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写作指导》1500字] 小学生读后感写作指导

作文一:《读后感写作指导》1500字

读后感写作指导

读后感写作指导

读后感的写作指导

一、读后感的定义

读后感就是阅读文章后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二、读后感的方法

(一)文章的重点是“感”。

(二)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抓住阅读中的一两点感受联系自己或者他人进行拓展。

(三)文章最忌讳的是大段大段的摘抄原文。

三、读后感的写作步骤

(一)首先要阅读,把文章读书读透,了解文章的大意,明白作者的用意,找到自己有感受的地方。

(二)如果感受很多,想一想感受最深的地方,并问问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

(三)文章对自己的触动是什么?

四、读后感的一般流程

(一)第一部分要写自己读了什么书或者文章,心情怎样?收获如何?

(二)第二部分写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第三部分抄原文中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两个观点或者句子,然后就开始联系自己或他人进行详细谈。当然联系的内容一定要与自己读文章后感受最深的点相吻合,不能是脱节。

(四)最后一定要再写一些自己的总体会。

(五)别忘了题目。读《xxx》有感

五、读后感范文

《窃读记》读后感(一)

《窃读记》是我们新语文书的第一课,是台湾籍作家林海音所写的一篇文章。读完这篇课文后,我感触很深。

这篇课文朴实而又感人,以“窃读”为线索,以作者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的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和对书的渴望。

当我读到课文中主人公放学后匆匆地从学校离开赶到书店,急切地跨进店门,渴望知识的场景时,我被他感动了。我每天也是匆匆地离开学校,可心里想的是写完作业,玩一场电脑游戏该多好!

和书中的主人公相比,我是多么不知道珍惜时间。尤其是当我读到主人公在人群中读书的恐惧和在借雨天读书的快乐时,这时我想和作者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呀!我们现在的书店宽敞明亮,各种书籍应有尽有。而且所有书店都向我们敞开着大门,我们在那里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畅游在书的世界里。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呢?

因此,我要像冰心奶奶所说的:“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好书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谁拥有知识,谁就是精神上的富翁。我愿意成为精神上的富翁!

《窃读记》读后感(二)

夜晚,静悄悄,几点星光照到了房间的阳台上。此时,我正在沉思中,沉思什么呢?那就是使我思绪万千的一篇课文——《窃读记》。

作者林海音是多么爱读书,由于那个时代没钱买书,只好去书店窃读。而窃读的滋味不好受,但不窃读又看不到自己最喜欢的书。想想她万一被老板发现,老板很可能把她赶出去,可能骂她一通„„,种种可能。而我们不用窃读,自己想看什么书都可以买,可我还不是很认真地去阅读每一本书,真可以用一句俗语来形容:生在福中不知福。像有一次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帮我买了十几本书,叫我要好好看,可我从来不认真看。暑假时妈妈去上班,临走前说:“上午的任务就是看书。”不看成书呆子才怪呢!算了,干脆痛痛快快地看一上午的电视吧,我一边看一边耳朵竖起来探听楼梯有没有脚步声,到后来,由于电视太好看了,我的耳朵也被电视喇叭声吸引了,看着看着我似乎忘了时间,“咔”门打开了,接着当然就是面对一张严肃的脸。我不知所措,手心里都是汗。“谁叫你看电视的,你怎么就这么不自觉呢?”妈妈大声骂道,那声音如同天崩地裂,吓得我直打哆嗦。这已是二年级的事了,回想起真有点难为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伴着年级的升高,我不禁一点一点地爱上看书,也曾发生过“窃读”的事例:一次,我正在上作文课,拿着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全神贯注地看着,每几分钟我都要抬头看一下老师有没有来,如果来,便马上认真地看起来„„。但到写作文的时候,不知道写什么,便问了一下同桌,同桌把题目告诉了我,可内容还是写得一蹋糊涂。

夜静悄悄,万物都入睡了,只有我将继续沉思„„

作文二:《读后感写作指导》3000字

【读后感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写读后感可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二、写作前准备

1、深刻地读懂原文。

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有深刻的读懂原文,写出来的读后感才会生动感人。

2、找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但万万不可面面俱到,建议选准一个“感点”展开论述即可。这个“感点”可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能是文中的一个画面、一个感人的情节,总之,哪一点最令你感动,哪一个地方拨动了你的心弦,那一点就应该是你的“感点”。

三、读后感的结构

一、——引:引就是用叙述的方法转引材料,或引用观点。但“引”不是抄。而是应该用概括的语言把所需要的材料简明扼要地引述出来。

二、——议:就是以原作的思想观点为基点来展开议论。在叙述结束时,用一两句话点名原作所包含的中心,使文章中心明确,观点鲜明。

三、——联:先以原文为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中相同或相反的实际来谈。

四、——结:总结全文,再说故事给你的启示。

基于读后感“三分读,七分感”特点,文章的重点应在“感”上。

如何写好读后感?

1,读是基础。只有真正地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验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写好读后感。

2,“感”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重复原文。

3,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适当地引用相关资料。

三、写作时的注意点

1、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

“感”是文章的重点。对原文须简要概括,引发“感点”的重点内容可稍具体,但千万不可大段照抄,否则就本末倒置,冲淡了“感”。更不可写成“读后抄”。

2、第一段的“引”:

如果是引述原文故事梗概,则可按照老师教的概括文段方式,即“人+事+结果”。如果是引用原文一句话,则直接引用即可。

3、第二段的“议”:

须用简练的一句话高度提炼自己的观点,既能总提中心,又能让读者对作者的观点一目了然。

4、第三段的“联”:

联系实际,可以是自身的实际,也可是周围事物的情况。无论是写什么内容,都应与第二段所提的观点是一致的,且应有适当叙述,也应有适当的分析。

5、第四段的“结”:

无需长篇大论,能呼应第二段的观点即可,且也应回应第一段这篇读物。

6、标题可以是《读有感》或《读后感》,也可以使用主标题和副标题,如《“给永远比拿愉快”——读有感》。

7、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而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例文分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1880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出生了!可不幸的她在出生一年半后由于生了一场大病,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她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面对着的却是死一般的沉寂和无边无际的黑暗。她曾为此烦躁、暴怒,但在妈妈请来的沙利文老师的教导下,她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受到了生命崭新开始,海伦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拼写单词和句子,是那样的如饥似渴。1900年海伦通过努力考取了哈佛大学女子学院,毕业后,她像沙利文老师那样把自己的爱全倾注在残疾人身上。(引:概括故事梗概,也是提炼第二段观点的基础)

海伦·凯勒残疾了,但就是这样的她却用毅力与坚强谱写了不一样的人生。(议:针对第一段提炼观点)

人生有许多坎坷,像谈迁,50多岁时,花费20多年心血写成的《国榷》被盗,但他没有泄气,重新来过,又花费了好几年时间重新写作;像司马迁,受尽侮辱却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像桑兰,在跳马比赛中受了重伤,几乎成了一个废人,医生给她做推拿,她忍着剧痛还哼着体操进行曲;像保尔·柯察金……(议:结合第二段观点举例议论)

身残志坚的人在我们身边有无数无数,虽然我们没有残疾,可有些人失恋了就自杀;被父母打骂了就离家出走;摔了一跤,破了点皮就哇哇大哭,叫苦连天!和他们比起来这些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人生不可能没有挫折,关键是我们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强者选择坚强面对,挑战自我,去开创另一片天空;而弱者选择了退却,怨天尤人,从此一蹶不振!(联:联系身边人和事推开来证明我们要学会坚强)

海伦·凯勒以她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为自己赢得了一片天空,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印证了中国的那句古话“有志者事竟成”,让我们自强不息,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吧!(结:呼应开头段及第二段观点,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做“有志者”、“自强不息者”)

【佳作欣赏】

苦寒中绽放的梅花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在国庆七日内,我阅读了“海伦·凯勒”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其中的第十四章最令我印象深刻,也最使我为之感动。

十四章里,海伦为了验证自己努力后的学习成果,也为了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她自己创作了一部名为《霜王》的小故事,得到了肯定,她也十分高兴,但是,后来有人发现了比《霜王》还要早出版的小故事《霜仙子》,该故事与《霜王》相差无几,有人开始质疑海伦抄袭,这给了海伦巨大的打击。可就是面对这样的打击,海伦最终还是选择了了冷静从容地面对。 读完这章,我深深被海伦打动了,海伦是多么坚强,多么冷静啊!试问,有多少人能摆脱“哑巴吃黄连”的委屈?我也自己问自己:“你能受这么大的委屈吗?”我自问不能。忍受四方的不信任,海伦却从容而艰难地从阴影走出,重新面对生活。海伦说过:“不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要不断努力,失败的疲劳常常将我拌倒,但一想到再坚持一会就能让我进步,我就有了勇气。”海伦坚毅、从容冷静待事的精神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我想,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并非是我们不能做到的,只有冷静、从容、坚持地面对这所谓的“不可能”,那么一切的“不可能”将终会成为“可能”。

就像那寒冬皑雪中绽放的梅花一样,纵使所有颜色在苍天白雪中都销声匿迹了,但唯独它却依然傲立枝头,以它那点粉红装点着平静的大地。海伦·凯勒就是苦寒中绽放的美丽的梅花。

读《詹天佑》有感 今天,我津津有味地读完了詹天佑这篇课文,文章字里行间透露着詹天佑满腔爱国的情怀,引人入胜的字句铿锵有力,但詹天佑强烈的爱国情怀又怎能用言语表达呢?

1905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时,他不顾外国人的冷嘲热讽毅然接受了任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用任何一个外国工程师值得我们敬佩,但看看我们,不会做的作业只要有人帮忙,有答案抄就乐得不得了,明知不好但却偏要。 詹天佑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凿开居庸关隧道时,山顶的泉水留了下来泥土成了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抬水。他白天去考察晚上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修好,否则,不但让那些外国工程师嘲笑,还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轻心。”詹天佑前辈这种精神怎能不使我们敬佩呢?

詹天佑前辈不允许“大概”“差不多”这类词语出自工作人员之口,詹天佑对工程的负责,身先士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再想一想,如果我们都像詹天佑前辈那样事事都为祖国,处处为朋友做事细致周密的话,那么还会出现少写一个小数点,粗心做错题目的事情出现吗?

“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建路网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这是詹天佑抱病时说的一句话,我们伟大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临死前都对祖国有着不变的情怀,我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那种坚持不懈勇于实践,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

我为中国有詹天佑这样的工程师而感到骄傲!

作文三:《读后感写作指导》5200字

编 稿:李晓波  审 稿:李家声  责 编:张晓春 说明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文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例如同样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不同的同学站在不同的视角就有了不同的看法。读后感也可以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例如吴子墨同学的《菜根谭》就写了对书中几句名言的感想,应用精简,感想深入。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梅钰同学的《心与心的交流》就联系了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表达看完《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后的所思所想,言真意切,情动于中。

读后感佳作

读《万历十五年》

初二(2) 胡文信

我认为,《万历十五年》是一部经典之著,虽然篇幅不长、很薄,用A4纸计量只有二百三十余页,但是它提供了一种对于当时的中国人很有颠覆意义的写史方式。之前国人的写史,只是一种形式意识,只是为政治宣传而做的,所有的作品都如同是同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干巴巴的索然无味。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不只是一个画面,而变得复杂、离奇曲折,如同碰了一本侦探小说。总的来说,打破了写史的格式化。   本书的英文名是“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在直译成为中文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但事实上,这正是本书的亮点之所在。这一时间所发生的事恰为最为关键的,正如作者所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位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时间。这些事件,表面上看起来虽似末段小节,但实质上确实从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譬如万历的“闭关锁国”,戚继光的行贿问题,申时行因为一时妥协而放过了清理皇太极的良机等等。这些都与我们以前的听闻相反。虽然现在十分流行这种非主流的思想,但是,从作者字里行间的引经据典中可以看出,这些例子的确都是出自正当文献记载的真实史料,而并非作者凭主观推断或凭空捏造出来的。   本书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共分七章,每章的标题分别为“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戚继光——孤独的将领”和“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其实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不是张居正也不是海瑞、戚继光,而是他们的顶头上司——万历同志。我有理由认为,黄老先生在他的书中表达了对这位皇帝同情与悲叹。其实万历是许多的源头,但他只代表他自己。

在历史课上,王老师说过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在明清两代得以强化,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我们也就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这句话从宏观角度来看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却看到,在万历时期,皇权似乎被弱化了。想想,觉得这也正是万历皇帝的可悲之处,长达三十年,与朝臣争一个立储的问题还搞不定。

封建统治到了明朝那里,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其所推崇的文官体系也已完备,但是皇帝却似乎不能呼风唤雨、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了。原因之所在于在以理学为一切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的明代,熟悉掌握了理学的文官集团,却逐渐壮大成熟,甚至达到了与皇权对峙的地步。尤其是长达三十几年的立储问题,慢慢磨尽了万历皇帝的雄心壮志,迫不得己地立长子为储,也加剧了万历皇帝对朝臣的厌恶,以及对政事的热情。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万历皇帝的优柔寡断的性格也起了不少作用。

在历史上,万历是很不受欢迎的,他代表了消极怠工、声色犬马、偏激逆反、昏庸无能等一系列的反面形象。他所做出的类似小孩子斗气的行为,将大明王朝进一步推向了深渊。但他自幼聪慧过人,读经史过目不忘,而且颇为早熟。九岁即位,在生母李太后以及张居正的教导下,也算是一位少年英主。张居正亲自教导他,安排课程,指导读书,选拔贤能的大臣辅导他,培养他治国安邦的本领。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万历皇帝如何从勤勉政事,励精图治,逐渐堕落退化,成为昏君。以史为鉴吧,他的成长和失败,也让我们警醒!

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改变历史的一年!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初二(2)张慧盟

很久以前我就听说过这本书,但是从未拜读过。读了之后,我发现它比较学术化,但是仍然能看的懂。

抛开作者的大历史观不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无法准确的认识历史,不过或许历史根本就不能被我准确地认识。我先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中有关万历一朝的描写,读过后非常崇敬张居正和戚继光,而认为万历和其他官员都是大坏蛋。后来又读了《中国人史纲》,里面说明朝是“断头政治”,中国文化在明朝成了酱缸,但并没有详细说万历一朝。然后我又读了《明亡清兴六十年》,但我只觉得万历朝没有什么优秀将领。现在我正在读《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对明朝的制度、中国社会形态及张居正、海瑞和戚继光等人做了温和的批评,认为他们是不顾及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而论述了万历表现昏庸的原因是制度和社会形态问题。好不一样啊,那我应该信谁?

我们没有亲临过历史,所以只能靠别人的描述来了解历史,比如说教科书、二十四史和《万历十五年》。但问题是描述者都是人,他们在叙述事件时总会有意无意地掺杂一些个人情感和好恶(如申时行),使叙述偏离历史的真相。但即使叙述者都不是人,历史的事实摆在我们眼前,我们也无法认识到它确实是怎样的,因为我们自己的情感会掺杂进去,就算是自己经历过的事,可能也无法被准确地回想。最近有科学研究表明,记忆在回想时可能会被大脑修改以变得对自己有利。正在发生的事仍然不能被我们准确地认识,因为(仍然有研究表明)大脑会自动过滤掉视野中它认为不必要的东西。那我们到底能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到底有没有历史的真相?

历史老师说,要多读几本历史书才能认清历史。那我们到底能不能认清历史?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初二(4)   应哲宇

《万历十五年》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经典之作。它的重要在于,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采用了叙述历史的新方式。在此之前,我们以前所看到的历史写作,多半千篇一律,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是按照一个公式的样子在写,黄仁宇的这本书,简直是给我们开放了另一个世界,给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原来历史人物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上讲的那样单调、枯燥。   看完《万历十五年》之后,我的感觉就是佩服作者对历史的所用观察视角。通常一般的作家,不管是哪类作家写历史总要从整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找这个朝代的衰落过程,然后再从这些研究结果来证明这个朝代的各式人物或成或败的原因。但是黄仁宇老先生却不同,他是反着来。他是从各式的人物命运的起落中梳理出当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脉络,是以是一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并且以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各式人物(如张居正、戚继光、海瑞等)的悲剧结局来推导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且里面引经据典,用的都是在史料中有真实记载的文献资料作为本书的大部分内容,这就让他更真实了一点。

这本书也正是紧紧围绕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一些事一些人对从前和将来的发展展开详细,独到的叙述。我在读《万历十五年》时经常会因为看到某个句子或是某个例子会心一笑。这本书中最有趣的莫过于那些例子,这些例子不但闻所未闻,而且完全颠覆了我们一般在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当中所见到的历史。

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菜根潭》读后感

初二(4) 吴子墨

最近一直在看《菜根潭》,它是明朝末年隐士洪应明所著。菜根潭三个字说明了“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它讲述了作者对人生的领悟,是一种以人生经验的沉淀和累积,有超脱、有感慨、有体会,是集儒家思想和佛家义理的一本书。

它包含很多的哲理,让你读过后会豁然开朗。无论你身陷人际困局还是职场是非中,它都会给你一把钥匙让你开启烦恼之门。不仅如此,它还能让你开阔思想、修养身心、让你成为一个懂事理、懂大义的人,我说的决不夸张哦。那就听我细细道来。

君子之心事,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隐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这就说明了,做人要光明磊落,像晴天白日一样,人们都说“君子坦荡荡”“明人不做暗事”。对于才能来说呢,就不急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以免遭人嫉妒。在坦露自我的同时,我们是要带面具的,带不同的面具去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当然我们带面具的目的要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展现才华的时候不要不分时间,不分场合。这样不仅不能让你瞩目,还可能遭到嫉恨的眼光。因而要低调些,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大海,那是因为他比所有的河流都要低!   做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工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   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只要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就能跻身于名流,做学问也没有什么诀窍,只要摈除外物的诱惑,便可以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了。如果我们没有被名利所左右,便专心致力与一项事业,只要能摆脱俗情物欲。做到淡泊明智,志存高远。如果追求华服美食,这些贪图物质享受的做法还在继续,那我们就是真的活着没什么意义了。真的没有必要去屈膝奉承,一切随遇而安。

“晴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漏屋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身履薄处出”想晴天白日般的光明磊落的节操,是从贫困艰难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而扭转大局的雄才伟略是从谨慎的行事态度中磨练出来的,我明白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并且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来行事。当然了,我还有很多的心得,就不一一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了,我建议大家都应该去看看这本书!

总的来说,《菜根谭》反映了明代知识分子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或者说,是著者揉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释家出世思想和道教无为思想,结合自身体验,形成的一套出世入世的法则。在工作之余,沏一杯清茶,静静品味,菜根会越来越香,心智会越来越高。

心与心的交流

初二(4)  梅钰

看完这本《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怎么说呢?它摆脱了中国子女传统的交流方式,高于我们通常所做的撒娇、抱怨、责备,这两个人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尊重、理性。

写这些,我并不是想埋怨中国孩子的生活,也不是抨击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而是想仔细揣摩一下作者在序言中写到的一段话:“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很多家长总是一味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即使自己犯了错误也是为孩子好,他们想尽办法向孩子展示这一点,但他们不知道,爱不等于认识。我希望所有的家长能学会认识自己的孩子,不要总以为自己很了解孩子。我想,正是因为被束缚在爱的圈套中,很多父母都忽视了从内心发掘自己孩子的个性。

而安德烈对母亲也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好好思考‘打扮’这件事,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你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你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听你从来没听过的音乐?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

我正在想,我会怎样对我的父母表达我的感受,我会作茧自缚,放弃去走近父母的感受?也许,我应该试试安德烈的这种方式,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他们的生活,学会理解父母,给予他们接近我们的机会。

看两个人的书信,我多少觉得这对母子间缺少温情。但其实不是,这反而是对爱的诠释,正如龙应台所说,她没有掉到那个陷阱中,这正是种沟通、认识。

愿所有父母和子女都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别样的爱,去体验心与心的交流。

作文四:《读后感写作指导》2700字

读后感写作指导

一、写作读后感的一般步骤——“引、议、联、结”

(1)在读完有关作品后,先确定自己所要抒发的“感”点,然后以此为依据,有

针对性地对作品的相关内容进行引述,为下文的展开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想和体会,亮出观点。

观点,既可以针对作品中的某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还可以针对作者(的构思、

手法等的评价);可以是对作品中人物成功的经验小结,也可以是对失败的教训反思等等。

(2)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或巧妙设喻、或正反对比,对自己的“感”

点进行分析、论证,证明其正确性和合理性,为读者所接受和认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3)注意联系实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联系原阅读材料,用原材料中的内容证

明自己的观点;二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生活实际,还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谈出你的“所感所想”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4)最后照应开头,再次用原阅读内容中的情节或语言对文章进行“点缀”,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发出号召或者倡议。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读后感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读后感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也不同于思想评论,更不同于作品评论(书评)。

读后感是“借题发挥”,是在读后的基础上阐发的感想,必须从作品的某一方面受到感触、得到启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展开的议论。这种议论是由作品引出,但重点不在作品之中而在作品之外。所以写作时必须.在具体写作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读”是基础,“感”是延伸(结果),“感”从“读”中来。只有读懂原作,

才能真有所“感”。万不可在对原作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随便发表感想。

(2)做到由“思”到“感”。“思”,写读后感除了“读”以外,一定要作思考,即

从原文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所历所见的、与书中相近相似或者相反相对的人和事,阐明自已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有条理地把自已的感想抒发出来。

(3)“感”要凸显重点,切忌面面俱到。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

会,但不能把它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要“感”得太多、太杂。这就要求我们对自己诸多的感想和体会加以分析提炼,从中选择确有话可说的一点(或者几点)来写,尽量避免东扯西拉、泛泛而谈、中心散乱的弊病。

三、指导几种开头方法

1、开头谈总的感受。如:最近我读了老舍先生《养花》一文,觉得越读越有味道„„

接着再谈自己领会最深的那几点。第二段逐点谈体会,结尾小结全文,谈谈自己的打算。

2、开头提出问题。如:学习上难免有挫折,一个学生该怎样对待挫折呢?最近学

习了老舍《养花》一文很受教育。然后参照上一种写法,从第二段开始,逐点谈体会。

3、开头指出某种不良现象。如:班上有些同学把读书看成是苦差事,在操场上生

龙活虎,在课堂上垂头丧气,这是什么原因呢?然后引出《养花》这篇文章,逐点谈体会。

给大家提几点特别建议:你可以尽量多用一些名人名言、谚语、成语或名人成功的

经历,这样会使你的文章内容更丰富,并且更有说服力。

范文:                面对困难要坚强乐观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你们遇到过困难吗?当然有,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困难要是与当年的鲁滨孙遇到的困难比起来,那可是微不足道了。

他陷在一个可怕的荒岛上,没有重见天日的希望;他与世隔绝,无时无刻的孤独着:他没有食物,没有衣服,没有房子,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他没有抵御野人和野兽的手段,整天在提心吊胆中度过„„他的困难要比我们的困难大很多倍吧!那你知道鲁宾孙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吗?恩,你答对了,是用他自己的坚持。信心。努力克服了这一切。

鲁滨孙在困难中临危不乱,用坚持与努力开扩了荒地——这个属于他自己的小岛。一个人能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二十六年之久,靠的是对生活的信心,对自己的乐观,以及自己心中那坚强。不怕困难的精神。他的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一直在激励我前进。在遇到困难临危不惧的表现更是让我佩服到极至。

再说说我们吧!当我们遇到困难后,就会很焦急,很烦恼,什么也做不了,束手无策,只能同老师。家长和其他人的帮助才得以解决,而且有时我们还会为困难落泪,一点也不坚强,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领悟鲁滨孙的精神,在困难来临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会在困难之中的顽强、乐观。

在日常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漂流到荒岛上,不是每个人都拥有鲁滨孙的精神。鲁滨孙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当你学会这些以后,我相信你一定在困难中是一个无坚不摧的人!

爱让世界更美好

——读《爱的教育》 有感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是啊,爱在我们之间无所不在:父母亲对你的爱;亲朋好友对你的关怀„„可当我读了《爱的教育》后,对它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爱的教育》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的故事,详细地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爱的教育》全书100篇,其中《仁慈的花朵》最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它描述了女子学校的女同学们帮助一个因在扫烟筒时丢了三十个铜板的小少年,并且还瞒着校长——做了一群“无名英雄”。英国哲学家洛克说得好:“我始终认为人们的行动是他们的思想的最好证明。”这个故事中闪耀着的崇高的品质和道德的光辉,给我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而如今的社会上,有些人则非常势利,他(她)们的行为准则是看是否对自己有利,即使在道义面前也不放弃讨价还价。这种人是非常渺小的,他们的处事哲学必然会遭到人们的鄙弃。因为虚伪换不来真情,冷酷换不来热忱。冷漠自私者失去了做人的道义,他们就很难得到别人尽心尽力的帮助,有失道之因,必然有寡助之果。人生的错误,往往在于“自私自利”四个字,私利不去,公道则亡。

反之,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给别人幸福,就是给自己幸福;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有真情的奉献,那么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心的照耀,真情的温暖。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善良的人。

“人间情,不分天南地北,暖你暖我;献爱心,莫谈贫富‘贵贱’,人人可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献给他人一份爱心,留给自己一份春天。”真情,让你我心灵相通;真情,使世界不再孤单。只要你我伸出温暖之手,让世界充满爱,真情可以到永远。

愿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

施俊杰、夏紫怡、郑睿、吴毅、吴卓韩

作文五:《读后感写作指导[1]》13000字

读后感写作指导

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想,把自己的收获或感想写出来,就是心得体会,也叫读后感。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语文水平,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写有新意、有感情、有见解、有体验的读后感呢?

一、读懂原文抓中心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如果有必要的话,在读文章前我们可先让学生了解一下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作者等。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以《小音乐家扬科》为例,一是初读感知,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来龙去脉,建立起对课文的初步总体印象。初读《小音乐家扬科》我们知道文章记叙了具有音乐才能的波兰穷孩子扬科为了看看、摸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而惨遭毒打,含冤死去的事。二是细读深思,抓重点,引导学生评词析句,细读深思,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细细品读文章,可先让学生找出一些能反映扬科热爱音乐的重点词句,再细细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故事的扣人心弦之处。三是研读体悟,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思想,用心去感悟生活、研读文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们进一步明白了夺去小音乐家扬科生命的罪魁祸首是人吃人,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穷人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只能被埋没,甚至遭到被迫害至死的悲惨命运,使学生感悟到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如此幸福。我们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读”,才能领会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才具备了写“感”的条件。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

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什么叫“感点”呢?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切不可面面俱到。例如《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有这么三个方面可以作为感点:一是张飞对诸葛亮粗鲁无礼,张飞很莽撞。二是写刘备的语句和写张飞的语句对应起来可以看出刘备态度很谦恭。三是从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完成统一国家大业,从中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我们可发现第三个感点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也就是反复读这个故事后感受最深的一点,那么我们就选第三个作为读后感的切入点

三、读感结合有侧重

写读后感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我们说,“读”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读”的结果和目的。读后感中少不了对原文的“叙”述,但它不像记叙文中的“叙”那样具体、形象、生动,读后感中的“叙”要做到简明。小学生写读后感常犯的毛病是复述原文,没有做到简明扼要。有的只“感”不“读”,离开原文意思漫无边际地胡编乱写,说道理时空发议论,而缺乏身边的实例。写读后感可以说经验,也可以谈教训。大多出色的读后感,总是受原文内容或情感触发,从而引起对生活、学习、思想等实际问题的思考。读后感,是有“读”有“感”,“读”、“感”结合的。可以先叙述文章内容,后集中谈体会,这种写法适于只谈一点体会。还可以边叙边谈体会,“读”和“感”交叉写,这种写法可以谈几点体会。无论用哪种方法写,必须叫学生做到二不要;不抄录课文:要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不离开文章的内容,要真切联系自己的实际抒发感想。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

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没有情感的读后感苍白无力,有情感的读后感才能感染人。以《时光老人的礼物》为例,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孩子们对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很珍爱,表现在哪里?你觉得应该珍惜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吗?平时你有哪些珍惜时间的事例或不珍惜时间的做法呢?以后你会怎样对待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呢?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就把文章内容、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这样就能写出真情实感,倾吐真实心声。而在指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时,不要就事论事,要注意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从古到今,从近到远,从己到人,从正面到反面,只要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关系,都应允许他们大胆自由地写,如果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作者的切身体会结合起来写,那么他们的读后感一定更真切,更有感染力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

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介绍所读书目的大致内容是为了说明感想从何而来,是为发表感想张本,读后感要明确提出你的感想是什么,然后再进一步论述。论述时不能只限于你所读书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实际”的内容可以是社会现实,可以是个人感想;可以是反面教材,也可以是正面体会

3、写得有真情实感

不要矫揉造作地拼凑感受,要避免公式化。上半篇介绍文章内容,下半篇对照自己联系实际来个自我批评,最后再来写上几句空洞的保证。(读后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我们要开放思路,在真正理解原文闪耀的思想火花和艺术力量中真切的感受会骤然产生,写出独特新鲜的感受。检查式的读后感不可取,要尽力写出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感染读者。例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该文一反常人论调,说孟尝君只是好做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所以真正有治国之才的士一个也没得到。全文不到一百字,却被誉为驳论文的“千秋绝调”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好读后感活用“四字诀”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学生读后感易犯毛病:

1、用复述原文内容代替感想,常常开头说几句文章如何感人,然后就大段复述内容,结尾表决心或提希望。

2、脱离原文,说上一通自己的想法。

3、内容杂乱,东拉西扯,漫无中心

读后感标题:

读后感的标题一般有正、副两个。如同一般文章每篇都有一个根据内容而标出的文章题目,与一般文章所不同的是读后感常在题目下边有一个副标题。一般是“读《××××》(文章名或书名)有感”,并在副标题前加一个破折号,对正标题加以说明。正标题写明观点,副标题写读的什么书

精读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在很早的时候,同时有三位年轻人为图书馆抄书。其中有一个人,抄书时非常认真,一切按照原样来抄写,后来他成为一名书记员;还有一位年轻人一边抄写,一边将不通顺的句子进行修改,后来这个人成为了著名的作家。最后一个年轻人,一边抄写,一边写笔记,将自己的观点、自己读书的体会、心得都记录了下来,不仅如此,遇到错误的观点,还进行大胆的批判。这个年轻人就是毛泽东。毛泽东一生藏书3万多册,他逝世后,工作人员整理了17年还没有完工,发现其中有1.7万册大都一一精读过,并做了眉批和笔记。

熟读文章,精读文章,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人生、对自然有益的启示。在阅读过程中,好的作品,好象在与读者对话,使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共鸣,使读者受到教育、启发。,这样,读者就会有感而发,写出来的读后感才会生动感人。

写读后感要掌握基本的方法     1.精读文章,找到“感点”

精读文章,就要做到一遍又一遍地读,细细地品味。只有在精读中,我们才能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文章中令人感动、引人思考的“点”,可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能是文中的一个画面、一个感人的情节,总之,哪一点最令你感动,哪一个地方拨动了你的心弦,那一点就应该是你读后感文章中的“感点”。

例如:我们五年级上期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阶楼梯时,蜡烛灭了。”这段描写我们谁都不会忘记,此时我们的心情和小女孩一样紧张,当“蜡烛熄灭”的时候,我们和这家人一起松了一口气,同时我们也从心底深深地佩服这勇敢的母子三人,更佩服这位勇敢而聪明的小姑娘。看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自然,也就找到了“感点”。

同学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谈自己的感想,可以结合全文来谈,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某一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看法,自己这样做以后的后果„„这样,同学们认识问题的能力,表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就会一步步提高。

2. 结合“感点”,展开联想

好的作品给人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面面俱到,哪一点都不会谈清楚。只有围绕自己受到启发教育最深的一点并结合生活实际,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得,才会写出优秀的读后感来。

读《小巷深处》有感

在一个落叶纷飞的季节,一个瞎眼女人收养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为盲母每拿了了所有的换了住处;为了她盲母改变了以往的像个千金小姐,并为她读书取得每一点成绩为骄傲。后来,她长大了,她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她不再愿与母亲相伴而走,后来她离家到县城读书。最后她被母亲的行为所感动,重新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有感触。我体会到了母亲那深厚的爱,可是,如果她就在你身边时,你去观察她,就会发现,她时刻都会向你投来关注的目光,她那心灵的窗户总会流露出对你的爱。

母亲的爱有时也并不能完全被我们所理解、接受,就像我的好朋友告诉过我的一样,那天晚上,她和同学吵架了,心情非常不好,她坐在椅子上等待着妈妈回来安慰她,但她妈妈加班,不能在家陪她,妈妈回来,匆匆给她做完饭后就匆匆走了,她很伤心,因为她最伤心时,妈妈没在她身边。可让她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她发现床边有一封妈妈给她的信。

我们要时刻理解妈妈,用自己的爱回报她,不要像《小巷深处》中的女孩一样去伤害母亲,等到醒悟时母亲已经满头银发了。

读《小巷深处》

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份伟大的母爱,挽回了一颗丢失的迷途的心,同时也诉说着一段传奇,一个奇迹!

我想一个正常人,是绝对无法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一位瞎眼母亲独自一人支撑一个家庭所付出的心血、汗水和艰辛的!令人欣慰的是女儿最终回到了母亲身边,她找回了曾经迷失的自己,曾经淡忘的记忆和一颗感激的心。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最博大,最无私,最神圣的就是爱。一个没有爱的世界就不再完美,世界是因爱才精彩的,才充实的,才美丽的!而爱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拥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你就会发现爱的存在!

爱给了我们鼓励。爱给了我们动力。爱给了我们感动!就像文中的母亲一样,她付出的爱无怨、无悔、无私!

“只有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读陆文夫《小巷深处》有感

但凡读后感,很多时候在于强调读后个人之情感倾向与真实流露,与冷静客观的评论写作有别,但我想,有说服力的观点多少也建立于一份写作者与读者间心灵和情感上的交锋与交流,以此获得认知与共鸣,以此完成文本的生产与价值的实现,以此在人与人心灵最原始之地牵手。05年7月,作家陆文夫于苏州逝世,一个身处颠覆与喧嚣边缘的沉寂执笔者,终于在人们的惜别声中远走,这种不舍依依之情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心灵上的真实交流,一次永远的牵手。其时并不晓得陆文夫为何人,我想这是八十年代生人最普遍的反应,于今天终有机会读其代表作品《小巷深处》,我想,也不失为一种迟到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却不乏感想之情与评论之理。

《小巷深处》原载于1956年《萌芽》杂志,发表后引起了文坛的轰动。于今天看来,其轰动之因不外乎其“新”与“真”,其“新”在于题材之新立意之新,其“真”在于情感之真交流之真。纵观十七年文

学,但凡涉及爱情之题材,在那个“禁欲”的年代,下场总是不容乐观的,作者之后所遭受的“下放”便是证明。当然以今天的立场去看《小巷深处》的爱情,无疑觉得那是作家天真爱情观的展现,置于今时甚至会被套上“弱智”或者“俗气”的评语,但我想,历史是单向与不可逆转的,截取“历史”套以现代背景才是歧形的天真。我们不妨用文学史的角度观之,作品中所反映的爱情,即便象评论界所给予的“前爱情”之名(即并非真正的爱情),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们反观这种爱情,会发现这和这个时代里生活着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有着微妙的关系。

其一,作品所反映的是被改造过的“时代新人”的爱情,或者说这种爱情是经过改造的,而作为“改造”本身,大部分是政治意识控制下的改造,即当时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主角是“政治”本身,当过妓女而被改造成工人的徐文霞,既是改造的对象,又是社会主义改造成功的“产品”和代表,这种“产品性”的改造之后,我们便不难理解主人公单一天真的爱情观念了。事实上,于一个大时代中,被改造者何止是阶层复杂的徐文霞和以徐文霞为代表的一类人,身处于水深火热社会建设与美好理想中的技术工人,对未来寄托无限希望的知识分子(当然作家也在此列)等等都不例外。而从另一个方面说,正是这种被改造过的纯真,使以此时代“热点”为题材的新作问世后便引起共鸣,原因很大部分是建立于作者与读者间这种价值观念上的单纯与美好愿望。

这其中便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文本在被大众接受的过程中,改造的主角事实上是被历史“偷换”过的。设想于今天我们所谓的“歧形”的天真,我们所讲的“主角”,即便我们在对作品的历史文本价值进行拷问之时,我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文本的创造者——作家身上,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从历史改造的角度出发,真正的改造者是前文所说的政权统治者,作品是通过作家之手把这种改造意识加以传达,而这种传达本身经过作家之手,就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上传下达”,而是经过作家自身的人性加工与文字美化的,文学在此,起到一种粉饰作用;而被大众所接受的作品,虽然在十七年中明显带着改造与被改造的气味,但从读者的角度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即便不乏天真与稚气,但其内在的人文关怀,却归结于作家自身的价值观念与人文品质。而十七年中这些具有良知和美好愿望的创作者,他们这种附加在文本中的人文关怀,后来正成了他们“罪行”的佐证,这也是作家本身难以理解的。还有,作为改造者的掌权人,其施行改造思想本身又在接受自身与这种大环境“试验”反映和“试验”结果的改造,于是其传达的政治改造理想,本身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这种变动,是作家和读者所难以把握的。

其二,就作品本身而言,文本中的文霞对于自身成分问题的挣扎是客观的,也是人作为感情载体所能出现的基本思想倾扎,而作家自身的天真更是透过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显现无遗,在作品中,基本的情节是寄托在三个人物之上的,而三个人又分别代表了进步阶级,旧势力以及在两者间过渡的接受改造的进步青年。这是在作品框架上的简单体现,在这个简单的框架上,改造成功的文霞与张俊无疑充满浪漫主义情结的,他们习惯于谈“将来”,习惯于畅想“两个人携手走人生路”,这种天真,一方面是来自于苏州这个充满灵气之地对人的熏陶,但更重要的是“进步者”们对这种成功改造坚信不移。而另一面,这种天真的畅想经过作家的人性化处理之后成了略显“复杂”,即其成分问题够成了现实美好的威胁,以致于在现实中朱国魂的出现和梦中会出现的旧社会压迫,就文本而言,这种情节的安排是必要的,是基本的矛盾性体现;就当时的现实生活而言,这种矛盾是普遍的,甚至是经过简单化的;但就改造者而言,主人公的挣扎正是其改造为彻底所致。事实上,没有了这种基本矛盾,也就失去了小说吸引人的根本。可见,作为作品而言,其人物也是无辜的受害者,这种受害,与当时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受害”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

母亲,伟大!

——读《小巷深处》有感

“母爱,伟大!母亲,伟大!”——这是我读了《小巷深处》后,对原文的第一感觉。

文中的养母,为了自己非亲生的女儿,炎炎夏日在最毒的日光下卖冰棍;在女儿厌烦她时,她却总是远远地望着她的女儿„„可以说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倾注在了她的女儿身上!

文中的养母对养女比亲生母亲对亲生女儿更亲,这是多么可贵阿!鲁迅先生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想,“孺子牛”的精神在这位母亲的身上可谓发挥到了极至!这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涵义。

母亲是伟大的,我曾经在《我的视线——记一把蓝色的雨伞》中读到:母亲手中的伞总是向“我”倾斜的。于是在一次下雨的时候,我也观察了与我同行的母亲手中的雨伞,不错的,母亲手中的这把伞也是向我倾斜的。这时,我的心头涌起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为母亲对我无私的爱而高兴,对母亲为我淋雨而感到痛苦„„百感交集中,我想:为什么出门时自己不带一把雨伞呢?或者我可以不要和母亲一同出门的。我欲言又止,最终我还是鼓足了勇气但又不乏羞涩地对母亲说:“把伞放正些”而且又用手把母亲手中的伞扶正了。可是没过多久,母亲手中的伞又一次向我倾斜了„„或许像这样为子女打伞的经历对于每位母亲都有过吧。事情虽小,可是对我的触动却是很深的,亦如文中母亲的付出一样,它让我明白了,总是有人不顾一切地默默关心着我,爱护着我,她,就是我伟大的母亲!

母亲是伟大的,不止是因为她培育了生命或是延续了生命的美丽,更重要的是母亲她不顾一切地以自己的一生来关怀着自己的孩子,不求索取,不求回报!这是多么无私的爱啊!这种出于本能的爱,是不带有任何杂质的!

我以一份感恩的心不由再次赞叹“母爱,伟大!母亲,伟大!”!

读《春》有感(精品)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季节,但往往又会给人带来焕然一新惊喜的。在描写春天的文章长廊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朱自清写的《春》了。他那栩栩如生、独一无二的语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进我的心里,虽然现在是炎炎夏日,但我似乎感觉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鸟语花香的春景图。

春天里,最可爱的“精灵”当然是那绿油油的小草啦!《春》这一篇文章把小草活灵活现的写了出来。你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真像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可爱极了。文章里都说“吹面不寒

杨柳风。”从中,我能感觉到,风是多么地温柔呀!像是母亲的手在抚摸着一样,而且在空气中还夹着清新的土味、酝酿着淡淡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这种仙界般的美好春光里,一定是舒服极了,惬意极了!此时此刻我真是希望能穿越时空,到达这么美、还充满了诗意的春天去啊!但是,大家别以为在这么美的“春景图”中,好景就结束了,其实, “好戏还在后头”呢!原来,朱自清给春天的“小天使”—活泼的小鸟,“恩赐”了一个美妙的嗓子。你看他写的,“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唤友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着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样的境界,就像在奇妙的童话世界里似的。但是,即使鸟儿的天赖之音再好、再美,也比不上那新春的雨水呀!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的露水就像美味的甘露,滋润着小草、滋润着花朵、滋润着大地的一切生物。看,那雨水“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为这个美丽的春天添加了几分光彩。“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是最适合放风筝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个热闹的场面,在“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人们都以欢笑和努力,满心欢喜地迎接着春天,迎接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一直为现在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春天,是希望的种子、是生命的开始、是美丽的象征。我从朱自清写的《春》中,看到了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人们在努力地工作着、奋斗着,从希望的春天开始,为我们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请大家就从现在做起,憧憬着我们的未来,一起来为明天而努力吧!

读《忆读书》有感

一开学我就学了《冰心选集》里的文章《忆读书》,作者在这篇文章里用了很大的心思来写读书的好处,只是为了让小孩子把书读好,让小孩子爱上书。

冰心的体会有很多:比如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我也爱看书,虽然我没有像冰心那样从小就看长篇小说,但是,我在上学之前,就要妈妈给我买了拼音版的《西游记》、《民间故事》等等。记得那天,我一看到妈妈手上的《西游记》和《民间故事》,马上抢过来,看得津津有味,连吃饭都忘记了。我小时候还喜欢看一些漫画,却从来不看那些很厚的书,总是觉得看不完。我非常喜欢看笑话,虽然笑话大部分都是给人傻傻的引人发笑的感觉,但是,有一小部分是关于哲理的笑话,可以让人们去思考。

长大了,我又爱上了长篇小说,有时,我会为了多看几章《水浒传》而牺牲睡觉的时间。

看书带给我很多满足感,又一次,有时,我在外面玩,有个同学来问我问题,我轻而易举的就把问题解决了,他非常羡慕我,我也很得意。

多看书教会了我怎样做事,还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增加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

书市人类的灵魂,只要你善于打开它,它就会和你交朋友,如果你不打开书,就不能获得知识。 书,我一生的朋友!

今天,我看了一篇著名作家冰心奶奶的文章,叫《忆读书》,文章写了冰心奶奶回忆以前她自己读书的故事,在一次儿童节到来之际,她为孩子们题写了九个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我对冰心奶奶说的读书使人快乐是深信不疑的。有一次,爸爸妈妈出去了,把我一个人留在家。他们出门时特地叮嘱我不许看电视,我口头上答应,但心里想,反正你们出去了,我看电视你们也不知道。他们走了以后,我怕爸爸妈妈给我来个“回马枪”,所以等他们走后半个小时再看电视,可这半个小时我干什么呢?我一眼看见放在书柜里的《简·爱》,心里想我还没有看过这本书,先看看消磨时间吧。想着,我就从书柜里把这本书拿出来,坐在椅子上看了起来,不知不觉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二个小时„„我从一阵开门声中抬起头来,我的妈呀,都过去了三个小时了,电视没有看成,不过我并不后悔,因为我发现看书比看电视要有益的多,因为看书能让我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爸爸妈妈回来以后看见我没在看电视,可高兴了,还说我长大了。我听了他们的表扬,心里喜滋滋的,我觉得读书能使我快乐。

但是,没有选择性地读书,未必是一件好事,如果看了坏书,反而会使人步入歪道。有一个小男孩在学校里学习十分优秀,他十分爱看书,几乎天天去书店,可有一段时间,他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做了很多坏事,开始大家都想不明白,经过调查才知道,原来这个小男孩迷上了一些不好的书。所以,我认为读书一定要有选择性。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做到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增长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素质,使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读了《忆读书》这篇文章,对我受益非浅。

我也是从小读书,四大名著也能说出个大概来,但是这种习惯并没有持续多久。

西游记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开始我也看的很投入,就像冰心奶奶一样,每天晚上都是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但我喜欢的并不是这本书的真谛,而是精彩的内容和吴承恩丰富的想象力。

后来我才知道读书在于读通和读懂,不在于速度上。我总是囫囵吞枣,大有哈“好读书不求甚解 ”的味道。

冰心奶奶有亲切的口吻教给我们怎样读书: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多看一些好书,如:作文书,四大名著等。这些书会给予我们丰富的课外知识和悠久的历史典故。让我们回味一生。

《忆读书》这篇文章写了冰心奶奶从小爱读书的事。冰心奶奶从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她从《三国演义》开始读,什么“宴桃圆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太生动了,仿佛把我们也带入

了三国时期。后来,冰心奶奶又开始读《聊斋志异》。聊斋故事吸引了冰心奶奶,接着《水浒传》、《茶花女遗事》都给冰心奶奶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红楼梦》也深受奶奶的喜欢。

看了这么多的好书,我们很佩服冰心奶奶。当然,我们也跟冰心奶奶学会了怎样挑选比较。

读书难道不是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吗?

“一部好书如同一件精美的玉器,珍藏着人的一生思想的精华。”谈到读书,世界上的书数不胜数,我在这《忆读书》中领略到了读书的真谛。

这篇文章讲述了冰心老奶奶在少年时代读书的事情,他在七岁时就已经开始读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虽然还有一些字并不认识,但冰心奶奶随着书中的悲欢离合而落泪和欢喜,可见这种深深融入到书中的感情是者的我们学习的。冰心奶奶写的作文也被老师评为“柳州风骨,长吉凊才”,冰心奶奶最后也说出了读书的真谛: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每逢读书,就要做出自己的心灵,进入另外一个人的心灵中,倾听另外一个人的心声。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对于我们现在这样如饥似渴阅读的少年,它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总可以从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读多少遍,冰心喜爱那些满带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文章,那些拥有者优美词句的文章,并不一定是好的文章,不投入自己的真情,有那么多虚假的词句,又有什么用呢?

在生活中,我也是十分喜欢读书,我读了许多书,我认为读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不断的增加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的见识更广,以前,我总会选择那些热闹的校园文学,而在“多读书”的情况下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读好书”现在我在调选书时,那些校园文学总会被我放到第二选择或者是抛弃,而让我中意的书只有一些中外的名著或是一些富有哲理性的书,书中的生动情节和人物形象总能激起我各种想象,让我身临其境,不由自主。

书能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虽然质朴无华,但他却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

熟能生巧、勤能补拙

——读欧阳修《卖油翁》有感

你知道电视上的那些诸如踩钢丝之类的高难度动作是怎样炼成的吗?你知道为什么那些奥运健儿们在射击时能正中靶心吗?你知道酒店里的茶先生为什么能离的老远都能把茶水滴水不漏地倒进客人们的杯子里吗?他们是不是天生就身怀绝技呢?从这篇《卖油翁》中你就可以找到答案。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个人射箭射的非常好。别人见了他的箭法都会称赞。可有一次,他在家中射箭时,被一个卖油的老翁看见了。但他很不在意。那个射箭的人很气愤,让老翁展示自己有什么本领。于是老翁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然后放上一枚铜钱。在很高的地方往下倒油。结果铜钱中间的小孔上一滴油也没沾。老翁说:“这也没什么,只是手法熟练而已。”

看完以后,你知道他们为什么掌握了那些技巧了吗?对,就是熟能生巧、勤能补拙!一个人,不一定在某方面很有天分,而如果后天非常努力,非常勤奋,也能取得成功,直至后来创造出来奇迹。比如说那个卖油翁,他不一定一开始就能准确地把油倒进葫芦里,应该也是在后来卖油时慢慢养成的。

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小时候学舞蹈的情景。我由于起步晚,学着很吃力,经常有动作完不成。有一次,老师让我下腰抓住脚跟。我根本不行,一抓住就跌在地上。最后,我自己也气馁了。我哭着问妈妈我是不是很笨,而妈妈说:“你学得晚,腰没她们的软。不过不要紧,你只要加把劲练,一定会超过她们的!”于是,我回家也让妈妈帮我练。在地上铺上一条被子,一遍又一遍地炼,我真不知道摔在被子上多少回,终于练成了,真的赶上了所有同学,连老师都夸我:“周巍巍是乘着火箭的速度进步呢!”其实,她们哪里知道。我是在家天天练呢!

所以,我们应该记住:我们不一定有天生的聪慧,但是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勤奋!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它能在我们前进的路上帮助我们克服困难,走上成功之路。

作文六:《读后感写作指导》2000字

读后感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句名言后,

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写读后感可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二、作前准备

1、深刻地读懂原文。

2、找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

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但毋庸面面俱到,建议选准一个“感

点”展开论述即可。

三、写作时的注意点

1、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 “感”是文章的重点。对原文须简要概

括,引发“感点”的重点内容可稍具体,但千万不可大段照抄,否则就本末倒置,

冲淡了“感”。更不可写成“读后抄”。

2、引用原文重点语句需用上“”。

3、写“感”时须密切联系实际,可以是自身的实际,也可是周围事物的情

况,可列举具体事例。

4、标题可以是《读有感》或《读后感》,也可以使用

主标题和副标题,如《“给永远比拿愉快”——读有感》。

5、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而非“检讨书”或“保

证书”,呵呵。

【例文1】天才出于勤奋 -----读《伤仲永》有感

今天,老师带着我们读了《伤仲永》这篇文章,读罢之后,我很是受教育。                  《伤仲永》讲述了这样一故事: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小孩,天资聪明,五岁就

能作诗。可他出了名后,他的爸爸就不再让他学习了,带他去全县各处题诗挣钱。

由于方仲永没有再学习,最后一事无成,成为一个普通的人!

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人能否成才,

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二者之间,后者更重要。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天资聪明,而不学习,更不能觉得自己笨,而自暴自弃,要

知道:“天才”可以变成“蠢材”,“蠢材”可以变成“天才”。 总的说来,就是: 人是

否成材,与天资无关,更取决于后天的勤奋学习。

勤奋还要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像童第周一样。童第周小时候

看见屋子外的台阶上有一排整齐的水坑,童第周的父亲说:“这不是人造的,是

雨水打的,因为长时间这样,所以打出了一些水坑,滴水石穿就是这个道理。”当童第周想退学的时候,父亲又说:“你难道忘记了滴水石穿的故事了吗?”童第周一听,便坚持学习下去了。

爱因斯坦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不管是有天赋的人,还是一般的普通人,都要努力学习和更新知识,才会有成就。

“宝剑锋冲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以来,凡是事业、学习上取得卓越成绩的人,都是因为他们从小刻苦学习。相反,如果像开头所讲的方仲永一样,没有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没有用后天的努力作为他天才的培植肥料,一棵众人寄以厚望的天才之花就这样枯萎了。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能跟得上社会的步伐,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果实!

【例文2】读《伤仲永》有感

读完了《伤仲永》这一篇文章,我的心里感触很深,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反复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

《伤仲永》的主要叙述了:方仲永从小天资聪颖,受到同县人们的赞赏,被人邀请前去做客题诗。他的父亲见有利可图,便不再让仲永读书学习,带着仲永四处做客,谋取小利。因为仲永每天跟着父亲四处拜访客人,他父亲不让仲永学习,所以后来,仲永就慢慢变得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了。

一个具有神童般智慧的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成为了一个平凡的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为主要的原因是父亲、众人等只顾眼前利益。假如父亲不是为“利其然也”所困,不牵着仲永“环谒于邑人”,假如众人不追星捧月般地花钱求仲永题诗,假如秀才们能将自己读书的辛苦与读书的乐趣讲述给仲永听,鼓励仲永读书学习……那么仲永完全有可能“如虎添翼”,成为国家之栋梁。”仲永父亲目光短浅,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不考虑仲永长远的发展,导致了仲永由一个天资聪明的神童却“泯然众人矣”

由方仲永的事例也让我想到了,现在的父母们应该吸取方仲永这个事例对于自己的子女应该严格要求和教育,要重视教育,不要认为书没有用。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不断的努力学习,才可能进步,才可能有成就。连方仲永那样的神童不学习都成了平凡人,何况本来就是平凡人的我们呢?孩子的学习与大人的期望目的是有一定关系的,如果只是朝着利益方面想的话,那么孩子的观念也会随着大人们变动,必须要为他们带来一个好的开始,指引他们正确的学习目标。

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懂得只有读书才能为我们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不能轻言的放弃。想一想我们学过的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由于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输入,所以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远清澈。同样道理,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汲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那么就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极强的创造力。

我没有像方仲永那样的天赋,我只是受到他的启发,觉得我应该要更加努力学习才行。我不想成为一个平庸的人,我不是天才,所以我要靠后天的弥补。也奉劝各位同学们,不管你们是普通人还是天才,都不要再重复仲永的悲剧了!

作文七:《读后感写作指导1》2800字

读后感写作指导一、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写读后感可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二、作前准备1、深刻地读懂原文。2、找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但毋庸面面俱到,建议选准一个“感点”展开论述即可。

三、写作时的注意点

1、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 “感”是文章的重点。对原文须简要概括,引发“感点”的重点内容可稍具体,但千万不可大段照抄,否则就本末倒置,冲淡了“感”。更不可写成“读后抄”。2、引用原文重点语句需用上“”。

3、写“感”时须密切联系实际,可以是自身的实际,也可是周围事物的情况,可列举具体事例。4、标题可以是《读有感》或《读后感》,也可以使用主标题和副标题,如《“给永远比拿愉快”——读有感》。

5、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而非“检讨书”或“保证书”,呵呵。 优秀例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读《五毛钱的愿望》有感

嘿!泰德司•布林来啦!泰德司•布林来啦!咦?他真的卖愿望吗?嗯,他真的卖愿望。是吗?是吗?是,但他的愿望给巫师村的三个孩子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和麻烦啊!

五毛钱就能买一个愿望?谁会相信呢?这真的是泰德司•布林想让顾客信任他的象征吗?还是他落下的一个陷井?带着许多充满童趣的问号,我缓缓打开了封面„„

故事虚幻而真实,令人难以置信又令人心服口服。一个个故事引人入胜,带我走入一个新的文学殿堂。

孩子们的确实现了愿望,但那愿望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当初想得到的,或者说,干脆不许更好。看到这儿,我纳闷地想:那他们的愿望怎么办呢?没关系,司徒•米特的商店经营者兼主人公司徒•米特也买了一张,帮助三位撤回了愿望。合上这本书,我细想一下,发现其实他们三个人最后都通过出人意料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并且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

看完这本书,我也想起了我的愿望:我想看电影,我想迁居于美国,还想周游世界„„我最重要的两个愿望是:我想长命百岁,交许多知心朋友!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我最重要的两个愿望中,第二个愿望易如反掌,第一个却比登天还难。但看完这本书,我认为第一个反而相对容易,第二个却很难。因为要实现第一个愿望只要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研究科学,一定能延长人类的寿命;但取得一个朋友的心、和他交上知心朋友,却要用真诚的心才能换来。

看完这本《五毛钱的愿望》,让我知道,很多愿望不是空想就能得来的,需要付出真真切切的努力。有时候虽然努力的过程很辛苦,结果也未必很好,但是努力的过程就是一种收获和成功,我们的生活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付出。

有一次,我和妈妈在网上看到一个小女孩获了全国文学奖,手里抱着一个几乎比她的人还要大的一只长绒毛熊,另一只手捧着一张很大的奖状。我当时羡慕得要死,心想:要是我

和她一样就好了!于是在一个暑假,我认认真真地坚持写日记,结果水平果然有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时正好有“品味书香,和谐家园”暑期征文活动,我使出了“看家本领”来认真写了一篇“读《亲亲我的妈妈》有感”,最后终于获得了小学组三等奖,并在这学期末抱得奖品归。妈妈抱着我亲了又亲,说:“宝贝这么小,竟然就会给妈妈‘赚钱’了!多好的奖品啊,谢谢宝贝!”现在想起来,原来实现愿望的途径不是向妈妈要来某样东西,或者向别人伸手去要,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换来,这努力和汗水换来的一切我感到特别幸福和快乐。

每当我有了一个新的愿望,我就会想起这本《五毛钱的愿望》,并且会翻翻这本书,它,给了我一把实现愿望的钥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著名的童话故事,为我们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新年的夜晚,一位小女孩光头赤脚地在街头卖火柴,她又冷又饿,痛苦地忍受着,她几次点燃火柴,眼前出现一个又一个幻像,最后带美好的幻想,脸带微笑,冻死在墙角的故事。

读着这篇故事时,我的鼻子酸了,眼泪就像断线的风筝不停地往下流。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人们合家团圆的那个新年的夜晚,因为没有卖掉一根火柴而不敢回家,最后被冻死在那又冷又硬的墙角。

想想那时,看看现在,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汗水为我们带来如今幸福安逸的生活。生活在党的阳光下的我,从小就在爸爸妈妈呵护下长大,好似一朵朵温室的小花,灿烂夺目,却经不起一丁点风吹雨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每天吃饱穿暖,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甚至有时常常会因为饭菜不合口、衣服不好看而与家长耍脾气,比起卖火柴的小女孩,我觉得自己太不懂事。我想今后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听爸爸、妈妈的话,不挑食、不偏食,不任性,学习之余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争取做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

《西游记》是我最爱看的书,它是一本神话故事,也是四大名着之一,它是吴承恩的着作。《西游记》讲的是唐朝时期,有一个和尚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一起去西天取经的艰难险阻。   唐僧有三个徒弟,分别是:猪八戒。孙悟空和沙僧。我和大家一样,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了。孙悟空他神通广大,乐于助人,有着一双火眼金睛。其次就是猪八戒了,他鼓着个大肚皮,成天好吃懒做;还背着个大耙子,天天号称自己以前是天蓬元帅。猪八戒是一个好人,没有害人之心,并且终于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沙僧老实厚道,总是背着师徒四人的东西走在最后面。

总之,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他们的短处也必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话,要努力改正,克服缺点。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遇到的种种困难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的挫折。《西游记》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有许多的困难,这些也许不是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克服的,所以我们需要朋友,需要有知心人一起分担;这些困难也许是自己能克服的,所以我们在此就要锻炼自己不怕,勇于攀登!

花生的品格

我喜欢花生,当我读了《落花生》这篇文章后,使我对这不引人注目的平凡的植物产生了几分敬慕之情。

文中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的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的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这朴实无华的花生给我一个启示:做人要具备花生的品格。

15年后,这位年轻人成为了一个著名的诗人,他重返书店送了曾经帮助过他的大姐姐一本《孩子和书》,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对于别人的滴水之恩,我们应该涌泉相报。正是有这种精神才让他成为了一个有出息有成就的人,他值得我们去学习。

15年后年轻人重返书店的举动,让我懂得学会感恩的重要。//对生活怀着感恩,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心态、完美人格。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分享,才能微笑着面对风雨人生。//在我们这一代缺少的就是感恩心态。//让我们一起播种这颗感恩的种子,使人间处处都有真情。

作文八:《读后感写作指导1》2700字

读后感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写读后感可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二、作前准备

1、深刻地读懂原文。

2、找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但毋庸面面俱到,建议选准一个“感点”展开论述即可。

三、写作时的注意点

1、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 “感”是文章的重点。对原文须简要概括,引发“感点”的重点内容可稍具体,但千万不可大段照抄,否则就本末倒置,冲淡了“感”。更不可写成“读后抄”。

2、引用原文重点语句需用上“”。

3、写“感”时须密切联系实际,可以是自身的实际,也可是周围事物的情况,可列举具体事例。

4、标题可以是《读有感》或《读后感》,也可以使用主标题和副标题,如《“给永远比拿愉快”——读有感》。

5、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而非“检讨书”或“保证书”,呵呵。

优秀例文: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读《五毛钱的愿望》有感

嘿!泰德司?布林来啦!泰德司?布林来啦!咦?他真的卖愿望吗?嗯,他真的卖愿望。是吗?是吗?是,但他的愿望给巫师村的三个孩子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和麻烦啊!

五毛钱就能买一个愿望?谁会相信呢?这真的是泰德司?布林想让顾客信任他的象征吗?还是他落下的一个陷井?带着许多充满童趣的问号,我缓缓打开了封面??

故事虚幻而真实,令人难以置信又令人心服口服。一个个故事引人入胜,带我走入一个新的文学殿堂。

孩子们的确实现了愿望,但那愿望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当初想得到的,或者说,干脆不许更好。看到这儿,我纳闷地想:那他们的愿望怎么办呢?没关系,司徒?米特的商店经营者兼主人公司徒?米特也买了一张,帮助三位撤回了愿望。合上这本书,我细想一下,发现其实他们三个人最后都通过出人意料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并且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

看完这本书,我也想起了我的愿望:我想看电影,我想迁居于美国,还想周游世界??我最重要的两个愿望是:我想长命百岁,交许多知心朋友!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我最重要的两个愿望中,第二个愿望易如反掌,第一个却比登天还难。但看完这本书,我认为第一个反而相对容易,第二个却很难。因为要实现第一个愿望只要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研究科学,一定能延长人类的寿命;但取得一个朋友的心、和他交上知心朋友,却要用真诚的心才能换来。   看完这本《五毛钱的愿望》,让我知道,很多愿望不是空想就能得来的,需要付出真真切切的努力。有时候虽然努力的过程很辛苦,结果也未必很好,但是努力的过程就是一种收获和成功,我们的生活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付出。   有一次,我和妈妈在网上看到一个小女孩获了全国文学奖,手里抱着一个几乎比她的人还要大的一只长绒毛熊,另一只手捧着一张很大的奖状。我当时羡慕得要死,心想:要是我和她一样就好了!于是在一个暑假,我认认真真地坚持写日记,结果水平果然有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时正好有“品味书香,和谐家园”暑期征文活动,我使出了“看家本领”来认真写了一篇“读《亲亲我的妈妈》有感”,最后终于获得了小学组三等奖,并在这学期末抱得奖品归。妈妈抱着我亲了又亲,说:“宝贝这么小,竟然就会给妈妈‘赚钱’了!多好的奖品啊,谢谢宝贝!”现在想起来,原来实现愿望的途径不是向妈妈要来某样东西,或者向别人伸手去要,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换来,这努力和汗水换来的一切我感到特别幸福和快乐。

每当我有了一个新的愿望,我就会想起这本《五毛钱的愿望》,并且会翻翻这本书,它,给了我一把实现愿望的钥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十一枝康乃馨》读后感

昨天看了作家蔁苒写的《十一枝康乃馨》,读后令人感动。故事讲的是蔁苒弟兄俩为了在母亲节来临时给母亲送上一份特殊礼物——十一枝康乃馨,而到花店打工的故事。我想,当他的的母亲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时一定会很惊喜,而且知道花的来历时,还会流下感动的泪水。我想起脍炙人口的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十一枝康乃馨,传递的是孩子对慈母的浓浓爱意。

“母爱如水”,母亲的爱很细小,有的时候表现在一根针,一杯水。我们渐渐地长大了,而母亲却渐渐老了,有了皱纹和白发,我们关心她们关心得很少,而母亲的目光依然一如既往地注视着你,伴你成长。

我们出生出来,母亲就把爱倾注在我们身上,一点一滴,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就像我的妈妈,每天第一个起床为我准备早饭;变着花样烧我爱吃的菜;当我生病的时候,她总陪在我的身边;我考试不好受委屈的时候,她总是安慰我、鼓励我;当我受到老师的表扬而得意洋洋的时候,她总是提醒我要继续努力。而我从来都没有对妈妈说过一声“谢谢”,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认为这些都是应该的。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爱是我们一生的财富。想到这,我不由自主地哼起了儿时的童谣:“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我灵机一动,不经意间看到刚买的豌豆还没摘呢,于是我连忙开始剥豆子。渐渐地,我的指甲剥疼了,我并不气馁,想到妈妈为我的病能很快好起来,天天陪在我的身旁,我立刻又充满了力量,继续剥下去,终于大功告成了。妈妈下班回到家,看到已经剥好的豌豆,欣慰地笑了:“我们的凯月真的已经长大了。”

我们其实应该经常关心父母,感恩父母呀。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著名的童话故事,为我们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新年的夜晚,一位小女孩光头赤脚地在街头卖火柴,她又冷又饿,痛苦地忍受着,她几次点燃火柴,眼前出现一个又一个幻像,最后带美好的幻想,脸带微笑,冻死在墙角的故事。

读着这篇故事时,我的鼻子酸了,眼泪就像断线的风筝不停地往下流。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人们合家团圆的那个新年的夜晚,因为没有卖掉一根火柴而不

敢回家,最后被冻死在那又冷又硬的墙角。

想想那时,看看现在,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汗水为我们带来如今幸福安逸的生活。生活在党的阳光下的我,从小就在爸爸妈妈呵护下长大,好似一朵朵温室的小花,灿烂夺目,却经不起一丁点风吹雨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每天吃饱穿暖,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甚至有时常常会因为饭菜不合口、衣服不好看而与家长耍脾气,比起卖火柴的小女孩,我觉得自己太不懂事。我想今后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听爸爸、妈妈的话,不挑食、不偏食,不任性,学习之余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争取做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

作文九:《读后感写作指导》900字

读后感写作指导(一)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送东阳马生序》,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太学生马君则的一篇赠序。他用自己求学时的艰难困苦勉励马君则珍惜今天的优越学习条件,德能双休。宋濂幼时家贫,无书可读,他借书抄书,终于博览群书;成年时无师可问,他奔走百里之外,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学习时,他生活艰苦,以苦为乐。

(用概括的语言简要介绍作品的相关内容是叙述,这叫“引”。)

读完此文,掩卷深思:一个出身贫苦的平民百姓,何来如此大的精神动力?宋濂质朴而深刻的回答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告诉了我们真谛——只有视学习为乐趣,才能放下所有的杂念,学有所成。反思我们的学习行为,我们的学习动机是否单纯?

(对你引述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是议论,这叫“议”。)

站在各位弟子面前,我好像是一位学有所成者,其实我只能算比你们年龄大太多的“大学生”吧。反思自己的学习初衷,远没有宋濂的纯洁。我出生在农民家庭,家庭生活一般。那时读书的目标很明确,父母告诉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和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可别怨爹妈。为了“跃出农门,跳入龙门”,我也曾“晨读鸡鸣,背书三更”。十年寒窗苦,终于有了自己的稳定职业,可糊口度日。想自己的学习,不过为自己的生计而读书,如果非要从中找点乐趣的话,也不过是过早的巴望着生活安逸些而已。哪里有宋濂的“中有足乐者”呢?

面对我可爱的弟子,你们又如何看待学习这件事呢?曾和一位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探讨过学习目的问题。“当一个懂事的孩子”,“让别人看得起自己”„„尤其是他问我那周留作业不,我说不留时,他那喜悦的面容,更让我多多少少知道了“学习在你们心中的地位”。将学习作为自己心中的乐趣,宋濂做到了。我们不知道“父母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的太学生们是否做到了,但我们要反思,我们离这种境界还差多远?

(联系其他相关内容或作品相关情节是“联”,需要边叙述边议论。)

将学习作为乐趣,是学有所成的前提。宋濂如此,“囊萤映雪”、“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主人公不也如此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亲爱的“学友们”,愿你早立鸿鹄之志,以学习为乐,插上理想的羽翼,早日翱翔在快乐成长的天空。

(将所读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给人启迪,这叫“结”。)

作文十:《读后感写作指导的探讨》2400字

浅谈写作指导

内容摘要:《写作指导的探讨》这篇论文主要是从:1、准备,收集材料结合;2、材料集中;3、联系实际,言之有物;4、开拓思路,贵在创新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开拓思路联系实际来激发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写作训练得到新的升华。

关题词:收集、整理材料、编写

正 文:

读写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议论文。经常指导学生写有感而发的文章,有利于读写结合。它是把读书和写作结合起来的好形式。通过多年的教学,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可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一、感不离读,读感结合收集材料。

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结果,因此对原作的准确理解,把握住要点,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和基础。对原文的阅读是否认真细致,是决定读后感的质量关键。

写读后感,不仅有感的内容,也要有读的内容。一般来说,在读后感的开头,都需要用少量的文字先概括介绍一下所读作品的内容,这是因为你所读的作品并不一定为广大读者所熟悉的,不作任何介绍就发表议论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而如果精要地作简介,不仅使学生或读者对陌生的作品有所了解,即使对于熟悉这篇作品的读者来说,也能起到激发思索的作用。

下面以一位六年级学生的习作为例:

读《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有感

《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是陶斯亮阿姨回忆她的爸爸陶铸的一篇文章,文章讲陶斯亮阿姨在学生时代整天无忧无虑,嘻嘻哈哈的,在她眼里,生活道路是鲜花铺成的,个人的前程是彩线绣成的,一切都不需要自己操心了。因此,他们父女之间曾发生过争吵,当时斯亮阿姨是那么委屈,以至大哭。然而今天,斯亮阿姨才真正懂得:依赖父母生活,靠荫庇安身立命的毫无出息的。陶铸爷爷之所以爆发那雷霆之怒,是他真正疼爱他的女儿。

爸爸在世时最疼爱我,但从不溺爱我。有一次他从外地出差回来,为我买了一架飞机模型,我爱不释手,任谁都不得玩。晚上,我邻居的小宏来了,他闹着要小飞机模型玩,我舍不得给他。爸爸却一把抢过来递给小宏。我先是一惊,接着就声嘶力竭地哭了起来,爸把我抱到屋里,训斥道:“哭吧,没见过这样自私的孩子,只顾自己,长大后有什么出息!”看到爸爸十分生气,我害怕了,说:“爸爸,我听话,以后我不自私了。”从那以后,我知道自私是不好的。

现在爸爸已经长眠,但他的话一直鞭策着我。人活着,不能只顾自己。当我班成立小图书角时,我把所有的书都拿出来。美化教室时,我把家里的花瓶取来放在教室窗口上。我每做一件事,都想起对得起爸爸的教诲。

这篇文章的开头先对《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一文作了简介,使读者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以看到这里,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睛一语,转入了对亡父的回忆。由于读者已经对陶文的内容有所了解,知道那是一幅忆亡父的文章,故而对文本作者的思绪转折更是容易理解了,如果没有对陶文的简介,那么本文的作者突然回忆了亡父,不是会使人莫名其妙吗?

二、感想必须集中。

读一部作品,所受到的启发和产生的感想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在有限的篇幅中,把所有的感受都写出来,那样的感想什么都说不透,犹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不易深入,显得肤浅,与其因面面俱到而面面俱不到。倒不如抓住原作中的精华,突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着手挥洒,更容易写得充实而深入。

仍以上述习作为例。《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可能引发的感想是很多的,但习作者在读的部分重点介绍陶氏父女之间的一场激烈的争吵,而感的部分重点回顾爸爸生前对自己的一次“训诉”。这样的读后感不但使文章极其自然,而且重点十分突出。在习作的结尾,作者重点引出陶铸同志的话“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又追述了父亲自己的话“人活着,不能只顾自己”。这两句话不仅紧扣上文的“读”与“感”,而且相互地辉映成趣,相得益彰,这样不蔓不枝,集中于斯的感想,

会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它充分说明在读后感的写作上,习作者是遵循了“集中”的原理的。

三、联系实际,言之有物,整理材料。

感想作为议论文,必须密切联系实际。因此,在读后感写作的指导上,应特别提倡针对热门话题进行有理论、有实例的、生动的剖析,从活生生的现实出发,阐述人们所思考的和关心的问题,这样的感想才有意义,才能对广大读者的心灵有所触动。联系实际,可从两个方面引导。

首先,是联系个人实际。用作品上的人物、事迹观点,来衡量自已以往的言行,决定取舍,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有价值的读后感,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更为诚恳。

仍以上述习作为例。作者读了陶斯亮回忆陶铸的文章,密切结合个人的实际。回忆了爸爸生前对自己的一切“训诉”。这次训诉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爸爸的话“人活着不能只顾自己”,在自己的心中也成为鞭策自己的最珍贵的“遗言”。这样的读后感,突出了自己最深的感受,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联系实际还包含联系社会现象,举古代一则寓言为例,《滥竽充数》是尽人皆知的寓言故事,若以《读有感》为题写读后感,古人、今人会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就故事论故事,只谈不学无术没有好下场,那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个道理还是通用的,所以

写这样的读后感就没有新意。如果我们把故事与现在的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就不难发现,齐宣王“必三百人齐奏”的弊端,不刚好与我们改革开放前大锅饭体制十分类似吗?而齐民王的“好一一听之”,不与我们现在改革开放后普遍实行岗位责任制有某些类似之处吗?所以,我们如果从过去三代大锅饭的教训和三代岗位责任制的先例等角度,联系实际,畅谈耳闻目睹的新人事,新思潮,这样的读后感不就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吗?

四、开拓思路,贵在创新。

如果从马谡角度谈“骄兵必败”的道理,当然可以,但这样的言论实在流于一般化。如果从诸葛亮的角度谈“斩马谡”的教训讨论“知人信任”的必要,就难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一味称赞孔明赏罚严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恐怕也属老生常谈,但若能有理有据,做一点翻案文章,则无疑令人拍案赞叹,不论作者认为街亭一役,本难以胜,马谡敢于请战,勇气可嘉,兵败后不逃跑,不诿过,甘受斧钺,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勇于认罪受罚,我们应大力提倡“马谡精神”„„读了这样的读后感,谁能不为作者的别具匠心而击节赞叹呢?这样的读后感,开拓了思路,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思维方法方面训练获得新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