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讨发言_《看道德境界高不高专题研讨发言》1800字

作文一:《看道德境界高不高专题研讨发言》1800字

加强道德修养  保持内心和谐

—— “对照标准标杆 看道德境界高不高”专题发言

树立道德标杆很有必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引领社会风尚。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人民赋予的公权力,一言一行都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不仅关系个人品行,而且关系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我们党员干部要做到引领道德的标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林业系统留下的好经验,好方法,好传统,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化为“崇尚事业、追求卓越”的实际行动,满怀激情地投身到推动“绿满新洲”和各项林业(园林)事业中。

一、加强道德修养是党性修养的必修课

道德是社会的良心,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有德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党的威信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任何时候,党员的操守都比金子还贵重,比雪花还纯洁。

讲道德,有品行,是党员党性修养的必修课,我党历来强调“德”的重要性,选人用人要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工作生活中,我们党员干部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1 —

人生观、价值观,明大德、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政治立场,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先,坚定不移跟党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久不懈奋斗。严私德,就是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明辨是非,明礼诚信,脱离低级趣味,在家庭美德上自律,树立良好家风,思想上不打擦边球,行动上下碰高压线。守公德,就是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职业道德规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

加强道德修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可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德则是优秀传统的连续,同时对现实发出了理想的呼唤。“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公德,与公民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社会公德乃社会整体的成长秩序,与每个人的心灵秩序紧密相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追求,是自我实现的道德前提。所以,明大德是国之旋律,守公德是众之航标,严私德是己之操守,

二、保持内心和谐常修自省之德

—  2 —

“心安则国安,心治则国治”。只有内心保持清静和谐,才能不为名利所绊。要保持内心和谐,常修自省之德必不可少。看高德境界高不高,就要看自省、慎独这两方面做到好不好。

自省、慎独,是自律的高层次活动,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凭借高度的自觉,按照道德规范行动,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和做人原则的事。这既是个人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道德修养的一个极高境界。自省,一是源于敬畏,敬畏法纪、敬畏权力、敬畏百姓,因而有所禁、有所止,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懂得感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良知。感恩组织,感恩人民便要敬奉于职责和事业,查找自己做得不够、做得不好的地方。三是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确保自己所作所为与党和人民对自己的要求一致。有强烈的角色意识,不在权力面前迷失自己,不在诱惑面前放纵自己,正确看待得失。当前,一些领导干部走向腐败的泥潭,就是缺乏自省之德,缺乏淡泊之心,缺乏领导干部应有的定力,政治上比待遇、经济上比富有、生活上比享受,越比越不是滋味,越比越觉得不公,从而心态失衡、走上歧途。人生在世,吃亏是福、豁达是福、舍得是福、放下是福。(建议大家听一听村官李天成的《吃亏歌》)。

— 3 —

三、提升道德境界从一言一行做起

人的道德修养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认识自己。每一个人,通常都有“三个自己”:理想中的自己,金戈铁马,气吞万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别人眼中的自己,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现实中的自己,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是把握心态。人生有两大悲剧第一大悲剧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第二大悲剧是得到了不想要的东西。二是把握幸福。三是把握事业。第二阶段,把握自己。第三阶段,超越自己。

提升道德境界,并不是喊空口号、讲大道理,也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党员从改变一言一行做起,并且持之以恒。“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少一点发火,多一点耐心;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爱;少一刻浮躁,多一刻认真。对社会多一些付出,少一些索求;对组织多一些报答,少一些抱怨……都是提升道德修养实实在在的努力。

—  4 —

作文二:《对照标准标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2900字

对照标准标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

——“两学一做”专题学习讨论心得体会 通过对专题“对照标准标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主题系列内容的学习和活动主题的研讨,自己受益匪浅,对照自己结合实际如何做到坚定高尚道德,坚守优良作风,以下将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坚定高尚道德,坚守优良作风的学习心得

1、站稳立场,做信仰坚定的模范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党员意识的有力支撑。一个人一旦理想信念、政治信仰发生动摇,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精神支柱,就必然会变得目光短浅,不思进取,随波逐流。增强党员意识,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听从党的指挥,遵守党的纪律,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任何时候都不能与党离心离德,而要勤勤恳恳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

2、善于学习,做解放思想的模范

学习是进步之基,“不重学则殆、不好学则退、不善学则衰”,党员意识的不断增强,归根到底要靠党员的不断学习,不断深化对党和党的事业的认识。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党员要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的意识,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追求,不但要积极参加集体学习,更要主动学习,向书

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在学习中带头解放思想、冲破束缚,为全面深化改革汇聚力量;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主流和内在规律,真正做到以学立德、学以增智。

3、立足本职,做忠于职守的模范

广大党员干部的本职工作就是党员作为先锋战士的“主战场”,党员意识的强化应当寓于本职工作中,在尽职尽责、爱岗敬业中凸显,在改造社会的火热实践中体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岗位就是一份责任,如果缺少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不可能在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就不可能时时处处以自己的模范作用带动和影响周围的群众,也不可能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要坚持把工作岗位作为为党奉献和为人民服务的平台,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积极进取的心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投入到每项工作之中,把党员意识体现在岗位上、落实到行动中。

4、牢记宗旨,做优秀党员的模范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将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深深扎根于为人民服务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只有广大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全党上下同心同德,才能建成牢不可破的坚强集体,才能使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战斗力,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坚决拥护和坚定追随

二、对照学习要求和不合格行为表现清单查摆问题

1.思想教育学习不深入

在党员学习方面,但很多时候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都是硬着头皮学,满足学完就好,不去深思熟虑。其实党建系统里好多课程都是不错的,但是我总是借口忙,学习的很少。在学习上,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思考、整理、写心得的时候少。不写问题,思考就不能条理化,就很难深度。

2.对不同意见没有耐心听,自以为是

在取得一点成绩后,自己多少有些膨胀,认为自己已经不错了,没有及时调整设置更高的参照系,不是向上比,而是向下比,这样自然而言就会逐渐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自己的优越感也不由自主地产生。在同事、工友、领导等对自己提出批评、建议时,存在抵触心里,老是以为自己做的就是正确的,自以为是,不能耐心的听从他人的意见。

3.享乐主义问题

学习有时有畏难情绪,碰到难题有时想放一放,遇到实际问题,在需要攻坚克难的时候,下不了狠心,抹不下脸面,张不开嘴,导致有些工作一拖再拖,错失机会。

三、下一步学习工作中的要求和改进措施

1、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业绩观

一是认真、主动地完成每个月党员学习。要做到学后有时间思考、

领悟;二是克服畏难情绪,勇于担当,遇到难题要攻坚克难,不躲不闪不绕,踏踏实实与同事一起解决困难。

2、增强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依靠同事推动车间工作

一是利用各种机会与同事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积极组织各种车间班组建设活动,切实履行自己车间队长职责,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要深入员工中去,及时了解车间所有员工的思想动态,了解员工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员工解决困难,使员工能够安心工作。

二是加强党性修养,杜绝个人主义。认真进行理论学习,用正确的、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杜绝个人主义。时刻按照党章的要求,对照检查自己,做到私利面前退一步,公利面前进一步。坚持海纳百川,要乐见不同意见。要有直面自己错误的勇气,要有听取不同意见的胸怀。

3、对照先进典型,增强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向先进典型学习,向道德模范学习,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学习一切比自我好的方面。不断设置更高的标准,督促自己奋发有为。     通过对“坚定服务宗旨,坚守为公情怀”的专题学习,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车间队长,我将严格按照习总书记“两学一做”的要求,以更广的胸怀、更高的境界、更实的作风,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定服务宗旨,坚守为公情怀,为神东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现在流行一种“职业经理人”角色,就是讲有职业精神、职业理念,忠于职守、勤奋敬业,把职责内的事情保质保量做好,对得起所干的这个职业、对得起所领取的职业年薪。对为官者,我们也讲在其位、谋其政,爱岗敬业,但实事求是地讲,还缺乏独到的为官者的职业道德内涵。“务实、公正”,给出了比较明确的界定,不过这个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扩充。比如勤政。从职业道德角度看,勤政恰恰应该是第一要求、最基本的要求。不勤政,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岗、不在其状态,怎么能叫有职业精神?

党员干部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份事业,一份使命,一份责任。其职业道德就是党员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准则,是一个底线。每一个职业都有其相对应的职业道德,立足岗位、热爱工作、认真负责这是每个职业的基本道德。而作为党员干部,更应该在这基本之上,更加丰富、更加升华这种职业道德。恪守职业道德就要坚强党性。党性是党员干部最重要的素质,是一个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恪守职业道德就要把党性牢记在心,不断锤炼自己的党性修养,不断提升自己对党对党的事业的认识,把思想观念提升到党的理想和目标上来。

恪守职业道德就要提升技能。恪守职业技能的基础是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好工作的前提是自己具备与自己的职业相匹配的技术和技能。党员干部也是一样,要不断提高自己开展工作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让自己具备更好的履行职责、服务群众的素质和能力。

恪守职业道德就要优化作风。工作作风是职业道德的直观体现,如何开展工作,用什么样的态度开展工作,以什么样的心态开展工作都是对职业道德诠释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恰恰都是工作作风的重要部分,因此不断优化自己的工作作风就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优化工作作风就是在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准。

作文三:《对照标准标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1900字

对照标准标杆 看道德境界高不高

——“两学一做”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来,通过“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区局党委开展了“对照标准标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的“支部主题党日”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和研讨,自己受益匪浅,对照自己结合实际如何做到坚定高尚道德,坚守优良作风,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坚定高尚道德,坚守优良作风的学习心得

1、站稳立场,做信仰坚定的模范。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党员意识的有力支撑。一个人一旦理想信念、政治信仰发生动摇,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精神支柱,就必然会变得目光短浅,不思进取,随波逐流。增强党员意识,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听从党的指挥,遵守党的纪律,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任何时候都不能与党离心离德,而要勤勤恳恳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

2、善于学习,做解放思想的模范 。

学习是进步之基,“不重学则殆,不好学则退,不善学

则衰”,党员意识的不断增强,归根到底要靠党员的不断学习,不断深化对党和党的事业的认识。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党员要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的意识,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追求,不但要积极参加集体学习,更要主动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在学习中带头解放思想、冲破束缚,为全面深化改革汇聚力量;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主流和内在规律,真正做到以学立德、学以增智。

3、立足本职,做忠于职守的模范。

广大党员干部的本职工作就是党员作为先锋战士的“主战场”,党员意识的强化应当寓于本职工作中,在尽职尽责、爱岗敬业中凸显,在改造社会的火热实践中体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岗位就是一份责任,如果缺少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不可能在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就不可能时时处处以自己的模范作用带动和影响周围的群众,也不可能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要坚持把工作岗位作为为党奉献和为人民服务的平台,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积极进取的心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投入到每项工作之中,把党员意识体现在岗位上、落实到行动中。

4、牢记宗旨,做优秀党员的模范。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

精神,拜人民为师,将“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深深扎根于为人民服务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只有广大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全党上下同心同德,才能建成牢不可破的坚强集体,才能使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战斗力,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坚决拥护和坚定追随 。

二、对照学习要求和不合格行为表现清单查摆问题

1.思想教育学习不深入 。

在党员学习方面,很多时候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都是硬着头皮学,满足学完就好,不去深思熟虑。在学习上,思考、整理、写心得的时候少。不写问题,思考就不能条理化,就很难深度。

2.对不同意见没有耐心听,自以为是。

在取得一点成绩后,自己多少有些膨胀,认为自己已经不错了,没有及时调整设置更高的参照系,不是向上比,而是向下比,这样自然而言就会逐渐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在面对批评、建议时,存在抵触心理,总以为自己做的就是正确的,自以为是,不能耐心的听从他人的意见。

3.享乐主义问题。

学习有时有畏难情绪,碰到难题有时想放一放,遇到实际问题,在需要攻坚克难的时候,下不了狠心,抹不下脸面,

张不开嘴,导致个别工作没能很好完成。

三、下一步学习工作中的要求和改进措施

1、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业绩观 。

一是认真、主动地参与每次党员学习。要做到学后有时间思考领悟;二是克服畏难情绪,勇于担当,遇到难题要攻坚克难,不躲不闪不绕,踏踏实实解决困难。

2、加强党性修养,杜绝个人主义。

认真进行理论学习,用正确的、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杜绝个人主义。时刻按照党章的要求,对照检查自己,做到私利面前退一步,公利面前进一步。坚持海纳百川,要乐见不同意见。要有直面自己错误的勇气,要有听取不同意见的胸怀。

3、对照先进典型,增强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向先进典型学习,向道德模范学习,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学习一切比自我好的方面。不断设置更高的标准,督促自己奋发有为。

通过“对照标准标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的“支部主题党日”教育活动,我受益匪浅,我将严格按照习总书记“两学一做”的要求,以更广的胸怀、更高的境界、更实的作风,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定服务宗旨,坚守为公情怀,为化工区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文四:《对照标准标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1900字

对照标准标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

——“两学一做”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来,通过“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区局党委开展了“对照标准标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的“支部主题党日”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和研讨,自己受益匪浅,对照自己结合实际如何做到坚定高尚道德,坚守优良作风,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坚定高尚道德,坚守优良作风的学习心得

1、站稳立场,做信仰坚定的模范。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党员意识的有力支撑。一个人一旦理想信念、政治信仰发生动摇,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精神支柱,就必然会变得目光短浅,不思进取,随波逐流。增强党员意识,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听从党的指挥,遵守党的纪律,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任何时候都不能与党离心离德,而要勤勤恳恳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

2、善于学习,做解放思想的模范。

学习是进步之基,“不重学则殆,不好学则退,不善学

则衰”,党员意识的不断增强,归根到底要靠党员的不断学习,不断深化对党和党的事业的认识。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党员要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的意识,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追求,不但要积极参加集体学习,更要主动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在学习中带头解放思想、冲破束缚,为全面深化改革汇聚力量;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主流和内在规律,真正做到以学立德、学以增智。

3、立足本职,做忠于职守的模范。

广大党员干部的本职工作就是党员作为先锋战士的“主战场”,党员意识的强化应当寓于本职工作中,在尽职尽责、爱岗敬业中凸显,在改造社会的火热实践中体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岗位就是一份责任,如果缺少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不可能在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就不可能时时处处以自己的模范作用带动和影响周围的群众,也不可能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要坚持把工作岗位作为为党奉献和为人民服务的平台,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积极进取的心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投入到每项工作之中,把党员意识体现在岗位上、落实到行动中。

4、牢记宗旨,做优秀党员的模范。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

精神,拜人民为师,将“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深深扎根于为人民服务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只有广大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全党上下同心同德,才能建成牢不可破的坚强集体,才能使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战斗力,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坚决拥护和坚定追随。

二、对照学习要求和不合格行为表现清单查摆问题

1.思想教育学习不深入。

在党员学习方面,很多时候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都是硬着头皮学,满足学完就好,不去深思熟虑。在学习上,思考、整理、写心得的时候少。不写问题,思考就不能条理化,就很难深度。

2.对不同意见没有耐心听,自以为是。

在取得一点成绩后,自己多少有些膨胀,认为自己已经不错了,没有及时调整设置更高的参照系,不是向上比,而是向下比,这样自然而言就会逐渐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在面对批评、建议时,存在抵触心理,总以为自己做的就是正确的,自以为是,不能耐心的听从他人的意见。

3.享乐主义问题。

学习有时有畏难情绪,碰到难题有时想放一放,遇到实际问题,在需要攻坚克难的时候,下不了狠心,抹不下脸面,

张不开嘴,导致个别工作没能很好完成。

三、下一步学习工作中的要求和改进措施

1、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业绩观。

一是认真、主动地参与每次党员学习。要做到学后有时间思考领悟;二是克服畏难情绪,勇于担当,遇到难题要攻坚克难,不躲不闪不绕,踏踏实实解决困难。

2、加强党性修养,杜绝个人主义。

认真进行理论学习,用正确的、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杜绝个人主义。时刻按照党章的要求,对照检查自己,做到私利面前退一步,公利面前进一步。坚持海纳百川,要乐见不同意见。要有直面自己错误的勇气,要有听取不同意见的胸怀。

3、对照先进典型,增强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向先进典型学习,向道德模范学习,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学习一切比自我好的方面。不断设置更高的标准,督促自己奋发有为。

通过“对照标准标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的“支部主题党日”教育活动,我受益匪浅,我将严格按照习总书记“两学一做”的要求,以更广的胸怀、更高的境界、更实的作风,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定服务宗旨,坚守为公情怀,为化工区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文五:《对照标准标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专题党课讲稿》1600字

“两学一做”专题党课

对照标准标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发言稿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其着眼点和落脚点是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做合格党员”,短短五个字的要求简洁明了,而要真正达到合格标准,并不是件简单的事。重点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积极健康生活方式,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坚守共产党人精神高地,切实做到讲道德、有品行。

一、讲政治、有信念,着力解决理想信念模糊动摇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都曾深刻认识到,“四风”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本症结在于理想信念有所动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又触及到灵魂。信仰是融于灵魂的血脉基因,也是心中坚守的精神高地。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在正式加入党组织时,面对鲜红的党旗,紧握右拳,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铮铮誓言须铭心间。坚定信仰信念,就是要保持共产党人本色,不忘初心。

二、讲规矩、有纪律,着力解决党的意识淡化的问题。 头脑有“武装”、行为有规矩,这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基础。党章是管党治党的总章程,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根本行为规范。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总书记的讲话,针对性强。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看齐意识不强,不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在党不言党、不爱党、不护党、不为党,组织纪律散漫,不按规定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按时交纳党费,不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不按党的组织原则办事。这是党的意识淡化的主要表现,也就是党章意识不强。一些党员干部出问题,有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不学党章、淡忘党章、不把党章当回事。尊崇党章、遵守党章、维护党章,是对每名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要求。尊崇党章、遵守党章、维护党章必须学习党章,唤醒党章意识。各级党组织,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中央的要求,把党章学习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通过日常学习、专题培训等形式,组织党员学习党章,要把检查学习和遵守党章情况作为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还要加强对执行党章情况的督促检查,对党章意识不强、不按党章规定办事的要及时提醒,对严重违反党章规定的行为要坚决纠正。

三、讲道德、有品行,着力解决道德行为不端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从总书记一言一行和系列重要讲话中,无不体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范。特别是坚定不移、高度自信、矢志不渝的信仰追求,宽厚仁爱、情真意切、发自内心的爱民情怀,胸怀全局、放眼世界、着眼长远的

宽广思维视野,忧党忧国、直面问题、戮力复兴的担当精神,实事求是、勤劳朴实、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转作风、脚踏实地开拓进取、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务实作风,等等,都值得全党同志学习。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在公与私、义与利面前,毫不含糊,应当努力追求高尚道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积极健康生活方式。

四、讲奉献、有作为,着力解决精神不振的问题。

在加入党组织时,我们向党作出“履行党员义务”、“积极工作”的承诺。在党员队伍中,绝大多数党员保持了先进性,但有一些党员宗旨观念淡薄,利己主义严重,漠视群众疾苦、与民争利、执法不公、吃拿卡要、假公济私、损害群众利益,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临危退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保持公仆情怀,牢记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文六:《对照标准标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发言提纲》3600字

对照标准标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发言提纲

【对照标准标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发言提纲1】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正则身正、身正则行正、行正则名正。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一言一行都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自觉主动地把修身养德作为一门必修课,唯有如此,才能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顶得住风险,凝神聚力干事业。否则,则会导致道德沦丧、人心涣散,动摇党的执政根基,破坏党的执政基础。以公道修“正气”。心不公,正气则不立,正气不立,形象则毁。党员干部修身养德必须正派做人,公道处事,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   要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修养,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以德为先、以理服人、以诚待人、以正感人。要坚持按照党性修养、党性锻炼的原则,在思想认识上、具体工作中,把“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当作为一面镜子,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勇于抵制不正之风,让自己的脚跟站得正,脊梁挺得直,像青松一样迎风挺立,像寒梅一样傲雪怒放,以抵住诱惑、守住清贫、管住小节。以勤学积“才气”。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把学习作为修身养德、提升素质、提高能力、干好工作的根本,坚持终身学习。既要加强理论修养,认真研读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党的重要文献文件,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理论上的成熟、思想上的先进;又要拓宽知识面,博采众长,汲取有关经济、科技、金融、法律、管理等方面的新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覆盖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适应工作的

能力;还要创新学习,自觉地把思想从旧观念、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常思制度是否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党的事业的发展,使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以厚德蓄“大气”。

古语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党员干部要修身养德,就要以厚德载物的精神、豁达大度的心胸,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好党员干部群众。要以宽阔的胸襟,高尚的品德,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正确对待个人得失, 甘于“为他人作嫁衣”。要谦虚谨慎,方圆有度,诚实守信,谦和而不自负。对干部同事要以诚相待,精诚合作,以宽广的胸怀、宽容的气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永葆共产党人的坦荡胸怀和无私本色。

【对照标准标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发言提纲2】

加强道德修养,固然要靠党员干部个人的努力,党组织的作用也举足轻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明确提出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用好选人用人考德这根杠杆,引导党员干部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党组织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

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干部,必须坚持教育为先。要通过强化思想教育,为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夯实思想基础。要把从严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紧密联系党员干部思想状况和工作实际,加强经常性培训

和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打牢他们心系群众、为民服务,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思想基础。要强化正确政绩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察实情、说实话,出真招、办实事,下真功、求实效,坚持科学发展、务实发展、协调发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谋发展。要强化党风党纪和廉洁自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问题,使他们懂得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切实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

要注重教育内容的选择性。要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教育党员干部的教材,使他们明了基本的善恶标准,坚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底线。把党章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锤炼思想修养的利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先进典范作为对照学习的标杆,用他们的言行、事业和品质鞭策党员干部的行为。要注重教育方法的灵活性。要针对党员干部不同的职业性质和岗位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方法,教育党员干部必须按照党章的规定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新思想教育载体,寓教于乐,春风化雨,入耳入脑,深入人心。

要通过积极探索,创造更多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有效载体,使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实效。要力争教育效果的持久性。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要探索建立思想教育长效机制,督促党员干部认真学、深入学、持续学,增强学习效果的持久性,使党员干部在经济市场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新形势下,能够做到坚守党性原则,严格自我约束,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以及形形色色诱惑的考验。

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要把从严管理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通过严格的日常管理使党员干部在平常工作和生活琐事中不断改造内心世界,提升思想觉悟,锤炼党性修养,磨砺道德品质,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立,时刻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养成慎独慎初慎行慎微的好习惯。

制度建设是管理党员干部的治本之策。现在我们党有8600多万党员。这么大一个党,靠什么来管好自己的队伍?除了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外,必须靠严明的规范和纪律。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加强党员干部管理,光靠觉悟不够,必须要有刚性约束、强制推动。必须明确,任何一名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成就大小,都必须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各级党组织都要按照党内政治生活的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认真贯彻执行党章和党内各项制度规定,努力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和战斗力。民主集中制、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等党的组织制度都非常重要,必须严格执行。要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对待组织的问题,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接受党组织教育和监督。要切实执

行组织纪律,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这些年来,我们党为加强作风建设制定和出台了不少的制度规范,其中有不少制度规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否认,有些制度规范形同虚设、形同摆设,牛栏关猫,很多作风问题不仅没有遏制住,反而愈演愈烈。要在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着力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制定制度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抓落实。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把这件事情抓下去,一抓到底,绝不能半途而废。

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对于防止党员干部腐化变质、维护党的纯洁性,意义非常重大。我们党执政以后,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成功地解决党内监督问题,尤其是对高中级干部的监督问题,是加强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不断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有效监督,是新时期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客观要求。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越是领导干部,越要有严格的党内监督。   各级党组织要负起自己的责任,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要重点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要使我们的党员干部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敬畏法纪、敬畏组织、敬畏群众,让手中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从小事抓起,从日常管理抓起,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并进行抽查核实,做到真查实查。要坚持

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对各种违反党内制度的问题,一经查实,坚决依法依纪严肃查处。

要严格执行《党内监督条例》,落实党内监督各项制度。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要肩负起监督管理党员干部的责任,建立起广泛搜集党员干部德行信息的渠道。要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德行测评体系,注重从重大事件中考察政治品德、从日常工作中考察职业道德、从生活细节中考察社会公德。要采取多种方式了解和掌握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情况,建立党员干部德行信息数据库,将相关信息录入系统,进行统一归口管理,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规劝谈话等挽救措施。要探索建立党员干部道德诚信指数测评体系及考核测评办法,把党员干部道德诚信软性要求实化为硬性标准,让党员干部行为有参照,广大群众监督有依据,着力增强党员干部加强道德诚信修养的自觉性、主动性。

要用好选人用人考德这根杠杆

用一贤人则群贤必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我们要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更加出彩,必须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为此,就要切实做好选人用人工作,发挥考德这根杠杆的作用,严格把好德行关。

要始终把对党员干部德的考察放在首要位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在选人用人工作中,

作文七:《论道德自由境界》12600字

作者:李建华覃青必

道德与文明 2008年08期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8)02-0004-07

个人品德建设的终极旨意是为了实现人的道德自由,而道德自由不仅仅是指人的一种自由、一种权利,更重要的还是指人的一种境界。道德自由意味着个人在认识、掌握道德必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内化体现道德必然规律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从而达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我们把它称为道德境界。“境界是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1]在这个意义上,道德境界则是“人在道德上的一种觉悟,以及人因这种觉悟而从道德中体验到的意义”,在道德境界中,人履行道德既不是被迫的,也不是实现其他利益的手段,而是彰显其人性的高贵、实现人之为人之自由存在的一种途径,同样人自由的时候也不是为所欲为的,而是在彰显其高贵人性的过程中实现人之为人的存在的自由,所以也是履行道德的自由,因此在道德境界中,道德与自由对人来说是合而为一的,道德意味着自由,自由也意味着道德①。

一、中国传统伦理中的道德自由境界

在重理性、重自由、重权利的西方伦理学那里,道德自由主要从意志自由、道德权利的维度提出,但在中国传统伦理学那里,由于注重某种整体主义、神秘主义,道德自由则主要从道德境界的维度提出,而我们所说的伦理维度中的道德自由,主要指的是中国传统伦理中的道德境界。从中国传统道德自由思想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尽心事天”,还是陆九渊的“心即理”、王守仁的“致良知”,他们的道德自由思想强调与追求的都是一种自由、圆满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一般以某种整体主义为基础,从利益分配的角度看,这种整体主义在道德上强调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实现国家、集体利益,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种道德整体(大我)观,这种道德整体观主张“小我”融入“大我”,以实现、彰显出“小我”的意义与价值。其中“大我”可以是国家、集体的化身,也可以进一步演化、升华为宇宙天地,从而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个人融入宇宙、融入万物,从而达到某种“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但无论“大我”怎样地演变、升华,在道德上它都始终强调牺牲个人利益、维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而不会像个人主义道德那样,主要从个人的自由、尊严出发强调道德价值,比如孔孟的“义利”之辩、陆王的“以理压欲”,因此“大我”至少在内容上强调的是整体主义,尽管它实现的可能是个人的道德价值(见下一段)。但从维护整体利益到实现道德价值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说由于人性的自私,个人并不是自然地就能够从维护整体利益中体验到一种神圣的道德价值,因此在这里,对于整体利益的道德还必须进行某种合法或者合理性论证,从而在这种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培育起人们那种对于整体利益的道德情感。在西方传统伦理学中,整体主义道德的合法性论证主要付诸理性,即主要通过理性思辨国家、集体对个人的必要性、优先性,由此在这个基础上强调牺牲个人利益、维护整体利益的道德合理性;但在中国传统伦理学中,由于天生缺乏或不注重理性思辨,道德的合法性论证则主要付诸某种神秘主义,这种神秘主义既不是理性、也不是信仰,至多只能说是一种半信仰主义,因此它只能通过“天”、“道”、“理”等这些神秘的概念来完成道德的合法性论证。天、道、理这些神秘的概念,首先要依赖于人的道德信仰,或者说只能因人的道德信仰而起,因此它们天生就被赋予某种绝对的、不容怀疑的道德合理性,也就是说天生就具有一种终极道德价值,因此在这种信仰下,我们只要能证明整体主义道德就是天、道、理的体现,或者说本身就是天、道、理,那么我们就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借助人的信仰轻而易举地完成整体主义道德的合法性论证。而这种证明,则主要通过“自然比附”与“心理比附”的方式来完成,自然比附就是在自然信仰下,拿整体主义道德去比附各种自然现象,从而赋予整体主义道德以天、道、理的属性;心理比附就是通过修炼(比如“养气”、“格物”)获得各种神秘的心理体验,然后把这种体验视为整体主义道德与天、道、理在个人身上的融合,从而在这个意义上把整体主义道德与天、道、理连接起来。如果说自然比附提供的是一种“眼见为实”的客观性证明,那么心理比附提供的则是一种和谐、愉悦的体验式证明,从而在这种一内一外、一虚一实的证明中完成整体主义道德与天、道、理这些神秘概念的衔接。于是整体主义道德就取得了天、道、理的形式,从而完成了它的合法性论证,而由于天、道、理这些概念的超越性与终极性,它就寄托了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自由愿望,因此它不仅与人的内在自由(一种身心和谐、愉悦的体验)、而且还与人的外在自由(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联系起来,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人获得绝对自由的保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遵循天、道、理,也就是遵循整体主义道德,就成为人达致自由境界的唯一途径。人要获得道德自由,就必须认识到整体主义道德本身就是天、道、理的体现,通过道德修养的功夫认识、掌握这些天、道、理,就成为人获得道德自由的根本保证。而由于天人的同构关系,这些天、道、理本身就内在于人性或人心之中,因此道德修养的功夫无须向外求索,只需通过“尽心、存心”(孟子)或“致良知”(王守仁)的方法就可以掌握这些天、道、理,从而获得道德自由的境界。这就是中国传统伦理中的道德境界思想,也就是伦理维度中的道德自由思想。

尽管我们说伦理维度中的道德自由,指的主要是中国传统伦理中的道德境界,但道德境界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坚持自我批判、自我扬弃,从而进行适合时代精神的转化与蜕变,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成为道德自由中的一维。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德境界建立在整体主义的基础上,又以某种形式的神秘主义(或半信仰主义)为自身的合法性论证,那么在现代社会,这种整体主义与神秘主义在什么程度、什么意义上可以得到确证呢?首先是整体主义。在道德境界中,某种形式的整体主义是避免不了的,这在现代社会也是一样的,因为境界作为人对宇宙、人生的一种觉悟,是超个人的,因而也是指向“大我”即整体的——这在道德上尤其如此,因此它就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整体主义为最终指归,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不把个人潜能上的自我实现称为人的一种境界。但在道德境界中,整体主义的意义并不在于利益上的算计(像功利主义者认为的那样),而更多的在于实现一种道德价值,在道德境界中,整体主义并不像“牺牲个人利益、维护整体利益”那么简单,而是在这种“牺牲”与“维护”中实现了个人的一种道德价值,而这种道德价值,才是整体主义在道德境界中的意义所在,否则人就与蜜蜂、蚂蚁没什么区别了。其实在道德境界中,人作为理性的存在不只是工具理性,而更重要的是价值理性,正是这种价值理性使人意识到人的理性并不只在于利益上的谋划,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种谋划中实现理性的人的价值与尊严。因此在整体主义中,个人的自我牺牲维护与实现的不只是整体利益,而更重要的是个人的道德价值,也就是作为理性(价值理性)的人的价值与尊严。那么在道德境界中,整体主义又如何与人的自由连接起来呢?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整体主义是如何得到确证的呢?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整体主义的合法性证明主要付诸某种神秘主义,而不是人的理性,在这种证明中,我们既不会去思辨“天”、“道”、“理”这些概念的真实性、确切性,又不会去考虑“自然比附”、“心理比附”这些论证的合理、合法性,而只是简单地付诸人的信仰。但在现代社会,人主要是理性的而不是信仰的,因此这种神秘主义论证显然很难得到人们的信服,那么抛开这种神秘主义论证,我们应该怎样为整体主义提供合法性论证呢?这可以从人性的角度来论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主要是社会性的,而不是个体性的,因为只有通过社会性存在,人才能够生存与发展,并成就自己作为人的存在。从生存的角度来看,人的衣、食、住、行,样样依赖他人与社会的帮助与庇护,一旦离开社会,人根本就无法生存与发展下去;从人性塑成的角度来看,人更是离不开社会。脱离了社会,人即使能侥幸地生存下去,但这种生存只能是动物式的生存,而不会是“人”的生存——比如传说中的“狼孩”,只有在社会中接受教化,才能够获得属“人”的生活方式,从而成就自己作为“人”的存在。从这个角度看,人首先是社会性的人,然后才是个体性的人,人的个体性只有在社会性的基础上才能得到体现,为了维护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以实现人的社会性存在,某种形式的整体主义对人来说是不可避免的②。如果说我们以上的论证只是认知意义上的,还缺乏感性上的直接证明,那么在心理体验上,整体主义则直接与人心理上的一种归属感、自由感连接起来。尽管在现代社会,由于对某种整体主义的恐惧与提防,我们习惯于呼吁个人自由,反对整体主义,但人很多时候却只有超越狭隘的个人自由,承认并接受社会与他人的存在,才能摆脱个人自由精神上的落寞,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归属感、自由感。在道德心理学上,人的这种心理事实体现为,当人从个人主义出发,过分强调个人的私欲与自由时,即使在爱欲或潜能上实现了自我,人也常常会陷入精神的孤独与荒芜中,从而无法获得心灵上的自由体验;反之,当人从整体主义出发,献身于国家、社会甚至人类的伟大事业时,即使牺牲了个人的私欲与自由,也往往能从中体验到作为社会的人、理性的人的那种宁静感、归属感,从而超越个人主义精神上的荒芜,实现心灵上的神圣自由。从这个角度看,整体主义道德不是一种说教,也不是一种强制,而是根植于人性的一种需要,也正因为这样,它才与心灵的高尚与自由息息相关,因此对于整体主义道德,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也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它都以心灵的高尚或浅陋、自由或不自由向我们提出要求,只要我们不否认人性的高贵,还想望心灵的美好、宁静与自由,就必须主动内化整体主义道德,自觉履行人类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从而在这个意义上实现自己的道德境界——否则,我们就得忍受心灵的荒芜、病态与不自由③。

二、道德自由境界的保障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道德境界是人们在接受、认可整体主义道德的基础上,通过道德修养内化这种道德原则和规范,从而达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可见在道德境界中,“道德内化”这个概念起着关键的作用,没有个体的道德内化,尽管人还会有意志自由、道德自由权,但却不可能拥有道德境界,因此人要获得道德境界,就必须首先进行道德内化。道德内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素质的过程”[2],尽管道德内化是人实现道德境界的关键,但由于人类心理的特殊性,道德内化也会以异化的方式进行,从而导致其所实现的道德境界的虚假性、非自由性。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看,内化的一般含义是指社会行为方式或机能向个体心理机能的一种转化(犹如人的食物消化一样),它是人的一种精神“食物”的消化,如果说在食物消化中,躯体可以很自然、完好地保护自身,因此我们不可能强迫人吃不适合自己的食物,比如我们不可能强迫人吃泥巴,那么在精神消化中,人的自我保护就脆弱得多,在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强迫或诱骗人消化他不愿意或不适合他的东西,比如在长期的威压打击或舆论欺骗下,人就有可能内化他原本不愿意或根本不适合于他的东西,也正因为这样,人类才有各种各样的阿Q精神或牢笼中的“自由”。道德内化也是一样的,在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它既可以通过强迫的方式进行(比如残酷的行政威压),也可以通过欺骗的方式进行(比如长期的舆论诱骗),从而导致道德内化的异化,造就出两种变异的道德内化形式,即强迫式道德内化和欺骗式道德内化。因此,要保障人的道德境界,就必须先通过各种方法,保证道德内化的正常进行,否则在道德境界中,人所实现的不但不是道德自由,相反却是道德奴役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证人的道德内化呢?异化式道德内化有两个特征:一是内化的内容即整体主义道德的虚假性,在这里道德不是基于人性的普遍需要,而只是体现、维护少部分人的利益,比如统治者或特权阶层的利益;二是内化方式的非自主性,即个体的道德内化不是自主自愿的,而是通过强迫或欺骗的方式进行。在异化式道德内化中,这两个特征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体现人性普遍需要的道德,才通过强迫或欺骗的方式内化,而通过强迫或欺骗的方式内化的,只有不体现人性普遍需要的道德。在这个意义上,为了保障人的道德境界,道德内化也要相应地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然性,即个体内化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基于人性的普遍需要的,也是具有道德必然性的,否则人所达致的道德自由只能是虚假的;二是自主性,即个体的道德内化是自愿自主的,而不是被迫或被欺骗的,否则人所实现的道德境界就不足以体现人的自由与尊严。

第一,道德内化的必然性。道德内化的必然性是指个体内化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具有道德必然性,它是道德境界内容上的保证。道德境界是自由与必然的融合,是人在认识道德必然的前提下自觉自愿地按道德必然去行动,从而达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从道德必然的角度看,“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矩”必须体现道德必然,即“从心所欲”既不能是没有任何限定的为所欲为的自由,也不能是在违背、压制人性的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约束下的自由,而应该是在道德必然限制下的自由。那么,什么样的道德原则或规范才具有必然性?从道德自由的角度看,基于人性的普遍需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具有必然性,相反,违背人性的普遍需要,违反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具有必然性。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必然性在道德实践中需要从两个方面去保证:一是道德立法上的保证,这需要我们的道德立法要符合人性的普遍需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主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民主方式、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专制方式来完成,从而保证我们所确立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具有道德必然性;二是道德选择上的保证,这需要我们强化社会道德教育,培育、发展人的道德理性,从而使人在认识、掌握道德必然规律的基础上,自主地去鉴别、选择、内化符合人性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道德立法上的保证从外在方面为个体的道德内化提供具有必然性的道德原则或规范,而道德选择上的保证则从个体道德选择的角度去保证道德内化内容的必然性,这两个方面的保证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仅有任何一方面的保证都不足以保障道德内化的必然性,因为无论是社会的道德立法,还是个体的道德选择,在实践中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它们只有相互借鉴、互相补充,才能共同保证道德内化的必然性。

第二,道德内化的自主性。道德内化的自主性是指个体的道德内化是自主自愿的,而不是被迫或被欺骗的,道德内化的自主性是道德境界自由品格的一个根本保障。维护人的道德内化的自主性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维护人的道德自主性,在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培养人们在道德上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认知,培养人们的道德理性,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与决定;二是培养人们的道德理性,道德理性是道德内化的保证,一个道德理性不充分的人不可能进行道德内化,即使能也不可能保证道德内化的必然性,培养人的道德理性有赖于社会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三是营造宽容的道德环境。宽容的道德环境意味着人们应该有表达道德思想、道德理想、道德观念的自由,人们的道德抉择也不应该以压迫或压制的方式进行,尽管我们可以通过社会舆论对人们的道德思想、行为进行评判。有人可能认为宽容的道德环境会导致道德权威的下降,但道德权威作为人们内心对道德合法性的认可,绝不是强迫压制或存心维护的结果,而是在社会舆论与人们自由选择的互动中逐步确立起来的。宽容的道德环境不仅能保障人的道德自由,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人的道德认知、培养人的道德理性。

三、道德自由境界的实现

道德境界必须以人道德上的觉悟为前提,人作为有理性、能自主的动物,做某件事都是以某种程度的觉悟为前提的,没有这种觉悟,人尽管也会做这件事,但这只是机械地或为其他目的做这件事,而不会在领悟这件事的意义上自觉地做,在道德上尤其如此,人只有在道德上觉悟了,才会深刻领悟到道德对自身的意义,从而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自觉自主地履行道德,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觉悟是人对事物的必然性、意义与价值的一种体悟与觉醒,它使人不仅认识到事物的必然规律,而且还领会到事物对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因此觉悟可以说是人的理性认识与感情认同的统一、融合与飞跃,也正因为这样,觉悟才成为人获得自由的深刻基础,觉悟是别人不能代劳的,而必须是个人身体力行的结果,作为对事物的一种体悟,个人只有“体”了才能“悟”,个人只有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够醒悟,醒悟也只能是个人亲身体验的结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直接凭借外力实现人的觉悟,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强制使人接受某种东西,或者通过说教使人认识某种事物,但如果没有人的体悟,这种认识与接受只不过是人机械麻木的动作,而不会成为人自由自主的行动。道德境界作为人在道德上的一种觉悟,也是一样的,我们尽管可以通过各种措施保障人的道德境界,但却不能因此代劳人实现道德境界,道德境界只能是个人在道德修养的实践中,通过对道德的不断体悟与觉醒,从而在认识与行动上达致的一种自由境界。在这个意义上,道德境界的实现必须涉及人的道德修养,没有道德修养,尽管人还会拥有意志自由、道德自由权,但却不可能拥有自由圆满的道德境界。

所谓道德修养,是指个体为了实现道德上的圆满具足,自觉根据道德必然的要求,对自己的心性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净化与自我塑造。道德修养一般会指向人道德上的自由与完善,它主要是中国传统伦理学中的概念,在古希腊伦理中,尽管也强调人的德性,要求个体成为一个有德的人,但西方的德性论强调的是人的行为的合乎道德性(当然也尊重人的意志自由),而没有像中国传统伦理那样,主要从心性修养的角度强调人的德性。道德修养主要以人性善为自己的理论根据,人性本来是善的,或者先天就蕴含有善端,但由于后天诸多因素的不良影响,使得现实的人的心性受到侵染与遮蔽,从而导致人的不良品性和不道德行径,因此要恢复人的善根,就必须通过一系列道德修养的功夫,洗涤人的心性,凸显人的善端,从而实现人道德上的自由与圆满。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尽管一些思想家的道德修养思想有相同的人性预设与道德目标,比如都主张人性善,强调“义”对“利”、“理”对“欲”的优先与压制,但在道德修养的操作方面,却有不同的理论预设与操作要求。在宋明理学那里,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认为“理”是客观的,散映于万事万物之上,它不依赖于心,尽管心包含理,道德修养应重在“格物”,格物日久,即能“穷理”,从而达到“人—理”合一的圆满境界,因此在“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方面,“理学”重在“道问学”;而以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认为“心即理”、“理即心”,只不过心常常受到“人欲”、“物欲”的蒙蔽而丧失其理的本性,因此道德修养应重在“格心”,格心既久,即能使心“纯乎天理”,从而达到“心—理”合一的自由境界,因此在“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方面,“心学”重在“尊德性”。尽管这些道德修养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是非理性的,还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倾向,但道德修养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特有概念,要保持它的特质则必须借鉴、吸纳传统伦理的这些思想精华——当然也要摈弃那些不符合时代精神的非理性因素,况且这些道德修养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了人类精神发展的共同规律,因此除开那些不合时宜的内容(比如“存天理,灭人欲”),在今天仍有借鉴的必要。在这里,我们主要借鉴“心学”的道德修养理论,从实现人的道德境界出发,来分析、总结个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几个步骤。

第一,“志、学于道”。志、学于道就是人在道德上的立志与学习。孔子很重视道德的立志与学习,“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道德上的立志与学习是人进行道德修养的前提。但后来到了陆王“心学”那里,由于受佛学、禅学的影响,道德修养在“心即理”的预设下越过道德上的志与学,直接进入“格心”的神秘阶段④。其实从经验主义的角度看,“理”不可能是人心先天具有的,而只能通过后天道德上的不断学习与实践而在人心中逐步培养形成的,如果不加分析地信奉“心即理”的超验性,那么“心学”强调的“先立乎其大者”,立起来的可能是现行腐朽的道德,因此“格心”格到的也只能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而不会是出自人性需要、能够给予人自由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因此,道德上的立志与学习是重要的。当然在现代社会,我们立志与学习的不可能是落后的封建道德,而只能是新时代符合人性需要、能体现人的自由与尊严的道德。“志、学于道”首先是志于道,即立志要成为一个有德的人,人只有志于道,才有可能产生道德需要,从而在这个基础上主动去学习、接受道德知识。如果没有志于道,那么人学习、接受道德知识就只能是机械、被动的,因此道德修养一开始就是不自由的了。志于道之后就要学于道,即学习、掌握道德知识,这不仅包括学习关于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知识,而且还包括学习关于道德运行规律的知识,比如道德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等等。但学习道德知识并不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鉴别、整合、消化这些道德知识,从而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某种终极的道德精神,我们沿用传统伦理的概念把它称为“道”⑤。“道”并不是现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简单反映与抽象,而是在理想层面比现行道德更能反映、把握、跟上人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它往往对人性与人类社会产生促进与革新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人只有掌握了“道”,才不会囿于现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从而能在更高、更自由的层面进行道德修养,获得真正的道德自由,这就是我们对“心学”中“先立乎其大者”的一种解释,只不过这里的“大者”是符合人性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道”,而不是宋明“理学”压制人性的“理”,而且我们的“立”是通过道德上实实在在的志与学,而不是某种虚幻的神秘主义。

第二,“省察克治”。“立乎其大者”后,人就可以根据“道”对自己的心性进行自我审度、自我净化、自我塑造了,这就是道德修养中“省察克治”的功夫。省察克治是王守仁主张的道德修养方法,原意是反省、清查蒙蔽人心的私意私欲,克服、防治它们于萌芽之时,这样用功既久,就可以恢复“良知”,达到“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传习录上》)的自由境界。当然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可能像王守仁说的那样,“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答陆原静书》),因为道德修养必须建立在人的私欲得以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不顾人的基本需求而过高地强调道德修养,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但是一旦人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只要我们还承认人性的高贵与尊严,那么根据“道”的标准去省察克治自己就是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了,否则人就无法实现自己的道德境界,而只能卑微地、毫无意义地活着。省察克治就是人自觉根据“道”的标准,去反省、察看自身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中那些违背或不符合“道”的地方,然后再一一地加以纠正、克服,从而实现心性上的自我净化、自我塑造。在人的道德修养中,省察克治的功夫是必要的,因为人性是软弱的。因此,即使我们能认识、掌握“道”,也未必能按“道”的标准去做,从认识“道”到个人的至善品行,还必须经过个人省察克治的功夫。省察克治依靠良心的道德法庭与人的道德意志力,良心或良知是“道”在人心中的体现,它能把人拉到道德法庭中进行审判,从而对人的行为意识起到监督与谴责的作用,而道德意志力是人服从良心的监督与指引,自觉按“道”的标准去做的顽强力量和坚持精神,因此道德法庭与道德意志力都能对人的省察克治起到保障的作用,在道德法庭与道德意志力的协力作用下,人就能够省察、克治思想行为中的不道德倾向,从而凸显、恢复心性中的善性,实现心性上的自由。

第三,“存心养性”⑥。恢复心性的善性后,人就要进一步保存、维护这个善性,而不能让心性再次堕落下去,这就到了“存心养性”的功夫。“存心养性”主要是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孟子认为,人心中先天具有仁、义、礼、智等四种“善端”,但这些善端又很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遮蔽,因此道德修养应重在“存心”、“养性”,即保存、维护并扩大心性中的这些善端,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在道德修养中,存心养性的功夫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人的心性并不必然为善,尽管我们一时恢复了它的善性,也不能保证它不会再次被侵蚀,因此它“操则存,舍则亡”(《孟子·告子上》),稍有松懈,心性中的善端就可能再度流失,况且人的心性还不断受到诸多不良环境的侵扰,犹如“斧斤”、“牛羊”之于树木,因此“人心惟危”⑦,在道德上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导致心性偏离“道”的轨道,从而再次堕入恶的境地。存心养性就是要我们存养心性中已经得到恢复的善端(即“道心”),抵制外界的不道德因素(包括过度的情欲)对人心的诱惑与侵染,从而维护、壮大心性中的善端,达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自由境界(人心与道心同一)。孟子认为,存心养性要通过“集义”与“养气”的方法,“集义”就是多做符合仁义的事,“养气”就是养护从“集义”中产生的“浩然之气”,并使它发展壮大,从而成就“大丈夫”的气概(《孟子·公孙丑上》)。根据孟子的思想,存心养性首先要善于做符合道德的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样行善日久,自然能够培养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从而产生道德上的精神力量。其次要进一步维护、扩大人的这种道德意识、道德精神,这需要人保持有“道”的操守,时刻把“道”存养在心中,而不能有一刻的松懈(“心勿忘”),但同时也不要起私心,人为地去助长它,而只能在不断行善的基础上,根据心性的发展规律慢慢地去养护它(“勿助长”)。这样用功日久,人自然就能够保存、发展心性中的善端,使它日趋壮大,充塞整个心性,从而达到人心与道心融合为一的至善境界。

第四,“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心与道心融合为一后,人就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孔子的思想,意指人的一种理性(道德)与情感(性情)相互融合的自由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履行道德的时候无不出于性情上的自由,而出于性情自由的行为又无不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下面我们主要结合“心学”的理论来解说。人经过一系列的道德修养功夫后,已经克服、摆脱了不道德因素的影响,使心性中的善端完全凸显出来,这时人与“道”融合为一,人心就是道心,道心就是人心,此人的一举一动,既出自真性情,又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这里,人的道德行为显然不同于康德所说的“出于义务的行为”,出于义务的行为排斥人的情感,反对人出于感情的好恶而行善,因此它不可能是“从心所欲”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出于义务的行为不是自由的行为,或者至少可以说不是道德境界意义上的自由行为。但在道德境界中,人的道德行为既不受制于情感,也不刻意地排斥情感,因为人心与道心融合后,人心中全然是天理(道德必然),而丝毫没有夹杂人的私欲私利,在这里受制于情感固然出于人的杂念,而刻意排斥情感仍然是人“用私”的结果,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因此道德境界毋宁说是超越人的情感的,在排除一切私心杂念后,人心一片虚明,“虚”是无私心杂念的虚,“明”是只剩天理的明,因此在这个境界中,人心“廓然而大公”,应物的时候只须任天理之自然,当喜者喜之、当怒者怒之,而事物一过,喜怒之情亦随之消逝,从而达到“物来而顺应”的自由境界⑧。可见在这个境界中,天理已经完全融入了人心,而不再是异于人的东西,因此人履行道德的时候就不用刻意地排斥情感,出于义务地行动,而只要顺着已经内化于人心的天理,就能够使自己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自然地符合道德,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注释:

①这里所说的“道德境界”与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所说的“道德境界”是有所不同的,冯氏主要从人的境界的角度来把握道德境界,而我们则主要从道德自由的角度来把握道德境界,因此两者的视网与切入点是不一样的,但如果一定要比附冯氏的境界说,那么我们这里所说的“道德境界”则相当于冯氏所说的“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合称。在《新原人》中,冯友兰把人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在道德境界中,人能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全自己,因此社会道德并不是压迫人的,而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在这里,冯友兰显然在狭义上使用“道德”一词,意指一社会中现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在中国传统伦理中,“道德”并不限于在狭义上使用,而且还指人的某种能“与天地参”的宇宙品格,而这正是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在“天地境界”中,人能认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在宇宙中,人也要堂堂正正地做人,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达到“事天”的境界。可见,如果“道德”一词在广义上使用,那么冯友兰所说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则可以合称为“道德境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所说的“道德境界”应该包括冯氏所说的“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

②尽管在现代社会,我们似乎更强调个人主义,但个人主义的意义在于反对国家、社会或他人对个人的侵犯与压制,从而维护自己的个性与自由,而不是反对任何形式的整体主义,包括源于人的社会性的健康的整体主义。

③这里的论证与前面所说的“心理比附”尽管有相似的地方,但两者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心理比附”是人首先通过修炼获得某种神秘的自由体验,然后再以这种体验去比附整体主义道德,从而完成它的合法性论证,因此它建立在神秘主义的基础上;而这里的论证首先以“人履行整体主义道德而获得心理上的自由体验”为经验事实,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归纳出整体主义的自由品行,从而完成它的合法性论证,因此它建立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

④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格心”就是道德上的志与学,但这里的“志”与“学”显然缺少孔子思想中的那种经验主义成分,因此两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⑤“道”并不是虚幻的,对于实现道德境界的人,都能从中体验到一种超验、自足的道德精神,否则他就不足以拥有道德上的自由,尽管道德精神因其理想性可能还得不到实现,但它作为人的理想却一直能对社会道德起到革新与促进的作用,否则我们就无法想像人类道德是如何进步的——当然我们这里的“道”只沿用传统伦理“道”这个“旧瓶”,而并不具备或蕴含它的封建伦理内涵。

⑥“心学”中对“心”与“性”有许多微妙的区分,这里我们撇开这些区分,只在一个概念上使用。

⑦出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古文尚书·大禹谟》)。

⑧“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出自程颢答《张横渠书》“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后来陆王“心学”对此都有阐发。

作者介绍:李建华  中南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83    覃青必  中南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博士生,湖南  长沙  410083

作文八:《论道德自由境界》12800字

论道德自由境界

李建华/覃青必

【专题名称】伦理学

【专 题 号】B8

【复印期号】2008年08期

【原文出处】《道德与文明》(津)2008年2期第4~10页

【作者简介】李建华 中南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83

覃青必 中南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博士生,湖南 长沙 410083

【内容提要】 在中国传统伦理语境中,道德自由是一种境界:一是从整体主义的框架中获

得的个人自由,二是从道德规范的认识到内化而获得的心性自由。道德自由

境界的达成主要基于对体现道德必然性的道德规范的体认与内化,进行道德

修养。 【关 键 词】道德自由/整体主义/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8)02-0004-07     个人品德建设的终极旨意是为了实现人的道德自由,而道德自由不仅仅是指人的一种自由、一种权利,更重要的还是指人的一种境界。道德自由意味着个人在认识、掌握道德必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内化体现道德必然规律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从而达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我们把它称为道德境界。“境界是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1]在这个意义上,道德境界则是“人在道德上的一种觉悟,以及人因这种觉悟而从道德中体验到的意义”,在道德境界中,人履行道德既不是被迫的,也不是实现其他利益的手段,而是彰显其人性的高贵、实现人之为人之自由存在的一种途径,同样人自由的时候也不是为所欲为的,而是在彰显其高贵人性的过程中实现人之为人的存在的自由,所以也是履行道德的自由,因此在道德境界中,道德与自由对人来说是合而为一的,道德意味着自由,自由也意味着道德①。

一、中国传统伦理中的道德自由境界

在重理性、重自由、重权利的西方伦理学那里,道德自由主要从意志自由、道德权利的维度提出,但在中国传统伦理学那里,由于注重某种整体主义、神秘主义,道德自由则主要从道德境界的维度提出,而我们所说的伦理维度中的道德自由,主要指的是中国传统伦理中的道德境界。从中国传统道德自由思想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尽心事天”,还是陆九渊的“心即理”、王守仁的“致良知”,他们的道德自由思想强调与追求的都是一种自由、圆满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一般以某种整体主义为基础,从利益分配的角度看,这种整体主义在道德上强调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实现国家、集体利益,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种道德整体(大我)观,这种道德整体观主张“小我”融入“大我”,以实现、彰显出“小我”的意义与价值。其中“大我”可以是国家、集体的化身,也可以进一步演化、升华为宇宙天地,从而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个人融入宇宙、融入万物,从而达到某种“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但无论“大我”怎样地演变、升华,在道德上它都始终强调牺牲个人利益、维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而不会像个人主义道德那样,主要从个人 1

的自由、尊严出发强调道德价值,比如孔孟的“义利”之辩、陆王的“以理压欲”,因此“大我”至少在内容上强调的是整体主义,尽管它实现的可能是个人的道德价值(见下一段)。但从维护整体利益到实现道德价值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说由于人性的自私,个人并不是自然地就能够从维护整体利益中体验到一种神圣的道德价值,因此在这里,对于整体利益的道德还必须进行某种合法或者合理性论证,从而在这种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培育起人们那种对于整体利益的道德情感。在西方传统伦理学中,整体主义道德的合法性论证主要付诸理性,即主要通过理性思辨国家、集体对个人的必要性、优先性,由此在这个基础上强调牺牲个人利益、维护整体利益的道德合理性;但在中国传统伦理学中,由于天生缺乏或不注重理性思辨,道德的合法性论证则主要付诸某种神秘主义,这种神秘主义既不是理性、也不是信仰,至多只能说是一种半信仰主义,因此它只能通过“天”、“道”、“理”等这些神秘的概念来完成道德的合法性论证。天、道、理这些神秘的概念,首先要依赖于人的道德信仰,或者说只能因人的道德信仰而起,因此它们天生就被赋予某种绝对的、不容怀疑的道德合理性,也就是说天生就具有一种终极道德价值,因此在这种信仰下,我们只要能证明整体主义道德就是天、道、理的体现,或者说本身就是天、道、理,那么我们就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借助人的信仰轻而易举地完成整体主义道德的合法性论证。而这种证明,则主要通过“自然比附”与“心理比附”的方式来完成,自然比附就是在自然信仰下,拿整体主义道德去比附各种自然现象,从而赋予整体主义道德以天、道、理的属性;心理比附就是通过修炼(比如“养气”、“格物”)获得各种神秘的心理体验,然后把这种体验视为整体主义道德与天、道、理在个人身上的融合,从而在这个意义上把整体主义道德与天、道、理连接起来。如果说自然比附提供的是一种“眼见为实”的客观性证明,那么心理比附提供的则是一种和谐、愉悦的体验式证明,从而在这种一内一外、一虚一实的证明中完成整体主义道德与天、道、理这些神秘概念的衔接。于是整体主义道德就取得了天、道、理的形式,从而完成了它的合法性论证,而由于天、道、理这些概念的超越性与终极性,它就寄托了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自由愿望,因此它不仅与人的内在自由(一种身心和谐、愉悦的体验)、而且还与人的外在自由(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联系起来,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人获得绝对自由的保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遵循天、道、理,也就是遵循整体主义道德,就成为人达致自由境界的唯一途径。人要获得道德自由,就必须认识到整体主义道德本身就是天、道、理的体现,通过道德修养的功夫认识、掌握这些天、道、理,就成为人获得道德自由的根本保证。而由于天人的同构关系,这些天、道、理本身就内在于人性或人心之中,因此道德修养的功夫无须向外求索,只需通过“尽心、存心”(孟子)或“致良知”(王守仁)的方法就可以掌握这些天、道、理,从而获得道德自由的境界。这就是中国传统伦理中的道德境界思想,也就是伦理维度中的道德自由思想。

尽管我们说伦理维度中的道德自由,指的主要是中国传统伦理中的道德境界,但道德境界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坚持自我批判、自我扬弃,从而进行适合时代精神的转化与蜕变,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成为道德自由中的一维。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德境界建立在整体主义的基础上,又以某种形式的神秘主义(或半信仰主义)为自身的合法性论证,那么在现代社会,这种整体主义与神秘主义在什么程度、什么意义上可以得到确证呢?首先是整体主义。在道德境界中,某种形式的整体主义是避免不了的,这在现代社会也是一样的,因为境界作为人对宇宙、人生的一种觉悟,是超个人的,因而也是指向“大我”即整体的——这在道德上尤其如此,因此它就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整体主义为最终指归,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不把个人潜能上的自我实现称为人的一种境界。但在道德境界中,整体主义的意义并不在于利益上的算计(像功利主义者认为的那样),而更多的在于实现一种道德价值,在道德境 2

界中,整体主义并不像“牺牲个人利益、维护整体利益”那么简单,而是在这种“牺牲”与“维护”中实现了个人的一种道德价值,而这种道德价值,才是整体主义在道德境界中的意义所在,否则人就与蜜蜂、蚂蚁没什么区别了。其实在道德境界中,人作为理性的存在不只是工具理性,而更重要的是价值理性,正是这种价值理性使人意识到人的理性并不只在于利益上的谋划,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种谋划中实现理性的人的价值与尊严。因此在整体主义中,个人的自我牺牲维护与实现的不只是整体利益,而更重要的是个人的道德价值,也就是作为理性(价值理性)的人的价值与尊严。那么在道德境界中,整体主义又如何与人的自由连接起来呢?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整体主义是如何得到确证的呢?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整体主义的合法性证明主要付诸某种神秘主义,而不是人的理性,在这种证明中,我们既不会去思辨“天”、“道”、“理”这些概念的真实性、确切性,又不会去考虑“自然比附”、“心理比附”这些论证的合理、合法性,而只是简单地付诸人的信仰。但在现代社会,人主要是理性的而不是信仰的,因此这种神秘主义论证显然很难得到人们的信服,那么抛开这种神秘主义论证,我们应该怎样为整体主义提供合法性论证呢?这可以从人性的角度来论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主要是社会性的,而不是个体性的,因为只有通过社会性存在,人才能够生存与发展,并成就自己作为人的存在。从生存的角度来看,人的衣、食、住、行,样样依赖他人与社会的帮助与庇护,一旦离开社会,人根本就无法生存与发展下去;从人性塑成的角度来看,人更是离不开社会。脱离了社会,人即使能侥幸地生存下去,但这种生存只能是动物式的生存,而不会是“人”的生存——比如传说中的“狼孩”,只有在社会中接受教化,才能够获得属“人”的生活方式,从而成就自己作为“人”的存在。从这个角度看,人首先是社会性的人,然后才是个体性的人,人的个体性只有在社会性的基础上才能得到体现,为了维护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以实现人的社会性存在,某种形式的整体主义对人来说是不可避免的②。如果说我们以上的论证只是认知意义上的,还缺乏感性上的直接证明,那么在心理体验上,整体主义则直接与人心理上的一种归属感、自由感连接起来。尽管在现代社会,由于对某种整体主义的恐惧与提防,我们习惯于呼吁个人自由,反对整体主义,但人很多时候却只有超越狭隘的个人自由,承认并接受社会与他人的存在,才能摆脱个人自由精神上的落寞,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归属感、自由感。在道德心理学上,人的这种心理事实体现为,当人从个人主义出发,过分强调个人的私欲与自由时,即使在爱欲或潜能上实现了自我,人也常常会陷入精神的孤独与荒芜中,从而无法获得心灵上的自由体验;反之,当人从整体主义出发,献身于国家、社会甚至人类的伟大事业时,即使牺牲了个人的私欲与自由,也往往能从中体验到作为社会的人、理性的人的那种宁静感、归属感,从而超越个人主义精神上的荒芜,实现心灵上的神圣自由。从这个角度看,整体主义道德不是一种说教,也不是一种强制,而是根植于人性的一种需要,也正因为这样,它才与心灵的高尚与自由息息相关,因此对于整体主义道德,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也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它都以心灵的高尚或浅陋、自由或不自由向我们提出要求,只要我们不否认人性的高贵,还想望心灵的美好、宁静与自由,就必须主动内化整体主义道德,自觉履行人类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从而在这个意义上实现自己的道德境界——否则,我们就得忍受心灵的荒芜、病态与不自由③。

二、道德自由境界的保障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道德境界是人们在接受、认可整体主义道德的基础上,通过道德修养内化这种道德原则和规范,从而达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可见在道德境界中,“道德内化”这个概念起着关键的作用,没有个体的道德内化,尽管人还会有意志自由、道德自由权,但却不可能拥有道德境界,因此人要获得道德境界,就必须首先进行道德内化。道德内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其转 3

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素质的过程”[2],尽管道德内化是人实现道德境界的关键,但由于人类心理的特殊性,道德内化也会以异化的方式进行,从而导致其所实现的道德境界的虚假性、非自由性。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看,内化的一般含义是指社会行为方式或机能向个体心理机能的一种转化(犹如人的食物消化一样),它是人的一种精神“食物”的消化,如果说在食物消化中,躯体可以很自然、完好地保护自身,因此我们不可能强迫人吃不适合自己的食物,比如我们不可能强迫人吃泥巴,那么在精神消化中,人的自我保护就脆弱得多,在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强迫或诱骗人消化他不愿意或不适合他的东西,比如在长期的威压打击或舆论欺骗下,人就有可能内化他原本不愿意或根本不适合于他的东西,也正因为这样,人类才有各种各样的阿Q精神或牢笼中的“自由”。道德内化也是一样的,在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它既可以通过强迫的方式进行(比如残酷的行政威压),也可以通过欺骗的方式进行(比如长期的舆论诱骗),从而导致道德内化的异化,造就出两种变异的道德内化形式,即强迫式道德内化和欺骗式道德内化。因此,要保障人的道德境界,就必须先通过各种方法,保证道德内化的正常进行,否则在道德境界中,人所实现的不但不是道德自由,相反却是道德奴役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证人的道德内化呢?异化式道德内化有两个特征:一是内化的内容即整体主义道德的虚假性,在这里道德不是基于人性的普遍需要,而只是体现、维护少部分人的利益,比如统治者或特权阶层的利益;二是内化方式的非自主性,即个体的道德内化不是自主自愿的,而是通过强迫或欺骗的方式进行。在异化式道德内化中,这两个特征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体现人性普遍需要的道德,才通过强迫或欺骗的方式内化,而通过强迫或欺骗的方式内化的,只有不体现人性普遍需要的道德。在这个意义上,为了保障人的道德境界,道德内化也要相应地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然性,即个体内化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基于人性的普遍需要的,也是具有道德必然性的,否则人所达致的道德自由只能是虚假的;二是自主性,即个体的道德内化是自愿自主的,而不是被迫或被欺骗的,否则人所实现的道德境界就不足以体现人的自由与尊严。

第一,道德内化的必然性。道德内化的必然性是指个体内化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具有道德必然性,它是道德境界内容上的保证。道德境界是自由与必然的融合,是人在认识道德必然的前提下自觉自愿地按道德必然去行动,从而达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从道德必然的角度看,“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矩”必须体现道德必然,即“从心所欲”既不能是没有任何限定的为所欲为的自由,也不能是在违背、压制人性的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约束下的自由,而应该是在道德必然限制下的自由。那么,什么样的道德原则或规范才具有必然性?从道德自由的角度看,基于人性的普遍需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具有必然性,相反,违背人性的普遍需要,违反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具有必然性。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必然性在道德实践中需要从两个方面去保证:一是道德立法上的保证,这需要我们的道德立法要符合人性的普遍需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主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民主方式、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专制方式来完成,从而保证我们所确立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具有道德必然性;二是道德选择上的保证,这需要我们强化社会道德教育,培育、发展人的道德理性,从而使人在认识、掌握道德必然规律的基础上,自主地去鉴别、选择、内化符合人性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道德立法上的保证从外在方面为个体的道德内化提供具有必然性的道德原则或规范,而道德选择上的保证则从个体道德选择的角度去保证道德内化内容的必然性,这两个方面的保证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仅有任何一方面的保证都不足以保障道德内化的必然性,因为无论是社会的道德立法,还是个体的道德选择,在实践中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它们只有相互借鉴、互相补充,才能共同 4

保证道德内化的必然性。

第二,道德内化的自主性。道德内化的自主性是指个体的道德内化是自主自愿的,而不是被迫或被欺骗的,道德内化的自主性是道德境界自由品格的一个根本保障。维护人的道德内化的自主性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维护人的道德自主性,在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培养人们在道德上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认知,培养人们的道德理性,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与决定;二是培养人们的道德理性,道德理性是道德内化的保证,一个道德理性不充分的人不可能进行道德内化,即使能也不可能保证道德内化的必然性,培养人的道德理性有赖于社会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三是营造宽容的道德环境。宽容的道德环境意味着人们应该有表达道德思想、道德理想、道德观念的自由,人们的道德抉择也不应该以压迫或压制的方式进行,尽管我们可以通过社会舆论对人们的道德思想、行为进行评判。有人可能认为宽容的道德环境会导致道德权威的下降,但道德权威作为人们内心对道德合法性的认可,绝不是强迫压制或存心维护的结果,而是在社会舆论与人们自由选择的互动中逐步确立起来的。宽容的道德环境不仅能保障人的道德自由,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人的道德认知、培养人的道德理性。

三、道德自由境界的实现

道德境界必须以人道德上的觉悟为前提,人作为有理性、能自主的动物,做某件事都是以某种程度的觉悟为前提的,没有这种觉悟,人尽管也会做这件事,但这只是机械地或为其他目的做这件事,而不会在领悟这件事的意义上自觉地做,在道德上尤其如此,人只有在道德上觉悟了,才会深刻领悟到道德对自身的意义,从而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自觉自主地履行道德,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觉悟是人对事物的必然性、意义与价值的一种体悟与觉醒,它使人不仅认识到事物的必然规律,而且还领会到事物对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因此觉悟可以说是人的理性认识与感情认同的统一、融合与飞跃,也正因为这样,觉悟才成为人获得自由的深刻基础,觉悟是别人不能代劳的,而必须是个人身体力行的结果,作为对事物的一种体悟,个人只有“体”了才能“悟”,个人只有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够醒悟,醒悟也只能是个人亲身体验的结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直接凭借外力实现人的觉悟,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强制使人接受某种东西,或者通过说教使人认识某种事物,但如果没有人的体悟,这种认识与接受只不过是人机械麻木的动作,而不会成为人自由自主的行动。道德境界作为人在道德上的一种觉悟,也是一样的,我们尽管可以通过各种措施保障人的道德境界,但却不能因此代劳人实现道德境界,道德境界只能是个人在道德修养的实践中,通过对道德的不断体悟与觉醒,从而在认识与行动上达致的一种自由境界。在这个意义上,道德境界的实现必须涉及人的道德修养,没有道德修养,尽管人还会拥有意志自由、道德自由权,但却不可能拥有自由圆满的道德境界。

所谓道德修养,是指个体为了实现道德上的圆满具足,自觉根据道德必然的要求,对自己的心性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净化与自我塑造。道德修养一般会指向人道德上的自由与完善,它主要是中国传统伦理学中的概念,在古希腊伦理中,尽管也强调人的德性,要求个体成为一个有德的人,但西方的德性论强调的是人的行为的合乎道德性(当然也尊重人的意志自由),而没有像中国传统伦理那样,主要从心性修养的角度强调人的德性。道德修养主要以人性善为自己的理论根据,人性本来是善的,或者先天就蕴含有善端,但由于后天诸多因素的不良影响,使得现实的人的心性受到侵染与遮蔽,从而导致人的不良品性和不道德行径,因此要恢复人的善根,就必须通过一系列道德修养的功夫,洗涤人的心性,凸显人的善端,从而实现人道德上的自由与圆满。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尽管一些思想家的道德修养思想有相同的人性预设与道德目标,比如都主张人性善,强调“义”对“利”、“理”对 5

“欲”的优先与压制,但在道德修养的操作方面,却有不同的理论预设与操作要求。在宋明理学那里,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认为“理”是客观的,散映于万事万物之上,它不依赖于心,尽管心包含理,道德修养应重在“格物”,格物日久,即能“穷理”,从而达到“人—理”合一的圆满境界,因此在“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方面,“理学”重在“道问学”;而以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认为“心即理”、“理即心”,只不过心常常受到“人欲”、“物欲”的蒙蔽而丧失其理的本性,因此道德修养应重在“格心”,格心既久,即能使心“纯乎天理”,从而达到“心—理”合一的自由境界,因此在“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方面,“心学”重在“尊德性”。尽管这些道德修养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是非理性的,还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倾向,但道德修养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特有概念,要保持它的特质则必须借鉴、吸纳传统伦理的这些思想精华——当然也要摈弃那些不符合时代精神的非理性因素,况且这些道德修养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了人类精神发展的共同规律,因此除开那些不合时宜的内容(比如“存天理,灭人欲”),在今天仍有借鉴的必要。在这里,我们主要借鉴“心学”的道德修养理论,从实现人的道德境界出发,来分析、总结个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几个步骤。

第一,“志、学于道”。志、学于道就是人在道德上的立志与学习。孔子很重视道德的立志与学习,“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道德上的立志与学习是人进行道德修养的前提。但后来到了陆王“心学”那里,由于受佛学、禅学的影响,道德修养在“心即理”的预设下越过道德上的志与学,直接进入“格心”的神秘阶段④。其实从经验主义的角度看,“理”不可能是人心先天具有的,而只能通过后天道德上的不断学习与实践而在人心中逐步培养形成的,如果不加分析地信奉“心即理”的超验性,那么“心学”强调的“先立乎其大者”,立起来的可能是现行腐朽的道德,因此“格心”格到的也只能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而不会是出自人性需要、能够给予人自由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因此,道德上的立志与学习是重要的。当然在现代社会,我们立志与学习的不可能是落后的封建道德,而只能是新时代符合人性需要、能体现人的自由与尊严的道德。“志、学于道”首先是志于道,即立志要成为一个有德的人,人只有志于道,才有可能产生道德需要,从而在这个基础上主动去学习、接受道德知识。如果没有志于道,那么人学习、接受道德知识就只能是机械、被动的,因此道德修养一开始就是不自由的了。志于道之后就要学于道,即学习、掌握道德知识,这不仅包括学习关于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知识,而且还包括学习关于道德运行规律的知识,比如道德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等等。但学习道德知识并不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鉴别、整合、消化这些道德知识,从而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某种终极的道德精神,我们沿用传统伦理的概念把它称为“道”⑤。“道”并不是现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简单反映与抽象,而是在理想层面比现行道德更能反映、把握、跟上人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它往往对人性与人类社会产生促进与革新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人只有掌握了“道”,才不会囿于现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从而能在更高、更自由的层面进行道德修养,获得真正的道德自由,这就是我们对“心学”中“先立乎其大者”的一种解释,只不过这里的“大者”是符合人性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道”,而不是宋明“理学”压制人性的“理”,而且我们的“立”是通过道德上实实在在的志与学,而不是某种虚幻的神秘主义。

第二,“省察克治”。“立乎其大者”后,人就可以根据“道”对自己的心性进行自我审度、自我净化、自我塑造了,这就是道德修养中“省察克治”的功夫。省察克治是王守仁主张的道德修养方法,原意是反省、清查蒙蔽人心的私意私欲,克服、防治它们于萌芽之时,这样用功既久,就可以恢复“良知”,达到“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传习录上》) 6

的自由境界。当然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可能像王守仁说的那样,“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答陆原静书》),因为道德修养必须建立在人的私欲得以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不顾人的基本需求而过高地强调道德修养,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但是一旦人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只要我们还承认人性的高贵与尊严,那么根据“道”的标准去省察克治自己就是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了,否则人就无法实现自己的道德境界,而只能卑微地、毫无意义地活着。省察克治就是人自觉根据“道”的标准,去反省、察看自身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中那些违背或不符合“道”的地方,然后再一一地加以纠正、克服,从而实现心性上的自我净化、自我塑造。在人的道德修养中,省察克治的功夫是必要的,因为人性是软弱的。因此,即使我们能认识、掌握“道”,也未必能按“道”的标准去做,从认识“道”到个人的至善品行,还必须经过个人省察克治的功夫。省察克治依靠良心的道德法庭与人的道德意志力,良心或良知是“道”在人心中的体现,它能把人拉到道德法庭中进行审判,从而对人的行为意识起到监督与谴责的作用,而道德意志力是人服从良心的监督与指引,自觉按“道”的标准去做的顽强力量和坚持精神,因此道德法庭与道德意志力都能对人的省察克治起到保障的作用,在道德法庭与道德意志力的协力作用下,人就能够省察、克治思想行为中的不道德倾向,从而凸显、恢复心性中的善性,实现心性上的自由。

第三,“存心养性”⑥。恢复心性的善性后,人就要进一步保存、维护这个善性,而不能让心性再次堕落下去,这就到了“存心养性”的功夫。“存心养性”主要是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孟子认为,人心中先天具有仁、义、礼、智等四种“善端”,但这些善端又很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遮蔽,因此道德修养应重在“存心”、“养性”,即保存、维护并扩大心性中的这些善端,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在道德修养中,存心养性的功夫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人的心性并不必然为善,尽管我们一时恢复了它的善性,也不能保证它不会再次被侵蚀,因此它“操则存,舍则亡”(《孟子·告子上》),稍有松懈,心性中的善端就可能再度流失,况且人的心性还不断受到诸多不良环境的侵扰,犹如“斧斤”、“牛羊”之于树木,因此“人心惟危”⑦,在道德上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导致心性偏离“道”的轨道,从而再次堕入恶的境地。存心养性就是要我们存养心性中已经得到恢复的善端(即“道心”),抵制外界的不道德因素(包括过度的情欲)对人心的诱惑与侵染,从而维护、壮大心性中的善端,达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自由境界(人心与道心同一)。孟子认为,存心养性要通过“集义”与“养气”的方法,“集义”就是多做符合仁义的事,“养气”就是养护从“集义”中产生的“浩然之气”,并使它发展壮大,从而成就“大丈夫”的气概(《孟子·公孙丑上》)。根据孟子的思想,存心养性首先要善于做符合道德的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样行善日久,自然能够培养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从而产生道德上的精神力量。其次要进一步维护、扩大人的这种道德意识、道德精神,这需要人保持有“道”的操守,时刻把“道”存养在心中,而不能有一刻的松懈(“心勿忘”),但同时也不要起私心,人为地去助长它,而只能在不断行善的基础上,根据心性的发展规律慢慢地去养护它(“勿助长”)。这样用功日久,人自然就能够保存、发展心性中的善端,使它日趋壮大,充塞整个心性,从而达到人心与道心融合为一的至善境界。

第四,“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心与道心融合为一后,人就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孔子的思想,意指人的一种理性(道德)与情感(性情)相互融合的自由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履行道德的时候无不出于性情上的自由,而出于性情自由的行为又无不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下面我们主要结合“心学”的理论来解说。人经过一系列的道德修养功夫后,已经克服、摆脱了不道德因素的影响,使心性中的善端完 7

全凸显出来,这时人与“道”融合为一,人心就是道心,道心就是人心,此人的一举一动,既出自真性情,又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这里,人的道德行为显然不同于康德所说的“出于义务的行为”,出于义务的行为排斥人的情感,反对人出于感情的好恶而行善,因此它不可能是“从心所欲”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出于义务的行为不是自由的行为,或者至少可以说不是道德境界意义上的自由行为。但在道德境界中,人的道德行为既不受制于情感,也不刻意地排斥情感,因为人心与道心融合后,人心中全然是天理(道德必然),而丝毫没有夹杂人的私欲私利,在这里受制于情感固然出于人的杂念,而刻意排斥情感仍然是人“用私”的结果,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因此道德境界毋宁说是超越人的情感的,在排除一切私心杂念后,人心一片虚明,“虚”是无私心杂念的虚,“明”是只剩天理的明,因此在这个境界中,人心“廓然而大公”,应物的时候只须任天理之自然,当喜者喜之、当怒者怒之,而事物一过,喜怒之情亦随之消逝,从而达到“物来而顺应”的自由境界⑧。可见在这个境界中,天理已经完全融入了人心,而不再是异于人的东西,因此人履行道德的时候就不用刻意地排斥情感,出于义务地行动,而只要顺着已经内化于人心的天理,就能够使自己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自然地符合道德,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注释:

①这里所说的“道德境界”与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所说的“道德境界”是有所不同的,冯氏主要从人的境界的角度来把握道德境界,而我们则主要从道德自由的角度来把握道德境界,因此两者的视网与切入点是不一样的,但如果一定要比附冯氏的境界说,那么我们这里所说的“道德境界”则相当于冯氏所说的“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合称。在《新原人》中,冯友兰把人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在道德境界中,人能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全自己,因此社会道德并不是压迫人的,而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在这里,冯友兰显然在狭义上使用“道德”一词,意指一社会中现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在中国传统伦理中,“道德”并不限于在狭义上使用,而且还指人的某种能“与天地参”的宇宙品格,而这正是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在“天地境界”中,人能认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在宇宙中,人也要堂堂正正地做人,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达到“事天”的境界。可见,如果“道德”一词在广义上使用,那么冯友兰所说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则可以合称为“道德境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所说的“道德境界”应该包括冯氏所说的“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

②尽管在现代社会,我们似乎更强调个人主义,但个人主义的意义在于反对国家、社会或他人对个人的侵犯与压制,从而维护自己的个性与自由,而不是反对任何形式的整体主义,包括源于人的社会性的健康的整体主义。

③这里的论证与前面所说的“心理比附”尽管有相似的地方,但两者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心理比附”是人首先通过修炼获得某种神秘的自由体验,然后再以这种体验去比附整体主义道德,从而完成它的合法性论证,因此它建立在神秘主义的基础上;而这里的论证首先以“人履行整体主义道德而获得心理上的自由体验”为经验事实,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归纳出整体主义的自由品行,从而完成它的合法性论证,因此它建立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     ④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格心”就是道德上的志与学,但这里的“志”与“学”显然缺少孔子思想中的那种经验主义成分,因此两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⑤“道”并不是虚幻的,对于实现道德境界的人,都能从中体验到一种超验、自足的道德精神,否则他就不足以拥有道德上的自由,尽管道德精神因其理想性可能还得不到实现,但它作为人的理想却一直能对社会道德起到革新与促进的作用,否则我们就无法想像人类道德是如何进步的——当然我们这里的“道”只沿用传统伦理“道”这个“旧瓶”,而并不具 8

备或蕴含它的封建伦理内涵。

⑥“心学”中对“心”与“性”有许多微妙的区分,这里我们撇开这些区分,只在一个概念上使用。

⑦出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古文尚书·大禹谟》)。     ⑧“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出自程颢答《张横渠书》“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后来陆王“心学”对此都有阐发。

作文九:《第五课提升道德境界》3300字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第五课  提升道德境界〕

在职业实践中锤炼

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竞赛活动,让学生掌握职业道德养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涵养职业道德品质。

教学准备

由于本节课要利用课堂竞赛活动来实施课堂教学,课前要做好以下准备。

1.竞赛活动安排的准备(由学生、教师协商共同进行)。

(1)介绍竞赛方案:向全体学生介绍竞赛活动方案,包括哪些竞赛项目,简介竞赛规则、评分标准、注意事项等(见附件一、附件二、附件三)。

(2)抽签和分组:从全班挑选三名平时表现较好又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作为组长。让三名组长随机抽签,把全班学生分为红、绿、黄三个组,并确定比赛顺序。

(3)布置场地、准备媒体设备及竞赛物品:布置竞赛活动场地,安置好多媒体计算机,放置好计时器、记分牌、答题纸板、笔、工作制服、工作胸卡等。

(4)邀请若干老师作为课堂竞赛的评判。

2.学生的准备(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1)收集、整理和制作竞赛资料:各组学生从课本、学习指导、报纸、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等途径广泛收集竞赛活动所需资料,每人向组长提交至少一条有关比赛项目的资料,制作竞赛所用的PPT课件。

(2)确定人选:组长召集本组成员商议,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共同推选出参加各比赛项目的组员,每个项目的参赛者不能重复,以保证有更多的学生直接参与课堂竞赛活动。

3.教师的准备。

(1)根据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情况,从学生提交的资料中选取部分资料,再加上教师自己准备的资料(见附件四),最后确定竞赛活动的三个项目。

(2)结合学生的准备情况,设想竞赛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及情形,以便更好地掌握和控制整个活动过程,并做好各环节简评和总评准备。

4.参加竞赛的心理准备。

(1)学生:精神饱满、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全情投入。

(2)教师:良好的精神状态,既有亲和力又要有一定的权威性。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播放《运动员进行曲》,吸引注意力,调动情绪,让学生进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准备参与竞赛。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寻找榜样竞赛

学生活动:由每组预先选定的一个学生,使用PPT课件,在规定时间内(5分钟),代表本组展示、介绍其寻找到的职业道德榜样及其选择的原因。其余学生观看、引发思考。

教师评判:按事先规定的评分标准,为各组评分。

教师小结:在各组学生讲解、全班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不同工作领域中的职业道德榜样,产生对榜样的认同感;总结归纳职业道德养成的第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见贤思齐,向职业道德榜样学习。

活动二:从小处着手

学生活动:各小组成员讨论、思考,在规定时间(1分钟)内,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填空题(见附注一)。

教师评判:按每题5分计算,为各组评分。

教师小结:解释各句话的涵义,使学生理解每一个所谓的大事业都是由许多小事业构成的,每一个大事业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由此阐明从小处着手的重要性,引出职业道德养成的第二个途径和方法:从小处着手,做好每件职业事。并讲解从小处着手的具体要求,首先要克服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错误想法;其次还应该恪守基本的道德规范,抱着负责的态度,做好每一件小事。

活动三:身体力行竞赛

学生活动:由每组预先选定两个学生,代表本组参加比赛,在规定时间(如5分钟)内,合作完成指定工作任务(穿工作制服,戴工作胸卡,两人一起把桌子搬到指定地点)。其他组员监督比赛,并为本组组员加油。

教师评判:按完成时间最少者为胜,得分。最后,宣布竞赛活动的小组名次。     教师点评:祝贺获胜小组,鼓励全体同学。总结竞赛活动情况,再次阐明竞赛活动目的,说明这是一种养成教育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使学生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中体验和感受职业道德规范。

学生活动:全体学生一起共勉,齐读授课班今后所从事的相关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内容要求。

教师小结:要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必须在职业实践中身体力行职业规范,同时还要在事上磨炼,熟能生巧,精益求精,归纳出职业道德养成的第三个途径和方法:

身体力行,在职业实践中养成。

【小结与反思】

布置作业: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中,你是如何注意训练和培养职业道德行为的。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在课后完成此项作业。

附件一                        竞赛活动项目

1.寻找榜样。各组预先选定一名成员参赛,使用PPT课件,在规定时间内,介绍一位具有优秀职业道德的工作者。由评委老师按评分标准评分。满分为50分。

2.小处着手。各组预选选定三名成员参赛,比赛时发给各组一块写有题目的纸板,在规定时间内,小组合作完成填空题。每空5分,满分为50分。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作者是老子)

(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的遗训)

(5)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3.身体力行。各组预先选定两名成员参赛,把工作制服穿好,将工作胸卡佩戴在指定位置,两人一起合作把一张桌子搬到指定地点。按完成任务所使用的时间最少者为胜,获得50分。

附件二                    竞赛活动注意事项

1.三个比赛项目都必须参加,每个项目的参赛者不能重复。

2.配合、服从主持人的安排,服从比赛结果。

3.在比赛过程中,非参赛者需保持安静,不要影响参赛选手比赛。

4.本次竞赛活动按各组总分数计算,设团体奖第一、第二、第三名。

附件三                    竞赛活动评分卡

附件四                    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

“十佳单位”:天津市困难职工救助中心、宁波市81890求助服务中心、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大连商品交易所、吉林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中医院、北京住总第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山东省青岛供电公司、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江西东津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十佳标兵”:北京佑安医院护士长朱伟平、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麻城市支行储蓄员金红英、青藏公路管理分局那曲公路段三十一工区工区长小多吉、河南省濮阳市公用事业局“老李热线”负责人李全芳、哈尔滨圣泰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翔、邢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袁世臻、甘肃新路交通工程公司总经理徐广辉、安徽省合肥市国税局第二分局个体税收征管科科长刘占勉、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系主任李国平、江苏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邓建军。

第九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

十佳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广东省深圳市卫生处理厂、辽宁省大连市公安局巡警支队、吉林省白河林业局、重庆市长寿供电局、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晋中太谷县支行、黑龙江电视台新闻部、宁夏煤业集团磁窑堡煤矿、中核集团公司四O四厂、湖南省电信有限公司娄底分公司。

十佳标兵:中脉科技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王尤山、华电滕州新源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曲振尧、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城管局清扫班班长王菊花、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宋鱼水、云南昆钢第三炼钢厂炉长肖国昆、福州市电业局带电班班长冯振波、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一厂维修班班长田忠民、浙江宁波81890求助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胡道林、广西柳州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驾驶员邓红英、辽宁本溪市邮政局发投分局投递员吴俊刚。

第十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

“十佳单位”: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昆明铁路局昆明站、浙江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山西省潞安矿业集团公司王庄煤矿、南通第三人民医院、邯郸市中心医院、长春市绿园区环境卫生保洁管理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客户服务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庆阳石化分公司。

“十佳标兵”:天津港煤码头公司孔祥瑞操作队队长孔祥瑞、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井下作业分公司队长赵传利、恩施州巴东县邮政局绿葱坡支局投递员陈见方、贵阳市社会福利院颐寿园护理员王琼、青藏铁路公司西宁客运段北京车队党总支书记王晓云、银监会江西监管局南昌办事处主任朱其建、民航华东空管局区管技术支持室主任陈文秀、重庆市北碚区市政工程处疏浚工任维超、大连重工起重集团高级工人技师王亮、山东青岛供电公司总经理刘建旬、乌鲁木齐市邮政速递局工人艾克拜尔。

作文十:《奉献——崇高的道德境界》1200字

奉献——崇高的道德境界

我不是一位多情的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去讴歌我的事业,我感谓不是一位睿智的哲人,不能用深遂的哲理去体现我的人生价值,然而,我就是我——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今天要在这词汇的花园里采撷,构造我心中最美的诗篇。我要用深深的思索和凝重的感情来唱出我心中最美的歌!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奉献——崇高的道德境界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是培养人的事业,更是一种爱的事业!这种爱,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一种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它是一种科学、理智的爱,积极、主动的爱,无私、博大的爱。他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教育影响如涓涓溪流,,流入学生的心田。它是春雨,能滋润干枯荒漠的心田,萌发一片绿洲。

我们学校的袁丽华老师,每天都是很早来到学校,很晚才回家。袁老师把爱奉献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虽然袁老师无法象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却可以象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这是一种何等崇高的爱!正是这种爱,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正是这种爱,使教师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以及在坐的大家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这种崇高的爱奉献给学生,还有什么理由不为从事这爱的事业而感到自豪!

有人说:“奉献出这种崇高的爱却要守着一辈子的清贫,这值得

吗?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教师每天都进行着大量、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等等。重复性劳动单调而缺乏新鲜感、刺激感。那么是什么构成了教师兢兢业业、勤于奉献、淡薄名利默默耕耘的内在动力呢?那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这就是教师的奉献!是它使我们教师摒弃了庸俗的价值观,摆脱了世俗的偏见。忍受了社会的误解,理解了种种不公。义无返顾的投身到了教育事业之中。忠于职守,以奉献为趣、为幸福。是它,使教师不会视平凡的工作为平凡,不会视琐碎的工作为琐碎,而是会认真对待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件小事,于细微处显精神,于小事上下功夫。在简单却又伟大的教育工作中体验人生价值实现的满足,也正是它这样的精神和道德价值观鼓励着广大教师在差强人意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中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对每个时代的每个民族、每个人来说:奉献的积累,就是财富的积累,文明的积累,社会生产力的积累。积累越多,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速度就越快。这是那些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受到人们尊重的原因,也是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敬业工作、合法经营、诚实劳动、办事公道的人受到大家尊重的原因。

奉献---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志在高远,不辍耕耘,教师为崇高而走来,去追求人生的价值,教师为平凡走去,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亲爱的同行们,让我们 携起手来,共唱奉献的旋律,共攀道德的高

峰。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苦苦耕耘,用我们的爱心、细心、热心、关心,去换起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