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名言 [《孙膑的名言》1000字]

作文一:《孙膑的名言》1000字

孙膑的名言大全:

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

知士可信,毋令人离之。必胜乃战,毋令人知之。

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央。

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敢去不善。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不信于赏,百生(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生(姓)弗畏。

兵之胜在于篡(选)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

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

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

内得其民之心,外知其敌之情。

不战而屈人之兵。

赏不逾日,罚不还面。

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

用兵得其性,则令行如流。

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知天知地内得其民之心,外知其敌之情

知道,胜。不知道,不胜。

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阴阳是也。

分定则有形矣,形定则有名

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前败而后不用,同形也。

故战势,大阵断,小阵解。后不得乘前,前不得然后。进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

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

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

故战势,胜者益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饥者食之。

代兴代废,四时是也。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

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

有名之徒,莫不可胜。

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

形者,皆以共胜胜者也。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

见胜如见日月。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

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奇正无穷,分也。分之以奇数,制之以五行,斗之以形名。

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

足以静为动奇,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

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奇发而不报,则胜矣。有余奇者,过胜者也。

使民虽不利,进死而不旋踵,孟賁之所难也,而责之民,是使水逆流也。

故民见人而未见死,蹈白刃而不旋踵。

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战者,以形相胜者也。

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

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

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时者也。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  势便地利则民自退。所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  善教者于本,不临军而变。  不意侍待卒,所以昧战也。  形胜,以楚越之竹书之而不足。

作文二:《孙膑的故事》1300字

战国时期,世外奇人鬼谷子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是孙膑,另一个是庞涓。庞涓先于孙膑出山,鬼谷子将失传的《孙子兵法》独传于孙膑。庞涓率魏国大军在方城与楚国军队相持不下。孙膑引用《孙子兵法》献上“上屋抽梯”之计,庞涓大败楚军。

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笑里藏刀”栽赃孙膑,孙膑被处以膑型。宠涓的谋士公孙阅为得到美女钟离秋,把庞涓阴谋告诉了孙膑。孙膑“假痴不癫”,将抄录的兵法全部烧毁。钟离秋盼望孙膑不是真疯,向孙膑倾吐真情,孙膑仍疯癫不已,暗中监视孙膑的庞涓因此信以为真。

钟离秋的姐姐名离春得知孙膑装疯的真情后只身来到孙膑的家乡齐国,请求齐国大将军田忌解救孙膑。田忌派门客禽滑前往魏国,孙膑在禽滑的帮助下,“金蝉脱壳”逃离魏国。

田忌爱马,下重赌和齐王赛马,孙膑用“李代桃僵”之计使田忌获胜。田忌将孙膑的计策告诉了齐威王,齐威王重用孙膑。孙膑指挥齐国军队,“魏国救赵”,“擒贼擒王”,“以逸待劳”三败庞涓。

庞涓派公孙阅潜入齐国,公孙阅利用邹忌“无中生有”,使田忌和孙膑失去兵权;然后,“借刀杀人”,田忌、孙膑险些丧命楚国。庞涓“趁火打劫”逼孙膑抄录“孙子兵法”;孙膑在钟离春的帮助下,

“瞒天过海”回到齐国。庞涓和楚王联合逼齐国交出孙膑,禽滑“偷梁换柱”协助孙膑和钟离春经楚国逃往韩国。

庞涓邀请韩国在成周会盟,“假途伐虢”,乘韩国不备,占领韩国北方战略重镇成皋。孙膑“声东击西”夺回成皋;然后用“空成计”诈退增援成皋的魏国先头部队。庞涓围困成皋,迫孙膑就范,韩军“树上开花”,虚张声势,打破庞涓的围困。庞涓意欲与韩军一战决胜负,孙膑“抛砖引玉”,重创魏军,庞涓被迫撒军回国。

齐威王临终前悔恨错待田忌和孙膑,嘱咐太子一定请回孙膑。公孙挑拨公子郊师争夺王位,举兵叛乱,庞涓“混水摸鱼”,占领了齐国的数座城池。太子继位,是为宣王。齐宣王请孙膑回国,韩王不放孙膑,孙膑“暗渡陈仓”,为韩王攻克上党,然后经赵国,返回齐国。

公孙阅用“美人计”迷惑齐宣王,宣王不理朝政,朝中大夫一时不知所措。钟离春装做女仆进宫,用了隐语劝说齐王。齐王欲娶钟离春为后,钟离春为了齐国,不得不暂时抛弃自己和孙膑多年的情感,“反客为主”做了齐国王后。宫中美女不甘心自己的失宠,采取种种手段引诱宣王,钟离春“指桑骂槐”,杀美女,整治后宫。孙膑借此用“连环计”先除掉公孙阅,然后逼邹忌辞去相国。

孙膑“远交近攻”联络秦国,夺回边城。“调虎离山”“欲擒故纵”除掉公子郊师。庞涓“借尸还魂”让一个貌似郊师的人,借郊师之名,纠集余党,东山再起。孙膑“釜底抽薪”“顺手牵羊”“关门捉贼”,活捉假郊师,平息叛乱。

庞涓为调孙膑到魏国决战,率大军进攻韩国。孙膑“隔岸观火”,

派禽滑将出兵救韩的消息告诉韩王。韩国拼命抗敌,魏韩两国军队一时相持不下。孙膑率齐军直逼魏国国都大梁。庞涓率军回国,迎击齐军。深入魏国腹地的孙膑,在撤退途中,逐渐减少做饭的军灶。庞涓以为齐军惧怕魏军,逃兵数量增多,带精兵日夜兼程追赶孙膑,在马陵道中了孙膑的埋伏。万箭之下,庞涓无路可逃,自杀身亡。孙膑所用的最后一计便是“走为上计”。

孙膑打败庞涓,悄然离去,留下两部兵法,一部是《孙子兵法》,另一部是他自己写的《孙膑兵法》。

作文三:《聪明的孙膑》500字

欢迎 投稿oku.net.

聪明的孙膑  寿县实验小学四(4)班 齐冠楠  暑假里,我和爸爸看了一部电视剧,名叫《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孙膑和庞涓。  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因为孙膑诚实,所以鬼谷子把《孙子兵法》传给了孙膑。庞涓一心想得到《孙子兵法》,非常嫉妒孙膑。起初,庞涓把孙膑请到魏国,但觉得孙膑比自己有本事,就开始陷害孙膑,甚至用计挖去了孙膑的膝盖骨。孙膑识破了庞涓的阴谋,利用“金蝉脱壳”计逃到了齐国。从此,他们俩就展开了斗智斗勇、你死我活的争斗。孙膑走到哪,庞涓就追到哪。庞涓使出了很多阴谋诡计,陷害孙膑,孙膑也想出了很多对策来对付庞涓。但还是孙膑技高一筹,每次都是庞涓吃败仗。最让我感兴趣的计谋是“围魏求赵”、“擒贼擒王”、“声东击西”、“树上开花”、“釜底抽薪”,孙膑为了救赵国,却派兵围攻魏国;他明明要打西边,却装作打东边……在他们俩最后的征战中,孙膑用减灶计把庞涓骗到马陵道,庞涓一心想打胜仗,一直追到马陵道,却被一颗大树挡住了去路,当看到大树上“庞涓死于此树下——军师孙膑”几个字时,庞涓呆若木鸡,看看周围早已埋伏好的弓箭手,叹了口气说:“又中计了”,最终死于乱箭之中。  看了这部电视剧,我觉得孙膑真是太聪明了,太有才了。

欢迎 投稿oku.net.

作文四:《孙膑的故事》700字

足智多谋的孙膑

章立

战国时期,魏王第一次见到孙膑,就想了一个办法,要试试他的才能。魏王在宝座上坐下来后,对大臣们说:“我坐在殿上,看看大家谁有办法让我从殿上走下来。”

魏王话音刚落,一个武将惊慌失措地跑过来,大声喊道:“蛇!大王您的背后有毒蛇,快跑!”魏王听了,面不改色地说:“你这个小诡计,怎么能骗到我呢?”这个武将只好无趣地退了下去。

这时,一个文官跑过来,装模作样地说:“大王,您的御花园里有一棵枯树开花了,而且是满树的金花,请您快去看看吧!”魏王冷冷一笑,动也没动。这个文官只好退了下去。

大臣们一个接一个,什么花招都试了,魏王还是稳稳地坐在宝座上。

这时,庞涓奏道:“臣有一个办法,定能让大王走下宝座。”

魏王道:“你有什么办法,说来听听。”

庞涓说:“我去殿后放一把火,大王必定会走下宝座。”

“你想用火攻?不愧是一个好办法!”魏王笑着说,“你太放肆了!”

庞涓听了,吓得赶紧跑开了。

魏王看了一眼一直不动声色的孙膑,说道:“听说你是鬼谷子先生的高徒,想来一定有妙计。”

孙膑说:“大王,您已经打定主意不下来了,就是神仙也无计可施啊!”魏王听出孙膑话里含有恭维的意思,心中一喜。孙膑接着又说:“不过,要是换个位置的话,情况也许就不一样了。要是您站在殿下,我倒有办法让大王自己走上殿去。”

魏王摆摆手说:“那还不是一样。,不过,你既然说了,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自己走上殿去。”说完,魏王离开宝座,走到殿下站定。

魏王笑着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让我走上殿去呢?”

孙膑说道:“大王,我已经让您自己走下殿了。”

魏王这才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连夸孙膑足智多谋。

用什么办法才能让魏王自己从殿上走下来呢?孙膑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从正面去思考问题,而是从反面着手考虑问题。没想到,孙膑竟然达到了目的。

同学们,遇到问题时,我们也要像孙膑那样,运用巧妙的方法来解决。

(小博士)下页更精彩:4下一页

作文五:《孙膑简介 孙膑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孙膑怎么死》1200字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子百家鬼谷子的弟子,辅佐齐国两次击败魏国。相传,孙膑学成出山的时候先是去投奔在魏国做将军的庞涓,结果被庞涓所害,双腿俱断,靠着装疯卖傻逃到了齐国,此后才发生了田忌赛马、围魏救赵等历史故事。那孙膑是什么样的人,在历史上是怎么死的?

孙膑是什么样的人

孙膑的先祖原姓陈,是陈国人,在齐为官时因伐莒国立功,被当时的齐国君赐予孙姓,分封在乐安。后世子孙孙武为避开齐国的内乱出逃到吴国,孙武就是助吴练兵伐楚之后又隐退著书的兵圣孙子。孙武之后再传数代乃有孙膑,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两人皆是兵家杰出代表。

孙膑出身于山东阳谷一带,年少之时与庞涓一同师从鬼谷子,下山之后在魏国被庞涓所害,遭受了膑刑致使双腿残疾,靠着装疯侥幸逃得一命,之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成功逃到齐国。

孙膑至齐,被齐威王拜为军师,辅佐训练齐军。

公元前354年,赵国都城邯郸被魏军包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领兵救赵,孙膑为军师一同随军前往。孙膑向田忌献策,率齐军直驱魏国首都大梁,围赵魏军不战自退,这就是历史有名的典故“围魏救赵”。田忌依计行事,果然在桂陵以逸待劳大败魏军,还俘虏了魏军大将庞涓。

公元前342年,齐国与魏国再度开战,田忌用孙膑“减灶”计策,引庞涓轻骑追赶,在马陵埋伏魏军,庞涓身死,魏军再败。经此二战,齐国声威大震,得以称霸中原以东,有成就霸业之象。

孙膑因出色的军事才能,被后世王朝立庙供奉,享受香火朝拜。孙膑著有《孙膑兵法》,是后代兵家必读之经典。

历史上孙膑怎么死的

马陵之战齐军大胜后,孙膑向田忌献计“兵发齐都临淄”一举控制首都发动政变,铲除老对手邹忌,执掌齐国大权。可惜田忌没有采用孙膑的大计。

故事大概如下:孙膑向田忌进谏:“将军你想要做一番更大的功业吗,将军不应该回到齐国解除武装交出兵权。现在只要让那些军中老卒把守齐国都城临淄西南方向的险要之地,此地地势险要,只能蜿蜒小道供人通行,就算是疲弱的老卒守卫此天险也能以一当十,守住此处万无一失。之后将军只需带领大军直冲临淄,定能一战而破,临淄入手,将军大业可期,齐国的大权就由将军来掌握了。若不然,将军归齐卸甲必为邹忌所害。”

田忌拒绝了孙膑的这个建议,若是孙膑知道后世的一句名言必定脱口而出“竖子不足与谋”。

田忌归国之后,果如孙膑所言。邹忌派遣心腹冒充田忌的臣属上街占卜,“询问田忌欲图王业,吉凶如何”。遭此陷害田忌百口莫辩,为防遭到齐威王的猜忌杀害,田忌只得出逃楚国。

孙膑也跟随田忌一同逃到楚国,在江南之地潜心著书立说。就在这段时期,孙膑完成了之后流传千古的《孙膑兵法》。

齐威王亡逝后,齐宣王登位,召田忌归齐辅政,孙膑又跟随田忌回到了齐国,在献上联合燕赵对抗强秦的计策后便辞官隐退,专心授徒立书,逝世于故地。

孙膑这位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早年惨遭同门迫害留下了终身的残疾。不过孙膑身残志坚,逃到齐国后得到重用,于战场上击败杀掉了庞涓,不仅一雪前耻,还为齐国称霸东方奠定了基础。孙膑晚年著书立说,善终而逝,留下《孙膑兵法》名传后世。

作文六:《形容孙膑的成语》1300字

孙膑因为对《孙子兵法》的创造性运用而在战国时期负有盛名,他的人生也颇富传奇与哲理,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孙膑经常受到不公待遇的原因,再用一个成语概括孙膑坦荡看待自己遭遇的心态。

答:孙膑经常受到不公待遇的原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原出自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运命论》旨在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目的是为了“遂志而成名”。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一片树林里要是有哪棵树长得太高而突出于其它的树木,大风刮过来必定最容易催断这棵突出的树,告诫人们风头出多了,必将遭到外部势力的首先发难。不过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这个原本含贬义的句子也含有了更多积极的意义,如果你是一个有才有德之人,你张扬你的个性,将你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对朋友无害,对社会无害,甚至对国家有利,那么木秀于林也应值得提倡。中国人有一个缺点,就是太注重类同于大众,不注意发扬自身的个性之有利的一面。

孙膑收到不公待遇的原因有两方面因素,即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外部环境是孙膑自身的才能受到他人的嫉妒,并且他没有得到应受的保护;内部因素是孙膑没有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因此,在用人才方面:首先,正视人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傲才往往会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有道是,人言可畏。有的领导者可能因不辨真伪,偏听偏信,而对傲才横加制裁,或打入“冷宫”,结果人言虽然平息了,但人才也流失了。因此,领导者应正确对待人们对傲才的议论,对傲才要常提醒、勤敲打,促其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但对那些毫无根据的飞短流长,则要明察秋毫,以正视听,同时要多给傲才提供与群众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沟通中多一些理解。在自身方面,你虽然很优秀,但你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审时度势,不可清高自傲、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应谦虚谨慎,团结同事,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大家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你才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孙膑坦荡看待自己遭遇的心态: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比喻只要基础或根本还存在,暂时遭受损失或挫折无伤大体。选自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姑娘身上不大好,还得自己开解着些。身子是根本,俗语说的:‘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在面对别人的排挤时,孙膑没有退缩,他知道,如果自己退缩了,也就没有了自己,他要让庞涓记住:孙膑虽不可以站起,但决不会倒下!他坚信“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还活着,一切都会有转机。于是孙膑逃到齐国后,自强不息,受到齐国重用,在以后的几次交战中,以自己的智慧为自己报了仇。同时也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厚重的财富——《孙子兵法》。庞涓死了,而孙膑却永远活着。看来命运真的不是那么飘忽,只要我们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人生,幸运之神常常会意外地降临。

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面对纷繁的事情的时候,有人选择不归路,了解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觉得当面对不如意

时我们要坚信“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坎坷,一切总会过去的,得出解决的方法。

作文七:《足智多谋的孙膑》800字

战国时期,魏王第一次见到孙膑,就想了一个办法,要试试他的才能。魏王在宝座上坐下来后,对大臣们说:“我坐在殿上,看看大家谁有办法让我从殿上走下来。”

魏王话音刚落,一个武将惊慌失措地跑过来,大声喊道:“蛇!大王您的背后有毒蛇,快跑!”魏王听了,面不改色地说:“你这个小诡计,怎么能骗到我呢?”这个武将只好无趣地退了下去。

这时,一个文官跑过来,装模作样地说:“大王,您的御花园里有一棵枯树开花了,而且是满树的金花,请您快去看看吧!”魏王冷冷一笑,动也没动。这个文官只好退了下去。

大臣们一个接一个,什么花招都试了,魏王还是稳稳地坐在宝座上。

这时,庞涓奏道:“臣有一个办法,定能让大王走下宝座。”

魏王道:“你有什么办法,说来听听。”

庞涓说:“我去殿后放一把火,大王必定会走下宝座。”

“你想用火攻?不愧是一个好办法!”魏王笑着说,“你太放肆了!”

庞涓听了,吓得赶紧跑开了。

魏王看了一眼一直不动声色的孙膑,说道:“听说你是鬼谷子先生的高徒,想来一定有妙计。”

孙膑说:“大王,您已经打定主意不下来了,就是神仙也无计可施啊!”魏王听出孙膑话里含有恭维的意思,心中一喜。孙膑接着又说:“不过,要是换个位置的话,情况也许就不一样了。要是您站在殿下,我倒有办法让大王自己走上殿去。”

魏王摆摆手说:“那还不是一样。不过,你既然说了,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自己走上殿去。”说完,魏王离开宝座,走到殿下站定。

魏王笑着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让我走上殿去呢?”

孙膑说道:“大王,我已经让您自己走下殿了。”

魏王这才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连夸孙膑足智多谋。

[留言板]

用什么办法才能让魏王自己从殿上走下来呢?孙膑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从正面去思考问题,而是从反面着手考虑问题。没想到,孙膑竟然达到了目的。

同学们,遇到问题时,我们也要像孙膑那样,运用巧妙的方法来解决。

(小博士)

作文八:《重温孙膑的老故事》3000字

重温孙膑的老故事

由孙红雷等二十余位明星联合主演的古装战争片《战国》于4月15日上映。该影片主线围绕孙膑和庞涓展开,把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故事重新作了一番演绎。孙红雷颠覆往日形象,在片中扮演长发飘飘不修边幅,憨厚到甚至有些疯傻的军事奇才孙膑。对于网友热议孙膑的造型过于另类、有点雷人,近日孙红雷回应,这就是他心目中孙膑的真实形象。“我理解的孙膑在军事学上有特别高的天赋,但在生活中特别普通,也不帅,也不酷,最不被人重视,为人特别厚道。”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孙膑是怎么回事?孙膑姓孙吗?他的老师是谁?他到底凭什么流传千古?

孙膑原不姓孙

孙膑不姓孙,本应姓陈或者田。

有关孙膑的权威记载,来自于《史记》中的《孙子吴起列传》,里面明确写明“孙武既死,后百馀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既然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他的姓氏也应该随着孙武的。而孙武的祖上并不姓孙。其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当时,包括陈国在内的若干族群有以国为姓的传统,孙武的先祖便姓了“陈”。后来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祖陈完迁居齐国,改姓田。再后来,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大夫,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并赐姓孙氏。这样,才有了后来的孙武、孙膑。君主让臣子改姓,也算一种赏赐。明朝末年,郑成功就因为抗清有功,被南明皇帝赐姓“朱”,所以郑成功在民间又被称为“国姓爷”。这也算是姓氏来源之一种吧。

孙膑的名字也有来历。“膑”是古代一种刑罚,简单地概括,就是“挖去膝盖骨”。用人生经历做名字,也是古时一种传统。传说中,这是孙膑的老师鬼谷子未卜先知,预测到孙膑将来有此一劫,给他取了这个名字。但按逻辑推理,也许孙膑根本就是个“无名氏”,后人给他起的这个名字。

还要提一提传说中孙膑的老师鬼谷子。据称,鬼谷子姓王名诩,号玄微子,卫国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周阳城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其实是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史记》中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子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苏秦与张仪为其弟子,并没提到他还教过孙膑与庞涓。明朝,署名吴门啸客的《孙庞演义》中才明确讲鬼谷子是孙膑庞涓的老师。但是庞涓死于公元前342年,他死后5年的公元前337年苏秦才出生。而鬼谷子若收了相差几十岁的几个徒弟,其寿命

应该在百岁之上,在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可能性不大。再说,若无史料佐证,明朝人怎知两千年前的师承关系?估计是作者为了强调孙膑之高明,才给他安了这么一位名师,就像今人总是自称名人之后一样。

孙膑出山

东方传统中,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好人,必须由一个恶人来陪衬。恶人越恶,好人越好,成功者越成功。若秦桧之于岳飞,魏忠贤之于东林党。同样,没有庞涓,也无孙膑之宝剑锋从磨砺出。流传下来的最全面的孙庞故事,便是明人所著《孙庞演义》,这部书的范本又来自《史记》,但前者进行了充分的想象和发挥,后者则是相对严谨的历史。

关于孙庞的关系,《史记》中记载得很简单,“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孙膑与庞涓曾经都学过兵法”,二人是否同学关系都不好说,也可能是师兄弟关系,甚至可能因为两人都学过军事,只是同道关系而已。二人的结怨原因,各种记载几乎一致,即,庞涓嫉贤妒能,“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他知道自己不如孙膑,就把他招来,找了个理由将其膝盖骨挖下,脸上刺字,以使其无颜存世。他以为这样就搞定了想象中劲敌,殊不知却把一个本来可以做朋友的人真的激发成了劲敌。那么,庞涓为什么不再残忍一点?直接整死孙膑,岂不更稳妥?两种可能:一是庞涓怀有恻隐之心,一是他低估了劲敌之“劲”,通俗点说,庞涓潜意识里小瞧了孙膑,把孙膑的大腿与其大脑划了等号。

接下来,孙膑生命中出现了两个贵人。一个是连名字都没留下的齐国使者。他出使魏国期间,孙膑以囚徒身份求见,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希望报效齐国。使者很惊奇,偷偷把孙膑带了回来。另一个贵人是齐国大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使得孙膑有了用武之地。东方社会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最讲究人身依附,故称“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没有使者的慧眼识珠、牵线搭桥,没有田忌的大力扶持、言听计从,即使身怀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是在纸上谈谈兵。

孙膑的代表作

孙膑有三个代表作,这是他流传千古的要素。无论你写小说还是拍电影,无论怎么改编,万变不离其宗,必须提到以下案例。

田忌赛马。这是孙膑的小试牛刀。田忌跟齐王赛马,向孙膑求计。孙膑说,你的马分为上中下三等。用你的下等马跟他的上等马比赛,用上等马跟他的中等马比,用中等马跟他的下等马比,这样,你输一局,赢两局。二比一,最终还是你胜。

今天来看,这样的计

策已平淡无奇,跑马场上的弊案早超越了人们的想象。但琢磨一下,里面暗含着很多玄机。比如,分析敌我情势,不蛮干;通盘考虑,舍得失败一次。在蒙昧初开的年代,大家还在比蛮力。两军对垒,就看谁的人多,谁的兵器锐利。而孙膑将智慧提升到一个成为胜负定盘星的高度,他的计谋属于创造性的,就像发明齿轮和锯子的人,具有普遍意义。田忌采用了孙膑的计策,果然成功。田忌大喜,把孙膑推荐给齐王。孙膑成为齐王座上宾。

围魏救赵。魏国大将庞涓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想让孙膑领兵出征。孙膑认为自己是残疾人,不雅观,隆重推荐田忌为将。你可以把这理解为一个借口,因为他想还田忌一个人情。即使田忌为将,怎么打仗还得听孙膑的。果然,孙膑向田忌提出了围魏救赵的战略。他说,魏国的精锐部队派往前线了,后方都是老弱病残。与其和魏军正面对阵,不如攻击其大后方,迫使魏军回防,则赵国之危自解。这个办法跟“田忌赛马”有类似之处,都是避实击虚。田忌大喜,引兵攻击魏国首都大梁,庞涓担心被端了老窝,匆匆忙忙赶回来。赵国得救了。

孙膑减灶。十多年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击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齐王咨询臣子们是否施援。孙膑说,必须援助,韩国离我们齐国很近,如果韩国被灭,敌人也就来到我们家门口了。其实,假如没有魏国参与,孙膑还真不一定主战。恶待一个高人,就是增加一个强劲敌人,魏国有庞涓,孙膑这一辈子都与魏国为敌了。而这时候,庞涓正一直憋着跟孙膑正面打一仗。田忌、孙膑再次带兵攻击大梁,庞涓则在后面拼命追赶。孙膑说,魏军向来强悍,瞧不起齐国,我们就利用一下敌人的弱点。于是令大军在路途中埋锅造饭,第一天盘了十万个炉灶;第二天换个地方,盘了五万个炉灶;第三天到了下一站,盘了三万个炉灶。庞涓一看,齐国兵丁在日益减少,肯定是病死的病死、逃亡的逃亡了。赶紧追。遂令部下扔掉辎重,轻装上阵。心一急,便乱了心机。此时,孙膑以逸待劳,已经在马陵一带布下天罗地网。天黑时分,庞涓赶到,见一棵大树上隐隐有几个字,忙点起火来观看。这一点火,便暴露了目标,隐藏在高处的齐国大军乱箭齐发。庞涓身受重伤,这时他才看清那几个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走投无路,举刀自刎。

自此以后,孙膑的名气传遍了各诸侯国。他写的《孙膑兵法》大概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雀山西汉墓中又重新发现,有一万一千余字。据说,庞涓死后孙膑也销声匿迹了,再无赫赫战功。也许是因为

心中已无大恨,没有谁值得他绞尽脑汁了。

作文九:《孙膑的真名是“膑”吗?》900字

丁启阵

电视上在播放国内大制作电影《战国》,没前没后看了一眼,看到这样一个情景:一位貌似爱着孙膑的美貌女子(网络搜索后得知是田忌之女田夕),深情款款地称呼孙膑为“膑”,“膑,我以后还能等你吗?”这让我吃了一惊。我以为,孙膑未必名“膑”,或字“膑”。

膑,字又写做“髌”、“剕”,是上古的五种刑罚之一,即剔去膝盖骨的刑罚。以酷刑名目给自家孩子取名,实属匪夷所思;电影中,身体未残疾之前,已然口口声声自称“孙膑”,这位军事家竟能未卜先知,也太神了一点。

最早记载孙膑事迹的史书,司马迁的《史记》措辞含糊,“孙武既死,后百余年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孙子吴起列传》)不像其他一些传主那样,有“名某”字样。例如,“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因此,历代的论著、辞书,将“孙膑”直接当作其真名,不加辨别的,比比皆是。

但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却又有“孙子膑脚,兵法修列”的话。这句话可以给人这样的信息:孙膑之名,系来自其体貌特征,即是一个绰号,翻译成现代汉语,类似“孙瘸子”。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古文观止》,在“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下注云:“……膑,刖刑,去膝盖骨。人因呼为孙膑。”一个“因”字(因为这个),表明两位注者的观点是:孙膑之“膑”是来自体貌特征的绰号。《辞海》“孙膑”条也持有同样的看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忌其才能,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

一般而言,“因呼为某某”,“故称某某”,指的是,他人称呼其为某某,而非其自称某某。

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的后世子孙(晚于孙武一百多年)、出生于阿鄄之间(在今天山东省境内)、被妒贤嫉能的同窗庞涓处以膑刑、在田忌的引荐下成为齐国军师屡建奇功、大败庞涓率领的魏国军队迫使庞涓在一棵大树下自杀的这位孙姓军事家,是一个乐观、旷达之人,在遭受膑刑之后,就干脆就自称(改名)为“膑”呢?毋庸讳言,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是,爱着他的女人,并非嬉笑之时,深情款款地称呼他为“膑”或“瘸子”,这不能不让人觉得奇怪,乃至滑稽。爱人之间,即使不知道对方的本名、小名,也总得有个昵称、爱称吧。

作文十:《孙膑和庞涓的故事》500字

孙膑和庞涓的故事

两个都是师兄弟互相残害的故事。庞涓和孙膑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孙膑为兄,庞涓为弟。魏国招贤,庞涓下山投奔,因为才华出众而得到重用。后来孙膑也被使者招到魏国,庞涓才能不及孙膑,便陷害孙膑,导致孙膑被挖去髌骨,终身残疾,然而在大牢中庞涓仍然欺骗孙膑为其写兵书,最终一个狱卒实在看不过去,告诉孙膑了实情,孙膑才恍然大悟,为保住性命,开始装疯卖傻,庞涓担心孙膑假装,便让他住猪圈,吃猪屎、狗屎。最后在禽滑的协助下(让人穿上孙膑的衣服,假装孙膑,吸引监视他的人), 最终逃离了魏国。

孙膑逃离魏国后,在齐国受到重用当了军师,利用齐国的力量,在马陵一战中杀掉了庞涓,为自己报了仇。(边后撤,边扔煮饭的灶具,误导庞涓认为齐国兵马越来越少,最后中计,自刎而死)

田单的连环计

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战国时齐将。燕国攻打齐国,他将全家将车轴锯断,顺利逃走,之后,齐国人认为田单有本事,便推举他为将,坚守即墨。

当时燕国的大将乐毅已打下齐国70多个城池,仅剩两个,田单施反间计,使燕惠王改用骑劫为将,后来田单又利用食物引来很多乌鸦,让燕国人误认为有神人相助,后来又散步燕人割鼻子、挖祖坟等事情,让齐国人不敢投降,通过挖祖坟,激起其过人的愤怒,又用火牛阵击败燕军,一举收复七十多城,创造了战国后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被齐襄王任命为相国,封安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