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话端午ppt [《五月五日话端午》300字]

作文一:《五月五日话端午》300字

XX年06月06日 星期一 天气:晴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两千多年前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因此自古沿袭下来的习俗至今不变:吃粽子、划龙船……

一到端午节,我就想起那小小的粽子。外面裹着一层翠绿的竹叶,湿漉漉的身体挂着水珠,三角微微翘起,外观就会让人顿生清爽!

粽子的花样、品种繁多。我见过的有红枣馅儿的,花生馅儿的,咸肉馅儿的,豆沙馅儿的……真是应有尽有。比如我吃过的糯米红枣馅儿的,外面散发着竹叶的清香,剥开竹叶白里泛红、油光发亮的馅儿,真是让人不忍下口,但是又让人禁不住咬下一口,香甜可口,回味无穷!

吃粽子是饱了口福,而划龙船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每到端午划龙船的比赛可精彩了!舵手把舵,掌握方向,众人划桨,百舸争流,万船飞渡,锣鼓喧天,喊声阵阵,那种场面真是叫人热血沸腾!

啊!多么快乐的端午节。

作文二:《五月五日话端午》300字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两千多年前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因此自古沿袭下来的习俗至今不变:吃粽子、划龙船…… 一到端午节,我就想起那小小的粽子。外面裹着一层翠绿的竹叶,湿漉漉的身体挂着水珠,三角微微翘起,外观就会让人顿生清爽! 粽子的花样、品种繁多。我见过的有红枣馅儿的,花生馅儿的,咸肉馅儿的,豆沙馅儿的……真是应有尽有。比如我吃过的糯米红枣馅儿的,外面散发着竹叶的清香,剥开竹叶白里泛红、油光发亮的馅儿,真是让人不忍下口,但是又让人禁不住咬下一口,香甜可口,回味无穷! 吃粽子是饱了口福,而划龙船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每到端午划龙船的比赛可精彩了!舵手把舵,掌握方向,众人划桨,百舸争流,万船飞渡,锣鼓喧天,喊声阵阵,那种场面真是叫人热血沸腾! 啊!多么快乐的端午节。

作文三:《五月五日话端午》1600字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ﻩ ﻩ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便发展成了今天的棕子。ﻩ ﻩ  之后,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便将每年的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至此之后,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ﻩ ﻩ  现在,端午节也即将来临,家乡的人们纷纷为这节日做准备。ﻩ ﻩ  在家乡,端午节的前几天,人们就已经要忙着准备了。ﻩ ﻩ  我从小生活在外婆家,每年的这时候,她都会去山上,采些箬叶来包粽子,我呢,总是吵着让外婆多包些我爱吃的粽子,好让我到时候饱餐一顿。ﻩ ﻩ  按照我们当地的习惯,在端午的前几天就要将粽子包好了。首先,要把箬叶和绑粽子的绳要放在水中浸泡四到五个小时,然后再取出来,清洗一遍,你会闻到箬叶和绳子散发出荷叶般的清香,这样,准备工作便算完成了。到了包粽子的时候,先取两张箬叶,重叠,把箬叶的一段折下,将箬叶弯折成角筒状,然后在这“角筒”里放一半已经浸泡好的糯米,再放入陷,并把剩下的空间用糯米填满,绑好后,就可以放进锅里煮了。记得小时候,好奇的我也曾学着外婆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包起粽子来。那时我还在心里盘算着在粽子里多放点馅料,再将粽子做得特别些好分辨呢,但一切都在我开始包的那时候破裂了。拿起箬叶,小心地将叶子折起来,但当我将糯米放进叶子中时,却因为中间不引人注意的一个小洞而漏出,调整过后,好容易将粽子的雏形完成了,可是绑粽子这一关却又难住了我,不是绑得太松,就是方式不对,在一旁的外婆一边笑着一边接过我手中“漏了陷”的粽子,又重新包了一次,外婆包的粽子里,那些白净的糯米安静的躺在箬叶中,就像一颗颗洁白的迷你珍珠,看来这包粽子还真不是简单的事。不过小时候做事总是三分中热度,耐不住性子,一会儿边去一边玩耍去了。当粽子煮熟出锅后,我便会迫不及待地吃起来。家乡的粽子是四角形的,因陷而异,有碱水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其中我最爱吃碱水粽了,这种粽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叶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了浅黄色,可以蘸白糖吃,清香可口。ﻩ ﻩ  到了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门框的两边挂上绿色的菖蒲,用以僻邪驱瘴。这一天,我想最大的活动便是赛龙舟了。ﻩ ﻩ  观看龙舟比赛时,若是想要看得清楚,就必须早早地来到比赛地点占位子,要是来晚了,那么在你眼前的就只能是一片人群了。比赛时,一艘艘停在江上,船头的龙鼓着铜锣般的眼睛,身子则颜色各异,有的是黑红相间,而有的是金红交叉,给人威武的感觉!突然,随着一阵声响,龙舟出发了。人们在岸边紧张得看着桨手们,纷为他们加油打气。选手们奋力地随着船上的鼓点儿划动船桨,是那么有序。炎炎烈日下,有不少人都躲进了较为阴凉的地方,但参加者们却还要在这种环境下比赛,这时我实在有些佩服他们的毅力了。他们的努力,在这次比赛上终于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了,在时间的流逝中,冠军、亚军和季军也都陆续诞生。ﻩ ﻩ  在端午节,人们最初的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目的,同时又多增加了一样——中华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在这一天,好好悼念屈原,同时,也好好感受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吧。

作文四:《五月五日话端午作文》300字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两千多年前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因此自古沿袭下来的习俗至今不变:吃粽子、划龙船

一到端午节,我就想起那小小的粽子。外面裹着一层翠绿的竹叶,湿漉漉的身体挂着水珠,三角微微翘起,外观就会让人顿生清爽!

粽子的花样、品种繁多。我见过的有红枣馅儿的,花生馅儿的,咸肉馅儿的,豆沙馅儿的真是应有尽有。比如我吃过的糯米红枣馅儿的,外面散发着竹叶的清香,剥开竹叶白里泛红、油光发亮的馅儿,真是让人不忍下口,但是又让人禁不住咬下一口,香甜可口,回味无穷!

吃粽子是饱了口福,而划龙船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每到端午划龙船的比赛可精彩了!舵手把舵,掌握方向,众人划桨,百舸争流,万船飞渡,锣鼓喧天,喊声阵阵,那种场面真是叫人热血沸腾!

啊!多么快乐的端午节。

作文五:《端午节的诗——《五月五日》》400字

梅尧臣早年的诗歌创作,曾受到西昆诗派的影响,后来由于他关心现实,接近人民,诗风逐渐变化,并提出了同西昆派针锋相对的诗歌理论。《五月五日》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原文。

《五月五日》原文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五月五日》的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作文六:《屈原与五月五日_端午的渊源及意义》1000字

2003年7月第25卷 第4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Jul.2003Vol125 No.4

屈原与五月五日

———端午的渊源及意义

都春屏

(三峡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

摘 要:春秋战国各国历法不一,,后来才影响到全国,它原本与

屈原没有关系。,,才形成了完整的端午节风俗。作

,端午风俗在唐代才基本定型;

端午使屈原永远活在民俗和民

; ; 端午节

: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69(2003)04-0022-05

收稿日期:2002-05-30

作者简介:都春屏(1973-),女,湖北枝江人,三峡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民俗文化和编辑学研究。

22

23

24

25

QUYuanandChineseLunarCalendarMay5

———TheDragonBoatFestival′sBackgroundandItsMeaning

DUChun2pin

(ThreeGorgesUniversityEditorialDepartment,Yichang443002,Hubei,China)

Abstract:DifferentkingdomshaddifferentcalendarsduringtheSpring-AutumnWarringPeriod.May5TaboowasoriginallythecustomofJinandQikingdomsinthenorth,whichlaterbegantoinfluencethewholecountry.ThiscustominitiallyhadnothingtodowithQUYuan.DuringtheperiodoflateHanandNanbeidynas2ties,thesuspiciouscustominthenorthandthemovementtosaveQUYuaninthesouthwerebinedtoshapethepletecustomoftheDragonBoatFestival.TheDragonBoatRace,oneoftheimportantcontentsfortheFes2tivalbecamepopularinTangDynasty.ThisFestivalmakesQUYuanrememberedforever.

KeyWords:QUYuan; May5; TheDragonBoatFestival

26

作文七:《闲话“五月五日午时”五毒花钱》1300字

作为“五毒”花钱的一个门类,面文“五月初五”(图1)、“五日午时”(图2)、“五月五日午时”(图3)、“午日午时”(图4)背“五毒”图案的民俗钱在郑轶伟主编的《中国花钱图典》一书中多有收录。此类花钱散见于各大钱谱和民俗书籍。王子今《钱神――钱的民俗事状和文化象征》一书中将“五月初五”与“五日午时”两种“五毒”花钱并列研究讨论,认为这两种钱都是具有辟邪功能的厌胜钱。清人顾禄在《清嘉录》卷五《五月・雄黄荷包袅绒铜钱》中曰:“彩绒袅铜钱,为五色符,谓之‘袅绒铜钱’,皆系襟带间以辟邪。”因此,上述“五毒”花钱可能和这里提及的“袅绒铜钱”一样,都被赋予驱晦辟恶的功用。   如果将“五月五日午时”分成月、日、时三部分,“五月初五”和“五日午时”分别指的是其中三分之二部分。此外,“五日午时”和“午日午时”应是同等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物初生之题也。”清人钱坫《论语后录》云:“‘端’即‘�’。”两字读音相同,意思也相同,都有初始的意思。清人王筠《说文释例》云:“‘五’‘午’同音,可借也。”说明“五”和“午”不仅音同,有时可以假借通用。这样“五”和“午”两字也是相对应的,以上几种面文的“五毒”花钱都可溯源到“五月五日午时”。   南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趁天中》中引《提要录》曰:“五月五日,乃符天数也,午时为天中节。”故“五月五日午时”也被称为“天中节”。“五月初五”“五日午时”“午日午时”大概是“天中节”在文化流传中的简化和演变。结合“五毒”图案和旧时端午“驱五毒”的民俗习惯,“五毒”花钱被赋予的驱邪避毒功能显而易见,但面文的时刻又令人费解。所幸,我们可以从唐代铭文铜镜中探此神秘时刻的究竟。   《收藏家》总第29期孙克让《唐代铸镜吉日考》一文对此作过一番考证:在唐以前,铜镜上常铸有“五月丙午”铭文的吉祥套语,这很可能源于阴阳五行学说中的火克金思想。到了唐代,“五月丙午”的冶铸吉日逐渐发展成为“五月五日”(图5)和“五月五日午时”(图6)铸镜的传统。《收藏》总第209期宋皓《五月五日镜》一文具体解释了关于“五月五日午时”冶铸的内涵:按阴阳五行的观念,“五月五日”是“火月火日”,午亦代表火,“五月五日午时”即为“火月火日火时”。火克金,“五月五日午时”自然是熔炼金属的良辰吉日。   古人相信,在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铸造器物,可将天地间的至阳至刚之气融入所铸器物,使之产生克制邪魔鬼祟的神奇力量。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科学理论及模拟实验已经证明,“五月五日午时”并不是最适宜冶炼的时辰,只不过古人的信念往往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现实的生产和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风俗的移易,“天中节”慢慢淡出了文化视野,端午节渐渐地取而代之,人们更愿意只提五月五日,而不再刻意强调午时。久而久之,铸钱的工匠已不清楚或根本不了解面文“五月五日午时”的最初内涵,也不再遵循原来严格的铸造时间和苛刻的铸造要求,只是保留了“五毒”花钱祛邪祈福的祝愿。虽然曾迷惑于“五毒”花钱上的神秘时刻,但顺着文化脉络一步步向前推究,最终可将这些花钱的神秘面纱缓缓揭开。   责编 陶贝

作文八:《端午节的由来与典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1300字

端午節的由來與典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和春節、中秋並列為最重要的三個節慶。端午節時值夏季,正是疾病開始流行的季節,因此端午節的由來,可追溯為驅邪避惡,以求身心的平安,後來加入愛國詩人屈原的傳說,更增添了端午節的重要性。

端午節最令人期盼的活動便是划龍舟,台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當天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選手們隨著隆隆的鼓聲,奮力向前划,在精彩激烈的賽程中,這傳統的習俗得以不斷的延續。

為了驅除疾厄,端午節時可見住家門口都掛菖蒲和艾草,以及「鍾馗」的畫像,成人飲雄黃酒,並讓小孩身配香包,這些物品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而台灣的「打午時水」的風俗,亦即汲取端午節中午的井水,據說有治病的療效,此外,若能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端午節最為人熟知的食品便是粽子,這個原本富有紀念意義的食品,在中國人的巧手製作下,已成為具各種變化,且隨時都能嚐到的美食了。

端午節可說是現存的重要節慶中,歷史最悠久的。由現代的眼光看來,祖先對端午節的看法確有其獨到之處:在這初夏蟲疫滋生之際,以端午節提醒大家做好保健的工作。菖蒲、艾草及雄黃酒固然是傳統避疫保健的方式,現代人應尋求更進步的方式進行保健活動,延續先人的智慧。

端午節是中國三大重要傳統節慶之一,又稱做“端午”、“端陽”、“重五”,相傳在戰國時代,屈原「以忠被讒,見疏於懷王,投汨羅江以死」,後人便在五月五日繫粽子投江以弔祭他,感懷屈原的忠誠。故事流傳至今,屈原的冤屈似乎已遭世人的遺忘,反而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佳節時,有賽龍舟、掛艾草、飲雄黃酒、吃粽子等習俗的傳承,而粽子也變成約定俗成的應節食物。

端午節的由來,一定會讓大家聯想到的傳說

之一,是詩人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他提倡要

團結其他國家,來抵抗野心很大的秦國,但是偏

偏楚懷王聽信了小人的壞話,不肯聽從屈原的勸

告,結果被騙到秦國,關了起來,最後並死在秦國。

繼位的楚襄王也受到小人的挑撥離間,誤信屈原有很多壞處,不但沒有聽從屈原明智的勸告,還把它從楚國放逐了。

心懷大志,一直為國家大事擔心的屈原,因為眼看著國家急難而無法拯救他的國家、無法實現他的理想,整天都非常憂愁,常常獨自在江邊徘徊嘆息。有一天,一位在江邊釣魚的漁夫問他為什麼這麼失意落魄,屈原嘆氣的說:「舉世皆醉唯我獨醒,舉世皆濁唯我獨清。」心中的感嘆和無奈,在這兩句話中都說得很明白了。

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抱著砂石,投汨羅江自殺了。楚國的人民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都不約而同的趕到江邊來,想找尋他們所敬愛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划著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作成粽子,投到江餵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這就是划龍舟、包粽子的由來。

屈原投汨羅江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五月五日。大家為了懷念這位詩人、紀念他的愛國精神,並且提醒在位的人,要能分辨出小人與忠貞

志士說的話;因此,在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都會舉行划龍船、

包粽子的活動。流傳到今天,大家都還記得這樣的傳說故事呢!

當年屈原在江邊說過的話:「舉世皆醉唯我獨醒,舉世皆濁唯我獨清。」從這句話,我們更能深切地感受到屈原心情的愁苦。

作文九:《五月五日等》1600字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选自《唐宋诗词集》)

卜算子·五日

纳兰性德

村静午鸡啼,绿暗新阴覆。一展轻帘出画墙,道是端阳酒。

早晚夕阳蝉,又噪长堤柳。青鬓长青自古谁,弹指黄花九。

(选自《纳兰性德诗词集》)

诗词包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入仕之后,曾胸怀大志,将原名“圣俞”改为“尧臣”,立志要做一个圣明君王的贤臣,然而他却没有遇到圣君,在仕途上极不得意。因此,他怀着无限悲愤、苦闷和渴望的心情,写出了大量激动人心的诗篇。当时,他在诗坛就享有盛名。他和苏舜钦齐名,被称为“苏梅”。他和欧阳修都是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他为宋诗的“开山祖师”。陆游在《梅圣俞别集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

“诗言志。”《五月五日》一诗写端午,怀屈原,借屈原不容于世道而自沉汨罗江的遭遇以抒发诗人的“不遇”情怀。首联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遭遇起笔,写楚人对他的同情和痛心,流露出无尽的哀伤之情。颔联对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悲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无奈的结局,蕴含了诗人多少的不平与愤怒。颈联紧承而来,状写人们对屈原生前遭遇的抱憾,对屈原身后遗踪的追念。至此,对于昏君、奸臣的谴责,对于屈原的同情,已表现得淋漓尽致,饱含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尾联跳出史实的述评,转向碧水青山的描写。诗人怅望沅江、湘江山水,追思先贤英灵,联想自身遭际,复杂的情感寄寓在山水之间,一切尽在不言之中。全诗咏史、写景,一气呵成,形象具体,意境含蓄,耐人寻味。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名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他是清初著名词人,与陈维崧、朱彝尊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家。其词或写男女之情,或写朋友之谊,或写扈从之苦,或写怀古之思,真实自然,清新绮丽,先后结集为《侧帽词》《饮水词》。其词在当时已广为流传,有诗描述:“家家争唱饮水词。”

这首词以“五日”为题,写端午节的乡村小镇之景象,既是一幅风景画,又是一幅风俗画。上片写端午景象,由村子写到小镇,写乡村午后鸡鸣之声,满树浓荫之景,写小镇酒旗招展之貌,端阳饮酒之俗。下片写节序变化,由端午写到重阳,写蝉噪,写堤柳,写夕阳,由景联想到人,由景生发出情。

全词运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清新淡雅,又颇有韵味。描写鸡鸣、蝉噪,简笔勾勒,绘声绘色,意象鲜明,画面独特。词中还运用了衬托、对比的写法。一是以声写静。乡村午后鸡啼,绵长悠远,使村子更显宁静;“蝉噪林逾静”,同样表现了乡村的宁静。二是动静对比。上片几声鸡鸣衬出一片安宁静谧之境,表现的是词人内心的暂时安宁;下片由夕阳蝉鸣催生了烦躁的情绪,则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波动不安。

借景抒情也是这首词的一个特点。全词写景,固然表现了乡村小镇静谧、恬静的自然之境,不乏鸡啼、蝉鸣的诗意,但鸣蝉声声,从早到晚,从夏到秋,不免令人烦躁,词人的心情自然不能平静,于是生发了时序变换之快的感叹:弹指之间,刚才还是端午,眼前已到重阳,让人不禁产生韶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愁绪。词人为何感慨呢?这是否只是词人的一些闲愁呢?联系词人自身的境遇,我们不难感受到他的壮志难酬之叹。词人出身显贵,满腹经纶,才华出众,少年就有经邦济世的志向。但他从22岁出任三等侍卫,一直到死,也不过是个一等侍卫。侍卫虽然接近皇帝,地位显要,但不是治国安邦的官。担任这种职务显然不合他的志向,不能让他满意。所以,他常慨叹自己“一事无成”。好友顾贞观也说他:“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付;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

——金复耕

作文十:《农历五月五日,就是民间所称的端午节,有关端》5300字

農曆五月五日,就是民間所稱的端午節,有關端午節的傳說及習俗不勝枚舉,而最為一般大眾所熟知的莫過於屈原投江的傳說故事。

屈原是西元前三世紀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因得罪了王公貴人。最後被驅逐出楚國境內。他抱著一顆石頭投入汨羅江中自盡,人們知道屈原的正直,就趕到江邊去救他,他們搭著船努力地在江中尋找他,但已經無法發現他的蹤影,只能用竹葉包著糯米的飯糰投進江中給魚吃,希望魚不要吃屈原的軀體。留下無限的惆悵與遺憾。除了粽子之外,其實還有很多端午節相關的民俗活動或是應景產物。而本教案期透過簡單有趣的教學活動,符合低年級孩子的能力,體驗生動活潑的端午佳節,以此對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附件(一):

1. 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約前340年—約前277年),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屈原與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文學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運動領袖何塞·馬蒂一併列爲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他的一生經歷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此時正是戰國七雄並峙的時刻,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而七雄之中,以秦、楚最強,當時「天下方務於合縱連橫」,鬥爭激烈,「橫成則秦帝,縱合則楚王」,意謂若連橫成則秦帝統一天下,若合縱成則由楚稱王天下。秦、楚兩國在當時都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屈原處於這樣一個時代,又出身於貴族,加上「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詞令。」《史記屈原列傳》,故早年就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任他為左徒(僅次於相令尹),直接參與楚國內政、外交等重大決策。屈原一心想使楚國富強,進而統一中國。因此,他對內主張修明法度、選賢任能,限制貴族的特權;對外則主張聯齊抗秦。雖然得到人民的愛戴與擁護,使楚國一度出現富國強兵,威震諸侯的局面,但也因此受到親秦派上官大夫靳尚的嫉妒,受到群小的誣陷及楚懷王深信讒言的疏遠,將他降職為三閭大夫,成為掌管楚國宗族事務的閒吏(當時楚國貴族為屈、昭、景三姓,故稱三閭大夫)。這個差事,對屈原來說無疑是一記沈重打擊,但屈原並不因此而灰心,依然對懷王懷抱幻想,胸懷祖國,繼續奮鬥。

秦趁屈原被疏之時,於懷王十六年派張儀入楚,以重金收買了當時總攬大權的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並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從而促使齊、楚正式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二度出兵於秦,均遭慘敗,楚軍八萬甲士被殺,大將屈等七十多人被擄。這時懷王才後悔不用屈原之政策,復起用屈原,派屈原再度出使齊國,企圖再度聯齊抗秦。就在此刻,張儀又再度入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更悲哀的是

昏庸的懷王在靳尚、鄭袖的慫恿下,於懷王二十四年與秦訂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秦的懷抱,屈原使齊的努力不但全部付諸流水,又被靳尚、鄭袖的繼續誹謗、陷害,更枉加罪名流放漢北,傷心地離開郢都。

懷王三十年,屈原再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後終於客死異鄉。長子頃襄繼位。他和懷王一樣軟弱,任用其弟子蘭為令尹,屈原認為子蘭會斷送懷王生命,堅持要改變親秦政策,於是和子蘭間的嫌隙加深,子蘭慫恿上官大夫靳尚向頃襄王造謠,頃襄王怒而放逐屈原於江南,至此,屈原的鬥爭徹底失敗。

屈原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後來流浪到汨羅江畔,他老是戴著高帽、穿長袍、綁寬帶、手扶枴杖,孤獨地在江邊散步。在他自己寫的漁夫一文中就表達:「不與那些無恥的人同流合污,寧願跳到水裡餵魚,也絕不向小人妥協,一定要保持清白的節操,絕不讓外面一點點灰塵來沾污我的身體。」屈原在「桔頌」中曾告誡弟子宋玉:「桔樹獨立不移至誠一片的品格,要他在這大波大瀾的時代中,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實際上,這也是屈原光明磊落愛國愛民偉大襟懷的自我抒發。

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燒毀楚國王陵,楚君倉皇出奔,人民四處逃亡,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沈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楚國的人民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都不約而同的趕到江邊,想來找尋他們所敬愛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划著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作成粽子,投到江裏餵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這就是划龍舟、包粽子的由來。

屈原投汨羅江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五月五日。大家為了懷念這位詩人、紀念他的愛國精神,並且提醒在位的人,要能分辨出小人與忠貞志士說的話;因此,在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都會舉行划龍船、包粽子的活動。流傳到今天,大家都還記得這樣的傳說故事呢!

當年屈原在江邊說過的話:「舉世皆醉唯我獨醒,舉世皆濁唯我獨清。」

2. 紀念孝女----曹娥

曹娥浙江上虞人,為東漢時代之孝女,五月五日與父親在瓜園工作,她的父親為了洗瓜不慎跌入江中,跌入水中不見。溺死江中,不見屍體,曹娥時僅十四歲之少女。她不分晝夜沿江號哭,一連叫喊十七日,終未尋得父屍。最後自己跳進江中為覓父,經過五日,江上浮上曹娥,擁抱其父親屍體,曹娥終於以死找到其父。

孝行傳遍遐邇,為了紀念孝女曹娥一片孝心,造龍舟競渡,以慰其靈。又在浙江紹興縣東,建立一座曹娥廟,香火極盛,神靈極顯。尤其每逢洪水暴漲,江水只能滿到廟庭,不能淹進廟殿,後代人為崇仰其孝,將江更名為曹娥江。

3. 白蛇傳

《白蛇傳》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傳奇故事之一,初為明代作家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回「白娘子永鎮雷封塔」: 宋紹興年間,杭州有一位藥店的主管「許宣」(後民間改為「許仙」),在清明時的西湖遇見千年修練白蛇幻化的美婦人白娘子及青魚幻化的使女青青,三人共傘,一同在船上避雨。下船後許仙把雨傘借給白娘子,次日如約到白家

取傘,兩人想見,漸生愛慕之情,因青青促合,成為夫婦。

過端午的那天早上,因為民間的俗忌中,農曆五月是「毒月」、「惡月」,可能是因為天氣漸轉溼熱的緣故吧,許多蟲害頻繁,而五月五日又是九毒之首,因此在這一天,按習俗都要喝雄黃酒、戴香包、插菖蒲、艾草……,目的都是為了要驅邪避惡。

金山寺和尚法海為了報復白素貞前世盜食內丹,故說服許仙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現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白素貞冒死盜峨嵋山南極仙翁的靈芝仙草將許仙救活。後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不讓許仙夫婦團聚,白素貞同小青一起前往與法海鬥法,不惜引西湖之水貫金山寺,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于雷峰塔下,留下一偈語:「西湖水乾,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青青得以逃脫,修練有成,再回金山,鬥贏法海,法海無處可逃,身穿著黃色的僧衣,遁身入蟹腹,所以現在的螃蟹腹中的蟹膏是和尚僧衣般黃色的。後白素貞的兒子許夢蛟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

4. 紀念忠臣-伍子胥

春秋楚國的伍子胥,因為父親和兄長被楚平王所殺,於是隻身到吳國,幫助吳王闔廬攻打楚國。經過幾場戰事,就打入楚國守都郢城;當時平王已死,於是伍子胥掘平王的墓,鞭屍三百,報殺父兄之仇。後來吳王闔廬子夫差繼位,舉兵伐越,進逼越國,越王句踐派人求和,伍氏力諫徹底殲滅,夫差不納,反賜劍命令他自刎。

伍氏為忠於君王而視死如歸,深知吳國必將亡於越國。所以吩咐屬下說:「我死之後,把我的眼睛挖出,懸掛在首都的東門,讓我看看越軍入城滅吳。」這一件事被夫差獲悉,一怒之下,下令取將他的屍首投於大江,當時正是五月五日。後來,果真吳國被越國所滅,應驗了伍子胥的話。後人因感念伍氏的忠貞力諫,作龍舟競渡以祭忠魂。據說伍子胥死後成為「波神」,江浙一帶的百姓每逢五日初五,都要舉行各種祭祀伍子胥的活動。這個祭祀活動就是後來端午節種種風俗的起源。

附件二:

1.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裡餵魚、蝦。 2.划龍舟:

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分。他們不僅有「斷髮紋身」的風俗。而且在每年五月五日這一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的一項活動便是在擊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遊戲。繪圖騰為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便是競渡習俗的由來。屈原投江民眾競相划船,為了救屈原;龍舟競渡現在則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在全省各縣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舉辦划龍船比賽,國內的無線電視臺都會轉播比賽盛況,近年來有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是一種有別於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各地的龍船賽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宜蘭縣二龍村的龍舟比賽,不因為他們的龍舟比其他地方長或漂亮而聞名,而是因為一項相傳有兩百年歷史,而且只有兩隊──上二龍村的淇武蘭和下二龍村洲仔尾,他們各自擁有一條繪有圖案的龍舟,只是淇武蘭以綠色為底,洲仔尾卻以紅色為底。比賽規則是兩村的居民都是選手,反覆在二龍溪比賽達數十次(從午後到黃昏),選手累了馬上換同村的人上場,最後以勝的次數多的隊伍贏。 3.飲(灑、點)雄黃酒:

雄黃是一種礦物質,將它調合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黃酒,因端午節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仿效,飲雄黃酒或居家四周灑雄黃酒,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雖然說雄黃酒可消除疫病,但不可多喝,至於兒童無法喝酒,則可用手沾酒在額頭上點寫一「王」字,一樣有驅毒的功能。

4.掛菖蒲、艾草、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為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禮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除之氣」,葉片呈劍形,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

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炙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炙病,其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係,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唯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後來家家戶戶都掛上石榴花,繼而演變成一種習俗。

5.戴香包:

香包是一種吉祥的避邪物,用各色綢布製成囊狀,裡面放置香料,因而稱為香包。舊時縫製香包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女紅,但現今民眾多向商販購買。市售香包種類繁多,除了動物、花、鳥、還有流行的卡通造形,令人愛不釋手,每逢端午,各地都見民眾在販賣香包的攤子上選購各式香包。

6.飲午時水:

取午時水是端午節的有趣習俗,而臺灣的「打午時水」的風俗,亦即汲取端午節中午的井水,據說有治病的療效;而最富傳奇色彩的就屬大甲鐵砧山的劍井,每年端午湧入許多求取午時水的人。傳說鄭成功佔領臺灣時,部隊開至此,卻找不到水源,鄭成功便插劍入地,希望泉水湧現,拔劍後忽然山泉噴湧。由於當時正是端午節午時,因此後便有數千民眾,年年在端午節上山求取午時水。

7.懸掛鍾馗像:

因為民間傳說鍾馗為抓鬼大帝,所以鍾馗像有避鬼的能力,據說唐明皇曾夢到一個大鬼與一個小鬼,小鬼在偷吃東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問大鬼說:「你是什麼人?」大鬼說:「我叫鍾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為面貌醜陋,應考時沒被錄取,我就自殺了。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

唐明皇醒後,就叫畫家吳道子照他夢中所見,繪出鍾馗像來除邪。原來鍾馗像在歲未時才掛的,明朝畫家文徵明還畫過「寒林鍾馗」,端午掛鍾馗像可能是到明未或清初才有的習俗,臺灣較少有此一習俗。

附件三:                  鍾馗畫像

我的守護神

年    班 姓名:      座號:

鍾馗是中國傳統中斬妖除邪、保護人民的驅魔大神。小朋友,請畫下你自己的守護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