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后感》2600字】 文章读后感600字

作文一:《散文读后感》2600字

散文读后感(一)

——《荷塘月色》读后感

读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仿佛也漫步在那月圆之夜的清华园。他笔下的荷塘是美丽的,是宁静的。

在作者笔下,一切都是美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深夜,荷叶在朦胧的月光下,散发着奇异的光彩和无限的魅力,置身其中是一种安逸闲适之感,没有白日中的喧嚣,那一抹月色,一阵幽香,身处荷塘,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再看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样的虚虚实实,一“浮”一“泻”,在这恬静的月色中,又何尝不是一种清新之美?

在作者笔下,一切都是静的。“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作者以动衬静,寂静的荷叶荷花与蝉鸣蛙噪相结合。在这安静的夜里,这能依稀的听见几声蝉鸣于蛙声,在想那作者一人踱步塘边,即便是那样的静寂,在作者眼中也仍是一片的喧嚣,热闹。因为作者“什么也没有”,唯有的只是那复杂的情感和那时喧时静的心。

慢慢踱出那寂静冷清的荷塘,映入眼帘的便是作业的一种复杂心情。联系到作业的生活境况,那一幕幕的种种便浮现眼前。而这一切便都在这荷塘月色。

作者描写了荷塘的月夜美景,含蓄的抒发了作业的不满现实,渴望一种属于自己的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在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同时也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

散文读后感(二)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

宁可在法度外灭亡,不在法度中生存。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在沈从文众多书中我看了他的《沈从文散文》,当我看到他第一篇的散文时就被吸引住了。他的散文以抒情为主,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流畅优美,还很多是叙事的,而且也有一些他的游记,让我认识了不少的地方。其中我特别喜欢他的“湘行散记”,在“湘行散记”中记载了许多小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虎雏再遇记”,刚看到这个题目时以为是沈从文再次遇到了当年救下的虎雏,但当我仔细阅读这篇文章时,沈从文所讲的内容却大不相同。

在四年前,沈从文曾做过一次荒唐的打算,想把一个年龄十四岁,生长在比较偏僻像小豹子一般的乡下人,用最文明的方法来造就他,沈从文把那小子放在身边,逼迫他读书,想改造他的身体,改造他的心,希望在自己的教育下成为一个知识界的伟人。可不到一个月就出来事情,在沈从文心目中那理想中的伟人,在上海滩生事打坏了一个人,从此便失踪了。他的设计等于白费,当初所有美好的设想,到头来都全部落空。在一次湘行到达辰州后,他见到了那只小豹子,他除了个子长大了些,眉眼还是那么的有精神,有野性。

这篇文章写了那只小豹子所经历的一些艰苦的事,虽然道路艰苦,但他还是坚强地走了下来。小豹子的那种生命的力量让我感动,同时这也流露出了原始的生命活力和作者对于这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

通过阅读这《沈从文散文》让我了解了沈从文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散文读后感(三)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我一直讨厌散文,不止是因为考试要考,而且还因为呆板无趣,看着想让人睡觉,每次看着看着都是迷迷糊糊,让人讨厌。所以我的书架上什么书都有,就是没有散文集,。像什么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实在是除了被迫才读几篇,否则几乎不看,因为这是在太无聊了。

但是,相比之下我认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轻松自在,而且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丝隐秘的幽默,让人嘴巴一咧,会心一笑。(m.lz13.)他的手法很有意思,总会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几句看似文不对题的几句话,却又在无意间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在这本书中他的《跑警报》很有意思写出了西南联大在昆明时逃飞机轰炸时的许多趣事,当预行警报的灯笼挂出,人们从驿道撤入郊区的深山老林,警报响起后,男生手里提了一大袋零食在宿舍门口等人,直到女生出来了以后上去“嗨”一声以后欣然地并肩走出后门带着闲适的心,嘴里啃着零食,又因为是跑警报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带一些危险感,但还是显得不紧不慢。让人不得不感慨道:“原来跑警报也可以这样”

又比如说《五味》他用了风趣的笔法写出了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以及一些趣闻,比如山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无锡的甜,当然包括全国各地的人都喜欢的臭豆腐。是的,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当我仔细回想一下后,也就发现原来《舌尖上的中国》应该是根据这篇文章改变的吧。我当然也喜欢他的《端午的鸭蛋》就连上课时也很想知道老师到底是怎样上这节课的。

我比较喜欢的还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对父子之中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那无与伦比的“孩子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早春的时候带着一大堆孩子在田野上狂奔,“我”初恋时,父亲在一旁给我出馊主意,这种父亲哪里能够看见:如此民主而且回去理解孩子,从孩子身上学会不怕担干系,只是本着同学有难就要两肋插刀的的淳朴精神而去帮助他们。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作家和他一样幽默自在的散文,自由自在让人一看上去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理解,他并没有苦心去钻研如何写,同时也不用我们广大的读者去钻研如何读,只是像饭后的水果让人心里甜滋滋的,只是需要一颗轻松自在的心。

*  张晓风的散文读后感

*  冰心散文集读后感

*  散文读书笔记

作文二:《散文读后感》1600字

关于人生的些许思考

读西奥多 罗斯福的《艰辛的人生》有感

41015001 韩旭阳 10级财务管理

不得不说自己是爱读散文的,虽然不精,闲散而读,却感觉足以养志明心。在中国这么悠久文学散文历史中徜徉,恰若渺小之一粟,而当感受包含于虚散实聚的散文中的万象时,千万种精神充盈于内心,也觉得自己变得无比的自信与强大,或许这也是自己最内在的收获。

而自己所读散文大多数是中国的文化涵养而出的散文,却很少涉猎到国外著名作家的散文。

在这门课中自己可以说是半读半解地了解了一些国外名家的关于组成人生种种的特质的论述。在其中自己印象最深刻也最有所触动的在论人生的意义那一部分,尤其是《艰辛的人生》。

在《艰辛的人生》中,第一句话的中文翻译为“一种懒惰懈怠安逸的生活,一种仅仅是由于缺少追求伟大事业的愿望或能力而导致的悠闲,这对于国家与人都是没有价值的”,这句是贯穿整篇文章的内涵句,这也阐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在世纪的工作中克服艰辛困难,奋力向上,于国家,于社会做出有价值的事情。这是自古以来大多数有作为的人总结与实践过得真理。

真理亘古不变,但感觉现代之变让某些青年之心蒙了一层灰尘,变得迷暗混沌,不知所向。他们对于古人薪火相传的真挚道理用以枯燥概括了之,他们只顾内心急躁地汲汲于富贵奢侈。他们只知坐而论道,对于国家社会只会谩骂嘲讽,而或干脆漠不关心,只凭自己第一感觉,或者他人之言,对事情种种严加抵触反感。在他们的眼里自己的价值在于当今嬉笑怒骂,未来生活富贵有余,其他于己无责无贷。其实他们是自私的,而且甚至对于什么国家责任社会期许嗤之以鼻,认为那是他们小时候话语口禅。

难道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现在谈来只是一些玩笑?是与自己毫无相关的空泛之事?难道自己未来的享乐,远离艰辛苦痛就是自己的最终人生标的?

或许,我们着实要从另外的角度想一下人生意义。在生活中,我们对于国家社会感觉自己是渺小的,甚至觉得自己渺小得不能承受什么,自己的人生与自己需求契合就足够了,我们追求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足够了。其实结果又是很难是由我们完全决定的,并且结果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的人生意义。真正的意义在于在实际生活的严酷斗争中获取胜利。这也是作者罗斯福所说的基本的人生意义。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在不停的担当与付出,在自己无意识中实现了自己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文中作者强调也在题目中书写的就是艰辛,“生活在安逸中的人最终肯定没有能力担当世上之重任。”这也类似中国的儒家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的生活是人奋斗的麻药,会让人停滞不前。这同样对于国家也一样,新的强有力的国家就是在曲折苦难的历史中崛起的。这也让我想起了迟子建的《泥泞》那篇散文,当然那是一篇很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作家的散文,作者递进阐述,由浅及深,直至最后的升华。作者隽永诗意的描述了生活中自然的泥泞,而后继续写道人生需要泥泞,乃至一个国家需要泥泞。泥泞是作家对困难的具体化,是对于人生的种种磨难的归于生活中的直接形象之物。

“冒险去从事伟大的事业,赢得光荣的胜利,即使其中掺杂着失败,那也远胜于那些没有享受过多大快乐也没遭受多大痛苦的平庸之辈为伍。”当人步入回

首与回忆的迟暮之年时,最能体味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之所在就是那些成功的幸福与失败的艰辛,那些从事不朽与伟大的事业的经历更值得回味。这也就是人生意义最好的感受。

说到人生,让我又想起了最近出版的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这本散文集,作者以人生优游者的独特视角来看待人生与生活,在他的文章中所展现出来的是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让人印象深刻,并且其中的哲理以一种对于人生释然的阐述姿态呈现,让人感触真实。几个简短的概括——我生之初尚无为、若人生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让人觉得这对于人生诗意的概括到了一种容大而含蓄的境界,回味无穷。那人生中的点点滴滴,事情或大或小,岁月堙没过后,而今只道是寻常!可经历其中,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又是何等的大气!

在于现在,对于自己,我们要做得就是让自己人生开阔,富有意义。自己的生命于自己的人生,来过,极富灿烂过,历经失败过,却不曾后悔过。

作文三:《散文读后感》5000字

散文读后感

篇一:朱自清散文精选>读后感

在暑假中,我读了《朱自清散文精选》,透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窗。我沉醉于其中,朱自清用他唯美的笔调描绘出了一个完美的意境,不论是美景还是一切生灵,在他笔下,都显得格外生动。

我特别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就是《匆匆》中所提到的,朱自清用对比的方式来突出了岁月流逝之快,不错,世间万物虽有毁灭的一天,但总会有重生的时候,而我们人,在这世上的时间是有限的,生命不能重来,岁月又何尝可以倒流呢?上天赐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但在指尖流过的岁月,谁又会在意呢?所以,当一个人的生命走到尽头时,就会加倍地珍惜仅剩的时间,因为,他知道,他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了。“时间就是生命”,这是一句真理名言,在朱自清的笔下,就更衬托出了它的价值。

朱自清的文字不仅包含深刻的道理,而且还十分优美,他对景物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仿佛可以活生生地展现在你的眼前了。

篇二:丰子恺散文集读后感

再读《丰子恺散文集》,心中不自觉笼上了一层悲哀,来得如此无奈。隐隐约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些无法挽回的岁月,清楚地罗列在眼前。想抓住,却已飘远了。那一刻,才发现自己不复是黄金时代的人了。

尤其偏爱 丰老的《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记得他曾在文中说道:“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 ,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这确是一种悲哀!当我提笔写下这些文字时,便是明白了这道理。于是我开始回忆我的黄金时代,却发现无畏可爱 的岁月仿佛早已离我而去。或许是我早忘了那样的生活 ,便也不再去想。可这竟是多么荒唐的事!不知不觉的几年以来,天真、无邪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而面孔上,多了一份为重的思考。这没什么 不好。知识与那黄金时代相比,少了心中的畅快,少了自己的真性情!我多想在此刻重温一个孩子的温度,但一切都太晚了!说出这番话时,便已与黄金时代划了一道横。成长,你能否放慢脚步,让我感受黄金时代的余温?

有一丝恐惧,腐住了每一根神经。我有些担心。“眼看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孩童时代的我们只知成长如何是好,充满羡慕地眼巴巴地望着大人的生活,急于冲破时间的牢笼,奔向下一个目的地。那一刻,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成长的“代价”。或许“绵羊”并不是所有人的选择,但或多或少,我们丢弃黄金时代的奔放与热情。或多或少,带上了世俗的气息来应和这个世界。这样

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压抑!无奈,只因我不再是黄金时代的人儿了,要学会“生存”。我避不开,躲不掉,只求能否放慢脚步,让我在黄金时代的在最后末端沾回一些过往的气息?即使是掩藏其真面目的时刻,也不至于做一只“绵羊”。

刹那间,仿佛觉得人生像是一场分段的冒险赛,时间像是那只计时的秒表。黄金时代,是这场游戏的开始。因为你不懂游戏规则,所以犯了错也不会受到惩罚。只是此刻,我已具备了初学者的水平,不得不步入下一个阶段。我必须学会谨慎、小心,却步是屈服、妥协。

出黄金时代,意味着另一个新的开始。不是不敢向前,想再次留恋过往的美好罢了。让我们的黄金时代被烙在心底吧。

篇三:余秋雨散文集读后感

读余秋雨散文,就如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个人情感。。秋雨 的心是年轻的,他的心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因此他的人生应是美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他追寻的心中的“阳关雪”,他对对待敦煌文明隐没的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个无力回天的王道士。历史的失落该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有了老人的睿智,有了儿童的心情,方有正视历史的>勇气

初次接触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完,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折服,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也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而后接触到他的另几本着作,谈史谈鉴的《山居笔记》、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还有类似回忆类的封笔之作《舍我一生》。读完后,总想写点什么 ,而一直未敢动笔,只怕自己的看法太浮浅,甚至落入俗套。在上节课谈到写作风格问题,于是还是想起了余秋雨,也参考了诸多对余秋雨写作风格的评论,也略加自己的一点浅见。浅谈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问题,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 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篇四:清塘荷韵读后感

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

篇五: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

今天读完汪曾祺散文,感触较深。

一是学到一些理论知识。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和意义,他说中国汉字是用来看的,不是说的。许多诗歌一朗诵就没有以前的东西了,所以他反对朗诵诗歌和散文。他主张一字一字的认真扣字眼,沈从文的《边城》不到七万字,但写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样从一个一个的字来看没有什么独特。但当放到一起那种行云流水的洒脱真的很奇妙。他主张刻画人物不应该描写太多,而应该从环境、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和烘托。如何组织文章?他说他是先在头脑里面对整个文章有了轮廓以后才写的。要先有个整体的构思。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静坐时想出来的。

二是他的散文风格朴素、简练。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师承了沈从文的特点。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说到老师沈从文、老舍他们是怎样练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学渊源深厚,爱好广泛,上小学时,他的祖父就给他教《论语》,写小论文“义”,这就相当不错了,我上小学时,除了会放羊、掏鸟窝之外,文化的东西是绝缘的。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语言。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现在好多人写的文章喜欢辞采华丽,但内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别扭,不真实。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亲》中对三位母亲的回忆。虽然两位是继母,但却充满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对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对西南联大的诸多师友的回忆中,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很纯真,很自然,我觉得做人就应该像他一样。对任何人都很友好,对任何事都很认真。且那种追求自然、朴素的养生之道也值得我学习 。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师的一些为人处世,待客之道,修身养性我觉得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要装腔作势。看书就是学习嘛。学文章,学做人,都很重要。

篇六: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原本先读的是梁实秋的杂文,好多年前就一直都是很喜欢 ,没有想到,结果是先来写林语堂的。起因是昨天突然抓到一本林语堂的散文集,然后因为早就知道,梁实秋和林语堂两个人对写作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一个讲究规格规矩(梁实秋),一个讲究自由 性灵(林语堂)(注,梁实秋曾经 批判过民-国文章 之无序,被郁达夫所反驳,而林语堂是支持(欣赏 )郁达夫的。),既然我 已经看过梁实秋的杂文,自然也要看看风格迥异的林氏作品,才能有个客观公正的观点。结果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对两个人的作品都是非常喜欢的,不止如此,其实两个人虽然文风对立,个性 完全不同,但是其实都非常讲究做人 ,讲究文艺的自由精神。

做人方面,梁实秋的已经记得不多,林语堂是明显要求先学做人,然后昨文的,人品若是不佳,文章再好也是毋庸。而文艺的自由精神,梁一向是不喜政治的,和鲁迅的

对立也非常严重,民-国时期就展开过论战;林语堂,也终究没有听从鲁迅在小品文上的劝告,选择 了一种抒发性情,无关政治的写作方向 。

林写旅行,说当不知自己 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才是得了旅行的真谛,是很合我的心意的,因为懂得欣赏,就会发现 美景处处都在,譬如摄行大师的作品,也并非是一定要在新奇特异之处,才能创作的。固定要去某处,欣赏什么,反而丧失了旅行的意味,不能体会旅行的快乐 ,因为对我等来说,旅行的,是心,心有所悟,心有所感,则旅行就已达到目地。

林写做人,主要还是推孔孟,也兼老庄,这个其实正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之精粹。孟子的性善说,尤其得到 林大师的推崇。孔子讲怎么说君子,讲礼仪;孟子讲怎么做大丈夫 ,讲仁,智,勇,这些,都是后世所欠缺的,当下风气败坏,恐怕终究是要重拾这些古人就已近明白的道理的。

写到这里,感觉 晦涩难继了,读书 太少,写的太少,语言文字 功力太差的毛病完全暴露了出来,还得好好读书多读书。

作文四:《散文匆匆读后感》900字

散文匆匆读后感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

-------散文《匆匆》读后感

《匆匆》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描述了时光像水一样流逝之快,小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当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对时间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玩耍,随着自己的慢慢长大,才逐渐体会到“时光如水岁月如梭”的真正含义。日子过得太快了,我已不再是那个蹦蹦跳跳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了,来不及驻足欣赏周围的风景,来不及规划自己的人生,岁月却已悄然把我推向了成熟。现在自己对学习、工作、生活感到“只有招架之功,已没还手之力”,突然感觉到时间的“匆匆,太匆匆”,自己已经不知不觉走过了生命中的28个年头,肩上已经有了一个担子,自己已经拥有了一份责任。

从早晨一起床,匆匆地刷牙洗脸,匆匆地吃饭上班,匆匆地工作,匆匆地下班,然后又是吃饭再上班,下班后又是匆匆地做饭吃饭,每天就像机器一样地运转着,到周末终于可以停下来放松一下时,时间却在我呼呼大睡的时候悄悄溜走。当我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时候,总会想为什么自己这么忙,为什么自己没有时间,为什么别人的效率会那么高?《匆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的,时间就是这么特别,随时随地从你

身旁溜走,却再也不会回来。如果没有抓紧时间,把光阴虚度了,那么,过去的时间就再也找不回来,谁也回不到过去重新走过人生。既然时间不等人,会无情的流走,我们就应该好好利用时间,提高自己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

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对我们的价值也愈来愈高。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总有时不我待、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慨。看着爸妈两鬓越来越多的白发,总想多陪陪他们。每当快到一项任务的截止时间时,总想把时间掰成两份来用,每次都是紧紧张张的完成任务。当我们拥有充分的时间时,往往不知如何利用而任意挥霍,真正需求的时候,却已经所余不多了。这就需要时常珍惜时间,不浪费一分一秒,分清轻重缓急的同时,干净利落的完成每项任务。

时间如同金钱,愈是懂得利用的人,愈感觉到它的价值;愈是贫穷的人,愈感觉它的可贵。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珍惜时间的人就会得到无穷无尽的财富。朋友们,让我们珍惜时间,认真过好每一天吧!利用好自己的时间,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李瑞莎

作文五:《培根散文读后感》1400字

——读后感

在这本书语言简洁,短短的一篇就可让人受益匪浅,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据说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我挑一篇来说吧!“谈读书”这篇讲的是读书有三个用处: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又说了有些书可以前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但是少量书则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培根散文读后感。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推理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说的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解开。身体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调养运动。

培根认为,读书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增趣添雅,成才益智,就连身体上的各种痛苦,都可以通过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全书立意高远,描述了培根先生一生的种种经历,不得不看。

分为、、、、、、等多篇随笔。可以说,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和两篇。培根散文读后感。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所以,我特别将这篇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第二篇是,这一篇不得不说同样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未来如何,但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她)的内在。培根的想法应该也是如此,但在他写的中却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不错,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人亦却是如此——每天关注着自己形体和颜色之美,对于自己的内在的美却一点也不关心,就出现了很多很美丽的女生却出口脏话连篇,让人觉得很没教养,很不稳重的情况了。正如培根所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根能对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写下来让后人们一代一代传阅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样成为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话,也要多读、多练,让自己的作品也成为作为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语”。

分页:ﻩﻩﻩﻩﻩﻩ1                        ﻩﻩﻩﻩﻩﻩﻩﻩﻩﻩﻩﻩ2                        ﻩﻩﻩﻩﻩﻩ3

作文六:《培根散文读后感》1400字

培根散文读后感(一)

——《培根随笔集》读后感

在《培根随笔集》这本书语言简洁,短短的一篇就可让人受益匪浅,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据说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我挑一篇来说吧!“谈读书”这篇讲的是读书有三个用处: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又说了有些书可以前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但是少量书则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推理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说的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解开。身体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调养运动。

培根认为,读书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增趣添雅,成才益智,就连身体上的各种痛苦,都可以通过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全书立意高远,描述了培根先生一生的种种经历,不得不看。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论美》和《论友谊》两篇。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所以,我特别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m.lz13.)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第二篇是《论美》,这一篇不得不说同样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未来如何,但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她)的内在。培根的想法应该也是如此,但在他写的《论美》中却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不错,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人亦却是如此——每天关注着自己形体和颜色之美,对于自己的内在的美却一点也不关心,就出现了很多很美丽的女生却出口脏话连篇,让人觉得很没教养,很不稳重的情况了。正如培根所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根能对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写下来让后人们一代一代传阅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样成为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话,也要多读、多练,让自己的作品也成为作为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语”。

*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

*  培根论说文集读后感

*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作文七:《散文读后感500字》2200字

散文读后感500字(一)

——《席慕容散文》读后感

品着篇篇美文,自己仿佛沉腻在一股朦胧的清风之中。席慕容,一位痴者,或是一个勇者,作为一个作家的她用一颗画家的心去贴近这个世界。她的散文,遍布生命中每个细微。脆弱、悲哀、美丽,在她眼中世界便为如此。因为这个世界太过美丽,而因那令人几乎窒息的美感到哀伤。她喜爱生命,喜爱每一缕生命在世界飞舞、挣扎的身影,喜爱这世界带给她的《生命的滋味》。

生命、流光、记忆,这些永恒的话题,便是生命给予我们的礼物。但在流光逝去之时,它总会带走一两块零落的记忆。当回神之后,两手空空地环顾四周的我们又剩下些什么呢?所以在命运来临之时,学着去凝神品味,不去后悔。用平静的心情去品尝这繁华的世界,感受生命的美好,这,或如文章中所说一般:“我们要学着不后悔,就好像在摔了一个茶杯之后又百般设法要粘起来的那种后悔,我不要。”是啊!我们年少时拥有的那一颗心最终会随着世俗人们的后悔祈祷而越发远去。因为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过错,而最终被埋入漫无边际的后悔之中,令人悲哀。那么学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着不去后悔、学着不要重复自己的错误。

所以,放慢脚步,让自己的心去触碰自然中那细柔之景。草叶间的风声,海洋起伏的呼吸,那夜里一地的月光。回答大自然中所有美丽生命的呼唤,感受生命中的闲静、怡人。做一个无求无欲的隐者,学会去真正爱自己,甚至这个世界。同时,也从此刻好好享受,从容地品尝生命的滋味。

在丝丝缕缕的时光之中,存在于绽放与凋零之间的我们,应用热切的姿态、不悔的心境去续写生命的岁月。

散文读后感500字(二)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

文/李柳依

毕淑敏的散文比较有故事性,引人入胜,通俗易懂;张晓风的散文多情温婉,柔情似水;林清玄的散文短小精悍,蕴含哲理;就我而言,还是毕淑敏似乎更得我心。

在《致不美丽的女孩子》里,毕淑敏记录了一个相貌平平的女生因父母长相好看而自卑到通彻心肺:她抱怨自己没有继承父母的英俊相貌,抱怨老天对自己的不公,抱怨别人的以貌取人。毕淑敏适时地端出了一碗心灵鸡汤,滋润了我们这些长相不够完美的女孩的心灵。

我也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女生。曾几何时,我也因自己没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自惭形秽,甚至想过像电影明星一样在自己脸上动刀动斧。曾几何时,我也幻想过出生于明星之家,从小就是金童玉女,受人吹捧,受人关注。可我只能带着这张平凡的脸,懊丧的站在镜子前埋怨着上帝。

然而,脸庞终究不是自己选择的,不论我满意与否,都得义无反顾地佩戴着它,直至与身俱灭。这种毫无意义的挑剔只能给我徒增烦恼。我开始不再肤浅的注重自己的脸庞,为它的平凡而懊丧烦恼,而是努力地用内涵、品德、智慧、学识去勾勒那张无形的容颜。它不会因为时间的冲刷而黯然失色,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摧残而香消玉殒。脸庞是父母创造的,而这无形的容颜却是我创造的--它才是我的荣耀、我的骄傲!

不美丽的容貌,也能活出美丽的人生!

散文读后感500字(三)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

文/涂梓钰

幸福。谈起这两个字也许有太多的迷惑于此,什么是幸福?它好似漂浮着,无影无踪,而在毕淑敏的眼里却有七种不同色彩绚丽的颜色。它们分别通过毕淑敏的笔下诠释着不同的幸福。

生涯?一个叫人生出沧桑和迷茫的词语。我们明白什么是生存却从未知什么是生涯,就让我们随毕淑敏一起来感受《拍卖你的生涯》吧!

毕淑敏的朋友去参加一场别致的讲座,外籍老师发给每人一张纸,上面印着数十行字:1.豪宅,2.巨富……,15.直言不讳的勇敢和百折不挠的真诚。大家先是愣愣看着随之而来的则是交头接耳的笑声。也许大多数人想这个拍卖是可笑的一个游戏,但事实上当我们做这个游戏时,才能更接近了真我。接着老师象征性地发给每人一千元钱,代表你一生的时间与精力。开始拍卖,小岛,三五个知心朋友,豪宅,巨富一一被拍出高价之人买走,作者的朋友拍卖走了图书馆,留下了名垂青史,和家人共度周末,直言不讳的勇敢和百折不挠的真诚。在长久的拍卖中所有人拍卖的是一些实物,在得到后产生惊讶的发现和意料之外的收获。(m.lz13.)现在的现代人对史的概念早已模糊不清,脆弱至极,我们已经无法去选择留下些什么给予子孙后代何来青史留名之说?勇敢与真诚对于我们而言已不在坚定,我们表面的不屑是因为骨子里的不敢,我们没有承诺勇敢的勇气与面对真诚的真诚。

读到这儿我终于发现毕淑敏的散文多数是发生在某些故事后而发出的感叹与哲理!却又不那么严肃与苛责。也许会留下那三件物品并非我们之错,所有人所需与所求之物不同,有人想得到小岛,有人想要巨富。有人说这个是爱慕虚荣之表现,二者又有何之错?如果你生活陷于困境之中你不会选择巨富吗?当你渴望阅读时你不想要一座图书馆吗?我想回答一定是:“想”。然而对于不是十分实际的事物我们难免会疏生了它们。但无论你选择些什么,生涯,就是人生的追求和事业的发展。他可以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性格则是命运,而生涯从属于你的价值观。

这场游戏结束了也许我们要以一个“孩子”的角度,重新剖析自己的价值观和生存质量,在节奏纷繁的社会中,我们必要这种省查自我的机会,让我们返璞归真,我想当我们作重大决定之时,势必将经过心中的规划而定的,所以如果改变我们的命运,请首先为自己计算好的框架,改变心的轨迹,用一个良好的态度与实际的想法去做出改变,改变与掌握你的生涯。

*  散文读后感800字

*  培根散文读后感

*  老舍散文读后感

作文八:《散文读后感300字》2500字

散文读后感300字(一)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文/李柳依

林清玄用他流畅而清新的文笔,写出篇篇沁人心脾的文章。字里行间总是透露出一种醇厚、浪漫的情感,平易,却又带着一股感人的力量。他的文章,总是令我爱不释手。

“爱玉骨肉是清雅的爱好,但是一个人爱玉成痴,和玩股票不能自拔,和沉迷于逸乐又有什么不同呢?”一句话,林清玄让《情困与物困》中爱玉成痴的朋友彻底醒悟,也点亮了读者的心。

本文记录了作者一位爱玉成痴的朋友,为了把任何一块自己所喜爱的上好的玉材占为己有而不惜一切代价。丢了房子,丢了车子,甚至也丢了工作。最终他家徒四壁,只好廉价出售自己一件件曾花了血本买来的玉器。作者颇为震撼,感慨连连。

“爱玉成痴”,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爱,原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可是爱到痴迷,便是被束缚在玉的世间里,无法自拔。

这或许看似可笑,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由刚开始的爱而到了痴迷的境界,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痴迷于股票的人数不胜数,沉醉于网络的人多如牛毛。他们就像是被困在茧子里的蛹,被紧紧束缚,看不见真正的自我。可是有多少人会明白,吐出厚厚的茧来包裹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啊!如果能够克制地适当玩股票也并非坏事,赚一些额外的钱,让心情更加愉悦。而多少人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亏得倾家荡产,却还执迷不悟。适当地使用网络也对自己有帮助,放松紧绷着的大脑,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只是有多少人,把网络这个工具当玩具,昼夜不分地在电脑上浪费光阴。当那厚厚的茧在不知不觉间束缚了自己,又有多少人只会抱怨“山重水复疑无路”而又舍不得咬破那个茧呢?而又有多少人能够化蛹成蝶,破茧而出,看见“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没有茧的包裹,没有痴迷的束缚,才是真正的自己。

散文读后感300字(二)

——《山中杂记》读后感

初识冰心,对她了解不多。总体说来,她是一个被母爱和童真包围的女性。读过此书,才意识到我好像是管中窥豹。

她的散文常给我一种近似抒情诗和风景画的美感,文笔清新俊丽,清倩灵活。看着“月光浸着雪净的衾绸,逼着玲珑的眉宇”,同她“倚枕百般凝香,忽然一念回转,默然神伤……”。

以情感人,是冰心散文的独特风格。她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段,编织在自己的情感中,抑或是对那些晶莹美丽的回忆的抒写。因为她曾说她喜欢做“埋存与发掘”的事,所以,她的最精彩、最富有灵气、最自然的散文几乎都是她用饱蘸真挚的情感之笔对“埋存”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进行艺术的“发掘”所得。在她回忆与吴文藻的生活中,她会偷偷地将吴文藻书桌上她的照片换成影星阮玲玉的;又如她会故意把丁香说成香丁,吴文藻还认真地点头。就是这样,在她的感情天地里,没有大海的壮阔,也没有长江的奔涌,那是山间流出的溪水,平平稳稳;那是地心流出的清泉,汩汩淙淙。她的情感永远也激不起大波大澜,却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细泉似的脉脉温情。

冰心散文营造的是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她赞美自然,爱慕贤良,探索真理。《寄小读者》《山中杂记》等正是她真的人格、美的灵性、善的箴言的结合体。同时也寄托了她最纯真的理想,她的理想就是把儿童培养成更诚实、更勇敢、更高尚的孩子。

冰心,作为历史百年的见证人,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风雨表上留下的生活脚印并不在一条直线上,且有深有浅。她那支多彩的笔,记下了她的成长,她的观察,她的感受,她的爱憎,她的忧患……

散文读后感300字(三)

——《山中杂记》读后感

我说,冰心属于水,淡然的心怀,平静的神态;我说冰心属于火,炽热的情怀,饱满的文采:这一切的一切诠释着她自然中与生俱来的气息。

冰心,凝聚了太多自然的力量与魅力,正是她的这种自然力量与魅力,深深浸入我心田……

曾几何时,自己也像冰心一样在自然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在自然中去愈合自己的伤口,搜寻那丝丝可以安慰眼泪的风景……终于,在冰心的《山中杂记》里找到了自己的灵魂知己。

似乎是飘渺的竹林的风,载着满满的梦想,萦绕着快乐与美妙,从梦中来,从童年的梦中来,(m.lz13.)正像那首短诗“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是的,童年的梦太美,又太容易破碎,是那么真,又是那么远,可我们却永远无法回到那个年代;但我相信,童心不老,即使年过八十,只要你有一颗童心,灵魂不衰。梦,多美的字眼!“林”与“夕”,树林下淡淡的夕阳,我在夕阳下看风景,美美的,这或许是我心中的最美最美的意境吧!

自然灵魂飘荡,轻扬曲声奏响。轻轻敞开我的心扉,奏响自然灵魂的散曲。

散文读后感300字(四)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读后感

最近我买了一本《朱自清散文》,当我读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时,颇有感想。

这时发生在电车上的一幕,作者看到两个西洋人,他仔细的看其中的一个孩子,不料却受到那个西洋孩子的袭击——眼神的攻击,那眼神中也透露着轻蔑与鄙夷,让作者不禁感到一丝凉意。

我觉得朱自清说的对,人人都应有赤子之心,因为这个世界不属于某种人,也不属于某国人,更不属于某个人。我们都有享受这个世界的权利,这也是文中世界之世界的含义。而文中的“小西洋人”却片面的嵌入了国家与人种的定型中了,他们自认为比别人优越,所以以轻蔑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人,来践踏国人的尊严,这不光是中国人的损失,更是世界的损失,这也是对世界的侮辱,再回头想想也就是那时中国人“低三下四”,才会出现“中华不振”的情况。也就是那是中国的“弱小”才“育”出了那样的小西洋人。而我又从“脸上布满了横秋的老气”看出,这样的优越感不仅能使人变成穷凶极恶的禽兽,也能使天真的儿童变成老态横秋的老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作者称那个孩子为小西洋人而并非“孩子”,因为他不属于世界,只属于大洋彼岸一个渺小、孤独的人。

文章的最后,作者说那白种人是一位强者,适者,但我觉得一个以侮辱别人来获得“强者”这个标签的人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强者。世界天天都在变,而只凭借那一针见血的表现能成为一名永远的适者吗?

读完这个小故事,让我更加看清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应是其中一份子。而在这时我想,胜者也不一定为“王”,败者也不一定为“寇”吧。

*  散文读后感500字

*  散文读后感400字

*  散文读后感800字

作文九:《散文读后感800字》2700字

散文读后感800字(一)

——《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在众多的名家作品中,有一本富有哲理的散文集。它的出现是一个奇迹,这就是《张晓风散文集》。

经老师推荐,我在初一有幸认识了它,一拿到它,我就被它的外表吸引,接着我就迫不及待的翻开了它。在阅读完第一篇后我发现,它的内容比精美的封面还要美。一口气我通篇读完了它,认识了它,通过了解它懂得了许多生活哲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我知道了除记叙文与诗歌外还有一种写作方式--散文。

通过了解它,我认为散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文体,不仅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无限表达自己的意愿。

张晓风散文的特点是:语言精炼,文笔优美。当你大致看一遍时,会觉得内容显得庸俗,但只要你细细品读,就会发现文章具有许多的散光点,无论是写法,语言都写的十分到位,把作者的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真可谓是“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啊!

读完这本书,我第一感受就是震撼,因为本书的散文对象十分广泛,有写生活的、有写友谊的、有写亲情的、有写想象的,丰富极了,这使我不得不由衷佩服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踏实的写作能力。

在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母亲的羽衣》,这篇向我们讲述的伟大的母亲对我们无私无尽的爱,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时时尊爱我们的母亲,好好善待每一位母亲。

在接触的众多散文集中,我很喜欢《张晓风散文》,作者的写作能力以及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值得我去学习,特别是每篇文章的结尾,往往是用精炼和优美的语言来修饰,读完令人回味无穷。

每当我重读此书,我又感到惊奇,惊奇我在日常的写作中不知不觉的会运用散文中的佳词和名句,同时自己的表达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加强,渐渐的让我学会了一种新的写作文体,观察力更深,洞察力更强。我真为自己能有幸拜读此书而感到欣慰。

读过《张晓风散文》的人都会有一种难以忘记的感觉,对读者来说,或多或少都有帮助,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我相信今后只要多看、多写,我也能写出那样棒的文章,为了这一目标,让我继续努力吧!

散文读后感800字(二)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文/周则霈

“咚”一声钟响,似是从那模糊的远方传来,又似是从心底传出,这似乎不仅是声音,还是一股意境,如洪钟,如流水,似刚似柔,或许,这便是“禅”。

中年时期的林清玄曾出过家,不知是什么原因,但我认为,绝对不是林清玄自愿的,没人会愿意去当和尚,或许是被逼无奈,或许是厌倦凡尘。总归是有原因的。但这也造就了林清玄那充满着韵味的文章。

林清玄的散文,或多或少,都是带了点悲愁的情绪,是我的理解出了问题吗?恐怕不是的,为什么那么多僧人,不跳出来写这些文章,恐怕是因为对滚滚红尘彻底无望,便转身遁入空门了吧,或许看透了一切,但对我们还抱有希望,便拿起笔,写出一篇篇文章,由此来拯救我们,哪怕只是一小部分人。从这点来看,林清玄散文带来的忧伤之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这是,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林清玄先生可能是有心,也可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无论如何,至少让我明白了,我们所行走的世界,是有很多沙子的,虽然是我个人理解,但这,便不正是读书的真生意义吗?

一篇《放生的麻雀》讲的是作者在林间走过时看见地上的麻雀尸体,经了解得知这是近期刚被人从笼中放出,因为忘记了飞翔的动作或是失去了一颗想飞的心,从而落在地上饿死,冷死。很显然,所有人都能看出,作者在这将麻雀比成我们,而笼子又比做成了什么呢?是囚禁我们思维的阻碍吗,我想不是的,这笼子,指的便是那些千篇一律,毫无意义的生活,这会使我们忘记了拼搏,忘记了如何热血的向前进取!受到了世俗的影响,受得了世俗的囚禁,受到世俗的思维,受到了世俗的行为,如若再不行动,便会像这可怜的麻雀一般,默默的在林间灭亡。

一篇《更恒久的价值》告诉我们,什么是价值--用的久吗,实用吗。追潮流,追时尚,旧东西什么的,统统抛掉,这便是现在人们的思想,这不也是受到影响的一种吗?

文章不同,却同样有一种看破了一切的无拘无束,林清玄并不指望我们能够跳出红尘,这是不可能的,光明在前方,世间路要走,无拘无束的走下去。

散文读后感800字(三)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文/刘忻予

细细地品味《林清玄散文》真是一种享受!

他的文体风格细腻得像个女作家,别看林清玄是一位留着长长胡子的老人,但细心地观察世界、论谈世界的文章却令我们赞叹不已!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无可挑剔的,其中有很多是林清玄经过或听说的故事,由故事而发出感慨,教会我很多人生的价值观。

有这样一篇文章令我百读不厌:《陶器与纸屑》。散文讲述的是林清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林清玄在中国香港买了一个石湾的陶器,陶器是一个刺身罗汉骑在一匹向前疾驰的犀牛上,气势雄浑,非常生动,很能象征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跳。他想拎着陶器回台湾很不方便,因为陶器被包装得十分严实,而托运又很容易破碎,所以他决定舍去包装用手袋拎上飞机。(m.lz13.)结果这次冒险失败了,陶器在上飞机时被撞碎了,所有的尝试与考虑都破灭了。

通过这次沉痛的教训,让他明白了:“对一个珍贵的陶器,包装它的破报纸和碎纸屑是与它同等珍贵的。”也让我明白了:“生命中也有许多这样看似平凡、不重要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忽略其价值,因为没有了它们,也许我们所珍惜的东西就不能得以衬托或完整!而我们就不能得到教训、启发、锻炼!”

翻开各个章节,你会惊喜地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这些主题都是谈人生的居多。有一心一境、澈如水晶、无关风月与一生一会四个篇章,都是教会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他的语句包含着他对读者们的教诲,他的言词包含着他对世界万物的赞美,他的所有感悟包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留念!

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数是来自于他小时在乡里的一些故事,以及他与亲人们发生的事情,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回忆与深思,再用他那细腻柔美的文笔写出感人肺腑的散文,这便是他的独特写作风格!

我从他的几篇散文中不难看出他信仰“佛”。他在《佛鼓》中这样回忆道:“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去击鼓,不禁痴了。”不过,或许他是很痴迷、很喜欢这种佛寺的氛围。

其或,我读过他那极具特色的散文之后,心中不由地燃起了写作热情,不仅仅只有这样罢了,他还带予我的是不尽的坚持!因为我认为林清玄能够克服重重难关,从偏远的地方走出来,成为一个鼎鼎大名的作家,是需要多少坚持与勇气都未必能达到的。

“我想着,在这悠长的时间中,在这广大的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与我心灵相同的朋友,得到一些温柔的安慰,得到几许智慧的启发,以及得到藏匿于俗世的浪漫情怀。”我想我在这句话、这本书中学到了写散文的方法与运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写出好文章。

*  鲁迅散文集读后感

*  培根散文读后感

*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

作文十:《散文读后感400字》1700字

散文读后感400字(一)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那一天,我看了迟子建散文,从此就对它爱不释手,迟子建的散文,虽然写的是她从小到大的种种小故事,却处处有美有爱。

在故乡,有爱她的亲人,有温暖的亲情。《龙眼与伞》、《两个人的电影》、《灯祭》、《红绿灯下》、《蚊烟中的往事》、《年画与蟋蟀》、《我的世界下雪了》,等等篇章,迟子建以深情的笔触向读者娓娓讲述了与亲人们相处的一幕幕--风雪中为我送伞而不得,“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的母亲;和母亲看的两个人的电影;在世时过年为我做灯的父亲;和爱人一起买花、过马路回家;童年里一家人在清香的蚊烟中,对着青翠的菜园和绚丽晚霞吃晚饭;腊月家里贴年画的热闹,桩桩件件,充满了浓郁的人间亲情。

作者通过叙述和回忆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女人坎坷却又华美的一生。迟子建流畅的文字似涌流的清泉,浓郁的感情似林间洒下的明丽阳光,光与水交融,使得这篇文字,晶莹饱满。

我喜欢迟子建的散文,因为,温暖的亲情,一直深深地感染着我。

散文读后感400字(二)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文/张新智

下午,我独自一人正看着《张晓风散文集》当看到《愁乡石》时,我不经打了一个寒颤,过后让我觉得余音绕梁,韵味无穷。

张晓风,女,现年71岁,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八岁随母亲一起赴中国台湾。1967年,曾往鹅库玛系冲绳岛极北端之海滩一游,去国十八年,虽望乡亦情怯矣。于是完成了这篇《愁乡石》。

这篇愁乡石不仅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思想之情,还写出了了作者的强烈强烈爱国之心。

作者的《愁乡石》使我联想到了余光中的《乡愁》两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离大陆只是一水之隔,可谓是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无论是愁乡石还是邮票、海峡都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思想。

那些岛上的人很幸福的过着他们的日子,他们在历史上从来不曾辉煌过,所以他们不必痛心,他们没有骄傲过所以无需悲哀。(m.lz13.)他们那样坦然地说着日本话,给小孩子起日本名字,在国民学校旗杆上竖着别人的太阳旗,他们那样坦然地顶着东西、唱着歌,走在美国人为他们铺的柏油路上。

这段是文中的原句,使我感慨万千,作者有得是多么愤慨,多么激昂啊,也同时说明了当时作者心中的苍凉与无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多么朴实而又真诚的心愿却在作者心中埋藏了整整18年……

散文读后感400字(三)

--《席慕容散文》读后感

文/应欣茹

“年轻的时候,心中的阴影来自对那前路的茫然无知,一切都没有启示与征兆。是的,在这样美丽的夜晚里,生命是可以包含着月光,却不得不在同时也包含了一层透明的哀伤。”这就是散文女作家席慕容。“

品读于她的散文,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情意--对生活的热爱。即使随遇而安,也能从中找出描绘生活酸、甜、苦、辣的画笔;对子女的疼爱,不需要用过多文字、着意刻画出如醇蜜般深厚的爱。即使只有细微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微笑。也都能从细致着笔中感受出那份如阳光透射般的温暖,无需用语言表达的纯爱;对于绘画的钟爱。即使面对于一张张空白、格格道道清晰嵌在纸中的条纹,也都可以产生感情。手拿调色板,轻轻握起水粉笔,在雪白的之中涂鸦出色彩,那或许就是自己心中斑斓的世界……

岁月就如在深远广阔的大海中行驶的一艇小船在漂泊却无法预测未来的路。或许这条道路会很漫长,甚至不知尽头在哪;或许在路途航行无风无雨,平淡的渡行一日又一日;或许会在前行的路中遇到狂风暴雨,甚至对未来毫无希望……选择前进、后退?这就是生活,似乎短暂却又漫长的时间所酝酿成的岁月--《岁月》这篇短小的散文,可能只是作家刹那间的感受:各奔东西、多年不见的好友重逢,都有极大的改变。才发现”原来岁月并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从我们的眼前消失,转过来躲在我们心里,然后再慢慢改变我们的容貌。“而感受一点一滴岁月的流逝,在不经意间悄然改变着身边的事物。所以,只有拥有乐观的心态,保持一颗宽谅喜悦的心。然岁月沉静,慢慢泡出沁香。你便会惊奇地发现,不管过了多么漫长的岁月,你依然青春向上,活力四射,并不会拥有一双悲伤的眼睛,冷酷的嘴角,一脸风霜……

优美柔华的文字,委婉生动的表达方式,给予人们更多的感悟与人生思考。这就是独一无二的她--席慕容!

*  散文读后感500字

*  散文读后感800字

*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