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鉴赏文章》4100字】苏州园林景观鉴赏论文

作文一:《苏州园林鉴赏文章》4100字

苏州园林鉴赏文章:易学与苏州耦园布局

苏州耦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耦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尚有待进一步的发掘。现通过对耦园的研究,发现其布局是主人运用易学原理的结果,这在以“师法自然”为圭臬的苏州造园史上,实属仅此一例。这一新发现丰富了耦园的文化诠释。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园林文化遗产,应该引起学界的充分重视。

关键字:易学;耦园布局;文化遗产

“师法自然”是苏州古典园林造园的最高境界。拙政园是依据原来地形,“稍加浚治,环以林木”①而建成的。留园中部,土阜之上建“闻木樨香轩”,上下回廊依势而建,起落跌宕,坡度陡峭不设踏步。古代大户官僚住宅,必坐北朝南,苏州私家园林,所建园门却是因地制宜、随势定向,并非一律朝南。在大家熟知的名园中如沧浪亭门、艺圃门朝北;怡园门朝东。更有许多年久失修、隐于小巷之中的昔日私家园林,其门朝向也是依街巷方向而定,东南西北皆有,与一般民宅并无二致。

然而,耦园布局一反苏州古典园林建园法则,刻意讲究方向、位置。作为园林要素的建筑、山石、水池、树木等均体现出精心的安排,蕴含着易学原理,这在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史上是一个极罕见的例子。

耦园主人沈秉成号听蕉,自名老鹤,自称先世为一鹤。他平生喜读佛、道诸书,又好扶乩之术。他的先祖沈炳震专攻古学,与乾嘉时期书法四大家过从甚密,其中刘墉有亲笔对联一副相赠,联曰: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

沈秉成在耦园落成后,将先祖保存的这副对联置于城曲草堂东面的小书斋内。这便印证了沈秉成是一个喜探究易学的人,也说明耦园布局中蕴含的易学原理决非偶然,而是园主人有意为之的因果。将易学法则用于私家园林建造,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园林文化遗产,应该予以充分重视。现就耦园布局与易学的关系作一探析。

1 易学在耦园建筑总体布局中的运用

耦园全园分东花园和西花园两部分(图1),面积东花园大,西花园小,是根据阳大阴小的原理而定。东花园位左,西花园位西,符合左阳右阴之制。园门居东西两园之中而面向南,据《周易》,南为离卦,对应一日正午和一年的夏季,此时太阳日照充足,为一日和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的时刻。布衣小民贫贱卑微,难与盛阳平衡,不避反为其伤,所以阴阳民宅不敢正南而立。阳宅门偏设在东南处,东南方是巽位,虽有招财进宝寓意,但也含有避冲这层意思。官衙和道观寺庙是正统建筑,可正南而立。贵族巨贾借官运财气,阴阳宅也可正南而立。耦园主人上祖世代官宦,门庭显赫,自己官至安徽巡抚,官财两旺,园门正南而立,可借天地盛阳相济助旺。又有“离也者,明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说卦传·第五章》),耦园正南立门,象征光明,也表明园主人比附圣人。

“九宫图”居中的数为“5”,它与任意两边的两个数字相加,其和必定是“15”,因而,“中五”具有本体论意义。古人又把“3”看做天数,“2”看做地数,“5”就是天地数相加之和,为此,“中五”象征未分天地时的本初太极。“载酒堂”建筑规模面阔5间,蕴涵“中5”数之意。苏州古典园林受空间限制,一般不规划中轴线,代之以非几何布局,以避空间逼仄之短。耦园在苏州古典园林中面积不算大,但有明显中轴线布置,《易纬·乾凿度》:“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十五”代表“道”,“道”为根本,这是大厅“载酒堂”为什么位于耦园中央的原因。如果没有中轴线就没有全园的易学构架。对照“太一下行九宫图”,可以确定耦园布局是以它为蓝本的。

2 易学在耦园景点布局中的运用

从阴阳学角度看,阴阳不是截然分开的两部分,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互。耦园的主题是夫妇双双归隐,因而东花园布置象征男女生活和谐美满。严永华是沈秉成第三任夫人,数字“3”对应方向是东,所以,东花园到处有园主第三任夫人的影子。

受月池 题名中的“月”为阴,“阴”的异体字写成“水月”意即水中之月为阴。池岸由石块堆砌,石为阳,故池为阳。池中水与水中月为阴,“受月池”暗寓男主人接受和依恋女主人。

望月亭 位于东墙根,东为阳,“阳”望属阴的“月”,同样有男主人依恋女主人的寓意。

双照楼 题名中“照”是“明”的意思,“双”是指“日”和“月”,“日”为阳,“月”为阴,日月双照,阴阳并存为“明”字,暗喻园主夫妇双双比肩共存。

鲽砚庐 题名因沈秉成得一石块,剖开制成两块砚台,与夫人各掌一砚。“鲽”字《辞海》解释:“比目鱼的一类。体侧扁,不对称,两眼都在右侧。”沈氏将一石制成不对称的两块砚台,以“鲽砚”命名,有夫妇阴阳和合之寓意。

山水间 为一水阁,所处地平线较低,向北仰望石峰嵯峨高峻,正合“高山流水”意境,“山”“水”暗喻阴阳男女,“山水间”的布置和题名表达园主夫妇既是性情相投,又是学问知己。

东花园还植有梧桐树,梧桐树为阴性植物,对应西方,所以安排在西墙边。据说古有习俗:儿子为母亲送葬时,要用梧桐木做的手杖,如果为父亲送葬,则要换成竹杖。原因是梧桐节疤在树干内,象征女性;竹节在外,象征男性。民俗认为,梧桐树能招引凤凰栖息,有“家有梧桐树,何愁凤不至”之说。《庄子·秋水》:“夫宛鸟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宛鸟鶵是传说中与鸾凤同类的鸟。沈氏在东园西墙边种植梧桐,可以认为他是把夫人比喻为凤凰,招引来东花园栖息,与他共度时光。

东花园主要建筑有规律地按照易学规定的方位布置,如:

筠廊 “筠”是竹子的别称,竹为阳,象征春天,故筠廊紧贴东墙布置。

樨廊 廊侧种植木樨花,木樨花即桂花,为秋季之花,对应方位为“西”,故“樨廊”布置在东园最西边。

城曲草堂 位于全园东北角,东北为“艮”,“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又《易》:“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沈氏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毅然退离官场,归隐耦园,为人生奋斗道路划上句号,所谓“生而所成”,“时止则止”,实现生活转换。从此他可以过着轻松恬淡的平静生活,有对联写道:“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

“艮”还对应“化”和“心(思)”,沈氏在“艮”位建草堂,有功成隐退化解凡俗心思的寓意。

“城曲草堂”相对东花园而言,处正北方向,北为藏,对应五常的“智”,《白虎通·情性》解释道:“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3]为此,沈氏又在城曲草堂内辟“补读旧书楼”,收藏书籍甚丰。他在清

闲的时候,补读旧书,借以生发新见解,长智解惑,颇有追求“觉今是而昨非”境界的意味。

3 易学在耦园单体建筑布局中的运用

3.1 整体上看西花园与东花园形成阴阳关系

面积上,西为阴,故面积小于东花园;西花园原有水假山(水为阴),与东花园旱假山形成对应;西花园有一口井(小为阴),与东花园水池对应;西花园以曲线阴柔的纤巧太湖石堆叠假山,与东花园以阳刚直线条的敦厚黄石堆叠的假山对应。同样,在单体建筑布局中,也蕴含了易学原理。

藏书楼位于偏北西墙根,西对应“收”,北对应“藏”,藏书楼安排在“收”、“藏”的位置,符合易学。一般寺观藏经楼都安排在北面,北对应水,寓意以水压火,避免发生火灾。耦园安排藏书楼也有此意。这里更有另一层意思,西为兑卦,象征秋季,秋季正是果实累累、令人喜悦的收获季节。兑还有语言表达和人生归宿的意思。

沈秉成生于1822年,购下耦园时(1874年),他才52岁,这个年龄对应季节,相当于仲秋时节,也是人生最有收获的成熟阶段,退出官场著书立说,成为沈氏晚年的选择。“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解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从沈秉成履历来看,在苏淞太道任职期间,多次因功被赏,“八年授江苏常镇通海道,十年调苏淞太道,累以筹饷功,加按察使衔,晋布政使衔,赏戴孔雀翎。②”立功已圆满完成,立言传世自然成了沈氏当时的最高精神追求和人生最后归宿。沈氏身后给世人留下了《蚕桑辑要》、《鲽砚庐金石款识》等诸种著述,确实做到了“立言”。所以他在西花园西部安排除建“藏书楼”外还建造了“织帘老屋”,表示自己准备著书立说,把一生经历和学习体会当作果实收获,传给后人。

沈氏从封疆大吏的高位上退下来,虽然疾病染身是一个原因,但他想淡出官场的愿望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他是个性情中人,好道学佛理,疏淡名利,与政客类官僚完全不同。购园两年后耦园落成,他以欣喜之心情写成一诗,曰:不隐山林隐朝市,草堂开傍阖闾城。支窗独树春光锁,环砌微波晚涨生。疏傅辞官非避世,阆仙学佛敢忘情。卜邻恰喜平泉近,问字车常载酒迎。

夫人严永华和诗曰:小歇才辞黄歇浦,得官不到锦官城。旧家亭馆花先发,清梦池塘草自生。绕膝双丁添乐事,齐眉一室结吟情。永春广下春长在,应见蕉阴老鹤迎。

时沈氏为苏淞太道,擢升河南按察使与四川按察使,他均以病辞未赴。升迁机会不要,却转入市廛小巷隐居,这是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他得到了夫人由衷的支持,因此无悔这样的转变,认为这次决断是适宜的。“西”方和“西北”方又相对于五常的“义”,《白虎通·情性》说:“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沈氏把余生安排给著书立说,认为是适宜的决断,所以把“藏书楼”和“织帘老屋”布置在西北面和西面,含有“义”的隐义在内。至于“织帘老屋”的题名,可以这样理解:“麻”对应“西”,织帘的纬线材料是“麻”,如此命名,既隐含易理,又表示夫妇归隐之意。

以上分析可见,耦园以易学原理构架全园,蕴涵的意义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耦园是表达了园主夫妇双双归隐的主题,不过,如果简单的把耦园看作是沈氏夫妇归隐后,整天卿卿我我无所作为,欢度余生的住所,恐怕有点浮浅。耦园布局中蕴含了中国古代文化信息,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观念。这对今天而言,也许是迷信内容,但是,我们解读它的时候,仍然可以把这些文化现象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2]金良年.中国神秘文化百科知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

[3]杨金鼎.中国文化史词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①文征明:《王氏拙政园记》

②俞樾:《安徽巡抚沈公墓志铭》

作文二:《苏州园林中水体的_文章美_》2100字

38

环境艺术

苏州园林中水体的“文章美”

文/郑 罡

网师园濯缨水阁

在观赏苏州园林中的水体时,人们会体会到其精神层面上的虚静之美。水平如镜时,水体收纳万象于其中,体现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天机之美。虽说朱熹是借水喻文,但也同样适用于描述苏州园林中的碧水。水是柔的,水中的倒影相对于水是刚的;水是真实的,水中倒影则是虚幻的,刚柔、虚实完美融合在一起。

“园林离不开山,也离不开水。如果说,山是园林之骨,那么,水就可以说

[1]

而清道光年间的画家是园林的血脉。”

绘画中的山水关系,但也同样适用于园林美的构成。在园林中山石、建筑为固体形态,属刚;而水为液体形态,属柔。园林中山石建筑赋水以形,水则回报山石建筑以生意,从而达到“互妙”之作用。

在观赏苏州园林中的水体时,人们

会体会到其精神层面上的虚静之美。水平如镜时,水体收纳万象于其中,体现

[2]

的天机之美。虽出“天光云影共徘徊”

郑绩在其《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泉》中对水也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言论:“石为山之骨,泉为山之血。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得生。” 虽然这段话讲的是

说朱熹是借水喻文,但也同样适用于描述苏州园林中的碧水。水是柔的,水中的倒影相对于水是刚的;水是真实的,水中倒影则是虚幻的,刚柔、虚实完美

环境艺术

39

融合在一起。

水的倒影是迷人的,这是因为人在认识相对较近的物体时,一般情况下都

[3]

在美术学科基是从物体的颜色开始的。

倒影映在水中的景象,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就是“光学成像”,而用美学语言可以描述为亦真亦幻、似实还虚。这种“真实、变形、虚幻就是水中倒影的三

[5]

,这 “三美”均取于“虚”,所以美”

行。”天空和周围的一切景物都能如实地倒映于水中,后经过这“天下最高明的写生画家”——水体的二次创作,使其景物映于水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映”。

不管是圆明园还是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都有许多模仿苏州园林的痕迹。乾隆的《咏圆明园》中就有一首《纳景堂》诗,其序云:“镜水写形,遇似无心,而景自为纳,斯堂所纳,殆乎近之。”这里的“纳”,就是收集虚涵之美的空间所在;而《纳景堂》这首诗也写得极妙:“花木四时趣,风云朝暮情。一堂无意纳,万景自为呈。色是空中色,声皆静里声……”写出了虚涵美的理趣。其中“色是空中色,声皆静里声”一句可以说是 “唯道集虚”这个美学范畴的文学表达。

但这样的“虚涵”是需要“静观”才可以体会和感悟的,而这种“静”不单单是指声音的静,

更重要的还是心灵上

础课程之一的《色彩构成》一书中就有相关的表述:要想使互无干系的多种颜色变得协调统一,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在那些颜色中加入相同比例的另一种颜色,这样就可以使原本没有规律、没有关联的色彩变得协调。岸边的景色通过“水体”这一固有色的加入,其颜色便在不知不觉中统一化了,这一点无疑就是水中倒影迷人的原因之一吧。从某种程度上讲,园林中的水体其实是一位相当出色的画家,通过它的二次创作使得水中倒影从真实中走出来,映在水面之上,显得虚幻而美丽。微风吹过,波光晃动,涟漪随风,水中景物或摇曳、或分散、或屈曲、或嵌合,这一池碧水似乎隐藏着一种无穷的神异魅力,显出

[4]

的意趣来。“池塘倒影,拟入鲛宫。”

也可以说是这个“虚”带来了水中倒影的“三美”。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对水及其倒影作过如下的审美描述:

水,还由于它的灿烂的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如画地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屈曲地摇曳着,我们看到水是第一流写生画家。水由于它的晶莹的透明而显得美……[6]

如此精准的描写体现出作者平日里对水的深入观察及思考。

苏州拙政园有倒影楼,游者行于溪畔、廊间,可观楼影倒映水中的美景,不时有一叶小舟行于倒映在水面上的天光云影之中,周围有游鱼数尾嬉戏于小舟之旁,真好似“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

40

环境艺术

的静,而心静来自悠闲,也就是说只有闲者才能静于观取,从而使自身融入这绝美的意境之中。在苏州的南半园有一联:

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天空海阔;

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

这一联深深地道出了“闲”与“静”的关系,只有 “闲”,才可以感受到海阔天空,才能达到气静神怡的境界。

在网师园中有一座中国园林中最小的桥——引静桥,这座桥虽只需数步便可渡过,但却能由它引人入静。桥的一边是回廊数转,另一边是可观湖面的开阔台榭,在那里可远眺假山、楼台。因此桥已临水面,步于桥上,可见池水如翠,如踏水而行,游者好似只需数步便可由喧嚣步入静怡,从烦忧步入忘忧,达到“万物静观皆有得”的状态。也只有静下来的水面才可以将咫尺之水变成广阔开朗之池,这在《南田画跋》中就

有说明:“意贵乎远,不静不远。”

[7]

“静”对于苏州园林水体美的接受心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审美主体的接受本身也是一种创造。

对于欣赏水体所需的“静”的审美心境,有一段精彩的文字不可不提,那就是袁中道《爽籁亭记》中的一段:

其初至也,气浮意嚣,耳与泉不深入,风柯谷鸟,犹得而乱之。及瞑而息焉,收吾视,反吾听,万缘俱却,嗒焉丧偶,而后泉之变态百出。初如哀松碎

玉,已如

山园记》.北京:中国

林业出版社,2004.351页

作者简介:郑罡,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

筑学院讲师

实习编辑:刘广锋

作文三:《13(1)苏州园林》2500字

13.苏州园林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全文结构、说明顺序,体会中心句的特点与作用。

2.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精练性。

【课前预习】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在西湖,苏州美在园林,那么苏州园林究竟魅力何在呢?让我们伴着清雅的古筝曲,一起来欣赏一组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一下苏州园林的美趣。

一、预习任务

1.熟读课文,家长听读一遍。

2.整理字词,默写一遍。                                                                                           3.问题导航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阅读批注,提出疑问(批注写在书上,问题写在教学案上)

5.知识链接

①作者简介:

叶圣陶,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先驱者,也是五四时期除鲁迅之外最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他还先后主编或编辑过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关于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指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

时,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著

名的园林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

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

折多变、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

文人写意山水园林。 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请家长签字: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

池沼(    )   嶙峋(     )    着眼(    )  琢磨(     )      丘hè(    )    .....

轩xiè(   )  相间(     )    对称(    )    模样 (    )  重峦叠嶂(     )     ....

镂空(     )    蔷薇(      )   斟酌(         )       鉴......

赏(      )

2.解释词语:

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                                                                               标本:

(二)文学常识填空:

作者              ,著名作家、教育家,江苏苏州人。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

灾》等,童话有               、             等,长篇小说《倪焕之》等。叶圣陶有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自学互学】

一、 自主先学

1.整体把握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活动方式:标出每段的中心句;把大意相近的段归纳为一部分)

2.苏州园林在设计理念上体现了怎样的总体特点?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作者

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们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活动方式:通读课文,标画关键词

句)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

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

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交流展示

学生针对自主先学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展示。

败笔:

【质疑拓展】

1.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2.老师根据学生当堂学习情况提问拓展

【总结评价】

【练习巩固】

①维生素K是维生素家庭中的止血“功臣”,人体缺少它,出血时血就不能凝固。     ②维生素K的两兄弟K1、K2的性格、脾气有同有异。

③相同的是它们都是中性黄色的化合物,不溶于水,只溶于油脂等有机溶剂,性质十分稳定,不怕酸,也不怕热,即使在强酸下或在150℃的高温中也能泰然自若。但是,维生素K却非常害怕碱和紫外线,一旦和它们相遇,就会被撕得支离破碎。因而,含有丰富维生素K的食物如青菜、猪肝在烹调中切不可放碱,否则,会把维生素K破坏殆尽。     ④不同的是,在常温下维生素K1是液体,维生素K2却是固体。维生素K1通常存在于植物体内,在各种绿色植物中含量尤为丰富;维生素K2通常存在于动物体内,尤其是动物的肝脏内。

⑤它们化学结构中都有一个名叫α-甲基酸的结构,因此都有止血的本领。但由于其结构有不同之处,因而止血的效力也不同。维生素K1的止血本领要比维生素K2大百分之六十。

⑥维生素K止血的奥妙在哪里呢?

⑦原来人体血液中含有凝血酶元,它能起止血的作用。可是光有凝血酶元是不能使血液凝固的,一旦人体某处组织出血,血小板遭到破坏,就会释放出凝血活素和钙离子,这二者与凝血酶元结合在一起,变成了凝血酶。在凝血酶的催化下,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元就很快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这样,出血也就被止住了。而维生素K不仅是凝血酶元的主要组成成分,而且还能促进肝脏制造凝血酶元。所以缺乏维生素K就会缺少凝血酶元,

凝血酶的组成便遭到破坏,血液就不能凝固。维生素K止血的奥妙也就在这里。

1.请写出维生素K的四个特点。 2.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凝血酶元止血的原理。 3.本文用了不少生动的词语,如“家族”、“功臣”等。请在文段中再找出4个这样的词语。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试从本文第③、④自然段中举一个例句加以说明。

作文四:《苏州园林(1)》2400字

《苏州园林》说课稿

南安新营中学      许芽治

一、说教材

这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说明文,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说明文这种文学体裁,而《苏州园林》有时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一篇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说明了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初一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文,他们有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但更多的是茫然和由于说明文本身文体特点可能带来的枯燥感。同时,他们的年龄段心理特点为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逻辑思维能力尚有待发展.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教学重点) (二)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课标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具体采用问答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四、说学法

课标认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学则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鉴于此,我具体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大纲要求本课课时计划为两课时。这里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本课时主要目的

是明确说明对象特征,理解文章总分结构。具体步骤如下:

导入教学

欣赏苏州园林图片

整体感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六、说作业设计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语文作业的新形式,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根据不同语文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供学生选择,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展示。 ①上完这节课,请归纳一下苏州园林的具体特征。 ②找一找,课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③写一写,用一小段话来介绍生活中常用的事物。(如粉笔、粉笔盒等等)

七、说教学预期效果

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理解、掌握并学习运用本文的一些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如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特点等等。

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集中体现本课说明对象的特征,并充分展示文章结构特点和说明的顺序,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直观的认识,深刻的印象。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 大

完美的图画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处讲究

不止这些

讲究角落的图画美(7段)

讲究门窗的图案美(8段) 讲究色彩的搭配(9段)

分说总说

处注意

总说

《苏州园林》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教学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国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天下”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接下来我们就跟着叶老走进苏州园林。 (二)介绍苏州园林及欣赏有关照片。

主要是苏州园林的分布及四大园即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三)作者简介

叶圣陶: (1894~1989),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四)预习检查

(五)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特征

(1)、设疑引导速读课文

问:①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 ②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提示:可以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提问并引导明确:

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并概括为“完美的图画”。 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  (2)、学生速读课文,自主、探究学习:概括自第三段至第九段各自然段大意。(提示:用原文中的语句,有些在第二自然段中有提示,有些本段的中心句直接体现。)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

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用刚才从文中找到的句子里所表现的“美”去欣赏图片,说说图片“美在„„”,与课文内容相结合。 (3) 品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在前面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总结概括文章的内容及说明顺序,请列出提纲。(边讨论边补充板书) (六)布置作业

①上完这节课,请归纳一下苏州园林的具体特征。 ②找一找,课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③写一写,用一小段话来介绍生活中常用的事物。(如粉笔、粉笔盒等等) (七)板书设计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处讲究小处注意

不止这些

2段总说

讲究角落的图画美(7段)

讲究门窗的图案美(8段) 讲究色彩的搭配(9段)

分说

总说

作文五:《1 苏州园林》2600字

叶圣陶

预习提示

苏州园林现存近二百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将大自然的景物加以概括、提炼,创造了一个个富于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

阅读课文,要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想一想,文中提到了苏州园林的哪些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还要注意体会作者简明朴实的语言风格。

掌握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

轩榭 池沼 丘壑 嶙峋

镂空 蔷薇 重峦叠嶂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广漆〕天然漆的一种。由熟漆或生漆和熟桐油调制而成。,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花开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练习

一 熟读课文,说说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这个特征。

二 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表达效果,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现在常用来指那些经过处理的动物、植物或矿物的实物样品。文中的“标本”也是这个意思吗?)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三 下面节录的是《红楼梦》中描写大观园里假山堆叠的几段文字,试与课文关于假山堆叠的段落作比较,看看它们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相似之处。

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众人都道:“极是。非胸中大有丘壑,焉能想到这里。”

说毕,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贾政道:“我们就从此小径游去,回来由那一边出去,方可遍览。”说毕,命贾珍前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走进山口。

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的,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才情,故此只将些俗套敷衍。宝玉也知此意。

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听见古人说:‘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这里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不过是探景的一进步耳。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这旧句在上,倒也大方。”众人听了,赞道:“是极,好极!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笑道:“不当过奖他。他年小的人,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烂熳,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作文六:《13苏州园林》9200字

13、苏州园林教学案         (第      课时)

桃园中学  王洪新

教与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了解说明文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 序,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与学重点:

1、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与学难点:

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与学方法:指导 点拨 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设计巧妙,构思新颖,很有艺术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起体会一下它的“美”吧。

(苏州园林现存近一百多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把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了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作者及作品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作者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2、说明文相关知识

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说明文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说明文的分类: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

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是通过文艺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特征就是某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象征和标志,即该事物所特有的个性。 说明方法: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

2.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3.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4.列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

5.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用这个方法,可以使抽象复杂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和描写要区分开,两者虽一样,不过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的。)

8.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9.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

10.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如果是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的,就采用“时间”顺序,可由古及今或由今溯古。)、空间顺序(如果是解说事物的方位、形貌特征的,就采用“空间”顺序。可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左往右,由南向北,由低至高等。)、逻辑顺序(若说明的目的是阐释事理,就要采用“逻辑”顺序:一般按照因果、主次关系来安排顺序。)。

说明文的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文语言准确,并非一定得用确数,也可以用约数。比如“大约”“左右”“可能”“估计”,这些也同样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既可平平实实,,也可生动活泼。如,写作时采用比喻、拟人、对话、自述、讲故事等说明方法都可增强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3、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

xuān xiâ  (轩  榭)      lín xún (  嶙峋  )     jiàn shǎng (  鉴赏  )  zhēn zhuï (  斟酌   )

池沼 (  zhǎo  )   丘壑 (  hâ  )    镂空 ( lîu  )   阑干 ( lán )  模样 ( mú )

学法指导:老师可集体听写、到黑板默写、小组长检查等

4、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因地制宜 : 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

自出心裁 :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标本:文中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仪表的实物样本,即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典范。

败笔 :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 分。

嶙峋:枯瘦的样子。

5、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思考: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⑵文章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⑶从那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

6、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想法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 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 整体把握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概括段落大意。

(2) 精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为了体现这个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有哪些讲究?这种追求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的?

2、 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 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你能找出与这些关系照应的句子吗?

(2)课文第7、8、9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3)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4)细读文章第4段,说出本段的说明中心及结构层次,体会说明顺序

三、课堂练习

1、给加粗字注意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jiàn( )赏   ⑵ tãng(  )萝    ⑶ 丘hâ( ) ⑷ 重峦( )叠嶂( )

⑸ lín xún( )( ) ⑹ 镂( )空   ⑺ 无所依傍( ) ⑻ màn yán( )( ) ⑼ jì mî( )( ) ⑽ 琢( )磨

2、选出无错别字的一项( )

A、倘若标本 完美 因地制宜   B、讲究配和 败笔 自出心载

C、对称屈曲 盘曲 重峦叠障   D、嶙峋镂空 闲适 别具匠新

3、选出下列词语的正确解释:

⑴“蔓延”的正确解释是( )A、蔓草向周围扩展。B、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充。C、形容像蔓草一样向周围生长。D、慢慢地向周围扩展。

⑵“自出心裁”的正确解释是( )A、独创一格,与众不同。B、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C、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D、想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主意。

⑶“败笔”中的“败”字的正确解释是( )

A、搞坏 B、坏的 C、失败 D、破旧、腐烂

4、选择词语填空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⑴ 谁如果要 (A鉴赏、B欣赏、C鉴别)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⑵ 综合起来看,谁都要 (A赞叹、B赞颂、C赞赏)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⑶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 (A完好、B完美、C完整)的图画。

⑷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  (A景色、B景物、C景致)就见得深了。

⑸ 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 (A依赖、B依靠、C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A、⑴B ⑵A ⑶B ⑷C ⑸A       B、⑴A ⑵A ⑶C ⑷B ⑸B

C、⑴B ⑵C ⑶B ⑷A ⑸B       D、⑴A ⑵A ⑶B ⑷C ⑸C

5、下面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⑴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⑵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⑶ 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A、⑴描写 ⑵说明 ⑶议论 B、⑴说明 ⑵议论 ⑶描写

C、⑴议论 ⑵描写 ⑶说明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通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抓住了苏州园林不同中的共同点,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和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同学们应该在学习中加以体会。

五、布置作业:完成能力训练相关练习

六、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说明文定义

说明文分类

说明文特征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说明文语言

七、教后记

学后记

答案: 1、给加粗字注意或根据拼音写汉字:⑴ 鉴 ⑵ 藤 ⑶ 壑 ⑷ luán zhàng ⑸ 嶙峋 ⑹ lîu ⑺ bàng ⑻ 蔓延⑼ 寂寞 ⑽ zhuï

2、A B、合、裁 C、嶂 D、心

3、选出下列词语的正确解释:⑴ C ⑵ C ⑶ C

4、D

5、A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情景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本文, 用怎么样的语言和手法来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二、自主合作 :

1、(范读开头两段)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①、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②、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③、(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④、(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明确: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阅读(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①、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②、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③、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 ,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

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④、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重点赏析,质疑探究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

明确: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 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3)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明确: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指导学习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

明确: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自主学习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

(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五、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六、当堂训练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兰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选文第一段说明的主要对象是( )

A、假山和池沼 B、河道和桥梁C、石头和花草 D、游鱼和睡莲

2、设计者和匠师们“胸中有丘壑”,是因为他们( )

A、会以具有风格特色的小山配合竹子花木  B、会堆叠造型各异的假山

C、深知山水风景形象的趣味              D、会在河道模样的水面安排桥梁

3、文中所说“又是入画的一景”指的是( )

A、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鱼戏莲叶间”   B、金鱼或各色鲤鱼

C、几块玲珑的石头和一些花草                 D、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

4、第一段中“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加粗的“往往”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作用? 答:                           。

5、第二段的说明顺序是( )

A、从主要到次要 B、从概括到具体  C、从特点到用途  D、从整体到部分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 )

A、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B、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C、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D、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7、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有( )

A、说明、描写、议论            B、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C、说明、叙述、议论、抒情      D、说明、叙述、议论、抒情、描写

8、“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句中的“这”指的是( )

A、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B、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也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C、没有把松柏修剪得像宝塔,也没有把道旁树修剪得像阅兵式似的士兵。

D、把松柏修剪得像宝塔,把道旁树修剪得像阅兵式似的士兵。

9、苏州园林“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原因是( )

A、高树与低树相同,落叶树与常绿树相同,花时不同的多种树相同。

B、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树相间。

C、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D、古老的藤萝和盘曲嶙峋的枝干相间。

在游廊的尽头,大假山的东面和北面,又是另一番风光。这里有萃秀堂、万花楼、鱼乐榭、两宜轩、打唱台、快楼、藏宝楼等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有的庄严,有的雄伟,有的精致,有的小巧,有的明快,有的高旷,各具特色,美不胜收。万花楼前有一池清水,和大假山下的湖水相通,其间有一条小溪,溪水曲折,清流弯转,有聚有散,中间经过花廊、水榭、月洞门等几层间隔,层层入胜,使人有深奥莫测、变幻无穷的感觉。

──徐宝富《上海豫园》

10、说说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⑴ 古色古香:⑵ 美不胜收:

⑶ 深奥莫测: ⑷ 变幻无穷:

11、文章对这里的建筑物从造型气势、建筑规模和结构特点几个方面作了评述性的说明。从文章中找出这些语句,分别写在下面横线上。

⑴ 说明造型气势的:     。   ⑵ 说明建筑规模的:   。

⑶ 说明结构特点的:    。

12、“溪水曲折、清流弯转”指的是同一种事物现象,为什么要作两句写?

答:              。

七、教师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八、布置作业:完成《能力训练》和《练习册》全部习题

九、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总: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图画美  (总说)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分说)  大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局部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图画美

门窗图案美      (分说)  小

屋瓦色彩美         细处

十、教后记:

学后记:

答案:1、A 2、C 3、D  4、“往往”是副词,有“常常”、“每每”的意思,表示“安排桥梁”在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突出了苏州园林的这个特征   5、B   6、A

7、A   8、D  9、B

10、说说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⑴形容古朴典雅的色彩或情调。这里表现建筑群的古代建筑艺术的风格,给人以高雅的情趣 ⑵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这里指各具特色的亭台楼阁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⑶含义高深不易了解。这里指小溪流变幻无穷,使人觉得奥妙神奇得很 ⑷不规则的改变没有穷尽,这里指小溪流水时聚时散变化多端,没有单调的感觉

11、文章对这里的建筑物从造型气势、建筑规模和结构特点几个方面作了评述性的说明。从文章中找出这些语句,分别写在下面横线上。

⑴ 有的庄严,有的雄伟 ⑵ 有的精致,有的小巧 ⑶ 有的明快,有的高旷

12、“溪水”就是“清流”,“曲折”就是“弯转”。作两句写,起强调作用,使得流水的形态更美好,这两句写成对偶句,使结构工整完美

作文七:《5-苏州园林》6400字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标本:比喻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池沼zhǎo:这里指池塘。

重峦luán叠嶂zhàng:形容山岭重叠,峰峦相接,连绵不断。

丘壑hâ:本指作画的构思布局,这里指深远的思虑。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嶙lín峋xún:重叠高耸的样子。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轩xuān榭xiâ: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

鉴赏: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败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地方。

镂lòu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叶圣陶(1894~1989),原名叶绍均,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出身贫寒,中学毕业后即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老师。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人大常委会常委,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等职。1921年发起“文学研究会”,1928年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他还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创作并有出色成就的儿童文学作家。在语言教学和语言教材规范等方面他都有独特的建树和贡献。主要作品有《隔膜》、《稻草人》、《四三集》、《脚步集》、《小记十篇》、《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等。

2、相关知识:

关于苏州园林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山水秀丽,古典园林妩媚多姿,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称。1985年,苏州园林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苏州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圆主王献臣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而命名。拙政园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中主体

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园中“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鸳鸯厅”,后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远香堂为园中的主建筑,是一座结构精巧的四面厅,四周是落地玻璃窗,可观览周围景色,堂内陈设精雅。堂南小池假山,竹木扶疏,重峦迭翠。堂北,宽阔的平台连接荷花池,夏日荷花盛开,微风吹拂,清香满堂。匾额“远香堂”为明代文征明所写。堂北为主景所在,池中累土石作二山,西山上建“雪香云蔚”亭,文征明手书“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和元代倪云林所书的”山花野鸟之间”的题额悬于亭中。东山上有“待霜亭”。两山之间,连以溪桥,山间遍植花木,岸边散种藤萝灌木,野趣横生。

苏州园林,源远流长,近的四五百年,远的上千年。闻名全国,誉满世界。现存园林近200处。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根据他们的艺术趣味和对美的追求,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艺术品。

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作者为摄影集写的序。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分条缕析地作了正确、深刻的介绍。作者思路清晰,先说明写作的缘由,指出苏州园林总的特点,然后根据园林的组成部分,分类加以说明,最后推出一道余波,使人感到意犹未尽。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0段,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是全文的引子,说明写作动机,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作者从园林建筑的各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的特征。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2),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句说明了苏州园林总的特征,也是全文的总说。“图画”二字贯穿全篇,从图画开始,到图画结束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四个讲究概括下文的分项说明。

第二层(3-9),分别从布局、配合、映衬、层次以及每个角落、门窗设计、色彩等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

分项说明之一:亭台轩榭的布局特点是得自然之趣,符合“美术画”的要求,这照应讲究建筑物布局。 分项说明之二:假山的堆叠和配合,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池沼高低屈曲,有自然感,有“入画”感,这段照应“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分项说明之三:花草树木的配合,这段照应“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上段以“入画的一景”结尾,这段以“着眼在画意”开始,“画”字成了连接段与段之间的桥梁,不便省略了许多笔墨,还紧扣了中心,使段落连接紧密。

分项说明之四: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讲究层次和深度,与上文“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相照应。 以上四方面,具体阐述苏州园林的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第7段介绍苏州园林角落的图画美。

第8段介绍苏州园林的门和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第9段说明建筑物的颜色,也是构成图画美的一个条件。

第三部分(10),结尾留有余地,引人回味。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从而显示了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

三、写作方法

1、结构严谨,逻辑分明

说明文的结构非常重要,有了一个严谨的合乎逻辑的结构,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是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来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修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全文的结构脉络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提出总纲(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接着说明总体特色,阐发总纲的思想;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特色的四项设计原则(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分别作出具体介绍,并谈到其他的一些次要特色;最后结束全文。

2、语言准确,耐人寻味

⑴动词的运用,如“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补”字,表现了匠师的细心,善于化单调为多彩。

⑵副词的运用,如“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其中的“大多”、“极少”就用得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再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屋瓦和檐漏副一律淡灰色”,其中的“一切”、“决不”、“一律”则表示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⑶描写性词语的准确运用

全文只用了有限的几个描写性的词语和形容词,它们都表现出景物特有的状貌,很难用其它词语替换。如“重峦叠嶂”一词,写出了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高低屈曲”状写了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有砌得整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俯仰生姿”又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四、问题探究

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是说明文也是本文的难点,方法如下:

⑴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

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怎样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呢?作者通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找到了苏州园林不同中的共同点,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和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这样就从景物间的内在联系上抓住了主要特点,做到以一统百。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从中得到的苏州园林知识,却是全面、明确的。

⑵用比较的方式突出事物的特征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突出事物的特征。在本文中,作者将其他地方的园林跟苏州园林相比,使苏州园林的每一个具体特色都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提高作者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也大有帮助。例如,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这是因为它的周围有苍翠的树木,鲜艳的花卉,使人在幽静闲适的环境中依然有丰富多彩的感觉,所以没有用彩绘的必要。

⑶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用解说的方法介绍苏州园林,但它并不排斥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熔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使文章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就记叙景物而言,它的手法与游记有很大的区别。游记描述景物,常在某个特定时间、某个固定的角度观察环境,或者移步换暗,境随人迁。本文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记叙景物如登高鸟瞰无遗,像中国透视画法那样,一应园内景物,大至假山池沼、亭台廊墙,小至阶边丛草、门窗图案,都可一一摄入镜头;又如守望一年四季,任何时候的景物,如夏秋季节“鱼戏莲叶间”的动人情景,花时不同的花树相

继开放,香飘四时的美好印象,都可一一呈现笔端。文章的记叙语言简洁、生动,赏心悦目的表现出景物的形象。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情景,古老的藤萝枝干“盘曲嶙峋”,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这些地方,稍加点染,便显得生意盎然,沁人耳目。类似的例子很多。

【练习解答】

第一题:设计本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筛选文章主要信息,梳理文章结构,进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林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四个“讲究”,分别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而三个细微方面则概略说明苏州园林注意图画美的特征。这是按从主到次、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细部(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的顺序来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

第二题: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揣摩文章准确、贴切、简练、精粹的遣词艺术。让学生理解文中内涵较丰富而作者没有详细解说的词句。

1.“标本”是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范例。这句突出了苏州园林极不寻常的地位;影响虽有“多少”之别,但在“有无”问题上,无疑是个“都”字,这句实事求是地突出了苏州园林对各地园林的示范和影响功能。

2.这几个句子在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时,不仅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还穿插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具体、形象、清晰地显示了其特点。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从空间角度具体描绘出对各类树林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

3.这一句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对藤罗进行生动说明,将“盘曲嶙峋的枝干”比喻为“一幅好画”,形象而具体。

第三题: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蕴涵的作者的情感。文章第4、5、7、8、9段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第四题:略

【类文品读】

北岸廊桥

①读《廊桥遗梦》,实在不是由于它风靡全球,而是被那高明的书名吸引;直截地说,是因为钟情廊桥。徽州廊桥与廊桥文化令我折腰。抱着领略依阿华州廊桥风采的目的,在《廊桥遗梦》上映的第一天,我“买椟还珠”地去了影院,观后,美好的悬念逝去,直觉得徽州廊桥平添了一份骄傲。

②皖南歙县的北岸廊桥,大概可以推为徽州廊桥的代表作。它建于清代中叶,石质,三孔。桥面用大..

石铺成,笔直坦荡。从居民鳞次栉比的街巷乍到桥门,举目这33米长,4.7宽,5米高的轩敞桥廊,顿觉丰标不凡。桥廊是砖木结构,由廊桥隔成1l间。几十根清一色的廊柱排列成阵,英姿勃勃,整个木结构空灵、潇洒而牢固。从廊内不见瓦顶,但见薄薄的用砖砌就青砖的仰顶。那个砖瓦工的技艺高超,砌合每块青砖的石灰分量竟然相等,砖缝间的白色石灰线整齐划一,组成一道简朴、别致的廊桥风景。这青砖仰顶..

等于天花板,使廊桥炎夏有隔热层,冬日连挤入瓦缝的雪珠也到不了桥内。桥廊东西两面砖墙封顶。各辟八个桥窗。西墙是作个矩形窗。八窗大小一致,皆以青砖砌就窗框,远观,一派整齐之美;整齐之中又寓参差变化——各窗中砌以龟纹、梅花纹等不同的花格,飘逸出一种灵动之美。东墙是八个风洞窗,其状为花瓶、葫芦、桂叶、满月等,让人在凭窗观景、漫步廊桥时产生种种审美观联想。东墙北端第二间匠心地辟一个大敞窗,敞窗外建靠椅;人们可以倚着靠椅沐清风、数游鱼、掬朝霞、揽明月,观四时佳景。这就是徽州楼、台、廊、桥常用的“美人靠”。桥北端门额曰“谦庵旧址”,南端门额为“乡贤里”。

③桥下的棉溪,发源于胡适先生的老家绩溪县,穿30里山地到北岸村。河水清澈见底,从河埠观廊桥,水中生出一座清晰、对称的廊桥,6米高的桥墩,构成直径12米的三个圆形大桥洞,使丰神秀逸的廊桥平添一份壮美。以前宋时,在桥上眺得夹岸桃花,河中群鱼戏水,一幅“桃花流水鳜鱼肥”的风情画;今年春节去时,我特地从河边浣衣石上眺廊桥,但见红桥石、白粉墙、青砖窗、乌瓦顶的廊桥上,铺着一层晶莹的白雪;乌瓦白雪之上,露出一峰黛青色的秀峦,那景致真教人依依不忍去。

④桥廊内沿墙置长长的木凳。村人喜欢到这里闲聊、聚会、休憩,这廊桥乃是街坊邻里、七村八庄联络感情、敦睦人和之所。在本世纪30年代徽(州)杭(州)公路修成之前,北岸廊桥是徽杭交通要冲。步行的、骑马的、挑担的,士农工商男女老幼,皆可在此歇息。

⑤建廊桥,经济上靠的是亦儒亦贾的徽商。北岸是吴姓聚居的徽商大村镇;近代北岸吴姓徽商以上海为经营根据地,财力雄厚。徽商喜欢在故里修桥补路,兴学济贫。往昔,廊桥的冬茶夏汤是免费的,那桥头的风味小吃当然是童叟无欺,味道也好极了。徽州文化把中国传统的民胞物与、天下为公思想敷演得有声有色,北岸廊桥可谓佐证了。

1.解释引文第①、②段中的词语:

①折腰:

②鳞次栉比:

2.第①节中加点的“实在”是   。  词,在该句中的作用是      3.第②节加点的“大概”一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4、加点的“竟然”一词有何表达作用?

5.第②节中带波浪线的句子“整个木结构空灵、潇洒而牢固”,改成“整个木结构牢固而空灵、潇洒”好不好?为什么?

6、第②段中带横线的句子“人们可以倚着靠椅沐清风、数游鱼、掬朝霞、揽明月,观四时佳景。”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

7.第②段自“桥面用大石铺成”到该段结束,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北岸廊桥?

8.《廊桥遗梦》与本文说明对象北岸廊桥无紧密联系,引文第①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5个字)。

(参考答案:1.①弯腰行礼。②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用来形容房屋的密集。

2.副(词);突出了对廊桥喜爱程度之深。 3.不好。“大概”是表示一种可能性。这里说北岸廊桥为“徽州廊桥的代表作”是作者的推测。 4、“竟然”是出乎意外的意思,这里突出了砖瓦工的高超技艺。

5.不好。“而”表示轻转,强调“结构牢固”,建筑最重要的是“牢固”,而不是“空灵、潇洒”,所以不能改。 6.排比 7.桥面——桥廊——廊顶——廊窗——门额 8.不好。通过与《廊桥遗梦》的对比,更能突出作者对北岸廊桥的喜爱之情。 9.北岸廊桥与徽州廊桥文化令人折腰。)

作文八:《《苏州园林》》4000字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篇语言通俗但艺术情趣和审美品味都很高的说明文。作者经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找到苏州园林在不同中的共同点,再现它的画意美,赞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本课教学力图贯彻这些理念。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园林的美丽风貌。

2、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3、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苏州园林有具体的感观,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并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五、教学难点

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怎样阅读说明文。这是初一年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先让学生们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把握说明文的结构,在说明文中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为学习本单元的说明文作铺垫。)

七、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词,做积累字词知识的读书摘录卡。

②查阅有关叶圣陶的资料,或上网查阅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获得直观的认识。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园林”吗?“园林”是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览休息的风景区。我国江苏的苏州以“园林城市”的美称闻名天下,曾有人赞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有谁去过苏州园林吗?(让同学们说)记得03年老师去苏州开会,游览了苏州园林中的狮子林、拙政园,展现在老师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画,有亭台轩榭、假山池沼、曲径幽深,常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真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我深深地赞叹古代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州园林这一幅美丽的图画。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小的要求:看完之后请说说,从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多媒体课件显示,学生看完后谈看到的景物和感受: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镂窗廊子等。) (老师点拨)是啊,屏幕上的画面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美的世界。今天,我们最主要的是要欣赏叶圣陶先生是如何用语言文字向我们介绍《苏州园林》的美的成因。 (简介作者)《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言。有谁知道什么叫“序文”?(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序文,最好读两遍。读正文之前先读一遍,可以心中有数,知道读正文的时候该注意哪些地方,应该如何去理解,读完正文再读一遍,可以回忆一下正文的内容,加深记忆和理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可以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大门”,激其情,引其思,使课堂充满语文课特有的情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多媒体显示课件)

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借助工具书查阅不懂的生字词,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信息、关键词语圈点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可以举手。

(1)有哪些字词的读音不明白的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帮助的请提出来,或者你自己掌握了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学生提出,师生之间共同解答,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屏幕显示生字词)(注意“壑”的书写、“嶂”—“障”。)

(2)苏州园林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感受到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指导学生圈点划线)

(3)那么,在这一幅图画中,都有哪些内容呢?请依据课文(3—9段)找出来,最好每一个内容用一个短语概括。(学生按自然段找出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多媒体显示)

点题总分不止以上写的这些

(标本)(一幅完美的图画)

(4)除了2—9段,那么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写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如此来读文章,就把长文章读“短”了,这样我们就能很清楚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重要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本文思路很清楚,先说苏州园林的地位,再说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然后根据园林的组成部分分类加以说明,最后以“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让人感到意犹未尽。从全文看,作者是按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要到次要,由大到小的说明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具体感受。(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过渡)历年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的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写,或从导游角度写,各尽其妙。而叶圣陶先生是从鉴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也就是“无论从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对苏州园林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我们也以一个鉴赏者的角度来欣赏这篇美文,请同学们再度课文,说说你认为哪幅画写得最美,为什么?(也就是你认为哪段文字写得最美,为什么?)(请学生们交流)(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最好”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 (镜头:二、精读课文:鉴赏品味)

(1)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假山和池沼这幅画写得最美(也就是课文的第4段),为什么呢?因为:(镜头显示)

结构美

(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又起到示范的作用。)

第一,层次很清楚。你们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对第一句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

第二,从多角度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角度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副副画。

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中”。

(2)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

我们再回头看这段文字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的美都表现出来。

(3)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屏幕显示:鱼戏莲叶间)

语言美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艺术”指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顽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而“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还有一个“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里面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画意。我想这与文章的内容是相吻合的。(当然,语言之美还不只这两点,还表现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如“重峦叠嶂”,说明„„)

三、准确严密。如大多使用活水的“大多”。(品味语言,以点带面)

(4)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注意读音清晰,速度适当,语调舒缓,特别是有些关键性的说明语句,更要注意读清楚。(学生齐读第4段)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

(5)接下来,请同学们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任选你最喜欢的一段文字,从这两个角度来作鉴赏。(指导学生写出来,而后说,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学生鉴赏一段,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评,而后指导朗读。) 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读: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而第二步是再读课文,也就是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是这样读的。

三、拓展训练:

1、下面我们来进行说话训练:我当小导游。

假设你面对一个没有游览过苏州园林,也没有读过本文的人,请你指着课本上苏州园林的彩图,给他说说苏州园林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尽量用课文的原话介绍这张图片所体现的苏州园林的特征。(指导学生看封面插图说话,按总——分的顺序)

①面对全班说,师生给予评价。

②布置口头作业,回家对父母说,请他们指导和评价。

2、质疑:学完这篇课文后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让老师和同学帮你解疑——学贵有疑。(学生质疑)

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的课就要接近尾声了,这堂课上同学们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初步掌握了从结构美和语言美两方面鉴赏课文的方法,可以说这堂课我们不仅赏美景,而且品美文,感受到有“优秀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先生的语言魅力,这种美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在作文时学习与借鉴。(提出各自的疑问,初步掌握了质疑的方法)下课之后,大家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思考,使阅读更深入一步。也可以上网查阅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今天的作业是以我们的学校为说明对象,写一则短文。要求是:抓住教学楼、实验楼、宿舍、食堂的共同点,先总说,后分说;字数为200字左右。(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作文九:《13、《苏州园林》》3100字

13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掌握本课生字词及作者情况。2、掌握本课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方式。        3、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特点。

过程和方法:1、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结构;2、熟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

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灿烂中华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揣摩语句,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     教学设计:“学、导、练”教学模式。

教学思路:感知——感悟——感受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3、品味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苏州园林图片

2、导语: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

一朵奇葩。今天让我们共同品读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来欣赏苏州园林的建筑美、

图画美和艺术美。

3、板书课题:二十一  苏州园林   作者:叶圣陶

二、揭示学习目标: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3、品味作者深情。

三、作者简介与题解: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

教育家,编过《小说月报》等杂志,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创作严肃认真,风

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练精致,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本文是叶老为苏州园林图片

写的序,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

四、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轩榭..xuān  xiâ   对称.chân    重峦叠嶂.zhàng   斟酌..zhēn  zhuò

池沼 zhǎo        嶙峋 lín  xún     镂空 lóu     阑干 lán .....

五、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1、2段,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

的共同特征。

第3—9段,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还不止以上所写。

六、合作探究:(一)齐读1——2段, 回答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 (第一段:总印象:标本)

2、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第二段:总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

(二)默读3——6段,探究问题:

1、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追求“苏州园林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他们如何去做?(四个讲究)

2、了解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说明的?

第3段:亭台轩榭——讲究布局美   第4段:假山池沼——讲究配合美

第5段:花草树木——讲究映衬美   第6段:花墙廊子——讲究层次美

3、四个“讲究”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四个“讲究”的顺序依次照应了第3——6段的内容。)

(三)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除了上面四个方面的“讲究”,还从其它方面也注意到图画美,快读第7——9段,请从文中找出来。

第7段:每一个角落——图画美  第8段:门窗——图案美 第9段:建筑颜色——色彩美     思考:第2——9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总分关系,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第3—9段分说具体特征,其中第3——6段的四个“讲究”是从局部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第7——9段的后三个方面则是从细部来说明的。

七、拓展延伸: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

作者是按照“总说——分说——小结”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分说部分则是按照先主后次,从局部到细部的思路来写的。

2、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史,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等。

八、课文小结: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九、点击中考:见《苏州园林》中考题

十、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口头介绍一个学校,或一条街道,或一个村庄。

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亭台轩榭——布局美                  每个角落——图画美

假山池沼——配合美      图画美      门窗设计——图案美

花草树木——映衬美                  建筑颜色——色彩美

花墙廊子——层次美

(局部)(主)                     (细部)(次)                 教后反思: (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弄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2.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继续来品味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2.检查上节课后练习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见“教学要点”

三、自主学习

(一)自学导纲

1、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明确:作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是不讲究对称

2、第4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

明确:不能, "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3、本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 师生共同完成导纲

四、合作探究

(一)本文的语言准确、周密。读下列句子,注意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明确:"很少"表示池沼或河道边沿砌齐整石岸的极少,但不是没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明确: "几乎"表示不是全部,但已接近全部。准确地说明了在园林适当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在增加园林层次上的作用。

3.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明确: "大多" 表明苏州园林多数门窗阑干漆广漆,但不是全部漆广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五、拓展延伸: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是怎样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1、突出自然之景地位;2、增添或仿造自然之景;3、人造景点力求“自然之趣”。      个人感受:各抒己见,只要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即可。

六、课堂小结:本文介绍苏州园林,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也适当穿插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方法;语言准确、周密,前后呼应,简练生动,耐人寻味。

七、达标检测   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①分类别

说明②作比较         语言简炼生动

③引用

方法④举例子         特点耐人寻味

⑤列数字

教学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作文十:《13苏州园林》8000字

13、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1、说出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2、找出表明苏州园林特征语句,写出其他段落是怎样说明这一特征的。3、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学习重难点:学习从不同角度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方法,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学习方法  朗读,勾画,交流,理解。

学习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学习过程

一、 预习

1、查资料,了解作者。收集资料,了解苏州园林有关知识

2、通读课文。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⑪将生字词的注音和解释批注在书上。

⑫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勾画出能够表明每段中心的句子。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二、 同步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轩榭(xuān xiâ)   池沼(zhǎo)      相间 ( jiàn)        阑干(lán) ..... 丘壑(hâ)   嶙峋(lín xún)           模样(mú) ....

镂空(lòu)  蔷薇(qiáng wēi)         对称 (chân) ....

重峦叠嶂(luán zhàng)  斟酌(zhēn zhuó)       庸俗(yōng) .....

2、解释词语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池沼:天然的水池子。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

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己心中的设计或筹划。多指诗文、技艺等的构思有独创性。

3、下边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B )

A.轩榭(xuān) 池沼(zhāo) 丘壑(hè)

B.嶙峋(xún) 镂空(lòu) 阑干(lán)

C.重峦叠嶂(zhànɡ) 摄影(niè) 玲珑(línɡ)

D.鉴赏(jiàn) 蔷薇(qiánɡ) 称心(chènɡ)

4、找出有错别字的一组(B )

A.因地制宜 布局 映衬     B.自出心裁 阅厉 漫延   C.珠光宝气 欢悦 败笔   D.

雕镂 琢磨 别具匠心 阅兵式

5、辨析近义词,选出恰当的词语填空。(4分)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________而不仅是________。(技术、艺术、方法)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________(完好、美好、完美)的图画。

(3)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________。(巧妙绝伦、匠心独运)

(4)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游记里,十分________(崇拜、推崇)这座桥。

6、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2分) (B(改为“迥然不同”) )

A.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

B.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大相径庭。 ....

C.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守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

闹。

D.马可•波罗说卢沟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

7、根据下面的意思,填上合适的成语。

(1)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________

(2)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________

(3)独有的巧妙的构思。________

(4)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________

8、《苏州园林》的作者叶圣陶是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名绍钧,字圣

陶。写出自少三个你知道的苏州园林的名字:

9、下面是一篇新闻报道的主体部分,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字。

汶川蓥华镇中学初一(1)班邓清清被武警水电三中队的抢险官兵救了出来,她说:“在下面,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另一个被埋在废墟里的名叫罗瑶的女孩在手脚受伤的情况下,一遍遍地哼着乐曲,靠着“钢琴梦想”激励自己不要睡着,结果她战胜了死神。

答案示例:文学艺术(书和乐曲)使死神却步   文学艺术(书和乐曲)使生命更加坚强   她们靠书、乐曲战胜死神。

10、写一段话介绍文学名著,要求从《 三国演义》 《 鲁滨孙漂流记》 《 繁星· 春水》 中任选一部,至少选用两个备选词语,并在所选词语下画横线。 备选词语:大气磅礴   清纯自然   曲折跌宕   生动逼真

栩栩如生   情真意切   行云流水   百折不挠

示例:《三国演义》 是一幅描写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壮丽画卷,小说大气磅礴,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堪称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一座里程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反复读课文,找出表明苏州园林特征语句,写出其他段落是怎样说明这一特征的。 学习过程

一、 学案导学

1、朗读课文,找出表现苏州园林总特征的语句。

2、思考、讨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讲究”是从大的方面来说, “一切”是说处处讲究图画美。)

3、小组讨论一下: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4、三至六段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文章第三至六段内容则与这四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另外,作者还从苏州园林的角落布置、门窗图案和色彩搭配三个细处简略地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5、请大家按照以下提示学习3自然段:

①3自然段说明对象是什么?

②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 ③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比较、打比方)

④这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

6、第四自然段比较长,对这样的语段,我们将采用一下办法来学习。

(1) 给这段文字每个句子标上序号,用“||”划分层次,概括每个层次的意思,结构就清楚了。

(2)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3) 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讲究自然之趣)

(4) 请找出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句子:

(5) 请找出概括苏州园林池沼特点的句子:

⑯ 依次找出这段文字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分类别、举例子、引用)

⑰ 还有句子意思不理解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二、课堂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____________,讲究________________,讲究____________,讲究____________。

2、选词填空

①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________(完美、完整)的画面而存在,决不________(允许、容许)有欠美伤美的________(地方、败笔)。

②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________(尽量、追求)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________ (简单、简朴)而别具匠心。

③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________(虽然、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________ (但是、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④谁________(如果、既然)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________(就、可)不该错过。

⑤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________(美术、图案)画,不是________(美术、图案)画,而园林是________(美术、图案)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阅读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________,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________。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分别为文中的两个空白处填上原有的词。

生平多阅历,胸中有________。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________。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    )

A.假山的堆叠,是技术也是艺术。  B.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C.假山的堆叠,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技术。   D.假山的堆叠,既是艺术,更是技术。

(3)文中在说明池沼的特点时,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这句话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

A.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B.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自然美。

C.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D.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安排都体现了设计者们的经验和水平。

(5)根据文意解释加线短语“生平多阅历”的意思。(有生以来有丰富的见识和经历。)

(6)画出和本篇文章前面段落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相照应的句子。(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这段文字在结构上的特点是(A)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D.分——总——分

(7)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假山的堆叠,假山与竹子花木的配合,形成不同的山景,使人产生“身在山间”的真切感受。)

(8)这段文字中标出序号的八个句子是说明池沼的。请用简明的话指出下列句子说明的侧重点是什么?

①句写:(引用活水)

②句写:(宽畅的池沼作为全国的中心)

③④句写:(桥梁不雷同)

⑤⑥句写:(池沼或河道边沿高低屈曲)

⑦⑧句写:(“鱼戏莲叶间”的美景)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读课文,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说出本课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体现在哪些地方?

学习过程

一、学案导学

1、分组学习五、六自然段,完成下列作业:

(1)  概括段意并指出说明对象:

(2)  指出它们各自不同的特征:

(3)  指出说明方法和它们的作用:

2、想一想: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三个自然段?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这里,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

3、从全文看,你认为课文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4、这篇说明文语言既生动又准确,根据你的理解,能不能各举两例和同学交流一下。

如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据说”表明不是作者亲身考察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一切”、“绝不”语气肯定,强调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C、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往往”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使表达更准确。)

5、自我小结:

二、问题探究,质疑创新:找出能具体表现图画美的句,,再读一读,再读一读,背一背。

(1)“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还在那儿布置了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

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

国画的审美观点,这是不可取的。”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

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句中的“画”“图画”,应该就是中国画。(1)和(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因为它们原是中国画上最常见的。这就足以说明园林建筑与绘画是有密切关系的。

三、课堂检测

1、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

(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 举例子  )

(3)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打比方)

2、阅读文段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景致”中“致”的意思是___情趣;你能再说出几个和“镂”同义的词吗?____雕、刻、镌、锲、铭

2.第一自然段“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是______有墙壁隔着,“不隔”指的是___墙上有镂空图案;“界”指的是______有廊子界着,“未界”指的是____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3.第二自然段中,“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一句中“补”字用得准确吗?说说你的看法。

(“补”写出了匠师们的细心、匠心,说明他们注重图画美,善于将单调化为多彩。)

4.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____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苏州园林____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这一特征(用原文回答)。

3、 云水洞

⑪北京周口店西20余里,有一座上方山。⑫在山影林间,掩映着一簇规模庞大的庙宇——兜率寺。⑬在这座古刹西南方3千米的山腰上,有一个深邃的洞穴,名曰云水洞。⑭这是一座规模很大,奇特异常的“地下深洞”,人称“地下宫殿”。⑮云水洞深600余米,由七个厅堂和一个150米长的入洞通道组成。⑯七个厅堂中前四座最大,大厅顶均呈穹窿状,高的达20余米。⑰从厅顶垂下来的石乳和与此相对的地面石笋,玉肌冰肤,千姿百态,难以名状。⑱有的像十八罗汉,有的像猴子吃桃,有的状物,有的貌人,无不惟妙惟肖,各尽其妙。⑲洞中一厅、三厅各有一泉,曰黑龙、白龙,水清洌,可饮。⑳为什么上方山会形成这样的溶洞呢?⑴原来,这是石灰岩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地形。⑵据研究认为,在过去地质历史的某一个时期,上方山地区气候湿热,地下潜水在石灰岩

的裂隙中缓缓移动,年深日久,流水穿石,造成了云水洞的雏形。⑶再加上后来地壳上升,洞体在溶蚀中不断扩大,便形成了今天规模的云水洞。

1.云水洞的特征是___规模很大,奇特异常

2.⑤句中“600余米”具体说明_____洞穴深邃。

3.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___.列数字  这一说明方法,意在说明__云水洞规模很大

4.选文⑦~⑨句运用生动的说明文字意在说明:___.云水洞奇特异常

5.选文⑴-~⑶句介绍了云水洞的什么内容?(云水洞景观的成因。)

6.⑩句“为什么上方山会形成这样的溶洞呢”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承上启下

7.说出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七个厅堂中前四座最大,大厅顶均呈穹窿状,高的达20余米。 ..

“均”,都,表毫无例外。“余”,多。这两词说明了大厅之高,用语十分准确。

4、小品建筑

①小品,是一种文体的名称,凡属随笔、杂感、散文一类的小文章统称为小品。“小品建筑”是借用文体“小品”之名,专指那些小而简的建筑。

②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建筑相比,有它鲜明的特点:除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以外,建筑的群体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性表现为一个建筑往往是由许多单幢建筑组合而成的,从老百姓的住宅到皇帝宫殿莫不如此。明清两代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作为当时地位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建筑也就是一幢平面为长方形、内部也没有分割的单层大殿。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单幢建筑组合成紫禁城这个建筑群体。

③这些建筑群体除了有连成一体的殿堂、廊屋、门楼等,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相对独立的小建筑与之相配。例如,一座宫殿、一组寺院或者坛庙,甚至大型的住宅,人们都可以看到在建筑群的最外面往往竖立着牌楼;在建筑群大门的前面立有华表、石狮子;在建筑群的主要殿堂前面排列着香炉、日晷以及龟、鹤等兽像。人们熟悉的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九开间的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它的形体已经够宏伟的了,但是还不够,在天安门前金水河上有几座金水桥,在桥的左右两边又各安放了一尊石雕狮子和一根华表。正是这威武的狮子、高耸的华表,装点了这座气势恢宏的皇城大门。可见,这些小品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虽然不是主要部分,但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自然,所谓小品建筑,只是相对大建筑而言,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在重要建筑群中,作为标态的牌楼应属小品。而一般建筑群的一些院门虽然形体并不大,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因为这类院门都附在院墙上,并非独立存在,所以不属于小品建筑。中国古代众多的小品建筑都有着特殊的形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也是相当有成就的。(有删改) ①[日晷(guǐ)]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1.文章开头从一种文体的名称“小品”写起,有什么作用?(2分) (说明“小品建筑”名称的由来)

2.第②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__群体性”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不超过20个字),再说明___“群体性’的内涵  (不超过10个字),最后以太和殿为例作具体说明_(不超过15 个宇)

3.阅读下面介绍“宁寿宫”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出“宁寿宫”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为什么?

【链接材料】

北京紫禁城内的宁寿宫,是清代乾隆皇帝准备退位后当太上皇时居住和使用的。这是一组有相当规模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建筑的布置很注意显示皇家气魄。主建筑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与皇极殿相接。宁寿宫建筑群的入口是面向南的皇极门,皇极门气宇轩昂。皇极门的南面,立着一座很长的影壁,影壁上有九条用琉璃烧制的巨龙,这就是有名的“九龙壁”。

答:____(“九龙壁”属于小品建筑。它是“宁寿宫”中的一个独立的、但又与整个建筑群相配的小建筑。它起到装点“宁寿宫”的作用。)

四、拓展学习   专家名人说园林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陈从周

寒花瘦竹岸边生,小阁回廊叠画屏。我欲踱桥还却步,一池倒影怕人惊。——《闲步网狮园》刘国正

《狮子林即景》鸟啼花落水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在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元代维则

世界文化遗产: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

中国园林博物馆: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见证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

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