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议论文》11100字】知行合一议论文1000字

作文一:《知行合一议论文》11100字

知行合一作文                                                                                         知行合一作文(一)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

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实

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

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

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   讲作文的时候,一些

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

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

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

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

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

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二是喜欢通过一个

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

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

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                     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道理都明白了——

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反过来讲,道理都

明白了——就是在说自己很聪明;但做起来好难啊——其实在进一步证明自己很愚笨。道理

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有成就的人,绝不是仅仅从思想上明白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

是实施行动的人。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也是这个道理。而我们往往犯的一个低级的错误

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动上加以实施。我们在生活中知人识事,也会犯一

个简单而低级的错误,对别人、对外物,我们常常是听其言,信其行;对自己呢,则常常是

讲其言,不去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三个欺:自欺、欺人、被人欺。我们通常用英

语讲:justdoit,而不是说justthinkit,也是充分地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想得有多深、

想得有多妙,但不能转换在行动上,那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正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无论

他写出多么高深的游泳理论、教材,这样的理论与教材,也是没有用的。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是

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搬山行为是愚蠢的。但是反过来讲,最

后的结论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为愚公聪明就聪明在行动,而智叟的愚,就表

现在光是脑袋灵光、嘴皮滑溜,却没有行动。所以讲,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识上的智,

也不要仅仅是停留在嘴头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识上、嘴头上的智与知转化成行动上的智。

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知行合一是中国教育的重点。过去,在古人的学习中是要把这个思想贯穿始终的。比如

《三字经》的第一章中有: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在这一章中,一上来并没有

讲如何知某数,识某文。“人不学,不知义”讲的是学习的目的——要知义。怎么知义呢?要

“亲师友,习礼仪。”“亲师友,习礼仪”不是知识的范畴,而是行动                                         的范畴。

我们这一代,我们总是在讲知。我们的下一代,对于行的重要性,就知之更少了。而对

于行的理念的熏习,就更加的少。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做数学、做习题都在讲知,但是,他

们当中又有几个能好好地做一下化学试验?能认真地对待物理实验呢?他们把上北下南、左

西右东,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把他往闹市里一丢,十有八九找不着姥姥的家门。做题能力很

强,动手能力却很差。选择答案做得很好,创新能力却几近丧失。   “四书”也好,“五经”

也好,在经典文化中,知行合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前面我们讲到了《论语》中

的“听其言,观其行”等等都是。再比如,《冬夜读书示子聿》里有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再比如,我们读《战国》,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了解了这些典故,对于理

解这个理念,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教育,害人不浅了。在如今的教育理念中,行

的理念早就被扔到了一边,这个危害实在太大。就好像是一棵树的成长,既要有“知”,又要

有“行”,二者缺一不可。而现在我们都只在强调“知”,而对于“行”却几乎忽略不计,这

样长出来的树必定是畸形的。《三字经》中,为什么一开始就要讲亲师友,习礼义?在“亲师

友,习礼仪”的基础上,才会去知某数,识某文,讲的就是知行合一。只有知,没有行的教

育,那是一个畸形的教育。光是把知识在头脑里打转,在眉毛间展示——眉头一皱,计上心

来,那是要吃亏的。说严重一些,那是要倒霉的。所以在《中庸》中,孔子讲——君子遵道

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这样的人我是不去做的。别说是光知不行,就是全知而半行,

我也是不会做的。一个人的成功,绝对是做出来的。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因为我们对传统

文化熏陶的缺失,天天讲、月月喊,叫破了嘴皮、喊坏了嗓子,几人能识,几人能知呢?知

行合一,这个理念的种子,千万千万要从小就种在孩子们的心中。从小不种下这个种子,到

大了,那就有问题了。

现在网络里流行一些公知。说两个例子:一个是前不久的毒胶囊事件,居然有专家出来

讲,一天吃六个这样的胶囊对人体无害。这样的知识分子可以说丧失了做知识分子的良知,

从理论上讲,兴许是不要紧的,但是,从“行”上来讲,那是在挑战公众的生活常识。第二

个例子,湖南有一个地方,因为洪水桥塌了,死了五六个人,而这座塌掉的桥,从内部结构

看几乎看不到什么钢筋。但居然,会有专家出来讲,塌桥很正常,公众不必大惊小怪。                         他们玩弄的是学识,玩弄的是数字,玩弄的是概念,玩弄的是科学,是属于听其言的“言”。

而对于行而言,对于民众的心理承受,对于民众的心理关注——“行”而言,他们简直就是

白痴。这些人从根子上讲,受到的都是“知”的教育,对于“行”的教育,几乎是空白。就

如三国时期的马谡一样,说起来头头是道、彬彬有“理”,实则来讲,他们没有一点社会常识,

没有一点道德常识,没有一点伦理常识。这些光知道数据,知道科学,知道概念的人,就是

危害社会的人。

所以,我们要从根子上,真正地让孩子们从小就有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意识。这个意

识的树立,要从我们在座的家长做起。不能只是简单地说:我知道了,但我就是不做。学作

文的道理也是,不能简单地说:听了课,老师讲的道理、方法、技巧、我都知道了,但就是

不亲身实践一下。知识与知道是有区别的。知识只存留在大脑的记忆里,而知“道”是经过

实践转化的一种能力。只知不行,是谓知识;知而行之,是谓知“道”。知而不行,天下道理

千千万,都明白了,也不管用,知而行之才能出真知!这是作文的学习方式,也是工作、生

活的得“道”方式。工作中要讲执行力,而学习作文如果没有执行力,没有行动力,也是万

万不可的。

知行合一作文(二)

顾名思义,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变得完美。俗话说:"临                         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

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

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如果你真这样想的?那就大错特错!相信世界上会有奇

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

成功。

我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陷入了

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我们究

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而

到那时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

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

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

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

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                                                                     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

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天底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该那样去做,却没有去做。                                       我也曾经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是她,王雨寒璐,一个娟秀的女孩,人

如其名,虽算不上漂亮,但是??是她让我有了动力,知道自己绝对不可以再放纵自己,整天

悠哉游哉,我必须去做,想到就行动,不可以再等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试问,

我还有多少个明日呢?几千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悄然逝去了。                                               我为自己感到高兴,因为我做到知行合一了。一开始,确实不容易,但是有这么个让我

倍感压力的对手,我不怕了,真诚的对你说声谢谢~!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

朋友。

知行合一作文(三)

知行这个词早在明武宗正德三年就提出来了,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

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的知就是自己脑子中的知识,行是实践。而知行合一就是把知识

和实践结合起来。

知行在当代社会几乎是无处不在,上到大企业的老板,下到普通电工都在运用着自己脑

子中的知识去实践,去摸索。而只靠动动嘴,动动手就财运滚滚的人也只是凤毛麟角。就算

是骗子也要去创新骗人的手段。                                                                     公元前208年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它讲述的是赵国赵奢的儿子

赵括带兵打仗却只按兵书办事不去变通从而兵败的故事。这故事很直接的告诉了我们知行结

合在一起是有多么的重要,只有嘴上的空谈是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的。就像人们在当时改

良蒸汽机一样,如果只是去谈论他的改良方法而不去解决它在实际生产当中的问题,也就没

有后来的瓦特和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废寝忘食发明永动机,花了

十年时间,最终没有成功。因为“永动机”根本不可能存在,这种假设本身就违背了物理学

上的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单独从发明永动机的目的而言,这是无意义的。                                     糊涂,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最后无功而返。小孩子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

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等等。这一切都是

在“行”的驱使下获得的感受,只有“知”让他们知道,火不能去碰,冰不能常握,糖不能

多吃,石头不能硬碰。知行结合为一体,你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其实知行合一,其实是一种

处事的态度,不要还没做就开始在自己头脑中虚构,而要一边做,一边总结,最终让自己一

步步强大起来。篇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金灿(11岁,重庆市渝北区)                                                                     南方玫瑰城实验小学校六年级一班  指导老师:游伟                                                   知行,顾名思义,读书,旅行,这使我困惑,什么为旅行,读书又为何物,“读万卷书不

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其中之理是异常明了的,读书,旅行,是择前者还是

后者,倘若将两者联系起来,其中之理便显而易见了。温习书目后再旅行,旅行中的阅读,

未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我记得初次访绍兴时,探访了鲁迅先生的故居,鲁迅是一个文学大家,小学时我就对他

有着无限向往,不仅是对他的文笔,他坚毅刚强的性格也省人深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

甘为孺子牛”还有他幼时学府,三味书屋里他用刀刻在书桌上的“早”字,其理由是异常明

了的:一次鲁迅迟到,被老师责罚,他就用小刀在课桌上刻了个“早”字,此后再没迟到,

面对读书,写字始终是在与青灯做伴,在坚持不懈中锻炼,学习。                                           房子是十分古老,陈旧的,结构,做工十分细腻。我穿过一条阴暗的走廊,步过一间间

屋子,看到了鲁迅的儿时天堂——百草园,我见到了鲁迅“朝花夕拾”一书里描写的光滑的

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这里的一砖一瓦都留着一位伟人的谈笑风生,虽他的书里曾写过他

的故乡,但看过之后却更省人深思。                                                                     若这时再抽出一席书,静享这书的美和这百草园的美,当我坐在这儿时,或鲁迅先生也

坐在这时,他是否和我有一样的心境呢,我描画着自己的种种遐想,将我的幻想,栓在了这

绍兴古迹上,永不消逝。篇三: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作文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我在这个寒假中观看了经典诵读这个节目,体会到了我们不仅要学,还要学以致用;不

但要知,而且要知行合一。这个节目就是扣住了这个主题,把学以致用与知行合一结合在一

起,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经典诵读包含了三个栏目“古诗问答”、“名家对对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第一个栏目是“古诗问答”,小选手们进行了自我介绍后,便开始了激烈的比赛。我想,

要不我也跟他们比一比。结果,我一首古诗都没答上来,小选手们却冷静沉着、机智应答,

古诗像珠子一样一首一首的蹦了出来, 最后只好宣布我是倒数第一,要强的我当然不服了,

但我还是屡战屡败,我心里感到非常敬佩,可见小选手们付出了多大努力,真是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啊!所以,我以后也要像小选手们一样发奋读书,因为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有收

获!

第二个栏目是“名家对对碰”,三位小诗人出的题我都会,我可能比较擅长这个项目吧!

但是有些小选手答不上来,我便有些骄傲了,小选手们真笨,居然这么简单的题目都答不上

来,看我多聪明啊。妈妈对我说:“每个人都各有所短,各有所长!千万不要骄傲啊。”我感

觉脸上火辣辣的,不再骄傲了。                                                                     第三个栏目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也是让我深受启发的栏目。为了考验选手,导

演故意在盘子里只放了五只大虾而一共有六位选手,他们谦让了很久谁都不肯吃,最后第一

位选手给他旁边的两位选手和自己各夹了一只虾,另一位选手给其余的两位选手夹了仅有的

两只大虾,后来,导演为了奖励小选手,又给了小选手们一只大虾,小选手们互相谦让的举

动让我很敬佩,我立志以后也要做个这样的人。我明白了要谦让,要懂得饭桌上的礼仪,我

还明白了要对他人懂礼貌,要把中国传统美德传承下去!我国自古就流传关于传统美德的故

事,如:《孔融让梨》和《黄香温席》,这些故事我们一定都听过,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

无几,我们只要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做到的!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更应该传承美

德、诵读经典,让中华传统美德继续延续下去,让下一代人仍然能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美

好的意境,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谦让与包容。篇四: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 学以致用                                                                     ――观《国学小名士》有感 寒假期间,老师布置我们每天准时收看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

播出的《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看后,让我受益匪浅。                                           我原本以为经典诵读就是拿着本书站在台上有感情地朗读,没想到却可以通过这么多方

式来向我们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节目共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叫“我爱记诗词”,选手

们要依次作答包含关键词的诗词名句,他们的答题过程中我也随着他们一起想,可总是比人

家慢半拍,当选手们说出诗句时,我才发现他们说过的我也学过、背过,可就是没有第一时

间想起来,即使背过了也没有变成自己脑海的一部分,看来我的学习还是不用心啊,这个毛

病以后学习中一定要加以改正。第二个环节叫“名家对对碰”,由小朋友扮成古代名士给选手

们出国学方面的知识题,其中有几道我印象深刻:一个是“七月流火”的意思是什么?我原

来以为七月流火就是七月天气很热,就像天上大火流下来一样,可听了选手的解答以后我才

知道,原来七月流火是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和我的回答正好相反;还有一题是问公石

狮子脚下踩着绣球,母石狮子底下压着什么?这个题我完全不知道,回想以前见过的石狮子

也完全没印象,听选手们回答我才知道母石狮子脚下的是小狮子,看来平常我的观察一点也

不仔细呀。第三个环节是“美德大考验”,是考验选手们对国学美德的实际应用,是否真正做

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考验中才发现存在的问题真不少:吃东西只想着自己,公共场合大

声接听电话,对倒地的垃圾桶、散落的橘子、随地的纸团等等置若罔闻,这些小事情虽然只

是一瞬间的决定, 其结果也不会是怎样的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但如果这次听而不闻,下次

视而不见,长此下去,只会养成自私自利,“以小善而不为”的坏毛病。                                      通过观看《国学小名士》电视大赛,使我悟到了对传统国学不但要学,而且还要用,我

总结就是要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就是要通过学习,将书本中国学的抽象道理变

成自己掌握的知识,“由内而外”就是把从国学中学到的道理、方法融入进生活中,使自己的

人格得到升华。学习国学,最重要的便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的传统

文化传承下去。篇五:“知行合一”作文讲评与指导                                                        “知行合一”作文讲评与指导                                                                     “知行合一”作文讲评与指导滕欣俭

【原题再现】

小区里,几个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边晒太阳,一边比赛背诵《弟子规》,:“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们鼓起小脸认真背诵

经典的样子很动人。

当孩子们的父母来招呼孩子们回家吃饭时,不愿回家的孩子使出了各种办法与伎俩,有

的与父母拉扯,有的大声呵斥父母,有的甚至在地上抗议打滚??

【思维过程】

材料作文需全面把握材料,提取关键词,揣摩命题意图,精准立意。分析思考任何问题

都无非三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但具体分析时要有所侧重。                                     由多则材料构成的作文题要弄明白材料间的关系,以便准确立意。常见的有两种:一是

复合型,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或现象进行阐述,这就需要找到论述的交集,即论述的共同话

题;二是对立型,材料在内容性质或观点表达上都是矛盾、对立的,需要分析其矛盾对立的

原因,往往这就是问题的核心。必须明确的是,所有的分析都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

本次材料作文属于对立型,一方面是孩子熟练地背诵《弟子规》,内容是孝敬父母;另一方面

则是孩子任性刁蛮,毫无礼数。                                                                     “是什么”角度:材料的内涵是什么呢?前者是言,后者是行;前者是表,后者是里;

前者是学,后者是用;前者是理论,后者是实践;前者是国学繁荣,后者是素质的低下;前

者是知,后者是行。总之,这是一个隐含的关系型作文,不可单一分析。                                     “为什么”角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呢?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学不能致用,理

论脱离实践,盲目跟风,忽视内在修行,知行分离。                                                       “怎么做”的角度:这种现象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行胜于言,表里如一,学以致用,架

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一言以蔽之,知行合一。                                                           如此三问三思之后,是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呢?

【特别提示】

知行合一,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经过人生的磨炼与痛苦思考后,在贵阳文明书院

讲学时首次提出的。“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

实际行动。后来现代教育大师陶行知的名字就源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聚焦偏题】

1.实践出真知:单一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忽视“言与行”二者的关系。

2.孝心无价:浮于材料的表层,单一立意,脱离论述话题。

3.呼唤美德:试问,造成这一反差的原因是孩子或父母缺少良好品德造成的吗?

4.抨击学校和家庭教育:出现这一反差,学校和家庭责无旁贷,根源在于教育过程的知

和行的游离。但我们不能成为愤青,借作文抒发个人私愤,语言可以冷峻,但心必须是滚烫

的。

5.言必行,行必果。这是观点的漂移,偏到为人诚信,做事雷厉风行上了。

6.呼唤传统文化:材料的内涵是拒绝形式化的虚浮的国学教育,要重视国学修身养性的

作用,也是谈知与行的关系,而非空洞地宣扬传统文化。

7.感恩:出现如此大的反差,难道是孩子缺少感恩意识造成的吗?

8.呼唤纯真:孩子背诵《弟子规》,就失去了童真了吗?顽劣异常是内心不够澄澈造成的

吗?我们要的是拒绝虚无的形式,倡导的是实干兴邦的内容,并非只是保留内心的纯真和澄

澈如此简单而已。

【下水文】

知行合一  静水流深

滕欣俭

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经过无数的磨炼和痛苦的思考之后,在贵阳文明书院喊出了

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知行合一。千年之后,一个年轻的学子更名为陶行知,以此践行“行是

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理念。                                                                     生动的《三字经》却难以掩饰孩子的刁蛮任性,国学热潮的背后是虚无的形式主义的泛

滥。何以会出现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巨大发差?根源在于“知”与“行”的割裂,人的道德

思想并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践行。                                                                     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志愿者,没有震撼人心的言说,却以50年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人道

主义的最高宗旨。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知行合一需要内心足够澄澈和强大。当无数学者躲在象牙塔闭门

造车时,当众多高官为弄一顶院士的桂冠而抄袭论文时,袁隆平即使已经名满天下,却仍旧

埋头于田畴,将自己的才智倾洒于杂交水稻的培育上,为的是解数千万人的温饱问题。袁隆

平没有沉迷于空洞的理论研究,更没有为了那顶院士帽而削尖了脑袋苦苦钻营。他毕生的梦

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更是科学救国的践行者。                           2006年4月袁隆平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就是这个世界对这位知行合一的伟大

耕耘者最好的褒奖,也是对那些空谈家绝妙的嘲讽。                                                       还记得赵国那位“雄才大略”的赵括吗?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不但误了自己的性命,

还将赵国40万精锐丧失殆尽。悲痛之余,更需反思。赵括虽熟读兵书,精通战法,却非从战

场实践中而来,知行脱离,失败在所难免。还记得那位隋炀帝杨广吗?为谋求帝位,“矫情饰

行,以钓虚名”,口是心非,言不由衷,一旦登临帝位,立马原形毕露,骄奢淫逸,荼毒生灵。

历史是公正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隋炀帝为其“矫情饰行”付出的代价就是身死国灭,

岂不悲哉?

知行合一不仅是圣贤先达毕生的追求,更需芸芸众生在社会生活中践行。中国梦很宏伟,

却也很细微,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与其让孩子背诵《三字经》,不如让孩子学会说“谢谢”;

与其埋怨漫天的阴霾,不如少开一次车;与其空喊悲天悯人,不如去救助一名失学儿童;与

其怨天尤人,痛心疾首,不如点亮心灯照彻黑暗。                                                         言为行之表,行为言之始。经世致用,方能让孝道永驻孩子们的心田;知行合一,方能

让传统文化之花灿然绽放于华夏大地。

作文二:《知行合一技能培养论文》500字

知行合一的技能培养

【摘 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大家的教学实例,发现教师实际上需要转变关注点,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和实践操作,教师还应教会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就是知行合一的技能培养。

【关键词】技能培养;思维程序;知行合一

职业技术学校究竟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技能?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总结,认为培养技能应该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而非一味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忽略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所谓技能培养的知行合一,既要让学生有好的实践水平,也要有对于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两者兼得,才能通过实践深刻理解知识,通过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知行合一的重要意义

德国是全球制造业强国,其工业产品以质量好,做工精细而闻名全球。而这一切完全依赖于德国双轨制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即企业中的实践培训与职业学校的理论学习相结合。学生每周三天半到四天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和知识,一天到两天去州政府办的职业学校学习理论和书本知识,企业与学校密切配合,再加上国家,三方共同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而中国很多职业技术学校一味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忽略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没有让学生很好的理论联系实践,这就导致中国普查出现不缺低端蓝领工人,但紧缺

作文三:《“知行合一”论论文价值体现论文》500字

“知行合一”论论文价值体现论文

摘要:“知行合一”告诉我们,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将正义,至善融入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将会形成和谐的局面。笔者认为“知”不仅指良知,而且指科学的知识。“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所要做的一方面学习已有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有创新的精神,在创新中拓展我们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将科学之“知”与良知之“知”融为一体,达到知行合一,我相信,社会和谐将推进人更全面的发展,中国梦必将顺利实现,中华民族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任何一个学说都是主观思想的结晶,因此我们必须回到明朝,探寻那个时代的背景。明朝中期是一个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统治者腐败不堪,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的时代。在思想领域,理学日趋繁琐,成了人们的法定原则、取士的标准,成为了百姓的思想枷锁,失去了生机和活力。由于学术不明,学风不正,士阶层德性的沦丧导致官德的沦丧,如此恶性循环,出现了利益熏心,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层出不穷的局面,使人沦为“禽兽”的同类。

王阳明怀着匡时济世之心,为挽救政治与道德危机提出“知行合一”理论,其理论是自身一生经历的智慧结晶。

二、知行合一的本质内涵

知行合一论,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是第一次以良知为本体的,它重点突出了知与行的统一,颂扬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

作文四:《“知行合一,和合共进”德育论文》3800字

中小学校长培训德育论文                                                         知行合一  和合共进

——探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与确立

知行合一  和合共进

——探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与确立

谢 钰

(禹王台区禹王台小学,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小学德育工作是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彰显校园精神,突出学校特色,促进学生“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善于找到一条为师生共识且教育资源丰富,既凸显学校独有的地域特征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主线”,将校园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挖掘出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宋文化;和合教育

提到校园文化,这应该是近几年教育同行们耳熟能详的词汇,更是我们不遗余力全心投入的德育工作。在网络搜索引擎上键入“校园文化”四个字,映入眼帘的词条令人眼花缭乱,真正跳入心间的是这样一句话: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掩卷沉思,纵观各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然“百花争艳”、“姹紫嫣红”;但是,只要独具慧眼地找寻到一枝“奇葩”,且独具匠心地栽培料理,照样能“一枝独秀”,甚至“秀艳群芳”。那么,这枝所谓的“奇葩”就必须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校本特点,是人无我有的,是不可替代的;是师生熟悉,且又资源丰富的;是具有强烈的文化渗透性,且又代代传承、生生沿习的精神智慧。

一、时代的选择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传统文化的土壤之厚实,内涵之丰富,不仅对国人的思想,而且也对周边国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序言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文化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提升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民族灵魂的塑造。

古都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卷轴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不仅是历史上支撑各王朝政权得以存在的精神支柱,而且对今天人文校园建设和提高学校办学品味,具有重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开封是七朝古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显著特点。尤其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全国乃至全球最繁华的都市,因此也给现代开封留下了浓郁的宋文化特色。如何让开封“宋文化”有精、真、深的体现和传承,这不仅是开封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深谋远虑,也是开封的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命题和担负的责任。

-1-

二、自身的标识

位于开封市区东南部的繁塔和禹王台是这座古都的两个名胜景点,相距仅150米,分别有1000多年和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分属国家、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月7日,开封市正式对外发布这两个景点将联体开发为繁塔—禹王台风景区,建设工程已于2009年6月启动,一期工程计划2010年6月完工。该景区建成后将是开封市目前面积最大、最具文化历史内涵、人文古迹相互映衬的风景旅游区。

开封市禹王台小学始建于1949年,坐落在陇海铁路线旁,与两个千年名园繁塔和禹王台毗邻相伴。由于历史遗留的客观原因,禹王台小学的整个校园身处民房住户和租房户的重重包围中。住家户、租房户和家长从学校的大门随意出入;住家户或租房户在学校教学区域内骑车横冲直闯;校内住家户任意饲养鸡、羊、狗宠物等。这些不安全、不和谐的现象给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以及校园环境卫生都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和困扰。

当前,开封市正在实施的繁塔和禹王台合并开发,依托凝重的宋塔、千古的梁园和具有汴河遗韵的河道,使南部景区成为人们感悟宋文化旅游地的城市总体规划,不仅拉开了我市的景区布局,也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摆在了禹王台小学全校师生的面前。千年帝都的丰厚遗存,是我们骄人的资本;而紧抓机遇使禹王台小学融入古都建设的有机整体中去,是我们肩负的使命。

三、“古都和合文化”的提出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精华。儒家文化以“仁爱”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以“和”为理想目标,是充满着民本主义精神、理想主义色彩和整体思维特征的文化。“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

“和合”语出《管子·幼官》篇:“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所谓“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连起来讲,指的是在承认“不同”事物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其缺点和短处,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由此开来,民众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和谐融合、亲密无间、同心协力,为共同的事业而努力奋斗。具有这样精神的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任何困难也压不倒的,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撼动的。和合精神之于学校,其意为由于和合,师生素质共同提升;由于和合,家校携手共赢未来;由于和合,学校与周边住户共创美好。在此基础上,自信进取的禹王台小学就能用智慧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四、基本理论体系

禹王台小学以“古都和合文化”为教育核心,以“和”为价值导向,以“合”为途径手段,以传古都“宋文化”为活动载体,构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具有人文品位的主题校园文化。

核心理念:

知行合一   和合共进

办学愿景:

为幸福人生奠基

为心中梦想起航

办学宗旨:

以创新求发展

以发展创品牌

-2-

办学思想:

文化立校   书香育人

学校文化:

古都和合文化

学校校训:

和而不同   追求卓越

学校校风:

立德树人   力行致远

学校教风:

陶冶心灵   启迪智慧

学校学风:

勤学好问  善思乐行

“古都和合文化”建设的主题口号:

博古通今,传承古都文化

知书达礼,构建人文校园

五、构建"古都和合文化"育人平台

(一)以空间熏陶为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校园是教师和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这里的每一条路,每一垛墙,每一棵树,每一根草都是师生每天需要面对的。要让校园里每一堵墙说话,就要赋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以丰富的生命力,让每一个细节成为陶冶感染师生的“无言的画,无声的诗”。为此,禹王台小学以“古都宋文化”为主线,搭建了古都风骨、古都风华、古都风雅、古都风韵四个平台。同时,以经典宋词、宋诗以及古都开封七朝的历史演变进程为点缀,引导师生与古人对话、与科学对话、与艺术对话,与经典对话;通过对话,让校园每一个地方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育人的作用。

(二)以精神涵养为质

为了将“古都和合文化”做细做实,禹王台小学在”古“字上做足文章,以期有效实现精神涵养、价值引领。一进校门,是学校精心打造的文化长廊,内容是公、义、仁、信、礼等10种儒家精神,并将此路命名为“上善路”,取其“上善如水,厚德载物”的涵义。在进入学校教学区的门柱上,醒目地刻着“立德树人、力行致远”的校风。在学校教学楼内的墙壁上,粘贴着国学经典推荐篇目: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声律启蒙”、四年级“增广贤文”、五年级“千字文”、六年级“论语”。而教学楼和综合楼的楼梯踏步侧面,则粘贴着24节气和12生肖的内容。秉承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是学校文化的精神涵养,也是禹王台小学孜孜以求的目标所在。

(三)以教育无痕为途

校园文化就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陶冶着师生的情操,净化着师生的心灵,激发着师生的灵感,启迪着师生的智慧,提升着师生的素养,进而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禹王台小学的每幢教学楼都体现了“文化立校,书香育人”的办学思想。综合楼除功能室以外,主要是老师的办公区域。这栋楼我们命名为“德馨楼”,取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涵义。时时激励全体教师如出淤泥而

-3-

不染的莲花一般,始终保持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光明洒落的胸襟,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教学楼名为“凝慧楼”,取其“纳仁凝慧”的深意,希望学生在此快乐学习,凝聚智慧,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最为耐人寻味的是,学校紧扣“古文化”的脉络,除了将办公室和各功能室以“听雨轩”、“倚虹台”等命名外,还将学校的男女厕所分别命名为“君子间”和“淑女屋”,言外之意是希望孩子们做一个举止有礼、谈吐有节、处事有理、言而有信的书香学子。禹王台小学处处彰显的文化精神,为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优美而有意义的文化氛围中,学生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和而不同,追求卓越”。禹王台小学“古都和合文化”教育理念,充分彰显了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这种校园精神既有学校厚重的地域文化积淀,又是现代化教育实践的丰硕体现。这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的选择,更是禹王台小学全校师生回归教育本真的选择。

-4-

2012年开封市初中、小学校长

任职资格培训德育论文

论文题目:知行合一  和合共进

——探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与确立

姓    名:谢 钰

工作单位:禹王台区禹王台小学

成    绩:

教师签名:

作文五:《论文:坚持群众路线贵在知行合一》7900字

发表于《唯实》2014年第1期

坚持群众路线贵在知行合一

牛安生①

一、防止形式主义,在实践上下功夫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写了著名的《实践论》,讨论的是认识 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今天,正确处理知和行的关系仍然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教育实践活动重在实践,贵在践行,就是少说多做,让行动说话;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这是党中央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初衷。因此,贯穿于这次活动始终的,应该立足于最终的作风落实、工作落实、制度落实。这是教育实践活动是否成功、是否有效的检验标准。

(一)防止形式主义是永恒的课题

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和群众最担心的是形式主义 和一阵风,“水过地皮也不湿”,草草结束,不留痕迹,没有效果。例如,学习教育阶段满足于组织了几场报告,组织了几次集体学习和交流,写了多少篇心得体会,并不重视解决了多少问题;对照检查不痛不痒,应付差事,批评自我批评不尖锐,不接触实质问题,满足于提新口号高要求却不落实。如果把功夫下在华而不实的形式上,认认真真走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就失去了教育活动的初衷,只会让活动成效大打折扣,让党员群众反感,必然产生恶劣影响,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① 牛安生,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

形式的存在是天然和客观的,任何一项工作内容,没有特定的 形式是不可能完成的,形式和内容是哲学辩证法一对重要范畴,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我们不是一概地反对工作中的形式,而是脱离工作内容单纯或者过分的形式,其重要特点是华而不实、脱离实际,弄虚作假、不求实效,表面文章、欺上瞒下等。形式主义是个顽症,由来已久,古今中外都存在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根源非常复杂,有认识上的根源,如过分夸大形式的作用,把形式作为唯一的追求甚至目标;有体制和制度上的根源,上级领导机关官僚主义,不深入实际,下级就可能糊弄上级,上级喜欢花架子,下面就有花样子,“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干部任用实践中提拔热衷于形式主义的人,就会助长形式主义的蔓延;也有文化环境方面的根源,例如,缺少诚信的人文环境,崇尚空谈、不重实际的环境,形式主义就容易泛滥。在我国,面子文化就是产生形式主义的文化温床。所以,防止形式主义是一项综合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消灭形式主义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是我们工作中永恒的课题。教育活动要有一定的载体和形式,但要谨防形式主义,谨防走过场,把功夫下在落实上,下在实践上,下在做实事上。我们的目标是把形式主义的危害力求降低到最低限度,力求使形式和内容尽量统一起来,力求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和谐。

(二)要在实践上下功夫

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要解决的其实更多的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 践问题,重点要解决的是“行”的问题,不是“知”的问题。关于群

众路线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例如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地位、关于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关于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于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关于必须艰苦奋斗为政清廉等基本观点等,干部和党员是一般是知道的。这次活动当然是要强化这些理论,但重点是要真正实践这些理论,难点也是实践这些理论。我们的活动之所以叫做教育实践活动,其侧重点是非常明确的,就是重在实践。

践行群众路线贵在“实”,贵在实践上下功夫,贵在在自我转变方面下功夫,贵在纯洁自我上下功夫。为此,各级领导班子在政治上要坚决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作风上要特别重视对自身的严格要求,真正改掉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缺点和错误,严格限制特殊化、特权现象,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出表率;在工作上则引导党员干部勤下基层,真正经历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实践,感受群众的酸甜苦辣,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在活动中边查边改,认真解决“为民务实清廉”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使活动期间各种有效做法能够持久的制度和机制。

二、贵在践行是党的先进性的基本要求

(一)践行群众路线是党的先进性重要的实践标准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主线的基本内容,这是因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

力量所在。”①能否坚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党的先进性最终要被人民群众认可,体现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上,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党的先进性的核心内容,是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先进性是维系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作为执政党,当然可以利用政权的资源来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但是,归根结底,党的执政地位要靠先进性来维持。如果党的先进性改变了,成了落后的政党、腐败的政党,党的执政地位就很危险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马克思主义政党赢得先进性固然不容易,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和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更不容易。”②要保持党的先进性,最根本的是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才是最难的。从人民群众的视角里,共产党是不是先进,主要的不是看这个党是怎么说的,更重要的是看这个党是怎么做的,看这个党的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③这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党的先进性的分析是把实践放在第一位的。因此,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我们更加看重是否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二)重在践行是先进性建设的作风标准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06年7月1日

②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06年7月1日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285页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和世界观在行动上的表现,反映着党的整体风貌,党风和党性是表里关系,党性是党风的根底,党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党风与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着,又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实践,就是党的形象,重在践行就是先进性建设在作风方面的标准。共产党是作为国家唯一执政党的形象,往往就是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的基本标准。人民群众对我党形象的认识和判断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党的施政纲领,即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的纲领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①。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②政党必须制定科学的施政纲领,好的、得民心的施政纲领,提出激动人心的目标和举措,最容易赢得民心,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 今天,党的十八大报告作为中国共产党近五年的施政纲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等,最大限度地符合人们的意愿和要求,就是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施政纲领和旗帜,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宣言书、动员令,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外形象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是党的实践,就是党的作风。这是更重要的方面。党的十八大①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一326页。

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毕竟是写在纸上的,在施政纲领发布之后,更重要的是要看政党践行纲领路线的程度。如果党员、党的领导干部不能真心实意实践党的施政纲领,群众对党的认识和态度就会大打折扣。此时,执政党的实践就成为影响政党形象最重要因素。只有在行动上真正践行党的纲领路线,树立说到做到的作风,才能够使人民群众真正确立党的光辉形象。事实上,一些地方群众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甚至出现群体性事件,许多情况下,不是党的政策出了问题,恰恰是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官僚主义、脱离群众,欺负老百姓,严重损害党的先进性,使群众产生逆反心理,这对一个执政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实践是改进党的作风的重点所在。

重在践行是先进性建设的作风标准,还体现在是否真正弘扬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方面。党长期以来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形象也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新形势下,践行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必须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不断强化热爱群众、为群众服务的观念,从群众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急;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疾苦;必须真正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去行动、去实践,求真务实,为群众呼唤,为群众办实事,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努力消除知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坏作风。

当然,在新形势下,由于时代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执政党的党员和干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但总的说来,只要敢于实践、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就不是问题。例如,群众反映强烈的“三公”消费即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款出国问题,与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严重背离,这主要的还不是一个理论上说不清楚的问题,也不是缺乏思路的问题,关键的问题在做、在实践,在决心和勇气,只要从政治上思考问题,下决心勇敢地面对这些不良风气,敢于向自我利益和惰性开刀,就一定能够解决“三公”消费问题,就一定能在作风建设方面取得成就,在作风建设方面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三)在践行群众路线中增强党的先进性

到实践中去,到群众和基层中去,是共产党员增强党性的大课堂,也是增强党的先进性的大熔炉。一是践行群众路线能够丰富头脑。实践出真知。许多知识在机关和书本里是学不到的,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能够学得到许多不懂的东西,不断丰富头脑,纠正我们许多不正确的观念;二是践行群众路线能够进一步了解群众。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群众最突出的困难是什么,群众中的多数和少数有些什么样的差别,群众酝酿着什么样的情绪,有诸多现象背后隐含着什么样的本质东西?这些,只有在实践中才可能深入了解,而这些对我们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在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能够检验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我们的群众工作有许多举措、许多内容,出

台了许多政策和法规,发布了许多相关文件。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是否符合实际和群众利益,在贯彻过程中有哪些缺陷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检验,便于我们及时修正缺陷,改正缺点和错误,这恰恰也是领导方法坚持群众路线最好的实践;四是践行群众路线是锤炼党性和搞好作风的极好载体。党政机关作风好不好,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否扎实,群众最有发言权,实践最能够检验。实事求是,符合群众利益,群众拥护的,就是对我们的肯定。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拥护不拥护,在践行群众路线中最能够得到检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口头上说的和实际能够做到的并不一回事,到实际中与群众摸打滚爬,锤炼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能够使我们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能够享受到实践锻炼的乐趣,培育为人民服务就是快乐的高尚境界,不断增强党性观念,提升做人的境界。

三、坚持群众路线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一)知行不一的危害和原因

实际生活中,知行不一现象很多。党的建设过程也有这样的情况,大家知道非常好的道理和理论,而真正践行起来却比较差、比较难。凡是在公众面前经常讲一些言不由衷的话,说的很好听,却不能践行这些理论的行为,就叫知行不一,所谓“一大堆没有用的正确话”,讽刺的就是知行不一的行为。知行不一对党群关系的危害是极大的,知行不相符,说话越多越不好,知行不一,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知行不一现象越多,信任度就越低。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根治知行不一的毛病。为什么会有知行不一

现象?其根源是复杂的,人自身本来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奥地利人弗洛伊德认为,作为人自身的“我”,其实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组成部分,人本身其实是多面的,人自身充满了矛盾,三个“我”经常进行斗争,“我”也有一个谁战胜谁的问题,说一套,做一套,知行不一,人格就出现了裂痕;再者,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社会,更增加了人自身矛盾的尖锐程度,人们每天每日从各种渠道包括互联网、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等接受到的各种信息,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人人心里有杆秤,都会在自己头脑里掂量掂量,这个时候,如何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欲望越大,就越可能成为负能量诱惑的俘虏,使自己成为典型的“两面人”。所以,知行不一往往也是个人在自我思想斗争中的面临选择时矛盾的反映。

人所有的行动都是以其所知道的观念和理论来指导的,确切地说,是以自己头脑里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的,而主导思想观念也是自我思想斗争的结果。比如,贪腐的人以贪腐的理论、贪腐的“知”指导自己的贪腐行为,是负能量的“知”;英雄人物以善良的理论、善良的“知”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是正能量的“知”。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知行合一,是特定的,是正能量的“知”。

(二)知行合一重在“真知”

“知”有“真知”与“假知”之分,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言行一致,是“真知”;口头上知道对错,只说正确话,而不去行动,把“知”和“行”分离开来,人格出现了裂痕,言不由衷就是“假知”。“真知”是理性改正自己错误和缺点的“知”。

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知行合一,就是努力达到“真知”。“真知”的标准,就是理性地认识到群众路线的科学性、必然性,认识到群众路线与党、与自身生活的密切联系,成为一种直觉的人生观、价值观,使群众路线的理论在头脑里生根发芽,是能够自觉地检查、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群众的利益,能够成为主宰自己行为的强大观念,能够以强烈的群众观念去克制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能够在实践上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指导自己的选择和实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群众心连心。知行合一的过程,实际上是党员、党的领导干部自我认知、自我净化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内容强调了要不断增强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这四个“自我”,是我们党对自身建设的自我判断,是指导党员、党的领导干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理论武器。

(三)“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习近平同志2013年7月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要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① 在这里,总书记清楚地阐述了“知”和“行”的对立统一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有名言:“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很好地阐明了“知”和“行”的相互促进关系。深化群众路线的“知”,就是要提升到“真知”的境界,使群众路线的理①“充分调动干部和群众积极性,保证教育实践活动善做善成”,《人民日报》2013年7月13日,

论观念生根到头脑里,融化在血液中,成为指导人生实践活动的鲜亮的旗帜,甚至实践群众路线的“行”就在“知”中,这才是知行合一的境界;与此同时,在坚持群众路线的“行”中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感悟世界、感悟人生、感悟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对群众路线的认识更加鲜明、更加实在、更生动,从而提升“知”的境界。由于种种原因,知行合一不是一劳永逸的,今天行动很好,能够与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溶入群众之中,今天的知行合一做得很好,“知”的程度很高;但是,明天在一些方面做得不够,所谓知行合一就退步了。能够完美地、持续地做到知行合一,那是圣人的境界,达到圣人的境界很难,但是应该成为努力的方向。

1.在努力战胜自己的过程中达到知行合一

坚持群众路线知行合一的难点,实际上是在自我控制、自我战胜方面。老子《道德经》说:“胜人者,力也;自胜者,强也。”只有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大的,只有战胜自己的组织才是战无不胜的。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要特别重视激发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提高党员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毛泽东在《实践论》指出:“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①可见,“自觉地改造自己”即战胜自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不断同头脑中的极端私有观念作斗争,才能不断提升世界观的境界。其实,改革的难点也在改自己,体制上的弊端不管什么原因,是我们自己造成的,现在我们必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6.

须改革,这种改革的特点就是自己改、改自己。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也是自我改革、自我纯洁,这种改革是任何别人、别的组织不能代替的。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都需要有自我战胜的更大勇气。共产党既要战胜外部的敌人和困难,同时要战胜自己内部的错误和陈旧观念,既要破山中贼,更要破心中贼。践行群众路线中的知行合一的过程,就是敢于纠正自己的毛病、缺点,敢于坚决地向自身的缺点、错误开刀的过程。战胜自己的实质是控制自己对名、利、物各方面欲望,自觉放弃一些特权和利益,保持纯洁性,做到无私无畏。

2.通过完善制度、创立载体来促进知行合一

制度更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制度其实只是规范人的行动,不是直接规范思想的,思想不好只要不付诸行动,制度也奈何你不得。制度是限制那些损人利己或者无所作为念头指导下可能发生行为的硬约束,是为不轨行为设置的一道警戒线,把坏念头主宰的行动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再通过教育消除坏念头,逐步铲除坏念头滋长的土壤。人的内心里,多多少少都有假恶丑的一面,有阴暗的一面,在受到诱惑时,往往不能控制,甚至陷入歧途。制度就是帮助党员为克制丑陋念头在行动上设置的障碍,不得僭越,而对正确的行动则大开绿灯,把人的行动规范到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轨道上来。所以,好的制度限制坏人做坏事,保护好人充分做好事,更准确地说,好制度是限制人自身坏行动的那一面,支持和保护好行动的那一面,就是帮助党员和领导干部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必然有制定制度落实制度的程序,有密切

联系群众的各种载体。例如,深入群众了解实情的制度、为群众办实事制度、农村党员联系户制度、扶贫帮困制度、干部考核制度、践行群众路线方面的监督制度等等,载体方面如“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挖万塘”活动,“百家企业乡村行”活动、“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万名干部大走访”活动、“三问三解三服务三提升”以及“党员双带”、“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民情恳谈会”活动等。我们期望这些制度和载体能够促进党员尤其党的领导干部把群众路线的理论变为行动,进一步践行群众路线,使我们在坚持群众路线知行合一方面取得丰富成果,让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盛开实践之花。

(附:牛安生,原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执政党建设首席专家,现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陕西省延安市枣园路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 邮编  716000     电话  0911-8226150    手机 13623857030)

作文六:《知行合一(1)》900字

知行合一

——旧瓶新酒之我读王阳明

五百年前,明朝著名思想家、“心学”创始人王守仁(号阳明)先生提出了对中国后世乃至整个亚洲文化都影响深远的“知行合一”哲学观点。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原意:“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行合一学说主要针对宋朝以来作为中国儒家文化核心的程朱理学而发,程朱理学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部分,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从理论上纠正了程朱理学治学过程中学、用偏离的思想。

而我本人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是,每个人在个人的成长阶段中无论学习、工作和生活,对任何事物本质的理解都是需要经历由浅入深直至把握精髓这么一个过程,而整个过程是否能够持续深入的进行,关键在于不断地按照事物的规律去指导实际生活中遇到各类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不断修正自我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从而形成一个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循环过程。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其著作《论语别裁》中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

其认为“习”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温习、复习,他把“习”解释为实际运用(通俗地说就是实践),“说”字是悦的通假,南先生解释为会心微笑、愉悦的笑。整个句子的解释就是:用学到的知识指导实际工作,当顺利的完成工作后,每个人都会流露会心的微笑。我个人认为在我读过的各类论语注解中,这是最合理也最容易让人理解的一种注解。这个注解看起来虽然很简单,却包含了做学问即不能墨守成规,却又要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一方面,南先生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落实到了实际使用的效果上;另外一方面,在我理解,南先生这样的治学过程同样是一种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传统经典文化的有益补充和完善,这两方面的工作完全符合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也同样符合今天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通过阅读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学说,给予了两方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启示。

上述内容是我本人在平时的闲暇阅读和工作心得的一些综合考虑,由于知识和水平的局限性,难免有不妥之处,在此,希望各位同仁给予帮助。

作文七:《“知行合一”》3000字

摘 要: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重知先重行”的教诲说明,不仅要注重学习、借鉴专家、名教师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要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在学生作业设计中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实践、自主合作和自主探究。

关键词:知行合一;作业设计;自主实践;自主合作;自主探究

“知行合一”这一理论最早是明代教育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但是他强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这显然不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规律。所以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将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更正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认为“知识由行动中得来”,人的完整认知(学习)是一个“行―知―行”的系统过程。

遵循陶先生“行是知之始”“重知先重行”的教诲,我们不仅要注重学习、借鉴专家、名教师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要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探索课堂教学、课外指导的精髓,从而真正实现思想认识上的飞跃。

课堂上教师再多的讲授也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所以我在教学中努力尝试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语文课外作业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使课外作业的设计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和合作性。

一、变机械读写为自主实践

语文无处不在,而课本其内容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说教材只是范例,因而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认识语文教育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让学生有广阔的全局观念,在作业设计中则完全可以让学生跳出语文课本,到生活、到课外语文知识的大海中去遨游。

现在的课外作业“动手”太多,“实践”太少,其实课上学生学到的知识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得到,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真正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比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作文能力应从小加以培养。虽说课本上每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利用自主晨会让学生讲述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布置学生把课文中的故事、校园中的活动或者新鲜事讲给父母听,这些作业都给了学生一次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另外,我还结合季节和节日,布置学生情境写话。如中秋节,让学生跟父母一起去赏月,并把这件事记叙下来;金秋十月,让学生放风筝,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再把活动的过程写下来。这一类情境型作文最受学生欢迎,而且写出来的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充满真情实感。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得知识,锻炼能力。

现代社会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未来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外练习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因此,我们常布置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具有实践性的作业。如今,孩子们喜欢看电视、上网,这是不争的事实,家长们却为此感到头痛,常常向教师抱怨这个问题。我认为禁止不是办法,何不利用这个资源,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孩子们行动起来自主学到知识呢?于是,我迎合孩子们的心理,积极加以引导,和孩子们一起分析一些电视节目的特点,建议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可以看看《新闻联播》《动物世界》《百家讲坛》等节目,寒暑假则适当介绍看些由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如《水浒传》《西游记》或经典动画片等。有了教师的旨意,孩子们能认认真真地执行,从中学到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当然,看了电视,只能说完成了作业的一半任务,另一半,是平时上课的交流反馈。课文《乡下孩子》中有一句话:“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在教学中,要引导孩子想象:能编织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孩子自然能与平时的电视、书本上看到过的故事相联系,课堂上就能侃侃而谈,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局面。另外,在《乡下孩子》一文中还有两段需要孩子们进行仿写的段落,通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已经知道了课文的写作方法,但是城市中的孩子,要他们理解乡下孩子平时的活动特性并仿写,实在是有些难,这就好比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布置孩子们行动起来,回家上网查看,同时要求家长配合,正确引导孩子的上网习惯,让他们既能知道网络的好处,又不会沉溺于网络游戏。这样能养成孩子自主实践的好习惯。

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教与学生自己的自主实践,让孩子们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适当地布置有选择地看电视、上网,不但能学到知识、经验,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精神、分析、判断、评价等多种能力,真正实践陶先生的“知行合一”。

二、变“填鸭式”为自主探究

当今时代要求教师上课不再是“填鸭式”的,不再是按照“讲授――接受”的模式上课,要把学生从被动完成转变成主动参与。因为“行不是知之成”,而是“知之始”。我们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创设情景,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

世间万物不停地运动着,绝对孤立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设计作业时,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特征的事物,让他们想象它与周围事物的相互关系,可赋予生命,可激发他们的想象任意驰骋。例如,冬季会飘雪,这时就应该抓住这一景物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下雪的情形,再引导学生,看那一片片小雪花,从天上飘下像什么?飘到屋顶上、小树上、草地上……你又看到了什么景象?然后连起来说一说。由于与大自然的接触,学生的思维会特别活跃,各有见解。这样,他们在写话、表达中的表现也会出色许多。

经常与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走进花丛,追赶蝴蝶,聆听雨声,和树谈心……经常进行这种作业练习,为学生的习作开辟了想象的空间,教给了学生自主性学习方法,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想象,进行个性化语言表达,使想象的翅膀在宽松开放的环境中自由伸展,学生易于接受,有话可说,乐于说,乐于写。

三、变教师分组为自主合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可以体现在课外作业的完成过程中。苏教版第二册第七单元有一幅文字画,于是我安排了一次由学生自由画画说说写写的绘画日记,学生自己分组动手作图,然后讨论画中的景色,最后交流,学生乐在其中,大大提高了绘画日记的热情与自信心。他们分别在天空、树林、小河里添了自己喜欢的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再用水彩笔一涂颜色,呵,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眼前。有的学生在下面不禁赞叹:“大自然真美啊!”这时我抓住他们的兴奋点,说:“孩子们,其实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比你的这幅画还要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我们的笔去描绘这些美景吧!”话音刚落,学生就开始了他们的创作之旅。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有了组内同伴的帮助,学生的灵感一个接一个迸发出来,他们的作品越来越精彩,我知道,他们一定是沉浸在了无比奇特的想象之中。果然由他们自由想象后交流的写话五彩缤纷、生动活泼,很富有创造性。

总之,推行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知行合一,手脑并进”的教育原理。“知行合一”,不仅是要求学生必须“确实地按照所知在行动,知行并进”,而且要求教师全面解放学生的时间与空间,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鼓励学生手脑并进、自主探究、大胆试验,通过实践获得有效的知识和真正的能力。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教会学生“知行合一”,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展学生对语文的体验,让语文作业成为具有效性、创造性的作业。

・编辑 孙玲娟

作文八:《“知行合一”》3000字

“知行合一”

作者:张雨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