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历史的遗迹》500字|历史的遗迹

作文一:《[优秀作文]历史的遗迹》500字

历史的遗迹

天已渐渐的迈入秋天了,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司马迁的心也随着秋天的到来而渐渐变冷。他已经对人生没有什么奢望。他的心已经被掏空。他开始了对往事的回忆。

一年前,武帝还很看中他,认为他是一个不错的人才,也希望他能为自己做点事。可是,司马迁竟然不识抬举。为了李陵的事,竟然和武帝翻脸了。他认为打死李陵也不会投降。可武帝说他叛国了。要杀了李陵的全家,司马迁坚决反对。然而武帝是一国之君啊!他所决定的事,谁也没办法去改变。可怜的李陵听说自己的家人全被杀了以后,他不在对汉朝报有希望了,但他不知道司马迁因为他的事而被武帝冷落了。对司马迁来说,他并不在乎这些。他开始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开始写一些有关历史的东西。因为他是一个史官,要对一些重大的事情作为评价。他认为在李陵这件事上,是武帝的错,并不是李陵的错。

是武帝逼李陵叛国的。当武帝听说司马迁对于自己处置李陵的事发表了一些不好听的话,一怒之下,判了司马迁宫刑。他想让司马家断了香火。也让他永远记住这件事。人人都让司马迁给武帝道歉,可是司马迁认为这并不他的错,他被宫刑以后,关在了牢里,生活充满了艰辛。那种艰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想到这里,司马迁就不在想下去了,他看到墙角里一个蜘蛛网上有一个在挣脱网的小动物,他有所感悟。他想他不能就这样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他要忍受痛苦来完成自己的理想。

终于,在许多年后,他完成了举世的编年休史书--《史记》

作文二:《历史的遗迹》500字

历史的遗迹

天已渐渐的迈入秋天了,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司马迁的心也随着秋天的到来而渐渐变冷。他已经对人生没有什么奢望。他的心已经被掏空。他开始了对往事的回忆。

一年前,武帝还很看中他,认为他是一个不错的人才,也希望他能为自己做点事。可是,司马迁竟然不识抬举。为了李陵的事,竟然和武帝翻脸了。他认为打死李陵也不会投降。可武帝说他叛国了。要杀了李陵的全家,司马迁坚决反对。然而武帝是一国之君啊!他所决定的事,谁也没办法去改变。可怜的李陵听说自己的家人全被杀了以后,他不在对汉朝报有希望了,但他不知道司马迁因为他的事而被武帝冷落了。对司马迁来说,他并不在乎这些。他开始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开始写一些有关历史的东西。因为他是一个史官,要对一些重大的事情作为评价。他认为在李陵这件事上,是武帝的错,并不是李陵的错。

是武帝逼李陵叛国的。当武帝听说司马迁对于自己处置李陵的事发表了一些不好听的话,一怒之下,判了司马迁宫刑。他想让司马家断了香火。也让他永远记住这件事。人人都让司马迁给武帝道歉,可是司马迁认为这并不他的错,他被宫刑以后,关在了牢里,生活充满了艰辛。那种艰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想到这里,司马迁就不在想下去了,他看到墙角里一个蜘蛛网上有一个在挣脱网的小动物,他有所感悟。他想他不能就这样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他要忍受痛苦来完成自己的理想。

终于,在许多年后,他完成了举世的编年休史书--《史记》

作文三:《关于历史的作文》5300字

篇一:关于历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思来,雨雪霏霏。翻开我国的历史长卷,就像是桂林山水连绵不断,又像是敦煌莫高窟的图案灿烂无比,《中华上下五千年》正是记载了我国从盘古开天地到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诞生,再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政府的灭亡。读完这篇长长的历史画卷,不禁令我思絮万千,一个个王朝的兴起到它的衰败,一位位英雄人物的辉煌功绩,一个个奸臣的阴谋诡计……象一幕幕电影在我眼前展现。有些帝王一心治国,于是就像包公斩包勉——正人先正已,比如齐桓公,他重用忠臣管仲,最后当上了春秋的第一个霸王;有些帝王为了权力和欲望,纷争不断,战火连绵,百姓背井离乡,横尸街头,最后国家消亡,就像殷商被妲己妖精迷惑,整天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最后落得国破家亡。只有遍访能人,广纳忠言,制定安邦兴国的好办法,才能让国家慢慢强盛起来;如果贪图享受,奢侈荒淫,昏庸残暴,那必定会自焚鹿台。两种不同的皇帝结局完全不同,这说明了我们做人不能贪图享乐,只有励精图治,才能做个有出息的人,才能干一番大事业。有些忠臣满怀报国热情,辅助国王治理国家,有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冒死相谏,可是他们却往往被奸臣暗算,就像伍子胥、屈原和岳飞因为奸臣的无中生有、添油加醋的谄害而丧失了生命;而有些奸臣知人知面不知心,他们在国王面前白糖嘴巴刀子心——口蜜腹剑,他们陷害忠臣就像白骨精骗唐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不过我想恶有恶报,坏人终究没有好下场,就像胡亥,谋权篡位,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这些历史人物说明了害人等于害已,做坏人终究没有好下场,等于自寻死路。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我们得分清是非。不轻易上当受骗,对捏造事实的行为敢干说“不”;“热以真为贵,情以诚为美”我们对同学对朋友更要有满腔的热情,同学有困难时要伸出援助之手,同学有缺点时要学会包容,同学……读了这本历史书,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们做人,要古代明君一样,好听忠言,勇于承认错误,做人要像八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不要胡亥那样吃剩饭长大——尽出馊主意;也不要像周釐王做个酒囊饭袋;更不能如袁绍那样像春天的柳絮——飘飘然;如果等你走入了歪门邪道,就没有后悔药可以吃了,不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吗?不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讨苦吃,蚕儿吐丝——作茧自缚吗?

篇二:关于历史

照片是历史的眼睛,一张照片可以见证一段历史。当我看到语文书上这张照片时,我的心被震撼了,血仿佛也凝固了,它让我了解了那一段悲惨的历史。

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记者拍下的真实情景。照片中被炸毁的人行天桥狰狞恐怖,月台、铁轨被炸的横七竖八,空中烟雾弥漫、尘土飞扬,一个孤零零的小男孩,衣衫褴褛,全身血迹斑斑,坐在铁轨上惊恐大哭,仿佛在呼喊着妈妈。

本该人流涌动的火车站除了小男孩再无一人,人都到哪里了?本该干干净净的铁轨上为何一片狼籍?受伤的小男孩为何独自一人,他的妈妈去哪里了?

面对画面,我似乎看到了硝烟中惊惶、哭喊、奔跑的人们,地上满是焦黑残缺的尸体,上面还压着铅皮和木板,受伤者被压在废墟下,伤口还汩汩流淌着鲜血,到处是崩塌的断壁残垣,惨不忍睹。

面对画面,我似乎听到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的轰炸声,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天桥、月台的倒塌声,受伤者的痛苦呻吟声,小男孩孤独无助、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妈妈……你在哪里……”

战争让无数人失去性命,让母亲失去了儿子,让妻子失去了丈夫,让孩子失去了父亲,我们希望,我们祈盼,不要战争,保卫和平,让和平之花开遍每个角落。

篇三:关于历史

这天,雨沙沙的落下,黑夜不知不觉已经走近了,我再一次拿起《历史之谜》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又读了一遍《历史之谜》,使我有着复杂的心情。《光绪皇帝死因之谜》,使我感到忧伤,对慈禧太后的憎恨。据我所知,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主持朝政已达半个世纪。她心肠狠毒,为了统制天下,而想方设法废掉光绪皇帝,还签署了丧权卖国的条约,真是令人气愤至极!

往后翻《莫扎特死亡之谜》让我感到无比的婉惜,一个从五岁就会作曲的音乐天才,年仅三十五岁就辞别了人世,这几年来,有多少个音乐家可以像莫扎特那样如此令人崇敬呀!能像莫扎特那样富有才华!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个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听着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心中的愤怒之火一次又一次地熊熊燃起,是谁毒害了这位旷世奇才!窗外蒙蒙细雨与无尽的黑暗使原本神秘的莫扎特更深不可测。虽然莫扎特去世已久,但他遗留下的不朽之作受到了全世界人民地传颂,为他树立起了一座丰碑。

佛教于何时传入中国、拿破仑死亡之谜、亚历山大之谜;这一个个神秘而又离奇的故事在《历史之谜》中一一闪现,遨游在历史中,我认识了许多名人,揭开了名人们的神秘面纱,更深一步了解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使我理他们更进一步,也让我意识到,仍有不胜其数的历史之谜待我们去探索去解决。

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历史的蓝天,畅游在无际的历史海洋吧!

篇四:关于历史

中国的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璀璨的银河,却一次次被像秦始皇这样的暴君所抹杀。中国是一部永远也说不完也道不尽的宝库。

作为一个略知一点中国历史的中国人,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着作能够像《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读,也从不敢随便发表什么评论。孔子和毛泽东,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伟人。他们的思想境界高的超乎想象。他们一个用温文尔雅的情感力量,一个用躬身亲为的实干家的力量。改变了中国。所以,我喜欢《论语》,喜欢”仁“因为这个道理,不是辩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中国的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彩虹,任凭风雨的吹打也绝不回头。中国是一个有这深度思想的国家。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正因为有爱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美满。《弟子规》中深度思想怎能不让我们回味?一系列清朗顺口的语句,是我们深深的爱上了这本书。他教会我们做人,教会我们对待知识的态度。在《弟子规》中我不得不佩服中国,不得不佩服中国文学。中国国学博大精深,以致于我们不能了解它的全部,中国国学四通八达,让中外友人一起来领悟这做人的真谛。中国国学永远是一部书写不完的画卷!

篇五:关于历史

在观看历史记录片时,刹那间有了一种感觉。“刹那”,只能这样形容。有些特别的感觉从来不愿意停留多久,在某个时间的缝隙中突然出现,又匆匆消失,让人找寻不到它的踪影。

但终会留下痕迹吧!曾经那样辉煌的圆明园,却被无情地战争摧毁。于是,昔日骄傲的圆明园选择留在了记录片里。现实的废墟只是一些未曾磨去的记忆。而在大唐,多少座华丽的宫殿,终于也被时间挫败,变为了谁也不曾留意的微小尘埃。人们也只能对着残破的瓦片追念曾经的奢华。感觉,就是在那一刻现身的。

我忽然感觉到,其实它并没有消失啊,在那一刹那间,我也许能够了解那段历史的心情。

古老的历史很同意逝去,无论多么辉煌,时间总有办法让它消失。

可是,那种感觉在那一刹那很清楚的告诉我:所有的一切其实并未逝去。

假如我们能再用心去体会,就会发现始终呆在某些地方,那静默着的古老的碎片吧!只是虚浮的事物掩盖了我们的眼睛而已。

你看现在的夕阳,与项羽在江前自刎时的那一抹夕阳,是相同的吧。与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时的那一个傍晚时的的那一抹夕阳,也是相同的吧!

因为我们还记得,那些历史只要仍清楚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它们就永远不会消失。当你转身,回首的某个瞬间,你也许会突然发现,那些与古老重叠的碎片。

篇六:关于历史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滚滚长江东逝水,逝去唐宗宋祖的风骚文采,逝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弯弓射大雕。中华上下五千年,蕴藏着多少文人墨客的梦,他们站在历史长河的中央,影随烟灭,名随史流。

杜甫  是那面对国破山河在而使花溅泪,鸟惊心的悲痛者么?是那艰难苦恨,身世潦倒而以悲秋为客,独登高台的老者么?是那茅屋为秋风所破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圣者么?是,是你。在永夜月同孤的日子里,在老病有孤舟的日子里,在独与老翁别的日子里,你,如孤雁,声悲念群。  奈何安史之乱动摇了大唐江山,乾坤腐儒,老马识途亦不能挽救大唐江山!你的身影也随安史战烟逐灭于历史长河,但是你心系天下,你心系苍生,你忧国忧民的精神永远随着历史长流!

李白  是那遍访青山绿水,骑驴高歌的狂者么?是那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独钓天下傲者么?是那抽刀断水,举杯消愁的诗仙么?  是,是你。在野且放白鹿于青涯间;在朝且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在天下且要做风歌笑孔丘的楚狂人。  奈何“安能折摧眉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在世不称意啊。你注定孤独,古来圣贤皆寂寞啊!逝者如斯,你酒入愁肠,七分化作狂傲,三分化为剑气随烟花而去,而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当人们回望历史,你就站在唐朝的中央!人们还记得你啊!

苏轼  是那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手持铁杵,面对昔日赤壁大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豁者么?是那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痴汉么?

是,是你。在风雨河山的日子里,你,风雨任平生!你的光芒和豁达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暗的眼睛。一声“谁怕?”造就了你豁达的一生,多情的一生,风雨的一生。

于是,你注定要接受文坛和权贵一起泼来的污水。但是,你偏偏独上高楼,任凭风雨消逝你的身影。然而你的豁达,宽阔却托遗响于悲风,影响了多少文人士大夫!身影虽逝,精神永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纵使是不尽长江滚滚,他们依然能长风破浪;纵使他们影随烟灭于中华五千年,但他们依然会名随史流!

篇七:关于历史

历史的波涛仍在人们心中翻涌,历史的天空仍在人们心中澄清,渐渐析出湛蓝,从而成了一片蓝色的天空。

文人诗

你披着发,走在汩罗江边,看着如血的残阳渐渐西沉,在夜晚,江风吹散你的孤寂,但吹不散你满腔的爱国之情。所以渔夫劝你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而你却只会“哀民生之多艰。”于是你抱石带着满腔爱国热忱沉入江底。

可千百年后,谁曾去拾取你撒落在汩罗江畔的叹息?谁又曾去要撷你遗落汩罗江畔的梦絮?但你却写就“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篇章,绘出一片蓝色的天空,深邃而幽远。

英雄泪

刘邦是帝王,而你是英雄,所以你让易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望着滚滚的乌江水映着残阳,虞姬粉颈迸出的鲜血,你泪下,吟着“虞兮虞兮奈若何。”乌骓也随之悲鸣……

你的泪浸染出一片蓝色的天空,温婉而多情。

女子风

女子是一阵风。有一个女子在国破家亡中用生命保护着一堆蘸满清泪的金石;有一个女子在秋风秋雨愁煞人中高举着抗争的大旗;有一个女子在黄沙万里衰草连天里背负着美丽远走大漠;有一个女子担负起男儿的重担,如同日月统御天下黎民,最后以一块无字碑来述无限风华。

这阵风写满了幽怨、悲愤与顽强。看似如莲萼般柔弱,却能横扫一方。她们用柔美的水袖舞出一段遒劲的灵魂。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她们舞出一片蓝色的天空,柔美而坚毅,正是那种历史天空所透析的蓝。

……

历史就是一片蓝色的天空,显出无限的生机。深邃、幽远、多情、坚毅织成那一片湛蓝的天空。

千百年后还有人听到屈子在吟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还有人感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还有人振臂高呼:“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片蓝得深邃的天空在人们心中沉淀……

篇八:关于历史

一声呐喊,澎湃中留下了人的足印,让人静觅历史的沧桑;两声怒吼,留下了深深的足印,让人思索着历史的炎凉。想当年,辛弃疾驰骋沙场,北御元兵,无声无息,为了大宋的河山,他可谓牺牲了自己的后半辈子,而他却无视他的苍老,无视他的枯瘦,兢兢业业,留下了享誉人间的词篇。历史的足印告诉我们,他是对的,就因为后来的友好,因为后来的繁荣。

依旧记得那个留下青冢在人间的宫女。她虽弱不禁风,但她却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她虽不会打仗,无力抗起那长枪,而她却在历史中留下了谁也踩不出的足印。历史的足印显示出她是一位才女,纵不会吟歌作唱,也是一个唯一能改变历史的人。汉匈和平数十年,终因她而起。

还有我们的主席,自小就有一种不凡之气,除了奋斗还是奋斗,傲视历史败类,放眼未来。历史证明了他是对的,中国因他改变,革命道路因他改变,人民的幸福最初也由他改变。历史的足印深了,然而除了他没有人能做到。

沧海桑田,历史的足印在渐渐地变深,但我们需知道,没有伟人的岁月,是不会有历史深深的足印的。

历史依旧,足印见证着过去;我们依旧,应转过身,看一下历史的足印。只有这样,历史的足印才会更深。

作文四:《关于历史的作文》1100字

关于历史的作文

走在历史的尽头我只是与历史擦肩而过,却被撞得满怀。原来历史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总在内心的最深处触动那浅浅的痛。行走在大江的两岸,河水夹杂着历史的黄沙,历史的碎片沉淀在河水的最远处。顺流而东行,没有心情却关注那航程的时间,只是静静享受历史的味道。任历史从我耳旁划过,将我撞得满怀。

江苏,江西。南昌,南京。历史的偶然。

一江河水将如此两座城市连接,也将历史连接。

行走在南京,看乌衣巷的细雨写着油纸伞的深情。江南的雨巷如此动人,朱雀桥边的野草花在细雨中品味江南的味道,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下是那蝶儿深吻着疲倦的阳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将历史的纸伞在雨中撑起。江南的雨巷,金陵的历史味道。我与历史是那么的近。

漫步在南昌,豫章的古樟散着淡淡历史的清香。赣江之滨,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看着流失的历史,王勃将历史的碎片洒向赣江。江南的楼阁,豫章的历史味道。

肃然起敬,中山的那处,安睡着一位伟人。孙文,静静地睡在历史的角落,任后人记住这位中华民国的国父。我只能静静地献上我的尊敬,不愿惊扰他沉睡的梦。辛亥革命,中华民国,领袖的人物。他将历史的色彩涂在民主的五色旗上。

脚下的红土是他走过的,每一粒尘土都记载这他的三落三起。小平小道,他早已将历史的的记忆埋在脚下走过的红土里。我只能放缓我的脚步,不愿落下历史的记忆。邓小平,改革开放,一国两制,领袖的人物。他将发展的记忆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活里。

十二月的悲痛是留给后人的警钟,南京,南京,那是血色的日子。人们的哀号声,沉淀在历史的土壤里,人们的挣扎,定格在历史的照片里。我走在冰冷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感触着那些历史的痛,无数的悲痛在心中泛滥。我真的很不忍的将双目投向那累累的白骨,不忍去触碰历史的痛。南京的痛,历史的痛。

八月激昂是历史写给后人的信函,南昌,南昌,那是英雄的岁月。军旗,军礼,中国军人的历史。军旗升起的地方,革命武装的建立,为红军擦亮了qiang杆子。南昌起义,让后人明晓革命是要靠自己的。历史的记忆染红了军旗,也染红了这片英雄的土壤。我总在八月的伊始,在八一广场听听看激昂的历史的声音,看那红艳似火的军旗与国旗。

落花如雨的金陵,将历史的碎片揉进那小小的雨花石中,雨花台的那些岁月,依然激昂。

墨点无多泪点多,似笑不是笑,似哭不是哭,八大山人,在洪都写着他的历史岁月。

一江水连着江南的梅雨季节,撑起油纸伞,漫步雨中,任历史的撞击,哪怕是痛。我依然回味着满怀的历史芬芳。

眼角湿润,泪水滑落,不是历史迷了眼,而是眼泪装载了太多的历史。

南京。南昌。历史与我撞得满怀。

作文五:《家乡的历史遗迹》3300字

暑期社会实践—家乡的历史遗迹 我的家乡康平县位于沈阳市北部,辽河流域河套中游的西部。地理位置处于北纬42°31',至43°02',东经122°45',至°37';东隔辽河与铁岭市昌图县相望,西邻阜新市彰武县,南接法库县,北与内蒙古科左后旗毗邻。东西长约73公里,南北宽约58公里,全区总面积 2175平方公里(326.25万亩)。全年平均气温为6.9℃,年平均日照时数2867小时,无霜期约150天,年平均降水量540毫米左右(1997年以来,年均降水量只有405.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857.2毫米。

康平人口34.6万,全县辖15个乡(镇),180个行政村,1059个村民小组,16个国营农、林、牧、渔场。

康平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就有人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县内至今遗留着多处近现代历史遗迹,风景秀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多处已发展成为旅游风景区,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八虎山

八虎山位于康法两县交界处,山北坡属于康平县西关屯乡,山势东西走向,为医巫闾山余脉,海拔382.1米,区域面积8000公顷,距省城沈阳90公里,距康平县城30公里,山南坡平缓,北坡较陡峭,山顶部平坦舒展,方圆约8000平方米,山上鹿、兔、鹰等动物种类繁多,盛产人参等上百种药材及大量的蘑菇、野菜、山脚下建有一座人工水库,山上绿树青青,山下碧水潺潺,八虎山历史悠久,蕴含着古老与现代文明,清朝一位公主陵墓建在八虎山的东南,西南建有僧格林沁王爷陵,还有土门子、独木关、神龟子、锁龙井、三清宫等许多天然景点,基础设施较好,每年吸引了省内外游客登临览胜。

康平辽塔

康平辽塔,顾名思义,建于辽时期。它位于康平县东南约25公里处的郝官屯乡小塔子村,东临浩浩荡荡的辽河,与昌图县通江口隔河相望。紧临着辽河西岸,一座城池虎踞龙盘,这便是辽代早期的祺州城。祺州城得西北角,屹立着一座辽塔,这便是宝塔寺的遗存。

来到康平县郝官屯乡小塔子村,远远便看到了一座辽代风格的古塔。古塔西面是因古塔而得名的小塔子村。

有塔必有庙。此处原为宝塔寺原址,但目前只剩下古塔、照壁、旗杆、石狮,昔日的宝塔寺早已荡然无存。据当地居民介绍说,古塔为青砖实心八面十三层密檐结构,高耸挺拔,雄伟壮观。古塔前的照壁、石狮、石旗杆,均为后人所建。

据当地史料记载,该古塔与左边的祺州城,均建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赞、天显年间,即公元922年至926年。祺州城最初名为檀州密云县,后更名祺州庆云县,使用年代为辽、金、元三个时期,至明代废止。古塔建在祺州城的西北角;而宝塔寺庙宇则始建于清代。辽塔与祺州城,均于1988年被定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史料还记载,清代咸丰年间,古塔西面原有一座三间禅堂的古刹,住持僧法号同宝,弟子法号心悟。由于此地毗邻辽河,师徒二人以摆渡为生。后来,师徒二人用摆渡所得钱财,从法库(康平的一个邻县)请来空杰和尚,动工扩建庙宇,最终修建成占地30亩,南临村道、北至壕沟、东接祺州城城墙、西连小塔子村的4层大殿、三进庙宇,形成了宝塔寺的最初格局。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僧人们又在古塔前修建了券门佛龛照壁。宝塔寺历经七世僧人。1945年8月之后,僧人们离去,宝塔寺无人管理,此后陆续遭到破坏。古城遗址尚存。

辽塔能存如此完好,着实令人欣慰。古塔裸露破旧,尽管古塔已于7年前进行了加固维修,但文物保护现状仍然不尽人意。显而易见,塔身中间部分佛龛内的佛像,身上已经斑驳陆离。有村民介绍说,这都是当地顽童用石块击打的。古塔前钟楼、鼓楼遗址,已经被挖掘开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紧贴着钟楼、鼓楼南面,有人砌筑了一道东西向的墙基,破坏了寺院历史原貌。不见塔刹风铃在古塔的东西两侧,分别堆放着不少青砖。据当地农民介绍,这些青砖是拆除了康平县俱乐部后运来的。当初,康平县拆除了宝塔寺的古建,用这里的青砖建造了俱乐部,这次又把这些青砖返还回来。康平县文物管理所有关人员介绍说,2006年9月,有人将古塔上的避雷针导线盗走,当地公安部门至今未能破案。

考古专家认为,恢复古塔历史原貌,复建宝塔寺,并在辽河上修建一座桥梁,沟通昌图、法库、康平三县,对保护文物、开发旅游资源,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主教堂

康平立县于清朝光绪六年,即1880年,所以天主教传入康平在这以后的光绪21 年,经加拿大司铎高贵荣、高明远来康建立。位于一中东侧,操场北沿;属罗马式教堂,南北走向开东门,在院内属西厢;建筑面积28*9米,表砖木结构,虽经百年风雨和战争沧桑仍雄伟壮观。据当地居民介绍说,1981年的一次雷雨大风击断了教堂的塔尖。

教堂中间开门,进门后,一个方厅映入眼帘,两翼耳室对称,室中有室,内室又通后廊,从第一道进入外室可从内室及后廊的门道转出来,方厅对面又延接倒厦两室,两耳室下边有地下室;整个房内地上部分共造7室,共设13个门,格局造就不凡。顶盖向北檐倾斜以铁洋瓦铺设,前脸上边用砖咬合回纹,始建于1933年,到2010年已有77年仍坚固如初,据说是四平来的瓦匠所建。

卧龙湖风景区

康平县卧龙湖有67平方公里的水面,是辽宁省第一大平原淡水湖。卧龙湖历史悠久,自然风景区是沈阳市十五大旅游景区之一。卧龙湖流域面积1644.6平方公里,湖区东西长16.5公里,南北宽6公里,周边长60公里,水域面积67平方公里,滩涂48平方公里,湖中平均水深为2.2米,湖区最大蓄水量为1.3亿立方米。卧龙湖地理位置在沈阳市北部康平县城西1公里处。

卧龙湖风景如画,四季宜人。春有蓝天碧水,青青蒲草,荡漾在霞光中;夏有鸟语花香,红荷千顷,白帆点点,游人络绎;秋有蟹肥鱼美,蒲絮芦花,漫天飞舞;冬有寒冰映日,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与万顷金沙滩遥相呼应,是北方少有的自然湿地。

卧龙湖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腐殖质堆积较厚。据资料记载,这里生长着大量的蒲草、芦苇、三棱草、地梨子、菱角、鸡头米、水葫芦、莲藕等70余种植物;卧龙湖中还栖息着大量得野鸭、大雁、灰鹤、丹顶鹤、天鹅、鱼鹰等142种野鸟类;湖水中生长着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黑鱼、嘎鱼、鲶鱼、鲫鱼等39种鱼类,3种虾类,4种蚌类,还有人工养殖的淡水河蟹、甲鱼和特种鱼。除植物、鸟类和鱼类外,卧龙湖中还有野生水陆两栖动物8种,水生藻类8门70属154类,浮游动物38种,湖底栖动物28种。

身临卧龙湖,面对着无垠的湖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极目远眺,碧波荡漾,水鸟嬉戏,游人自在。即使烈日当空,游玩的人数丝毫不减。湖边的亭子里,烧烤小吃,冷饮雪糕,更为来这里玩的游人增添了诱惑,有时竟流连忘返。

我的感想一:文物保护现状仍然不尽人意。文物乃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的历史遗产,保护好先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个康平人的艰巨任务。我们的政府应该积极领导各个部门,充分利用法律的武器,在群众中传播保护文物的思想,必要时还可以用法律来解决问题。

在保护文物的态度上,一定要坚决,一定要做到保护到底,让保护文物的思想深入人心。只有让当地的百姓明白这些道理,文物保护工作才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才能持之以恒。

我的感想二:家乡虽然风景优美,文化底蕴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现。

现就发展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田园、古寺还是滨海,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使人们流连忘返,也可使人们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所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珍惜历史文化遗址,才能发掘出其旅游价值。所以,我们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将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发扬家乡的文化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首先,要注重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确保环境美。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的武器,对风景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不能等到出了问题,再来补救治理,而处于被动局面。

再次,要加强治理已受保护的环境,使之尽快的恢复原貌,以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更好的发扬家乡文化。

作文六:《家乡的历史遗迹》3300字

暑期社会实践-家乡的历史遗迹

我的家乡康平县位于沈阳市北部,辽河流域河套中游的西部。地理位置处于北纬42°31',至43°02',东经122°45',至°37';东隔辽河与铁岭市昌图县相望,西邻阜新市彰武县,南接法库县,北与内蒙古科左后旗毗邻。东西长约73公里,南北宽约58公里,全区总面积 2175平方公里(326.25万亩)。全年平均气温为6.9℃,年平均日照时数2867小时,无霜期约150天,年平均降水量540毫米左右(1997年以来,年均降水量只有405.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857.2毫米。

康平人口34.6万,全县辖15个乡(镇),180个行政村,1059个村民小组,16个国营农、林、牧、渔场。

康平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就有人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县内至今遗留着多处近现代历史遗迹,风景秀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多处已发展成为旅游风景区,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八虎山

八虎山位于康法两县交界处,山北坡属于康平县西关屯乡,山势东西走向,为医巫闾山余脉,海拔382.1米,区域面积8000公顷,距省城沈阳90公里,距康平县城30公里,山南坡平缓,北坡较陡峭,山顶部平坦舒展,方圆约8000平方米,山上鹿、兔、鹰等动物种类繁多,盛产人参等上百种药材及大量的蘑菇、野菜、山脚下建有一座人工水库,山上绿树青青,山下碧水潺潺,八虎山历史悠久,蕴含着古老与现代文明,清朝一位公主陵墓建在八虎山的东南,西南建有僧格林沁王爷陵,还有土门子、独木关、神龟子、锁龙井、三清宫等许多天然景点,基础设施较好,每年吸引了省内外游客登临览胜。

康平辽塔

康平辽塔,顾名思义,建于辽时期。它位于康平县东南约25公里处的郝官屯乡小塔子村,东临浩浩荡荡的辽河,与昌图县通江口隔河相望。紧临着辽河西岸,一座城池虎踞龙盘,这便是辽代早期的祺州城。祺州城得西北角,屹立着一座辽塔,这便是宝塔寺的遗存。

来到康平县郝官屯乡小塔子村,远远便看到了一座辽代风格的古塔。古塔西面是因古塔而得名的小塔子村。

有塔必有庙。此处原为宝塔寺原址,但目前只剩下古塔、照壁、旗杆、石狮,昔日的宝塔寺早已荡然无存。据当地居民介绍说,古塔为青砖实心八面十三层密檐结构,高耸挺拔,雄伟壮观。古塔前的照壁、石狮、石旗杆,均为后人所建。

据当地史料记载,该古塔与左边的祺州城,均建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赞、天显年间,即公元922年至926年。祺州城最初名为檀州密云县,后更名祺州庆云县,使用年代为辽、金、元三个时期,至明代废止。古塔建在祺州城的西北角;而宝塔寺庙宇则始建于清代。辽塔与祺州城,均于1988年被定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史料还记载,清代咸丰年间,古塔西面原有一座三间禅堂的古刹,住持僧法号同宝,弟子法号心悟。由于此地毗邻辽河,师徒二人以摆渡为生。后来,师徒二人用摆渡所得钱财,从法库(康平的一个邻县)请来空杰和尚,动工扩建庙宇,最终修建成占地30亩,南临村道、北至壕沟、东接祺州城城墙、西连小塔子村的4层大殿、三进庙宇,形成了宝塔寺的最初格局。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僧人们又在古塔前修建了券门佛龛照壁。宝塔寺历经七世僧人。1945年8月之后,僧人们离去,宝塔寺无人管理,此后陆续遭到破坏。古城遗址尚存。

辽塔能存如此完好,着实令人欣慰。古塔裸露破旧,尽管古塔已于7年前进行了加固维修,但文物保护现状仍然不尽人意。显而易见,塔身中间部分佛龛内的佛像,身上已经斑驳

陆离。有村民介绍说,这都是当地顽童用石块击打的。古塔前钟楼、鼓楼遗址,已经被挖掘开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紧贴着钟楼、鼓楼南面,有人砌筑了一道东西向的墙基,破坏了寺院历史原貌。不见塔刹风铃在古塔的东西两侧,分别堆放着不少青砖。据当地农民介绍,这些青砖是拆除了康平县俱乐部后运来的。当初,康平县拆除了宝塔寺的古建,用这里的青砖建造了俱乐部,这次又把这些青砖返还回来。康平县文物管理所有关人员介绍说,2006年9月,有人将古塔上的避雷针导线盗走,当地公安部门至今未能破案。

考古专家认为,恢复古塔历史原貌,复建宝塔寺,并在辽河上修建一座桥梁,沟通昌图、法库、康平三县,对保护文物、开发旅游资源,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主教堂

康平立县于清朝光绪六年,即1880年,所以天主教传入康平在这以后的光绪21 年,经加拿大司铎高贵荣、高明远来康建立。位于一中东侧,操场北沿;属罗马式教堂,南北走向开东门,在院内属西厢;建筑面积28*9米,表砖木结构,虽经百年风雨和战争沧桑仍雄伟壮观。据当地居民介绍说,1981年的一次雷雨大风击断了教堂的塔尖。

教堂中间开门,进门后,一个方厅映入眼帘,两翼耳室对称,室中有室,内室又通后廊,从第一道进入外室可从内室及后廊的门道转出来,方厅对面又延接倒厦两室,两耳室下边有地下室;整个房内地上部分共造7室,共设13个门,格局造就不凡。顶盖向北檐倾斜以铁洋瓦铺设,前脸上边用砖咬合回纹,始建于1933年,到2010年已有77年仍坚固如初,据说是四平来的瓦匠所建。

卧龙湖风景区

康平县卧龙湖有67平方公里的水面,是辽宁省第一大平原淡水湖。卧龙湖历史悠久,自然风景区是沈阳市十五大旅游景区之一。卧龙湖流域面积1644.6平方公里,湖区东西长16.5公里,南北宽6公里,周边长60公里,水域面积67平方公里,滩涂48平方公里,湖中平均水深为2.2米,湖区最大蓄水量为1.3亿立方米。卧龙湖地理位置在沈阳市北部康平县城西1公里处。

卧龙湖风景如画,四季宜人。春有蓝天碧水,青青蒲草,荡漾在霞光中;夏有鸟语花香,红荷千顷,白帆点点,游人络绎;秋有蟹肥鱼美,蒲絮芦花,漫天飞舞;冬有寒冰映日,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与万顷金沙滩遥相呼应,是北方少有的自然湿地。

卧龙湖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腐殖质堆积较厚。据资料记载,这里生长着大量的蒲草、芦苇、三棱草、地梨子、菱角、鸡头米、水葫芦、莲藕等70余种植物;卧龙湖中还栖息着大量得野鸭、大雁、灰鹤、丹顶鹤、天鹅、鱼鹰等142种野鸟类;湖水中生长着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黑鱼、嘎鱼、鲶鱼、鲫鱼等39种鱼类,3种虾类,4种蚌类,还有人工养殖的淡水河蟹、甲鱼和特种鱼。除植物、鸟类和鱼类外,卧龙湖中还有野生水陆两栖动物8种,水生藻类8门70属154类,浮游动物38种,湖底栖动物28种。

身临卧龙湖,面对着无垠的湖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极目远眺,碧波荡漾,水鸟嬉戏,游人自在。即使烈日当空,游玩的人数丝毫不减。湖边的亭子里,烧烤小吃,冷饮雪糕,更为来这里玩的游人增添了诱惑,有时竟流连忘返。

我的感想一:文物保护现状仍然不尽人意。文物乃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的历史遗产,保护好先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个康平人的艰巨任务。我们的政府应该积极领导各个部门,充分利用法律的武器,在群众中传播保护文物的思想,必要时还可以用法律来解决问题。

在保护文物的态度上,一定要坚决,一定要做到保护到底,让保护文物的思想深入人心。只有让当地的百姓明白这些道理,文物保护工作才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才能持之以恒。

我的感想二:家乡虽然风景优美,文化底蕴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伴随着经济

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现。

现就发展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田园、古寺还是滨海,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使人们流连忘返,也可使人们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所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珍惜历史文化遗址,才能发掘出其旅游价值。所以,我们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将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发扬家乡的文化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首先,要注重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确保环境美。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的武器,对风景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不能等到出了问题,再来补救治理,而处于被动局面。   再次,要加强治理已受保护的环境,使之尽快的恢复原貌,以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更好的发扬家乡文化。

作文七:《历史边缘的遗迹》2900字

1920年的一天,一个西方人走进圆明园西洋楼附近。这里破败不堪,到处都横躺着断裂的巨大雕花石柱。就在满地乱石的荒地上,还有一个中国男人正在一片开阔地上拉着石磙压粮食。他架起相机对准这个中国男子,将他的形象记录了下来,并且还洋腔洋调地记录下那个人中文名字的发音——“陆元淳”。  面目全非  陆元淳是当时住在西洋楼附近唯一的中国人。这个从外地来到北京讨生活的中国农民,在清末民初的战乱中辗转来到这里,在无人管理的园子里拆房、开荒、种地……在陆元淳之后,陆陆续续有大批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来的移民来此定居。最终,在来来去去的各色人群的改造下,昔日这片中国最华美的园林,就这样变得面目全非。  就在陆元淳们在此安居了十几年后,又有一大批异乡人涌入圆明园。那是八年抗战期间,由于战乱,这片无人管理的山林,成为来自华东、华北附近的饥民的“乐土”。王国安一家就是抗战期间搬进圆明园的。1950年代,新中国实行户籍制度,王国安和移民们才在这片园子里拥有了合法的身份。圆明园成为行政村后,王国安还当过30多年的生产队队长,他目睹了圆明园长达半个世纪的变化历程。  最先变化的是通往圆明园的御道。尽管圆明园已毁,但直至50年代初,从西直门通往圆明园的御道依然保存。这条风姿绰约的御道出西直门经高梁桥,在魏公村与两侧垂柳曳地的白颐路相汇,直入西郊苑囿。50年代,白颐路的石块被拆下用于修建天安门广场,道路两旁的柳树也被砍下,替换成了杨树。  1956年以后,园林局征购了圆明园中非稻田的全部耕地,进行了大规模绿化。到1961年,园内植树72万株。然而,三年困难时期,大量的百姓涌进这里,圆明园一时人多地少,于是生产队把政府征购走且大量植树的土地又要了回去。人们除了种稻米、养鱼,还办起了公社一级的马场、猪场、鸡场、鸭场。那时候的圆明园村干净整齐,甚至没人往地上乱扔一片纸。如果不是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这派世外桃源的景象还会继续下去。  “文革”期间,北京海淀周围各大院校的师生都到圆明园改造世界观来了。圆明园里除了学农的稻田,还有学工的工厂、学军的射击场。在这里,北大师生曾有改造 “绿满轩”和“畅和堂”两座岛屿的“壮举”:在生产队的指挥下,几十位北大教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用大绳和撬棍,把山石拉下水中,然后再把岛上的土全部垫入水中,造出了一块面积并不大的农田。  1970年,全民“备战备荒”时,人们不仅拆除了数千米的园墙和湖岸上的石材,建筑基址也被连根拔起,统统拉走去修防空洞。人们一次拉走582车石料,一次拆掉800多米围墙,一次砍伐1000多株树木。圆明园遗址的围墙被拆得一干二净,建筑基址被掘地三尺,山头被平掉十分之四,外单位侵占掉土地十分之一。防空洞刚建好,“农业学大寨”运动又轰轰烈烈地兴起。从1975年到1977年,厂房和生活区用地就砍光了90%的林地,60年代初种下的几十万株林木万劫不复。  惊蛰年代  圆明园这一百来年里,皇帝退出、强盗进来,强盗退出、农民进来。到了1970年代,大学师生退出、海淀机修厂进入,民房退出、打靶场进入,板车拉出去、汽车开进来。那些年,圆明园的福海中甚至建了个气象站。  1975年,学者王道成为了给颐和园管理处写《颐和园》一书,申请进圆明园考察相关的情况。那个夏天,他和《颐和园》编写组的两位同仁,坐车来到圆明园东区的一个门口,下车步行。他们走进圆明园,入眼的是茂盛的庄稼,一处处农田,一间间民房。王道成站在一处田梗上,这里早年是福海,他的脑子里浮现八个字:“故宫禾黍人世沧桑。”  次年,圆明园管理处正式成立。  又过了一年,诗人来了。北京六建工人赵振开和从白洋淀插队返京不久的姜世伟走进园子。以他们创刊不久的诗刊《今天》的名义,在废墟上组织诗歌朗诵会。他们在这里赋诗饮酒、思索辩论。多年后,人们再提到这两位废墟上的启蒙者时,称他们北岛、芒克。  朦胧派诗人挑选的诵诗地点是一片荒地。这批“文革”结束后最先脱离主流意识形态和官方话语体系的先觉者,跨越了后“文革”时期的“伤痕文学”,一步进入“废墟”的境界——整个社会尚处在废墟状态。他们选中这片“废墟”还具有历史意义:圆明园毁于中华帝国与现代工业文明冲突、崩塌的时代,这个曾是中华无尚荣光的园子,既是古老文明伴随腐朽帝国毁灭的标志,又是中西方文化猛烈撞击的陨坑。由于北岛的到来,这片废墟上盘旋着“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这时代觉醒的号角。  这就是圆明园慢慢在中国人记忆里惊蜇的那个年代,诗人思其废,学者恨其荒。  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圆明园管理处统计的结果显示,园内有7个生产队,270户、2000多口人形成20多个聚居点。  1981年,来自台湾的学者汪荣祖站在圆明园这个旧时帝国的中枢,“在山泽之间找不到一处地方,可以看出这是由一百五十个精心设计的景点所组成的巨大宫苑”。此后,汪荣祖就各处查找与圆明园有关的点滴。他的资料搜集工作一直做到1991年,觉得有了足够的信心,才着手撰写《追寻消失的圆明园》。  重新被记起  1989年秋天,26岁的上海青年郭新平辞去画廊顾问的工作,在正对着北京大学西门的娄斗桥5号租了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开始了职业画家的生涯。从这里向北不远就是圆明园废墟。作品越来越多,小屋里放不下。第二年,他在一路之隔的福缘门村花200块租了200平方米的小院,把工作和生活分开。  福缘门村位于圆明园南面,一排排的红砖房,80%的房子都出租。像郭新平这样在福缘门村租房的,还有八九个人。福缘门村声势浩大的时候,进驻了200多位画家,使福缘门村成为西方前卫艺术寻访者考察中国当代艺术的必访之地。  画家们从圆明园北墙的铁丝网中钻进园子,在废墟上写生、散步,就像在自家的后院儿。他们聚在院子里聊天,屁股下面坐的是雕着西洋图案的圆明园汉白玉石墩,面前当成饭桌的台子就是雕花长柱。在村庄里,不光人生活在文物中间,就连猪都享用圆明园石刻石料围成的猪圈。随着“圆明园画家村”在西方艺术界知名度的提高,无论媒体还是画家,在谈及这个问题时,都容貌庄重起来,各种意义也随之而来。  1992年5月24日,中国青年报上《圆明园废墟上的艺术村落》一文的发表,才将废墟与爱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画家村在媒体以及读者的眼里成为了文化标杆,“将圆明园废墟作为某种象征,包涵了文化复兴的宏愿”。圆明园在随后的几年里,随着媒体上的各种争论,逐渐成为一个热词,时不时地被热炒一次,并更深一步地进入中国人的心灵。  1995年,画家们被当作外来人口迁出西村。围绕圆明园的各种争论——爱国主义、国耻、雪耻、民族象征、历史意义,都在全国媒体沸沸扬扬地争辩或统一过认识,但是作为“真身”的圆明园,还承受着各种污染和喧嚣。  1998年,当魏开肇在6月17日中国文物学会、北京市政协联合举办的“圆明园论坛”学术研讨会上公布西园粪场和煤厂的现状时,还有学者认为,纪念圆明园就要保持它的荒废现状。也正是这次大争辩,才在各种不同的媒体上,把圆明园真正带入中国人的视野。

作文八:《北京的历史遗迹》2100字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万春(绮春)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7日-19日,园中的建筑被烧毁。至今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北京的内城城墙周长24里,因城市建设三十年前已拆除,只留下东南角的角楼附近和东便门至崇文门二处明城垣遗址,是北京城历史发展的标志,北京市政府规划将把东便门至崇文门一段建成明城墙遗址公园。   公园是一片沿200米长的城墙遗址方向设置的带状公共绿地。这片绿地又分为老北京南城根文化区、现代雕塑公园、东便门角楼市民休闲场所,城楼遗址公园纪念林、北京站南出口及广场等5个功能区。皇城根遗址公园为展示皇城墙遗迹,体现古都历史风貌,专门在公园北端旧址处复建了一小段城墙,并选取东安门、中法大学、北大红楼、南端点、北端点等节点,挖掘、展示地下墙基遗存,建设自然景观并配以雕塑和浮雕,使北京古城的概括形象更加完整。据文献所记,东安门广为七间,宽约35米,进深约15米,相当雄伟、气派,现在还有历史照片可以窥见其原貌,北京著名的东安门大街和东安市场之得名,就都是因为这个门。修建公园时,在东安门原址处发现了该门的基址遗存,专门在地下开辟了露天的“博物馆”。复建皇城墙和开辟展览,为今人了解、研究中国封建都城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情况,唤起现代人对北京皇城的回忆,提供了丰富而详尽的实物见证。而在公园内兴建的“对弈”、“时空对话”、“露珠”、“掀开历史新的一页”等数十座雕塑、浮雕等景观,宛若一幅幅打开的北京历史民俗风情画。 长城,从东到西绵延万里;从古至今,其修筑延续二千多年。凭临登攀,偏要到悬崖绝壁人踪罕至处,方可见其建造的艰辛奇特。它那雄伟的风姿、美学的价值、防御的功能及所蕴含的军事谋略,都是世界文化遗留中少见的。它是世界的奇迹,深受各国人民的仰慕和赞叹。 站在长城上,不论是春花秋月、夏云冬雪,还是看长城内外苍茫的还山、连天的衰草,都有一股浓重的思古幽情油然而生。也许,我们已经忘记当年这个古战场上飞扬的胡笳羯鼓,闪烁的刀光剑影,但我们不会忘记在历时两千多年间千千万万修筑万里长城的先人。他们惊人的智能、惊人的坚毅以及惊人的创造力,不仅使我们受到巨大的震撼,也给予了我们伟大的启迪。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历史上明城墙全长40公里,始建于明永乐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是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标志。其城东南角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角楼,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Lugou Bridge)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千米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近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元大都土城遗址元世祖元世祖在元四年(1267年)至十三年(1276年)建。现存遗迹为当时之北城墙东段。朝阳区段长共计4173米,其中断续有大小豁口九处,呈东高西低状。遗迹堆土距城下地面2.7-7米不等,基宽20余米。土城上现植有大量松柏树,北侧外现有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我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周口店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1921 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

作文九:《北京的历史遗迹》2800字

北京的历史遗迹

圆明园

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万春(绮春)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7日-19日,园中的建筑被烧毁。至今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北京的内城城墙周长24里,因城市建设三十年前已拆除,只留下东南角的角楼附近和东便门至崇文门二处明城垣遗址,是北京城历史发展的标志,北京市政府规划将把东便门至崇文门一段建成明城墙遗址公园。   公园是一片沿200米长的城墙遗址方向设置的带状公共绿地。这片绿地又分为老北京南城根文化区、现代雕塑公园、东便门角楼市民休闲场所,城楼遗址公园纪念林、北京站南出口及广场等5个功能区。

皇城根遗址公园为展示皇城墙遗迹,体现古都历史风貌,专门在公园北端旧址处复建了一小段城墙,并选取东安门、中法大学、北大红楼、南端点、北端点等节点,挖掘、展示地下墙基遗存,建设自然景观并配以雕塑和浮雕,使北京古城的概括形象更加完整。据文献所记,东安门广为七间,宽约35米,进深约15米,相当雄伟、气派,现在还有历史照片可以窥见其原貌,北京著名的东安门大街和东安市场之得名,就都是因为这个门。修建公园时,在东安门原址处发现了该门的基址遗存,专门在地下开辟了露天的“博物馆”。复建皇城墙和开辟展览,为今人了解、研究中国封建都城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情况,唤起现代人对北京皇城的回忆,提供了丰富而详尽的实物见证。而在公园内兴建的“对弈”、“时空对话”、“露珠”、“掀开历史新的一页”等数十座雕塑、浮雕等景观,宛若一幅幅打开的北京历史民俗风情画。

长城,从东到西绵延万里;从古至今,其修筑延续二千多年。凭临登攀,偏要到悬崖绝壁人踪罕至处,方可见其建造的艰辛奇特。它那雄伟的风姿、美学的价值、防御的功能及所蕴含的军事谋略,都是世界文化遗留中少见的。它是世界的奇迹,深受各国人民的仰慕和赞叹。 站在长城上,不论是春花秋月、夏云冬雪,还是看长城内外苍茫的还山、连天的衰草,都有一股浓重的思古幽情油然而生。也许,我们已经忘记当年这个古战场上飞扬的胡笳羯鼓,闪烁的刀光剑

影,但我们不会忘记在历时两千多年间千千万万修筑万里长城的先人。他们惊人的智能、惊人的坚毅以及惊人的创造力,不仅使我们受到巨大的震撼,也给予了我们伟大的启迪。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历史上明城墙全长40公里,始建于明永乐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是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标志。其城东南角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角楼,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卢沟桥(Lugou Bridge)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千米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近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元大都土城遗址

元世祖元世祖在元四年(1267年)至十三年(1276年)建。现存遗迹为当时之北城墙东段。朝阳区段长共计4173米,其中断续有大小豁口九处,呈东高西低状。遗迹堆土距城下地面2.7-7米不等,基宽20余米。土城上现植有大量松柏树,北侧外现有"百鸟园"占用。

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

巍峨壮观。钟

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我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周口店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1921 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三枚人类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遗迹,遂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

北京古观象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古观象台始设于元代,原名“司天台”。明初攻克北京时毁于战火,残存的天文仪器被运往南京保存。明正统七年(1442年)时重建此台,古观象台是由元代大都城的东南角楼改建而成的高台砖砌建筑。改名“观星台”,并复制了一套仪器,明代台上置有大型铜铸天文仪器浑天仪、简仪、浑象仪(天球仪)等,台下是紫微殿、漏壶房、晷影堂等建筑,内置圭表、漏壶等仪器。

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原名丽正门。因其位于紫禁城的正前方,又有“前门”之称。 正阳门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它集正阳门城楼、正阳门箭楼与正阳门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据地方志上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五百年来,正阳门饱经沧桑,几毁几修,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目前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城楼上有北京民俗民览馆。

德胜门箭楼同瓮城一起,构成保护城门的军事堡垒,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此后,历代都对城门和箭楼进行维修。1951年国家拨款修缮。1980年再次进行全面修缮。1982年设立文保所,并对外开放。1992年恢复瓮城内的真武庙。现箭楼上长年举办历史古钱币展。   德胜门箭楼,是北京市的重点文物,是北京市的一大旅游胜地。

作文十:《珍贵的历史遗迹》2300字

中国美术

珍贵的历史遗迹---

画像石画像砖

姓名:王月月

学号:1405401019

班级:14插画

珍贵的历史遗迹----画像石,画像砖

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它产生于西汉,盛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事例。汉代美术遗物,留存数量最多,内容形式最丰富的是画像砖和画像石。宋以后受到金石学家的注意,20世纪开始收集,研究零散的作品,并且对地面遗存进行内容的初步考释与介绍。50年代后考古发掘获得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开始综合研究。画像石,是一种用石头当材料,用刀当工具创作而成的艺术作品。画像砖和画像石从制作方法到艺术风格,不完全相同。由于人们认为坟墓中的壁画不能长久保存,所以采用刻石、雕砖的方法,保佑灵魂永垂不朽。汉代以前很少使用画像石、画像砖,西汉年间(公元前206--公元23年),由于社会流行死后随葬很多物品,人迷信死后能当神仙,希望能享受生前的一切,所以画像石、砖是在厚葬的风气下产生的。

画像石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6类:

 庄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主

要有农耕,收获,放牧,采桑,

纺织,采盐等,作品记录生产过

程或特点胜于刻画人物的神态。

 体现墓主人仕宦身份,经历的礼

仪与象征物。有数量众多的车骑

出行,射猎。谒见,收租,建筑

 墓主人生活。有以人,物,数量

多为特点的燕居,宴饮,宾客,

庖厨,乐舞,百戏,博弈等画面

它描绘的并不是某次具体的活动,

而是典型的贵族社交方式和享乐方式。

 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像。前者主要有周公辅佐成王,荆轲刺秦王,后者多为孔子及其弟

子,烈女,孝子等,作品反应当时流行的忠勇,仁义,节孝等道德伦理,带有明确的道德褒义色彩。

 神话故事,祥瑞物象,女娲,伏羲,西王母等神和神的物象

 各种以植物为母题的花纹和图案。其中部分象征吉祥意义,主要作为画像石的边饰。也有单独的画面。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 ①单线阴刻。图象和石面在同一平面,接近于白描绘画效果。

 ②减地平雕。图象轮廓线外的空间减去一层,图象突起拓出,近于剪纸效果。  ③减地平雕兼阴线。平面突起的形象以阴刻线条来表现细部。

 ④减地浮雕。形象细部虽然不作具体刻划,但形呈弧面突起,属于弧面线浮雕性质。

 ⑤沉雕。刻法和上述减地法相反,形象凹入平面以下,略现起伏,呈低于石面的薄肉雕,这种形式后世木雕艺人名之为沉雕。汉代艺术家在画像石内容的处理上颇具匠心。如历史故事画往往选取某个情节处于高潮的片断,这样使人窥一斑而见全豹,简洁集中地表达了整个历史故事的主题思想 一般来说,一件汉画像石作品只采用一种雕刻方法,而该石却采用了四种雕刻方法,即平面剔地阴线雕刻.阴线刻.圆雕.镂空雕 。不仅雕刻方法多样, 而且雕刻技艺高超。画像采用了大量的阴线雕刻,在主图.立柱及边框的各个面都有阴线刻图案,文饰刻画精美,刀法纯熟流畅,虽为辅助装饰,却十分到位地衬托了主题画像。圆雕辟邪雕刻手法简练,

古拙中透出威猛雄健,口腔部采用镂空雕更增加了神兽仰天怒吼的威慑力,具有东汉圆雕的典型特征。如此多种技法的石雕工艺,突破了汉画像石只采用平面刻画的艺术表现

形式,是汉代石雕艺术向魏晋南北朝石雕艺术高峰过渡的标志。汉代石刻圆雕作品所见甚少,这件倚柱式圆雕辟邪汉画像石,则更显得珍贵。

1.独特的表现手法。主图《三神图》所表现是 应龙、 辟邪和 飞廉三神,在汉代神话传

说中,应龙是有翅膀的龙能呼风唤雨,辟邪为梵文的

译音意为大狮子可镇妖,飞廉是龙的异种为风神。

作者以肖像画的艺术创作手法,采用了类似连环

画的表现形式,精心刻画了一组即突出个性又有内在

联系的神的画像。在这里,即没有神为人的飞升灵动,

也没有人对神的祈祷礼拜,而只有三个神的肖像。为

何 取三这个数呢?因为“三”这个数再早期道教中极为重要,道教有所谓“万物三合”理论,如元气由阴.阳.中和三气组成,天上有日.月.星,社会上有君.臣.民,家中有父.母.子,身体中有精.气.神,等等。简洁明了的构图烘托出关于神和人的主题:应龙雄壮的头和 张扬的尾呼应出一股霸气---有父的至尊威严;辟邪威武雄健神气十足---有子的青春活力;飞廉 屈伸自如刚柔相济---有母的品格情操,为何三神皆作回首状?或许是寓意人在走向天堂时对人世间的思念和依恋。早期道教认为,神与人是相通的,神是人的化身,作者通过对神的刻画表现出人性的亲和力和人格的魅力,从而使神与人达到了和谐统一,以迎合活人慰籍死人(墓主)而墓主希望升仙的愿望,画像的主题思想即在于此。作品运用以形传神.以神传情的创作手法,取得了非常好的的艺术效果,实属难能可贵。

2.精美的刻画。该石画面经过打磨表面平滑,画像采用的是平面剔地阴线雕刻法。采用这种雕刻法一般来说,物象是由剔地轮廓线所构成,如武氏祠汉画像石,而该物象根据动态画意的需要,作者将局部剔地轮廓线雕刻得参差不齐,像是被撕破的纸边状,亦有笔墨晕染的效果,从拓片上看很象是水墨画,如应龙的双耳,辟邪的四肢,飞廉的身躯。加上精美的阴线刻纹饰的衬托,表现出石刻作品难以表现的动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绘画和雕刻技艺,这在汉画像石中也是鲜见的。

3.奇特的构图。《三神图》的画面本应为横幅作品,却被竖式设置,这样的构图不仅鲜见也颇令人费解,是否有导引升仙的寓意?另外,立柱上有阴线刻龙纹,而龙头(为正面画像)却刻在栌斗上,龙头与龙身分而不离,这种构图也极为罕见。

总之,独特、新颖、个性化的特点是该石艺术魅力之所在,它反映了汉代人天人合一.是死如生的理念,表现了

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展现出蕴涵汉风汉韵的艺术创作杰作,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