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赏析500字【《红楼梦赏析》500字】

作文一:《红楼梦赏析》500字

1、小说三要素

2、《红楼梦》作者简介

3、《红楼梦》简介

1》共几回,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2》前四回简介

4、贾府简介

表面上看,这个封建大家族好像是数代同堂,绕膝承欢,充满了所谓的天伦之乐,可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勾心斗角。贾母是荣宁二府最上端的家长。因此她是这个家庭最受尊敬,也是最有权势的人物,讨她的喜欢,争取她的宠爱,便成了荣宁二府主子们很重要的事情。凤姐就在老祖宗面前大献殷勤,见风使舵

5、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

6、生字

7、理清情节

文章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课本一共16个段落,可以分为3个部分

之所以这篇课文在整部《红楼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在这一回中第一次描写了贾府的一些主要人物,比如说王熙凤,贾宝玉那么,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这些人物的出场

8、介绍中国古典小说人物的出场方式

1》单独出场(王熙凤),集体出场(贾家姐妹)

2》只见其形,未闻其声(贾家姐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

3》未出场前充分铺垫(贾宝玉)

4》出场后进行充分描写(王熙凤)

作用:1》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

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9、王熙凤的出场,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有一定的用意,铺排,渲染都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从而对故事情节进一步的把握,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我们一起来通过文章中对王熙凤的描写来分析一下王熙凤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10、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11、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作文二:《赏析红楼梦》3900字

赏析中人物

第一次翻看红楼是在中学时代。那时刚入初中,并不解其中妙处,又都是古文体,便觉枯燥无味,只是随便翻看几回就放下了。后因问爷爷书中“肏”字是什么音,又是什么意思,才觉这不是一本正经书,扔下彻底不看了。待到升入高中时,四大名著只粗略的通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因电视上反复播出,纵使不看书也略知一半。只有《红楼梦》这部书,略知几个重要人物,其余书中所述各事就一概不知了。激发我对《红楼梦》的兴趣,是高中课本里截取的书中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段。老师做了三节课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红楼梦》,觉得曹雪芹刻画人物犹如神来之笔,描写得细致入微。此后,我就对书中人物的刻画描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有了我这篇《赏析中人物》了。   《红楼梦》中女性描写颇多,其中金陵十二钗居多,而十二钗中林、薛又并列榜首,自然以她们两位为主。而我自觉林黛玉略胜一筹,读的最多的也是林黛玉的言语行为以其众人对她的评价看法——也就是林黛玉的侧面描写。虽然林黛玉有点小心眼,爱多愁又善感,眼泪整天不断,不及薛宝钗的老练稳重、通情豁达,却总喜欢听林妹妹的言语,看林妹妹的一举一动。我想这正是曹雪芹描写人物的成功之处,把一个性格上并不怎么好的女性,刻画成一个惹人怜爱的小姑娘,不得不佩服。

林黛玉作为绛珠仙草的化身,具有凡人所不能及的聪慧清秀,一出场便似一阵清风,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根据书中所写,林黛玉进贾府之时不过是六七岁的女童吧,以其所做之事,处世之道,却是凡人所不及!真真仙人也!且看她“两弯似蹙非蹙笈烟眉,一双似这非这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便知她慧比凡人之智,美比凡人之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也应了宝玉对她的评价“心较比干多一窍”。而正是多出来的这一窍,却又生出多少怨恨情愁,引出多少泪珠来呢?

黛玉心里想的多,嘴也利害。最出彩的一处便是第八回里黛玉因“金玉良缘”而大吃宝玉的醋,吃饭时因雪雁送手炉就奚落她,说出话来引得薛姨妈说她:“你是个多心的,有这些想头。我就没有这个心。”后又因李嬷嬷劝宝玉少吃酒,黛玉也趁势发泄心中的不快,堵得李嬷嬷又是急,又是笑,说了句:“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可见林黛玉不光可以做思想家,做个辩论家也是足够的。又如四十二回里刘姥姥进大观园游览一番后,因刘姥姥一句话,贾母命惜春照园子画下来,群芳齐聚稻香村商议此事。这一节林黛玉算是出尽了风头,别人还未想到,她早一股脑儿全说出来,旁边又有宝钗作释,黛玉之语便见其妙处了。且看宝钗之评语:“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景都显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后又有“有趣‘又要照着这个慢慢的画’,这落后一句最妙。落后一句最妙处是‘慢慢的画’,他可不画去怎么就有了呢所以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我倒笑的动不得了。”黛玉又接着为画题跋,引众人哄然大笑,又转向李纨,责她不教针线,反招其顽笑,李纨笑道:“你们听他这刁话。他领着头儿闹,引着人笑了,倒赖我的不是。真真恨的我只保佑明儿你得一个利害婆婆,再得几个千刁万恶的大姑子小姑子,试试你那会子还刁不刁了。”这一段真见了黛玉才思敏捷,口齿灵快。

作为十二钗之首,美是少不了的。黛玉之美,首先体现在她的外表之美。林黛玉作为曹雪芹心目中的理想人物,自然在外貌上不会低人一等。每每新的人物出场,见了黛玉都觉得

她是个出类拔萃的,就连薛蟠这种傻人,也是“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也印证了黛玉的“病如西子胜三分”。其次,最重要的是林黛玉的才情之美。虽说封建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可作为富贵人家的小姐读书作诗是外头那些富贵公子所不及的。黛玉自幼习书认字,诗才必不用说,在众姊妹中,与薛宝钗不相上下。在元妃省亲一回中,元妃命姊妹们为园中建筑题诗。贾妃看毕,赞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且看出黛玉之才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而后又有一句更显黛玉才情又高薛宝钗一等,“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其中“胡乱”甚为重要,说明这与宝钗媲美的只是黛玉的素手涂鸦罢了。可见黛玉才智真是凡人所不及呀!后又替宝玉作了一首,纵也成了三首之冠,聪明才智可见一斑。而后的几回,几次诗社作诗,黛玉与湘云联诗更体现了她才情之美,令人惊叹。

书中与黛玉性格相似的有两人:一个是晴雯,一个是妙玉。自红学研究以来,就有“晴有黛影”的说法,而晴雯的反封建意识比黛玉更加犀利,更加直白,可以说是有黛玉的“性”。以妙玉来说,她自命清高,看不惯那些粗鄙的下人和攀权势贵的人,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可以说是有黛玉的“情”。而文中也提到若治好黛玉的病,需被化去出家,而妙玉可以说是黛玉出家后的一种影射。倘若黛玉出身在贫苦人家,境况就似晴雯这般了吧。在三个不同的阶层上:贫苦百姓,富贵人家,出家尼姑,把黛玉分成了三种境遇,却拥有这同样的情感,也映射出不论哪一层面都有反封建思想的存在,这也是曹雪芹立体化多角度表达思想的方法之一。

书中与黛玉性格相似的有两人:一个是晴雯,一个是妙玉。自红学研究以来,就有“晴有黛影”的说法,而晴雯的反封建意识比黛玉更加犀利,更加直白,可以说是有黛玉的“性”。以妙玉来说,她自命清高,看不惯那些粗鄙的下人和攀权势贵的人,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可以说是有黛玉的“情”。而文中也提到若治好黛玉的病,需被化去出家,而妙玉可以说是黛玉出家后的一种影射。倘若黛玉出身在贫苦人家,境况就似晴雯这般了吧。在三个不同的阶层上:贫苦百姓,富贵人家,出家尼姑,把黛玉分成了三种境遇,却拥有这同样的情感,也映射出不论哪一层面都有反封建思想的存在,这也是曹雪芹立体化多角度表达思想的方法之一。

薛宝钗是与林黛玉同列,其中定少不了她的描写,只是徒有大家闺秀之名,倒也不觉此人有什么特殊。却更觉探春比其更有可敬之处。遂不提宝钗,只点探春一两处赏析。

探春是个爽朗大方之人,从她生活居室的摆设便可看出。这一段有专家曾分析过,写出来只是借阅而已。“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答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得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这段描写里的每一件事物都有一定词“大”,也见了探春此人性情之开阔与众人所不及。探春虽是庶出,却拥有男子那般争强。在第五十五回里,凤姐病倒,王夫人请李纨、探春出来执事,有评论家就依此评探春是个没良心的人,连自己的亲生母亲赵姨娘都拿来当奴才看,“子还不嫌母丑”呢!又说探春是个极尽功利又不择手段的人。可是相比凤姐我觉得探春还差得远呢!探春并非是无情无义,只是赵姨娘只生她,并没有养她,是老太太跟前养大的姑娘。探春无赵姨娘的哺育之情却有王夫人的养育之恩,赵姨娘所欠王夫人来补。又因赵姨娘并不是什么通情达理之人,只是把探春当作攀高枝用的一颗棋子,在园中每每遭人唾弃。其母如此,必不提母女之情。幸而是探春理家,若是凤姐掌管,以其平素对待赵姨娘的态度,或许只取几辆银子打发了也未有不可,纵然不是探春给她的二十两银子。只是这矛盾偏生在这节骨眼儿上,以其母度其子,其子不该;以其子度其母,其母亦不该。两相比较,赵姨娘逼探春说出狠话,只是自讨苦吃

罢了。探春之语又令世人生出许多嫌隙来,曹雪芹之书亦是如此耐人寻味。

掌理家事,有权宜之计,所评者,觉凤姐最公。正是探春与赵姨娘闹后,平儿说与凤姐,说此一段话:“这正碰了我的机会,我正愁没个膀臂,虽有个宝玉,他又不是这里头的货,纵收伏了他也不中用。大奶奶是个佛爷,也不中用。二姑娘更不中用,亦且不是这屋里的人。四姑娘小呢。兰小子更小。环儿更是个燎毛的小冻猫子,只等有热灶火坑让他钻去罢。真一个娘肚子里跑出这个天悬地隔两个人来。我想到这里就不伏。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拿定个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倒只剩三姑娘一个,心里嘴里也来的,又是咱家的正人,太太也疼他,虽然面上淡淡的,皆因是赵姨娘那老东西闹的,心里却是和宝玉一样呢。”凤姐唯一肯定的人只有探春,可见探春的利害之处。又有她发起诗社,主持了许多事。群芳夜宴,探春拾得杏花,必得贵婿,应了后事,偏又庶出,正如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之情、之性,在众姊妹中也是独具一格的。正是她的独具一格之心,也在十二钗中坐了第四把交椅,也是曹雪芹相当器重的人物了。

书中其他几钗略有翻看,有的因枯燥无味不喜去看,有的因不喜其人物因而不在意其景,更有的就是描写的触目惊心,不忍心去看。就是凤姐害尤二姐这一处,只是略略读过,就深感凤姐的心狠手辣,不忍再读二遍。本应分析薛宝钗的,只是看着喜欢,说出来就不太愿意了。况且众人评她的少,她的话又直白,书中她便是一目了然的,因此不必提。后因在图书馆中不知翻阅了谁的书,评论探春不怎么好,我又极喜欢探春,故写探春以表我心。

我也想日后把没看的都看,把每位都评出来才好。也不仅要叹曹雪芹之书,说尽人世间辛酸史,也不枉我读过此书,从此依旧爱红楼!

作文三:《《红楼梦》赏析》1000字

《红楼梦》赏析

摘要:任何流芳千古的艺术作品,都是真善美的统一。

关键词:《红楼梦》 真善美 高度统一

任何流芳千古的艺术作品,都是真善美的统一。《红楼梦》则是真善美的高度的高度的统一。在古今中外百花争艳的艺术花园中,她是一株仪态万方、与众迥异的奇葩,因而具有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为之倾倒,为之惊叹。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首先在于她具有博大而精深的真。《红楼梦》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末期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生活现象,把无数个别偶然的现象巧妙地组合起来,浑然一体,巧夺天工,波澜起伏,蜿蜒多姿。她对生活的描写,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如生活本身那样亲切自然。《红楼梦》撕破了封建道德、封建礼教金光灿烂的外衣,揭露了它们的反动、腐朽和残忍的本质。这样就使《红楼梦》具有征服人心的强烈的真实感。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还在于她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和进步的社会理想,以不可抗拒的形象逻辑否定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和整个上层建筑,合乎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所以说《红楼梦》是善的化身。

《红楼梦》所否定的都是恶的人物,如薛蟠、贾赦、贾琏、贾珍、王熙凤、贾雨村、皇帝;所歌颂的都是心地善良的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晴雯、紫鹃、司棋、鸳鸯、芳官、龄官等人。

“爱是真实的善,至高的善”(见《托尔斯泰传》)。《红楼梦》不但歌颂了宝黛生死不渝的爱情、龄官对贾蔷的爱情、司

棋对潘又安的爱情,而且还讴歌了贾宝玉对广大奴婢纯洁无私的广义的爱,忧奴婢之所忧,乐奴婢之所乐。金钏、晴雯、司棋的命运,都给他带来了莫大的痛苦,犹如“万箭攒心”,使他“五内俱伤”。

《红楼梦》之所以迷人,主要在于她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美。艺术美虽然属于主观意识形态的范畴,但一经物化就变成了客观存在的东西。美是生动的形象性与真善内在本质的统一体,不但符合人民的目的性,而且有赏心悦目的娱乐性,能陶冶、净化、丰富人们的心灵,它有一种征服人心使人陶醉的魅力,如林黛玉被《牡丹亭》的词曲弄得如醉如痴,心动神驰,进入了忘我的境界。美与真、善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艺术的真、善是美的基础和前提;艺术的美是真、善的结晶,是真、善与生动可感的直观性、一定的形式美的有机统一。《红楼梦》是至美的艺术珍品,她的迷人的美表现在许多方面。

一,是沁人心脾的语言美。《红楼梦》的语言生动自然,丰富传神,是整句散句巧妙的统一,恰如行云流水,又似山花烂漫,平中有奇,淡中有艳。时有阳

作文四:《红楼梦赏析》2300字

红楼梦赏析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红楼梦的开头,我们就看到这样的一首诗。说到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造就了千古流传,受后人敬仰的著作,他的痴有谁能及?在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里,住着一群蕙质兰心,心地善良的女子,她们的痴谁人能及?还有那个“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宝玉,他的痴又有谁能及?他们这群人,不同于如今的”痴男怨女”,他们的痴耐人寻味。正因为这一群单纯、善良的人,让《红楼梦》具有了特有的柔情。

红楼梦是对女性的颂歌,它歌颂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歌颂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歌颂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歌颂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这一群美好的女子组成了万紫千红的大观园。红楼梦亦是女性的悲歌。红楼故事主要围绕宝,黛,钗的爱情展开。宝玉在黛玉,宝钗之间究竟爱谁,贾府究竟选谁作为宝玉的妻子,这是一个大问题。悲剧产生于两个选择的不一致。宝玉越来越发现黛玉是唯一的知己,宝钗虽可敬,但心灵上总有一层隔膜。而贾府的当权者,又偏爱于知书达理的宝钗。悲剧尤其产生于两个选择的权威性大相悬殊: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娶谁做妻子,他只能听天由命。于是悲剧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而主人翁们的痴正来源于对悲剧的无可奈何。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是袭人的判词。她在红楼梦所有丫头中占有很大的戏份,一是因为她是宝玉的得力助手,二是她符合当时的妇德标准和礼法对奴婢的要求,是贾府统治者偏爱的丫头类型。她不同于晴雯,她懂得退让,懂得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讲。她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宝玉的生活,是其他丫头不能代替的重要存在。她深得贾母,王夫人的喜爱,主子命令她服侍谁,她的心里便唯有谁。宝玉挨打后,她乘机在王夫人面前进言,大谈宝玉“男女不分”,建议“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吓得王夫人“如雷轰电掣的一般”。袭人因此取得了王夫人的宠信,王夫人把她升为“准姨娘”。她的一颗痴心永远向着宝玉所在的方向,她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给了宝玉,尽管知道宝玉心中只有林姑娘。在宝玉出家之后,她相思成瘦,泪痕满面。因为一直都是乖巧可人的角色,贾府人把她安排给了蒋玉菡。在我们看来这是个不错的结局。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这几句判词实际已写尽了晴雯的一生。晴雯是个为自己活着的真性情的女孩,她不高兴的时候,宝玉让她撕扇子消气;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她挽着自己的头发就冲了进去,将自己的箱子里的东西一股脑的倒了出来;她心灵手巧,痴心带病为宝玉连夜修补孔雀裘。宝玉的一句关心话就胜过千剂良方。最终她却没有好的结局。她的叛逆个性,遭到了残酷报复。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当天宝玉偷偷前去探望,晴雯深为感动,绞下自己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脱去一件贴身穿的旧红绫小袄儿赠给他。她对宝玉的痴心包含在她的一举一动里。晴雯的全部生活是一首诗,是一首充满着青春生命力的抒情诗。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晴雯的一次不开门便给她和宝玉造成了颇大的波澜。“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我们似乎可以窥见她所期望于宝玉的不仅是男才女貌

相当的“如意郎君”,亦茫茫世俗中可以“偕隐”的知心人。她痴痴地等待着最爱她的贾母能够给她和宝玉一份得到别人认可的感情,可是她错了。尽管宝玉爱的是她,尽管祖母疼的是她。当她从傻大姐的口中得知宝玉即将与宝钗成婚,她踉踉跄跄的回到潇湘馆,命人找出题诗的旧帕连同以前所写的诗稿全部投入火盆烧了断了自己的痴情。富贵温柔的大观园,在她眼里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场所,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的凄凉长夜。她含恨而死时最后那句没有说完的话:“宝玉,宝玉,你好„„”显示了她短暂而又凄凉的一生。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有人认为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有人认为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双,轻一点说是有“痴病”。书中提到过,他自己被烫了,却问烫了他的那位姑娘疼不疼。他自己大雨淋的像落汤鸡似的,反提醒姑娘赶快避雨。没人在跟前,他就自哭自笑,看见小鸟,小鱼就与它们说话。这里处处体现他的痴。最痴的还是他对黛玉的感情。因麒麟一事,黛玉来到怡红院看宝玉,听到宝玉在别人面前不避讳的夸自己,又惊又喜,又悲又叹,不禁流下泪被宝玉所见,宝玉对其诉衷情。黛玉一时难过,走开了,而宝玉仍傻傻的发呆说完了该说的话。可见他对黛玉痴心到何地步。宝玉在痴了之后,黛玉得知他即将与宝钗成亲,走到贾母住处。两个人,一个疯疯傻傻,一个恍恍惚惚。两人什么都不说,只是傻傻的笑。一段不如人心的安排,毁了两个人的幸福。在黛玉去世后,在见证所有的悲欢离合后,宝玉依然踏上出家的道路。我们无法得知这样的结果是好还是不好,但对他来说这已是最合适的结局。

文章的最后以“说到心酸处,荒唐愈可悲。同来由一梦,休笑世人痴。”四句话为结尾。这四句就已概括了各中人物的痴心,心酸可悲而又无可奈何的一生。我们所生存的这个蓝色星球上,有无数痴心人与断肠人。我们无法断定这样是不是就不好,只能说冷暖自知。

作文五:《《红楼梦》赏析》1100字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成的,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以至于有了

红楼梦的巨大特色与成功,在于塑造了人数众多的个性角色以及相应的深度刻画,以对如此之多的生动人物的描写点,构成了整幅石头记画卷故事的全貌,并使其夺得人情小说之冠的美誉.

作者所喜之人,乃凤、黛、湘、袭、晴、平、妙等人,从其在文中笔体分量当可看出,以

“金麒麟伏白首双星

曹雪芹墨重如金,虽是对于人物刻画详尽不一,但却在人物外貌及服饰上

不加重摹.然而凡重笔所写者,方可看出份量.宝玉出场的描绘自在情理中,阿凤装扮之详可表现其地位之重.....然而写黛仅是点点数字,惟一颦倒是印象深刻,钗更是只有一

有了众多丰富可爱的人物,加上动人妙趣的生活情节,使得《红楼梦》在描写人情世态、生活琐杂上独占鳌头,世界上甚至没有在这方面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巨著,不能不令我们由衷佩服曹雪芹的绝顶才华.

红楼梦中,我认有名有趣之情节,多不胜数,其中黛玉葬花、晴雯撕扇等情节甚至连未读红楼的人都略知大概.而本人认为,梦游太虚是神似的风流,结社海棠是文思的畅游,晴雯撕扇是甜蜜的片刻,黛玉葬花是

晴雯是我第二个所喜之人.

晴雯病补孔雀裘,七字道出故事全貌.她高烧卧床,闻宝玉的新孔雀裘烧出一个大窟窿,不让手拙的其他丫头们缝补,为使宝玉免受责骂,挽起头发,靠着炕墙,连夜缝好,竟已双眼冒星,无力支持.简单事中,我们不仅看出晴雯之巧,更重要的是,表现了晴雯非同他人的对于宝玉的爱.你也可以说晴雯与宝玉有男女之爱,宝玉最喜丫头,实则是晴雯.尽管她脾气大,经常顶撞宝玉,然而我

们从前文多处宝晴相处的画面,无不感受到难得的温馨与轻松.宝、黛是卿卿我我,酸麻至极;宝、钗可以说保持绝对的距离;宝、袭虽如胶似漆,但太过平淡.惟有宝晴之间,最平等、最甜蜜、最欢快,尽管二人名义上是主奴....    关键时刻见证真情,更需要行动.历数宝玉受困于难,黛玉多一哭而过,宝钗说教为主,到了宝玉快被打死,真情流露也只是默默两眼泪涟,惟有晴雯此处,以抱病之躯赴汤蹈火一般为宝玉化险为夷,可见其心意.袭人一句

《红楼梦》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情感的激烈执着、凄怨哀美,在强有力的精神推动下展现了他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我们看到的是镜中花、水中月,月朦胧、鸟朦胧的神秘情感境界。他们在自己的世界和时空中表演着自己绚丽却也不失味道的情感。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化史上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且具有人类文化普通价值的少有杰作之一。《红楼梦》能够而且已经起到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作用。

作文六:《红楼梦赏析》4600字

核心提示:1943年8

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说:最近国民党出了一本书,是蒋介石著的,名叫《中国之命运》。他在这本书中说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不知他是从哪里考证出来的。

本文摘自《名人传记》2013年第1期,作者:李子迟,原题:毛泽东一生钟爱《红楼梦》

红楼梦》是毛泽东读过很多遍的一部古典小说。他对《红楼梦》评价之高,是古今任何一部小说难以比拟的。毛泽东说,《红楼梦》是一部好书,要精读它。他欣赏《红楼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给了它很高而又恰如其分的定位

毛泽东对《红楼梦》的文字、语言极其熟悉,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在他的文章、书信和讲话里,从《红楼梦》中引用了不少俗语和成语。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注重于《红楼梦》的研究,对若干学者的红学著作颇感兴趣,如俞平伯、李希凡、蓝翎、吴世昌的论红之作,都曾引起过毛泽东的注意。

据毛泽东的警卫战士回忆,毛主席看过的书,都能记住详细情节。比如《红楼梦》,里边那么多人物,一般人看过以后,一些次要人物就忘记了,毛主席却连那些不起眼的小丫鬟的名字都记得。给警卫们讲事情,常举《红楼梦》里的例子,还告诉这是在第几回里,照书去查,一丝不差。

“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终生保持着自青少年时代起便养成的读书的良好习惯,在书上批批改改。现所知的,就有一部五千余字的《红楼梦》眉批。他喜欢在书上圈圈点点,见存的一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他在字里行间就画了许多圈圈。

据曾在毛主席晚年为其做专职图书服务管理工作的徐中远说,毛泽东曾多次要过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在我国古典小说中,他读得遍数最多的要数《红楼梦》了。

一生读得最多的书之一

毛泽东是什么时候开始看《红楼梦》的?

从现有文字记载了解到,他看《红楼梦》比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同类小说都要迟些。这里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毛泽东少年时的乡邻里,没有《红楼梦》藏书。民间通常收藏的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所谓“家里藏书不需多,只需《水浒》和《三国》”。二是《红楼梦》文字曲折缠绵,辞藻丰美华丽,不易为少年阅读和接受。但是,善于思考、更善于联系现实的毛泽东,当他走出韶山冲,接触到《红楼梦》后,就不断产生出新的思维。

大概在辛亥革命后到长沙求学期间,毛泽东已经在读《红楼梦》了。此后不久,他就将《红楼梦》当作历史在读了。他说:“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

毛岸青、邵华在《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习书法》一文中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爸爸在少年时代就看过。”由此看来,毛泽东在1913年到长沙读书前后,就已经对《红楼梦》产生了兴趣。

1916年前后,远东运动会全国预备会在上海举行。湖南派了七名代表参加,其中第一师范占了三名:贺果、陈绍休(赞周)、彭道良(则厚)。贺果等人在长沙大西门外码头搭乘轮船赴上海。起航前,毛泽东匆匆赶来,送来一部《红楼梦》,让他们在船上消磨时间。

上井冈山前夕,毛泽东已是深谙《红楼梦》了。在山上,他与贺子珍谈论《红楼梦》,说“《红楼梦》写了两派的斗争”。发前人之所未见。他对《红楼梦》已形成独特的见解。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期间,他也和作家及干部解说《红楼梦》。

1940年6月初,作家茅盾来到延安,毛泽东与他在窑洞里交谈。据茅盾回忆说:“这一次他和我畅谈中国古典文学,对《红楼梦》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据丁玲回忆,毛泽东比较喜欢中国古典文学。1942年在延安时,“他常常带着非常欣赏的情趣谈李白,谈李商隐,谈韩愈,谈宋词,谈小说则是《红楼梦》。那时他每周去红军大学讲唯物辩证法,每次他去讲课,警卫员都来通知我去听。在露天广场上,他常常引用《红楼梦》中的人、事为例,深入浅出,通俗生动,听课的人都非常有兴趣。”

据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在1947年转战陕北和山西期间,十几天里,毛主席每天下乡搞调查。除重大战役决策外,日常工作全交给了周恩来。晚上回来,便坐到办公桌后再也不动。他写了《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等指导全党、全军的方针性文章,也拿出极大精力研读《红楼梦》,常常通宵达旦。

1952年,毛泽东为帮助女儿李敏提高中文水平,指导李敏读《红楼梦》。李敏惊异地发现,爸爸的记忆力竟然那么好,《红楼梦》中的好多段落他都背得下来,林黛玉所写的诗,他全部能背下来。原来毛泽东已看过《红楼梦》不下五遍。

1954年,毛泽东读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对书中提到《红楼梦》里所说的“胭脂米”的考证很感兴趣。

1958年,时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兼毛泽东秘书的李锐,在接受访问时谈及毛泽东:“他把重点放在读古书上。首先要标点的是《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我去过他的卧室书房,他睡的床上一半都是摆的线装书,厕所的凳子上还摆有线装《红楼梦》。”

李锐又回忆道:“1958年南宁会议后不久的一天晚上,我到丰泽园毛泽东的住所,漫谈《工作方法六十条》草稿。上卫生间时,看到一张方凳上放着翻开的线装《红楼梦》一书,可见此书经常随身,亦可见毛泽东对其厚爱。”

1959年冬,毛泽东带读书小组到杭州。临行前,他把管理图书的逄先知叫来,开列出要带的一大批书的目录。尽管随行带来不少书,但仍满足不了毛主席读书的需求。为了毛泽东读书方便,逄先知他们又从杭州图书馆借来了八百多册各种书籍,其中有《隋唐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红楼梦》上都没有国民党,还不是照样有中国”

1943年8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说:“最近国民党出了一本书,是蒋介石著的,名叫《中国之命运》。他在这本书中说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不知他是从哪里考证出来的。各位有看过历史书和小说的,《三国志》《水浒传》《封神榜》《红楼梦》上都没有国民党,还不是照样有中国。”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山城接见了一批“小民革”的领导人。从吃晚饭时谈起,共谈了十个小时。这次,毛泽东兴致很高,开怀畅饮,旁征博引,讲的是史册古籍、《红楼梦》和《西游记》等,以古喻今,切中时弊,针砭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毛泽东妙语连珠,在场的人听得入了迷,忘了时辰,无不为之感佩。据跟随毛泽东的警卫排长阎长林回忆,1947年,在转战陕北的艰苦斗争的日子里,毛泽东充分利用行军打仗的间隙,在行军路上看书。他对战士们说:“你们的文化低,读理论书有困难,可以先看小说,引起读书兴趣,

文化提高后再慢慢读理论书。小说的内容很丰富,有政治,有军事,有文化,有生活。看小说不仅能够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也能够提高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接着毛泽东就由《水浒传》讲到了《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什么借东风、七擒孟获、大观园等,说得生动有趣。

毛泽东对在中南海的警卫部队文工团队员很关心,常为小战士们讲解国内外的重大问题,耐心地解答大家的提问。1954年,有一次,毛泽东问在文工队工作的胡敏珍:“你在读什么书?”胡敏珍回答:“正在读《红楼梦》。”毛泽东告诉胡敏珍说,他已经研究过好多遍这部书,让大家也认真地读一读。当时,毛泽东还问胡敏珍:“知不知道刘姥姥这个人物?”“刘姥姥是什么阶级出身?”

1955年7月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休息期间,恩来将爱新觉罗·载涛介绍给毛泽东:“这是载涛先生,溥仪的叔父。”毛泽东听到介绍后,同载涛热情握手。他问过载涛的家庭生活和工作情况后,指着身旁的周总理,风趣地对载涛说:“我是《红楼梦》里的老夫人,不大管事,他才是掌家的,有什么事可以找他。”

“你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

1938年10月,在延安,党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期间,会议休息时,毛泽东和大家一起在院中散步闲谈。毛泽东说:“中国有三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不看完这三本书,不算中国人。”贺龙连忙说:“没看过,没看过,不过我不是外国人。”毛泽东问徐海东:“海东同志,你可看过这三本书?”徐海东老实回答:“没看过《红楼梦》。”毛泽东笑着说:“那,你算半个中国人!”徐海东把这次玩笑牢记在心,后来他生病时,在病床上读完了《红楼梦》。

1947年10月,在瓦窑堡北边的大川行军时,阎长林说警卫员伍银岭会讲《红楼梦》,毛泽东听了,猛然扭回头,表现出极大兴趣:“是吗,小伍?《红楼梦》你读过几遍?”伍银岭说:“看过一遍。”毛泽东笑着摇头:“只看过一遍,没有发言权。”他将大手一伸,张开五指:“要讲,起码得看三五遍。”他环视左右,问:“还有谁看过《红楼梦》?”大家都摇头。毛泽东嘿了一声:“不行哟!要看,你们都要看看《红楼梦》!不读《红楼梦》,就不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

有一次,毛泽东问卫士李银桥:“你读过《红楼梦》没有?”李银桥说:“没有。”毛泽东说:“你作为一个中国人,既然有阅读能力,不可不读《红楼梦》,不读就不懂中国的封建社会。读一遍也不行,最少看三遍,不看三遍没有发言权。”

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读《红楼梦》时,对周围工作人员说:“你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同时期,他还读了一些有关《红楼梦》研究的著述,如周汝昌、俞平伯的红学著

作,以及一些青年学者的同类论文,如李希凡、蓝翎的《红楼梦》评论,并由此点燃了一场全国范围内上层建筑对旧红学的批判。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泽东又曾多次提及《红楼梦》。1964年,毛泽东在谈到学校出试题一事时,风趣地说:“我主张先出一些题公布,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对《红楼梦》出二十个题,如学生能解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很好,有独见,可以打一百分;如果二十题全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独见的,给五十分或六十分。”

毛注《红楼梦》原本至今下落不明

毛泽东对《红楼梦》推崇备至。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一次视察南方时,把一部刚刚阅读并批注过的《红楼梦》赠送给当时的上海市市委书记柯庆施,柯又转交给上海市委副书记石西民,嘱咐他仔细研究,妥善保管。石西民深知此书的价值,视为至宝,一直妥为珍藏,秘不示人。

“文革”中,石西民在京担任文化部副部长。文化部在“文革”中受到的冲击最大,石西民被拉去到处游斗,家中也多次被抄,这部毛注《红楼梦》从此不翼而飞,下落不明。

苏州市沧浪艺术社社长马汉民偶然得知此事,立即联想到七八年前听说的一桩事。 马汉民与北京图书馆研究员路工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过从甚密,一次闲谈中,路工偶然讲起了关于毛泽东批注的《红楼梦》的一段珍闻。195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路工当时还是文化部专员,他在康生家中看到了毛泽东批注的《红楼梦》,爱不释手,对其中鞭辟入里的批注十分赞赏和喜爱。他借回家仔细研读,且找来相同版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红楼梦》,毫无遗漏地抄录下毛注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和每一个批注记号。因此,世上又留下了一部手抄的毛注《红楼梦》。

1994年4月,马汉民一个长途电话打到北京路工的家中,提醒老人,深藏在他家中的手抄毛注《红楼梦》已经成为“孤本”,请求一阅,路工慨然应允。

马汉民复印了该书上所有的毛注。在第六回结尾的“校记”下,毛注有“一九五四年九月记”的字样。据统计,毛泽东的批注在全书不下六千字。

马汉民的文章发表后,学术界认为,路工手录的毛泽东《红楼梦》批注,是关于毛泽东红学研究的珍贵资料,学术价值极高。

而毛注《红楼梦》原本至今下落不明。马汉民推测,可能已被当年抄家的年幼无知的红卫兵毁弃了,也可能隐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

作文七:《红楼梦赏析》1900字

1.简述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特点鲜明的阶段,其前和其中也还有很多小的变化阶段暂时略去不提,先将之分为文言文时期和白话文时期,其中文言文时期先后经历了开创期和成熟期两个阶段,白话文时期先后经历了转型期和高峰期两个阶段。

魏晋南北朝是古代小说发展的开创期,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写实)干宝《搜神记》(志怪,浪漫),这些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仅仅百余字,但却十分优秀,它们基本奠定了后世小说的发展走向,如《西游记》便是受《搜神记》的影响。而这时期的小说也是有不足的,比如,我们常说眼见为实,后人却并不将《搜神记》当做是虚构的,而是将其看做实录,这主要是因为从作者干宝便没有把它当做虚构的小说,而小说恰恰是需要虚构的。

接下来便是成熟期,此时期的小说多为中篇,万余字,特点是刻画人物更加细腻。这时的代表作便是唐代的唐人传奇,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这时期的小说有了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

下一个时期便是转型期,这时的代表作品是宋元话本。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宋元话本大概发展出三个种类:讲史类(影响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说经类(影响了《西游记》)还有小说类(影响了《金瓶梅》和《红楼梦》)。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

最后一个时期是高峰期,这时的代表作品便是著名的明清小说,最为著名的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四大名著。至此,我国古典小说终于可以和其他著名文学相提并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名著的诞生顺序是这样的:(1)《三国演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就演义类而言从未被超越。同时,这也是历史演义类小说的第一次出现。(2)《水浒传》这是一部英雄传奇类小说,较《三国演义》来说更为白话,人物刻画更有个性,不同于《三国演义》严重的定位色彩,比如将曹操类型化,扁平化,脸谱化,《水浒传》的人物刻画明显要更加成功,虚构成分也更多。(3)《西游记》,这部书中的虚构成分就更多了,除了唐玄奘取经是真的,基本上全部都是虚构内容。(4)《红楼梦》,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是一部人情小说/世情小说。至此必须提一下《金瓶梅》这部写人生百态的作品。不同于前三部名著的共性——世代累积型、历史传奇型、超人,《金瓶梅》对此进行了突破——凡人、由一个作者写定——文人独创型。《金瓶梅》的问世,在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史上形成了几大突破:第一,开启了文人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而独立创作长篇小说的先河;第二,《金瓶梅》还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人情小说/世情小说,为此后《醒世姻缘传》、《绿野仙踪》、《歧路灯》等同类题材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诸多借鉴;第三,它打破了此前章回体小说的类型化人物和平面结构,而代之以多重性格的人物和网状的活动场景,这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重大突破,甚至达到了它之后的众多小说也未能达到的高度。当然,也有在它的基础上取得青出于蓝成就的,《红楼梦》是其中最优秀的一部。

2.简要分析《红楼梦》索隐派的特点和不合理性

比如其中别有用意的人物角色姓名:

甄士隐——真事隐

贾雨村——假语村

猜想1:认为这是顺治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

猜想2:认为是在写宰相纳兰明珠的家事,贾宝玉就是纳兰明珠之子纳兰容若(纳兰性德) 猜想3:认为是在写张矦(张谦)的家事

猜想4:认为是在写傅恒的家事

猜想5:认为是在写和珅的家事

猜想6:认为是在写宫闱秘史的集合

猜想7:认为是在写吊明之亡,揭清之失

新索隐派:认为是从秦可卿入手,写曹家秘史,编造历史,说秦可卿是康熙废掉的胤礽的私生女,说曹寅是太子党

分析:索隐派对于《红楼梦》的解读五花八门,也都各有千秋,但仔细想来,却又都经不起推敲,比如将贾宝玉视为顺治皇帝,林黛玉视为董小宛,认为这是在写一部爱情故事的说法,首先,年龄对不上:董小宛死时28,此时顺治帝14;其次,之前董小宛一直在南京,没有到过北京,顺治帝不可能9岁时就纳妃;还有,董小宛早已名花有主。再如第二种,认为这是在写纳兰性德,这种说法的产生是因为纳兰性德也有作品中出现过“葬花”这一意象,但是我们说“葬花”并非一家专利,前人作品中也有无数次提及,并不能因此断定二者有联系;况且,纳兰性德的抄家是在他死后,他生前并没有宝玉一般的经历,这种说法也就更站不住脚。

作文八:《红楼梦赏析》900字

红楼梦  又名石头记 是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他讲述了在封建皇权专制独裁,人们利欲熏心,封建礼教管理压制下,贾王史薛四大百年望族一朝坍塌,众多聪明美丽的孩儿,被压迫远嫁官卖出家,商人官员恶贯满盈的奴性麻木的都变为阶下囚和他人奴仆;一个绝世出尘,一个聪明俊秀,两人恰好一起长大,相知相爱,却不能结为夫妻。莽莽一世,富贵低贱痴心妄想都变作白茫茫大地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而黛玉葬花时,酿作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溅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这样悲伤的诗句,她的性格变幻莫测,又有些离奇古怪,拥有着悲的一面,但这种悲,无疑也是一种感人的美。

再看看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的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古代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逆子贰臣”。

作文九:《红楼梦赏析》2200字

《红楼梦之妙玉》赏析

摘要:妙玉是《红楼梦》里的一个特殊人物,也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重要人物。她自称是“槛外人”,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始终静静地一人独守在栊翠庵,想要在槛外地世界中寻找一份超脱自得。但在我看来,妙玉仍未能迈出尘世肮脏地门槛。举世皆浊她也难清啊!

正文: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出身官宦之家,自幼多病,狠心的父母竟把自己的亲生女儿送人空门。如果长住苏州玄墓山,虽然“人山不深”,也还是一个隔离城市便于修行之地,师傅偏又带着她进京,师傅圆寂前曾劝她留在京城,说道时候自然会有她的结果,而妙玉等来地结果又是什么呢?还没有广求佛道,遍访名山,却梦一般地住进了贾府的名园。从官宦之家投入空山古庙,又从空山古庙转入了赫赫豪门,这是什么“缘法”定下来的出家人的行径?贾府的主人为了妙玉身世好,品貌佳,慨然赏赐了一个破格的体面。“礼聘”入院,从此就被“拢”之在栊翠庵之中了。可是来到这里,既非主人,又非作客;既非小姐,又非丫鬟;原来自己竟和那些园中的花鸟鱼虫一样了,做了贵妃娘娘省亲别墅中的高雅的点缀。

妙玉同黛玉一样,充满了雅洁之气。但其高洁孤僻,寡言少语的个性,却又比黛玉胜三分。尽管大观园中同龄的人比比皆是,但没有人能与她成为知己。李纨说她“可厌”,岫烟与她相伴多年,也说她“僧不僧,俗不俗”,就连宽容大度的宝姐姐都说她“怪诞”。毕竟: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妙玉沏茶用的水是收集梅花上的清雪溶化而成的;刘姥姥用她的杯子品了口茶,她便嫌脏扔掉了;到惜春处闲坐,她竟然带上自己的茶具„„如此高洁,怎能融入世人的圈子?所以,正值青春妙龄的妙玉,在需要朋友的时刻,也仍是独自一人,心中的孤苦无人可诉。说她孤苦,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心内尘念未决。她对宝玉有着若有还无的一星半点的感情。也许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条规,也许是由于自尊自傲的心理,她比宝钗还要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可见,妙玉的“槛外人”却有几分不可信的。青春年少的女孩,确实难以做到出家人应有的置身红尘外,无情无欲,清静无为。宝玉对妙玉只是一种敬重之情,前有姐姐,后有妹妹的他,对于妙玉,淡及世俗的儿女之情就算有,也只是一闪而逝的罪过。这对妙玉来说,不能不算是一种悲哀。

在大观园中住定的妙玉,心里认为大观园曲折回环的围墙,对自己来说,就像金鱼的玻璃缸和画眉鸟的金锁架。在庸俗污浊的贾府,香罗艳粉的大观园中,不是明枪暗箭,就是惨绿愁红,比起普通人的处境,压迫与反抗,享乐与哀愁,挣扎与诱惑,反而更为尖锐,复杂。对妙玉来说,在这个金鱼缸与金锁架里所遭受的考验比一般社会还要严酷十倍甚至百倍。

命运的虐待使妙玉感受到大观园中的小姐丫鬟们体会不到的痛苦和矛盾。别人生活在现实里,她只能置身于现实之外。她的现实是什么呢?是仅

限于古佛,青灯蒲团,经卷吗?尽管她念着“纵有千年铁门槛,难逃一个馒头庵”这样看空一切的诗句,而现实生活的乐趣她又无法杜绝。那么这个少女尼姑低眉打坐的时候,是在“因色悟空,因空见道”呢,还是苦苦地与自己“人”的感觉搏斗呢?

妙玉鄙视庸俗卑劣,几乎对谁都不屑于接触。但她除了和惜春下棋谈笑外,对黛玉和宝玉并没有表现过厌恶和轻视,是因为她难得知己,还是心底里也对封建道德有不满呢?且说黛玉湘云秋池深夜联诗,妙玉从旁窃听,共感哀戚,把她们请入栊翠庵中休息,自己一挥而就地给她们续作完篇,这不是很热情地与湘云黛玉共鸣吗?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犹步萦行沼,还登寂历原。石奇神鬼缚,木怪虎狼蹲。”这写出了她们三个命运悲惨的芳龄少女生命历程里的凄凉和凶险。

有时,妙玉似乎真的看破了红尘。但她与宝玉的交往以及她对宝玉的态度也说明了她并非“世外之人”。作者也许有意不明写宝玉到栊翠庵要红梅时二人的接触情况,但在别的场合都写得既准确,又新奇。那自称“浊玉”的公子常常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望着这天边的芳草,雪里的红梅,期待着些意外的接触。宝玉过生日的第二天早晨,居然发现了一张粉红色笺纸,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祝芳辰”。这使宝玉受宠若惊,手忙脚乱了。当然不敢随便晾在一边,就请教了别人后亲自把覆谏送到栊翠庵门口,从门缝里塞进去,又悄悄回来。不是这样谨细地对待,恐怕不能适应妙玉的古怪性格。只有宝玉才能体会到妙玉内心深处的矛盾吧?

作者把妙玉塑造成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孩,表面看来心净无尘埃,实则蕴含了炽热的情感与需求。可是社会的规定偏不允许她插足于现实,对于享受人生或改变环境一概无份,而她又无法使自己真的如“槁木死灰”。无端地被迫脱离尘世,又抵不住种种外来的刺激与吸引,以致自己内心越发狼狈,矛盾,在世人面前表现的越矜持。精神世界上的压抑与冲击,永无休止地折磨妙玉,这就是她注定永远得不到解脱的苦恼。

在《红楼梦》中,妙玉既不能逃到深山老林,又不能还俗嫁人,在妙玉经久抑制的精神矛盾里,产生高度猛烈的冲击是必然的。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虽然作者对妙玉也有嘲笑,但实质是把妙玉当作了悲悯的人物来看待。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张启铖                                                       201219240420                                                       12美术学一班                                                           艺术学院

作文十:《红楼梦赏析》3000字

《红楼梦》中的诗词与人物性格刻画赏析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人生社会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一部集传统文化大成的宝典。在这部煌煌巨著中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尤其在描写十二钗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作者曹雪芹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和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从开篇到结尾,可以说诗词贯穿《红楼梦》始终,诗词深蕴着文化的内涵也增强了美的意境,形成真实感很强的人物塑造。

一、《红楼梦》中诗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同时他还是一位诗人、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天才人物。《红楼梦》代表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书中的诗词真可谓佳句叠出,美不胜收。单从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一面来说,就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红楼梦》中的人物最典型的应该先属于林黛玉和贾宝玉以及薛宝钗,在第三十七回中的诗词对人物性格刻画得十分惟妙惟肖。

在贾玉玉咏白海棠诗句,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诗中隐寓着与宝玉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宝钗与黛玉。“出浴太真”似指的是宝钗,“冰作影”是形容宝钗的肌肤;“捧心西子”似指的是多愁多病的黛玉,“玉为魂”是比喻黛玉的心灵。两个人物恰当的出现在宝玉的诗词中。同样,黛玉所作的一首咏白海棠的七言律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半卷”、“半掩”,表现了主人潇洒自如,不受羁绊的性格。“碾冰为土”,可谓奇思异想,表明了白海棠的冰清玉洁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黛玉的聪明智慧,有着超尘拔俗的“咏絮之才”。颈联“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黛玉咏白海棠,也是在咏叹自己,流露出深藏在这个娇弱女子内心的幽怨与悲泣。“月窟仙人”、“秋闺怨女”正是黛玉的自我写照。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无限心事,无处倾诉,又送走了一个秋日的黄昏。这恰恰是黛玉的气质与神态。薛宝钗咏白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台盆。胭

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这首诗是宝钗按自己的性格来咏白海棠的,她十分自尊自重,“不爱花儿粉儿的”,“品格端方,容貌丰美”,所谓“珍重芳姿”玉洁冰清。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中宝玉以“访菊”为题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题为“访菊”,侧重抒发了对菊花的寻访之情。“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倦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既然能够殷勤寻访菊花,可见对菊花情有独钟,那么菊花一定也十分懂得诗人的心意,饮酒赏菊,吟诗作赋,不要辜负大好时光,今朝尽兴,在某正程度上正是宝玉的性格特点。同样,贾宝玉以“种菊”为题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处处栽。昨夜不期经雨话,今朝犹喜带霜开。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泉溉泥封勤护惜,好和井径绝尘埃。”以菊花的特点,预示着作者与句话有着相同的超凡脱俗“绝尘埃”的气质和品格。贾政不在家,宝玉无拘无束地同众姊妹在大观园内尽情玩乐,这是他生活中最惬意的时刻,诗中充满富贵闲人的情趣。

在《红楼梦》中还用以“簪菊”为题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现探春清高自负,不随流俗的品格。以“对菊”为题的咏菊诗来使湘云以一个男性抒情主人公出现,表现她豪爽不羁的潇洒风度。作者大部分是以咏物喻人的手法,白海棠也好,菊花也好,以次比如人物的不同个性。同时在诗句中也以抒情的手法,表达主人公的情思写照。或喜或悲,或爱或恨,豪爽

大度,清雅高洁字里行间渗透着这些个性和品格。

二、《红楼梦》中词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在《红楼梦》中,美丽的词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法。黛玉到荣府后,宝玉的首次第出现,作者对宝玉的装束和神采作了大力铺张渲染,又写了这两首批宝玉的词。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伯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执挎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两首词,字面上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官僚达人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宝玉的天性,在那样的封建礼教之家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了“寻愁觅恨”、“似傻如狂”方式来渲泄。“腹内原来草莽”是典型的反语,宝玉读书多,知识博,只是他所学并不是“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这正表现了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这两首诗集中地描绘了宝玉的叛逆性格,这个典型的意义也就在对封建阶级的叛逆上。

在林黛玉进贾府之时,有一赞林黛玉的词:

“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林黛玉多愁善感,脆弱多病。这既与她身世孤单,精神上受环境的压抑有关,也反映了她贵族小姐本身的脆弱性。赞文中以她弱不禁风的娇态为美,说明了美感是有阶级性的。虽然我们可以理解和同情处在当时具体环境下的林黛玉,喜欢她的叛逆性格,却未必欣赏这种封建贵族阶级的病态美。

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一首说的是王熙凤。王熙凤掌荣府管家大权的时代,已是这个家族走下坡路的时期了。准备迎接元妃省亲时,凤姐慨叹:“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可见书中写的富贵生活较之其家族鼎盛时期还差得远,接着又趋向衰亡,所以说她“偏从末世来”。她姿容美丽,秉性聪明,口齿伶俐,精明干练,秦可卿托梦时说她:“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她的才干如果是男人,可以在封建时代当个政治家。后来的《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也是写王熙凤。开头二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高度准确地概括了王熙凤一生的为人。她是荣府中握有实权的人物,贪婪、狠毒,两面三刀,能说会道,是她性格的主要特征。她的聪明加重了她的罪恶,然而聪明太甚,用心过度,随着贾府的败落,她很快便命丧黄泉。这首词反复渲染她“机关算尽”、“生前心已碎”、“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总之她太工于心计、太能算计了,结果是“死后性空灵”、“家亡人散各奔腾”、“一场欢喜忽悲辛”,大厦倾,灯将尽,凄惨地死去,结束了她短暂的一生。

《红楼梦》中运用诗词曲赋表现人物性格,其例很多,而且运用得十分出色。作者细致地抓住各个人物的身分、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和文化素养,为他们代拟不同的诗词曲赋,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活化了人物形象,丰富了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