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轼作文300字 [《走进苏轼作文》2100字]

作文一:《走进苏轼作文》2100字

走进苏轼作文(一)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苏轼的才华一直令人钦佩不已。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那粗旷却不失细腻的文笔,早已深深地埋在读者心中。

唱着“大江东去”的苏轼,把一片豪情赠予世人。何其潇洒,何其旷达,吟颂之际,倍感舒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脍炙人口呀!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把那威风凛凛的将军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顿时浮现在眼前。想象着,那简直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将军出猎图啊!品味苏轼,不由自主地涌出一种舒适之感。

苏轼的“狂”,更狂在面对逆境时的那份无惧。

江面倏忽变化,波涛汹涌,风云开阖,但无论是多么的惊心骇目,苏轼都不随之动容。真真切切,那是无所畏惧的脸,那是时刻保持浩然正气的躯干。那份无惧,早已化作征服逆境的自信。然而,正是这坦荡的人生态度,给了我们无穷的动力,给了我们步入成功的力量。恍惚间,那分舒适之感似乎更深了。

苏轼是豪放的诗人,但更是多情的男子。

还记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吗?苏轼的多情让人着迷。越读苏轼的诗,越爱苏轼,那一份沁人心脾的舒适,好比一颗甜甜的巧克力,带出一丝丝醉人的情怀。苏轼的诗重细节,重感情,更重在让人领悟那广阔的情怀。苏轼,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让无数人着迷的诗人。这位达观而放荡不羁的诗人,用他的诗词传达心理感受。萧萧暮雨中,大家都在抱怨这恼人的细雨,而苏轼却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是哪一份情怀,又是哪一份乐观呀。心中的舒适之感随着脉搏在不停跳动。

面对苏轼,值得享受的很多,值得学习的更多。那一篇篇诗词,流淌着苏轼的血液,正在慢慢地渗入读者的心扉。鲜红的血液得到了重生,永远永远地活在大家心中。

猛然间,那份舒适之感跃出身躯,向着蔚蓝的天空不断飘洒,化作一缕缕阳光,温暖着大地。

走进苏轼作文(二)

走近苏东坡,喜欢苏东坡,敬慕苏东坡。

读过赤壁二赋,不能不心折于他的超然,想起黄州,想起乌台诗案。

走近苏东坡。年少时,“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时何难!”汴京高中,名扬于四海,仁宗亲许为宰辅之器。此时是何等意气昂扬。无奈,天意弄人。

他因论新法不力,自请外放东南诸州,览民生疾苦,发为歌诗,冀达天听。宵小不容,诬以讪谤,仁宗不察,以致他被系乌台,百日之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他就那样疲惫无奈痛苦地来到黄州。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太大,从宰辅之器到八品散员,从一代人望到杂诸渔樵的平民。一切重新开始。

政治活动的中止,亲友故旧的畏祸远避,政敌的虎视眈眈,全家的生计问题……而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与朋友的诗酒酬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毫无心机,他才四十多岁,事业,才刚刚开始。

很难想象,这个挫折,对他的打击有多大。

喜欢苏东坡。“清诗读吟还自和,白洒已尽谁能借。不辞青青忽忽地,但恐欢意年年谢。”夜阑时,一切静得可怕,痛苦清晰地噬咬他的心灵。泪凝成的《寒食雨》,几乎让人在文字间触到心的挣扎与呼喊,缥缈孤鸿,寒校拣尽影犹寒,“月明多被云妨”,凄凉北望几人知!

痛苦一天天堆积,发酵,他却醒了。

走进苏轼作文(三)

我爱读苏东坡,读“大江东去”的雄放千古,“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读“唯愿孩儿愚且鲁”的愤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沉悲愤,那恰似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超然阔达,以前我在书中看到的苏东坡总是远远地站在高处,就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直到有一天,我在西湖寻找苏子的踪迹,才真正走进这一代伟人的身边。

我站在孤山眺望西湖,眼前,似乎苏东坡正在借酒浇愁,醉忘归路的情形。

孤山上树木苍翠欲滴,身形其间,微风拂面,如身临其境,当年苏东坡就在这些树下席地而坐,喝着赊来的酒和狗骨头,顿觉里有微肉,说什么感觉甚补,唯恐“众狗不悦”,饮酒自欢,噢!古树啊!你曾今为苏子遮风避日,你可曾听到他的微微叹息?你可曾懂得他内心的苦恼与忧愁?

苏子曾经看到百姓砍树,要绕很远的路或过河去,却有涉足泥潭的危险,他毫不犹豫地捐出了皇帝赐给的腰带——犀带,还鼓励亲戚捐献出千两黄金,造桥完成时,全村杀鸡宰羊庆贺。当他在生活困难时,甚至下锅的米都没有的时候,他从不要别人帮助,奉献自己的一切,苏子的桥一直沿用至今。在古树围绕的东坡纪念馆,还留铁索,大约有手臂般粗,苏子建造的不是桥和堤,而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在苏子的一生中,他并没有沉湎与自己被贬的悲痛中,而是谱写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并没有用诗文来阐述自己的悲惨命运,而是写了关于人民生活的苦难。只有遭受挫折而看透人生的人,才有如此胸怀。

东坡似乎就站在眼前,手握书卷,(m.lz13.)目光深邃,沉静不语,我与他走的是那样近,我真想走过去握住他的手,我知道,以后,苏东坡在我心目中已不是一个名称,一个逝去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看透人生,志存高远的精神支柱。

我走在垂柳依依的苏堤上,水平如镜的西湖就在身边,西湖是美丽的,但比西湖更美丽的是苏子的灵魂。

*  苏轼我想对你说

*  我眼中的苏轼

*  走进屈原作文

作文二:《走进苏轼作文》3200字

作文一:走进苏轼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成为大宋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旷世奇才——苏轼。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遭贬谪又蒙受冤屈,处境险恶,生活困顿,但他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不断打击着他支离破碎的人生,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用平常心去面对,去承受。他带着乐观旷达,走进自然,走近山水,消除一切挫折、不幸。登临山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苦闷和彷徨的同时,他为泛舟赤壁静谧美好的景色所陶醉,对归隐江河以寄余生的向往。他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使精神得以获得超然,获得自由。

作文二:走进苏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苏轼的才华一直令人钦佩不已。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那粗旷却不失细腻的文笔,早已深深地埋在读者心中。

唱着“大江东去”的苏轼,把一片豪情赠予世人。何其潇洒,何其旷达,吟颂之际,倍感舒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脍炙人口呀!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把那威风凛凛的将军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顿时浮现在眼前。想象着,那简直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将军出猎图啊!品味苏轼,不由自主地涌出一种舒适之感。

苏轼的“狂”,更狂在面对逆境时的那份无惧。

江面倏忽变化,波涛汹涌,风云开阖,但无论是多么的惊心骇目,苏轼都不随之动容。真真切切,那是无所畏惧的脸,那是时刻保持浩然正气的躯干。那份无惧,早已化作征服逆境的自信。然而,正是这坦荡的人生态度,给了我们无穷的动力,给了我们步入成功的力量。恍惚间,那分舒适之感似乎更深了。

苏轼是豪放的诗人,但更是多情的男子。

还记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吗?苏轼的多情让人着迷。越读苏轼的诗,越爱苏轼,那一份沁人心脾的舒适,好比一颗甜甜的巧克力,带出一丝丝醉人的情怀。苏轼的诗重细节,重感情,更重在让人领悟那广阔的情怀。苏轼,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让无数人着迷的诗人。这位达观而放荡不羁的诗人,用他的诗词传达心理感受。萧萧暮雨中,大家都在抱怨这恼人的细雨,而苏轼却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是哪一份情怀,又是哪一份乐观呀。心中的舒适之感随着脉搏在不停跳动。

面对苏轼,值得享受的很多,值得学习的更多。那一篇篇诗词,流淌着苏轼的血液,正在慢慢地渗入读者的心扉。鲜红的血液得到了重生,永远永远地活在大家心中。

猛然间,那份舒适之感跃出身躯,向着蔚蓝的天空不断飘洒,化作一缕缕阳光,温暖着大地。

作文三:走进苏轼

我一个人走进晚风的夕阳中,柔和的风吹得我受伤的心隐隐作痛。自己苦心经营的,决不能失败,但败得似一幕滑稽剧快降下帷幕,只留下一串串奇怪、探询的目光闪耀在脑海中。

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无力的阳光伴着漫无目的的脚步,“林断山门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相同的无奈让我又一次轻轻走近了苏东坡。

夕阳下的小河边,碧草茵茵,清澈的河水,点点涟漪,我仿佛望见了东坡先生驾一叶扁舟,缓缓而来。晚风吹起他乱如旌的白发,“唯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他似一只孤独的大雁,无人能知他的志向是天空。“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人们多认为这是悲观中的消极,无力中的感慨,而我却一厢情愿地认定这无声之境便是苏东坡的极致。苍凉中有着无边的宁静与深邃,最痛苦的时刻,正孕育着无限的希望。枝上柳绵被风吹少,而他却道:“天涯何处无芳草”,任岁月染白头发,他却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被风雨截住了去路,他会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无情相思袭上心头,他又说:“休将故国思故园,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东坡是深刻的,就在于他有一双在黑暗中发现阳光的眼睛,先生踌躇满志,随时代的际遇跋涉到了颠峰,厚重,明朗溶为共同的血液,流动在一个人的人格血脉里面,于是,我们看见先生在滚滚大江前,唱“大江东去浪淘尽”悠悠古江,因为一种不同凡响的胸襟而千古激荡。

你是否看到一位老者信马由缰,奔驰于天地之间,“左牵黄,右擎苍”的矫健英姿伴着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你是否看到大雪纷飞天地间,对着绽放的寒梅,那位老者心旷神怡,“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东坡先生,面对人世间的沧桑,只留下一句最深最切的感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失意中的安然,快意中的怡然,失败中的泰然,成功中的淡然,构成了他一生中最闪亮的人格魅力。

……

我从东坡思想那里归来,心中舒畅了许多。是他又一次唤起了我兴奋的勇气,我相信,我会用成功来回谢他。

作文四:走进苏轼

走近苏东坡,喜欢苏东坡,敬慕苏东坡。

读过赤壁二赋,不能不心折于他的超然,想起黄州,想起乌台诗案。

走近苏东坡。年少时,“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时何难!”汴京高中,名扬于四海,仁宗亲许为宰辅之器。此时是何等意气昂扬。无奈,天意弄人。

他因论新法不力,自请外放东南诸州,览民生疾苦,发为歌诗,冀达天听。宵小不容,诬以讪谤,仁宗不察,以致他被系乌台,百日之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他就那样疲惫无奈痛苦地来到黄州。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太大,从宰辅之器到八品散员,从一代人望到杂诸渔樵的平民。一切重新开始。

政治活动的中止,亲友故旧的畏祸远避,政敌的虎视眈眈,全家的生计问题……而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与朋友的诗酒酬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毫无心机,他才四十多岁,事业,才刚刚开始。

很难想象,这个挫折,对他的打击有多大。

喜欢苏东坡。“清诗读吟还自和,白洒已尽谁能借。不辞青青忽忽地,但恐欢意年年谢。”夜阑时,一切静得可怕,痛苦清晰地噬咬他的心灵。泪凝成的《寒食雨》,几乎让人在文字间触到心的挣扎与呼喊,缥缈孤鸿,寒校拣尽影犹寒,“月明多被云妨”,凄凉北望几人知!

痛苦一天天堆积,发酵,他却醒了。

作文五:走进苏轼

苏东坡亦豪迈亦旷达亦俊秀亦从容亦淡泊亦宁静,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挥之不去。他的诗如仙界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是心灵流淌出来的智慧,是神笔马良勾画出来的美景。不知上天给他注入什么天资,使他的诗,你信手拈来,都不会觉得俗气,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酣畅,“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慷慨纵横,“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冷静独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深沉豁达,一首诗一种风格。他的心中包藏着浩瀚无边的大海,重重叠叠的山峦,万般风情由他驾驭。

林语堂眼中的绝不是高居于文学史殿堂的苏东坡,他阐述的是一个才情兼备、魅力四射的苏东坡。他如冰山上的雪莲,纯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外冷内热,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水调歌头》里的手足情让世世代代的后人感慨万分。

但他有岂是将爱只倾注与家庭之人?他报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用文学抒写心中对朝廷黑暗的强烈不满。你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才能明白在诗歌的华丽包装下,情神异浓才是他真正的本色。

他以自由的眼光俯瞰人生,从不被他人左右,经历过大喜大悲后,他“终于获得一种自由完善感和灵魂归宿感”。

苏东坡,就如同他的名字----子瞻,在滚滚红尘中,用他独具匠心的眼光,于文学之巅山,嘹望人间悲情冷暖。他是个乐天派,是百姓的朋友,是大文豪,是大书法家,是巨儒政治家,是诗人……是一个卓尔不凡的英才。

作文三:《初一作文(走进苏轼)》2300字

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曾驻足朝廷为国家效力,他曾与佳妻一起共论“花中君子”,他还曾与朋友一起高谈阔论,吟诗喝酒。但他也曾经历了乌台诗案,几次入狱,险些丢了性命,也曾孤苦伶仃,只身月下,无人陪伴.最幸福的他曾拥有过,最痛苦的他也经历过,如今的他,站在千丈高的赤壁前,对着奔流不息的大江,又有何感慨呢?

性格的孤傲使他少朋寡友,心态的叛逆又使他几遭被贬.他本应该堕落了,折服了,“背绳墨而追曲,竟周容以为度.”杜甫失意,仍旧刻意追求,忠君爱国,韩愈被贬,则悲愁痛苦,无以自持,而他仍处世豁达,毫无灰心丧气之意.屈原是上下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是狂傲不羁:“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他则是旷达自信:“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重重的政治压力下,在饱受苦难折磨之后,他畅游赤壁,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感慨英雄时代的英雄;他步入乡间,沉浸在“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的陶醉中,陶醉这自然界中的自然;他回至家中,与爱妻无赏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品质,品质这佳人的“空谷佳人”。

痛苦可以暂时忘却,但不可终生除去。花前月下,良辰美景是虚设,美酒佳肴,清风明月是乌有.没有知音,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时的他,父母已离去,妻子去世已十年,唯一弟弟也已七年未见,只有那一轮明月成了他倾诉的对象.此情此景,有谁不是潸然泪下,看着那圆圆的月亮,端着孤灯思悄然,不由自主问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时的他,企图摆脱虚名浮利,世俗偏见,求得心灵的彻底解放。世事真如一场大梦,人生又有几度新凉,虽遭被贬,虽家人分离,但他的真性情告诉我们“中秋孤光谁与共,把盏凄然北望。”但作者还是心念朝廷,虽处人生的低谷,他并没有满腔积怨,满腔愤懑,而是始终充满希望,凄凉的看一看月亮,看一看北方。

在他的身上,没有了高官,没有了亲人,没有了财富,但在他的笔下却描绘出了大江南北,他是逆境中依然旷达与众不同的人,他是佳境中个性叛逆鹤立鸡群的人,他可以说是宇宙的夹缝间生长的人,他说一代文豪----苏东坡.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作文四:《[优秀作文]走进苏轼》400字

走进苏轼

——学习校本课程有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名为《念奴娇  赤壁怀古》。整首词豪迈大气,下阕赞颂了三国时期周瑜的伟大功业,但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苏轼,想必许多人都知道,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尤其是在词上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名列“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画自创了湖州画派;是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就连著名词人秦观、诗人黄庭坚等人都是他的门生。

苏轼的一生是极其悲惨的。因为他不同意新党,又不融于旧党,因此被排挤,被贬到杭州、密林等地,颠沛流离。最后,卒于路途中,享年六十五岁。可怜,这苏轼一身才华,却无处可用。

如果你走在杭州的苏堤上,仿佛你走进当年的苏轼,吟诵他的当年在西湖为官所题诗词:“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更能感受到了他的豪放和才华,更对他的才华无处可用而感到惋惜……

作文五:《[优秀作文]走进苏轼的世界》500字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成为大宋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旷世奇才——苏轼。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遭贬谪又蒙受冤屈,处境险恶,生活困顿,但他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不断打击着他支离破碎的人生,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用平常心去面对,去承受。他带着乐观旷达,走进自然,走近山水,消除一切挫折、不幸。登临山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苦闷和彷徨的同时,他为泛舟赤壁静谧美好的景色所陶醉,对归隐江河以寄余生的向往。他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使精神得以获得超然,获得自由。

作文六:《走进苏轼--苏轼诗词赏析》4500字

走  进  苏  轼

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而读者在感受这样的意象时,它会启发读者思维,引发读者思考,从而感受或者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理趣。

要求:1.分析每一首诗中的意象。

3.给这十二首诗词按照苏轼的经历和年代排序。 4.从苏轼的诗词意象看苏轼的经历和情怀。

一.分析每一首诗词当中的意象。 【苏轼经典诗词】

1.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即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岭”即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侧”即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峰”即山顶端,形状尖而高。这两句意思是说,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等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从写作方法来说,我们可以从“远近、高、低”这些方位词看出诗人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似乎在诗句中浓缩了一路走来所看到的景象,仅仅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千姿万态的庐山特点概括出来,虽说是“务虚”的笔法,但给人以审美想象的空间。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表面看来是游山所见,是眼前景,其实,诗人是把庐山“岭”与“峰”特征突显出来,目的是为了营造庐山所具有的审美象征意象。王一川在主编的《文学概论》中说:“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同时指出:“哲理性是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象征性意象,往往

2.七绝·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3.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4.七绝·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

尽其妙”。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5.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一樽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6.词·定风波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7.词·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词的上阕描绘兰溪美景:浸在溪中的兰草的嫩芽,不见泥泞的松间小路,下个不停的潇潇暮雨,婉啭啼鸣的杜鹃,构成了一幅清丽、洁净又富有生机乐趣的图画,抒写出诗人轻松、愉悦、恬然自得的心情,为下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下阕以反诘起句: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次变得年轻?然后即景取喻,道出了富有人生哲理意味的诗句:“门前流水尚能西。”意思是门前的溪水还能东流转为西行!言外之意,人不应把老视为畏途,只要心态好,老也可变为年轻。结句又反用白居易的诗意,再次奉劝人们不要叹息年华易逝,人生也会返老还童的。苏轼在被贬中尚能不以逆境为患,唱出如此乐观的曲调,展现了他旷达的胸怀,给人深刻的启示。 该篇为词人远谪黄州,托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写请泉寺风光,下片融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奋发向上的议论。 8.词·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9.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10.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11.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 12.词·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本词是伤春之作。苏轼长于豪放。亦最擅婉约,本词写春景清新秀丽。同时,景中又有情理,我们仍用“何处无芳草(知音)”以自慰自勉。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本词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王士祯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指出本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作文七:《走进苏轼刘成林》700字

走进苏轼

他将至情熔化成笔端流淌的华衫。他用豁达凝练成纸上飘洒的旋律。他把多舛挥舞成理念沸腾的思想。他把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张。我仰头膜拜;响亮的呼喊出他的名字;苏轼!我闭目吟咏,沉湎于他唯美的诗句。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苦涩中遮不住的茗香,溢出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那“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一杯清茶被寄托明月;淡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又是一盏浊酒。禀冽的甘甜,令人豪气倾生,让人豁达满怀。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壮。”也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挚苍”的奔放。忘却被贬斥的烦恼,让理想的放纵抑制官场的痛苦。再让苦痛蒸腾为积郁心中的豪情,在瞬间喷薄;低沉的痛苦,无需徘徊。忘却,便是所有。      苏轼也是一碗白开水,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述所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泠”的孤寂。也是一种“春色三分,二分江土,一分流水”的幽怨。鬓发已白,故人不再,

吾谁与归?源自内心的孤寂,无需谁释。埋葬。便是所有。

孟德再赤壁低吟悲歌,公瑾再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给赤壁带来完美的壮怀演绎的是子瞻。是他,回首往昔相顾无言。是他,慨叹今朝满目凄凉。也正是他,给予了赤壁真正的内涵,无所谓昏庸无能。无所谓腥风血雨!

苏轼在他用文字纺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词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与形骸之外”是他全部思想的凝结点。是里程碑。它标志着一个诗人的王朝在瞬间屹立,外界的束缚在刹那崩塌。;

回首苏轼,钦仰苏轼,我无语。因为我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文海。阅读苏轼,品味苏轼,我终于明白了,一切痛楚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文八:《走进苏轼的世界》8000字

走进苏东坡的仕宦人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

(一)缘起

“认识”苏东坡是在大三时系主任上的一堂文学史课上。头发花白的教授把书闭合轻放于讲台,手压其上,眼神郑重,目视我们,随后,生动、传神、慷慨、激昂地讲起了苏东坡传奇、坎坷的一生。我的思想也随着教授的讲述从四川启程,至京都、杭州、密州、徐州、黄州、常州、扬州、惠州、海南„„一路颠沛,一路飞扬。动情处,或捧腹而笑,或含笑泪落,或慷慨激昂,或唏嘘慨叹。一个念想从此坚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粒种子埋在心灵的花园:南下,去苏东坡为官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一种人生从此定格:选择漂泊与挑战。

南下至今,依然没有走完苏东坡走过的慢慢旅途,依然没有看尽其丰沛的著述,但我终于研读了《苏东坡传》(林语堂著)。这本书共四卷,二十八个章节,由台湾的张振玉先生翻译,洋洋洒洒二十六万言,收起来是一本书,伸展开便是东坡先生跌宕多变的一生。林语堂先生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文章大家,在他的笔下,东坡个性鲜明、多才多艺、可敬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走进苏东坡这个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的仕宦人生,我禁不住感慨万千。

(二)仕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东坡的仕宦生涯从1061年开始,直到1101年去世,宦海沉浮了三十几年。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每到一个地方,苏东坡都是心忧百姓、勤政爱民的父母官。初被朝廷任命为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上任不久,即以雄辩滔滔的奇才,为百姓祈求普降甘霖;

东坡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他在北宋后期那场绵延几十年的新旧党争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绝不亚于司马光和王安石。

那么他们说的是什么事实呢?就是当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在朝廷里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法的时候,苏东坡表示反对。东坡说你这个新法变得太快了,6年之中匆匆推出来10条,特别是其中有一条叫做免役法,他反对。等到王安石下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台了,司马光大家都不陌生,就是那个会砸缸的小朋友,后来成为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史学家,编撰了《资治通鉴》,司马光是旧党领袖,东坡属于旧党,随着司马光东山再起,官复原职还升职,回到朝廷里去了。司马光以同样的热情和速度废除新法,将王安石实施的新法全部推翻,恢复旧法,东坡又反对,说有的新法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已经执行多年,现在又一下子全变回去,朝令夕改,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经受不起这样的震荡。我当时就想了,这样一位政治家,不跟着风头转,凡事都从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角度去想,不是最有风骨,最值得敬仰的政治家吗?

东坡聪明过人,他完全了解当时的形势,王安石竭力推进新法时,拥护新法的人提拔得很快,当司马光东山再起时,拥护旧法又可以很快地升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见解,所以东坡在新旧党之争中,屡次遭到排挤,先后有十三年半的时间是在地方上做官。北宋的地方官调动非常

频繁,最多一任做三年。他所到之处,哪怕做官时间不长,在当地都留下好名声,老百姓都非常怀念他,以东坡命名当地的一些建筑,如东坡楼、东坡寺、东坡亭等等,很多。

在徐州做知州的时候,

身先抗洪,感动无权调拨的禁军前来帮忙

东坡派人到处寻煤矿,解决了柴火紧张的问题

第一个例子,他在江苏徐州做知州的时候,宋代知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长。东坡到徐州不久,就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黄河泛滥,洪水很快淹到了徐州城下,水的最高端跟城墙的顶端相差不到一尺,只差几寸就漫过去了,而徐州城里面的平地比外面的水面要低一丈八尺,水一旦漫过去,全城就全淹了。作为知州的东坡,真是劳心焦思,想了很多办法,指挥城内的军民连夜加固城墙,又怕城墙挡不住,就在城墙里面再做一道土堤,把以前的船都系在城墙外面,防止水直接冲进城墙,日日夜夜都在城墙上面奔走,搭了一个草棚住在城墙上不回家,半个月以后,洪水仍没退,然而城内抗洪人力不够了。当时徐州城里驻扎着一支军队,大家读《水浒传》的时候可能注意到,北宋军队分两种:一种叫禁军,一种叫厢军,禁军是国家正规军,只有皇帝才能调动,其他任何人不能调动,厢军则是地方上负责治安的部队,抓小偷、强盗什么的。因为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徐州驻扎着一支禁军。抗洪人力不足,仓促之间来不及请皇帝下令调动,东坡就亲自走到禁军军营中对他们说,你们虽然是禁军,但是今天无论如何要请你们出来帮地方上抗洪。禁军首领看到,这个在城墙上抗洪的地方长官,满身泥浆,头发蓬乱,憔悴不堪,非常疲惫的样子。他们感动了:地方长官如此辛苦,不顾个人安危,作为国家养的军队,虽然朝廷还没有命令,我们也开动。于是他们就自作主张帮助苏东坡抗洪,军民一致,徐州城终于抗住了洪水,两个多月以后,洪水退了。

第二年苏东坡就在徐州城外修理抗洪工程,虽然他很清楚黄河泛滥周期差不多四五十年,他任期内绝不会有第二次洪水了,但是为了防止以后的洪水,就在城外大力修堤坝。东坡在徐州还有一些贡献,比如说徐州的煤矿,他发现徐州柴火紧张,到了冬天,当地老百姓用来烤火、煮饭的柴火不够,但当时还不知道哪里有煤矿,东坡就派人到处去找,在他任内终于找到了煤矿,所以东坡对徐州百姓是有大功绩的。

在杭州

兴修水利,保住唯一的淡水源

水利工程是根据地方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为好看和政绩

我们再看第二个例子,东坡生平两度到杭州做官。大家都知道东坡有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东坡这么喜爱西湖,喜欢杭州,他为杭州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西湖有一条苏堤,那么苏堤又是怎么来的呢?东坡到杭州后,发现杭州最严重的问题是水利。当时的杭州,除了西湖以外没有其他淡水源,钱塘江虽然是淡水,但是海潮倒灌得很厉害,海潮一上来,变得像海水一样苦,所以杭州的唯一淡水源就是西湖。但当东坡第二次到西湖时,他发现湖面已经有1/3被水草塞满了,当地人叫它为“葑”,当地老百姓对东坡说,再过二三十年,这种葑草会把整个湖面淹塞掉,作为淡水源的西湖也就不存在了。东坡就下决心要兴修水利,整治西湖,整治的主要措施就是把水草连根铲除,把淤泥都给挖出来。他算了一下,挖出的水草淤泥会有25万立方丈,这东西堆到哪里去好呢?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个主意,变废为宝,用这些水草淤泥在湖中修一条堤岸。西湖东西方向有一条白堤,是唐代留下来的,但是南北方向没有堤,且南北有十几里路,绕湖一周比较难行。同时为了保证湖水流动,长堤上修了六座桥,桥下的水可以自由流动。长堤修成后老百姓非常高兴,给它起名为“苏公堤”,后来简称为“苏堤”。

苏堤修好了,水草也除掉了,水质清澈,但东坡担心水草来年又长起来怎么办?老百姓就跟他建议,说我们浙江的老百姓都喜欢种菱角,下种时,一定要把水中的杂草全部除掉才行,否则的话,菱角刚长起来,杂草也长起来了,菱角就收不到了,所以你只要把湖边上的水面租给农民种菱角,这个草就不会长起来了。东坡听了很高兴,就立下规矩,把西湖沿岸的水面以很低的租金,租给当地贫苦农民种菱角。

东坡又考虑到,如果农民种菱角觉得收成好,就扩展种植水面怎么办?所以他又规定,种菱角的湖面只能在湖边上那一块。怎么确定这个界限呢?就用石头建了宝塔竖在那里,这就是一个界标,靠岸可以种,里面不能种。小宝塔现在还留下三座,这就是三潭映月,去过西湖的朋友都会看到。

所以东坡不仅仅是写诗来歌咏西湖,他也是用他的工程来保证西湖的一池碧水。除此之外,东坡还在杭州开挖运河,运河跟钱塘江相通,通到西湖,但是运河上没有闸门,潮水倒灌,整个钱塘水会直冲到西湖,东坡就安装了闸门,涨潮时闸门关上,退潮后把闸门打开,让它相通,等等。他在杭州总共不到两年时间,马不停蹄地兴修水利,所以他为杭州百姓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东坡喜欢兴修工程,但是他所主持的工程,和我们今天某些地方长官的面子工程完全不一样,不是为了好看和政绩,是为了地方的实际需要。东坡就是这么一位“爱民如子”好地方官,真正是“父母官”。作为政治家的东坡,得到很多地方百姓的衷心爱戴,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向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面对逮捕自己的官差的狰狞面目和紧张的气氛,苏东坡首先说话要归与家人话别,他到家时,全家正在大哭,他笑着讲故事安慰家人,讲出了宋真宗时代杨朴拒绝当官时说自己的妻子做的诗:更休落魄贪酒杯,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听罢,苏夫人破涕为笑。

据说,自为官始,曾有两次记过记录,一次是任职凤翔通判时,因与上官不和而未出席秋季官方仪典,被罚红铜八斤;另一次是杭州任内因小吏挪用公款,他未呈报,也被罚红铜八斤。此外,别无不良记录。

苏东坡在地方为官,不论是在密州、徐州、湖州做太守,还是在登州、杭州、扬州做太守,都颇有建树,减免税赋、兴修堤坝、提点冤狱、兴办医院、扶持商业、繁荣文化等等,可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初被朝廷任命为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上任不久,即以雄辩滔滔的奇才,为百姓祈求普降甘霖;

出仕以后,。从杭州到密州,从密州到徐州,再从湖州到谪居的黄州,同时,不论走到哪里,东坡也总是受到当地官员和百姓的欢迎和爱戴。西湖中的苏堤,至今,仍然在为我们讲述着东坡心系百姓的故事。

与陈太守这个上司因相处不恰,而语含讥讽地作文《凌虚台记》,成为他不愿提起的往事。苏东坡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对王安石窜改经典的难以容忍。某次苏东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问为什么“鸠”由九、鸟二字合成,王安石语塞。苏东坡说《诗经》上有“鸣鸠在桑,其子七兮”,七只小鸟加上父母两个,共有九个。实为嘲讽。后来又戏谑王安石道:“„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引出了许多笑话。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王安石无视变法之祸掀起政治风暴,苏东坡冒被黜、临大祸的风险,三次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展现了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的精神。

苏东坡审判灵隐寺了然和尚时,把判词写成了小调: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在密州救助抚养三四十个饥饿的孤儿在家中抚养。在徐州政治家

批评新党变法太快,反对旧党全面废除新法

不跟着风头转,凡事都从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角度去想

官越做越小不论,还两度流放,最后连命也搭在了南归的路上。今人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用之于东坡,真是分毫不爽。东坡为人浪漫、洒脱,喜怒形于色,好直言,不拘小节,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不吐不快”,这种性格,宜写诗,实不宜做官。

都有春恨秋悲,得失宠辱,身心都不自由。譬如东坡,为官之时,屡遭贬谪,饱受打击,常常是这边刚刚定居(做好了房子,接来了家人),那边贬谪他地的圣旨又到,无奈又拖家带口,重走长征路,其中的压抑苦痛,自不难想象。同样,等东坡去职,失去俸禄,真正成为一个农民“躬耕于东坡”的时候,他带着一家老小十数口生活,为节省开支,他把钱藏在瓦罐中,每天只能取用—百五十文。这种生计维艰,委曲求全的愁苦,也不问可知。所以,为官时,东坡感叹“我本麋鹿性,谅非伏辕姿”,“颠倒不自知,直为神所玩”,“旁观信美矣,自揣良厌之。人生各有志,此论我久持”,想辞官归隐;但是,当他在黄州做农民,欣喜“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时,接到朝廷起复他为登州太守的诏令时,他又欣然应召。这前后的变化,乍一看,难道没有矛盾吗?再思量,难道有矛盾吗?

东坡一生,屡遭贬谪,一入牢狱,两经流放,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勉强回到中原,也是客死异乡。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仍是巨笔如椽,豪气干云,环境越恶劣,处境越艰险,他的

诗文境界越清远,曲调越高亢。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非常人能有。抛开“文曲星下凡”的无稽之谈不说,东坡自己给了答案,他说他善养浩然之气,并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带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正是胸中养成这股浩然之气,才能张胆明目,穷且益坚,才能遇挫弥坚,万古不朽。记得曾经和朋友探讨,怎样才能摆脱逆境的干扰,达成心中理想。讨论的结论很陈腐,就是当我们无法改变事情结果时,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改变自己面对事情结果的态度。说起来,有点精神胜利法的味道,有种事到临头,不得不接受的被动。但东坡不然,他毕生都在自觉自在地培养这种正义、达观、从容的气质,从而达到宠辱不惊,甘苦如饴的境界。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正是胸中养成这股浩然之气,才能张胆明目,穷且益坚,才能遇挫弥坚,万古不朽。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人们喜爱东坡,不仅仅在于他的多才多艺,而是在于他高尚的人格魅力。他天真淳朴,无所畏惧,直到生命的终结。不论何时何地,他始终有着独立的人格,不随波逐流。更可贵的是,即使一再被贬谪,他始终以广阔的胸襟承受着一切,乐观、坚强地生活着。

东坡的人生观。东坡是怎么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他的言行举动对我们今人有什么影响?有什么启发?我觉得这也许才是更重要的。

人在顺境中都比较好办,但是人怎么会总是一帆风顺呢?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挫折、困难,也有特别低潮的时候,在这些时候怎么办?我们看看东坡是怎么办的。后人往往说东坡性格中有一个特点是“旷达”,看得破,想得开。我想说的是,东坡的旷达实际上是他行为的表面现象,他最核心的精神是坚毅。

我们从“乌台诗案”谈起。一开头我也说了,东坡被逮捕了,要被抓到汴京去,他的罪名很重,是大逆不道的诽谤朝廷罪,就是朝廷认为东坡写的诗词文章中有很多是批评朝政的,矛头甚至针对皇帝了。东坡入狱前心情沉重,知道是凶多吉少,说不定会判处死刑。押往汴京的路上是他的长子苏迈陪他去的,进监狱门以前,东坡跟苏迈约定暗号,因为以后就不能交谈了,犯人不能跟外人交谈,也不能送信,北宋的规定是一个人坐牢,家里人要给他送饭,东坡说“你每天要给我送饭”,假如说案情比较平常,你就正常送饭,不要送鱼,如果外面打听到情况有什么不妙,可能要判死刑,你就送一条鱼,让我事先有个精神准备。苏迈答应了,问题是东坡在牢里关了130多天,4个多月才放出来,苏迈送饭送到第二个月后,盘缠用完了,有一天就出城找亲戚去借钱,托一个朋友送饭,忘了把约定告诉朋友,这个朋友很敬仰东坡,正好得了鲜鱼,就精心地煎了放在饭盒里送进去了。东坡打开食盒一看,心想死期到了,在监狱里写了两首绝命诗,一首写给他的弟弟,还有一首是写给他的妻子和儿女,交待后事。东坡生平的诗歌,没有太悲惨的句子,因为他旷达、乐观,但这两首诗非常悲惨。

东坡的人都发表意见了,但御史那些人坚持要处他以极刑,两方面争论不绝,神宗皇帝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就决定派一个亲信小太监到监狱里去探一探虚实,看东坡到底怎么样?看看他是不是心中有鬼,是不是在诽谤我、攻击我。

这一天傍晚,东坡在外面受了一天的审讯,天黑了才回到牢里,非常疲惫,正想休息,突然看到牢房走进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一言不发,拿着一个包袱就进来了。东坡想,奇怪,我是朝廷重犯,关单身牢房,怎么今天来了一个人,跑进来成了我的roommate了,他又不好问你是谁,也就睡觉了。这一睡救了他,他倒下去不久就鼾声如雷,一直睡到天亮,那个人爬起来把还在打鼾的东坡推醒,对他说“恭喜学士”,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人就是神宗皇帝派来探监的小太监,回去就向皇帝汇报说东坡受了一天审问后,回去倒头就睡,整夜打鼾,心中没鬼。这个插曲促使了神宗决定赦免他,

东坡其人在经过了那么多的艰险打击后,依然走完了66年的人生旅程。他在人生低潮时,如在儋州,照样填词写诗做文章,从事他的创作,在海南岛,完成了《易传》,解《周易》的一本著作。所以,他这个人是在任何境界下,都是最大值地实现人生价值。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实际上都是这样的,一辈子都很平安顺利的有几人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都会碰到挫折,进入低潮时期。问题是我们在碰到挫折时,在低潮时期,怎样对待生活?我们能不能像东坡那样?

当朝廷的政敌把东坡贬到惠州,再贬到海南岛,一心希望他在那种艰苦环境中生病,闷闷不乐而死。东坡在海南岛却过得很愉快,他背着一个大瓢,穿着木屐,披着蓑衣,在田野里一边走一边唱歌。岛上一个老太太看到东坡过着当地农民一样的生活,对他说:您当年是荣华富贵,现在跟我们一样过农民生活,当年的荣华富贵就像一场春梦啊!东坡就把这个老太太取名为“春梦婆”,他以一种非常愉悦的心情对待生活,从最简朴的生活中发现诗意。我想,这样的人生态度,这种超越的心态,是对我们当代人最有启示的。

最糟糕的是,他竟不知收敛悔改,率性而为,终至于屡起屡扑。譬如在乌台诗案中,若非子由(其弟)相救,皇后援手,东坡几遭不测(在监狱里遗书都写好了)。可这位老先生出狱当天,又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的句子,浑然不知(或者不在乎)他又犯了对圣上不敬、诋毁重臣的老毛病。好在他也有自知之明,据明人曹臣所编《舌华录》载,东坡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另一婢女答道:“满腹智慧。”东坡也以为不够恰当。爱妾朝云回答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东坡捧腹大笑。此外,吟诗的对象,需要十分慎重的选择,否则,轻则鸡同鸭讲,不知所云,重则曲解肇祸,人头落地。举两个例子,坏的例子,比如东坡,在吟诗对象选择上极为随意,简直滥吟(还好,不是滥淫,呵呵),由于他的诗文流传太广,使当权的小人无法忍受,授意李定等人故意将东坡诗句曲解为讥刺新法(当然,有一部分诗的确是写新政之下的百姓之苦)。于是在元丰二年(1079年,此时东坡任湖州太守还不到三个月),当局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将东坡逮捕下狱(这就是“乌台诗案”),坐牢103天,险些要了老命。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成立救儿会,并亲自捐款。

作文九:《走进苏轼的世界》500字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成为大宋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旷世奇才——苏轼。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遭贬谪又蒙受冤屈,处境险恶,生活困顿,但他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不断打击着他支离破碎的人生,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用平常心去面对,去承受。他带着乐观旷达,走进自然,走近山水,消除一切挫折、不幸。登临山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苦闷和彷徨的同时,他为泛舟赤壁静谧美好的景色所陶醉,对归隐江河以寄余生的向往。他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使精神得以获得超然,获得自由。

初二:米米秋子

作文十:《苏轼作文(5000字)》800字

我想握住你的手

翻开书籍,被一缕缕书香所沉浸,仿佛跨越了千年岁月,来与你相会,苏轼,我想握住你的手,畅谈你那波荡起伏的人生。

少年时的你,风度翩翩,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当然能够稳居第一。但是你因为欧阳修的个人观念(当时欧阳修认为是自己的弟子写的文章,因此给了第二),一流的文章得了第二。事后,欧阳修虽博古通今,但也不知道你所写的尧舜之典出自何方。回家后,查三天三夜还是一无所获。最终向你请教。你却对他说,那是你自编的。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是不允许这样的,而你又是在科举考试中,一个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时刻,可见你的勇气之大。苏轼,因为仰慕你的才学与勇气,我想握住你的手,对你说:“真不愧是少年天才”。

中年时的你,因与当朝宰相不和,离开中央,前往地方。在这期间,你政绩突出,人们爱戴,但却因乌台诗案差点要了你的命。不过神宗爱才,众人求情,最后你被贬谪到了黄州做团练副使。从三品大员到如今的囚官,相差甚远。不过洒脱的你,满不在乎,在黄州临江而居。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时节,建成了你的“雪堂”。不仅如此,你还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前后《赤壁赋》等诸多名篇,流传后世。苏轼,我想在你被贬之际,握住你的手,对你说:“人生无常,祸福相依,不要在意世俗的名与利??”而你却是微微一笑,告诉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暮年时的你,在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早已将一切看透,饱经风霜的脸庞,仿佛成了写照。神宗仙逝,太后当权,新法废,旧法立,司马光出山,身为旧党一员,你很快又被重新启用。短短的三个月,一跃而上。你的人生总是与政局的不同而摇摆不定,命

运不在自己手中。苏轼,我想握住你的手,告诉你:“正是你的性格,才是造成你曲折命运的根源。不过,正是你这样的性格,才会被后世人们喜欢”。

我多想跨越千年,与你相会,与你一起举杯痛饮,畅谈你那曲折的人生。在你失意之际,握住你的手,陪伴你,让你觉得并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