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的感悟》900字] 弟子规感悟800字

作文一:《读《弟子规》的感悟》900字

读《弟子规》的感悟

一直以为《弟子规》是一本小孩子的启蒙导师,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都深知其中的道理。在医院诵读《弟子规》的活动中,我读到这本书,发现其实截然相反,我欠缺的很多。《弟子规》就像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使得你的个人行为、道德品质、综合素质有了参照标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晶的她绝对是你生活、工作乃至人生中的良师益友。《弟子规》教导我们首先要端正品德,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并为我们罗列出很多为人处世的小细节,我阅读后颇有感触。   医德是医之根本,在传统思维方式中,医生的职责是看“病”,医生更多的关注患者生的什么病、用什么药、如何治疗等生理需求,至于患者的心理需求则是其次于“病”的问题。医术固然重要,然而古往今来,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大医如果缺乏医德的支持是难以成就的。也就是说医术到达一定程度,唯有医德才能使其继续得以提升。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医学道德理念,都把救死扶伤视为医生的修身之术。翻开中华民族的医学史,“医本仁术”的理念世代相传。从古至今,医学对所有从医者都有着严格的医德要求,“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也”。医学需要医德,有如人需要空气和鱼需要水一样。

医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的优劣。首先医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必备条件,医务人员要实现自己的神圣责任,必须深知自己对患者、对社会担负的责任;必须在工作中对病人亲切、同情、耐心、和蔼,不论职务高低、贫富、美丑、男女老幼一律同等对待。其次,医

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动力。医生在工作中如主动与病人接触,服务及时,亲切温暖都会增加病人的信心和力量,使病人减少顾虑,减轻烦恼,这对病人的治疗和康复会起到医疗技术和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由此可见,医生的医德是与医疗技术,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的,是医之根本。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强调要以病家之苦为己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患者设想,对患者要有浓厚的同情及亲情,要挚爱职业,要有敬业精神,以医为荣。

《弟子规》对于我的启迪远未止于此,在感悟古圣先贤的为人处世的智慧之余,我的生活和工作也有了一个新的标榜,我将循序渐进的努力下去!担负起一名医务工作者应有的责任。

作文二:《读了弟子规的感悟300字》400字

在寒假里,我读了不少书,还重温了三年级背过的《弟子规》。明白了不少道理。 日记://wwW.0S.nEt.

弟子规,分几个段落,分别是: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做一个人,就要尊敬长辈、诚信对人……

弟子规首先就告诉我们:首孝悌。主要的意思是:年幼的人,在家的时候要孝敬父母,出门的时候要尊敬兄长。人一生更重要的,就是亲情。没了亲情,怎么都不会快乐。次谨信,告诉我们:说话要恭敬诚信。人要言而有信,说话不能不经大脑,要做到一言即出,驷马难追才行。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说的是:要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身实践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各种诗歌文学。作者把《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话做为总纲,目的是要告诉人们教育弟子应谨遵圣人的教诲,不可误入歧途。

在生活中,弟子规有时也很有用。如:“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从弟子规中,我学会了好多道理,我要做一个好少年。

作文三:《读弟-子规后的感悟》1500字

中华民族积淀五千年历史文化,薪火相传形成了优良传统美德,彰显于世界文明史。从朱熹的《童蒙须知》,到王应麟的《三字经》,再到李毓秀的《弟-子规》,几代大师巨儒,秉承儒家教育传统,注重优良品德从日常行为抓起,先立德,后立身,因此,中华启蒙教育理论为世人所共同推崇,成为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弟-子规》乃儒家圣贤之古训,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撰的。“规”即规范,指的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全书以《论语·学而篇》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用三字经形式阐述而成。它从日常伦理、出门居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做人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阐述圣哲的智慧和人生态度,诠释人类赖以生存的传统价值观,主张凡事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有诸己,求诸人,其国学高论、名师大德和哲人圣言,为国内外儒、释、道各家共同倡导,被视为人际交往的礼仪规范和求学做人之根本。

首先,《弟-子规》告诫人们要孝敬父母亲,友爱兄弟姐妹。孝悌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又曰“举忠臣与孝子之门”,这是因为守孝道者必有一颗善良仁慈之心,推此仁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必能服务于大众,为天下人谋利益。所以,有人提议把孝道列为考察干部的必备条件,这并非没有道理。从治身,到治家,再到治国,孝行是创造和-谐社会、安乐生活的重要因素。

其次,《弟-子规》告诫人们要慎言谨行,讲求信用。“若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是有文明准则的,穿着整洁,举止文雅,戒烟节酒等,都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作为员工也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应予充分重视。做人也是要讲信用的,“诚者有信,仁者无敌”,唯有诚信待人,才能赢得信任。我公司曾因产品包装的小小失误,宁愿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召回该批的全部产品,为的就是赢得客户的信任,树立起过硬的品牌。正因为如此,公司多次被评为“A级诚信单位”。

再次,《弟-子规》告诫人们要亲爱民众,亲近仁者。一个人如果对亲人、同事、朋友、客人亲仁,必定会赢得广泛的尊敬,从而树立起崇高的威信。我国领导人的亲民形象赢得了东西方社会的普遍赞誉,我们也经常说:“员工哪怕失去了一根稻草,公司也愿意用金条去换回。”公司对员工的一片爱心,也赢得了员工对公司的无限忠诚,而这正是公司冲破困难走向辉煌的重要保证。

最后,《弟-子规》告诫人们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一个爱学习的员工必定是充满朝气的,一个学习型的企业也必定是充满活力的。唯有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企业发展的脚步,与时俱进。

《弟-子规》可读可悟,可言可行,至平至常,至神至圣,是治学、修身、齐家之范本,亦为正心、做人、立业之经典,各个阶层人物、各种年龄人、各行业职员细读这篇文章,定会感受到中华美德的深厚底蕴,沉浸于情感教育的字里行间,从而深受其感染和熏陶。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中华国土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但由于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当今社会出现了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等现象,我们有必要通过学习经典来突出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传承精神文明和传统美德,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现代企业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形象竞争,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其中的重要因素就是要提高员工的素质,包括其礼仪修养。人们往往从某一位员工和某一件小事上,衡量出一个企业的可信度、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而《弟-子规》阐述的正是古代圣人的道理,也是现代文明人所应具备的素养,我们若能身体力行,从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自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必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楷模,如此,社会将变成和-谐的社会,世界也将变成和-谐的世界。

为此,希望大家能一读《弟-子规》,并践言践行,修身养性,成为一名初具美德修养的社会文明人。

作文四:《读《弟子规》的几点感悟》700字

读《弟子规》的几点感悟

近来和学生一起用心诵读《弟子规》 , 反复吟诵中,渐有粗浅感受,现零星记下, 与有缘者交流: 父母呼 父母教 应勿缓 须敬听 父母命 父母责 行勿懒 须顺承

“勿缓” “勿懒”是指应答迅捷,勤恳劳作, 、 不让父母久等; “敬听” “顺承”是指安心记下, 、 奉命而行,不让父母失望。这体现了中华美 德之首“孝”的核心,即顺从父母意愿,就是 人们常说的孝顺的含义:孝在顺中。因为没 有哪个父母会让孩子做有损自己的事情(例 外者极其罕见) ,即使是责骂也是恨铁不成 钢所致,所以父母之命当附耳倾听,身体力

行,方可不枉父母一片苦心。 反观而今社会,小皇帝、小公主比比皆 是, 两代甚至三代老人环绕四周, 嘘寒问暖, 求星不敢捞月,孩子俨然是圣旨印刷机,随 便一个念头便能让父辈、祖辈忙的焦头烂 额,到头来还不一定博到些许欢颜。真是有 朝一日倒过来, 爹非爹来儿非儿。 悲叹之余, 不禁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恐怕是家 庭教育出了问题。为人父母者学点弟子规还 是非常有必要的 。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衣服鞋帽,遮体暖身而已。扣正领直, 显示主人威严正气;纤毫不染,方觉主人洁 身之好。是表达自身的好恶、修养和品德的 良好途径。 而今, 部分孩子追时尚、 求名牌,

一身衣服动辄上千。小小孩子,何德何能, 受此大福报?表面看是家长想让孩子过上 有层次的生活,细想之下,其实让孩子懂得 生活的不易和劳作的艰辛可能是更好的投 资。莫忘“德不配位、必有余秧”之说。 我常说,无论何种衣服只要包裹着一颗 感恩的心, 知恩图报, 上报国家, 下养父母, 那衣服会成为最美的点缀,让人敬仰赞叹, 进而争相效仿;反之会如何呢?着华贵服 装, 吐污秽之言, 行不堪之事, 伤众生之眼, 这衣服又怎能不让众生避之而唯恐不及 呢?

作文五:《读弟子规感悟》1700字

感悟《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此文脱胎于孔子的“论语”学而篇,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独立成章却又密不可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做人、处事等行为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行为敦厚、人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深远的影响。

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

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信”应该是贯穿儒家思想的一条主线,也是弟子规中讲述比较深刻的一部分。承上部分的“出则悌”、“谨”,启下部分的“泛爱众”。“信”更应该是我们今天的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如果大家都能诚实守信,就不会有农民工的工资需要总理的过问才能发到手;如果大家都能以诚信为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企业见利忘义,往奶粉里面掺三聚腈氨,造成千千万万的儿童遭受病痛的折磨,家庭蒙受巨大的痛苦;如果大家都以诚信为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豆腐渣工程,大灾大难袭来时,国家也不会遭受那么大的损失;如果官员时刻把信义放在第一位,把为人民服务做为自己毕生的信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贪官污吏出现;如果大家视诚信为自己的生命,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和谐,社会将会更加美好。“信”这一章不光讲述一诺千金,还讲述了向别人应该学习什么,怎么样对待批评,怎样“朝闻过夕改之”。“信与智义”是相通的。

“泛爱众”这一章重点讲述了儒家“仁”的主题,那就是对待一切大众应该平等关爱,对待穷人不歧视,对待富人不巴结及怎样礼尚往来。我的理解就是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及孙中山先生倡导“博爱”,爱天下的芸芸众生。从小处说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把这个

“仁”延伸出来那就是除了爱家人老师朋友,还要爱人民,爱祖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亦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总之要胸怀祖国,心忧天下。

“亲仁”则阐述如何向有仁德的人学习,事实上是儒家的交友观,即要交怎样的朋友,向真正的朋友学习什么。

最后一章“余力学文”在以上应该尽自己本分的行为规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给我们指出了直到今天仍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方法、读书方法、藏书的陈列等等。

读罢这千余字的文章,感慨万千,仔细想来,现在的我们常常是不缺知识缺文化,不缺能力缺修养,也就是钱文忠所言,没有规矩。而一个人没有规矩,没有修养,没有品质,纵有再大的才学也是有欠缺的。听过一句话,如果文化不能落地生根为文明,那是不够深入的。今天的人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应该有怎样的道德情操,是需要我们扪心自问的,《弟子规》让我们有所启发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

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作文六:《学习弟子规的点滴感悟》800字

学习弟子规的点滴感悟

学习弟子规的点滴感悟

孔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影响是最大最久远的,孔子不仅用他的言行教育着他的弟子们,同时也给我们后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教诲。

为了继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幼儿园组织全园职工学习《弟子规》,在初读《弟子规》时,觉得应该是孩子要好好学习的书。但通过初读《弟子规》书中的入则孝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对照自己,想想自己的父母,虽然自己已经很孝敬爹娘,细读《弟子规》后,总觉的我们以后还应该做到即时父母没有呼唤自己时,也要常常回家,多做家务事,去聆听父母的教诲,与父母说话时和言悦色,声调柔和不要嫌父母唠叨,因为自己也有老的一天,还要做到为父母着想,关心父母的健康,定期带父母体检,对父母的喜好要做到了如指掌,及时过问父母的生活和开心的事情,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多做让父母高兴和顺心的事,及时为父母做事。想想父母对自己的呵护,从初生到成人,付出的辛苦真是一言难尽„„当我们自己为人父母之后,才开始去体谅父母,知道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不图任何回报的,做为父母的子女我们为父母做任何的事,都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做子女的本分。所以说:“对待父母我们不能有任何的借口,忙!忙!忙!”要学会及时的关心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的疾苦和需要,让父母感受到儿女的关心和温暖。在与同事相处时,要做到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在与长辈相处时要有礼貌,讲礼节,做到关心幼小,尊重长辈,尤其是遇事不能急躁,耐心对待任何事情,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诚信待人,在工作,学习中要努力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同时,还要多利用业余时间多读有益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书籍,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自身素质、充实知识,将中华传统文化落实到行动中。

我们要用孝心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让“百事孝为先”成为每个人的行动,教育子女延续古人的优秀传统文化,把《弟子规》发扬光大,让中华儿女在孝敬父母的同时,学会感恩,学会报答,学会孝敬社会,知道如何做人的道理。

作文七:《学习弟子规的感悟》4000字

读《弟子规》有感

王宇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弟子规》是以孔子《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其所倡导的仁爱、孝悌、忠恕、礼仪、诚信等更是与感恩观念息息相关。

“泛爱众”中的“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讲的就是我们要懂得感恩。能感恩的人,内心经常会觉得很满足,觉得世间的人对他都很好,他生活的环境也会一片祥和,那么你内心就会幸福,那么这种感恩的心态和幸福,就会改变你周围生活的磁场,就会越来越幸福。讲一个小故事:一个儿媳和婆婆的故事。

“恩欲报,报恩长”,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感恩些什么呢?佛法中讲人有四种恩德,我们必须报答,而且这个恩德对我们非常非常的大。结合这四种恩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弟子规》中的“入则孝”讲的根本观点就是报父母之恩。儒家思想强调,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给了我们生命的父母。关于孝道大家已经都讲了很多很多,我不多说。但是我很喜欢传诵自今的这几则名言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

义章》

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这就是在过去为什么人的头发从来不剪,男的也是留很长很长的原因。但是现代不同了,人们可以随意的整容,有的都看不出来谁家的孩子了,反正都是明星脸。最主要的就是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本来年岁已高的父母需要你来照顾,结果总是这有病那有病的,让父母担心受怕的,还何来孝顺啊?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所以每天坚持锻炼40分钟,是最科学的,别过力,否则久而久之有损健康。而且也要让自己的心理健康。

下半句就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意思是: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如果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要求我们做到自爱的话,那么“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则是要求我们做到自立、自强。自立、自强是自爱的行动,人要发展必然要自立、自强。同时,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是父母对子女的殷切希望,孝子更应该做到这一点。 “扬名于后世”用现代思想来理解确实有些功利化。不是有权有钱才能扬名于后世,也许还遗臭万年呢。那怎么来理解,我觉得就是:遵循仁义、道德、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按正确的原则立好身、做事正、走正道、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让周围人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导有方,培养出了一个优秀儿女,这是人行孝尽孝的结束,也是孝的终极目标。

——因贪腐落马的湖南高官说:廉洁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

看新闻,“五一”劳动节表彰了很多在平凡岗位上把工作做的不平凡的人。举某位得到社会认可的班主任老师。

所以认真对待我们的工作,在威远这块地界,给自己留一个好的口碑,让自己作为教师的职业价值得以实现,给自己一份骄傲,给父母一份荣耀。这才是孝的终极目标。

二、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之心。

只有国家社会的繁荣稳定,才有我们生活的基础,没有强大的中国,就做不了一个自尊的中国人。

(非洲难民和伊拉克战争图片)

现在我们过着自尊自爱、富裕稳定和谐的生活,归根到底是由于我们有个愈来愈强大的国家,给我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基础,所以我们感恩最终都是要感谢我们的祖国。想想我们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因为衰弱,而受的欺辱,生活是多么的悲惨。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当时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因此国人给他扣上了个“卖国贼”帽子,殊不知他为了国家利益,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就为了减少点赔款数额,老泪纵横。当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两种选择,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铁的事实,所以毛主席说:枪杆子出政权。现在国家多好,我们应该感恩祖国的富强、祖国带给我们的安宁的生活。从近几年的地震、非典等灾难,都看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最近尼泊尔地震,中国飞机第一个到尼泊尔接回游客,网友评: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做为一个中国人多骄傲啊。在说我们,居住在这样一个不论从规划上、还是绿化、亮化、净化都这么好的小城市,多幸福。国家花那么多钱给咱建那么大一个后花园,天然氧吧,一元钱坐车就去享

受了,比北京皇帝的故宫都大,多幸福啊。当然哪个国家和社会或是一个政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主流是好的,我们应该相信新一届领导人的在治国和治党方面的举措,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强大。现在就一经让世界害怕了,尤其美国。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的发展。在维基解密中,阿桑奇就解密了美国用冷文化对付中国的20年计划。雇佣很多写手写诋毁中国的文章,抹黑羞辱中国社会文化等等,美化他们自己的国家,让中国人自己都觉得生活在中国是件遗憾的事。各国体制不同,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美国的枪击案频发、示威游行不断,有的国家内乱不断,战争不断,苦的都是老百姓。所以咱们都应该爱我们身边的,目前拥有的一切,不能总是外面的风景更美,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比中国的亮,中国姑娘觉得外国男人都比中国男人好,其实有些都是骗人的。退一万步讲是真的,跟咱也没一毛钱的关系。所以咱们要从心底里爱自己的国家,我们应该有正能量,现在微博微信正能量的东西越来越多,正能量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这是舆论的力量,是好的现象。祖国强大了我们也就强大了。身体强大、精神强大、经济强大。

三、对老师的感恩之心。良师培养之恩。一个人所受教育,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无论学文习武,还是士工农商影戏科研,如遇良师导引,终身受益或决定方向前程。恩师之恩当衔环相报。老师辛苦地传授给我们智慧,传授给我们知识,指引人生的方向,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报答老师的恩惠。怎样报答?一定也要再传授下去,一代传承一代。

说到感恩教师,我还要说就是感恩我们的职业。我们职业的好:

1、有时间照顾家庭、管理孩子。我们结婚生子,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就是养育孩子。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知道家里有一个老师是多么重要和幸福,因为老师会教育孩子,对后代的发展有太大的帮助。

2、有点钱、有点闲、有稳定、有自由。我个人认为这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昨天看一个我是演说家的那个节目,那演讲人说一天工作16小时,然后钱赚到几千万,实现人生价值,我的观点就是这种价值还是不要的好,人又不是赚钱机器。连习总书记都说年轻人,不要总熬夜,周一新闻13还播了,说什么不要过劳死。不要说现在的孩子多难管啊,老师不好当啊。其实哪行都有哪行的难,哪行的苦,哪行的责任。

3、老师本身结婚找对象都是抢手货,尤其女孩。新闻社会调查南京女老师特抢手,尤其本地的。老师文化人,通情达理,工资还挺高,能处理好家庭人际关系,照顾家,教育孩子,有寒暑假,和社会接触少单纯。都是优点。老师家孩子找对象也一样抢手:孩子素质高,家长素质高、闲事就少,还能帮教育孙子,父母工资高,小两口没后顾之忧不说,还能给他们钱花,谁不愿意啊。当然我说的是绝大部分,不排除个例。

4、付出赢得口碑、劳动创造价值

高中老师例子。------- 就像绑在一辆战车上,想停都不容易。

当然现在都不让补课,我也没有鼓吹补课的意思。我想表达的是:不管在哪个学校,你的课教的好,你的班管的好,受欢迎和信赖的程度就高,而且是良性循环。否则是恶性循环。

所以感恩我们的职业,它给了我们安身立命的资本,还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改行是不可能了,所以就爱上它,努力创新,教好我们的课,教育好我们的学生。给自己留一个好口碑,也为咱们一起工作的大家庭贡献一点力量。

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居里夫人。

四、对众生的感恩之心。

“泛爱众” “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有爱心。这个“众”,我们此地讲的是众人;除了人之外,还要扩展到动物、植物,《弟子规》最后一篇就是护生爱物篇。

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这一条也指出来我们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仰天一看天空,你我都是一样的;我们站在地上,都是同一个地球上面,所以人应该要彼此的珍惜。

1、天地呵护之恩。人在天地之间,衣食取天地之精华,享日月之灵光,健壮成长,享度一生。应报天地之恩,爱护环境,天为顶地为席是情怀,更是责任。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动物。弟子规最后一篇就是护生爱物篇。

2、夫妻体贴之恩。

3、兄弟手足之恩。

4、危难救急之恩。人生在世,难免遭遇急难之事,求学也好、生活也好,创业也好,这时候能出手帮你的人,这样的恩一辈子都不能忘的。

5、同事共同奋斗之恩。同事也就是“大家庭”中不同性别的兄弟姐妹,应该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

6、朋友相知之恩。有那么几个朋友能及时分享你的幸福,及时分担你的痛苦,人生因为有了朋友而精彩,所以一定要心怀感恩,倍加珍惜。

7、贵人提携之恩。人的一生,如果能遇到一两位赏识自己并给自己机会的贵人(上司、尊者、权贵等),将会少奋斗很多年的。尤其是刚工作的年轻了,贵人之恩,没齿不忘。

8、智者指点之恩。人的一生有很多步路要走,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小至迷路,学无方向,课题阻滞,大至人生迷向,若有智者(不一定是学历比你高的人,更多的是那些阅历比你广的长者)在关键时予以指点,让你或者茅塞顿开少钻牛角尖,或者悬崖勒马免入歧途,避免走上歧途陷入绝境,从而前途一片光明。指点迷津之恩当加倍相报。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和责任,每个人必须拥有的良心,所以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以德报德,知恩图报,无愧于心,潇洒坦然在人世间走一回!

作文八:《家长学习弟-子规的感悟》1400字

我学习《弟-子规》的故事

一年级二班蔡天硕

妈妈说,自从我学习《弟-子规》以后我变得懂事了,有礼貌了,有修养了。其实我在刚学习《弟-子规》的时候还有一段“成长插曲”呢。那时候我刚刚上小学不久,还不太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只是做作业我就觉得很累了,回家后妈妈还要我背《弟-子规》,我就很不高兴,于是就想办法反抗。那天,爸爸妈妈还没回来,奶奶督促我背《弟-子规》。我不背,奶奶就说:“《弟-子规》里不是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吗”我反驳说:“人家说的是父母,又没说奶奶!”奶奶很生气。妈妈回来后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老师让你们背《弟-子规》不是单纯为了掌握这种知识,而是为了让你们在行动上学习前辈们留给我们的优良品德,成为一个有修养的好学生。如果你不把《弟-子规》体现在行动上,即使背得再熟也没有任何意义”。听了妈妈的话,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向奶奶道了歉。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也更加注重行动上的应用,我觉得通过学习《弟-子规》,我知道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我觉得自己现在是个有修养的好孩子了。

和儿子一起学习和力行《弟-子规》

一年级二班蔡天硕家长

我小时候没读过《弟-子规》,虽然也懂些孝道之类,却面窄识浅,更无法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自从学校组织孩子们学习《弟-子规》,我也有机会跟着儿子从头到尾通学了一遍,我才发现,《弟-子规》确实是先辈们留给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虽然它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却凝聚着儒家千年处世哲学与生存智慧。《弟-子规》给了我很多触动,《弟-子规》让我和儿子一起重新成长,《弟-子规》让我做了一回“有修养的人”。

其实,学校刚开始让孩子背《弟-子规》的时候,我并不是很理解的。当时儿子才刚上一年级不久,对学校的生活还没有很好的适应过来,只是做作业就已经比较累了,再背《弟-子规》就几乎没有了玩的时间。而且,当时我想《弟-子规》那么复杂的内容连大人都很难理解,孩子即使背过了又有什么用呢?可在我和孩子一起学习《弟-子规》的日子里,我慢慢发现:其一,孩子的理解能力是不可低估的。只要你给他讲清楚了,有时候他们对《弟-子规》的理解比我们还要好,还要快。其二,因为孩子天天背《弟-子规》,老师天天要求孩子按《弟-子规》的要求去做,久而久之,在孩子心中自然就形成了一个深刻的印象,自然就会在行动上养成了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其三,即使孩子当时不理解《弟-子规》的真正含义,只要他背熟了,长大后理解了就会很自然的受其影响并能充分利用起来,付诸到实际行动中去。认识到这一点,我就十分努力的去支持和帮助孩子学习《弟-子规》了。事实证明,通过背诵和学习,孩子在行为方面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比以前更尊敬老师和长辈了,和同学朋友也能友好相处了,也知道关心他人了,做事情更是成熟了许多。我为此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其实,在学习和力行《弟-子规》的过程中,不只是孩子有收获,我也是受益非浅。《弟-子规》对人的一些行为规范很细节化,几乎是一言一行、做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被浓缩于其中。通过和儿子一起学习《弟-子规》,也为了给孩子一个榜样,我努力将《弟-子规》的内容付诸于行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竟明显的比以前“有修养”了,从而也增强了自信,而这种做“好人”的自豪感又反过来促使自己去更进一步的美化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了进步和提高的效果。

希望大家都来学习和力行《弟-子规》,美化我们的心灵,美化我们的社会!

作文九:《学习弟-子规的感悟》2900字

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校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龋完善自己,感动别人。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若你: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作文十:《学习弟子规的感悟》1600字

读《弟子规》有感

中四班教师 郭亚磊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假期就这样悄然过去了,不过今年的暑假过得很有意义,我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了《弟子规》。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我们要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也有了较深刻的体会。

《弟子规》的总序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讲的就是从人的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弟子规》给我最大的教诲就是“孝”,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反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还反倒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今后我要更加的懂得去孝敬父母,让我不再刁蛮任性,不再做家中的公主,让我学会了作为一个乖巧女儿所应该做的事情。

父母是我们这一生中,为我们付出最多的人,他们毫无私利,毫无所求,他们只是一种默默无闻的爱的奉献,他们为我们付出了汗水,青春,付出了一切,需要的就是我们的开心,我们的幸福。没有任何人能与他们相比较,我们得懂得一个人的根本,就是去孝敬父母,尊敬父母,可有些孩子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整天只知道读书,成了高分低能的人。父母过分的溺爱孩子,把孩子培养成温室的花朵,他们往往经不住风吹雨打;还有些孩子不尊敬父母、长辈,认为父母、长辈所做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体会不到父母、长辈的良苦用心,这都是不可取的。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也应该具备这种美德。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幼儿教育做起,弥补这些缺失。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孩子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

教师要爱学生,只要有了爱,就可以平淡之中见真情,在平凡之中见伟大。教师的工作应该充满爱,教师应该是爱的艺术家,同时我觉得教师的爱不仅是爱学生,更要爱事业,这便是一种责任。认真备课上课,对学生负责,这是对学生的爱;不断的教育改革,与时俱进,这是对工作的爱;爱是最好的语言。天天与孩子接触的我,深刻的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即使最顽皮的孩子,他们的可塑性也是非常大的,只要多关心,从爱护他们的角度去教育他们,他们都会成为很有出息的人才。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

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个孩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自己去细细品味。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

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奉献的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为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