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一议的作文指导》10100字|一事一议作文100字

作文一:《一事一议的作文指导》10100字

作文指导:一事一议

一、概念

“一事一议”是学写议论文的一项基本训练。这里的“一事”,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一个故事、一种说法、一种现象、一篇文章、一部电影等等,甚至还可以指某人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某个事件中的某个细节等等。这里的“一议”,是指从某一个角度集中阐述自己的某一点看法,要力求把这一点看法说明白、讲清楚,让人信服,使人接受,“一事一议”就是对生活中的某个事件、某种现象或学习中读到的某项材料表示自己的看法。

二、导写过程

1.基本写法:

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先叙述一件事,再就这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一个道理。

2.基本结构:

概括事实—提出论点—证明论点—收束全文。

“概括事实”和“提出论点”部分是文章的“引论”,要求缘事入笔,提出问题;“证明论点”部分是文章的“本论”部分,要求分析问题,加以论证,这一部分还可以加一部分联系实际的材料;“收束全文”部分是文章的“结论”部分,是解决问题部分。

3、具体写法

(一)概述事情

第一,要求做到不走样,亦即不改变事情的精神实质。

其次,概述事情要力求言简意赅,要用最经济的语言,准确地将“事”叙述出来。一般情况下,不可将命题者提供的事情材料一字不差地照抄,除非原文非常简洁,只有四五十字。

第三,概括事情还要有侧重点,就是你下面将要评议的“点”要侧重叙述。

(与所说之理相关的部分要叙述得具体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则可以少叙或不叙。如《实力最重要》一文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我家街口有个哑人卖刀,只见他将晒衣服用的铁丝垫在钢板上,像切韭菜一样嚓嚓切断,然后扬起刀口让人看——刀口完损无缺。在人们的惊叹声中,刀一售而空。”同样是这件事,《要善于宣传自己》一文则是这样开头的:“邻居王阿姨逢人便说她从街口买回一把好菜刀。据说这刀能将一根铁丝切成几段而刀口完损无缺。‘我们刚从街口经过,怎么没听见卖刀的吆喝声呢?’‘那卖刀的是个哑人!我是看了他的表演才买的。’——原来如此!”说理的中心不同,叙述的角度也就不一样。叙事要为所说之理奠定坚实的基础,然后再以“理”为核心展开议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四,不可在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作文与一般的回答问题等同起来。

(二)分析事情,表明态度

概述事情之后,就要表明你对此事的主张看法,实际上就是亮出观点。这一部分内容可接续在概述事情之后;也可以另起一行。无论哪种写法,都要求观点正确鲜明。所谓正确就是不违背社会的价值取向,所谓鲜明就是要明确表态,你是赞同还是反对。

如《实力最重要》写道:“由此,使人联想到了做人„„哑人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实力是一个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要善于宣传自己》则写的是:“王阿姨买哑人的刀,是因为亲眼目

睹了刀的优良性能,而我们没看到的人只能与此‘良刀’无缘了。哑人无言是处于无奈,但我们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实力之外,要善于展示、宣传自己,这可以使人取得更大的成功!”由以上两例,我们可以明白,事理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来。我们要尽可能扩展思维,力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写出新意。

(三)阐明理由

这是文章的重点,实际上,就是支持你上面所亮出的观点的论据。理由一定要写充分,这样你的观点才能成立。阐述理由部分要分条列举,可用“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等语言形式标明。分条一般以三条左右为佳。分条过少则有理由不充分之嫌,且难以满足篇幅(800字)要求,分条过多,则有鸡零狗碎之感,且在800字之内,难以将理由说透。

在这里我们谈谈“一事一议”议论文“议”的角度:

一事一议,议论的角度,一般可分为正面评议事情的积极意义、反面点评事情的消极影响、正面评议与反面评点相结合三个角度。

(一)、正面评议

就是取事情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指出其积极意义。一般此类事情是为时代、社会所大力提倡的,是值得大力弘扬的。

(二)、反面评议

就是指出事情的负面影响及其危害性,还可以从事情的本质、产生根源上加以分析,指出如何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三)、正反结合

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有些事情有其利亦有其弊,对其评判时,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写这样的评议时要注意,你的观点必须鲜明,不能含糊其词,不能陷入 “既提倡又反对”的模糊之中,比如你取其积极一面加以评议,可在文未作反面补充,指出如何避其害的方法,若取其消极一面进行评议,可在文未作正面补充,指出如何用其利的方法。

(四) 总结呼告。

三、例文引路

1、“作弊”一席谈

考试临近,班里几个无聊的家伙又在谈论着各种作弊绝招。虽然听后只是让人一笑了之,但它却证明了一个事实:“作弊”这个与考试似同胞兄弟的东西至今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很多学校中。

为什么每次考试都有人作弊呢?其实,这也不足为怪。作弊的人无非是想得高分,自己光彩,老师表扬,父母也高兴。也有一些人是迫不得已,怕考不好老师批,家长骂,棍棒加身,只好铤而走险,蒙混过关。考试作弊也叫“偷看”,在有些人看来这实在是件绝妙的事:平时痛痛快快地玩儿,考试只要稍稍用些心计,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得高分。作弊的人只知用“假分数”来满足一个暂时的虚荣心,却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次小小的作弊虽不会使他变得十恶不赦,却在他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丑陋的种子。

且不说作弊被发现后,老师的失望,学校的处罚,还有其他同学的大眼、小眼,嗤之以鼻的态度;就算这次侥幸逃脱,你心里真就那么踏实吗?你能保证以后不会“东窗事发”吗?我曾记

得,一个同学在他作弊后写下了自己这样的感受:“我一直生活在极度的恐惧中,精神几近崩溃。我怕见父母,怕见老师,也怕见朋友。„„我终于知道什么叫不堪回首了。”

是啊,没有什么比拥有坦荡的心灵更令人欣慰,没有什么比愧疚不安和失去他人的信任更让人痛苦的;用谎言换来的短暂虚荣终究是要破灭的。一位美国教育家曾说过:“在考试中作弊的学生也会在工作和婚姻中作弊。当诚实的优良品质在一个国家无处立足的时候,我们还能期望有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当你步入社会的时候,难道也要带上书本、纸条去作弊吗?骗老师、骗家长,到头来还不是骗自己呀!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生作弊,固然不对,可这能仅仅怪学生吗?难道老师和家长就不该负一些责任吗?有些老师和家长,一味地把“分数”看作衡量一个学生的惟一标准。许多同学正是迫于这种压力才去作弊的。这难道不应引起老师和家长们的反思吗?

再次奉劝各位同学:与其考试时费尽心机,偷偷摸摸地搞“地下活动”,还不如平时踏踏实实地学习。“作弊”是一种麻醉剂,我们应像远离毒品一样远离它。

△点评

本文通过对作弊成因的思考,分析作弊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说明作弊的不可取,呼吁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分享成功

有一个花农,不远万里从非洲带回珍贵的种子。经过几个月精心的培育,春天到来的时候,他的花园开满了朵朵珍奇的花。见此景,邻居和朋友纷纷来要种子,他却舍不得给。原来,他有一个心愿:希望他的花园成为全国最美的。本以为心愿将成,可奇怪的是,他的花竟一年不如一年好了。花农请来学者,才了解到其中的奥妙:由于邻居的花园里种的都是普通的品种,风在流动中把花粉带到他的花园,通过传粉作用,花种的纯度受到了影响。

花农并不自私,只是面对成功有点小小的私心罢了——希望自己的花园是最美丽的。这本无可厚非,他错在不了解世界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事物多多少少都受到环境的影响。他珍贵的花种,仅靠好的品种和充足的阳光雨露是开不出珍奇的花朵的,还要靠邻居花种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他的心愿只有当他愿与别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时,才能圆满地完成。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存在这样的道理吗?我们每个人都和其他人——老师、同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没有一个人能孤立地学习生活而不受他人的影响。我们也常常会有花农一样的私心: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是最好的。但我们也深知,这不是完全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达到。我们需要老师的指导,需要在和同学的讨论中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只有你所处的环境是优秀的,你才能从中汲取养分,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个同学,别人问他问题时他总是不遗余力。我问他难道没留一点私心。他说在解题的过程中他的知识得到了巩固,通过讨论和交流,他也学习到了别人的方法,拓展了思路。这不就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一个分享成功的典型吗?

与别人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喜悦的分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会更强烈、更深刻。试想花农把珍贵的种子分给邻居,春天来到后,站在远处的山上,发现不仅他的花园,几里以内的花园里都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空气中流动着奇妙的花香。这样的成功,才弥足珍贵;这样的愉悦,才是由衷的啊!

△点评

作者能从花粉的传播这种自然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与别人分享喜悦,才是最大的成功。文章结构条理清楚,分析了自己一个人的成功与别人的成功的关系,善于扣紧原材料去分析,论理充分。特别是作者能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现实性强,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文章的微中不足是第1段的叙例还欠概括;在论证的过程中若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例或名人名言,会更好一些。

3、改蹲为坐

在校餐厅内,正值开饭的时间,或者你可以看到某餐桌的某个位置上,有某个同学蹲在板凳上进餐,两腿竖在凳面上且不脱鞋子。我认为这种行为很不好。

从个人的身份看来,身为一个学生,这样的举止跟那些山村野夫有什么两样?或者只有穿着比他们干净整齐些。这就是上述的同学给别人的印象。

又从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这样的举止缺乏社会公德,简直就是“有爹生无娘教”的那一种。 这类同学若认为这跟身份或道德修养没有什么联系,也应该考虑到自己这样做会给他人带来的影响。一个位置不仅仅是一个人坐。算算校内也有两千多学生,那餐厅内的几百个位置怎能一下子让所有同学都在厅内吃饭呢?当然要轮坐。但若一人蹲在上面吃,把凳面弄脏,叫下一位同学怎么办?也蹲着吃?若果是男同学还勉强可以,但是女同学呢?只能不坐,毕竟爱斯文是她们的本性。看看,这对别人的影响多大!

无论我怎样思索,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同学要蹲着吃。难道蹲比坐着吃舒服吗?绝对不会,否则人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桌凳。更何况蹲着吃对身体也不好。蹲着吃会因肚子被大腿压住,不利于进食,不利于消化,不利于身体健康。

这样的举止若被群众或外人看到那就不单单是某个人的形象问题,而是损害了整个学校的声誉。

为了自己的形象,为了不影响他人,为了自己能健康成长,更为了不损害学校的声誉,请有这样举止的同学改蹲为坐。

△点评

作者具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抓住身边的小事去分析。全文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从个人的身份、道德修养、健康、对他人的影响、对学校的影响等方面去分析,最后提出“改蹲为坐”的建议,很有现实针对性。全文虽然没有典型的历史事例和名人名言,但论据也比较充分,说服力强,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能切合实际从多方面去分析,写得朴实而有道理。

4、由一则寓言想到的

曾读过一则寓言,内容大概是说:有一只猴子,在路上捡到一把刀,可刀很钝,连小树也砍不断。于是,它便请教砍柴人,问他怎么样才能使刀锋利。砍柴人告诉它在石头上磨磨就行了。猴子照着去做了,它把刀口磨得越来越短,甚至把刀口磨得与刀背一样厚。可当它拿这把刀再去砍树时就更砍不动了。

刚看这篇寓言时,我不禁笑这猴子实在太愚蠢了,只知道要磨刀,却不懂得如何去磨,为什么不问清楚了再做呢?而后,我才慢慢领悟到这则寓言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请教之后,要认真思考,不能浅尝辄止。

就像这只猴子,可能它从未接触过刀这种东西,如何让一把钝刀变得锋利,对于它来说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事物。这个时候,它就要问一些懂得该怎样做的人。它问砍柴人:“你的刀为什

么这么锋利?”,“因为在石头上磨过。”砍柴人回答了它的问题,然后再也没说别的,因为猴子也没问别的。可猴子似乎明白了一切,不就是在石头上磨一磨吗?既然如此,那就磨吧,管它三七二十一呢!大脑也不动一下,想当然地去做。可实际上,猴子真的懂得该如何做吗?显然没有。它不过是了解了事情的皮毛,却根本不清楚磨刀究竟该磨哪儿,该怎么磨。我敢肯定地说,倘若它再多问一句话:“应该如何磨刀?”结果就不会是那样了。

生活中也是如此。现在,我们还是学生,在学校里有老师向我们传授知识,正确地引导我们。如果有不明白的问题,老师总会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直到我们弄懂为止。可是,我们总有一天会离开学校,离开老师,步入社会。要想适应现代化、高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补充能量。到了那个时候,一切可都要靠自己。所以,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会学习,不单单是拥有快捷有效的方法,主要还是学习态度要端正: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弄懂就不罢休的精神才行。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否则,就会像那只猴子一样,不求甚解,不假思索,还不知道怎么做呢,就去做,结果适得其反。

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当我们无法解读它时,我们就需要向别人请教,了解这种东西。多问为什么,请教之后多思考多研究,不要一知半解,不给自己留下任何疑团。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的学会,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是我读过这篇寓言后的最大收获。

△点评

作者比较熟练“一事一议”文章的一般写法——引、议、联、结。文章开篇概述寓言的内容,然后稍作分析,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接着扣紧论点分析原材料指出猴子的错误,再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指出学生求学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最后扣题,强调中心论点。文章条理清晰,过渡自然,最大的优点是善于扣紧材料并较好地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现实针对性强。

5、评“老实人吃亏”

“老实人吃亏”,乍听起来会觉得很不公平,令人气愤,但要仔细想一想呢?

首先,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老实人?如果老实人是指那些只知道吃嘴边的大饼的人,那么,“老实人吃亏”那是活该!但如果老实人是指那些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人,那么,吃亏与否还须理论一番。

其次,“亏”与“不亏”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且不说“失马得福”与“得马得祸”的偶然与必然,只说“亏”与“不亏”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有着不同标准。“聪明人”以缺斤短两为亏,从而斤斤计较,老实人以对不住良心有损人格为亏,从而落落大方。所以,同一件事,亏与不亏,不同的人,自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正像水可以装在葫芦里面,也可以装在葫芦外面一样,只不过是思维的角度不同罢了。所以说,每个人的行事都体现着各自的观点,各自衡量事物的标准,旁人大可不必代抱不平而“义愤填膺”。

再次,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有人吃亏是必然的。然而,真正吃亏的是谁?是“老实人”,还是“聪明人”?我认为,亏还有真亏与不亏之分。认为不赚便宜是亏,其实是不亏;认为没有同流合污,从而没有占到便宜、捞到油水是亏,其实也是不亏;而那些机关算尽,投机取巧,赚取不义之财的赚,才是真亏。那些人自以为精明,搞些小手段,发点小财,表面上似乎是赚了,但这只是一时的赚,发展下去必然不会有好的结果,他们的大亏在后头。由此可见,这样的人并不算是真正的聪明人。

事实上,真正聪明和真正老实的人从根本上看是不会亏的,因为他们都明确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只有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因为他们自作聪明,投机取巧,只知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一时的得失而喜怒,那才是真亏。

做到真正聪明的人,发展才能,不断进取;老实人,也要做真正的老实人,脚踏实地,稳步前进。所以说,这样的老实人是不会“吃亏”的!

△点评

作者抓住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观念“老实人吃亏”去批驳,现实针对性强,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全文采用并列展开的横式结构,从三个方面去反驳,条理非常清楚。文章的批驳的突破口选得准确,抓住什么是老实人和聪明人,什么是亏与不亏,什么是真亏和不亏去反驳,驳到敌论的要害,读后有一种畅快之感。

6、小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个成语,人们总以为是贬义的,说它比喻“学习或工作缺乏恒心,时常中断,不能坚持不懈。”其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现代医学证明:当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疲劳的时候,应该进行充分的休息,以利于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效率。心理学的“艾氏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适当休息所造成的学习上的间隔,有利于增强记忆能力。如果一个人忙于学习从不注意休息,那他是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的;只有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进行适当的休息,调节调节大脑,好比“晒网”一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今中外的许多卓有成就的人物往往十分注意休息。著名文学家老舍生前酷爱养花,他用欣赏花儿节制极度亢奋的大脑神经,以达到’晒网’的目的。惟其如此,他才有充沛的精力写出《骆驼样子》、《四世同堂》等扛鼎之作。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研究起来可谓废寝忘食。即使是他,也经常在饭后散散步,使疲惫不堪的大脑得以轻松,不至于“破网”。而又正是在休息中,牛顿由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

然而,我们的有些同学根本没有认识到‘晒网’的必要性。他们一下课不是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借以舒缓大脑紧张状态,而是埋头赶作业,结果弄得上其他课时心神不定。特别是临考前,许多平日较能劳逸结合的同学也一改常态,“开夜车,战通宵”,把“晒网”之事扔到九霄云外。等上了考场要他“三天打鱼”之际,却因为“晒网”未成而使鱼儿“漏网”,造成终生遗憾。据说围棋“超一流”九段聂卫平每当大战前夕封棋不弈而去打桥牌、赛网球。这是他“晒网”的一种特殊方法。正是由于他“晒网”有方,才能有“打鱼”中神聚思集,连挫日方围棋巨星,威震中日棋坛。

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换言之,不会休息的人亦不会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在当今改革开放,全民族腾飞急需后继有人之机,尤应处理好学习和休息之间的关系。

“三天打鱼”尽可“两天晒网”,窃以为!

△点评

作者能够运用求异思维,对成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给予全新的注解。文章突出的特点是观点新颖,对约定俗成的成语含义提出了新的见解,并能圆其说。文章提出论点后,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再列举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去论证,然后联系到同学的学习实际去分析,还列

举了聂卫平的事例和列宁的名言去论证。文章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说服力较强。

由一则寓言想到的

曾读过一则寓言,内容大概是说:有一只猴子,在路上捡到一把刀,可刀很钝,连小树也砍不断。于是,它便请教砍柴人,问他怎么样才能使刀锋利。砍柴人告诉它在石头上磨磨就行了。猴子照着去做了,它把刀口磨得越来越短,甚至把刀口磨得与刀背一样厚。可当它拿这把刀再去砍树时就更砍不动了。

刚看这篇寓言时,我不禁笑这猴子实在太愚蠢了,只知道要磨刀,却不懂得如何去磨,为什么不问清楚了再做呢?而后,我才慢慢领悟到这则寓言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请教之后,要认真思考,不能浅尝辄止。

就像这只猴子,可能它从未接触过刀这种东西,如何让一把钝刀变得锋利,对于它来说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事物。这个时候,它就要问一些懂得该怎样做的人。它问砍柴人:“你的刀为什么这么锋利?”,“因为在石头上磨过。”砍柴人回答了它的问题,然后再也没说别的,因为猴子也没问别的。可猴子似乎明白了一切,不就是在石头上磨一磨吗?既然如此,那就磨吧,管它三七二十一呢!大脑也不动一下,想当然地去做。可实际上,猴子真的懂得该如何做吗?显然没有。它不过是了解了事情的皮毛,却根本不清楚磨刀究竟该磨哪儿,该怎么磨。我敢肯定地说,倘若它再多问一句话:“应该如何磨刀?”结果就不会是那样了。

生活中也是如此。现在,我们还是学生,在学校里有老师向我们传授知识,正确地引导我们。如果有不明白的问题,老师总会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直到我们弄懂为止。可是,我们总有一天会离开学校,离开老师,步入社会。要想适应现代化、高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补充能量。到了那个时候,一切可都要靠自己。所以,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会学习,不单单是拥有快捷有效的方法,主要还是学习态度要端正: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弄懂就不罢休的精神才行。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否则,就会像那只猴子一样,不求甚解,不假思索,还不知道怎么做呢,就去做,结果适得其反。

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当我们无法解读它时,我们就需要向别人请教,了解这种东西。多问为什么,请教之后多思考多研究,不要一知半解,不给自己留下任何疑团。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的学会,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是我读过这篇寓言后的最大收获。

四、学生作文:以 “小议          ”写一篇一事一议的作文

附:爱因斯坦成名之后,比利时国王和王后邀请他去作客。国王按约定的时间派了宫廷小汽车去火车站接他。火车来了,司机却找不到爱因斯坦,便空车回去向国王报告,说教授没有来。可是半小时以后,爱因斯坦身穿沾满尘土的破雨衣,脚着一双旧皮鞋来了。原来是司机只看衣冠不认人,爱因斯坦便自己步行而来。

学生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以下几个论点:①爱因斯坦生活朴素;②只认衣冠不认人的通病;③看问题要看本质,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④爱因斯坦不摆名人架子,平易近人;⑤爱因斯坦专注于科学事业,在成名之后也不追求个人享受;⑥接站,尤其是接不认识的人,应该约好联系的方式,这样才不至于有国王司机的错误。比较几个论点,除⑥就事论事,把指导材料看得太一般化,③缺少个性,而且一味追求深刻,有点牵强附会外,其他几个论点都适应议论的需要。如根据①

谈谈要成就一番事业,生活上不能有过高的要求;根据②可以谈谈以貌取人,以衣着取人,是庸俗而肤浅的;根据④可以谈谈一个真正有修养的学者是不会徒慕虚荣,计较小节的;根据⑤可以谈谈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要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造福于全人类而不追求个人享受。

莫让施善变成施舍

——2013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

犹记得前几年“犀利哥”的照片被曝光后,伴随着网络热议,许多公司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声称要帮助他改善生活。然而,面对一场场T台秀,一次又一次捐款,“犀利哥”选择黯然返乡。临走时,他说:“我愿接受帮助,但我仿佛感受到了另一种压力。”如今,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善者。然而,我们在行善时需要注意,莫让施善变成施舍,让诸如“犀利哥”这样尴尬的事件再次发生。

施善,用当下的一句流行语来说,便是传递一种正能量。施善固然是重要的,德兰修女曾说:“即使你竭尽全力每天做善事也许都不够,但不管怎样,你还是要施善。”尤其在当下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施善能够有效地弥补我们心灵的缺口。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施善是一种基于平等关系上的行为。换句话说,施善者与接受者之间虽有富贫之别,但无贵贱之分。因此,施善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舍予,即施舍。施善与施舍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施善,在施予我们善意的时候,在无形之中也给予了一份尊重;施舍,在给予帮助时,却有可能给接受者造成心理上的二次伤害。因此,我们说,莫让施善变成施舍。

在现实生活中,陈光标对于我们来说都很熟悉。他自称是中国施善的第一人,然而迎接他的却总是一阵又一阵的非议,原因就在于他将施善这一崇高的行为演变成了一种施舍。四川汶川地震时,为了赈灾,他将捐款垒成一座高堡,并拍照发到网上;走进农村给农民派发物资时,他却要求农民必须先听一场他的音乐会„„在我看来,陈光标先生固然充满着爱心,但是他在施善的时候却没有充分考虑到被施予者的人格与尊严,从而将施善变成了一种颇具作秀色彩的施舍,引起非议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比之下,壹基金的做法则引来了人们的称赞。他们在献爱心、施予帮助的时候,还会主动邀请那些被帮助的人也一同加入壹基金,成为他们共同的一员。这样,被施善者在以后的日子就变成了主动施善的一员,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被帮助的温暖,还有可以帮助他人的快乐。李连杰曾说:“这也许是我能够想到的最好的施善方式。既保障了他们的尊严,又能使他们发现这其中自己的价值。”我想只有这样的善举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种施善吧。

台湾作家刘墉曾经说:“有一次我碰见一个收废品的阿姨。当我给她钱时,她白了我一眼。而当我给她手中的饮料瓶时,她对我笑了笑。”我想,这也许就是施善与施舍最大的不同点吧。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行善大军固然是一件好事,但请莫让施善变成一种施舍。让我们在施善时也施予一份尊重,将真正的正能量传递下去!

点评:

这是一篇观点深刻、说理严密的优秀作文。文章先是由现实生活的典型案例说起,进而分析得出“莫让施善成施舍”的观点,一语中的。然后从正能量的角度来分析施善的行为准则与方式,对观点进行了准确的界定。第三、四段采用正反对比的写法,将“陈光标”与“壹基金”拿来对比分析,得出“施善与施舍”的区别。最终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作文二:《一事一议的作文指导》7900字

作文指导:一事一议

一、概念

“一事一议”是学写议论文的一项基本训练。这里的“一事”,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一个故事、一种说法、一种现象、一篇文章、一部电影等等,甚至还可以指某人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某个事件中的某个细节等等。这里的“一议”,是指从某一个角度集中阐述自己的某一点看法,要力求把这一点看法说明白、讲清楚,让人信服,使人接受,“一事一议”就是对生活中的某个事件、某种现象或学习中读到的某项材料表示自己的看法。

二、导写过程

1.基本写法:

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先叙述一件事,再就这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一个道理。

2.基本结构:

概括事实—提出论点—证明论点—收束全文。“概括事实”和“提出论点”部分是文章的“引论”,要求缘事入笔,提出问题;“证明论点”部分是文章的“本论”部分,要求分析问题,加以论证,这一部分还可以加一部分联系实际的材料;“收束全文”部分是文章的“结论”部分,是解决问题部分。

3、具体写法

(一)概述事情

第一,要求做到不走样,亦即不改变事情的精神实质。

其次,概述事情要力求言简意赅,要用最经济的语言,准确地将“事”叙述出来。一般情况下,不可将命题者提供的事情材料一字不差地照抄,除非原文非常简洁,只有四五十字。

第三,概括事情还要有侧重点,就是你下面将要评议的“点”要侧重叙述。  (与所说之理相关的部分要叙述得具体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则可以少叙或不叙。如《实力最重要》一文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我家街口有个哑人卖刀,只见他将晒衣服用的铁丝垫在钢板上,像切韭菜一样嚓嚓切断,然后扬起刀口让人看——刀口完损无缺。在人们的惊叹声中,刀一售而空。”同样是这件事,《要善于宣传自己》一文则是这样开头的:“邻居王阿姨逢人便说她从街口买回一把好菜刀。据说这刀能将一根铁丝切成几段而刀口完损无缺。‘我们刚从街口经过,怎么没听见卖刀的吆喝声呢?’‘那卖刀的是个哑人!我是看了他的表演才买的。’——原来如此!”说理的中心不同,叙述的角度也就不一样。叙事要为所说之理奠定坚实的基础,然后再以“理”为核心展开议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四,不可在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

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作文与一般的回答问题等同起来。

(二)分析事情,表明态度

概述事情之后,就要表明你对此事的主张看法,实际上就是亮出观点。这一部分内容可接续在概述事情之后;也可以另起一行。无论哪种写法,都要求观点正确鲜明。所谓正确就是不违背社会的价值取向,所谓鲜明就是要明确表态,你是赞同还是反对。

如《实力最重要》写道:“由此,使人联想到了做人„„哑人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实力是一个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要善于宣传自己》则写的是:“王阿姨买哑人的刀,是因为亲眼目睹了刀的优良性能,而我们没看到的人只能与此‘良刀’无缘了。哑人无言是处于无奈,但我们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实力之外,要善于展示、宣传自己,这可以使人取得更大的成功!”由以上两例,我们可以明白,事理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来。我们要尽可能扩展思维,力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写出新意。

(三)阐明理由

这是文章的重点,实际上,就是支持你上面所亮出的观点的论据。理由一定要写充分,这样你的观点才能成立。阐述理由部分要分条列举,可用“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等语言形式标明。分条一般以三条左右为佳。分条过少则有理由不充分之嫌,且难以满足篇幅(800字)要求,分条过多,则有鸡零狗碎之感,且在800字之内,难以将理由说透。

在这里我们谈谈“一事一议”议论文“议”的角度:

一事一议,议论的角度,一般可分为正面评议事情的积极意义、反面点评事情的消极影响、正面评议与反面评点相结合三个角度。

(一)、正面评议

就是取事情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指出其积极意义。一般此类事情是为时代、社会所大力提倡的,是值得大力弘扬的。

(二)、反面评议

就是指出事情的负面影响及其危害性,还可以从事情的本质、产生根源上加以分析,指出如何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三)、正反结合

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有些事情有其利亦有其弊,对其评判时,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写这样的评议时要注意,你的观点必须鲜明,不能含糊其词,不能陷入 “既提倡又反对”的模糊之中,比如你取其积极一面加以评议,可在文未作反面补充,指出如何避其害的方法,若取其消极一面进行评议,可在文未作正面补充,指出如何用其利的方法。

(四) 总结呼告。

三、例文引路

1、“作弊”一席谈

考试临近,班里几个无聊的家伙又在谈论着各种作弊绝招。虽然听后只是让人一笑了之,但它却证明了一个事实:“作弊”这个与考试似同胞兄弟的东西至今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很多学校中。

为什么每次考试都有人作弊呢?其实,这也不足为怪。作弊的人无非是想得高分,自己光彩,老师表扬,父母也高兴。也有一些人是迫不得已,怕考不好老师批,家长骂,棍棒加身,只好铤而走险,蒙混过关。考试作弊也叫“偷看”,在有些人看来这实在是件绝妙的事:平时痛痛快快地玩儿,考试只要稍稍用些心计,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得高分。作弊的人只知用“假分数”来满足一个暂时的虚荣心,却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次小小的作弊虽不会使他变得十恶不赦,却在他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丑陋的种子。

且不说作弊被发现后,老师的失望,学校的处罚,还有其他同学的大眼、小眼,嗤之以鼻的态度;就算这次侥幸逃脱,你心里真就那么踏实吗?你能保证以后不会“东窗事发”吗?我曾记得,一个同学在他作弊后写下了自己这样的感受:“我一直生活在极度的恐惧中,精神几近崩溃。我怕见父母,怕见老师,也怕见朋友。„„我终于知道什么叫不堪回首了。”

是啊,没有什么比拥有坦荡的心灵更令人欣慰,没有什么比愧疚不安和失去他人的信任更让人痛苦的;用谎言换来的短暂虚荣终究是要破灭的。一位美国教育家曾说过:“在考试中作弊的学生也会在工作和婚姻中作弊。当诚实的优良品质在一个国家无处立足的时候,我们还能期望有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当你步入社会的时候,难道也要带上书本、纸条去作弊吗?骗老师、骗家长,到头来还不是骗自己呀!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生作弊,固然不对,可这能仅仅怪学生吗?难道老师和家长就不该负一些责任吗?有些老师和家长,一味地把“分数”看作衡量一个学生的惟一标准。许多同学正是迫于这种压力才去作弊的。这难道不应引起老师和家长们的反思吗?

再次奉劝各位同学:与其考试时费尽心机,偷偷摸摸地搞“地下活动”,还不如平时踏踏实实地学习。“作弊”是一种麻醉剂,我们应像远离毒品一样远离它。

△点评

本文通过对作弊成因的思考,分析作弊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说明作弊的不可取,呼吁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分享成功

有一个花农,不远万里从非洲带回珍贵的种子。经过几个月精心的培育,春天到来的时候,他的花园开满了朵朵珍奇的花。见此景,邻居和朋友纷纷来

要种子,他却舍不得给。原来,他有一个心愿:希望他的花园成为全国最美的。本以为心愿将成,可奇怪的是,他的花竟一年不如一年好了。花农请来学者,才了解到其中的奥妙:由于邻居的花园里种的都是普通的品种,风在流动中把花粉带到他的花园,通过传粉作用,花种的纯度受到了影响。

花农并不自私,只是面对成功有点小小的私心罢了——希望自己的花园是最美丽的。这本无可厚非,他错在不了解世界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事物多多少少都受到环境的影响。他珍贵的花种,仅靠好的品种和充足的阳光雨露是开不出珍奇的花朵的,还要靠邻居花种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他的心愿只有当他愿与别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时,才能圆满地完成。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存在这样的道理吗?我们每个人都和其他人——老师、同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没有一个人能孤立地学习生活而不受他人的影响。我们也常常会有花农一样的私心: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是最好的。但我们也深知,这不是完全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达到。我们需要老师的指导,需要在和同学的讨论中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只有你所处的环境是优秀的,你才能从中汲取养分,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个同学,别人问他问题时他总是不遗余力。我问他难道没留一点私心。他说在解题的过程中他的知识得到了巩固,通过讨论和交流,他也学习到了别人的方法,拓展了思路。这不就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一个分享成功的典型吗?

与别人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喜悦的分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会更强烈、更深刻。试想花农把珍贵的种子分给邻居,春天来到后,站在远处的山上,发现不仅他的花园,几里以内的花园里都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空气中流动着奇妙的花香。这样的成功,才弥足珍贵;这样的愉悦,才是由衷的啊!

△点评

作者能从花粉的传播这种自然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与别人分享喜悦,才是最大的成功。文章结构条理清楚,分析了自己一个人的成功与别人的成功的关系,善于扣紧原材料去分析,论理充分。特别是作者能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现实性强,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文章的微中不足是第1段的叙例还欠概括;在论证的过程中若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例或名人名言,会更好一些。

3、改蹲为坐

在校餐厅内,正值开饭的时间,或者你可以看到某餐桌的某个位置上,有某个同学蹲在板凳上进餐,两腿竖在凳面上且不脱鞋子。我认为这种行为很不好。

从个人的身份看来,身为一个学生,这样的举止跟那些山村野夫有什么两样?或者只有穿着比他们干净整齐些。这就是上述的同学给别人的印象。

又从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这样的举止缺乏社会公德,简直就是“有爹生

无娘教”的那一种。

这类同学若认为这跟身份或道德修养没有什么联系,也应该考虑到自己这样做会给他人带来的影响。一个位置不仅仅是一个人坐。算算校内也有两千多学生,那餐厅内的几百个位置怎能一下子让所有同学都在厅内吃饭呢?当然要轮坐。但若一人蹲在上面吃,把凳面弄脏,叫下一位同学怎么办?也蹲着吃?若果是男同学还勉强可以,但是女同学呢?只能不坐,毕竟爱斯文是她们的本性。看看,这对别人的影响多大!

无论我怎样思索,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同学要蹲着吃。难道蹲比坐着吃舒服吗?绝对不会,否则人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桌凳。更何况蹲着吃对身体也不好。蹲着吃会因肚子被大腿压住,不利于进食,不利于消化,不利于身体健康。

这样的举止若被群众或外人看到那就不单单是某个人的形象问题,而是损害了整个学校的声誉。

为了自己的形象,为了不影响他人,为了自己能健康成长,更为了不损害学校的声誉,请有这样举止的同学改蹲为坐。

△点评

作者具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抓住身边的小事去分析。全文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从个人的身份、道德修养、健康、对他人的影响、对学校的影响等方面去分析,最后提出“改蹲为坐”的建议,很有现实针对性。全文虽然没有典型的历史事例和名人名言,但论据也比较充分,说服力强,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能切合实际从多方面去分析,写得朴实而有道理。

4、由一则寓言想到的

曾读过一则寓言,内容大概是说:有一只猴子,在路上捡到一把刀,可刀很钝,连小树也砍不断。于是,它便请教砍柴人,问他怎么样才能使刀锋利。砍柴人告诉它在石头上磨磨就行了。猴子照着去做了,它把刀口磨得越来越短,甚至把刀口磨得与刀背一样厚。可当它拿这把刀再去砍树时就更砍不动了。

刚看这篇寓言时,我不禁笑这猴子实在太愚蠢了,只知道要磨刀,却不懂得如何去磨,为什么不问清楚了再做呢?而后,我才慢慢领悟到这则寓言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请教之后,要认真思考,不能浅尝辄止。

就像这只猴子,可能它从未接触过刀这种东西,如何让一把钝刀变得锋利,对于它来说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事物。这个时候,它就要问一些懂得该怎样做的人。它问砍柴人:“你的刀为什么这么锋利?”,“因为在石头上磨过。”砍柴人回答了它的问题,然后再也没说别的,因为猴子也没问别的。可猴子似乎明白了一切,不就是在石头上磨一磨吗?既然如此,那就磨吧,管它三七二十一呢!大脑也不动一下,想当然地去做。可实际上,猴子真的懂得该如何做吗?显

然没有。它不过是了解了事情的皮毛,却根本不清楚磨刀究竟该磨哪儿,该怎么磨。我敢肯定地说,倘若它再多问一句话:“应该如何磨刀?”结果就不会是那样了。

生活中也是如此。现在,我们还是学生,在学校里有老师向我们传授知识,正确地引导我们。如果有不明白的问题,老师总会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直到我们弄懂为止。可是,我们总有一天会离开学校,离开老师,步入社会。要想适应现代化、高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补充能量。到了那个时候,一切可都要靠自己。所以,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会学习,不单单是拥有快捷有效的方法,主要还是学习态度要端正: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弄懂就不罢休的精神才行。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否则,就会像那只猴子一样,不求甚解,不假思索,还不知道怎么做呢,就去做,结果适得其反。

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当我们无法解读它时,我们就需要向别人请教,了解这种东西。多问为什么,请教之后多思考多研究,不要一知半解,不给自己留下任何疑团。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的学会,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是我读过这篇寓言后的最大收获。

△点评

作者比较熟练“一事一议”文章的一般写法——引、议、联、结。文章开篇概述寓言的内容,然后稍作分析,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接着扣紧论点分析原材料指出猴子的错误,再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指出学生求学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最后扣题,强调中心论点。文章条理清晰,过渡自然,最大的优点是善于扣紧材料并较好地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现实针对性强。

5、评“老实人吃亏”

“老实人吃亏”,乍听起来会觉得很不公平,令人气愤,但要仔细想一想呢?

首先,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老实人?如果老实人是指那些只知道吃嘴边的大饼的人,那么,“老实人吃亏”那是活该!但如果老实人是指那些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人,那么,吃亏与否还须理论一番。

其次,“亏”与“不亏”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且不说“失马得福”与“得马得祸”的偶然与必然,只说“亏”与“不亏”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有着不同标准。“聪明人”以缺斤短两为亏,从而斤斤计较,老实人以对不住良心有损人格为亏,从而落落大方。所以,同一件事,亏与不亏,不同的人,自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正像水可以装在葫芦里面,也可以装在葫芦外面一样,只不过是思维的角度不同罢了。所以说,每个人的行事都体现着各自的观点,各自衡量事物的标准,旁人大可不必代抱不平而“义愤填膺”。

再次,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有人吃亏是必然的。然而,真正吃亏的是谁?是“老实人”,还是“聪明人”?我认为,亏还有真亏与不亏之分。认为不赚便宜是亏,其实是不亏;认为没有同流合污,从而没有占到便宜、捞到油水是亏,其实也是不亏;而那些机关算尽,投机取巧,赚取不义之财的赚,才是真亏。那些人自以为精明,搞些小手段,发点小财,表面上似乎是赚了,但这只是一时的赚,发展下去必然不会有好的结果,他们的大亏在后头。由此可见,这样的人并不算是真正的聪明人。

事实上,真正聪明和真正老实的人从根本上看是不会亏的,因为他们都明确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只有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因为他们自作聪明,投机取巧,只知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一时的得失而喜怒,那才是真亏。

做到真正聪明的人,发展才能,不断进取;老实人,也要做真正的老实人,脚踏实地,稳步前进。所以说,这样的老实人是不会“吃亏”的!

△点评

作者抓住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观念“老实人吃亏”去批驳,现实针对性强,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全文采用并列展开的横式结构,从三个方面去反驳,条理非常清楚。文章的批驳的突破口选得准确,抓住什么是老实人和聪明人,什么是亏与不亏,什么是真亏和不亏去反驳,驳到敌论的要害,读后有一种畅快之感。

6、小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个成语,人们总以为是贬义的,说它比喻“学习或工作缺乏恒心,时常中断,不能坚持不懈。”其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现代医学证明:当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疲劳的时候,应该进行充分的休息,以利于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效率。心理学的“艾氏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适当休息所造成的学习上的间隔,有利于增强记忆能力。如果一个人忙于学习从不注意休息,那他是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的;只有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进行适当的休息,调节调节大脑,好比“晒网”一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今中外的许多卓有成就的人物往往十分注意休息。著名文学家老舍生前酷爱养花,他用欣赏花儿节制极度亢奋的大脑神经,以达到’晒网’的目的。惟其如此,他才有充沛的精力写出《骆驼样子》、《四世同堂》等扛鼎之作。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研究起来可谓废寝忘食。即使是他,也经常在饭后散散步,使疲惫不堪的大脑得以轻松,不至于“破网”。而又正是在休息中,牛顿由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

然而,我们的有些同学根本没有认识到‘晒网’的必要性。他们一下课不

是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借以舒缓大脑紧张状态,而是埋头赶作业,结果弄得上其他课时心神不定。特别是临考前,许多平日较能劳逸结合的同学也一改常态,“开夜车,战通宵”,把“晒网”之事扔到九霄云外。等上了考场要他“三天打鱼”之际,却因为“晒网”未成而使鱼儿“漏网”,造成终生遗憾。据说围棋“超一流”九段聂卫平每当大战前夕封棋不弈而去打桥牌、赛网球。这是他“晒网”的一种特殊方法。正是由于他“晒网”有方,才能有“打鱼”中神聚思集,连挫日方围棋巨星,威震中日棋坛。

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换言之,不会休息的人亦不会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在当今改革开放,全民族腾飞急需后继有人之机,尤应处理好学习和休息之间的关系。

“三天打鱼”尽可“两天晒网”,窃以为!

△点评

作者能够运用求异思维,对成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给予全新的注解。文章突出的特点是观点新颖,对约定俗成的成语含义提出了新的见解,并能圆其说。文章提出论点后,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再列举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去论证,然后联系到同学的学习实际去分析,还列举了聂卫平的事例和列宁的名言去论证。文章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说服力较强。

四、学生作文:以 “小议          ”写一篇一事一议的作文

附:爱因斯坦成名之后,比利时国王和王后邀请他去作客。国王按约定的时间派了宫廷小汽车去火车站接他。火车来了,司机却找不到爱因斯坦,便空车回去向国王报告,说教授没有来。可是半小时以后,爱因斯坦身穿沾满尘土的破雨衣,脚着一双旧皮鞋来了。原来是司机只看衣冠不认人,爱因斯坦便自己步行而来。

学生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以下几个论点:①爱因斯坦生活朴素;②只认衣冠不认人的通病;③看问题要看本质,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④爱因斯坦不摆名人架子,平易近人;⑤爱因斯坦专注于科学事业,在成名之后也不追求个人享受;⑥接站,尤其是接不认识的人,应该约好联系的方式,这样才不至于有国王司机的错误。比较几个论点,除⑥就事论事,把指导材料看得太一般化,③缺少个性,而且一味追求深刻,有点牵强附会外,其他几个论点都适应议论的需要。如根据①谈谈要成就一番事业,生活上不能有过高的要求;根据②可以谈谈以貌取人,以衣着取人,是庸俗而肤浅的;根据④可以谈谈一个真正有修养的学者是不会徒慕虚荣,计较小节的;根据⑤可以谈谈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要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造福于全人类而不追求个人享受。

作文三:《这样写一事一议的作文这样写一事一议的作文》2000字

作文这样写一事一议的作文

初中学生写议论文首先要学习“一事一议”。这类文章是要针对某一件事(或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文章的特点是就事论理,理从事来。

这类文章的写法是:(1)要选一件较为典型的事,能“以小见大”,从中悟出某一道理,给人

以启示和教育。比如初中第四册《文野之分》一文中讲述了北京有人随意打死天鹅和天津小孩保护天鹅的两个事例。通过这两个事例阐明了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以及二者的分界。(2)文章一般从叙述事件开始,叙事要简明扼要,不必进行具体描写。再以《文野之分》为例,文章开头简述这两个事例只用了100多字,在全文1400多字当中只占极小比例。然而叙事虽简,却要说清楚,讲明白。(3)在叙述事件的基础上,要把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揭示出来,做到就事论理。而所揭示的这个“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4)围绕这个理——即文章的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指出这个道理的普遍意义或现实意义,文章结束时,应注意照应开头。

怎样写好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呢?

一是要紧扣文中的“事”选好“评论点”。一个事件或一种现象,往往可以反映出许多问题。比如《文野之分》一文中讲到的摧残与保护天鹅的事件,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议论:可以分析这两种表现的实质,可以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也可以阐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自然资源的问题。但一篇议论文只应当有一个中心,不可能面面俱到,怎样确定文章的“评论点”呢?最主要的,是要考虑从哪个角度议论最能反映问题的本质。还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从哪个角度入手最有把握、最容易展开议论,就选择哪个角度,而要避开自己感觉比较难的,说不清楚的问题。

二是要处理好“叙事”与“议论”的关系。一事一议的文章属于议论文,要以议论为主,而前面的叙事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对象。因此,在叙述事实、介绍现象时,既要做到概括扼要,避免叙述过多过繁,以“叙”代“议”;又要做到清楚明白,不能出现叙述内容不明、失真的情况。在评议时,要注意紧扣所叙述的内容展开议论,不能出现二者分家、互不相干的毛病。

三是在就事论理、提出观点之后要展开议论。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选择恰当的论据安排好论证的层次,充分说理,对中心论点进行阐述证明。学写一事一议的文章,要从评议自己身边的事情入手。比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以及理想、进取、实践、成败、礼貌、风度、自信、乐

观等各方面的内容都可以成为话题。进而还应该把眼光放远一些,去关心诸如社会风气,社会公德等问题。要想做到有内容可写,有议论可发,重要的是要认真观察生活、进行深入思考,并且锻炼提高自己的分析推理能力。

议中学生高消费

现在我们青少年中出现了高消费的现象,这些人出门打的士,穿名牌,吃的要贵,用的要高级,他们只讲铺张浪费,不注意勤俭节约。我认为:这是极不适宜的。

高消费不符合国情。今天,我们国家的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但是,国家经济还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一些边远地区的少年儿童没钱上学。在这种情况下,高消费是行不通的。据国家统计,一年里国人用于请客送礼,大吃大喝的钱,能承办两届奥运会。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呀!

高消费是一种腐蚀剂。它使青少年挥霍别人的劳动果实,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辛勤劳动的基础上。有些青少年为了要一双“耐克”苦求爹妈,这对那些拿工资的家长来说,就变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我们在学校中上课是不创造价值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珍惜别人为我们提供的各种条件。我们青年人正处于人生最适宜播种理想的时候,切莫沉醉于追求物质享受,折断自己理想的翅膀。香港的“船王”包玉刚家财万贯,却依然以俭治家,每天仍坐公共汽车上下班。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这样一个亿万富翁,买一辆小汽车又算什么,何至于“抠门儿”到这个地步?其实他并不是吝惜那几个钱,而是时时告诫自己切莫贪图享受,追求奢侈生活。“俭以养德”。方志敏烈士有这样一句话:“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由此可见,事业离不开俭朴。物质生活像一面镜子,悬挂在每个青年的面前。它可以映出胸怀大志,情趣高尚者的英姿,也可以显出贪图安逸,浑噩庸碌者的身影。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过:“鸟翼上系上了黄金,鸟也就飞不起来了”。我们个人的事业想有所成就,我们的国家想要强大,我们的社会想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提倡俭朴。尤其是中学生,应该反对高消费。

[评析]这是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文中的“事”不是一个具体事件,而是生活中的一种现象--青少年高消费。文章开头用五十几个字简述了这种现象,然后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是极不适宜的。”第2、3两个自然段论述了“不适宜”的理由:一是高消费不符合国情,二是高消费是腐蚀剂,事业成

功离不开俭朴。文章结尾引用了泰戈尔的名言,进一步重申提倡俭朴、反对高消费的观点。文章不仅做到了就事论理、理从事发,而且在提出观点后能扣住论点展开议论,论据恰当、说服力强。

作文四:《关于申请一事一议道路硬化的报告》500字

关于申请道路硬化的报告

xx镇人民政府:

xx村民小组现有45户202人。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经全体群众讨论,打算对本屯内的道路进行硬化。全部工程预算约10-12万元,可筹资金约2万元。因群众困难,靠筹集资金来解决,不知到何年才能办成此事,为此,我们拟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申请政府帮助解决。

工程概况:计划修建平均3米宽,0.2米厚的主道长约600米、平均2米宽,0.15米厚的一般道路约500米和长4米的桥(加固)一座。 劳资情况:全屯劳动力总数110人,可承担筹资人口202人,人均筹资100元,可筹资金2.02万元,可承担筹劳人口110人,每个劳动力筹劳到工程完工为止(计划于今年5月底前完成)。

施工方式:为充分利用(50岁以上和大部分妇女劳力)不能外出打工人员的劳力,经群众讨论,计划由本村民小组的所有劳动力自己修建,以减轻群众的困难。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特向政府申请通过村民一事一议项目开展屯内道路硬化工作,敬请政府予以帮助和支持,我们有信心搞好屯内道路修建工作,保证所筹资金和劳务及上级扶助资金全部用于工程建设,恳请政府领导批准并提供资金扶助为盼。

特此申请,请批准。

xx村民小组全体群众                                 队长:xxx

作文五:《关于一事一议的审计报告》1300字

关于      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奖补资金管理审计的

报      告

根据纪委2015年4月22日会议精神和农负监字[2015]4号文件《关于开展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专项审计的通知》要求,我们检查组一行五人由     局长带队于2015年5月8至10日对      镇2013-2014两年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奖补资金管理工作进行了审计检查,现将审计检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镇   个村,   个村小组,    户,    人。(其中:农业人口     ),劳力    个,版图面积      亩,耕地面积     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年农村人均纯收入   元。现有农村干部     人。

二、审计检查的方法及内容

1、审计检查的方法:我们采取“四个结合”的方法。即:查看档案与审查账目相结合、审查账目与实地查看相结合、审查账目与走访群众相结合、审查账目与处理问题相结合。

2、审计检查的内容:①是审计“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范围是否合理, ②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程序是否规范, ③是审计筹资筹劳的对象和标准是否符合规定, ④是“一事一议”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⑤是审查“一事一议”

项目资料, ⑥是“一事一议”工程项目建设的招投标情况等。

三、审计检查的情况

1、2013年度报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   个村,筹资人口人,计划筹资元,筹劳劳力个,计划筹工个,实际开展实施项目的村个(),已向农民征收一事一议筹资元3个村(),4个村()筹工2890个,完成工程项目5个,总投资628785元,其他5个村筹资筹劳也已申报但未开展一事一议项目建设,也未向农民筹资筹劳。

2、2014年报批一事一议筹资劳的村个,筹资人口人,计划筹资元;个劳力,计划筹劳个工。实际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村个,项目投资总额为元,(个村收取村民筹资元,村集体投入元,社会捐助元,财政奖补元)。投劳个工日(两年筹资筹劳情况详见附表),除上述报批筹资筹劳以外,全镇未发现向农民乱集资、乱摊派现象。

四、取得的效果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某镇通过这三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激发了群众参与村内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解决了分散农户办不了也办不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问题。通过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发挥了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拔千斤”的杠杆作用,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提高了农民

种粮的积极性,同时密切了农村干群关系,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五、存在的问题

1、档案资料有欠缺。主要是2013年度前后对比照片模糊不清,个别村前后对比照片不是选的同一位置。

2、筹资筹劳比例偏低,达不到要求标准。2013年度有两个村未进行筹资,有一个村未进行筹劳;2014年全部都进行了筹资筹劳,但比例偏低,在50%左右。

六、整改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建议:1、项目实施前财政专管包村专管员亲自到现场去照照片,项目完工后及时进行验收照相,确保前后对比照片位置选择准确,一目了然。2、要召开村主要干部会议,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确保筹资到位,筹劳达到规定标准。

县驻某某镇审计检查组

2013年5月10日

作文六:《一事一议作文》2100字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小组:                     组号:                        师评:        ☆作文:“一事一议”导学

【展示课导学】 学习主题:训练目标:

1、了解“一事一议”的概念,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用以指导学生叙述与议论的结合。     2、分步训练,培养学生写一事一议作文的能力,并能写出基本符合要求的文章。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一事一议”范文领路: 正反对比式:

提示: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取材、论证,在正反对比中彰显中心论点。这种结构方式的好处是论述过程更加严密,见解更具说

服力。(正反对比法,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这种对比叫做“横比”。对比的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叫做“纵比”。)如下文:

说“安” ——奋斗者永安

紫禁城的正门被叫做天安门,这一“安”字,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之意尽在其中;自然,还潜藏着统治者安于斯所、安于现状的心理。

然而,天下没有永久的“安”,只有不安于现状,与时俱进,勇于变革的人,才会在奋斗中感受到真正的心安神宁。     安于现状,是对自身昏聩的一种纵容。三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他不思亡国之痛,不恨亡国之辱,而是纵情于灯红酒绿,安乐于纸醉金迷。于是,这种对自身的 放纵,导致了他灵魂的销蚀,成为了千秋笑柄。

安于现状,是对人生理想的一种阻挠。人生理想宛如万仞险峰,无限风光,尽在悬崖之巅,绝壁之顶。实现理想,就是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过程。设若登至半山腰,触到些花花草草,看到点片云只月,变欣欣然安于中道,不再奋力攀爬,无意天下奇观,这种“安”不是一种淡泊,而是一种阻挠前进的障壁。

安于现状,是对国家前途的不负责任。清军入关后,自认为天朝上国,物阜人丰,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于是,清廷闭关锁国,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思想一并挡在冷冷高墙之外。统治者们耽于九州一统的格局,安于封建体系的森严,终于造成科技、军事的落后,惨败于西方、东方殖民者的坚船利舰之下。连天的炮火打破了这份所谓的安宁,一纸纸丧权辱国的条约,成为这个不可一世的末代王朝耻辱的写照。

安于现状,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安”。而真正心安神宁的人,正是那些不安于现状、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开拓进取的勇士。

不安于现状,决定着一个人的自强不息,有所作为。居里夫人在发现放射性元素“鈈”之后,举世闻名,但她并未就此停下进步的脚步,不安于现状,继续探索,终于又发现了“镭”,从而为人类科学史又增添了光彩照人的一笔。     不安于现状,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崛起、富强。是那些不安于现状的革命者,前仆后继,创建

了崭新的中国;是那些不安于现状的建设者,不知疲倦,创建着富强的中国。 于是,不安于现状者才在不断努力中感受到一份真正的安定、安宁,真正的心安。愿不安于现状者永安!

事件议论:

. 提供素材:

2005年8月8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岛崂山海岸边观看海潮。不料一个巨浪袭来,把岸边的一个女青年卷入海中。此时,正在岸边、从河南来青岛做装修工的魏青刚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下两米多高的防浪墙,向落水女青年游过去。一次、两次、三次,魏青刚跟巨浪搏斗了40分钟。3天后,人们才知道英雄魏青刚的名字。

一事一议例文

河南民工魏青刚,激流湍急的浪涛中,为了一位素昧平生的人纵身跳下两米多高的防浪墙,三进三出,与巨浪搏斗四十分钟,用他羸弱的身躯挽救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一事)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的动作,源于内心的品质,他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              (一议)

学生习作1:

他属于不该被遗忘的人。他曾为我们的城市留下高耸的大厦,然后在无声息中悄然离去;在湍急的海浪中,他又留下了拍波击浪的身影,他的意义,不只在于挽救了一个生命,更在于他给我们留下震撼心灵和永不磨灭的痕迹。魏青刚是默默无闻的,他根本无法与那些眩人眼目的明星相比,但他却是伟大的,他以自己碧波中的身影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谱写一曲见义勇为的精神赞歌,在全社会的精神、道德的天平上留下了难以计重的砝码,创造了一代青年壮怀激烈,感人肺腑的生命奇迹。

学生习作2:

波涛中,魏青刚穿梭往来,身影时隐时现,飞溅的浪花转瞬即逝;而在人们心中,魏青刚挥动臂膊与海浪搏击的身影永远清晰,这深深的印痕铭记在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心中。波涛中,早已不见他的身影,但心中的感动永存。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棵草可以宣告春天的到来,一道舍己救人的水痕影响了更多的人,使他们加入到见义勇为的行列中。纵使浪涛奔腾,身影不见,但精神永驻。

这是一滴水珠的生命历程。它看过这个世界一眼,它爱过这个世界一次,就因为这爱,它才在短暂的起伏之间努力折射太阳的七彩光芒。虽然最终会沉没于海底,但它坦然,因为它的飞溅使大海动容、使死神退却,使心灵提升。

作文七:《“一事一议”写作文》1200字

所谓一事一议,即就一件事发表议论,即事说理,有感而发。一事一议的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   先叙述一件事,再就这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一个道理。   叙事例、明对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目睹许多事情,这是发表议论的对象,也是产生看法的基础。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有话可说、有理可讲的事情,它可以是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可以是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最好是选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且较有普遍意义或应引起大家重视而自己感受也最深的事情来写。身边的事情,自己熟悉;感受深的事情,有看法可言。如同学中出现的助人为乐、自觉参加环保活动及抄作业、过生日请客等现象,都可以成为议论的对象。   选定了确有所感、确有其理的事情,还要明确怎样叙。对事情的叙述,既要清楚,又要简约,要根据说理的需要对有关材料作适当的取舍。与所说之理相关的部分要叙述得具体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则可以少叙或不叙。如《实力最重要》一文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我家街口有个哑人卖刀,只见他将晒衣服用的铁丝垫在钢板上,像切韭菜一样嚓嚓切断,然后扬起刀口让人看——刀口完损无损。在人们的惊叹声中,刀一售而空。   同样是这件事,《要善于宣传自己》一文则是这样开头的:邻居王阿姨逢人便说她从街口买回一把好菜刀。据说这刀能将一根铁丝切成几段而刀口完损无损。我们刚从街口经过,怎么没听见卖刀的吆喝声呢?“那卖刀的是个哑人!我是看了他的表演才买的。”——原来如此!说理的中心不同,叙述的角度也就不一样。叙事要为所说之理奠定坚实的基础,然后再以理为核心展开议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谈看法、说见解   一事一议的文章,虽然是由叙生议的,但重在发表议论,文章的主体部分是议论,这是一事一议的文章区别于记叙文的本质特征。议论,即对所叙之事的是非、优劣,或肯定,或否定,或褒扬,或贬斥。这就离不开对事情的分析。对事情的分析清楚了,议论的内容也就明确了。   一事一议的议,就是针对事情谈见解。针对好事谈见解,要说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是好事,给大家什么样的启发;针对坏事谈看法,同样要说出它什么地方不好,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实质是什么,从中应得到什么教训。此外,还可以就这件事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的一点看法,阐述一个道理。如《实力最重要》写道:由此,使人联想到了做人……哑人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实力是一个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要善于宣传自己》则写的是:王阿姨买哑人的刀,是因为亲眼目睹了刀的优良性能,而我们没看到的人只能与此‘良刀’无缘了。哑人无言是出于无奈,但我们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实力之外,要善于展示、宣传自己,这可以使人取得更大的成功!   由以上两例,我们可以明白,事理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来。我们要尽可能扩展思维,力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写出新意。

作文八:《一事一议作文》10300字

“一事一议”作文指导

“一事一议”的“事”是指: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幅漫画、一种说法等。

“一事一议”的“议”是指:从某一角度集中阐明自己的某一看法,提出自己的主张。每个人对材料的看法不同, 分享成功

有一个花农,不远万里从非洲带回珍贵的种子。经过几个月精心的培育,春天到来的时候,他的花园所以议论的角度也各不相同。

1.文章开头首先要概述材料:(1)抓关键句和词语(2)用简明的语言来概括 2.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注意:提出的观点一定要明确,旗帜鲜明,直截了当。常采用陈述性的判断句。 例如:我认为……;我觉得……;我悟出了……;故事说明……等。

3. 议论分析不能单纯地就事论事,要联系实际展开联想,由此及彼。 4、可以回扣材料,收束全文。

“作弊”一席谈

考试临近,班里几个无聊的家伙又在谈论着各种作弊绝招。虽然听后只是让人一笑了之,但它却证明了一个事实:“作弊”这个与考试似同胞兄弟的东西至今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很多学校中。

为什么每次考试都有人作弊呢?其实,这也不足为怪。作弊的人无非是想得高分,自己光彩,老师表扬,父母也高兴。也有一些人是迫不得已,怕考不好老师批,家长骂,棍棒加身,只好铤而走险,蒙混过关。考试作弊也叫“偷看”,在有些人看来这实在是件绝妙的事:平时痛痛快快地玩儿,考试只要稍稍用些心计,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得高分。作弊的人只知用“假分数”来满足一个暂时的虚荣心,却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次小小的作弊虽不会使他变得十恶不赦,却在他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丑陋的种子。

且不说作弊被发现后,老师的失望,学校的处罚,还有其他同学的大眼、小眼,嗤之以鼻的态度;就算这次侥幸逃脱,你心里真就那么踏实吗?你能保证以后不会“东窗事发”吗?我曾记得,一个同学在他作弊后写下了自己这样的感受:“我一直生活在极度的恐惧中,精神几近崩溃。我怕见父母,怕见老师,也怕见朋友。„„我终于知道什么叫不堪回首了。”

是啊,没有什么比拥有坦荡的心灵更令人欣慰,没有什么比愧疚不安和失去他人的信任更让人痛苦的;用谎言换来的短暂虚荣终究是要破灭的。一位美国教育家曾说过:“在考试中作弊的学生也会在工作和婚姻中作弊。当诚实的优良品质在一个国家无处立足的时候,我们还能期望有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当你步入社会的时候,难道也要带上书本、纸条去作弊吗?骗老师、骗家长,到头来还不是骗自己呀!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生作弊,固然不对,可这能仅仅怪学生吗?难道老师和家长就不该负一些责任吗?有些老师和家长,一味地把“分数”看作衡量一个学生的惟一标准。许多同学正是迫于这种压力才去作弊的。这难道不应引起老师和家长们的反思吗?

再次奉劝各位同学:与其考试时费尽心机,偷偷摸摸地搞“地下活动”,还不如平时踏踏实实地学习。“作弊”是一种麻醉剂,我们应像远离毒品一样远离它。

△点评

本文通过对作弊成因的思考,分析作弊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说明作弊的不可取,呼吁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开满了朵朵珍奇的花。见此景,邻居和朋友纷纷来要种子,他却舍不得给。原来,他有一个心愿:希望他的花园成为全国最美的。本以为心愿将成,可奇怪的是,他的花竟一年不如一年好了。花农请来学者,才了解到其中的奥妙:由于邻居的花园里种的都是普通的品种,风在流动中把花粉带到他的花园,通过传粉作用,花种的纯度受到了影响。

花农并不自私,只是面对成功有点小小的私心罢了——希望自己的花园是最美丽的。这本无可厚非,他错在不了解世界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事物多多少少都受到环境的影响。他珍贵的花种,仅靠好的品种和充足的阳光雨露是开不出珍奇的花朵的,还要靠邻居花种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他的心愿只有当他愿与别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时,才能圆满地完成。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存在这样的道理吗?我们每个人都和其他人——老师、同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没有一个人能孤立地学习生活而不受他人的影响。我们也常常会有花农一样的私心: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是最好的。但我们也深知,这不是完全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达到。我们需要老师的指导,需要在和同学的讨论中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只有你所处的环境是优秀的,你才能从中汲取养分,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个同学,别人问他问题时他总是不遗余力。我问他难道没留一点私心。他说在解题的过程中他的知识得到了巩固,通过讨论和交流,他也学习到了别人的方法,拓展了思路。这不就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一个分享成功的典型吗?

与别人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喜悦的分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会更强烈、更深刻。试想花农把珍贵的种子分给邻居,春天来到后,站在远处的山上,发现不仅他的花园,几里以内的花园里都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空气中流动着奇妙的花香。这样的成功,才弥足珍贵;这样的愉悦,才是由衷的啊!

△点评

作者能从花粉的传播这种自然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与别人分享喜悦,才是最大的成功。文章结构条理清楚,分析了自己一个人的成功与别人的成功的关系,善于扣紧原材料去分析,论理充分。特别是作者能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现实性强,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文章的微中不足是第1段的叙例还欠概括;在论证的过程中若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例或名人名言,会更好一些。

4、由一则寓言想到的

曾读过一则寓言,内容大概是说:有一只猴子,在路上捡到一把刀,可刀很钝,连小树也砍不断。于是,它便请教砍柴人,问他怎么样才能使刀锋利。砍柴人告诉它在石头上磨磨就行了。猴子照着去做了,它把刀口磨得越来越短,甚至把刀口磨得与刀背一样厚。可当它拿这把刀再去砍树时就更砍不动了。

刚看这篇寓言时,我不禁笑这猴子实在太愚蠢了,只知道要磨刀,却不懂得如何去磨,为什么不问清楚了再做呢?而后,我才慢慢领悟到这则寓言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请教之后,要认真思考,不能浅尝辄止。

就像这只猴子,可能它从未接触过刀这种东西,如何让一把钝刀变得锋利,对于它来说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事物。这个时候,它就要问一些懂得该怎样做的人。它问砍柴人:“你的刀为什么这么锋利?”,“因为在石头上磨过。”砍柴人回答了它的问题,然后再也没说别的,因为猴子也没问别的。可猴子似乎明白

了一切,不就是在石头上磨一磨吗?既然如此,那就磨吧,管它三七二十一呢!大脑也不动一下,想当然地去做。可实际上,猴子真的懂得该如何做吗?显然没有。它不过是了解了事情的皮毛,却根本不清楚磨刀究竟该磨哪儿,该怎么磨。我敢肯定地说,倘若它再多问一句话:“应该如何磨刀?”结果就不会是那样了。

生活中也是如此。现在,我们还是学生,在学校里有老师向我们传授知识,正确地引导我们。如果有不明白的问题,老师总会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直到我们弄懂为止。可是,我们总有一天会离开学校,离开老师,步入社会。要想适应现代化、高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学习,做到真正聪明的人,发展才能,不断进取;老实人,也要做真正的老实人,脚踏实地,稳步前进。所以说,这样的老实人是不会“吃亏”的!

△点评

作者抓住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观念“老实人吃亏”去批驳,现实针对性强,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全文采用并列展开的横式结构,从三个方面去反驳,条理非常清楚。文章的批驳的突破口选得准确,抓住什么是老实人和聪明人,什么是亏与不亏,什么是真亏和不亏去反驳,驳到敌论的要害,读后有一种畅快之感。

不断给自己补充能量。到了那个时候,一切可都要靠自己。所以,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会学习,不单单是拥有快捷有效的方法,主要还是学习态度要端正: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弄懂就不罢休的精神才行。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否则,就会像那只猴子一样,不求甚解,不假思索,还不知道怎么做呢,就去做,结果适得其反。

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当我们无法解读它时,我们就需要向别人请教,了解这种东西。多问为什么,请教之后多思考多研究,不要一知半解,不给自己留下任何疑团。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的学会,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是我读过这篇寓言后的最大收获。

△点评

作者比较熟练“一事一议”文章的一般写法——引、议、联、结。文章开篇概述寓言的内容,然后稍作分析,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接着扣紧论点分析原材料指出猴子的错误,再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指出学生求学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最后扣题,强调中心论点。文章条理清晰,过渡自然,最大的优点是善于扣紧材料并较好地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现实针对性强。5、评“老实人吃亏”

“老实人吃亏”,乍听起来会觉得很不公平,令人气愤,但要仔细想一想呢?

首先,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老实人?如果老实人是指那些只知道吃嘴边的大饼的人,那么,“老实人吃亏”那是活该!但如果老实人是指那些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人,那么,吃亏与否还须理论一番。

其次,“亏”与“不亏”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且不说“失马得福”与“得马得祸”的偶然与必然,只说“亏”与“不亏”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有着不同标准。“聪明人”以缺斤短两为亏,从而斤斤计较,老实人以对不住良心有损人格为亏,从而落落大方。所以,同一件事,亏与不亏,不同的人,自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正像水可以装在葫芦里面,也可以装在葫芦外面一样,只不过是思维的角度不同罢了。所以说,每个人的行事都体现着各自的观点,各自衡量事物的标准,旁人大可不必代抱不平而“义愤填膺”。

再次,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有人吃亏是必然的。然而,真正吃亏的是谁?是“老实人”,还是“聪明人”?我认为,亏还有真亏与不亏之分。认为不赚便宜是亏,其实是不亏;认为没有同流合污,从而没有占到便宜、捞到油水是亏,其实也是不亏;而那些机关算尽,投机取巧,赚取不义之财的赚,才是真亏。那些人自以为精明,搞些小手段,发点小财,表面上似乎是赚了,但这只是一时的赚,发展下去必然不会有好的结果,他们的大亏在后头。由此可见,这样的人并不算是真正的聪明人。

事实上,真正聪明和真正老实的人从根本上看是不会亏的,因为他们都明确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只有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因为他们自作聪明,投机取巧,只知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一时的得失而喜怒,那才是真亏。

6、小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个成语,人们总以为是贬义的,说它比喻“学习或工作缺乏恒心,时常中断,不能坚持不懈。”其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现代医学证明:当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疲劳的时候,应该进行充分的休息,以利于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效率。心理学的“艾氏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适当休息所造成的学习上的间隔,有利于增强记忆能力。如果一个人忙于学习从不注意休息,那他是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的;只有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进行适当的休息,调节调节大脑,好比“晒网”一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今中外的许多卓有成就的人物往往十分注意休息。著名文学家老舍生前酷爱养花,他用欣赏花儿节制极度亢奋的大脑神经,以达到’晒网’的目的。惟其如此,他才有充沛的精力写出《骆驼样子》、《四世同堂》等扛鼎之作。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研究起来可谓废寝忘食。即使是他,也经常在饭后散散步,使疲惫不堪的大脑得以轻松,不至于“破网”。而又正是在休息中,牛顿由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

然而,我们的有些同学根本没有认识到‘晒网’的必要性。他们一下课不是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借以舒缓大脑紧张状态,而是埋头赶作业,结果弄得上其他课时心神不定。特别是临考前,许多平日较能劳逸结合的同学也一改常态,“开夜车,战通宵”,把“晒网”之事扔到九霄云外。等上了考场要他“三天打鱼”之际,却因为“晒网”未成而使鱼儿“漏网”,造成终生遗憾。据说围棋“超一流”九段聂卫平每当大战前夕封棋不弈而去打桥牌、赛网球。这是他“晒网”的一种特殊方法。正是由于他“晒网”有方,才能有“打鱼”中神聚思集,连挫日方围棋巨星,威震中日棋坛。

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换言之,不会休息的人亦不会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在当今改革开放,全民族腾飞急需后继有人之机,尤应处理好学习和休息之间的关系。

“三天打鱼”尽可“两天晒网”,窃以为! △点评

作者能够运用求异思维,对成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给予全新的注解。文章突出的特点是观点新颖,对约定俗成的成语含义提出了新的见解,并能圆其说。文章提出论点后,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再列举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去论证,然后联系到同学的学习实际去分析,还列举了聂卫平的事例和列宁的名言去论证。文章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说服力较强。

百看不厌

有这样—-幅漫画,龟兔赛跑。乌龟胜利后,为自己立了—个《龟兔赛跑》的石碑,碑文的内容是:它和兔子赛跑,兔子倚仗自己天生神速,路边睡觉,而乌龟自己坚持不懈,到达终点,取得胜利。乌龟天天把它背在背上,时时刻刻回头看着这块石碑,边看边自我陶醉,漫画的题目也由此而来——《百看不厌》。我们看后,不禁嘲笑乌龟,但仔细想想,难道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骄傲自大的人还少吗?

在我们奋斗的道路上,嘲讽、迫害、挫折、贫困、病残„„这些打击也许都不能将我们征服。可是,有一个“敌人”却容易使我们不攻自溃、不战而降,那就是成功后的骄傲。骄傲使成功者得意忘形、固步自封,以至于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因此说“成功的考验比失败的考验更严峻”。

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领几十万大军,一举攻下了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但是,李白成和他的助手们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滋长了安享太平的麻痹思想,把几十万大军闲置于北京城内外,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最终丧失了胜利的成果。

建国初期,以赫赫战功肩负天津党政要职的刘青山、张子善却在敌人的糖衣炮弹面前打了败仗。他们居功自傲,目无党纪国法。剥削治河民工,大肆挥霍浪费,勾结不法奸商,鲸吞国家巨额资财,由功臣蜕变为贪污要犯而被处决。

从这些铁证如山的事实中,我们看到了前人留下的教训。一次成功只是争取更大成功的起点,而绝不是胜利的终点。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勇往直前,不被眼前的成绩束缚,才能使前人的悲剧不被重新搬上历史的舞台。

在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并没有被头上的光环束缚,在取得了成就之后,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自己的领域里继续努力奋斗着。

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使她两次荣获诺贝尔奖,名扬天下。在如此巨大的荣誉包围之中,居里夫人仍保持着十分冷静的头脑,把全部精力用于科学探索上。

试想,如果居里夫人在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后,就洋洋自得,那她又怎能再次登上颁奖台?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她认识到:只有谦虚的态度才能使她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乌龟正由于没有认识到“成功只属于过去”,所以他停住了前进的脚步,被自己千斤重的荣誉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面对未来的召唤,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应以清醒的头脑重新审视自我,使自己从成功的光环中走出来,再接再厉,奋斗不息。

由重罚说起

在新加坡,一只上架销售的手提包,因未明码标价而被处以 5200元(相当于近3万元人民币)罚款,这是中央电视台 2008年 12月 10 日(正大综艺)告诉我们的事实。这样巨额的罚款,严厉得几乎今人难以置信,然而它又实实在在是真的。

或许会有人认为新加坡的法治未免太残酷。可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法治,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极大限度地抑制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不文朋现象,使得新加坡不仅以富裕著称,更以治安有序、文明礼貌、美丽卫生令人惊叹。我们不同于新加坡,我们自有自己的一系列法治主张与原则。但新加坡的上述经验却给我们一个启示:只有法治的严厉,才有社会的安定与文明;只有对违法犯罪者严惩不贷,才能使守法者安居乐业。

这许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法制建设,中央和地方立法之多,平均几天就有一部。这是非常令人欣喜

和欣慰的。但也不可不注意到,我们有些地方在有些事情上,无论立法与司法,还远远不够严厉,致使法治很难形成应有的威慑力。以商品的明码标价而论,虽然有这方面的要求与规定,但又有多少人严守此规定?违者又有谁被重罚过?上海反暴利闹得轰轰烈烈,可日前看到公布反暴利的罚没款,总数也不过几十万元而已。或许是无暴利可反所致吧。倘是如此,那自然幸莫大焉。当然,相对于拐卖妇女儿童、走私贩私、贩毒吸毒、卖淫嫖娼、贪污受贿、制售假货等等严重犯罪问题,商品的是否明码标价,尚属“小事”,不提也罢。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披露:西安有人假办所谓“综合大学”,骗钱上百万元,数百名受骗学子云集西安无着无落。“访谈”表明,此骗局涉及不少为骗子提供种种方便的正牌大学、广告公司以及刊发不法广告的官方报社等等。可令人困惑的是,这么大的骗案,却居然很少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汉书》曾云“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也”。“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敌法之所用易兄”。法律关系万民性命,其重要功能,在于禁止暴力与邪恶,使天下百姓得以平安生息。”法律只有使人慑于严酷而能警戒于卒后,其作用才能够充分显现。这些古训,都说明了法不严厉,则难以抑恶安良耳。正大。过去有句话说的:“对坏人的仁慈,就 是对人民的残忍。”

或曰:我们要向文明社会迈进,法律不宜过分严峻,应以教育感化、治病救人为要。此说自然不无道理,但教育感化难以“治病”时,严厉惩治则不可或缺。 【简评】

文章开篇举出事实,并写明出处,叙事简洁明了。接着进行议论,分析新加坡“残酷”的法治的重要作用。联系我国立法与司法还远远不够严厉,难以形成应有的威慑力。文章举商品明码标价和上海反暴利以及西安诈骗案的事实为例,说明我国执法不力。紧接着引用(汉书)说明司法的重要性。结语引出反面观点再强调严厉惩治不可或缺。文章采用“引、议、联、结”的一事一议基本结构,分析透彻,说服力强。

材料作文: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了一半,滚落了下来,这是它第六次失败,然而,过了

一会儿,它又从原处开始,艰难地往上爬了。有两个人同时注意到这个情况,一个人说:“多可敬的小蚂蚁呀!”另一个人说:“多蠢笨的小蚂蚁呀!”

谈“放弃”

有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在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向上爬。爬到一半,忽然滚落下来,这时它已经失败了很多次了,但过了—会,它又沿着墙根向上爬。

看到这个故事,有很多人想到的是顽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不屈不饶的精神。然而人们是否想到,在经历了如此多的失败之后,再循原路从头开始,其成功的机率能有多少?再一次披荆斩棘,历尽千辛万苦,却仍不能爬上墙头,达到目标,这样的努力,其意义又将有多大?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既然无数次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何不选择放弃?选择“放弃”,乍一听是一个消极的主张,但举两个李子,试做一下比较。其一是近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史实;其二是在宋朝梁灏屡次科举不中,但他坚持不懈,最终在八十岁高龄考中状元的故事。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坐所周知,鲁迅先生立志救国,年青时东渡学医,但当他发现,无论他的医术怎样努力,都不能达到他济世救国的理想时,他毅然选择了放弃,不是放弃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是放弃了不

能达到目标的努力方式。我们并不能说鲁迅先生不改从文学,他将一事无成,但我们可以肯定,以笔为刀的鲁迅唤醒麻木的意义远大于救治几名垂危的病人,虽然后者也是崇高而伟大的,但前者的意义在于挽救了民族的沉沦,更彻底也更深刻地实现了鲁迅先生的理想。相反地,在第二个例子中,这个人用了一生的时光和精力投身科举事业,屡败屡试,可谓不屈不饶的典型,但科举的意义何在?在于提出为官为政的方法,在于从中选拔有才华的官员,且不论他在八十岁中举后,还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单说他将大好的人生投入在迂腐而已成定式的八股文章上,难道不也是一种对才华、对时间的浪费吗?

人毕竟不同于蚂蚁,蚂蚁可以不停地向上爬,因为它没有思想,没有目标,但人不同,人不是为了前进而前进,而是为了目标而前进,把目标抛在一旁,盲目地把精力投入到眼前 的前进道路上,事倍而功半是显而易见的。当无论自己怎样努力,用现有的方式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时,放弃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在这里,选择放弃并不意味着逃避、退缩或是消极地放弃原有目标,而是抛弃成功机率很低的旧方式,去寻求更加适合自己,能够更加完全地实现自己理想的新方式,毕竟,通往罗马的路并不惟一。

“红包”真的只是学习中的“调料品”?

日前,一技术学院老师通过给优秀的学生发红包,使得教学质量及师生关系有了显著提高。此举在获得广泛好评的同时,也面对着不少人的责难和质疑:如此功利会不会使教育变味?

不论外界如何评价,有一点无可厚非:在红包的刺激敦促下,学生们的学习激情有了显著提升。单从结果来看,这一“红包攻略”实是卓有成效。随着飞速发展的网络扩大着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学生的心也日渐浮躁。红包这一略带社会气息的社交工具被这位老师股掌之间转换为催人上进,带有激励意义的教学工具,的确成果喜人。

然而,这样显著成效的判断标准是基于使那些原本爱逃课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对于那些原本就用心上进一心钻研的人来说,红包的加入又会给潜心学习的他们带来何种影响?没错,努力上进的优秀生是需要鼓励与奖励作为“从动力”以维系他们为了丰富学识改变命运而努力学习的目标。但是当红包的发放成为一种常态,而短期物质利益比长期内涵的熏陶与升华更具说服力、更有激励作用,他们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抵御物质奖励对精神满足的不断刺激,从而使物质满足成为第一需求?在今后的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他们之中又有几人能够扛住在茫茫知识海洋中探索的枯燥,不因物质追求而抛下可能使人类受益无穷的重大研究?古时一位老人不堪院外孩童玩乐的烦扰,给孩子们钱财令其玩耍。数日之后给钱渐少,孩童遂不愿玩乐。由此观之,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学生们将来或在研究领域难有成就。

再者,如此案例的成功势必会引起一众人的跟风效仿。一旦形成一种惯例,该方案将不再成为驱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而红包里的钱数反而会成为同学们不愿努力的借口。所谓“三分钟热度”便是如此。一旦新鲜感消失殆尽,红包只是成了套在老师脖子上的尴尬枷锁。一旦钱数减少甚至放弃分发,教学状况马上便会恢复如初甚至雪上加霜。而如果坚持发放,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不会再有提高,反而会随时间增长激情照样衰退,最终对此麻木。就算教师尝试通过提高红包钱数重燃学生们的斗志,效果也相当有限,而且还会增加自己的负担,违背美好的初衷。甚至随着学校流行起这种“红包教学”,学生与学生之间会自觉不自觉地对红包内的钱数进行攀比。一旦自己得到的钱比他人少,便会产生“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应有的’、等值的报酬”的消极情绪,使积极性大受打击,甚至出现“要求老师加钱、以自身成绩为要挟”的现象。如此未来,怎能不令人担忧?

要避免这种现象,唯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背后潜在的长远利益,避免短期的物质报酬成为学生们的首要目标,方能使学生真正兴趣上学习,兴趣上课堂。只有老师真正办出学生喜爱的风格,而不是通过红包将老师和学生貌合神离地捆绑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益的。当然,不时的精神激励帮助学生坚定目标也不可或缺。

“微信红包”是教育功利主义的替罪羊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老师将红包发给那些勤奋认真的同学。此举一出,学生雀跃,逃课的回来了,睡觉的起来了,师生关系也变好了。却有家长反对,认为如此“功利”之举会使教育变味。诚然,社会大功利之驾马不停蹄;但是,这样小小红包难道真能助纣为虐吗?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施动者的教师,为了实现自身职业价值,必不可少的一环便是作为接受者的学生们。若学生之意皆不在课堂而在乎山水之间,老师讲课之意义便已荡然无存。由此观之,这位有发红包如此无奈之举的老师,必定是感受到逃课之风,厌学之气甚矣,不得已才出此策。

再者,教师的经济实力想必有限,不足以支持他每次都发出一包大红包。所以红包的金额大概也都零零散散。若从价值角度观之,这样的小金额之诱显然还不足以将学生拉回课堂。相反,而应该是发红包本身这样的形式,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就像是用糖果哄小孩子开心的效果一样,微信红包让学生们有了新鲜感和目标感。与其说是用“钱”来引导,不如说这是师生们一起玩的一个游戏。我想,这才是微信红包之所以有这样功效的真正机理。

况且老师此举本身便是反功利的。那些屡教不改,不思上进的学生,老师本就可管而可不管。管了,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的体现;不管,也不会缺胳膊少工资,反倒还换来自己一身清静。所以,若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这位老师大可以每天光就打卡上班,爱听则听,不爱听大家自便。也用不着操这么多心来“收买”学生上课了。试问,如此大无私,富有责任心之举又怎么成了“功利主义”的帮凶了呢?

但是,我们也不难理解家长们的质疑。他们身陷当今契约性社会泥沼中,一谈到钱,便与功利难以分离。或许是他们的所见所闻、耳濡目染,让他们深知其弊。生活中来社会发的“红包”让他们深受功利主义之害,才让他们神经敏感,不愿孩子们受此毒害。其实,社会才是这些学生们真正的大课堂。如果有谁必须为“功利主义”来埋单的话,那绝对不会是“微信红包”,而是生长其中的我们每一个人。如果大家都能够少看一点利益而多讲一点情义,少有一些猜忌而多有一些信任,那么不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学生们便能感受到并且掌握足以对抗负能量的武器。

也许只有当社会的价值导向回归本真,学生们能形成自己健康的价值判断,为人师表者才不用烦恼到底该不该发微信红包吧。

作文九:《关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验收报告》600字

关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验收报告

县综改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办公室:

按照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有关规定,我镇一事一议工程验收小组,

已于2011年12月5日对XX村内水泥路工程项目进行了验收。情况如下:  一、工程计划

完成与工程质量情况。该项目总投资23.43万元,其中一事一议筹资6.16万元,申请奖补

15.68万元,捐资1.59.计划修建水泥路3900米,宽3.5米,厚35公分。实际修建水泥路3900

米,宽3.5米,厚35公分,工程质量合格。  二、项目建设公示、工程招投标等制度落实

情况。项目实施前、中、后对应该公示的内容进行了及时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工程质量、资

金来源,筹资筹劳方案,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等。工程施工单位确定采取议标的方式。  三、

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村民一事一议资金以及以资代劳资金,全部由民主理财小组专户管理,

并将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向村民公开。  四、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情况。通过该工程项目的实

施,推进了村级民主进程,真正实现了村民自治。工程的实施,真正体现了民主决策、民主

管理、民主监督。工程从立项到验收,群众全程参与,都由群众说的算。工程的实施明显改

善了村民生产生活的条件,解决了村民雨天出行难的问题,群众非常满意。  五、同意通过

验收。验收小组通过走访群众、实地测量、检验,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XX镇人民政府                                    2011年12月5日

作文十:《关于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探索与思考》1100字

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辖31个村(场),1个社区居委会,188个村民小组,农业总户数8925户,总人口32361人,劳动力18917人,耕地面积90834亩。2012年,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奖补办的大力指导下,该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善农村民生状况、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重点,精心组织,规范运作,狠抓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落实,较好地促进了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全镇共完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34个,其中水利设施建设29个、村级公路建设5个。项目总投资456.9万元,其中一事一议筹资投入44.73万元,以劳折资投入141.8万元,各类涉农资金整合投入76.38万元,财政奖补资金投入193.99万元。项目共涉及29个村,受益人口1.77万人,受益面积5.63万亩。

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加强领导明责任。为了确保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顺利推进,我们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层层建立领导机构。镇政府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镇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领导小组,并在镇财政所设立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督办和协调。各村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民主理财及工程监督等工作专班,做到每个项目有专人负责,每笔资金有专班监管,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全程监管的良好工作机制,为全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广泛宣传造氛围。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该镇采取多种形式,详细解读政策,广泛宣传发动。一是印发宣传资料。广泛宣传财政奖补的意义、范围和有关政策,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群众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尊重民意,事事让群众做主。坚持村民自己的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建、大家管,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合理确定建设项目。三是武装典型,打造亮点工程。采取参观学习、示范引领的方式,推进全镇项目顺利实施,在全镇形成了“人人议建设,村村比建设”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局面。

三、建章立制强管理。主要建立了五种制度:一是民主议事制度。建设项目由村委会提出,经半数以上村民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签字认可,方可申报。二是一事一议筹资劳管控制度。三是资金监管制度。收取或拨付资金严格纳入镇农村财务中心管理,由镇分管领导一支笔审批使用。四是考核验收制度。各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竣工后,由村委会向镇政府提出验收申请,镇政府组织考核验收合格后,再由镇政府报县奖补办考核验收。五是项目管护制度。我们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狠抓管护制度落实,切实加强后期管护,确保了奖补工程项目的长效运行。

(作者单位: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财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