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线索》8100字_记叙文的线索400字

作文一:《记叙文的线索》8100字

课题 记叙文写作训练之 线索 主 备 人: 审 核 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记叙文的线索 2、学会运用线索贯穿全文

课时编号:

教学重点

运用线索贯穿全文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线索

教师复备

方法指导

课时数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考点阐释 1、什么是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 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 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 在记叙文中确立线索很重要。 2、线索的种类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 教学过程 ① 以实物为线索。 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 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② 以人物为线索。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 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 线索。 ③ 以事件为线索。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④ 以时间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 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⑤ 以地点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 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如《小橘灯》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为四 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

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文章以地点为线索,内容显 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⑥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 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 料的,这一类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 例文: 一双童鞋 骄阳炙烤着大地,热气侵袭着路人,焦急等候列车到站的乘 客们也耐不住灼热的熏蒸,一律都躲到了站台内。我也不例外, 为了透透气,并且希望能享受一两阵过堂风,我选择了一个靠门 的位臵坐下了。即便如此,我还是浑身冒汗,因为只有热流扑面 而来,根本没有什么凉风。擦汗的毛巾早已拦不住决堤的汗水, 我只有求助于其实早已贴紧身体的衣服了。 正当我怨声连天地擦汗时,站外太阳下,一个似曾相识的苍 老而潦倒的身影吸引了我, 对!祥林嫂的形象跃然于脑海之中—— 一根下端开了裂的破竹竿,左手的篮子里躺着半只破碗。这位老 婆婆虽不致于此,但也与周遭的景物格格不入:右手一柄油漆早 已剥落的拐仗,左手也是一只篮子,有点褴褛的衣衫也是紧紧地 贴在她早已湿透的身上, 这么大年龄了, 怎么不怕热呢?她一动不 动地盯着火车将来的方向,却

又隔一段时间再看看左手的篮子, 然后露出舒心的微笑,难道她真的不怕热?我正在纳闷她怎么不 热,而且看着篮子还要笑,篮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呢? 正当这时,列车到站了,人们蜂拥着逼近列车,而一阵热浪 又将人群赶退了几步,唯有她顶着热浪,急切地扒上了车。车上 座位不够,我和后上的几位旅客站在走道里,列车开始疾驰在空 旷的原野上。 她异常的举动和我的好奇心驱使我走到她的身边,原来篮子 里放着一双童鞋,盒子十分精美,我瞅了瞅,抬起头,与她的眼 神相遇了,她向我笑了笑,十分自豪地介绍道: ‚我进城去看我孙 子。这不,他快过生日了,我跑遍了街上所有的商店才相中这鞋, 你瞧瞧,挺漂亮,他应该会喜欢吧!‛ 说着她自信地打开盒子, 一双鞋被紧裹在一匹蓝布里边,老婆婆小心翼翼地打开蓝布包, 将一双崭新的童鞋递给我: ‚给,瞧瞧吧! ‛我有点羞涩地接过鞋 子,其实这鞋样子很古董,也不漂亮,料子质地也不好,但我看 见婆婆那双骄傲的炯炯有神的眼睛,只好说: ‚嗯,挺好看,您孙 子一定会喜欢的,有您这样的奶奶,他可真幸福啊!‛

刚说完这话,后边一乘客一个趔趄差点把我给撞出了窗外, 我是保住了,可是其中一只鞋却从窗户飞了出去。后边的乘客不 住地向我和婆婆赔不是,全车厢都感到惋惜,看得出来,老婆婆 神色有点黯然。可是她突然探出了窗外,将那另外一只鞋也扔了 出去,全车厢的人一阵哗然,我也一阵迷惑,诧异地问道: ‚老婆 婆,怎把那只鞋也给扔了?‛ ‚哈哈,我剩下这独一只也没用,爽 性把那只也扔了,没准别人会捡到,配成一对就好了。 ‛一番话, 全车厢顿时一片寂静。再看看老婆婆的脸,天高云淡,气定神闲, 眼角微漾的笑意为这张苍老的脸镀上了一层圣洁的光辉。 我望着窗外,逝去的时间之流似乎在缓缓回流,空旷寂寞的 原野,纯净如溪的蓝天,高峻肃穆的群山,幽深浩淼的湖泊。品 味婆婆的这一番超然的话,我仿佛在碧波荡漾的高山湖泊上,看 那飞舞的精灵扇动洁白的翅羽,把大地的灵感带上了蓝天。不一 会儿,眼前浮现出万马奔腾的草原,仿佛听见了那粗犷剽悍的嘶 吼,我看到一个喜好追逐列车的小孩,意外发现一双漂亮童鞋时 的无限欣喜;我仿佛感同身受那种超然的幸福,突然间,一种对 超然的无比仰慕油然而生。 是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就昭示着豪迈的超然 般的幸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不就阐述着闲适超然般的幸福? ,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不就演绎着狂傲超然般的幸福? , 啊,一双童鞋,超然

一点,幸福多多。 [简评]文章在情节安排上,以一双童鞋为线索,悬念迭起, 一波三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结尾的景物描写是对 文章中心的诗意表达。语言优美纯净,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境 界。 3、选择线索的标准 可以做线索的东西很多,那么,在一篇文章中应以什么为标 准来选择线索呢?一般应考虑以下两点: ①与主题密切相关。写文章是为了表达中心,因此文章的线 索要能为中心服务,有利于中心的表达,能够利于表达中心的事 物适宜作为文章的线索。 ②与文章中材料密切 相关。文章中的材料可以是天南海北, 古今中外,如何把这些材料联系起来,组成有机整体,就需要线 索必须与这些材料都有关系,能把它们收拢约束,联缀成文。 确定好文章的线索后,还应注意在布置线索时,既要考虑到

线索要蕴含于文章内容之中,又要考虑到借助一些文字在适当的 时候显露出来,要让线索或隐或显,若断若续,草蛇灰线,伏脉 千里。因为线索是渗透于文章内容之中的,如果线索一直浮于内 容表面,就显得太直、太露,文章势必一览无余;而且,这样写 貌似线索明晰, 实则形同虚设, 并不能真正起到联缀材料的作用。 但是如果线索一直隐藏于材料之中, 不露踪迹,使人看都看不出, 那么就会找不到头绪,不得要领。 因此写作应把握好线 索的藏与露、明与灭的适度,要做到 既不藏得太深, 又不露得太明, 根据需要布置好线索的明灭变化, 以求达到时隐时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例文: 吃亏就是占便宜

有谁愿意吃亏吗?反正我不愿意。可奶奶却总说:‚吃亏就 是占便宜,你以后就明白了。‛ (一) 那年,我五岁,与小朋友争执被抓破了胳膊。我发现自从我 听了 奶奶的话,甘心于‚吃亏‛以后,那个小朋友愈发地喜欢欺 负人了。我丝毫没有占到便宜的感觉。 那年,我十岁,上小学,老师见我长得魁梧,就让我义务为 大家 领早餐。每天很早到校,拎着沉重的餐筒从一楼爬到四楼, 看着其他同学整齐地坐在板凳上静候早餐,我又有了一种吃亏的 感觉。 那年,我十五岁,马上要参加中考了。我的一个好哥儿们求 我帮他 补习一下数学。 我自己都管不了自己了,还能再管他?可 毕竟是好哥儿们,我把已到嘴边的回绝又咽了下去。为什么净是 些吃亏的事,连半点便宜都沾不着? (二) 后来,那个欺负人的坏小子恶习难改,长大些后,进了少管 所, 而我则‚吃着亏‛安安分分地长成了大人们眼中的好孩子。 后来,评选‚三好学生‛的时候,我因为‚热心为班集体服 务‛而高票当选。 后来,我和我

的好哥儿们都考上了重点高中,而我的数学成 绩竟 出奇地好。 (三) 当我在受用大人们的夸奖时,我想到正是我甘于‚吃亏‛, 才性格温和,有了好人缘。 当我戴着红花领取‚三好学生‛证书时,我明白正是我甘于

‚吃亏‛,才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自己的品格,才赢得了 这么多赞许 和荣誉。 当我在榜单上找到我名字的时候,我发现正是我甘于 ‚吃亏‛ 给哥儿们补习,才巩固了我的知识,锻炼了我的思维,更为我赢 得 了更加牢固的友谊! 其实,这就是生存,你只要稍微换一下思维方式,你就会赢 得幸 福和快乐! ‚吃亏就是占便宜‛,说这话的奶奶已经不在了,可她的话 我会永远记着。记着这话, 我就会拥有我的幸福和快乐! 评析:标题是奶奶的一句话“吃亏就是占便宜”。切入点很 小也很巧,这句话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在内容的组织 安排上, 作者别具匠心地让三件事齐头并进,这已是很复杂的结构,但作 者依仗简洁流畅的叙事语言,把三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有条不 紊,事毕而理见,表现了作者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文:

10 元钱

我 14 岁那年初中毕业,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市五中。 在别人家里,这是天大的喜事;可是,在我家里,却成了天大的 愁事。当时,我家居住在一个偏僻的小 山村里,父亲、母亲领着 3 个孩子过日子。母亲病重,常年卧床不起,两个妹妹都还小, 除了知道读书、吃饭、哭着闹着向家里要钱以外,还不懂得生活 的艰辛和挣 钱的不易。 全家 5 口人只有父亲一人是劳力, 种着那 么几亩贫瘠的土地,每年的收成除了能勉强填饱肚皮以外,没有 一丁点儿的富余,更不用说供我继续读书了。 可我还是不甘心, 即使不能够到那所自己向往已久的 ‚圣殿‛ 去上学,我也要见一见它的模 样。于是,连父母也没有告诉,我 便在放假后第五天的清晨,背上一罐凉水,沿着那条蜿蜒崎岖的 山路,偷偷地出发了。 长途跋涉了 6 个多小时,我终于找到了市五中。趴在宽敞的 铁栅栏门外, 我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和兴 奋, 向里面望了许久。 哇! 那么宽那么大的操场! 那么高那么好看的楼房!那也本该是属于我 的天堂啊。 那一刻, 我流泪了。 靠在铁栅栏门外, 我一边默默地抽泣着, 一边在内心慨叹命运的不公平。也许是 过于劳累和伤感的缘故, 不知不觉中我竟然睡着了。 等我一觉醒来,天已经蒙蒙黑 了。我叹口气,拍了拍饿得

咕咕直叫的肚皮。这时,口袋里不知道有什么东西‚哗啦哗啦‛ 直响。掏出来一看,我不禁吓了一大跳——那竟然是一张崭新的 面值 10 元的人民币。要知道,在

我们家乡那个贫困的小山村里, 10 元钱的钞票除了少数的几户有钱人家能有几张之外,就是大人 们也很难见到。 我四周望了望,见没有人,急忙将那 10 元钱攥到手心里, 连汗水都攥出来了。 多少年以后,当我看 惯了那些沿街走过的乞 儿时,才明白,也不知是哪位好心人,把我也当成了一个小乞丐, 在我熟睡的时候;悄悄地塞给了我 10 元钱,让我一下子‚富裕‛ 了起来。 当天晚上,我紧攥着那 10 元钱,靠在街角的一堵断墙下, 做了一个香甜的美梦。次日清 早,我沿着大街游荡,小摊贩的叫 卖声和各种食物的香味混杂在一起,向我飘来,令我几次停住了 脚步,又几次摇了摇头走开了。我终于没有舍得给自己买一点食 物。 在向这座我向往已久而今终于到达却又不得不离开的城市 告别之前,我最后恋 恋不舍地望了一眼。就是这一眼,使我的人 生、我的命运、我的生活,陡然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急转弯。 就在我昨夜赖以避风的那面红色砖墙上,用石灰写着一行歪 歪扭扭的文字。那是一则最简单的广告: 院内批发冰棍,备有冰 棍箱。那一行白字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就好像是在 无边的黑夜中磕磕绊绊地行走,面前突然出现了一盏明灯,我的 心一下子被照 亮了。 愣了片刻,我摊开右手,看看那被汗水浸透了的 10 元钱还 在,便像发了疯 一般,飞快地转身跑进了那家冰棍厂。10 分钟 后,我花 3 块 5 毛钱买了一个冰棍箱子,又花 6 块 5 毛钱批发来 了半箱子冰棍,便开始了我的沿街叫卖。 白天,我走街串巷叫卖冰棍;晚上,我就露宿在冰棍厂院外 的围墙边。刮风了,捡一条破麻袋一围;下雨了,找一块废旧的 塑料纸一盖,一晃一个多月的假期便过去了。最后,我算了算, 在这 50 多天的时间里,我总共赚得了 300 元钱!除去交纳市五中 一年 的各项费用, 还够给自己和父母各买一套廉价新衣和给兄妹 三人各买一个新书包。 我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含着泪水,我怀揣着那张录取通 知书,穿着新衣服,背着新书包,像一个打了大胜仗的将军似的, 迈进了市五中的大门, 开始了我从此边 读书边勤工俭学的求学历

程。5 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学。 那 10 元钱,成为我一生命运的转折,但我至今不知道谁是 那位好心人,无从报答,唯有永远铭记于心,为社会多做一点好 事,算是对那位好心人的答谢。 评析:文章以 10 元钱 为线索,写了困境的自己被人救助的 故事。虽然那位恩人没有出现,但他(她)的仁爱义举却牢牢地 刻在了别人的心中。 三、习作训练题 [训练题一]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有多少

酸甜辣,有多少悲喜 交加,又有多少值得记忆的事情,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记 叙文。 要求:1.自定立意, 自拟题目。 2.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 3.不少于 800 字。 一起成长 灌云县板浦中学 2003 级高二(9) 胡欣 去年八月末,暑假将要结束时, 哥送给我一株不知名的小苗, 还说三年后它会开花,很漂亮的。我便小心地将它植下,期待着 三年后的美景。 期待中,我怀着万分喜悦踏入了高中的大门,开始了我人生 之旅又一的旅程, 旅程之始是很不顺的。太多的陌生,太多的不适应,真是应了那 句古话: ‚万事开头难。 ‛刚开始独立生活,又遇种种不便,心中 的哀怨真的可与那‚一江春水‛相提并论了。在教师与同学的帮 助下, 终于在无数次偷偷的流泪后, 成功地淌过了那 ‚一江春水‛ 。 这时,妈妈来信说我的小苗儿那几天显得有些蔫了,大约过 了一两个星期才返回生气,现在己抽出了新芽…… 我一心要搞好学习,但事与愿违,虽然我夙兴夜寐,努力钻 研每门功课,甚至连视力都下降到了惊人的地步,可成绩还是毫 不留情地给我挂了八盏红灯。 唉!真是伤心欲绝。我几乎要放弃求学这条路了,但见到其他同 学的认真劲儿,我又重新燃起了信心的火焰。 不再是盲目的死抠,不再是一味地苦熬。我终于摸索出了属 于我自己的一套学习的路子。茫然的脸上终于现出了微笑。 就在我那次月考各门功课都考出了及格分数时,妈妈又来信 了,她告诉我,上一阶段由于小苗遭受大风,差点儿夭折了。但 终于还是坚强地活了过来。现在已经长出好多嫩叶了。——哦,

我的苗儿,你太棒了! 日子还在行云流水似般地无声无息地走着。而我们这帮高一 新生总爱制造亮点,也爱制造麻烦,几乎每天都有人由于种种原 因而被赏被罚。 我很庆幸,虽然未被赏过,但也未被罚过,也算得上是一个 ‚良民‛了。 后来妈妈又来过几次信,嘘寒问暖之余,她总会告诉我一些 小苗的生长情况。妈说,小苗己长大了,只是偶尔会生点小毛病, 但很快也就会好起来的。现在长势很好。 我很开心,不仅是为苗儿。 终于,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挫折后,我走完了高一的行 程。 回家时,迎面便看见我的那一株苗儿,此时己有一米多高, 微风中,叶儿轻轻地摆着,像是在问候,也像是在向我表说: ‚多 么不易的一年! ‛ 简评:伴着一株小苗艰难的的成长过程,自己也在不断的成 长,不断地提高,这样,便使那一株小苗儿的成长暗合了自己高 一生活的经历,不仅增添了文章意蕴,而且,也增添了文章的情 趣。回忆中,能结合有关具体事例来

谈感受,内容显得充实,感 受也显得自然。 [训练题二]请以“幸福的感觉”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自定立意, 自拟题目。 2.所写内容必须在文题范围内。 3.不少于 800 字。 丁香〃母亲〃我和家 小巷里头,有一株丁香树。 丁香树后,有我的家。 家,那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家里有母亲温暖的怀抱和父亲慈 爱的眼神。我喜欢回家。 ‚妈,我回来了‛!我朝着母亲大声地喊道。 ‚别老在那摆弄 丁香树,看你把它折腾的。‚我看,丁香树再过一段时间就要开 ‛ 花了,把一些残枝剪去,到时候会开得更旺。 ‛母亲边摆弄丁香树 边说, ‚饭都做好了,快放下书包,吃饭去!‛望了望母亲,我高 兴地去吃饭了。 丁香树是母亲亲手种下的, 我喜欢母亲围着丁香树转的样子, 我也喜欢丁香的香味里混杂着母亲的气息,而我更喜欢有母亲的 家。

小巷里头,有一株丁香树。 丁香树后,有我的家。 家,那已经不再是一个快乐的地方。我不再喜欢回家 了。 天黑了,总该回家吧,是呀,好像该回家了。于是,我就回 家。 清晨的阳光从窗帘的缝里射了进来,我醒来了。我闻到了丁 香的香味,里边似乎还有母亲的气息。对,是母亲的气息,因为 我已经听到了剪刀的‚嚓,嚓,嚓‛声。 丁香树下,一个背影在那儿转动。 ‚妈。 ‛我脱口而出,但我看到的带着微笑的脸面。 ‚你,你在干什么呀!丁香树是我妈的,你都夺走了她的家, 难道你连这棵丁香树也……‛ 阿姨看着我气红的脸,忙解释道: ‚我,我只是想,想把那些 残枝剪去,好,好让它开得更香,更……‛ 又是一个天黑的日子,我情绪低落地回到家。走进自己的房 间,发现桌上有封信。 ‚……孩子,其实我也很喜欢丁香的。那天,真的是想让丁 香开得更艳,才会去……我也喜欢如丁香般的你,我更尊重你与 妈妈的那份亲密的感情,我无心伤害你,只想让家更温暖……一 个也喜欢丁香的阿姨妈妈。 ‛ …… 小巷里头,有一株丁香树。 丁香树后,有我的家。 [训练题三]请以自己所熟悉的一位同学或家人作为写作对象, 写一篇人物小记。 要求:1.自定立意,自拟题目。2.所写内容必须在合乎要求。 3.不少于 800 字。 一切随其自然 灌云县板浦中学 2003 级高三(2)班 王勉 她,丢下一句‚一切随其自然‛ ,然后把桌子向旁边挪了挪。 我知道——她又生气了。 对,她确实是生气了,这是她生气的习惯性表现,也是她开 始生气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记得高二开学时,我和她是同桌。在刚开学的那段时间里, 我们相处得很好,在我心里,她是一个善解人意又很会关心别人 的同学

。可不久,我就发现了她的另一面,那天,是轮到她值日

擦黑板,中午她来得有点晚了。当她来到教室的时候,黑板已经 被别人给擦了。她把头凑到我旁边,小声地问: ‚是谁做好事帮我 擦了黑板?‛ 我故意诡秘地一笑道: ‚除了他, 还能有谁?‛ 顿时, 她脸色大变,冲着我大声嚷道: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什么叫‘除 了他就没人帮我擦了’啊?你以为我是……‛她的脸色在发青、 发白。我一下子傻了眼,她怎么会是这样呢?有这必要吗?—— 我不过是开个玩笑而已吗。最后她丢下句 ‚以后不要和我讲话, 一切随其自然‛便挪了挪桌子…… 也许,也许时间真的能使人忘记一切。过了些天,不知不觉 中,我们就又和好了。今天,我便剩着课间对她说: ‚你以后可不 要那样小肚鸡肠了,如果再这样下去,不仅是我,其他人也会对 你有意见的,那是会影响我们友情的。 ‛我一边说,一边注视着她 的表情,害怕她不能接受我所说的话。我看到她的表情似乎没有 什么变化,就又继续说: ‚还有,下次要辨清人家对你说的话的本 意,是不是?就像上次,我只是想和你开个玩笑,而你却对我发 了那么大的脾气,一点也不考虑人家能不能接受。 ‛听了我的话, 她笑了笑说: ‚你说完了吗?你对我有那么多的意见,那么多的不 满,是吧?那你就不要理我啊!如果我们之间没有友情,不就不 会伤到你了吗。 ‛她越说脸色越坏,随后加了一句: ‚既然这样, 我们就不要说话了,一切随其自然。 ‛ 再次听到‚一切随其自然‛ ,我木然了——我真的很纳闷,难 道我们这‚和好‛只是表面上的?在她的心中是不是还有着一些 阴影?她怎会这样地一点度量都没有呢?——也许是因为我们性 格相差太远的缘故吧? ‚一切随其自然‛ ,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会改变!

10

教后反思

11

作文二:《记叙文的线索》11400字

读懂记叙文

记事写人的散文的中心: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或感悟到„„道理 写景状物的散文的中心:赞美\讽刺事物的象征体

方法:

1 概括事情或者事物的特征

2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或景物的精神特征

3 结合议论抒情的句子

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贯穿在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中,把多个事件串成一个整体,其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方法技巧:

(1) 明确几种常见线索。

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

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时间线索

地点线索

(2) 关注文章的标题。有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3) 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2013鞍山)

窗前的母亲

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乎着做家务,手脚不失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晒,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在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的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的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门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我们了。那时候,我们出门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糊糊一片了,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

及时地出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一棍子、没枣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也沟通着她和我们的联系。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以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多么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当然,我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3分)

2.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中词语的含义。(4分)  ⑪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

⑫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一棍子、没枣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3.对于母亲的回忆,作者感到为温馨的事是什么?(4分)

4.阅读全文后,请你说说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

1    ①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和景物特点;

②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

2 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篇首)。

3 揭示人物心境,烘托人物形象、心情(正衬、反衬)。

4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5 暗示社会环境,展示世态风情,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深化主题。(结尾)

2011年广州中考试题

童年(高尔基)

父亲过世后,“我”一直住在外祖父家。有一年,外祖父卖掉了原来住房,另买了一座。新房院子内有一个不大的花同,花园左边围墙外住的是奥夫相尼科夫上校一家,他们家有三个小男孩。

外祖父家花园左边围墙外的院子里,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三个小男孩在玩耍。他们都是灰衣灰帽灰眼睛,我只能从个子高矮来分辨他们。

我从围墙缝里观察他们,他们从未发现我,可是我倒希望他们发觉我。我喜欢他们那么有趣、快乐、和睦地玩我没有见过的各种游戏,喜欢他们相互关心,特别使我喜欢的是两个哥哥对小弟弟——那个长得挺滑稽的、活泼机敏的小不点儿的态度。倘若他跌跤了,两个哥哥就会笑起来,但并不像通常一些对栽跟头的人那样幸灾乐祸地笑,而是马上就去帮助小弟弟爬起来,如果他跌脏了手或膝盖,他们就用牛蒡叶子、手帕擦净他的手和裤子,二哥还对他说:“瞧你这笨样儿„„”

有一次,我爬到树上,向他们打了个口哨。他们一听到口哨就都站住了,然后不慌不忙地聚到一起,不时地看看我,开始悄悄地商量。我想,他们一定要用石子扔我,便赶快下树,拾了好多石子,把几个口袋都塞满,停了一会儿又爬到树上,可他们已到离我很远的院子角落里去玩了。很明显,他们已把我忘了。这使我怅然若失,但我也不想先开仗。过了一会儿,有人在通风的小窗口喊他们:“孩子们,快回家吧!”

他们像三只小鹅,听话地、不紧不慢地走了。

我有好多次坐在围墙上面的树杈上,期待着他们喊我去跟他们一起玩,可他们从来没喊过,但是,我在心中已经跟他们一起玩了,有时入了神,情不自禁地大声叫着笑了起来。这时,他们便一起看看我,悄悄地在说着什么,我十分难为情,便爬下树了。

有一次,他们玩起了捉迷藏游戏,轮到老二找人,他跑到仓库拐角里,两只手老老实实地蒙住眼睛站在那儿,一点儿不偷看。哥哥和弟弟跑去藏起来。哥哥跑得很快,机敏

地躲进放在仓库遮檐下的一架宽雪橇里,而那个小弟弟慌了神,围着井旁跑来跑去,找不到可以藏自己的地方。

“一,”二哥喊道,“二„„”

小弟弟急了,猛地一下跳到井栏上,抓住井绳,把两只脚伸进空吊桶,只听见吊桶在并栏壁上咚咚响地轻轻碰了几下,人就不见了。

我惊呆了,眼看着井辘轳飞快地旋转着,但是我很快就明白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一纵身便跳进他们的院子,喊道:“掉到井里啦!„„”

老二和我同时跑到并栏边,他紧紧抓住并绳,猛向上拉,我及时地上去截住了并绳,就在这当口,他们的大哥也跑到井边,帮助把吊桶往上拉,他说:“请轻一点!”

我们很快将小弟弟拉上来了,他也吓坏了:鲜血从右手手指上直往下滴,颈上的皮擦伤了好大一块,从脚到腰都湿透了,脸色苍白得发青,但一面打着寒噤,一面还在笑。他睁大了眼睛笑着,拖长了声音说:

“我怎——怎么掉——掉下——去啦„„”

“你发疯了,就这回事儿。”他的二哥搂着他,用手帕擦他脸上的血,老大愁眉不展地说:“我们回家吧,反正瞒不住了„„”

“你们会挨打吗?”我问。

老大点了点头,然后向我伸出手,说道:“你跑得真快!”

听了他的称赞,我很高兴,还没来得及握住他的手,他就对二弟说:“我们走吧,他要感冒了!我们就说他摔倒了,掉下并的事不要说!”

“对,不要说,”小弟弟打着寒噤同意说,“我是跌到水洼里的,对吧?”     三兄弟走了。

这一切发生得这么快,我扭回头看了看,刚才我从上面跳到院子里来的那个树杈还在晃动呢,有一片黄树叶正从上面落下来。

兄弟三人将近一个星期没出来,后来出来玩时,比以前玩得还热闹,老大看见我在树上,亲切地向我喊道:“下来,到我们这儿来吧!”

我们钻进仓库遮檐下的那架旧雪橇里,互相打量着,交谈了很久。

(节选自《童年》,聂刚正  高厚娟译,有删改)

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刚才我从上面跳到院子里来的那个树权还在摇动呢,有一片黄树叶正从上面落下来”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汤姆的午餐

在加利福尼亚州某中学有一个班,学生顽劣异常。

刚从大学毕业的露茜主动请缨,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校长问她:

第二天早上,露茜就站在了这个班的学生面前。她说:

依靠你们的帮助!

坐在最后一排的是一个又高又壮的男孩,同学们都叫他

露茜老师笑了笑,说:

汤米这几天穿的是一件厚厚的外衣,他向露茜老师乞求说:

露茜老师问汤米为什么不穿件衬衫。小个子汤米回答:

露茜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这个脊骨和肋骨都从皮肤底下凸出来的后背,她实在不忍心将那根硬硬的木板打在这样一个后背上。但是,她知道她必须执行对他的惩罚,否则,孩子们今后将不会再去遵守那些班规。因此,她狠了狠心,扬起了手中的木板。

就在这时,原本气急败坏的汤姆再次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问老师:

汤姆说:

露茜老师心里百味杂陈,但她还是打在了那个结实的后背上。一下,二下„„教室里寂静得只能听到木板发出的

露茜老师再也忍不住了,把脸埋进她的手掌心里哭了。哭着哭着,她听到教室里一阵骚乱,抬起头,她发现所有学生都在用手抹眼泪,而且她的面前竟然多了几个脱掉了上衣的后背!

1读划线句子“教室里寂静得只能听到木板发出的‘叭、叭’声”,说说这是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

我想听听你唱歌          刘卫平

①两年以后,陈处终于来到了羊谷山村。

②小车在坑坑洼洼的泥石公路上跑了老半天,才在一个四野看不到人的地方停下来。天上飘着绵绵不断的毛毛雨。陈处下了车,踮脚站在泥泞四溢的乡村公路上,张望了好一会儿,才看到了凹隐在山冲里的小村庄。

③从公路到村里还有一段山路要走。陈处一边走,一边向路上遇到的几个农民打听谢小华的家。“呶,就是村里最后头的那栋房子。”陈处看清了,那几乎是村里唯一的茅草屋。 ④整日在城里机关上班的陈处,与羊谷村挂上钩,与羊谷山村的那栋茅屋挂上钩,或者更直接地说与茅屋里的女孩儿谢小华挂上钩,这事是从两年前开始的。上级安排机关干部与偏远山区的贫困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陈处帮扶的对象就是羊谷山村的谢小华。陈处按规定每学期开学前给谢小华寄二百元钱。

⑤谁料谢小华这女孩挺让人上心的。每隔一月两月,谢小华来一封信,向陈处报告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⑥谢小华在信里说:“尊敬的陈伯伯,这学期期中考试考完了,我考了班上的第三名。”陈处回信:“加油,等你考第一名了,我来看你。”陈处随信给谢小华寄二百元,作为奖励。

⑦谢小华又来信了:“陈伯伯,我们放寒假了,村里回来了一个学音乐的大学生,说我有唱歌的天赋,要我买一把小提琴,好教我学音乐„„”陈处又寄了二百元。陈处在回信里说:“去学吧,下次来里,我想听听你唱歌。”陈处的眼前,甚至很清晰地出现了一个蹦蹦跳跳的、欢快地唱着歌的山村小姑娘。

⑧当谢小华再次来信时,陈处多了一份担心。因为谢小华在信里说:“陈伯伯,我昨天上山砍柴,肩上被蛇咬了一口,半边脸都肿了。脸肿得老高,只怕以后唱不成歌了。”陈处又寄了二百元,要谢小华拿去治伤。陈处回信说:“你的脸会好的,以后还可以唱歌,好想看看你的脸„„”

⑨两年了,终于来到了这羊谷山村!谢小华的学习怎么样了?她脸上的肿早消了吧?她唱歌唱得好听吗?这回,一定要好好听听她唱歌。

⑩敲了好一阵门,里面才传出一个妇人的声音。陈处推门进去。床上躺着的妇人是谢小华的娘,脸色苍白得像一张薄纸,仿佛一碰就会碰出一个洞来。陆陆续续来了几个邻居。陈处左右观望,没有他想见到的女孩儿。谢小华她不在家。

⑾通过和她娘以及邻居的交谈,陈处才知道事情和他想象中的大不一样。谢小华早就不读书了。在陈处和谢小华结对帮扶才一两个月后,谢小华的父亲一次在山上砍树时被倒下的树压死了。那时候,谢小华的娘在床已有几年。她娘那病,每月要一百多块钱的药来维持。 ⑿司机问:“陈处长寄来的钱没给谢小华读书?”陈处说:“都给你买药了是不是?”过了片刻,她娘耷拉着的头点了一下。司机问:“谢小华没有买小提琴吗?”陈处说:“她是找借口要钱给你买药是不是?”又过了片刻,她娘耷拉着的头又点了一下。司机问:“谢小华没有被蛇咬伤过吧?”陈处说:“她的脸没有肿是不是?”又过了片刻,她娘耷拉着的头又点了一下。

⒀司机显然有点气愤了。他说:“原来你们这一切都是骗人的!”陈处摆摆手,让司机平静下来,也是让自己平静下来。司机仍然无法平息怒气,司机对转身的陈处说:“陈处,我们走!”陈处再次摆摆手,问:“谢小华哪里去了?”旁边的邻居说:“她到后山薅草去了,她家的一对猪靠她喂的。”

⒁陈处出来,抬头望望,往后山方向走去。刚出村,陈处蓦然看到一百来米远的山坡上,

有一个女孩子坐在一块山石上。石头高高地从土里长出来,女孩儿坐在上头,安然地唱着歌。

⒂天上的毛毛雨仍在下着。女孩儿的歌声穿透薄薄的雨幕,悠然而至。

⒃陈处循着歌声走去。100米,80米,50米„„陈处离女孩越来越近。

⒄还差二十来米远吧,女孩儿突然站起来,跳下石头,沿着横贯山坡的小道,飞奔而去。 ⒅陈处愣愣地望着奔跑着远去的女孩儿,耳里满是女孩儿的歌声。那是一首名曰《戒指花》的歌,有几句歌词,陈处记得很清楚:

⒆你说你想听听我唱歌,你说你想看看我的脸。我不能唱歌给你听,因为一唱我就要流眼泪;我不能让你看我的脸,因为一看我就要流眼泪。

1、小说第二段“四野看不到人的地方”,“泥泞四溢的乡村公路”,“凹隐在山冲里的小村庄”,这几处描写有何作用?(3分)

2、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绵绵不断的毛毛雨”“天上的毛毛雨仍在下。”这两句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光明行

①母亲不知出去干什么了,我一个人独自扶墙出了家门。门外还在下着雨,雨打在芭蕉上面,嘀嘀嗒嗒地响。我已经没有心思听雨打芭蕉的美妙音乐了,因为我再也看不见那丛我亲手种植的芭蕉了。

②以前我从没想过什么叫做黑暗,没有。我抱怨过城市是那样的拥挤,天空有好多的灰尘;抱怨过房间是那样的窄小,人群中有那么多丑陋的面孔。然而,当我终于看不见这一切的时候,我才突然感觉这一切是多么的珍贵!

③我从没想过我也许会在黑暗中度过我的大半生,从没!而今,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一切,我绝不认为这样活着有任何意义。我独自走进了雨中。如果这时有一辆车向我撞来,如果身旁的建筑物突然倒下了,如果我一脚踏进了深渊,我会坦然接受的,我会!

④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⑤我只听到了汽车紧急的刹车声和司机的惊呼声。

⑥然后,我听到了一声狗叫,一种友善的、我能想象出的一种乖乖巧巧的狗的叫声。头顶的雨突然停了。

⑦“走开!”我咆哮,“我不需要同情,我不需要可怜!”我使劲地挥动手臂,要甩开身边的一切,但我无论怎样努力,始终甩不掉那把罩在我头顶上的雨伞。我终于失声痛哭起来。 ⑧“能陪我走一程吗?”是一个女孩子的声音,软软的,柔柔的。

⑨女孩把手伸过来,拉住我的手。“阿明--”女孩叫一声,我听见小狗汪汪地叫着跑过来,围着我转圈,然后伸出舌头舔我的脚。我们在雨中走着,雨声在伞外浙淅沥沥地响,女孩的手热乎乎的。天地间很静,只有雨,沙沙的雨落在身前身后。不知走了多久,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⑩女孩问:“你的眼睛是谁治的?”我说出了医生的名字。“原来你就是我叔叔的那个病人!”女孩有些惊喜地说,“我叔叔说了,你的眼睛能治好,他还说,治好你的眼睛将是他一生最得意的手术之一。”

⑾“真的?”我还是有些怀疑,因为母亲无意中说过,我的眼睛治愈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也就是说,失败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五。

⑿“真的,不骗你!”女孩说,语气是那么肯定。

⒀“你喜欢音乐吗?我拉二胡给你听吧。”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我听见女孩试了一下弓,顿一下,一种激越的欢快的音符突然跳跃而出,是刘天华的著名二胡曲《光明行》! ⒁女孩拉得真好!我曾经多次听过二胡曲《光明行》,但我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感到过有一大片的光明水一样猛然落满我的头上、肩上,沐浴着我的全部身心。

⒂“看到阳光了吗?”女孩轻声说,“你一定会看到光明的!到那时你采栀子花送给我吧,我最喜欢栀子花了。小时候院子里有好多的栀子花,洁白的,像阳光一样的灿烂光明。” ⒃手术很成功,百分之二十五的奇迹出现了!拆线那天,我跑到城外的农家院里,折了一大捧栀子花。我要去找那个喜欢栀子花的女孩!

⒄然而有人想了半天,告诉我说:“你是问那个卖艺的盲女孩吗?她早走了,不知上哪儿了。„„她曾经在这搭过一个临时的棚。”

⒅我泪流满面。

1、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门外还在下着雨,雨打在芭蕉上面,嘀嘀嗒嗒地响。”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2、选文第⑨段画线句”天地间很静,只有雨,沙沙的雨落在身前与身后。”有什么作用?  (3分)

记叙文的顺序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插叙:1 概括所插文段的内容,写出与文章上下文的关系,补充文章内容,使文章的内容

更丰富;2使情节跌宕,结构紧凑;3突出人物形象和中心

三件红毛衣

“母亲的生日快到了,我寻思着给她寄一件生日礼物。小时候家里穷,母亲拉扯我们姐弟三人,吃尽了苦头,如今我们长大成人,却一个个远离了她。母亲说,我们是她放飞的鸽子,她愿意看我们飞得又高又远。然而,母亲生日时,我们却也不能在她身边。我决心为母亲买一件称心的礼物。

在衣物柜台,一团火红映入眼帘,挂在衣架上,如一团漂亮的火焰。  记忆之门忽然被打开了——那是一件漂亮的红毛衣,

那个冬天格外的冷,寒风刮在脸上刀割一般生疼。我和姐姐穿着单薄的衣服从学校回来,双手冻得麻木了。母亲搂住我们,心疼极了,摸着我们的头,母亲半晌无语,随后,她打开衣柜,取出一个纸包,小心翼翼地打开层层包裹,里面是一件火样的红毛衣。我们都知道,那是母亲惟一的嫁妆,母亲从未舍得穿过的。那天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那件毛衣,化作了长长的红绒线。那一夜,煤油灯暗暗的,母亲眼中却始终闪着亮光。

几天后,红红的绒线在母亲粗糙的手中,化成了三件火红的毛衣,仿佛跳跃的火焰,温暖了那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也就在那个冬季,因为寒冷与劳累,母亲落下了病根,以后每个寒冷的日子病痛都与母亲形影不离。

我买下了那件红毛衣,连同最深沉的祝福,一并寄给远方的母亲。几天后,父亲在电话中告诉我,母亲生日那天,一下子收到我们姐弟三人的三件毛衣,一样的火红火红,母亲流泪了。她说,真划得来,当年拆了一件,如今换回三件„„。”

文章采用怎样的记叙顺序?

难忘的鞠躬

上初三的时候,人气最高的是语文课老师孙老师。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人难忘的是每堂课在班长喊起立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

孙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什么事,他总会做到。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

中考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第三节是语文辅导课。

上课铃敲响,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

“同学们,孙老师有点事,不能来上课了。不过他让我转告大家,放学前后,他一定赶回来,把大家的课补上。”

那时我们还小,谁也没有去想孙老师会有什么事,也没有人想到去问,但大家都认为,孙老师到时一定会来上课。

放学的铃声响了,孙老师还是没有来。

大家谁也没有动,因为同学们都相信,孙老师一定会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外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刻钟过去了,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没有同学走。

“孙老师说了,他一定会回来的。”

家长们只好退出去,静静地在教室外面等。

校长过来了。他轻声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前,孙老师的家属在校门口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孙老师可能不会回来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不少家长再次走进教室领孩子,但依然没有人动。同学们还是认为,孙老师说过他会回来,他就一定会回来的。

教室里正因家长劝孩子回家而出现骚动时,孙老师的身影出现了。他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就向依然在教室外的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说了几个“对不起,请多原谅”。然后,他走进教室,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就不必起立了,我们直接上课。”

教室内外静得出奇。

孙老师平静地讲完了准备的课程,再次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有点事,有什么不明白的,明天继续。”

然后,对着教室外的家长们,孙老师又是深鞠一躬:“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多原谅。”

不一会儿,他的身影消失在了全体同学和家长的目光中。

中考后我们才知道,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

同学们泣不成声。

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把它当作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1 用简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本文的记叙顺

序。

2文章倒数第三段补充交代“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你认为

有没有必要?为什么?(3分)

煤油灯

①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

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偶尔停电,大家也是用蜡烛替代照明。在我记忆深处,那如荧的煤油灯,依然跳跃在乡村那漆黑的夜晚,远逝的岁月也都深藏在那橘黄色的背景之中。

②我的家乡就挂在一个山坡上,房子无规则地散落着。岁月如歌,人间沧桑。记忆中的小山村,白天有刺眼的阳光,傍晚有燃烧的夕阳,晚上有亮晶的月光,黑夜有跳动的磷火、飞舞的流萤,并不缺光。那时山村没有电,祖传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印象最深的是那煤油灯的光芒。油灯那跳动着的微弱的光芒,给遥远而亲切的山村和山民涂抹上昏黄神秘的颜色,也给我的童年升起了一道生命的霞光。

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煤油灯是乡村必需的生活用品。家境好一些的用罩子灯,多数家庭用自造的煤油灯。用一个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墨水瓶子,倒上煤油,再找个铁瓶盖或铁片,在中间打个小圆孔,然后孔中嵌进一个用铁皮卷成的小筒,再用纸或布或棉花搓成细捻穿过筒中,上端露出少许,下端留上较长的一段泡在煤油里,然后把盖拧紧,油灯就做成了。待煤油顺着细捻慢慢吸上来,用火柴或火石点着,灯芯就跳出扁长的火苗,还散发出淡淡的煤油味„„

④煤油灯可以放在许多地方,譬如书桌上、窗台上,也可挂在墙上、门框上。煤油灯的光线其实很微弱,甚至有些昏暗,由于煤油紧缺且价钱贵,点灯用油非常注意节省。天黑透了,月亮也不亮了,各家才陆续点起煤油灯。为了节约,灯芯拔得很小,灯发出如豆的光芒,连灯下的人也模模糊糊。灯光星星点点,飘闪飘闪。忙碌奔波了一天的庄稼人,望见家里从门窗里透出来的煤油灯光,疲倦与辛苦荡然无存。

⑤晚饭以后,院子里光线已经暗了,娘才点起煤油灯,我便开始在灯下做作

业。有时我也利用灯光的影子,将五个手指做出喜鹊张嘴、大雁展翅的形状照在土墙上,哈哈乐上一阵子。母亲总是坐在我身旁,忙活针线活,缝衣裳、纳鞋底,一言不发地陪伴我。母亲那时眼睛好使,尽管在昏黄的灯光下且离得较远,但母亲总能把鞋底的针线排列的比我书写的文字还要整齐。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娘一直在忙着缝呀、织呀、纳呀,把辛劳和疲倦织进娘的额头、眼角。漫长的冬夜,窗外北风呼啸,伴随油灯捻子的噼啪声,娘在用自己的黑发银丝缝制希望,把幸福、喜悦一缕缕纳成对子女的期待。为了能让我看得清楚,娘常常悄悄把灯芯调大,让那灯光把书桌和屋子照得透亮。有时候,我正做着作业却进入了梦乡,醒来时却发现柔和昏黄的灯光映着母亲慈祥的面容,识不了几个字的母亲正在灯下翻阅我的作业本。

⑥童年难以忘怀的记忆,都与煤油灯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煤油灯下,我懵

懵懂懂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长辈的辛苦,更多的是品尝到了亲情的温暖。煤油灯,一次次感动着我,一次次驱散我的劳累与寂寞。

1.本文标题的作用一是                     一是                           (2分)

2.从第①段看,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那么,删去开头画线部分是否更简洁?请说明理由。(3分)

3.分析文章第②段中加点“挂”字的作用和表达效果。(2分)

4.分析第③段说明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2分)

5.根据语境推断④段中加点词语“星星点点”的具体含义。(2分)

6.文中反复说煤油灯的光亮如荧微弱有些昏暗如豆的用意是什么?(2分)

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①收衣服的时候,发现一个衣架子是空的,探身往楼下一看,果然又被风刮到楼下去了,喊儿子,去,到楼下林奶奶家的院子里把掉下去的衣服捡上来。儿子愉快地答应着,蹦蹦跳跳地下楼去了。

②风大的时候,晾晒在阳台上的衣服,常有一两件会被刮到楼下。一楼的林老太太,人有点孤僻,不太好说话。记得刚搬来的时候,一次衣服刮到她家院子里去了,我下楼敲门,想进她家院子捡一下。敲了半天,老太太连门都不肯开,“你到院子外去拿。”

③奇怪的是,儿子倒是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那天,又一件衣服掉楼下院子里了,我看看,离栅栏不远,估计拿根竹竿就能挑出来。我让儿子下去挑挑看。儿子趴在栅栏边,用竹竿往里钩衣服的时候,林老太太突然走进了院子,

儿子吓得不知所措,我站在阳台上,也隐隐约约听见她说,下次衣服再掉下来,你就从我家进来拿,好不好?儿子点点头。就这样,衣服再被风刮到楼下的院子里,都是儿子去捡。

④儿子似乎也挺乐意干这活。每次下去捡衣服,都要好大一会儿才回来。问儿子,在林奶奶家都干什么了?林奶奶喜欢清静,不要打扰了林奶奶。儿子歪着头说,没有啊,林奶奶可喜欢我了,跟我说了好多话。林奶奶告诉我,她孙子跟我差不多大呢,可是,她只看过他的照片,孙子在美国,还从来没回来过呢。

⑤关于林老太太,我也听社区工作人员谈起过。他们告诉我,林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很多年没回来过了。老伴去世得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退休后,生活更孤单了,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的联系越来越少了,人也变得越来越乖僻。原来是这样。难怪那次我去敲门,她连门都不肯开。社区工作人员说,你们住她楼上,帮我们留意点,也尽量给老人点照顾。我点点头,又摇摇头,真不知道,怎样帮这个孤僻的老太太。

⑥日子平淡地过去,风偶尔会将我们家阳台的衣服刮到楼下去。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我会问儿子,楼下的林奶奶生活得怎么样啊?儿子想想,说,林奶奶看到我的时候,是很开心的啊。

⑦一次,儿子下去捡衣服,回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儿子说,这是林奶奶给的,是林奶奶家的叔叔,从美国寄回来的。儿子还自豪地说,我还帮林奶奶念了信呢,是叔叔写给林奶奶的。儿子手上拿的衣服,叠得方方正正。儿子说,咱们家的衣服掉下去后,林奶奶捡起来,帮我们又洗了下,晾干了。我的心里,酸酸的,感动。

⑧我们和楼下的老太太,仍然没有什么来往。我们的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从楼下林老太太的家里,会传来“咯咯”的笑声,一个童声,另一个很苍老。

⑨春节,我们一家回老家去了。回来时,才听说楼下的林老太太突然去世了,据说是无疾而终。我们注意到,儿子的眼圈红了。

⑩人们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看到了一个日记本,记录下了她最后的日子。基本上是流水账,但是,老人在日记里多次提到,从楼上刮下来的衣服,以及下来捡衣服的小男孩。老人的日记里,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那是从天上飘下来的礼物。”我明白老人的话。那也许是老人孤寂的生活里,最后一点期盼。 作者:孙道荣 《青年文摘》2011年24期(总494期)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2.文章第③段中“奇怪的是,儿子倒是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仔细阅读文章,哪些地方表现出儿子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4分)

3.第⑤段内容是否可以删除?请说明理由。(3分)

4.文章哪些地方能表现林奶奶性格的孤僻?(3分)

5.第⑦段中“我的心里,酸酸的,感动”。我为什么心里“酸酸的,感动”?(4分)

6.如何理解标题“天上飘下来的礼物”的含义?(3分)

作文三:《记叙文的线索》3900字

《记叙文线索》

导学目的:

1. 理解线索的作用

2. 打造一条线索的方法

3. 围绕一点进行叙述,找到素材的组合方式

4. 文章的选择和组材,注意文章的详略

导学重点:

1、理解线索的作用

2、打造一条线索的方法

3、围绕一点进行叙述,找到素材的组合方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明确线索及分类

第二课时:整理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第三课时:理解设置线索的方法

第四课时:写作提升、点拨优化

导练流程:

课前预热:(写作活动:

1、我的宝贝

2、寻宝

3、同窗友情

4、数英雄

(5、我心穿越、6、爱情故事)

学生分组:1、分成人、事、情、物组写出自己喜欢的“英雄”、“追求过程”、“我心中的宝”、“我最近的心情”

2、编故事,总结故事的规律。

师:落难→搭救→结下友情→友情受阻→应考成功→了却心愿

夺宝遗孤→高人搭救→学习武功→下山寻仇→寻仇受挫→从新修炼→了却心愿。

思考:在影视作品1、为什么有的人一死就没戏了?

2、为什么宝到手,电影就完了?

3、心愿一了就结束了?

4、为什么某个任务完成,电影和我们说再见了?

呈现课题:《记叙文线索》

出示目标:学习重点:1、人事情物、一线串珠

2、联珠缀玉、打造线索

写作导引:

一、记叙的线索是指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人、事、物、情感等。

如果说记叙文是一条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那么素材就是串起珍珠的金缕银线。 知识导航:

线索是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的,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有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在一篇文章里,事物发展的过程或作者所表述的思路,常常成为贯串始终的一条线索.读课文,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写作文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洛,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所以刘白羽说:“生活五花八门,色彩斑斓,可是你要从中理不出个清晰的线索,得不出个明确的概念,也就无法概括,无法结构,也就不能用具体的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惟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刘熙载这句话精要地概括了线索的作用。

那么哪些事物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呢?可以作为文章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

二、 选取记叙文线索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是以人物为记叙线索。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胡适的《我的母亲》文章以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做线索,串起各个时期各个环境中的生活片段。这些片段都统一于这个人的特征。

2、是以事件为记叙的线索。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例如莫怀戚的《散步》

3、是以“具体的事物”为记叙线索。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我的第一本书》、

4、是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例如:《藤野先生》以某种感情变化串联起材料组成文章,完成主题的表达。

⑤多种线索混合使用 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只有一条线索,有的文章是双线并行甚至是三条线索展开的。 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线索的文章,称为单线;把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文章,称为复线。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文章中,主要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叫做主线,其余叫副线。还有明线和暗线之分,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明线是以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师生举例:

1、全文紧扣某一实物,逐层深入。即用一件物品去贯穿全文。在以物为陪衬的文章中,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一物品往往起过渡作用或象征、昭示作用。在专门写物的记叙文中,物往往既是叙事的线索,又是全文记叙的重点。

2、以某种感情变化串联起材料组成文章,完成主题的表达。如《我的老师》,就是以人物情感为线索: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的感情贯穿全文。

3、《老王》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了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了老王的穷苦卑微凄凉艰难却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图报的善良品质。

„„„„

写好记叙文,抓住线索是关键。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洛,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的作用就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即一线串珠法。

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因此,线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全篇浑然一体。

我们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常常觉得自己选择的材料还挺精彩的,但写出来以后却觉得杂乱散漫,其原因往往就是未能给全文确定一条合理、清晰的线索。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可见,在记叙文中确立线索是多么重要。       文章的线索还可以是某个人物或时间、空间的变化。面对这些各种各样的事物,在一篇文章中应以什么为标准来选择线索呢?一般确定文章线索时应考虑以下两点:

①与主题密切相关。写文章是为了表达中心,因此文章的线索要能为中心服务,有利于中心的表达,能够利于表达中心的事物适宜作为文章的线索。

②与文章中材料密切相关。文章中的材料可以是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如何把这些材料联系起来,组成有机整体,就要求线索必须与这些材料都有关系,能把它们收拢约束,联缀成文。确定好文章的线索后,还应注意在布置线索时,既要考虑到线索要蕴含于文章内容之中,又要考虑到借助一些文字在适当的时候显露出来,要让线索或隐或显,若断若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因为线索是渗透于文章内容之中的,如果线索一直浮于内容表面,就显得太直、太露,文章势必一览无余;而且,这样写貌似线索明晰,实则形同虚设,并不能真正起到联缀材料的作用。但是如果线索一直隐藏于材料之中,不露踪迹,使人看不出,那么就会找不到头绪,不得要领。

因此写作应把握好线索的藏与露、明与灭的适度,要做到既不藏得太深,又不露得太明,根据需要布置好线索的明灭变化,以求达到时隐时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师生:

能力转化:一、将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师生:整理学过的课文的线索:

师:推荐篇目:《春》、《济南的冬天》《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爸爸的花儿落了》、《最后一课》、《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社戏》《安塞腰鼓》、《伟大的悲剧》、《斑羚飞渡》、《狼》„„

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等每位组员提交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记叙文,组内交流,说说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2、向小组提交讨论的文章,应该是在记叙线索的设置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

3、小组向全班展示推荐作文的同时,也应对小组讨论的过程和结论进行说明 ,尤其要说清楚推荐的理由。

通过展示、交流,归纳出选择和设置记叙线索的方法。

归纳:写作方法:

(讨论展示、总结规律:)打造一个线索:

1、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或主观印象:

2、“一个物”引发的事件:

3、一件事:中心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4、一段情的心理流程

探究方法:搜寻角度:怎样选择和设置记叙的线索?

师生根据例文归纳

打造一条线索以“人、物、事、情”的方法:

1用一个短语

2用一个关键词

3、用一句话、

安排线索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好所要表达的内容。

第三,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线索在文中的体现,多半在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 设置位置:做题目、做线索、做开头、做结尾、做反复咏叹

注意的问题:1、线索,应该自然而然地隐含在文章中,与文章内容吻合熨帖,而不能人为地生硬加进去。2、凭主观臆想制造线索,硬套内容,就不准确地表达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线索反而会成为束缚文章的绳索。

二、将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参考题目】

一、生活中,总有些人或物牵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时常想念。请以“想念”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1、首先确定写作对象,可以是一个让你牵挂的人,也可以是一个你曾经拥有的物品等,想一想他(它)让你想念的原因。

2、要在文中设置一条贯穿始终的记叙线索。

3、可以先列一个简要的提纲,再动笔写作。

二、你和你的小伙伴从相识到相知,友谊逐步加深。选择与此相关的几件事来写,再现这一段美好的经历。自拟题目,要写出真情实感。

解读:几件事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有一根贯穿线索。这根线索就是自己和小伙伴彼此的了解不断加深,两人的友谊在逐渐加强,要以这根线索将全文的内容组织在一起。

三、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春天又一次来到我们身边。请《今天春天我很          》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1、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横线上可以填写“快乐、幸福、伤心、彷徨”等表达情绪、情感的词语。

2、可以用填写的词语作为文章的记叙的线索,注意叙述要详略行当。

【当堂训练】  师:巡回点拨

交流分享

师生:讨论:一、病理剖析

二、评优点赞:

三、优化提升建议:

生:

【升格文章】

【优化提升】

【写作感悟

根据老师的讲解,我重新整理了一下思路,现在,全文整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线索理顺了,读来就有条有理了。通过这次修改,我明白了线索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它就像是一根串起珠子的彩线,让原本分散的材料都统一到一个主题之下了,这样别人一读就能看清文章的眉目,弄明白我的意图。

作文四:《记叙文的线索》19400字

第一讲   记叙文线索以及作用                                                                     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线索::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是以上四种。在划分时要综合考虑抓住

了线索,对理解文章的特点,理清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为,线索的形式有以下

几方面

(1)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

(2)以人物为为线索如背景 中(以人物的某一特征---背影为线索)

(3)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荔枝蜜》

(4)以时间为线索如 《登上地球之巅》

(5)以地点变化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6)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社戏》

(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 《爸爸的花儿落了》    《藤野先生》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

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

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叙事散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达对象,借记人叙事以抒

情写意的散文。其特点在于:一是有相对完整的事件和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二是叙述的

是真实事件,写的事情可大可小,可取新鲜的,也可用陈旧的,比较常见的是一些琐碎、平

凡的事件。叙事散文的这些特点,便于中考命题者拟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文体能更好地考

查对新课标要求的落实情况。新课标提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

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仔细分析2007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不难发现,叙事散文已构成了一道亮丽的中考“风景

线”,其阅读考查多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出题。

所选材料往往注重突出人文性,重视对文章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探究和运用题的设计也逐

步增多。

【点击样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看山老爹

高 深

(1)太阳醒了。看山老爹醒了。

(2)他从炕上爬起来,不吃不喝,头一件事是撕掉一页日历,然后揣两个冷馍,背上水

壶,踏上那条山间小路。当他经过山涧流下来的那股泉水时,猫下腰,洗几把脸,再掬几捧

清凉的泉水,咕咕喝下,顿时觉得一阵透心地爽快。

(3)同一万个昨天一样,一成不变,再量一次生活的周长。孤零的身影,叠进脚下那些

松柏和杨槐的日影里,相伴山风,铺就生命的四季。

(4)并非孤身独旅,风、雨、雪,都是他形影不离的旅伴。

(5)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雨很珍贵,说

来就来,说走就走,小似喷雾,大如瓢泼。

(6)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山上冷得早,有时旧历八月就飘起雪花,九十月就可能大雪

封山,只跋涉几步,便大汗淋漓。他相伴这些阴晴不定、随时变换性格的伙伴,走过了几个

地球的周长。没有视线不及的远方,没有步履不及的山峰。他那双千针细纳的布鞋,不知踏

落了多少个夕阳。他的牙齿掉光了,不用着意去咀嚼生活,也隐隐地感觉到了它的苦辣酸甜??

(7)走啊走啊,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8)自从那些贪婪的锯齿和远远近近的灶膛,一天天伐尽烧光了山体浓密的毛发,大山

就再也遮掩不住贫(jí)                                                                              与荒漠。看山老爹呼天喊地,天地不应。他像个孩子似的抱着树墩子大哭。从此,那些

没有月色没有星光的夜晚,再也听不见北方的狼嗥了。                                                     (9)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曾经给看山老爹无量的满足无量的欣慰。他不甘心这个

曾经的梦想就此破灭,于是老爹吃在山里,睡在山里,像个淘金人,捡拾一粒一粒树种,栽

下一棵一棵树苗。一个脚印即是明天的一株参天大树。                                                     (10)跋涉了一天的看山老爹,席地盘坐在松树下,不眠的目光,于皎洁的宁静中,

寻觅少得可怜的树影。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他相信人心,也坚信自己的双手。他用落叶擦

去手上的泥土,牵起衣衫揩脸上的汗水。晚风习习,他抬起身,提了提大半口袋树籽儿,沉

甸甸地满装着看山老爹的希冀与喜悦。                                                                   (11)从来没有人说过,看山老爹命定要与大山厮守一生,也不是没有人接他看山的

班。可是多年以后,当他种下的一粒粒树种,栽下的一棵棵幼苗,终于长成山的血脉,山的

灵魂,看山老爹就以终生放逐林海为福气,以每天梳理绿色阳光为乐趣,为享受。他的心很

广阔,装得下整座大山和那些松柏杨槐。他的心又很窄小,只装着绿色,只装着染着绿色的

阳光。                                                                                               (12)看山老爹又一次面对大山,面对自己以毕生汗水养育的山林,量一次生命的周

长,呵护四季绿荫。夕阳西下,他默默饮进几许孤独,望穿夜幕下山的梦境,倾听林海中不

尽的涛声。明天,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不在召唤一位老人。透过淡淡的月光,老人仿佛

看见了一个更加郁郁葱葱的绿色王国。                                                                   (13)太阳醒了。大山绿了。看山老爹笑了。                                                       (选自《人民日报》2006-06-27第15版)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揣着(  ) (2)贫(jí)                                                                 2.结合语境,品味语言。(4分)                                                                  (1)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                               (2)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3.第(11)段中写“他的心很广阔”,后面却又说“他的心又很窄小”,前后是否矛

盾?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4.看山老爹心中的梦想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1分)                                          5.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                                                                 ,暗线索是

,其中插叙了

看山老爹种树的情节。(3分)                                                                     6.再读上文,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看山老爹的认识。(3分)                                      (2007年中考江西省课标卷)

【解析】                                                                                         第1题考查学生准确读写汉字的能力,这是对学生汉字识记能力的考查。(1)处注音应

为“chuāi”(2)处的字形应为“瘠”。                                                              第2题考查的是体味和推敲重要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这里可以结合看山老爹对山

林的热爱甚至痴迷来答,第一句主要考虑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思想内容。这样作答:运用比喻、

排比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不同季节和景色特点,表现了看山老爹痴迷于这片山林。

第二句扣住看山老爹起得早归得晚,进而表现出他对山林的爱护。可以这样作答:形象写出

了看山老爹早出晚归看护山林的勤勉、痴心,同时也写出看山老爹爱护山林,以山为家,执

著如一。(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第3题考查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答题时要能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广阔”和“窄

小”两个词语的含义。 “广阔”写出看山老爹眼里、心中装着整个绿色的山林;“窄小”写

出看山老爹的生活只有绿色,绿色是他的一切,没有其他杂念。这看似矛盾的词语,实际上

是强调看山老爹对这片山林的热爱。(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第4题继续考查对看山老爹内心世界的把握,看山老爹的梦想根据他的所作所为和内心

的活动,就是要种植大片的山林,用原文的话说,是“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                              第5题考查的是对叙事散文线索的把握。明线是通读全文就能把握的“老爹一天的活动”,

暗线是人物的思想情感:老爹对山林的爱,其中插叙的情节按照先后顺序是“山林被砍伐”

和“看山老爹种树”。

第6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评价能力。可从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形象意义

等方面入手分析。

常伴一轮明月

洗尘

①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对月情有独钟,在那一轮圆亮的月上,国人倾注了太多太多的

情感,不管识字与否,大抵都知道月中有舞动着寂寞广袖的嫦娥,有酿造了香溢天界桂花酒

的吴刚,有孜孜捣药不倦的玉兔。                                                                     ② 我一直很喜欢被后世誉为“一诗立诗坛”的张若虚的那一首诗——《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每每想起这首诗,眼前就会有一幅亮丽的画面在流

动: 。文人们对着一轮明月,饮酒作赋,挥毫泼墨,前赴后继地抒散着自己的情思。“床前

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仙用寥寥二十个字将月的 ( )、月的

净、月的()全部淋漓尽致地揉进思乡的情中。而在中秋月圆之夜,东坡先生吟出了后世代

代相诵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故难全。 , 。”将人生的无奈与希望

都付与一轮明月,让她充满了人情。                                                                     ③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听,多少的山盟海誓都在拜托月亮来印证。不论是花                     香幽幽的春天,还是清风鸣蝉的夏日,不论 ,还是 ,皆别有一番情致。春夜里,万物

复苏,花团锦簇,恋人们的情感如花般静悄悄地开放。仲夏夜,月华如水,蛙声片片,怡人

的轻风撩拨着恋人温柔的眼神。秋夜里,天蓝入席,一尘不染,恰如他们纯情脉脉的目光。

雪后的夜,冰月高悬,洁白如玉,炽热的情却如熊熊火焰驱走了冬的凛冽!                                   ④ 曾读过一则佛教故事,一山僧方定,有一偷儿潜入,僧察之,朗声道:“山寺无他物,

送你床头僧袍以避风凉,送你一轮明月照清山路。去吧,阿弥陀佛!”次日晨,僧袍被叠得方

方正正置于山门外。僧叹曰:“我真的送了他一轮明月!”是啊!月光如坦荡的水,可涤净尘

世的一切!天蓝蓝,月光光,置身其间,心灵会纯洁得空洞,所有的邪念、杂念都会羞愧地

远去,人就会变成自己的神灵!

⑤带着明月上路,黑暗将不能扰你!带着明月上路,你会拥有淡泊的快乐!

1.下边三句话分别是从文章②③④段的段首抽取出来的中心句,请根据相关内容提示,

将下边三句话分别还原到恰当的位置。(2分)                                                             a.月是心灵的净化剂。    b.一轮明月催发了文人的灵感。    c.月圆之夜是恋人们

的天堂。

2.请根据第②段中加波浪线诗句的意境,用40字左右描绘出一幅亮丽的“春江月夜图”。

(3分)

3.请在第②段的括号中各补写一个字,将李白 《静夜思》中月亮的特点准确概括出来。

(2分)

4.请将第②段横线上东坡先生的词句填充完整。(2分)

5.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顺其思路,将第③段中横线上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

不论是花香幽幽的春天,还是清风鸣蝉的夏日,不论         ,还是         ,皆别

有一番情致。

6.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我真的送了他一轮明月!”这句话的双关义。(2分)                             参考答案:

1、(2分)②b;③c;④a。   2、(3分)无统一答案。但一要有具体的描写对象;二要

彩和画面感强;三要语言优美整齐。具体评分过程中可根据以上要求分三个等级渐次记

分。

3、(2分)明、冷(近义词均可)   4、(2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2

分)篇二:记叙文线索专题训练                                                                         文章线索                                                                                         教学目标:

了解文章线索特点,掌握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章线索作用

2 掌握关于文章线索题型的解题方法。                                                               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记叙文中的线索

1、线索:(1)以人物为线 (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  (4)以事件为线

(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

二、怎样把握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

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

其全局构思的配合。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册)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

的失败以及覆灭。

《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

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

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

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

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

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

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3、以人物为线索。

如《最后一课》(七年级下册)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

→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4、以一事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

装→穿新装→展新装”。

5、以一物为线索。                                                                                “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物件。如《羚羊木雕》(七年级上册)一文的故事情节

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羚羊木雕”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重要作

用。

“一物”还指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七年级下册)一文。其中的

“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指爸爸栽植的花花草草,也指爸爸的生命。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生命生命》(七年级上册p13课后研讨与练习)一文,该文以“我”对蜜蜂的情感变

化为线索:厌烦地赶走→没有耐心地拍打→内疚地观察→由衷地敬佩。又如《阿长与山海经》

(八年级上册)一文,“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憎恶、讨厌→敬重、爱戴。

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                                                                     如《驿路梨花》一文以“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引起悬念,又围绕着“谁是主人?”

这个问题分两层来回答。第一个层次误认为主人是瑶族老人,老人回答“我不是房子的主人”,

从而引出哈尼小姑娘;另一层次由哈尼小姑娘引出解放军盖茅屋,两个层次相对独立,又环

环相扣,巧妙地回答了“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

8、线索是构造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段,为了作品结构的完整统一,一篇作品的主要线

索只能一个,并且应贯穿始终。实际上,除了抒情作品和一些内容、情节极其简单的叙事作

品外,很多作品都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多重线索。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

线索的作品,称为单线,如朱自清的《背影》;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线索的作品,称为复线,如

鲁迅的《藤野先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线索的作品中,主要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叫做主线,

其余叫副线是围绕主线展开并服务于主线,副线可以贯穿全文,也可以局部点缀。                             线索除了主线和副线的区别外,还有明线和暗线之分。                                                 如《藤野先生》(八年级下册)一文就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

往,属于明线;另一条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属于暗线。                                             总之,阅读记叙文时,找出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理顺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结构,理解文

章主题。

※教材示例——《藤野先生》                                                                     可见,本文的线索有两条:明线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鲁迅的爱国主义

思想感情。

三、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

层次清晰。

四、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

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记叙文线索专项训练                                                                     世界是什么?

小时侯,世界是爸爸宽厚的肩膀,是爸爸有力的大手,经爸爸的大手我总能腾空在他的

肩膀上,然后世界便在我的足下变得渺小了;世界是外婆那慈爱的目光,亲切的皱纹,可爱

的白发,在外婆的怀抱里我总可以和欢乐尽情地牵手。那时候的世界是天真,是无忧无虑,

我喜欢。

渐渐长大,世界是儿时的伙伴,是风雨中的追逐嬉戏,是晚霞中的红蜻蜓,是头上的花

冠,是手中的柳笛,还是那田地里老牛犁出的一行行局外人很难读懂的诗,这时的世界是长

大,是童趣,我留恋。

等到上学,世界是整个书堂,是整个历史,是整个天地,是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是

他挥毫的“收拾旧河山”,是他用生命塑成的岳武墓和那莫测的武穆遗书;世界是文天祥“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忧

思;是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浩浩愁思,是他“桃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惆怅;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                       世界是什么?

我追寻着,探索着。

思想像一匹野马在窗驰骋,我不是好骑士,我握不住缰绳,所以我不知道我探索的世界

到底是什么。

一位美丽的少女品茗书房,凝脂般的纤纤玉手轻翻书面,茶香和着书香??这是世界吗?                     在秋风萧萧、秋雨萧萧,球心亦萧萧的日子,独自一人漫步在田间小路上,天色昏暗,

寻找一个无人无语的地方坐下,伴着那飘飘落下的萧萧落叶,一同感受着那未知名的一切??

这就是世界吗?

或者,都不是,世界就是那“霸王别姬”的凄美,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的哀柔,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是春花、夏日、冬雪??                                         哦,不,世界,世界是司汤达墓碑上的三句话:                                                       “活过了

写过了

爱过了。”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它是哪一种形式出现的?                                                      答:                                                                                             这不是一个童话

这不是一个童话。

一天晚上,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全神贯注地做着作业,电灯突然灭了,房里一片漆黑。

我急得要哭,今天的作业特别多,我完成的还不到一半呢。这时,妈妈摸进了屋子,轻轻地

问:“孩子,作业完成得怎么样了?”“完成还不到一半,停电了怎么办?”我没好气地回答,

“我们家里有没有蜡烛呀,快拿给我!”“没有,我们家一直用电灯。”妈妈不安地回答。我泄

气地倒在床上,眼泪在眼眶里打着滚儿。看着我着急的样子,妈妈叹息地出去了。                             忽然,我听到了一阵“悉悉索索”的声音,不大一会儿,门前亮了起来,妈妈一手托着

旧时用过的煤油灯,一手扶着墙,颤巍巍地走了进来,那微弱的等光照在她脸上,闪烁着慈

祥的光芒。

“孩子,快起来做作业吧,可别耽误了功课,都怪我,没有准备好蜡烛,这是我们家以

前的煤油灯,光线暗了点,委屈你了。”妈妈缓缓地说,饱经风霜的脸上皱纹显得更深了,那

双老花眼闪烁着灰黄的光芒。盯着这盏在微微晚风中摇曳的昏黄的冒着黑烟的煤油灯,好一

会儿,转过头来亲切地对我说:“你爸爸年轻时,就是在这灯下认字的。”                                     “爸爸就是在这盏煤油灯下识字、读书,脱掉文盲的帽子,这是真的?” “孩子,妈妈

什么时候骗过你。”

“这简直是一个童话!”我脱口失声地自语道。                                                        “这不是童话,这是真的。”爸爸听到我们的谈话,从里间走了出来,在昏黄的灯光中晃

动着高大的身影。“那时刚解放,苦日子熬到头,各方面还是很困难,党和政府从根本上为农

民着想,大规模进行扫除文盲,乡村都有夜校,我就是自个儿拿着煤油灯上夜校的。一双结

满茧子的手,一笔一画地学写‘听毛主席的话,走共产党的路’。经过几年的学习,我已能看

报纸杂志,读懂《毛泽东选集》了。”爸爸的声音充满了自豪。                                              “孩子,你真幸运,你是伴着光明出世的,你出生时,村里已经有了电灯了。”爸爸又深

情地对我说,说也凑巧,爸爸说到这里,电灯突然亮了。在明亮的灯光中,我默默地端详着

爸爸妈妈,他们似乎年轻了,脸上皱纹少了许多。                                                         “孩子,跟着党走,日子越过越红火,咱家承包的柑橘今年长势大好,明年收成后报台

大彩电!”爸爸微笑着对我说。我那高兴的劲儿甭提了,因为我家电器购置了不少,单缺彩色

电视机,明年买一台,这根本不是童话。                                                                 “孩子,继续做作业吧,知识是真正的财富,要先富脑袋,才能富口袋啊!”爸爸一边像

藏传家宝似的把煤油灯轻轻放在壁橱里,一边幽默地对我说,“我是学了《柑橘栽培与管理》

这本书,把知识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柑橘才获得好收成的。”我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                     作业做完了,我静处在明亮的灯光中,安闲而舒适,但我只觉得:煤油灯的光芒比电灯

光还要亮,爸爸在煤油灯下学写“听毛主席的话,走共产党的路”这几个字时全神贯注的神

情,永远闪现在我的脑海里。                                                                     昏黄而又明亮的煤油灯,我将在你的照耀下,写最新最美的诗篇,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这更不是一个童话。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它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                                                      答:

2、煤油灯象征着什么?

答:

3、作者的美好愿望是什么?                                                                     答:                                                                                             我与青春痘

十四岁,少女含苞欲放的日子。不知不觉间,好端端一张脸上,那么快地就被“青春痘

大军”个霸占了,好狼狈。                                                                     心里有点烦。

于是一个人悄悄对着镜子,上看下看左看右看??起先,小痘痘们只一粒两粒三四粒,散

落在脸上颊上,像大草原上无助的孩子;现在,竟像听到什么集合令,一下字“摇出满天小

星星”了。

心里有点乱。

于是请出“刘海儿”。刘海儿挂在额前,额前的小痘痘们就被遮盖了许多,也为我回避了

那些好奇的目光。可是,一旦遇上刮风天,或者上体育课热出满头大汗,这时候刘海儿就“青

山遮不住”了,不是高高地飞起,就是湿漉漉收缩上去,小痘痘们因此“原形毕露”,惹来一

阵阵嗤嗤笑声。

心里有点急。

于是狠狠心,站到大衣镜前,用手挤痘痘,誓把它们一扫光。挤痘痘正疼,随着两指使

劲一夹,我的泪水都快疼得滚出来;鼓鼓的痘痘被挤瘪了,但一张脸上,左一块指甲印,右

一块血印;忙用清水洗,再用热毛巾敷,印痕没有了,但痘痕依旧新鲜,模样实在不雅观。                     心里有点气。

于是不再理睬小痘痘们,反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没有了我的“侵略战争”,

小痘痘们又快快活活地蹦蹦跳跳,自由自在,像快活的小天使。而我一旦摆脱了对小痘痘的

纠缠,心中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隐约之间,觉得小痘痘们也是怪可爱的。                                   心里有点亮。

于是禁不住轻轻地抚摸起小痘痘,忽然就一激灵,想想,这小痘痘莫非是青春的礼物!

记得曾经看过一本书,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大意是,青春季节是欢畅迷人而又烦躁不安的季

节,如果你的心思扑在求知上进上,你的青春将充满蓬勃的生命力;如果你沉湎在烦恼中不

能自拔,你的青春将苦涩而乏味。

心里有点喜。

于是我的思绪奔腾起来,我终于明白,这捉弄我的小痘痘却原来是代表青春来考验我,

考验我面对烦恼,如何学会调理自己。这捉弄我的小痘痘却原来还应该是我亲密的朋友,它

贴在我的耳边,悄悄告诉我“青春=(求知+欢乐-烦恼)×奋斗”。                                          心里有点热。

于是朦朦胧胧之中感到一个个的小痘痘从我的脸上跳下来,簇拥着我,挽着我的手,欢

笑着,一起奔向前方一个有着鲜花和绿叶的花园。                                                         哦,青春痘,我与你原来是一对好朋友啊!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全篇的?请你具体写出本文的线索。                                        答: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都市日出篇三:记叙文的线索                                                                       课题    记叙文写作训练之  线索                                                                   主 备 人:               审 核 人:              课时编号:                                      1                                                                                                2                                                                                                3                                                                                                4                                                                                                5

篇四: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                                                                             记叙文线索及其作用

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

就是叙事的线索。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

楚、层次清晰。

找线索的方法:

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要注意文

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主题的作用,使之更充分更集中。

2、对人物的作用,使之更丰满更突出。

3、对结构的作用,使之更缜密更严密。

一、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和行动。

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

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二、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1)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                      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

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2)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

三、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

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此外还有: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

静态描写: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描写:以动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篇五:记叙文标题和线索                         记叙文标题和线索

(一)分析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

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人教版七年级下《爸爸的花儿落了》一

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爸爸的去世。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

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比如人教版九

年级下《变色龙》一文,标题“变色龙”就不是写善于变色的蜥蜴,而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

的奥楚蔑洛夫。

(二)文章标题的主要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要了解标题的作用有哪些,我们不妨来看看人教版初中教材的几篇

课文:《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线索;《藤野先生》——表明写作对象;《智取生辰纲》——

关联主要情节;《海燕》——象征或比喻;《心声》——透露情感主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三)常 考 题 型

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好在哪里?                                                  阅读示例:

微笑的可乐

⑴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

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

泡在海水里的孩子们。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

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

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  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

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                                                                                 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⑵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

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我艰难地

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

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

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⑶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

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

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

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

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

买。”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

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⑷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

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

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

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

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

满面了。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曾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恐怖

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突然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                     山。

⑸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35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天,35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

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我有相敬如宾的妻子,有活泼可爱的儿子。盛夏的假日里,

我带上家人去童年时常去的海滨度假。而每一次把可乐递给儿子时,我总会指着瓶子上那个

飞扬的缎带标志说:“你看,它在对你微笑呢。”一如爷爷当年对我说时的郑重。                               ⑹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最甜美的可乐。

1、请说说题目“微笑的可乐”有什么含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题目含义(2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冰镇饮料及其带来的美好、成功的生

活。

作用(2分):给文章提供了一个线索(1分),暗示主旨(1分)。                                        学生练习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父母都不愿意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

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个操持,她头发还能有不白的么?                                  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

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儿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家,夜风吹过,身上有

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

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

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地蹒跚转悠着,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

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

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的当儿,有一

群黑乎乎的东西冲下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逃上而去.母亲说,今年是

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被便老鼠吃的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

亲告诉我,母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

休息了吧,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

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

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

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漂浮,漂浮,漂浮出我一脸泪花,漂浮出我又

一段回忆.

母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

家拂拭父亲吃药,在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

母亲身影的移动,水里的嫩绿的秧苗,一行行的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

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以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

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的爬行.母亲的衣裤没                                        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资.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

着:妈,你不该这样拼命!

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为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的皮包骨头.

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佛佛了头发,

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漂浮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

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的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

眼前漂浮.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了大田的秧,

哭了......

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

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漂浮么!

1、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分析标题中的“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贯穿全文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

写作对象);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表达出作

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四)记叙文的线索

1.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实物为线索。如《枣核》一文,用“枣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内容可分为“索

枣核”、“见枣核”、“议枣核”等几部分,“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也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

情线索。

二是以人物为线索。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小

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核遭遇。“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

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                                                                     三是以事件为线索。如《分马》,先写分马前的动员,又写分马的具体情况,最后又写换

马。全文自始至终以“分马”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写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                               四是以地点为线索。如《小橘灯》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

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                                   六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不喜欢

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颂蜜蜂—想变成蜜蜂,把思想感情贯注于文章之中,其发展变化就

构成了文章的线索。

作文五:《以物为线索的记叙文指导》1900字

以物为线索的记叙文写作

培思激趣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以物为线索的记叙文

• 《紫藤萝瀑布》:赏花-忆花-赞花-议花

• 《羚羊木雕》:问木雕-要木雕-送木雕

• 《皇帝的新装》: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  新装

1.以物为线索的记叙文。

2.表达一个主题。或抒情,或刻画一个人物,或说明一个道理。 写作指导

• 以物为线索——“物”贯穿文章始末

• 紧扣主题    —— 围绕主题选材

• 详略得当    —— 紧扣主题,突出重点

• 条理清楚    —— 用“物” 把事件串起来

• 以小见大    ——  从“小物”中悟大道理

一、紧扣中心  选材正确

例文.我的第一本成语词典

放学回家,走进房间,不经意的看到了书橱角落一本不起眼的小词典。这是一本很普通的《汉语成语小词典》,紫色的封面,微微泛黄的纸,让我想起了得到这本词典的前前后后。

大概是二年级时,我们的老师是斯霞老师的关门弟子,是一位十分和蔼可亲的女老师。她的教学方法很独特,除了书本上必须学的之外,总是给我们积累一些成语啊、古诗一类的知识。平

时作业中,有时会有有关成语的内容。我有时不会做,就去问爷爷,问爸爸,有时得不到解答就无计可施。爸爸就萌发了给我买一本词典的想法。

快到我的生日了。我和爸爸在去外婆家时路 过一家“春秋”书店。爸爸便领我走了进去。一进门,一股书香扑面而来。爸爸看了看墙上的牌子,拉着我向书店最深处走去。到了最靠里的一个柜台,我们停下来。书柜里放满了各种词典。在橱上还横放着一些。爸爸和我便找了起来。“找到了,”爸爸说,“就剩一本了,怎么样?”我说:“太好了。”于是,爸爸就把它买了下来,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了我。

这本词典伴随我六年多了。它的封面渐渐暗淡,纸张渐渐变黄了。可它永远是我的朋友,是我成长的见证。这便是我的第一本成语词典。

分析:不起眼的词典------买词典的缘由------买词典的经过------成长的见证

问题:文不达旨

二、详略恰当  突出重点

例: 《皇帝的新装》——做新装略写

三、条理清楚

• 例:《皇帝的新装》

四、小中见大

不仅是两角钱

• 中午,上完课后,陪同学去复印资料。

复印的资料一张张从复印机中吐出,同学也已从口袋中掏出一元钱递给老板。“不用找了。”

老板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还是接过钱,拉开抽屉,把一元钱放进一个铁盒里,并把手伸进铁盒深处,摸出两角钱,递给同学。

“复印四张,收你八角,这是找你的两角钱。“   “不是说不用找了么?”同学有点不耐烦。

“不,该找的钱总还是要找的。“老板执拗地将两角钱递到同学手中。同学没说什么,把钱随手放到口袋中,接过复印的资料,转身就走。我急忙跟了上去。“你为什么不让找钱?”我有些疑惑。

“零钱放在身上很难受。”他一边说一边从口袋中掏出那两枚硬币,瞄准路边的一个垃圾桶,投出一枚。那枚一角的硬币划过一道弧线,反射出了一道阳光,就进了垃圾桶深处。另一枚则被他高高抛起,并用力踢出一脚。“当啷”,那枚硬币击中了垃圾桶的边侧,并掉落在下水道口旁。

“准头有点差。”他一边叹息着,一边用脚轻轻一拨,那硬币就被推入下水道中,暗无天日。

我也叹息,想到了老板刚才找钱时的执拗,想到买菜时菜贩们为几角钱引起的争执,也想到华侨从沥青中抠出五分钱,只为国徽不被践踏的举动„„

这位同学,你扔掉的仅仅是两角钱吗?

总结:以小见大,浪费警醒主题跃然纸上。

写作:

题目:特殊的礼物

要求:以 “礼物”为线索(使用线索型标题),写一篇记叙文。650字以上。

审题:1.以“礼物”为线索。

2.记叙清楚“礼物的”由来。

3.文眼是“特殊”,要突出特殊的含义 写作要求:

• 1、40分钟内完成650字以上的作文。

• 2、写作过程中要求做到:“口不出声,目不斜视,笔不停止”,遇到不会的字先空出来,完成作文后补上。 • 3、书面要干净整洁,字体要工整规范。

• 4、写完后举手示意老师看作文,不出声,然后检查修改自己的作文。

• 5、43分钟后,停止写作,作文必须上交。交作文时口不出声。

思考自评

• 提前完成作文的同学请思考以下问题并自评作文: • 1.你的作文以什么事物为线索?

• 2.文章的主题突出吗?

• 3.文章的条理清楚吗?

师生评议

• 1.作文以什么事物为线索?

• 2.文章的主题突出吗?

• 3.文章的条理清楚吗?

同学互评

• 1、用修改符号划出文章的描写生动的语句、错别字、病句。 • 2、指出三个以上优点、至少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旁批、眉批至少5处。(特别要突出本次学习内容) • 3、写一句鼓励的话送给作者。

• 4、评语字数在80字以上。

课堂小结

• 以物为线索——物贯文章始末

• 紧扣主题    ——围绕主题选材。

• 详略得当    ——紧扣主题,突出重点

• 条理清楚    —— 用事件把“物”串起来

• 以小见大    ——  从“小物”中悟大道理

作文六:《以物为线索记叙文》8300字

小街 我仍记得奶奶站在小街上的样子。

奶奶在小街上生活了一辈子,她对小街熟悉得像自己的孩子。

小时候,我住在奶奶家,小街就在奶奶家门前,如果天气好,那里通常会充满打牌的吵闹

声,小孩子的嬉闹声,偶尔还会有拉着货物的赶马人经过。童年的我喜欢每天跟着村里的

一帮孩子瞎晃悠,常常是早晨见着影子出去,晚上不见得回来,所以傍晚的时候奶奶苍老

而悠长的声音在小小的村落里回荡。不见到我,她便不回。②有很多次我玩累了,在草垛

里睡着了,醒来回家时,奶奶仍站在小街头等我。见到我,她不骂也不打,只是拍拍我的

头,牵着我的手说:“怎么还不回家?饭都凉了。”通常我不回答,只是睡意朦胧地向她身

上一靠,我知道奶奶会把我背回家。

后来,我要回城里上学,就不能再待在奶奶身边了。记得我回城的那天,奶奶执意要送

我。外面的风很大,沙粒吹在人脸上,磨得脸生疼,奶奶花白的头发在风中被吹散开来。

也许是因为沙粒迷了她眼睛,奶奶的眼泪涂满皱纹遍布的脸。奶奶握着我的手,一直不停

地嘱咐“不要太任性”“好生学习”之类的话,也许是由于年纪小小的缘故,我根本体会不到

奶奶对我的不舍,我只是望着奶奶泪水纵横的脸,焦急的盼着接我回城的车快些来。现在

想想自己那时的无知,真让人心伤!

从此,我很少再回奶奶家,我已很少再想奶奶过得如何,甚至已记不得她站在小街头等

我的样子了。当然,小街的影子也随着课业的加重而变得模糊起来。在偶尔回家探望奶奶

的时候,我发现小街变得日益肮脏、破旧了。街上的童声混着喧闹声虽然依旧在飘荡着,

可我对小街却有了一种陌生的感觉。③

去年,奶奶病倒了,再也不能站起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当我听着电话里二姑的叙述

时,心里突然酸得想哭,因为我突然想起在黯淡的晚霞里等我回家的奶奶,风中送我上车

的奶奶,夜里起来帮我盖被的奶奶……我再也忍不住,丢下手中的书,乘车回到了小街。

奶奶躺在床上,头发零乱地散在枕头上,整日的昏睡使她的脸变得暗黄而无光泽。我握

住她布满皱纹和老茧的手,柔软,却无力,往昔那双有力的手掌已经不见了。她一直望着

我不说话,眼球浑浊透着无奈。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望着她点头,看着她勉强挤出的一个

笑。中午,我喂她吃饭,将鱼肉去刺和着米一口一口地喂,我看着她费力地嚼着,脸上的

肌肉不自然地抽动,每当往下咽,总是用力显出努力的样子。吃了几口,她摇摇头,我放

下碗,给她擦嘴角时,我看到她的眼里盈满了泪水。我转过身当作没看见,鼻子却酸得令

人抽搐。

待到她睡着,我一个人出门坐在小街上,阳光白得刺眼,街上已少有人迹,我望着整条

短短的街,几十年的时光,奶奶就这样面对着它走过来。这条街就像她,从新修成的那天

起,风霜雨雪便如影随行的紧紧跟随,时间的积淀使它变得陈旧,甚至落满灰尘,可是每

个曾经满心欢喜经过它的人,却依然会满心欢喜地记住它并感激它。⑤

回屋后,我望着奶奶依旧沉睡的脸,我想起她没事坐在小街上做针线活的样子,眼睛眯

着,手头麻利地穿针引线,不时得会同经过小街的熟人打招呼,那时的她梳着黑亮的发髻,

身上的青布衫洗得干干净净,而眼前的她却凌乱不堪。⑥我用手轻轻地把她散落的白发拢

好,再一次认真地端详了一会儿她熟睡的脸,悄悄整理好背包,回到城里去了。

几个月后,奶奶不在了,听二姑说奶奶在弥留之际还神志不清地念叨着要到小街上等我

回家。那一刻,我默默地站着,望着奶奶早已僵直的脸,压制着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送殡的时候,我站在人群中,望着殡车渐渐走远,没哭也没喊,只是木着脸,坐在小街上,

脑子里一直回想着夜色中奶奶喊我回家的模糊影子。

还有风沙中奶奶凌乱的头发……

李鹤群

通往姥姥家的小路每到夜晚就漆黑一片,可如今想来,那路上却总是洒满温馨的灯光。

十岁那年,父母因去外地工作便将我送到姥姥家。我倔强地扭过头将父母惭愧的表情留在

身后。可不知何时才能离开农村的恐惧,还是在心底泛滥开来。

低矮的平房歪歪扭扭地围着个尘土飞扬的操场,木框的窗户上胶布爬一道道难看的曲线。

我木然地走到老师指给的座位,坐下,拒绝与任何一个人的目光相遇。“喂,我叫黑子,你

叫啥?你是从城里来的吧?”仿佛是刚从煤堆里爬出的孩子,浑身只有两个豆子似的眼睛闪

着光,半挽的腿上溅满了泥点子,原本白色的衫子浸着汗渍,塞满黑泥的指甲倒和他的肤色

相配。

这个叫黑子的坐在我身边的男孩成了我的噩梦。他往我的书桌里扔蚂蚱,然后在我惊诧

的叫喊中哈哈大笑,他偷偷解开我的头绳在手里挥舞着,看着我着色的表情洋洋得意。如果

说这些我还可能忍受,可晚上放学回家绝对是种折磨。崎岖的山路,漆黑一片,夜晚的冷风

吹得树叶“哗哗”地响,仿佛四周都是潜伏的妖魔鬼怪的眼,一声令下就会呼啦一下子涌出将

我围住。每晚我都大叫着往回跑,到家门口才顾得擦干汗水和眼泪。不幸有一天我跌倒在一

块大石头上,只能腿上裹着难看的纱布一瘸一拐地上学。

黑子自然不会关心,但幸好他那天异常安静没有任何恶作剧。放学后,当我又忑忐地跑

进夜幕时,忽然,前方出现了灯光,我顺着光束回头望,那光亮一下子灭了,留给我一片黑

暗。我犹疑地刚转回头,灯光便亮了起来,刚好照清眼前的路。从前那些可怕的树影,此刻

都醉在柔柔的灯光里,随着夜风微微点头,夜晚的寒冷似乎也让这橘红的灯光驱散了。不知

哪跑来的小青蛙“咕咕”地跳上我的鞋尖,像是愣在光亮里,朝我瞪着大眼睛,然后“咕嘎”一

声又一蹦一蹦跳开了。天上的星星好像也发现了地下的同伴,对着这亮光拼命眨眼。我深一

脚浅一脚地走着,亮光也在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我向左倾它就爬上左边的树,我向右晃

它就铺满右边的草,直到姥姥家的大铁门出现在眼前,那亮光就像它忽然亮起一样②,突然

就灭了。回头,依旧是一片漆黑。

从那一天起,我每晚都伴着这灯光直到家门,夜晚不再恐惧,心里也跟着快乐起来。

黑子竟也再没捉弄我,反而和我成了哥们儿。他那黝黑的臂膀过河时成了我坚实的依靠,他

用沾满泥巴的手捧给我刚捏的泥人儿;他灵巧地坐在树枝上往我的草帽里扔果子,他带我到

草地去捉蚂蚱。阳光下他捏着“吱吱”直叫的绿色小虫,嘿嘿笑着露出雪白的牙。

当火热的太阳也将我的皮肤镀上一层亮黑色时,爸妈来接我了。班里开了欢送会,气

氛悲伤而温馨。同学们一一送上准备的礼物、眼泪和祝福。忽然,一盏灯笼映入眼帘。它圆

鼓鼓的身子绽开的是一个开心的笑脸,点上了两个黑豆似的眼睛,顺着提线便找到了个已经

发白的小手柄。黑子!黑子的脸出现在灯笼上方露着雪白的牙。“灯笼给你,不会再怕黑了

吧?”在我眼泪马上要决堤的一刻,黑子决然地转身,犹豫片刻便大步走开,他举起手在头

顶挥了挥不再有片语。

城里的夜晚霓虹满天,不再有漆黑的山路。可七彩的喧嚣难掩孤独的心,所以,我还是

需要灯笼的温暖。

李鹤群

通往姥姥家的小路每到夜晚就漆黑一片,可如今想来,那路上却总是洒满温馨的灯光。十岁

那年,父母因去外地工作便将我送到姥姥家。我倔强地扭过头将父母惭愧的表情留在身后。

可不知何时才能离开农村的恐惧,还是在心底泛滥开来。

低矮的平房歪歪扭扭地围着个尘土飞扬的操场,木框的窗户上胶布爬一道道难看的曲线。我

木然地走到老师指给的座位,坐下,拒绝与任何一个人的目光相遇。“喂,我叫黑子,你叫

啥?你是从城里来的吧?”仿佛是刚从煤堆里爬出的孩子,浑身只有两个豆子似的眼睛闪着

光,半挽的腿上溅满了泥点子,原本白色的衫子浸着汗渍,塞满黑泥的指甲倒和他的肤色相

配。①这个叫黑子的坐在我身边的男孩成了我的噩梦。他往我的书桌里扔蚂蚱,然后在我惊

诧的叫喊中哈哈大笑,他偷偷解开我的头绳在手里挥舞着,看着我着色的表情洋洋得意。

如果说这些我还可能忍受,可晚上放学回家绝对是种折磨。崎岖的山路,漆黑一片,夜晚的

冷风吹得树叶“哗哗”地响,仿佛四周都是潜伏的妖魔鬼怪的眼,一声令下就会呼啦一下子涌

出将我围住。每晚我都大叫着往回跑,到家门口才顾得擦干汗水和眼泪。不幸有一天我跌倒

在一块大石头上,只能腿上裹着难看的纱布一瘸一拐地上学。

黑子自然不会关心,但幸好他那天异常安静没有任何恶作剧。放学后,当我又忑忐地跑进夜

幕时,忽然,前方出现了灯光,我顺着光束回头望,那光亮一下子灭了,留给我一片黑暗。

我犹疑地刚转回头,灯光便亮了起来,刚好照清眼前的路。从前那些可怕的树影,此刻都醉

在柔柔的灯光里,随着夜风微微点头,夜晚的寒冷似乎也让这橘红的灯光驱散了。不知哪跑

来的小青蛙“咕咕”地跳上我的鞋尖,像是愣在光亮里,朝我瞪着大眼睛,然后“咕嘎”一声又

一蹦一蹦跳开了。天上的星星好像也发现了地下的同伴,对着这亮光拼命眨眼。我深一脚浅

一脚地走着,亮光也在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我向左倾它就爬上左边的树,我向右晃它就

铺满右边的草,直到姥姥家的大铁门出现在眼前,那亮光就像它忽然亮起一样②,突然就灭

了。回头,依旧是一片漆黑。

从那一天起,我每晚都伴着这灯光直到家门,夜晚不再恐惧,心里也跟着快乐起来。

黑子竟也再没捉弄我,反而和我成了哥们儿。他那黝黑的臂膀过河时成了我坚实的依靠,他

用沾满泥巴的手捧给我刚捏的泥人儿;他灵巧地坐在树枝上往我的草帽里扔果子,他带我到

草地去捉蚂蚱。阳光下他捏着“吱吱”直叫的绿色小虫,嘿嘿笑着露出雪白的牙。

当火热的太阳也将我的皮肤镀上一层亮黑色时,爸妈来接我了。班里开了欢送会,气氛悲伤

而温馨。同学们一一送上准备的礼物、眼泪和祝福。忽然,一盏灯笼映入眼帘。它圆鼓鼓的

身子绽开的是一个开心的笑脸,点上了两个黑豆似的眼睛,顺着提线便找到了个已经发白的

小手柄。黑子!黑子的脸出现在灯笼上方露着雪白的牙。“灯笼给你,不会再怕黑了吧?”

在我眼泪马上要决堤的一刻,黑子决然地转身,犹豫片刻便大步走开,他举起手在头顶挥了

挥不再有片语。

城里的夜晚霓虹满天,不再有漆黑的山路。可七彩的喧嚣难掩孤独的心,所以,我还是需要

灯笼的温暖。

她渐渐有了一个习惯,究竟是几时开始的大概没人知道,她也不大清楚了。只是那几乎

成了一道固定的风景,就跟老屋那黑瓦上厚厚的青苔,当你注意时,已经年代久远,变

成了老屋的一部分。

老屋门前有一张旧椅子,最初的朱色油漆已经褪尽只剩下斑驳的褐色和黑色斑点,

女人却很喜欢那张椅子。村庄里的人很早就去田里干农活,经过老屋,总能看见女人端

坐在那张旧椅上,等到日落,收工回家时女人仍然还在。夕阳打在她的侧脸,让人有种

错觉那是一尊雕塑,永远也不会消失。日子久了,村里的老少也就习惯了她的存在,就

像习惯了太阳落下月亮出来一样。

如今老屋的门紧锁着,瓦上的青苔依旧苍苍,那张椅子还摆在廊前,只是没有了那个女人。

老屋里的女人

老屋不老,只因其外形而称其为老,八十四个春秋不仅使得她白发苍苍,也在她的心头刻上了历史的沧桑。

女人老了,开始自责自己再也不能劳动,自己成了累赘,可女人似乎忘了,就是在这老屋里,她曾养育了多工作。      在这老屋里,曾有五个小儿女呱呱坠地。而这几个小生命都是在女人的爱抚下成长的。那时的女人很忙,奔

儿女长大了,外出了,成家了,房子空了,女人也老了,女人认为自己不中用了,直到小儿子把这两个宝贝舍得,可还是乐呵呵地将要用的瓶瓶罐罐装进孩子的包里。之后,女人有些落寞了。

了,她的心只有在孩子回家看望时才会苏醒。

可后来,女人同意搬家了,原因是孙女的话。      老屋又热闹了,孙子孙女的欢声笑语一度填满了老屋的空虚,也年轻了女人的心。可是,在女人疲倦之前,     也许是岁月作弄人,也许命运根本就是这样,离去的孩子带走了老人的欢欣,寂寞的心灵开始像孩子一样期     老屋要拆迁,可女人不准,她说要它陪伴走完一生,她不接受儿女的请求,她不离开老屋,因为老屋曾陪伴

女人一直都在埋怨自己一辈子毫无功绩,除了拉扯大几个孩子,其余的都不沾边。可孙女却说:不同的人有奔波,这是女人的功绩,这是她的价值,女人做到了。一生的忙碌让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她的梦活一次不容易,要不断努力拼搏自己的理想,适当的休息也只是为了更好的努力。”

生无所息,创造生活;生一有所息,只为更好地生活。我会努力,实现老屋里那个女人的梦。

陈怡安 我仍记得奶奶站在小街上的样子。①

①开文照应题目,点明写作的对象。

奶奶在小街上生活了一辈子,她对小街熟悉得像自己的孩子。

小时候,我住在奶奶家,小街就在奶奶家门前,如果天气好,那里通常会充满打牌的吵闹声,

小孩子的嬉闹声,偶尔还会有拉着货物的赶马人经过。童年的我喜欢每天跟着村里的一帮孩

子瞎晃悠,常常是早晨见着影子出去,晚上不见得回来,可奶奶总是每晚必在小街头喊我回

家,不见到我,她便不回。②有很多次我玩累了,在草垛里睡着了,醒来回家时,奶奶仍站

在小街头等我。见到我,她不骂也不打,只是拍拍我的头,牵着我的手说:“怎么还不回家?

饭都凉了。”通常我不回答,只是睡意朦胧地向她身上一靠,我知道奶奶会把我背回家。

点评:这一段写得很温馨,笔触较轻,但字里行间却饱含情感。

②建议:如果在这里把奶奶喊“我”回家时的声音再细致的描述一下会更好。你想,一个苍老

而悠长的声音在小小的村落里回荡,那该有着怎样温情的趣味!

后来,我回城里上学,奶奶送我,那天风很大,沙粒吹在人脸上,磨得脸生疼,奶奶花白的

头发在风中被吹散,也许是沙迷了眼睛,眼泪涂满皱纹遍布的脸。奶奶握着我的手,一直不

停地嘱咐“不要太任性”“好生学习”这类的话,也许是年纪小,我只是望着奶奶泪水的脸。

点评:这一段所叙述的场景充满着镜头感和感人肺腑的情绪,方寸之间,真情尽现!

建议:在这段文字中,句与句之间的顺承还有些细微的梗塞。在叙事散文中文字的生动流畅

非常重要。这虽然是散文语言的细微之处,但却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字功底。文字的起

承转合是阅卷老师重点关注的点,所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另外,要注意情感的凝结。

如果我们对这一段文字做些细致的改动,大家看是不是会更好呢?如下:

后来,我要回城里上学,就不能再待在奶奶身边了。记得我回城的那天,奶奶执意要送我。

外面的风很大,沙粒吹在人脸上,磨得脸生疼,奶奶花白的头发在风中被吹散开来。也许是

因为沙粒迷了她眼睛,奶奶的眼泪涂满皱纹遍布的脸。奶奶握着我的手,一直不停地嘱咐“不     也许我的故事还没有讲完,老屋并没有拆,女人则有儿女相伴。女人是我的奶奶,这个劳碌一生的人现在可以     别让心跳乱了节奏,而让生活变得不自由,愿所有人努力生活,一起去解开萦绕心头的寂寞。有始有终奋斗

要太任性”“好生学习”之类的话,也许是由于年纪小小的缘故,我根本体会不到奶奶对我的不舍,我只是望着奶奶泪水纵横的脸,焦急的盼着接我回城的车快些来。现在想想自己那时的无知,真让人心伤!

从此,我很少再回奶奶家,我已很少再想奶奶过得如何,甚至已记不得她站在小街头等我的样子了。当然,小街的影子也随着课业的加重而变得模糊起来。在偶尔回家探望奶奶的时候,我发现小街变得日益肮脏、破旧了。街上的童声混着喧闹声虽然依旧在飘荡着,可我对小街却有了一种陌生的感觉。③

(这一段文字的写作非常内敛含蓄,奶奶和小街就在这种淡雅的叙述中同一化了。③在表达着一种沧桑的心境,情感的变化总是的会无一例外的击中读者的心,这是叙事散文百试不爽的写作经验。)

去年,奶奶病倒了,再也不能站起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当我听着电话里二姑的叙述时,心里突然酸得想哭,因为我突然想起在黯淡的晚霞里等我回家的奶奶,风中送我上车的奶奶,夜里起来帮我盖被的奶奶……我再也忍不住,丢下手中的书,乘车回到了小街。

奶奶躺在床上,头发零乱地散在枕头上,整日的昏睡使她的脸变得暗黄而无光泽。我握住她布满皱纹和老茧的手,柔软,却无力,往昔那双有力的手掌已经不见了。她一直望着我不说话,眼球浑浊透着无奈。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望着她点头,看着她勉强挤出的一个笑。中午,我喂她吃饭,将鱼肉去刺和着米一口一口地喂,我看着她费力地嚼着,脸上的肌肉不自然地抽动,每当往下咽,总是用力显出努力的样子。吃了几口,她摇摇头,我放下碗,给她擦嘴角时,我看到她的眼里盈满了泪水。我转过身当作没看见,鼻子却酸得令人抽搐。④

④这一段细节描写是整篇文章中的华彩,白描手法运用的很娴熟,情感的掌握也非常有分寸。作者没有用大量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并且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以至于产生强烈的共鸣,身不由己的为之动容。大家看,一段好的细节描写会为整篇文章增添多少情感的张力。

待到她睡着,我一个人出门坐在小街上,阳光白得刺眼,街上已少有人迹,我望着整条短短的街,几十年的时光,奶奶就这样面对着它走过来。这条街就像她,从新修成的那天起,风霜雨雪便如影随行的紧紧跟随,时间的积淀使它变得陈旧,甚至落满灰尘,可是每个曾经满心欢喜经过它的人,却依然会满心欢喜地记住它并感激它。⑤

⑤这段文字是作者情感的沉淀和提炼,片言只语便使整篇文章的主题有了一次理性的提升。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在写这段话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情感铺垫,所以这种情感的凝结并不使人感到突兀。它不同于很多同学那种高姿态的虚浮地总结生活,像:“生活公平吗?生活给与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只看你怎样的看待自己,如何寻找应该属于自己的真正位置。”这样总结生活的方式与本文中情感提炼的手段是截然不同的,在叙事散文的考试中,这种的高姿态往往会适得其反,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

回屋后,我望着奶奶依旧沉睡的脸,我想起她没事坐在小街上做针线活的样子,眼睛眯着,手头麻利地穿针引线,不时得会同经过小街的熟人打招呼,那时的她梳着黑亮的发髻,身上的青布衫洗得干干净净,而眼前的她却凌乱不堪。⑥我用手轻轻地把她散落的白发拢好,再一次认真地端详了一会儿她熟睡的脸,悄悄整理好背包,回到城里去了。

⑥这段话特别像电影中镜头的闪回,把回忆的温馨和现实的残酷进行了一次耐人寻味的对比,让感情的表达更丰满充沛。

几个月后,奶奶不在了,听二姑说奶奶在弥留之际还神志不清地念叨着要到小街上等我回家。那一刻,我默默地站着,望着奶奶早已僵直的脸,压制着不让自己哭出声来。送殡的时候,我站在人群中,望着殡车渐渐走远,没哭也没喊,只是木着脸,坐在小街上,脑子里一直回想着夜色中奶奶喊我回家的模糊影子,还有风沙中奶奶凌乱的头发……⑦

⑦这段话的描写,因为其对情感的克制和内敛而显示出了巨大的张力。在叙事散文的写作中,

把握情感运用的分寸是很重要的。其实,对于情感的克制我们可以参照一下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总会有一个努力抑止的过程,而当情感经过抑制却实在难以抑制而表露出来的时候才是动人的。相反,如果一种激情是不用抑制就轻易发出的,那它也就是廉价的或幼稚的。因为只有儿童的情感才轻易地写在脸上。

在古希腊拉奥孔将被毒蛇咬死的雕像群中,拉奥孔没有哭嚎,反而被处理为令人恐惧的笑。莱辛在分析其原因的时候指出,真正震撼人的不是痛苦到达顶点或超过顶点的哭嚎,而是到达顶点之前的感情表现。如果情感到了顶点也就成了强弩之末,不会比现在更有震撼力。莱辛的分析是情感表达的普遍原则,道理尽管简单,却在我们的行文中常常被忘却。 小街依旧喧闹,可已物是人非。⑧

⑧文章的最后一段可谓画蛇添足,实在没有太大的必要,反而让人读来有娇柔造作之感。如果在上一段就果断的搁笔的话,可能会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空间。散文的结尾写作也是很重要的,“直而不露,说中含蓄”是其基本的法则,也就是要求我们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评:这篇习作的叙事较为完整丰满,情感把握也颇有分寸,细节描写得尤其到位,是一篇不错的叙事散文!在这里应该引起作者注意的是语言的流畅生动和语句之间的顺承(文中很多语句都经过笔者修改,只是怕显得繁复,未做标注而已),希望在以后的作品中有所改正! 情感才轻易地写在脸上。

在古希腊拉奥孔将被毒蛇咬死的雕像群中,拉奥孔没有哭嚎,反而被处理为令人恐惧的笑。莱辛在分析其原因的时候指出,真正震撼人的不是痛苦到达顶点或超过顶点的哭嚎,而是到达顶点之前的感情表现。如果情感到了顶点也就成了强弩之末,不会比现在更有震撼力。莱辛的分析是情感表达的普遍原则,道理尽管简单,却在我们的行文中常常被忘却。 小街依旧喧闹,可已物是人非。⑧

⑧文章的最后一段可谓画蛇添足,实在没有太大的必要,反而让人读来有娇柔造作之感。如果在上一段就果断的搁笔的话,可能会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空间。散文的结尾写作也是很重要的,“直而不露,说中含蓄”是其基本的法则,也就是要求我们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评:这篇习作的叙事较为完整丰满,情感把握也颇有分寸,细节描写得尤其到位,是一篇不错的叙事散文!在这里应该引起作者注意的是语言的流畅生动和语句之间的顺承(文中很多语句都经过笔者修改,只是怕显得繁复,未做标注而已),希望在以后的作品中有所改正!

作文七:《记叙文的线索与模式》3300字

第六讲 记叙文写作的结构模式

记叙文应具有的特质

• 一要体现“记叙”性质。

• 即记人或叙事。记人或叙事,二者必居其一,但又不能以此否

定另一面,因为人与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须得以事情为依托,事情的过程又得靠人这一行为主体来推动;当然,人可以是“虚拟化”的人,譬如动物、自然物或想象物等。所以,是否是合格的记叙文,就要看它是否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或叙述了一个完整的事情。

二要强化“背景”和细节的设置。

• 记叙文中,人物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几个动作、几句话语,事情

的叙述也不宜直来直去,不然,文章就会显得平板,行文缺乏波澜。好的记叙文,人物活动、情节展开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这背景,就是我们平时强调的环境;强化“背景”设置,就是强化环境描写。可以说,好的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人事氛围,增强文字的情感色彩,而且使行文富有曲折的美感。 • 同样,人物活动,情节推进,也离不开细节,尤其是人物的性

格思想,往往就是靠几个细节来完成的。因此,强化典型的细节也非常必要。

三要挖掘典型意义

• 记叙文,记人或叙事是基础,但所写的人或事又必须具有一定

的典型性,作者通过文中的人或事传达某种情感或思考,这就

是人事的典型意义。很多记叙文,读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更难说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挖掘出人与事中的典型意义。 • 四是以情感认识为线索

• 按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情感走向或认识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叙事写

人。 P42《我逐渐了解了他》

• 五是以人物为线索

• 例如P39《遥远的呼唤》

• 六是以实物为线索

• 例如:P40《我的视线》

• 如何选择线索

• 一要能联系文章各部分,即线索能完满地表达主旨,忠

实地传达作者意图,把组织材料和表达主题统一起来。 • 二要选用使用起来顺手,不牵强的线索,能把不易联结

的材料勾联起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 三要选择能有始有终的线索。

记叙文的模式

• 一、并列组合式

• 例如:P52《责任》

• 二、波澜跌宕法(事情发展的顺序)

•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说文章似名山胜景一般,要

层峦叠嶂,峰回路转、曲折回环,方可引人入胜。

• 文章的曲折起伏:

• 一是来自生活本身的复杂多变,曲折起落,因此,写作时一定

要研究生活;

• 二是作者对所描写事件的参差错落、跌宕起伏要深刻地体验,

尤其对处于事件情节中心的人物形象有全面的感受,才能写得合乎生活和艺术的逻辑;

• 三是作者叙事时既要考虑生活的逻辑,又要合乎读者的接受心

理。平铺直叙固然令读者松弛,而一味地风风火火,脱离生活逻辑的紧张也令读者疲倦。

三、凤头豹尾法

“凤头”就是要求文章的开篇要漂亮,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开篇要新颖,使用一些不新鲜的开头,即使不令人厌倦,也不会引起读者多大的阅读兴趣。开篇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长篇大论,半天说不到正题上。

• 开篇的方法有

• 可以设置疑问,吊起人们的胃口;

• 可以单刀直入,切入正题;

• 可以运用修辞格,营造一种氛围;

• 可以抒情开篇,拔动读者的心弦;

• 可以引用名言,显得精炼又深刻。无

• 论哪种方式,都应力避矫情、堆砌、言之无物。

• 作文的结尾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写得不好,会使

文章结构松弛,黯然失色;写得好,会使文章浑然天成,大添异彩。

• 一是启迪人心的结尾。在结尾处写出肺腑之言,或充满

激情地呼吁,或给人富有哲理的启迪。

• 二是诗情画意的结尾。在结尾处展开想像,用描写的手

法向读者展示一幅优美的图画,或用名言抒写自己的情怀。

• 三是促膝谈心式的结尾。在结尾处,告诉读者自己对问

题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语言要力求亲切感人,朴实自然。

• 四是照应开头的结尾。这种结尾,结构圆合,因为前后

呼应,常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 四、悬念解疑式

• 所谓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可以在开头,也可以

在中间)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

• 因为悬念是兴趣不断的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

切要求,所以悬念设置得好,就能收到吸引读者始终怀着紧张情绪或关切心情迫切地读下去的艺术效果。

• 在作品中设置悬念的好处:

• 一是可以使叙事避免平铺直叙,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 • 二是可以吸引读者,牢牢抓住读者的心。常见民间说书

艺人说书时“卖关子”,也是在利用人们总有“欲知后事如何”的心理,用悬念来抓住听众。

• 悬念的设置一般有三种方式。

• 第一种:一个悬念的提出、破译、完成,往往是一个独

立事件的完满收结,是对主题的一次较为完整的表现(如何为的散文《第二次考试》即属此类)。此类悬念,不但是一种叙事方法,也是一种构思方法。因此,这类悬念从设置到完成,要有一定长度。就一篇作文来说,悬念不宜设置过多,一般有一两个就行了,不要像好莱坞电影那样,追求“五分钟一个兴奋点”。

• 第二种: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地制造悬念,使叙事本身

追求一种悬念迭出、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

• 第三种:我们不妨把它称作是悬而未决的悬念,它可以

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使文章意味无穷。这种手法在时下的一些小小说中最常用。《边城》的结尾。

本式的基本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 五、抑扬生变式

• 所谓“抑扬生变法”,就是指在文章中对所写之物,或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陡然一转,或褒扬抬高,或贬低否定的一种艺术手法。运用这种方法来构思写作,往往可以使文章波澜陡起,摇曳多姿,从而达到“山重水

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 正确运用抑扬生变法应注意两点:

• 一是要从整体上着眼,安排好轻重、主次、详略。不论

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所“欲”都是目的,所“先”都是手段。前者抑是为了扬,重点在扬;后者扬是为了抑,重点在抑。切不可详略不分,平均用墨,更不能轻重例置,喧宾夺主。

• 二是要掌握好“度”和转换的自然。过了一定的“度”,

就可能失实或有悖于事理而影响表达效果。转换不自然,就可能虚假而不能令人信服。所以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草率从事。

• 六、欲擒故纵法

• 军事上有“欲擒故纵”之计,即当敌人锐气尚盛时,我

故意避战示弱,骄纵敌志,使其懈怠,丧失警惕,而后乘机擒之。“擒”,可以看成矛盾的收结,解决。而“纵”是放开,为了解决矛盾,不能回避矛盾,先得分析,揭示矛盾,等矛盾暴露到一定地步,再顺势擒拿。由此看来“纵”是一种手段,而“擒”是一种目的,放纵是为了更好擒捉,放纵是在擒拿这一目的支配下进行的,是充分掌握了解决矛盾主动权的,所以叫“欲擒故纵”。 • 七、照应圆合式

•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说:“要是你在

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技法呢?

• 前面写到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

面要有交代,这就是所说的“照应圆合”法。写作假如忽视照应,就会造成上下文之间脱节,全文结构含量显得支离破碎。

• 照应手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 一、首尾照应。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遥相照应。这就是说,

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用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首尾圆合的印象。

• 二、文题照应。这种照应法往往用在标题比较含蓄、或

含义较深刻的文章中,须加一定说明、注释。因此行文对标题起了注释、说明、点化作用。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 三、对话照应。就是以典型人物语言多次重复照应。如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头禅:“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突出了孩子之死对祥林嫂的沉重打击。

四、细节照应。生动而典型的细节反复出现,可以突出细节的典型意义。如茹志娟小说《百合花》中,小通迅员衣

裳的破洞共出现四次,突出小战士羞涩、淳朴的性格。 • 五、关键词语照应。即表达主旨的关键性词句在行文中

互相照应,互相补充。

• 六、悬念照应。在作品中设悬,又不马上释念,而是反

复暗示,使读者关心人物命运或事件结局的兴趣愈来愈浓厚。

• 七、伏笔照应。即前伏后应,作者在描写、叙述过程中,

对有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即埋下伏笔,待其出现后自然形成一种照应关系。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作文八:《记叙文的线索技巧(2)》5200字

怎么做好“ 记叙文的线索”类作文

学习目标:

认识和理解记叙文的线索及其重要性,学会抓线索写作记叙文的方                     法,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增强学生根据题目合理选取线索来布局文章结构、表现主题的能力,培养

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内容:一、记叙文文体

记叙文就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人

物和事件的文章。记叙人物和事件,必须掌握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起因、发展、结果)。

写记叙文,要明确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记叙,就

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描写,就是以形象的

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的感受;抒情,就是抒

发、表达自己的感情;议论,就是讲述道理,也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事件的评

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

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写作记叙文时,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

适当穿插抒情和议论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能突出文章的中

心。

二、记叙文线索

写好记叙文,抓住线索是关键。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

线,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洛,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

变化。它的作用就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它把文章

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即一线串珠法。如果说丰富而生动

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因此,线

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全篇浑然一体。我们在写记叙文的时候,

常常觉得自己选择的材料还挺精彩的,但写出来以后却觉得杂乱散漫,其原因往

往就是未能给全文确定一条合理、清晰的线索。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

章。可见,在记叙文中确立线索是多么重要。

三、记叙文线索的分类

选取记叙文线索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实物为线索。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

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围绕“藤

叶”记叙了琼珊生病看藤叶、看藤叶病好、贝尔曼画藤叶的事件。如《枣核》一

文,用“枣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内容可分为“索枣核”、“见枣核”、“议

枣核”等几部分,“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也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二是以人物为线索。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老王》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了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了老王的穷苦卑微 凄凉艰难却老实厚道 心地善良 知恩图报的善良品质。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核遭遇。“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

三是以事件为线索。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如《分马》,先写分马前的动员,又写分马的具体情况,最后又写换马。全文自始至终以“分马”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写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

四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作为全文的线索,连接起对死难者生前经历的简历,对死难者牺牲场面的描述和对死难者战斗精神和死难意义的论述,体现了作者极度的悲痛和无比愤懑的心绪,表达了作者对青年学生的爱和对敌人的恨。如《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不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颂蜜蜂——想变成蜜蜂,把思想感情贯注于文章之中,其发展变化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以感情为线索。 以某种感情变化串联起材料组成文章,完成主题的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往往有几条线索同时起着作用(即明、暗线),我们在选择线索时要根据文章的材料而定。

习作训练  (任选一题作文)

[训练题一]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有多少酸甜辣和悲喜交加,又有多少值得记忆的事情,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自定立意,自拟题目。2.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3.不少于800字。

[训练题二]

请以“幸福的感觉”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自定立意,自拟题目。2.所写内容必须在文题范围内。3.不少于800字。

结合课本的“写作指导”知识,参看“写作实践”第二题提示,选定题目,确立线索进行写作。

要求:1.自定立意,自拟题目。2.所写内容必须在合乎要求。3.不少于800

字。

范文选例     一、

与小苗儿一起成长

去年八月末,暑假将要结束时,哥送给我一株不知名的小苗,还说三年后它会开花,很漂亮的。我便小心地将它植下,期待着三年后的美景。

期待中,我怀着万分喜悦踏入了高中的大门,开始了我人生之旅又一的旅程, 旅程之始是很不顺的。太多的陌生,太多的不适应,真是应了那句古话:“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独立生活,又遇种种不便,心中的哀怨真的可与那“一江春水”相提并论了。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终于在无数次偷偷的流泪后,成功地淌过了那“一江春水”。

这时,妈妈来信说我的小苗儿那几天显得有些蔫了,大约过了一两个星期才返回生气,现在己抽出了新芽……

我一心要搞好学习,但事与愿违,虽然我夙兴夜寐,努力钻研每门功课,甚至连视力都下降到了惊人的地步,可成绩还是毫不留情地给我挂了八盏红灯。

唉!真是伤心欲绝。我几乎要放弃求学这条路了,但见到其他同学的认真劲儿,我又重新燃起了信心的火焰。

不再是盲目的死抠,不再是一味地苦熬。我终于摸索出了属于我自己的一套学习的路子。茫然的脸上终于现出了微笑。

就在我那次月考各门功课都考出了及格分数时,妈妈又来信了,她告诉我,上一阶段由于小苗遭受大风,差点儿夭折了。但终于还是坚强地活了过来。现在已经长出好多嫩叶了。——哦,我的苗儿,你太棒了!

日子还在行云流水似般地无声无息地走着。而我们这帮高一新生总爱制造亮点,也爱制造麻烦,几乎每天都有人由于种种原因而被赏被罚。

我很庆幸,虽然未被赏过,但也未被罚过,也算得上是一个“良民”了。 后来妈妈又来过几次信,嘘寒问暖之余,她总会告诉我一些小苗的生长情况。妈说,小苗己长大了,只是偶尔会生点小毛病,但很快也就会好起来的。现在长势很好。

我很开心,不仅是为苗儿。

终于,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挫折后,我走完了高一的行程。

回家时,迎面便看见我的那一株苗儿,此时己有一米多高,微风中,叶儿轻轻地摆着,像是在问候,也像是在向我表说:“多么不易的一年!”

点评:伴着一株“小苗”艰难的的成长过程,自己也在不断的成长,不断地提高,这样,便使那一株小苗儿的成长暗合了自己高一生活的经历,不仅增添了文章意蕴,而且,也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回忆中,能结合有关具体事例来谈感受,内容显得充实,感受也显得自然。

范文选例    二、

鱼尾纹

某天晚上,在餐桌旁。“阿嬷,这两天都只吃菜,没有肉啊!”我刚抱怨完,外婆哈哈大笑着说:“明天哪,可能连白米饭都没有了!”我和外婆对视一眼,一齐哈哈大笑。那时小时候,我寄养在外婆家里。外婆是一位个子很高、皮肤白皙、气质高雅的老太太。她脸上最明显的地方,就是眼角的鱼尾纹,那么深刻,又那么自然,自然到外婆笑的时候在眼角眯起一道深沟都不显半点突兀,反而更

富亲和力。于是鱼尾纹就在那些贫穷的日子里漾开来,外婆总那么乐观开朗、精神抖擞。而我,在与外婆相依为命的日子里懂得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上幼儿园时,我的成绩有点不好,当时成绩单采用的是5分制,我的各科成绩都是1分或者2分的。我对外婆说:“对不起,都是1分2分的。”她眯起那道鱼尾纹说:“不要紧,不要紧,1分2分的加起来就有5分啦!”我问:“不同科目的成绩也能加起来吗?”这回,她表情认真、果断地说:“当然。人生就是总和力!”可是当时的我并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清晰地记得那鱼尾纹漾着漾着,就漾起一串爽朗的笑声了。

外婆从不曾开口问我:“学校怎么样?上课听得懂吗?”但是,唯独一件事她永远不嫌唠叨。“要带着笑容,好好跟别人打招呼。穷人最能做的,就是展露笑容。”说着,外婆眼睛眨巴眨巴的,眼角的鱼尾纹就更深刻了。因此我便留心要带着笑容、很精神地跟邻里打招呼。放学我笑着跟附近的伯母说“您好”,她会高兴地把家里一些小馒头送我。多么令人开心的结果啊!外婆说笑容是宝。她自己总是满脸笑容,所以邻居们跟她很和得来,也很乐意送她一些蔬菜、水果、糕饼点心的。

夏季是炎热的,对于买不起风扇的我们更是折磨。泥土没有了光泽,小草失去了生机,大树耷拉着脑袋,蝉在树上聒噪地扯开嗓子,叫人心烦。这时,外婆就会搬来小板凳,拿着把大芭蕉扇,一下一下、不紧不慢地帮我摇扇子,她自己却热得汗流浃背。不管天气多炎热,她总是笑着说:“别总抱怨冷啊、热啊的,夏天时要感谢冬天,冬天时要感谢夏天!”外婆那深深的鱼尾纹在炎炎夏日里显得特别清爽。

在大树下乘凉时,你会给我讲道理:“到死前都要有梦想!没实现也没关系,毕竟只是梦想嘛。”我躺在床上想着爸爸妈妈时,你总用手轻轻拍着我的后背,“晚上别提伤心事。难过的事留到白天再说也就不算什么了。”爸妈带我离开的时候,我哭闹着说会一直想你,你一滴泪未掉说:“时钟反着走,人们会觉得钟坏了而扔掉。人也不要老回顾过去,要一直向前走!”可我分明看到,你那一向流露笑意的鱼尾纹也淌着悲伤……外婆那承载者许多欢笑的鱼尾纹穿梭着我的童年,它不断地告诉我——笑着活下去!

和外婆生活在一起,感觉真幸福!

点评: 选取“鱼尾纹”为线索,记叙几件生活小事情,表现外婆的爱笑的个性特征和含笑育人的风格及其给我快乐成长的幸福感。

范文选例    三、

父亲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篓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地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

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抹布,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声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 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留不住,我决定叫一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车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待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霎时百感交集。

(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往往可以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和真实性,使人物更具个性特征,对于塑造人物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过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能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乞谅和深情致敬啊! 点评:以“父亲”这一人物为线索,叙写了几件事,表现父亲的质朴、纯真、宽厚、仁爱的品质,歌颂了人间亲情。议论抒情,挖掘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出更加隽永的思想,更加浓烈的感情和更加深远的意境。

作文九:《记叙文线索的捕捉》1200字

记叙文线索的捕捉

每篇记叙文,在结构上都有一条明晰的线索。有的文章是以事为线索,如《老王》一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物为线索,如《风筝》一文,以风筝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景为线索,如《荷塘月色》一文,以“背着手踱着”尽情观赏无协定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情为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线索,有的文章中又有明线、暗线之分。如《藤野先生》一文的明线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别、怀念,暗线则是鲁迅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明线是“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叔叔态度的几度变化,而还有一条重要的暗线是姐姐的婚姻。

那么,如何才能比较准确、迅速地捕捉到记叙文的线索呢?一般常用的方法有:

1、整体阅读法

阅读理解一篇文章,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通过对文章的整体阅读,我们不仅要掌握全文的梗概,还必须具有整体意识,大局观念,多问几个为什么,努力做到在纷繁的材料中分清主次,在众多的现象中看出本质,在复杂的事件中把握文章的主旨,并要结合全文的内容去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通过对文章各个知识点的掌握,在脑海里形成阅读线索的知识体系,以此捕捉文章的线索。

2、标题入手法

标题可以说是每篇文章的眼睛。从标题中可以大致看出文章所要描述的内容,因为文章的标题也往往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它直接或间接反映文章的主旨。我们在捕捉文章线索时,可以从题目入手,自己提出几个问题进行思索、分析。如阅读《变色龙》,我们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变色龙?其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目?这样一分析,我们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文章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也同变色龙一样,随着环境、事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做法好比变色龙,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变”。因此,“变”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3、抓关键物法

在记叙文中,有时小物件乍看起来似乎无关大局。其实不然,从不少成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物件一旦被有机组织进作品,就常常产生异乎寻常的艺术功用。因为成功的小物件的描写必然是作者艺术结晶的产物,它们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深化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枣核》一文中的枣核,《小橘灯》一文中的小桔灯,《项链》一文中的项链。它们是作者思维的结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采用“抓关键物法”,我们找找《羚羊木雕》一文的线索。羚羊木雕是爸爸送“我”的一件生日礼物,东西虽不大,但它在全文起着关键的作用,文中的各种材料围绕着羚羊木雕形成

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友情,“我”把爸爸送“我”的贵重礼物——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妈妈发现羚羊木雕的去向,并逼着“我”向好朋友万芳要回羚羊木雕;因为羚羊木雕,“我”回忆了同好朋友万芳的交往及送羚羊木雕的原因;最后,“我”噙着眼泪向万芳要回了羚羊木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羚羊木雕确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作文十:《一记叙文中的线索》5000字

一记叙文中的线索

1、线索:(1)以人物为线 (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 (4)以事件为线

(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

二、怎样把握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登上地球之巅》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3、以人物为线索。

如《最后一课》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4、以一事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5、以一物为线索。

“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物件。如《羚羊木雕》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羚羊木雕”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物”还指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其中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指爸爸栽植的花花草草,也指爸爸的生命。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生命生命》一文,该文以“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厌烦地赶走→没有耐心地拍打→内疚地观察→由衷地敬佩。又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憎恶、讨厌→敬重、爱戴。

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

如《驿路梨花》一文以“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引起悬念,又围绕着“谁是主人?”这个问题分两层来回答。第一个层次误认为主人是瑶族老人,老人回答“我不是房子的主人”,从而引出哈尼小姑娘;另一层次由哈尼小姑娘引出解放军盖茅屋,两个层次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巧妙地回答了“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

8、线索是构造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段,为了作品结构的完整统一,一篇作品的主要线索只能一个,并且应贯穿始终。实际上,除了抒情作品和一些内容、情节极其简单的叙事作品外,很多作品都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多重线索。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线索的作品,称为单线,如朱自清的《背影》;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线索的作品,称为复线,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线索的作品中,主要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叫做主线,其余叫副线是围绕主线展开并服务于主线,副线可以贯穿全文,也可以局部点缀。

线索除了主线和副线的区别外,还有明线和暗线之分。

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属于明线;另一条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属于暗线。

总之,阅读记叙文时,找出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理顺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题。 ※教材示例——《藤野先生》

可见,本文的线索有两条:明线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三、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四、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记叙文线索专项训练

迷惑了,世界

世界是什么?

小时侯,世界是爸爸宽厚的肩膀,是爸爸有力的大手,经爸爸的大手我总能腾空在他的肩膀上,然后世界便在我的足下变得渺小了;世界是外婆那慈爱的目光,亲切的皱纹,可爱的白发,在外婆的怀抱里我总可以和欢乐尽情地牵手。那时候的世界是天真,是无忧无虑,我喜欢。

渐渐长大,世界是儿时的伙伴,是风雨中的追逐嬉戏,是晚霞中的红蜻蜓,是头上的花冠,是手中的柳笛,还是那田地里老牛犁出的一行行局外人很难读懂的诗,这时的世界是长大,是童趣,我留恋。

等到上学,世界是整个书堂,是整个历史,是整个天地,是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是他挥毫的“收拾旧河山”,是他用生命塑成的岳武墓和那莫测的武穆遗书;世界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忧思;是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浩浩愁思,是他“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惆怅;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

世界是什么?

我追寻着,探索着。

思想像一匹野马在窗驰骋,我不是好骑士,我握不住缰绳,所以我不知道我探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

一位美丽的少女品茗书房,凝脂般的纤纤玉手轻翻书面,茶香和着书香??这是世界吗?

在秋风萧萧、秋雨萧萧,球心亦萧萧的日子,独自一人漫步在田间小路上,天色昏暗,寻找一个无人无语的地方坐下,伴着那飘飘落下的萧萧落叶,一同感受着那未知名的一切??这就是世界吗?

或者,都不是,世界就是那“霸王别姬”的凄美,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哀柔,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是春花、夏日、冬雪??

哦,不,世界,世界是司汤达墓碑上的三句话:

“活过了

写过了

爱过了。”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它是哪一种形式出现的?

答:

这不是一个童话

这不是一个童话。

一天晚上,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全神贯注地做着作业,电灯突然灭了,房里一片漆黑。我急得要哭,今天的作业特别多,我完成的还不到一半呢。这时,妈妈摸进了屋子,轻轻地问:“孩子,作

业完成得怎么样了?”“完成还不到一半,停电了怎么办?”我没好气地回答,“我们家里有没有蜡烛呀,快拿给我!”“没有,我们家一直用电灯。”妈妈不安地回答。我泄气地倒在床上,眼泪在眼眶里打着滚儿。看着我着急的样子,妈妈叹息地出去了。

忽然,我听到了一阵“悉悉索索”的声音,不大一会儿,门前亮了起来,妈妈一手托着旧时用过的煤油灯,一手扶着墙,颤巍巍地走了进来,那微弱的等光照在她脸上,闪烁着慈祥的光芒。

“孩子,快起来做作业吧,可别耽误了功课,都怪我,没有准备好蜡烛,这是我们家以前的煤油灯,光线暗了点,委屈你了。”妈妈缓缓地说,饱经风霜的脸上皱纹显得更深了,那双老花眼闪烁着灰黄的光芒。盯着这盏在微微晚风中摇曳的昏黄的冒着黑烟的煤油灯,好一会儿,转过头来亲切地对我说:“你爸爸年轻时,就是在这灯下认字的。”

“爸爸就是在这盏煤油灯下识字、读书,脱掉文盲的帽子,这是真的?” “孩子,妈妈什么时候骗过你。”

“这简直是一个童话!”我脱口失声地自语道。

“这不是童话,这是真的。”爸爸听到我们的谈话,从里间走了出来,在昏黄的灯光中晃动着高大的身影。“那时刚解放,苦日子熬到头,各方面还是很困难,党和政府从根本上为农民着想,大规模进行扫除文盲,乡村都有夜校,我就是自个儿拿着煤油灯上夜校的。一双结满茧子的手,一笔一画地学写‘听毛主席的话,走共产党的路’。经过几年的学习,我已能看报纸杂志,读懂《毛泽东选集》了。”爸爸的声音充满了自豪。

“孩子,你真幸运,你是伴着光明出世的,你出生时,村里已经有了电灯了。”爸爸又深情地对我说,说也凑巧,爸爸说到这里,电灯突然亮了。在明亮的灯光中,我默默地端详着爸爸妈妈,他们似乎年轻了,脸上皱纹少了许多。

“孩子,跟着党走,日子越过越红火,咱家承包的柑橘今年长势大好,明年收成后报台大彩电!”爸爸微笑着对我说。我那高兴的劲儿甭提了,因为我家电器购置了不少,单缺彩色电视机,明年买一台,这根本不是童话。

“孩子,继续做作业吧,知识是真正的财富,要先富脑袋,才能富口袋啊!”爸爸一边像藏传家宝似的把煤油灯轻轻放在壁橱里,一边幽默地对我说,“我是学了《柑橘栽培与管理》这本书,把知识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柑橘才获得好收成的。”我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

作业做完了,我静处在明亮的灯光中,安闲而舒适,但我只觉得:煤油灯的光芒比电灯光还要亮,爸爸在煤油灯下学写“听毛主席的话,走共产党的路”这几个字时全神贯注的神情,永远闪现在我的脑海里。

昏黄而又明亮的煤油灯,我将在你的照耀下,写最新最美的诗篇,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更不是一个童话。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它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

答:

2、煤油灯象征着什么?

答:

仿如鸡啼似的刹车声惊破了酣梦起身踱往阳台,推开窗门。一缕携带晚秋霜寒的晓风,款款进来,触摸我的脸颊,指落残余的睡意。

虽是凌晨五时许,户外一片朦胧,可市声已隐约可闻。东方参差不齐的地平线上,横卧一条玫瑰红的云带,再往上,是深蓝色的天穹。一痕弦月警惕地悬在那儿,宛如金色之弓,辐射出清幽幽的光,守护着都市黎明的安宁。

最显眼的是那一列高楼。正午时分,它们仿佛海明威笔下白象似的群山。而此时,则如一帧帧剪影,又似一队正做晨课的修女,通体黑暗,默然静立。楼群的旁边,还有一个更为庞大高昂的黑黝黝的突出物,好似一座古堡——其实,它是处于施工状态的高层建筑——有资格代表大地和天空会唔。

夜的衣裙,是从东方渐渐脱落的。曙光一点一点绽放,温柔地递过来,其状伸手可掬。那弯弦月还在,但收敛了清光,距离便一下子拉远了;而楼群和沿待竣工的高层建筑,缓缓褪去黑衣,露出较为清楚的轮廓,反倒显得亲近了许多。

恰当这时,一群白色鸟儿,鸣叫着由西向东掠过,瞬间即融进瑰丽的去霞。于是,每一幢楼房、每一棵树、每一个早起晨练的人,甚至每一株小草,仿佛全被鸟声所启迪,屏住呼吸,翘首而立,满含深情地注目东方。

啊,东方是可以期待的。东方红了,太阳马上就要出来啦!

三秒钟点,或三分钟点过去了,然而,东方并没有喷射出道道金光,我只看见,在楼群缝隙里悄悄滚出个小小的红球,光焰既不刺眼,颜色也不鲜艳,宛若一个胭脂团儿。少女们只要乐意,似乎谁都可以将它捡起,放在掌中把玩,或者,在自个儿的脸颊上涂沫出青春的神韵来。

我曾于泰山极顶观日出,也曾见过大海日出,那景象委实壮丽,不由得人不生出一种崇高感。然而,都市日出很一般化,相当平淡,没有绵亘山峰的铺垫,没有汹涌波涛的烘托,它的跃上地面、步出楼群几乎是静悄悄的,且有着少女般羞涩与妩媚。

但是,惟其平凡,才有内在的博大的品格;惟其不虚张声势,才有世大的持久的生命活力。这不,不一会儿,胭脂团似的红日就显示出自己的本色和威严以及开拓性,慷慨地抖落万斛黄金,将滚雪球一样日益增高壮大的都市划分出鲜明而美的层次:一片乳白、一片翠绿、一片橘黄、一片彤红??

这个时候,飞升的太阳和喧闹的城市携手结合,融为一体,同步涌动在一个大创造里。城市给太阳以立体式的背景,太阳给城市以丰富的色彩;城市是太阳宏伟的衬托,太阳是城市辉煌的内蕴;两者互为对象,交叉辉映,相得益彰,一幅“都市日出”蓝图就这样逐渐完美了。

我站在阳台上,我洒浴着朝霞,我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大温暖、大愉悦。我相信,这个清晨,我读懂了太阳的笑脸、城市的语言,领悟了某些以往曾经忽略的东西,并且,我还感到,我的精神内部,此刻也有一轮太阳正在冉冉升起。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描写景物的?

答:

2、第②自然段描写景物按从 到 的顺序依次描写了 、

和 。

【专项训练参考答案】

(例一)迷惑了,世界

1.线索是世界是什么?是以某一问题为线索的形式出现的。

1.以煤油灯为线索,是以某一物件为线索的形式出现的。

2.煤油灯象征着人民对党的热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必胜信念。

3.“我将在你的照耀下,写最新最美的诗篇,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例三)我与青春痘

1.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心里有点烦——心里有点乱——心里有点急——心里有点气——心里有点亮——心里有点喜——心里有点热。

2.表达了作者敢于表现青春的躁动与冷静、热血与思考、进取与总结。 (例四)都市日出

1.本文既按空间顺序描绘了同一时刻不同事物的形态,又按时间顺序刻画了同一事物在日出前后展现的不同风姿。

2.下 上 地平线上的云带 天穹 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