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被快乐的王昭君》1500字】

作文一:《被快乐的王昭君》1500字

在昭君的故乡徘徊,心情阴晴不定。

昭君故里位于湖北宜昌市兴山县城东北3公里处,名昭君村,又名宝坪村,南襟香溪,北枕群峰,崖壑含翠,秀色如画。但无论在哪,所有与昭君有关的文字似乎总脱离不了这样的语境:“国事为重、含笑牺牲”、“愉快地继续作出贡献”、“睦邦亲善的佳话”―― 一语蔽之,她非常快乐。

但她真很快乐吗?自2006年去了一趟蒙古,我就知道我们的一些叙述,每行文至此就十分虚伪。

因为说她很快乐,首先她的胃就不答应。

首次会心千古的反胃来自国际列车的餐车,当蒙古厨子手里的“清炒虾仁”和“香菇菜心”都腥膻得如同羊油爆炒时,我就吊着恶心想,当年的昭君一定和我一样恶心!

其次是沙暴的滋味。天快亮时,我们是被沙尘呛醒的,那气窗只是隙开了一条缝,滚滚的沙柱就逼抢而入,列车内刹那间就雾失楼台,沙迷津渡,无数悬浮的尘埃吸入肺部,如同被石灰包击中一样令人窒息,想当年,昭君常年被这样的沙暴窒息着,会很“快乐”吗?

我们一直被告知:昭君“主动”出塞和亲,是她“深明大义的表现”,因此,她出境时据说是这样的场景:“满脸含笑,风姿绰约的王昭君着胡装,骑骏马,愉快地奔向通往匈奴的和亲之路”(《昭君自有千秋在》,见《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一期)。

如此“愉快”地强断当年昭君“很愉快”,我以为是很没心肝、很没人性的,她本楚人,楚人好调味,擅长煨、蒸、烧、炒,入宫后虽然被冷落,想那饮食环境应当还是五味俱全的,但因为不满于被边缘(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汉书》、《后汉书》都写得很明白,昭君是赌着气,要求和亲的,这种情况颇类两千年后的“上山下乡”,很多女知青都是高压之下,怀着侥幸和对未来莫名的憧憬而“出走”的,但匈奴吃什么?穿什么?习俗如何?“丰容靓饰,久居深宫”的少女王嫱根本就不曾想过。离京后,吃惯稻米的她开始吃面食,大概一路吃到河东(山西),沿途官员迎送,勉强还能对付,然而一出雁北,随行的匈奴哪里还能拿得出中土饮食来?于是最后的浪漫也没有了,她必须直面一团腥膻,而且天天如此。说她为了自己的使命和朝廷的威仪而隐忍不发,应该可信,但说她“膻并快乐着”而且“满面含笑”,心花怒放,未免太伪了。

路途的艰辛本可想象。她要跨越的大漠,横亘在我国内蒙古和蒙古国之间,南北纵深约500华里,东西宽近千华里。自古以来,山西、河北的商人去蒙古做生意,先一路跋涉到内蒙包头市附近的“赛汗塔拉”住下,备足粮、水、草料,等到天气晴好,再鼓勇北上。顺利时需1个月,才能穿越这片大漠。如遇到连续肆虐的沙漠风暴,就可能被大漠吞噬。

千娇百媚的王昭君即令没有被沙暴吞没,满头满脸的细沙也将使她非常沮丧,洗澡是不可能的,洗脸也勉强,珍贵的水首先用于饮用。

更令她痛苦的是,双方在文化上冲撞太大,老单于死后,小单于要娶母为妻,这在昭君是万难接受的,于是“上书求归,成帝饬令从胡俗,遂复位后单于阏氏”。可见王昭君在老单于死后,曾经要求回国,但因为“大义”的需要而被令“从胡俗”,嫁给“儿子”,只活了33岁,她的诗歌最能说明她的心情:“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路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千年以下,我们即令不去谴责汉庭的冷血,要说心情,我辈只有到实地体察,才能感受一个孤悬塞外的少女的凄凉、无助和绝望,近人曹禺有剧作《王昭君》,描写她出塞和亲,内心不但没有任何痛苦,而且兴高采烈,壮志遏云,好像肩负“誓让塞北变江南”的重任似的,那么悠闲地欣赏“草原之夜”,那么轻而易举地“弓马娴熟”,那么津津有味地品尝加了盐粒的漠南奶茶,那样的昭君,不但现在看来实在是太“政委”,而且也把曹禺给彻底毁了。

和亲无奈但又必要;但即令促进了“民族和睦”也请不要造假,你不能卖了一个人还摁住她“快乐”,历史没有这样的玩法。▲

作文二:《王昭君的草原》2600字

无数次到大草原,无数次想着要去看王昭君,可每次彷徨几日都最终放弃。从古至今,太多的文学艺术作品都以这位倾城倾国的美人为题材,赞扬她如何伟大,如何忠君、又如何爱国云云。

今日,再次走入五月里太阳照耀下的内蒙古大草原,我想以一个女人的视角来读王昭君。我不想夸大其词地把宫廷里一个女孩渲染得如何高尚,如何伟大,我更想以人性化的角度切入,来释解这个颇有几份姿色的西汉平凡宫女的命运。

爱,这辽阔无边的草原;爱,这成群结队的马儿。尽管我曾被马所伤过,可驰骋的感觉依然在心中张扬着。尘雾中,我分明看到了王昭君骑着天鹅绒般雪白的骏马,被微风抚爱着,被辽阔舒展着,被草儿簇拥着,被牛羊盼顾着,被牧人艳羡着,多么惬意的女人啊!在西汉皇宫里,你能这样地释放吗?

坐在无人叨扰的草原,凝想着王昭君在这塞外的日子,是喜,是悲,还是其他,真是一言难尽。

先从一段历史来解读她吧,这样才能更好地接近她。

西汉王朝第十一任皇帝汉元帝刘奭(shi)只活了四十三岁,据说是得了相思病而驾崩的,而相思之人正是王昭君。

话说到这里,不禁让人哑然失笑。相思,我相信,男女回眸一瞬,仿佛触电,彼此倾心,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一个拥有后宫三千的皇帝因相思而死那就太不靠谱了。但王昭君的美在初相见的那一刻,的确深深的吸引住了这个短命的元帝刘奭。

当年匈奴汗国元首呼韩邪单于前来西汉国作为官方代表朝观时,刘奭选了一批宫女当作礼物赏赐给他,这在封建专制时代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了。当这批宫女就要跟随着呼韩邪单于踏上前往异帮的土地和元帝刘奭告别时候,王昭君的美豁然跃入了他的眼眸,用元代王结的那句“丰容靓饰照宫阙,秋波回立玉芙蓉”的诗来表达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我们可以想象,王昭君的美是到了什么程度,用天仙化人,美艳夺目这些词恐怕也难以形容。

让我们再想象,王昭君当时可能给了高高在上的刘奭一个回眸,或一丝笑意。那笑容里含着泪水,含着轻蔑,还有骨头里的那种美人固有的高傲。仿佛是在说:“陛下,是你不宠幸于我,我只好遵旨出塞,和亲,安邦。”

“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从那天姿国色里透出的一瞥、一笑、一颦、一伤、一忧、以及心中些许不舍,绝望,怨恨之态揉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瞬间折杀这位望颜失魂的短命天子至命的“态”了。

可作为一个个泱泱大国的皇帝,心中纵然有一千个不舍,又怎能出尔反尔呢?看着这支在秋风中远行的蝶色队伍,这位帝王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浑身散发着野草气息的单于挽着袅袅动人的王昭君的腰肢大笑而去。

于是乎另一副画面出现了,刘奭被王昭君的天姿国色彻底击垮,凝视着昭君离去的方向,陷入旷日持久的相思之中。由于与心爱之物失之交臂,便龙颜大怒:把毛延寿拉出去砍了,他这位首席宫廷画师是怎么当的?

但杀了毛延寿,并没有使问题解决啊。因为那心爱的人儿已经在大草原上和他人和鸾共枕。终于一病不起,在瓜哇国里追寻那方致命的香魂去了。

京剧戏文里有这样一段唱词:“骂一声毛延寿卖国奸臣……你不该投番邦丧尽了良心。”这意思是再明白不过了,就是说你毛延寿耽误了一个国君的淫欲而已。画师毛延寿不但倒霉到家,被砍了头了,而且落上了千古骂名。

写到这里,我好想为毛延寿喊冤,也更为王昭君感到庆幸!

试想,王昭君如果留在宫廷里,就算是得到了宠爱。但爱情是做减法的,容颜终有一天会老去,更何况后宫广集各地山川之钟灵秀气的美女如云,王昭君又能被宠爱多久?再说了皇帝晏驾以后,她只能守着灵柩,老死坟园。 无论如何我要为王昭君没有得到宠幸而感到庆幸,甚至还有些欣喜若狂。

从古至今大多骚人墨客,几乎异口同声的咬定王昭君有着高尚的品质,到塞外她是甘心的,她是为了国家的江山社稷,和亲安邦,为帝国献身献爱献忠心去了。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诸不知,宋朝以前,入选宫女是从十二三岁的少女中严苛选拔,然后诸阁分配,从此便被囚禁在孤寂幽怨的红墙之内,作为小宫女的王昭君,对外面的世界根本不了解,哪来的这些高大境界和高尚情怀。

这是对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女性的一种故意抬高,乃至将女人沦为政治化的产物。更是为了那种皇恩浩荡,福泽万民的一回愚民教育。这并不新鲜,同样,这些御用文人们也可以用与此相似的手法把一个贞女写成放荡不羁的荡妇。我们不妨听一听鲁迅先生是怎样说的吧:“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付。但向来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一个大汉帝国,让一个小宫女出塞安邦,实属荒诞。

当时还有这样一句话,说王昭君闻听过皇上出塞和亲旨意后便主动请求。虽属传言,但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于一个被关得半死不活的青春美女来说,与其象笼中之鸟一样,既得不到半点甘露,又白白的耗费了大好的青春时光,何不放手一搏呢。

“三千宫女胭脂面,哪个从来无泪痕”。大多皇宫群妃宫女们悲惨的命运,想想历历件件,都让人毛骨悚然。因此我有理由认为王昭君是到了匈奴嫁给了呼韩邪单于以后,她的幸福人生才真正开始,她不但成为匈奴元首的最宠爱的妃妾。还成全了她在大汉地区的传世美名。乃至今天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沉鱼落雁来形容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公元前三一年,呼韩邪单于逝世,嫡子雕提莫皋继位,依照匈奴汗国的风俗和律法,嫡子有跟庶母结婚的义务,于是,王昭君又和雕提莫皋生了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昭君出塞虽然已是历史的过眼云烟,关于她个人的命运我们后人也只是猜测和推断。但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巨大意义的,汉匈关系自此开创了一个长达六十年稳定安宁的和平局面,其历史功绩后人们称赞有加。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次在飞机上给身边一位80后的女大学生讲起了这段故事,当时,那位女生欢呼雀跃喊道:“好爽啊,匈奴汗国的律法好雷人啊,我国现在应该修改律法,让女人们……“全飞机上的人目光都投向了这位女生,她才回到现实来,但眼神却暗淡了下来。

千古丽人王昭君,拥有着塞外天一样大的草原,拥有着大地一样广阔的爱情和人生的温暖,生生不息的大草原,正在延伸着她的美貌和好命。(责任编辑:王小泗 邹世昌)

作文三:《关于王昭君的诗》900字

关于王昭君的诗

一、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悲悯之情,溢于言表。千古遗恨,萧瑟凄凉。

二、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拂净马鞍,流泪而去。出了玉门关,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日子了。

三、白居易《昭君词》:「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可怜的昭君,还在盼著回来。甚至天真地希望使者回报朝廷,现在的我,仍是当年模样。

四、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谋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天心特为留青塚,春草年年似汉宫。」这是我最欣赏的一首纪念王昭君的诗。吴雯虽然是清初人,但他却把昭君的不幸遭遇刻画得淋漓尽致。甚至直至今日,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些「不把黄金买画工」的志士,会不会仍有被冷落的悲情和忧愤?

五、王夫之《明妃曲》:「金殿葳蕤锁汉宫,单于谈笑借东风。黄沙已作无归路,犹愿君王斩画工。」由于汉元帝怒斩了画工毛延寿,所以王昭君仍抱天真的幻想。

六、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的观点更为新颖,人生失意的事多著呢,何必枉杀毛延寿?

七、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王安石)》:「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城已拙,女色难自夸。」托长门之怨,立相知心之。欧阳修对皇权的非议,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八、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塚在,犹是汉宫春。」这两首诗,都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的确,昭君出塞功不可没,正如翦伯赞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作文四:《王昭君的诗词》10500字

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

一千九百多年来,生长在巴山楚水地区的一个山中女子——王昭君,竟引起历代文人的心灵共鸣,把中国文坛搅得风雷激荡。这正是因为南方巴楚文化与北方华夏文化交汇的光环,投射在昭君这个创作本体上,反映出了夺目光彩。

新中国创建者之一的董必武,为王昭君题写了一首七绝,此诗对历史的昭君作了总结性的评价,也对昭君的思想、见识、行动作了赞颂。诗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从此,王昭君一抹满脸的泪水和愁云,以一个愉悦的民族的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愿望。

王昭君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悲悯之情,溢于言表。千古遗恨,萧瑟凄凉。

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又:“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拂净马鞍,流泪而去。出了玉门关,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日子了。

白居易《昭君词》:“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可怜的昭君,还在盼着回来。甚至天真地希望使者回报朝廷,现在的我,仍是当年模样。

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天心特为留青冢,青草年年似汉宫。”这是我最欣赏的一首纪念王昭君的诗。吴雯虽然是清初人,但他却把昭君的不幸遭遇刻画得淋漓尽致。甚至直至今日,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些“不把黄金买画工”的志士,会不会仍有被冷落的悲情和忧愤?

王夫之《明妃曲》:“金殿葳蕤锁汉宫,单于谈笑借东风。黄沙已作无归路,犹愿君王斩画工。”由于汉元帝怒斩了画工毛延寿,所以王昭君仍抱天真的幻想。

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的观点更为新颖,人生失意的事多着呢,何必枉杀毛延寿?

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王安石)》:“……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托长门之怨,立相知之心。欧阳修对皇权的非议,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这两首诗,都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的确,昭君出塞功不可没,正如翦伯赞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国家副主席董必武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王安石也有吟咏王昭君的诗,他另创新意,不落俗套,认为王昭君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如:

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亿.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前后辉映,以理度情,从人性角度着墨,使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后的悲苦之余,也未尝没有另一种迷离心情,也未尝不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

这首诗,包括“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总算对王昭君出塞和亲,有了公允的论断。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青冢”墓碑上也刻有: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王昭君

附昭君《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王昭君的儿子右逐日王一系后来日益强盛,与东汉交恶,被窦宪追击,一路西窜,越过葱岭进入欧洲,占领哥特人的地盘引起罗马帝国的崩溃,在欧洲大陆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也就是后来的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等国。

昭君出塞的故事迄今流传了两千年了。戏本《汉宫秋》里,昭君似乎脱离深宫苦海,以公主的名义远嫁嵇候珊后得到了幸福,但事实是在她第二个丈夫雕陶死后,她请求归汉未被允许,并被命嫁给前夫的儿子,多年的积怨太深,无法排遣,她服毒而死。昭君也有诗作传世:

“……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

乌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的相关诗词

《咏怀古迹》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安石《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亿.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董必武《谒昭君暮》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老街味道《王昭君》

大漠狼烟长,胡儿弓马强。卫霍生其时,万骑卷平岗。

干戈化玉帛,天赐玉娇娘。世人叹青冢,一女定边疆。

翦伯赞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王昭君的历史评价

昭君卒于何年,不青冢得而知了。昭君死后,葬于青冢,而专家考证说,这只是她的衣冠冢,王昭君到底埋葬在什么地方,只能是一个永远的迷了。现代史学界对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的历史功过意见分化严重,赞之毁之皆有。

而骚人墨客几乎一口咬定王昭君在塞外受苦受难,所以跟着也伤心同情。学者柏杨先生认为,中国固然繁华,但与王昭君何干?她只能困在宫廷的小小天地。而宫廷的小小天地,在匈奴汗国也是一样,拥有顶尖的享受。

并且,就在王昭君辞行后当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刘?#93;就死了。如果把她留下,最好的结局不过一个被汉元帝偶尔玩过的普通小宫女而已。她将守着灵枢,老死坟园。

事实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她的幸福才真正开始,她成为匈奴汗国单于最宠爱的妃妾,因她的花容美貌和她的来自中国的强大背景,在匈奴汗国宫廷中有极为尊贵的地位。

相形之下,她留在长安,只能囚在坟园。塞外却有广阔的苍穹,使她拥有丰富的爱情和人生温暖。

《怨词》王昭君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译文】

秋天里的树林郁郁苍苍,满山的树叶一片金黄。

栖居在山里的鸟儿,欢聚在桑林中放声歌唱。

故乡山水养育了丰满的羽毛,使它的形体和容貌格外鲜亮。

天边飘来的五彩云霞,把她带进天下最好的深宫闺房。

可叹那离宫幽室实在空旷寂寞,金丝鸟般的娇躯总也见不到阳光。

梦想和思念沉重地压在心头,笼中的鸟儿却不能自由的翱翔。

虽说是美味佳肴堆放在面前,心儿徘徊茶不思来饭不香。

为什么唯独我这么苦命,来来去去的好事总也轮不上。

翩翩起舞的紫燕,飞向那遥远的西羌。

巍巍耸立的高山横在眼前,滔滔流淌的大河流向远方。

叫一声家乡的爹和娘啊,女儿出嫁的道路又远又长。

唉!你们可怜的女儿呀,忧愁的心儿满怀悲痛和哀伤。

【附注】

苞桑:丛生的桑树。形容;形体和容貌。曲房;皇宫内室。

颉颃:音协杭。鸟儿上飞为颉,下飞为颃。指鸟儿上下翻飞。

委:堆。来往:此处指皇内夜夜将佳丽送去给帝王宠幸。

西羌:居住在西部的羌族。

泱泱:水深广貌。禁脔:指帝王专享的猪头肉,比喻他人不得染指的独占物。黜涉;指官吏的进退升降。

日月:比喻国君。窜:隐匿。

昭君出塞

汉宣帝死后,他的儿子刘姡即位,也就是召王昭君入宫的汉元帝。此时呼韩邪单于跟汉朝的关系已经很好李玉刚“镜花水月”王昭君扮相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这次他提出了和亲的要求。“和亲”的建议原本是汉高祖时娄敬德提出的,当时的形势是匈奴强汉弱,吕后只有一女,不忍心将她远嫁番邦,因此和亲一直都是挑一个宗室的女儿假做公主嫁出去的。

不过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一个宫女给他。原因可能是汉元帝时已经汉强匈奴弱,没必要一定挑皇亲国戚的女儿,皇亲国戚的女儿们毕竟不多,宫女则多的是;再者,呼韩邪单于此时就在长安,让宗亲的女儿冒充公主,这么的大事情怎么可能瞒的过他。

话说,汉元帝派人到后宫传话,宫女们在皇宫犹如鸟儿在樊笼,都争着想出去,但一听是去荒漠遥远的匈奴,一个个起劲的劲头顿时就没了,不甘心做白头宫女的王昭君毅然请命,自愿去匈奴。传说中这里还发生了许多故事,比如画师毛延寿的事情等,但大多数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件和亲事件的重要性。

“昭君出塞”是汉匈交往上的大事,《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都记载了这件事,尤以《后汉书》中的记载绘声绘色:“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文中昭君自动求行和元帝为昭君的美丽所动“意欲留之”等故事性情节非常传神,昭君之美跃然纸上。

王昭君出生在著名的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这里江水湍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战国时这里曾出过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

王昭君出生时正值汉朝的辉煌盛世,百姓丰衣足食,但秭归这里比较荒僻,王昭君的父亲,带着两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山坡地,种些杂粮维持生计,仍然过着勉强温饱的艰苦生活。有时还要替溯江而上的船只拉纤贴补家用。

生活虽然清苦,但全家和乐,与世无争,更重要的是能够始终保持先人的传统,没有忘记她们也曾是受人尊敬的诗礼门第。王昭君有一个哥哥叫王新,有一个弟弟叫王飒,出力的活儿轮不到她,她除了跟着母亲娴习女红之外,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书习字,虽然生长在穷乡僻壤,却饶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当二八,仿如空谷幽兰,自然被选入宫。

从全国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无法—一见面,首先由画工毛延寿各画肖像一幅呈奉御览。出身富贵人家,或京城有亲友支援的,莫不运用各种管道贿赂画工,惟独王昭君家境寒愫,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也不屑于欺瞒天子,使毛延寿心中十分不是滋味,不但把她画得十分平庸,而且更在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痣,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嫌恶之余,更以为她是个不实在的女人,因此,五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身份。

五年的时间不算短,与现在读一个大学本科的时间还要长一点。王昭君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然而午夜梦回,不免倍感凄清与孤寂,花样的年华一寸一寸地消逝,不知究竟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又如何上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又是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深秋季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最易惹人遐思。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五日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信手拿过琵琶,边弹边哼,唱不尽的是乡愁: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

王昭君无声无息地打发着漫漫的长夜和日复一日的白昼,意志消沉,“自叹人生皆有定。”然而,事实上命运总是在“有定”中包含着“无定”,汉元帝竟宁元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朝觐,王昭君的命运无意间起了突破性的变化。

中原正是春暖花开的三月,塞外犹是寒风凛冽的季节,真个是“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头。”王昭君终于在漫漫长路中病倒了,只得暂时停止前进,养病期间,她想起了父母兄弟,也想到了曾和她缠绵三天三夜的大汉皇帝,于是挑灯披衣,濡泪和墨,向汉元帝写信:臣妾有幸得备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适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惟惜国家黜陟,移于贱工,南望汉阙,徒增怆绝耳。有父母有兄弟,惟陛下少怜之!

出了雁门关,匈奴大队骑士、毡车、胡姬前来迎迓,抵达王庭之日,但见平沙雁落,黄尘滚滚,牛羊遍地,无边青草。一座座帐篷中,张灯结彩,欢腾达旦,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阏氏(亦即安宁胡地的皇后),百般迁就,以博取她的欢心。然而胡笳悲鸣,骏马奔驰,饮腥食膻,异邦风月,使王昭君总是对故国充满思念之情。所谓:汉使回朝频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出塞以后,汉元帝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兄弟一齐接到长安,赐宅赐田,妥善安置。而呼韩邪自得汉廷绝色美人之后,心中大为高兴,整天置酒作乐,并遣使致送大批玉器,珠宝及骏马,以报答汉天子的特别恩遇,甚至上书愿保境安民,请罢边卒,以休天子之民。汉宣帝在看了郎中侯应上奏的“十不可”之后,谢绝了他的这一好意。

就在王昭君抵达匈奴王庭三个月后,汉元帝在思念与懊恼的前提下,恹恹病榻,拖到初夏时节,竟在榴花耀眼中崩逝。

第二年,即汉成帝建始元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又过了一年,老迈的呼韩邪去世,这年王昭君二十四岁。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五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好整以暇地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她有个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谦躬下士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可惜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

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

昭君入宫

中国画《王昭君》(王叔晖绘制)王昭君出生于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普通的民家(和屈原是同乡)。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被选入宫。

当时的皇帝汉元帝已经40多岁了,由于纵欲身体衰弱不堪。王昭君虽然是锦衣玉食,住的是绪窗朱户,但不过是笼中之鸟,池中之鱼而已。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按理要轮到王昭君不知什么时候,而且即使轮到了又能怎样?王昭君可能也就这样湮没于后宫之中。但是一件外交上的事情改变了王昭君的一生。这事要先从汉朝时最大的敌人——匈奴说起。

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内乱,五个单于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个呼韩邪单于,被别的单于打败,逃到汉朝来,亲自朝见汉宣帝。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等到他回去的时候,汉宣帝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人护送他到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粮食,汉宣帝送去了三万四千斛粮食。呼韩邪单于非常感激。西域各国看见汉朝对呼韩邪单于这么好,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

《王嫱》原文和译文(《西京杂记》)

【原文】

(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其形,案图召幸。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巨万。

【译文】

汉元帝后宫妃嫔很多,皇帝不能每个都看,就让画匠把她们的相貌画下来,按照画上的美丑召来宠幸她们。宫女们都贿赂画匠,多的给十万钱,少的也不下五万钱。只有王嫱(昭君)不肯贿赂画匠,所以得不到皇帝的召见。匈奴来朝拜汉元帝,请求赏赐一个美人作为他们的阏氏(相当于皇后)。于是皇帝按照画像让王昭君出嫁。等到出发的时候,召见了昭君,原来昭君的容貌在后宫没有能比得,善于应对问话,举止优雅大方。元帝后悔了但是名字已经定了下来。元帝注重对外国讲诚信,所以没有换人。于是追究这件事,画匠们都被处死,抄没他们的家产都有许多。

【注释】

(1)“元帝”,公元前48—前35年在位,西汉十一个皇帝中的第八个皇帝。

(2)“案”,同“按”,查。“幸”,宠爱。

(3)“阏氏(yanzhi烟支)”,匈奴君长的嫡妻。

(4)“上”,皇上,即元帝。

(5)“闲雅”,文静优雅。“闲”通“娴”,文雅。

(6)“名籍”,名册。

(7)“重信”,重视信用。

(8)“弃市”,在市中斩首。

(9)“籍其家”,“籍”,查抄财产,予以没收。据记载,同时被斩首、查抄的画师有毛延寿、龚宽、阳望、樊育。“巨万”,万万,数目极大的意思。

(10)“葛洪(283—363)”,晋代有名的医学家、文学家。他写的《西京杂记》,托名汉刘歆(xin新)作,记西汉遗闻佚事。西京,今之西安。

王昭君的史书记载

王昭君之墓“青冢”《汉书卷九十四下》关于昭君的记载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后汉书》关于昭君的记载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沉鱼落雁”的典故

传说“昭君出塞”时,王昭君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戏曲中多安排她奏毕后投江自尽以留贞名。

王昭君生平简介

王昭君于汉元帝时期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选入宫为宫女。虽然其相貌出众,但因品格高尚,不似他人用各种手段以谋求皇帝的宠爱,于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请求嫁于匈奴,被汉帝封为永安公主。

呼韩邪单于封其“宁胡阏氏”。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右日逐王。

呼韩邪死后,王昭君欲归汉,汉成帝命其“从胡俗”,再嫁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育有二女,长女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

王昭君死后,葬于“青冢”(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

王昭君的相关文学作品

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

王昭君故事有清章回小说《又凤奇缘》;元杂剧《汉宫秋》、明传奇《和戎记》、杂剧《昭君出塞》均演此故事,

1900多年来,生长在巴山楚水地区的一个山中女子——王昭君,竟引起历代文人的心灵共鸣,把中国文坛搅得风雷激荡。这正是因为南方巴楚文化与北方华夏文化交汇的光环,投射在昭君这个创作本体上,反映出了夺目光彩。

“昭君出塞”,为汉与匈奴之间结束战争,对加强彼此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昭君的题材成为古今许多文学作品的素材

白居易《王昭君二首》

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五十九《昭君怨》

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

曹禺的剧本《王昭君》

翦伯赞的长诗《游昭君墓》

王安石的《明妃曲》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当代贾天源的排律《昭君志》

《昭君志》

作者:贾天源

历史无法记载昭君的一颦一笑,甚至对她的描述只有寥寥几笔。昭君的心思,有谁明白?纵使明白,又如何验证?于是,昭君便不再是真实的昭君了,她变成了梦,变成了文人笔下的幻想。

文学源于精神,精神隶属于各自的时代。所以,文学是时代的镜鉴,是精神的先锋。

我写的文章,自然源于我的精神。因此,我写的是我心目中的昭君——可以说,他与真实的昭君完全不同了——这点也包括她所处的环境和她接触的事物。所以此诗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就不足为怪了。

王昭君羊唤牛鸣入梦湾,曦光柔暖摇轻睑。

起身含笑着骑装,出帐牵驹欲广原。

骏马单于风掣来,梨花公主兔飞前。

昨昔碧落云如雪,今日蔚空天似蓝。

看妾已经鞍辔整,邀君再度天际边。

卿何劝吾吾应歇,吾复请卿卿笑欢。

瞵目娇嗔偏要去,翘唇恐吓不吃饭。

即说留下有惊喜,且信你言独自玩。

一队轻骑好飒爽,领头汗血最翩然。

须臾遥望只天涯,转瞬倾听唯鸟喧。

侧首朝阳游碧空,扬鞭快马点平川。

萋萋嫩叶翠飘香,朵朵新花娇斗艳。

清水一丝绿野开,金鱼三跃珍珠旋。

千虫万鸟歌啁啾,碧草奇葩舞妙曼。

急湍冰流闪澈清,昭君仙子笑泠然。

彩蝶寻觅何人香,百鸟拜朝谁者艳?

冰雪聪明小女儿,天真烂漫姝靖仙。

星眸闪烁乾坤亮,丹口微弧天地暖。

空里传鸣鸿唤声,眼中悠落轻翎雁。

莫非前岁平沙托,定是今年送信还。

三载宫墙久未回,千里尺素报平安。

然纵如今获自由,却而三月不书笺。

连绵相思也无助,不若积极复乐观。

快踏百骑雷电至,夫君一马骏骐先。

单于既是已经回,於氏要同北海远。

谁道宁胡太心急,何曰喜事真接连?

顿时寰宇寂无声,刹那泪珠凝泫然。

公主银铃热泪里,昭君小鹿众人间。

父兄怎会来关外,嫱女何能不笑颜?

原是拜迁大汉使,从今便宜玉门关。

一年四季九相聚,千丽万姝亿忌羡。

先请同回军驻营,再歌相会水草原。

百人齐舞迎宾客,篝火绚烂照月天。

公主昭君歌一曲,春风暖雾弥人间。

流连终曲马头琴,兴尽归路欢笑面。

再请父兄独会晤,秉烛夜话家乡言。

莫说辛苦太难过,可道甘甜真无限。

倘使宫中冷月屏,何如马上威风鞍?

若说墙里花邀月,怎比塞北团话园?

本厌身周城垛门,又钟无尽大自然。

都夸天子有贤德,更爱单于喜浪漫。

如此美事嫱女得,反怜姊妹终身怨。

文人弄墨悲昭君,贱妾无知说不冤。

倘若昭君不塞北,定闻千骑向外关。

不言青冢遍焦野,只道乌狐游广原。

大小骸骷血畔卧,几多佳秀梦中唤?

烈士含恨乡梓望,慈母密缝谁者穿?

我度燕门万众悲,众行地狱我谁叹?

纵然天助败匈奴,必有鬼夺英少年。

千顷良田有草耕,万方沃土无人看。

大敌压境燃眉急,小市充金军旅钱。

马乱兵荒农业废,戈鸣角响商铺远。

谁来过问诗文事?笔走尽书战报连。

挥洒丹青非美人,精勾墨线是沙盘。

圣贤经传束高阁,灰土尘埃积三年。

孙子有云不战胜,男儿何必裹尸还?

且观今日太平世,可看银鸽白翼闪。

边塞不隔篝火光,长城难阻牛羊山。

九州皆忘干戈声,天下共奏丝竹幻。

胡地可闻大汉赋,长安闲听马头弦。

南来牛马价公道,北运丝绸值千钱。

汉庶能喝鲜奶茶,胡家笑煮江南饭。

葡萄美酒万杯起,快舞轻歌同声赞。

从此不愁战事频,于今当庆同盟建。

外交无恼因成友,内政有方得兴安。

似舜又临开盛景,如尧再世启新篇。

九州和睦华夏知,民众大同天下欢。

屋亭高举千层瓦,广厦相接万里连。

饱食佳肴嗅菜香,醉喝佳酿饮美泉。

精丝巧绣衣天成,罗绮缎绸人尽艳。

驿站可传快信至,车行能到八极边。

昭君出塞九州平,四海因嫱天下安。

宴至终时蟋蟀歌,独行帐外风云展。

月华千里流光动,星宿万颗冰火闪。

孤立夜空苍幕下,忖思失意怅然间。

流星飞陨转瞬逝,於氏宁胡千载叹。

壮志若成美梦真,天堂不比人间煊。

只悲空晓冀希在,常苦有心无力现。

来世若为男壮儿,定叫天下似云端。

后记

写了两首排律后,就很明白中国没有史诗的原因了。不要说押韵、平仄这样麻烦的规则,单用对偶来叙事就能难煞所有人了。二○○七年

作文五:《王昭君的故事》2900字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姊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与西施、杨贵妃、貂蝉同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出生在著名的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这里江水湍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战国时这里曾出过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

王昭君出生时正值汉朝的辉煌盛世,百姓丰衣足食,但秭归这里比较荒僻,王昭君的父亲,带着两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山坡地,种些杂粮维持生计,仍然过着勉强温饱的艰苦生活。有时还要替溯江而上的船只拉纤贴补家用。

生活虽然清苦,但全家和乐,与世无争,更重要的是能够始终保持先人的传统,没有忘记她们也曾是受人尊敬的诗礼门第。王昭君有一个哥哥叫王新,有一个弟弟叫王飒,出力的活儿轮不到她,她除了跟着母亲娴习女红之外,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书习字,虽然生长在穷乡僻壤,却饶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当二八,仿如空谷幽兰,自然被选入宫。

从全国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无法—一见面,首先由画工毛延寿各画肖像一幅呈奉御览。出身富贵人家,或京城有亲友支援的,莫不运用各种管道贿赂画工,惟独王昭君家境寒愫,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也不屑于欺瞒天子,使毛延寿心中十分不是滋味,不但把她画得十分平庸,而且更在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德,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嫌恶之余,更以为她是个不实在的女人,因此,五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身份。

五年的时间不算短,与现在读一个大学本科的时间还要长一点。王昭君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然而午夜梦回,不免倍感凄清与孤寂,花样的年华一寸一寸地消逝,不知究竟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又如何上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又是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深秋季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最易惹人遐思。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五日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信手拿过琵琶,边弹边哼,唱不尽的是乡愁: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

王昭君无声无息地打发着漫漫的长夜和日复一日的白昼,意志消沉,“自叹人生皆有定。”然而,事实上命运总是在“有定”中包含着“无定”,汉元帝竟宁元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朝觐,王昭君的命运无意间起了突破性的变化。

毅然出塞: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後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後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字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则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悔恨不知画中人: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後,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中原正是春暖花开的三月,塞外犹是寒风凛冽的季节,真个是“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头。”王昭君终于在漫漫长路中病倒了,只得暂时停止前进,养病期间,她想起了父母兄弟,也想到了曾和她缠绵三天三夜的大汉皇帝,于是挑灯披衣,儒泪和墨,向汉元帝写信:

臣妾有幸得备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适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惟惜国家黜陟,移于贱工,南望汉阙,徒增怆绝耳。有父母有兄弟,惟陛下少怜之!

出了雁门关,匈奴大队骑士、毡车、胡姬前来迎迓,抵达王庭之日,但见平沙雁落,黄尘滚滚,牛羊遍地,无边青草。一座座帐篷中,张灯结彩,欢腾达旦,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阏氏(亦即安宁胡地的皇后),百般迁就,以博取她的欢心。然而胡笳悲鸣,骏马奔驰,饮腥食膻,异邦风月,使王昭君总是对故国充满思念之情。所谓:

汉使回朝频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出塞以后,汉元帝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兄弟一齐接到长安,赐宅赐田,妥善安置。而呼韩邪自得汉廷绝色美人之后,心中大为高兴,整天置酒作乐,并遣使致送大批玉器,珠宝及骏马,以报答汉天子的特别恩遇,甚至上书愿保境安民,请罢边卒,以休天子之民。汉宣帝在看了郎中侯应上奏的“十不可”之后,谢绝了他的这一好意。

就在王昭君抵达匈奴王庭三个月后,汉元帝在思念与懊恼的前提下,恹恹病榻,拖到初夏时节,竟在榴花耀眼中崩逝。

第二年,即汉成帝建始元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又过了一年,老迈的呼韩邪去世,这年王昭君二十四岁。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五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好整以暇地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她有个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谦躬下士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可惜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

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後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後,他的儿子刘奭即位,就是汉元帝。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 在我国古典文献中,最早提到昭君墓的是唐代杜佑所著《通典》

作文六:《品读诗人笔下的王昭君》3000字

红颜薄命一昭君  人生失意无南北

——品读诗人笔下的王昭君

寇永胜

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初级中学,甘肃  定西  743000

摘要:昭君出塞是汉朝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而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本文主要通过对古诗的品读从不同层面揭示诗人笔下的昭君出塞的意蕴。

关键词:诗歌;王昭君;人生;审美

王昭君又名王嫱,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西汉元帝时期,以“良家子”(班固语)身份被选入宫,充当宫女。据当地民间传说,王昭君出身农家,自幼就曾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擅长琴棋书画,精通农活,胸怀博爱,独具远见卓识,曾经为家乡老百姓做过很多有口皆碑的义举好事,传为千古美谈。入宫后,她因无钱贿赂画工毛延寿,受到冷遇,但却有得有失,在宫中耳闻目睹了有关边庭汉匈战争的许多传闻,联想到家乡父老乡亲因这场战争遭受的损失与悲痛,深明大义,决定自愿请婚,远嫁漠北,与匈奴呼韩邪单于结为夫妻,为汉匈和好作出力所能及的奉献,昭君出塞的故事因此而传唱了两千多年,王昭君美名也因此而家喻户晓,街谈巷议,成为世代传颂的民族团结佳话。

王昭君是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美人,也是千百年来刺痛中国知识分子神经的女人。自后晋,跨唐宋,越明清,一直到当代,在文人骚客笔下,写王昭君的诗歌、戏剧、小说等层出不穷,历久不衰。小说、戏剧篇幅过长,一文不便囊括,笔者从诗歌入手品之。

一、借故讥讽——昭君辱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的才女、美女。她的形象不仅是古代妇女温文尔雅、楚楚动人的一面,更在于为今天中国56个名族的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她的形象在中国古代所有的美女群体中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永远熠熠生辉!

千百年来,批评当权者软弱无能,使王昭君为家国远嫁胡地是常见的主题。金朝诗人王元杰在《青冢》中这样写道:

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山秋。

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意思是说有权有势的将军们在国家危难之时不去战死沙场,而把一个小女子推到风口浪尖,九泉之下若遇到王昭君也会“羞死的”。同时,道出了昭君远离家国、背井离乡远嫁匈奴的凄楚的之情,描绘了自古红颜多薄命的弱女子形象。非常有趣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大凡使用这一政策的时代和王朝,都是中国强大的时代和王朝,凡是拒绝和鄙视和亲政策的时代和王朝,都是中国衰弱和被动的时代和王朝。唐王朝和清王朝就是很好的例子。唐朝人王睿《解昭君怨》就从正面解读了和亲的意义:

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虐,只是宫中一舞人。

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

如清朝诗人刘献廷《王昭君》: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意思是说不要再埋怨画师了,如果当时昭君嫁不出去,也只不过是宫中

一个不知名姓的妃子而已,宫中那么多的妙龄女子每天每夜等着皇帝“临幸”,可等到的有几人呢?

到了宋、明以后,王昭君的形象更加引起了诗人的注意,而且诗人的立意更加深刻,表达的思想也尖锐、犀利多了。大家都知道,宋、明时代,知识分子深浸在理学当中,被酱缸酱得死死的,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也是委曲求全、推三让四,这让一部分知识分子大为不满。

欧阳修就是其中一例,他在自己最为自恋的两首诗《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二中有几句这样写道: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治夷狄?

这首诗和王安石的《明妃曲》意思非常清楚,说像王昭君这样的美女天底下很少,如果失去在也得不到,虽然可以把画师杀掉,但于事无补。笔峰一转接着说,连皇帝后宫都发生这样的事,那还怎么统治远离皇上的蛮夷之地呢?国家软弱到这种地步还有什么话说,其意不言而喻。

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我们再看王安石的诗《明妃曲》的一首。诗中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是一位大诗人,他的诗立意最为独特,一扫历代诗人写王昭君“留恋君恩,怨而不怒”的传统见解,使王昭君的形象更为个人化、人格化,而不是政治化。在王安石看来,以前人们都说王昭君到匈奴那里去是多么苦,但是如果不去的话只能落在深宫,做一个“上阳白发人”了。

笔者认为:王昭君作为汉元帝后宫中的一位妃子,嫁给另一位让汉王朝都不可轻视的匈奴首领,这算不上什么掉架子的事。可笑之处在于昭君因无钱贿赂画工毛延寿,受到冷遇。由此看出皇帝经常出入的后宫腐败现象比比皆是。

但是历朝历代的人为什么对此念念不忘、感慨不断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原人的心态,知识分子的内心深处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尊,在他们心目中,他们所处的王朝是“天朝上国”,其他地方都是蛮荒之地,一个中原王朝的皇帝把女儿或妃子嫁给这些蛮人,那成何体统,门不当、户不对,这种逞强但又自卑的心理笼罩在无数古代知识分子的身上。

二、悲叹怜惜——“昭君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从北朝到唐朝诗人写王昭君基本上是以“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留恋皇恩、红颜薄命”为基调,怜惜美人不幸,悲叹命运不公。在《全唐诗》中,除了杜甫、白居易、张仲素等人在这一主题上有所开拓外,其他人如李白、上官仪、刘长卿等人基本上都是表达“昭君怨”的主题。例如李白也写过几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最早写王昭君的北朝诗人庾信《明君词》也这样写道:

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

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再如杜甫咏昭君诗《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雨,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里表达了对王昭君的怜惜和感叹,基本上延续了琵琶绝塞、青冢黄昏的感伤情调,王昭君的怨恨也只是留在了琵琶曲中。

三、和亲睦邦----昭君颂

有一些诗人另辟蹊径,从和亲的角度来写,开始关注昭君出塞的意义。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唐人张仲素的《王昭君》:

仙娥令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在这首诗里,王昭君的形象已不是薄命的红颜,而是说让奴汉销兵为犁,人民和睦相处,牛羊遍地,指出了王昭君和亲的意义。

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里道: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说:“王昭君已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友好的历史纪念塔。”这正是对诗句最好的注解。皇上把一个女儿(后世嫁出去的大多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下嫁给“蛮夷”,再不时送给他们没见过的汉地特产,蛮夷首领还不高兴死。蛮夷的首领便是皇帝的女婿,女儿将来生下的儿子就是皇帝的外孙子。女婿还敢用兵进攻老丈人吗?女婿一死,外孙子就成了首领,天底下还有攻

打姥爷的外孙子吗?“不战而渐臣也”,这一建立在儒家伦理学基础上的和亲政策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后世几个强大的王朝莫不受益于它。

王昭君遭遇的“命运悲剧”给了知识分子一个表达个人思想的绝佳话题,从红颜薄命到和亲为国,从讽刺权贵到责骂君王,从一个哭哭啼啼的王昭君到一个笑嘻嘻的、促进民族团结的王昭君,这就是王昭君的文化意义。

特别是在中华民族崛起今天,国际国内反华势力无辜挑起纷争,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罪恶阴谋时,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也就是王昭君作为捍卫世界和平、捍卫民族团结和谐形象的典型化身,也就显得更加具有积极而伟大的现实意义了。

参考文献:

[1]李世忠.论唐代的昭君诗[J].咸阳师院学报,2015(5)

[2]何永雪、余国钦.王昭君[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1年

作文七:《不去行贿的王昭君》1500字

不去行贿的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元帝时期宫女,14岁入宫。什么是宫女呢?宫女,也有称“宫花”的,指在宫中供役使的女子。早期的宫女,大多来源于女奴隶、女俘及罪犯的妻子等,后来就不这样了。专制时代,执掌国家政权的人,规定某一时候从民间“选美”、“采女”,日期各个朝代不尽相同。

清代昭连《啸亭杂录》曰:“选宫女,于内府三旗佐领内管领下女子年十三以上者,造册送府。”凡清白人家的女子,年龄在九至十四岁的,均符合采选标准。这些女孩进宫后,一如鸟儿进笼,从此失去人身自由。元稹《行宫》云:“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写的就是后宫生活。生命终了时,宫女们的尸体经火化后,葬在没有标记的坟墓里。

昭君是个宫女,这样的人在皇宫里有千千万万。《汉书.元帝纪》记载只有简单一句话,颇不详。《汉书. 匈奴传》虽稍详,读者也多不解其事曲折。也难怪,《汉书》这样的史书,侧重点本不在此。至《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才述梗概:“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这一段文字未提及王昭君不得见御的原因。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里,叙述此事则颇为有趣。汉元帝的宫女很多,不能经常召见她们,就命令画师把宫女们的长相画下来。再依据画像来召幸。宫女们全都贿赂画师,多的十万铜钱,少的也不下五万铜钱。只有王嫱不肯行贿,因而不被元帝召幸。匈奴王来朝觐皇上,想找一个美女做皇后。于是皇上根据宫女们的画像,决定让王昭君出塞和亲。

临行时,召见了昭君,昭君的相貌在后宫数第一,对答得体,风度娴静优雅,元帝后悔了。可是名单已经定下来了,不便再换人。过后就穷根究底地追查这件事。宫中的画师全部被杀,弃尸于市。画师们的家财,都不计其数。其中“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葛洪的《西京杂记》,可能是记述昭君故事最早的文字。后世把罪责归于画工毛延寿,大抵是这种文本的延伸。

贪腐枯了又荣,禁而不止,与它神奇的作用大有关系。比如王昭君,她若贿赂那位画师,可能早已见幸,地位陡增;不去贿赂,等待她的命运就是独守空房,一直到老死。最奇特的还不是这些,而是给这种不公披上冠冕堂皇的外衣——你比别人丑,自然不会被皇帝宠幸 ——当然应该见不着皇帝的面。也就是—活该!画师,小人物也,作用却这般大,宫女敢不贿他?有人会说,皇帝仅仅听取汇报而不去调查研究,才使毛延寿们乘隙出击。道理虽然不差,却不可能落到实际。世事千头万绪,皇帝岂可能事事分身?关键是要制定人人遵守的法律,来限制无德的毛延寿们。然而,法律之光对于专制而言,无异于一只被装在瓶子里萤火虫的光芒。

对昭君命运的理解,古今多有不同。旧时人们常常把它看成一种个人遭际,现在人则看到了此行此举对民族和解所起的作用。南宋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记载曰:“归州有昭君村,村人生女无美恶,皆灸其面;白州有绿珠村,旧井尚存,或云饮其水生美女,村人竟以瓦石实之。岂亦以二女子所遭为不祥也。”(作者按:二女子指屈原的姐姐及王昭君两人。)史学家翦伯赞《游昭君墓》诗云:“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当然,王昭君发挥作用是有前提的。从汉高祖开始,没少给人送宫女,管用的时间却很短暂,这一次则管用了五十年,基础就是汉朝在战胜的情况下和亲的,而不是相反。

作文八:《关于王昭君的出生年代》2500字

关于王昭君的出生年代、死年和死因,史料都没有明确记载。因而与王昭君的绝世美貌一样成为千古之谜,存在各种动人的传说与猜测。今人的解读更是五花八门。笔者在阅读史料之余,闲聊几句粗浅看法。

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死后当年,王昭君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其弟弟且糜胥即位单于,号为:搜谐若鞮单于。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搜谐若鞮单于且糜胥是呼韩邪单于第三个儿子,公元前20---前11年在位;在位共计8年;每两年到汉朝朝会一次;前11年到汉朝朝会途中病死。且糜胥在位期间为汉成帝时期,汉朝政局相对稳定,西汉著名文学家、目录学家刘向、刘歆父子都还健在,却没有留下王昭君死年和死因的的任何记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和宋代历史学家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都没有相应记载。如果王昭君再次改嫁,史料理应有所记载,公元前20年,王昭君第二任丈夫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死后,因无王昭君殉葬的相关记载,可以推定王昭君自此寡居。有人说复株累单于死去一年后,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因无任何依据,此说难以令人信服。

笔者认为,根据《汉书。匈奴传下》中相关史实记载,王昭君最有可能死在呼韩邪单于第七个儿子舆单于即位之初,也就是她与呼韩邪单于的儿子伊屠智邪斯被杀之后一两年。对应年代为公元18年到20年左右。理由:

一.王昭君入宫时年已十九岁,照此上推,当出生在公元前52年左右,到公元19年前后,王昭君已经年过古稀。网上有资料说王昭君生卒年代为公元前52---前19年,笔者在对应年代史料中看不出任何王昭君去世的背景痕迹。

二.伊屠智邪斯是她和呼韩邪单于唯一的儿子,伊屠智邪斯之死是王昭君出塞后唯一的、最大的精神打击事件。公元18年,王昭君两个女儿等亲眷进京奉献前后再没有提到王昭君的任何事迹。有人说塞外气候恶劣,王昭君活到三十来岁已经不错了,此说更不可信。

据史料记载,出生于民风淳朴的荆楚民女,历经大汉后宫三年之久的磨砺,挺身而出自荐和亲匈奴的王昭君,绝不似第一个远嫁乌孙的细君公主那样身体纤弱、性格柔弱,同样是生活在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五、六十多岁去世,解忧公主生活在乌孙,古稀之年回归汉朝,为何塞外的气候偏偏不能眷顾深爱塞外大草原的王昭君呢?可见气候之说难以成立。此外还有殉情之说,也就是说王昭君先后嫁过的两个丈夫都去世了,没必要再嫁给第三个丈夫,也没有人逼迫她改嫁新单于,王昭君在孀居生活的幽怨凄清中撒手人寰,此说近乎以今代古的怜爱式揣测。 “绝望服毒”、“投水自尽”之说来源于近千年之后的文学作品,而马致远创作的《汉宫怨》这部戏曲源自唐代《敦煌变文集》中的《王昭君变文》,是在民间传奇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思想加工虚构的,不足为信。正史的记载是:在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所生之子伊屠智邪斯被杀之前,汉朝与匈奴关系很好,匈奴也不存在内乱,所谓昭君绝望就是无根之水。

三.王莽后期的汉朝已经分崩离析,咸单于是王昭君大女婿须卜当拥立的单于,按照呼韩邪单于临终与大小阏氏约定的单于继承制度,理当由舆即位。囊知牙斯

单于死后,王昭君的大女婿须卜当是匈奴主政大臣,他希望能与汉朝再度和亲,平常又与咸的关系很好,当他看到咸受到王莽的宠爱、任命,于是越位改立咸为匈奴单于。舆在咸死后即位单于,舆单于即位后不计前嫌,派遣王昭君两个女儿女婿等进京朝贡,主要是贪图王莽的金银赏赐。王莽死后,西汉灭亡,王昭君及其子女已经失去利用价值。光武帝初年,舆单于骄横无比,自比冒顿单于,对汉朝使者言词违逆傲慢。从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开始,囊知牙斯单于就认为王莽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从此匈奴与汉朝的关系日益下降,矛盾迭起,祸乱无穷。从上述历史背景看,咸单于的即位是由王昭君的大女婿须卜当扶持上台的,足以断定那时王昭君已经不在人世。

四.《王昭君变文校注》称,昭君死后,汉哀帝曾派使者杨少前往吊祭。笔者认为可信度很小。

一是《王昭君变文》来源于唐代《敦煌变文集》,此文集属于民间文学集子,具有浓厚的传奇特色,从变文中对王昭君思乡幽怨、盛极葬礼等情景的叙述描写、歌咏歌词文采,以及汉朝皇帝的祭辞都具备较为深厚的骈文文学功底来看,绝非汉代人所为。

二是《王昭君变文》中提到相关大事与史实相差甚远;诸如汉哀帝遣使吊祭王昭君没有对应史料印证,汉哀帝在位六年时期为匈奴囊知牙斯单于在位,史料中可见汉哀帝去世当年[公元前1年],囊知牙斯单于和乌孙大昆弥伊秩靡[解忧公主的孙子]一同到长安觐见,汉朝以此为荣。囊知牙斯单于入朝从上书请求到成行,经历了三年的曲折。

《汉书。匈奴传》对汉哀帝时期囊知牙斯单于入朝记载的十分详细,看不出王昭君病故的蛛丝马迹。汉朝对匈奴的赏赐极为丰厚,单于随行进京的人员也从以往的二百多人增加到五百多人。当年二月,囊知牙斯单于朝见归国,汉哀帝在当年六月病逝,年方九岁的汉平帝即位,太皇太后临朝称制,先前失宠的王莽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重新得势,并且主持朝政。王莽想讨好太皇太后,便让人侧面捎话给囊知牙斯单于,要王昭君的大女儿须卜居次云进京侍奉太皇太后。此时在公元1年,按王昭君出生于公元前52年推算,年龄恰好是52岁,汉哀帝在位期间的记载比较详细,史料中从未提及王昭君病危、病故的信息,因此王昭君死于公元前一两年之说难以采信。

此外,在我国古典文献中,最早提到昭君墓的是唐代杜佑所著《通典》。《通典》中并无具体情况的详细记载,直至清初钱良择的《出塞纪略》,才有关于昭君墓的具体描绘。昭君墓及其传说的真伪以及成型年代都不足以证明昭君死去的年代,恰恰是悠悠千古,各族人民对王昭君自荐和亲、远嫁匈奴非凡事迹的无尽缅怀。

五.与和亲乌孙古稀归汉的解忧公主相比,王昭君的生平及其儿孙的遭遇,更加令人同情感喟。虽然王昭君及其子孙的历史贡献不及解忧公主和他的子孙,虽然中原王朝的帝王们在历史的纷繁变迁中渐渐淡忘了这些非凡的和亲公主,同样幸运的是怀有爱国之心的中原汉族人和那些塞外绝域不断迁徙的游牧民族都永远铭记着她们的名字。

作文九:《王昭君的生命历程》4500字

摘要:以历史人物王昭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由史实一步步演变,生发出一个个不同的人生道路。

关键词:历史;悲苦;艺术创作;浪漫主义;新颜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刘�的宫人,竟宁元年(公元前三十三年)出塞和亲。此后,以她的故事为题材的各种文艺作品相继问世。创作者站在各自所处的时代,联系自己的身世遭遇,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塑造出千姿百态的王昭君形象,赋予她不同的生命归宿。

(一)

王昭君的事迹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其中记载她出塞的内容共有三处,分别见于《元帝纪》、《匈奴传》、《王莽传》,但均极为简略,几乎连昭君的轮廓都勾画不出来。在《元帝纪》里,主要是抄录了元帝赐王嫱给呼韩邪单于为阏氏的诏书:“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在《匈奴传》中,虽从正面记载昭君出塞这件事,但提到昭君也就这么一两笔:“竟宁元年,……单于自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另外,还补充了昭君出塞后的情况:“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死,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单于。……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另在《王莽传》中补记的是有关昭君子女的事。以上就是记载于《汉书》中的昭君的“历史本来面目”。

《汉书》成书三百多年后,刘宋史学家范晔写出《后汉书》,他笔下的王昭君显得有血有肉,并有了初步情节:“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从《汉书》、《后汉书》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王昭君的一生:入宫,出塞,为宁胡阏氏并生二子,复为后单于阏氏并生二女,这就是王昭君真实的生命历程。不管她是被当作“礼品”赠送给单于的,还是出于因“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这样的个人动机而出塞的,总之结果是一样的:出塞和亲并促进了汉匈之间的安定团结。昭君出塞带来的汉匈和平,虽是时势造成的,并非昭君一人所能办到,但和亲是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的。王昭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促进两族友谊作出了贡献。

(二)

根据简单的历史记载,从古至今人们写下了许多作品来吟唱这位远嫁匈奴的王昭君。仅清胡凤丹《青冢志》记载的诗歌就达四百首以上,记载昭君事迹的书达二百多部。以昭君为题材的琴曲歌舞在民间风靡一时,有关昭君的地方戏更是剧种繁多,如广西桂剧,川剧,京剧等等。昭君在艺术领域里成了一个典型形象。

现在我们看到的咏叹昭君出塞的最早作品是收在《乐府诗集》中汉代的一首琴曲歌辞《昭君怨》。歌辞以一只在桑林里“养育毛羽,形容生光”的鸟儿起兴,暗示昭君在家乡的健康成长。“上游曲房”指她被挑选入宫。词意到此转折:原以为选入皇宫是“升云”“上游”,值得庆幸,却不料“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沈,不得颉颃”。身体和精神都长期受到摧残。虽饮食无忧,却失去了自由。这分明是用笼中鸟的处境来形容昭君的宫廷生活。“翩翩之燕,远集西羌”,指喻昭君出塞和亲。这时虽摆脱了囚笼的幽禁,却离故乡父母越来越远,再也不能见面了。这首歌辞通过一只鸟的被囚禁、被放逐,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昭君的迫害,展现了昭君因失去自由和幸福而感受到的彷徨、苦闷和哀伤。

史书中关于昭君的生平记载过于简略,这就为后人吟咏昭君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上述《昭君怨》便是在史书基础上的丰富。

自从晋代石崇写作《王明君辞》以来,王昭君便进入了诗词领域,并定下了“屈辱”与“哀怨”的基调。“仆御涕流漓,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默默以苟生”,从此昭君的“满腹悲怨”便成了大量诗人吟咏的情感。如庾信“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陈后主“啼妆寒叶下,愁眉寒月生”,李白“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杜甫“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欧阳修“马上自作思归曲,遗恨已深声更苦”。这些是咏叹昭君出塞道路风霜之苦,远嫁身世之悲,异地家国之思的,当然也寄寓着对幽闭汉宫的怨恨。有的诗词借昭君慨叹诗人自己的怀才不遇和不满,如李白“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苏轼“古来人事尽如此,反覆纵横安可知”。大量吟咏昭君的诗篇都是在“屈辱”与“哀怨”中抒发他们各自的愤懑。

作家或民间艺人大都从昭君个人的不幸遭遇中选取素材,提炼为文艺作品,其中充满了对王昭君悲苦命运的同情。他们借事抒情,“各摅胸臆愤”,“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於千载”,塑造了昭君怀抱琵琶,远嫁塞北,哀怨啼哭的悲剧形象。

(三)

在历代描写昭君的作品中,大多以哀怨的笔调写其悲切、幽愤地度过一生。但也有的出于某种原因,给昭君安排了一个与史实不同的死亡结局。

旧传东汉蔡邕所写《琴操》:“……昭君至单于,心思不乐……昭君乃吞药自杀。”封建社会中的作家认为,昭君既然被选作皇帝的宫女,就应从一而终,再嫁匈奴是极不光彩的。于是写其“心思不乐”。至于她从胡俗被呼韩邪父子两代立为阏氏,就更是不可饶恕的罪过了,这有悖于封建伦常观念。“一女侍二夫”本已不光彩,更何况是“乱伦”的可耻行为。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昭君吞药自杀的结局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唐代无名氏的《王昭君变文》也有同样的结局。昭君到胡地后,终日郁郁寡欢。单于用种种方法以引起昭君的兴致,而昭君最后还是在忧郁中死去。这里虽含有很强的大民族主义色彩,但无疑昭君的死亡仍是由封建的道德标准决定的。

除了个人感情和恩怨,王昭君还同国家、民族的命运发生了联系,于是昭君又成了一个舍身殉难的巾帼女杰。元代杂剧作家马致远创作的《汉宫秋》,以民族矛盾为背景描写了汉元帝同王昭君的爱情悲剧。王昭君被选入宫时因未贿赂画师毛延寿,被点破画图,打入冷宫。后被汉元帝发现,封为明妃,恩宠有加。不料毛延寿畏罪叛国,把她的真象献给匈奴单于。单于遣使赴汉,并以大兵随后,指名索要昭君,朝廷上下束手无策。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昭君挺身而出,愿和番。昭君北行,在番汉交界处毅然投江自尽。在番强汉弱的情况下,昭君表示情愿和番,得息刀兵,救国于危难之中,对汉朝来说是爱国的行为,在黑江投水而死,对汉族人民来说是保全了民族气节。作为一名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汉民族的戏曲家,“舍生取义”思想是根深蒂固的,而气节的保持尤为重要。

作家用封建阶级的道德标准来要求王昭君,为她选择了一条与史实不同的人生道路――死亡。或吞药而死,或抑郁而亡,或投江自尽,都是要其全节而终,这就为昭君形象打上了封建道德观念的烙印。这种结局的安排,虽与史实不符,但丰富了昭君的形象,并且符合过去时代我国传统道德标准,符合民族的心理特征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群众的理想和愿望。

(四)

不管王昭君是在异域凄惨地终其一生,还是舍生取义中道而亡的命运,都透着哀怨、感伤的情绪。然而在有些作品中她的人生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汉魏以来的胡笳五弄《明君别》的曲辞早已失传,但我们知道全曲分为:“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等五段来演唱。从这五段的题目推想,前三段是用写实手法描写昭君辞别汉室,跨鞍上马,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遥望故乡的情景。后两段则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让昭君幻化为一只飞鸟,从异域奔向云中,最后飞入桑林中去。人们不愿看到昭君渴望自由,追求幸福的理想归于破灭,于是借助幻想这根魔杖,使昭君摆脱羁绊,自由地飞回故乡。

明代传奇无名氏的《和戎记》也增加了一些浪漫主义色彩,如凭借太白金星的神助,给关在冷宫中的昭君送去一支瑶琴,帮助她把怨声传给元帝,使毛延寿毁貌事败露。在昭君出塞时,太白金星化成一只白雁替昭君传递遗书给汉元帝。最后沿用《汉宫秋》的情节让元帝和昭君在梦中幽会,并让昭君推荐其妹秀真给元帝,完成了大团圆的结局。

清代周文泉的传奇《琵琶语》写的是昭君因不肯贿赂毛延寿,遭毁貌应诏出塞和亲。昭君要离开祖国,十分凄楚,于是到圣母庙去哭诉,圣母怜其远嫁,遂命东方朔及青鸟使者去救她。恰巧这时毛延寿自汉朝逃到匈奴,向番王献图,青鸟遂将图形衔去,变作宫女把图形献给番后。因为番后的嫉妒,又慑于汉威,番王终于听从番后的劝告,修表请昭君还朝,并解毛延寿归汉。于是汉王杀了毛延寿,同时昭君受了青鸟和东方朔的指引,白日登仙去了。

人们对昭君充满同情与关切,但又无力以助,只好寄托于神的力量希望昭君得以超生,在艺术的幻景中为她开辟一条自由之路,解放之路。这种浪漫主义的解决方式,跟那个时代反封建斗争的民间悲剧,如《青凌台》、《孔雀东南飞》等在处理人物结局时所采取的方式――化鸟,有着内在的联系。

(五)

进入新的时代,作家又给昭君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清新的气息,使她具有叛逆的性格,她不为命运所摆布,拥有了灿烂、美好的明天。

“五四运动”后,郭沫若于一九三二年创作了话剧《王昭君》。王昭君因未贿赂毛延寿,被点破容颜而应诏出塞。毛延寿的女儿向元帝告发了父亲的贪赃枉法,元帝才如梦初醒并为昭君的美姿所动,想用杀毛延寿来换取昭君的谅解和好感。但最后昭君在愤愤之下和毛延寿的女儿一起离开了宫廷,奔赴匈奴。

在郭老的笔下,王昭君成了力图摆脱封建镣铐,蔑视封建权威的斗士。昭君在离开宫廷前,对元帝进行了无情揭露。在反对男性中心道德论,提倡和支持女权主义的时代潮流下,作家赋予了王昭君全新的性格。

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曹禺的话剧《王昭君》更是旧貌换新颜。王昭君以爽朗明快的色调、丰富倩丽的英姿出现于新时代的舞台。此剧仍以昭君出塞为题材,但此时的昭君对生活充满希望,以百倍的信心去迎接挑战,并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的光荣使者。她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上的人民,有志气、有胆识,愿为民族和睦和汉胡百姓的安乐贡献自己的一生,这就是她选择的人生道路。历史上的王昭君为民族和平做出贡献,于是曹禺擦干她的泪水,清除她的幽怨,赋予她新的生命和有意义的人生。为王昭君开拓了一条不同以前的崭新人生之路。

王昭君真实的一生已成为过去,历史无法更改它既成的一页,然而那亘古的时间长河毕竟不能淹没后人发自心灵深处的“长太息”甚至“掩涕”。人们同情昭君的不幸命运和悲苦遭遇。于是在艺术的幻境中为昭君寻找了一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生之路,甚至使她的人生更具崇高感。

文学作品中的王昭君离史实越来越远,这是可以理解的。艺术源于生活,但艺术作品并非生活的简单再现,它需要对生活进行集中、提炼、创造、升华。作家们按自己的美学理想、伦理观、道德观、人生观为昭君安排命运,为她的人生赋予了时代的意义和内涵,向我们创造性地展示了她的与史实不同的生命历程。

作文十:《王昭君是哪个朝代的人》1500字

王昭君是哪个朝代的人?

推荐答案:西汉人

王昭君简介: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汉族,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王昭君与西施、杨玉环、貂蝉并称中国四大美女,生于湖北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王昭君先后被迫嫁给匈奴王父子,她嫁匈奴后迫不及待地上了一道请回归汉朝的表章,汉成帝冷淡地拒绝了昭君的回归请求,王昭君年轻时在匈奴去世。

王昭君先嫁呼韩邪单于,生一子,为右日逐王。昭君嫁三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依习俗昭君应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由是昭君嫁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复株累单于去世。王昭君卒年不详,据匈奴史专家林干推测其可能于公元前六至一年间于漠北的匈奴庭去世(参考资料为湖北宜昌昭君故里景点里的文字解说)。

公元前31

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王昭君是怎么入宫的?

王昭君出生于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的地方普通的民家。汉元帝建昭元年,征集天下美女进后宫,王昭君就被选入宫。当时的皇帝汉元帝已经40多岁了,由于纵欲身体衰弱不堪。王昭君虽然是锦衣玉食,住的是绮窗朱户,但不过是笼中之鸟,池中之鱼而已。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按理要轮到王昭君不知什么时候,而且即使轮到了又能怎样?王昭君可能也就这样湮没于后宫之中。但是一件外交上的事情改变了王昭君的一生。这事要先从汉朝时最大的敌人——匈奴说起。

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内乱,五个单于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个呼韩邪单于,被别的单于打败,逃到汉朝来,亲自朝见汉宣帝。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

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等到他回去的时候,汉宣帝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人护送他到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粮食,汉宣帝送去了三万四千石粮食。呼韩邪单于非常感激。西域各国看见汉朝对呼韩邪单于这么好,也都争先恐后的同汉朝打交道。

王昭君是怎样死的?

是忧郁而终的。不是因为出塞而忧郁,因为她是自愿请行的,而且呼韩邪单于以及他手下都对王昭君很好,还生了一个儿子。她忧郁是因为呼韩邪死后他前妻的儿子要娶王昭君,王昭君不同意,“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结果她只得顺从,又生了两个女儿,而且她的儿子又无辜被杀,所以度日如年,以泪洗面,最终忧郁而死。

王昭君故里:

王昭君故里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宝坪村。昭君纪念馆造型庄严,结构流畅,镂雕古朴,图案雅致,墙堵翘角、龙飞凤舞。馆内正中立着一尊高2.8米的王昭君汉白玉雕像,她冰清玉洁、倾国倾城、端庄淑静、飘逸秀慧,充分再现了昭君的丰仪和美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王昭君功绩: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

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

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