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反思》6700字]六年级语文反思100字

作文一:《六年级语文反思》6700字

《记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教学反思          上允完小:刀文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本课旨在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周围的生活,当好生活的主人,实践的主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出发,在拓宽视野,丰富感知的基础上练习文字表达。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谈话交流,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丰富多彩的记忆中扩张亲身经历的事,激活他们的生活储备。指导学生围绕教师的下水文进行讨论、分析、合作、探究,共同归纳总结出怎样把事情写具体,准确地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掌握方法,拿到钥匙,以便学生写作时有的放矢。

罗丹大师曾说过: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们的教师就是要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从中找到自己认为最美、最感兴趣、最能触及心灵的事情,以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课前,通过“变脸”的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激发自己的生

活积累生活体验。同时,一开课,我通过引导学生对“事”这一要素的扩张,在同学们的热烈交流和相互启发中,扩张成无数的“子要素”——开心的事、伤心的事、委屈的事、愤怒的事……,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写作题材如源头活水奔涌而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学生习作的成功与否,在于方法是否得当”。从作文的角度来理解,关键在于教会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写真事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在明确习作要求的基础上,我以下水文为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共同归纳总结出怎样把事情写具体,准确地表达真情实感。学生通过学习明白,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要素根据文章需要进行组合,就能够把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写好。

《北京的春天》教学反思

六(2)班     杨敏芬

这篇课文大量列举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重点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难点是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文章内容很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时我就以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为主。抓住作者详写的四个日子:腊八、除夕、初一、元宵,带着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然后让学生互相介绍家乡的春节习俗,然后运用本节学习的表达方法:先总后分、有详有略写一段文字介绍家乡春节最有特色的一天。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这一节课,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同时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想,一名教师只有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才会不断成长起来。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

上允中心完小 吕抒情

《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主要为孩子们介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下面我谈谈课堂上我成功的一些操作:

1.课前让学生先进行前置性学习,了解“神舟五号”以及航天事业的艰苦例子。为学生理解航天工作人员的艰辛作铺垫。

2.我在课题上做一个铺垫,谈话揭题后,我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划出能解释课题的句子,交流时抓住“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引导学生交流,弄明白“千年梦”和“圆在今朝”各指什么。在明白了课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来读课题,营造了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课文时,要他们思考文章的文体。它是一篇科普文章,要学生懂得判断。科普文章写法上与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

4.在研读了航天工作者圆梦的艰难历程和体会了航天工作者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后,请学生观看“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视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学生内心自然而然地升华起了骄傲、自豪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配乐朗诵课后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来加深感情。

不足之处:

1.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课文篇幅很长,一课时的时间要完成教学,任务很紧张,留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少,不够充分,如果时间允许,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句反复朗读。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加上自己的生活经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分析,才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2.教学内容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虽然课堂上教师运用了多种方法,但留存在学生心中的感动还不多,好多学生可能没感受到千年飞天梦实现时的那种激动之情,学习的热情不高,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还应多做点文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上允镇小学   罗春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从三个角度去把握教材,设计和实施教学。

一、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怀。

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中,以情感为主线,充分挖掘句子内涵,以读悟情,让学生在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回复中体会强烈的情感反差的设计理念。“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每讲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博大上来。相

互照应,让课更显精致。在课堂占课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农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然后再让同学们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最后让学生们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通过3个角度去找理由,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

二、语言渲染,激发情感——多读

教学时抓住情感主线,反复朗读,激发学生对鲁迅的怀念之情。如在读完第二个小故事时,老师又说:“就是这样一位幽默诙谐、富有斗争精神的伯父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怎么能不伤心呢?谁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再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段话。而在学完“救助车夫”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用低沉的声音与学生交流:“亲爱的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伯父去世了,这是多么令人悲痛的事呀!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再来读读这段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我就是这样把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作为一条情感主线,通过反复朗读从而由体会周晔的悲痛心情迁移到我们自己

对这样一位伯父的爱戴与怀念的体验,因而在角色转换中体验感情,在反复品读中流露真情。

而在教学“饱经风霜”一词时,我让学生结合语境和背景想象黄包车夫那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同学们各自各的理解,各有各的体会,同学们想像的很丰富,理解了“饱经风霜”这个词,但我也并没就此丢下这个词,后来在理解伯父的神情变化时,我又把这个词作为一个窗口,让学生往车夫身后看,往远处看,看到了什么呢?有的同学说:“看到这个饱经风霜的车夫身后,还有许多和他一样可怜的车夫。”有的说:“我看到了各色各样的人,都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还有的说:“由于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都陷在水深火热之中”。从而体会到伯父救了一个车夫,却救不了劳苦大众的无奈、沉重的心情,于是“神情由慈祥的、愉快的变得严肃了。”这样,同学们不但理解了“饱经风霜”,也感受到了伯父对自己失望的心情,体会到了伯父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

让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上允镇中心小学  黄俊菊

在酷暑难耐的炎热中,天公终于不作美,为我们送上了一场及时雨。伴着雨后的清爽,本学期我校的“农村生活化习作”课题研究活动的最后一次实践课也如约起航。

这节课是由我校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杨静萍老师执教的。是她对“农村生活化习作”研究实践的一个展示。整节课,杨老师的学习活动设计都着力以学习者为中心,便从学生的实际和生活出发,通过“猜猜我是谁——走进辣椒世界——品尝辣椒——欣赏辣椒——笔尖上的辣椒”五个学习活动,有效地践行了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一新课标提出的“写作教学实施建议”。既让学生有话说,有话写,又让我们听课者的心有所顿悟。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许多素材都能成为我们教学中的“活宝”,都是我们习作教学的“源头活水”,都能有效地拉近作文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使学生在亲历体验中感受到“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这一大语文观。

但是,课中也不乏有其缺憾的一面。譬如,小杨老师在组织“猜猜我是谁”这一学习活动时,出示了一组两张不同的辣椒图片后,对学生进行了引导式提问:图上的辣椒像什么?学生有的回答像小铃铛,有的回答像小球,有的回答像五彩灯„„紧接着,小杨老师又由此引出了辣椒的名字,并相机做出提问:它们的名字和它本身怎么样?孩子们对老师的问题作了一一的回应。原以为,小杨老师会巧妙

地抓住孩子们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孩子们所要表达的话说完整,说具体,并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与落实。可不料,小杨老师却草草收场了。包括在“品尝辣椒”这一活动中,当孩子们一一说出他们品尝辣椒后的感受时,也许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小杨老师也没作过多的关注。我想如果在这两个环节中,小杨老师如果抓住学生的回答进,有效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与落实,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慢慢在此过程中得以实践和形成。比如,在第一个环节中就可以做“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这一句式的训练与落实,或者引导学生将看到和想到的用一句或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说出来,从而养成有序表达的习惯。而在第二个环节中,则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一些修辞来表达自己吃辣椒时的感受。这样一来,我们课文中所学的一些知识就能在学生进行表达的这一过程中得以实践和运用,而一实践的过程,正是孩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绝佳机会。惟其如此,我们所学的语言文字才能真真正正地落到实践中。

2011版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显而易见,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宗旨,而语文课堂又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主阵地,更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得以成长的一块沃土。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包括我自身在内,都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与落实。逐步引

导学生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转化为读写能力,让语言文字的运用真正在课堂中落地生根,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反思

上允完小  寄(45)班 罗忠平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重点是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想。而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这些幻觉是她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得到的,因而在她临死前产生了这样的幻觉。这些幻想与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以小提纲的形式:卖火柴、擦火柴、冻死街头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老师的引导到位,学生的思路清晰,一下就把握了课文的整体。

在处理“卖火柴”的部分时,提出中心问题: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的部分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联系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由。焦老师引领学生从字词句入手,在紧抓文本的同时,让学生提升了自己的感悟。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了自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了小女孩的可怜,为以后故事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感情基础。

在处理“擦火柴”的部分时,重点讲解了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

时看到的幻境,抓住了小女孩看到火柴燃起时惊喜的心理,及火柴熄灭时巨大的失落,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小女孩那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带来的深切的痛苦。然后让学生以自读自悟的形式仿照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老师的学习方式自己学习,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在讲到课文的高潮部分,擦然火柴看到奶奶的场景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种情境。把学生带进了彷佛奶奶就在眼前的意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奶奶,请把我带走吧!带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在孩子们深情的呼唤中,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在处理“冻死街头”的部分时,课堂里面久久回荡着哀婉的音乐,用音乐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以轻声朗读的方式处理的这段,和小女孩同悲同泣。小女孩走了,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多么幸福,她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在这里紧抓住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帮学生体会到了安徒生老爷爷在写下这两个幸福时那种对小女孩的祝福、同情,对现实的抨击,对当时社会的愤怒„„,升华了学生的感情,学生对当时社会的认识,使学生及在场的老师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教师又机智的引导学生和当今社会的对比,激发了孩子内在的真善美,唤醒他们对别人的爱,对弱小的爱,对社会的责任„„

在作业设计中,利用学生学习这则童话的激情,趁此推荐了许多安徒生的童话,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总之,我感觉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使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

熏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

上允中心完小 吕抒情

《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主要为孩子们介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下面我谈谈课堂上我成功的一些操作:

1.课前让学生先进行前置性学习,了解“神舟五号”以及航天事业的艰苦例子。为学生理解航天工作人员的艰辛作铺垫。

2.我在课题上做一个铺垫,谈话揭题后,我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划出能解释课题的句子,交流时抓住“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引导学生交流,弄明白“千年梦”和“圆在今朝”各指什么。在明白了课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来读课题,营造了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课文时,要他们思考文章的文体。它是一

作文二:《六年级语文反思111.doc》11100字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学反思

低中高年级都教过,可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 我突然发现,我不会上语文课了——课堂上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该我讲,哪些该学生讲,我搞不清楚了。我知道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从哪入手?怎样能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文章形式多样,如何让他们学会阅读方法?中国语言如此丰富,如何教他们发展语言,运用语言?„„这些问题让我困惑,让我茫然,让我不知所措。  好在我始终抱着‚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的原则进行教学,并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品德课、数学课‛,注意了咬文嚼字——尽管嚼得时间不足,味不浓,但到底没有偏离大的方向。我上的《穷人》一课感觉备课时立意不明确,我找到了语文科的教学方向,。以前备课时,我也看参考,但我注重的只是教学目标,对选编目的从来就是粗枝大叶地看一眼,根本没有去细想过。我一直觉得那不重要,却没有想到,它竟是我茫然的根源所在。我想把什么都教给学生,但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印象不深刻,所以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收获不大。要让学生一课一得。  我认为,通过这堂课,我基本走出了之前的迷茫。《穷人》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要朗读这样的一篇课文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且它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以小说为题材的课文,编者把这篇课文保留在11册的教科书中,除了让我们的学生接触外国名著,还要通过熏陶,在心灵深处播种善良的种子。  这堂课我没有像以前的课那样,直接切入主题,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出了一道算式:5+2=?通过预习的学生能够说出很多,比如:

美好的心灵,7个孩子,更加艰难的生活......

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之后,我出示了一组课文生字,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再要求学生将生字中认为最容易出错的词语写下来。最后,再找出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第二步,通过描写心理的词语将课文连起来。这堂课,我完成了课文的生字教学,完成了理清脉络的任务,让学生学习抓住主要词句进行学习课文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探究性的。能从大的方向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以下的问题:1、教学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启发学生了解文章的题材的时候,学生无法应对时,我直接给出答案。其实,我可以这样设计:你看这篇课文的题材是:诗歌、散文、说明文、记叙文、还是小说?2、学生的朗读还是不够的,我应该发作者的资料给学生,节约出来的时间用来读书。   以后,我在教学中一定要扬长避短,提高课堂效率。

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质疑答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化

对于学生学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发扬协作学习的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就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

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强调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本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幅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深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被又一次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首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因为研研教材力度还不够,所以我在授课时对于课文二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表现为:教师的点拨过于直接,讲得过多,启发孩子的太少,甚至担心孩子回答不上来而直接引出答案,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拘泥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另外,问题的设臵也不够细致到位,不能契合孩子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

今后,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最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化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答案。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记叙了中国男孩雷棣在得知父亲雷润民为为维护世界和平捐躯的消息后,自强不息、发奋图强,决心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为世界和平作贡献的感人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思想感情。本课教学中的亮点有: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泣不成声‛中感受雷棣知道父亲牺牲后的悲痛欲绝;从‚了如掌‛中感受雷棣对国际大事的关心;从为妈妈掖被角,再三叮嘱妈妈到医院看病等关心妈妈中看出他已懂事了;从发愤读书中感受到他的自强不息等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教师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

2、课堂教学中不应面面俱到,而是有详有略。在学习雷棣知道父亲牺牲后的四件事情时,‚关心妈妈‛和‚发愤读书‛这两件事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近,他们容易理解,更能感受雷棣为了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而发奋图强,可重点学习。而‚关心国际政治‛及‚拒绝别人帮助‛这两部分可以略学。   不足之处:

1、如果能进行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对和平的向往。

2、还可增加课外资料的补充。如雷棣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信的内容,《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

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对于师德师风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江泽民同志说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我们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人们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是啊,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汶川地震中为了学生而献身的老师们就是我们的楷模,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社会,他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换来了千万家人的幸福,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而奉献自己的一生  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

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在教育教学当中,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

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我们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我上一届的班级中,有一名男生,他成绩平平,也很听话,但最大的缺点就是性格内向、不自信,缺乏生活的勇气在经过我与他的多次谈心后,他改变了许多,他变得大方、自信了,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在学习上,她变得更加努力了通过他的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三心具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行为习惯特差生,更是要向歌曲中说的那样:‚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对他们既要严厉,又要对学生细小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育教学当中,我经常告诉他们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要有六心,即‚爱心、耐心、专心、细心、信心、决心‛教育学生读书、做事要专心、耐心、细心,待人接物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对生活要有永不言败的决心、坚定不移的信心  三、终生学习、努力进取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我们的知识结

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教育好学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要多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年轻教师要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虚心学习,不断创新,开辟新的教学方法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做符合社会发展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四、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如果教师言而无信,表里不一,不仅会失去学生的信任,而且会让学生对老师所给予的教育产生怀疑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家长的人格,不呵斥,不指责,调动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形成正确的与育人观念和思想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

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的视野和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孩子的现在,要像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样,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新一代人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师德师风建设心得

近日,我观看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摄制的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专辑-《师表风范》,心中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静。像孙晓兰、孙维刚,蔡改、王宪军、包全杰、王思明、胡安梅等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无一不是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高尚的人格、伟大的人文关怀、无私的爱为孩子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高尚的师德风范是任何溢美之词都无法形容的。

在片中,偏僻山村简陋的学习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老师们忘我的奉献精神,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像湖南省永顺县两岔乡的湘西土家族老师孙晓兰,在没有电灯、电视,更不要说电话的环境中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扎根山区,传播科学知识,培养一代新人。为了彻底改变土家人的贫穷和愚昧,用无私的爱关怀每一个孩子,不让一个孩子辍学,为了动员流失生返校,上班第一月就翻山越岭,一周内请回18名学生,垫交9人书本费,花光不足两百元的所有工资。多年来共为一千余名学生担保或垫交书本费两万余元,个人还为此欠债四千余元,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春兰称她比妈妈还亲,安来的祖父为她下跪、联合国授予她扶贫奖章、国家、省、市给她诸多荣誉了。孙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虽然教师生活清苦,但是精神富有,因为拥有师生情。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走得出去‛的诺言。是啊,在‚有女莫嫁两岔口,红薯一年吃到头,要想吃顿白米饭,要等过年和中秋‛的地方,若非有孙老师无尽的爱为土家孩子们打开知识的大门,他们只能重复父辈的悲剧,

让贫穷和愚昧像绳索一样缠在身上,永远不得解脱。孙老师爱岗敬业,尽心竭力、对孩子无尽的人文关爱,表现出了师德的熠熠光辉。        己立立人的北京二十二中孙维刚老师,身患膀胱癌还担任初一和高三两个班的数学课及班主任,其工作上的压力和生理上的负担之重可想而知。孙维刚老师所带的班都是市重点、区重点中学招收剩下的学生,他能在短短六年的时间里,培养出闫君这样的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学生,能够将六年前被重点中学淘汰的蔡彬彬培养成北京市唯一入选首届数学奥赛集训队的人才„„这一切绝非偶然,一方面与他精湛的教学技艺分不开,另一个方面也是他以身作则,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进行远大理想教育的结果。孙维刚老师在学生身上的钱不止一万两万,真诚的心、无私的爱正体现了‚德为师之本,师者须德高‛的崇高师德风范。     再如:陕西省延长县下西渠村王思明老师,放弃很多能够走出深山、挣大钱、出名的机会,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扎根山区教育事业。他为了父亲留下的‚无论如何不能误了孩子‛的遗言,为了改变黄土高原几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穷面貌,用自己热情和道德责任感和学生一起勤工俭学,不但改变了学校的校园环境,而且也教会了学生一技之长,在劳动中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王老师经常告诫自己:要教会孩子们学习方法,将来他们会学会老师不会的知识。

湖北山区的胡安梅老师,她在父亲病逝后,继承了父亲的遗愿,义无反顾地当上了民办教师。她一家住在四面透风的土房里,没有条件改善生活。她虽然家境贫寒,但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极少的工资捐

献出来,为学生交学费、买书本。长期以来,她有无数机会走出大山,到大城市里去挣钱,但她舍不得孩子们,她不想让山里娃世世代代都是文盲!孩子们辍学,她就跑遍大山的每一道梁,每一个角落,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让孩子们上学,用一片赤诚之心换来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默默地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辛勤的浇灌着下一代。扎根山区的孙晓兰,己立立人的孙维刚、永远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的蔡改,做教师就做最好的教师的王宪军、全国优秀师德标兵、辽宁丹东凤城东方小学校长包全杰等这些诚实质朴的人民教师,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高尚品德和顽强意志,无私奉献,充满爱心,把一生的心血和力量献给教育事业,用爱心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空的精神,永远闪耀着师德的绚丽光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中小学教师的服务对象正是成长中有很强可塑性的青少年,教师良好的师德必然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身教重于言教,在广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师德修养的今天,他们不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更是所有教师学习的楷模,行为的指南。

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型教师,我们应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观念上彻底清除‚师道尊严‛思想,改变教师高高在上的旧思想,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在生活中与学生成为朋友,无微不至的关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建立好朋友式的平等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公正、公平地面向全体学生,这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也是新形式下教师必备的素质。

这次报告是一次净化教师灵魂的报告,是一次塑造跨世纪师魂的

报告,是一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员会,赶超世界一流教育的报告。报告中的教师像蜡烛,燃烧着生命;像春风,播种着希望;像天使,传播着爱意,他们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发人深省。     反观现在有的教师,总是报怨工资太低、福利太差、学生太孬、工作太重、生活太苦„„在孙晓兰、孙维刚、蔡改、王宪军、包全杰等教师面前,他们难道不觉得自惭形秽吗?我认为归根结底,他们是没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就拿如何对待差生来说吧,‚差生‛一词,从教育者口中说出,也许不会有什么不自然,但对于学生而言,抹杀了多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强意识,造就了多少自感卑微、自暴自弃、自我封闭的遗憾。也许他们原本的爱劳动、乐于助人、动手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等闪光点就在你不经意间的一个否定性评价中丧失殆尽,再也无法找回,作为教育工作者就罪过大焉。其实,只要我们用爱心、宽容、理解、人文关怀去善待孩子的每一点错误,适时表扬、鼓励,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会取得成功的。     对转化后进生,我们一要有爱心,二要有信心,三要有耐心。仔细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积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如因学生之间有误会引起的争吵,教师要心平气和地找双方谈心,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化解矛盾;如因对某学科不感兴趣而想放弃,班主任教师要联系科任教师,采取合适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由浅入深,分层要求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杜绝厌学情绪;如因自控能力不强,而产生不恰当的发泄行为,无意的犯错,教师不能抓住一

点错误就横加指责,求全责备,绝不可算陈年旧帐,更不能乱给学生戴‚帽子‛,以免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耐心开导、努力帮助,首先要多肯定学生身上哪怕是很小的一个闪光点,加以大张旗鼓的表扬,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然后借题发挥,教师列举现象(其中那当然包括该生的错误),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老师不用点明,学生内心也能明白自己做错了事,使学生既认识到错误又对老师心存感激(保全了自尊),自然就容易转化。     实践证明,师德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献身教育,就要努力实践师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做一名拥有爱心的德才兼备的好老师,用爱心为学生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师德师风建设心得

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个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学生,身教重于言教。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热爱教育事业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一直以来,我都把它看作自己一生奋斗的事业,把它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工作中,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查找不足,及时纠正,对别人的缺点,则尽量宽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意教师形象,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和谐的氛围,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我工作的重心仍旧是班级的管理及语文教学两大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我认真备课、备课前深入细致地研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课上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后我认真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注重及时反馈,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热

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道德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热爱学生,可以弥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不足,形成学生的良好情感,使教师的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热爱学生,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我都会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做为班主任,只要我知道的,我力所能及的,我都管。学生闹矛盾,我给处理;学生犯了错误,我耐心说服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并改正错误。我还抽时间给学生谈心、交流,和学生共同活动,缩短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等等。此外,我对学生非常的尊重和信任,我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既统一严格要求,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三.热爱学校。

我时刻把自己的工作与学校的声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工作中和大家相互协调,同甘共苦。多年以来,我一直重视教师的表率作用,教育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学生。如,早晨我都能提前到校做准备,一方面准备早读的内容,另一方面准备学生早到校好准备组织纪律,避免意外的事故发生。不管是什么时间,都是如此。在学校的每一天中,我始终保持着积极认真的态度。很多的事情看似很小,但我真正的做到了,不管有无学生和教师,我都是这样去做的。有时我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我是一名教师,树立教师形象、

维护学校的形象,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多年来,本人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同事的认可,干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行为习惯还不够规范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学困生转化工作总结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依据从事班级管理工作多年的实践,谈谈做好学困生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心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提到学困生,无不摇头叹息,说他们是“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教师们换个角度,放弃门缝里看人的偏见,就会欣喜地发现学困生并非不可救药,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困生的心态,对学困生学习目的、态度、兴趣、爱好、志向、心理变化和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作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并采取分类教育的方式,随时比较和修正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克制约束不良心态的滋生发展,用教师美好的灵悟、理智来塑造学生美好纯洁的心灵,使学困生领悟到身边的同学、老师都对“我”的进步寄予很大的希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使后进生转变思想,鼓足勇气,直面现实,积极向上,鼓励他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培养学困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教师的情感理智融入他们的心田,并能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二、和谐平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自身的职业决定了育人的职责,教师时刻应以组织、教育和管理学生为己任,因此,对学困生在活动中要多留意、多观察、多关心、多鼓励,努力沟通师生情感,搭起相互信任的友爱桥梁,建立起和谐平等、融洽纯真的师

生关系。掌握学困生的心态、心理障碍、思想负担、精神压力,以及教育启发的方式,耐心热情地替他们排忧解难,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荣辱牵动着老师的心理,老师的得失同样成为他们脸上“阴晴变化的招牌”,向他们无私地奉献出真挚的爱,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善于发现闪光点,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鼓励他们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树立追求目标、激发学习的兴趣。在人格上与优等生平等相待,发现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要找准切合点,正面启发诱导,耐心说服教育。

三、培养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由学生学习责任性强弱和学习兴趣的浓淡来决定。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它的规律性,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通过外因而发生变化。”学生这个内因只有通过教师这个外因才能发生变化。兴趣是学习的挚友,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营养,提高学习效果,形成兴趣,才能成为开发人的智力的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细细调查、研究、比较,掌握了每个后进生的特点,切中火候,对症下药。

例如:利用班会课时间,举办故事演讲会,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故事,登台演讲时,安排一定比例的学困生也登台表演,即使表演得不那么形象生动,至少应对学困生能登台表演的这一勇气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劳动价值,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凡是生活中的美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发愤早为好,苟晚休嫌迟。最忌不努力,一生都无知。”培养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

懂得“勤能补拙”的道理。

四、创设情境,教给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困生除了加强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外,教师教学中还应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根据学科特点和作业练习要求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阅读法、思考法、比较归纳法、识记法、回忆重现法、分析法、观察实践法等。

实践证明,学困生与优等生不是一成不变的。给学困生多一点关心,多一点温暖,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都可能使学困生从思想品行到学习技能上与优等生相媲美。

五、宽容忍让,塑造美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对学困生的宽容是指教师能客观认识与处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宽容不是迁就,教师对学困生的宽容态度是使教师赢得学生尊敬的重要感情基础。学困生是发展的,并在发展中成长,不可能没有缺点,不可能没有过失,有的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犯了错误,就横眉怒目、厉声训斥,或反唇相讥、挖苦嘲弄。简而言之,就是难以宽容学生的过失。有的学困生尽管在教师的批评、体罚下,口头检查了自己的错误,但从根本上讲没有得到教育,反而对教师或敬而远之,或退避三舍,有时甚至嫉恨教师。因此对学生缺乏宽容忍让的教师是不可能与学生建立真正情感关系的。教师应该认识到一定的宽容忍让比直接训斥更能感化学生,使学生接受教育。即令是学生当面顶撞或表现出一些有辱自己身份的行为,也应不失长者风度,仍心平气和去说服教育,这样才可能使他们形成一种内疚感和自责感,从而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接受教

师的批评与教育。     总之,一个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行为的形成、学习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教师平时的关心和呵护,而对后进生的转化,更应倾注教师不懈的努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作文三:《六年级4班语文教学反思》1500字

六年级4班语文教学反思

双龙一小:徐秀俊

这学期,我继续担任六年级4班的语文教学,要反思的地方很多。“班风决定学风,学风决定成绩”,正因为我所教的班级的班风与学风两者都存在问题,故上期末考试语文成绩很不理想。

一、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二、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

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三、鼓励学生、体现自我

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四、以学生情感为为主

以学生情感为作文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再是作文教学的主宰者,而应该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这就要求教师,一是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小学生活动的天地大多是学校和家庭,

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感知范围,要想让学生写出或写好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使他们有大量感知了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众多的表象。所以必须在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二是要出一些开放型的作文题目。例如,给出一个范围(不定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题目进行写作。

五、以自由作文为主

在写作过程中允许学生自己完成,也可自由讨论;可以一次性定稿,也可一人写多篇。总之,只要学生在“写”,教师对“写”的方式、过程尽可能不加干预。只要学生“写”的目标达到了,手段由学生自由选择。这一原则下具体的做法有:学生一般都从正面写,其实还可从“反面”写,如后悔的事、伤心的事、想起来令我汗颜的事等等。又有学生写《我的母校》总是写校园如何吸引人,生活如何难忘,其实也可谈令自己伤心的事、令自己生气的事,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此,教师应予肯定。

以上是我一学期来对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难以言尽。但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做好学生勤奋好学的思想工作是必不可少。

2011-6-18

作文四:《六年级语文科教学反思》600字

新课程教学反思

思南县兴隆乡中心小学:毛晓红

由于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从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虚心向同事们求教,因为我知道课程是一种实践,只要用心钻研、探索、反思、总结经验,就可以把语文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新课程要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变成一种真实的、动态的、发展的现实。经过努力,获取了点滴的教学经验:

一、学生在

课外识记的字剪一剪、贴一贴,制成“小报”;在班级中评选出“识字大王”等方法、活动都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玩”法。

二、在写字方面,我把写字当作美的鉴赏对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工具,一直强调学生把字写得正确、工整、规范、漂亮。

《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 的程序:“读字” 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之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评头论足,运用形体动作学写笔画、作业展览、评选书写闪耀明星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2014年1月

作文五:《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7700字

聒噪的课堂,疲惫的教师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通过昨天的接触,我就发现新学年我面临的一班孩子都比较安静。他们不是喜形于色,他们不会唧唧喳喳,他们不会欢呼雀跃。我跟他们谈论什么的时候,他们的表情都是害羞的,矜持的,畏手畏脚的。

这样的孩子们也很讨人喜欢的,因为这样的孩子学习的时候会比较塌实认真。但是,对于语文老师的我来说,这样的孩子对上语文课还是不利的,课堂会显得沉闷。

其实孩子们显得安静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孩子天生的性格不张扬,其二是孩子们的自信心不足。

因此,今天我给孩子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定位为,激发孩子们表达的欲望。

一上课,我就告诉孩子们,我喜欢的孩子们是什么样的。

一、侃侃而谈。上课的时候,我希望你们能大胆地畅所欲言,想说什么说什么。课堂是大家的课堂,不是老师的课堂,不是部分学生的课堂。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权利和义务。能说就是胜利,千万别害怕你说错了老师会批评你,能说代表你在思考,你在努力,你在进步。因此,孩子们,老师会给你们每个同学发言的权利和任务,因此,也希望你们能用自己的声音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复。

二、专心致志。上课的时候,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尽量做到一心一意。老师也知道,你们还是孩子,你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

会有整整的40分钟。因此老师也不提不切实际的要求,40分钟都专心致志。但是,孩子们,你们必须尽量延长你专心致志学习的时间。因为,你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升入初中,你们每堂课的时间会延长到45分钟。孩子们,能力是逐渐培养的,因此,从这学期开始,培养自己聚精会神学习的能力。老师也会努力,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我也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给老师多提要求,帮老师进步。

虽然说,开课之前我滔滔不绝说了这么说。但是,课堂上,孩子们依然比较沉闷。于是,我放慢了上课的节奏。每个问题,多让几个孩子回答问题,然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而且,我把问题放低了难度,让问题简单化。

于是,这堂课,只能听见我在教室里不停地说:“很好!”“不错。”“你考虑的很全面。”“真厉害!”“你„„个词用的好。”“还有谁想说?”“谁能大胆的举手告诉老师?”“我们男同学和女同学比一比。”“我们四个小组来比比。”今天,我几乎用尽了赞美之词。

整整两堂语文课,我根本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只带着孩子们品读了部分段落。下课铃声一响,我唯一的感觉就是:好累啊!我的耳朵累,入耳的全是我的声音,我的嗓子累,我不停地说了两堂课。此时我只想牛饮一大杯水。但是,我的心情是愉悦的。     我通过观察,我已经发现了班上几个愿意表达的孩子。比起昨天民主选举班干部的气氛,今天要活跃多了。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鼓励和赞美,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在课堂上愿意说,也

能使他们在生活中变得自信。

我知道,这条路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尽管走得很累。既已选择,就该坚定!

《山雨》教学反思

计划和现实总是有距离的,我美美地设计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才发现漏洞百出。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1、孩子们的预习流于形式。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简单的问题对孩子们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在交流讨论的时候无数孩子低垂着脑袋,无法开口。这说明,孩子们的预习并没有收到任何的实效。他们只是做做样子。天知道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做什么呢?看来,早自习我放羊式的预习是不可取的。

2、孩子们的朗读没有用心。他们的朗读缺乏深度,他们只是为读而读,注重了语调和语速的把握,但是那种声音缺乏质感,缺乏感情。一段文字,别人说喜欢,自己也就说喜欢,自己的内心并没有认同。因此他根本无法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想办法调动学生自己的情绪,让学生说真实的语言,不要人云亦云。

3、孩子们没有走进文中所描写的意境中。这或许和孩子的经历有关,他们所见的雨只是透过玻璃窗看见的雨,他们看见的雨只是单纯的雨,他们没有见过山林中雨。因此,他们读的山雨

不会有那种俊秀空灵、清新幽静的感觉。而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下山雨的情景是很有必要的。

接触一批新的孩子们,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这是正常的,这也是一个老师应该坦然面对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课时效率。

课堂中的难忘的片段

《草虫的村落》这篇课文和孩子们一起学完,心情是畅快的。孩子们和我都投入到了草虫的世界里,我们重新认识了我们熟识的小甲虫,了解了他们更多的习性,更重要的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草虫带给我们的快乐。

课堂教学中有这样几个环节难以忘记。

我:孩子们,你们最喜欢草虫村落里的哪个场景呢? 孩子们:(众说纷纭,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我:那好,我们尊重**同学(一个后进生)的选择,一起来学习“甲虫音乐会”这个自然段好不好?

孩子们:好!(此时孩子们回答的声音并不响亮,但是我看见了**同学的小脸上写着感激。

(选择这个自然段实在不是我预设好的,我只是为了照顾这个孩子的情绪,因为刚才读生词的时候,他读静谧这个生词的时候颇费周折,经过几次朗读才读正确的。)

我:自由朗读这个自然段,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

„„

我: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孩子:我知道了甲虫演奏音乐会的场所很美丽。因为,书上时这样写的“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太阳烘烤得熟透了。”紫红的小果实装点着舞台,很美。

我:是啊!还有补充的吗?

孩子:我还觉得那些小红果实就如舞台上的灯光,让舞台显得更加绚丽了。

我: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孩子:我还觉得这里写的很有趣,因为作者写果实是烘烤熟的。

我:对啊,孩子们。果实烘烤熟的其实就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在作者眼里,太阳无私地照耀着一切,他们帮助果实成长熟透,这也是作者独特的感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出舞台的美丽吧。

我:请同学们继续交流读过后的体会。

孩子:我觉得甲虫演奏的音乐太美了。因为课文中是这样写的“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震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这里说音乐像灵泉,一定很好听。

孩子:这里还用了一个词“音韵”,我认为音韵就是指好听的音乐,音乐当然是最动听的声音了,因此我觉得它们的演奏很动听。

我:你们能读出音乐的美吗?

孩子们朗读。

我:你们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孩子:我觉得作者特别喜欢小甲虫。因为他说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因此我觉得作者喜欢小甲虫。

孩子:老师,其实我不大喜欢虫子的声音,作者这样说其实是他喜欢甲虫了。

孩子:我还觉得作者对小甲虫有崇拜之情。因为他这么赞美甲虫,用了夸张的手法。

我:是啊,孩子们,你们品味到了作者的独特感受。他把甲虫这样普通的叫声写得这么美,这样有韵味,实在是作者太喜欢甲虫了,他写出了当时内心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去欣赏这场音乐会吧。

孩子们反复读,教师指导。

我:孩子们,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着作者的写作方法,不但要有丰富的想象,更要我手写我心,想到什么写什么,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这个教学片断,一气呵成。学生轻轻松松就突破了难点,领悟了作者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感受。事后我想,平时我们的教学中,教学环节过于繁杂了,这样容易带孩子入误区。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昨天晚自习孩子们预习了全篇课文,据我观察,由于完全自由化了,孩子们都兴致勃勃。

今天上课的时候,孩子们积极踊跃,朗读得有声有色。

由于时间充裕,因此我对孩子们的习作进行了指导。因为刚接触这些孩子,对他们的习作水平不是很了解,我对他们进行比较详尽地指导。

我问: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下,这篇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特点吗?

孩子们纷纷回答: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接着,我说,孩子们,我们也可以学习这样的协作方法。比如,我们写学校的景色,那我们该如何写呢?

孩子们一片茫然。于是我继续提示:“在你们的眼里,我们学校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注意只用一个词来概括。”

“四季如春。”“美丽。”“书香四溢。”“生机勃勃。”

“是的,你们观察的很仔细,那我们该如何把这个特点写具体呢?”

孩子们还是不知所措,于是我继续提示:“孩子们,假设我们去写校园景色四季如春该怎么写?抓住哪几个方面来写?”  孩子们小声嘀咕:“可以写四季的景色。”

“思路不错,但是如何把夏天秋天冬天的景色写得如春呢?” 孩子们开始纷纷发言了:

“秋天的时候我们的学校里依然绿意葱葱,这是如春。” “冬天的时候虽然白雪皑皑,但是,我们都在操场上闹腾,也有春天的般的温暖和热情。”

“冬天的时候,还可以发现一株株带着绿色的小草,也像春天。”

“夏天的时候,我们的女生院绿树成荫,很凉爽,像春天。”

„„

对,孩子们,刚才你们所说的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描写。你们觉得这篇小练笔能动笔了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能写!”

那好,今天的晚自习我们来完成这篇小练笔。

尽管今天的教学设计里没有安排指导孩子们习作的内容,但是,我在课堂上临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指导。我觉得一位语文教师能合理把握各种契机对孩子们展开语言文字的训练,训练无处不在。

不 急 不 燥 地 教 学

——《詹天佑》教学反思

过程中我发现其实这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引领着孩子们了解当时中国的状况,从而去领悟詹天佑的爱国精神。

的时候我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的第2和第3自然段,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的体会。结果,孩子们的所谈都没能真正体会到当时中国倍受帝国主义欺压的外困,他们所谈到的就是重复书本上的原句子,基本没有自己的感想。

紧跟着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取得了铁路的修筑权就可以控制我国的北部?我这才发现,孩子们的理解仅仅限于书上,他们不知道帝国主义国家有了修筑权才有控制权,从而控制铁路沿线的地区,办工厂,采煤矿,进行商业运作,大量掠夺我国的宝贵资源,剥削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于是此时我给孩子们进行了这方面知识的介绍。孩子们在瞬间似有所获。

于是,我再让孩子们谈此时的体会。此时,孩子们才思横涌,谈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狂妄,谈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无耻,谈到了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愤怒„„

接着,我带着孩子们探讨听到了詹天佑任命为总工程师后的感受。有的说,我听了这个消息后长长叹了口气;有的说,这条铁路太难修了,我为詹天佑,为所有的中国人捏了一把汗;有的说,詹天佑有一种为国争光的精神;还有的说,詹天佑一定有非凡的能力„„总之,孩子们已经领悟到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

最后,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的内容,融入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情。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不急不躁,当面对着孩子们无措的时候,不要埋怨,因为我们应该时作教师的,应该时刻刻相信我们的孩子们是努力的上进的。课堂上,他们一时的语塞,一时的思维停顿,与态度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与他们的思维所限了。此时,我们应该多想办法,打开孩子们的另一条思维通道来帮助孩子们。

细细品味,感悟深情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孩子们在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比较到位,教学中虽然遇到了一些波折,但是最终还是达到了教学目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师:你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呢?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师: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

生:“痛哭”说明我当时听了这个消息很难过,另外,我从“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也说明了“我”的难过。因此可以看出我对母亲的爱。

师:那你怀着痛苦的感情读读这个句子。(指导孩子们用痛苦的语调朗读这两个句子)

生:我还从“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体会到作者一定时时刻刻把母亲挂在心中,因此他吃不好睡不好,这样真切的思念也可以看出“我”对母亲的爱。

生:我从“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也可以理解到我对母亲的思念,因为他想人世间无法陪伴母亲,就干脆到地下陪伴母亲。 师:那好,让我们读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生:我从“我想随母亲于地下”我还体会到了作者的母亲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因为他愿意到地下陪母亲,而不陪世上其他的朋友和亲人。因此,可以看出他对母亲的爱很深厚。 师:同学们,你们还有其他的体会吗?

生:(沉默)

师:同学们,让我们去听听季羡林老爷爷的另一篇文章《赋得永久的悔》,然后再谈谈你的体会。播放录音。

生:我从“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中还体会到作者不仅仅只是思念母亲和为母亲的去世而痛苦,还有作者的悔恨。因为他认为他没好好照顾母亲,亏欠母亲的太多。

生:另外我从“我想随母亲于地下”也体会到了作者的愧疚,他因为没照顾母亲,母亲去世了,无法照顾母亲了,因此愧疚,因此想随母亲于地下去照顾母亲。

师:是啊,孩子们,作者这种愧疚与悔恨的心理也可以看出他对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啊!孩子们,请读出作者这种

复杂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当作者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请拿出你的笔,以作者的身份,写写作者想到了些什么?

在引导孩子们理解作者对生母的感情我主要抓住了这个句子进行了指导。此时,我觉得孩子们都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在体会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感情的时候,由于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和“理解基础”,孩子们也体会得比较好。

放飞梦想的翅膀

——《彩色的翅膀》教学反思

这课的时候,孩子们用了半堂课的时间进行交流自学。自学结束交流的时候,孩子们谈到了这个句子“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也不敢马虎。”

生:我从“抚养婴儿”体会到了战士们都很小心的看护着这个西瓜。

生:我从“一点儿不敢马虎”看出了战士们的细心,他们把西瓜看成一个小宝贝。

师:同学们,战士们细心照看着西瓜你怎么体会出战士们爱海岛呢?

孩子们都面露难色,皱着眉头。

师:同学们,战士们照看的仅仅是西瓜吗?

生:我认为他们照看的不仅仅是西瓜,而是当成人来照看的。他们把西瓜看成了自己的孩子来照看的。

师:是啊,他们把海岛上的西瓜都看成了自己的孩子来照看,那他们对海岛倾注了多少神情啊,这足以说明战士们热爱海岛!指导朗读这个句子。

师:他们还把西瓜当成什么来照看呢?

生:他们是在照看着自己的希望。

师:说的好!什么希望呢?孩子们。

生:建设海岛的希望,把海岛建设的美丽富饶。

师:是啊,孩子们。他们是在照看自己的希望。因为一个西瓜成熟了,更多的西瓜就成熟了,西瓜能成熟,那其他的蔬菜瓜果也就成熟了,那样的话,海岛一定能被战士们建设得美丽而富饶。那同学们,让我们有感情朗读这个句子吧。

孩子们反复朗读这个句子。

师:同学们,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海岛呢?战士们种西瓜都要付出这样大的代价,请找出文中介绍海岛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动笔写海岛。

最后,孩子们一起和我一起探讨“课文为什么以‘彩色的翅膀’为题?”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彩色的翅膀带代表着小昆虫会在岛上安居乐业,海岛会瓜果飘香;有的说,“彩色的翅膀”代表着战士们在海岛上建设海岛,保卫祖国。有的说“彩色的翅膀”比喻着战士们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因为海岛一定能在战士们吃苦耐劳、勤于钻研的精神下变的美好。

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们,给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孩子们一定能向梦想奋力飞翔。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执教《中华少年》这一课,课后的确还是有很多想法的。 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比如这篇诗中有不少的多音字,不少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读音没有正确把握。比如哈达这个词虽然在书上注音了,但是学生在读的时候依然熟视无睹,把哈读成了第一声。再比如在诗里有生词“雏鹰”,学生都不知道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想办法找出正确的读音,而是随意猜了个读音,而且这还是班上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所做的。那基础差点的学生那读错音的字就更多的。这是我在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的时候发现的一点。看来,虽然他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但是每位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还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让学生去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不厌其烦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其次是学生在教室里突然有了听课教师后依然会惊慌失措。其实这些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学生毕竟很少经历这样的课堂,一学期里最多两到三次,而有的时候一学年也不会有一次。当教室里突然有了听课教师后,他们会为此分神紧张,大多数学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沉闷。虽然课堂中我想了不少的方法来调节气氛,但是收效甚微。这也说明我自己缺乏应变能力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设计总是完美的,但是实施的时候总是有

很多缺憾的。

最后一点就是学生对体会诗歌的意境存在问题。在学生喜欢的诗中我们是选择的第三小节来学习的。“

在这节诗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绚烂,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所拥有的自豪和骄傲,特别是最后一句诗,写出了炎黄子孙的外貌特征,那种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就油然而生了。”也许是学生的经历限制了他们的思维,他们确实无法体会到那种自豪和骄傲,在朗读的时候也就读的不到位。而且,学生在体会灿烂文化的时候,应该随时体会此种文化带给我们的感情冲击,比如,体会““水浒”“三国”的英雄豪气的时候就有一种豪情壮志满心胸;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唐诗宋词的如歌如画的优美意境,从而能读出不同的感情。但是从学生的朗读中听不出并无多大的变化,他们只是读出了一种赞叹之情。

这堂课,的确缺陷太多了,主要还是我在设计的时候没有充分去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没有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教训吧。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为了帮助一个酷爱拉小提琴的孩子,故意说自己说聋子,每天清晨聆听这个孩子演奏,忍受着锯床腿的声音,在老人的鼓励帮助下,这个孩子终于成了有名的小提琴手,

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这是一个让人动容的故事。

我决定从“我”心理活动入手展开教学,让孩子们浏览课文,找出我心理变化的词句;然后追问,为什么我的心理活动会发生如此神奇的变化,从而去体会老人鼓励我的句子,老人鼓励我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4处,第一处我引导孩子们理解老人的用心良苦,其他的几处让孩子们自学体会在在课本中批注,然后集中交流。接着,体会写老人眼神的句子,从三个“平静”中,去体会老人当时想对我说的话,让孩子们进行一个小练笔的训练;最后,小结。

课前的设计我曾进行了几番修改,总感觉课堂的容量有点多,否则贪多不烂,但是,实在不知该如何取舍。

在教学中,我真正面临着这一尴尬,每个环节都是匆匆而过。没有给过多的时间让孩子们思索,体会。前半堂课我还尽量控制着节奏,安慰自己不能完成就不完成所有的计划任务。但是到了后半堂课,我觉得只要稍微将速度放快一点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这一稍微加快就乱了阵脚,课堂不是在为了学生,而是为了老师教,惭愧惭愧。

课堂中我发现了平时不易发现的几个问题。其一,孩子们不够自信,孩子们能积极回答的问题,但是他们总是在犹豫该不该举手;而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平时的课堂中虽然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但是今天的“意外”比平时出现的频率多的多,这也是孩子们心理素质不够好的一个表现吧;其三就是,孩子们和我之间仍然缺乏该有的默契,在这

样的场合就会轻易显形了,应该说相处了两个月的时间也不短了,师生关系也比较融洽了。

而这堂课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们还没能用心去体会老妇人的一言一行,孩子们的认识和体会只是停留在表面。孩子们没有静心、动情、沉思,因而,教学效果不佳。我想,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对课堂节奏的控制不适宜。

课堂小结的时候我说:“孩子们,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无私帮助一个男孩,给男孩各种鼓励,用心良苦,这就是一种大爱,大爱是人世间最美的奇葩。我祝愿你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能遇见如教授一样心怀大爱的善良人,我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如老教授一样,心怀大爱,播种美丽,播种真诚,播种慈善。”这样的小结让人觉得非常尴尬,孩子们的认识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老师这样牵强的小结实在是如鲠在喉。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课堂中,让每个孩子扎扎实实地多读、多写、多练、提高语文素养。

《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太接近,孩子们学习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长文如何短教?我们备课组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初读

课文,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精读课文,从桑娜抱回了邻居西蒙的孩子,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入手:桑娜想了些什么?1、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3、该怎么对渔夫说?然后去步步理解课文,从“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去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体会到桑娜一家的穷,日子的艰难以及桑娜和渔夫的勤劳;从“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去第二部分的内容,去来体会桑娜抱孩子过来只是处于善良的本能,尽管忐忑,尽管前途未卜,但是还是把孩子抱了过来;从“该怎么对渔夫说”去学习渔夫回来后他们的对话,去体会渔夫也和桑娜一样——善良。这样,这篇课文虽然长,但是,却能抓住重点展开教学。

但是,我仔细斟酌了设计,我觉得这是一个完整的小说故事,如果从桑娜的心理活动入手去引导孩子们学习课文,这样把课文肢解了,故事显得不完整。于是我重新修改了教案。

我按课文的顺序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学。教学中住住描写环境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引导学生去品读,去体会。

学完这篇课文共用了3个课时,我觉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学习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虽然这是一个小说故事,但是故事性并不强,重在细节描写。我在教学中没有采取比较积极的措施去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其二是没有真正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里去,描写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是极有特色的,但是,我引导无方,将教学变成了

冗长的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都索然无趣,而我教师在课堂上也是惶惶的,始终没有使自己的心沉下来。

教学效果不好主要原因还是我在课前没有仔细地研读教材,虽然这是一篇老教材,我也比较熟悉,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没有找到最优的教学方法。这篇课文我应该反反复复地读,读出新意,读出味道,这样教学的时候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别饿坏了那匹马》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篇值得一读,耐人寻味的文章。文章故事简单,语言朴实。

故事的开头就把人们带到了那个物质、精神匮乏的年代,但是,“我”的乐于读书精神却如一股清澈的小溪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残疾青年为了能给我创造读书的条件,既要照顾我的自尊又要顾及我家“严”父的做人原则,于是,他用一个善意的谎言收下了马草,让“我”在他的小书店里专心读书。读到这里,我心里每次都会流过一丝丝暖流,眼里也会闪烁着点点泪光。这篇文章,小小的故事,平凡的俗人,却谱写了一曲人间至爱、大爱之歌。

“别饿坏了那匹马”在文章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残疾青年知道“我”卖不出马草换得毛票,从而能来他的书店里看书,此时他计上心头,对“我”说:“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别饿坏了那匹马,行吗?”残疾青年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一种商量、恳求的语气。听了残疾青年的话,“我”的眼前一定会出现一匹高大

健硕的马等待喂马人拿来香甜的马草喂它。于是,善良的“我”爽快地答应了残疾青年的要求,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求之不得啊。残疾青年不仅仅只有着一颗助人为乐之心,还设身处地地考虑了“我”的处境,帮助“我”不露痕迹。这是穷人的至真至纯的感情。

第二次是每天“我”送马草的时候,残疾青年就大声地叫到:“碧云,快把马草提进去,别饿坏了那匹马。”残疾青年让碧云快把马草提进去,这样说的目的一是为了让我不怀疑,让我继续产生错觉,他家的马等着吃马草,目的二就是为了让碧云快点把马草提进院子,别让我发现他家的院子里没有马。我觉得他这里又一次强调“别饿坏了那匹马”,也是为了告诉碧云,别把这个秘密说出去。可想而知,碧云和残疾青年之间有过一次交谈,碧云一定质问过残疾青年:“自己的生活本身就很困难,但是为了帮助一个孩子读书,却收下这么多无用的马草,这日子怎么过?”残疾青年一定给耐心给碧云做过思想工作,爱读书的孩子就犹如一匹等待喂养的马,因此,千万别饿着了这个孩子。不管自己的生活如何艰难,也要给这个孩子创造读书的机会。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也意味着:碧云,我们不能饿着这个孩子,让他在这里读书,给他知识的营养吧。

第三次是那天碧云不在家,“我”自己执意要把马草提进去说的这句话:“没事,别饿坏了那匹马。”单纯的善良的“我”早就相信了青年家的马每天等待着“我”割的马草。当碧云不在家,“我”帮残疾青年提马草喂养马也是理所应当的。于是我是怀着

帮助人的喜悦说这话的。也就在这一天,我发现了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我发现了残疾青年这颗金子般的心。

文章的结尾很简单,青年对“我”说对不起,我点了点头,使劲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没有过多的评论,也没有过多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但是,言尽意未绝。这样的结尾,给读者很大的遐想的空间。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怎么读书呢?我和残疾青年之间如何交往的呢?

文章以“这别饿坏了这匹马”贯穿全文,层层推进。又以这句话为题,也是含义深刻,韵味无穷。贫困的年代,真实的渴求;善意的谎言,美好的心灵。这是一篇值得引导孩子们静心去品读的好课文,如果好好利用这篇课文,会对孩子们产生终身受益的教育和影响。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的文字通俗易懂,说明方法孩子们早就熟悉了。这课如何教学呢?

学习这篇课文,其实文章内容孩子们容易弄懂,我觉得没有必要大费周折的开辩论会,让孩子们讨论诸如关于“地球被破坏后,我们将别无去处”之类的话题,有点作秀。课文写的清楚的很,我们的确别无去处。我想,这课除了让孩子们领略本课文字的特点之外,就是让孩子们把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能落实在平时的行动中。

上课的时候,我让孩子们首先看了在宇宙拍摄的地球的照片,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形容下地球,然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晶莹”“纱衣”去体会地球的美丽。随后,让孩子们读出自己的感情,有的读出了对地球妈妈的感激之情,有的读出了赞叹之情,有的则是读出地球妈妈的美丽。

文中,我也仅仅抓住了这一个句子引导孩子这么细致地去品位。

在学习地球易碎的时候,比较粗略也比较简单地学过。然后我出示了相关的人类破坏地球的照片和资料,让孩子们联系课文谈谈感受。当然,如我所料,孩子们所谈的是比较程式化的语言。      最后让孩子们写写吧,身为小学生的他们,该如何保护地球。有个孩子写道:“我不能做污染河流的事情。”我评论:“我估计现在你还没有污染河流的能力。”有个孩子说:“不乱砍滥伐树木。”我说:“给你一把斧子,你能砍倒几棵树呢?”孩子们听着我的评论都笑了,他们知道,老师是在批评他们说“大话”呢!我知道,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听见我的评论和孩子们的笑声后,都低下了头在修改。

我是真的希望,我们的孩子能真正有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并能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反思

——告诉孩子们敬畏生命

曾经,这个故事被编教材编委会删除了,但是,这学期又选编进了教材中。不过,教材的其他地方没有任何改动,比如这个单元的“词语盘点”中的“读读记记”里收录了《大瀑布的葬礼》(已删除)词语,这课里没有任何词语没有收录其中。我们的教材编委会到底有没有认真校正过呢?有点疑惑,也让人觉得可怕。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总统为了保护森林的鹿,下令捕杀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结果,鹿大量繁殖,缺少食物,最后疾病流行,只剩下了几千只鹿苟延残喘。这个故事告诉人类应该遵守自然之道,不要认为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这篇课文是我第一次执教,课前我反复读了几遍课文。结果这两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枪声在森林中回荡。在敌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仿佛看见狼正以愤怒、哀怨的眼神看着拿着枪的人类,而且还在诅咒人类!狼虽然是非常残忍无情、杀伤力大的动物,但是,任何强大的动物人类都有足够的能力和办法去对付它们。可以这样说,在人类面前,动物都是渺小的,柔弱、无助的。这也让我联想到,人类不论多强大,在自然面前,永远是渺小的无助的。狼也好,其他捕食鹿的动物也好,它们同样是森林的动物,是活生生的生命。人类毫无节制怜悯的捕杀,结果给森林造成了灾难。因此,我觉得这个故事不仅告诉我们人类要遵守自然之道,也要敬畏生命。

上课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自学:“课文讲

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大批的狼被捕杀后,造成了什么后果,原因是什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体会?”引导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我特别引导孩子们朗读了那个让我感触颇深的句子,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没想到孩子们谈的非常好,他们有的说,从这个句子中看出枪的无情,也就是人类的无情。有的说,他们体会到了狼的可怜,在那一刻,狼的残忍无情都荡然无存了。„„在这里我告诉孩子们:“孩子们,的确是这样,狼也是一种可怜的动物。它们生活在森林里,以小动物为捕食对象,他们的存在是合理的,是符合大自然生存发展规律的。因此,我们人类对自然界里的任何一种动物、植物、生命都应该承认,应该敬畏所有的生命。”不知道孩子们听动了多少,但是我知道,从今起,他们不会单纯去判断一种动物植物的善恶益害。

一直不能忘记这个片段,“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我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彻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我知道,我的孩子们暂时不能体会到生命的高贵与幸福,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做个善良的人,能做个能珍惜生命的人,能做个能享受生活的幸福的人!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听,风在唱歌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西北部的印第安人的领地。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课文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字字句句都倾吐着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土地上的一切在印第安人的眼里都是美丽的,都是有灵性的。

今天带着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孩子们谈到他们喜欢“印第安人喜欢雨后清风的气息,喜欢它拂过水面的声音,喜爱风中飘来的松脂的幽香。”这个句子也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句子,百读不倦。于是我问孩子们,你们为什么喜欢呢?孩子们众说纷纭。紧接着我追问:“请闭上眼睛仔细闻闻,你闻到了空气中的什么味道?”于是我范读了这句话。孩子们的想象是奇特的,有的说“我闻到了空气中的幽香,那是松脂的幽香。”有的说:“我闻到了一种清新,那是雨后的清新与舒适。”还有的说:“空气是甜美的,那是青草的芬芳甜美。”有的说:“我听到了空气清脆悦耳的声音,那是风吹过水面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我反问,孩子们,空气也有声音?”孩子们都会心地笑笑。

此时,秋风飒飒,拂过樟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于是我灵机一动:“嘘,孩子们,此时,上天送给我们一份非常美丽的礼物,请静静聆听,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然后,我把目光投向了窗外。孩子们都明白了听什么呢?马上有孩子举手了:“我听见了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非常柔美。”“我听见了风声,沙沙作

响。”“我听见了馥郁的芬芳,那是风拂过香樟树的芳香。”“我听见了风吹过树叶的声音,仿佛一支非常动听的乐曲,树叶此时都翩翩起舞。”“我听见了树叶窃窃私语的声音,它们仿佛在说着悄悄话。”„„

“孩子们,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刚才收到的礼物吗?”“美!”孩子们几乎不约而同。“那好,请带着这种美美的享受朗读文中的这个句子。”

感谢上天送来的这阵清风,送给我和孩子们一次美丽的享受,一次美丽的境遇。我想孩子们通过这次聆听,能真正和课文进行了一次亲密的灵魂接触,他们能真正明白土地为什么在印第安人的眼里如此神圣,如此珍贵。

课后,我安排孩子们进行一次小练笔《听,风在唱歌》。这样,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课文的写作方法。其实我真的希望孩子们能真正用心去欣赏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享受它,热爱它!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这篇文章真挚感人。作者说:“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读到这里,我又何尝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们的年龄小,是很难体会到这位老人为了祖国的晋西北的绿化的那种无私的付出呢?课前想过这个问题,无果。

老样子的教学,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后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根据导读提示去解答一个个问题,拿起手中的笔,边读书边思考。

交流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体会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我打了一个比方,我问孩子们的家里都种了几亩田?那3700亩又是多大的面积。此时的孩子们心里有了些感悟。接着,我让孩子们感悟,这些树是在什么情况下生长起来的?孩子们找到了文中写晋西北环境的句子。树在遇到了“干旱、霜冻、沙尘暴”后会如何?我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此时的孩子们已经初步体会到了创造这片奇迹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艰辛。

最后我让孩子们拿起手里的笔写一写《老人的一天》。结果孩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无动于衷。有的甚至在下面窃窃私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灵机一动,孩子们,闭上你的眼睛,听老师诉说老人的一天,然后你谈谈你的感受。

“清晨,万籁无寂,鸟未叫,太阳公公未起,只有山间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此时,老人已经起床了,在他的小院里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开始做饭。炊烟袅袅,老人咳嗽声声。老人简单地吃过饭,喝一口开水,然后装上几个冷饭团,背着锄头就上山。老人佝偻着背,在山路蹒跚着向前,这里的树苗需要补种,那里的树苗需要浇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没有停下来休息一会。晚上,太阳亲吻着远山,老人才背着锄头慢慢下山。回到孤零零的小屋里,老人把早上的饭随便热了热,吞进肚里就上床睡觉了。睡在床上,他依然挂念着山里的树苗。”

说这些的时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们的神色是凝重的,他们也被老人深深感动了。结果他们的感悟非常深刻。

此时理解“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个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带着问题学习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昨天期中考试,今天上课之前有点匆匆。拿过《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居然有些茫然,该如何教呢?

读过课题,还是老样子让孩子说说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吧。孩子们谈到了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我索性让他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朗读课文。

接着我带着孩子们交流,他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孩子们由于是初次读课文,有些毛糙,居然大多数孩子都说他们在一起捕鸟、拾贝壳„„然后我让孩子们仔细朗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他们发现了并没有捕鸟,只是闰土给“我”介绍如何捕鸟。干脆我就从这个自然段入手,让孩子们细细朗读课文,说说从这件事的介绍中可以知道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而且,我还让他们用四个字归纳这件事情。

学完了这个部分后,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学闰土给我介绍的另外几件事情。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批注。通过孩子们的交流探讨,

他们都明白了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在教学中,我带着孩子们品味了几个句子: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在这个句子体会了用上表示颜色的词语后句子的变化,并指导孩子们以后习作的过程中也可以这样写。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儿很凶猛。”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不错,少数几个同学能领悟出这两个破折号的作用。还有几个文言词该如何理解。在这里我也告诉了孩子们鲁迅的文章里有不少的文言词,因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一“五四”运动为划分的界限的。这篇文章写于1921年,用的是当时大力倡导的白话文,但是正值古今汉语交替时期,因此他的文章里保留着不少古代汉语语汇书面形式的痕迹。这也可以说是富有时代特征。

„„

两节课下来,我觉得孩子们在今天的课堂中还是有些收获的。课前没有认真备课,因此,课堂中有不少的遗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比较长,照说公开课应该为了讲究完整性,应想办法把整篇课文“整”完的,但是我没有这样选择。反正是“家”里人的听课,所以,完全可以丢弃那些花架子。我设计教学的时候就是把握一个原则,扎扎实实地上好这节课,找准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和能力培养点,心平气和地上好一节课。

于是我只打算在这节课中学习文中的前两个故事,即谈《水浒传》和笑侃碰壁。

课前,我让孩子们读过课文,然后布置他们自学这课的生字新词。

上课后,我试探问孩子们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一个乖觉的女孩子站起来说周桦,她把晔的音读错了。而更让我诧异的是全班同学中几乎没有知道这个字的正确读音的。我的尴尬啊,平时经常告诉孩子们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孩子们全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

接着,让孩子们书写了本课的生字。调查结束,全对的基本没有。我亲爱的孩子们啊,当堂就针对孩子们的错字进行了适当的提示和分析。简单的任务一完成,我偷窥了手表,整整过去了6分钟。此时我担心啊,我的教学任务能完成多少呢?

接着,孩子们默读课文,归纳文中写了几个故事。虽然时间紧迫,但是我还是给了他们六分钟的时间读书。不知道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把课文完成读完了,更不知道有多少孩子看出了文中写了几个

故事。交流的时候,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于是我放宽尺度,读出了一个故事说一个,读出了几个故事说几个。此时,有几个孩子在疑虑中缓缓举手。如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个学期我作为重点进行了训练,只要不是成绩太落后的孩子一般能准确归纳出来。

此时,我也不关注课堂的耗时情况了,学到哪里算哪里。

当学习笑侃碰壁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分角色朗读了伯父和“我”的对话。不少孩子笑出了声。我想这样也好,我顺着笑问他们为什么笑。一个平时表现很不错的小姑娘站起来说:“老师,***把句子读错了。”我彻底狂晕。我说今天的孩子们怎么这么乖呢,在听完对话后能够主动笑出来。简要告诉孩子我们要善意地对待别人的错误后我干脆赌一把,谁因为其他的原因而笑呢?一个孩子把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了出来,她说周晔太天真了,只理解了词语的字面意思。

有一个孩子体会到“碰壁”的含义的时候有点创意,他说是指鲁迅先生想找解救人民的道路,但是屡屡失败,因此他说“碰壁”。这孩子还真不简单。

这堂课,总是的来说还是轻松的结束了。由于教学任务安排的不多,因此,课堂不显得忙乱。课堂中,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

活动,我的教学也显得比较闲适,没有以前上完课后的那种筋疲力尽之感。但是由于我自己教学流程不太熟悉,因此我的教学语言不够流畅,显得有些生涩。

《老人与海鸥》是一篇富有真情的文章,讲述了一位朴实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为海鸥送食,从不间断。他每月只有308元的退休工资,扣除了自己基本的生活费,全用来为海鸥买吃的。老人不幸去世了,海鸥看见老人的遗像后,惊惶不安,乱飞乱撞,然后又静静地落地,在老人的遗像前肃立不动为老人守灵。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动物也有人一样的感情,只要人类真诚的付出,动物是懂得知恩图报的。当然,这是大道理。

让我感动的是这位老人的所为,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他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照顾一群海鸥。而且十几年来,一直这样坚持着。这也让我想起了厦门的一位洗脚工。

她叫刘丽,她高中学历,家境贫寒,来自安徽农村,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刘丽每天工作12小时,收入2-3千元。她没有什么姿色,也没有什么积蓄,从事着一份越老越吃力的工作。但是就是这个洗脚妹,7年来每个月除了自己几百块的生活费,其余的钱全部资助着100多名贫困中小学生。而这些钱足够在厦门买一

套小户型的首付,让她安心心的过日子。为了赚钱,她会没日没夜的加班,但是每个月总有两天,她会请假乘坐公交车去看望受助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生活困难。她还是一名公益爱心组织的发起人,她建了三个QQ群,和数百位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一起助学。现在,她也是一名学生,她报名了远程教育,攻读工商管理大专专业。在这个人人自危的今天,这是怎样的一种强大与坦荡,她的心里,需要多么强大的安全感!

这位老人和刘丽多么相似,尽管清贫,但是,他们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里守住了自己,坚持着一份伟大的事业。

当我读到“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秒年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而,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是真的被打动了,被感动了。

课堂中,我努力将自己的这份感动传达给孩子们,但是,我非常尴尬,孩子们到底是孩子们,他们没法接受也没法理解。对他们而言,他们懂得了老人与海鸥之间如亲人般的真情。

课后,我在想,课堂中的尴尬是我没有了解学情而造成的。孩子

们只是孩子,他们无法理解我们这个社会,无法理解这个老人的所为有多不易,更无法理解到老人的付出意味着什么。

这篇课文的写法很有特色,抓住了老人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抓住了海鸥的动作和叫声来突出了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深情。我在教学中指导孩子们进行了体会,我想孩子们在课堂中还是有所

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反思

(2010-12-04 08:23:05)  转载

标签:  楷体  跑进家来的松鼠 课文 细节描写 杂谈

非常轻松的课堂。

课文读过两遍后,孩子们扫清课文的生字新词,弄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分类: 教育天地:教学反思

第三遍孩子们谈到了自己喜欢的句子,孩子们谈到了他们体会到了松鼠的可爱和调皮。这篇课文的文字浅显,但是富有情趣,我重点引导孩子们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欢之情。虽然文中无一字眼写到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娇宠”、“喜欢”、“放纵”,但是,课文通过对松鼠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却让我们领悟到了。通过一处细节描写指导孩子们去领悟,孩子们也顺理成章地体会到了课文的写作特点,并领悟到这样写作的好处。

随后,我让孩子们进行小练笔,写一种小动物,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是文中不可以有表达你喜乐哀怒“明显”的词语,但是,要读者能从你的文字中体会到你的感情。孩子们思索片刻,纷纷动笔。

不知道孩子们写的效果如何,但是我觉得针对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对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写法特点的指导,还是有实效的。

原来,阅读课可以这么轻松地引导学生学习。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这头战象最后的时光,这是一头让人感慨的战象,恋旧、英勇、

忠诚。

这是一篇我始终没有找到突破口的课文,虽然这样写反思我觉得很丢脸,因为这篇课文我上过几遍了。课前我看了以前我写的课文解读和反思,并找大师的教学实录进行了仔细地研读。但是上课的过程中,我依然没有找到“课感”。看上去人家用的那么“灵验”的方式在我的课堂上,半点作用都没有呢?

孩子的心里到底是如何看待动物的呢?课后我思考这个问题。动物也有人的感情,孩子们真的理解了吗?或许在孩子们的心里,动物有人的感情无非知道知恩图报和家族之间超越生死的亲情。

这头战象有些神化,因为它也完美地处理了“忠”和“孝”的问题。读着这头战象的故事,莫名地想到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关羽是“忠义”的化身。一日为战象,它就终身记得自己的身份。虽然它在战争中幸免,但是,在临死的时候,它毅然来到了“百象冢”,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换句话说,这头战象是有理想的,虽然战争不再,但是它的英雄豪迈的精神永存,它的战士风骨还在。

但是头脑中又浮现出这句话,“百善孝为先”,这句话的意思好象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那么这头战象如人一样,在选择象冢是有过思考,有过煎熬的。

这头战象留给我们思索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我无法引导学生学习的原因有二。第一我不知道我们的孩子到底是如何认识动物的,能否理解动物的内心世界。第二,这头战象留给我的思索太多,因此盘桓在我头脑里的问题太多太多,最终我也迷失了方向。

惭愧!

作文六:《六年级语文课改反思》600字

小学语文课改反思

侣俸小学:刘红

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在课改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在此过程中存在了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非常不利。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肯定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有些教师担心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师存在这种思想,必定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仅仅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还有些教师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课堂彻底交给学生,教师的指导越少越好,于是,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这些教师往往无所事事,甚至做于当堂课无关的事情。

在课改教学中,有些语文课堂上,学生就是按导学案的设计学习,学生把导学案看作是试卷对待,有些学生把课文泛泛地读一遍,就做下面的环节,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给人感觉学生很“忙”,课堂一场“活跃”。还有,小学课改惯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表扬式”,学生

谁回答对了,教师就让大家鼓掌边叫:“好,好,你真棒!”以此来激励学生,这对一、二年级学生很管用,但对五、六年级作用不是很大。

总之,在课改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学习任务,适时设计合作探究活动,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不要无所事事,要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小组中去指导,监控学生的合作。对于一些教学模式要根据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管用一种模式。

作文七:《2015年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00字

2015年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顾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的感觉还比较满意,几个曾经学习上无所谓的孩子对语文感兴趣了,对于语文学科来讲,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大部分同学进步很快,让我感到自己平时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回报。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不错。

一、以赏识的教育唤醒孩子的自信心。

有了兴趣,没有信心也不能在学习上有大的突破。一些孩子之所以成绩差,因为其在学习上没有成功的信心。因为很多老师课堂的目光多停留在优生身上,提问时不注意,好不容易给个机会学困生生,可能是道难题,只会让其丢脸,没有成功怎会开心?我提问会根据难度来,简单的让学困生回答,正确率自然高,赞美的语言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常常喝一肚子蜜,精神爽,信心自然上去,他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脑子不如人。即使答错了,也要找个理由夸一夸。我就是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眼里,大家都一样,只是态度不同造成成绩的差异。态度改变,成绩一定进步。

二、夯实基础知识,抓实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夯实基础,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虽然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旧不能忽视。这个学期,我要求学生从把字写认真、清楚开始做起,明确了学生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平时加强了生字和新词的听写,从源头上堵住了出错的概率。其次,分阶段、分内容注重了对语文基础的回顾和复习,如:结构相同找词语,修辞手法、改病句、缩句的操练,名言警句的积累、重点句的理解、把握课内外阅读、加强了写日记和即席作文等。此外,对于语文的作业,要求上课专心,不懂多问,力求掌握于课内。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精讲精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好各单元的过关,从字词、段落到篇章,要求学生逐个过关。

三、重视学法指导,注重积累,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学科尤其重视知识的积累,我曾多次告诉学生,语文课上,老师讲了再多的方法,如果自己不去记忆,课外不去大量阅读,积累好词佳句,是无法写出的好的文章来的。优生为什么经常有玩的时间,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学习最重要的莫过于是学习方法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老师重视了学法指导,学习效率将会大面积提高。首先,我要求优生小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班队课中介绍给大家,其次,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作业,认真复习,平时要学会思考找规律学习。最后临睡前好好回顾当天所学,到双休日再重新温固知识。要求背诵的课文,诗词,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的成语,都必须熟练背诵,当然,如果不愿意背诵,还可以选择反复地抄写。背诵或抄写,可以自己选择,目的只有一个,牢记于心。数学老师常说举一反三,语文一科中有些题同样如此,同一知识的测试,有很多种方式,老师平时加以训练,学困生才不会再考试中束手无策。如把转述的话变成引用的话,那么又怎么把引用的话变成转述的话呢?人称代词怎么变化,意思才不会变化,练习多了,学生自然就有感悟了。

语文教学因为其学科的特殊性,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一桶水。因为工作量大,我感觉自己的阅读还不够,特别是理论书,下学期还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才能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作文八:《2010年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600字

贾家峁中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

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反思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教学语言

1、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

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啰嗦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2、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对学生所听:

1 、孩子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4、“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对学生所言:

1 、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2、 你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帮帮他,再补充。

对学生所读 :

1 、“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3、默读,要讲究速度。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      对学生所问:

1 、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2、有一个问题,是我要请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对学生所写:

1 、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整洁,书写也端正。我为你们高兴。

2、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班×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

3、“没有老底子,就没有新文章”,有积累才能够表达。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4、××同学从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

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学生没问题,教师有问题。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 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 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 了。

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1、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

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以下是课堂实录的片段: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是那么生机昂然,鸟儿是那么生机勃勃,如果请同学们再这两者之间选择其一的话,你会选择“树”还是“鸟”?   请你作出决定。

(生选择 XX )

师:选择“树”学请齐读 7 、 8 自然段)

师:选鸟的同学请齐读第 12 、 13 自然段。

(生齐读)

师:其实你们不知不觉的已经进行了第一次较量。觉得过瘾吗?待会儿要进行第 2 回合的较量,看看大榕树和鸟儿谁更有魅力,喜欢“树”和“鸟“的界限要分明一点:”鸟“往那边去,”树“朝这边来。

(交换位置集中)

师:现在请“树“和”鸟“仔细品味一下描写自己的段落,找出形容自己的词语,分别写到黑板上。

(生朗读,交流后,争先恐后的上台写词语)

师:现在“树“和”鸟儿们“把写自己特点的词都写在黑板上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面有些词不太合适,不合适的要修改,重复的要删去。

(生思考交流后上台修改)

师:刚才我们只是各管各的,把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写上去,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这些词语组织起来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

(生准备,小组讨论交流)

师:请“树”先来,可以吗?

生:大榕树枝叶繁茂,颜色明亮,有数不清的枝桠,没有大榕树,小鸟不能生存。

师:如果这样介绍可能会更好一点:“我们枝叶„„.”(师把“我们”念成重音,暗示学生角色变化)。

生:我是一棵南国的大榕树,我有数不清的枝桠,枝叶是那样的繁茂。我颜色明亮,每一片树叶都在闪耀,好象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生命力特强,没有我,我们可爱的朋友——小鸟就不能生存。

师:鸟儿们。你们上来吧!

两女生:(甲)我聪明伶俐,(乙)我活泼可爱。(合)我们羽毛美丽。没有我们可爱的小鸟,榕树就没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

两男生:我们是南国的小鸟,我们的羽毛色泽明亮,我们的歌声婉转动听,我们聪明伶俐,我们活泼可爱,没有我们的身影,大家就不会去看榕树。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去看大榕树,是冲着他们去的。(面向“树“组同学)你们同意吗?  众“树“:不同意;

两女生:我们是南国之树-----榕树,我们枝叶繁茂,能让鸟儿筑窝栖息;我们枝叶繁茂,能为鸟儿挡风遮雨。我们是鸟儿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我们大榕树,小鸟就不能生存,我们就是鸟的天堂。

师:多有诗意的表述!榕树就是充满诗意地生活在这个空间里。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刚才鸟儿说,没有他们可爱的身影,人们就不会去看我们,您也说人们去看我们是冲着“鸟“去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本生也是很美丽的,是充满艺术感的。

换位整合

师:请你们考虑一下,在这篇文章中树和鸟是什么关系?

生;我认为树和鸟应该和睦相处,就像花和绿叶一样,有了绿叶陪村,花才显得更美。  生:我赞成刚才着位同学的话。我认为榕树和鸟是朋友关系,而且关系非常密切。

生:大榕树是鸟儿生存的基础,鸟儿在大榕树上栖息为大榕树增色添彩,使他富有生命力。我认为鸟和榕树是相互依赖的。

师:你不但善于倾听,而且善于思考。

生:我认为鸟和树是形影不离的,就一定会有鸟窝,一定有鸟儿,如果没有鸟儿的话,树就没有生命力。

生:树和鸟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鸟,树很快就会衰老;如果没有大榕树,鸟儿也唱不出动听的歌。

师:可以说树因鸟而年轻,鸟因树而可爱!

生:如果说大榕树是一幅美丽的画,那么有了小鸟,这画才更完美。

生:我觉得要是把大榕树比做一个人的躯体话,那么鸟儿就是这个人的灵魂。

师:树和鸟都真心地感谢你,你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同学们。树和鸟密不可分,还留着这条线干吗?(师将黑板上划分树和鸟的线擦去)我们应该互相欣赏。

师:有了这个认识,“树“读写鸟的部分,感觉可能会更好;同样,”鸟“读写”树的部分,也会更有新意。

(“树”齐读写鸟的自然段,“鸟”读写树的自然段)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鸟儿的确非常活泼可爱,歌声也那么清脆动听。我认为有了鸟儿,大树才会更有情趣。

生:我认为大榕树枝叶繁茂,给我们鸟儿带来了生存的空间。大榕树养育着我们呵护着我们,我们应该感谢大榕树。

生:我认为这些鸟儿的确是羽毛美丽,歌生动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我想,如果它们是在为榕树塑造灵魂的话,塑造的应该是活泼的天真浪漫的孩子灵魂。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来到一棵十分美丽、茂盛的大榕树下面。听鸟儿欢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鸟儿可爱,大榕树美丽。宛如一幅漂亮的风景画。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让这幅美景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但愿我也有这个眼福。

生:我不是很喜欢写景的文章,一开始没在意这棵大榕树,现在觉得这大榕树就是我们鸟儿真正的家园,我们不能没有大榕树!

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而刚才,你们已经识得庐山真面目了,真不错!互相欣赏本生就是一种和谐的美!!

2、有趣的作业形式

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

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作文九:《六年级语文下册反思》12800字

1课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这样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一、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教学采用游戏激趣法和旧知迁移法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将旧知成语与新知文言文成语故事相结合,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这样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读通,整体感悟文章大意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由此,在设计上,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而领悟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合作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以简驱繁,突破难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的评读僵局,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

三、拓展抒发真情

本课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推荐文言文成语故事以及搜索文言文的网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成语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观。

本课还以读为主线,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2课教学反思:课上,对朱自清资料的展示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第4自然段的意思,让学生从资料中知道朱自清先生虽然学业有成,事业有进,可他仍一再谴责自己虚度年华,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对自己的鞭策激励,更是抒发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可是,为了赶时间,完成教学目标,资料的展示过于匆忙,学生未能完全吸收消化,因此,学生谈起理解和感悟有‚蜻蜓点水‛之嫌。

教学有效性是教师追求的永恒目标。可是,在这堂课上,我在有效性教学方面却留下了太多的不足与遗憾。在一次又一次的自责与反思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执着地‚拓展对文本的理解和探究,拓展新的思维方式‛,以达到能‚采取新的教学行为方式‛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

3课教学反思:《桃花心木》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这篇课文,人与事都来自平凡的生活,蕴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但,这生活哲理要是我们直白地告诉他们,也许没什么意思。所以,我想,联系生活经验能使课文所含着的道理变得容易理解。如课文中有一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我结合《课堂作业本》上的练习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学生大多能联系生活实际,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从自己的学习方面来谈、有的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谈、有的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来谈,还有的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

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4课教后反思:《顶碗少年》讲述了一位表演顶碗的少年在接连两次失误的情况下,最终获得了成功的故事。课前阅读要求也进行‚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这样的提示。但少年为什么能成功?仅仅表面的‚精彩表演‛‚惊心动魄‛是无法诠释清楚的,它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因素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恰恰这点往往被学生所忽视。

问诊把脉

开始果不出所料,面对课前提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精彩‛‚难以忘怀‛ … …脱口而出,学生的视线仅仅被表面文字所吸引。在对这些词语分析归纳得出:顶碗少年、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观众三方面因素造成的,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进文本,找出相关描写少年表演、碗作对、观众反应句子体会当时‚惊心动魄‛场面。

直奔病因

当学生还沉浸其中时,我问他们:‚同学们为什么前两次都失败了,而第三次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请将文中‚顶碗少年的反应‛句子找出来:

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刨根究底

联系上下文假如你就是这位‚顶碗少年‛,你当时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了更好走进少年内心世界,我特意设计填空环节:当第一次表演失败时:我歉疚地微笑

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 当第二次表演失败时:台上的我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           ),我有些不知所措了。第三次表演前:(           ),我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初见成效

当师生再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时,除上述之外,‚拼搏‛‚自我超越‛‚勇气‛… …一个个自信声音响彻教室。

有待提升

第五段观众反应‚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以及白发老者的出现,只是让学生自己去想象,没展开,谈启示时没体会到对于‚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若体会‚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背后含义、揣摩老者会说什么话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5课教后反思: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6课教学反思:一、创设情景,感悟春节

在新课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努力创设了愉悦可持续型的氛围,上课伊始,我首先与学生进行启发谈话:你们喜欢春节吗?你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带入春节的热闹气氛中。然后播放《北京童谣》观看老北京的春节是如何过的,形成对比,谈感受,引出课题。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PK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这四个小组的成员自己探究,学习。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7课教学反思:本课条理清晰,内容比较易懂,但距离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可以说是从未接触过,并且本课有些词语属于少数民族特有的称谓,所以,读通课文、理解课文、了解藏戏是本课的重点。

在处理生字词时,除了将带有拼音的生字出示外,还将一些藏族特有的称谓出示,并教学生读准理解,为他们读通课文打下基础。此外,我还出示了‚哄堂大笑‛‚赞叹不已‛,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对课文有了大体的印象。我觉得这样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中下等的学生,不至于课文学完了,却读不准生字,读不通课文。

在教学课文时,我抓住了前三个自然段,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是整篇课文的总起,并且与后面的藏戏特点前后呼应,所以我以这三个自然段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藏戏的特点。然后我因势利导,先来学习藏戏特点这一部分,以‚文中的哪些自然段与前三段照应‛引导学生读、思。但这部分讲到‚没有舞台‛的特点时,思路有些乱,没有和下面讲的‚剧情‛、‚固定的程序‛联系起来。而且设臵的问题导向性不强,以至于学生的回答一下子到了最后的‚表演时间长‛一部分。课后反思时想到如何自然的从‚没有舞台‛过渡到‚剧情‛:因为没有舞台、灯光、道具,那怎样才能区分一幕一幕的情节呢?这就需要‚雄谢巴‛了。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因为在备课时不够细心,以后一定要注意设臵问题时,多思考,使问题的导向性更强、更清晰。

在本课教学时,适时的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了解藏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学习面具时,出示面具图片,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在讲到演出特点时,观看一段藏戏视频使学生与藏戏亲密接触,直观地感受藏戏独特的魅力。

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还应放在写法的体会上,因为这也是本单元的习作训练点。让学生搜集其他剧种的资料,仿照本课的写法介绍自己喜欢的戏剧形式,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本节课的收获很多,我想在以后的备课、授课时会更成熟一些。

8课教学反思:在《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里为我们介绍了客家民居及傣家

竹楼,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并学习抓住事物特点

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中我先是放手让孩子自学课文,讨论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然

后说说你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结果我发发现,孩子们对民居和竹楼的特点可谓是小菜一碟,瞬间就讨论完毕了,

而且有哪些说明方法,也是容易之至。短短的几分钟就完成了我布臵的自学任务

了。

于是我临时布臵了一个讨论题:自读课文,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本组内讨论讨

论。

结果交流的时候我才发现孩子们多么有创造力,现将孩子们精彩发言摘录如下:

1、如果四川住的是客家民居,地震的时候是不是会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是不

是可以把客家民居在地震多发地带进行推广?

2、从客家人的居住情况你们想象下客家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

3、如果你坐在傣家竹楼闻着阵阵瓜果的香味你会想写什么呢?请写一个片段。

4、用自己的话把‛树满寨,花满园‚的情景描写下来。

5、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写写我们的民居,要写出特色。

然后我和孩子们在第二堂课里就围绕着这几个话题展开了层层讨论,课堂气氛极

为活跃,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兴趣盎然的。特别孩子们在说怎么写出我们民居

的特点的时候,更是让我捧腹大笑,让我大开眼界。

尽管这课的教学好象偏离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但是我觉得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习语

文的兴趣也是功劳,再说孩子们也是学有所得的。

9课教学反思:《和田的维吾尔》是第二组课文的最后一篇的课文,沿袭了本组

课文的特点,介绍的是和田的饶有趣味维吾尔风俗。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对该地区

的风俗进行了说明。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本文用词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如‚馕、都帕、艾来得斯‛等等,这

些学生不太熟悉。因此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在家进行了梳理,理解了这些词语也就

为走进文本扫清了障碍。又通过了这些词语使学生对和田有了初步印象,也了解

到维吾尔族不仅仅是能歌善舞的。真是一举多得!

接着我就让学生小组交流,从关键词语着手,直奔教学的重点——体会

和田维吾尔人的性格。学生自主读悟,把握文心。以读入手,悟中再读,层层深

入,不断向和田维吾尔人的精神世界掘进。

这虽是篇略读课文,但是我却想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显然这节课

还没做好。仍需努力!

10课教学反思:《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作者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文中,

女儿以回忆的方式真实地记叙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

故事。

在一遍遍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李大钊是一位慈爱的父

亲,他爱孩子,爱家庭,他是平凡的,可亲的。可当他面对工作,面对凶残的敌

人时,他却能处变不惊、坚贞不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他又是不平凡的,他

更是一位伟大的人。我被文章中所涌动着的人性的美所深深打动。我想,教学本

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一生。

文章篇幅较长,但语言平实,极具感染力。文章的布局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

序安排材料,首尾照应,整体结构的严谨体现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同时产生了一

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另外,作者对场景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也为

文章增色不少,使读者能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文

本的宝贵资源,应该在教学中予以充分的重视和落实。

基于以上的两个方面的思考,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将本课教学作为两课时

处理。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以‚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

的课文内容为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第二课时,在学生理解‚被捕后‛这部

分内容、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揣摩、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读写结合。

11课教学反思:《灯光》这篇短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九四七年的

初秋,我军在一个叫沙土集的小地方围歼国民党部队的一个师,在攻击部队受到

阻力时,带领突击队的郝副营长点燃了随身携带的书本,用火光照亮了后续部队

前进的道路,结果自己光荣牺牲了。

教授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把握故事内容,还要学习郝副营长不怕牺牲,无私奉

献的精神,学会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这是篇阅读课文,在四十分钟的授课时间里,通过文本的阅读,同学们对课

文内容是熟悉的,对文中主人公的品质是了解的,基本的教学要求算是达到了。

在即将结束这节课的时候,我设臵了两个问题:(1).假如你就是郝副营长,在

点燃书本的那一刻,你是怎样的想的?(通过这一问题,我想让学生更加深入地

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崇高精神)(2).假如老师在清明节那天带全班同学到我们的

饶守坤公园里的德兴市革命烈士陵园去扫墓祭奠革命先烈。在革命烈士纪念碑

前,由你代表咱们班同学致辞,你会说些什么呢?

课后坐下来仔细地回顾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觉得有几点做得不够,需要引

以为戒:

其一,这个故事内容情节简单,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让同学们多多复述;

其二,要直奔主题,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心理,表现人物品质;

其三,在问题提出之后,一定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四,做好课堂扫尾工作,比如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可以把问题延伸

到课外,让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也就是把它当作课外延伸作业。

12课教学反思:《为人民服务》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发言

稿。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领悟领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

法。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比较生涩,让学生理解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上课

以前我先让学生读熟课文,而且基本都会背诵了才开课。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学生刚刚接触,而且学生也对这样的文章没有兴趣,因

此我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先安排学生自学,让他们去发现值得探讨的问

题,也去发现自己还不理解的问题。结果孩子们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

上课之前,我们几个同年级的老师也给我说他们上课后的体会,就是孩子们

根本没法理解,课堂基本是一言堂,完全是灌输知识。因此在授课中我降低了对

孩子们的要求,不然的话,孩子们都不敢张口说话了。比如在讨论‚这篇课文围

绕为人民服务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你们看出了一

点回答一点,看出了两点回答两点。‛结果孩子们都很踊跃的,尽管孩子们的答

案千差万别,有点甚至不太靠谱,但是我都一一给了肯定,结果在无数孩子们的

共同努力下,终于弄懂了这个问题。

结果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我带领着孩子们扫清了一个个障碍,达到了教学要

求。

这课结束后,我感觉我没其他的几个教师说的那样的感觉。孩子们在课堂上

还是比较活跃的,参与的热情比较高,而且并不是由我灌输,一般都是由孩子们

自读自悟出来的。

事后,我觉得有这样的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就是我是有备而课的,首先我就

降低了教学要求,只要孩子们能畅所欲言就可以了,不必要孩子们回答问题准确,

因此孩子们敢于放开,敢于大胆说,这样孩子们才有兴趣去读书去探究。

教学的确是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样才好的教学效果。

13课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描述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劳苦‛和‚简朴‛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感人至深。在具体的教学时,如果按课文顺序从工作的劳苦讲

到生活的简朴,就不能突出总理工作的劳苦,紧扣课题工作二字。教学这篇课文

时,我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 倒叙引入,比照学习。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体把握全文的脉络,然后选择总理工作

结束时候吃夜宵的这个点,启发学生抽丝剥笋;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句,然后引

发辩论,总理的夜宵增加了吗?在辩论中感悟总理夜宵之少;接着老师继续引导

学生,寻找文章中的语句说说总理工作又是如何的。总理如此少的夜宵却要承担

如此重的工作,这样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深刻的感受了总理的劳苦和简朴。学生对

此感触良深,自然悟解,总理的精神印入心中。这样的教学将以往平板的铺开,

走向的思维,机械的归纳,变为了集中,深刻,活跃的教学。

二 引用名言,积累理解。

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后,将课文中的人物品质用一两句话进行赞美,调动了学生

语言积累,在生生互动的学习中,扩展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最后非常机巧的引

用了鲁迅先生的~句名言,‚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

在琅琅读书声中,不仅点明了全文的意旨,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之情,而且势必激

发了学生强烈的共鸣。

三 体验感受 扩大阅读。

?勾画总理行为的词语,并以其行为为榜样,进行课外资料的阅读训练,促进学

生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在阅读中加深了对总理的全面认识。读后的谈感受

中,用自己的实际与总理工作对比, 进一步感受了总理工作的劳苦。

14课教学反思:《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

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

街头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

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

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教学这篇课文,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逐层深入,

品读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的配乐导入,渲染了凄凉的课堂氛围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一开始,我利用音乐和自己的导语,

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大雪纷飞的大年夜,乞求别人买她的火柴。可是一整天谁也

没有买过她的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结果,小女孩冻死了!──可

怜的小女孩!同学们呼之欲出!整堂课,就在这样悲伤、凄凉的氛围中进行。

二、自读、自悟,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依据《课标》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

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

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引导中

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

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图片等,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

小女孩的同情。

三、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学习、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依据教材、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

材的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句: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

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抓住‚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在此基础上,精读、感悟课

文一至三自然段。同时又抓住重点句中小女孩脸上的微笑,利用课件展示她五次

擦燃火柴,曾经看到过的美好的东西——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幻想是美好

的,可是现实是多么的不幸,于是小女孩只得乞求奶奶把她带到那没有寒冷,没

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小女孩死了,为了美好的幻想她付出了幼小而鲜活

的生命,小女孩的境遇实在是太凄惨了,同学们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并深深

的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而鸣不平!

四、课堂写话,升华主题

在旧年的大年夜,小女孩冻死了。嘴上却带着微笑。这是一个幸福的微笑,因为

悲惨的她曾经看到过那么多美丽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带泪的微笑,为了美好的幻

想,她付出了年幼而鲜活的生命;这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微笑,她警示我们,应

该去关注并关爱像小女孩一样被穷困生活所折磨着的人。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

带我们身边,你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身边,我想对她说: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们身边,我会(怎么做):

通过课堂写话,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理解,还进行了一次爱的教

育与洗礼,懂得只有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懂得爱并珍重

爱,学生能明白这一点实属不易!

15课教学反思:《凡卡》这篇文章是100多年前俄国著名的作家契柯夫写的一篇

小说,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由于沙皇政府残酷统治,社会非常黑暗,无数

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深受老板剥削压迫,连儿童也不能幸免。本文以

‚信‛为线索,叙述了凡卡遭受的种种摧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反映了沙

俄时代穷人的悲惨命运及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信

的内容、凡卡爷爷的呼救、凡卡的回忆和凡卡的梦等重点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

活的悲惨。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凡卡受尽哪些折磨?进而体会凡卡

的非人生活。教学中我还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另外,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我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读凡卡的‚苦‛,让学生扮演凡卡这个角色,读凡卡给爷爷的信,借助

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

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三、对比教学,突破难点   教学凡卡回忆和爷

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时,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凡卡乡下的生活怎么样?乡

下的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很容易就能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

‚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四、探究结果,深化主题   ‚凡卡的信爷

爷能收到吗?为什么?‛提出问题后,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把描

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并体会他的内心活动,再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

和合理想象: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你想对凡卡说点什么?通过这一训

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现实生活

的珍惜。

16课教学反思:《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

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

‚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

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在

教学时,我主要围绕‚险‛字展开教学。一是用语言创设情境感受险。在我们的

面前有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当你意外地来

到这个荒岛时,你感受到的是什么?你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使学生的兴

趣被激发了起来,他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孩子们在各抒己见中感受到荒岛的

‚险‛,认识到在荒岛上生存下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坚强的意志。二是抓

住重点词句品读险。在教学时,我首先提出问题:文中的主人公---鲁滨孙,他

在这个荒岛上是怎样解决‚居所、食物、安全、孤独‛这四大问题的呢?请孩子

们边读边划边写体会。然后通过讨论交流,找出重点词句,借助‚引读、小组读、

个人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品读,在读中品味其中的险,感受鲁滨孙

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三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胜险。 为了使学生感悟

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

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我首先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

孙的身上学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

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最后总结出遇到困难应该毫不畏惧,利用周围

可以利用的一切,想办法去克服它,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战胜困难。

17课教学反思:《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篇文章和前面一篇文章一样,篇幅比较长,而且文章分为梗概和精彩片段两个部分。根据单元目标和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目标定为:了解梗概内容,初知人物形象;欣赏精彩片断,感悟文章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内容,以及人物的形象,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18课教学反思:这是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的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体现的科学精神。如何让学生深入领会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呢? 我是这样考虑的:由课题入手,设臵疑问——什么样的美丽能够跨越百年?是容貌美吗?是衣着美吗?今天让我们走近居里夫人,找出能够说明她‛美丽‛的句子。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都找到了‚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两句最重要的句子。我就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居里夫人坚定、刚毅、顽强的精神,用笔画出有关句子,认真地读一读,仔细地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从课上的情况来看,学生们抓住居里夫人为了提炼镭不顾条件的艰苦、生活的艰辛、工作的劳累、被烧伤的危险、美丽容颜的减退这些重要的方面,深刻感悟居里夫人的刚毅、顽强,还抓住‚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人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和‚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这两句话,谈了自己的感受,她说‚可能‛和‚三年又九个月‛这些词语准确表达了居里夫人工作的艰辛和她对科学事业的坚定信念,这种执著的精神令人佩服!老师趁机给学生讲0.1克镭大概比圆珠笔笔尖还要小,引导学生体会冶炼镭的艰难程度。接下来,还有的学生回答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也是一种美,有多少名人拥有金钱、荣誉无数,当中有许多人挥金如土、自恃功高,唯有居里夫人这位伟大的女性淡泊名利,一生想着科学研究。这种高贵品质难道不是一种美吗?‚美丽‛的含义挖掘出来了,这篇课文也就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我布臵了一项作业——写一写日记《我心中的为美》,作为本课的拓展延伸。 不足之处:

1。课上回答问题的同学不多,大概是学生对这一课并不感兴趣。或是学生六年

级了不太爱发言,就是找一名同学读文都不好找。 2.问题在设计上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自由的寻找关于‚美丽‛的答案。教师还是引的太多。 3.备课还是不到位,使得课上前松后紧,时间安排上不佳。重点段四、五两段应该再多一些时间抓词、抓句。品读、感悟。

19课教学反思:经过思考我觉得可以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应该应该让孩子带着骄傲自豪的思想感情去学习这篇课文。在导入课文的时候通过课件的展示为孩子们介绍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让孩子们自读课文,找找课文中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包括明代的官员万户,尽管他的实验失败了,但是为后人打开了思路,也是值得骄傲的。最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体会是如何从句子中体会到骄傲自豪的,谈谈感受。 我想这样设计教学的话,也许可以更大的程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把骄傲自豪的感情具体话,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这样的话比较适合孩子们。

20课教学反思:研读感悟环节,我抓住学生课前的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来默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体会。这个问题的提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交流,重点是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个是列,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而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的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21课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怀特森先生的做法?  首先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阅读。只有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预习,课上通过默读、放开声音读、指名读、老师引读等方式引导学学生多读课文。这样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其次在 于老师的引导。学生对于怀特森先生的做法是否理解?这个我采用了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是让学生自读课文,同位两个自问自答的方式理解。这样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独立‛‚怀疑‛的含义。通过上一个环节的学习学生能通过读课文理解字面意思,但要真正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思考、论证‛的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知道这是都是学生自主去思考的;另一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怀疑能力‛, ‚怀疑能力‛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并非是以后就不相信书本和权威了,而是在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要提出理由或根据论证。

最后是通过学生写对朋友的解释,进一步用自己的语言理解课文。语文是文学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读写结合可以内化学生的理解,学以致用也是学习语文的目的。一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写写给朋友的解释,一方面扩展阅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作文十:《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600字

《学奕》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以读为本,重在感悟积累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认识文言文不同于现代白话文的语言现象,领悟其言简意赅的表达特点及蕴涵的深刻哲理,感悟我国古代的历史文明。首先,以情感鲜明、语言生动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以各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带读、自由读、指名读,帮助学生读通文章,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书后注释自读自悟,再小组交流各自的理解,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有分歧的意见,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质疑。在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相互评议,通过评议研讨,弄清每句话的意思。同时对句子的表达要体现多元性,不要千篇一律,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达。最后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不仅积累语言,而且在诵读中感悟古代汉语的语言美、韵味美。学生们学得兴致勃勃,意犹未尽!我与学生分享着快乐!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一、激活起点。学生是第一次正式学习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又有点畏惧。在教学中,我就采用了让学生背诵《三字经》和《论语》的方法导入,让学生重温古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陌

生感和畏惧感;

二、孕伏方法。学习新课,我先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1、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2、根据注释和现代字词的意思理解课文意思。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上述方法共同翻译两句话,让学生学会怎样去理解古文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其余句子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述课文内容,达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这样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学生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理解寓意。因为本篇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便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感悟,比如,两小儿喜欢探索、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夫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整堂课可以说是按教师事先设计的思路下来了,学生也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完成了老师设定的目标。课后,总觉得还是老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课文读得准确、流利,意思也弄明白了,但他们的主动性发挥出来了吗?有的老师说我讲课的语速太快了,我承认,因为从一上课我就在担心,假如学生不按老师的思路来,或者在某一环节耽误了时间,事先安排的目标可能就完成不了,因此心里总希望学生能按老师的思路进行,并不希望他们有太多的问题深入探究;课后我还调查了学生,有的同学说:“按老师朗读的停顿提示朗读我们没

有掌握好”,是啊,仅凭教师朗读一遍就能掌握好停顿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不容易的,更何况他们是第一次学习古文,假如事先把划好停顿提示的课文打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参照着读,岂不是会更好一些?

《匆匆》课后反思

语文是充满“诗意”与“美”的艺术,因而,语文教学也离不开一个“美”字,语文课堂是应该飞扬着灵性,飘溢着诗意,流露着美感,给人以享受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充满“美感”的课堂应该是我们一种理想,一种追求。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努力凸现“美”,做到:

一、营造氛围美。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中我恰时恰度地利用潺潺又略带幽幽的音乐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美。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沟通和互动,营造出和谐美。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在幽幽的音乐的伴引下走进文本,体会情感。使课堂更有实效。

二、挖掘文本美。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特点是满贮着诗意和善于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匆匆》是他散文代表作之一,也凸现出他散文的特点,语言诗般优美。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文本美,特别是语言美,引导学生品尝“语言美”,酿造课堂的“语文味”。如品味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推敲,体会时光匆匆等,这样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落实工具性的

目标,也让课堂充满着语文味。特别用课文诗般的语言改成小诗,《匆匆》的第一自然段,朱自清在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时,依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语言像诗般优美,读起来像一首流淌着的小诗。挖掘到这一文本美的特点后,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文中排比、比较、追问等精妙的表达方法,进而发现文本诗意的美,然后顺学而导,将课文那诗意的语言变成一首小诗,最后通过学生个性化朗读、师生合作朗读,配乐朗读等美读积累和升华。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美。

三、流露情感美。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更需要有丰富的情感。细读课文,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优美的语言中充满深挚情感。教学时就是要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我以学生自主感悟为本,进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背景穿插帮助理解。用换位思维体会、仿说联想引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走进了文本,深切地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联想到自己小学时光的匆匆流逝,更深切地体会到朱自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惋惜与无奈的感受。进而反复朗读悟情,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环节螺旋上升,使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体会情感。朗读自然做到真情流露,入情入境。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我教《桃花心木》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只是树,人

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   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

知道只有在不确定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教者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我从三个层次上来谈对教学重点的突破情况:

1、从认识的层面上,我很正确的找到了教学重点,把握很到位。

2、从理解的层面上,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基本到位。

3、在具体操作上,也就是对于引导学生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在这两条线的设计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学生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少年由失败再失败直到成功这一过程的理解上,使学生的感悟不够到位。

现在回头想想应当是以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为主,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过程,再逐步引导学生找观众的反应,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的衬托少年失败后当时的心理,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手指》教学反思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说实在话,我也是第一次读这篇文章,一下子就被文章风趣幽默的语言所吸引,而且本文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

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虽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我太喜欢和欣赏先生的文风,就当做精读课文来讲的。

果然,学生也十分喜欢学习本文。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接着,我让学生认真读课文,找出五根手指的优缺点并制成表格。呵,学生兴趣大增。理解了每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课后我布置了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眼中的五根手指,要求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同学们也兴趣高昂。期待看他们有好的作品出现。

《北京的春节》反思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这一节课在

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但是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课前请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他们,让她们真正学会学习。

《藏戏》教学反思

教学本篇课文 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 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 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藏族的文化。

首先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第三,引导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段画画批批,交流收获体会,积累语言。老师在此过程中穿针引线,释疑解惑,激励点拨,归纳提炼,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最后赏析文章,读一读,谈一谈感受,学生针对此环节谈得感受非常深刻,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阅读性的说明文,要求一课时学完。因此在备课中,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傣家竹楼一部分,并进行课外拓展——请学生当导游解说资料袋中四种民居的特点。虽然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拓展,但语文课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如果让我对教案的内容进行改进,我一定会在指导学习客家民居一部分时加入朗读指导,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相信学生会对客家民居的坚固和历史悠久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

由于课文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

我想,我应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思路,引导他们在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基础上,更多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在相互合作与独立思考中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展示小组共同制作的小报的环节,让他们谈谈在学习课文之前他们心目中的和田的样貌,从而对和田风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我还运用音乐《达坂城的姑娘》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西域风情,这一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融入了文章,而且积极性也被激发了出来,能够完全投入地思考我提出的问题,结合他们小报中表现的部分提出自己在看过文章后对和田维吾尔的看法。在他们交流的同时,我又以引导性的提问使学生主动地感受文本,在富有表现力和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上做深入讨论,学生们不仅抓住了关键词句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且还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一名学生发现文中用到很多具有强烈新疆地方色彩的词语如“都帕”、“艾得来斯”等,我便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有没有同样的词语或者句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经过共同的思考,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些词句能够体现出强烈的西域色彩,让读者感到自己身处新疆。我再抓住这一结论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在写作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学生立刻领悟到:写作时可以运用特定的词表现特定的地点或人物。

又如在谈到“歌一样的维吾尔”时,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对和田维吾尔的看法,认为他们是一群热情、好客而且快乐的人。但仅止于此的话,和田维吾尔的形象又过于单薄。于是,我便启发他们思考“歌”与和田的维吾尔的关系,有的学生从文字中获得了深刻的感知,她说,

和田的维吾尔人本身就是一首歌,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歌舞已经成为了他们自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就像那歌舞一样,热情奔放,没有悲怆。这是多出色的想法!在对她表示赞赏的同时,我又引发学生们继续思考:这样一个民族,在他们的载歌载舞中是否可以看到一种精神?有的学生在熟知课文的前提下,马上就联想到了前文提到过的一个汉子在刮着沙尘暴的夜里引吭高歌,这正体现了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欢歌的性子,也体现出了他们的乐观精神。由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样的师生共同交流中,我随时准备着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不断地为他们积累思想的结晶,也随时准备着将他们的思考引导向更深的层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也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并且通过课堂最后的归纳和总结进一步理清了自己的思路,也加深了对和田维吾尔的理解,最终达成了我的教学目标。

这一堂课,既提高了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和田维吾尔独特的西域风情,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价值观,使他们懂得无论生活怎样,我们都要以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同样,这堂课也使我得到启发: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而学生的感受是需要教师去培养的,他们如何思考也是需要教师去引导的,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感受,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地感受与思考中逐渐形成更为高雅的审美情趣、养成更为深刻的思考习惯,更积极地去探

索身边的世界。

《十六年前的回忆》反思

在教学李大钊同志被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出“我”的惊慌,敌人的凶残,李大钊的沉着,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从读中悟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灯光》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上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理解“多好啊”三个字时,引导学生想象: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检查阅读效果时,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为人民服务》反思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的结构相似,都是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或引用古人的佳句或举例说明来进一步阐述这个观点,使我们对生死、批评有了正确的理解。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为了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通过举例子、打比方等许多方法。通过重点句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什

么样的人死比泰山还重?什么样的人死比鸿毛还轻?这样的例子,学生畅所欲言,理解了课文。

《一夜的工作》课后反思

《一夜的工作》一课,叙述的是何其芳同志亲眼看到周恩来总理一夜的工作的情况和由此产生的感想。文章歌颂了总理不辞辛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工作作风,字里行间充盈着作者崇敬和爱戴总理之情,读后使人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并受到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句子,几乎没有任何铺陈、点染,却情真意切,朴实感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抓住一条主线,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通过赏读感悟,资料阅读,激发对总理的热爱之情,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查阅资料,走近伟人

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周总理离他们是遥远的,如何通过课文的学习真正打动他们呢?课前我利用午休时间,让学生观看了纪录片《周恩来》,对周总理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课外,让学生采访长辈,谈谈他们对总理的了解及查阅有关周总理的资料。这样,有目的的阅读、收集、积累,可以使学生缩短与文本的距离,真正走近这位伟人。

新课伊始,我先让学生看周总理的画像,认识这位伟人,然后说说他平时的工作,知道总理工作的繁忙与重要,同时出示了老师收集的有关周总理工作时的各种图片,从图片的欣赏中,知道总理总是和全国人

民在一起,那历史性的握手,更是为祖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此渲染气氛,然后揭示课题《一夜的工作》,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写的就是何其芳同志亲眼看到总理的一夜工作的感人事例。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为学生下一步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部需求奠定了基础。

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体把握全文的脉络。先让学生初读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说说总理留给自己的印象。接着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哪几方面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根据课文中心句的提示,学生很快找到是从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两方面来写的。在具体的教学时,抓住文中典型的句子进行研读,做到整体把握,点面结合。

如在学习“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让学生思考,总理审阅的稿子内容是什么,对待自己的发言稿他都这样的认真,可见前面那一叠文件的批阅是多么的仔细了,同时抓住总理的动作与神态,通过朗读体会,周总理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便跃然纸上了。在体会总理的生活简朴时,主要通过对比的方式,高大的宫殿式的建筑与极其简单的陈设,两个人的夜宵与平时一人吃的花生米作比较,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三、赏读感悟,激情渲染

“思之自得者真”,课堂上,我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感悟总理的劳苦与简朴时,给他们充分的自主读书时间,划出文中表现这两方面内容的句子,同时写写评注,然后与同桌讨论自己的感想,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并从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在交流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谈体会、感情读”,不仅体会作者对周总理的真情实感,而且掌握文中表达感情的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体会“工作劳苦”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一尺来高”、“一叠”来体验周总理工作的繁重,工作量大;抓住“审阅、思索”“看、画、想、问”感悟周总理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在体会“生活简朴”时,抓住“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等词感知周总理的办公室陈设极其简单;抓住“一杯”、“一小碟”、“数得清颗数”来体会周总理生活的简朴。结合学生的体会,再进行感情朗读,才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巧用资料,迁移积淀

在体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让学生思考,作者看到的只是总理一夜的工作,那么总理是不是只有这一夜是如此辛苦地工作的呢?文中写道: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他凭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呢?这时,老师出示课件中的补充资料:周总理身患重病后,仍然每天坚持工作二

十多小时。经常是一个会还没结束,另一个会又等着他参加。有一段时间,由于过度劳累,总理的嗓子哑了,医务人员只好在总理去开会前,用药水给他喷喷嗓子。周总理干起工作来,经常是顾不上吃饭,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只好带上点干粮,请总理在途中的汽车上吃;有时这个会刚开完又去参加另一个会,来不及吃饭,工作人员只好用开水泡几块饼干,递给总理,在开会时喝下去,算是吃饭了。再让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周总理为了祖国和人民废寝忘食、鞠躬尽瘁的形象渐渐在学生的面前清晰起来。这样伟大的总理怎不令人崇敬、爱戴呢?这时再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两段,和作者一样,心中的涌动的是那份自豪与感动。最后在作业中给学生推荐了两本周总理的书:《伟人之初──周恩来》、《共和国风云录》。好多同学马上记录下来,因为他们迫切地希望能更多地了解这位受人景仰的总理,实现了有效的迁移积淀。

存在的不足:

1、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因此只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课堂上因时间紧张,朗读与作业的时间太少,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得还不够。

2、因为教学内容离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虽然运用了多种方法,但留存在学生心中的感动还不多。这样的课文,如何借助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还有待于探索。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

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重点是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想。而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得到圣诞礼物,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啊!这些是她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得到的,而又是她迫切需要的,因而在她临死前产生了这样的幻觉。这些幻想与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本节课主要教学的是第二课时,这节课我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通过个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并划出最打动自己的语句在旁边标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读,通过写体会,感受到了小女孩的生活很悲惨,没有人疼爱;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第二部分,擦火柴。本部分,我让学生精读了第一次擦火柴,在学习此部分时,我注重让学生体会小姑娘所幻想到的,及为什么会幻想到火炉,学生通过朗读,写感受,体会小女孩的心情变化。在此段我还对学生进行了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终于”一词,并读出小女孩擦火柴时,是经过长期思想斗争实在冻得受不了了,才鼓起勇气擦燃火柴的。

在这段学完之后,我让学生进行想象练习:如果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样做?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出主意、想办法,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体裁。另外本节课上,我还充分体现了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后面几段的学习,通过讨论,记录,让学生们充分的活动起来,发挥自己的小主人的地位。

本节课上完之后,我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节课,我讲的有些过细,尤其是第一部分,用的时间有些过长,导致后面教学的时间有点紧张。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把课堂充分地还给学生,而在这方面,我太保守,没有放心大胆的把空间还给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通过本次授课,我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的没培养还不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要针对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凡卡》反思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并有目的地进行分层训练:从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到能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用笔给课文写“眉批”,写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到现在的能搜集与本课内容联系紧密的课外资料,并能独立进行处理,孩子们自学语文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条活学语文的路子──在开放的教学空间中,架一座联通课内与课外的桥梁。

1、内外拓展:

以课文为载体,向课外拓展。即以课文内容为“引子” ,为话题,诱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资料,很自然的把语文的课堂教学延伸到

课外、校外、社会中,更广阔的知识空间里,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语文,用语文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特长。并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前后沟通,互为参照,形成共鸣。

2、两头延伸:

课前,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的学习、有效的学习。课后应该是一个新的学习轮回的开始,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点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做到以一点引一篇,以一篇带一组,使学生从中多渠道吸收知识、开阔视野、发展个性。如教学《凡卡》一文,进行小结后,许多同学都对小凡卡悲惨、无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气愤。我便趁势让学生写续写。又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学对家长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议,我就让学生把这篇优秀的课文推荐给家长们看,并以书信的形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本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上,我们共同朗读课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议,非常有意义和价值。我还发现,现在孩子们接受到的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很不和谐,比如电视机里胡编乱造的《东游记》,课外读物的“谈情说爱”,网络世界的刺激等等都冲斥着学生的眼睛,严重影响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汲取。因此,我指导学生

读名著,推荐性的看中央八台的“老片新看”,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而灿烂的语言文化,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鲁宾孙漂流记》教学反思;

《鲁滨孙漂流记》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6课,本文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历险小说,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下面是我对《鲁滨孙飘流记》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鲁宾孙漂流记》时,我有意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受到教育。鲁滨孙在荒岛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一个人要解决这四大难题,无疑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挑战。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鲁滨孙漂流记》属于历险小说类。记叙探险、历险的故事,以“险”扣人心弦,情节跌宕曲折,向来拥有众多的读者。尤其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奇”与“险”相结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魅力。本文教学后,在班中掀起了读原著的热潮。从学生所写的读后感中,可以

看出本文对学生思想上的触动是很大的。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几大问题:

一、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

二、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对照,想想精彩片段写的是梗概的哪一部分?

三、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中哪些地方最精彩?

四、通过阅读精彩片段,你感觉作者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其中第三部分的第1个问题: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学生讨论的最热烈。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篇新课文,之前我还没有接触过,所以对上这节课一点信心都没有,因为讲鲁滨孙漂流记时整个课堂一点气氛都没有,学生只有那么几个举手回答问题的,感觉热情也不是很高,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学生假期都读过,还这样的效果,那么汤姆索亚历险记学生还没看过呢,而且我设计的教学路子和上节课都一样,效果一定比上节课还要差。

我带着这种想法以一种低调的情绪进入了课堂,恰好有几个学生被人找去干活,看来这课是没法再讲下去了,反正也是略读课文,我干脆把我设计的几个大问题写在了黑板上,在简单的介绍了作者后我就让学

生分组讨论黑板上的问题。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的讨论空前的热烈,而且提出了许多问题,我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了,就这样师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上了非常满意的一节课。

看来课堂上还真应该多给学生留些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力求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教学原则。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新课标高年级的阅读要求,主要采用“质疑问难——理解感悟——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预设时,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特点,让学生运用问、画、批、读、议等方法,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流露情感,发展语言,从而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同时,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如补充阅读材料、居里夫人演讲视频等,填补思维空白,搭建学生与文本的桥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当然,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加上本人经验与能力的不足,所以在这节课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课上还有瞻顾时间,抢、赶课的心理影响,使语言文字训练的扎实有效做得不够充分。课堂应对和驾驭能力还很欠缺,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生成因素不能及时有效地把握。但不管是成功之处还是失败之笔,这堂课给我的收获还是很多的。文中的居里夫人有着执著追求,勇于献身

的精神,有着淡泊名利的品质,我想:科学领域需要如此,教学中更需要它!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

《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早已学完,但是反思一直迟迟未动笔,原因很简单,就是这课上的过于失败,我无法在短时间里细细梳理出来。

这篇课文主要为孩子们介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文章的教学目的是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从中体会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团结合作,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学习默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按照教学建议进行了教学,先让学生自学:千年“梦“指的是什么?怎么圆的,为什么能圆在今朝?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前两个问题理解得比较好。但是梦为什么可以圆,他们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不仅仅是因为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有问题,更主要的是他们没有多大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因此理解对他们而言难度就更大了。

经过思考我觉得可以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应该应该让孩子带着骄傲自豪的思想感情去学习这篇课文。在导入课文的时候通过课件的展示为孩子们介绍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让孩子们自读课文,找找课文中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包括明代的官员万户,尽管他的实验失败了,但是为后人打开了思路,也是值得骄傲的。最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体会是如何从句子中体会到骄傲自豪的,谈谈感受。

我想这样设计教学的话,也许可以更大的程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把骄傲自豪的感情具体话,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这样的话比较适合孩子们。

比如在学习万户实验乘坐火箭的时候,我们为万户的创新精神和勇敢而自豪;谈到1970年发射卫星成功的时候让学生针对“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来领会骄傲与自豪;在体会发射载人航天飞船成功的时候,抓住航天人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刻苦钻研来谈,为我们中国有这样出色的航天人而骄傲自豪。

这样也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梦为什么能圆”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也许比我最初的教学更能吸引孩子,也更有实效性。我们语文教师往往会犯一个错误,让学生谈体会,谈心得,谈感受,当学生谈得肤浅谈的吞吐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埋怨孩子们积极性不高,往往会抱怨孩子们的基础太差。其实不是孩子们的错,知识我们在带领孩子们品味课文的时

候缺乏引导。孩子们觉得茫然觉得困难,他们才手足无措的。

提倡实效课堂,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每个教学步骤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都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样才能真正创立实效课堂。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教学重、难点是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

一、积极性被调动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二、心弦被拨动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三、心灵被触动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心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高年级学生字词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开课的字词学习的安排确实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最好的老师》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 教学方法独特, 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初看课题,我并没有太在意这篇文章。可细读一遍后,我感觉《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篇充满理性的文章,思辩色彩浓厚,主题明确,不仅对学生学习很有启发,还引发了我对以后教学理念的思考。再研读课文,我就怎么也放不下了:教学达标课,我就选定这篇课文了。

教学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学生独立阅读之前,我指导了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虽然这是公开课,在座听课的除了校考核小组成员外,还有外校的九名老师,但是,我没有把这一环节作为花架子进行敷衍,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自学、讨论,并对各个自学环节进行检查、给予评价。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就“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学生自然谈到了科学课上发生的事情。我顺势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哪些词语才足以表达你当时的心情?在学生忿忿然时指导学生朗读,使

学生产生内心真实呐喊:算哪门子老师?然后及时转换角色:“怀特森先生怎么做的?在我们这个群情激愤的教室里,请怀特森老师献身。”学生纷纷扮演怀特森先生义正词严却又语重心长地侃侃而谈,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间接引用的怀特森先生的一番话条理清楚地表达了出来。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将课堂气氛引向了高潮,而且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内化为一种学习态度。

在教学的结尾,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从学生上交的练笔作业来看,除了两个学生认为这样会让学习不好的学生无所适从外,其他人都从不同侧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有的甚至还引经据典呢!

我发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转变,还不如说是学生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一种觉醒:无论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于渔,都必须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每堂课都是“冒险”。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