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2000字|茶马古道

作文一:《茶马古道》2000字

茶马古道——-雨菲茶马古道上的马队已经离开了几百上千年了,如今走在那段悠悠的青石板上,似乎还可以听到久远的年代里传来的阵阵驼铃声,“叮叮当当”的响彻着整个祥云坝子。天空飘着些许的微雨,洋洋洒洒的沾湿了青石板,两千多年前的石板道上,斑驳的刻下了历史的痕迹。两旁都是低矮的茅草屋,在岁月的蚕食下只剩下的只是一些断井残垣了,随风而动的茅草装点着没落的街道,一群朴实的人民穿梭在街道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苍老的老阿妈,脸粽成一瓣晒干的橘皮,在高原阳光的炙烤下呈现出了难得一见的古铜色,灰色的头巾包裹住了满头的银发,缺了门牙的嘴微微的张着,像饱含了历史的书卷,张合之间都吐露着岁月的痕迹。他们背负着差额的背篓,在山路上艰难的跋涉着,我仿佛看到了一千多年以前那群精明的汉子拉着马,一次次的运送着茶叶和丝绸。这条路上,在茶与马的熏陶中慢慢的染上了奇异的色彩,那些绮丽的丝绸像一个美丽的姑娘,织染出七色的彩虹,一直被世人忽视的世外桃源涌进了无数的异邦人,善良的古道人民渲染在这些人中间,开始开眼看周围的世界。由于一路上少数民族众多,他们各自有着各自的生活习惯,当异族人像一群强盗涌入的时候,他们傻眼了,一次次用他们简陋的武器对付着他们精良的器物。血像河流一样流淌在了每一个山脚,尸体遍野,像以前他们死去的鸡猪一样的在山野里躺着,没有人有力气去拾缀,埋葬,在野蛮的杀戮里对于尸体的尊重就向开在悬崖的野花,可望而不可即。西南的土地是广阔的,而西南的交通却让人望而却步。肩挑手提,马运成了最原始也是最便利的交通运输。在李白眼中“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响起了清澈的马蹄声,从此中国与南亚、西亚的陆上交通通过这些被称为野蛮人的蛮夷之人一路踩了出来。在云南的边陲一个叫祥云的坝子里,云南驿的马帮摇摇的拾缀着历史的痕迹,将青石板上的街道随着哒哒的马蹄运送出去。朴实的人民承担着他们的责任,无论是雨天还是酷暑,走过总是可以看见成群的马群里那些晒得黝黑的汉子,不知疲倦的运送着物品。他们像离开家走西口的男人,又像抢劫财物的土匪,土头土脸的走过这片多情的土地。据说在云南驿这个小城周围的土地里会开一种花,花期在每年的四五月份,白天是红色的,红得像血那样,一簇一簇的,开得满山满路都是,站眼望去,是看不到边的红,像流淌着的河流一样的向远方延伸,而到了下午花色却全部转为了白色,一片雪白,当夕阳的残红撒落的时候,那一片白色就像是为死去的人戴的白孝,耀目得没有人可以用眼光逼视它。老人们说,当茶马古道最盛的时候,每天来往的人像排队一样的经过,因为运送的人有限,他们来到此地就随意的抓当地的青壮年去帮他们押送货物。当地的人都是有妻有儿,有家有室的,安土重迁的思想又严重,他们不愿意去,而异邦人居然把他们活活的打死了。自然也有与他们斗争的,一匹匹人像被砍到的树桩一样的倒下了,一阵风过,血像油漆一样的凝固在了道路上。他们杀鸡儆猴,没死的只能跟着上道,运送的路途艰险,太多的人有去无回,几十年下来这里的人渐渐的少了,而那片土地是埋葬那些死去的人和为为回来的人埋的坟。几百年的时间过去了,居然连成了一片,无数的尸体和无数的坟墓就这样荒芜着,后来在这片土地上居然开出了这样的一片花来,春去秋来的竟惹的许多人前来观赏。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秋风吹过的地方衰草一片,自然的看不到在勇士的身上长出来的每天变色的花,只是我相信那些勇敢、执着、善良的人民是日夜在守卫着自己的家园的。来的时候我看到了隔山的两旁是翠绿的青松,在祥云的大山上,大多数长的都是这种常年不落叶的松树,它们在风雨的袭击之下愈显得青翠。它们像坝子的守护神一样严肃的站立在山峰上,将那些红色的土地扎在脚下,站稳身子,迎接着挑战。云南驿还保留着当时作为驿站的一些建筑,像历史的证人,也像炫耀的资本。巍巍统治者一个梦,或者一个思想就可以让余下的百姓为之奋斗,甚至是像蝼蚁一样的生命,而我们在看到历史的时候任然要怀着感恩的心情,感谢伟大的丝绸之路在这里拐了一个弯,绕道经过了这里,然后我们的前辈粉身碎骨的为这一段光荣历史献上了血和肉。如果世上真的还存在鬼魂的话,我真的很想知道,当我们无数次梦回的话,我们一方面面对历史的崇拜,面对

文物的交叠面,一方面面对那些誓死不愿离开,誓死保卫家园的祖先,我们该如何的圆场。现在天空一片澄明,蓝得没有一丝的微云,那是很多地方都难得一见的天空,没有云的打扰,一切仿佛是静得只听得到那些遥远的方向驶来的马群吧,喔,还散发着清新的茶叶的香味呢,精细的丝绸是与一色的麻截然相反的,我们该欢喜了,只是那片耀眼的血红和夺目的雪白,心还是一次次颤颤的无法安下来。我的祖先,我的故土,那些异邦的马群踏破了您的安宁吗?请等等,请等等,请回到那个没有马的年代,将那皮肤晒得和土地一个颜色,将皱纹样的橘皮投进背篓,回去吧,回去吧。青石板上悠悠的铃声,哒哒的马蹄,走远了,走得很远,很远„„

作文二:《茶马古道》3600字

茶马古道的文化芬芳(上)

茶马交易治边政策始于唐代,止于清代。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中,中国商人在中国西北和西南边陲,凭借着勤劳与勇敢,踏出了一条险峻崎岖、绵延万里的茶马古道。     回溯茶马古道的历史,可以看出茶马古道不只是一条贸易通道,还是一条人文精神得以升华的荆途。茶马古道沿途不仅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更有让人啧啧称奇的人文景观。时至今日,在这条由千年前古人所踏出的茶马古道上,我们已经看不到成群结队的马帮,听不到清脆悠扬的铃声,但时时能在一些留存下来的印记里,感受到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着的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本版将分上、下两篇,带领读者“呼吸”茶马古道的文化芬芳。

【茶马古道的起源】

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有这样一条崎岖艰险的通道,承运着云南、四川、西藏交流沟通的使命,这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道——“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在历史上起源于唐宋时期的 “茶马互市”。世代居住在高寒地区的藏族人民是以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等食品作为主食的。居住在这个平均海拔三四千米以上地区的藏民需要摄入高热量的脂肪,但是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需要能够分解脂肪的茶叶来帮助消化,同时茶叶还能防止糌粑带来的燥热。因此尽管藏区并不产茶,但是藏民在长期生活中,仍然养成了喝酥油茶的习惯。这也形成了藏区对内地茶的需求。而在内地,无论是民间劳役还是军队征战都会用到大量的骡马,这就对藏区和川、滇边地所产的良马有了很大的需求。双方各取所需,一种互补性的贸易——“茶马互市”就开始了。

由此,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特产被送往内地,而四川、云南二省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则运到藏区,两地的贸易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日渐频繁、川流不息,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而日趋繁荣,形成了这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条有着特定历史含义的交通要道,简单来说,茶马古道主要分为滇藏道和川藏道这南、北两条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西双版纳、思茅等产茶地,向西北经由云南大理、丽江、中旬、德钦、芒康、察雅至西藏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从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出发,首先经由泸定进入康定,再从康定又分为南、北两条支线:北线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直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南线则是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最终南北两线都要再由昌都进入卫藏地区。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主干线之外,茶马古道还有很多支线来完善川滇藏之间的交通。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非只有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茶马古道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加上众多的支线、附线共同构成的道路系统。它连接着四川、云南、青海、西藏四省,再向外则延伸到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地,甚至远达欧洲。三条主线中,川藏道开通得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也较大。

川藏道还可分为南道和北道两条。南道:从西康(今四川)雅安翻过二郎山,路过康定、昌都将四川茶区的砖茶运往拉萨。北道:从雅安茶区出发,经过康定、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最后抵达昌都。南北两道在昌都会合后还可以分别经由南北二支前往拉萨。     青藏道也有两条:一条是曾经的唐蕃古道,途经秦州(甘肃天水)、渭州(甘肃陇西)、临州(狄道县)、河州(临夏,或者经过兰州到鄯州)、鄯州(今青海乐都)、赤岭(日月山)、大非川城(薛仁贵城、切吉古城),共和县恰卜恰、大河坝、玉树、唐古拉山查午拉山口、索曲(西藏索县)、那曲、羊八井,最后到达拉萨;一条是元朝时的“驿道”,即从甘肃临洮到青海西宁、玉树,中转四川德格,再到西藏昌都、索县、那曲、当雄,经过羊八井,到拉萨为止。

茶马古道沿途仿佛一幅山水画 。在这幅山水画中,有着动人心魄的苍茫和旷世不遇的

静寂。那是一种把人带入史前时代的苍凉而又严峻的美。古道的夏季,有着汪洋恣肆的雨水,冬季则会有清凉如玉的雪水。汇聚而成的河水从峻岭险山之中奔腾而下,又很快流淌进无数的大江和河流中。远远望去,可以看到那苍劲而唯美的山脊,突兀峻秀而又充满张力。江河奔腾涌动,为高原增添了生命激情,为群山带来了蓬勃生机。

除了名山大川,茶马古道的沿途还有充满灵性的石头,轻盈缥缈的云朵以及明丽湛蓝的天光。饱经沧桑的顽石、空旷高远的蓝天、绚烂多姿的云朵、宛如极地之光的光芒„„构成了令人激动不已的画面。如果是在晴天的晨曦或晚霞之中走上茶马古道,你一定会被那种大美沧桑所震撼所感动,感受到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足以使人浑身充满力量。

【易武古镇,探幽茶马古道的源头】

易武(图一),这个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北部的边陲古镇,在普洱茶爱好者心中可谓是一方圣地。这里,便是滇藏茶马古道的起源地。

地处亚热带的易武,离景洪市100多公里。在古代商贾云集、热闹繁荣,也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国家的一条重要通道。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悠扬的马铃声响彻了山谷、平坝和村寨,也串起了众多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易武镇茶马古道始建于清道光25年,当时长约240公里,宽达2米。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路段被毁坏,有的已被公路代替,有的则埋藏于荒草密林之中。近几年来,长期尘封的茶马古道残迹陆续被发现,目前已发现并探明的古道段总长约23公里左右,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从象明乡曼贡村到罗梭江一段,长约5公里。这条古道是当时易武、倚邦、攸乐、曼撒、曼砖、革登等六大茶山通往思茅、普洱的道路。

易武小镇至今尚保存着许多古六大茶山的历史文物,在古镇老街还留有不少老茶叶商号铺面,如车顺号、安乐号、福元昌号、同庆号、同兴号、宋聘号等,这些商号在普洱茶收藏者耳中可是名头响当当。茶文物中也有很多重量级的“宝贝”,如《茶案碑》、“瑞贡天朝”牌匾、古茶园等。

易武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清朝雍正年间,周边曼撒、易武、曼砖、倚邦、革登、攸乐六大古茶山的普洱茶就被列为敬献皇室的贡品。

清朝嘉庆和道光年间,是易武普洱茶最辉煌的时期,清朝雍正年间,鄂尔泰任云贵总督时,在滇设茶叶局,统管云南茶叶贸易。鄂尔泰勒令云南各茶山茶园顶级普洱茶由国家统一收购,挑选一流制茶师手工精制,并亲自督办,在贡茶上印《鄂尔泰》私宝,进贡朝廷。易武街上商铺连商铺,茶庄接茶庄,生意兴隆,人丁旺盛,内地茶商和马帮往来不绝。仅仅依靠易武本地的原料已经不能满足易武茶号的加工了。因此,倚邦、革登等茶山产出的大部分茶叶都被集中到易武加工成 “七子饼茶”,最多的时候达到了6000多担。那时候,易武可以说是山山有茶园,处处有人家。从现在古镇老街上的茶叶会馆中,还能遥想当年小镇的繁盛。

易武的洞穴景观资源也十分丰富,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取胜。景点主要有“易武花蛇公主洞”、“纳么田彩云洞”和“高山落水洞”等。易武花蛇公主洞位于易武古镇东北面,洞中左右侧石壁上刻有清代朝廷官员许子衡、黎寿昌等的爱国诗句,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而纳么田彩云洞的洞内景观比易武花蛇洞更为雄奇瑰丽,钟乳石造型优美,姿态万千。

【古道景区,实景还原马帮文化】

在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勐海乡,有一个占地1500亩的茶马古道景区,这是国内首家实景还原茶马古道古迹文物保存及沿途人文民俗的景区,也是国内茶叶资源植物最多的特色植物基地。

茶马古道是一条 “因茶而盛、为马而生”的古道。从古到今如谜一般地让人着迷、令人不断探索。触摸古道的历史,寻找古道往日繁华的记忆。马帮形成初期,各家各户只是将自己的马用于短途运输,随着需要进行长途贩运的货物逐渐增多,加上复杂的道路情况,单

人单马很难成行,也无力承担全部运输业务,于是便数人相约合伙同行,从而形成了最初的马帮。清末民初,云南各地出现了一批大的商号,大多拥有自己的马帮,有些商号就是由马帮直接发展来的,并且,渐渐形成了独特的“马帮文化”。

马帮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每走一段路就要驻足休息或进行商品交易,这些驻足地,就形成了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驿站”。马帮们曾经驻足进行商品集散的驿站,往往就成了后来的城镇。在茶马古道景区内实景还原的马帮驿站建筑中(图二),游人可以看到布局严整的中堂、摆放货物的后间及马帮文化的条训等。

马帮那种长期在野外风餐露宿的生存方式赋予了茶马古道浪漫而传奇的色彩。因为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只能靠骡马及牦牛等驮运,那长达数千公里、往返一趟需耗时四五个月甚至半年多的漫长旅途,锤炼出马帮们为人称道的精神,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坚韧的意志、果敢的智慧以及亲密无间的信任等品质融合而成。

在古道景区里,最得到游人青睐的是古街,那里有茶农家、县长家、茶商家和关帝庙等老宅,精美的建筑令人流连忘返。茶肆里,茶农们展示着采茶、制茶等一系列过程。如果你到访那里,千万别错过了品茶。在每家茶铺,老板们都会用自己最得意的普洱茶品种冲泡出待客茶任你品赏,还会介绍一些真正产自古茶树的普洱好茶,茶香悠悠更添古道韵致。

作文三:《茶马古道》7000字

茶马古道

“要不要跟我去云南嘛~去大理城墙上晒太阳哦~还有拉萨神马的~不动心吗?” 受君的怂恿,决定和她走一趟茶马古道。

在我这个年纪,忽然产生了这个念头——自由行,不免有那么一丝忐忑。

第一站  成都——九寨沟

君儿在旅行前做好了功课,计划16-17天,从网上订下了成都的99连锁。7月14日晚7点我到成都火车站,她中午从重庆到成都东站,我们同时在旅馆门前汇合了,成都的夏夜下着小雨,很凉快。对于成都君儿是个很称职的导游,她在09年国庆节,曾经有过成都6日游的经历。因此放下行李,我们前往不远处的宽窄巷子吃宵夜,很贵,很好吃。然后打的去春熙路,游览灯红酒绿的成都夜景。人流川息不停,商店里物品丰实,但我对一切都不在心上,我向往着大自然。

15日我们想订16日去九寨沟的四日游,直至早上十点悠闲的成都青旅才工作,每人880元,紧接马不停蹄,玩青羊宫,逛杜甫草堂。中午参观了西南最大的四川博物馆,这里展示西南很多文物,值得一览,并且是免费的。傍晚到达锦里。我第一感觉是我来到了舌尖上的中国的舌尖,与宽窄巷子相比,这里要热闹得多、便宜得多,只恨自己的胃不能撑得够大,西南小吃在这里应有尽有。成都人真的很能吃。有麻将玩着,有小吃吃着,人生足矣啊。尝了四五样,只好打包回宾馆慢慢品尝吧。

去九寨沟的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5·12大地震留下的痕迹。车子缓慢地行走在刚刚修好的道路上,路基下1-2米处就涛涛江水在翻滚,翻滚出团团浪花,碎石层的山陡峭笔直,好像随时都要滚落下来。令人担心害怕。

5·12大地震已把原来的道路冲毁了,留下了堰塞湖,隔着湖望去,原先的道路上还停着被地震时砸瘪的黑色轿车,再有导游在车上声情并茂地讲述大地震他亲历的惨象,我不禁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我们应当珍惜属于我们的时光。

到达九寨沟。这里被称为“人间的天堂”、“美丽的童话”,的确如此,我第一眼看到那蓝色天鹅绒的湖泊时,我真的为她陶醉。

山山水水、树树林林,九寨沟的草草木木都是沁人心脾,美得化不开。

晚上,这位自称为“十佳”导游的徐导,明确表示“尽管你们的自费项目是二选一,但请大家都要参加两个自费项目,我们冒着生命危险,走在这条路上,我们也要赚钱养家”“我这个人,心黑、皮厚,我需要钱”有人在车上打电话给报名的旅行社投诉交涉。到最后,我还是坚持只参加一个自费项目,新疆的几个游客因宗教原因也拒绝了,他也只得作罢。 出发前,我有些担心到黄龙有高原反应,在家喝了整个一个星期“红景天”。才花了20块钱,在九寨沟,一天量要100元,简直是抢啊!令我们兴奋的只是在松潘见到安徽资助的藏族小姑娘和松潘县城。

在九寨沟,我人生中第一次,可能是唯一一次见证了三江的源头。

第一次进了藏传佛教的喇嘛庙。

第一次看见了地震后的惨烈。

后面会有许多类似的东西在等待着我,但毕竟不是第一次了。

第4天,7月18日返回成都时已是下午六点了,赶到旅游汽车站7点10分,7点30分前往茶马古道的起源地——雅安。

(二)被称为四川肺腑的地方——雅安

7点30分,大巴准时出发,全程高速,票价50元,要亏本了。

晚9:3:3分,到达雅安站。因为行李较多,我们最后下车,君儿发现前排座位上有一部苹果手机,没有一丝犹豫冲下车,赶上了前排的一对小情侣.。此时他们已经上了出租车,准备回家了,小伙子说“谢谢、太谢谢了。”的士司机说:“还是外地人好,要是本地人肯定不会还给你了。”我们却因为君儿赶着下车,丢了一个包,好在里面只是一些零食和旧衣服,损失不大。他们邀请我们一同打车,把我们送达四川林大门口,何文已在校门口等我们,并帮我们安排好住宿。

清晨的雅安,真是名符其实的“雨城”,淅淅沥沥的小雨,使昨晚的闷热一扫而光,只得穿上长袖衬衣,何文陪我们一路游览了雅安的市中心,桥的两岸,烟蒙蒙,雾蒙蒙,山水相间,一个深呼吸,你会感觉到空气都是甜甜的。雅安是一个慢节奏的城市,在雅安的上里古镇,我们玩了大半天的时间,这里已经被开发了,多多少少沾上了商业味道,但卖的东东价格比九寨沟便宜许多。一把牛角梳子在这里只要十几块、几十块,而九寨沟则卖到几百元了。

烟雨中的雅安,恬静、祥和,我们这趟旅行的目的是游茶马古道,君儿探得雅安有一茶马古道博物馆,于是下午从上里回程,直奔博物馆。吃一个闭门羹,保安告之:“今天下午,(星期五)闭馆学习。”

没办法,每一次旅行总会有遗憾在雅安的遗憾就是没有在茶马古道的源头了解他的历史。只能遥看这处山间依旧保存的古栈道,带着对历史的遥想回城。

华灯初上时回到宾馆,邀何文去吃当地有名的一家小吃——蔡婆婆牛肉馆。何文谢拒了,他还在实验室做实验,这位富二代离开家乡江南小城,在这里潜心研究着植物遗传学,拒绝了一切灯红酒绿的诱惑,实在难得。

在沥沥的小雨中,安然入睡。

(三)情歌圣地——康定

7月21日,清早,在雨中去汽车站,前往康定,票价74.00元,下一站就是藏区了。久居江南,距离使我们对藏人免不了有着好奇,冷漠落后的感觉。进入藏区,肯定少不了有些担心。

7:30分进入简陋的候车大厅。正巧7点30分有一辆车去康定,尽管发车时间已经到了,广播里还在反复播放着“寻人上车”,原来有两位旅客还未上车,在等了15分钟后,只见两位小青年冲进检票口上了车,工作人员抱歉地对我们告之:“人家买了票嘛,要不浪费钱了,多可惜。”我第一次被世人的人情味感动。

草原的人情大于规划。草原的时间观念没有内地强。

车刚出城,只见一对父女,40多岁的父亲正在路边帮14、15岁的女儿整理雨披,这是一对骑行者,我正在惊讶时,忽见318国道两旁冒出许多许多骑行者、目的地拉萨。还有少数步行者,细雨中,大家一拨一拨,弓着背,顶着雨,吃力地前行。老中青都有,除刚才的父母俩,还发现一位30多岁的妈妈,竟然带着一个10岁左右的女儿和7、8岁左右的儿子

在骑行,我的天!心都被震撼,真佩服她的勇气,这可是高原!一双儿女在高原上万一有个什么闪失,怎么得了。

下午三点,到达康定,住车站不到百米的贡嘎客栈,三楼就是青年旅馆。我们是听着康定情歌长大的,安顿好立刻租车之本跑马场。守门的藏族老人问我多大,随口一答:55.“半票”

既未查身份证,也没看学生证,他很信任地卖给我们两个半票,我第二次被藏人感动。 这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在这些还没有被商业污染的地区,人们活得单纯,活得欢乐,和九寨的藏人相比,恍若隔世。

下山途中,遇一老者,南京人,六十五了,他花了四十天时间,从九寨沟步行到康定,准备一直走到拉萨,因血压升高,在康定休整,我只给他医院方向,叮嘱保重,祝他一路顺利。

在康定小旅馆里,花44元吃了一顿简单的晚餐,二菜一汤。一路走来,大都是吃当地小吃,少食米饭。这顿米饭吃得很香。

晚上。给老公发了条短信:“我们在康定,非常愉快,非常安全,实惠,在跑马场骑了马,从雅安到康定的路上,一路都是骑行的人,从十七到七十都有。”

乐极生悲。本想康定是路过,只住一夜,晚九点多康定天刚刚黑。我们到汽车站买去稻城的车票。车站里外站满了藏人,面对他们那棱角明显,线条十分刚毅,被高原紫外线晒得黑黝黝的脸,乱糟糟的卷发,显着生硬的汉语向你招呼生意,我有些害怕,敬而远之。“售票小厅”贴出告示:“因雅江大桥的公路出现塌方,正在抢修,无法通行,开车时间等候通知。”自动柜员机就在车站外,我硬着头皮在围观的藏人中去了两千元钱。

我们只得改变行程。君儿是第一次进草原,她在第二天参加当地藏人组织的草原观光一日游。在草原深处,大捧大捧的鲜花,被铁网网起的牧场牦牛,真正的蓝天白云草场,牧民家的酸奶,当年红军路过的草原不再那么恐怖,而是陶醉人心的圣地。但第三天一句没有消息,我们只能在康定旧城闲逛。我开始焦急,终于,我决定拼车去稻城。为安全起见,找了一辆藏民的越野车,每人500元。

在旅馆遇到的几位中国林大的研究生,他们包了部面包车去稻城,搞植物研究。我和他们商量,在雅江的塌方处把路况用短信通知。下午两点,他们短信告知:“小车可以走,路况还可以,就是颠得厉害。”晚上,他们又告知,大概凌晨3点多可以到达稻城。这样算来(他们是早晨8点出发)整整要走近20个小时,平时大客车不过11个小时。

四.冲出康定

正在修建中的318国道

高原上的太阳落得晚,早上升的也迟。7月23日早上6点06分,我们从漆黑一片的康定城里出发了。

司机是稻城亚丁人,42岁,叫洛绒多登,身体强健,性格开朗,开始是说话不多,等天一亮,就扯起嗓子去,开始唱起来了,坐在后排的年轻人叽叽喳喳东问西问一路十分热闹。洛绒多登自我介绍:“我,汉语说的一般般,我不识字,汉文、藏文都不会写。”

我问他小孩多大了

“我想做和尚,我不想结婚。”他答。

“大雪封山后,你干什么?”

“帮我姐姐家干活。”

我知道,藏族是一个女权主义的家庭。男孩一般只有„„的身份。

你的驾照理论考试是怎么考的

找人代的,我们藏人地区都是这样的。多登告诉我

中午,车到雅江大桥上等待过塌方处,只能通过小车,每天中午一点。晚上六点两次放

行。

我们吃了一碗蛋炒饭,逛了建在这个大峡谷中的县城,街道很窄。

中途,几人内急。到县人武部借洗手间用,被两个工作人员告知:“我们单位没有洗手间。”

“那你们不上厕所?”

这位干部模样的人支支吾吾地说:“我们也是到外面上。”

被拒后,我们只能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道上行走,很是吃力地寻找公测,大约爬了不到两百米,见到雅江派出所。年轻的民警热情答应我们上洗手间。

“小心点,有一个卫生间灯坏了。”

末了问我们吃了没有,并把美女蕾蕾的号码要了过去,答应随时通告路况。

终于1点后我们按时通过塌方路段,本以为路会变好。

3点后,随着海拔越来越高。主要是318国道正在重建,路上全是泥泞。正值雨季尚未结束,天开始下雨,一会儿又是冰雹,车子不断在爬山,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我看着窗外的悬崖,云海。紧张的心一直提到嗓子眼。后排正在毕业旅游的小人们叽叽喳喳,浑然不知。

最苦的是骑行者,顶着雨雪冰雹,踏着泥泞,扛着车子,艰难地行走在前行的路上。 终于有人招手要求捎带了。

车在海拔四千七百多米的剪子弯山的山顶上,我们停下照相,有一稍稍平整的场地,一群骑行者正在休整。

小伙子告诉我:“阿姨,我从早上六点骑到现在„„”

我摸摸他的手,冷得砭骨。

我只得鼓励他加油,

其实,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只有骑到下一个点,否则没有其他的方法。 分别时,小伙子忽然把我整个人横抱起来,调皮地对大家说:“快照!”

笑声中相机声此起彼伏,我可有六十公斤啊。

挥挥手,我们快速前行。

同车的一位杭州姑娘想去西藏波密,但她没有任何准备,冻得不行,君儿只能把羊毛披肩给她裹上。

下午六点到达海拔四千两百米的理塘镇,这位姑娘下车了。

第二天,她发来短信:发烧,呕吐。

第三天她只能无奈地返回杭州返回杭州。

过了理塘,下面的路真的只为我们的车修得了。

路上没人没车、宽阔平坦,越野车欢快地向徒步者的天空——稻城驶去。

晚十点,我们到达目的地——稻城妈妈青旅,400公里的路我们开了16个小时。

惊艳之美——亚丁

亚丁是稻城的一个乡,因有三座神山而出名。

其实在去稻城的路上,老公电话我:“中央台播了,稻城发生4.8.级地震,你们要注意安全噢。”

生死有命。地震怕什么,我们这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没有战争和地震。

稻城是一座安静的小城,如同藏区其他小城一样,慢慢的节奏、静静的行者,众多的流

浪狗„„

24日清晨,洛绒多登来了,带了一位小伙子,告诉我们:“他是我弟弟,今天送你们去亚丁。”

亚丁是稻城的一个乡,如果说稻城是香格里拉的魂,那亚丁是魄,相得益彰。

兄弟俩是一家,都未婚、都文盲,弟弟叫次郎刀登。他后来告诉我,藏人的名字都是庙里面的喇嘛取的,与汉人有很大区别就是没有传宗接代的姓氏。

在我们眼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下的小孩大多要和男方姓,而藏人却是没有姓氏的,男人的地位并不高。

刀登看着车上四位女大学生、两位研究生、一位编辑,一双善良的眼睛有一番胆怯、一份羡慕。

旧时的藏族人分为九等、加之宗教的原因和地域闭塞等多种原因,一路走来,我们遇到的藏人都很真诚单纯守信热情,恰恰就在亚丁景区售票处里,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有三个藏人亲切地问我们需不需要导游,我们谢绝后,他们还热情地送我们上车,在一刹那,三个贼把磊磊的手机都走了。

小偷在内地是在正常不过的,但只有蓝天白云的藏区,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正在遭遇着污染。

报警后,先是景区工作人员表示:这是景区的第一幢盗窃事件,景区公安也表示替我们追查,但第二天晚上我们就离开亚丁,也就不了了之了。

下午依然是冒着细雨,过着大披肩,登上海拔5100米的冲古寺,本想能看到神山,但因雨雾的原因失之交臂。

就在此时,高原反应开始。

其实在高原上,有些身体强壮的人他们反应很厉害,而我们这些长期缺氧的人们却还好些。

夜宿藏家,主人是刀登的姨娘,占刀登的光,请我们喝酥油茶:“来、多喝些。刚上高原,有反应,喝了会好些。”说完递过一块牦牛肉。我喝了两杯酥油茶,很好喝,香的、咸咸的、入口很好,但牦牛肉我实在咽不下去,悄悄地扔了。

坐在漆黑的、脏到极致的厨房,顶棚上一盏昏暗的白炽灯在摇晃着,周围的家什脏的分辨不出颜色。主人的小男孩就坐在地上,外套脏的如泥土一般。只有藏獒在外狂吠。

三十米的野外用木板钉了一个厕所,简单地分成那女,几乎没有任何隐私。

雨停了,夜是如此寂静,雪山也会入睡。但我们都被高反折磨,胸口闷得很、需不断深呼吸,有人在喘气,手机、电脑屏幕全都花了,全部高反了。

25日的黎明,一行人向海拔六千多米的洛绒农场出发,那里有三座神山,是看央迈勇神山的最佳位置,但没有路,最艰难的一段骑马也不行,只有步行。

计划五点出发,下午四点返回,往返大概三十公里。仅仅走了百米左右,高原反应让我喘得厉害,不上年轻人的脚步。

我回到客栈,在山下闲逛。下午两点,我在停车场等待,忽然间天空晴朗,雾霭全部散去,高原的天空全部放晴,太阳的光辉从雪山之中闪着金光,照着山上的皑皑白雪。

我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神山,我狂喜,本以为在亚丁见不到神山的真面目,天不负我,在8月的江南正是高温时节,而我则在5000米的亚丁,见到有着惊艳之美的雪山。

我在默然祈祷:愿我的家人,愿我的一生充满了宁静和幸福。您听到了吗?

直到晚上八点,君儿、小犬、小田才陆续下山,君儿两腿沾满了泥巴,泥水把鞋子裤子

弄得脏兮兮的。

她兴奋的告诉我,山上的景色美极了,整片整片的杜鹃花,一片片的沼泽地,飞泻而下的瀑布,她们从瀑布下穿过,从沼泽地里淌过,见到了灵活的猴子,漂亮的野鸡,还有她叫不出来的一些动物。

“你没上去,你把人间仙境弄丢了。”

我知道亚丁是个仙境,有很好的生态环境,但愿它的生态能够保持下去,如同睡美人在温柔之乡静静地沉睡着。

下山途中,次郎刀登在路过他家时耽误几分钟,加了衣服。

气温降下来了,他聚精会神地开车,在转弯险要处,口中念念有词,念着佛经。

晚上12点,车把我们送到青旅,前往香格里拉的车票洛绒多登已经帮我们买好。 27日,我们将在稻城再待一天。

我准备付手续费,青旅代买票要15元手续费。

他说:“我们是我的客人,我不收手续费。”

谢谢你,洛绒多登。

祝你好运。

稻城见闻

因7月26日的车票未购买到,只得在稻城再逗留一天。虽说在稻城只住两夜,但都是晚上十点以后,不识庐山真面目,未见她的真容颜。

早饭后,我逛着县城,稻城不大,分新旧两部分,新城如同鬼域——没人;旧城满眼是藏人。

超市里物价不算便宜,大概运进来不容易,房价每平方两千多一点,我想到ATM机上取点钱,寻了许久,不见工商银行和建行。

我于是问警察。

他答:“稻城只有一家农行!”

我晕!

青旅的老板是一位东北小伙,他推荐我们去洗个温泉,距县城三公里有一个藏民村,专门经营者温泉洗浴,每位十五到二十元,打的来回三十元。

午饭后,我们欣然前往。本想步行去,哪知出城后的路虽然好走,但高原的太阳实在厉害,紫外线灼的人真的受不了,盘山公路前不见车后不见人,多少让人担心。

我们拦下一辆从山上下来的警车,车里帅气的警察告诉我,说温泉的人很多。

终于见到一辆上山的车,拦下后,答应带我们前往温泉。

在旅行前,我们把藏人有些妖魔化了,藏区的安全系数还是比较高的,

这是两位来自四川眉山的中年人,来修亚丁机场的。亚丁机场预计十月试航,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机场。

每个温泉十块钱,真正来自雪山的温泉。这是我们在藏区洗的一次最痛快,一生最难忘的雪山温泉澡。

结账时,我递过去20元,藏族老板递回10元,我不解地看着他。

他告诉我:“你们两人用了一个池子。”

一刹那,我没有感到我占了便宜,而是有感于藏民的纯朴和城市,在一般旅游区是不可能的。

回程的路上,他们介绍稻城的风土人情,特别推荐我们去市场买当地人卖得高原上的大补之品——雪莲花。

这种长在高山上的植物是在藏族妇女的大补品,在九寨沟见过,卖得很贵。在稻城的农贸市场,我从一个不会说汉语满脸沧桑的藏族老人手里买了一大包,重量不重,却很占地方。

青旅小老板告诉我:“这儿没假货,要买东西放心买。”

我想随着亚丁机场即将开通,这里的净土可能被打败,但我们前面还有很多地方要穷游,重要的是手工制品、名贵中草药,我又不识货,因此,只能一概拒绝。

徜徉在稻城的街头,充分享受着高原蓝天白云和阳光。

夜幕将至,城中的广场响起音乐,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围起圈圈跳起了锅庄舞。 我看了一会,忍不住冲下场,和他们手拉手跳了一圈。

君儿举着摄像机一边摄一边哈哈哈大笑。

稻城的一天,我真得很快乐。

作文四:《茶马古道》22300字

“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齐名,是中国通往国外的又一条漫漫长路。它南起云南的茶乡普洱,经下关、丽江、维西、中甸(今香格里拉)、德钦,西进西藏拉萨,又经亚东,越过喜马拉雅山口,经印度噶伦堡,到加尔各答。从普洱到喜马拉雅山口的路程,最短也有7300余华里。“茶马古道”的另一条主要线路,起自四川雅安,经康定(打箭炉),过昌都,进拉萨,这条线路又称

“大北线”。这两条主线,穿越了整个大西南的广大地域。这里雪峰连绵,山岳重叠:江河奔泻,波涛滚滚。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雪域西藏,其行路之难,更难于蜀道之上青天。生活在这块世界屋脊上的人民,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跨过江河峡谷,穿越丛山峻岭,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岁月,终于开辟出这条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茶马古道。于是,在荒凉而孤寂的丛山峻岭中,响起了马

帮长途跋涉的铃声。

现代茶马古道

在茶马古道这条漫长的人畜小道上,从昌都到雅安,光是骑马就得走四十五天。从雅安经昌都至拉萨的交通,全靠驿道和牦牛;每天行走三、四十里路,来回一趟要费时一年,由于受季节的限制,一年中能真正通行的只有四、五个月时间。千百年来,藏族人民借用神话和歌谣倾诉自己的美好心愿,期望在崇山峻岭间修筑大道,在江河激流上架起金桥。公路干线的修筑,基本替代了过去

“茶马古道”的功能。

1957年后,国家修通了滇藏、中乡公路,各种物资、生活必需品香烟、茶叶、糖、布匹等源源不断地通过昌都运往西藏地区。改善了茶马古道人背畜驮的落后状况

从古代到近代,茶马古道上的交通运输主要是依靠马帮。马帮可以说是云南历史上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由云南的地理环境和驰名于世的马匹这两大因素结合而成。历史上云南以产马著称。考古学家从170万年前元谋人时期的哺乳动物化石中,发现了马的化石;汉唐时期,云南有著名的“越赕马”;宋代的

“大理马”更是驰名于世。而马帮的发展又与茶马古道的兴盛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帮为西南地区的对外交通贸易提供了便利,茶马古道的繁荣则促进了马帮运输业的扩大与发展。

马帮形成初期,各家各户只是将自己的马匹用于短途驮运。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进行长途贩运的货物逐渐增多,加之复杂的道路状况,单人匹马很难成行,也无力承担全部运输业务,于是便数人相约合伙同行,共运一批货物,从而形成了最初的马帮。清末民初,云南各地出现了一批大的商帮,有些更是富甲全国。云南的商帮大多拥有自己的专业性马帮,有些商帮就是由马帮直接发展而来。

经常以地为床以天为被的赶马人早已习惯了简单艰苦的生活方式

专业性马帮有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从领导来讲,一般分为大锅头、二锅头、管事三等。大锅头1人,是整个马帮的头号首领,其他人要入伙搭帮,要向大锅头交纳一定数量的钱银。对大锅头的要求也比较全面,既要智勇双全,又要熟悉商情、各地的风土人情、道路和驿站的情况,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手段,能当家理财,管理好马夫、牲口和财物。二锅头为二号首领,大锅头不在时全权掌管马帮。管事则专门负责马帮内部的经济事务。马帮的大小按拥有牲口多少区分,5匹牲口为一把,5把为一小帮,设一小锅头负责。一个马帮少则几十匹牲口,多则成百上千。赶马人与牲口的比例,一般为4匹骡马配备一名赶马人。

进入清代,云南外运货物总量大增,除了每年要运输京铜600多万斤以外,茶、盐等云南特产也是各路马帮驮运的主要货物。马帮运输业进入了鼎盛时期,茶马古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史料记载,清代从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萨的距离为5916里,而从云南普洱府到拉萨的距离则为7019里,中间有100多个驿

站。如果再加上从拉萨到尼泊尔、印度等地的里程,茶马古道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万里之遥”。

从自然条件来看,茶马古道滇藏线最为艰难。通道皆位于崇山峻岭之中,雨季气候炎热,瘟疫等各种疾病流行,人和骡马都极易染病,所以,商队通常是在每年5月雨季到来之前通过云南西南部地区。而从滇西北进入西藏地区,行走更为不便,夏有蚂蟥之害,冬有大雪封山。即使在天气好的情况下,马帮驮队也步履艰难,有的通道极为狭窄,宽不及尺,左边是绝壁,右边是深渊。由于道路状况较差,沿途缺乏供给,加之路途遥远,人马容易困乏,因而经常出现人亡马死的事故。

随着滇川藏印之间贸易的发展,云南的一些商人和马锅头落籍印度、尼泊尔等国,成为华侨,其中以丽江、中甸等地的纳西族和藏族居多。这些人长期经营茶马古道上的驮运业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茶马古道成为中国西南惟一的一条陆路运输线,马帮驮队从印度运进大批的国际援助物资,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修筑的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大多地段是以茶马古道为基础。汽车代替了驮马,茶马古道也已成为历史,不过在云南边远山区,马帮至今仍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那些往日的马锅头和赶马人,如今已进入古稀之年,

他们聚在一起的话题,仍是当年赶马途中的轶闻趣事和令人伤感的经历与磨难。

文/李旭

在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在从云南向西北横上世界屋脊的原野丛林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古道。我们把它称之为“茶马古道”。我敢说它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心动魄的道路之一。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穿行。我的许多朋友的祖先就从这条路上赶着马帮,驮着茶叶和各种山货,来往于雪域西藏和云南之间。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所有进入中国的路线都被截断时,经由西藏再转道至印度的茶马古道成为抗日战争中后期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一时间沿途商号林立,马帮云集,其繁忙景象非我们今日所能想象。

十年来,我一直在关注这条道路,并多次从这条路上走过。在我看来,马帮们走茶马古道的故事,完全是一部只属于过去时代的传奇般的史诗。现在,滇藏、川藏公路早已取代了过去蜿蜒伸展在大山、河谷及连接起一座座村寨的茶马古道,传统意义上带着帐篷、锣锅和枪支,响着铜铃唱着赶马调浪迹天涯的马帮也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些日益剥蚀褪色的记忆留存在一些日益稀少的老赶马人的脑海里。为了记录并在某种程度上再现出马帮们的传奇生涯,我采访了一些仍在世的老赶马人,我自己也曾跟着马帮循着茶马古道走过,这里只将与滇藏茶马古道上马帮生活相关的习俗作一点简要介绍。

商号与马帮

在中国古代,官方驿制的时兴时废一直是交通方面,也是社会发展方面的大问题。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云南官办驿运大大衰落,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间的商品运输流通需求大大增长,民营的商团化马帮便迅速发展起来。专门从事大宗货物长途运输的马帮,骡马多者数百匹,有的甚至多达数千头。在云南和西藏之间,就有大量这样的马帮商团在来往运作。

马帮商团化的出现,明显地具有资本主义运输生产的特征,同时也有着浓厚的传统行会的特色。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马帮与工商业主之间建立相对固

定的依存互利关系。马帮首领俗称为“锅头”,他既是经营者、赶马人的雇主,又大多是运输活动的直接参与者。马锅头经常与商号密切合作,互成大富。    商号与马帮在产销和运输之间形成的专业分工与依赖合作关系,这对双方扩大再生产极为有利,也是马帮运输业的一大进步。

因转手贸易需要,商号一般都自己养有马帮,形成自己的运输力量,少则二三十匹,多则二三百匹,来往贸易全靠骡马一站站、一程程地把货物在产地和需求地之间来往运送。

一般来说,云南马帮的组织形式有三种。一种是家族式的,全家人都投入马帮的事业,骡马全为自家所有,而且就以自家的姓氏命名。第二种是逗凑帮,一般是同一村子或相近村子的人,每家出上几匹骡马,结队而行,各自照看自家的骡马,选一个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人作马锅头,由其出面联系生意,结算分红时可多得两成左右的收入。第三种我们暂且将之称为结帮,它没有固定的组织,只不过因为走同一条路,或是接受了同一宗业务,或是因为担心匪患而走到了一起。这几种组织形式有时会搅和在一起,成为复杂而有趣的马帮景观。走西藏的马帮一般都是家族大商号的马帮。

据估计,到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在茶马古道上做生意的大小商号有1500多家,当时每年来往于云南、西藏、印度等地之间的马帮约有30000驮之多!    马锅头与马脚子

在茶马古道上,人们习惯于将赶马人叫“马脚子”(藏语叫“腊都”)。马脚子们大多出生贫寒,为生计所迫才走上赶马的路,因为走茶马道不仅艰苦异常,而且还十分危险。在当时,赶马人可以说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在有些人眼中,他们就是些出卖苦力的人。

马脚子必须听从马锅头的指挥,马锅头就是他们的头儿,是一队马帮的核心,他负责各种采买开销,联系事情,甚至在野外开梢吃饭时,也要由马锅头

掌勺分饭分菜。赶马人只是马锅头雇用的小工。但马锅头和马脚子之间并不单纯是雇主与雇工的关系。马锅头,尤其是一些小马帮的锅头,大多是自己参加赶马帮的劳动者,与众多赶马人同吃一锅饭。锅头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有的赶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两匹骡马,上路时将自己的骡马加入马帮,赚取自己的一份运费;如果再有些本钱,更可以备上一些货物驮上,自己也就有了一份利润。这样发展下去,一些马脚子就成了小马锅头或小老板。

在滇藏一线经营的大商号和马帮都有这么一种扶持赶马人的规矩:给商号马帮赶上3年马,就要分一匹骡子给马脚子,这匹骡子的开销费用归商号出,而这匹骡子挣得的钱全归赶马人。这样有了几匹骡马后,赶马人就会脱离马帮不干马脚子了,而是自己赶自己的马,做起锅头来。那些大掌柜、大马锅头也是这么一步一步发达起来的,他们知道这其中的艰辛和不易,知道这是用血汗换取的,所以才有了这么一种关照赶马人的规矩。

走西藏的马帮一般找滇藏边沿的藏族作马脚子,这样就不存在语言和习俗的障碍。一个马脚子最多可照看12匹骡马,那要极能干的赶马人才能做到,一般的马脚子就负责七八匹骡马。一个赶马人和他所照管的骡马及其货物就称为“一把”。这样几把几十把就结成了马帮。

马帮行头

跟当时那些地方军阀的乌合之众相比,马帮更像一支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军队。马锅头、赶马人和骡马们各司其职,按步就班,兢兢业业,每次出门上路,每天从早到晚,他们都井然有序地行动。

骡马行进的队伍有自己的领导,那就是头骡、二骡。她们是一支马帮中最好的骡子。马帮一般只用母骡作头骡二骡。马帮们的说法是,母骡比较灵敏,而且懂事、警觉,能知道哪里有危险,而公骡太莽撞,不宜当领导。头骡二骡不仅是马帮中最好的骡子,而且她们的装饰也非常特别,十分讲究。她们上路时都要戴花笼头,上有护脑镜、缨须,眉毛处有红布红绸做的“红彩”,鼻子

上有鼻缨,鞍子上有碰子,尾椎则用牦牛尾巴做成。头骡脖项上挂有很响亮的大铜铃,二骡则挂小一些的“二钗”。头骡二骡往往要一个毛色的。“头骡奔,二骡跟”,将整个马帮带成一条线,便于在狭窄崎岖的山路上行进。头骡上还插有马帮的狗牙“帮旗”,上面书写着该马帮的帮名,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哪一家的马帮。头骡二骡一威风,整个马帮就有了气势,一路浩浩荡荡,连赶马人自己走着都有了精神。在整个马帮队伍的最后,还要有一匹十分得力的尾骡。它既要能紧跟上大队,又要压得住阵脚,使一大串的马帮行列形成一个整体。    一路上,赶马人随时都要检查马掌,一有损坏,马上就得钉补。马掌马钉,是马帮的常用消费品。钉马掌是相当讲究的专业本事。铺鞍垫捆驮子也同样。每匹骡子都有专用的鞍垫,走西藏的马帮因为道路狭窄陡险,捆的都是软驮。所谓软驮就是将货物装在麻袋或皮囊之类的软包装里,用绳索直接捆在骡马背上,这样既轻巧方便又灵活快捷。当然,不同的货物有不同的捆法,一般最常用的是单十字“袢”。铺鞍垫先是在骡马背上放一片“马绨”。它是西藏地方出产的,是一块长方形的毡子,四角镶花,底色有红的,绿的,上面有十字花纹,很好看。马绨上再放置麻布缝制的垫套,里面塞上毡子毛,很软和。最上面一层放的是一块叫“贡布”的皮子,大多用带毛的牛皮或山驴皮做成。铺垫上这些,货驮就磨不着骡马了。这些铺垫晚上也是赶马人睡觉的垫褥。    走西藏的马帮也不用楸木、楸珠来给骡马束尾,它们一方面增加了骡马的负担,另一方面容易磨伤骡马,而且坏了没办法修。所以走西藏的马帮只用麻布麻绳扭成马楸索来用,既轻便又软和,还很牢实。骡马一上路,就要戴上各自专用的用竹篾和细皮子编缠起来的笼头,以免它们一路走一路贪嘴。它们吃饭也有各自专门的料袋,像人一样,一日三餐,晚上就放到山上打野吃草。    马帮的生活方式

马帮在路上,大部分时间过的是野营露宿的生活。一般天一发亮就爬起来从山上找回骡马,给它们喂料,然后上驮子上路。中午开一次“梢”。“开梢”就是吃午饭的意思,也就是打个酥油茶,揉一点糌粑吃。当天色昏暗下来的时

候,马帮都要尽力赶到他们必须到达的“窝子”,在那里才好“开亮”。开亮就是露营。他们要在天黑前埋好锣锅烧好饭,卸完驮子,搭好帐篷。每天的打野开亮,都由大家分工合作,找柴的找柴,做饭的做饭,搭帐篷的搭帐篷,洗碗的洗碗,而且是轮流着做,以免不公平。   这样打野开亮,对野外生存的马帮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这里面有许多忌讳,主要是语言上的忌讳。如筷子不能说筷子,而要说帮手,因为“大快”为老虎,不能提到那凶猛的家伙,像豹子的称呼也不能提;碗要叫“莲花”,碗跟晚是谐音,马帮们可不想晚到。钵头要说缸钵,“头”与偷谐音,马帮也不想被盗。勺子要说“顺赶”,勺跟说在云南方言中是谐音,而言多必失,那就不吉利了。同样,手巾要叫“手幅子”,因为骡马最怕受惊,甚至连锣锅都不能说,因为谁都怕“落”在江里,所以锣锅只能说饭锅。灶也只能叫“火塘”,大家都不想把事情弄糟

(灶)„„但“柴”却是个吉利的发音,跟“财”相近,有时马帮过村寨还要去买一捆柴扛来,说“柴(财)来了!柴来了!”似乎这样就能招财进宝了。    行为上的避讳也很多。如煮饭要转锅时,只能逆时针方向一点点慢慢转;架锣锅的石头不能乱敲,连磕一下烟锅都不行;凑柴要从一个口一顺地凑,不能乱架乱放;吃饭时只能由锅头揭锅盖,第一碗饭也要由锅头添,添饭时更不能一勺子舀到底,要从饭锅表面一层层舀下去;添饭时还不能将饭锅搞得转动;所有的人吃头一碗饭是不能泡汤的,因为怕碰上下雨;人不能从火塘和锣锅上跨过,也不能挡住第二天要走的方向;饭锅更不能搞得打翻了„„

不要以为这是马帮们迷信犯傻。出门在外,顾忌自然特别多。人又不是神,各种意外随时都可能发生,人们不得不有所畏惧。

无论是谁,凡是不小心犯了以上忌讳,就要挨一顿数落,还要出钱请客打牙脊,严重的就逐出马帮。

马帮的漂泊生活苦是苦,但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诱惑。有一首赶马调是很好的写照:

夜晚,在松坡坡上歇脚,

叮咚的马铃响遍山坳。

我唱着思乡的歌喂马料,

嘶鸣的马儿也像在思念旧槽。

搭好宿夜的帐篷,

天空已是星光闪耀。

燃起野炊的篝火,

围着火塘唱起赶马调。

远处的山林里,

咕咕鸟在不停地鸣叫,

应和着头骡的白铜马铃,

咕咚咕咚响个通宵。

我听见呼呼的夜风,

在山林间不停地呼唤,

夜风啊夜风,

你是否也像我一样心神不安?

我看见密麻的松针,

在枝头不停地抖颤,

松针啊松针,

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思绪万千?

我看见闪亮的星星,

在夜空里不停地眨眼,

星星啊星星,

你是否也像我一样难以入眠?

马帮们每天的生活几乎都是如此进行,早上找回骡马,马吃料,人吃饭,走路,上驮下驮,扎营做饭,放马,睡觉,周而复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但雪域高原那神奇莫测的自然景色,沿途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使得每一天的行程充满了意外和惊喜。

现在,我已将滇藏马帮们的生涯写成了一本小书。我想尽可能真实而有血有肉地再现出那一段历史和那一种生活,为那些可歌可泣的马锅头和赶马人,为那一条让人魂牵梦绕的路,为那一种可能永远不会再有的生存方式。那里面有那么多的东西值得人们记取

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众所周知,中地区自古又出虽矮小却极有耐力的山地马,这样,马帮的徒步运输就应运而生。  南区域山高水急的自然条件使水上航行成为纯粹的恶梦,山道的险峻崎岖,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

一般来说,马帮以俗称为“锅头”的为首领,他既是赶马人的雇主,又大多是运输活动的直接者;赶马人是锅头的雇佣劳动者,可以按成文或不成文的契约,自由地参加或脱离各个马帮。有的带骡马入伙,他就兼有了雇工和股东两重身份。这样,马帮就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  锅头带骡马属商号所有,有的是马锅头独立经营,受雇于顾客商家。有的赶马人仅以劳力为生,有

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西南马帮的存在和运作,起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他们仍在一些不或交通不便的地区辛勤劳作,他们构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久而久之,在马帮的赶马人和身上,就形成了许多触目的精神特征。我以为,这些精神特征正是过去仅仅追求安居乐业,向往平的许多中国人身上所缺乏的。马帮的存在和运作,对大西南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有着很大的贡响。所以,马帮作为大西南独有的一种经济交通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行业,作为一种独特的文明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在西南历史上,乃至今天,都有其重大而特出的文化意  遗憾的是,千百年来,大西南的人们经常与马帮打交道,甚至可以说出门就离不了马帮,然而忽略了其中重大的、多方面的意义,这意义既有现实方面的,也有学术上的。  几乎未得到社会应有的关注,在所有正史中,马帮仿佛从未存在一样。人们把马帮完全当一种工具

在马帮即将消失之际,来考察马帮,研究其所有过的精神,不仅很有必要,而且也很有价值;马帮所具有的一些精神特征,作一个大概而粗略的阐述,以期得到有关人士的指教和帮助。    一,马帮的冒险精神  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十多年来,笔者一直进行着有关马帮的考察和研究,下面,我将从几个

茶马古道马帮所经历的冒险性是人所共称道的,他们身上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冒险精神在今天,那些职业探险家所谓的壮举,跟当年茶马古道上的马帮生涯相比,也会黯然失色。

为了生存,为了贸易获利,马帮们几乎是以自己的生命去冒险。这种冒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上的冒险。马帮大多活动在现代商业社会远未成熟的时期,法律不仅不完善,在许多地区简直形同马帮要做的每一笔生意,都有着极大的风险,加上政治局势的极不稳定,更增加了这种风险。有的因为马帮贸易而兴家发财,但更多的人干了一辈子甚至几辈子,仍然一无所有。二是面对严峻的大冒险。马帮运行的茶马古道各条线路,自然环境都异常危险艰苦,风霜雨雪,大山大川,毒草毒水毒虫,瘟疫疾病,随时随地都能置马帮于死地。绝大部分时间的野外生活,对任何一个赶马人和马是严峻的考验。不知有多少赶马人和马锅头就这样弃尸荒野,死于异国他乡,有时甚至连收尸的人有。三是土匪强盗的威胁。当时的西南地区,土匪强盗十分猖獗,尽管马帮都是全副武装,但仍不土匪强盗的袭击,死人损货的事时有发生。这种种特殊的生存境况,决定并造就了马帮的冒险精神  所以,干马帮就等于冒险,就等于拎着脑袋找饭碗。只要走上了马帮路,就等于立了军令状,方,能干马帮的都是些勇敢的人,是些意志坚定、能力高超的人。  活,是找钱发财还是血本无归,全靠马帮自己的运气和能耐了。在过去,众所公认,无论在西南哪

对要生存、要发展的马帮来说,冒险并不仅仅是拿生命财产作孤注一掷,而是需要非凡的胆识的毅力、勇敢的气魄和卓越的智慧等等一系列美德。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们身上正好体现了这些东西  二,马帮的勤勉精神

马帮的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少惰性,多勤勉。他们埋头苦干,不仅劳力,而且劳心。他间,抓机会,这当然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土重迁的农民要艰苦得多。  别子,风餐露宿,常常逾年不归,随时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糟糕的天气作卓绝的抗争,经常还要

不论多么漫长的路途,马帮都要一步步走过来,上路后,每天都要起大早,路上要生火做饭,下午要上驮下驮,要搭帐篷,晚上睡到半夜还要爬起来看看放养在山上的骡马跑远了没有,是不是光每天的上驮下驮对赶马人来说就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一个人要把十多匹骡马所驮的上千斤货物抬好,最后才轮到打发自己。  下,一天两次,甚至更多次。每天不管多苦多累,首先要服伺好骡马,一日三餐,赶马人都要先让

由于马帮的各项工作完全靠赶马人分工合作,所以每个赶马人都必须要具备全部赶马人应该具事和能耐。他们不仅要懂四时节令、天气变化,要能辨别方位道路,通晓各民族语言,而且要识骡驮,钉掌修掌,找草喂料,乃至医人医畜。  情,要会各种马帮所需的技能,诸如算帐识货,开枪打仗,支帐做饭,砍柴生火,识别野菜野果,

马帮大多数时间是在野外度过,在那里他们举目无亲,有时候谁也帮不上谁,哪怕同一个马帮

人,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生存劳作完全得靠自己,懒惰的人根本就无法在马帮里混。

需要强调的是,马帮之所以有冒险精神,之所以能够勤勉劳作,还在于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追过上好一些的日子。我认为这是无可厚非的。

三,马帮的宽容亲和精神

马帮是一个商业运作的群体,他们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同时他们也要与别的形形色色的人来道,为了自己的生存,也为了生意上的需要,他们都有着很好的宽容、亲和与合作的精神。     马锅头与赶马人之组成马帮,多以家族、民族、宗教、乡邻、伙伴等关系为纽带,因此,赶马锅头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密切,行动容易协调,运输效率也就比较高了。马帮与各家商号之间,也互利互助的关系。有的马锅头经过自己的努力,积累了一定资金,然后有了自己的商号,有了商号更得力于马帮的支持。例如,在过去,云南的大多数商家都是靠赶马帮起家的。所以,马帮与商家很好的团结合作关系,贯穿着亲密和合的精神。在马帮自身内部,由于大家结成了一起行动的马帮一锣锅饭,同睡一顶帐篷,一年四季一天到晚形影不离,马帮的利益就是大家的利益,就是每个人益,因而相互之间更是亲如一家。而且马帮在外面闯世界,常常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遇人遇与合作的精神。  家最好是宽让容忍,和气为上,否则就将处处碰壁,时时遇麻烦。所以马帮就有了难能可贵的宽容

俗话说,在家靠亲人,出门靠朋友。在路上碰到其他马帮,大家都很亲切,都是出门人,遇到互都会彼此帮助。遇到别的马帮的人或骡马病了,都要全力给予帮助。碰到路断了什么的,就一起对谁都没好处。那是常在路上的马帮最为忌讳的。  修。缺了粮食、草料什么的,也会相互接济一下。争抢道路,争抢草场,争抢顾客货物,只会两败

由于常年在外面闯荡,什么世面什么人没见过?马帮的眼界心胸也就宽阔得多,他们通情达理他人,而且路上什么情况都会碰到,别人碰到的难处很可能自己第二天就会碰上,你帮了别人,也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后毫无出路。

帮了自己。他们自己本身就吃过许多苦,也就特别能理解别人的难处。怨天尤人,或是只顾自己,

四,马帮的讲信誉守信用精神

跟旧时西南那些地方军阀的乌合之众相比,马帮更像一支训练有素、组织

严密的军队。每次运输上路,马锅头、赶马人和骡马们各司其职,按步就班,

井然有序地行动,该走就走,该停就停。马帮不仅有严格的规矩,如赶马人要绝对服从马锅头的指挥,等等,而且十分讲信誉、守信用。这也是他们生存发展的必需。在他们那里已经初步具备现代商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    尽管马帮是一种民间运输团体,但它毕竟是一种商业组织,他们的运作已经是一种商业行为。每次货物运输,他们的责任都十分明确,而且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马锅头要负责全局,要完好无损地保证货物运抵交接,到了目的地,一样一样由商号清点验收,管的很严;赶马人负责照看归他管理的骡马,每头骡子,每样货物,都要负责到底。要是出了什么纰漏,做了什么手脚,下次就没有饭碗了。只有好好做人做事,才有人请你。所以马帮特别看重信誉信用,真要有什么意外,哪怕自己吃亏贴进去,也要保证客户的利益。

马帮之所以能够这样,一方面有赖于传统伦理道德,另一方面,这一道德基础又与茶马古道沿途边远山区纯朴无欺的民风融为一体,使之得以维持。    由于并非处于法制社会,马帮的经营几乎完全靠的是信誉和信用,马锅头从来都是说一不二,十分干脆果断,而且说到做到,绝无戏言。只要预先交付一点定金,他们就会尽心尽力完成工作。这已成为他们的定例。

虽然马帮这样做多少还有些江湖习气,但不能否认的是,马帮向来有着一种特殊的激动人心的责任感,因为前面的一切都是未知数,必须对马帮群体中的所有人,包括自己的生命负责,对那些珍贵的骡马和昂贵的货物负责,还包括着对远方家乡的亲人负责。

这也正是马帮在西南地区茶马古道区域口碑甚好的原因。

五,马帮的爱国精神

不能否认,马帮的兴起和运作,是为牟利发财,然而正因为此,马帮的利益就跟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密切联系在一起。只有国家强盛了,只有

人们生活繁荣了,马帮也才有靠山,才有财源。马帮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就势必倚国重民,这就造就了马帮的爱国精神。

过去,西南有不少马帮一直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了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与外国商人以及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打交道的时候,常常因为自己国家民族的羸弱,而在生意上吃很大的亏。在关税上,在外汇汇率上,在货物价格上,如果没有自己的政府撑腰,就常常被动吃亏。许多马锅头对此深有感触。

从国内来说,如果政府腐败,官员横行,政局不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马帮的生意和生存。因而,马帮们常常体现出一种向心力,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强昌盛,具有一种强烈的爱国精神。

在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许多赶马人就积极投鞭从军,成为保家卫国的极好战士,因为他们平时不仅有严格的规矩和纪律,而且人人会打枪战斗,又熟悉地形道路。当时他们就唱出了这样的赶马调:“马铃儿响叮当,马锅头气昂昂。今年生意没啥子做,背起枪来打国仗。”他们中的一些人更辛勤奔波于茶马古道上,为抗战大后方的物资运输供应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仍有许多昔日流落在外的赶马人回到祖国报效尽力也是明证。在解放军进军西藏和平息叛乱的岁月里,他们也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尽了不可或缺之力。

六,马帮的创新意识

马帮经常四处游历,见多识广,眼界开阔,思想活跃,每每非一时一地的旧风俗习惯所能束缚,所以马帮能在打破旧风俗习惯,改革旧礼教,促进新事物、新道德、新观念的产生方面,常有其特殊的贡献。

大西南向来因为交通不便,人们习惯于蜗居一地,这样就形成了比较保守和封闭的心态和状态,千百年来守着一些老的生产生活方式,十分缺乏信息的流通和思想等等的交流,常常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司马迁“夜郎自大”的说

法就由此而来。是来来往往走四方的马帮打破了这种状态。马帮不仅把一些新奇的商品带到各地,也把一些新的观念和思想传播开去,因为马帮在当时就是些比较有见识的人,他们能够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敢做。

为了寻找最直捷便当的道路,马帮必须作反复的摸索;为了鉴别货品的真伪,他们必须有十二分的精明,并且要用心学习,总结积累前人的经验教训,否则就可能血本无回;为了生意赢利,他们必须关注国际国内形势,掌握各种动态,随时准备应付各种变化;为了跟各少数民族做生意,他们大多学会了两三种语言,有的甚至会讲四五种语言,以至人们把马帮称作有几条舌头的人。在路上,他们不仅要经过酷热的瘴疠之地,也要过寒冷彻骨的雪山冰原,而且常常要在陌生的环境里与陌生的人交往,没有极强的生存本事,就只有送掉小命。

可以说,马帮信息观念强,广闻博听,他们不墨守成规,而是“乐观时变”。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与时俱进。这种种优秀品德,正值得发扬光大。    如此等等,都使得马帮成为当时比较优秀的人物,他们也很好地把一些优秀的东西传到了四面八方。

七,马帮的反抗精神

在旧中国,马帮作为一种脆弱的民间社会组织,经常面临着种种压迫盘剥,随时会与各种黑暗势力发生冲突,这正养成了马帮威武不屈,见义勇为的气概。    马帮,大多是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尤其是马帮中的赶马人,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因为没有土地,没有其它生路,才走上了赶马的道路。他们是比较道地的无产者,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反抗性。在许多赶马故事和赶马调中,记录了他们抗恶反霸,打抱不平、桀傲不训的事迹。

马帮还有极强的独立性,不靠天靠地,靠的是自己。

当然,马帮也有其时代及阶层、知识等方面的局限,其中也不乏不法之徒,有的还有市侩、流民之恶习等等;有些马帮素质不高,即使在积累了一定资金之后,未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形成类似企业的集团。但是,这毕竟瑕不掩瑜,马帮在大西南的历史上和现实中,在茶马古道的开通和运作中,毕竟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对他们个人来说,马帮生涯无疑是一种闪光和辉煌,一个人一生中有那样一种经历,就是他毕生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对于文化学术来说,马帮提供了极为丰富多彩的研究天地

马帮,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面对险恶而随时变化的环境、生死与共特殊的生存方式形成马帮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有自己帮内的习俗禁忌和行话

马帮是近代云南的主要运输工具。在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和1935年滇缅公路通车以前,云南境内并没有大的交通干线。所有货物的长短途运输全靠人背马驮。即便是在两条交通干线开通以后,云南除交通干线以外的其他地区,主要交通工具仍是马。云南马帮进入思普以前,由于这一带山高林密、气候炎热,是有名的烟瘴之乡,而且路上有峭壁深涧,山中有饿虎猛兽,河里有毒蛇蝎子,沿途还有土匪的骚扰,有“穷走夷方”之说。因此,虽然关于这一片地区产茶及云南饮用这一地区所产茶叶的情况,唐代就见于文书记载。唐樊绰《蛮书》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合烹而饮之”。所谓银生城界就是现今思茅、版纳一带。但由于受交通条件、运输工具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大量茶叶一直待沽山中。云南马帮的介入,为普洱茶大量外运提供了交通运输工具。据《续云南通志长编》载,民国年间“滇茶除销本省外,以销四川、康、藏为大宗,间销安南、暹罗、缅甸及我国沿海沿江各省……什九赖乎骡马,得资水道火车者不多。

云南马帮是云南近代普洱茶贸易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正因为有一支强有力的云南马帮队伍不畏艰辛,克服重重困难进入思普边区,普洱茶才得已源源不断地运销各地,其大规模生产才有了可能。反之,在普洱茶的运销贸易中,云南马帮自身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云南马帮的发展又促进了普洱茶运销贸易的

进一步繁荣,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近代云南马帮是普洱茶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云南马帮经营的茶贸易的带动下,思普边地的经济日益发展,南来北往的商人在运输普洱茶的同时,不仅带来生产、生活用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及思想观念。被人们视为畏途的思普边地得到了很大开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普洱茶和云南马帮成为思普边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现在我们常见的福村梅记普洱茶就是来自茶马古道,承载了千年的茶文化,带着马帮的精神,让人品读岁月的陈香。

茶马古道马帮所经历的冒险性是人所共称道的,他们身上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冒险精神。哪怕在今天,那些职业探险家所谓的壮举,跟当年茶马古道上的马帮生涯相比,也会黯然失色。

为了生存,为了贸易获利,马帮们几乎是以自己的生命去冒险。这种冒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意上的冒险。马帮大多活动在现代商业社会远未成熟的时期,法律不仅不完善,在许多地区简直形同虚设,马帮要做的每一笔生意,都有着极大的风险,加上政治局势的极不稳定,更增加了这种风险。有的人固然因为马帮贸易而兴家发财,但更多的人干了一辈子甚至几辈子,仍然一无所有。二是面对严峻的大自然的冒险。马帮运行的茶马古道各条线路,自然环境都异常危险艰苦,风霜雨雪,大山大川,毒草毒水,野兽毒虫,瘟疫疾病,随时随地都能置马帮于死地。绝大部分时间的野外生活,对任何一个赶马人和马锅头都是严峻的考验。不知有多少赶马人和马锅头就这样弃尸荒野,死

于异国他乡,有时甚至连收尸的人都没有。三是土匪强盗的威胁。当时的西南地区,土匪强盗十分猖獗,尽管马帮都是全副武装,但仍不时遭到土匪强盗的袭击,死人损货的事时有发生。这种种特殊的生存境况,决定并造就了马帮的冒险精神。

说到茶马古道,人们总会想到茶马古道的古茶树,汤色红润,香气诱人,回味甘甜种种。殊不知其更要深刻的意义:茶马古道从来都是民族融合与和谐之道,它见证着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它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许多实证茶马古道是佛教东传之路;茶马古道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马古道上,多元文化开始融合。

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

所以,干马帮就等于冒险,就等于拎着脑袋找饭碗。只要走上了马帮路,就等于立了军令状,是死是活,是找钱发财还是血本无归,全靠马帮自己的运气和能耐了。在过去,众所公认,无论在西南哪个地方,能干马帮的都是些勇敢的人,是些意志坚定、能力高超的人。

对要生存、要发展的马帮来说,冒险并不仅仅是拿生命财产作孤注一掷,而是需要非凡的胆识、坚韧的毅力、勇敢的气魄和卓越的智慧等等一系列美德。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们身上正好体现了这些东西

马帮的精神

勤勉精神

马帮的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少惰性,多勤勉。他们埋头苦干,不仅劳力,而且劳心。他们抛家别子,风餐露宿,还要和恶劣的天气作卓绝的抗争,经常还要赶时间,抓机会,这当然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土重迁的农民要艰苦得多。

不论多么漫长的路途,马帮都要一步步走过来,上路后,每天都要起大早,路上要生火做饭,中午和下午要上驮下驮,要搭帐篷,晚上睡到半夜还要爬起来看看放养在山上的骡马跑远了没有,是不是安好。光每天的上驮下驮对赶马人来说就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一个人要把十多匹骡马所驮的上千斤货物抬上抬下,一天两次,甚至更多次。每天不管多苦多累,首先要服伺好骡马,一日三餐,赶马人都要先让骡马吃好,最后才轮到打发自己。

由于马帮的各项工作完全靠赶马人分工合作,所以每个赶马人都必须要具备全部赶马人应该具备的本事和能耐。他们不仅要懂四时节令、天气变化,要能辨别方位道路,通晓各民族语言,而且要识骡马的性情,要会各种马帮所需的技能,诸如算帐识货,开枪打仗,支帐做饭,砍柴生火,识别野菜野果,上驮下驮,钉掌修掌,找草喂料,乃至医人医畜。

马帮大多数时间是在野外度过,在那里他们举目无亲,有时候谁也帮不上谁,哪怕同一个马帮里的人,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生存劳作完全得靠自己,懒惰的人根本就无法在马帮里混。

需要强调的是,马帮之所以有冒险精神,之所以能够勤勉劳作,还在于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想过上好一些的日子。

宽容精神

马帮是一个商业运作的群体,他们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同时他们也要与别的形形色色的人来往打交道,为了自己的生存,也为了生意上的需要,他们都有着很好的宽容、亲和与合作的精神。

马锅头与赶马人之组成马帮,多以家族、民族、宗教、乡邻、伙伴等关系为纽带,因此,赶马人与马锅头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密切,行动容易协调,运输效率也就比较高了。马帮与各家商号之间,也存在着互利互助的关系。有的马锅头经过自己的努力,积累了一定资金,然后有了自己的商号,有了商号以后,更得力于马帮的支持。例如,在过去,云南的大多数商家都是靠赶马帮起家的。所以,马帮与商家就有着很好的团结合作关系,贯穿着亲密和合的精神。在马帮自身内部,由于大家结成了一起行动的马帮,同吃一锣锅饭,同睡一顶帐篷,一年四季一天到晚形影不离,马帮的利益就是大家的利益,就是每个人的利益,因而相互之间更是亲如一家。而且马帮在外面闯世界,常常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遇人遇事,大家最好是宽让容忍,和气为上,否则就将处处碰壁,时时遇麻烦。所以马帮就有了难能可贵的宽容、亲和与合作的精神。

遇到别的马帮的人或骡马病了,都要全力给予帮助。碰到路断了什么的,就一起合力去修。缺了粮食、草料什么的,也会相互接济一下。争抢道路,争抢草场,争抢顾客货物,只会两败俱伤,对谁都没好处。那是常在路上的马帮最为忌讳的。

守信精神

跟旧时西南那些地方军阀的乌合之众相比,马帮更像一支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军队。每次运输上路,马锅头、赶马人和骡马们各司其职,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地行动,该走就走,该停就停。马帮不仅有严格的规矩,如赶马人要绝对服从马锅头的指挥,等等,而且十分讲信誉、守信用。这也是他们生存发展的必需。在他们那里已经初步具备现代商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

尽管马帮是一种民间运输团体,但它毕竟是一种商业组织,他们的运作已经是一种商业行为。每次货物运输,他们的责任都十分明确,而且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马锅头要负责全局,要完好无损地保证货物运抵交接,到了目的地,一样一样由商号清点验收,管的很严;赶马人负责照看归他管理的骡马,每头骡子,每样货物,都要负责到底。要是出了什么纰漏,做了什么手脚,下次就没有饭碗了。只有好好做人做事,才有人请你。所以马帮特别看重信誉信用,真要有什么意外,哪怕自己吃亏贴进去,也要保证客户的利益。

马帮之所以能够这样,一方面有赖于传统伦理道德,另一方面,这一道德基础又与茶马古道沿途边远山区纯朴无欺的民风融为一体,使之得以维持。

由于并非处于法制社会,马帮的经营几乎完全靠的是信誉和信用,马锅头从来都是说一不二,十分干脆果断,而且说到做到,绝无戏言。只要预先交付一点定金,他们就会尽心尽力完成工作。这已成为他们的定例。

虽然马帮这样做多少还有些江湖习气,但不能否认的是,马帮向来有着一种特殊的激动人心的责任感,因为前面的一切都是未知数,必须对马帮群体中的所有人,包括自己的生命负责,对那些珍贵的骡马和昂贵的货物负责,还包括着对远方家乡的亲人负责。这也正是马帮在西南地区茶马古道区域口碑甚好的原因。

爱国精神

不能否认,马帮的兴起和运作,是为牟利发财,然而正因为此,马帮的利益就跟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密切联系在一起。只有国家强盛了,只有人们生活繁荣了,马帮也才有靠山,才有财源。马帮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就势必倚国重民,这就造就了马帮的爱国精神。

过去,西南有不少马帮一直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了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与外国商人以及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打交道的时候,常常因为自己国家民族的羸弱,而在生意上吃很大的亏。在关税上,在外汇汇率上,在货物价格上,如果没有自己的政府撑腰,就常常被动吃亏。许多马锅头对此深有感触。

从国内来说,如果政府腐败,官员横行,政局不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马帮的生意和生存。因而,马帮们常常体现出一种向心力,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强昌盛,具有一种强烈的爱国精神。

在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许多赶马人就积极投鞭从军,成为保家卫国的极好战士,因为他们平时不仅有严格的规矩和纪律,而且人人会打枪战斗,又熟悉地形道路。当时他们就唱出了这样的赶马调:“马铃儿响叮当,马锅头气昂昂。今年生意没啥子做,背起枪来打国仗。”他们中的一些人更辛勤奔波于茶马古道上,为抗战大后方的物资运输供应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仍有许多昔日流落在外的赶马人回到祖国报效尽力也是明证。在解放军进军西藏和平息叛乱的岁月里,他们也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尽了不可或缺之力。

反抗精神

在旧中国,马帮作为一种脆弱的民间社会组织,经常面临着种种压迫盘剥,随时会与各种黑暗势力发生冲突,这正养成了马帮威武不屈,见义勇为的气概。

马帮文化

马帮,大多是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尤其是马帮中的赶马人,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因为没有土地,没有其它生路,才走上了赶马的道路。他们是比较道地的无产者,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反抗性。在许多赶马故事和赶马调中,记录了他们抗恶反霸,打抱不平、桀傲不训的事迹。马帮还有极强的独立性,不靠天靠地,靠的是自己

马帮,有专业帮和拼伙帮之分。专业帮多系一单独私家长期经营的马帮;拼伙帮由两个以上不大的马帮合伙组成,属短期性质。在这个神秘的群体中,有规矩、有禁忌。俗话说“行船走马三分命”,此话乍一听有些毛骨悚然,但也表明马帮生涯的艰辛险恶,产生禁忌这亦就不难理解了。禁忌一般指语言说话和行为动作两个方面,族别不同,禁忌也不同。

马帮吃饭有规矩,马帮歇梢后,先是为马添料加草,让马先食,然后人才做自己吃的,以示对马的关爱崇敬,体现先“人”后已的精神。马队朝哪个方向走,生火做饭的锅桩尖必须正对这一方向,烧柴必须一顺,切忌烧对头柴。开饭时,马锅头坐在饭锣锅正对面,面对要走的方向。大锅头第一个添饭,添饭时平平地称添最上面一层,忌讳挖一深洞。添完饭,勺子要平放,切忌翻过来。吃饭吃得快的人只需洗自己的筷子,最后歇碗者要洗碗洗锣锅,锣锅不能翻扑,翻了就是犯讳。

马帮在路上,大部分时间过的是野营露宿的生活。一般天一发亮就爬起来从山上找回骡马,给它们喂料,然后上驮子上路。中午开一次“梢”。“开梢”就是吃午饭的意思,也就是打个酥油茶,揉一点糌粑吃。当天色昏暗下来的时候,马帮都要尽力赶到他们必须到达的“窝子”,在那里才好“开亮”。开亮就是

露营。他们要在天黑前埋好锣锅烧好饭,卸完驮子,搭好帐篷。每天的打野开亮,都由大家分工合作,找柴的找柴,做饭的做饭,搭帐篷的搭帐篷,洗碗的洗碗,而且是轮流著做,以免不公平。

无论是谁,凡是不小心犯了以上忌讳,就要挨一顿数落,还要出钱请客打牙祭,严重的就逐出马帮。

行头

铓锣,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器具。怎样敲,也有规矩。在深山密林里,铓锣有惊吓飞禽走兽的作用,铓锣声传得很远,又有通知对面和后面马帮的作用。马帮行路中,在宽道上的要让从狭道上来的,上坡的要让下坡的。请人让路敲“嗡—嗡—嗡——”,有事告急敲“嗡!唆!嗡!嗡……”不如此这般,就是犯讳,轻受罚,重则打官司,甚至伤人命。这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规矩,说来意味深长,挺有意思,这是赶马人思想道德的反映,也是社会思想道德对赶马人的作用。所以,作为一个赶马人——马帮成员,不得不处处谨慎小心,就图个一路顺风、清吉平安,没有这一条,就谈不上发财致富。

“人、马、货物”是马帮的三大要素。人是万物之灵,是帮的组织者、支配者。而马,在马帮中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马,何谓马帮。腾越马帮的马,有大理马、滇池马、藏马、东爨马,但主要是腾越马,古称“越赕马”,又称“越赕骏”。

马帮还有包装,作为文化来说,甚是奇异新鲜。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马帮的打扮主要集中在头、二、三骡上。居最前者称头骡,它是百里

挑一挑出来的体形较高大、毛光水滑、膘肥体壮的识途好骡马,依次称二骡、三骡、四骡……主人对它们都要精心打扮,着意包装。

马帮的组织

俗话说:行船走马三分命,旧时边疆匪患迭起,天灾不断,加之路途艰难,在长达数千公里的跋涉中,随时会遇到危险。为此,马帮在运行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的组织管理制度,全体成员按分工有不同的职业身份:大锅头一人,总管内务及途中遇到的重大事宜,多由能通晓多种民族语言的人担任;二锅头一人,负责帐务,为大锅头助理;伙头一人,管理伙食,亦行使内部惩处事宜;哨头二至六人,担任保镖及押运;岐头一人,为人畜医生;伙首三至五人,即马帮的分队工群头若干人,即小组长;么锅一人,即联络员,对外疏通匪盗关系,对内是消灾解难的巫师;伙计若干人,即赶马人,每人负责骡马至匹不等。在人员庞大的马帮里,有的还设置总锅头一人,管理全盘事宜,实为东家代理人。马帮成员分工详细,奖惩严格,但不象其他行业有过分的特权和等级界限,长时间的野外艰苦生活,炼就了人们团结友爱、坦诚豁达的性格。马帮,堪称桃园结义的群体,平时互相亦以弟兄相称。

为了便于管理,骡马也有编制:

1、群——9匹为一群,由群头负责,9匹中挑选一匹为群马,额顶佩戴红布底黄色火焰图案途标,耳后挂2尺红布绣球,脖系6个铜铃,鞍插一面红色白牙镶边锦旗。

2、伙——三群为一伙,由伙首负责,选一匹伙马,额佩黄底红色火焰图案毡绒途标,耳后挂4尺红布绣球,脖系8个铜铃,鞍插一面红底黄牙镶边锦旗,

3、帮一一全部骡马组成一帮,选三匹健走识途好马,组成头骡、二骡、三骡带队。

头骡打扮异常华丽:额佩黄红色火焰图案金绒途标,标中央缀圆镜一面,周围6面小镜环绕,套嵌镶珠宝的纯银笼头,系9个铜铃,头顶系6尺红布绣球,耳后佩牦牛尾红缨一对,鞍上插帮旗和祖旗各一面。帮旗为黄红边三角锦旗,中央绣帮主姓氏。祖旗为红底金边方形锦旗,正中缀两根锦鸡羽毛,象征前途锦绣大路通达。头骡是马帮的“门面”,极受赶马人宠爱,装饰与众不同,正如《赶马调》中所唱:“头骡打扮玻璃镜,千珠穿满马笼头,-朵红缨遮吃口,脑门心上扎绣球”。二骡、三骡佩饰不如头骡华贵,但有别于其他驮马。二骡驮马帮需用的药物,三骡是大锅头或病号的乘骑。

马帮的信仰崇拜

马帮是一个相信神灵的群体,路上逢庙就拜,每年冬腊月或正、二月都要买猪、羊、鸡到城隍庙敬拜,祈求来年顺利,生意兴隆。出外在路上,马帮禁忌很多。比如说在“开亮”时,饭勺不能放在锅里,否则过河时马会“放鸭子”,意指马匹掉入水中;饭勺不能敲锅边,否则途中会有吵架、马匹摔坏等不祥事件发生等。还崇拜山神,其替身是草果。在野外露宿,得先用菜饭撒祭山神,然后丢几个草果在火糖中。马帮离不开道路,故崇敬路神,其标志物是草鞋,凡草鞋穿烂不能乱扔,要带到宿营地火化。若遇中途迷路、雪封山,只需为马蹄绑上草鞋,即可路途通。还有卦神崇拜,其化身是架置锣锅的两根铁条(锅桩),若遇到疑难或祈福消灾时,就用铁条打火卦占卜。

马帮的禁忌

(一)出行禁忌——生肖属马日严禁出行,农历腊月、六月忌出远行;按方向有"春不走东,夏不走南,秋不走西,冬不走北"的讲究。马帮按严格编队而行,么锅为全帮的导引,手擂大锣开路。大锣既能惊吓野兽,又能向对面马帮知会让路事宜和调整马队速度。

(二)语言禁忌——赶马人交谈多使用行话,如:打尖(途中稍歇),开稍(吃晌午),开亮〈野外宿营〉,彩利(工钱)等。有些数字谐音不吉,则借它字代替。如“三"谐"丧”,以"神"字代。"四"、"十"谐"事故"、"蚀本",以"重双"和"金"字代。有些音意含凶的词语,则采取回避或替代的方式。如"虎"称高鹰,"蛇"称老梭,"狼"称山兵,"鬼"称黑影,"哭"叫汪,"灯"叫亮子,"锅"叫祖师,"肉"叫片片头,"饭”叫钢,等等。途中若遇洪水断路就叫"开顺",若遇送葬就叫"送财神"、"进财",其中含讨口彩的意思。

(三)骡马禁忌——忌马额有白,马耳前倒、马背生旋、白蹄白尾,鼻孔朝天,忌马日役马,忌骡马夜间卧眠,,忌半夜马嘶骡吼,忌当生人面前数马,忌马穿过羊群,忌马脖带草藤而归。

(四)衣食禁忌一-服饰忌穿红、黄二色衣服(古宗帮例外〉,衣服款式以宽大为宜,忌错扣和敞胸露怀,裹腿不得松散,忌跨越草帽,忌乱抛草鞋。饭前忌敲空碗空筷,忌筷子直插饭食上,忌吃饭串门,吃饭不得坐门槛或马鞍,忌饭后即卧,忌吃途中捡到的食物。马帮在开饭时,不管什么人过路,定要邀请同食,即使是飞禽走兽经过,也要抛丢食物饲喂。

(五)住宿禁忌——忌盛饭菜旋转锣锅,特忌住宿后移动锣锅位置。"开亮"〈露宿〉忌宿沙河畔、大篝口和悬崖下,住店忌与生人同房,忌火种熄灭,忌放置东西无序,等等。

(六)物象禁忌一一忌见果木冬日开花,忌见鹰禽兔子,忌见耗子搬家,忌见蛇交配、蜕皮,忌见苍蝇群聚不散,忌见马蜂乍窝,忌见雅雀噪林……气象禁忌一一黑气蔽天、白气铺地忌出行,风卷尘沙、风阻行人、风吼如嚎慎出行,雨后现虹、素虹缠月、多虹同现忌出行,清明见雾不出门,有雷、霆、电、霹忌出行。

赶马人的工资称"彩利",其分配方案是:平均工资(包括人彩、畜彩〉加职务补贴。帐务民主公开,职务补贴所占比例不大,体现了马帮内部"做不平吃要平"的原则。奖惩:因工作出色、避免重大事故者,发给一定数额奖金,称“利尾"。

若冲犯禁忌、违反帮规或故意肇事,最轻者买一只公鸡请众人"打牙祭"表示谢罪,此外还有烧香、驮马鞍、自策、棍刑和除名等五种处罚。

马语马调

赶马人在长期实践中练就了一套特殊技能,他们能用口哨、吆喝向骡马发布命令〈内部称"马语")。如口哨就有解闷、喂水、吃草、压惊四种,又如吹奏无字乐曲,既协调了人畜间的合作,又让骡马得以轻松和亲近的感受。吆喝,亦有腔有词,极富音乐感,如"哇"示停,"启瞿一一"示走,"堵其"示让路,"驾一一"示上驮子,"松松"示卸鞍,"启鸡"示举蹄,"松其"示跑,"鸟唔一一"示吃草、"嘘呼一一"示饮水等等,为赶马人专用语。

赶马人为解除长途疲乏,慰藉孤寂单调的生活,都能哼唱即兴创作的赶马调。赶马调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形式独特,有四个调类:行路歌,借物抒情;盘调,以洞途地名、风光名胜、风土人情一问一答数唱;喊路调,在独路险路上唱,意在通知对方让路;曲调高亢粗犷;怀古调,在住宿地演唱的叙事长歌,曲调优美。"马语"和赶马调,是马帮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民间文学艺苑中的奇葩。

马帮住宿

马帮每到一地,都有自己熟悉的店家,他们称之为“客主家”,意思是到家了,在那里马帮的人可以放心地将货物与马交给主人家,可以放心地休息。马帮有很多自己的“隐私”(行语),外人一般不知其意。如途中休息叫“打尖”,途中做饭称“开亮”,将饭勺叫“顺子,把筷子叫“帮手”。

马帮文化

提起茶马古道,就不能不说起马帮。他们作为这条古道上主要的运输载体可谓兴盛一时。只是由于现代交通的发展,只有在茶马古道一些偏僻的角落,还能看到他们餐风露宿的影子。

马帮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马帮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水古称益水,又叫蚩尤江。据新化县梅山文化研究协会考证,与安化相邻的大熊山区域为蚩尤出生地及与黄帝等北方部落征战的大本营根据地。安化县梅山文化专家陈首涛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化思游区域留下了部分与蚩尤有关的史料、遗存和风俗,该地地名以“蚩尤”而命。后来,因避讳而改成谐音“思游”,一直沿用至今。蚩尤部落联盟为了战争的需要引进优良马种并大量繁殖,以供运输和骑兵作战之需。此为安化及古梅山地区养马的起始阶段。在安化置县(1072年)以前,这里地域荒野,人丁横蛮,不服当时朝廷的管制,分庭抗礼,谑称“梅山峒蛮”。

梅山主要包括安化、新化、冷水江、邵阳、隆回等地,其中安化为梅山中心。土著居民多为苗、瑶、侗族,他们为了自身生存和生活所需,不得不与外界尤其是生产力发达的中原地区通商贸易,用本地的茶叶、桐油、茶油等特产与中原及沿海地区交换食盐、布匹等生活日用品。而当时商品最便利的运输工具是马匹。宋神宗年间,朝廷派军镇压梅山南蛮,大小战事数百起。梅山人民一次次用步兵和骑兵粉碎了朝廷的镇压,马匹在战时大多服务于战事。朝廷最后一次杀梅山人5000余众,血流成河,梅山土著居民几乎全迁

湘西、贵州等地,马匹也随之迁移。明朝初期,洪武帝“血洗湖广”,省内繁华地区的居民纷纷迁往深山老林的梅山地区,而迁来者鲜用马匹工具,致使梅山马匹的数量日渐减少,马帮进入低谷时期。后来,随着茶马古道的形  马帮的信仰崇拜

传说古时有一位青年猎手罗哥驯服了骡马并将其驮货载人,后人便尊奉他为赶马业的祖师。罗哥的化身是马帮煮饭菜用的铜锣锅,行路时专由头骡驮负,使用时不得随意转动,更不准用脚踩踏。古宗帮还尊奉文成公主为祖师,其公身是头骡前额上的环锁圆镜。另外,马帮还崇拜山神,其替身是草果。马帮在野外露宿,得先用菜饭撒祭山神,然后丢几个草果在火糖中。马帮离不开道路,故崇敬路神,其标志物是草鞋,凡草鞋穿烂不能乱扔,要带到宿营地火化。若遇中途迷路、雪封山,只需为马蹄绑上草鞋,即可路途通。还有卦神崇拜,其化身是架置锣锅的两根铁条〈锅桩〉,若遇到疑难或祈福消灾时,就用铁条打火卦占卜。

马帮的禁忌

出行禁忌——生肖属马日严禁出行,农历腊月、六月忌出远行;按方向有"春不走东,夏不走南,秋不走西,冬不走北"的讲究.马帮按严格编队而行,么锅为全帮的导引,手擂大锣开路。大锣既能惊吓野兽,又能向对面马帮知会让路事宜和调整马队速度。语言禁忌——赶马人交谈多使用行话,如:打尖(途中稍歇),开稍(吃晌午),开亮〈野外宿营〉,彩利(工钱)等。有些数字谐音不吉,则借它字代替。如“三"谐"丧”,以"神"字代。"四"、"十"谐"事故"、"蚀本",以"重双"和"金"字代。有些音意含凶的词语,则采取回避或替代的方式。如"

虎"称高鹰,"蛇"称老梭,"狼"称山兵,"鬼"称黑影,"哭"叫汪,"灯"叫亮子,"锅"叫祖师,"肉"叫片片头,"饭”叫钢,等等。途中若遇洪水断路就叫"开顺",若遇送葬就叫"送财神"、"进财",其中含讨口彩的意思。骡马禁忌——忌马额有白,马耳前倒、马背生旋、白蹄白尾,鼻孔朝天,忌马日役马,忌骡马夜间卧眠,,忌半夜马嘶骡吼,忌当生人面前数马,忌马穿过羊群,忌马脖带草藤而归。衣食禁忌一-服饰忌穿红、黄二色衣服(古宗帮例外〉,衣服款式以宽大为宜,忌错扣和敞胸露怀,裹腿不得松散,忌跨越草帽,忌乱抛草鞋。饭前忌敲空碗空筷,忌筷子直插饭食上,忌吃饭串门,吃饭不得坐门槛或马鞍,忌饭后即卧,忌吃途中捡到的食物。马帮在开饭时,不管什么人过路,定要邀请同食,即使是飞禽走兽经过,也要抛丢食物饲喂。住宿禁忌——忌盛饭菜旋转锣锅,特忌住宿后移动锣锅位置。"开亮"〈露宿〉忌宿沙河畔、大篝口和悬崖下,住店忌与生人同房,忌火种熄灭,忌放置东西无序,等等。物象禁忌一一忌见果木冬日开花,忌见鹰禽兔子,忌见耗子搬家,,忌见蛇交配、蜕皮,忌见苍蝇群聚不散,忌见马蜂乍窝,忌见雅雀噪林……气象禁忌一一黑气蔽天、白气铺地忌出行,风卷尘沙、风阻行人、风吼如嚎慎出行,雨后现虹、素虹缠月、多虹同现忌出行,清明见雾不出门,有雷、霆、电、霹忌出行。赶马人的工资称"彩利",其分配方案是:平均工资(包括人彩、畜彩〉加职务补贴。帐务民主公开,职务补贴所占比例不大,体现了马帮内部"做不平吃要平"的原则。奖惩:因工作出色、避免重大事故者,发给一定数额奖金,称“利尾"。若冲犯禁忌、违反帮规或故意肇事,最轻者买一只公鸡请众人"打牙祭"表示谢罪,此外还有烧香、驮马鞍、自策、棍刑和除名等五种处罚。赶马人在长期实践中练就了一套特殊技能,他们能用口哨、吆喝向骡马发布命令〈内部称"马语")。

如口哨就有解闷、喂水、吃草、压惊四种,又如吹奏无字乐曲,既协调了人畜间的合作,又让骡马得以轻松和亲近的感受。吆喝,亦有腔有词,极富音乐感,如"哇"示停,"启瞿一一"示走,"堵其"示让路,"驾一一"示上驮子,"松松"示卸鞍,"启鸡"示举蹄,"松其"示跑,"鸟唔一一"示吃草、"嘘呼一一"示饮水等等,为赶马人专用语。赶马人为解除长途疲乏,慰藉孤寂单调的生活,都能哼唱即兴创作的赶马调。滇西一带的赶马调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形式独特,有四个调类:行路歌,借物抒情;盘调,以洞途地名、风光名胜、风土人情一问一答数唱;喊路调,在独路险路上唱,意在通知对方让路;曲调高亢粗犷;怀古调,在住宿地演唱的叙事长歌,曲调优美."马语"和赶马调,是马帮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民间文学艺苑中的奇葩。经过音乐家精心整理的"放马山歌","送郎调”,在国内外流传甚广,即是滇西一带的赶马调。

作文五:《《茶马古道》》300字

作者: 李旭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横断山脉、喜马拉雅文化带民族走廊研究

出版年: 2012-2

简介 李旭编著的《茶马古道》在20多年考察研究基础上,对茶马古道的定义、历史缘由、线路、运载主体、区域间综合环境调适和资源互补、城镇与人口流动、文化传播交流和精神价值、意义等进行了清晰深入的探究,试图说明,横断山脉与喜马拉雅文化带有着历史和空间的持久联系,它们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早已相互作用,相互依�,形成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自然而然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推荐 《茶马古道》以交互流动往来的“交通线”、“通道”或“走廊”来动态地、整体地贯穿横断山脉与喜马拉雅文化带这一区域,多方面、多角度地解读茶马古道,并将人文精神贯注其间,以熔铸对茶马古道的人文和审美理解,将学识与阅历、感情合翼,并以生动的文笔畅述,令人耳目心境一新。

作文六:《茶马古道》1700字

茶马古道 丽江古城私享空间

丽江古城是中国最迷人的旅游胜地之一,而且越来越受国际游客的青睐。洲际酒店集团旗下高端精品酒店品牌英迪格酒店进驻丽江古城,开设丽江首家国际精品酒店,重温茶马古道的邻里文化。大家前往丽江又有了一个新的下榻选择!

当代“驿站” 以连接云南与西藏的茶马古道为灵感

大堂大面积紫红色高山杜鹃艺术品装饰。

丽江古城是中国最迷人的旅游胜地之一,并已逐渐发展成国际游客所青睐的旅游热点,酒店宾客可享受独一无二的入住体验,近距离感受丽江古城的独特气质、文化氛围与迷人魅力。江古城英迪格酒店坐落于大研古城南门,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古城中心—四方街。酒店距丽江三义机场约25公里,驱车20分钟即可到达丽江火车站。 丽江古城英迪格酒店的建立,是全球首个国际精品酒店连锁品牌英迪格酒店大力拓展中国版图的一项举措。   800年历史的丽江古城亦被称为大研古城。古城保存完好,以鳞次栉比的古民居群与如诗如画的拱桥水道而闻名遐迩,并曾是连接云南与西藏的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商贸枢纽。由于丽江地处汉藏结合部,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阻隔以及高海拔气候的挑战使客商不愿南下深入,而在丽江将货物集散,因此形成大规模商市,也是马帮休憩整顿的最佳地点。当地

的纳西族人更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服饰与佳肴热情款待远方游人,至今如此。丽江古城英迪格酒店秉承邻里文化的核心理念,带领宾客领略融合地域特色的本土体验,感受云南独一无二的茶马古道之精髓。每家英迪格酒店均依此理念而独特设计,以体现当地邻里文化的人文魅力。

总统套房宛如艺术品陈列室,收藏着世界各地的朋友送的礼物。

丽江古城英迪格酒店如同茶马古道上的当代“驿站”,热情地接待来自全球各地的探险家。酒店耳目一新的邻里设计融入纳西族和藏族文化以及茶马古道文化元素。酒店周边的自然景观亦同样为设计注入灵感,尤其是各种奇花异草以及巍然屹立于古城之上、常年积雪的玉龙雪山。当宾客初次踏入酒店,泰国建筑事务所P49 Deesign所打造的亮眼设计立即映入眼帘。大面积紫红色高山杜鹃艺术品装饰,与平静的水面相接,营造静谧和谐、自然融合的氛围。宽敞大气、自然采光下的大堂现代感十足,与传统木梁天花板和圆柱形成强烈视觉对比。

以灵秀丽江为灵感的栖息之所

高级房

豪华房

总统套房

70间酒店客房包括高级房、豪华房、豪华套房以及总统套房,分别以不同主题设计。英迪格高级房以玉龙雪山为主题,床的背景墙是连绵的雪山壁画;而英迪格豪华房的主题则是雪山村落,房内的灯饰与衣架依据马蹄造型设计;另一方面,英迪格豪华套房以马铃为设计灵感;而360平米的英迪格总统套房则重现旧时驿站,每间房内均陈列着沿茶马古道带来的各式礼物。所有客房均采用纳西族传统的木梁天花板与硬木地板,并装饰马灯与床头帐篷。每间客房豪华设施一应俱全,包括可收看卫星频道的42寸平面电视、iPad 、Bose 音响、iPod 基座、咖啡机以及高速无线网络连接与水疗式淋浴设备。

360平米的总统套房宛如艺术品陈列室,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朋友带来的珍贵礼物,包括西藏手工地毯、云南优质丝绸以及各式民族艺术品。主卧室内的天花板装饰华丽,由中间向两边垂下与木质雕花房门相接,好似茶马古道路上马帮用作休憩的帐篷。

餐饮、休闲及会议设施

茶馬全日制餐,茶马古道经典菜肴增添新鲜创意。

私享空间的慢生活

茶廊Cha T

茶馬全日制餐厅采用云南野生菌等当地优质食材,打造中西特色佳肴。餐厅零点菜单从茶马古道经典菜肴中汲取灵感,突出多元化的云南美食风味。主厨在本土风味上增添新鲜创意,呈献荟萃世界风味的美食体验。群山连绵的壁画铺满餐厅电梯区域,与落地窗外白雪皑皑的壮丽山峰交相辉映。

进入LG 层,私享空间(Me Space)采用马帮灯饰、马鞍座椅的风格装饰,提供超长沙发及宽厚背靠,悉心打造舒适愉悦的聚会场所。当年,奔走于茶马古道的马帮大多会选择在山洞中休息,遮风避雨,而Me Space的设计理念正是源于此。在Me Space里,您可放慢节奏,品味马帮生活,还可在特别设置的兔子洞中,看电影,和朋友游戏对决,度过休闲的美妙时光。

酒店二层的茶驛Cha ·t 是您与好友品茗谈志,独享悠闲时光的轻松驿站。云南是普洱茶的故乡,茶的陈香与醇厚,散发着古老民族文化的神韵,经年不衰。茶廊提供品种多样的名茶和传统的茶艺表演,引领您更进一步去追寻马帮的足迹。

作文七:《从“茶马互市”到“茶马古道”》1400字

作者:格勒

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02期

今日我们所称的“茶马古道”,实为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这种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唐朝就已有文献可考。

宋代我国内地茶叶生产有了飞跃的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叫“茶马祠”。“茶马互市”也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贸易,政府明文规定以茶易马。宋朝统治阶级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同西部的藏族搞好关系,对两宋政权的防务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茶马互市”除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的茶利收入解决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茶马贸易,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在西南地区的安全。

然而,藏族人民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人民对饮茶的爱好是任何其他的爱好都无法比拟的,有人形容藏族人民爱茶“倚为性命”,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无论何时,藏族人民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出外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在藏族牧区,用煮过的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民平时食用肉、乳,汗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的藏族人民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的东西,但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藏族人民的生活中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饮茶。对于这一点,历代的中原统治者最清楚不过了。因此,茶叶自宋以来不但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北和西南地区的藏族之间的大宗经贸产品,而且也成为与藏族之间保持友好关系的物质力量和进行政治控制的经济手段。“茶马互市”成了中央王朝与少数民族联系的纽带。

唐宋以来,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交流和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

元代,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藏区的治理,在“茶马古道”沿线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自此“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的管理、经营均发生了重要变化。把以“茶马互市”为主干线的进藏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一路设置驿站进行管理。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国防之道,治藏、安藏之道。“茶马古道”的战略意义更加突出。

到了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后,“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出现了“边茶贸易”制度。由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汉藏交流的增加,进入茶马古道沿线的商品种类大幅增加。虽然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但同时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以及生产生活资料等商品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从此,从东部的康定开始经甘孜、德格到昌都或经理塘、巴塘、芒塘到昌都,再从昌都到拉萨,由康藏地区大寺院、大土司、大商人组织的商队马帮络绎不绝。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翻开了新的一页——“茶马互市”衰落,“茶马古道”变成了驿道、差道、栈道、商道。

“茶马古道”作为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最后虽然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但其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增进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作文八:《茶马古道溯源》3500字

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蒙顶天下雅。蒙顶之雅,雅在茶。    立春之后的第三天,我有缘一上蒙顶山。站在茶坛广场,望―眼翠绿茶山,视线被―组灰白色调的高大牌坊所吸引,那汉代石头文化的古朴大气,透过现代设计和现代建筑材料大放异彩,令人在瞬间头晕目眩,不知身在何年何月。思维却是清晰的:不错!就此回去古代,这样的机会,千金难求。穿越历史回望起点:眼前的蒙顶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新建成的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坐落在汉风牌坊的对面,于现代风格的精致中,彰显汉风的严正与古典。黑色框架配以玻璃幕墙,黑色石碑上点缀醒目的白色汉字和英文字母,尤其是那两扇黑色镶铜钉的书形大门,大开着并且绝无关闭之意,强烈地勾引起儿门的好奇心,要走进去看一看。    一条通往茶祖和茶圣塑像的路。中间用腐刻铜板记载了从神农氏至今5000年的茶史大事记。陆羽著《茶经》,立身扬名。早他800年的第一种茶人吴理真,却鲜为人知。    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左右),土生土长的蒙顶山民吴理真,发现了野生茶树的药用功能,为解乡亲疾苦而开始茶树的移植驯化历史。相传蒙顶上清峰有7株茶树为吴理真亲手栽种,“2000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幂覆其上,久凝不散。”    吴理真被后人尊为“茶祖”和“甘露大师”。从他开始,蒙顶山以“仙茶”泽福百姓,以“贡茶”享誉全国,以“边茶”缘和世界。世界茶文化的文明,由他翻开第一页。     蒙顶山“仙茶”传说     蒙顶山是天赐的一座茶文化博物馆,它所典藏的茶的原生态环境,茶的故事,遗址和碑刻,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与人文遗产,是不可复制的世界文化瑰宝。    站在天盖寺千年银杏树下,远望已经被申化了的茶祖塑像,听导游友雯小姐讲“仙茶”传说,颇有意味。所谓“仙茶”,民间传说当然不会忘记仙女的功劳。    传说农家子弟吴理真靠打柴谋生。一日,他累了,在清泉井旁汲水解渴,发现水面漂着几片美丽清秀的树叶,便捞在手中细看。忽然,一位天仙妹妹飘到眼前,主动找他说话。天仙山妹妹听说小吴妈妈生了病,便笑盈盈地教小吴将手中的树叶拿回家煎汤给妈妈喝。    以后,小吴常常在蒙顶山上碰见这位美丽又大方的天仙妹妹。她指给他看那次用来救母的树叶,原来长在一棵野生的茶树上。    这年,瘟疫流行。野生茶叶都被摘光了。他决定上山种茶树,以解民疾。她被他的善良打动,决定帮他。他们二人结庐而居,一块生活,共同劳动,终于培育出犹如灵丹妙药的“仙茶”。他们采下茶叶熬成茶汤,当街施舍普济世人。    这天仙妹妹原来是羌河神的女儿,其父王发现女儿游玩人间一去不回,非常生气,限她即刻回去,不然就罚她变成一座山。天仙妹妹留恋吴郎留恋“仙茶”,毅然化作玉女峰,留在吴郎身边,守护他们的石屋和“仙茶园”。     蒙顶山“贡茶”纪事     在蒙顶山五峰莲花的花心处,有一长方形石栏,围住7株茶树。石栏古朴,茶树低矮,却正是传说中的人间“仙茶园”。这园中的茶叶,品质内秀香气醇厚,历经800年的蕴积润散,由民间种茶人――僧人――地方官,终于传到了皇族们的舌尖之上。    唐代天宝元年(742年),蒙顶茶正式列为贡茶,并且在全国40种贡茶当中名列第一,成为皇家祭天祀祖专用礼品,又被称为“皇茶”。宋孝宗时(1186年),“仙茶园”更名为“皇茶园”。    唐宋元明清,历史兴衰更迭,蒙顶茶的“皇茶”地位却没有改变。直到清朝末年,蒙顶茶的“贡茶”历史长达1170年,这在中国茶叶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殊荣。    蒙顶贡茶分正贡,副贡和陪贡。每年清明之前,由12位僧人入“皇茶园”跪摘360片鲜茶芽,焙制后星夜兼程送达京城,供皇帝登泰山祭天祀所用,是谓正贡。副贡为蒙顶五峰山茶,供皇帝和皇族享用。陪贡为五峰之外的山茶,供朝廷大臣高官饮用。副贡和陪贡的蒙顶茶也常常被当作国礼和贵重礼品,成为国际交流人际交往的佳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是蒙顶茶的骨灰级“粉丝”,有诗《琴茶》《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为证。《琴茶》中有二句颇耐人寻味:“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把古乐府曲牌“渌水”的阳春白雪和蒙顶品质相对应,巧妙表现了诗人情趣及身份的高雅。    诗人孟郊,虽有诗名却因官阶太低,不能够常喝到蒙顶茶,只有向在京城当大官的叔父乞求,还用诗表现这个细节:《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诗》“蒙茗五花尽,越瓯荷叶空……曾向贵人得;最好诗叟同。幸为先寄来,救此劣病躬”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在蒙顶山第一景――智炬寺,友雯小姐向我描述了2004年初春,蒙顶山恢复采制“贡茶”的盛况。整个过程依照古代仪式进行,将摘下的360片“皇茶”叶芽,汇入一只银盘,制茶僧双手托举银盘,在众人的护送下,来到智炬寺。    中午12时,司仪在大殿前展开“公文”,宣告蒙顶山“贡茶”制作仪式开始。制茶僧在12名僧人的护送下,前往制茶室。在焚香祭拜茶祖之后,制茶僧沐手拭净,开始制茶。只见他将鲜叶倒入制茶锅中,轻轻搅动,然后大呼:“来火!”在缕缕轻烟中,制茶僧下沉马步气运丹田,左手护腹不动右手搅动鲜叶。不久,鲜叶失水收紧成型,茶叶之香隐约飘荡,制茶僧将制艰险的蒙顶黄芽,装入银瓶,放进皇家锦盒封印,交由现任政府官员星夜兼程护送至陕西桥山黄帝陵,用于祭拜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    恢复古老“贡茶”祭祖仪式,以茶传承文化瑰宝发扬文化魅力,以茶礼表达人类对“仁义礼智信”的尊敬,是蒙顶山对世界的新贡献。     蒙顶山“边茶”芳踪     “边茶”芳踪的起点,就在蒙顶山脚下的名山县新店镇。这个建于宁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的茶马司遗址,在国内是惟―仅存的。    穿堂风凝固于空寂的院落,那早已烟消流散的人气血气,此刻幻化如刺,令我感觉到那种埋藏于深渊的梦和痛。    蒙顶山上的博物馆里,有真人般的“边茶”背夫塑像,他们从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拉萨等地,到达尼泊尔、印度及南亚各国,在莽莽险峻的山崖水畔之间,用双脚踩出一条最有名气的神秘通道。友雯说,这条茶马古道最有名,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雅安的“边茶”晶质好,在藏区很有名气;另一个是这条路路途最为艰险,骡马断,主要依靠人力背运!    从茶传入藏区算起,有一千多年的岁月,背夫们背上几百斤重的“茶包子”,日复一日,一步一挪,用血肉之躯来丈量横断山脉古老的艰苦卓绝。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朝代。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对中原用兵,宋王朝为打仗需要大量战马,而当时西南藏区的马是最好的。一开始朝廷用银子和铜钱交换,可钱币有去无回,统统变成了藏胞的银饰和铜器。后来发现,藏胞爱茶,尤爱雅州名山茶,于是宋王朝几代皇帝,从1074年到1186年间,一次比一次加紧对川茶,尤其是对蜀中雅州名山茶的专卖权。皇帝诏曰:用名山茶易蕃马,严禁私自贩卖到中原赚大钱。    在名山茶最走俏的年代,“一百斤名山茶,可换四尺二寸大马一匹”。茶马古道,让茶直接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和经济手段,和西南少数族互惠互利和睦相处靠她,同西北少数民族金戈铁马你死我活也靠她。据宋孝宗时吏部侍郎阎苍舒记载:“陕西诸州岁市马二万匹,于名山岁运二万驮。”每“驮”茶100斤,也就是说,名山每年产茶叶200万斤,全部“走”上茶马古道,为朝廷换回战马2万匹。    对背夫而言,他们十来人一伙,到雅安的孚和、永昌恒茶庄领茶包,茶包用竹篾条包装,一包20斤。一般人背10包到12包,力气大者背15包以上,重达300多斤。从雅安到康定,每包茶的运价是一斗米,单边路程半个多月。出发时,他们随身带一点玉米面馍馍加一点盐巴,走到“幺店子”,烤热一个玉米馍馍,弄一碗盐水,就是路上的伙食。他们人手一根丁字形拐杖,用来撑着茶包歇气……翻山越岭日晒雨淋风霜严寒……容颜黢黑骨瘦如柴衣衫褴褛……这一切所换来的战马统统不知所终,只留下藏胞的一句话一首歌铭记于心。    “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    古藏歌《汉之茶》这样唱道:“乌黑的汉茶,    乌黑的茶垛,高过江边绿色的山坡。雅安姑    娘深深的情谊,赛过蓝色的呀啦河。”    挤进苍凉缝隙中的一丝温情,也是一种茶缘。    一上蒙顶山,就喝到了最好的茶,我心存感激。    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馆馆长韩经纬先生请我们品尝蒙顶甘露。韩先生在洒界是一位业绩不错的老板,对酒文化有着独到诠注的他,接过了蒙顶茶的大旗,用酒文化的思路大手笔地撑起了茶文化,一不留神就成了“世界级”,我在想,如果没有蒙顶茶厚实的功底,韩先生就是再有本事,也是徒劳。他自己也承认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表现神奇。    他与蒙顶的茶缘,不浅。

作文九:《茶马古道观后感》700字

《茶马古道——最后的骡马商队》观后感

这是一部全部采用纪录片手法拍摄的藏区一个小村庄最简单的骡马生活。一年1次艰苦的出行为了最后赚得的人均9000元人民币。简单但又艰苦的生活,真实的反应了骡马商人的一年劳作。

这里有一条路被称为“鼠与鸟之路”。就像在峭壁上被硬凿出的小径,只有老鼠和飞鸟才能通过的艰险山路。有一群人从这里穿山而过。他们是骡马商队,穿梭在狭窄而陡峭的深谷道路。

这里有一个地区被称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这是一个非常险要的地区。金沙江,澜沧,怒江奔流于群山之间,创造的一个大峡谷。这里由于水流湍急,乘船困难,而又没有桥,只能通过溜索的绳索过河。有一群人从这里穿过。他们是骡马商队,穿梭在这湍急的峡谷道路。  这里有一个山谷被称为“坠亡山谷”。这里的山势急转直下,货物极有可能从马背上掉下来,顺着陡峭的山坡滑下去,如果砸到了人,人会受伤;砸到了马,马会受惊,乱跳乱撞,会使更多的人、马受伤,甚至死亡。有一群人从这里穿过。他们是骡马商队,穿梭在这陡峭的山谷道路。

这里还有沼泽、戈壁、雪山„„有一群人从这里穿过。他们是骡马商队,穿梭在这各种险要的道路。

这里没有公路,只有由无数先人走出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

有的骡马商人将西藏的虫草、百合草、鹿茸运往云南,换回粮食和茶。在途中,他们和每一个经过的村庄交易,物物交换。有的骡马商人是为了卖掉采了一个夏天的蘑菇,本是在只需3,4天路途的城镇卖掉,但因为每斤蘑菇多卖2,3元钱和可以直接拿到现钱而多行2,3天路程去云南卖掉。最后每人分得9000元钱左右,这就是他们一年的家庭收入。

作文十:《安化茶马古道》1300字

随着“一带一路”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游客踏上了由中国通往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而与其相对应的民间国商贸通道,则是茶马古道。茶马古道,顾名思义,即连通内产茶地区与边境游牧民族茶马交易的交通要道。在安化县高城村,延绵着南方仅存的茶马古道。

一,

说起安化,去过的人都知道那是个有山有水的县城。好山好水出好茶,安化是湖南益阳茶厂和白沙溪茶厂的摇篮,在现代被称作“黑茶之乡”。早在明朝时期就有晋陕甘商人不顾路途遥远,来安化种茶收茶,水路陆路并举运往西北的青宁蒙新疆。

早晨从安化县城出发,我们坐着巴士驶往江南镇高城村,一路上沿着资水而行。此次出行因为有了这条灵动的水,给我们枯燥的车程添加了许多趣味。在白沙溪茶厂我们就见识过了它的妩媚,应着河底的白石,又和着远处葱葱郁郁的山,不仅让同行者羡慕起河边的居民“一开门就能看见这青山绿水,过的可真是神仙的日子哟”。再想起古时,资江边茶镇加工出的茶叶,大都是由她运输,再由汉口转运西北。资江可真是安化人的母亲河。

二,

由江南镇通往高城的盘山路,坡陡弯急,巴士对付不了这样的路况,旅客只有徒步上山。平底鞋先生们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爬山活动是欣然接受,对于平常都在城市里工作的高跟鞋小姐们就是一次挑战了。

夹杂着谈笑声、歌声,走过一小段石板路后终于到了托举着高城的山顶。路边的一家商店接待探寻茶马古道的游客休憩片刻。

驻足路边向下望,是几座山峦和茂密的林海。而落脚的高城这座村落,被高山托起,地势平缓,同时又三面环山。是随着茶马古道诞生,发展而来的。 三,

一座刻着“茶马古道”的石雕引得大家纷纷拍照留念,经过四十多分钟的跋涉终于正式到达了目的地,满身的疲惫也换作了略为轻松愉快的心情。

顺着石板路走进村落。村里一片祥和宁静,溪流纵横交错,杉木皮屋顶的木屋沿溪而建。村民屋门口都挂着筒装或者砖形的黑茶,似乎对他们而言这就是茶人的吉祥物。

蔬果挂在路边和田间,鸡鸭在院里闲庭信步,一同居住在庭院里的还有高城人最亲近的朋友——马。高城马帮已经存在了数百年,而马则是连通村民与山外的唯一交通工具,直至今日,仍有村民骑马去山下购买生活物资,或是走亲访友。

四,

我们一行人来到山间茶马古道的出发地,穿过一长廊和大石桥就开始上山的路。山路很窄,左边用于骑马上山,右边是步行的阶梯。

午后树林里温度上升,伴着林中虫鸟此起彼伏的叫声,大家脸颊上都渗出汗水。突然一阵风送来幽幽的凉意,眼前出现了一座木桥。一股山涧穿桥而过,桥前方是一湾碧池清澈见底,后方如一条丝带飘在山林之中。站在桥上凉风习习,水声悦耳,想必古时马帮遇到这样的好地方,马和人必定也是要多停留半刻的。     “山间铃响马帮来”,随着马蹄声和铃声响起,骑马上山的同伴们来了,就像当年的马帮穿行在山林间。一路树木参天,浓荫蔽日,大家说说笑笑,翻越这座山头并不算难熬。但回想当年的马队驮着黑茶,几千里漫漫长路,风餐露宿,艰苦超乎寻常。

马帮作为一类特殊群体,有着敢拼敢闯的冒险精神和开拓创业精神。赶马人一次次运输茶叶是为了获利,也是为了家庭和事业。这样一群勤勤勉勉的商人,活跃了东西方世界的物质和精神交换,促进了安化黑茶走向中国,再走出中国。

如今的安化黑茶,有着“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安化有”的美名。重游茶马古道,感谢曾经走在这条古道上万万千千的茶人,我们也延续着他们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继续前行。