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柏林墙 [《修建隔离门犹如德国柏林墙》900字]

作文一:《作文:修建隔离门犹如德国柏林墙》900字

南江县春场坝农行小区上下200户业主本已和谐相处七年了,然而从去年我们的基本权益就长期遭受着严重侵害。农行小区极个别人假借搞五创联动为名,其实是为了搞房地产开发荻取私利甚至达到报复他人的目的,欺骗煽动支持不明真象的少数住户,利用政府拔款修建好的小区大门,强行将本属同一小区的上下住户强行分离开,不准农行小区新宿舍110户业主通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不方便至今已达4个月之久,这期间我们找了政府所有相应机关也招开了协调会,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早已多次明确指示县农行相关领导:一是立即无条件开通大门让上下200户业主生活方便;二是要搞小区开发是坚决不同意的,县府已明确告之农行领导无论是以农行还是其它诸如业主等名义搞小区开发都是行不通的;三是如不照此办事继续阻挠上下业主自由进出大门包括修建围墙等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农行负全部责任。

然而从2013年10月至到今天,小区新宿舍100多住户仍然无法自由通行生活极不方便,凡属正常通行时常都会遭到漫骂围攻和恐吓。而84家旧宿舍住户除交高额物管费多花冤枉钱进出其实也很不方便外,其余大多依旧如故,让人无比失望。客观上除加深了上下邻里的矛盾之外并没给上下善良的住户带来好处,这与五创联动初衷完全背道而弛,同时也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危害。

农行小区目前按国税局小区管理模式运作既切实可行又和谐实惠,除非上下业主大家齐心协商达成共识请正规物管实施封闭化管理后,那么这时收取相应物管费才算合情合理,而今房地产不景气政府反对农行小区搞开发,习主席带领全党深入反腐,你看现今全国各地有几处强占开发成功了的,小区开发首先己经不俱备市场条件了,诱骗不明真象住户胡挠蛮缠已经破产,政府领导己多次告之:没有农行小区200户业主的共同协商努力,达成共识,所有单方妄想强占独吞公共区域搞开发,不外乎都仅仅是少数几个人为达到发财而做的黄粱美梦而已。不信,时间和事实将证明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不敢修围墙堵后门足已证明自知理亏所有无耻谎言不值一驳。在此告戒极个别人不要低估了小区住户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决心和勇气,也别指望善良的住户一直受欺骗和利用,继续交高额物管费让84户旧宿舍绝大部份善良业主当冤大头,独占开发根本就行不通也不得人心。

县政府拔款修建农行小区大门不是来制造矛盾搞分裂的,它只能成为一道和谐门,不能成为一道隔离门,更不能利用它成为赚钱的门。

作文二:《德国柏林大学》14900字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德国柏林大学

一、柏林大学概述

柏林大学是德国的一所综合性高等学校。 原名柏林弗里特里希-威廉大学,设于柏林。1809 年由普鲁士王国内务部文教总管 F.vonK.W.洪堡负责筹建,1810年10月正式开学。设哲学、法学、医学和神学4科。第一任校长为哲学家 J.G.费希特。柏林大学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针,采取讲课、讨论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师享有较大的学术自由,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各种课程,选择自己的钻研方向,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 。1842年创建德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一批科学家曾在该校执教,并创立新的理论和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柏林大学可谓欧洲乃至全球的学术中心,产生过29位诺贝尔奖得主,成就惊人,包括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普朗克(Max Planck)、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黑格尔(G.W.F. Hegel)、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均在此任教。马克思(Karl Max)、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赫兹(Hertz, Heinrich)、海涅(Heinrich Heine)、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舒曼(Robert Schuman)等诸多名家均曾于此校求学[1]。

然受制于历史及政治原因,曾经辉煌的柏林大学终究敌不过战争的践踏与摧残,1948年柏林大学一分为二,部分师生在美英控制的西柏林地区成立了柏林自由大学,原柏林大学则于1949年更名为柏林洪堡大学。

在华人文化圈中,柏林大学在1948年之前专指柏林洪堡大学(例如小说围城中所称的柏林大学)。后来有一段时间柏林大学则又指的是柏林自由大学。现今国内外均将柏林洪堡大学作为老柏林大学的主要继承人。这两所“柏林大学”是完全独立的大学,但逐渐在较多领域开始合作、合并。

二、柏林大学模式的形成

柏林大学的创建过程经常被教育史家们简化了,以至于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洪堡一个人精心计划的结果。其实,对柏林大学的创建过程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费希特和施莱尔马赫,这两个人一个是柏林大学“模式理论的奠基者”,另一个是柏林大学“模式制度的设计者”。洪堡创立大学所依据的精神和道德准则是费希特和施莱尔马赫首先设想出来的,当然洪堡本人也阐述了他自己的意见,

更重要的是,他是唯一使之付诸实践的人。

(一)费希特:模式理论的奠基者

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ehte,1762一1814)很早就留心当时德国大学所面临的问题,并为唤醒德意志人民的民族热情而不懈地努力。1804年冬,在柏林讲演《当前时代的基本特征》时,听众中不仅有著名学者和政要,如施吕太(Schrotter)、贝依迈(Karl Friedrich Beyme)和阿尔斯坦因(Karl Freiherr von Stein m Altenstein)而且还有后来组织“神圣同盟”的奥国总理、当时的驻柏林大使梅特涅(Klemens WenZel Nepomuk Lothar von Metterih)这样的人物。1805年4月,费希特应聘去爱尔朗根大学担任一个学期的教授,曾写了关于爱尔兰根大学内部组织的看法一文,并受到普鲁士内阁重臣阿尔斯坦因的重视。1806年拿破仑(NePolconl)奉行扩张主义,入侵德国,费希特撤往威尼斯堡,然后经由哥本哈根返回沦陷的柏林,在法军占领下,从1807年12月13日至1808年3月20日连续每星期天晚在柏林科学院发表对德意志国民的讲演,先后共14次,后汇集成《告德意志国民书》。费希特在演说中强调了国家对于教育的作用和国家办教育的神圣使命,指出一个国家对成长着的一代所能做的事情莫过于教育了,国家应把教育管起来,他认为,惟有教育才能把我们从各种邪恶势力的压迫下解救出来。费希特是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作演说的,但他把生命置之度外。他的演说极大地激发了德意志民族的爱国热情,也唤起了普鲁士对教育的重视。费希特的演说是一个教育纲领,许多学者认为他的演说使德意志受到了宗教改革以来从未受到过的震动,其意义不亚于马丁.路德提出义务教育的意义,其对德国教育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1807年9月(梯尔西特和约签定的2个月后),国王任命他的枢密顾问拜姆(Karl Friedrich von Beyme,1765一1535)全权负责筹办大学事宜。拜姆立刻确定了新大学的教授人选,其中包括费希特和其他9名在哈勒大学任教的教授,并委托费希特撰写新大学的构想计划。费希特在11月5日接受了拜姆的委托之后,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写出了《在柏林创立一所高等教育机构的演绎计划》。虽然1808年6月拜姆转任高等法院院长而使创立新大学的计划暂时被搁置,费希特的这份演绎计划也直到1817年才公开出版,但是费希特作为柏林大学的首批教授之一,作为第一任选举产生的柏林大学校长,他的大学论对柏林大学以及柏林大学创办之后德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是柏林大学

模式理论的奠基者。由于在柏林大学的改革计划未能实行,他于1812年辞去校长职务。

费希特的大学论对柏林大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他与洪堡等人一道为柏林大学树立的新风开创了德国近现代大学的新局面。有人在评价费希特等大学改革的贡献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大学发展史宝贵遗产的不是柏林大学的出现,而是围绕着创建柏林大学所产生的那些大学论。”

(二)施莱尔马赫:模式制度的设计者

1805年,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aniel Sehieiermacher,1768一1834)发表了《关于德国式大学的断想》,阐述其大学理论。1809年他受洪堡之聘参加柏林大学建校委员会及为文教司制定教育改革方案的学术顾问团,并担任顾问团负责人,从而在普鲁士的教育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由施莱尔马赫完成并体现了他的思想的“大学章程”对柏林大学模式的形成奠定了法的基础,对柏林大学以及世界大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在这个章程中,为柏林大学模式规定了基本的特征和组织框架,施莱尔马赫是柏林大学模式制度的设计者。

施莱尔马赫拟就的草案作为,“临时章程”得到通过之后,出现了一个意外。舒克曼宣布,政府不把临时章程当作正式法令,颁布永久章程只能是政府的职权。不过,随后由政府负责制定的章程仍体现了施莱尔马赫的思想。

在认可“章程”的最后阶段,教授会与政府部门之间就大学最高权力机构评议会的构成原则发生激烈争论。教授会主张评议会应该由全体教授组成,政府方面则坚持评议会由10人组成(新任卸任院长各4名、新任卸任校长各1名、正教授代表5名),而且政府部长的行政和财政代表(可以带秘书)被邀请出席所有评议会。最终是政府方案被强行通过。

面对来自政府的潜在干预和控制,关键是如何确保教授会的学术权力。施莱尔马赫极力坚持:针对正教授的每一空缺,大学(教授会)方面有权提出3名候选人。如果在教授的挑选和聘任方面不能拥有足够的发言权,教授队伍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就会名存实亡。在教授聘任问题上,尽管政府方面保证过会考虑大学方面的提名,但是政府方面却经常擅自推翻或否决大学方面的提名。

当费希特的鉴定意见还没有印出期间,施莱尔马赫的《德国特色之大学断想录》已经是一个被确定为立即出版的告诫性文件和备忘录。它应该是为柏林大学

这一项目服务,并成为了更新德国大学或许是最为重要的原则性文件。

(三)洪堡:模式运作的实践者

1809年,人文主义学者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一1836)受命于普鲁士国王负责实施教育的改革。洪堡对已有的大学改革方案和建议进行了取舍,同时根据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即将建立的柏林大学提出了若干基本原则,并很快促成了柏林大学的建立。

我们从有关论述洪堡的著作中可以了解到,洪堡没有过多地参与讨论创办新大学的细节问题,也未具体参与拟定大学的规章制度,他的精力主要花在领导和协调大学的创建工作、聘请一流教授等方面。他得到了国王的支持(一大笔经费和一座宫殿)以及一批知名教授的加盟。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他实行了强有力的甚至是“专制”的决定,才使得柏林大学可以成功地创办起来。

彼得.贝格拉在洪堡传记中这样写道:“如果洪堡在1808年去世,那他的名字将排列在那个时代的几十个名字之中,这些名字我们之所以还认识,是因为他们或与席勒通过信,或与歌德谈过话,或为一本年鉴写一些东西。”但1809年2月20日“洪堡成了枢密院成员和内政部文化和公共教育司司长。从此洪堡开始了为期仅16个月的这段公职时间,这既是洪堡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德国民族之大幸,如果洪堡不出任这一职务,那么他一生的精力很可能放在别处,因为纵观洪堡的一生,除了其担任教育厅长的16个月内,曾专门研究过教育问题以外,其余时间则主要从事语言研究或从政,很少涉及教育问题。所以对洪堡来说,担任教育厅长一职有特殊的意义,促使他在这段时间转向研究教育,并运用良好修养和经历中沉淀而成的意识和观念,分析教育问题,从而形成了非同一般的高等教育思想;也正是由于他出于这一高位,他才有力量将这一思想贯彻到实践中。洪堡担任这一职务虽很短,但却在这短短的时间中,勤勉地工作,制定了《立陶宛的学校计划》、《哥尼斯堡的学校计划》,并撰写了《关于柏林高等科学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等重要文件,还发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令,这为德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被称为德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文部大臣。”在教育史上,洪堡的名字更是与柏林大学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洪堡等人的积极推动,柏林大学将会难产;没有他们为柏林大学确立的主旨与方向,其未来的兴盛可能会推迟,也可能难以预料。

1809年5月12日洪堡提出了“关于建立柏林大学的申请”;皇家创办证明

文件所注明的日期是同年8月16日。洪堡离职几个月后,即1810年秋,该大学开始授课。从此再没有一位德国的教育大臣或部长可以出示一张更可值得自豪的聘任表:基督教神学:施莱尔马赫:法学(历史法律等):萨维尼;医学:莱尔;哲学:费希特;古典语文学:弗.奥.沃尔夫等。19世纪直至希特勒帝国开始,这所大学成了并一直是德国最卓越的高等学府之一,并且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科学中心。

洪堡围绕柏林大学的建立而表达的大学理念以及创建柏林大学的实践,对德国乃至世界大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国史作家迪特尔#拉甫指出:“通过洪堡的改革,高等学校获得了基本上至今仍行之有效的形式和内容,他建立的柏林大学成为德国大学的范例。

三、柏林大学模式的办学原则、组织构成和制度特征

(一)柏林大学模式的办学原则

自柏林大学开办以来,在德意志30个邦国里,开始了一场对旧大学的改造热潮,新的现代化大学如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从1810年到柏林大学模式1870年的60年中,整个德意志区域里,便有80余所新、旧大学按“柏林大学模式”重建和新建起来。著名的“柏林大学模式”不仅成为全德意志,而且开始成为全世界大学仿效的样板,归纳起来,具有如下特点。

1.重视哲学院的地位

洪堡认为,传授高深知识是大学的基础,但这种知识不是实用的、专门化的知识,而是一种“纯科学的知识”,即一种脱离社会需要,超越社会现实的理念性知识。这种理念性知识应由哲学院来提供。不过柏林大学提高哲学院地位这一做法直接源于哥廷根大学的四院平等但又高于哥廷根大学,它的地位在柏林大学中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自由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提高了哲学院的地位,从而废除了各学院之间的等级差别。

洪堡认为,哲学院作为提供方法论的学院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哲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出发点,对自然科学起统领作用,任何学科都须以哲学为基础,以此为依据。他将哲学院提到与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并列的位置。通过改变哲学院的地位,柏林大学一方面恢复古希腊柏拉图等人的学术思想,将哲学作为一切知识的根本和基础,一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都以归于哲学为最终目的,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德国黑格尔、康德等哲学家的思想,将世界万物归结为有机的理性统一,

哲学院就是追求这种“理性”知识的主要场所;其次,哲学院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纯粹的教学机关,以传授“七艺”和部分近代新兴学科作为主要任务。除了教学之外,哲学院还附有研究的使命,并且通过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一方面促进各种新知识的出现(主要表现为知识的分化),使其更加趋于系统化,另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态度或精神,逐渐养成对既存知识体系的批判态度和对真理的不懈探求精神。

哲学院在柏林大学中的地位,从教授的数量上也可以反映出来。据统计,1840年、1870年、1892年柏林大学中正式教授的数量依次为:哲学院270、383、519人;神学院120、130、131人;法学院108、126、148人;医学院135、166、211人。哲学院的教授数量不仅远远多于其它3个学院(1892年哲学院的教授数量比其他三个学院的教授数量总和还多),而且增长幅度也是最大的。哲学院的强大使得柏林大学染上了浓厚的理论色彩,有人甚至认为:“整个德国的学者荟萃的大学院,竟成为哲学院的一个附属。”

2.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正如德国教育家、柏林大学教授鲍尔生所言:“柏林大学从最初就把致力专门科学研究作为主要的要求,把授课效能仅作为次要问题来考虑;更恰当地说,该校认为在科研方面有卓著成就的优秀学者,也总是最好的最有能力的教师。”可见,柏林大学的兴奋点,始终是放在科学研究上的。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柏林大学把科研作为教授的主要任务,把教学作为次要任务,并不是说,柏林大学不重视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研究也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例如,讲座制和研究所的科研形式,就是在师生共同探讨和研究的基础上,教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实现对学生的影响。

不过最早系统而明确地提出大学必须重视学术研究的人是费希特。他认为:要使大学成为德意志文明的“皇冠”,各学科领域都必须重视学术研究,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大学的任务并不在于教师教和学生学,而在于研究。学生要培养创造力,教授的任务是为了引起学生研究的欲望。因此,柏林大学把专的科学研究作为首要任务,而把授课效能置于其次。于是在此之下,教师和学生的主要职责和要求便不同以往。教授们不再像神学院时代那样只能在一种思想体系中去进行思考了,因为规定思考模式的学说,正是一种神学的特点,而现在,科学研究与学术探讨成为了教授们新的伦理道德和最高原则。不断地研

究不为人知的东西,发现新规律,不断向真理逼近,增长人类的新知识,这种对永恒的参与,成为了他们最高的道德义务、最高的存在形式。只有作为一位优秀的研究者,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而照本宣科、拾人牙慧的人在柏林大学中是当不了教授的。

总之,科学研究工作被职业化了,大学变成了研究者的共同体,从而开创了严格的成就原则。在大学的人事选择上,研究的独立性、独创性和成果决定着大学教授位置的占有。所以,柏林大学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在一门特定的学科上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独到的见解,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只有这样才可以把准确的知识和系统的思维方法传递给学生。与此相适应,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有所改变,他们不再以博览全书和熟读百家为能事,而要以掌握科学原理、提高思考能力、从事创见性的科学研究为主要学习目的。对于学习能力出众的学生,可组成专门的学习组和研讨班,在教授的指导下钻研一些重大的课题。

3.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是自由的一种,它是根源于“思想自由”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自由(Lemfreibeit),对教师意味着在其职业范围内有权讲授他认为正确和好的内容,因为科学的真理非法律所裁决的对象;二是学习自由(Lebrfreibeit),对大学生,意味着根据自己或者他人的观点选择课程和选择教师的权利。“学习的自由”后来被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在他的《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一书中这样描述:“学生的各种证书以表面价值得到承认,它能够喜欢到哪里就到那里——从而,如果他愿意,到拥挤不堪的柏林,尽管图宾根可能对他更适合,他选择他自己的教师;他从一所大学漫游到另一所大学;他也许以击剑或饮酒浪费他的时间;他也许为了在一个实验室或诊所当助手而在放假前离开学校。在职业训练中,学习有逻辑的顺序,他也许听从劝告或忽视劝告,自己承担风险。从注册之日起,他就被当作一个人对待。”

不过学术自由并非洪堡等人的发明,它是大学的一个古老传统,在欧洲己有数百年历史。作为一项学术活动的伦理原则,最早可追溯于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Spinoza,1632一1677)。他在1670年便提出了“哲学思想自由”(Liberas Philosphandi)的思想,认为人“根据最高的自然法则为其思想的主人。”学术自由的发祥地在哈勒大学,1711年创办哈勒大学的普鲁士国王胖特烈一世参加哈勒大学为其7月11日生日举办的学术会议,哈勒校长利用这个机会就皇家保护

学术自由的意义和重要性发表了有说服力和大胆的讲话。洪堡的贡献在于从国家利益的观点指明了学术自由对大学的生存是重要而必不可少的。他说:“国家决不应指望大学同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地联系起来;却应相信大学若能完成它们的真正使命,则不仅能为政府眼前的任务服务而已,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不断地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地,并且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用,其成效是远非政府的近前布置所能意料的。”

当时普鲁士政府接受洪堡等人关于“学术自由”的思想,给了大学比以往大得多的自治权,确定大学校长不由政府直接任命,而由大学中的教授会选举一名正教授担任。凡被评为正教授的教师有权开设讲座(即开课),可以自由讲授他们想要讲的科目,政府不干涉他们在任何方式中讲授的内容。同时确定教师有自由确定自己研究课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权利。大学中允许各种学派存在,在教学中,教师各讲各的,不要求统一的认识。大学教师除了固定工资外,还可以获得学生的听课费,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各学派的自由竞争。柏林大学给予学生的自由也比传统大学多得多。这里,学生听课是自由的,他可以选修各种课程,可以从一所大学转到另一所大学,原来取得的学分仍然有效。这种学习自由的做法使许多学生能够自动地从事研究工作,成为志愿为某种学术研究献身的青年,而柏林大学的这一做法也得到了许多欧美学生的羡慕和称赞。

4.大学自治

经历了普法战争割地赔款耻辱的洪堡等人,十分重视大学在民族振兴中的作用。同时,他认为,大学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国家的行政干预只会适得其反,扼杀大学的活力。“大学的生存条件是宁静与自由,自由是必须的,宁静是有益的,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点为依据。”依据这两条原则来处理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就是:首先,大学独立于政府管理系统,用洪堡的话来说,即“独立于一切国家的组织方式”、“国家必须保护科学的自由,在科学中永无权威可言。”国家应当尊重科学活动的特性,明确自身对大学天然和潜在的危害,将其对大学不得已的干预作尽量的限制,不试图将大学活动纳入政府的行为系统。其次,大学独立于社会经济生活,科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纯粹的学问,探求真理,而不在于满足实际生活需要。洪堡说:“当科学似乎多少忘记生活时,它常常才为生活带来至善的福社”大学以纯粹科学为任务,大学所从事的活动与社会经济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大相径庭。因此,大学师生应“坐冷板凳”,不畏任何俗

物所干扰,教授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从事纯粹的研究。历史学家常常描绘的德国型的教授的重要特征就是:他们远离政治生活,甘于寂寞,学术通常成为其重要的生活内容。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柏林大学的几方面特点是有机统一的,正是因为重视哲学院的地位,提倡“纯粹科学的研究”,柏林大学最初创建时即把科学研究摆在首要地位,而教授想要把科学研究做好,就必须有保证他们阐述自己观点的场所,需要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保证。

(二)柏林大学模式的组织和制度特征

主要由施莱尔马赫完成并体现了他的思想的“大学章程”对柏林大学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不仅对柏林大学以后的发展,而且对其他国家大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1.学院制

大学由4个地位平等的学院(Fakultat)构成,即保留了中世纪以来的神学、法学、医学和哲学四个学院,但改变了各学院之间地位上的不平等。柏林大学创办以前,德国大学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四大系模式,各大学的哲学原属于“预备学院”性质。学生由文法中学毕业后,先进入哲学院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自然科学的知识,以补充中等学校的课程,为升入其它的“高级”学院作准备,而改革后的哲学院“取代了一直以来神学院的主导地位,立于大学学问的顶点,成为综合大学的核心。哲学不仅有助于人类伦理的确立与自我实现,而且以它的批判、形成规范的功能促进其他学院的发展”。哲学院的一切学科的研究成果均被其他学院吸收和运用,其教学方法也为各院提供了效法的典范。

到现在,哲学院已是和其他学院平等的专业学院,其目标是为新建的文科中学师资提供学术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不是医学院、法学院和神学院那样严格的“实际”专业教育;也因为教师的任务不是应用而是传播科学和学术,而且德国大学中专业性质的讲学和研究班等新事物,都是首先在哲学院推行的。稍后,以费·吴尔夫为首的语言学者所带头提出的观点是:教授们的目标不是培养教师而是培养学者。在他们看来,教学根本不是可以教会的艺术,而任何精通科学的人就理所当然地能够教别人。于是,数学、物理学、历史、现代语文等其他学科也跟着采取这种观点,推行以培养能够通过独立研究而提高科学知识水平的学者为目标的教育,不再推行以培养各科教师为目标的教育了。所有这些学科中的研究班以及

其他培养研究能力的研究组织,均被认为在学术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鉴于以上原因,哲学院的地位便逐步提高起来。

2.教师等级制

章程保留了由正教授、副教授和助教所构成的传统3级结构。柏林大学的教师队伍以讲座为单位呈金字塔形:数名助手或助教、若干事务人员和编外讲师、一到几名副教授、最上面是一名正教授。年轻人从助教升到正教授需要很长时间。一直到19世纪末,柏林大学助教的平均年龄为33岁,副教授46岁,正教授为60岁。正教授(Oredntlicher Professor)不仅担任教学,而且能够担任院系的考核与行政工作,其担任后一类行政工作者称院长或系主任,副教授(Ansserordenilicher Professor)是有教授职衔的教师,但不能参与院系的考核与行政工作,也没有选举权。这两种教授都由政府发给工资,并收取听课学生的学费。此外,还有只收取学生听课费的第三等级教师,成为编外教师。当正教授讲座时缺席,由他们递补。“编外教师”一般是先升为“副教授”,然后再升为正教授。“编外教师”需先写出以大量创造性研究为基础的论文,送经学院审查批准,方可取得在学院担任讲课的资格。总而言之,柏林大学教师的职业生涯可以概括为:博士毕业——花3—5年准备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申请大学任教资格(该过程被称为Habilitation)。这段时期以Privatdozent的身份到大学任教(因为不属于正式教师,不领薪水,报酬来自学生所交的听讲费,有点市场选择的味道)——获得任教资格之后才可能被聘为大学教授(视需求情况而定)。

3.教授会制(教授治校)

大学各项事务皆由教授会(成员为全体正教授)决定。章程赋予教授会很大权力(如遴选校长、聘用教授等)。大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15人的“评议会”。柏林大学的校长由教授们从他们中间选出,各学院的院长也由教授选举产生,他们独立负责学院内的学术事务。

在柏林大学,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是分开的。行政事务是为学术事务服务的。在学术事务中,教授享有广泛和强大的权力,具体表现在:第一,教授是大学基层组织(讲座和研究所)的特有者和负责人,他享有经费预算、仪器设置的权力,在他的领域中,研究和教学由他负责。第二,在学院这一层级中,决策机构(部务委员会)也主要是由教授组成。从结构上看,部务委员会对教授来说既是一个议会又是一个俱乐部,学部主任由教授担任,在这里教授拥有领导研究所、设置

课程、安排考试和从事科研的自由和权利。第三,在大学这一级,主要的决策机构(学术评议会)是由教授组成,学术评议会由全体正教授组成,共同就全校性事务做出决策,如选出大学的校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柏林大学正式开学后第一任校长的选举,1811年7月17日,23名正教授进行投票,经过四轮角逐,费希特以一票的优势险胜法学教授萨维尼,当选为第一任校长,1811年10月9日正式就职。从以上来看,柏林大学无论在哪个层级里,教授都享有其他成员无法比拟的权力,这些都体现了柏林大学的教授治校的原则。教授治校为教学和科研活动与学术自由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4.讲座制

尽管讲座这一形式在德国大学中早己存在,但是直到19世纪初洪堡改革后,讲座这一组织形式才在德国研究型大学中获得新的活力和现代标志。柏林大学的讲座制是按学科和专业设置讲座(institutes or eminars),每一讲座由一名讲座教授全权负责。教授可自由选择论题举办演讲,可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当作讲义而不拘泥于固定的教材,为使学生有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师重在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比如柏林大学的哲学系开设的各门课程,一方面是按照不同的学科性质相应地设置不同的讲座职位,并在同一讲座之下设立众多的专门研究领域(例如欧洲语言学讲座职位之下,设欧洲国别和地区语言文学研究领域;化学讲座之下,开设有无机化学、药物化学、化学工艺、法医化学等);另一方面,又按照授课者的水平和学科成熟或完善程度将大学中的学术人员划分成不同的等级:第一级为正教授,他们是一门课程或某一学科讲座的主持人,教授和研究的学科常常历史悠久、体系比较成熟,本人对讲座内容研究享有盛名。第二级类似于今天的副教授,他们除了协助正教授的工作,同时也从事教学和研究。私人讲师往往是大学中的非正式职员,通过收取听课费维持。

5.利益商谈制

每位教授需要直接与州政府而不是与大学方面单独交涉,定期就财政和物质方面的事宜进行商谈。这种做法后来演变为以下两种正式程序并持续到加世纪:赴任谈判(Berufungsvethandlungen calling negotiations)与转任谈判(Bleibeverhandlungen staying negotiations)。被大学聘为正教授后,需要与管辖该大学的州政府官员就有关财政事项进行单独商谈,即第一种交涉。从甲大学转任乙大学正教授时,需要与管辖甲大学的州政府官员进行第二种交涉,同时

还需要与乙大学所在地州政府进行第一种交涉。

6.习明纳制

习明纳(Seminar)这种教学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就某一课题结成小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从而达到教学与科研的双重目的。可以说,习明纳在大学和科研之间扮演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既是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学术创新、发展真理的一种科研活动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学术精神和学术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而它的最终指向是大学的科研精神,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在习明纳中“创造性的研究方法被阐明,有创造能力的人员被训练,科学独立的精神被灌输。”这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切磋的风气开始盛行,教师成了教学与科研双肩挑的学术工作者,随着各种实验室和研究所鳞次栉比地出现,柏林大学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的摇篮。”正如美国教育史学家麦克莱兰所说:“作为学术和发展中心的德国大学的荣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大学古老的躯干里所包括的这些有生气的机构。”设立习明纳和研究所是柏林大学模式在大学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柏林大学区别于传统大学的根本所在。史学家们将柏林大学称为近代大学的开端也是以此作为理论依据的。就目前的史料来看,在柏林大学之前,虽然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机构,如哈勒大学中设置的研讨班等,但他们多侧重于语言、哲学等不属于近代科学方面的研究,而且影响不大。

四、柏林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教育的启示

柏林大学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它所焕发出来的光芒,照亮了世界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道路。柏林大学的辉煌是一个时代的辉煌,是德意志社会进步和世界现代文化科学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悲剧,更是德国社会文化的悲剧,柏林大学的遭遇是这场悲剧的一个缩影。柏林洪堡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的兴起,使柏林大学曾经创造的辉煌在新的时代又有了发扬光大的基础。研究柏林大学的教育理念及其在高等教育史上创造的奇迹,无疑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重视科研的教育意义,以科研促进教学

“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

那里就会有大学。”但大学不只是知识活动的场所,而且还是教育机构。大学作为学术组织而存在,培养社会高级专门人才是其“原生功能”。柏林大学“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理念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在于它将研究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去,使其成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在柏林大学,学生不单纯是知识的接收者,还是教师指导下的真理的探究者。教学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活生生的研究讨论等理智活动。

纵观我国的大学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的科研职能不断加强,其对科学文化发展的贡献也日益增大,但研究与教学的关系日渐疏远,甚至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有的大学还出现了以科研任务冲抵教学任务的做法。这种状况背离了科研与教学内在的一致性,是一种短视的功利主义行为,不但不利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无助于科研的长远发展。

科学研究在丰富我们的理论成果和社会服务方面成效显著,与此同时,它在促进人才培养方面也有不可估量的教育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科研是重要教育手段的观念,大力推进科研与教学相融合,使科研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比如,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的途径和方式,增强教学的创新性和挑战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课程种类,开发研讨课、研讨会等教学形式,改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类课程截然分开的传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改革教学管理和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为教师探索教学与研究一体化教育理念的有效形式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改革道德教育,实现人与才的培养相统一

大学是人才辈出的地方,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如果才华出众,却缺少为人之道;满腹经纶,却缺少对知识和真理的敬仰;学贯古今,却缺少科学的精神和自由的信仰,这样的人才是不符合柏林大学的教育理想的。柏林大学创办时间不长就开始显示出巨大的人才培养功能,其根本原因在于师生都有一种境界,正如微耳和校长所强调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忘记,大学的学习具有远大的目标,即一般科学的和道德的修养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毫无疑问,大学师生需要关注专业知识,但还要重视道德修养。为此,柏林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之一便是“寂寞”。“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强调学术上的自主性。“寂寞”是从事学问的重要条件,师生应甘于寂寞,不为任

何俗务所干扰,完全潜心于科学。

我国的大学不可谓不重视道德教育,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的道德教育没有与师生的教学融为一体,而是独立于学科专业课程之外,以至于道德教育与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完全割裂开来。因为道德教育对师生的学习态度、精神和价值观少有影响,以致常常出现有才无德、才高德浅的案例。人与才的分离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应当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实现人与才的结合,造就一代又一代高素质人才,成为我国大学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使命。

这就要求我们改革道德教育,将人的养成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充分发挥学科专业教育的道德养成功能,建立学科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使学科专业教育对提高师生德行修养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应当改革德育课程教育,改变道德教育就是单纯地教人如何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传统观念,将道德教育与个人人格的独立性、理智和理性的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养成结合起来,实现德与智、人与才的统一;应当改革德育方式和手段,树立全员德育的观念,改变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职责的传统做法,让全体师生员工置身德育环境中。

3.追求卓越,汇聚英才

柏林大学的创立并非学者们自发结社的结果,而是国家处于危亡之际,为了保留和振兴民族精神,而采取的“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在物质方面所遭受的损失”的战略举措,“是国家重新缔造时期的首要任务”因此,柏林大学从创办开始就承担了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的重任,而它也不负众望,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效率培育了一大批熠熠生辉的文化科学英才。柏林大学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志存高远,追求卓越,以培育英才为目的。为此,在筹建柏林大学期间,洪堡遍访各大学名师,盛情相邀,为学校的发展汇聚了一支盛况空前的师资队伍。

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起了各级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学校也纷纷采取高薪聘用等方式广泛召集人才。然而,努力经年,却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制度的羁绊。尽管我国大学历经多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但教师的单位所有制仍然没有取得突破,人才流动仍然困难重重。此外,还有的大学不以真才实学和实际用人需求取人,而偏重于其“出身”和“门槛”的高低,标榜非“211”、“985”不进,非博士不招。诚然,

教师的高学历化和博士化对于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不应该成为限制人才引进的硬性标准。如果不能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只能是一句空话,永远只是一个美丽的愿景。

我国大学应当抱定宗旨,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和国家负责的态度,以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为目标,大胆改革教师人事制度,实行能进能出、有进有出的教师聘用制度,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应有的作用。应当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改变重量不重质、重门槛轻水平的评价标准,扭转师资队伍中存在的有文凭缺水平、有职称没成就的状况。应当广开人才引进渠道,逐步建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聘用机制,在国际层面汇聚一流人才,形成人才的国际流动局面。

4.给予教和学应有的自由

在人类文化和文明传播史上,很多时候教和学被看作是机械的重复性劳动,教师和学生在传授与复述的矛盾运动中演绎了文化与文明的代际传承。柏林大学的建立赋予了教与学新的内涵和意义,在教与学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下,师生共同成为科学知识的创造者,而学术自由成为师生探求真理的前提条件。柏林大学将自由探索真理作为办学宗旨,给予师生充分的学术自主权,师生在平等的对话关系中共同完成知识创新的使命,收获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的提升。自柏林大学以后,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便成为大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比较而言,我国的大学教育缺乏应有的自由,不只教的自由难以保证,学的自由也无从谈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受到政治、经济、学校管理等多方面的限制。除此之外,还有来自落后教育理念的制约。自由的缺失使得我国大学教育缺少应有的激情和活力,师生不是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知识和智力活动,而是将其演绎成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课程整齐划一,所谓的选修课成为教学自由的点缀。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啃书本,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缺少变化,缺少创新。难怪钱学森感叹:“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我国大学应当赋予教育充分的自由,让教育从各种外部和内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师生能够在一种宁静、宽容、开放、和谐的环境中,切磋学问,修养德行,发展智慧,提升境界。应当给予教师更多的教的自由,让教师在课程开设、内容选择、方法运用、活动组织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为教师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学

习空间,减少对学习的各种限制,消除从外部赋予学生学习的各种“功用”,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意愿,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探索,锻炼意志,磨砺品格,拓展认知,掌握学问之道。应当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改变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建立指导与服务体系,在指导与服务中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价值,为教师和学生及其教学活动营造一方自由的天地。

作文三:《德国柏林简介》1600字

柏林简介:

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平原,坐落在易北河美丽的

支流施普雷河(Spree)注入哈弗尔河(Havel)的河

口。 北距波罗的海180公里,南距捷克190公里,

既是全国交通中心,也是殴洲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之

一。 总面积878平方公里。地势低平稍有起伏,平

均海拔35米,施普雷河和大量湖泊、运河点缀其间,

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也使柏林地区森林茂盛。自然

最高点位于克罗伊茨堡,海拔66米。施普雷河横贯市区,西流注入哈弗尔河。后者蜿蜒曲折,形成串状哈弗尔湖泊群,东端分布有米格尔湖等湖群,大湖泊成为城市的水源,有几大片森林分布其间。因多森林、湖泊 ,被誉为“森林与湖泊之都”。冬季气候较温暖,夏季则凉爽宜人。

柏林是德国主要工业区。以电机、电子、仪器、仪表最为发达,其次是机械、冶金、化工、服装、食品加工、印刷等部门。工业多分布在城市边缘的施潘道区、夏洛滕堡区、克罗伊茨贝格区、滕珀霍夫区及克珀尼克区、特雷普托等工业区。农业用地在柏林面积中占相当比重,为其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是附近地区尤其是东部腹地生产的小麦、燕麦和其他农产品的集散地。交通发达,有环形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大动脉,并与多条铁路交会,加之空中走廊可与全国各地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主要城市联系便捷。德国人均月收入税后大概有3000欧元。

知名旅游景点: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市中心,在巴黎广场旁,是举世闻名的柏林标志性建筑。也是德国重新统一的标志和象征,凝聚着这座城市的当代与历史。政府区跨过威廉大街的一条道路横穿新旧政府区和使馆区,通往勃兰登堡门和国会大厦方向。 政府区将新老建筑巧妙结合,极具代表性又不失典雅之风,联邦总理府尤为醒目。可在此瞭望国会大厦,柏林最重要景点之一。博物馆岛坐落于柏林市

中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由老博物馆、新博物馆、

老国家美术馆、博德博物馆和佩加蒙博物馆五部分构成。弗里德里希皇宫剧院位于弗里德里希大街广场附近,可以容纳近 1,900 名观众,也用作各种规模媒体活动的举办场所。哈克庭院是德国最大的庭院区,1977 年成为文物保护建筑。在典型的柏林后院氛围中,艺术画廊、电影院、剧院、音乐厅、酒馆、餐馆、酒吧、小店铺、大公司的旗舰店等完美融合,异彩纷呈。柏林墙博物馆位于极富传奇色彩的过境关卡查理检查站旁边,记录了德国分裂的历史,是这座城市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位于威廉大街北端、勃兰登堡门附近,波浪起伏的碑柱区地下设有一个“信息厅”,以展览的形式再现欧洲犹太人遭迫害和杀害的情况。柏林大教堂建于施普雷岛北部,是柏林最大的教堂,德国新教教会中心之一。穿过卢斯特花园的公园小道就可到达教堂正门。凯撒-威廉纪念教堂1895年9月1日落成,是一座融入了哥特式元素的新罗马式建筑。1943 年 11 月在一次空袭中被摧毁;塔楼废墟不久后被布置成纪念碑,并最终成为这座城市西部的标志性建筑。1961 年 12 月竣工,以其蓝色的玻璃墙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内部音效闻名于世:站在这座百万人口大都市的市中心,竟然可以听见大头针掉在地上的声音。206 号客栈是奢华时尚的服装、化妆品和室内装饰品聚集地,您将发现唐那凯伦 (DKNY)、艾特罗 (Etro)、斯坦伯丽 (Strenesse)、史瑞莉 (Gabriele Strehle)、古琦 (Gucci)、B54 光学眼镜 (Optiker B54)、Out of Asia 家居用品店的身影。绝对高端的消费殿堂。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每位柏林游客的必游之地。邀您进入一场德国犹太史的探索之旅,展示着犹太人生活与德国历史的密切联系。现今的德国历史博物馆由两座建筑构成:军械库大楼是一座巴洛克式建筑,这里常年举办“德国历史——图片与见证”展,陈列的 8,000 多件展品在欧洲背景下为您讲述德国历史。 由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现代展览馆分为四层展区,举办大量专题展介绍重要历史事件。万湖不仅弥漫着远离大都市惬意散步的悠闲氛围,也是水上运动爱好者们的真正天堂。如果乘船游览万湖,周围的各式园林将尽收眼底。

作文四:《德国柏林圣诞时》1700字

脑海里的平安夜应该是个非常热闹的日子,特别是在遥远的中国,随着洋节日被很多的中国人接受,这样的节日似乎成了国人不可或缺的节日,商家们更是不愿意错过这个发财的机会,而年轻人更是疯狂在这个属于洋人的平安夜里。

眼前德国柏林的平安夜让我吃惊,这个夜似乎既“平”又“安”,大街上,平静得让人不敢相信,圣诞市场里安静得让人有些害怕,难道这就是柏林的平安夜吗?

离我们下榻的酒店200米的地方就是柏林著名的圣诞市场,而此时市场里很难见到几个人,当然是因为这里的商家都已经关门歇业了,实在无法相信,我问当地的一个人,他说这里要关门3天。在平安夜,人们都干啥去了?他说:“很多人都会去教堂,还有就是去剧场,看圣诞音乐会,还有就是呆着家里和家人吃圣诞大餐,还有就是和你我这样的,没啥事干了就出来溜达呗!”

MD,关门三天,开门的那天早上我们离开,这时间设计的真好!

在这个安静的夜晚转了一会儿,感觉有些饿了,忽然发现,关门歇业的不仅仅是这些市场里的摊贩们,还有大大小小的餐馆,妈的,到哪里去吃饭那?还好附近的一家KFC还在营业,于是买了一份套餐,一个鸡柳汉堡,一个薯条,一小盒沙拉,两块炸鸡,一杯可乐,一共是8点5欧元,还算不错,汉堡和沙拉没吃就已经饱了。

吃饱喝足之后,还是觉定回去睡觉吧!

第二天依然是个阴雨的天气,由于不是第一次来柏林了,所以出去转的兴致不是很高,一直到下午的2点钟,我才决定出去走走,画面里这阴了吧唧的景象就是此时此刻的德国柏林,看着就有泪奔的感觉,所以想来柏林的朋友还是错开这个时候吧!

柏林著名的景点(胜利柱),游人少得可怜。

这里是二战纪念碑,应该说,在德国的众多城市里,柏林是一个让很多中国人知晓的城市,主要原因是在二战期间,柏林之战敲响了德国法西斯的丧钟,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有2000多德国士兵战死,这个纪念碑上刻满了那些战死士兵的名字。

又是一年圣诞时,有人在这里放了一些鲜花来怀念死去的故人。

其实战争是一个双刃剑,它伤害的是裹缠到战争里的所有的人,无论是正义的一方,还是邪恶的一方,留下的创伤是永远都无法治愈的。

回到现实里,这样的单调的颜色让人有种忧伤的感觉,记得去年去看柏林墙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天气配上这样的色彩,还真是特适合去思念与怀念,让思绪在过去的时光里游走,无法自拔,当然也无需自拔。

这里又是一个柏林著名的景点( 勃兰登堡门 Brandenburger Tor)。

下午的3点多,天就黑了。

联邦议会大楼。

在勃兰登堡门前,花2欧元就可以买到几张盖上东西柏林签证戳的明信片。

夜色中柏林大街。

第三天,依然是个阴雨的天气。中午出去吃饭的时候,看到圣诞市场里的一些商家正在准备开门营业,一问,得知一些商家要在晚上营业了,这倒是个好消息,今年还没有看到欧洲的圣诞市场呢,尽管圣诞已过,但圣诞的氛围还在,所以决定还是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下午到这里看看。

记得去年这个摊点就在,做食物的还是那个大妈,我去年在这里买个一个菜炒面,味道不错,就是有点咸。

由于天气不好,也没有什么好的景致让人感兴趣,所以今天就随身带了个傻瓜相机出来了,随随便便的照几张吧!

借着圣诞市场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开业的时间,我到附近的商业区转转,很多大的商店还没有开业,只是一些街边小店开门了。

附近的购物商场还是没有开门营业,展销的橱窗很另类的摆放在人行道上。

德国的安全在世界上是出名的,特别是柏林,这里要比欧洲的其他城市(例如日内瓦,布鲁塞尔等)安全得多,这样的橱窗摆在街上,商家也很放心,当然了在其他地方也没有人会去砸、去抢吧?因为这里的鞋都是单只的,没有成双配对的。

一直认为欧洲的价格不便宜,从这些鞋上的价格你可以看到。

老板大多是250.

15欧元的帽子比在日内瓦卖的便宜一些,上面织着BERLIN,可大多是MADE IN CHINA。

让我们再回到市场看看吧!

人越来越多了。

知道上面的大锅是做什么食品的吗?

是用来炒鸡肝和蘑菇的。

。。。。。。

又是一年圣诞时,柏林三日就到这里了。

还有两天2011年就过去了,和往年一样,365天里,我们有温暖、有感动,有悲伤、有愤慨,而给我们更多的或许是思考,因为那份责任,那份承诺!

想听你的故事,关于2011的那份“不同寻常”!谢谢你的支持与陪伴,所以我的2011才称得上精彩!

今天,在新年来临之际,我把所有的祝福送给你~~~~祝各位新年快乐!

作文五:《德国柏林墙内外》1800字

走出国门,走出亚洲,走向世界,是我少儿时的梦想。长大成人后,我几度走出国门,先去了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而后又去了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当然都没走出亚洲。大同小异的亚洲国家看到了,风光旖旎的欧洲国家更是使我向往,总想探个究竟,了却心中思念。中秋节的前一天,九月十一日下午,我登上了北京飞往柏林的班机,去实现久远的梦。

漫长的九个多小时飞行,欧洲大陆已在机翼之下,片片红瓦的小房子和高高的尖顶教堂呈现了,我屏住呼吸,哦,我真的来到了欧洲吗!飞机俯身着陆,柏林到了。时间相差七个小时,北京的子夜时分,柏林却是夕阳西照,光彩迷人。坐上旅行大巴,我们离开了柏林泰格尔国际机场,回首望去,车拍一张照片,接机的车很多,但却未见到很多的人。

大巴向柏林市郊驶去,国人旅游团到欧洲的住地,没有市区,只有郊区,这是个不言而喻的道理,咱们差钱。沿途所见幢幢小楼,如水洗过的一般,窗明几净;只知道上个世纪希特勒穿衣得体洁净,怎知道德国人都是这么勤劳利落。到了宾馆零距离接触德国人和他们的房间,不禁使人啧啧称赞,小巧的楼房,处处设计高雅,让人心情舒畅。

旅游是辛苦的,天不亮就要起床,六点半就已经早餐了。国人对这里的牛奶十分感冒,纷纷接来大口饮用,不但口感好,更主要的是放心呀。洋面包和香肠片没有国内的好吃,可能是异国情调,口味不一样。夜晚的一场雨,使街面更加清新,早餐后我在宾馆四周转了一圈,感觉就是两个字:真好!这里的人们是在生活,享受生活。

九月十二日上午的行程是柏林市区,最主要的景点是柏林墙。这个在我心中痛骂了二十多年的东西,当我来到它面前的时候,却变得冷静了。因为它已经成为历史,罪恶的历史。德国人不屑一顾的在它旁边走过,外国人纷纷在此拍照,为的是带回家让国人都能欣赏到这杰出的罪恶创举。柏林墙1961年建造,1989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现存部分墙体是为了作为纪念和历史见证,并吸引游客前来参观。

布满涂鸦的柏林墙对过,就是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它是二战期间很少未遭到破坏的建筑之一,1936年在此举办过奥运会,是希特勒宣布的奥运会开幕。我们的大巴就停在体育场路边,从这里我们乘车去了柏林大教堂。这座曾是德意志帝国霍亨索伦王朝的宫廷教堂,里边还存放着几位德国皇帝的灵柩,真是奇怪,人死不入土为安,竟长眠在教堂里。这里有绿绿的草坪,还有喷泉,北边是老国家博物馆,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

国会大厦是必去项目,但我们只能外观。这里有更大的绿草坪,建于十九世纪末的穹形圆顶建筑是民主的象征,然而 1933年大厦发生一场不明不白的大火,希特勒借故强迫议会解散,从此民主沦陷,国会大厦变成纳粹的宣传部。战后几经修复,现在这里仍是东西德合并之后的德国联邦议会,并成为柏林标志。

国会大厦侧对面是联邦总理府,这个恢宏的建筑与美国总统府白宫和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有着不同的格调,它更接近于现实。德国每年举办一次“政府开放日”活动,公众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潜”入政府内部,总理府是最受民众欢迎的参观“景点”,如有幸可面见总理。在如此开放的国度,旅游团的人们纷纷涌上绿草坪拿出各种姿势拍照,悠哉快哉。

勃兰登堡门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市中心,堪称是“德意志第一门”和“德国凯旋门”,是外国旅游团的必到之处。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建于十八世纪末,以纪念普鲁士王国在欧美进行争夺殖民地和领土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它同柏林墙一起,分隔了东西柏林近半个世纪,见证了德国的分裂和统一。如今庄严肃穆、巍峨壮丽的勃兰登堡门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形象艺术也在此粉墨登场,再现当年景象。

走过高耸的勃兰登堡门,就是巴黎广场和欧洲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这条林荫大道横穿柏林市中心,是欧洲最华丽的大街之一。站在街边,但见行人有序,车辆文明;向远望去,一座塔状建筑直立街中心,那是什么呢?德国,柏林,我心中的一个谜,又不完全是个谜。祝好你,德国!

柏林到了

柏林泰格尔机场

去往住地途中

所住宾馆

住地周边民居

清晨等候校车

涂鸦的兴趣

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

杰出的罪恶——柏林墙

杰出的罪恶——柏林墙

杰出的罪恶——柏林墙

柏林施普雷河

柏林施普雷河与双塔桥

柏林大教堂

柏林老展览馆

草坪中的喷泉

柏林电视塔

柏林市政厅

德国国会大厦

德国总理府

柏林街头

柏林街头

柏林街头

柏林街头

柏林街头

热气球逃亡的纪念

用以收费拍照重建的美军查理检查站

柏林勃兰登堡门

收费拍照的行为艺术

欧洲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

不忘历史,小学生与化装的美军、东德军合影

苏军纪念碑

离开德国去往捷克

作文六:《德国的柏林墙》2500字

提到柏林,前面也不用加上德国两字,世人几乎无人不晓。那是人类近代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数以20亿人口被卷入战争,伤亡数字接近一亿之多。战争狂人阿道夫.希特勒做梦亦不会想到,自己疯疯颠颠创立的第三帝国,来的是那样突然,末了死的同样也那么麻溜。历史再次验证了那句老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如此,现在的柏林,非同东欧谁来我都双手抱头的捷克及斯洛伐克,在柏林,大家很少能看到记录二战电影中展现的古都之貌。六十七年前,苏德两军咬牙切齿柏林屠城般的巷战,城市被夷为平地。啥世界文化遗产,啥人类共同的财富,战争白热化,除了野蛮就是疯狂。

尽管这样,柏林对于喜欢历史和故事的游客,不缺少想象空间,也不缺少实际内容。以下,是我用相机和思想记录和理解的柏林城市。

照比日本,德国人很早就深刻反省并承认了发动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看,苏军攻克柏林纪念碑群就紧挨着德国的象征德国联邦议院和勃兰登堡城门。够可以的吧?!

六十七年前,苏德两军咬牙切齿柏林屠城般的巷战,城市被夷为平地。啥世界文化遗产,啥人类共同的财富,战争白热化,除了野蛮就是疯狂。

二战期间,希特勒杀害了600多万犹太人,这个数字占当时犹太人口的50%!现在德国人在德国总理府和勃兰登堡城门旁,专门建立了一座犹太人纪念碑群。碑群设计的很创意,高低大小不同,可能寓意所有被屠杀的犹太人男女老少,其中再具体点就是每个人高矮胖瘦不同。

那时世界有犹太人1200万,纳粹竟然残杀了600余万!世人发指!!

从外观来看,犹太人纪念碑群由2711根长短不一的灰色碑柱组成。站在里面有点像迷宫。

远处中间最高的树,是希特勒当年自杀自焚然后就咔嚓遗臭万年了的地方。

希特勒呀希特勒,你还阿道夫呢,啥夫你也玩完了。

美国人真是霸道厉害,就在勃兰登堡城门旁,人家1954年出生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特批,建起一座规模相当可以的大使馆。国家和咱们老百姓一样,都是看人下菜碟,卡扎菲出多少钱,默克尔也不会答应,就是利比亚过度啥委啥会啥的,也没门。我看美国大使馆只有高高通透的铁栏杆,没有一般国家高深莫测的屏障玄机。不怕炸弹或大砖头啥的?纳闷啊?!

昔日的柏林墙。

那时柏林被一堵百里城墙一分为二,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国家,如现在的南北朝鲜,上演了一幕幕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

柏林墙其实是东西方冷战产物。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

柏林墙一开始只是铁丝网,后来被大量换成真正的围墙。

东德称柏林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禁止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地砖是东德解体柏林墙被拆除后留下的昔日城墙历史走势。

看,统一后,德国人还在地面给柏林墙打样留念了呢。

东西德统一后,柏林成为了德国首都。这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德国联邦议院。

看,西德把东德吃掉后,德国实现了举国上下一面旗帜的真正统一。

圆顶是修复过程中用透明玻璃制作的还是啥材质做的,较真的朋友麻烦你自己上网搜搜。

看,这是苏军没有攻克柏林前的希特勒大本营。那时建筑圆顶是石头的。石头再结实,也干不过重炮火烧飞机炸呀。

如今的勃兰登堡城门。德国有钱没?有!德国生活条件好不?好!有钱也不是照样有闹事的嘛,生活再舒服不也同样有没事找事的嘛。这世界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呀!

如今的勃兰登堡城门顶雕塑。

咔!看,勃还是那个勃,兰还是那个兰,勃还是那个勃,登还是那个登。堡还是那个堡,城还是那个城,门呢?也还是那个门。看那时狂热的,沸腾的,忘乎所以的。整个德国被希特勒忽悠的找不到北了!

纳粹你就可劲闹吧!上帝说了,让你灭亡,先让你好好疯狂。

接近了柏林墙。

距离拉近点!

来个24-70广角中焦的。

再交待具体点。

它最能说明白柏林墙咋回事了。

如今柏林墙基本全被拆除了,保留下来的,留作永恒的纪念!

如今残存下来的柏林墙呆呆地孤独守候在它原来的地方。

来张侧全写的。

柏林墙建立后,东德人有的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自制潜水艇、热气球等方式翻越柏林围墙,截至柏林墙倒塌,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

19岁的东德士兵康拉德·舒曼头戴钢盔、肩背长枪大步跃过铁蒺藜樊篱。这个瞬间被当时在场的摄影师彼得·雷宾拍了下来,震惊了世界。

1962年8月17日,18岁的东德人彼得·费查试图攀越围墙,被东德士兵开枪射杀。当时,有西方记者在场,东西两边的人民都看到他中枪,但没有人施予援手,事件在冷战时期哄动一时。他成为第一个因试图攀墙而被射杀的人。

1979年一个夜晚,从东德一个家庭的后院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气球下面的吊篮里装着两个家庭——两对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孩子。这个气球完全由这两个家庭花了数年的时间手工制成,逃亡者操纵热气球一下升高到了2800米以上的高空, 20多分钟的飞行后,他们安全落在西德领土。

1989年,柏林墙终于坍塌了。德国重新获得了国家统一。

现在紧挨柏林墙,德国人放置了许多历史展板。

有年头了!

展览内容很丰富。

人们个个全神贯注。只有我,因为要照相紧忙乎。

展区一角。

往日的德意志。

阿道夫,看你还咋呼不?呵呵。

估计闭眼睛美女一定有思想。不是我抓拍瞬间她刚好眨眼,其实她一直在观察与思考呢,肯定是这样的。不信你也找不到她。哈

希特勒号召全德国有生育能力的雅利安纯种女人站在历史和民族复兴的高度,努力献身于无数喜欢浪漫的雅利安纯种男人,为德国战争发动机,多生纯种雅利安孩子。力求高产高效率。

宁静中的美女在想,希特勒咋这么缺德呢。该死!

有关希特勒及纳粹的介绍还真不少。

一对静物。

咋弄成了这样呢?

德国人挺聪明能干的。那阵儿咋让希特勒忽悠的个个都像搞传销似的呢?

我配合《咸杰搏克》,来个为了世界和平奔跑的。

我也配合《咸杰搏克》,来点个性带时空隧道感的艺术造型。

以下再来几张柏林墙残部。

柏林墙残部一

柏林墙残部二

柏林墙残部三

柏林墙残部四

查理检查站是在1961年至1990年间东西柏林间三个边境检查站之一,是当时东西柏林间盟军军人唯一的出入检查站,也是所有外国人在东西柏林间唯一的一条市内通路。1998年10月,那里竖立了两幅大兵肖像,一个是苏联大兵,另个是美国大兵,如今,这两个大兵24小时一动不动地直勾勾地看着大伙。虽然冷战结束了,不过你们哥俩还继续符号下去吧。

作文七:《海滨公园的长椅》1500字

美国康涅狄格州西南部的格林威治镇是个优雅恬静的小镇。每到傍晚,居民们就会到小镇的海滨公园跑步、遛狗、读书、喂野鸭,当然最让人惬意的,莫过于坐在大草坪的大理石长椅上,任由海风拂面,远眺落日余晖,所有的・烦恼便一扫而空,心情也变得豁然开朗。

但是。自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这种和谐美妙的环境受到了外来威胁。格林威治镇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浪者,他们找不到栖身场所,只能占据海滨公园的长椅休息。这些人不仅身上散发着浓重的汗臭味,长椅下还胡乱地堆满了招聘广告和求职信。小镇居民忍无可忍,纷纷呼吁镇长动用警力,将流浪汉统统赶出去,还海滨公园一个安宁。

就在这个时候,镇政府收到了一笔20万美元的捐款,捐款人居然是德高望重的NBA总裁大卫・斯特恩,按照他的要求,这笔款项指定用于更换海滨公园的长椅,材质将由大理石改成实木,椅面要加长加宽,上面还要覆盖着柔软的垫子,甚至设计了挡雨的玻璃棚。海滨公园是小镇居民的公有财产,任何景观的改造都要征求居民的同意。设计方案公布之后,在小镇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认为长椅经过如此改造,跟席梦思几乎没有什么两样,那些流浪汉睡上去只会更舒适,更不可能搬走了。有人还建议,长椅根本没必要保留,干脆全部拆除。

在一片反对声中,镇长主持召开了听证会。会上,民意代表首先言辞激烈地陈述了反对的理由,毫不客气地要求镇长拒绝这笔捐款。

轮到大卫・斯特恩发言了,他缓缓地站起身来,并没有立即辩驳对方的观点,而是环视四周后问:“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想先做个小测试,看看你们对我了解究竟有多少?”话音刚落,会场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众人开始七嘴八舌抢答起来:“1942年9月22日,您出生在纽约切尔西的一个犹太家庭,1963年毕业于罗格斯大学历史系,1966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在您的管理下,NBA的总资产翻了五番,NBA已经成为美国四大体育事业联盟的首富。”……

大卫・斯特恩笑着频频点头,等大家讲完后说:“很好,看来你们知道我的情况,比我母亲对我的了解还要多。”会场上顿时一阵哄堂大笑。大卫-斯特恩突然追问一句:“你们还有没有别的要补充了?”大家都摇了摇头。大卫-斯特恩又问:“如果有一天,我也到海滨公园的长椅上过夜的话,你们会把我赶走吗?”民意代表和旁听的居民连忙摆手表示不会。大卫・斯特恩若有所思地说:“你们刚才讲得没错,这些都是我风光的一面,可是又有谁知道我惨淡的一面呢?70年代初,全球出现了石油危机,成千上万的企业受到了冲击,不得不裁员或者减薪,我所在的律师事务所也是一样。很不幸的是,我也被解雇了,成为一名游荡街头的流浪者。在四处找工作的过程中,我曾经来到过格林威治镇,还在海滨公园的长椅上睡了一晚。”大卫・斯特恩说到这里,一位老者提议要将大卫・斯特恩睡过的长椅找出来,妥善保存留作纪念。大卫・斯特恩话锋一转,认真地说:“万幸的是,那时候并没有人赶我走。现在,你们毫不反感一个流浪者曾经在海滨公园的长椅上过夜,甚至还以此为骄傲,原因在于此人是NBA,总裁。既然你们当年能够允许现在的NBA总裁睡在长椅上,如今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将来的企业家、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睡呢?”

听了这话,众人都羞愧地低下了头。大卫・斯特恩继续慷慨陈词:“相信我吧,这些可怜的流浪者只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暂时失业了,破产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努力。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温暖的,可以遮风挡雨的避难所,能让疲惫的灵魂得到休整和抚慰。而我们所要做的,其实,就是用博大的胸怀容纳他们。我想说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听证会进入了投票环节,格林威治镇的居民纷纷改变初衷,海滨公园的长椅改造方案得以全票通过。

选自《中国青年》

作文八:《柏林自由大学图书馆_柏林_德国__孙凌波》3500字

网络出版时间:2013-03-08 16:30

网络出版地址:://.ki.net/kcms/detail/11.1847.TU.20130308.1630.011.html

柏林自由大学图书馆,柏林,德国Library in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berLin, Germany, 2005建筑设计:福斯特及合伙人事务所

ARCHITECTS: Foster and Partners

1945年,自由大学的建立标志着战后柏林自由主scheme includes the restoration of its Modernist 业主/Client: Senatsverwaltung für Stadtentwicklung义教育的重生;从那之后,它就在这个城市的文化生buildings and the creation of a new library for the 使用者/User:自由大学,柏林/Freie Universität 活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今天,它有超过3.9万Faculty of Philology.Berlin名学生,是柏林最大的3所大学之一。这次的开发方The University's mat-like campus was 项目团队/Project Team: Norman Foster, David 案包括对其现代主义建筑的修复,以及为语言学系新designed by Candilis Josic Woods Schiedhelm and Nelson, Stefan Behling, Christian Hallmann, Ulrich 建一座图书馆。was hailed as a milestone in university design Hamann, Ingo Pott, Bettina Bauer, Stefan Baumgart,

这所大学校园由康迪利斯、若西克、伍兹、席德when the first phase was pleted in 1973. The Florian Boxberg, Mark Braun, Niels Brockenhuus-海尔姆等人设计,在1973年第一阶段完工时,曾被new library occupies a site created by uniting six Schack, Andre Heukamp, Stanley Fuls, Ulrich Goertz, 视为大学设计的里程碑。新的图书馆占据了大学庭院of the university's courtyards. Its four floors are Wendelin Hinsch, Andreas Medinger, Jan Roth, Diana 中的一个地段。4层楼都被一个自然通风的泡泡状结

contained within a naturally ventilated, bubble-Schaffrannek, David Schröder, Mark Sutcliffe, Hugh 构围合,其面层是铝板和玻璃板,由一个放射状的管like enclosure, which is clad in aluminium and Whitehead钢框架支撑。一层半透明的内膜过滤着光线,并创造glazed panels and supported on a tubular steel 结构工程师/Structural Engineer: Pichler Ingenieure了一种集中的氛围,阳光从偶尔打开的透明洞口摄入。frame with a radial geometry. A translucent 机械及电力工程师/Mechanical & Electrical 书架位于每层的中心,阅览桌被放置在周围。每层楼inner membrane filters daylight and creates an Engineers: Schmidt Reuter Partner, PIN Ingenieure弯弯曲曲的外形使上下层楼具有着或退或进的互动模atmosphere of concentration, while occasional 规划主管/Planning Supervisors: Kappes Scholtz (图式,产生了一系列宽敞而且光线充足的工作空间。有transparent openings allow glimpses of sunlight. 书馆/Library),Büro Noack(学院/Institutes)趣的是,图书馆头盖骨的造型为其赢得了一个属于自The bookstacks are located at the centre of each 石棉去除/Asbestos Removal: Büro Peters己的绰号——“柏林的大脑”。□(孙凌波 译)floor, with reading desks arranged around the 防火工程/Fire Engineering: Hosser Hass und Partner

perimeter. The serpentine profile of the floors 工程估算/Quantity Surveyors: Höhler und Partn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Free University in 1945 creates a pattern in which each floor swells or 声学工程/Acoustic Engineering: Büro Mollmarked the rebirth of liberal education in Berlin recedes with respect to the one above or below 建筑物理/Building Physicist: Büro Langkau Arnsbergafter the war; since then it has occupied a central it, generating a sequence of generous, light-立面工程/Facade Engineering: IFFT Karlotto Schottrole in the intellectual life of the city. Today, filled spaces in which to work. Interestingly, the 总造价/Total Cost: €59.3Mwith more than 39,000 students, it is the largest library's cranial form has earned it a nickname of 图书馆造价/Library Cost: €18.5Mof Berlin's three universities. This redevelopment its own-"The Berlin Brain".□学院造价/Institutes Costs: €40.8M1 鸟瞰/Aerial view(摄影/Photo: Reinhard Gorner)

2 地段位置/Location

3 外景/Exterior view(摄影/Photo: Neil Young)

12

78世界建筑

2013/03

当代欧洲博物馆/eUropean Libraries now79

56

4 内景/Interior view(摄影/Photo: Reinhard Gorner)

5 二层平面/Level 1, plan

6 五层平面/Level 4, plan

80世界建筑

2013/03

7 内景/Interior view(摄影/Photo: Reinhard Gorner)

8.9 剖面/Sections

当代欧洲博物馆

/eUropean Libraries now81

1010 内景/Interior view(摄影/Photo: Rudi Meisel)

11.12 通风分析/Ventilation analysis

13.14 内景/Interior view(摄影/Photos: Neil Young)

15 剖面局部/Partial section

16.17 细部大样/Detail drawings

1112

82世界建筑

2013/03

1314

16

1517

当代欧洲博物馆

/eUropean Libraries now83

作文九:《柏林自由大学图书馆_柏林_德国_孙凌波》3300字

柏林自由大学图书馆,柏林,德国

建筑设计:福斯特及合伙人事务所ARCHITECTS: Foster and Partners

1945年,自由大学的建立标志着战后柏林自由主义教育的重生;从那之后,它就在这个城市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今天,它有超过3.9万名学生,是柏林最大的3所大学之一。这次的开发方案包括对其现代主义建筑的修复,以及为语言学系新建一座图书馆。

这所大学校园由康迪利斯、若西克、伍兹、席德海尔姆等人设计,在1973年第一阶段完工时,曾被视为大学设计的里程碑。新的图书馆占据了大学庭院中的一个地段。4层楼都被一个自然通风的泡泡状结构围合,其面层是铝板和玻璃板,由一个放射状的管钢框架支撑。一层半透明的内膜过滤着光线,并创造了一种集中的氛围,阳光从偶尔打开的透明洞口摄入。书架位于每层的中心,阅览桌被放置在周围。每层楼弯弯曲曲的外形使上下层楼具有着或退或进的互动模式,产生了一系列宽敞而且光线充足的工作空间。有趣的是,图书馆头盖骨的造型为其赢得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绰号——“柏林的大脑”。□(孙凌波 译)

The foundation of the Free University in 1945 marked the rebirth of liberal education in Berlin after the war; since then it has occupied a central role in the intellectual life of the city. Today, with more than 39,000 students, it is the largest of Berlin's three universities. This redevelopment

Library in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berLin, Germany, 2005

scheme includes the restoration of its Modernist buildings and the creation of a new library for the Faculty of Philology.

The University's mat-like campus was designed by Candilis Josic Woods Schiedhelm and was hailed as a milestone in university design when the first phase was pleted in 1973. The new library occupies a site created by uniting six of the university's courtyards. Its four floors are contained within a naturally ventilated, bubble-like enclosure, which is clad in aluminium and glazed panels and supported on a tubular steel frame with a radial geometry. A translucent inner membrane filters daylight and creates an atmosphere of concentration, while occasional transparent openings allow glimpses of sunlight. The bookstacks are located at the centre of each floor, with reading desks arranged around the perimeter. The serpentine profile of the floors creates a pattern in which each floor swells or recedes with respect to the one above or below it, generating a sequence of generous, light-filled spaces in which to work. Interestingly, the library's cranial form has earned it a nickname of its own-"The Berlin Brain".□

业主/Client: Senatsverwaltung für Stadtentwicklung使用者/User:自由大学,柏林/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项目团队/Project Team: Norman Foster, David Nelson, Stefan Behling, Christian Hallmann, Ulrich Hamann, Ingo Pott, Bettina Bauer, Stefan Baumgart, Florian Boxberg, Mark Braun, Niels Brockenhuus-Schack, Andre Heukamp, Stanley Fuls, Ulrich Goertz, Wendelin Hinsch, Andreas Medinger, Jan Roth, Diana Schaffrannek, David Schröder, Mark Sutcliffe, Hugh Whitehead

结构工程师/Structural Engineer: Pichler Ingenieure机械及电力工程师/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s: Schmidt Reuter Partner, PIN Ingenieure规划主管/Planning Supervisors: Kappes Scholtz (图书馆/Library),Büro Noack(学院/Institutes)石棉去除/Asbestos Removal: Büro Peters

防火工程/Fire Engineering: Hosser Hass und Partner工程估算/Quantity Surveyors: Höhler und Partner声学工程/Acoustic Engineering: Büro Moll

建筑物理/Building Physicist: Büro Langkau Arnsberg立面工程/Facade Engineering: IFFT Karlotto Schott总造价/Total Cost: €59.3M图书馆造价/Library Cost: €18.5M学院造价/Institutes Costs: €40.8M

1 鸟瞰/Aerial view(摄影/Photo: Reinhard Gorner)2 地段位置/Location

3 外景/Exterior view(摄影/Photo: Neil Young)

79

4 内景/Interior view(摄影/Photo: Reinhard Gorner)5 二层平面/Level 1, plan6 五层平面/Level 4, plan

世界建筑 2013/03

7 内景/Interior view(摄影/Photo: Reinhard Gorner)8.9 剖面/Sections

81

10

10 内景/Interior view(摄影/Photo: Rudi Meisel)11.12 通风分析/Ventilation analysis

13.14 内景/Interior view(摄影/Photos: Neil Young)15 剖面局部/Partial section16.17 细部大样/Detail drawings

世界建筑 2013/03

1314

16

17

83

作文十:《【德国·柏林】不可不看的柏林交通攻略》2700字

每次出门旅行我都会选择在这个城市中央火车站步行范围内的酒店入住,因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去看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公交系统实在是一件麻烦的事。但是这次的柏林之行我竟鬼使神差的选择了一个距离中央车站乘车需要30分钟的地方,所以只好认真研究了一下柏林公交线路和常识,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柏林真的好大!游客必去的几个主要景区分布在柏林的东西南北中,所以说游览柏林是一定要搭乘公交的,好在柏林公交系统发达,如果掌握了其中的窍门可以花尽量少的钱去尽可能多的地方,轻松又自在!

在柏林游玩,一定要充分利用巴士100路和200路,这两条线路串起了从西面威廉皇帝纪念教堂,胜利纪念柱(100路),德国国会大厦(100路),波茨坦广场(200路),一直到东面的菩提树下大街,博物馆岛,亚历山大广场沿途的众多景点,无论是用作交通还是仅仅坐在车上观光,都十分方便!

柏林的轨道交通主要包括城铁S-Bahn和地铁U-Bahn两个系统,由它们组成的网络覆盖了柏林的大部分景点,班次频繁,方便快捷。柏林有S1-S9的9条S-Bahn干线,如果你看到是两位数标号的S线路,如S25那就说明这是S5(首位数字)的支线或短途线。记住S4的线路为环线,就好比北京的地铁10号线,S41为顺时针方向,S42为逆时针方向,知道了就不会做错方向了。地铁也有U1-U9共9条干线,还有U55从中央火车站到勃兰登堡门的短线。寻找U或者S车站都非常方便,在地面的站口处都立着大大的U或者S,老远就可以看到。

说说柏林公共交通系统的计价系统。柏林分为A、B、C三个环状区,除无忧宫和机场在C区外,其余主要景点均在A和B区内。AB区单程票价为2.4欧,四次票8.4欧;ABC区单程票3.1欧。 AB区单人天票6.5欧;ABC区单人天票7欧。如果同行的人多那买票就更加便宜了,AB区2至5人天票15.5欧;ABC区2至5人天票16欧。车票可以在各地铁站的自动售票机、巴士司机,和BVG售票服务中心购买,记住购买后上车前不要忘了在地铁站或巴士的打票机上打票激活,否则被查到要被罚款的。还有就是单程票的有效时间为2小时,可转乘乘,但不得搭乘返程方向的车。如果你在同一个方向要看几个地方用这种单程票非常方便省钱,可以反复上下车,只是一定要在车票激活时间的两个小时之内,否则超过两个小时车票就作废了,要重新购买。此外还有一种超实惠的7天票,如果你在柏林待的时间足够长买这种票最合适了,AB区28欧,ABC区34.6欧元,除此之外此票还可在周一至周五20点后,周六周日及节假日全天,免费携一个成人和三个6至14周岁的儿童同行。是不是很不错啊!

柏林很大人也多,我一下火车就遇到了点小麻烦但也遇到了贵人,快到柏林车站时问旁边的一位美女这站是不是中央车站,在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美女问我去哪里,我给她看了我的酒店地址后美女说她也住在那个区域,可以带我走一段。于是下车后我跟着美女来到楼上的城铁站在自动售票机上买票,先后两张10欧元纸币都被机器吐了出来,数了手中的硬币还差3毛钱,美女送给我3毛钱买了票,上车后又告诉我在哪里换乘,哪个方向,还指给我看外面的一些景点,真的很感激。说心里话柏林中央车站实在太大,还分上下好几层,又是城铁,又是火车,又是国际列车,长的都差不多,要没有这个美女的引领我肯定要在车站里面晕半天。我离开柏林的那天就在车站里面找我乘坐的车次就遇到了麻烦,电子显示屏上怎么也找不到,最后经人指点才在另外一层找到。

还要吐一吐槽的是都说德国人严谨,火车准点,但我这次德国之行一共乘坐了三次列车全部晚点,好在晚点的时间都在1小时以内。最后一次最惊险,因为我还要在汉诺威换乘国际列车回荷兰,而中间只有15分钟的换乘时间,晚点就意味着我将错过那一班国际列车,而下一班的时间未知。我这个急啊,问列车员,列车员耸耸肩说这趟车上还有不少人跟你一样的行程,也许那班车会等你们,听天由命了。后来快到汉诺威的时候列车广播说下一班车在等我们,我悬的心才放了下来。在欧洲乘火车多了,慢慢明白了晚点不可怕,因为这里的调度系统很发达,都会为你的下一班行程做好衔接,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尽管泰然处之吧。

柏林大教堂美景

大教堂内部华丽的装饰

大教堂穹顶

站在大教堂上俯瞰前面的广场。大教堂门票7元,包括登顶,推荐。

艳阳下的柏林大教堂

这是在柏林电视塔上看到的柏林风貌。电视塔门票12.5欧,不推荐。

美丽的青铜雕塑

走在街上随处可见精美的雕塑作品

这是小广场上的一个二手书摊

德国历史博物馆

菩提树下的大街

柏林老式马车

位于索尼中心的电影博物馆有特色的帆船穹顶

索尼中心的休闲娱乐

门口有一个超高的乐高长颈鹿

波茨坦广场上空中跨越的粉色管道成了这里的一道风景

卖热狗的小贩,这一套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是不是很雷人啊?

亚历山大广场上的世界钟是冷战时期的产物

中央车站最上层是城铁

这就是晶莹剔透的柏林中央车站。在德国稍微大些的城市一般都有超过2个以上的火车站,而中央车站都会在城市名字后面加上Hbf,而Hbf就是Hauptbahnhof的缩写,就是中央车站的意思。所以在问火车站的时候要告诉对方你要找的是Hbf,否则对方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了。

国会大厦

白云朵朵

好漂亮的马

街头随拍

中央车站一侧

这是在中央车站附近的HamburgerBahnhof美术馆,里面有几个不同的展览正在进行,联票14欧。本来书上说这里周四下午免费,结果来了一看不但不免费还14欧。真心感觉里面的展品一般,价格又贵,不推荐。

美术馆展出的作品

金发红唇蓝眼的大卫

这是迈克尔·杰克逊?怎么还搂了个猴子?

伟大领袖毛主席

狂欢河(SpreeRiver)岸上的雕塑

哈哈,发现一只土豪金的柏林熊!

运河游览1小时11.5欧

沿途风景

在河岸边晒太阳的人群好壮观

在柏林旅行到处都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柏林熊

柏林三轮车夫

好吃又便宜的面包圈

其实在柏林的三天还是有很多的地方没有去,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弥补了。另外还有几次乘车乘错方向的经历,好在一上车就意识到错了,乘了一站后赶紧下车往回坐。还好没有查票否则要被罚款的,因为单次票只能往同一个方向乘坐。还有最近的柏林好像是个大工地,好多地方都在施工,一次本来准备乘车去一个美术馆,结果还差两站车不走了,原来在修路停驶了。

哈哈,想起来了一件趣事。在美丽的柏林大教堂前看到两个老太太一左一右拉着个老头照相,笑容灿烂。我纳闷拍照的人呢?回头去找只见远远的一个老头拿着个小傻瓜机正在那里瞄呢。我差点笑出声来,那么远恐怕镜头里都找不到人呢。拍完后拿相机的老头冲着我坏坏的一笑。哈哈,我想这应该是两对老夫妻,被甩单的老头肯定是通过这种拍照方式表示不满呢。太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