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父母》读后感》1300字:关于父母和我们的读后感100字

作文一:《《怎样做好父母》读后感》1300字

《怎样做好父母》读后感

读《怎样做好父母》一书时,惊讶与欣喜之情一直伴随着我。初拿本书时,装帧没有丝毫噱头看点,出版日期也在五六年前,想必平淡无奇的外表下内容也不外乎因循守旧的吧。百无聊赖中随手翻阅,但是,看了几页之后我改观了,我惊讶于书里面提到的一些观点是过去我不曾思考过的问题,这显然与我对它的预期大相径庭。

首先激起我兴趣的是这样一句话:“孩子的发展如果能同社会的主流要求一致,家长就可以轻松一些。”既没为人父母,又一直作为被教育对象的我观念当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样的求学模式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从没有思考过主流与分流的问题,也更没想过面对孩子“非主流”的发展愿望,作为一名家长的培养理念又该何去何从。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继续读下去。

书里讲了一个名叫秋儿的女孩的故事。一个有着强烈文艺天赋的女孩,因为无法被父母理解,长期以来压抑自己的理想与渴望,最后不堪重负结束了自己本该鲜活的生命。故事的结局让我扼腕,与此同时,也让我思考教育的民主性。中国的教育需要更多的尊重、更多的人文关怀,孩子的成长不该建立在泯灭天性的基础上。让拥有独特天赋的孩子回归社会主流的发展理念,无外乎解决的是家长的焦虑问题,家长不愿意作为社会的小众群体承担过多的焦虑,便把自己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强行灌输给孩子。一方面,因为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面对现行主流的应试教育,更多的家长拿不出第二套方案引导孩子走向心中的那个殿堂。而由家长的思想短板又折射出了中国目前教育的缺陷。想获得更好生存的唯一方式就是上大学,祖国的花朵和栋梁面对着千篇一律刻板的命运,想要抗争是不被允许的,通常以毁灭为代价——毁灭理想的同时也毁灭既定的人生、毁灭生命。那么,面对“特立独行”的孩子,家长可不可以独自承担起这份焦虑的痛苦,而不是使尽浑身解数将孩子与自己同化?或者说,更进一步的发现第二条或者第N条路径供孩子发展,而不仅仅使用一条万能的“默认路径”。尊重孩子,就是尊重人权、尊重爱,能够同时获得两代人幸福的人生和和谐美满的家庭。

同样,从秋儿的故事引发了我另一则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孩子面对问题会采用如此极端手段?难道是中国惯有的简单粗暴式教育教会了孩子解决问题时也奉行非此即彼原则?难道除了死,没有第二个解决问题的方法?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关怀又体现在哪里?中国父母的爱只倾注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与学业上,就其根本是千年传承的奴化思想作祟而忽视了人的灵魂, 还是因为迄今还行走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从苦日子里走来依然没改变重物质轻精神的习惯?“无效沟通”这样的字眼不绝于耳,中国家长的教育盲区不断被提出,但改观收效甚少。孩子们都丰盈了物质,枯萎了内心,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很寂寞,渴望被他们至爱的双亲尊重理解,可偏偏他们的双亲都是不解风情的人儿,他们辛苦的给予翻译到孩子的世界恰成为一种剥夺。

带着深切的惋惜与重重疑问继续我的阅读,“孩子学琴,三思后行”、“呼唤父教”、“请母亲远离焦虑”、“缺点是可以遗传的”这些章节理性又充满智慧的洞悉了现行教育的迷局与破解方式,看过后让我欣喜的感到我们中国的教育已经有如此完备的出路,只待我们传播、普及,孙云晓确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领袖,原来我的苦恼皆因我的孤陋寡闻。《怎样做好父母》也真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家教心经。只怪与孙云晓相见恨晚。

作文二:《今天如何做父母读后感》800字

《今天如何做父母》读后感

《今天如何做父母》这一本书拿到手时,随手翻阅了一下,感觉与以前所看过的书籍也没有什么不同,都在讲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做好父母的职责。在寒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这本书细看,里面重复的例子很多次,多次强调做父母要坚持培训自己。是作者忘记了前面已写过了吗?还是故意如此安排!

我的孩子好动也好问,对于一些他不明白的事情或问题,他总是不停地问,可以说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可是他的这个底,很多时候让我们夫妻俩难于对付,几乎都是被动的。“人是怎么来的?”我告诉他:人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类人猿是怎么来的?”,“从生物角度上来说,应该是从猿进化而来的。”“猿是怎么来的?”“是从灵长类动物进化的吧”,“灵长类动物是怎么来的?”„„就这样一直问下去,如果要回答他,你必须从宇宙的产生之前讲起,你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必须知古明今,通晓中外,当然还有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耐性。最麻烦的就是:你今天跟他讲了,明天晚上他还是会拉着你讲昨天讲过的事情。你跟他说,昨晚不是讲过了吗?他会告诉你,昨天你没讲明白。我想,小孩子的记忆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一次记牢,只有通过重复的记忆才会牢固。应该是故意安排的。为什么会这样安排,我想,作者告诉我们的是孩子的教育也是在不断的重复学习中学会知识、学会做人的。

因为职业使然,我联系自己的职业,教书育人,也是如此。学习应该是快乐的,每一个人在解决自己心头上的不惑时,都会露出开心的笑容。而当屡试不果的情况下,人的信心就会受到打击,毅力强一点的人会坚持,而毅力差一点的,就会选择放弃,学生也是如此。作为教师,我想如果我们有一颗包容之心,有一份坚毅之情,就象教育自己孩子那样,包容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帮助他们解决不惑,让他们建立学习学习再学

习的信心。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很早熟,知道的东西太多了。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不是孩子们早熟,知道的太多,而是我们知道的东西太少,满足不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是啊,培育孩子,是要先培训自己了,改变孩子,是必先改变自己!教育学生也应如此吧!

作文三:《《做懂孩子的父母》读后感》700字

《做懂孩子的父母》读后感    李 青    在本书开头,于丹谈到了中国人的孝道,怎样正确理解“孝”呢?“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虽然最疼的是自己的爹妈和孩子,但是强势的中年人往往对这两头的态度是最粗暴的。不管多有修养的人,在单位对自己的同事和颜悦色,但回到家见到亲爹,亲妈和亲生孩子就急了”。    当看到这段开头时,我深有体会,自己就是这样的情景。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对着老人唠叨,甚至因为孩子问题吵闹,产生矛盾。比如回到家里,拉开冰箱一看又是堆得七七八八的剩菜剩汤,瞬间怒火有攻心头。“说了多少次,吃这些剩菜会有亚硝酸盐,致癌,看病花的钱可不是省出来的。”我就顺手统统都扔掉,他们发现扔掉了还会反过来数落我一顿不会过日子。我们的观念,真的无法修正他们老人的习惯!因为这争吵,到底是否算是孝道呢?    教育孩子问题,是最容易发生矛盾,冲突的事件。比如外出参加聚餐,孩子不懂规矩,胡乱转桌子。我家荣荣已经明白别人夹菜时,不能转动桌子,但是人多热闹,还有爷爷奶奶在此撑腰,她就觉得想怎样就怎样。我迅速按住了餐桌,停止她的转动,扭头说了:“怎么不懂事,别人夹菜,你乱转什么?”并没有再有过多的批评她。好了,她嚎啕大哭啊„„当然我并不理会她。一桌人开始纷纷哄劝荣荣,越劝越醉,哭的更响亮。奶奶抱着她在怀里,并不指出她做的不对,反倒是安慰她。假如她奶奶不在,我应该已经拉她离席,门外教训了。但此时,谁能动她啊?已经吵吵的一桌子大人不再吃饭了,我忍无可忍打了下她屁股,不许再胡闹了。老人护着,已经开始对我恼火了。整个饭局下来,荣荣不再理我,当然我也不理她更不和老人搭话,没有任何的快乐成分。假如由着孩子的性子胡来,不再哭闹,开开心心是不是就是对老人的顺者为孝?    这些琐碎的事情,真的很现实。当然不能否认我的脾气不好,爱急躁。

作文四:《《换种方式做父母》读后感-》500字

《换种方式做父母》读后感-

下初初中 李美

“大人总是在无意之间不平等的对待孩子,他们总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批评时却往往不顾及孩子的尊严”这是书中的一段话,看到这句话让我想到: 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我经常批评她,而且很厉害。批评时孩子还要反抗,我深知这种教育方法不正确却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看到《换种方式做父母》后我感到无比的懊悔。

我们大人在很多时候不经意间会用命令、指责的口气说孩子这个不行,那个不好。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等上三秒钟让自己冷静一下,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让孩子明白我们的想法,在完全平等的状态下进行沟通,我想很多孩子都会懂的,一次不行还可以进行多次。孩子是个慢性子,在孩子慢的时候我会常说:“你快点!”“这样太慢了,这样很不好”“真像你妈妈,慢的要命”。。。。。。这样一来,孩子会认为自己天生慢,不会快的,因为我一直在强调她“慢”的缺点。 现在,我让自己慢慢的换种方式,在孩子做有些事比往常快的时候,会说:“怎么这样快呀!太让我吃惊了!”“你真是越来越快了!”“原来,宝贝你也很快哦!比爸爸都快!”。。。。。。这样一来,孩子会发现:我是可以快的!

期待孩子会逐渐改掉自己的缺点,只要有改进就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作文五:《《做个“坏”父母教出好孩子》读后感》2500字

《做个“坏”父母  教出好孩子》读后感

每个孩子的开始就如同一张白纸,需要大人们正确的引导。既要充分尊重他们,又要让他们懂得分辨是非。我们不仅不应该一味地去评价孩子的好坏,更不应该用世俗的标准来为孩子制造框架或打上标签。 真正优秀的父母,是需要同孩子一起不断学习和成长的。父母们首先要从内心接受自己“家长”的角色定位,才能真正感同身受地承担起好家长、好父母的职责。 孩子的世界如同一张白纸,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 读完陈廷编著的这本《做个“坏”父母教出好孩子》,你就会发现,其实“坏”父母才是真正可爱的父母,“坏”父母们的教子之道,值得当下父母和老师借鉴。

“坏”父母的“坏”与我们传统概念中的坏可谓大相径庭。“坏”父母懂得将孩子的幸福观融入于对孩子的教育中:“坏”父母还能够不动声色地让孩子从“艰苦”中锻炼出成才的潜能:“坏”父母还很会偷懒,凡事都放手让孩子去干;“坏”父母还是个大孩子,喜欢突发奇想、异想天开,他们不会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甚至比孩子对梦想还要执著„„

用孩子的幸福观去教孩子P14

惩罚,请三思

在孩子漫长的成长道路上,父母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管教可以说是必须的。现在的父母,已经很少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了,相反,更多的父母对孩子也总是赞美居多。然而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应该做到“奖惩分明”,所以面对孩子,怎样惩罚,什么样的惩罚适度,则非常值得讨论和深思。

事实上,适度的惩罚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孩子懂得何为犯错,该怎样改错,但是过度的惩罚就可能成为“严教”一族,使孩子产生反抗情绪。一旦家长使用的惩罚手段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身体,还伤及了孩子的内心,那恐怕会造成无可弥补的后果。

此外,不适度的惩罚还会给孩子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导致孩子形成一些错误的思想,相信下面的例子许多家长和孩子都深有体会:

学校里有些班级常常出现这样的怪现象:第一节是班主任的课,课堂上总是静悄悄的,很多学生甚至连大气儿也不敢出,专心听讲,表现得特别守纪律,而

第二节是科任老师的课,情况就截然相反了,学生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大闹天宫, 1

表现出一副不是班主任的课,好不容易可以放松一下了的样子。

试问,为什么学生如此害怕班主任呢?正是因为孩子们害怕惩罚,是不当或过度的惩罚让学生学会了依赖外界的刺激,没有了自己的主见。

此外,我们在惩罚孩子的时候还会犯主观的失误,并且固执己见,往往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有时会把责任全强加在孩子身上。于是很多孩子只想到的是如何逃避责任,有的孩子渐渐养成了推卸责任的思维习惯。如许多孩子明明做了错事,却谎称是别人做的;或是很多孩子明知道做了错事,却假装什么也没发生过,故意隐瞒自己做过的一切,甚至欺骗父母。过度以及微小的事情所带来的惩罚令孩子完全失去了主观判断的能力,让他们无从分辨错误的大小和性质,只记得住犯了错就会受到惩罚,以至于不择手段地应对。

说了这么多,那么究竟怎样的惩罚才合适呢?面对惩罚,我们又该如何三思而行呢?或许下面的例子能带给父母们一些启示:

王女士的儿子调皮捣蛋得很,一次,他在前排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将几颗图钉放到了那位同学的凳子上,结果那位同学坐下时被扎了,疼得大叫,老师将此事告诉了王女士,王女士气得命儿子两天不许吃饭,在厨房站一夜。老师知道了王女士对儿子的惩罚举措后大为吃惊,赶紧劝王女士不要用这种方式惩罚孩子,太重了。可王女士却觉得儿子过于调皮,轻了根本记不住。于是老师便出主意让王女士的儿子每天负责接送那位受伤的同学上下学,过了没几天,王女士惊喜地发现了儿子的转变,儿子不但总是把那位同学的伤情挂在嘴边,嘘寒问暖,更把家中的创可贴、云南白药带到了学校去给那位同学治病,王女士由此感慨良多,可谓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只懂得服从和赢得大人的欢心,而是要让孩子成长为成年人之时懂得承担责任,如果教育者一开始就能带头敢于承担责任,我想孩子也会慢慢学会负责任的品德、拥有宽阔的心胸。     其实,惩罚并不可怕,也并不是惩罚孩子就一定是错的,在西方,许多对孩子适当的惩罚方式就非常值得中国父母们借鉴。这些方式在许多中国父母们的眼中或许还有点儿另类,甚至颠覆了中国父母们思想中传统的“好父母”的评定标准,但正是这种“坏”父母的“坏招”,却有着与时俱进的优势。父母们以犯“坏”来惩罚孩子,其实归根结底也是为了达到深刻的教育目的,所以一些所谓 2

的“坏招”反而更能有效地让孩子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且留下深刻的记忆。     如在大洋彼岸的新西兰,打孩子是违法的行为,因此当地的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作为一个顽皮孩子的母亲,贝尼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在公众场所犯的错误。有段时间,贝尼的儿子总喜欢往花园的鱼池里扔石子,每每儿子这样做,贝尼就会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把小鱼砸痛了,把水池也弄乱了,水池都不漂亮了吧?”然后贝尼还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他扔进去的石头捡出来。儿子并不是每次都那么听话,有时候也会不管不顾。这时贞尼一般不会强迫他去,反而会自己下去把石头捡出来给儿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儿子闹着要跟他玩儿,贝尼就会借机教育孩子:“现在我要去捡石头,没时间陪你玩儿。”这样一说,儿子便会认识到他错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贝尼认为,孩子并非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因此,父母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应该先教他学着约束自己。

再如在美国,父母和老师常用所谓“计时隔离”的方式来“惩罚”一时不守规矩的孩子。比如孩子不听话就把他关进他的卧室,让他独自待上几分钟,其实跟我们国内的“面壁思过”大有异曲同工之妙。隔离时问过后,父母们准时把孩子叫出来,并借机进行教育,对督促其改正缺点大为有效。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这种教育方法都很有效,而且对孩子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因为孩子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和群体感,把犯了错的孩子单独隔离出来一小会儿,会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区别对待了,并且也暗示他们:淘气是不为大家所接受的。而让淘气的孩子暂时离开,还可以大大缓解大人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气氛,给孩子一个冷静的空间对错误的反思。

总之,惩罚孩子,我们要三思而后行。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我们要了解他们的心理,不该一味地管教,更不该一味简单粗暴地惩罚,而是应该真心真诚地与他们合作,才能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2014-5-18

作文六:《做你儿女的好父母读后感》300字

《做你儿女的好父母》心得体会

用了大约3天看完了这本书,字数不多,却字字珠玑、一针见血,看完每一句话后自己都在默默思考。在玲琅满目的各种育儿书籍中,这本书称得上是“另类”,它没有完整的故事,也鲜有具体的事例,仅有一些研究的成果报告,它独树一帜,每一句话都简洁明了,但都非常值得仔细推敲。

孩子在慢慢成长,作为母亲何尝不是呢?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什么对孩子才是最好的?是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留给孩子一笔可观的物质财富,让孩子一生衣食无忧?还是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我想每个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有个美好的人生!然而事实是否如我们所愿的进行呢?我们家长是否在教育儿女的问题上不得其法呢?那么又如何找对那条通往孩子的心灵之路呢?这本书给我了启示——提升孩子的CQ、IQ、EQ、PQ和AQ。

作文七:《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三字经》读后感》600字

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三字经》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是《三字经》。大家对这本书一定不陌生吧!这是一本圣贤书,它浓缩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书中一个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历史名家、伟人如何从小尊师重道,知错能改,严格自律,勤俭节约的。还有朝代更替,帝王兴衰,人文教育,史地天文,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广,意义深。

我记得其中是这样写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意思是:黄香九岁的时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体温暖床上的被褥,夏天用扇子把凉席和被褥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我们现在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被父母疼着惯着,恰好相反,是父母用暖水袋温暖床上的被褥,再让我们去睡。想想我们是很幸福的,但也有愧疚。就拿我来说吧,自己能做的事不去做,比如说:自己的衣服会洗,却不洗,自己的房间不收拾,却让妈妈收拾……妈妈给我讲道理时,我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有时做错事还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或者辩解一两句,往别人身上推得一干二净。现在想想也太不像话了,与黄香对比真是天壤之别啊!古人能做到的,我们新时代的少年难道就做不到吗?我们小学生本身就需要学习,学

习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我要向黄香学习,为父母多承担点家务活,比如:帮妈妈扫地、洗碗等,减轻他们的负担,做个好孩子。

在这里,我要感谢《三字经》,是它让我开阔了视野,受到了教育。我坚信:只要我努力向古人学习,我会比他们做得更出色。

备注:石首市小河口镇小学  六(1)班  李佳艺

教师评语:全文叙述十分有条理,语言流畅,结构清晰,小作者能够把《三字经》内容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谈感受,感受深刻。

辅导教师:付科春

作文八:《做聪明的父母读后感曹友花》3500字

《做聪明的父母》读后感

------曹友花 俗话说:“读书就应该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读书就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偶尔向学校读书馆借了一本《做聪明的父母》,便把它随便放了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今天,在不经意间翻开了,顿时,书中的第一篇文章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就决定非把它看完不可了。

这本书是美国——布拉德斯马特博士与他的女儿凯特斯马特博士一起的著作,这里面作者通过了两人的经验,提醒读者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常识,总结出珍贵的、可培养出快乐机智的孩子的科学方法——“斯马特教育子法。”它的前言写着:“斯马特教育子法”是一剂良方,能够培养你教育自己的孩子,使其成长为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实现目标的快乐的年轻人,直至终有所成,获得人生的成功。” 这本书不仅仅适合父母,还适合老师以及所有对孩子成长过程有影响的年轻人,是一则关亲子教育的书籍;是一个讲述亲情与哲理的故事会;也是一部充满温馨与真挚的好书,吸引我的,并不是它的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在于它的每一个故事中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爱。对许多父母而言,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成长为快乐唱功、决断明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实现目标的年轻人时,心里是高兴的,斯玛特教育子法就更能体现了。

打个比方,如果说读《围城》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就像是用地道战地雷战打鬼子,越打越过瘾,正打在关头上,钱钟书先生将大笔一搁,鬼子投降了;读《骆驼祥子》也挺爽,应该属于三大战役的那种,共军三下五除二地把蒋介石赶到了台湾,我也三下五除二地干掉了老金;那么读《做聪明的父母》就大不一样了,是一种生活经历,能让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和孩子形成良性的亲子循环,比打仗更累。

整本书都是以布拉德和凯特提供了一系列易于理解和掌握的育子方法。包括无条件的爱孩子、坚定的支持孩子、对孩子有强烈的信心和从不抱怨的耐心来灌输全文,通过这些方法父母最终能培养出快乐、能干、成功的孩子。我读了里面的很多故事,其中有几篇育子方法让我印象深刻,让我们来看看“斯马特育子法“的魔力吧!以下摘录自——J,K,罗琳《哈利-波特和魔法石》:

此时达德里正在数自己的礼物。他脸色突然一沉。“三十六件,”他看着他的爸爸妈妈说:“比去年少了两件。”“宝贝,你忘了数玛各姑姑的礼物了,喏,就在爸爸妈妈送的那

件大礼物下面。”“好吧,就算三十七件!”达德里说,他的脸都涨红了。哈利觉得达德里马上要大发雷霆了,于是赶在达德里把桌子掀翻之前狼吞虎咽地吃着盘里的烤肉。帕尤妮亚姨妈显然也觉得气氛不对,马上说:“我们等一下出去给你多买两件礼物,你说好不好?两件哦!应该看了吧?”达德里想了一会,好像想的很辛苦,最后他慢吞吞的说:“那么我会有三十-----三十------”“三十九件,宝贝。”帕尤妮亚姨妈说。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叔,而是会有各种困难来挑战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尤其是当有些孩子就像“哈利-波特“系列图书中的达德里那样,因为过分溺爱而缺乏教养时,不禁使人们担心孩子怎么能在社会上行走呢?大多数的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阶段都充满了好奇心,活力和渴望自己去探索去处理问题的激情,想必大多数的父母都听过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大声的叫:我能做!让我来!但是很多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这些品质,这是为什么呢?

我自己的儿子年龄很小,就一岁多,虽然不是很会说话,却会看着大人的脸色审时度势,在没有看《做聪明的父母》前,我也会什么都依着他,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例如:有一次我抱着她在楼下路上散步,当在路边看见有一台新型的上下左右转的摇摇车的时候,他一手拍着我,另外用一手指指着摇摇车,我知道他想坐,没有管他继续抱着他无目的的走着,但是看着他可怜兮兮的看着那摇摇车眼睛都不眨的,心软了!把他抱到了摇摇车上应他的要求坐了一次又一次,当看到他那开心的笑容时自己也就快了,觉得自己做对了。抱着他往回走的时候,在楼下看见很多的孩子正在玩沙子,又看见了他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手指点着沙子,我又妥协了,看着他开心的玩着沙子,自己不停的在心里不停的跟自己说:“让他玩吧!现在在外面小孩子玩的东西少够可怜的了,何况玩沙子有益于大脑的开发呢!”就这样陪着儿子玩了一下午的沙子,一直到天黑。在中途也有过把他抱回家的念头,却被儿子的大发雷霆丢东西,留眼泪而心痛就由着他啦!读了《做聪明的父母》例—哈利-波特里面的达德里的行为后,幡然醒悟,原来我正朝着溺爱孩子,让孩子朝着达德里一样的性格进发了,幸好造成的局面还可以挽回。如果我今天没有看到《做聪明的父母》这本书,那么我儿子可能就像“哈利-波特“系列图书中的达德里那样,因为过分溺爱而缺乏教养,那个时候也就会后悔莫及了?感谢《做聪明的父母》这本书。到目前为止又有多少的孩子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童年乐趣,不能尽情的发挥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呢?

根据美国统计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统计,许多美国孩子每天有至少三四个小时都消极的坐在电视机前或者电脑屏幕面前。孩子们除了上课和写家庭作业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其完全用来玩耍的时间正在减少。有些孩子所谓的业余时间内其实不能真正的玩乐,有些孩子的生活中甚至没有业余时间。幼儿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四处蹒跚学步了,因为有些父母

认为,比起张开手臂迎接刚学会走路的小孩跌跌撞撞地走过来,推童车更方便更容易,而且手推童车做的越来越结实,现在都经得起60斤的娃娃了。研究发现。平均下来孩子们一天的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是呆着不动的。许多孩子做事的愿望也大大减少,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大大的降低,这不足为奇因为父母亲不再给他们机会这样做。随着社会的发展,难道我们中国父母不正也向着这方面发展着吗?

我们家长全身心的爱与无条件的满足是远远不足以教育及培养出一个具有健康身心,乐观、开朗、阳光的好孩子的。虽然家长的出发点和本意是好的,可这 ,也常常扮演了阻碍孩子头脑发展的角色。父母希望孩子能够独立自助,能够安全无虞,因此过度的保护他们。他们希望孩子成功,因此过多的为孩子谋划,给孩子太多的建议,替孩子做出太多的决定。他们太希望孩子快乐,因此过分的溺爱孩子(就像达德里的父母那样),玩具坏了,他们不是教会孩子怎么修理,而是给他们买新的,衣服不会穿,他们不是教会孩子怎么穿,而是直接帮孩子穿好。父母亲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这些做法使孩子慢慢的变得消极被动并且依赖性强。消极,无助、依赖性强的孩子,就像《哈利-波特》中的达德里那样,要度过一生是很危险的。父母过度的保护孩子时,是在发出这样的信息:“你弄不好。”谨慎保护和过度保护是有区别的。读了《做聪明的父母》里面的斯马特育子法后,让我认识到了父母给出了太多的建议会压制孩子智慧的产生,因此,我不是频繁的教孩子怎样做,而是让他们自己思考该怎样去做,并且设计了一些活动来开发他们的大脑,教会他们如何进行独立的思考。那要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认真的运用“斯马特育子法”了。

在《做聪明的父母》里斯马特育子法的第三章《倾听孩子的讲述》告诉我们具备倾听技巧,也告诉了我该如何积极的倾听孩子的说话。使我毛塞顿开,不仅使我自己和儿子的亲子关系更加和谐了,在我的工作中也使我走进了孩子的心里,给我对班级孩子的理解沟通更上一层楼了。

作为教师这一行业,如何倾听孩子说话时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的做的到呢?当然我也有时候也不能做得到。有一次,我正在办公室改作业正忙的昏头转向的,这个时候我班的班长杨丽纯和学习委员刘佳贤来到我面前说:“老师,我班黄铸豪、罗瑞凯不交作业,我要他交他不交还说我。”当时记得我头也不回的说:“你跟他们说如果再不交作业就直接扣分,班会课上集体批评。”也没有找黄铸豪和罗瑞凯同学了解情况,就继续改作业了。

在这件事上我并没有在重要的问题中倾听孩子谈话,让孩子去了解没有交作业的原因,而是直接教会他们该做什么,更没有找另外两位同学谈话,以至于没有了解到孩子为什么没有写作业的真正原因就做出扣分批评的决定,让孩子有口难言。在读了《做聪明的父母》里面第三章《倾听孩子的讲述》告诉我们具备倾听技巧,也告诉了我该如何积极的倾听孩子的说话。给我和班级孩子的理解沟通上更加的融洽了。不止在班级要这样,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要学会倾听孩子谈话,要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直接教会孩子怎么做,如果孩子习惯听从老师、家长的意见,那就要老师和家长耐心的劝导孩子,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我们做个善于倾听孩子讲述的好老师、好父母吧!

《做聪明的父母》---最终目标是培养快乐、积极进取的孩子。这本书不止教会了我怎样理解和掌握育子方法,更教会了我怎样才能更好的“为人之师,为人之母。”

作文九:《《孩子最讨厌父母做的8件事》读后感》1000字

《孩子最讨厌父母做的8件事》读后感

《孩子最讨厌父母做的8件事》中写出以下8件事是孩子最不喜欢父母做的。

第一件:父母吵架

第二件:父母发脾气

第三件: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第四件:父母失信

第五件: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问题

第六件: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第七件:忽视孩子的优点

第八件: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仔细对照以上8条,看看自己能占几条,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第一件:有时候当着孩子的面和孩子爸爸争吵,这个虽然不是经常地事情,但以后要注意,有争议、意见不合的事情,夫妻两个私下商量,就是想争论个你是我非最好能避开孩子。当然,夫妻两个能心平气和的达成共识那是最好不过了。为了给孩子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都收敛一下吧。一定努力改善。

第二件:我和孩子爸爸都很少对孩子发脾气,讲道理还是多一些。继续发扬。

第三件:独生女。不存在偏心问题。

第四件:失信一次。随口答应接孩子放学,孩子放学后看见不是妈妈来接大哭了一场,以后不敢轻易承诺了。要有针对的承诺孩子,而且一定要守信。   第五件:在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方面,我们做的还是满不错的。我个人体会是要把孩子当成大人认真对待,而且解释的答案要简答、易懂,不能太晦涩,但是要正确。尊重孩子求知的欲望,鼓励孩子多问问题,多思考。

第六件:不欢迎孩子的朋友。宝宝上幼儿园刚交上朋友,还没有遇到这类问题。我以后要注意,大人不要过多干涉小孩子之间的交往,让他们逐渐学习怎样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于孩子的朋友大人不要过多评论是非对错以及好与坏,相信自己的孩子,她会学会分辨好与坏,找到自己的朋友。

第七件:在忽视孩子的优点方面,我觉得我有时候会犯这样的毛病,偶尔会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比。比如孩子皮肤偏黑,总希望孩子白白净净的。记得自己在培养孩子情商方面怎样教育也有这方面的思考,要培养孩子正向思维方式,不仅让孩子学会,作为孩子的父母,一样要学会正向思维,积极的看待任何事物,找到积极乐观的一面。

第八点:在客人面前职责孩子,这个很少有。但以后一定得注意。不仅不能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在孩子的朋友、同学面前更不能指责孩子。当众指责孩子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失去信心。这方面一定要严加防守。发现孩子哪里不对的地方要找个与孩子独处的机会,心平气和的告诉孩子哪里需要改善,遇到类似事情应该怎样做,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对孩子、对老公、对家人都要学会尊重,不为一时威风伤害家人,伤害自己最亲的人!说着容易做起来难,一定努力。

作文十:《读后感《父母在世时你要做到的43件事》》900字

《父母在世时你要做的43件事》

《父母在世时你要做的43件事》是高道原写的一部很不错的书。在短短几天的阅读中让我收获了很多,感悟了很多,真心希望大家都能够去阅读一下,相信必能收获不少。

我们也许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正面留心过一种感情了。因为它实在太过平静,总是默默围绕者我们,悄无声息。而当它离开我们的时候,那种猝不及防和痛彻心扉的感觉,却让我们窒息。 这就是父母的爱,总被我们高八度的抱怨声淹没;总因为我们厌烦的表情而失落;却总是在我们最需要它的时候,发现,爱从未离开过。 但谁都不能确定,上天会在怎样一个莫名其妙的时刻突然带走他们,带走那份永远爱惜子女的无私的感情。

我们常认为父母会永远在我们身边。由于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所以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很了解父母的内心。有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说一些令父母伤心的话,而过后才祈求原谅,想更多的敬一份孝心,可是父母已经离开这个世上,令我们后悔莫及。

本书介绍了父母活着时我们可以做的表达爱的方法:记住父母爱吃的食物,按时奉上零用钱,在妈妈怀里撒娇,和爸爸共舞一曲,邀请父母参加毕业典礼……朴实无华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孝敬父母不是物质上的、也不是看起来非常艰难的事情。陪伴父母的日子,即时可以再多爱一天,我们也是幸福的。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如果你的父母还健在,那你就是真正最幸福的人。即使二老中只有一位健在,那你也是非常幸福的。因为你还有机会。

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 再加上的让我受益匪浅,书中的插画也很精美,让我沉醉其中,无法自拔,与阅读的同时也受到了艺术——美的熏陶。这样的一本书,细细读来决不会令人觉得反感,决不会让人觉得只是在说教。通过这些小故事加启示,自己再细细体会,不断地琢磨,最后定能消化并成为实践的指明灯,指导自己如何正确地待人处事,特别是在对待父母方面,而其实我们应该为父母做的又何止43件事呢。

在不断地阅读中,我不知不觉就被深深地感动了,也知道了自己在对待父母和处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时的的很多不足以及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我相信在不断地阅读和成长中,我定能尽自己最大的力做到最棒最好,不会让父母伤心失望,不再嫌他们唠叨烦人。同时也会将其精髓应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去 ,以此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长。

这是一本很好很好的书,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