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神话传说 《关于中秋节的神话传说》5300字

作文一:《关于中秋节的神话传说》5300字

关于中秋节的神话传说 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2-5]  发展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

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

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1.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

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  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

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3.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4.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5.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

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附歇后语: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吃月饼——节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办喜事——人月共团圆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上节了

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圆

八月十五吃年糕——还早

八月十五看灯笼——迟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过年——差了节气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

中秋节

迎寒和祭月,设香案。[7]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

民间拜月

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

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8]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8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

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7]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 月饼

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7]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

‚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花灯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10]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

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作文二:《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900字

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

2007-10-23 14:48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月亮的故事数不胜数。像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这只是“嫦娥奔月”的一种说法,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的是后羿射下太阳后,被人民推选为首领,脾气变得暴躁,不高兴就随便杀人,嫦娥是偷吃了日后要与后羿一起服用的两颗仙丹而成仙的。但流传的最广泛的还是上述的一种,因为人们向往这种结局。)

在古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尔忒弥斯,她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妹妹,同时她也是狩猎女神。月球的天文符号好像弯弯的月牙儿,象征着阿尔忒弥斯的神弓

作文三:《关于中秋节的神话传说》1400字

关于中秋节的神话传说 1.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

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3.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4.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5.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附歇后语: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吃月饼——节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办喜事——人月共团圆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上节了

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圆

八月十五吃年糕——还早

八月十五看灯笼——迟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过年——差了节气

作文四:《关于雨花石的神话传说》1500字

走近美丽的雨花石

同学们,你们知道雨花石吗?

雨花石独产于南京周边地区,是上天赐给南京的瑰宝。南京又称石头城,以石头命名的城市,大自然格外垂青地以最美的石之精灵相赠。雨花石至真至美,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石中皇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美丽的雨花石。

一、雨花石得名于神话传说

传说那还是南朝梁代的时候,距今有1500年了。有一个和尚,法号云光,他自幼出家,虔心礼佛,立志要劝世人向善,解救百姓劫难,就四处云游,讲解佛旨。当时佛教传进中国不久,信众还不多,云光每到一处开讲佛法时,听众都寥寥无几,云光开始有点泄气了。有一天傍晚,云光正坐在路边叹息时,突然面前出现了一个老太婆,她送给云光一双麻鞋,叫他穿着去四处传法,鞋在哪里烂掉,就可以在那里安顿下来时常开讲佛经。老太太说完话就突然不见了,云光明白这一定是菩萨在指示他要四处传法,不辞辛苦。

云光不知走了多少地方,脚上的麻鞋总穿不烂。一天,他来到南京城的一座石岗上,麻鞋突然断烂了。他就在石岗上停下来,广结善缘,开讲佛经。开始听的人还不太多,讲了一段时间后,信众就越来越多了。有一天,他宣讲佛经的时候,讲得非常好,一时感动了天神,天空中飘飘扬扬下起了五颜六色的花雨。这些花雨一落到地上,就变成了一颗颗晶莹圆润的小石子。所以人们就称之为“雨花石”, 而把云光讲经的石岗称作“雨花台”。

二、雨花石是如何形成的?

传说归传说,雨花石自然不会是天上的花雨变的,而自有其科学的成因。

雨花石的经历非常不平凡,是亿万年的产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原生形成阶段,在距今6.5亿年至6500万年前,火山活动中岩浆凝固形成原生玛瑙,沉积在岩层中。

二是次生搬运阶段,在距今1000万年前,地壳运动使得石体与母岩分离,暴露地表,经风化破碎,流水搬运,有棱有角的石头磨砺成砾石,沿江河长途跋涉,来到南京。

三是沉积砾石层阶段。距今2、300万年前,来到南京的石头沉积河床,共同组成雨花石砾石层,这也是雨花石真正的形成时期。

雨花石的形成三个阶段被称为三部曲,每一乐章都极为悲壮,雨花石经历熔炼、离乱、磨砺,在漫长而艰难的旅程中,有的粉身碎骨,成了沙子,只有幸运儿、坚强者,才成为神奇瑰丽的雨花石。

在地质学上,把所有雨花台砾石层的砾石都称为雨花石。

而我们平常所说的雨花石也是美学意义上的雨花石,即产于雨花台砾石层,色彩斑斓、晶莹圆滑、具有收藏和观赏价值的砾石。

三、雨花石色彩与矿物质的关系

知道了雨花石的成因,就不难理解雨花石色彩的形成奥秘。 雨花石之所以有不同的色彩,是因为在原生过程中渗进融入了不同的矿物质。

原生雨花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其次是少量的氧化铁和微量的锰、铜、铝、镁等元素及化合物。

这些不同的化合物呈现出不同的色素,如赤红者为铁,蓝者为铜,紫者为锰,黄色半透明为二氧化硅胶体石髓,翡翠色含绿色矿物等等,

这些色素离子溶入二氧化硅中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因而呈现出浓淡、深浅变化万千的色彩,使雨花石极其明艳美丽。

所以我们看到的红色的雨花石就是含铁的,紫色是含锰的,绿色就是含铜的。

四、如何欣赏雨花石?

1、雨花石必须置于水中

因为石头都是天然的产物,石头的表面有缝隙,要让水流穿过这些缝隙,雨花石的颜色和纹理才能够完整的显现出来。

2、欣赏雨花石五要素:质色形纹意

质:雨花石分为石英、玉燧、蛋白、玛瑙等多种质地,但从观赏的角度看,蛋白、玛瑙石中精品为多。

色:雨花石色彩极为丰富、鲜明。可谓五彩缤纷、无色不显。

形:雨花石很少有棱角,充分表现出流线型的圆润美。藏石家钟情于端、圆、扁、薄的雨花石。

纹:雨花石又称“文石”,其纹纷繁万状,千变万化,所以宋代欧阳修有“万象皆从石中出”之句。

意:意是雨花石的灵魂。在雨花石上融入观赏者的想象,寄托观赏者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雨花石便有了灵动的生气。

3、欣赏一组精美的雨花石

作文五:《关于黄河的神话传说》3100字

关于黄河的神话传说: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

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关于黄河的历史人物:

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

关于黄河的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关于黄河的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关于黄河的民谣:电视剧《河殇》主题曲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关于黄河的古今诗词: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水调歌头》【宋】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关于黄河的歌曲:《我们是黄河泰山》

我漫步黄河岸边,浊浪滔天向我呼唤,

祖先的历史像黄河万古奔流,

载着多少辛酸多少愤怒多少苦难。

黄河向我呼唤,怎能愧对祖先。

我登上泰山之巅,天风浩荡向我呼唤,

中华的风骨像泰山千秋耸立,

铭刻多少功绩多少荣耀多少尊严,

泰山向我呼唤,要做中华好汉。

我面对大海长天,用歌声向未来呼唤,

中华的希望像太阳一定会升起,

我们不负祖先继往开来走向明天。

我们就是黄河,我们就是泰山。

关于黄河的成语:

大禹治水.带砺河山.带砺山河.砥柱中流.负石赴河.河不出图.河汾门下.河汉江淮.黄河水清.河清海竭.河清海晏.河清难俟.河清人寿.河清云庆.河山带砺.海晏河清.砺带河山.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跳进黄河洗不清.问鼎中原.鱼烂河决.中流砥柱

民间故事:

1。。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叫黄河,长得一表人才,骑得烈马,拉得硬弓,百步穿杨。每天早晨,黄河就骑马出去打猎了。每次他都经过一家员外的花园。这天打猎回来,他又经过那花园,看见墙头上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正笑眯眯地望着他。姑娘一甩手扔下了一只手镯就躲到墙后去了。 黄河跳下马,拾起手镯,以为刚才碰到的是仙女。从此,每次经过那个花园他总要抬头张望。可是,墙头上除了花枝,再也见不到那个姑娘。半个月后的一天,黄河打猎回来晚了。快到花园那里,忽然道边闪出一个人来。黄河一看正是那个姑娘,高兴得不得了。姑娘说自己是背着父亲跑来和他相见的。两人谈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第二天到了约会的时间,那姑娘没来。一连十多天,黄河再也没见到那姑娘。一打听,原来是那员外知道了此事,把他女儿关了起来。黄河听说后发誓:“就是天翻地覆,也要把姑娘救出来。”那员外怕得罪黄河,便出了个难题,让人们在门前搭起架子,上面吊一个铜钱,并四处张贴告示:谁能在一百步之外把箭射进铜钱眼里,就把女儿嫁给他。消息传出,应示人纷纷而来。但谁也没能把箭射进钱眼里。 黄河走了出来,挽弓射箭,不左不右正射在铜钱眼里。员外又要求黄河的第二支箭必须将前一支箭顶出,黄河也办到了。员外再出难题,要黄河百步之外不但射下铜钱,还要将钱接住,不许铜钱落地。这时,连看热闹的人都知道员外在存心耍赖。黄河怒火烧心,“飕”的一箭向员外飞去。员外年轻是练过武,头一偏躲过那箭,并喊手下人去把黄河抓起来是怕员外来抓他,黄河逃脱。他决心在深山老林中苦练武艺,再去救姑娘。过了一年,黄河练好剑法,动身去救那姑娘。中午肚子饿了,一箭射下个大鸟。 大鸟告诉黄河,员外逼着他女儿跟财主成亲,那姑娘气得跳楼了。临跳时,她大叫着:“黄河!黄河!黄河啊……”黄河听了,心像大山崩裂,他“噗”的一下坐在地上,泪珠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 大鸟吓得飞到天空,往下一看,黄河的眼泪流成了河水,汪洋一片,滚滚向东流去,黄河成了“黄河”啦!黄河的水,总是浪滚翻天。人们说,那是黄河心里忿恨,老想靠近那个村庄去救那个姑娘 。

2。。【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

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作文六:《关于蚩尤的神话传说》5400字

蚩尤是威震北方的一代英雄

一、蚩尤是最强大的族团之一

蚩尤这个族团,学者们有的认为属于华夏集团,有的认为属于苗蛮集团,有的认为属于东夷集团,近来还有人认为属于太湖地区良渚文化族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能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本文不涉及蚩尤族属问题,着重想谈一谈蚩尤在历史上的地位。蚩尤被黄帝在涿鹿打败,这是历史事实。在“成者王侯败者贼”的传统观念中,蚩尤成了历史的罪人,不少史书都把蚩尤描写成十恶不成的人物。如果我们历史地、客观地来分析炎黄时代,就会发现对蚩尤的贬抑都是后代学者正统观念所造成的。其实在距今5000年前后,在黄河中下游的广阔地域,存在着炎帝、黄帝、少昊万坑人母鼋大的族团,同时,还有万邦诸侯并存,即还有许多独立的部落。为了自身的安全,有些部落自发地组成联盟,有的联盟发展为更大的部族。各个部族为了扩大生存空间,为了扩大势力范围,发生争夺战是一种正常现象。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没有犯上作乱可言。这一时期,真正的民族还没有形成,各个族团和部落正处在相互兼并、融合的过程中,即使出现了酋邦王国,也不会有严格的地域界限。因此,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我们不能用正统王朝的眼光来兰蚩尤。

炎帝、黄帝、少昊都?黄河中下游的大族团,蚩尤排入这些大族团的行列中是当之无愧的。《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在这里应理解为蚩尤是81个氏族大联合的族团。《正义》引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集解》引应劭曰:“蚩尤,古天子”。《索隐》案蚩尤“盖诸侯号也”。从以上几段话可以看出蚩尤是这一族团的领袖。

《鶡冠子·世兵》中说:“黄帝百战,蚩尤七十二”。《黄帝元女战法》中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杜佑《通典·东典》中也说黄帝与蚩尤“三年九占而城不下”。说明蚩尤确实是黄帝的劲敌,其势力之强大有过之而无不及。《初学记》引《归藏·启筮》说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是说蚩尤用武力占领了少昊建都地空桑。《管子·地数篇》说:蚩尤在葛卢山发现铜矿的当年,兼并了9个诸侯,在雍狐山发现铜矿的当年,又兼并了12个诸侯。《勉周书·尝麦篇》说:“蚩尤乃逐帝(炎帝),战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炎帝是一个大族团,竟被蚩尤将其活动地盘全占领了。由此可以看出坑确タ桑,兼并诸侯,逐炎帝,战败黄帝,确实是黄河中下游最强大的族团之一,是战功卓著威震八方的一代英雄。但是蚩尤最后的结局是被黄帝打败了,这是蚩尤族团最大的历史遗憾,由此引发了后代诸多的贬祠。蚩尤虽败但并未失去英雄本色,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

二、蚩尤是黄河中下游的本土族团

查阅文献,找不到蚩尤族团是从南方北朝鲜的记载。主张蚩尤属苗蛮集团,也只是依据他的后裔有南迁的记载。主张蚩尤属于华夏集团或东夷集团,不论谁是谁非,都说明他是黄河中下游的本土族团。孙作云先生有一篇《蚩尤考》,提出蚩尤最早发迹于河南鲁山的(氵蚩)水一带。[]水与蚩尤相联系是有道理的。蚩尤在[]水一带发迹,逐渐形成一个有势力的族团,便东进扩展地盘。正如《初学记》引《归藏·启诬》说: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空桑”即“穷桑”,《帝王世纪》说:“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说明坑所伐的“空桑”,实际就是少昊建都地的山东曲阜。《勉周书·尝麦篇》说“命蚩尤宇于少昊”,这是说蚩尤从河南鲁山[]水一带,举族东迁到山东,攻战了少昊之都曲阜,遂居住在原来少昊的地区内。蚩尤的势力在山东有了很大的发展,《管子·地数篇》中说:蚩尤在葛卢山和雍狐山取铜冶铸兵器后,仅两年时间内即兼并了21个诸侯,其他望大体均在山东地区。《路史蚩尤传》说“嫒向坑取保?

说明阪泉是蚩尤的地盘。《勉周书·尝麦篇》说:“蚩尤乃逐帝(即炎帝),战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这里说明,蚩尤不仅与炎帝在涿鹿作战,而且与黄产也在涿鹿作战,涿鹿的确是蚩尤活动的战略要地。关于涿鹿与阪泉的地望,《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服虔曰:“涿鹿,山名,在涿郡。”又引张晏曰:“涿鹿在上谷。”《正义》说:“寐故城在(涿鹿)山下。”?水经注·[]水》载:“涿水出涿鹿山……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即“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括地志》:“寐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考古调查,寐故城址,位于矾山镇三堡村北,为不规则的煌城,平面略呈方形[1].《魏土地记》说:“正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太平寰宇记》也说:“涿鹿山下有涿鹿城,城东二百步有阪泉。”涿鹿和阪泉均在今河北省境内。更重要的是,《魏土地记》说:“涿鹿城南六里有蚩尤城。”有人调查说:瘸且胖贰霸诮?矾山镇龙王塘村南河谷中,旧序坑砑膀坑认瘢燎宄┠辏写娉乔酵撬?

土埂,近世平整农田,其迹已除。现在惟存蚩尤泉及蚩尤兵寨”,“南寨尚存一些寨墙,中寨的西墙尚存,北寨有蚩尤祠三间”[2].不仅河北有蚩尤城,而且山西也有蚩尤城。如《磁平寰宇记》说:“蚩尤城在(安邑)县南十八里,其城今摧毁。”以上几处蚩尤城为蚩尤族团的分布范围提供了一个重要轮廓。蚩尤族被黄帝战败,其首领葬地,据《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曰:“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重聚。”山东东平县的蚩尤冢,今划归河北省的巨鹿县。《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均说钜鹿在平乡县,今河北省仍有平乡县,与今巨鹿县相邻,均在冀南。蚩尤族团战败后,与黄帝族团联合了,如《管子·四时》中说,蚩尤为黄帝六相之首,《韩非子·十过》说:“黄帝合鬼神于西太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这里提到的蚩尤当是蚩尤族团中新的首领。关于西太山,《山海经·中次七经·注》引汪绂云:“此太山在郑,非东岳太山。”今河南新郑确有西太山,历史悠久。黄帝都有熊,有熊即新郑一带。蚩尤为黄帝六相之首,至少说有一段时间蚩尤族团的领袖也在有熊。从以上介绍的情况看,蚩尤起兵在鲁,战争在冀(应包括晋),联合后在豫。

蚩尤为九黎之君,九黎当然也属蚩尤族团,九黎古时多简称黎。在后期文献中所记载的黎地,可以对九黎地望略知一二。如《说文解字》云“[](黎),殷诸侯国,在上党东北”。《汉书·地理志》说在“上党壶关县”。《后汉书·郡国志》云:“壶关县,有黎亭,故黎国。”《括地志》说:“故黎城,黎侯国也,在潞州黎城县东北十八里。”《尚书》中有一篇“西伯勘黎”,专记勘灭黎国的经过。晋东南今仍有黎城有壶关县。如果与晋西南安邑的蚩尤城联系起来看,晋南在当时是蚩尤族团活动的地区。今河南浚县古称黎阳,今山东郓城县西境古称黎县。《水经注》:“瓠河东经黎县故城南,世谓之黎侯城。”徐旭先生认为:“自┏堑娇O虽属跨越两省,可是相去并不很远。这些全是黎氏的?地,蚩尤的领土。”[3]其实晋南地区也应是蚩尤的领土。据何光岳先生研究,九黎由河南迁到江汉,然后分三支继续南迁,东支从洞庭、彭蠡之间迁入江西;西支则由汉水西迁入四川;中支则沿湘资沅澧而上。黎人迁徙中绝大多数与汉人融合,一部分融入壮族,一部分成为海南岛的黎族。还有相当多的黎民并没有离开中原,“到商周时期,仍在中原地区建立了苗、邓、曼、蛮子、尤、丹、黎、鄞等小国,先后融合于华夏族。”[4]由此可知,黎早期的地域,这就进一步证明,蚩尤族在早期是黄河中下游(晋冀鲁豫)的本土族团,他的后裔由于各种原因有一部分才逐渐南迁。

三、蚩尤的贡献

◎坑饶芄煌乘?1个氏族,统帅九黎部落,形成一个强大的族团,蔑视少昊以伐空桑;打败炎帝使其九隅无遗;敢于与黄帝对抗,九战九胜,真是威震八方的一位大英雄。虽然黄帝征师天下诸侯,最终打败了蚩尤,但是蚩尤在当时还是受到黄帝的敬佩,而且还受到几千年以后的帝王和想民的景仰。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帛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尽管人们把蚩尤看做失败的英雄,文句中多有贬祠,但是这段话还是谈了一些实际情况。“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这是说蚩尤当时武器精良,使黄帝无可奈何,只有“仰天而叹”。虽然黄帝最后制服蚩尤,但因蚩尤确实善于用兵,又加上创造了先进的兵器,黄帝特别加以重用,使其主管军权“以制八方”。特别是“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令其他将领化装成蚩尤形象,天下诸侯以为蚩尤未死,八方万邦皆为之慑服。这里的意思很清楚,扰乱天下的是八方万邦的诸侯。黄帝麾下战将如云,不乏军事大家,传说多有“兵书”留世,但不能制止“天下复扰乱”,而闻蚩尤之名却能立即使他们慑服。这不仅说明蚩尤是八方万邦的真正英雄,而且说明了他当时在万邦诸侯中的影响和地位。《管子·地数》说:“修数十年,而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刘子·兵术》也说蚩尤“错金为刃,割革为甲”。蚩尤时出现了冶铜技术,会制造很多种类的金属兵器,会用皮革制造铠甲。这些在军事方面都是很大的贡献。正因为武器精良,先后两年就兼并了21个诸侯,扩大了地盘,增强了实力。“修数十年”一语含义甚深,可以理争为长期对族团内部的治理和教化。

《尚书·吕刑》中说蚩尤对苗民制以刑。也有说苗民上效蚩尤制以刑。说明蚩尤族团内部确实有了法规。《管子·五行》说:“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呼天道,故使为当时。”注说:“谓知天时之所当也。”意思是说蚩尤善观察天象指导农耕。从上述情况看,除了蚩尤本身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之外,对社会的贡献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蚩尤族团内部制定了维护社会安定的法规和刑法;第二,发明了冶铜技术;第三,创制了各种金属兵器;第四,蚩尤善观天象指导农耕。农业基础雄厚,否则,他就不能供应族团自身,更不能连年征战,因此,在农业生产方面,蚩尤至少说与炎黄族团是并驾齐驱的;第五,发明了筑城技术,与黄帝同时作出了贡献;第六,对部族的融合统一和社会和稳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综合来看,蚩尤族团对中华文明的产生和早期华夏族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蚩尤对后世的影响

蚩尤的功绩对后世影响很大,从帝王到臣民多有怀念和祭祀。《史记·封禅书》说秦始皇“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一曰天主,三曰地主,三曰兵主,四曰阴主,五曰阳主,六曰月主,七曰日主,八曰四时主。这里把兵主排在天地之后,却在阴阳日月四时神祗之前。这个兵主是谁?《封禅书》说:“三曰兵主,趄坑取!秦始皇羊坑抬高到战神地位。《史记·高祖本经》说:汉高祖起兵时“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史记·封禅书》说:“天下已定……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汉书·地理志》说,汉宣帝在尤冢附近建有蚩尤祠。宋代太平兴国四年,“太宗征河东,出京前一日遣右赞善大夫潘慎修出郊,用少牢患莉坑取盵5].以上几例说明了蚩尤在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如果蚩尤不是他们诚心崇拜者,绝对不会立祠祭祀。蚩尤受到重视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日月阴阳和春夏秋冬诸神。蚩尤不仅在统治阶级中享有崇高的荣誉,而且在群众中也有很高的威信。《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曰:“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民常十月祀之”,突出地表明蚩尤在民间受到尊敬的程度,否则就不会每年10月自发地前去祭祀。《述异记》卷上说:“涿鹿在今冀州,有蚩尤神。”“秦汉间说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太原村落间蚩尤神,不用牛头。今州序坑川,即涿鹿之野:何涫,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首疫,其俗遂为立祠。”《汉书·地理志》东郡寿张条下说:“蚩尤祠在西北涑上(即济水上)。”有人对跪坑瘸侵返鞑楹笏担熬?序坑砑膀坑人芟瘛保?清末已废,但是在坑缺闭杂序尤祠三间[6].根据以上的介绍说明:第一,蚩尤的故事在古代涿鹿和太原一带的民间广为流传;第二,民间用艺术手段把蚩尤的故事编为《蚩尤戏》,后代《用抵戏》即来源于此;第三,从对蚩尤描写的情况看,蚩尤族当是牛图腾,因此,蚩尤时不用?头;第四,蚩尤在民间已经神化,因此群众为他建祠祭祀。◎坑然贡惶煳难Ъ彝瞥绲教焐,成了宇宙间一个星宿的名称,叫做“蚩尤旗”。《吕氏春秋·明理》说:“有其状若众植华以长,黄上白下,其名蚩尤之旗,类彗而后典,象旗。”《隋书·天文志》说:“旋星,散为蚩尤旗”。“蚩尤旗如箕,可长三丈,末有星。”蚩尤之所以能成为天上的星宿之一,也许与他为黄帝六相之首管天时有关,能够管天时的人,在当时必然是观察天象的天文学家。

最后,对蚩尤进行一个总体的观察:蚩尤是黄河中下游古代的本土族团,而且是最强大的族团之一,为中华文明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早期华夏族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蚩尤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得到了崇高的荣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坑认院帐录:影响,都发生在黄河中下游,发生在中国的北方,发生在汉族集聚地区。这就说明,蚩尤虽然是一人失败的英雄,但是他的功绩和影响在人们心目中并没有泯灭。

作文七:《关于后羿的神话传说很多》400字

后羿射日

关于后羿的神话传说很多。相传后羿生来就有射箭的天才,长大后更是臂力惊人,箭法超群。原先天空中有10个太阳,强烈的阳光烤焦了大地,庄稼枯死了,甚至连石头都快要熔化了,海水如同开水一样沸腾起来。人们在灼热的阳光下几乎喘不过气来,凶狠的毒蛇野兽乘机出来残害人类。羿十分同情处于痛苦煎熬的民众,决心冒着生命危险,为民除害。这位擅长射箭的好汉,选择一处高地,张弓搭箭,对准天空一箭射去,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一个太阳被射中了。后羿一连射了9箭,9个太阳一个个地掉落下来。当他还想再射时,突然想到,如果没有太阳,大地将一片黑暗,人类难以生存,便留下最后一个太阳,让它造福于人类。

关于启明星知识

金星--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人们叫它“启明星”;而在 黄昏时分,西方余辉中有时会出现一颗非常明亮的“昏星”,人们叫它“长庚星”。这两颗星其实是一颗,即金星.在中国民间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古代神话中,“太白金星”是一位天神。古希腊人称金星为“阿佛洛狄忒”,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而罗马人把这位女神称为“维纳斯”,于是金星也被称为维纳斯了。

作文八:《关于夏商周三代的神话传说》5300字

关于夏商周三代的神话传说

《山海经〃海内经》说,鲧是黄帝的孙子。他偷来黄帝的“息壤”,采用“堵”的办法去治理洪水。黄帝大怒,命祝融杀了鲧。鲧死了三年不腐,肚子里孕育了大禹后,才化为黄熊。

屈原的《天问》里,对鲧和大禹的事迹都有记录。

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帝尧时代,洪水泛滥,大禹受尧的命令,继承父亲鲧的职位治理洪水。除了北方的河流外,他还移师南方,先后治理了汉水、长江和淮河。

禹长期在外治水,年过30而未婚娶。上天让九尾狐现身,提醒他该婚娶了。于是大禹娶了涂山氏为妻。婚后,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还与涂山氏约定,让涂山氏听见鼓响就为他送饭。禹因为长年治水,行走有些不便。一天,“跳石”击中了鼓面。涂山氏依约送饭,看见大禹变成了一头大熊。她一气之下,离开了禹,到嵩高山下变成了一个石头人。大禹追寻过来说,把我的儿子归还给我。石头人的北面裂开,生出了启——后来成为夏朝的开国君主。

据袁珂先生概括,大禹有五大政绩:一曰会群神于会稽山,杀后至之防风氏;二曰逐共工并杀其臣相柳;三曰得羲皇(伏羲)、瑶姬之助以治水;四曰降伏水怪无支祈;五曰化熊通轘辕山。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曾得到一条黄龙的帮助——当是应龙帮助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的衍变。大禹治水成功后,大会诸侯于会稽时,曾有海神来朝拜他。

从民间传说来看,大禹治水的足迹曾印在了长江流域的山山水水。民间传说,大禹治理了四川青城的水患后,又开了夔门。在治理三峡时又得到神女的帮助。大禹不但治了水患,还为百姓扫平了交通障碍。洪水退后,玄龟搬来的土就堆成了桐柏山和大别山,阻碍了豫州与荆州之间的交通。是大禹

挥起开山斧,砍出了三个口子,这就是后来的鄂北三关——平靖关、武胜关、九里关。

在长江下游,秦始皇赶山的传说融入了大禹治水的传说。说的是一位仙人给民工一人送了一根丝线,众人挑起担子一个个快步如飞。大禹把众人的丝线收了拢来编成鞭子,鞭子一挥,就开出了河道一大截。大禹在治理长江下游时,不但身体力行,还折下柳枝作弓箭,射穿圌山泄洪水。

就对人类的贡献而言,炎帝神农饱了人们的肚腹,使人们无饥馑之虞。而大禹治理洪水则解除了人们的性命之忧。所以,人们以众多传说的广为传播来表示人们对大禹王的感激、纪念之情。

《楚辞〃离骚》记录了“少康中兴”的传说。寒浞氏派浇杀了少康的父亲夏后相,少康逃到了有虞氏部落,有虞氏把二姚嫁给了他。在有虞氏的帮助下,少康灭浇复国,成为夏朝的中兴之主。

至于商代的神话传说,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商纣王和妲已外,有地方特色的不多。出土文物所记载的妇好多次南征在民间传说里一点踪影都不见,想必是被时光磨砺殆尽了吧。  有周一代给长江流域所留下的神话传说也不是很多。主要有以下几则:

屈原《天问》,记录了周祖后稷诞生的事迹,还记录了周昭王南巡汉水,土著以胶船渡王、至中流船解体而溺昭王之事。  《山海经》记录了周王封孟涂于巴、以血衣断案的传说。  民间有周王之子太伯为避王位而奔荆楚入吴为君的传说。  据《史记》等文献记载,鬼方氏之妹女嬇,嫁给了陆终为妻,怀孕三年,从左胁生出三个儿子,又从右胁生出了三个儿子。他们是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季连。季连是芈姓楚族的始祖。

【知识线索】

原始社会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漫长的社会形态。中国的原始社会始于迄今所知的最早的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其间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最低阶段,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北京人只能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开始使用磨制石器,懂得人工取火;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已普遍使用新石器,原始农业、手工业河畜牧业有了一定发展。原始农业河原始畜牧业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物质基础。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生产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

奴隶社会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771年,约1300多年,历经夏商西周三代,这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中国的奴隶制国家制度也经历了一个由形成、发展到解体的过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开创中国古代奴隶王朝的先河。商朝加强了对奴隶的统治,“人殉”和“人祭”深刻反映了当时残酷的阶级压迫;西周时期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中国奴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

商朝时手工业发达,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并独具艺术特色;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农业上采用集体劳动的形式,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夏商周是中国青铜文化时期 ,青铜器是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成熟文字,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重难点问题】

1.石器和石器时代

石器,是人类有意识地敲打或琢磨石块,造成锐利边缘以供使用的工具。考古学上把石器时代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阶段以打制石器为特征,叫做旧石器时代。我国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处于旧石器时代,其中山顶洞人已经开始采取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也就是既具有旧石器晚期的特征,又开始向新石器时代发展。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只是把石块打制出锐利的边缘,或者从石核上打下石片来使用。考古学上把打制石器成为第一步加工,把石片修理成石器称为第二步加工。当时北京人制作石器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技巧。

新石器时代开始七八千年以前,我国的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和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都处于新石器时代。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突出标志。这里的“普遍使用”有三重含义:第一是磨制石器的数量大;第二是磨制石器的种类多;第三是出现装有木柄的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用来耕耘的石斧、石锄;另一类是用于松土的石镰等。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是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重大进步。

在数百万年原始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以磨制石器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还不到一万年。科学家就是从这一块块“石头”上,透视出早期人类极为缓慢而又十分清晰的前进步伐。所以人有说:“早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用石头写出来的”。    2.氏族公社

氏族是指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集团,它是国家产生以前原始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首先是母系氏族,

然后是父系氏族。一切民族的古代历史都存在过母系氏族公社。有些发展缓慢落后的民族直到近代以至现代还停滞在这个阶段上。我国大约在数万年以前开始,逐渐进入母系氏族时期。山顶洞人已过着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母系氏族制度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①世系按母亲的血缘计算。②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她们既是生活的组织者,又是氏族的管理者。③财产属氏族公社所有,没有贵贱贫富之分,没有阶级区别。④具有共同的居住区。

母系氏族社会发明了原始农耕,饲养了家禽,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创造了陶器,提高了同大自然斗争的能力,也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生产技术的复杂化和劳动的日益繁重,使男子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最终以父系氏族公社取代了母系氏族公社。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我国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父系氏族基本保持原氏族制度,而以父系计算氏族世系为最显著的特点。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因为这种转变,并不打破氏族制度,也不侵害任何一个氏族成员,是一种十分自然过渡。在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导致了贫富分化、阶级产生,原始社会逐渐走向崩溃。

需要说明的是大汶口文化是一处能够全面反映我国氏族公社情况的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的情况,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

3.井田制:

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始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得名于井田是因耕地阡陌纵横,像“井”字形状。土地所有权归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

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产品分配形式为: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耕作技术提高,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私田出现,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私田主人对私田的所有权。于是新的剥削方式出现,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形成,井田制瓦解。

4.分封制:

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周统治者实施此制度的原因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发展了疆域。井田制是其基础,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的。分封制于春秋时期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战争频繁,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分封诸崩溃的标志是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到秦统一全国、建立郡县制而结束。

【试题解析】

1.促使原始人类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优越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房屋建造技术

【解析】本题答案是B。“自然环境”是客观因素,它能对定居后,居室的营造方式产生影响,如居室的保暖、通风、防潮等。“氏族公社”在原始人类定居之前就已产生。“学会建屋”是定居的结果。人类定居的重要前提是必须解决稳定的食物来源,这只能由原始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来解

决。此外还应注意,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物质基础,前者由采集发展而来,后者从狩猎转化而来的。这种转变,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标志。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房屋建筑遗址的发现表明,两遗址的人们已经过着以原始农业为基础的定居生活。

2.“禅让制”是指  A、在全体氏族成员中自由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B、在贵族家庭内部世袭首领职位  C、在部落联盟显贵家族范围内推选首领  D、在奴隶制贵族中民主选举首领

【解析】本题答案是C。“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根据这一定义,选项B中“世袭”(首领产生方式)和选项D中“奴隶主”(社会时期划分)都不符合题意。解本题的关键是确定部落联盟首领推选的范围。随着贫富分化的发展,氏族内部出现平民和贵族的区分。部落之间结成部落联盟。由参加联盟的各部落首领组成的部落联盟会议,决定联盟大事并推选联盟首领。所以,部落联盟首领只是在部落首领这样的显要贵族家族内推选。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这主要是因为甲骨文

A、是汉字的起源

B、使商朝有了确切的纪年

C、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当时的社会情况

D、记载的内容有些与《史记》相印证

【讲析】本题答案是C。试题有很大迷惑性,关键是选项D不易与正确答案相区分。“信史”是指有可靠文字记载或实物相印证的历史。甲骨文是当时的人记载当时的人和事,所以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历史性,它所记述的商朝历史可以称为“信史”。《史记》是千年以后后人的追记,某些内

容的可靠性也是有疑问的。甲骨文的内容有些可以与《史记》相印证,只能说明《史记》的这些记载是可靠的。我们不说用一种文字记载去验证另一种文字记载,即从文字到文字记载的历史才是“信史”,而说用可靠文字真实记录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才是“信史”。

【习题检测】

1.构成原始社会“天下为公”局面的最基本原因是  A、人们过集体生活,共同劳动与消费  B、生产力极端低下  C、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氏族公社  D、没有战争,人们和睦相处

2.下列生产技术,在新石器时代之前出现的是    A、用麻纺线织布  B、用兽皮缝制衣服    C、使用弓箭狩猎  D、制作生活器皿陶器

3.半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共同点,不包括    A、按血缘关系组成社会集团  B、过着定居生活    C、从事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 D、出现贫富分化    4.《礼记〃礼运篇》中的“天下为家,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引文中的“礼”应理解为    A、礼节  B、礼仪  C、礼制  D、制度

5.与下列内容归类标准相同的选项,应是  ①司母戊大方鼎  ②四羊方尊 ③武官村大墓  A、人面网纹盆     B、越王勾践剑  C、甲骨文中日月食记录 D、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6.下列关于井田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B、诸侯臣下只能世代

享用

C、土地不得买卖      D、耕种者要交纳租税    7.我国古代取得下列生产成就的先后顺序是

①制造陶器 ②人工取火 ③打制石器 ④原始灌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8.“国人暴动”的实质是

A、周都镐京中的奴隶暴动  B、周都平民的武装反抗斗争

C、西周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D、西周奴隶和平民的大起义

【参考答案】

1、B 2、B 3、D 4、D 5、C 6、D 7C 8、B

作文九:《关于藏族神话传说的思考》3400字

,           关于藏族神话传说的思考

摘要:本文对“罗刹女与猕猴结合”的神话传说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

度重新加以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其进行了相关的思考。

关键词:母权制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意识

藏族是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这块神奇土地之上的古老民族之一,在这块富有灵性和戴着神秘宗教面纱的雪域高原上,藏民族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其中就包括大量的与藏民族起源有关的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尽管神话传说是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其本身不能等于历史事实,但它是远古人类与自然关系和社会形态的抽象反映。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和思想基础,它是与原始人类为自身的生存而同大自然进行的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既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更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和推理以达到窥视当时社会真相的目的。但是我们首先应该明白神话传说是在社会现实基础上的文学再创造的结果,并且在形式上是严重脱离现实的。换句话说就是神话传说是对社会现实多角度、多层次的曲折的、含蓄的反映。因此我们对待神话传说的分析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结合社会历史的发展相应阶段去伪存真而达到还原历史真相的目的,

在藏族所有的关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岩魔女与神猴结合’的故事。在许多的藏文史籍中几乎都有记载,并且故事内容情节大致相同,今天我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方法对该篇神话传说作一肤浅的分析,但愿能够客观的还原历史的真相。

故事的开始叙述道:‘很久以前,观世音菩萨給大力猴哈黎摩达(观世音弟子的化身)授了居士戒,命令它从南海到雪域高原修行。有一天,这只猕猴在洞中潜心修行的时候,一罗刹女装扮得雌猴来到她面前央求成婚,猕猴拒绝道:“我是大悲观世音菩萨的近侍男,万万造次不得。’’罗刹女便威胁道:如果我们成不了亲那我,那我日后必定成为妖魔的老婆,将要杀害千万生灵,并生下无数魔子魔孙,是看未来的雪域高原,必定是魔鬼的世界 。那猕猴心中念道:我若与她结成夫妻,就得破身破戒;我若不与她结合,又会造成大的罪恶。于是猕猴向观世音菩萨请示,于是观世音菩萨开导他:你与她结合,在雪域高原繁衍子孙是莫大的善事,佛门弟子理当见善勇为。于是猕猴便娶了那罗刹女,并生下了六只小猴。

这个故事的开头在其它典籍中大致也都是这样。在这些故事中都是罗刹女主动向猕猴求婚吧,并在遭到拒绝后却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威胁猕猴,逼迫猕猴就范,并最终使猕猴服从于自己的意志。为什么罗刹女能够威胁猕猴服从于自己,神话传说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历史事实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回味和思考,然而更值得我们回味和思考的是神话传说结尾的一段叙述,其文字是这样的:如此雪域人中,其父为猕猴,母为岩魔二者之所繁衍,故亦分为二种性:父猴菩萨所成种性,性情驯良,信心兼顾,富悲悯心,极能勤奋,心喜善品,出语和蔼,善于言辞。此皆父之特性也。母岩魔女所成种性,贪欲嗔恚,

极具强烈,从事商贾,贪求营利,仇心极盛,喜与讥笑,强健勇敢,行不坚定,刹那变易,思虑繁多,动作敏捷,五毒炽盛,喜窥人过,轻易恼怒。此皆母之特性也。该段文字中所描述内容的意识倾向表达是很明显的。他把人类自身所有的优秀品质都归因于是以猕猴为代表的父系之特性,而把人类自身所有的恶劣的、丑陋的一面都归因于是以罗刹女为代表的母系之特性。在此我们能够很明显的看出神话传说在竭力地贬低母系的特性,同时却大力的赞扬父系的特性,并且把它归结于是种性方面得原因,后人是无法改变的。是什么原因使古代的人们那么的贬低母系,而同时又极力的赞美父系呢?

另外我们在索南坚赞著《西藏王统记》中的第六章可以看到另一个与此相似的故事:一群商人来到了僧伽罗洲,这里的罗刹女变做容颜秀美的妙龄少女,极力的挑逗、谄媚妖惑诸商人,诸商人被这一群妖艳的妇人所迷惑而留了下来,与她们一起生活、养育儿女。但是这个僧伽罗洲的内幕却是:这群妖妇控制着这个地域上的一切,并且妖妇们外表妩媚、善良而讨人喜爱,但是内心却极其险恶、由妖妇控制的僧伽罗洲几乎是一个人间地狱。并且在诸商人逃走后,其他商人由于贪恋儿女享受而重新回到僧伽罗洲,几乎被那群妖妇轻而易举地残忍杀害。在这个故事中母系给人的感觉已经不仅仅是几个缺点的问题了,它给人们一种近乎恐怖的感觉,在此的母系是外表的温柔而内心却是及其的残忍,这个故事更加进一步表达了对母系的贬低、甚至是一种厌恶的态度。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大多数学者都把此归结为是宗教因素的作用,认为是佛教的女性观限制女性的公平

发展,是对女性的一种性别歧视。当然,在藏区宗教如此长时期的灌输,宗教因素已经深入藏民族社会的方方面面,藏民族的思维方式已经习惯于用宗教去解释生活、甚至历史中的一切现象。但是,若是把上述的神话传说完全归结为宗教因素的影响,这种观点我却不敢苟同,因为若抛开宗教因素的影响,依据上述观点则毫无现实意义,而这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客观的。并且宗教只是后来才传入臧区的,宗教因素只是在原来神话传说基础上的添加,并非神话传说所固有的内容。那么若抛开宗教因素后,这个神话传说到底向我们传递了那些真实的历史事实呢?我认为要解开这个谜团必须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加以推理和分析。由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可知:人类从猿类进化而成,其首先进入的社会组织是氏族社会,而氏族社会又分为两段:第一阶段是母系氏族社会,接下来是父系氏族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是以母权制为中心的,女权优于父权,女性在社会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而男性则被置于从属的地位。这种以母权制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存在是由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西藏作为人类发源地之一,其历史发展进程也必然符合这一规律:即藏民族的祖先们首先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并且这段历史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吐蕃的早期还保留有大量的母系氏族社会的残余,像吐蕃早期的几代赞普名字中都含有其母亲氏族的特征,充分说明母系氏族社会在藏民族早期历史中确实存在,并且经历了及其漫长的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以母权制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以父权制为中心的父系氏族社会过渡。这个过程同样是漫长而复杂的,这是人类历

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当然,这个革命和人类后期的革命不同,他不是靠暴力实现的,而是人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风俗习惯的改变,风俗习惯的改变而导致社会体制的转变。最根本的是基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和男子在生产上居于主要地位而实现的。

人类进入父权制社会后,母权制作为一种历史存在就再也没有进入过历史舞台的中心,当然父权制代替母权制是历史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并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反作用,适应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会对其起保护和促进作用,而与社会存在不相适应、甚至是对立的社会意识则会严重损害这种社会存在。因此当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由母权制社会进入到父权制社会后,则必然要求与父权制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在维护父权制社会的同时,极力的否定、诋毁与之相对立的母权制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在这两则神话传说中对母系的极力诋毁,同时又极力的赞扬父系,由以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可以知道,正是通过这种对过去曾经存在过的母权制社会的诋毁和否定来证明父权制社会的存在的合法性。因此,我认为在这两则神话传说中关于男女种性的叙述的真实原因并不仅仅是宗教的因素,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父权制的出现,则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神话传说重

新加以分析,就会发现神话传说中所包含的真实的历史片段。当然神话传说毕竟是口碑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变异性和模糊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出现比附和增减。而在藏区受宗教影响浓厚的氛围中表现的更加突出,不过只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就能够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剔除其不合理的内容,我们就可以从宗教的和历史的传说中找到这种原始状态的痕迹。

参考文献: 《西藏王统记》 索南坚赞 著 刘立千译注 民族出版社              《政治学原理》 王惠岩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作文十:《关于大姨妈的10个神话传说》4400字

关于大姨妈的 10 个神话传说

在世界各地文化中,大姨妈历来被视为女性强大的精神力量源泉,人们 有时害怕它,有时又崇拜它。纵观历史,我们来看看以下 10 种对大姨妈的 不同观点。 10. 石头怪

鲜血是切罗基人 (Cherokee) 传统信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象征着生命。 关于生育的信仰,他们断言,新生儿的血肉是由母亲提供的,而父亲的精子 则成为了骨架的主要部分。他们认为经血是特别强大的,象征着女性力量, 并能在巫术、战争以及球赛中用来对付敌人。 切罗基人有个传说, 讲述的是关于一个叫做奴尤诺维 (Nun’yunu’wi) 或者石头怪(Stoneclad)的食人怪物。由于这个怪物拥有岩石般坚硬的皮 肤,所以他几乎是无懈可击的,没有任何一个勇士有希望能够打败他。他隐 居深山,有一根专属魔杖,这魔杖拥有像狗一样灵敏的嗅觉,引导他追踪、 杀害并吃掉那些被他绊倒的倒霉猎人们。

这个怪物唯一的弱点就是无法忍受看到一个来“大姨妈”的女性。尽管 没有一个切罗基族勇士可以打败他,但面对 7 个处于经期的处女时,这个 “石头人”却能被瓦解。这 7 个处女一个接一个地站在怪物所处的道路上, 削弱他的力量,使他碎成粉末。 9. 布须曼少女的初潮仪式

非洲南部的布须曼人 (Kung people) 认为, 经血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一个女孩的初潮也被认为是牵制敌军的有力武器,或者精神能量。女孩第一 次来“大姨妈”时,她必须经历初潮仪式,其中包括与他人隔离及避免某些 活动。当一个女孩意识到她的初潮到来,她必须蹲下,低垂双眼,直到有一 个女性导师来帮助她。该导师不能是这个女孩的母亲,因为初潮和分娩两者 精神能量的结合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少女初潮的精神能量具有高风险,为了避免对环境造成影响,为她们建 的隔离场所离部落不远但又是完全隔开的。 如果正处于初潮期的女孩看了太 阳, 太阳就会变得更热, 地球上的植物也会因此遭到毁坏; 如果她看了云层, 就不会下雨了。 她也不能接触地面或雨水。 此外, 她还必须离猎人们远远的,

因为她强大的能量会降低他们武器和毒箭的力量,让猎人们变得懒惰、昏昏 欲睡。 8. “红龙”截流

在古代道家的理念里,经血也叫“红龙”(Red Dragon),是女性能 量的来源。(精液,也叫“白虎”White Tiger,是男性能力的来源。)女 性在经期流失了“气”(qi energy),男性则通过射精失掉气。古代炼金术 中有一门关于妇科的技术——在女性的月经完全停止之前, 把经血弄成一种 黄色的流体,这样一来,经血带来的能量就能持续。 传说有一个叫 Perfected Guan(

小编读书少,哪位读者知道中文名叫 啥?)的女人为了逃婚跑进了一座山里。在那里,她遇到了一个浓眉蓝眼的 老人,老人在她的肚子上划了一道线,对她说:“我已经停止了你的月经, 现在你可以加入道教了。” 这个方法以让血进行内化作用变回纯白以及调整阴阳结构闻名。“性纯 洁”是停经的前提,只有保证性纯洁才能“截断红龙”。这样也就意味着还 会存在胸部“缩水”的副作用。 道教的“妇科医生”建议增强内在精力专注 度以及通过胸部按摩控制性能量刺激。

7. 禁忌

在毛利人看来,禁忌是由上帝赋予的最重要的个人精神属性。一方面它 是非常私人的,另一方面它也是普罗大众的权利。人们极度忌讳血,对经期 的女性也如此。 因此, 这种精神的强制力就会给经期女性一些安全上的限制。 她们不能靠近海洋,因为鲨鱼会嗅到血腥味;也不能骑马,马也会闻到。 有些人认为经期是和月亮联系在一起的,据说月亮是所有女性的丈夫, 他们还认为,人们之所以如此忌讳月经,是因为他们将尚未停经的女性看作 不成熟或是未发育完全的人类。据说首领和一些等级较高的都不接近女人, 因为待在被经期的女性能量污染的地方会使他们失去洞察力。 一些人认为月 经血是不干净的, 但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是建立在毛利神话概念和基督教理 念结合之上的谬论。 2010 年,位于新西兰惠灵顿(Wellington New Zealand)的蒂帕帕国 家博物馆(Te Papa Museum),在安装玛雅翡翠工艺品时引起了争议, 因为该工艺品上有“孕妇和经期女性应远离”的警告, 而物体禁忌和经期女 性禁忌放在一起是很危险的。 6. 女神之血

玛雅人相信月经和分娩都与月亮女神——又名血娘和 Lxcil 有关。玛雅 人把月经视为月亮流出的血液,当一个女人来例假时,玛雅伊特撒人会说 “她的月亮降落了”。 而索西族人则认为是月经是月亮自己在新月形成时流 血。 女人的经血被视为性功能的来源。与之相似的是男人的精液,在正常的 性生活中受到刺激被释放出来,给男人带来一种仿佛置身天堂的幸福感。但 女人的月经在很大程度上就不受控制了。有一个关于月经的词,yilic,来源 于单词“航空(ilah)或(ilmah)”,被译为“月经来潮”或“看见”。月 经被视为视线的一种,不同的是,它不是从眼睛里放射出来的,而是来源于 子宫和血液。 另一个关于月经的玛雅论断认为月经也涉及到月亮和农历中的 某个月。 5. 犹太男人的月经

在中世纪的反犹太主义者们有一个很奇特的观念——犹太族的男人也会 来月经!这件事情可以追溯到五世纪的奥古斯汀时代,那时候的人们

相信男 人也会经历所谓“女人的灾难”。 由于人们对女性来月经这件事一直都不看 好,再加上他们对犹太人的厌恶,犹太男人来月经这个传说就变得格外肮脏 和变态。据说犹太男人会用基督教婴儿的血来补偿他们“经期失血”。这也 是欧洲连续几世纪血液诽谤罪的来源。 后来研究者们更正了这一观点,比起相信犹太男人会经历月事,是否患 有痔疮其实才是在宗教审判中证明一个人是不是未记录在案的犹太人的证 据。 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约尔沙米和胡安·德·奇诺·德·贝纳万特在十七世纪做 了一篇完整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 在这篇文章里, 他们极力证明一种观点, 暗示“事实上, 受到割礼惩罚的已经不是犹太男人而是犹太女人和犯罪分子 了。” 4. 吉哈

古时的琐罗亚斯德教徒(Zoroastrians)曾将月经视作与恶神阿里曼 (Ahriman) 相关的不洁之物。 善神奥尔莫兹德 (Ohrmazd, 别称阿胡拉·马 兹达 Ahura Mazda)创世后,阿里曼闻声而动,立刻做出了破世之举,却 不料奥尔莫兹德以神圣的经文作为咒语,将其捆缚了 3000 年。各路魔鬼相 继赶来,想要唤醒这位被封印的“众魔之主”。 最终,女魔头吉哈(Geh,别称 Jeh、Jahi)立下诅咒:站在正义一方的 人畜必将承受灾难与瘟疫的折磨,整个光明世界必将成为修罗场。她的这番 恶语唤醒了阿里曼,为此,阿里曼在她额头上落下一吻,使之成为第一位被 经血“污染”的生灵。据传,一旦被经血沾染,人类便会失去与邪恶对抗的 力量。 在另一个版本的传说中, 吉哈是阿里曼手下头号“人尽可夫的女魔头”, 被认为是肮脏的女人,同她接触过的男人都会被其玷污,偏离正途。现今的 琐罗亚斯德教徒仍认为经血是肮脏、死亡及腐朽的介质。琐罗亚斯德教徒严 格遵守“隔离经期的女性”的禁忌,即所有人都必须与来月经的女性保持 1 米(3 步)的距离;她们的食物需用金属托盘盛放;她们不能接触肉类或新 鲜的食物,因为这样会加速食物的腐烂。

3. 老普林尼

说起中世纪时流传于欧洲的那些关于月经的传说,恐怕大部分都是生于 1 世纪的罗马作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的杰作呢。在他撰写的 《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中,经血被赋予了毁灭性的力量。他认为 经血会使蔬果坏死、 庄稼枯萎、 美酒变酸、 明镜晦暗、 钢铁生锈、 剃刀变钝、 蜜蜂死亡。 经期的女性若是触碰织布,会把织布的色彩弄脏;若是抚摸犬类,会使 其癫狂;若是坐船,会引来风浪;若是接触妇女和马匹,则会让孕妇和母马 流产。他还声称,在日蚀或月蚀期间,男性如果与来月经的女性行房事,轻 则恶病

缠身,重则一命呜呼。当然,经血也有一定的医疗功效。它可以被用 来治愈痛风、淋巴结核、皮肤增生、丹毒、伤风以及疯狗的咬伤。它还可以 作为辟邪之物,防范来自东方的黑魔法艺术。 在详尽地列出经血的特性后,普林尼又出惊人一语:“对我而言,说出 这一切是正确的,大部分我还没有说出来的部分也毫无羞耻之处。剩下的不 可言喻或是令人嫌恶的内容,也正是我需要加快进度研究男性课题的原因。” 普林尼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成以下一句: “再难发现比她们体内流出的经血

及其成因更丑陋的事情了。”即使未被人质疑,普林尼的这一信仰也并未百 世流传,真真是可笑至极。 2. 亚诺玛米式隔离

对于巴西北部的亚诺玛米人来说,血液象征着宇宙中的熵。处于经期时 的女性和喝下对手鲜血的杀手都被称为“乌诺卡伊(unokai)”,这个词 指代前者即处于经期的女性时意为“女杀人犯”。 他们认为战士和妙龄少女 们身体内血量过多,为了保证安全,必须举行仪式来隔离他们。 女孩初次来潮时,必须告诉自己的母亲,为了女儿不被男人看见,母亲 会用一种特殊的灌木叶子为她搭一个小隔离棚。 这种做法来源于一个古代传 说:以前,一个年轻女孩正因初潮被隔离时,部落里有宾客来访,人们都忙 着为来宾筹备礼宴。 这时女孩听到一个男人大叫“所有女人必须出来唱歌跳 舞,没有例外”,女孩以为她也必须出席,所以出了棚子跳舞去了。与此同 时,大地顷刻化为泥沼,整个村子沉入地下与石头融为一体。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初次来潮的女孩必须遵循一系列的仪式条 例:她必须一丝不挂;为了防止她与水源直接接触,她只能喝人们从棚外用 一根空心杖送到她嘴边的水;她不能大声说话;日常三餐只能吃大蕉,偶尔

加餐能吃点蟹壳。人们相信,如果她不按规矩完成隔离,她将会早衰,变成 一个老太婆。 1. 迦梨女神

印度古籍《沙格蒂坦特罗》中认为,人们认为女性的月经周期象征着季 节变更以及宇宙秩序。经期与迦梨女神(the goddess Kamakhya)有着特 殊的关联,迦梨女神又被称为夏克提(性力女神),她的迦摩缕波神殿 (Kamarupa temple)位于阿萨姆省高哈蒂。每年八月或九月会举行为期三 天的迦梨女神节,女神的外阴像(阴道或是子宫)被公之于众,吸引了数以 万计的信徒前来瞻仰。 迦摩缕波神殿中有一尊据传是萨提女神外阴的红信石,在女神节期间会 流出红色液体。因为传统仪式在殿内进行时,所以神殿会关闭三天。在第四 天,殿门大开,信徒可以沾光得福(得以透过红布见女神一面,从而得到庇 护),领

到布施(brasad), 或者有幸得到女神莎丽上一块象征生殖力的红 布。 翻译/庄粉玲 导语+10+9;蒋不萌 8+7;小兔 6+5;围巾 4+3;Suyie 2+1

审校/梅子九 编辑/listen via list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