)

点评  这个开头既用细腻生动的描写烘托了一种静谧美好的气氛,又设置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来统领全篇。

5、“回首岁月碾过的痕迹,发觉总有那么一些东西是生活的风雨无法抹去的。”(《轻叩记忆的门环》)

点评  这个开头用简洁的语言提示了文章的要点,让人一看便知作文要写的是生活中使人无法忘怀的一些事情。

结尾

1、作文《窗外》大意是:自己坐在教室内上课,被窗外的情景所吸引,不由神飞窗外,浮想联翩,由窗外的人和景,想到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想到都市和校园的变化,想到时光的流逝。最后结尾写道:

“‘铃„„’下课铃声响了。每个梦想都会醒,阳光告诉我窗外的故事比昨天美丽;每个梦也都有约定,当我品味窗外的故事时,会心地笑了,感觉自己与青春紧紧相拥„„。”

点评  结尾呼应开头,解决悬念,关合全文,给人以完整的美感。一是呼应标题。文章标题往往与主题有直接的联系,结尾照应标题不但显得首尾圆合,而且能显示出考生的话题意识,强化文章主题。二是呼应开头。呼应开头显得文章结构完整,关合严密,写得好,可给读者留下整体性的美感。

2、作文《感动》用散文笔法写了“感动是一杯芳醇的酒”“感动是灵魂的升华”“我们每时每刻都感受着感动”。结尾写道:

“噢,经过了许许多多的事之后,才终于明白,其实感动不需要多么伟大与特殊,生活才是一切的源泉。它表达着一切与一切,有喜乐,也有苦悲;有平坦,也有曲折;有艰难,也有容易。这一切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或者将要经历的,是每一次感动的储蓄。当每个人走到人生的尽头再来翻这笔储蓄时,或许就是最后一次的感动。”

点评  在前文叙述、描写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概括性总结。

3、作文《窗口》写了一个苦学的学子,用努力、艰辛和执著打开了大学之门,但自己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结尾写道:

“我凝视着她那黑暗无光的窗口,那淡蓝色的窗帘死死的拉着。初秋的小雨轻轻地敲打着玻璃窗,然后在玻璃上留下一道道水痕,仿佛是痛苦的泪水。窗外,风声雨声交织成一曲悲壮的挽歌。我望着眼前渐渐模糊的那一方窗口,不知是雨,还是泪水蒙住了我的眼睛,阻挡了我的视线,只觉得心里一阵阵的酸痛„„”

点评  在结尾处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出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画面,达到情中有景、景中含情、饱含意蕴、令人回味的效果。

4、《让我轻轻告诉你》的结尾

在我们心灵深处,每一次美丽而谨慎的选择,必将如高山之不,洗尽铅华,洗尽躁动,还生命一股清流,给世界一眼甘泉,用晶莹的浪花奏出生活的浩然大气。

点评  这段结尾,语言优美,激情澎湃,在悦人心性的同时,给人生活的启迪。

5、《那山•那月•那人》的结尾

黎明来了,太阳从山外探出头来,唤醒了山里的小村庄。在曝光阴影处,露珠也在闪着光,远处传来几声清晰的鸟鸣,他正迎着阳光,循着一条开遍山花的小路,向半山腰的学校走去。

点评  这篇文章是写一位大学生立志扎根山村、改变山区教育落后面貌所做出的心灵选择。结尾以明丽欢畅的画面作结,饱含了对这位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人的礼赞。

精美开头结尾欣赏(二)

1、《为你跳一支感恩的舞》

[开头] 珍珠记住了蚌的恩情,回报给了它一次无瑕;

蝴蝶记住了蛹的恩情,回报给了它一段轻舞;

花朵记住了土的恩情,回报给了它一季盛放„„

天地奉献给万物生命,父母奉献给孩子养育,陌生的人们奉献给你我善良的帮助、温暖的笑靥,这世间的一切的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教会了我们——常情感恩之心。

[结尾] “感恩”的昨天叫明理;

“感恩”的今天叫回报;

“感恩”的明天叫传承。

冷漠的眼冰封了付出的火种,只有感恩的余温才能重燃那伟大的圣火,施恩不图报,但每一个施恩者都希望这爱可以传递下去,生生不息,蔚然成风,真爱呼唤感恩!

正如冰心先生说,我们将爱的种子撒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

2、《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开头] 寒窗十载,从小至今,语文一直是我最喜爱的一门学科。

[结尾]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想,语文正是在我心中沉淀着我的梦的一泓清泉。

3、《爱的就是你》

[开头]爱的就是你——中国话。

爱你的发音抑扬顿挫,爱你的笔画千奇百变,爱你的意蕴绵延深长。总之,你的一切,我都爱。

[结尾]我真的全身心地敬仰着你,你不用怀疑。我真的爱的就是你——中国话,爱的就是你——我伟大的祖国!

4、《尴尬的滋味》

[开头]秋风轻轻吹拂着漫舞的落叶,鸟儿似乎已经厌烦了落叶的舞蹈,躲进自己的窝里。草儿枯萎了,凉爽的秋风好像也厌倦了飘泊。我不禁想起了三年级时的一件事,说起来虽然微小,但是那时却让我很尴尬,而且对我的教育很大。

[结尾]秋风依旧吹拂着漫舞的落叶,也依旧吹拂着我的脸颊,轻轻的,凉凉的,我清醒了许多,不是吗?做人就得诚实,欺骗别人,也是在欺骗自己啊!

5、 《我长大了》

[开头]我是沐浴在阳光下的一颗豆芽,嗅着泥土的芬芳,逐渐长大„„

[结尾]欢乐与成功是一杯酒,喝完它永远记住它们的芳醇;苦恼与失败是一只鸟,放开它是为了它永远不再来„„

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精美开头结尾欣赏(三)

一粒种子

春风来了,蒲公英妈妈便放开了孩子的手,让它们随着风儿去寻找自己的生存之地。

这么一粒种子,离开了母亲之后,毅然地去选择适于自己生长的土地。它随着风儿来到个花圃,“这里争芳斗艳的太多,我不喜欢。”它逃似的走开了。

它又来到一片草原,“这里同伴太多;施展不出自己的才华。”它又一次走开了。

它又来到了一片绿洲,虽然周围是沙漠,但这里的景象也特别诱人。“这里又怎知能打持久战呢?”它又放弃了。

风儿似乎看不惯种子的挑剔,它感到厌倦了,于是它把种子丢在了路边,自己离开了。种子懊恼极了,难道这就是它最后的选择?它心目中的沃土,即使是花圃、草原、绿洲也只是“可望而不可及”了。种子彻底失望了。

一场春雨过后,同伴们都争先恐后地萌芽生根了,这粒可怜的种子仍顽固地躺在那里。“孩子,接受这次选择吧,赶紧萌芽生根吧,否则你会死去的。”这是大地母亲的声音。“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将我丢在这里?这不是我心甘情愿的选择。”种子仍抱怨着。大地母亲没有回答。种子最终萌芽了,在这贫瘠的土地上,

它艰难地扎根下去。叶子也长出来了,只是很纤弱,显然一个脆弱的生命。种子已认命了。

不知哪里来的一只大脚,狠狠地将种子踩下去。种子的茎也断了,根也破损了,几乎奄奄一息了。种子流泪了。为自己的不幸——两次遭遇,也为那可怜的身躯。它放弃了,也许这就是它整个生命历程。

几天过去了,种子惊奇地发现自己没有死。茎上又有了新芽,根已扎得很深了,难道已脱胎换骨了?究竟是谁挽救了这个孱弱的心灵?种子在心里默默地发问。“孩子,恭喜你坚强地活过来了,要感谢那只脚,,是它使你的根和我的血脉相通了。记住:生命的选择不是由你自己的愿望而定的,不要刻意地追求理想,外界环境也会改变你的人生。你要尊重大自然的选择,即使它不是你的所愿。”大地母亲给了种子一个明确的答案,种子醒悟地点了点头,它开始欣赏起与自己同患难的伙伴们了。

第二年,种子又重新萌芽了,它将它的故事讲给它的孩子们听„„

简评  这是一篇在开头和结尾颇下功夫的文章。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凤头”之巧,在于不仅能总领全文,带动全篇,使文章迅速入题,而且一下子能抓住读者,引起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豹尾”之力,在于不仅能收束全文,突出题旨,而且韵味无穷,启人遐思。

作文十:《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6100字

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11-30 22:33

请问说明文与记叙文有哪些区别?最好多说一点。

提问者: 19626393 - 助理 三级

最佳答案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记事文的6要素,(或者四要素)。.描写物体的就要从运动状态,物体形态或变化上来说了。

记叙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

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总的说,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

但记叙文写作,伴随自然流漏的适当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正因为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写作记叙文要做到一下几点:

第一,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

第二,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绾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第三,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宜随意转换,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可能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通常情况下,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

一、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宇宙里有些什么》

三、实用性的,如说明书、解说词等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应用广泛,一般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说明文两大类,也可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文艺性说明文是通过文艺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文的说明一定要有条理,说明的顺序,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人的认识规律来安排的。比如介绍景物,建筑,多是根据地理环境、方位布局来安排;介绍事物源出、演变,多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阐述事理又多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总之,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由分到合,由远及近,由浅到深,逐步阐述。有时为了使别人更准确地认识事物,在某种情况下,只要不违背事物的特点、规律,也可以在顺序上作某些调整。

说明是解说事物,剖释整理的一种表达方法。对象不同,说明的重点和层次便不同。说明实体事物时,一般要注意空间的位置;说明抽象事理时,重在阐释概念、特点、来源、结构、种类、异同、比较、联系和功能等。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有一篇说明文写道:“

一只蜻蜓一昼夜可以吃2 400只蚊子。”2 400只蚊子聚在一起,比蜻蜓的身体要大许多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个差错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据统计,蜻蜓一小时可吃蚊子50只到100只。一小时吃100只,一天24小时,当然要吃2 400只了。作者的乘法计算是无误的,却忽略了蜻蜓不可能在一天24小时之内一刻不停地吃蚊子。这就闹出了笑话。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阅读说明文和写说明文可以联系起来。上面谈到的所要把握的四点,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写说明文也要注意,只是所提要求要注意符合学生实际。

参考资料:caobeide

回答者: yhphphp - 门吏 三级   11-24 20:35

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

表达目的不同

说明文一般是对某一客观事物作科学的分析说明,把某种事物或事理的有关知识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概念、结构、形态、性质、功用、方法以至发展变化等等,获得理性的清楚的印象。

记叙文一般是对某一个或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作具体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把那些人物的事件的具体情景展现给读者,使读者对人物的形象、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获得感性的鲜明的印象。

表达方法不同

说明文以解说、阐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要求语言简明、准确,并且常常引用数字、事例和图表。

说明顺序的组织方法大致来说,安排说明顺序的组织方法有三种:

其一、以时间的先后安排说明顺序;

其二、以空间方位变换安排说明顺序;

其三、以事理的逻辑关系安排说明顺序。

这些原则在不同的文章中有不同的体现,学习时要具体分析。

相关文章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主要区别 记叙文的特点 间接抒情 描写的要求  描写方法  描写的对象

浅谈说明文写作“三步走”

本文《浅谈说明文写作“三步走”》关键词:语文,论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说明文的写作往往出现“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写”的“冷场”局面。它既不像写记 叙文记述自己身边的人或事,也不像写议论文对所触及的人和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因此,学生写说明文,常常感到自己(写作主体)在心理上与文章(写作对象)有着难以言说的“距离”。这种 “距离”如果不能通过正确的指导与训练加以消除,说明文的写作势必“应付差事”。

其实说明文并不难写,因为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无须进行个性的创造思维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无须进行 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在语言表达上,它崇尚平实,不渲染,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只要教师指导得法,一定能通过科学的训练打破说明文写作的“僵局”。如何指导说明文的写作训练呢?下面就我的作文教学实践 ,谈一谈我指导学生说明文写作“三步走”的具体做法。

第一步 一题两写,抓好过渡

一题两写即同一题目的文章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写一篇记叙文和一篇说明文。

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单元所编课文,为记叙文教学向说明文教学过

渡架设了很好 的桥梁。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以往的写作训练,大多取材于自己的生活,去写生动有趣的故事,自己往往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或见证人。而文体的骤变,生动有趣的故事,变成了严肃的科学知识;融注情感的陈述 变成了准确的说明,心理上自然会产生厌恶、无所适从的情绪。一题两写则可以架起记叙文写作向说明文写作过渡的桥梁。

如:《我的文具盒》

(一)记叙文 要求:1、写与我的文具盒有关的人或事。2、语言流畅,想象丰富,感情真挚。3、写成5 00字左右的记叙文。

(二)说明文 要求:1、介绍文具盒的形状、结构、功用等。2、语言准确,条理清楚。3、写成500字左右的说明文。

操作:(一)辅导时,讲清记叙文与说明文写法上的不同,角度不同,内容不同,要求不同。

(二)进行 记叙文的写作。(三)进行说明文的写作。(四)运用比较法综合评讲。

一题两写先训练学生写记叙文,然后训练写说明文,分两次进行。待多次训练后可以在一次作文中同步进 行,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快速作文的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我发现有一位学生写的记叙文很有特色。他以两次数学考试为中心事件,写了文具盒对“ 我”学习上的帮助、鼓励、批评、督促,反映出“我”与文具盒之间的友谊。他在结尾写道:“我望着试卷上鲜红的„100‟分,高兴的笑了,这时文具盒也朝我眨眨眼,仿佛也在为我高兴……”我把他的文章刻印出来 在班上认真评讲,指导学生如何写好记叙文,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学生写出来的记 叙文内容充实、具体、生动。在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的基础上,我向学生具体介绍说明文的写作要求,明确指出说明文的写作与记叙文的写作本质上的区别,并要求学生拿出文

具盒,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本着有什么写 什么的原则,把自己的文具盒介绍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介绍文字绘画一个文具盒,与自己的文具盒对照,写掉了什么,哪一点写得不像,再进行充实修改。学生当堂写,当众念,我当面评改。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另有一 番风格,或平实说明,简明朴实地介绍文具盒的形状、结构、功用等;或生动说明,描绘盒盖表面精美的图案;使用拟人的手法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有趣的介绍文具盒的内部构造。下面是一位学生的精彩说明语段 ,她写道:掀起上盖,呈现出三个大小不等的房间。靠外边最长的房间是米尺先生的家,它长24厘米, 宽4厘米,高约1.5厘米。里边面积最大的房间,长19厘米,宽6厘米左右,它是钢笔、铅笔、圆珠笔三兄弟的家。橡皮妹妹住在一个长约6厘米,宽5厘米的小房间里,我念几句顺口溜,你能找到像皮妹妹的家吗? „橡皮妹妹胆 不大,请了搭盖保护她,还选两家作邻居,太阳公公先喊她。‟……”

我在运用比较法综合评讲时,找出习作中好的、差的最有代表性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引导学

生具体分析这 些文章的得与失,要求学生再作修改,写好作文后记。

通过这样训练,学生从实际写作中总体上把握了说明文与记叙文写法上的区别,把学生从记叙文的写作中 引向说明文写作的新天地,很好的完成了由记叙文写作向说明文写作的过渡,迈出了说明文写作的第一步。

第二步 验证评讲,激发兴趣

验证评讲即把学生介绍制作类、操作类、游览线路类的说明文,拿到实际中去验证它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说明文的写作由于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学生在写说明文时总觉得枯燥无味,验证评讲法则可以激发学生 写说明文的兴趣。

如:《从学校到我家这样走》

操作:(一)辅导时,告诉学生本次作文要采用验证评讲法。(二)作文完成后,绘好路线图,同桌交换 ,根据作文介绍,去找对方的家。(三)找的过程中,发现介绍不清、标志不明的地方进行修改。(四)写出验证评语。

这种方法颇受学生欢迎。写作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大家都怕对方找不到自己的家,因此写得认真、 清楚,有条理。验证结果,全班60多人,只有一名学生由于方位介绍不清,标记断线,对方未能找到她的家。 还有一位同学一详一略的介绍了两条路线,对方按照两条路线均找到了他的家。

验证评讲法,给了学生活动的机会,学生在作文前或亲自观察或亲自操作,既

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又 使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了说明文指导生活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写作兴趣。

第三步 写——读——写,把握技巧

写——读——写即学生先根据题目要求写成初稿,再找出同题材同体裁的范文进行比较阅读,然后再对自 己的初稿进行修改。

教师在教读说明文时,大凡都要从理论上大讲特讲说明文的特点及说明文的其它有关知识,教读过程中更 是离不开扣住说明文体的特点去分析,可以说学生对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及课文内容已经了如指掌。然而,当他们面对说明文的写作时,脑海里仍然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运用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一大套理论去作文,即使绞尽脑汁,“挤”出一篇“牙膏作文”来,仍是条理不清,漏洞百出。这是初二学生写说明文出现的“通病”。

出现这种“通病”的原因在于没有把读和写很好的结合起来,缺乏技能技巧。课文是营养,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消化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要使学生很好地吸收、消化和转化,就必须坚持

读写结合的原则。读与写怎样结合呢?

现行语文课本编得很科学,每单元后均有作文训练,有的还附有例文,目的性、针对性强,因此,须认真 落实。我用写——读——写的方法加以指导,把读和写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掌握说明文写作的技能技巧。

如:《宜城汉江大桥》

操作:(一)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写出初稿。(二)引导学生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 关介绍赵州桥、卢沟桥的段落。让学生认识:同是写桥,作者能介绍得那么清楚,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语言的准确性是怎样体现的,自己的文章与之相比存在哪些不足,或没抓住事物的特征,或 说明顺序不合理,或无恰当的说明方法,或说明语言不准确、简明。通过比较,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有所领悟。(三)学生在“领悟”的基础上,针对自己初稿中出现的不足进行修改,写出第二稿交给老师批改。

写——读——写,不同于学生作文前老师念念范文进行的指导。它是在学生独立写出初稿后进行的比较阅读,然后再进行的修改。学生用来读的“范文”,可以是课文,作文训练后的例文,还可以是作文指导书上的 优秀文章,只要有代表性、针对性、可读性即可。因此,不会导致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学生熟练后,写—— 读——写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