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400字 寂静的春天多少字

作文一:《寂静的春天》400字

《寂静的春天》

一、作者是谁?简介作者。说说本文的主旨。

二、“寂静的春天”是怎样的景象?作者以此为题有何用意?

三、本文写作有何特点?

四、如何理解“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药剂’而应称为‘杀生物药剂’”?

参考:一、雷切尔 卡森 美国 女科普作家,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著有《寂静的春天》《我

们周围的海洋》。主旨:人类广泛使用化学农药给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危害,呼吁人们放弃那些可怕的做法,要善用科学,不要让科学的东西危及人类本身。

二、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不加选择地杀死昆虫甚至任何生物,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

不再跳跃于水面,生机勃勃的春天变成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可怕景象。

用意:形象化地描绘了由于人类滥用化学农药所造成的污染对环境的破坏,使人

有切实的感受,受到强烈的震撼,以此向世人发出警告:要正视化学农药的危害,滥用化学农药破坏自然生态,人类将会遭到自然地报复。

三、融抒情、说理于一体;语言准确、生动;对比手法的运用。

四、

作文二:《《寂静的春天》》1900字

(一)

最近在网络上,一个关于石油化工方面的项目的异议,唤醒了我的一些记忆。

我从小在一家化工厂的单位里长大,对于什么是污染,还是有些切身的感受。

在我们那里,一般人都牙齿不太好,或多或少有鼻炎。每次厂子里,安排体检时,被检查出脾大,通常被认为是太正常不过了。

其他的看起来也算正常:不就是呼吸道有点问题吗?离肠子还差得远呢!立马还死不了!

只是有一次听母亲说起过:在工厂里的某个下级车间,最近几年,好多人,退休后,都死于癌症。

我们那个化工厂主要生产尿素,在很远的地方,你就能看见很大的一个圆球形状的东西,大人们称之为“氨球”。

当地一直有一种说法:假如氨球爆炸的话,方圆30公里,会无人幸免。当然,这种假设一直没有成为现实,只是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可能一直存在在那里。

对当地人最直接的感受是,在氨球旁边,在高耸云端的造粒塔下,在厂区周围2公里的土地内,庄稼将颗粒无收。

工厂里,每年都要设备大修。大修的时候,需要长时间的放空-向空气中排放设备中残留的废气:在那样的夜晚,整天晚上你躺在床上,会一直浸泡在刺鼻的气味里。

小时候,去厂区里玩,发现道路两旁只有夹竹桃盛开,白色的和红色的,看上去很美。父亲告诉我:夹竹桃有吸毒进化空气的作用。

后来,当我读到“罂粟”这个词的时候,我从来没见过这个东西,我的头脑里只有一个意象:那些盛开的夹竹桃。

我明了了这污染的恐怖含义:你不会很快死掉,你只是慢性中毒而已。在中毒的过程中,你会无所谓,你会习惯的,无知者无畏,直到死去。

(二)

或许你该庆幸没有生活在化工厂里了,不过,我们会看到最大的污染,跟你是否生活在化工厂,已经没有太大的关系了。

事实上,化学污染已经成为最大的环境污染来源,这并不是公众所熟知的事实。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有一位伟大的女性,蕾切尔·卡森写了一本书:《寂静的春天》。在这本划世纪的书中,她跟我们讲述了:为什么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再也听不到鸟儿的歌声了?

她讲述了农药的使用,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水、土壤,那些致命的微量的毒素,是如何通过生物链被一级一级放大,最后到达了人体。

她讲述了化学工业引来的公共健康问题,潜伏在我们生活身边的真正的最大的危险是一种由现代生活方式引起的,由我们自己引入人类世界的致命危机。各种化学物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有些完全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开放性使用。最终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她分析并预言了很多现代病的根源,并指出:任何单独意义上的污染的低量排放,对人来说,都是无意义的。

任何听上去的合乎标准的排放,都是有问题的,很显然:排放是持续的。环境的消化程度,根本不可能很快地吸收。那些看似消失的毒物,被鱼类所吸收,一级一级,最终,会以某种方式存储在人体里面。

人不是被一种毒素所包围,而是被一群来历不明的毒素所包围。每一类的毒素来源都声称自己是微量的,但所有的微量汇聚在一起,它就是过载的危险数量了。

毒素会以难以想象和控制地方式存在并改变生物,我们已经可以证实的是:动物的习性突然改变、北极熊有很多雌雄同体、人类面临奇怪的生殖危机、基因健康危机、很多怪病暴虐恣肆。

每个人只需要简单想一下,就会知道卡森女士说的一点没错。想想看:农药、染料、各种洗涤剂、化妆品、塑料制品原料、食品添加剂。

现代人已经把大量的致癌物质散布到生活的环境中了。在我们的世界里,那些致命的毒素却已然通过两种方式建立了他们的掩体:

【1】人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追求更富裕、更好的生活;

【2】制造和贩卖这些化学物品已经成为我们经济和生活中可以接受的部分。

这真是有点讽刺意义的毒素的防线。

我们自愿接受相当比例的非生活必需的化学物品,我们自愿接受被污染的食物、空气和水,自愿接受微量的,被反复注入和暴露的毒素接触。

我们到底会发展出怎么样幸福的未来呢?

可能我们追求的未来,只是一个姗姗来迟的不太悲惨的世界。最后,人类象恐龙那样完成灭绝。

“人类已经失去预见和自制能力,人类自身将摧毁地球并随之灭亡。”

(三)

《寂静的春天》出版后,人类第一次听到了“环境保护”这样的词语。这是旷野中的呐喊。展示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高贵品质:谨慎地追求真理和超凡的个人勇气。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书中的引言是这样说的:

作为一位民选官员给《寂静的春天》写序,我心怀谦恭,因为蕾切尔·卡森的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已无可辩驳地证明,一种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

在书的扉页上,还印有这样的一段话,发人深省:

我对人类感到悲观,因为它对于自己的利益太过精明,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并使之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对待它,我们本可以有更好的存活机会。

如果我们还生活在地球上,如果我们想知道周遭的真实处境,如果我们还愿意理解我们跟地球的关系,如果我们还希望找到一线生机,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作文三:《寂静的春天》15600字

《寂静的春天》简介:

你若有心去翻阅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你将会发现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这就是说,环境保护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确实,回想一下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在这儿,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人类的这种意识大概起源于洪荒的原始年月,一直持续到20世纪。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因为人类文明的许多进展是基于此意识而获得的,人类当前的许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是基于此意识而制定的。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这位瘦弱、身患癌症的女学者,她是否知道她是在向人类的基本意识和几千年的社会传统挑战?《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之后,她心力交瘁,与世长辞。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从20世纪40年代起,人们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六六六。DDT等剧毒杀虫剂以提高粮食产量。

到了50年代,这些有机氯化物被广泛使用在生产和生活中。这些剧毒物的确在短期内起到了杀虫的效果,粮食产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然而,这些剧毒物的制造者和使用者们却全然没有想到,这些用于杀死害虫的毒物会对环境及人类贻害无穷。它们通过空气、水、土壤等潜入农作物,残留在粮食、蔬菜中,或通过饲料、饮用水进人畜体,继而又通过食物链或空气进入人体。这种有机氯化物在人体中积存,可使人的神经系统和肝脏功能遭到损害,可引起皮肤癌,可使胎儿畸形或引起死胎。同时,这些药物的大量使用使许多害虫已产生了抵抗力,并由于生物链结构的改变而使一些原本无害的昆虫变为害虫了。人类制造的杀虫剂,无异于为自己种下了一棵毒果。

当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是量尤为患时,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经过4年时间,调查了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后,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在这本书中,卡逊阐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用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这些化学杀虫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

《寂静的春天》是一部划时代的绿色经典著作,它的出版对那些把剧毒杀虫剂作为“杀手银”的人来说,无异于一种挑战。那些既得利益者们对卡逊进行了

围攻,说她是“极端主义者”。“大自然的女祭司”等,使卡逊承受了不亚于达尔文当年发表《物种起源》的压力。然而,日后的事实却证明了卡逊的预言,这些剧毒物对环境及整个生物链造成的巨大破坏是无法弥补的。

《寂静的春天》是一部警示录,由于它的广泛影响,美国政府开始对书中提出的警告做调查,最终改变了对农药政策的取向,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美国各州也相继通过立法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最终使剧毒杀虫剂停止了生产和使用,其中包括曾获得诺贝尔奖的DDT等。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虽然这些剧毒杀虫剂已从生产和使用的名单上被清除,但人们却仍不得木依赖其他农药来维持粮食产量的提高,有些地方,包括中国某些地区,人们至今仍在非法地生产和使用着被禁止使用的农药。据统计,发展中国家由于农药使用不当而发生的死亡事故每年都有上万起,约有150-200万人急性农药中毒。

《寂静的春天》可以说是一座丰碑,是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标志,是生态学新纪元的开端。由于它在美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被列为“改变美国的书”之一。

《寂静的春天》在阐述了杀虫剂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的同时还告诫人们:关注环境不仅是工业界和政府的事情,也是民众的分内之事。围绕《寂静的春天》引起的广泛争论为民间环保运动的蓬勃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化学物品(尤其农药、杀虫剂等)对环境影响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从而唤醒和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停止沙城农药厂的DDT生产开始的,而后全面禁止了DDT的生产和使用。

《寂静的春天》写作背景

1958年1月,卡逊接到她的一位朋友,原《波士顿邮报》的作家奥尔加·欧文斯·哈金斯寄自马萨诸塞州的一封信。奥尔加在信中写到,1957年夏,州政府租用的一架飞机为消灭蚊子喷洒了DDT归来,飞过她和她丈夫在达克斯伯里的两英亩私人禽鸟保护区上空。第二天,她的许多鸟儿都死了。她说,她为此感到十分震惊。于是,哈金斯女士给《波士顿先驱报》

写了一封长信,又给卡逊写了这个便条,附上这信的复印件,请这位已经成名的作家朋友在首都华盛顿找找什么人能帮她的忙,不要再发生像这类喷洒的事了。

DDT是一种合成的有机杀虫剂(在以后的上课内容我们会作进一步的探讨),作为多种昆虫的接触性毒剂,有很高的毒效,尤其适用于扑灭传播疟疾的蚊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仅仅在美国军队当中,疟疾病人就多达一百万,特效药金鸡纳供不应求,极大地影响了战争的进展。后来,有赖于DDT消灭了蚊子,才使疟疾的流行逐步得到有效的控制。DDT及其毒性的发现者、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满·米勒因而获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应用DDT这类杀虫剂,就像是与魔鬼做交易:它杀灭了蚊子和其他的害虫,也许还会使作物提高了收益,但同时也杀灭了益虫。更可怕的是,在接受过DDT喷撒后,许多种昆虫能迅速繁殖抗DDT的种群;还有,由于DDT会积累于昆虫的体内,这些昆虫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后,那些动物,尤其是鱼类、鸟类,则会中毒而被危害。所以喷洒DDT就只是获得近期的利益,却牺牲了长远的利益。

在“鱼类和野生生物署”工作时,卡逊就了解有关DDT对环境产生长期危害的研究情况。她的两位同事于四十年代中就曾经写过有关DDT的危害的文章。她自己在1945年也给《读者文摘》寄过一篇关于DDT的危险性的文章,在文章中,她提出是否可以在该刊上谈谈这方面的故事,但是遭到了拒绝。现在,哈金斯提到大幅度喷洒杀虫剂的事使她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只是奥尔加的要求,她觉得她无力办到,于是,她决定自己来做,也就是她自己后来说的,哈金斯的信“迫使我把注意力转到我多年所一直关注的这个问题上来”,决定要把这个问题写出来,让很多人都知道。    本来,卡逊只是计划用一年的时间来写本小册子。后来,随着资料阅读的增多,她感到问题比她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是并非一本小册子所能够说得清楚和让人信服的。这样,从1957年开始“意识到必须要写一本书”,到尽可能搜集一切资料,阅读了数千篇研究报告和文章,到1962年完成以《寂静的春天》之名由霍顿·米夫林出版,卡逊共花去五六年时间。而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卡逊的个人生活正经受着极大的痛苦。她和她母亲收养的外甥、五岁的罗杰因为得不到她的照顾,在1957年差点儿死了;此后,随着她母亲的病和去世,她又面对一位十分亲密的朋友的死亡。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她自己又被诊断患了乳房癌,进行乳房彻底切除的手术和放射治疗。她还因负担过重,身体十分虚弱、难以支撑,被阻止继续自己的工作。但是,卡逊以极大的毅力实现了她的目标。

《寂静的春天》以一个“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使旅行者感到目悦神怡”的虚设城镇突然被“奇怪的寂静所笼罩”开始,通过充分的科学论证,表明这种由杀虫剂所引发的情况实际上就正在美国的全国各地发生,破坏了从浮游生物到鱼类到鸟类直至人类的生物链,使人患上慢性白血球增多症和各种癌症。所以像DDT这种“给所有生物带来危害”的杀虫剂,“它们不应该叫做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作者认为,所谓的“控制自然”,乃是一个愚蠢的提法,那是生物学和哲学尚处于幼稚阶段的产物。她呼吁,如通过引进昆虫的天敌等等,“需要有十分多种多样的变通办法来代替化学物质对昆虫的控制”(吕瑞兰等译)。通俗浅显的术语,抒情散文的笔调,文学作品的引用,使文章读来趣味盎然。作品连续三十一周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

《寂静的春天》目录

译序

致谢辞

前言

第一章 明天的寓言

第二章 忍耐的义务

第三章 死神的特效药

第四章 地表水和地下海

第五章 土壤的王国

第六章 地球的绿色斗篷

第七章 不必要的大破坏

第八章 再也没有鸟儿歌唱

第九章 死亡的河流

第十章 自天而降的灾难

第十一章 超过了波尔基亚家族的梦想

第十二章 人类的代价

第十三章 通过一个狭小的窗户

第十四章 每四个中有一个

第十五章 大自然在反抗

第十六章 崩溃声隆隆

第十七章 另外的道路

《寂静的春天》作者简介:

Rachel Carson(蕾切尔·卡逊),1907年5月27日生于匹兹堡附近的泉溪镇;

1932年获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生物学硕士学位;

1936~1952年在美国鱼类与野生生物调查署工作;

1963年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1964年4月14日因患癌症病逝;

1980年被追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主要著作:

《海风之下》(1941)

《我们周围的海》(1951)

《海之边缘》(1955)

《寂静的春天》(1962)。

《濒临失衡的地球》(Earth in the Balance)

《濒临失衡的地球》是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Al Gore)的重要作品,初版于1992年,旨在讨论生态危机与人类文明的整体关系。作者戈尔认为生态危机从根本上说是现代文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冲突,副标题“生态与人类精神”便充分体现这一贯穿整部作品的思想核心。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失衡的危险”、“寻求平衡”和“获取平衡”。循着人类文明与地球生态关系这样一个脉络,戈尔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最新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致力于探索生态系统与人类文明所共同面临之困境的产生根源和应对之策,并以此引发读者对环境与生态问题的真实关切和深刻思考。

勾画全球生态危机的全景图

在这本书中,戈尔把大量翔实的环境数据纳入全球的观察视野,勾画出一幅地球生态危机的全景图。水土流失,热带雨林毁坏,全球变暖,水和空气污染,臭氧层变薄,洋流和暖流的紊乱,融化的冰川,不断上涨的海洋„„戈尔运用因果逻辑推论,清晰地列举出问题如何由区域扩展至全球,深入浅出地得出地球濒临大灾难的结论:北极在消融,物种在消退,生物链在变异„„他用铁证如山的

科学研究资料和数据,将最后一层遮羞布扯去,让我们直面千疮百孔的地球,直面这残酷严峻的人为灾害及其后果。

戈尔所勾勒的这幅生态危机全景图至少在两个方面使我们直面问题的严重性和刻不容缓。一方面,他在书中始终强调,这一生态危机弥漫于整个世界,属于全球性的挑战。如果我们只看到区域性的问题或是本地的问题,那么只能寻得一团毫无意义的乱麻而已。另一方面,他指出这一全球危机的渐变特征具有蒙蔽性。他以儿子6岁时遇到车祸险些死去而后自己真正走上生态保护道路的心路历程来告诫人们必须克服听天由命的惰性:生态保护之宝贵犹如孩子,你必须学会如何去珍惜和抵御不期而至的风险。书中,他展示了那个著名的青蛙实验:把青蛙放在100摄氏度的水中,它会烫得立刻跳出来,受伤害不大;而如果把它放在与室温相等的水中,再对此水进行缓慢加热,到七八十度的时候,青蛙已经跳不出来了。人类也一样,总是对眼前的巨大灾难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而对于积累性的、缓慢来到的灾难视而不见。是的,正在全球蔓延的生态危机便是这样一场渐进性的灾难。戈尔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作为人类极其可笑的谬误:“我们从自然中来,现在却把脊背转向自然。”他所描画出的每一幅发人深省的画面都是一次新的警告:我们若不悬崖勒马,灾难已经指日可待。

探寻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

在多方位呈现全球生态危机的过程中,戈尔的笔触跨越了历史、政治、科学、经济、心理学、种族等各个领域,追问人类文明的本性及其与全球环境的关系。他着重从工业化和现代化等人类文明的发展来追溯生态危机的起因。通过对人类文明发展与生态恶化之间关系的深层梳理,戈尔向我们抛出一个可怕的事实:人类文明已经具备了影响全球生态系统而不仅仅是影响局部环境的能力,并已具备了毁灭自身的力量。他指出,现代文明的极度自负实际是一种逃避和短视。“我们现在倒是该问一问,我们真的这么独特这么强大,乃至于我们从根本上可以和地球分离吗?”人类文明对生态的威胁具有战略性质,全球生态的改变也对人类文明造成了战略性质的威胁。戈尔在关于该书的一次访谈中提到,人类文明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失衡状态是造成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也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应对之策。

在本书中,戈尔便试图从人类文明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中寻找解决方案。他强调,关键的转变所需要的是以新的方式来思考这一关系本身。从生态整体着眼,重视自然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及对平衡的需求,戈尔与我们分享着一种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更深刻理解——我们都从属于一个比我们自身更为广大的世界。“这个

世界家族的血缘联系不是那么紧密,然而,对每一个他人的未来的责任,对整个地球环境的责任,却把我们变成了一家人。”也就是说,那种我们与地球相互分离,我们是独立的个体的观点必须得到彻底转变。当我们击破思想中的顽石,将自身当做整体的一部分来审视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或许能够唤醒作为世界家族一分子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对子孙后代所与生俱来的关爱。

“由于丧失了与世界,与未来的联系,我们的精神似乎都焦躁不宁。”对生态系统的拯救即是对人类精神的拯救。戈尔在书中所提倡的真正的解决之道便是通过复苏人类的生态精神以“改善文明和地球上脆弱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在解决生态危机的整体设想的基础上,戈尔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对“全球环境马歇尔计划”的详尽论述便体现了他解决生态问题的踏实态度和远见卓识。

吹响全球生态保护运动的号角

《濒临失衡的地球》出版后,在美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使人们见识到世界超级大国的领导人对于这场全球危机大胆且具魄力的回应。《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之为同类著作中最出色的一部,《西雅图时报》称之为“划时代的著作”,《休士敦邮报》把它作为必读书推荐给读者。同时,这本书被美国极其权威的《纽约时报》列入畅销榜单,成为第一部由美国国会议员所著且获此殊荣的图书。在媒体和读者中引起的关注,使该书短短三年内在美国国内重印了十次,同时被译成中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法文等几十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在美国有评论称,该书的开拓性质和启发意义,使它在世界生态保护运动中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力。

2006年,戈尔制作了讲述地球气候变迁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再一次引起世界性的轰动。他声称,该纪录片的主要概念——人类文明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失衡关系,就来自《濒临失衡的地球》。这部获得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的电影由戈尔亲自担纲解说,将他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中一以贯之的生态意识提倡至顶峰,再次吹响全球生态保护运动的号角。他还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宣讲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提醒各国为生态保护尽到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戈尔因此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毫不夸张地说,世界各国正在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持续努力,与《濒临失衡的地球》和《难以忽视的真相》以及戈尔的奔走呼号有着重要的关系。

戈尔本人相信这本书最终具有这样的意义:使人们认识到使地球回归平衡的急迫需要。地球濒临失衡,选择权在我们手中——生态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生态精神。正如戈尔书中所言:“关键在于平衡——慎思与行动的平衡,个人关切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神奇的人类文明的热爱的平衡。这是我在我自己的生活中寻求的平衡。”面对日益退化的生态系统,这本书是一声震耳的警铃,是一道严厉的目光,也是一面透亮的镜子,不留余地将我们置入自我审视的境地。当我们掩卷沉思,认真地检查自己与大大小小的环境的关系,重新思考自身在整个生态系统的位置,并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和自然世界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便真正响应了戈尔写作这本书的初衷。

《寂静的春天》的简介(2)

“从前,在美国的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这个城镇坐落在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央,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园成林。春天,繁花像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

“(当农民移居这里之后)一个奇怪的阴影遮盖了这个地区,一切都开始变化。一些不祥的预兆降临到村落里: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到处是死神的幽灵,农夫们诉说着他们家庭的多病,城里的医生也愈来愈为他们病人中出现的新病困惑莫解。不仅在成人中,而且在孩子中出现了一些突然的、不可解释的死亡现象,这些孩子在玩耍时突然倒下了,并在几小时内死去。”

这两段文字完全不像是出自一本科普著作,更像是恐怖小说的开头。事实上,卡逊的反对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把卡逊描述成一个没有经过科学训练,只知道煽情的文艺青年。

卡逊最初的志向确实是当一名诗人,大学选择的专业也是文学。直到三年级时她才决定改学动物学,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要多于对文学的痴迷。

大学毕业后,卡逊进入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动物学,主攻方向是“鲶鱼前肾(Pronephros)的发育”。由于家庭负担重,她拿到硕士学位后便退

学当老师。暑假期间卡逊去麻省一个海洋生物研究所实习,并立即爱上了海洋。1932年,她向美国渔业部申请做了一名业余编辑,负责编写宣传手册。4年后,她辞去教职,成为渔业部的一名正式雇员。为了多挣钱,她利用业余时间为报纸杂志撰写科普文章。1937年,她在全国性刊物《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处女作——《海洋深处》(Undersea),获好评。

据同事们回忆,这时期的卡逊为人谦和,极易相处。但她对文字的要求近乎苛刻,每写完一篇文章都要大声念几遍,力求完美。1941年,卡逊出版了第一本科普著作,名为《在海风的吹拂下》(Under The Sea-Wind)。可惜正赶上“二战”,这本书只卖出了不到2000册。

1951年,卡逊又完成了一部新书稿,名为《我们周围的海洋》(The Sea Around Us)。书稿辗转15家出版社,包括《美国国家地理》,均被拒绝。幸亏《纽约客》杂志一名编辑看中了此书,说服主编,以“海洋档案”的名义在《纽约客》连载。第二年,该书终于出版,当年就卖掉了20万册,并获得美国国家科技图书奖。颁奖仪式上,卡逊说:“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科技文学’,科学的目的是发现和揭示真相,而真正的文学的目的也是如此。”

有人形容这本书是“科学知识和发自内心的个人情感的神奇结合”,因为全书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对生命的尊敬。美国的宗教界人士曾指责卡逊没有在书中提到上帝,她回答说:“起码对于我来说,相信进化论和相信上帝创造世界,是完全不矛盾的。我把进化论看做是上帝创造生命所用的方法,这方法是如此完美,我们研究这一方法,正是为了更加尊敬上帝,更好地敬畏他所创造出来的方法。”

这本书为卡逊挣到了足够的钱,让她得以从渔业部(当时已更名为“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局”)辞职,成为职业作家。1958年,卡逊接到一封朋友来信,诉说她家后院喂养的野鸟都死了,那个朋友猜测这是因为飞机喷洒的杀虫剂所致。这封信让卡逊开始关注化学杀虫剂和农药污染问题,并着手调查。

1960年,卡逊被诊断出得了乳腺癌,她加快了写作进度。1962年书稿完成,并在《纽约客》上连载,引起强烈关注。同年,《寂静的春天》出版。这本书以滴滴涕为主要例子,讨论了人造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和地球环境的潜在危害。该书出版后几个月内就卖出了50万册,在西方国家引发了全民大讨论。卡逊的支持者来自各个领域,而她的反对者大都来自化工厂、制药厂、农业部,以及部分科

研机构,他们指责卡逊在科学上不够严密,有误导读者的嫌疑。还有人指责卡逊没有资格在农药领域发言,因为她没有受过专业的化学训练。

生命没有留给卡逊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击。1964年4月14日,卡逊死于乳腺癌,享年56岁。她终生未婚,但她领养了姐姐去世后留下的儿子。

卡逊死后,美国政府仍然没有对滴滴涕采取行动。直到60年代末期,美国相继发生了多起由人工化学品引发的环境危机,美国民众对政府和化工厂的信任程度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与此同时,有多人向美国政府提起公诉,要求政府调查滴滴涕造成的危害。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美国政府终于着手进行调查,并于1972年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滴滴涕的使用。不少西方发达国家也在这一时期相继颁布了滴滴涕禁令,这种曾被誉为“神药”的高效广谱杀虫剂,从这些国家的土地上逐渐消失了。

但是,滴滴涕远没有淡出历史舞台。

喧闹的春天

因为立场不同,世界上任何事情大概都存在争议。可是,用“争议”这个词形容《寂静的春天》简直是太含蓄了,这本书引发的大讨论可以用“战争”来形容,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硝烟味越来越重。

40多年来,卡逊的支持者给了她最高级别的赞誉,《寂静的春天》发表8年之后,美国成立了环保署,颁布了多项旨在保护环境和珍惜野生动植物的法规。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和绿色和平组织在内的多个国际环保组织相继成立,为宣传和推动环保理念立下汗马功劳。联合国也积极加入了环保大军,多次主持召开全球环境大会,颁布了多项环境公约,其中包括著名的《京都议定书》。

1980年,美国政府授予卡逊一枚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平民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把卡逊评为上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纽约大学新闻学院把《寂静的春天》评上世纪最佳新闻作品之一,位列第二。今年(1997年)初,为了庆祝卡逊诞辰100周年,一本名为《拯救地球的勇气》(Courage for the Earth)的文集在美国出版,收录了包括美国前总统戈尔在内多位知名人士评价卡逊的文章。

与此同时,美国著名的《纽约时报》刊登了自由派记者约翰·提尔内(John Tierney)的文章,批评卡逊用伪科学误导读者。提尔内建议任何一个读过《寂

静的春天》的读者一定要再读一下鲍尔德温(I.L.Baldwin)教授写的文章,此人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微生物学教授,同时也担任过美国科学院下属的“杀虫剂安全评估委员会”的主席。早在《寂静的春天》出版前,他就开始研究杀虫剂对环境的影响。1962年,他为著名的《科学》杂志写过一篇《寂静的春天》书评,批评卡逊过分渲染了化工产品对大自然的负面影响。“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人就开始了对大自然平衡的破坏。”鲍尔德温说,“《寂静的春天》不是对杀虫剂的利弊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科学考察,更像是一个检方律师的一次充满激情的呼吁书。”很显然,鲍尔德温教授不同意卡逊在《寂静的春天》第一段中对两种农业方式的褒贬,在他看来,“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就是人类破坏大自然平衡的确凿证据,与这块农场是否使用了人造杀虫剂无关。鲍尔德温还认为,滴滴涕的害处是很轻微的,必须平衡地看待滴滴涕的优劣,不能只盯着滴滴涕的缺点。“世界上不存在完全无害的化学药品。”他说,“但却存在着无害的使用方法。”

鲍尔德温教授的看法在科学界很有代表性。事实上,有很多科学家对《寂静的春天》提出过不同的意见。比如,卡逊认为滴滴涕会让鸟的蛋壳变薄,直接造成了鸟类的大规模死亡。但是英国埃塞克斯(Essex)大学环境与社会学教授朱尔斯·普莱蒂(Jules Pretty)曾对记者说,造成鸟类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耕作方式的变革,减少了鸟类的食物,而非滴滴涕。

再比如,卡逊多次在书中暗示滴滴涕会诱发癌症,但迄今为止,只有动物试验证明了过量滴滴涕能够致癌,人体试验却一直没有证明这一点。因此,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把滴滴涕列为2B类化学品,也就是说,滴滴涕“可能”致癌。

卡逊的支持者举例说,癌症的发病率在工业化到来后逐渐上升,这难道不是确凿证据吗?不能这么说。首先,癌症最主要的诱因是年龄增加,这已是科学界的共识。人类寿命在工业化之后大大延长,癌症发病率上升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吸烟已被证明会增加癌症的发病率,如果排除吸烟和寿命的影响,人类癌症的发病率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下降,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把癌症简单归罪于滴滴涕的使用,缺乏科学依据。

滴滴涕对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会有影响,这一点在科学界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2001年,美国国立环境卫生研究所的马修·朗奈克(Matthew Longnecker)教授在《柳叶刀》杂志发表研究报告称,滴滴涕的代谢产物(DDE)阻止了孕妇体内的黄体激素和其受体的结合,会造成婴儿早产。朗奈克研究了60年代美国出

生的2380个婴儿,测量了DDE在孕妇血液中的含量,对两者进行的统计分析证实了这一点。

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基本上都认同卡逊在唤起公民环保意识上所做的贡献。双方主要分歧在于如何正确评估滴滴涕的害处,因为滴滴涕的好处是明摆着的——它能救命。

抗疟英雄滴滴涕

对大多数卡逊的支持者来说,疟疾始终是他们绕不开的一个结。

众所周知,疟疾是一种致命传染病,防止疟疾传染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蚊虫叮咬,而滴滴涕当初就因为灭蚊效果好,而被称为“神药”。

2000年7月,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Nature)药物学分册发表了一篇由英美两国科学家共同撰写的文章,呼吁在发展中国家重新使用滴滴涕。文章指出,目前全世界有3亿疟疾患者,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地处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儿童。作者巧妙地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数字相当于每天都有7架坐满儿童的波音747失事。看来,科学家也从卡逊那里学到了一点写作技巧。

作者举例说,滴滴涕的被禁是疟疾死灰复燃的主要原因。195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号召全世界使用滴滴涕对抗疟疾,全世界疟疾死亡率迅速从原来的每10万人死亡192人,下降到每10万人死亡7人。疟疾基本上从西方发达国家消失,就连巴西和埃及也和疟疾说再见。

另一个例子是斯里兰卡。在引入滴滴涕之前,斯里兰卡每年新增280万疟疾患者,7300人因此死亡。使用滴滴涕后,效果惊人,1963年全国只有17名新增病人,无人死亡。印度和南美的大部分国家也取得了类似成效。可惜好景不长,1969年,在反滴滴涕思潮影响下,美国撤回了对斯里兰卡滴滴涕防蚊项目的援助,结果该国疟疾患病人数在一年之内猛增至50万。印度的情况和斯里兰卡类似。在南美国家中,只有厄瓜多尔坚持使用滴滴涕,结果该国成为唯一一个疟疾发病率持续下降的南美国家。

非洲的情况更糟。自80年代中期开始,南非停止使用滴滴涕。结果仅是南非一个省的疟疾患者数量便从8000人迅速上升至4.2万人,死亡340人。而与之

相邻的一个省则经历了一次疟疾大爆发,至少造成了10万人死亡。2003年,南非重新使用滴滴涕,结果同一地区每年死于疟疾的人数下降到50%以下。

另外几种依靠蚊子传播的疾病情况类似。美国科学院发表过一份研究报告,称滴滴涕使用20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至少拯救了5亿人的生命。

面对滴滴涕支持者的宣传攻势,卡逊的支持者迅速做出有力反击。他们指出,卡逊当初并没有否认滴滴涕的杀虫功效,她只是警告人类,昆虫很容易产生抗药性。事实上,许多热带国家(尤其是非洲)一直没有禁用滴滴涕,因为热带蚊子繁殖速度快,再加上滴滴涕的滥用,使得疟疾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

不过,在抗药性的问题上,双方意见其实是一致的。滴滴涕的支持者们也同意,滴滴涕的使用方法必须改变,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在农田里大规模喷洒,而应该限制在居民的房间里。《自然》药学分册上的那篇论文指出,按照以前的施用方式,每公顷棉花每个月需要消耗11公斤滴滴涕,但是如果只是利用滴滴涕防蚊子,每平方米的墙壁只需2克,每年喷涂1~2次即可。即使有少量滴滴涕逃逸出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只相当于从前的0.04%。

对于已经产生抗药性的蚊子,滴滴涕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因为滴滴涕对这些蚊子仍然具有很强的排斥作用,喷洒滴滴涕依然可以防止蚊虫叮咬。

即使如此,某些环保组织仍然没有放弃。他们改变了思路,在承认滴滴涕防止疟疾传染十分有效的前提下,强调它对人体的危害,包括致癌,或者导致内分泌紊乱等等。但你面对的是非洲每年几十万新的疟疾病人,曾经多次去非洲考察的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建信深有体会。“非洲的基础设施实在是太差了,任何一种方法,必须既廉价又方便,才可能有效果。”胡教授对记者说,“我听到过很多联合国援非组织做的报告,大家一致认为滴滴涕是目前最便宜,也是最方便的驱蚊剂。因为滴滴涕既便宜又稳定,每年只要喷洒两次就行了。” “非洲的疟疾问题和全球变暖也有关系。”胡教授补充说,“比如在埃塞俄比亚,原来海拔超过1000米的地方是很少有蚊子的。现在气候变暖,蚊子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驱蚊剂的需求量也就相应增加了。”

值得一提的是,《寂静的春天》刚出版的时候,反对卡逊的人主要来自化工企业。如今滴滴涕早已没有了专利权限制,很多已经开发出高价替代品的化工企业调转枪口,反对重新使用滴滴涕。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曾写道:“这是一

个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任何挣钱的方法,无论其代价有多大,都很少遇到挑战。”看来,这句话直到今天仍然适用。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6年9月15日,WHO发表声明,修改了实行多年的防治策略,公开号召非洲国家重新使用滴滴涕来防止疟疾流行。对此,不少环境NGO(非政府组织)表示理解和支持,也有不少组织仍持保留态度。他们认为,滴滴涕毕竟具有某些潜在的危险,不如花钱开发廉价替代品,这才是解决非洲疟疾问题的最佳方法。

这个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斯德哥尔摩公约》的中国应对

《寂静的春天》绝不仅仅指出了滴滴涕的问题,还列举了很多有害的农药,包括狄式杀虫剂(Dieldrin)、对硫磷(Parathion)、七氯(Heptachlor)和马拉息昂(Malathion)等等。许多这类化学杀虫剂都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它们的降解速度缓慢,危害持久。还有一些脂溶性的化学品,比如滴滴涕,能够在动物的脂肪组织中进行富集,即使每次摄入的量很低,时间长了也能累积到很高的浓度。这两点正是卡逊当年反对使用化学农药的最主要的原因。 “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科学认知是渐进性的。”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刘建国对记者说,“商业社会的某些技术开发行为具有盲目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以前认为无害的人工化学品后来被发现有问题。”刘建国举例说,早期工农业曾广泛应用的滴滴涕、多氯联苯(PCBs)和氟利昂等,后来都下了禁令。近期的不粘锅涂层材料,纺织品及各类生活制品中广泛应用的全氟辛烷磺酸类化合物(PFOS)、在家用电器及家具中广泛应用的各种溴化阻燃剂(BFRs),以及在各种塑料制品及儿童玩具中普遍应用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等等,也都出了问题。

“比如大家都听说过的冷却剂氟利昂,原来认为对人体毒性很弱,可后来发现它会破坏地球的臭氧层,改用HFC-134a。可后来人们又发现HFC-134a是强温室气体,其效力是二氧化碳的1300倍,于是只好又开始研发新的替代品。” 作为代表团的成员,刘建国博士代表中国参加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斯德哥尔摩公约》或《POPs公约》)的谈判,这项公约旨在全面禁止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全球迁移特性的

POPs类有毒化学品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首批列入黑名单的有12种化合物,作为签约国,中国对其中4种杀虫剂申请了豁免,其中就包括滴滴涕。事实上,《斯德哥尔摩公约》只是限制了滴滴涕在其他领域中使用,在疾病防治这个方面,《公约》没有规定停止使用滴滴涕的日期,但是公约缔约国每3年必须递交一份滴滴涕使用情况的报告。

“其实,对于《斯德哥尔摩公约》已经和正拟议新增列入的许多POPs类化学品,目前人们也未能掌握百分之百的科学证据证明其确实对人体健康有害,但是,正是因为人们普遍认识到了其潜在风险,才决定采取全球统一控制措施的。”刘博士补充说。

既然如此,中国为什么申请了滴滴涕豁免呢?“中国早在2001年就停止使用滴滴涕对付疟疾了。” 北大的胡建信教授对记者解释说,“我国有能力采用更加安全的替代产品对付疟疾,比如菊酯类杀虫剂等。现在中国只有船底漆等极少数地方还在使用滴滴涕(为了防止水生生物附着)。”胡建信教授还告诉记者,天津化工厂去年(2006年)生产了1000吨滴滴涕,绝大部分出口非洲,帮助当地居民对抗疟疾。我国目前正在和埃塞俄比亚商量合作事宜,帮助他们自己生产滴滴涕。

滴滴涕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其它POPs呢?卡逊在《寂静的春天》第一章里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人类经过多年的进化,已经学会了适应自然界产生的天然有毒物质。但是对于那些人造的化学物质,人类一时无法适应,因此她建议用天然产品代替化工产品。事实上,卡逊的这一理论是很多反对她的人的攻击目标。 “按照目前的情况看,人类是不可能完全使用天然产品的,我们只有依靠科技的进步,学会如何准确地检验化工产品的安全性,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清华大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中心”的于刚教授对记者说。

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谢绍东也同意这个说法。“我们现在使用着几千种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不可能完全代替它们,重要的是尽早发现危害,及时采取对策。”谢教授认为中国在这一领域具有其它国家没有的优势:“只要政府下决心,中国就可以迅速做出反应。比如1997年北京市突然下令用无铅汽油代替含铅汽油,很多车主都准备不足。但是为了环保,他们必须做出牺牲,这一点在国外就较难做到。”

“但是,中国在有毒化学品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 刘建国博士对记者说:“比如,我国在POPs类有害化学品的危害测试和风险评估等方面还比较落后,相关数据和信息还主要参照国外,对国内正在广泛生产和使用的许多POPs类有毒化学品的环境和健康风险缺乏基本认知。”据刘博士介绍,我国现在对有毒化学品的管理涉及多个政府管理部门,政策和管理上缺乏协调与统一是当前一个主要问题。比如,化工产品主要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管理,农药被分给农业部,健康产品归卫生部。相比之下,环保部门在化学品管理上的职权非常有限,这与发达国家已逐渐形成的由环保部门主导化学品管理的局面大相径庭。

“中国正困扰于传统的‘三废’环境污染治理,环保部门的职能和机构人手严重不足,管理‘看得见’的‘三废’还管不过来呢。”刘博士无奈地说,“POPs类有害化学品属于‘看不见’的污染,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过,我相信中国政府会重视起来的,因为POPs类有害化学品不但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危险,而且正严重威胁着我国相关化工产品的出口贸易。”■

1 A Fable for Tomorrow 1

2 The Obligation to Endure 5

3 Elixirs of Death 15

4 Surface Waters and Underground Seas 39

5 Realms of the Soil 53

6 Earth’s Green Mantle 63

7 Needless Havoc 85

8 And No Birds Sing 103

9 Rivers of Death 129

10 Indiscriminately from the Skies 154

11 Beyond the Dreams of the Borgias 173

12 The Human Price 187

13 Through a Narrow Window 199

14 One in Every Four 219

15 Nature Fights Back 245

16 The Rumblings of an Avalanche 262

17 The Other Road 277

点评者序

致谢

前言

1 A Fable for Tomorrow

明天的寓言

2 The Obligation to Endure?

忍耐的义务

3 Elixirs Of Death

死神的特效药

4 Surface Waters and Underground Seas

地表水和地下水

5 Realms ofthe Soil

土壤的王国

6 Earth’S Green Mantle

地球的绿色斗篷

7 Needless Havoc

不必要的大破坏

8 And No Birds Sing

再也没有鸟儿歌唱

9 Rivers of Death

死亡的河流

10 Indiscriminately from the Skies

自天而降的灾难

11 Beyond the Dreams of the Borgias

超过了波尔基亚家族的梦想

12 The Human Price

人类的代价

13 Through a Narrow Window

通过一扇狭小的窗户

14 One in Every Four

每四个中有一个

15 Nature Fights Back

大自然在反抗

16 The Rumblings of an Avalanche

崩溃声隆隆

17 The Other Road

另外的道路

Afterword

后记

波尔基亚家族

波尔基亚是西班牙巴伦西亚贵族世系的后裔,定居意大利,是意大利15世纪的一个有名家族。这个家族的成员在争 权夺利的斗争中广泛使用把毒药放在食物里的办法暗害自己的对手,被称为最早的黑手党家族,对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政治和文化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他们家族的这段历史用波澜壮阔来形容毫不过分。    15世纪的波吉亚家族堪称最早的黑手党家族。他们和如今所有黑手党家族一样只顾自己的利益,用不义之财铺路,而且杀人不眨眼。但在宗教方面,他们却摆出伪善的样子,他们家的暴徒几乎从来都没有错过一次弥撒。罗德里戈博尔吉亚当上了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他的统治期以谋杀、贪婪和淫乱闻名于天下,而他是历史上最为声名狼藉的教皇之一。他崛起的过程,造就了他波澜壮阔的职业生涯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章。是西班牙巴伦西亚贵族世系的后裔,定居意大利,被称为最早的黑手党家族,对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政治和文化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他们家族的这段历史用波澜壮阔来形容毫不过分。

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曾写道:“这是一个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任何挣钱的方法,无论其代价有多大,都很少遇到挑战。”看来,这句话直到今天仍然适用。

作文四:《《寂静的春天》》2800字

作者蕾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现代环境保护运动先驱。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斯普林代尔,一九二九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女子学院,一九三二年获霍普金斯大学动物学硕士学位。著有《在海风下》、《海的边缘》、《环绕我们的海洋》、《寂静的春天》等多部科学人文作品。《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以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蕾切尔・卡森的影响已超越了她在《寂静的春天》中所谈及问题的疆界。她将我们带回到一个基本观念,这个观念在现代文明中已丧失到令人震惊的地步,这个观点就是:人类与大自然的融洽相处。《寂静的春天》犹如一道闪电,第一次向人们显示出什么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事情。本期“领导书屋”摘录该书中的精华段落供览。

下面是作者的精言片段:

●现在居住于地球上的生命从无到有,已过去了千百万年。在这个时间里,不断发展、进化和演变着的生命,与其周围环境达到了一个协调和平衡的状态。在严格塑造并支配生命的环境中,包含着对生命有害和有益的元素。一些岩石放射出危险的射线,甚至在所有生命从中获取能量的太阳光中也包含着具有伤害力的短波射线。生命要调整它原有的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不是以年计而是以千年计。时间是根本的因素,但是现今的世界变化之快已来不及调整。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受到了危险、甚至致命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它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进入了生物组织内部。这一邪恶的环链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逆转的。在当前这种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在改变大自然及其生命本性的过程中,化学药品起着有害的作用,它们至少可以与放射性危害相提并论。

●在我们所有的自然资源中,水已变得异常珍贵,绝大部分地球表面为无边的大海所覆盖,然而,在这汪洋大海之中我们却感到缺水。看来很矛盾,岂不知地球上丰富水源的绝大部分由于含有大量海盐而不宜于农业、工业及人类使用,世界上这样多的人口正在体验或将面临淡水严重不足的威胁。人类忘记了自己的起源,又无视维持生存最起码的需要,这样,水和其他资源也就一同变成了人类漠然不顾的受难者。

●生命创造了土壤,而异常丰富多彩的生命物质也生存于土壤之中;否则,土壤就会成为一种死亡和贫瘠的东西了。正是由于土壤中无数生物的存在和活动,才使土壤能给大地披上绿色的外衣。

土壤置身于无休止的循环之中,这使它总是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当岩石遭受风化时,当有机物质腐烂时,当氮及其他气体随雨水从天而降时,新物质就不断被引进土壤中来了。

●因为杀虫剂在继续使用,确实很顽固的残毒也继续在土壤中积累起来,有一点几乎变得勿庸置疑:我们正在朝着麻烦前行。使用化学药物和放射性“如此有效的、但却为人了解甚少的工具”所带来的危害:“在人类采取的一些不妥当处置可能引起土壤生产力毁灭之时,那些害虫却能安然无恙。”

●“水、土壤和由植物构成的大地的绿色斗篷组成了支持着地球上动物生存的世界。尽管现代人很少想到这个事实,但是,假若没有能够利用太阳能生产出作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食物的植物的话,他们是无法生存的。”

●“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这种破坏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们所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大自然的其他生命。”

●杀虫剂不具有选择性的毒效,即它们不能专一地杀死那种我们希望除去的一个特定种类昆虫。它还毒害了所有与之接触的生命:一些家庭饲养的可爱的猫、农民的耕牛、田野里的兔子和高空飞翔的云雀。这些生物对人是没有任何害处的。实际上,正是由于这些生物及其伙伴们的存在,才使得人类的生活更为丰富多彩。然而人们却用突然的和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来酬谢它们。

●“如今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地方已没有鸟儿飞来报春;清晨早起,原来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美妙歌声,而现在却只有异常的寂静。鸟儿的歌声突然沉寂了,鸟儿给予我们这个世界的色彩、美丽和乐趣也在消失。”

●在农田和森林上空喷药最初是小范围的,然而这种从空中喷药的范围一直在不断扩大,并且喷药量不断增加。这种喷药已变成了一种正如一个英国生态学家最近所声称的撒向地球表面的“骇人死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飞机的大量过剩,所有使用毒药的注意事项都被人们抛在脑后了,现今毒药的危险性超过了以往用过的任何毒药,并且使用方法使人震惊。人们把含毒农药一古脑儿从天空中漫无目标地喷洒下来。在那些已经喷过药的地区,不仅是那些要消灭的昆虫和植物领教了这种毒物的厉害,而且其他生物――人类和非人类――也都尝到了这种毒药的滋味。

●美国公共卫生部的戴维・普赖斯博士说:“我们大家在生活中都经常提心吊担,害怕某些原因可能恶化我们的环境,从而使人类变成一种被淘汰的生物而与恐龙为伍。”

●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来说,比个体生命更加无限宝贵的财富是我们先天所具有的遗传物质,这是我们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纽带。通过漫长的进化时期的演变,我们的基因不仅把我们人类造就成现在这个样子,而且将未来凶吉掌握在它们微小的形体之内。然而在当前,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危害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一种威胁,“这是人类文明的最后的和最大的危险”――放射性袭击使得活体细胞遭受到各种伤害。

●许多世纪以来,一些人造致癌物已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包含有芳烃的烟尘就是一例。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我们的世界已变成了一个在不断加速变化的地方。自然环境正被人为环境迅速取代,而这个人为环境是由许多新的化学和物理因素所组成的,其中许多因素具有引起生物学变化的强大能力。人们至今还不能保护自己免受这些由人类自身活动所产生的致癌物的危害,这是由于人类的生物学遗传性进化缓慢,所以它需慢慢适应新的情况。其结果是,这些强大的致癌物就能够很容易地击破人体脆弱的防线。

●现今在一些地方,无视大自然的平衡成了一种流行的做法;自然平衡在比较早期的、比较简单的世界上是一种占优势的状态,现在这一平衡状态已被彻底地打乱了,也许我们已不再意识到这种状态的存在了。一些人觉得自然平衡问题只不过是人们的随意臆测,但是如果把这种想法作为行动的指南将是十分危险的。今天的自然平衡不同于冰河时期的平衡,但是这种平衡还存在着:这是一个将各种生命联系起来的复杂、精密、高度统一的系统,再也不能对它漠然不顾了,它所面临的状况好像一个正坐在悬崖边沿而又盲目蔑视重力定律的人一样危险。自然平衡并不是一个静止固定的状态;它是一种活动的、永远变化的、不断调整的状态。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的活动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

作文五:《寂静的春天》5100字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钞贺森 2015106011 经管院产业经济学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是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作者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卡森这本里程碑式的警世之作开启了人类的环保事业,同时也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反《寂静的春天》运动”。2004年,作家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写道:《寂静的春天》导致的死亡比希特勒杀害的人更多。而人们对她的这本书的评价是: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许现在还没有开始。 这是一本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威廉·道格拉斯曾为寂静的春天英文版作序。它的出版使美国政府和民众都卷入了这场运动——不仅仅是看过这本书的人,还包括看过报纸和电视的人。当《寂静的春天)的销售量超过了50万册时,CBS为它制作了一个长达一小时的节目,甚至当两大出资人停止赞助后电视网还继续广播宣传。肯尼迪总统曾在国会上讨论了这本书,并指定了一个专门调查小组调查它的观点。这个专门调查小组的调查结果是对一些企业和官僚的熟视无睹的起诉,卡逊的关于杀虫剂潜在危险的警告被确认。不久以后,国会开始重视起来,成立了第一个农业环境

组织。它也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停止沙城农药厂的DDT生产开始的,而后全面禁止了DDT的生产和使用。《寂静的春天》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并且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1964年春天,蕾切尔·卡逊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

《寂静的春天》描述了农药所带来的一连串连锁反应。它导致地表下和地下海受到污染、土壤贫瘠、生物链断口,最后发生一场无人幸免的天灾。这种惊世骇俗的预言招到了各方的抨击。因为,当时在政策中还没有“环境”这一条款时,她以《寂静的春天》为扩音器,在1962年,大声喊出了要环境保护的心声,唤醒了被科学技术所蒙蔽的人民。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你将会发现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这就是说,环境保护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确实在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中,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人类的这种意识大概起源于洪荒的原始年月,一致持续到二十世纪。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因为人类文明的许多进展是基于此意识而获得的,人类当前的许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是基于此意识而制定的。蕾切尔•卡森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这是在向人类的基本意识和

几千年的社会传统挑战。

《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这本书甚至在没有正式出版前就倍受攻击,农业部门和杀虫剂生产商攻击卡森是“一个歇斯底里的女人”,但这本书迅速引起公众舆论的注意,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随之,美国第一个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诞生,1970年,美国环境保护局成立(1970),美国政府对剧毒杀虫剂的危害进行调查,成立环境保护局,各州立法规定禁止生产和使用滴滴涕. 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之后,作者心力交瘁,与世长辞.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1948年美国“多谎拉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5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8年日本爱知米糠油事件,哪一件不是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一场海湾战争,将碧波万里的地中海几乎变成了死亡之海。原油覆盖着人类生命的摇篮,扼断了海鸟们的生存之路。一次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给人类留下难以医治的后遗症,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正是由于人们喝了大量含汞的河水。中国的本溪市曾为浓烟所笼罩,被世人称为“从卫星上观察不到的城市”。这样的教训举不胜举。环境污染以每周一种的速度在灭绝着生物!在《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出版以前,DDT被滥用,人们的脑中没有环境保护的概念,还愚蠢地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和主宰者,一

心只想着如何征服自然。杀虫剂的使用对人类的危害是很大的。在书中大量的事实进行了论证。在佛罗里达州,两个小孩发现了一只空袋子,就用它来修补了一下秋千,其后不久两个孩子都死去了,她们的3个小伙伴都患病,因为这个袋子曾用来装过一种农药,叫做对硫磷的有机磷酸酯。另外有一次,威斯康星州的两个小孩(从兄弟俩),1个是在院落里顽耍,此时他的爸爸正在给山药蛋薯喷射对硫磷药剂,药雾从连接的地里飘来;另1个随着他爸爸游玩跑进谷仓,又把手在喷雾器的喷嘴儿上放了一下子,也中毒了就在当天晚上,两个孩子死了。像这样的事件很多,对人类带来的伤害也是永久性的。同时,使用了杀虫剂也并不一定能把害虫杀掉,甚至反而造成了害虫的猖獗。大量使用杀虫剂使有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人们不得不又研制新的化学药剂来杀虫,这样不断地研制、不断的杀虫,最终产生的化学药剂成分越来越复杂,带来的伤害也会越来越严重,人虫之战永远无休止。农药的使用,让我们的明天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农药的使用量是一个鲜红而刺目的数字,多少年来,一直是这样子的。诚然,农药的使用使得我们不必再担心我们的农作物因为虫害而大幅减产,我们不会因此而饿肚子了,可是农药的大量使用,重金属的污染,究竟在以后会带来什么后果,谁也回答不了。我不禁会想,若是这样持续下去,我们的土地还可以支撑多久,我们的世界还可以支撑多久,我们的春天,还可以热闹多久。塑料袋是最糟糕的发明,农药又何尝不是呢?使用化学药品的问题很多,却没有容易的解决办法。正如阿伯特·斯切维泽所说:“人们恰恰很难辨认自己创

造出的魔鬼。”除了会对动物、人类造成致命的伤害,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也是巨大和难以估量的,但对环境造成影响却没有人去关注,除了少数的人和这本书的作者蕾切尔·卡逊。蕾切尔·卡逊用她的文字,用她的心血,用这本《寂静的春天》来向懵懂无知的人们提出警示,发出呼告,让人们去认识他们引以为傲的发明物——DDT的危害,让他们明白自然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力量。

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肆意的毁坏,这样的恶果应归功于人性自私、贪、欲,只图生活上物质享受,想得到更好的,更多的,而只为本身利益,不顾他人及一切。人类自钻木取火发明熟食即开始有文明,经过一万年演化至十九世纪末,也还保持能与自然相处和谐状态;自蒸汽机发明后,进入科技时代以至今日,已进步到全球资源逐渐耗竭,把地球遗留给我们里珍贵遗产无知的浪费了。我们从适应自然,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慢慢地将自然界掠为己有,甚至以战胜自然相标榜,向自然界贪婪地索取,将自然环境肆意破坏。环境保护在现代社会中从人类蔑视到注意再到重视的过程中,也就是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人类从蒸气机时代开始就在大面积破坏环境,尤其是工业革命、两战时期及近几十年的工业社会。而直到近几十年来环境保护才逐渐被大家所关注。毕竟环境保护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恰恰就是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环保。所以这种着重于长远利益的方法,向来都很难被大多数只看中眼前利益的人们所接受。即使直到现在,我们明知杀虫剂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破坏生态平衡,但却还在大量使用。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人们真的不怕死吗?答案当然是

否定的!是人的贪欲和侥幸心理在作祟。一方面,眼前带来的经济利益比起长远的环境效益更能刺激人们,对于人的贪念更具有吸引力。在以环境为代价得到的经济利益面前,人们妥协了,选择了接受物质享受。人性中的自私使他们只为本身利益,不顾他人甚至是后代。另一方面,大多数人的侥幸心理安慰自己说,并没有那么可怕。而当一次次的环境灾难发生在眼前的时候,他们又安慰自己说,那是自然现象,并不是使用化学物品的缘故,并不是环境的污染导致的,并不是我们的错。所以,人类在侥幸心理下仍安心地做着破坏着环境的事。除此以外,人们对于生命的错误对待也是原因之一。人们认为植物不及人类重要,动物不及人类重要,我们喊出“以人为本”的口号,但是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的,也是其他动物的家园。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地球,我们只是地球的使用者,而不是主宰者。我们没有足够认真地审视与我们相同的生命个体。

春天,本来是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季节。春天里,永远不应该是寂静无声的,尤其是在春天的田野上。可是,从某一个时刻起,仿佛是在一瞬间,在春天里就不再听到燕子的呢喃,黄莺的啁啾。春天的田野,变得寂静无声了。这样不寻常的春天,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对,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才使我们的春天变得如此寂静而荒凉。农药的危害,我们很在就知道,但那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知道这本书——《Silent Spring》。Rachel Carson告诉了我们一个残忍的事实,描绘了一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她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强烈地震害了我们。“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

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活,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当真冷漠如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不惜以其他生灵为代价么。到底不过是害人害己,自己让自己的明天的春天寂凉无声。合上书,心中弥漫着哀凉,抬头看着天空中滑过的飞鸟,低头聆听悦耳的鸟鸣,觉得好珍贵,现在改变,也许还来得及,再晚,也许就真的是一切无法挽回了。我希望我们在除了汽笛声,工厂机床的声音之外,还能听到些别的,活着的生命的声音。

人类自钻木取火发明熟食即开始有文明,经过一万年演化至十九世纪末,也还保持能与自然相处和谐状态;自蒸汽机发明后,进入科技时代以至今日,已进入到全球资源逐渐耗竭境地。问题只見日益严重。今日人类祸延子孙,咎由自取不说,其他生物及地球何辜?科技日益发达,只为满足人类一时的私欲,而对环境造成的是更多的负面永久不良的后果。这也促使我们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这些概念和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科学上的愚昧。当科学已经用最现代化、最可怕的武器武装起来了;这些武器在用来对付害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整个的大地了,这真是巨大的不幸。因此,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真正带给我们方便,同时有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又不影响其他生物的科学。这种科学能帮助我们和其他生物生活得更好,生活得更安静,生活得更和谐。

我感恩自然,它总在谦让我们、原谅我们、理解我们,虽然我们

对它是那样的不负责任,看起来它还是那般祥和,而不是目露凶光。我们往往追求一种意境,完美的人生的信仰,却不知道全部都是自然所赐,它明明的给予了我们如此浩瀚的神奇的文化,为何还要去破坏与它的友谊,是它宽广的胸怀包容了我们,我们又吸取了多少其中的精华,可是人们出其不意,它竟会带着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我们。这次,我们满心愧疚的来到自然,我看到的依然是种莫名的情感,绿色的生机又在朝气蓬勃的生长了,它在塑造着自然生态,那个时刻,雨水刷洗的大地,风儿刮去所有的尘埃,带走所有的污垢,它准备开一桌生命的宴席,人们就会似风不邀自来,雨不求自到的汇集在一起,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赴宴,一同举杯,感谢自然。我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爱她的青山绿水,爱她的碧草蓝天。更感恩自然的美,自然的好,自然这位伟大的母亲所带给我们的关爱。感谢自然,等于拯救万物生灵,我们已经错了,就让岁月燃烧,重新开始吧,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发出的爱的真谛——没有健康的自然没有幸福的未来!

《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1964年春天,蕾切尔·卡逊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她的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人类真的应该放慢下追求物质的脚步,好好地静下来想一想和自然地关系,和对自然的态度。别再让我们的贪念和侥幸毁了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

作文六:《寂静的春天》2500字

《寂静的春天》教案

高一语文组 黄 敏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探讨文章思路,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探究理解重点语句和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从生活中体会到: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科学改变了并且还在继续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科学拓展了空间,让人类一步步地从陆地走向海洋,走向太空;科学延伸了时间,让人类延长了寿命,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科学已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与我们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通过各种媒体,我们都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科学世界的丰富和科学智慧的光辉。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审视,科学在为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足可让人类灭亡的危害„„

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谈谈自己的感受:

(视频:关于1989年阿拉斯加原油泄漏及原油对海洋污染的新闻片段) 小结: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阿尔迪兹”号在美国阿拉斯加威廉王子岛海岸触礁搁浅,原油泄漏量达1100万加仑,8600公里海岸线受污染,16条鲸鱼30万只海鸟和5000多头海獭、海豹死亡,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

事件。此外,还有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发生„„因此,环境保护已成为我们今天迫在眉睫的话题。

今天,我们便来学习一篇引起人们关注环境污染的课文——《寂静的春天》。

二、作者作品简介:

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而人们对她的这本书的评价是: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

三、基础积累:

啮齿(niè) 拨弄(nong) 滞留(zhì) 栖居(qī) 步履(lǚ) 牲畜(chù)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独立思考:

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归纳:

第七段(P36):“这些喷雾液、药粉、烟雾剂现在几乎普遍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使用——这些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论其是‘好’是‘坏’;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能够以一层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或长期滞留在土壤中。”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概述各段重点。

①地球上的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人类在近代获得力量去改变大自然。

②这种力量影响到了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③生物与环境适应要相当长的时间,而现代世界的人却没时间去适应。

④人类因急躁轻率的步伐制造出新的辐射和化学物质。 ⑤适应这些化学药品要很长的时间,但人类却以极快的速度在生产。

⑥这些化学药品有许多用于人类对自然的战争。

⑦因这些药品的普及而造成环境的破坏。

⑧这些药品的使用导致了恶性循环。

⑨这种心态的原始性和非理性。

3、你认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这篇课文以科学详实的资料,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反映了人类广泛使用化学农药给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危害,呼吁人们放弃那些愚蠢的做法,要善用科学,不能让科学的东西危及人类本身。

五、语言探讨:

富有感情色彩而又形象生动是科学小品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找出例句,说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举例归纳:

①“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第二段P35)

分析:这句话形象地表现出了化学药品的危害极大,隐蔽性极强,容易被人忽视,意在唤起人们的注意,表达了作者迫切的心情。

②“人甚至连自己创造出来的魔鬼都认不出来。”(第二段P36)

分析:引用施威策的话,运用比喻手法,进一步指出这种化学药品让人们或者动植物不知不觉地受到危害,增强说服力。

③“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第七段P37)

分析:“杀虫剂”与“杀生剂”一字之差,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极大差别,“杀虫”指这些化学药物的功用是“杀

虫”,而“杀生剂”的“杀生”则表现了这些化学药物的危害,作者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六、读写训练:

请发挥想像,描述一下“寂静的春天”是一种怎么样的景象?

七、拓展延伸:

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呢? 归纳:

1、除了化学因素外,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的因素还有:水污染、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粮食短缺、人口爆炸、生物多样性丧失、技术危机等等。

2、人类需要做的是:保护环境、爱护地球;遵从发展规律,不轻率躁进,破坏环境;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等。

八、小结:

通过学习本文,呼吁学生能从我做起,身边的家人、亲戚、朋友、同学,一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九、作业布置:

1、对比阅读2004年重庆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一,比较两者关于化学药品污染的认识,并完成阅读后的选择题。

2、写一篇倡仪书,号召全校师生行动起来,共同来爱护我们的校园环境。

虫”,而“杀生剂”的“杀生”则表现了这些化学药物的危害,作者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六、读写训练:

请发挥想像,描述一下“寂静的春天”是一种怎么样的景象?

七、拓展延伸:

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呢? 归纳:

1、除了化学因素外,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的因素还有:水污染、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粮食短缺、人口爆炸、生物多样性丧失、技术危机等等。

2、人类需要做的是:保护环境、爱护地球;遵从发展规律,不轻率躁进,破坏环境;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等。

八、小结:

通过学习本文,呼吁学生能从我做起,身边的家人、亲戚、朋友、同学,一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九、作业布置:

1、对比阅读2004年重庆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一,比较两者关于化学药品污染的认识,并完成阅读后的选择题。

2、写一篇倡仪书,号召全校师生行动起来,共同来爱护我们的校园环境。

作文七:《《寂静的春天》》8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寂静的春天》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