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庄子的介绍》1500字 庄子介绍100字左右

作文一:《关于庄子的介绍》1500字

关于庄子的介绍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姓庄,名周,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

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概况

生平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史记中司马迁并未提起庄子的字),战国时期宋国(今商丘民权)人。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死时享年84岁[1]。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祖上系出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迁至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惠子结识。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代表作《庄子》(《庄子》是庄子和其弟子所著)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样版,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2]。 思想

庄子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读书、漫游、观察、遐想,追求“至人无己”的自由境界。庄子的思想较为复杂: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思想意识上,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

精神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它吸收了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行文有时像风行水上;有时像万斛源泉,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

作品

庄子的代表作品《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书目

《内篇·逍遥游》、《内篇·齐物论》、《内篇·养生主》、《内篇·人间世》、《内篇·德充符》、《内篇·大宗师》、《内篇·应帝王》、《外篇·骈拇》、《外篇·马蹄》、《外篇·脍箧》、《外篇·在宥》、《外篇·天地》、《外篇·天道》、《外篇·天运》、《外篇·刻意》、《外篇·缮性》、《外篇·秋

水》、《外篇·至乐》、《外篇·达生》、《外篇·山木》、《外篇·田子方》、《外篇·知北游》、《杂篇·庚桑楚》、《杂篇·徐无鬼》、《杂篇·则阳》、《杂篇·外物》、《杂篇·寓言》、《杂篇·让王》、《杂篇·盗跖》、《杂篇·说剑》、《杂篇·渔父》、《杂篇·列御寇》、《杂篇·天下》[3]

作文二:《关于庄子的研究》10200字

《庄子》哲学思想的文学表现

摘 要: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庄子的一生是追求“道”的一生,庄子的人生观,自然观,社会观,政治观都是围绕“道”来阐发的。庄子在向人们展示其思想时,并不是单纯地说理,抽象地概括,而是通过多种文学手法来表现,勾画出一种变幻莫测的审美世界。笔者从寓言、诗意化表现这两大方面来阐述《庄子》的哲学思想,以此来展现庄子那具有诗人气质的哲学家一面,展现《庄子》中所营造的诗意审美境界。

关键词:《庄子》哲学思想 寓言 语言诗意化 诗意审美境界

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据《庄子》一书记载,庄子曾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代,与惠施交往甚密。庄子是一位贫士,但具有卓越的节操,看淡一切功名利禄,超凡脱俗,追求逍遥本我的人生。就哲学而言,庄子是“中国四大圣哲”之一,1并且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2就文学而论,庄子亦是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3其文章“不仅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4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道”是庄子哲学的最高境界。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倡导与物无待,顺自然,安天命。司马谈评论道家时说:“其本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可说是抓住了要害。5

《庄子》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共三十三篇,其中内七篇,外十五篇, 杂十一篇。在《庄子·内篇》中,以逍遥、齐物为其思想主线,分别从人生观、自然观、社会观、政治观等不同角度来加以阐述。郭沫若先生认为《逍遥游》是庄子对自己学说的序论。第二, 《齐物论》篇是他的认识论。第三, 《养生主》篇, 论修身。第四, 《人间世》论处事。第五, 《德充符》篇, 论精神修养的价值。第六, 《大宗师》篇, 是本体论。第七, 《应帝王》篇, 是他的政治思想。6外

杂篇是解释深化内篇主旨的。庄子在向人们展示其思想时,并不是单纯地说理,抽象地概括,而是通过多种文学手法来表现,勾画出一种变幻莫测的审美世界。庄子哲学博大精深,为了研究的方便,笔者尝试从寓言、诗意化表现这两大方面来阐述《庄子》的哲学思想,以此来展现庄子那具有诗人气质的哲学家一面,展现《庄子》中所营造的诗意审美境界。

一、《庄子》哲学思想的文学载体——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结构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7这对寓言的界定是近代以来西方寓言作品和观念引进中国之后按图索骥的结果,即“寄寓之言”,指寄托一定寓意的故事,偏重于文学体裁的意义;而中国古代的“寓言”却是“寄寓于言”,偏重于文学创作手法的意义。8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子·寓言》)。《经典释文》:“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9寓言是借外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其作用是将人类的主观判断及见解移入客观事物中,以客观态度来看待世间外物,是非,这样可以免除私意成见的遮蔽,使其理论更具说服力。庄子哲学的阐释不像别的哲学依靠逻辑推理或纯粹的理论,而是采用寓言的形式,将其理论寄寓在一个个寓言故事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试以《庄子·内篇》七篇为例说明之。

庄子推崇无待的精神,寻求“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即逍遥自在,破除功名的束缚,顺应自然,达到与天地外物融为一体的绝对精神自由的境地。在《逍遥游》中作者通过“鲲鹏变化”“鲲鹏斥鴳”的寓言来论说其大道,鲲鹏遨游于广阔的天地之间,鹏之巨大,天地之广阔象征了庄子的“道”之大,象征超脱世俗但有所待的人物;寓言中的斥鴳,蜩,学鸠,象征在某些方面有专长而自我满足的人物。鲲鹏,斥鴳等的对比便是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庄子虽然肯定鲲鹏所象征的超脱世俗的人物,但不满足于他们仍有所待,即使是九万里高的鹏鸟,泠然而善的列子,也不能称之为逍遥游。庄子道的最高境界是“无所待”,以游无穷者可达到此境界。

庄子认为以是非善恶的标准来定万物,是一种执着的偏见。是非、大小、高下、美丑等原无一定的客观标准,是非问题来自于各人的成见及主观,而小大、高下、美丑来自于比较,是相对真理,并非绝对真理。庄子认为各家争是非,以辩之,则是各执一偏,各抒己见而已,永远都辩论不出结果,只是徒劳。因为有所不见,所以有蔽,无法知真理全部,从而生辩,因此庄子提出“解蔽止辩”的妙诀。以“道”消除蔽,是万物以平等,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是庄子“齐物”的思想。

《齐物论》中有很多寓言故事就是用来阐释上段“齐物”思想的。如,“朝三暮四”破除名号之蔽,提倡道通为一。10庄子在解释“朝三”时,例举了“狙公赋芧”的故事,养猴子的老人在给猴子分配栗子的时候,说:“早晨三升,晚上四升。”所有的猴子都非常愤怒。老人说:“那么,早晨四升。晚上三升。”所有的猴子都非常高兴。11从而发出“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的感慨,以说明在看待世间万物时,应求相通之处,不可有所偏见。在“丽姬悔泣”这则寓言中,丽姬最初被俘虏到晋国时,“涕泣沾襟”,悲哀万分,等她与晋王同床而眠,同席而食时,开始后悔当初的哭泣。初时的哭泣,丽姬并没有觉得不妥,而后来丽姬却为此后悔,人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成见,要论孰是孰非,那终是徒劳,不可得。人要做的就是忘掉是非,忘掉生死,这样才能达到无穷尽的境界,破除生死之辩。“庄周梦蝶”发出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的疑问,庄周从对自己是在梦中变为胡蝶,还是胡蝶在梦中变为自己的发问中,道出世间万物是有区别的,它们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然而这种变化只是改变形状,不变其本质,以此来破除物我之辩。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这是道家的养生之术。庄子忽于形体,重于精神,倡导绝对的精神自由,追求超出形骸以外的生命,本着一颗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以无为来处世,不喜怒,顺其自然,这当然须保持适中,既不为恶,也不为善,去知,绝欲,来求其全身。

寓言故事“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处世哲学。庖丁的刀用过十九年,已解过数千只牛,但刀仍很锋刃,像刚磨过一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牛身的骨节是有间隙的,庖丁经过三年的磨练,熟知牛身上的窍穴间隙,从而可以目无全牛,迎刃而解。从这一段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庄子是借牛的全身比喻复

杂的社会环境;解牛之刀比喻个人的身体和生命。要保全刀,必须避开牛全身的筋腱骨骼;同样要保全其身,就要避开社会的矛盾斗争。

庄子的处世之道与寻常人、圣贤不同,寻常人是想不断磨炼自己,使自己不断地适应社会中的尔虞我诈,并积极参与其中;圣贤的处世,是以德感人,以教化人,想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说服众人,从而改变整个社会。而庄子的处世之道是甘居无用地位,不露锋芒,有功不居,有名不处,以自身的无为来适应此社会,与世无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人间世》)“形莫若就”强调的就是迁就,适应环境,但只“形莫若就”就会成为一个媚世小人,狡猾之徒,所以应做到“心莫若和”,即心地和善,但不论“形莫若就”还是“心莫若和”都得强调适中,不能被环境同化或显露锋芒,为他人所嫉妒。另外庄子还强调“无用之为用”,庄子以譬喻释之,有用足以损生,无用令其生者。总言之,庄子的处世态度是灰色的态度,它可说是动乱时代的法宝。

《人间世》中的“心斋”是以一种虚静状态呈现的,只有虚静,才能应变世间万物的纷纭变化,要想达到虚静的境地就必须做到堕聪黜明,甚至是万念俱空,“虚以待物”的状态,就可说是达到处世的极致了。庄子认为在这世间纷争中,处人和自处都非常困难,于是用“心斋”来说明要想保全其身,必须做到抛弃一切名利荣辱。在“匠石与栎社树”的寓言故事中,庄子道出了“无用为用”的道理。有一木匠石去齐国时,看见神社中有一栎树,但匠石连看都没看,就径直走了,这令其弟子很不解:如此大的树,为什么师傅就不看呢?匠石道出了缘由,原来此树毫无用处,即便它很大,但终究是大而无用。晚上栎树托梦给匠石,说自己之所以能生得如此大,就是因为无用,如果自己像那些有用的树木,就不能终其天年而中道夭折,若是如此,不如选择大而无用,化无用之用。同样在“商丘大木”中庄子也以大木的无用而得以保全身,说明无用可以免患这一处世哲学。

《德充符》中庄子通过几个形残德全者来阐述重道德而轻形骸的哲理。庄子注重内心的德行,精神的充实,忘乎其形骸,在这里“德”是道之德,天之德,而非道德之德。庄子主张忘德,不近名,不居功,并以支离形残的人为喻,如“支离疏”。有一个叫疏的人,形体支离不全,但他能缝补新旧衣服糊口,他也可以为人卜筮。政府征兵时,壮士都避之不及,可他能大方地出入征集的场所。国家打胜仗时,他不居功;国家救济穷人时,有他一份。这样一个形残支离的人都能终其天年,更何况那些“支离其德者”呢?进一步说明了无用,忘德可以免患。

王骀虽受过刖刑,但从他游学的人却与孔子的学生不相上下。他对学生不面教,也不和他们讨论,但他的学生却能与他心心相印,其原因在于他注重个人修养,注重内在德的体悟,别人受他的影响也开始正其之性。申徒嘉也是受过刖刑的人,他和子产同作伯昏无人的学生,子产却瞧不起申徒嘉,不愿与他同处一室,故而申徒嘉辩之:“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惟有德者能之。”他将世间喻为一大刑网,有人不幸中之,有人幸而不中,前者不必怨天尤人,后者也不可讥笑他人,要顺应自然,听天由命,人的身体只是一个躯壳而已,不必执着于此,要看淡一切功名利禄,追求生命的本源,注重道德修养。叔山无趾不只看重德行,轻视身躯,而且能破生死,视万物为一。哀骀它是卫国有名的容貌奇丑的人,但人们却深深地被他吸引,男人和他相处,不愿离去;女人见了他,便想嫁给他;国君初见他时,认为其形貌之丑陋足以惊骇天下人,但相处不到一个月,国君就信任他了,并想将国家政事交与他,还怕他不接受。此人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为他内德具足,“才全”,“德不行”使众人忘其形骸,欣然追随于他。

《大宗师》中的“宗”是“道”的意思,此“道”谓之自然,以大道为宗师,顺其自然,不去人为地加以干涉,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安化相忘的境界,这是庄周的自然观。“狶韦氏得之,以絜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官;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大宗师》)狶韦氏得到道,便可以混同于天地万物。伏戏氏得到它,用以深入元气的底蕴。北斗得到它,就能够终古不出差错。太阳和月亮得到它,就可以终古运行不息。堪坏得到它,用它进入昆仑。冯夷得到它,用它来游历大河。肩吴得到它,依靠它住在大山。黄帝得到它,就依靠它登上太空。颛顼得到它,就依靠它住在玄宫。禺强得到它,便能够站在北极。西王母得到它,就能够坐在少广山上。没有谁能够知道它的开始,也没有谁能够知道它的结束。彭祖得到它,从有虞氏时代开始,一直活到殷周。傅说得到它,用以辅佐武丁从而统治天下,乘着东维星,骑着箕星和尾星把自己排在列星之间。11庄子引了神话来寄寓“道”为一切事物变化的总原理,世间万物都受道的作用。

“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莫邪’大冶必以为不详之金”(《大宗师》)

大冶之所以认为其为不详之金,是由于金逆天命而行,在这里庄子借“大冶铸金”的寓言故事来说明人应该看破生死,听从天命,顺其自然。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作者以鱼喻人,以江湖喻道,泉水干涸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实为人在现实中遇到的困难,鱼相互用嘴吐着吐沫,用吐沫相互沾湿,指人一直被现实的苦难所束缚,没找到解脱之道,面对这一切,庄子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相忘于江湖。鱼可以选择忘记彼此,畅游于江湖之中,同样人可以摆脱现实,遨游于道中。摆脱现实的束缚,忘却现实的期待,由“有待”变为“无待”。

庄子在治世上,主张纯粹的放任主义,放任于自然,不去人为的干涉,否则就变成所谓的“残凿混沌”了,《应帝王》就是庄子哲学在政治上的体现。如“凿开七窍”寓言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 “浑沌”既象征自然状态,又比喻质朴的民众;“儵”与“忽”,象征神速、有为,又比喻统治者生事扰民。在客观上还可以告诉人们: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是由他们各自的特性所决定的;我们必须尊重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不可从事无效而有害的劳动。10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化表现

庄子用诗意化的语言表达其对宇宙万物的看法,读此文章如置身于唯美的图画,使人流连忘返;如听天籁,让人久久回味;如饮佳酿,甘醇永留,回味无穷。浓郁的抒情性,神奇的想象,深远的意境,诗的语言和韵律造就了《庄子》文章的诗意性,同时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示了庄子理想中的诗意人生和境界。

(一)浓郁的抒情性

清人吴世尚说:“《易》之妙妙于象,《诗》之妙妙于情;《老》之妙得于《易》,《庄》之妙得于《诗》。”3《庄子》具有《诗》的抒情性。“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山木》)从字面意思看,这一段像是对离别场景的描写,随着船只飘向远方,被送者和送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是一种另人肝肠寸断的惜别之情。探究其深层

含义,“海”象征“道”,庄子游于道中,此道辽阔无际,不见其崖,世人“自崖而反”。这里的世人指未入道的人,我与世人告别,从此以后远离人世,到达彼岸。5通过这段抒情性的描写,庄子表达出超脱于社会,人世之外,以免忧患的隐世哲理。

一部《庄子》其实就是庄子心声的表达,情感的抒发。在一个个寓言故事中,作者所塑造的人与物的形象饱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庄子笔下的鱼之乐,蚌之惊,螳螂之怒,涸辙之鲋之忿等,不仅抒人情,抑且抒物情。在庄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有大家所熟悉的历史人物,也有一些庄子虚构出来的人物典型,这些人物所具有的感情都是庄子赋予的,是庄子本人感情的呈现。

(二)丰富的想象力

《庄子》的哲学思想深奥抽象,博大精深,庄子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寓意其哲理,而不是采用陈述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易理解接受。庄子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总原理,所以此“道”是至大的,为烘托其大,庄子想象虚构的世界和艺术形象都是超越时空之局限的。在向人们展现其“大道”时,庄子虚构想象出“大鹏”的形象,“北冥有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 想象丰富,夸张大胆。“鲲鹏”富于神话色彩,几千里长的大鱼以及由它变来的背如泰山的大鸟,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而且在先秦其它文学作品中也没有这样的形象。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写得既有气魄,又具有鸟类的特色,艺术效果十分突出。10“任公子为大钓”也是想象丰富,富于浪漫色彩的故事。“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震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外物》),场面宏伟壮观,写尽大之玄妙。

从“道”的立场来看,万物是齐一的,没有是非,美丑,善恶之分,物与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突破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化万千。《齐物论》中有这么一段:“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想象自己在梦中变为胡蝶,然而在醒来时却又不确定是自己在梦中变为胡蝶,还是胡蝶在梦中变为自己?庄子将自己与胡蝶齐同,毫无界限,想象奇特恣纵。

庄子的奇幻的想象不仅表现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讽刺。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是当时的社会现状,对这一现实,庄子进行了无情地讽刺。“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返”(《则阳》),这是对触蛮之战场面的描写,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是对当时动乱不安社会的真实写照。作者将蜗牛角想象成两个国家,两角之间的距离也被作者夸大为“逐北旬有五日而后返”,想象夸张之奇,令人难以置信。

《庄子》在宣扬道家哲学政治主张的同时,对反动统治阶级进行了辛辣地讽刺,揭露了上流社会的可耻。如,《列御寇》中有一个宋国的曹商,出使秦国时,秦王赏了他一百辆车,为此他就得意忘形,刻画了不择手段,谋取利禄,追求荣华富贵的丑恶小人嘴脸,庄子用舐痔破痈对这种小人进行了辛辣地嘲讽,勾画出官僚社会中阿谀奉承以获取富贵的丑态。《外物》中儒以“诗礼发冢”揭露了那些满嘴的仁义礼仪,背地里却干尽坏事的伪君子。“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胠箧》),那些盗窃衣带钩的人被诛杀,而盗窃国家政权的人却成为诸侯,诸侯们打着仁义的旗号,无恶不作,表现出庄子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秋水》中惠子在梁国任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但惠子却听信谣言,以为庄子前来取代其相位,于是恐惧万分,在国中搜寻庄子三天三夜,庄子以“鹓雏与鸱”讽之,“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庄子将猫头鹰比作那些热衷于权术的人,将鹓雏比作圣洁,追求无为、逍遥之人,将梁国的相位比作令人恶心的腐鼠,以此来讽刺那些心胸狭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政治庸人,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对权利的不屑。庄子在讽刺那些以别人为牺牲品的伪善者时,虚构出“祝宗人说彘”的故事,主祭官吏对猪说不要害怕死,因为在死之前,可以受到很好的待遇,死后可以被放到雕花的俎上盛好,并最终发出“为彘谋,则去之;自为谋,则取之。所异彘者何也?”的感叹。《外物》中的“涸辙之鲋”通过虚构揭露了为富不仁而假装慷慨大方的人:“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周家境贫寒,向监河侯借点粮食,但监河侯却故意刁难他,庄周一生气,就想出了自己与鲋鱼的一

段对话,借以讽刺。《至乐》中的“空髑髅”: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人死了,就不用受君王的压迫,就没有君臣的等级制度,也没有一年四季的忙碌,伤神,有的只是逍遥自在,以天地为自己的活动空间,与天地同在,这是任何快乐都无法比拟的,从侧面反映出人民生活的疾苦,道出了君臣上下等级制度的罪恶,在其哲学思想上实则反映道家齐生死的厌世消极情绪。

(三)深远的意境

《庄子》歌颂精神自由,追求诗意的人生,突出体现在其字里行间对诗意人生的描述和追求上,庄子的诗意人生又是与“道”息息相关的,“道”本是玄虚之物,很抽象,但一经庄子阐述,“道”成为实、真之物,这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庄子通过描述性、情感性、象征性的语言,营造出一个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意境,从而使得《庄子》语言的诗意性更强。《秋水》通过对秋水浩荡的黄河和不见其端,浩渺的大海的描写,创造了宏阔深远的意境。《外物》篇中写任公子钓鱼,通过夸张地描写,创造了神奇壮丽的动人意境。任公子垂钓于东海,旦旦而钓,期午不得鱼,但任公子最终反而钓得大鱼,通过壮阔意境的创造,作者向读者展现了任公子的随之任之,不求急功近利的胸怀,从而阐明顺其自然之道。《齐物论》中的“罔两问景”,“庄周梦蝶”用飘乎的语言和虚幻的景象在寄寓作者的哲学思想的同时,营造出一种悠渺,令人难以捉摸的意境。

(四) 诗的语言和韵律

《庄子》的语言具有诗歌语言的特色,节奏鲜明,韵律感强,音调和谐,如《逍遥游》中:“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傍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又如《齐物论》中的议论文字:“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这段话语言整齐而铿锵有韵,富于音韵美且气势夺人。通过诗般语言来论述齐物哲理,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庄子》语言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无端崖之辞,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如《齐物论》中:“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

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这段是对大风的描写,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庄子》一书既具有哲学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这双重性价值彼此交融在一起,奠定了庄子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超脱精微的思想以清拔恣肆的文辞诠释,以诗意般的语言勾画, 并通过一个个寓言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实在是古今无两。

注释:

[1] 黄锦鋐:《庄子及其文学》邱燮友序,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版。转引自刘生良,《鹏翔无疆—文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 陆钦:《庄子通义》,吉林,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3] 刘生良:《鹏翔无疆—文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4]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4页。

[5] 曹础基:《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0、289页。

[6] 晨阳:《庄子的哲学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第66页。

[7]《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30页。

[8] 张群:《诸子时代与诸子文学》,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121页。

[9] 陆德明:《经典释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7页。

[10] 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增订本),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52、57、53页。

[11] 王世舜:《庄子注译》,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24、83页。

参考文献:

[1] 贾学鸿:《“旁礴万物以为一”理念及其文学显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版,第51卷,第2期。

[2] 董华:《论庄子寓言文学的艺术技巧》,《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版,第33卷。

[3] 刘凌云:《试论寓言的文学及思想价值》,《作家杂志》,2011年版,第8期。

[4] 吴光明:《逍遥天地 游刃吊诡—庄子哲学思想探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年版,第30卷,第2期。

[5] 汪振城:《庄子人生境界与语言游戏的审美解读》,《艺术百家》,2006年版,第3期。

[6] 贺兴安:《庄子审美思维的寓言形象》,《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版,第3期。

[7] 李严:《庄子文学探源》,《中国道教》,2003年版,第6期。

[8] 刘宣如 刘飞:《庄子文原于道析—庄子文学思想新论之一》,《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版,第6期。

[9] 罗凤华:《不齐之齐与无物之物—论齐物思想的三个层次》,《齐鲁学刊》,2012年版,第2期。

[10] 王雪军:《庄子人生哲学的大道精神》,《理论探讨》,2011年版,第6期。

Literary express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Zhuangzi

Abstract: The core of Zhuangzi's philosophy is "Truth" in Zhuangzi's life is the life of pursuit of "Road" Zhuangzi's outlook on life, nature, social values, political outlook are around the "Road" to expound. Zhuang Zi to showcase their ideas to the people, not simply reasoning, abstract summary of performance, but through a variety of literary techniques outlined an unpredictable aesthetic world.

Keywords:zhuangzi 、philosophy 、 fable 、 language poetic、The poetic aesthetic realm

作文三:《关于庄子的作文》6500字

庄子告诉我们

当你无路可走的时候,你该何去何从?

庄子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知名学者,就是因为他的大境界,大智慧,以及他与众不同的对事物的见解和独特眼光!

最初知道庄子,是从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开始的。虽然当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诗句挺特别。后来才明白这个典故出自是庄子的《逍遥游》,《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能言善辩的他,尤其善用语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与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能让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庄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但他并不是衣食无忧的。他的生活十分贫困,甚至到了处处求人,等米下锅的地步。但它贫而不穷,他并不会因为肉体上的满足而满足,他的满足是高于平常人的,是精神层面的!正因为他勤于思考人生,使他心中充满喜乐。常常喜乐,即使是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又如何?

在于丹《庄子心得》里,我最喜欢“境界有大小”一个人的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声碌碌而无为。世间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之小,也同样我们所想。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一个人,若要达到庄子那种旷达的大境界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学习者把眼光放长远,尽量开阔心胸。庄子告诉我们:不要去羡慕别人。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要完全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我认为,我们可以羡慕别人,因为人之长或许正是吾之短。羡慕可以为我想要成为我羡慕对象的那种人提供动力,来逐渐的完善自己,装备自己。若你只是一味的羡慕别人而不付出任何努力去学习,那就无济于事了。

在如今的诗人看来,庄子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圣人。他“圣”在他的睿智,“圣”在他的坦然,“圣”在他对人生的不断思索。但千年难成就一位庄子,我们毕竟也都是世人,我们尊他的名为圣,他的哲学也帮助沦陷在迷茫中的人们走出困境。

庄子告诉我们:做好自己!

走近庄子

熊熊烈火照亮着中国的文学旅程,精神的升华牵动着每个人的琴弦。没有驰骋沙场的你却是英雄者心中的膜拜;没有纵横捭阖朝野的你却是能臣贤士心中的追求。

你说:“吾将曳尾于涂!”惊愕了你身后的两名楚国的劝说者,他们只能悻悻而去。你用纯清的性格酿造精神的酒曲,并用之抵制功名利禄的诱惑。

我说你是真正的垂钓者,是远离世俗喧嚣、铅华风尘的隐士。你笑了,会

心的笑了。是因为我道出了你的心声吗?濮水岸边遗留着你的足迹,勾起无数仁人志士的心魂;濮水的游鱼聆听着它的祖先讲述你拒绝入朝为相拒绝高官厚禄的崇高气节,引发千百年历代文豪的钦佩。你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英勇气节更有气魄,你比林逋梅妻鹤子的隐士形象更显高尚,你比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骨气峥嵘,或许,你并不在意世人或后人对你的评价,但你的灵和魂却让人情不自禁的赞叹不已。

虽然你只说,“吾将曳尾于涂”,但我心里明白,你之前对两位大臣的不予理睬并不是想展现你的清高,而是你清洁灵性的本能的使然,你没有直接的拒绝,只是婉言道出坚守濮水的心声,让他们自感融入不进垂钓的氛围,只能悻悻而去。

你将垂钓者升华成最神圣的名字,你将濮水臆造成世间最清澈的河流。与你相比,姜太公的垂钓就只能自惭形秽了,他把入朝为官的化梦寄予于垂钓,不知道这是否有所玷污你神圣的名字——垂钓者。

你用不似人间性情造就的清洁精神,摒弃着富贵抵制着诱惑拒绝着名利。你的思想是辉耀亘古的文明星斗,照亮了千百年来文人的的人生之路;你的气质是流淌万年的精神圣水,洗礼着历代墨客的心境灵魂;你的人格是一簇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在喧嚣的尘世里,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怎样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那么就请穿越时间隧道,驻足濮水边,与寂寞的精神之魂倾心交谈对话,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

永远的庄子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在斜阳晚照下的河边悠然的摆弄着他的鱼竿。      有经邦济世之才,虚怀若谷之量的他抛弃了那个时代。他义无反顾的选择属于他的人生。不与世俗争名利,只在深山求逍遥。楚王的盛情相邀只换来他的淡然谢绝。他是一向视权贵如腐鼠的,在他眼里,窃国者诸侯,与盗贼共事岂不是对他的侮辱?

自嘲曳尾涂中的他却有凌云之志。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豪言是英雄的气魄与哲人的睿智最完美的结合。他人最大的志向不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人间过上极尽奢华的生活,得到万古流芳的美名,谁看到了头上高远的天空?别人俯下身子,只有他昂着头。   他又是可爱的,濠梁之上的辩论让人忍俊不禁。惠子中了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圈套,他的思想不依托于艰涩的文字,而是活泼的故事。傲骨之外,还有和气。凛凛之中,透着亲切。孔孟总是以教导人的姿态讲话,韩非总是发号施令,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永远与功利紧紧相连,少了几分真诚。

在那混乱的年代,你心如清潭,静至虚极。当众多学派出现时,你并未想证明孰是孰非。那淡泊之境,早已超脱了争名逐利的世俗之人;那波澜不惊,早已越过了凡人的欲念;那无为之为,早已透彻了世事的真实。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惟独你活在清晰的世界。

在现今的社会中,虽不及战国混乱,但也有阴暗的一面。是你,让我明白了如何免遭伤害,如何面对挫折和欲望时保持冷静,使我在阴暗中看见阳光。是你告诉我,在清静的心中,即使身处黑暗,依然可以洁净身心。

在你的至理下,我逐渐变得睿智,我明白了什么是人生道路。虽然别人说你是消

极避世的,但我明白,你所在的时代,只有那种淡泊无为,才是最合适的。       诸子之中,孔孟太虚伪,韩非太冷酷,墨翟太平庸,老聃太消极,孙武太权谋,惠施太势利。只有庄子用一颗真诚的心感动着中国人,用一种超人的智慧教育着中国人。斯人已去,虽死犹生。

庄子

时间的流逝,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濮水之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

或喜甜甘之味,或爱亦苦亦甜的刺激,谁人如你———庄子,淡泊一切,与道合而为一,只偏执着那淡淡的清白。

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平淡,淡得让人无从品味,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者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平静致远,给人以超脱外物,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是这般滋味。

无奈我摆脱不了那甜的诱惑,忘却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只好在无路可走之时,望见你那平静如水的双眸,澄澈至极,悠悠远远,望断天涯路。       我以为你是孤独的,你却告诉我“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嗥啕此类,原来你早已看透了生死,望穿了红尘。何以赞美你的平淡,我早已词穷。   念往昔,繁华竞逐。你依旧逍遥游于世外,参透大自然的无穷。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甚至你了解了河鱼之乐,蝶舞之愉,螳螂之负,摇曳而去,穿梭于泥潭之中,何去在乎那权势之争,谁言非要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氤氲之间,明月可掇,你在清风夜唳之中独自守望那明月,以至于在人们高枕无忧之时那皓白之月不会迷失———只因你这颗平淡的心相追逐。世人笑你疯癫,你淡漠的眼神却摄人无语,恍然大悟你淡淡的泉水般的哲理如此深邃,你却早已悠然飘远。

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窥见了一种平淡致远的处世态度,淡罢,淡罢,绝不为万物所主宰,我独逍遥于濯浊之外,蝉蜕去拖累,只愿抱明月而长终。江边一蓑烟草,一片缟素。   教我如何追寻你的步伐,那美至于无所适从的精髓;教我如何触及你的衣襟,那平淡而超然的态度。

这便是你吧,淡淡如泉水,你偏执的追逐,泉边那飘扬的一片缟素,是为你而起的飘渺之歌。

庄子的世界

我一直渴望用我拙笨的笔头来描摹一下这个先秦的哲人,但每每提笔,浮现眼前的,总是一个至玄至幻的影子。这个影子或隐没于江湖,或委身于水田,或翩跹于梦幻,或混迹于闹市,令我无从下笔,只得兴叹。

大多数人,对于庄子,是迷惑不解的。那个烽火狼烟、豪杰并起的时代,赋予人的,是激情和斗志,是渴望辅佐君王、救黎民于水火的大丈夫情怀———庄子,这个槁项黄须、聪明透顶的人,却弃自己的满腔才情不用,或与水田曳尾的神龟游戏,或研究墙角蜗牛触角上的弹丸小国,或臆造出不存在于世的大鹏,甚至对送到眼前的楚国相位都安然不动„„这太出乎人们意料了!

是啊!在那个名士说客围绕着君王,不厌其烦地宣扬他们那一套“治人”之术的时候,我们的庄子,却转过头来,把自己的内心对准了我们这些最普通的人。他诚恳地告诉我们如何解脱世上的繁役,他坚定地鼓励我们去寻找自由、坚守内心。当他的妻子死去后,他毫不悲伤,高兴地击鼓,庆贺妻子归于自然;当同乡的曹商在乡里羡慕的目光中炫耀帝王赏赐的车马时,我们的庄子竟毫不留情地讽刺他舐了秦王的大腿的脓疮„„

然而———

当我逐渐触摸到庄子的内心后,我才渐渐了解,正如清朝进士胡文英所说“庄子眼光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的那样,庄子因为对世界极度的热爱,才会对它表现出极度的失望,才会向往自由,让心摆脱奴役,才会用辛辣和尖刻的比喻来抨击、暗喻当时的社会。话说回来,庄子的蜗角之国,更是对世间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对抗。他的所为,就在于对世界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反抗。他的所为,就在于对世界的深爱,他似乎用他的放荡不羁来对待世俗的框约,用他的怪诞诙谐来嘲讽世俗的装模作样,一本正经。这样一来,庄子的所作所为不是很合乎情理、很合乎他内心的准则吗?

庄子就像一本书,读前令人疑惑,读后令人开朗。

庄子就是这样的特立独行,他的行为在两千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那样的古怪,他真是那个时代一个出人意料的哲人。

庄子,灵魂的工程师

生与死,它们的意义是那么深刻,另人琢磨不透,直到遇见了他,一个重塑我灵魂的人——庄子

开始,我一直天真的以为,人生最大的事情,是生和死,但是“鼓盆而歌”的故事却激荡着我的内心。

试问,如果你最亲近的人离你远去,你是痛苦流涕,还是放声高歌,面对妻子的离去,你万万想不到,庄子竟然敲着盆盆碗碗在一边低声吟唱,这时的庄子,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是喜悦吗?还是悲伤?当惠子问起,面对亲人的死亡,为何还这样沉着冷静,他的回答却另人难解。他说:“当妻子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何尝不难过得流泪!只是细细想来,妻子最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也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恍恍忽忽之间,那最原始的东西经过变化而产生气息,又经过变化而产生形体,又经过变化而产生生命。如今又变化为死,即没有生命。这种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现在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还要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所以止住了哭泣。”他将亲人的生死看得如此的平淡,那么他自己的生死应该更微不足道吧!!!

庄子死时,弟子们痛哭流涕,因为庄子对他们有恩,他们却连一口薄棺都买不起,而庄子却说:做人不能太偏心,你买棺材,蝼蚁食我,你不买棺材,我暴尸荒野,乌鸦老鹰食我,你为什么非要让蝼蚁食我,不让乌鸦老鹰食我,那样岂不是太偏心了。

连生死都看得如此平淡,那么对于庄子而言,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呢?功名,财富,还是地位,不,庄子视此为粪土,但是他自己的人格与精神却另人敬佩不已。

超越了生死,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呢?此时的我,再也不把生死看得那么重了,人生最重要的事,是灵魂,而庄子,才是我灵魂的工程师,才是值得我一辈子追求与学习的人。

201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庄子的智慧

推开庄子的门,他不在。

本想与他交谈,可惜,他不在。我漫步于草庐旁,落叶已积了八层。他真的在这里住过吗?还是让他的智慧随着自己的身影飘走了?

“不,我可以证明他在这儿住过。”循声望去,原来是池中探出头的鱼。“我是他笔下快乐的鱼,他从未想过自己是怎么知道惠施是快乐的,但他却知道我是快乐的。他现在的确不在这儿,但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他可能在清风中与你交谈;也可能在这碧波里映出你的真实,你的心灵;他多半融入了你的心中。”鱼摇动着尾巴,游远了。我站起身来,这可以照透人之心灵的碧波,不就是庄子的智慧吗?

不知何时,肩上停了一只蝴蝶。“他带走的是我,留下的却是他。我们在梦中飞舞,在花间大笑,我们让后人疑惑已久,可我们却感知着对方。他对这俗世累了、倦了,所以他为他妻子的解脱而开心。他无时无刻不在微笑,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如我翅膀上的花纹一样美艳。他选择了我,让自身也升华得如此美丽。”蝴蝶扑闪着翅膀,飞入花间。我闭上眼,这直透心房的花香不也是庄子的智慧吗?

“你是官吏?”脚边爬来了一只老龟。“不,不是,和你一样不是。”我俯下身子。“好得很,清爽得很,庄子曾以我为喻,拒绝相位。其实,这泥土并不脏,曳尾于其中真的是世间最快活的事儿。有人曾问我带着这么重的壳行走累吗?殊不知,我早就把壳视为自己的血与肉,又怎的会觉得累呢?就像有人问庄子读那么多书累吗?在自然中行走累吗?书与自然早已是他的血与骨,何谈受累呢?”龟转过身,爬向淤泥深处。我直起腰来,原来这淤泥中也蕴藏着庄子的智慧呢„„

庄子生于乱世,在世间唱着属于他自己的狂想曲。他赞叹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并不是我们离庄子的智慧太远,而是尘世的尘埃遮住了我们的心扉,困住了我们的脚步。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渺小的,但当二者合为一体时,人的渺小也就不可见了。这才是庄子智慧的根本吗?

我不禁嘲笑自己的浅陋,竟在这里等庄子回来。我应当去大自然,应当去世界上的每一角,去寻找,去拾起他遗留的智慧。

不从众,做自己(2011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  梅花不争春,独开汉水滨边,吹香弄影,黯淡了一山春色,成就了一世美名。  溪水不争流,叮咚山林幽壑间,清澈婉转,照映西子的容、二乔的貌,不负一生清誉。   人也不从众,即使要遗世独立,也要循着心灵的指引,做自己,给世界留下个巍峨背影。本文庄子不从众,他便让世人都随着他一起逍遥渭水,逍遥天下。

当别人都着纶巾、持羽扇,站在楚王座下,痛拍栏杆,直欲把胸中丘壑吞吐的时候,他却破衣敝履,独钓渭水滨边;当别人恨不能把自己比作光芒四射的太阳,可以洞彻一切的时候,他却指着衔泥而行的乌龟,对身后楚官淡道:“往矣,吾将曳尾于涂”;当别人对亲的的离去而痛哭流涕、情难自己的时候,他却背对

亡妻鼓盆而歌。他唱的什么?无非“羽化而登仙兮,却离伤”。

即使现在,我们高吟“圣人无功,至人无名”的时候,他已作古,乘着鲲化的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他之身殁,不幸却又幸甚。他不从众,便让人即使望眼欲穿,也难望其项背。

屈原不从众,他便让汩罗江水都随他澎湃千年、滋养千年。

那时,怀王的身侧已无他的立足之地了,身后是郑袖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身前是令尹子兰的肺腑之言,言之肺腑。他不能从俗,他便行吟泽畔:“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他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啜其糟而哺其醴,他只好指天则问:“指九天以为正兮,其惟灵修之故也”。不!他还不愿随众而降,只好举身赴清流了。本文来自语文茶   他没有从众,他是他自己,他也是我们的先祖。

时至今日,还有谁不从众?方文山,那个钟情于诗情画意的男子。

他用笔勾勒那素胚青花,即使笔锋由浓而淡,那韵致也通过麦克风为江山染上印迹;他用眼看穿千里之外,即使只寻得一行青苔,也绿了那江南两岸;他用心感悟东风,在这荒草蔓烟的年代,让那浓词艳句都黯淡了颜色。

还好,他不从众,他用自己的独特坚守为我们奉上了诗情如风。   从众为众,不从方立。   立之有骨,自己为骨。

作文四:《关于庄子的作文_描写庄子的作文》800字

读庄子千秋散落,万象无声。凉薄的风吹过荒野,干枯的杂草伫立在孤独的天际线上,融进倾城日光里。渺渺然中,有人的歌声顺着历史的风尘,惊鸿般掠过岁月的白色大河,飘向远方。我站着,站成守望的姿态。而前面那脱俗的身影,却仿佛即将入云一般飘渺,留不住,看不透。他就这样越走越远,而我忽然发现,一直望着他的我,或许永远也望不到他的脸,也望不到他灵魂深处的一切。在这个地方,上仰者苍,下伏者茫。苍苍茫茫,万事万物永远轮回不休。我却还记得,他寒江独钓的清越吟唱,他流浪四方的放肆长笑,他烛火微明的浩瀚思想。他是隐士,他是行者,他是不言不语的圣哲。甚至就连在他妻子死时,慨然长歌的他,眼里的漫不经心和透入血脉的深邃依旧纠缠在一起,像个滑稽的人,却在嘲笑滑稽的世人。所以,直视着他的我感到了晕眩。我将眼移开,我不敢正对他眼睛,我也不敢看他丰富的表情。所以站在荒草中,站得远远的我,看着他且歌且行,赤着脚喃喃着似乎癫狂的句子:“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郗曲,无伤吾足。”他永远都是这样,你无法靠近,你只能听,但你却能真切的感受到他的思绪仿佛曲折流动在青天长空上,俯视庸碌的红尘。我想,他爱这个世界爱到了极致,所以才如此失望。他那么清醒,那么理智,他离世界的核心那么近,仿佛他一出生就融入了自然,融入了那些神性和诗性里。他把世界上最黑暗的东西从黑暗里掏出来摆给人看,把它摔碎,像个疯子一样,却在深夜里重新把它们粘合在一起,为它而泣。他说:“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他对这个世界心死了吗?他游荡在天地之间,泛若不系之舟。我忘了,我永远也看不清他。我努力的踮脚,但是他和我隔得太远了,远到不可企及。所以我只能站在这里,听他的歌声,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捉摸不透,出尘脱俗,离我越来越远的庄子。原创投稿,百度搜索“中国作文网”第一个就是,记住我们的域名:.t262.

作文五:《关于庄子的毕业论文》13800字

2013年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庄子的人生哲学对当代青年价值观重构的启示

院 (系):      政治学院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年    级:      2009级

学生姓名:      李绍福

学    号:      090240131

导师及职称:    杨必庆 (副教授)

2013年5月

2013 Annual Graduation Thesis (Project) of the College Undergraduate

Zhuangzi's life philosophy of

contemporary youth values reconstruction

enlightenment

Department: Institute of politics

Maj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rade: The class of 2009

Student’s Name: Li Shaofu

Student No.:090240131

Tutor: Yang Biqing (Associate Professor)

May, 2013

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

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保山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日期:

(设计)答辩委员会(答辩小组)成员名单

摘 要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呼唤生哲学的重建,中华文明人生哲学中的智慧源泉无疑是借鉴丰富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可我们能否辩证的吸收精华部分呢?这不仅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要与时俱进的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区分精华与糟粕,选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生哲学来启发当代人,赋予其时代意义,通过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倡导,使其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庄子的人生哲学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消极的,所以长期被否定,但本文认为庄子的人生哲学在某些方面恰是当代人应该具备的,本论文试图借庄子的人生哲学使青年人囚禁于世俗物欲的灵魂得到“逍遥”,启发青年人超脱世俗名利和价值标准,从而淡泊名利,不为生活所累。重构青年人率真、健康、快乐、独立的人格。在面对人生挫折时能坦然接受,化不足为优点、化悲愤为力量,能在人生不如意时振作起来,以庄子的“自然”之道坦然接受命运的挑战。同时也从不同侧面对现实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痴迷于权贵的世俗之人有所批判。

关键词:庄子哲学;精神自由;当代青年;价值观建构;启示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reconstruction of life

philosophy's voice, and the wisdom of philosophy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life source is undoubtedl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of life, but we can absorb the essence part of dialectical? This is not only to give full play to our subjective initiative, also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of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change, the important point i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essence and dross, selected in line with the time development need to inspire the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life, the era meaning,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ways such as advocacy, make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In the contemporary play a good rol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Zhuang zi's philosophy of life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to be negative, so was negative for a long time, bu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zhuang zi's philosophy of life is just in the modern age, people should have in some respect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borrow chuang t's philosophy of life to make young people held in secular

materialistic soul get

and wealth and value standard, indifferent to fame and fortune, not for the life.

Refactoring the young forthright and sincere, healthy, happy,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Can accept in the face of setbacks, insufficient to advantage for strength, speed, can cheer up, when life is not equal to idea of zhuang zi's

Keywords: Zhuangzi philosophy; Freedom of spirit; Contemporary youth; Values are constructed; revelation

目  录

一、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概论 ···················· 1

(一)逍遥于世的人生哲学 ··················· 2

(二)庄子超然物外的人生哲学 ················· 2

(三)庄子—在逆境中也要逍遥的生命哲学 ············ 2

(四)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 ··················· 3

二、当代青年面临的压力与痛苦 ··················· 4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青年人成为了世俗名利的奴隶 ······· 4

(二)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价值标准影响着青年价值观 ········ 5

(三)当代青年对命运持悲观情怀 ················ 5

(四)当代青年的处世观 ···················· 6

三、庄子的人生哲学的启示及意义 ·················· 6

(一)摆脱物役的羁绊与追求精神的自由 ············· 7

(二)对世俗价值标准批判的启示 ················ 8

(三)逍遥于世与达观生活 ··················· 9

(四)回到本真自我 ······················ 9

(五)做命运的好朋友 ····················· 9 结束语 ····························· 10 参考文献 ···························· 11 致谢 ······························ 12

保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前369-前286),其人生哲学是以“论道”为基础重建起来的,目的在于能找到一个形而上的根据,由“论道”庄子得出了理想人格论、人生价值论、自然人性论,所以本论文首先要对论道进行简单的阐述,以便环环相扣。在《大宗师》中主要是庄子的道论和修道之论。因此它既论及本体论的问题,也论及人生论的问题,其中关于道的性质有一段集中论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已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级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古今而不为老。”1这一段论述可以视为庄子论道的总纲,关于修道可以归结为“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乃至入于“不死不生”几个环节“外”是不执著、不介怀、不沾滞的意思。“外天下”即忘却现实世界,“外物”即不受物役,“外生”即无虑于生死。“守”在《庄子》一书中多次出现,如“守其宗也”、“我守其一”,“守”和“外”是相反相成的,“守”的过程就是逐渐排除扰乱心灵的因素的过程。天下万物是扰乱心灵的外部因素,而生死观念则是扰乱心灵的内部因素,故对,天下“物”、“生”须做彻底的舍弃。庄子“守宗”时的排外功夫实际上也是一种内在的功夫:让人从被世俗价值所左右的外在之我中解脱出来,转向无视荣辱的内在之我;从形被物役的俗我中超脱出来转向无视生死的真我。所以庄子的“识道”方法并非认识方法,而是一种修养功夫,其“识道”过程也不是认识内容的丰富过程、而是心灵内容的净化过程,同时也是精神境界的提升过程。通过内守外忘的修持过程,荡尽了头脑中一切客观事物的印象,驱除了心灵中所有俗事欲念的纷扰,这就是庄子的“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即见到绝对无待的“道”。精神处于朝彻般的顿悟境界。精神与“道”融为一体,超乎时间流逝—“无古今”成为不朽的永存—“不死不生”。庄子的四悟即“朝彻、见独、无古今、入于不死不生”是其人生哲学的基础,是其形体可以逍遥于世精神可以自由狂野的理论基石,同时也是生命与自由之源。

一、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概论

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当中包含有一些朴素辩证法的因素,提倡以“无为”来适应外界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天道”来驱除人性当中的虚伪杂念;以“自然”来追求个人行动的自由快乐,内涵丰富,影响巨大。 庄子的人生哲学关注人怎样 1邵汉明:《庄子》[M].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第74页

庄子的人生哲学对当代青年价值观重构的启示

从人生困境中解脱出来,倡导顺应自然,虚无恬淡,“无己”,“忘形”。他的社会理想是“至德之世”和“建德之国”,超世俗并超人类。

(一)逍遥于世的人生哲学

逍遥,指闲放不拘、恬适自得;游,指遨游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1]旨在提倡一种无牵无碍、绝对自由的境界,即“无待”的境界,“无待”相对于“有待”而言就是无所依赖、无所凭借。“无待”是对“有待”的超越和扬弃。庄子认为大鹏之高飞九万里有赖于“风斯在下”;“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对于世俗之非誉无动于衷的宋荣予,能够御风而行的列子等等都只在“有待”的境界中打转,只因遵循自然的本性,顺应天气的变化,而游于无穷的境域,才算是“无待”的境界。为了达到此境界庄子要求人们放弃功名利禄、权贵等等的追求,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而自然与“道”融为一体。

庄子认为世人都把名利看得太重却不懂得精神逍遥、心灵放达方才是人生真谛所在,只顾追逐名利,只会导致人性丧失,给人带来无尽悲剧,于是庄子告诉人们切记争名逐利、争强斗胜,要求人们不从事于物,不就利,不违害,不缘道,自由自在的生活,逍遥的思想又从自由的角度来启发人的存在价值意义,把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得到升华,以至无待与洒脱的境界,打破了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桎梏。逍遥思想深深的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的异化现象,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养,达到“心养”的新境界,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庄子超然物外的人生哲学

关于名利的问题,儒家讲求积极入世,既要要求人们讲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情操,又肯定了人们的物质需要,而庄子则对世俗名利进行批判,他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精神的恬适、淡泊名利、轻快生活、精神自由。对于儒家而言,是与非、善于恶有着明确的界限,然而庄子却以相对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的大小、多少、成毁、美丑都是相对的,就像猫头鹰爱吃死老鼠,人却不爱吃,[2]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若是换个角度,超出一定的界限就没有差别了,同一个道理,在人间的是是非非中,是非的分辨起因只是人为的造作,把自己的主观强加给别人。庄子启发人们要以空灵心净之心观察事物,不要强加以主观,从而拜托是非烦恼。

(三)庄子—在逆境中也要逍遥的生命哲学

庄子在《养生主》讨论了关于养生的问题,启发人们以自然的态度看待生活

保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中的各种逆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淡薄的人生境界和自由飘逸的人生理想,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启发人们该如何看待得失,超越任何物质和意识的限制,自由坦然的态度引导人们珍爱生命,“庄子的处世忧患感,他的沉痛隐忍的程度,它对于时代灾难和人群的祸福的敏感度,可以说超越了先秦诸子各家”2庄子的人生哲学过人之处在于不受外界的影响,不以世俗的价值尺度来衡量自己的是非得失,在生活面前教人以顺应对。

世人为各种功名利禄而劳碌一生,到头来终归尘土而一无所得,以孔子为例,一生凄凄遑遑,息不假暖、游说列国、传授弟子、人世践行,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的人生太度。庄子却不同,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逍遥物外的态度,与世无争。[2]面对逆境,庄子以相对主义认识论和逍遥于世的人生观启发人们不应以世俗价值标准来看待自己的不足和境遇,应该全面、乐观的态度和坦然的面对,不是埋怨和成天迷茫在追求之中。想做一个社会人,往往先要求自己对社会有用,这样就如山木、膏火,开始自寇自煎;继而才被社会接受,视之为有用之人,于是又开始像桂树、漆树一样,被社会伐之、割之—欲求有用于社会,结果是害了自己。[3]

(四)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

庄子讲的处世之道是“安时而处世”认为这样才能够使哀乐的情绪不入于心而与天合一,在其《人世间》中对处世的方法给予了后人积极地影响作用。庄子看来凡人来到人世间,要在社会中立足,都要面临着一个处世的问题,如何处世才适合呢?《人世间》中这样论述了处世问题,第一,要抛弃求名和争知的念头,因为“德荡乎名,知出乎争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4]第二,抛弃害人的念头,因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如此社会还能有安宁之日吗?”第三,主张“虚而待物”通过“心斋”的修养方法,使心灵达到空明的境地。第四,视“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为德之至,提倡“不择地而安”、“不择事而安”第五,一方面“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另一方面“就不俗入,和不俗出”。前者讲求不亢,后者讲求不卑,第六,以无用为有用,不显露自己的才智。庄子以六个方面给人启示,处世艰难,需慎之又慎教会了人们如何处世。

外圆内方是庄子的处世之道,他强调的是一种生存法则,身处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为求生存不得不慎之又慎,不得不圆滑处世,但庄子却要求自己在内心2 ://.ki../Article/CJFDTotal-SKZH200811052.htm

庄子的人生哲学对当代青年价值观重构的启示

要保持自己的准则,在内心中的矜持,在社会中却要懂得安时处顺,犹如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其中,筋骨纠结象征着社会复杂,大骨头比喻强权势力,再锋利的刀也得躲着,即:对于处世要小心谨慎。俗话说得好:“惹不起,躲得起”不要以硬碰硬,更不要用鸡蛋碰石头,以“无厚”之自然的我,入“有间”之非自然的社会。则游刃有余,养生尽年,犹如庖丁使用了十几年的刀刃,锋利如初。人处于世要外圆而内方,不要迷失。

二、当代青年面临的压力与痛苦

面对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物欲越发浮躁、思潮喧腾,青年人承受着更大的生存挑战和精神压力,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深深影响着青年价值观的形成。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青年人成为了世俗名利的奴隶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为作为中国公民感动自豪的选项上,75.4%的大学生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在“您认为当代大学生与90年前的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72.8%的人选择“更现实功利”在被问及“‘五四’精神传承意识淡化,您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的提问时,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功利主义的冲击”、“教育部门不够重视”。此项调查说明受有关部门委托进行的。[5]人民论坛杂志近期联合有关单位和专家,围绕“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矛盾与思想状况”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中,发现深切地感到一个重要现象值得关注,就是当前许多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明显,一切都以对我有用为基准。

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各项改革打破了了沿袭多年的陈规陋习;社会开放使各种思潮涌入。中西方文化碰撞使人们在观念上发生嬗变。面对社会转型发生的一切,青年人更现实的选择反应了他们思想变化逻辑,也是时代变迁在青年群体上的必然反映,在这样一个现状下,青年人变得压抑,成为了金钱的奴隶,很多青年人痴迷于世俗的功名利禄,忙碌于世俗权贵之间,忘却了本真自我,精神定格忙碌,散失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

(二)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价值标准影响着青年人价值观的形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展,经济因素越来越成为了人们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也不断的在冲击着传统价值体系,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尚未全面取代现有的价值标准,面对着汹涌而至的功利主义思潮,经济原则、利益关系原

保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则在人们的追求之下印在了青年人的脑海里,成为了他们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呈现出不良发展倾向。当今社会价值观种类丰富,也促使了青年人价值取向的丰富多样,对很多事物的评价和看法不尽相同,多元的价值观念必然引起价值标准的冲突和相互否定,没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价值标准会带来价值标准的失衡,同时也对主流价值产生怀疑,个人本位价值观凸显,价值选择尺度倾向狭隘,功利性明显。

深受世俗功利的影响,当今的青年人只顾忙碌于金钱的求得,讲求实惠,追求金钱世俗化潮流严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逻辑第一要义是价值有用性,用功利的眼光和态度去观察他人和一切事物,认为增进快乐的就是善,造成痛苦的就是恶,一切向钱看,讲究利益的最大化,成为许多青年的行为准则,不少青年人忽视精神价值的提高,个人主义、拜见主义抬头,理想和信念完全走了样,这当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财富的丰富有密切关系青年人在物欲的世界中迷失,思想上桎梏于物质的囚牢,缺乏逍遥奔放的情怀。

(三)当代青年对命运持悲观情怀

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尤其在市场经济作用下,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公平现象,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不少官二代、富二代凭借家族势力确实比平常百姓更多,更好的机会,当代的青年人看到了这些人情世故固然埋怨社会不公埋怨自己,自杀、报复、仇富等社会现象凸显出来。青年人需要的是一种达观而坦然的命运观来消除内心的苦闷,让人生活出更多的欢快与自由,而不是一生的盲目于埋怨现在青年所处的社会不是像老一辈的一样,接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整个社会的潮流都是理想主义情怀。

如今理想主义不能解决青年的生存、发展和前途问题,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青年人只能被动的功利主义了,进而被动的埋怨世道的不公。在青年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对青年的评判标准和家长对孩子的功利主义影响,对他们的作用极大,且渗透到青年人成长的各个领域,在这种评判标准下他们只能是拜金主义了,在人口大爆炸就业大萧条的时代背景下,很大一部分青年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只能从埋怨自己、埋怨社会的角度去宣泄自己的愤怒,自卑也在激烈的竞争中油然而生了。

(四)当代青年的处世观

青年人走入社会是一个从幼稚逐渐成熟的过程,在利益纵横交错的今天,人                                           5

庄子的人生哲学对当代青年价值观重构的启示

际交往似乎也随之错综复杂,金钱与友情的选择,稍不留神青年人就迷失了自我,成为金钱的奴隶今天的大多数青年人对于处世忘记了真诚,也忘记了本真自我,反而朝着拜金拜权的方向阔步而行,从他们的神情上表现出了看透了人间沧凉,应了那句“只有永远的利益其他的都没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不但使我国在经济上开始了一个前不断向前且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不断催产着新的价值观的形成。表现自我,突出个性 “自我”成为当今青年人新的价值观念的形象代言人,并由此形成了突出个人价值观,使青年盲目的追求世俗功利主义文化,过分关注世间人情关系,讲究给面子面子,从而弱化了自身的价值取向。从这一演进过程可以清楚的看出,青年的价值观陷入了迷惘和不安,彷徨和困惑的境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确立一种具有驱动和导向作用的正确价值观来启发当代青年呢?这一定是一种很有意义并且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探索,也需要引起了每一个社会人的深思,我们要找出根源,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这一弊病。 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答案。其一,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在家中得到过分的溺爱,养成了娇生惯养的脾气,没有能独立自主的精神品德。其二市场经济的今天,竞争的激烈,青年人在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面前缺少了人文关怀,功利熏心,所以在为人处世方面过分看重金钱而冷落人情,显得比上一代更加冷酷。其三,收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在金钱显得接近万能的今日社会,每个人都想成为有钱人,却成为了无情人,信任缺失、尔虞我诈等成为影响青年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中缺失人情的涵养,在他们功利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下的处世原则也就随之金钱话了,缺乏的是真诚与内心的执着信念。

三、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对解决当代青年痛苦的意义

《庄子》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人生哲学,旷宇长宙,漫无际涯。置身其中,人无法不常感到困惑;人生不由主,死不由主,在生死间的几十年,也不能完全的自主人。[2]他的心灵能在孤独中包含整个宇宙,但对于无限的空间来说,他不过小小一点;他精神上一瞬间的悲哀可以纵贯千古,但对于永恒的时间而言,其生命历程不过短短一段,庄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人”沉沦和异化并兼的时代,而以这种对沉沦和异化的怜悯、反抗、却成为了庄子的情感之源;要如何从人生苦难中得到超越,尤其是这种苦难的良心负载中超越是庄子哲学的核心问题所在;在对生命与道的感悟中,指出重新寻找精神家园的希望,是庄子哲学的最终

保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旨趣。斯宾诺莎曾经说过“心灵的许多变态和不幸,大都基于眷恋一个东西,而这个东西又是变化无常,而不是我们所能确定享有的”在所有的眷念当中,庄子把肉体和生命看作是人类最为珍贵的东西,而人类的几乎全部不自由,都是因之所引起的种种困惑:首先是对生命的眷恋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精神不得安宁,其次是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而甘心于传统礼教的束缚,造成人为物役;再次是有此引起的是非善恶、美丑的争辩,日以心斗;自是而非,徒生种种烦恼;最后情欲的冲突,造成心为形役,庄子之道表现出其超越性与至上性,启发人们超越现实之有限获得精神的无限自由,超越人们的经验存在以获得人得全面自由。

(一)摆脱物役的羁绊与追求精神的自由

由这个愿望出发,庄子的思想从两个方向出发:一个方向是对永恒的宇宙根源的热烈探索力图寻求出世界万物的终极原因;另一个方面是对现实社会的冷峻思索,企图寻找到安身立命的逍遥途径。对当代青年的启示在于庄子的超迈而旷达、淡薄而逍遥的人生态度,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性格无疑起到一种很好且巨大的作用,他不仅培养了青年人积极乐观的精神,同时也对豪放性格的培养有很好的作用。庄子所倡导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看破世俗功名利禄,所抨击的是“人为物役,心为形役”的异化现象,面对功名利禄要淡泊的精神恰到好处的给予当今青年人的就业与生活顿挫指明了道路,从相对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启发青年要超越物我、人我的观点,从内心上独立出来,超凡而脱俗,泯灭物我自然无为,启发青年人在人生的路途中要懂得生活的情趣,获得心灵的淡薄与宁静,对待生活要充满激情和信念,不断的超越自我。庄子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游离现实,超然物外,达到精神的自我愉悦,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年人更多的注重现实物欲的满足,强调个人意识和个人的精神享受,庄子的精神自由对今天的青年的精神文明缺失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青年人放下物质上的得失,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追求更高的精神快乐。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物役严重,青年人无疑生活在压抑中,庄子给了人们不止是形体上的解脱,还让人们得到精神自由的办法,他所建构的是一种没有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于世。“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是庄子自由观的灵魂所在,也是其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他对逍遥精神大胆而热烈的追求、执著而飘逸,为今天物欲横行,人为物役、心为形役的现实世界找到了另一片宁静的心灵港湾。同时世俗有些“熙熙皆为利来,攘攘都为利往,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                                           7

庄子的人生哲学对当代青年价值观重构的启示

青年人极大的启示,告诉了他们人生的快乐,并非只有物欲的满足,精神和心灵的自由能让人活得更潇洒而快乐,启发青年从物欲和功名中解脱出来达到自由无碍,自然无待的人生境界。”3

(二)对世俗价值标准批判的启示

庄子批判世俗价值标准,不仅能开阔青年人的胸怀拓宽他们的视野,也打破了青年局限于物欲的精神枷锁,启发青年从世俗功名利禄的价值观中超脱出来,为他们解除求不得、得而不足的苦闷,纵然在逆境中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逍遥游》中惠施以大瓢“盛水桨,其里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靓落无所容,非不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捂之。”庄子认为“固拙于用大矣”,并批判:“今子有五石之瓢,何不虑以为大噂而游于江湖,而忧其瓢落无所容?贝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另一则寓言故事是惠施以“大而无用,众所同去”来说庄子的哲学,庄子则“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数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若哉”通过这两节寓言告诉人们“于世无用、于己大用”从而超越世俗功利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以消极和超越看待人的价值,以“有用”为标准的社会价值观,并非取决于人的内在率真本性,而是受社会所制约和束缚的,庄子从无用于社会中得到解脱,回到率真自我,这种人生价值给予了当今青年人价值“失真”的精神文明很好的补充作用。

生活有时一叶障目,耽于眼前物欲,我们便不知道也不相信有“至德”之世的美妙意境生活需要庄子的浓墨重彩,美轮美奂的理想王国。物质上一无所靠,但凭精神力量去构筑乐园,两千多年前的庄子遭受的是难以想象的,南怀瑾先生讲述庄子智慧时,指出庄子不学道家鼻祖老子一样一味“守”、“不争”的做法,而是选择了半积极的入世态度。社会的变动不仅有负面影响,也给许多人发展的机会。只有这种机会在庄子看来是不可与权力相结合的,庄子留给我们的就是“大道直如发”勇敢过生活的热忱。

(三)逍遥于世与达观生活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竞争异常激烈,青年人只顾追求名利,却在求不得的道路上苦苦挣扎,之所以活得如此痛苦,就是因为桎梏于物欲世界而不能自拔,何不放下名利,解除压抑灵魂的名利枷锁,让精神自由一点,人生短短几3 ://.ki../Article/CJFDTotal-SKZH200811052.htm

保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个秋啊!只有珍惜生命时光才能活得像庄子一样潇洒,只有放下包袱才能让心自由,快快乐了的活着,那么如何从物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呢?那就得像庄子学了,在其《齐物论》和《逍遥游》中给出了明确的方法了他认为人们只有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才能没有痛苦,实现真正的自由,从精神上超越一切现实的限制,忘却社会和自我,齐同万物,把物我、是非、生死、荣辱齐同为一,方能超越痛苦,全面得到解放活得潇洒而精彩。

(四)回到本真自我

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和物欲膨胀的时代,青年也许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迷失了那些本该属于青年人的人生意义,也许我们的生命好大一部分时光消耗在生产物质上,从而精神也囚禁于生产财富的牢笼,庄子启发着人们“发下”“让心自由”享受快乐人生,我们的青年人应该像庄子一样活得潇潇洒洒,托尔斯泰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从只局限于利益中解放出来,追求自由逍遥的精神,始终保持着青年人本该有的激情和豪迈!

(五)做命运的好朋友

庄子启发我们不仅要抗争充满挑战的命运,也要有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命运的挑战。我们要做命运的好朋友,把命运当成一种自然,我且顺乎自然安于自然。青年人该像庄子那样达观的活着,不要被世俗功名利禄所累,不要埋怨社会的不公,应达观而远明的活着,挫折面前不气馁、不卑不亢,绝不活在自卑的阴霾里,以一颗平常心看待是非得失,像庄子学习,学习他那逍遥于世的精神,学习他达观坦然的胸怀。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精神疲软、灵魂扭曲,调节负面情绪,开阔胸怀,拓宽思维,从传统的世俗功利中解脱出来。 庄子的处世哲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却能给人们一种启发,就是不要在社会生存法则中迷失了自我,突出了人的个体性与主体性,强调圆滑的处世与保持独立的自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处世智慧,对当前年轻人的精神人格指明道路。启发青年人为人处世要学会顺其自然,不要过分苛刻自己,从根本上引导青年人安之若命的处世哲学,游于形骸之外的哲学,究其本质而言是心学,告诉我们一种认识。

命,就是庄子告诉我们的一种认识,是对我们所处境遇的人生所要面对的一种自然。命,就是世界呈现给人生的自然状态,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种境遇。不论你喜不喜欢这种境遇都不会改变,因为它是一种自然状态,所以要安于它,虎                                           9

庄子的人生哲学对当代青年价值观重构的启示

性虽暴,顺其性便可以媚人;马性虽驯,逆其性也可暴怒,外物尽管千差万别,但心守道,视之为一,视之为自然之外境,物我为一,皆安于自然。[7]

结 语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物欲横行,青年置身其中,难免迷失自我,以致形被物役,难以自拔,这不仅奴役了他们本该自由驰骋的精神,同时也扭曲了他们的价值观,使他们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忘记了自我,堕落于世俗名利之中,这就需要对他们的价值观进行重构,庄子的人生哲学在这方面恰是当代青年人应该具备的,他的人生哲学启发青年人,让囚禁于世俗物欲的灵魂得到“逍遥”,启发他们超脱世俗名利和价值标准,从而淡泊名利,不为生活所累。重构青年人率真、健康、快乐、独立的人格。在面对人生挫折时能坦然接受,化不足为优点、化悲愤为力量,能在人生不如意时振作起来,以庄子的“自然”之道坦然接受命运的挑战。他启发青年人放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到本真自我,让精神自由。

10

保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邵汉明.庄子[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7.74,11,46.

[2]何宗思.庄子洗心[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4, 47, 245.

[3]尹震海.庄子之超脱人生[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20.

[4]://paper.people../rmlt/html/2009-05/01/content_247820.htm

[5]懂震.庄子的人生哲学概论[J].兰台世界,2012(24):1—2.

[6]王少农.读庄子[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0.145.

[7]郭齐勇.简明中国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6.

11

保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致  谢

时间如梭,转眼毕业在即。回想在大学求学的四年,心中充满无限感激和留恋之情。感谢母校为我们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使我们能够在此专心学习,陶冶情操。谨向政治学院的所有老师及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杨必庆副教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杨老师不仅在学业上言传身教,而且以其高尚的品格给我以情操上的熏陶。本文的写作更是直接得益于他的悉心指点,从论文的选题到体系的安排,从观点推敲到字句斟酌,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师恩重于山,师恩难报。我只有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做出点成绩,以博恩师一笑。另外,我要感谢我的父母。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作为他们的孩子,我秉承了他们朴实、坚韧的性格,也因此我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战胜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也因为他们的日夜辛劳,我才有机会如愿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进而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朋友,正是因为他们在电脑技术上的无私指导,我才得以顺利完成该论文的编排。

在这里也要感谢各位参与论文答辩的老师、专家对我的批评和指导。

12

作文六:《关于庄子和他的《逍遥游》》2600字

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33篇。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观点。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纲领。全文分三大部分,高中教材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因为“有所待”而失去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   逍遥游,就是完全摆脱自己身心和外部世界的束缚,真正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要真正读懂庄子和他的《逍遥游》,必先了解这样几个典故:   1.庄子钓于濮(pú)水   ①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ěi)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tú)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②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这两个故事直接表明了庄子鄙视功名利禄,追求精神自由。高官厚禄,是现实世界中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当楚王的使者到来明确的告诉他这个“天大的喜讯”,庄子却“持竿不顾”,“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心如止水。并且循循善诱,巧妙地用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精神追求。这不仅给楚王的使者和楚王补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教育课,也给世人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与理想教育课。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其实,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而言,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逻辑,而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庄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了。   另外,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3.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译文: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   蝴蝶,本也是美丽的事物。翩跹起舞便飞进飞进庄周的梦里。并一直延绵过千年的时光罅隙,飞入我们的梦境。   后世常常用“庄周梦蝶”来描绘人生如梦般的恍然、浑然不觉。这样一个庄子的玄奥的寓言便传为非人非物、似梦非醒的幻境,或者,人们人为建构起来的梦境。也很难去想象千年前的庄子是否真在一梦醒来,恍然疑心自己梦中化为蝴蝶;还是蝴蝶梦里变成了自己。我们也很难仔细揣摩这样一个诡异的譬喻后面,庄子只是表达一种“物化”的境界呢还是“自喻适志”的感怀而已?   到底是庄子在梦里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一梦变成了庄子?还是物我两忘,谓之“齐物”?庄周梦蝶,如此一个庄子“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中奇异诡谲的梦境。   庄周梦蝶,也作为一个美丽的意向被运用在后世的文学哲学作品当中。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可谓是色彩绚烂、意象旖旎,被广为传唱。最是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统摄了前面朦胧恍惚的意境,委婉低回,意味无穷。还有清代的黄景仁《濠梁》中“梦久已忘身是蝶,水清安识我非鱼”,都借用了《庄子》中的典故。梦蝶的庄周,抑或蝶梦的庄周,成为一个后世充满揣摩和想象的梦境。   有了以上三个典故的铺垫,对庄子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来读《逍遥游》,便会感到轻车熟路。犹如攀登泰山,开始的一段路只是感到山势陡峭难以攀登,等到登上中天门、升仙坊便会有一种“不临绝境,不得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感觉。正如清人吴文英所说的那样:“前段如烟雨迷离,龙变虎跃。后段如清风月朗,梧竹潇疏。善读者要须拨开枝叶,方见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饭也。”   读过庄子的《逍遥游》便会对其中的恢弘大气的想象和绮丽繁复的意象油然生出一些感动和敬意。庄子的意出尘外、不凝滞于物的心性溢出字里行间。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又是何等人生的大彻大悟的经验总结和智慧光芒。   罗文斌,教师,现居湖北恩施。

作文七:《《庄子》中关于孝的思想》3800字

科谈任济市场 2006年2月“” 李郭文静(南京大学中 文系,江苏南京 )[摘 要I 在较为出世、关注 自然和个体 的 《 庄子》 中,也有对 中国传统伦理— 孝— 的关注, 在其对道德、仁义的理解中, 我们看到了一种追求自 然与完美的孝道思想。 I关键词】 桩 孙 道德 仁义 孝中华民族是讲究孝道的民族,孝道思想在 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梁漱溟 (中 国文化要义》引谢幼伟说: “ 中国文化在某一 意义上,可谓为孝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 至大,地位至高, 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 ,即非 于中国文化深有所知。 ”古代典籍 中关于 “ 孝” 的讨论不胜枚举,尤以儒家文献为最,历来研 究者也不在少数。相对而言,中国思想史上另 一个重要流派— 道家— 的孝道思想并未引 起多大关注。诚然, 相对于积极入世、关注社 会伦理的儒家来说, 道家,尤其是天马行空般的 桩 孙 ,是较为出世、关注自 然和个体的, 所以对 “ 孝”的探讨确实不多,但绝非没有和不重要 ,而且,这里有一片 ’ ‘ 孝道”思想的新 天地。本文拟对 桩 孔 中的孝道思想做一番 粗浅分析。(庄子》 中有关 “ 孝”的直接讨论不多,但关于 “ 仁义”的探讨很多,而孝包含于仁义 之中,所以从 桩 孙 对仁义的探讨基本可以了解其对孝的态度。 《 庄子》 中常 “ 、 道” “ 德”连用。 《 天地) 篇说 “ 形非道不生” 道 , 的分化、凝聚产生万物,并且内在于每一物之 中,此内在于物之中的道 ,庄子称为 “ , 德” 即 (天坳 篇中所说的 “ 物得以生谓之德” 。 “ 生非德不明” ,说明它是世界合理性的根据。 仁义是道德废弛以后出现的低层次的东西,所谓 “ 道德不废,安取仁义” 。道德和仁义的性格也是不同的。 ’ ‘ 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 ” 庄子主张回到自 然,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是他心 目中的理想状态,这种状态是道德的性质,同 时也只有通过遵循道德才能够达到, “ 放德而 行,循道而趋,已至矣” ,人能够依德而行, I顷 道而做,就是最好的了。盛德的时代,大家都不用智巧,本性就不至离失; 大家都不贪 欲,所以都纯真朴实; 纯真朴实便能保持人民 的本性。等到圣人出现,急急于求仁,汲汲于 为义,天下才开始迷惑。在这里,庄子描绘了 理想世界中合于道德的人的本性,这种本性是 纯真自然的,不受智巧、贪欲的干扰。而当一些自以为是的圣人打出仁义的招牌时,人们开 始迷惑了, 逐渐背离了道德的本真。仁义对人 心起到的就是这样一种负面作用。 为仁义所惑的人,在庄子的笔下是一副忧心忡忡、戚戚汲汲的面孔: “ 今世之仁人, 篙目而忧世之患” , “ 彼仁人何其多忧也” , “ 揭揭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 。 ( 寓 蔚 篇中有一则关于曾子的故事: 曾子再仕而 心再化,曰: “ 吾及亲仕 ,三釜而心乐; 后 仕, 三千钟而不泊亲,吾心悲。 ”弟子问于仲 尼曰: “ 若参者 ,可谓无所悬其罪乎, ”曰: “ 既已悬矣。夫无所悬者,可以有哀乎,彼视 三釜三千钟,如观鸟雀蚊虹相过乎前也。 ”曾 子是儒家文献所塑造出来的一个典型的孝子形象,在这则故事里,他 自白心迹说 : “ 父母在世时,我虽然只有很少的傣禄来侍奉双亲,但 心里是快乐的; 后来做得大官,有了很多傣 禄 ,但那时双亲已不在人世,我的傣禄不能用 来侍奉他们了,因此感到悲伤。 ”在一般人看 来,这番表白说明了曾子是一个重孝且不为财 富所动的人,财富的多少够不成他乐与悲的理 由,财富能否用来侍奉双亲才是他乐与悲的关 键。所以弟子就问孔子: “ 像曾参这样,可以 说没有受禄网所系的过错了吧, ”但孔子认为 曾参还是心有所系,所以他还有悲哀的感觉, 如果心无所系,那么看三釜、三千钟,就如同 看鸟雀蚊虹飞过眼前一样。这里说的有所系, 不仅是系于傣禄多寡的差别, 还系于行孝的行 为本身。在曾子看来,不能用更多的棒禄来侍 奉父母是很大的遗憾,以至心感悲哀。而这则 故事隐含的意思是,这样的遗憾与悲哀是大可 不必的,也就是表示用多少棒禄来侍奉双亲根 本是无关紧要的。庄子提倡顺道德而动,这是 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切都 是和谐的,根本无所谓忧虑悲哀。庄子认为那 些大惊小怪的做派是背离道德的多余。 那些圣人为之摇旗呐喊的仁义,在庄子 看来是道德败坏的产物,是对 自然本真的栽 害,是绳墨规矩一类的工具。 “ 天下诱然皆生 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 天下之物的生长是自然而然的,不知其所以然 而然的, “ 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 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 绳索。 ”一切的工具都是多余的,工具性的仁 义对于自然本真的道德也是多余的。然而工具 一旦被制造出来, 便会有人加之于物, 进而成 为衡量的标准,这时候的工具不仅仅处于消极 的多余地位,更加成了积极的破坏力量,因为 人心一旦被这些东西煽动起来, 便会一发不可 收拾,流毒无穷。庄子认同的是自然素朴的 心,对不再自 然素朴的心非常警惕,因为那样 的心是一切罪恶的渊数。君不见, “ 有虞氏招 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 ,人 们就这样在为了各自的目的奔向仁义的过程中 渐渐迷失了本真,成了工具的奴隶。 仁义不仅成了雕琢道德的工具, 还成了那 些别有用心者的工具, 们 筐》一篇就非常形 象深刻地表达了这一观念。为了防备开箱 (即 “ 口筐”、掏布袋、打开柜门的盗贼,于是捆 ) 紧箱袋上的绳子,关牢箱柜上的锁纽,但是大 盗来了,他并不要开箱取物,而是连箱子,袋 子,柜子一起拿走,这时候他唯恐绳子不紧, 锁纽不坚。当世俗之人普遍认可仁义为道德的 工具并不乏真诚地去相信实行时,别有用心之 人在仁义的掩饰保护下,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 了自己的 目的。这时的仁义已沦为玩物和帮 凶,更是庄子所深恶痛绝的。 仁义在庄子心目中是虚伪的,做作的。它 被追名逐利的人大肆标榜,把一切虚情1 N意包 裹在神圣美丽的道德外衣之下,让越来越多的 人奔向其中。在庄子看来, 世上有一些人是真 心推崇并履行仁义的, 他们相信仁义能让这个 世界更美好,不过这在庄子眼里不过是痴人说 梦。庄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许和那些人的设 想并无不同,只是庄子决不会把它的实现寄托 在仁义一途,因为仁义并不能真正地提升人格之善。 “ 属其性乎仁义者,虽通如曾史,非吾 所谓减也……吾所谓减者,非仁义之谓也,减 于其德而已矣; 吾所谓减者,非所谓仁义之谓 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 一 ”总之,仁义不 过是工具性的东西,是道德真性之外的累赘, 人只需要顺德、任性命之情就可以了。 既然这样看待仁义,那么庄子对这一业已 存在的、世俗规范的道德教条是怎样处理 的 呢,简单地说,便是一个 “ 忘”字。因为仁义 是脱胎于道德的工具 ,它在内容上有其合理 性,在合理性的一面,它是与道德合一的,一 个 “ 忘”字,正是保留其合理性,去掉其工具 性的必由之路。忘,才能自然而然,才能不知 其所以然而然。 (庄子》很多篇里都提到了 “ ,比如 (大宗卿 中颜回坐忘的故事, 忘” 就 提到了 “ 忘仁义” ,而最高境界的 “ ,是 忘” “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 是之谓入于天” ,即 “ 人相忘乎道术” ,也就是 与道、德为一体。所以 扶 运 篇中, ) 庄子对 于孝、对于亲,也是提倡 “ 忘”的,因为 “ 夫 孝梯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 以役其德者 也,不足多也” “ 庄子的主要工夫,便在使人的心,如何 、 能照物而不致随物迁流,以保持心的原来的位 置,原来的本性。 ”心的本性是虚静的。虚是 没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成见,静是不为物欲感情 所扰动。虚静之心,是超越一切差别对立、独 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要达到 “ ,就要在 忘” 虚、静上下工夫。达到 “ ,就是达到了 忘” “ 无己” 《 。 大宗师 中是这样描述这种状态 》 的: “ 堕肢体 ,默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 通。 桩 孔 还经常描写一些形如稿木,心 ” 如死灰的形象,如 (齐物论》 中的南郭子纂 等,也都是达到忘我、无己状态的至人。但这 类形象决不是毫无生气、完全消极的,他们是 在看似消极的外表下有着很高的精神境界, 是 “ 去掉形骸之己,让自己的精神,从形骸中突 破出来,而上升到 自己与万物相通的根源之 地” ,而这种境界的人,内心深处必定有一 根基性的东西,以保证 “ 忘”而不失,即 伽 北淤 中所说的 “ 外化而内不化” 。正是因为 有了这样一层保障,仁、义、孝、亲,才可以 去除工具性、功利性的污垢, 焕发出自 然而然 的纯朴之光。参考文献:[1l 陈鼓应 桩 子今注今动 第231页,中华 书局2001年。 仁 陈鼓应 桩 子今注今译》 第300页,中华 2」 书局2001年。 口 陈鼓应 桩 子今注今动 第247页,中华 」 书局2001年。 [4」 陈鼓应 桩 子今注今动 第396页,中华书局2001年。 [5」 陈鼓应 伍 子今注今动 书局2001年。第347页,中华[6」 陈鼓应 桩 子今注今渤 第246页,中华 书局2001年。 [7」 陈鼓应 伍 子今注今琳 第235页,中华 书局2001年。75

作文八:《关于庄子的典故和寓言》4700字

(一)以史入文:引项羽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板书课题)

1、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

(二)多维透视:品项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止把笔下的人物作为历史的人,也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来看,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之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而项羽恰恰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下面大家自由朗读,感受司马迁是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项羽?

(自由朗读后,学生可分组讨论,自由发言。要求:依托文句,有观点,有阐释。)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在这一部分中,司马迁的多维透视之法是怎样体现的?)

①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以渲染之法,点染外围环境,烘托人物!)

②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独白式的语言,四面楚歌起,人心已不齐。楚军将士长年征战在外,突然听到这样的歌谣,自然是人人思归,无心恋战,导致军心涣散。

(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内心,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③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悲愁、无可奈何当中。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阿•托尔斯泰:“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五个动词,为我们灵活、真实再现出了项羽。)

④这一“泣”字,怎么理解?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场面感人。 (项羽是《史记》中一个感人的悲剧英雄形象,司马迁在描写时,可谓惜墨如金。这里司马迁以简洁的文字,使一个真实英雄,一个真情英雄便跃然纸上。)

⑤项王乃悲歌慷慨,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引导学生诵读项羽的《垓下歌》,并延伸比较刘邦的《大风歌》)

《垓下歌》有一种悲壮之气:英雄悲壮、儿女情长¬¬——写尽的是帝王之衰。

《大风歌》有一种豪迈之气:踌躇满志、心忧天下——写尽的是帝王之兴! 刘邦与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帝王本纪中的双绝,一个是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个是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比之而言,刘邦的豪迈固然令人敬佩,但毕竟是人生的得志、得势;而项羽在人生失势,人生的低谷,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武、豪气和柔情,更令人敬畏,而其深情的流露,悲壮之中,更令我们感动。)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本文还运用次要人物对比描写,透视项羽。一个是田父,一个是亭长,“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失民心。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说明项羽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失有得”,司马迁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

③我们还需注意的是,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④本部分精彩在于东城快战,何为快战?为何快战?快战如何?

(引导学生用原文的话回答。)

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文中项羽一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自负和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的批评的态度,全面中肯写人态度。)

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⑤“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从这几句,我们能看出什么?

(项羽的军事才华,虽身陷重围,临大敌而不乱,指挥若定,司马迁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静定的英雄项羽。) 教师解读: 《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①文学大师沈从文说过“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司马迁又是怎样多维透视乌江自刎的项羽? (找同学为大家来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人物。)

②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这里司马迁,以对话描写,在对比中,表现了亭长的恳切,项羽拒渡的坚决。对话描写是司马迁在多维透视

中,为我们呈现人物的一种主要方式。) 本部分大家在关注对话的同时,还要看到一个字,恰恰是这个字表现了项羽的矛盾心理。指出“欲”字,俗字巧用。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人格不屈。) 在本段对话中,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而司马迁却在“一泣一笑”中写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项羽,又为何在此一笑?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很少笑。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为了尊严, 我不回去。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当然,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③大家体会思考项羽想不想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项羽想不想渡乌江?想,原文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能,用书上的话说“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为什么又不渡了呢?用项羽的话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形象是立体的,是丰富的,也是矛盾的。)

④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⑤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古人评《史记》“意到处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对于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送故人”,你又怎么看呢?

(引导学生以细节入手,思考发言)

教师解读: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

(三)史家之言:评项羽

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学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阅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觉悟,不自责,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又有对其失败的评价;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司马迁这种写人物、写史的方法,对班固《汉书》等后世史书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真心英雄:说项羽

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楚汉已经成为永远的楚汉,霸王也已经成为永远的霸王,对于项羽,司马迁饱蘸笔墨,多维透视,以史实和文字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一个鲜活的项羽、一个永远的英雄

作文九:《关于《庄子》的粗浅认识》3900字

关于《庄子》的粗浅认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蝶兮蹁跹,万物为

一。逍兮遥兮,绝世有道,消然忘我。读《庄子》,品人生智慧。

人生在世,有些时候,不得不像一个木偶,掉进暧昧不清的染坊。丝网结织的衣裳,扑入浑浊的泥浆。情愿的不情愿的,都一并搭上。在圣人眼里,这又算得了什么?庄子,自有他的道。

我们,大部分是平庸之人,无力去揣度圣人的思想。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去品味圣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寻求自身的心灵归宿。人生本是一场悲剧,以怎样的一种状态活着?我的回答是要用“心”。这是我读《庄子》中《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的主要感悟

人生在世,要有一颗“逍遥”之心。

什么是“逍遥”,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逍遥”的境界和“游”的状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顺天应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己,无功,无名。万物各任其性,无用而用。“游”是一种生存状态,是心的外在表现形式。什么心才是“逍遥”之心?在《逍遥游》中,我作如下分析:大的鲲、鹏扶摇直上,看似逍遥,但是他们有所“待”。大舟庞大但是需要积累厚的水来承载。蜩与学鸠,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小智不及大智,小年不及大年。大小相辩,不是很可悲么?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性,我们不必相互对照计较,要随其性,慢慢积累,努力做到好的自己就可以了。

社会上有很多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的人,他们自己看自己也那样,但他们不是逍遥的。那种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的人也不是真正的逍遥。真正的“逍遥”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用自己的心去顺应天道,达到心灵的自在逍遥,片刻即永恒。

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以“名为实之宾”的理由拒绝,在生活中不要犯喧宾夺主的错误,更不能做“买椟还珠”的傻事,本末倒置,沦为笑柄。虚名如浮云,不能把握,不管多么善于筑巢的小鸟,它也只能占据一根树枝而已,偃鼠在河边喝水,撑死了也只能喝一肚子的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的感叹也说明“名”之一字,害人不浅。要保持淡泊名利的心,宁静致远才是人生真谛。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都有一个衡量事物有无价值的评判标准。《逍遥游》中讲到:惠子有大瓠,以其盛水,不能自举,剖之为瓢,瓠落无所容。最终因其无用而掊之。庄子笑其固拙于用大矣。五石之瓠,为大樽而浮乎于江湖不就有用了吗。有用与无用要看人的心怎么利用事物。惠子说:“大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于涂,匠者不顾,是大而无用”,庄子的回答是,野猫和黄鼠狼卑伏着身子,等待鸡鼠之类的小动物,东西跳跃,

不避高低,往往被弓箭和罗网处死。把大的树载种在广袤无垠的原野,悠闲自得地在树下徘徊,逍遥地在树荫下睡觉,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的砍伐,这也是一种用处。就算现在没用,又何必困苦,何必。

标准在于人心,为什么要用所谓的标准去评判一个事物的价值呢,这不是自找烦恼么。

人生在世,要有一颗“齐物”之心。

庄子《齐物论》的中心思想是要消除物、我的区别,消除万物之间的区别。“丧我”,去除“成心”,回归真宰,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世间有三籁:天籁、地籁、人籁。天籁是大自然发出来的声音,吹方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为什么万物不同,庄子认为因为“我”有执念。以自我去看待万物,万物都会不同程度地反应出’“我”的色彩,因此呈现出千差万别。生活中我们以“我’”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我的利益为是非的评判标准,难免矛盾重重。超脱“物”“我”的 范畴,站在“道”的角度,公平地审视“物”“我”不要斤斤计较,保持心灵的平衡。

大知与小知,大言与小言,都有不同的生存形态,每天勾心斗角机关算尽最终还不是归于枯槁。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但是又有多少人明白这个道理呢?叹人世,终难定。这就是生活的悲剧所在。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尽。与物相刃像靡,其行进如,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佛教指出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最苦的就是求不得。人生下来,以需求为生存的主要动力,可谓万事不离一个“求”字。与外物接触相互摩擦,前进不能停止,难以得到内心的安宁。清心寡欲,无欲无求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生存智慧。

所谓齐物,讲究一个度,讲究平衡。有些东西用不着我们耗尽心神去求得一致,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相通的,要顺应自然规律。狙公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故事,诉我们不必执着于是非的分迹而任凭自然的均衡,使两端都能关照到。这种心理战术运用得好,效果是很可观的。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谓之两行。

“子知物之所同是乎?”、“然则物无知邪!”什么是“正处”什么是“正味”与“正色”?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他们的区别怎么分辨?人生在世,是是非非,林林总总,我们多以自我的利益价值去评判分辨孰是孰非,人之所以有各种情态大概也出自于此。圣人生死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圣人之心可谓是超凡物外,他们跳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樊牢,站在更高的地方,用平等的态度,平静地看待世间的不同,以出世之心,处人世之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却发现自己是庄周。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然则周与胡蝶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不得不说是人们经常感叹“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也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虚与实,哪方才是真正的身处之地?是梦未醒还是一直在梦里?其实,我们不必纠结于这两个问题,关键是活在当下,不管是醒是梦,不要太注重“有所求”,要持泰然之心,

养浩然之气。也许这个说得太高尚了,生活中我们做到看重所谓之重,看轻所谓之轻,几经很难了, 更别说真正地达到齐物的境界。那就保持平稳的心境吧,少去为自己的利益过分地追求什么,和谐地处理自己和周边关系,如何? 人生在世,要有一颗“养生”之心。

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活得长久,为了长久健康地享受人世,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养生,养生,所体现的不仅是一种对健康长寿的追求,也是一种心境,一种领悟。

庄子《养生主》中提到“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生命是有限的,去追求无限的东西,很累。应该“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之道,其核心在于“缘督以为经”,即形体和天性顺应自然之理。具体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呢,我的理解如下:

首先,养生的基础应是顺天由命。这里的天是自然规律,命是生于一而归于一。

其次,不要有求名之心,做实事,做实在的人。正所谓“名为实之宾”这是都懂的道理,但是有句话却结结实实地道出了现实“皆为名来,皆为利往”,名,是一个人自我价值在社会中的体现,说简单点就是外在的东西,社会的东西。养生,是内在的,养生之道也应把握内在,强健己身。人生是有限的,凭借有限的东西去追求无限的东西,比如说名,这样似乎很不明智啊。但谁的思想会有那么深刻,谁又会时刻把握好自己的心呢。

再次,为人处事难免和外物发生摩擦,要尽量避实就虚。《庖丁解牛》的故事中,解牛与养刀可以说是处事与养生的具体表现形式。庖丁所谓的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善刀而藏之。社会复杂,有时好似有无数的网混杂重叠地裹住自己,身心都受到法则的捆绑。看得到的看不到的种种关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相信自己的感官,真正需要的是用自己的心神去感应,去顺应自然事理结构,去把握全局,看清各种关系,不至于走一步,步步错。不要硬碰硬,找准关键,温柔一刀,难题迎刃而解,还要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收手时就收手。

再接着,不要以貌取人。孔子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赵国失于赵括,诸葛亮失于马谡,刘邦差点以貌取人失去韩信,刘备差点失去庞统。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不要以貌取人。生活中,很多人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匆匆过客,我们没资格去评定别人,因为不了解。有很多人和我们有一定时期的交集我们也不能过早地单纯靠他们的外在去下定义。外在,只是一种状态,我们要把握实质,对人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摆正自己看人的标准,也是一种养生之道。

最后,“哀乐不入”也是最重要的养生方法。这对于我们来说做到很难。七情六欲,是人生在世的情感体验。是人都难割舍。中医表明: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因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舌头是心、肝、脾、肺、肾健康状况的集中表现区域,资深的医生看舌头就大概

能判断病人的健康状况。人的精神情感状态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健康状态。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其原因大致为:老子应该来世的时候顺运而生,该他离开的时候,老子顺时而去。这是自然规律,是命,是天道。不可违反,相信老子已经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在世的人又何必太耿耿于怀。老子,生于一而归于一,回归自然的怀抱,我们又何必悲伤。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一旦亲人离世,我们却免不了悲伤。这是情的体现,也是道德的体现。眼泪和笑都是忍不住的东西,如何能做到“哀乐不入”?庄子的境界是无法企及的。“哀乐不入”我的理解浅显世俗,我认为人不能没有情感,当然也会受到各种情感的影响。人生在世,影响情感体验的因素很多,我们的身体整天都在消磨,与外界的摩擦过程中我们有喜怒哀乐。作为一种人对世界的情感反应,我们不能避免但我们能适当控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透自然规律,理解命运,不强求,明事理,保持一个稳健的心,宁静致远,浩然坦荡,不盲目浪费自己的情感,就像《庄子》里说:指穷于用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乐天知命,安时处顺,不随便。理智地生活,健康养生。

《庄子》,不能说,不能说,一说就错。

作文十:《关于庄子的典故和寓言》10000字

关于庄子的典故和寓言

视权贵如腐鼠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大意: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的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也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安:一意为如何,怎么;一意为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是在桥上知道的。‛

是贫穷,不是潦倒

《庄子〃山木》载: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巧论三剑,一言兴邦

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文王特别喜欢剑术。投其所好的剑士们纷纷前来献技,以至宫门左右的剑士达三千人之多。他们日夜在赵文王面前相互拚杀。每年为此而死伤的人数以百计,但赵文王仍兴趣不减、好之不厌。于是,民间尚剑之风大盛,侠客蜂起,游手好闲之徒日众,耕田之人日益减少,田园荒芜,国力渐衰。其他诸侯国意欲乘此机会攻打赵国。

太子赵悝为此忧虑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将国破家亡,为别国所制。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悦大王之意,又能止剑士相斗者?吾将赏赐千金。‛左右异口同声说:‛庄子可担此任。‛太子问:‚庄子是什么人?‛一大臣答:‚庄子是个隐士。其才足可经邦,其能足可纬国,其辩可以起死回生,其说可以惊天动地。如能请他前来,定能顺大王之意,又能救民于水火。‛于是,太子便派使者带上千金去请庄子。

庄子见了使者,听明来意,说道:‚此事何难,竟值千金之赏?‛坚辞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见太子,问太子道:‚太子赐我庄周千金大礼,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闻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为您的学生们一路上来的开销。先生不收下,我赵悝还敢说什么呢?‛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庄子的地方,是欲绝弃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劝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则下有负太子,我也会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假使臣既能上讨大王之欢心,下又使太子称心,我在赵国何求而不得呢?‛

三天后,庄子身穿儒服来见太子。太子便带他去见赵文王。文王长剑出鞘,白刃相待。庄子气宇轩昂,神色萧然。入殿门

不趋,见大王不拜。大王道:‚太子介绍您来,欲以什么教给寡人?‛庄子道:‚臣闻大王好剑,故特以剑术拜见大王。‛王说:‚您的剑术有何特长?‛庄子说:‚臣之利剑锋利无比,臣之剑技天下无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文王听了,大为欣赏,赞道:‚天下无敌矣!‛道:‚夫善舞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大王给机会,让我得以一试。‛文王道:‚先生且休息几天,在馆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后,再请先生献技比剑。‛于是,赵文王以比剑选择高手,连赛七天,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位佼佼者。便让他们持剑恭候于殿下,请庄子来一决雌雄。庄子欣然前来,赵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显身手,一试锋芒。‛庄子答道:‚盼望好久了!‛

赵文王问:‚不知先生要持什么样的剑?长短何如?‛庄子答:‚臣持什么剑都可以。不过臣有三剑,专为大王所用。请允许我先言后试。‛大王点头,道:‚愿闻三剑究竟何样?‛庄子道:‚此三剑分别是: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大王好奇相问:‚天子之剑何样?‛庄子道:‚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国、泰山为愕,以晋、卫两国为背,以周、宋两国为首,以韩、魏两国为把,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勃海,系以恒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按之无下,挥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维。此刻一出,匡正诸侯,威加四海,德服天下。此即我所谓天子剑也。‛

文王听后,茫然若失。又问:‚诸侯之剑何如?‛庄子道:

‚诸侯之剑,以智勇之士为锋,以清廉之士为愕,以贤良之士为背,以忠圣之士为首,以豪杰之士为把。此剑直之亦不见前,举之亦不见上,按之亦不见下,挥之亦不见旁。上效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动,四海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此乃诸侯剑也。‛文王听了,频频点头。

文王接着问:‚庶人之剑又如何?‛庄子道:‚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浓眉长须者所持也。他们衣服前长后短,双目怒光闪闪,出语粗俗不堪,相击于大王之前,上斩脖颈,下刺肝肺。此庶人之比剑,无异于斗鸡,─旦不慎,命丧黄泉,于国事无补。今大王坐天子之位却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深感遗憾!‛赵文王听了,马上起身牵庄子双手上殿。命厨师杀鸡宰羊,好酒好菜款待庄子。赵文王绕桌三圈。庄子见了,道:‚大王且请安坐定气,臣剑事已奏完毕了。‛文王坐下,沉思良久。

赵文王自听庄子畅论三剑后,三月未出宫门。自此戒绝好剑之痛,一心治理国家。那些剑土自觉再无出头之日,个个心怀忧惧,不久都纷纷逃散或自杀了。

人生本如是迷茫吗

一天,庄子靠椅而坐,仰天而叹,沮丧得如失魂落魄一样。弟子侍立在旁,说:‚先生为何嘘叹?人之形体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吗?今之靠椅而坐者,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吗?‛庄子道:‚问得好。而今我丧失了自我,你可明白?‛弟子道:‚自我是什么?弟子愚钝,实不明白。‛庄子道:‚天下万

物,都是彼此相对。故没有彼就没有此,没有你就没有我,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谁使成这样的?是冥冥之中的道吗?道又是什么样子?骨骼、五腑六脏,遍存于一身,自我究是什么?我与谁亲近些呢?都喜欢它们,还是有所偏爱?如此,则百骨九窍、五腑六脏彼此有臣妾关系吗?如果皆是臣妾,这些臣妾之间到底是相互制约呢?或是轮流为君臣呢?难道其中真有主宰者吗?唉,人生一旦接受精气,成就形体,不知不觉中精力就耗尽了。天天与外物争斗摩擦,精神耗尽象马飞奔一样,而自己却不能制止,不亦太可悲了?终身忙碌而不见成功,颓然疲役而不知归宿,可不哀邪!虽说身体不死,有何益处?心神也随身体消亡,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时,本来就这样茫然吗?亦或只我独觉迷茫而别人都不迷茫吗?‛

齐一万物,莫强分别

弟子问:‚人与天地相比,谁大谁小,谁贵谁贱?‛庄子道:‚人成形于天地,受气于阴阳,立于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一般,实在太渺小了,又凭什么自尊自大?计四海之位于天地之间,不似蚁穴之在大漠中乎?计中国之在海里,不似小米粒之在大仓库中吗?天地万物无数,人不过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相比,不似毫毛之在马体乎?‛

弟子似有所悟,道:‚先生的意思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吧?‛庄子说:‚有这方面的意思。‛弟子问:‚那么我以天地为大、以毫末为小,可以吗?‛

庄子道:‚不可!任何物体,从度量上讲无法穷尽,从存在

的时间上讲又无休无止;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来无始,去无终。因此,大智大慧的人对待远近的看法是:小而不以为少,大而不以为多,知量上各无穷也。他博通古今:远古虽遥不可及,但不感困惑;近虽伸手可及,亦不踮脚去取,知时间上各无起止也。他知天道有盈虚消长、得失存亡,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他明白天道坦荡,故生而不悦,死而无憾,知终始之变化也。计人之所知的东西,远不如其所不知的东西多;其生之时,不如其未生之时长久。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如此则迷乱而无所获世。由此观之,又怎能知道毫末就足以定为至小至细的界限呢?又怎能知道天地就足以穷尽至大之域呢?‛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您是说:大中有小,不要以大为大;小中有大,不要以小为小。‛庄子道:‚似不确切。不如说:大上有大,小下有小。大无穷,小亦无穷。‛

弟子问:‚那物里物外,怎样来分别贵贱,怎样去区别小大?‛庄子道:‚站在道的立场去看,万物无贵无贱;站在物的立场来看,自贵而相贱;以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自己本身,都以外在的荣辱毁誉作标准。以外在的差别去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如果懂得天地如同株米,毫末如同丘山,则无所谓大小之别也。古时候诊尧、舜相禅让而称帝,但子之与燕王哈相禅让而亡国;商汤王、周武王相争而称帝,但白公争夺王位却自取灭亡。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梁之行,贵贱有时,不一定常贵常贱。大柱可以撞破城门却不能塞住洞口,用途不同也;骐骥一日奔

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猫,技能有别也;猫头鹰夜能抓蚤,明察毫末,但白天即使双目圆睁却不见丘山,性能有限也。帝王禅接有不同的方式,或同姓相传,或传给他姓;三代间继承的方式也不同,或父子相继,或兴兵讨伐。但如不合时宜,有背世俗。则称之为篡夫。如合其时,顺其俗,则称之为义士。可见贵贱有时,不由自主也。我说弟子,你怎能了解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真人行世,入火不热,沉水不溺

弟子问:‚怎样才算了解大道的人呢?‛庄子道:‚了解道的人必定通达于理,通达于理的人必定明白权变,‘明白权变的人才不会因外物而害累自己。有至德的人,入火不觉热,沉水不能溺,寒暑不能害,禽兽不能伤。这是因为他能明察安危,安于祸福,谨于去就,故没有什么东西能损害他。‛

弟子问:‚世士真有至德之人吗?‛庄子说:‚孔子即是。‛弟子问:‚何以见得?‛庄子道:‚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义,虽到处碰壁,仍坚持不懈。其忧国忧民之心,可敬可佩、可歌可泣也。一次,孔子游说到匡地,被卫国人层层包围时,仍弹琴高歌,满不在乎。路人见孔子,问道:‘老师您有什么可乐的呢?'孔子说:‘过来!我告诉你吧:我早就忌讳贫穷。仍难免潦倒,命运所制也;我也早就向往腾达,仍未得富贵,时运所限也。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智得也;当继纣之时而天下无通达者,亦非智失也。时势使然也。行于水中不避蚊龙,此是渔夫之勇;行于陆上不避狮虎,此乃猎人之勇;白刃交于

前,视死若生,此乃烈士之勇;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仲由,你且坐下。我的命运自有老天安排!'不一会儿,有身披销甲的人走过来,向孔子道歉:‘很对不起先生!我们以为是阳虎,故包围起来。现在才明白误认先生了,我们马上撤退!'孔子可谓通达权变的至德之人啊!‛

利害唯己,谁贵谁贱

弟子又问:‚先生说,以道观之。无贵无贱,无大无小。那么有没有一定的是非标准呢?也就是说,先生您知道万物有一个共同认可的真理吗?‛庄子说:‚我怎么知道?‛‚那您知道您所不知道的原因吗?‛庄子说:‚我怎么知道?‛‚那么万物就不可知了吗?‛庄子说;‚我怎么知道?即使如此,我不妨尝试着说说。怎么知道我所谓知不是不知呢?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不是知呢?我且试着问你几个问题:人睡在湿地上则会腰痛,泥鳅会这样吗?人在树上则心惊胆战,猿猴会这样吗?这三者谁知真处?人喜欢吃蔬菜肉食,廖鹿吃草,蜈蚣爱吃蛇,猫头鹰嗜鼠,人、兽、虫、鸟这四者谁知真味?狙爱雌猿,麋爱与鹿交,鳅爱同鱼游。毛嫱、丽姬,人认为美;可鱼见之则深入于水,鸟见之则高飞于天,麋鹿见之则远逃于野,这四者谁知真正的美色?在我看来,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或对我有利,或对彼有害,利害各有其标准,我怎能搞清其中的区别?‛

弟子问:‚您不知利害,那至人也不知利害吗?‛庄子说:‚至人可神了!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冻而不能寒,疾雷破山、

飘风振海而不能。象这样的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对待生死尚且无动于衷,何况利害之端呢?‛

逞能辩论,终于徒劳

弟子问:‚辩论可否确定是非?‛庄子答道:‚假使我与你辩论,你胜了我,你就果真是,我就一定非吗?我胜了你,我就一定是,你就一定非吗?我俩有一个是,有一个非吗?亦或都是,亦或都非吗?我与你无法判断,则人各执己见,有所不明也。那我们请谁来订正呢?请意见与你相同的人来裁判,既与你相同了,怎能判定呢?请意见与我相同的人来裁决,既与我相同了,怎能判决呢?请意见与我你都不同的人来裁决,既与你我都不同,又怎能断定你我究竟谁是谁非呢?请意见与你我都相同的人来裁决,既与你我都相同了,又怎能裁定?那么我与你与人都不能确定谁是谁非,再又靠谁来判定呢?‛

弟子深感困惑苦恼,问:‚那怎么对待是非问题呢?‛庄子道:‚事物皆有两面。从彼方面看,无不是彼,从此方面看,无不是此。自彼方看问题看不清楚,自此方看问题则很明白。故彼出于此,因彼而有此,彼此并生也。既然这样,那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此圣人不拘泥于是非之途,而明照于天道。此亦彼也,彼亦此也。彼亦有一是非,此亦有一是非,果真有彼此吗?果真无彼此吗?如彼此俱空,是非两幻,彼此不对立而互为偶,则道存于其中了。这就叫道枢。执道枢而立于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以道言之,是无定是,非无定非。

照之以自然之明,而不固执我见,则无是非之说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路,物称之而有名。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因此,粗与细,丑与美,正与斜,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有旷达者知通为一!‛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一天,庄子偕弟子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时值秋冬之际,万木凋零,枯草遍野,黄叶漫卷,乌鸦哀号。庄子破帽遮头,旧衣裹身,脚穿烂麻草鞋,踩着崎岖的山路,迎着萧瑟的秋风,望着惨淡的夕阳,不禁仰天长啸、放声高歌道: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干羽,莫之知载;

祸重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

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迷阳迷阳,无伤吾行。

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弟子不解,问道:‚先生一向乐观大度,今日为何悲歌哀叹?‛庄子道:‚天下有至乐的国土吗?有可以养生全身的诀窍没有?身处当今乱世,干什么正当,不干什么无凶?住在哪儿为安,逃向哪儿无险?依就什么可靠,舍弃什么无忧?喜欢什么合理,厌恶什么无祸?‛。弟子道:‚天下人所尊崇的,是富贵、长寿、美丽;所喜好的,是身安、厚味、美色、美服、音乐;所鄙弃的,是贫贱、病夭、丑陋;所苦恼的,是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昧、身不得美服、眼不得好色,耳不得好音乐。以上不就是常人的好恶避就、养生全身的道理吗?先生还有何高见?‛

庄子道:‚倘若不能如愿,则大忧而惧,其对待生命的态度,岂不是很愚蠢?想那贪富者,辛苦劳作,积财很多而木能用尽,其养身之法是知外而不知内;想那求责者,夜以继日,思虑好坏,其养身之法是知疏而不知密。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昏昏,久忧不死,何苦呢?其养生之法是知远而不知近。‛弟子道:‚先生之意,是说富贵、长寿等都是外在的东西,都不足以真正地养生。对吧?‛

庄子点点头,又道:‚烈士是为天下所称赞的人,未足以保全己身。你说烈士是该称善还是不该称善?若以为善,不能保全自己;若不以为善,却能保全他人。古人道:忠谏不听,则闭口莫争。伍子胥忠谏强争,结果被吴王害了性命;如不争,伍子胥又难成忠臣之名。你说怎样作才算善行?‛

弟子似有所悟:‚先生是说:名可害生,追求美名并非养生

之道?‛

庄子未臵可否,继续说:‚今世俗之所作与所乐者,我也不知其乐果真是乐,果真不乐?我看世俗之所乐,不过是举世群起追赶时髦,蜂涌向前如被鞭之羊,洋洋自得而不知何求,都自以为乐,我也不知是否真乐。不过,我视无为恬淡方是真乐,而世俗却不以为然,以为是大苦。‛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认为: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庄子道:‚对,对!无乐方为至乐,无为方可保命。天下是非果未定也,不过,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有无为可以保命。为何这么说呢?你想:天无为而自清,地无为而自运。此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恍恍炮炮,不知所由;恍恍惚惚,不知所出;万物纷纭,皆从无为而生。因此,天地无为而无不为,人谁能体会到无为的益处呢?‛

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一龙一蛇,与时俱化

师徒二人出了山,留宿于庄子故友之家。主人很高兴,命儿子杀赝款待。儿子问:‚一赝能鸣,一赝不能鸣,请问杀哪只?‛主人道:‚当然杀不能鸣的。‛第二天,出了朋友之家,没走多远,弟子便忍不住问道:‚昨日山中之木,因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赝,因不材被杀。弟子糊涂,请问:先生将何处?‛庄子笑道:‚我庄子将处于材与木材之间。材与木材之间,似是而非,仍难免于累……‛庄子欲言又止,弟子急待下文:‚那又怎处世呢?有材不行,无材也不行,材与木材间也不行,究竟如何是好?‛

庄子沉思片刻,仰头道:‚如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不肯专为。一下一上,以和为量,浮游于万物之初,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还有什么可累的呢?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至于物之性、人伦之情则不然:成则毁,

锐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厚,不肖则欺。怎能免累呢?弟子记住,唯道德之乡才逍遥啊!‛

弟子道:‚道德之乡,人只能神游其中;当今乱世,人究竟怎样安息?‛庄子道:‚你知道鹌鹑、鸟是怎样饮食起居的吗?‛

弟子道:‚先生的意思是说:人应象鹌鹤一样起居、以四海为家,居无常居,随遇而安;象鸟一样饮食:不择精粗,不挑肥瘦,随吃而饱;象飞鸟一样行走:自在逍遥,不留痕迹?‛庄子微笑着点点头。

死亦可乐

庄子骑着一匹瘦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国的古道上。凛冽的西风扑打着庄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萧瑟的鬓发。庄子顾目四野,但见哀鸿遍野,骷髅遍地,一片兵荒马乱后的悲惨景象。夕阳西下,暮野四合。庄子走到一颗枯藤缠绕的老树下,惊起树上几只昏鸦盘旋而起,聒噪不休。庄子把马系好后,想找块石头坐下休息,忽见树下草丛中露出一个骷髅来。庄子走近去,用马鞭敲了敲,问它道:‚先生是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吗?还是国破家亡、刀斧所诛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对父母妻子而自杀才到这地步的吗?还是因冻馁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寿终正寝所致?‛说完,拿过一骷髅,枕之而卧。不一会儿,便呼呼入睡。

半夜时,骷髅出现在庄子梦中,说道:‚先生,刚才所问,好像辩士的口气。你所谈的那些情况,皆是生人之累,死后则无此烦累了。您想听听死之乐趣吗?‛庄子答:‚当然。‛骷髅

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容游佚,以天地为春秋。即使南面称王之乐,亦不能相比也。‛庄子不信,问:‚如果让阎王爷使你复生,还你骨肉肌肤,还你父母、妻子、乡亲、朋友,您愿意吗?‛骷髅现出愁苦的样子,道:‚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鼓盆而歌,送妻升遐

回家不到一年,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惠子仍愤愤不平,质问道:‚生死之理又如何?‛庄子说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惠子说:‚理虽如此,情何以堪?‛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托付给)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

顺也;于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安时处顺,穷通自乐

转眼又去数年,也到了庄子大限之日。弟子侍立床前,泣语道:‚伟哉造化!又将把您变成什么呢?将送您到何处去呢?化您成鼠肝吗?化您成虫臂吗?‛庄子道:‚父母于子,令去东西南北,子唯命是从。阴阳于人,不啻于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听,我则是仵逆不顺之人也,有什么可责怪它的呢?夭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待吾生者,亦同样善待我死也。弟子该为我高兴才是啊!‛

弟子听了,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庄子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笑道:‚在

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惠子相梁

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它,发出(类似)‘吓’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