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窑洞》400字_介绍窑洞100字

作文一:《家乡的窑洞》400字

家乡的窑洞

我是在城里出生长大的,但遇到办事回到老家,发现老家的住房是窑洞,挺新鲜。听家长说,窑洞一般坐北朝南,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适宜居住生活 。院子里一溜七孔窑洞。窑洞的上面往里又是一溜窑洞,下面还是一溜窑洞。窑洞是由砖所砌成的,无论是从外面看,还是从里面瞧,都是拱圆形。很奇怪,那么多的砖在空中竟掉不下来。     窑洞一般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窑洞内一进门的一侧,就是一丈长的土炕,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画,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 还可以保持清洁。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窗户分天窗、炕窗、门窗几部分,窗上嵌有玻璃,阳光可以自由地透进来。 一大家子住在一个院子里,这里处处都被和睦、友爱笼罩其中。

窑洞冬暖夏凉,在寒风凌冽、狂风怒号的冬天,你就在屋里,坐在温暖的炕上。酷热的夏天,睡在屋里,就十分凉爽,倍感舒适。

暑假里,我一定要回老家住在窑洞里,去度过这炎热的夏天,感受比空调还要舒适的凉爽。

作文二:《写陕北的窑洞的作文》1900字

写陕北的窑洞的作文    陕北窑洞也美丽    在现代大都市里,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成为城市美丽的风景。这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仅外饰时尚雅观,内饰亦越来越精美华丽,电梯、空调、冰箱、彩电、电脑等应有尽有,为人们提供了诸多方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建筑水平的不断进步,那些直入云霄的带有地标性的摩天大楼更是层出不穷,变得越来越高,成为城市繁华的象征。而与此同时,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质朴无华的建筑则日渐式微,在大城市里已不多见。每当我走在省府高楼林立、繁华嘈杂的街道上时,我总会想起外婆家那一排充溢着欢乐和笑声的陕北窑洞。    在遥远的北方,在黄土高原,有看不到头的山峦。这些一望无垠的山峦,虽不及城市的高楼群落那样壮观,可依然会让人留恋,令人感慨万千。放眼望去,在每座山峦的向阳处,几乎都会有星星点点的民居坐落在山腰间。近观其貌,方知陕北窑洞特色鲜明,大多一家一户一个独院,院内有石磨、石碾、石桌椅,有的还有水井,木质格窗上贴着各种各样的剪纸,称之为窗花。每户都有围墙,墙内是院子,墙外就是庄稼地,种植各种农作物和花草树木,处处允满农家气息。直到现在,那里的人们仍然喜欢住在窑洞里。    陕北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最原始的民居样式,祖先们就是在类似的土窑洞中生存和繁衍的。毛泽东主席也曾在陕北窑洞中居住过十三个春秋,在那里运筹帷幄,指挥人民军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陕北窑洞虽然质朴无华,不像大城市的楼房那般富丽堂皇,但我还是很喜欢它。尤其是外婆家的那排土窑洞,更是令我神往和留恋。    外婆家的窑洞,坐落在陕北米脂县龙镇乡靠近公路的一座大山上,一排四孔,两孔住人,两孔储粮和堆放杂物。住人的那两孔窑连成一体,分前窑和后窑,前窑的正门向外开着,后窑没有正门,只在侧面居中开了一个洞口,从前窑的正门进去,穿过那个侧门洞才能进到后窑,很是别致。最具特色的是窑洞的窗户,它不像城市里那些楼房的窗户,全是玻璃的,而在造型别致、煞是好看的木质窗棂上糊了一层薄薄的麻纸,看似弱不禁风,实则环保耐用。窗棂格子也贴着几朵剪纸窗花,使窑洞顿时有了生活韵味。进了门,前窑右侧靠墙放置一只很高的大木柜,有四五层,里面放一些农家人织手工常用的物件和生活必备品。再靠里边是用石材砌成的锃光瓦亮的大锅台,高度只及人腰,与最里面的大土炕连在一起。炕上面铺了一层芦苇席子和几块羊毛毡,每盘炕能睡四五个人。窑洞内的设施极其简陋,唯一的电器就是一个挂在窑顶的电灯泡,没有空调,也没有冰箱。陕北农民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纯朴,有一个能照亮全家的电灯就已经很满足了。    现如今,外婆一家人已搬到榆林城里住上了楼房,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儿时在窑洞生活的美好回忆实在令我无法忘怀。每次过春节去外婆家,表哥表姐总要领我去爬山。有些山没有路,一眼望去净是梯田,小小的我当时还没有一阶梯田的一半高,在我无法爬上梯田时,都是表哥表姐把我一次又一次举上去的。当我最终爬上山顶俯视那些起伏不平的山峦和纵横交错的沟壑时,心里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快感和自豪。下山时,可以直坐在黄土斜坡上像滑滑梯似的顺势而下,毫不费力,要多爽就有多爽!回到家里,浑身是土,家里人不停地责怪:“这娃娃太不省心了,整天把衣服搞得这么脏,真不像话!”不管大人斥责也好,埋怨也好,可我总不在乎,山野里无拘无束的那股兴奋劲儿久久不能散去。到了晚上,大人们在桌前打牌,我们几个表兄弟则在大土炕上抖开被子玩起“包饺子:’游戏。大的“欺负”小的,用被子把小的盖住,就像包饺子似的,不让小的出来。大孩常常玩得满头大汗,见小的挣扎不开包裹而“幸灾乐祸”;被包进被子的小孩儿也不哭不闹,一旦挣脱包裹钻出被子便纵情大笑,像打仗突围似的,异常开心。就这样,我们往往玩得昏天黑地,乐不可支。那种在窑洞里满家欢喜、

无拘无束、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是住在城市高楼大厦里的孩子们无论如何体会不到的。    都市里霓虹闪烁、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虽然也令人陶醉,可大山里那排充满欢声笑语和朴实无华的土窑洞却更让我魂牵梦萦。它比城里的高楼大厦更低碳环保,更节约能源,不用电梯,

不用空调,且冬暖夏凉,更接近自然,更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在我心中,窑洞是很美的。    佳作点评    陕北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最原始的民居样式,有悠久的历史。外

婆家的那排土窑洞,留存着小作者许多美好的记忆,令其神往和留恋。文章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都市高楼大厦的富丽堂皇与陕北窑洞的质朴无华进行了比较,突出了文章主题。习作时而说明,时而记述,时而描写,时而议论,时而抒情,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优美而不失朴素,大气而不失细腻,此文是一篇内容充实、真情涌溢的佳作。

作文三:《[优秀作文]陕北的窑洞》1200字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我爱陕北的窑洞,因为他汇聚了人民智慧的结晶!

作文四:《高三作文--写陕北的窑洞的作文》1800字

写陕的窑洞的作北文陕

北窑也美丽洞在

代现大市里都,越越来的高多大厦拔地而起楼成为,市城美的丽风。景这些次栉鳞的高比大厦楼仅外饰不时雅尚观,饰内亦来越越精华美,电丽、空梯调冰箱、、电彩电、脑等有尽应,为人有们供了诸多提方。随着工业化进便程不的加断深,建筑水平不断的进步,些直入云霄那带有地的标性的摩大天更是楼层不出,变得穷来越高,越成为城市繁华象征。的而此与同时,具有中华族传统特色民质的无华的朴建则日筑式渐微在,大城里市不多见。已当我每在省府走高林立、楼繁嘈华的街道杂时,上我会想总外婆起那家一排充溢欢乐着和声笑陕的北窑洞。

在遥的北远,在黄方土原,高看有不到头的山峦这。一望无些垠山峦,的不虽城及的市楼高落那群壮观样,依可会然人让恋留,令感慨人万千放。眼望,去每座山在峦向的阳处几,都乎会有星点点星的居坐落在民山腰。近观其间貌方,陕知北窑特洞色鲜明大,一家多一一个独院,院户内石磨、石有碾、石桌,有椅的有水还井,质格窗木上着各种各样的剪纸贴称之为窗花,。每都有围墙,户墙是院内,墙子就外庄稼是,种植地各种作农物花和草木,树处允满处家气农。直到息在现,那里人的们然仍欢住在窑喜里。

洞陕窑洞,是中国北北方土高原上黄最原的始民样式,居先祖们是就在似类土的洞中窑存生繁和的。毛泽东主衍席曾也在北陕洞窑中居住过十个三春秋,那在运里帷幄筹,挥人指民队取军得一个了一又胜个利。北窑洞虽然质朴陕华无不,像大市的城楼那般房丽堂富皇但我还是很喜,它欢。其尤是婆家外那的土排窑洞,更令是我神往留和恋。外

家婆窑的,坐洞在陕落北脂米龙镇县乡靠公路的近一大山上,一排四座,孔两孔人,住两储孔和粮放杂堆。住物人那两孔窑连的一体成,前分窑后和窑,前的正门窑向开着,外窑没后有正门只在,面居侧中开一了个洞口从,窑前正的门进去穿,过个侧门洞才那能到后进,很窑别是致最。特具的色窑洞的窗户,它是不像城里那市些楼的窗房,户是全玻璃,而在的造型致别煞是好看的、质窗木棂糊上一层了薄薄麻的,看似弱不纸风禁实,环保则用。窗耐格棂子贴着也几朵剪纸窗花使,窑顿洞时有了生活味韵。进了门前窑右侧,墙靠置一只放很的高大柜,有木五层,四里放一面些农家人织手常用工物的和生活必备品件再。靠边是用石里砌成材锃光的亮瓦的锅大台高度只及人,,与最腰面的里土炕连在大一。炕起上铺面了层芦一苇子和几块羊席毛毡,每盘能睡四五炕人个

。窑内洞的施极设其陋简,唯一的

器就电是个挂在一顶的电灯泡窑没,空有调,也有冰箱。陕北没民的生活农是这么简就单朴纯有,一能个照全家的亮灯电已就很满经足了。

现今,如外一家人婆已搬到榆林里住上城楼了,可我却房兴不高来起,因为时在儿洞窑活的美生好回忆实在令无我法忘。怀每次过节去春外家婆,哥表姐表要领总去爬山我有些。没山路有一眼望去净是梯,,田小小我当的时没还有一梯田的一半阶高在我无法爬,上田梯时都,表哥是姐表我把次又一次举上去一的。我最终爬上当顶俯视山些起伏那平不山的和峦横交纵错沟的时壑心,里总有种一以难表的言快和感豪。下自山时,以直坐可在土黄坡上像斜滑滑梯的似势顺而下毫,不力费要多,爽有就多!爽回家到里浑,身土是,里家不停人地责:怪“娃这娃太省不心了整天把衣服搞,得么脏这真不,像!”话管不大人斥责也好,埋也怨好,可我总在不,乎野山里拘无无束那的股兴劲儿奋久久能不散去。了晚到上大人们在,桌打牌前我们几个表,兄弟在则大炕土上开被抖玩起子“饺子:’游包。大戏的欺“负”的小用被,子把的小住,盖就包饺像似的,不让小子出的来。孩常大常玩满得头汗大见小的,扎不挣开裹包而幸“乐灾”祸被;包被进的子孩小也不儿不哭闹一旦,挣包脱裹钻被子便出纵情大笑,像仗突围似打的异常开,。就心这,我们样往往得昏天黑地玩乐不,支可。种在窑洞里满家欢喜、无那拘束、其乐融无融的生活情景是住,城在高楼大市里的孩子们无厦论何如会不体的到。

都市霓虹里烁闪、丽堂皇富高的楼厦虽然大也令人陶醉可大山里,那排满欢声充语笑和实朴华无土窑洞却更让我魂牵梦的。萦比城它的高里楼大更低碳环厦,保节约能更,源用不电梯,用不空,调且冬暖凉,夏接更近然,更自有益人于身的健心。康在我心,窑洞中很美是。的

作佳评

点陕北窑洞是,中国北方黄高土上原原最的民居始式,样有悠久历的史。外家婆的那土窑洞排留存着,小作者多美好的记许忆令,神其往和恋留。文采用对章比的写手作,法都市将高大厦的楼富丽堂与皇北窑陕的质洞朴无华行了比较,突出了文进主题章。作习而说时,明而记时,述而时描写,时议论,时而抒而情表达方,式灵多样活,强了表增效达。优果美而失不素朴,大而不失细腻,此文是气篇内一充容实、情真溢的佳作。

作文五:《陕北的窑洞》2600字

祁玉江,陕西子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十月》《散文》等刊。著有《我的陕北》《故土难离》等10余部散文、随笔集,曾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居住风格。生活在这里的乡民们修房建屋不像在辽阔的草原上建造的毡房和蒙古包,也不像在广袤的平原上修建的瓦房跟四合院,更不像江南水乡临水而筑的别致阁楼,而是利用自然山形地势、因陋就简挖掘窑洞。

陕北人习惯挖掘窑洞、居住窑洞。这种习惯究竟起于何朝何代?至今还没有准确的定论。以我猜想,先祖们从自然形成的山洞里走出来,从大树冠上走下来,为了遮风避雨、繁衍生息,只能依靠周边的自然条件简单建造了。可以想象,那时的生产力和劳动技能的低下,修建一个可以栖身之所是多么地艰难!我们的先祖面对在经过雨水长期冲刷形成的山崖前突然豁然开朗,于是在黄土残塬断壁上,仿照自然山洞的样子掘洞而居。以树枝杂草当床,将石块、木料堆在洞口防御外敌,后来就慢慢有了简易的门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窑洞建筑。

陕北窑洞的建筑类型形式多样。由最初的黄土、焦土窑洞发展到接口石窑、接口砖窑和生墩石窑、生墩砖窑,以及里方外拱的仿真窑洞。正因为土窑洞的简陋,所以挖起来容易,省工省钱,所以在早些时候,土窑洞的居住者往往是光景不好的穷苦人;光景稍好一点的庄户人家为了好看耐用,便用石头或烧制的青砖在土窑洞的窑面砌上一层,再压上遮雨的青石板窑檐,名曰接口窑洞;光景上好的人家便纯粹用石料或砖块仿照土窑洞的形式,修筑成窑洞,号称生墩石窑或生墩砖窑,这种窑洞既坚固耐用,又宽敞明亮,不仅住着舒服,而且是身份或者财富的一种象征!

陕北窑洞不论哪种类型,但都留有窗户。窗户有大有小,有半圆也有正方,以半圆窗户居多。圆窗下根据门的所在位置,在门口旁边配有对称的小方窗或小单窗。门窗一般采用的是当地适生的杨树、榆树、柳树等上等木料,经过木匠精心加工制作成方格子窗户。爱好的庄户人家,还让技艺高超的匠人,将窗棂子套成诸如“卍”字、“丁”字形之类的图案,很是美观实用!做成的窗户在靠窑里的一面糊上白麻纸,一方面起到遮挡风沙的作用,另一方面又通气透光。

陕北窑洞冬暖夏凉,很适宜人们的居住。其原因,陕北的窑洞中设有土炕,取暖用的是煤炭或者柴禾。早在打土窑时就在靠窑掌处留下一个高一米左右的土台子,作为盘炕的地方。待土窑打成后,就在平整好的土台子上横着挖开三条炕洞,三条炕洞的两头最终交汇在一起,一头连着灶膛,一头通向烟囱。做饭烧水的时候,灶口的热量通过炉膛,穿过炕洞,最后窜上烟囱,经过这个过程就会将土炕烘热。人们睡在铺了竽席、毛毡和被褥的土炕上,接着地气,与母亲大地零距离接触,真正融为一体,睡得舒心踏实,睡得香甜酣畅!

小小陕北窑洞里,英才云集。戍守关塞、抵御外敌的一代名将蒙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伟大的科学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都曾在这里的土窑洞中居住过,至今都让陕北人引以为豪。闯王李自成,农民领袖高迎祥、张献忠等从土窑洞里横空出世,揭竿而起,书写了惊天动地的历史传奇。西北革命元老、陕北文化导师李子洲,“群众领袖,名族英雄”刘志丹与谢子长等革命志士曾在陕北的窑洞里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坐在土炕上促膝长谈,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向当地反动武装打响了第一枪,创立了陕北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胜利落脚陕北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条件。最难以忘怀的是党中央、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陕北延安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在窑洞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陕北的窑洞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大熔炉。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窑洞里,创办了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马列学院、鲁迅艺术学院等三十三所高中等院校、五所中学以及保育院,培养了大批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当时延安的政治气氛很浓,民主意识很强,国统区许多有识之士弃暗投明,冲破了国民党的重重围阻,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延安,投入到火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先后有十余万进步青年在这里接受了先进的革命理念教育,奔赴前线,开展对敌斗争,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为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共和国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窑洞里出马列主义,出真理。在延安的窑洞里,毛主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和《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不朽的光辉著作。在《毛泽东选集》1至4卷收录的158篇著作中,就有92篇是在延安的窑洞里写成的。在凤凰山麓,在枣园,在杨家岭,窑洞里的灯火彻夜不熄,照亮了全国,辉映了全世界。在陕北的窑洞里,党中央、毛主席还先后召开了洛川会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延安文艺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做出了关乎党、军队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在陕北延安,边区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开展了“精兵简政”和军民大生产运动,毛主席亲自种菜,周恩来、朱德带头纺线,王震等将军率领359旅战士前往南泥湾垦荒屯田,使党中央、边区军民度过了被国民党封锁围剿最为困难的时期,用小米加步枪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同时,党中央在这里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做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决定,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形成了指引中国革命的伟大旗帜——毛泽东思想。

陕北的窑洞,一头牵着农家,一头系着党,系着革命,系着国家,在华夏建筑史上,在中国革命伟大进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今天,人们一提起陕北窑洞,仍倍感亲切和温暖,倍受振奋与鼓舞,万千思绪便会油然而生……

在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成,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陕北地区广大农村不少农民已告别了窑洞,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城镇,享受到了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但人们依然对窑洞情有独钟。是啊,陕北窑洞,是时代的烙印,历史的记忆,我们不应该忘记它。好在那些伟大的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和执政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城镇规划建设中,特意将陕北窑洞的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之中,使你无论走到陕北哪里,都能领略到陕北窑洞的风采,使之永远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作文六:《陕北的窑洞》300字

陕北的窑洞

汉族的民居有很多,他们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多,而我今天要介绍 的就是陕北窑洞,以及那里人们的风俗习惯。 窑洞大多都座落在山西和陕西等地区。窑洞别具一格,窑洞四周 全是用黄土砌成的,用厚厚的土墙把房间隔为两间,各屋之间有长长 的走廊,屋内有很多火炕,即使是严冬,室内也温暖如春。 窑洞里的人们,虽穿着朴素,但他们很热情。只要跨进窑洞,就 能闻到有一阵阵扑鼻的香味迎来,这是什么香味呢?哦,原来是勤劳 的陕北人民开始摊煎饼了,来迎接最尊贵的客人。 陕北人民最擅长唱山歌。每天清晨,你都能听见从远处山上传来 一阵阵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回味无穷。 陕北人民既热情,又爽朗,而且爱好诸多。陕北的人们即使生活 得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古槐小学:史明慧 指导老师:梁彩琴

作文七:《延安的窑洞》500字

延安的窑洞

安塞化子坪镇初级中学九年级(1)班      郭雨婷

每当人们说起延安,首先想到的总是那经过岁月打磨的窑洞,那烙上了火红岁月的印记,昭示着他的古老。

这种建筑物一般散布于垴畔、河畔、山腰等地区,它一般分为土窑洞和石窑洞两种。

土窑洞在乡村里最为常见,一班坐落在向阳、土质较硬且行走便利的半山坡,当然,也有坐落在山坡或拐沟里的,那也是无可奈何的。冬暖夏凉是土窑洞特有的长处。窑洞内有一个锅灶,锅灶就砌在炕的前端,可容一大一小两个锅同时做饭,冬天一生火做饭,不仅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还可以让炕变得暖和,连带着整个窑洞也都暖了起来,如在暖春。夏天则在院子里另搭锅灶,屋内清凉如夏,这就是窑洞冬暖夏凉的好处。

石窑洞则继承了土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但建房材料不同于土窑洞。它一般坐落在较平旷的地方,外观古朴且不失现代风格。石窑洞一般用白灰粉刷墙壁,而煤气灶和席梦思床则代替了土锅灶和土炕。随着时代的进步,屋内逐渐摆上了各种家用电器。石窑洞渐渐取代了土窑洞。

走进乡村,随处可见的窑洞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它像宝石一样熠熠生辉,点缀着美丽的黄土地;它像明珠一样散发着迷人的光芒,镶嵌在这连绵无际的黄土地上。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延安的窑洞连同它的历史将永驻在陕北人民的心中。

一个窑洞,一个家。穹顶遮雨,以土挡风。窑洞,孕育了中华民族“家”的文化。

指导教师:王永华(13636871568)

作文八:《陕北的窑洞》1200字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我爱陕北的窑洞,因为他汇聚了人民智慧的结晶!

作文九:《渐逝的窑洞》500字

我和窑洞有缘,我的祖辈更和她有情,我们黄土高原的先人和她最有情缘了。

我是出生在我家的老磨窑。

当然那里面不再抹磨面了,70年代我们那儿已经有了以电为动力能源的磨面机,早先的石磨子早已光荣的退休了,而那只窑洞就被命名为“老磨窑”。后来,我家人口在增时,我慈爱的母亲就搬进老磨窑去住,作为曾孙辈老二的我自然就出生在那里。这都是我小的时候,我太太,时不时把我搂在怀里,以故经的形式告诉我的。

再在后来,我家人渐渐就多了。我太太去到阎王爷那儿报到时,我大大们也都陆续结婚生子,家大了!家,散开的时候就到了!

另开时,我爸是老大,所以分到了主窑和老屋(相当于厨房,是靠主窑左面的那只窑),我就随着母亲住进了老屋,我老爸则去了外地打工。一去就是十几年,直到我母亲病逝在了老屋。

主窑,在我的记忆里是最招惹燕子的。每每春末夏初时分,绅士样的燕子爸爸和淑女般的燕子妈妈就带着他们的孩子到北方来做客。

我家的主窑,此时此刻总会有燕子相中,在高窗里筑巢。还有的燕子尽然把爱巢搭建在了我家主窑的中顶上!

晚上,我们睡觉,他们也回“家”就寝,但也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声音好小好小,不会吵醒劳累了一天的主人,他们好乖巧呀!白天,他们也很忙碌很累:捉虫子喂孩子,衔着泥巴、枯草和鸡毛做窝,或者小的跟着爸爸妈妈练习飞翔,捉虫或筑巢的本领。

作文十:《陕北的窑洞》300字

山上挖个可以住人的洞既是所谓的窑洞,其实这些人的认为还停留在远古时代。窑洞的雏形是挖洞住人,但是经过多少代陕北人的智慧结晶,已经变成如下的陕北窑洞了。当今的窑洞外部看上去整洁,内部装修也和城市楼层等同,而且独有的冬暖夏凉是一般平房、楼房所不具备的。有幸的你就去实地看看吧,只有亲身感受过才能知道窑洞的魅力。

收藏 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信子

超级版主

2#

发表于 2012-10-31 14:24 | 只看该作者

TOP

信子

超级版主

3#

发表于 2012-10-31 14:25 | 只看该作者

TOP

圈圈只可有点点

实习记者

4#

发表于 2012-10-31 16:00 | 只看该作者

窑洞里面才是亮点啊,都是富有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